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多厚 > 导航 >

巴勃罗·毕加索创作的100多件陶瓷作品即将上拍

巴勃罗·毕加索创作的100多件陶瓷作品即将上拍

瓷砖多厚 金巴利瓷砖 陶瓷艺术

2020-09-08

瓷砖多厚。

100余件毕加索创意陶瓷上拍伦敦蘇富比

2013年3月19日,蘇富比伦敦将举办一场特殊的收藏拍卖会,届时将有巴勃罗·毕加索创作的100多件陶瓷作品上拍,每一件的价格大约在2000到3000英镑。

风格迥异的瓷盘、瓷碗及花瓶,在毕加索的手中都变成了有趣的猫头鹰、山羊、男人、女人,甚至是公牛和鱼。烧制这些陶瓷的则是法国南部非常有名的玛都拉(Madoura)陶艺工坊,充分反映出毕加索的创意才华,以及在艺术形式上的百变风格。

毕加索,这位西方艺术圈最重要的一位艺术家,曾于1947年在法国南部小镇瓦洛里斯的玛都拉陶艺工坊做学徒。当时的玛都拉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工坊,如今却成为当地最有名的陶艺工坊。这些幽默的陶瓷作品创作于毕加索晚期艺术生涯中的一段关键时期,这也奠定了他在艺术史中的地位。

人们普遍认为,毕加索在法国瓦洛里斯生活的那几年,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几年。在玛都拉,他与未来的妻子、灵感缪斯杰奎琳·洛克相遇,一直陪伴在毕加索身边直到他去世。在毕加索专注于陶瓷创作的第一年,毕加索和他的情人Françoise Gilot迎来了他们的儿子克劳德,与毕加索同名。

taoci52.com编辑推荐

获中国人文奥运金奖的瓷器作品即将上海展出


1月12日至28日,获得中国人文奥运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金奖的三件景德镇瓷作将在上海图书馆与观众见面。

中国人文奥运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汇聚了全国1800多件工艺美术作品,景德镇大师涂金水、蓝国华、周明、张景辉、余欣创作的三件作品从中脱颖而出,他们分别是青花斗彩《和为贵》石榴瓶、釉上古彩《春回大地》玉蕾瓶和青花斗彩《捷报》玉立瓶。它们既继承了传统工艺技巧,又凸现创新意识,寓意深刻,给人以喜庆、明朗、进取的精神享受。

日前,江西省博物馆永久收藏了三件作品,并且它们将和中国古代的瓷器文物一起,被选送参加即将在俄罗斯举办的中国文化年巡展。陶瓷大师们将三件金奖作品每件限量制作2008件,奥运期间,将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代表队。由于限量作品每件都采用了纯手工制作,体现了传统景德镇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特点,因此具有较大的收藏价值。据悉,三件作品将在沪限量发售100套。同时展出的,还有景德镇百年瓷画作品200多件,历数百年来景德镇文人瓷画的辉煌。

创作风格多变 晚年毕加索爱陶瓷


毕加索在将近67岁时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陶瓷作品。他的美名和权威使其陶瓷作品取得了美学成就和名声,并被摆在他创作的所有艺术品之列。8月29日至10月31日,毕加索的28件陶瓷作品、10幅蚀刻画和6本插画书,在北京塞万提斯学院展出,其中的陶瓷作品均是首次来华。

毕加索一生创作风格多变,创作时期可以划分为7个之多。有个简单的划分方法,就是用他令人眼花缭乱的私生活来分。毕加索本人也认可这种分法,他说过:“你猜我为什么把我做的一切都标明日期?因为光认识艺术家的作品还不够,人们必须知道他何时、为什么、在何种条件下创作。”很多传记作家都愿意根据毕加索的情人更替,来梳理他的作品。

毕加索和初恋情人在一起时,他的画风明快,阴郁冷酷的蓝色调让位给了温柔的粉红色,这就是持续了一年的“粉红色时期”。在多拉的陪伴下,他完成了自己的名作《格尔尼卡》。在弗朗索娃的相伴下,他对风景画、静物画产生兴趣。1947年,他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创作领域—陶瓷,并创作了3000多件陶瓷作品,直接影响了现代陶艺的发展。

毕加索的陶瓷作品大部分都得以传世,不过很少来中国展出,中国观众熟知其绘画,却不了解他的陶瓷。近年,毕加索的儿子Claude先后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行了父亲的大型陶瓷展。8月29日至10月31日,毕加索的28件陶瓷作品、10幅蚀刻画和6本插画书,在北京塞万提斯学院展出。这些陶瓷作品均是首次来华,创作年代从1947年延续至1969年,展现了毕加索从不精陶艺、在平面上作画,到略通技术、在立体的罐子瓶子上作画,直至精通技术、自己烧陶的整个发展过程。

策展人多洛莉丝·杜兰·乌卡尔是毕加索专家,大学专业就是西班牙20世纪艺术。“大学期间,我实地去了法国南部的瓦洛里斯,参观了毕加索的陶器作坊。还去了毕加索的故乡马拉加,去了马略卡岛,拜访欧洲最重要的毕加索陶瓷收藏者佩德罗·A·塞拉先生。”

当毕加索博物馆基金会、马德里艺术圈、维也纳塞万提斯学院和罗马维南佐·罗切蒂博物馆基金会等权威艺术机构要举办毕加索展览时,多洛莉丝是不二的策展人选,可见其在欧洲毕加索研究领域的地位。她撰写的毕加索论文,被帕尔玛现当代美术馆收为永久藏品。

多洛莉丝将此次展览命名为“材质的诗歌”。她说:“毕加索的选材非常贴近大自然。泥土、水、火,到了他的手里都是艺术的表达方式。他对材料的选择是开放的。我希望观众能用诗化的方式理解毕加索”。展览开幕前夕,多洛莉丝在布展现场接受了本报专访。

毕加索的“弗朗索娃时期”

1946年7月26日,毕加索和情人弗朗索娃来到法国南部的小镇瓦洛里斯。瓦洛里斯是个海边小镇,坐落在连绵起伏的山丘上。

那年毕加索65岁,弗朗索娃25岁。3年前,毕加索和前女友多拉吃饭时,赫然发现餐厅里有个美得惊心动魄的女人。就像当年在咖啡馆认识多拉一样,毕加索抛下身边的多拉,端了一盘樱桃到弗朗索娃面前,邀请她来自己的画室看看。

经过3年的追逐,1946年弗朗索娃接受了毕加索的追求。在很多国外出版的毕加索大事记中,这一段都被记录在案:3月4日至4月12日,与弗朗索娃在PourToi别墅的印刷商保罗·福尔家中小聚。拜访亨利·马蒂斯。回巴黎的路上,弗朗索娃成了毕加索的情人。7月14日至7月26日,毕加索与弗朗索娃在给多拉买的房子里共度时光。

瓦洛里斯就是毕加索和弗朗索娃的度假地,这是个拥有制陶业传统的小镇。弗朗索娃在日后出版的回忆录《我和毕加索的生活》中写道,当时他们在海边晒太阳,有朋友邀请他们去逛附近小村里正在举行的手工艺集市。毕加索在集市上随手用陶瓷捏了几个小玩意。当天,他们认识了乔治和苏珊·哈米耶夫妇,他们在当地主持着一间著名的玛都拉陶瓷工作坊。哈米耶夫妇慷慨地让毕加索使用他们的作坊,还把粘土和搪瓷制作的知识教给毕加索。

次年,毕加索就和哈米耶夫妇一起工作。在将近67岁时,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陶瓷作品。

“毕加索是个充满好奇心的人。对他来说,生活就是一段探索、冒险的经历。”多洛莉丝说,“当时,他不仅局限在陶瓷上绘画,而且更多地研究陶瓷工艺,为了突破,他开始全方位学习陶艺。”1949年,毕加索在当地一家香水工厂里成立了自己的陶瓷作坊,一直到1954年,那是他在瓦洛里斯创作瓷器最紧凑的阶段,创作了2000多件作品。多洛莉丝和哈米耶夫妇的儿子有过接触,还拜访过毕加索生前好友耶鲁萨加德。“耶鲁萨加德是一个著名的塑陶工匠,当时,他在玛都拉陶瓷工作坊里干活。毕加索经常在凌晨两三点敲门把他喊起来,兴奋地告诉他,他刚想到一种塑陶的形状,请他帮忙,赶紧做出来。”

“毕加索不断试验,试验钴蓝色、铜绿色、紫罗兰色和品种繁多的珐琅。还创造了新的雕刻、绘画方式。除了用车床加工罐子,他对切割以及在坯泥上直接塑形产生了兴趣,因为坯泥的自由形状会决定作品的效果。毕加索把在《亚威农少女》的绘画技法用到陶艺上,用新鲜的坯泥进行创作。”依着自己一贯的自由风格,毕加索把一系列细颈酒罐变成迷人的女性形象,在陶盘上绘制各种脸谱,还制作了一系列动物形象的陶模。

由于毕加索的到来,寂静的小镇顿时沸腾起来。“无论是否希望如此,毕加索身处的市场游戏规则,阻碍了让不常接触艺术或不太富裕的公众接触艺术这一设想的实现。”多洛莉丝说,“19世纪后期的‘工艺美术运动’最终使生产价格上涨,由此,使公众接触艺术的这个设想未能在实践中得到巩固。而毕加索,虽然他一开始去拜访哈米耶夫妇时避开了公众的关注,但他的盛名和权威使作品取得了美学成就和名声,他的陶瓷作品被追捧,并且与他创作的其他艺术品同列。此外,众多年轻或成名的艺术家开始效仿他的陶瓷创作。可以说,从40年代中期起,毕加索的陶瓷创作开启了他艺术生涯的一个复兴时期。”1953年,弗朗索娃离开毕加索,毕加索又爱上陶瓷作坊主的侄女。直到他去世,都没有停止过陶瓷创作。

如今,毕加索的陶瓷作品被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其中,欧洲最大的收藏者是西班牙的塞拉先生。他在写给展览的致辞中说起一段旧事:20多年前,加利福尼亚商人劳伊斯·施托姆(LoisStrom)要回洛杉矶,临行前,向塞拉展示了一件毕加索的陶瓷作品。“我得承认自己之前从来没有为毕加索的陶瓷艺术所折服。”施托姆请塞拉买下它,因为他要回洛杉矶,带着陶瓷很麻烦。看在友情的份上,塞拉买下了陶瓷,并从此开始收藏毕加索陶瓷。此次展览的一部分展品,就来自塞拉的150多件私人收藏。

创造成功的是大师,而不是专业“毫无疑问,毕加索不是制陶技师,他在陶瓷制作方面并非专业。但他把精湛的艺术创作技巧运用到了对陶瓷的塑造和美化中。”多洛莉丝说,“就像在其他方面一样,毕加索的热情又一次决定了他的风格,带动了他的艺术创作,并且创作出大量成功的、有趣的作品。”

刚开始创作陶器时,毕加索不懂制陶技术,只能在现成的盘子上泼墨。这是他的“平面时期”。但他高超的绘画和雕塑功底,很快显示在他的陶瓷创作上。此次展览的展品中,有一件名为“4条彩色鱼”的盘子,上面画着4条蓝、黄、红色的鱼,这是当时的陶瓷作坊里比较常用的颜色。地中海一带常见的盘子大多是大盘子,边沿宽,盘底深,毕加索就喜欢用这种盘子进行创作。另一件名为《斗牛竞技场》的作品,毕加索把盘中央当作竞技场,盘沿画成竞技场的看台,一个个看台上的脑袋围成一圈。而在《风景》中,他又把盘沿处理成了画框。

毕加索初期的陶瓷创作,基本上停留在把盘子当画布的阶段,创作主题和他的画作的主题是相通的,比如农牧之神、女人、斗牛、鸽子等。特别是作为“和平鸽之父”,此次有两件毕加索的“鸽子”陶瓷展出。一件神态安详,另一件则是乱草堆上毛发凌乱的鸽子。

到了陶瓷创作的第二阶段,毕加索开始逐步突破平面,转向立体作品。他在传统瓷器的基础上,尝试对瓷器的瓶颈、把手等做些小小的改动,甚至对罐子本身的形状进行修改,再在上面画画。

《罐中罐》属于第二阶段的作品,它的改动很简单,只是毕加索开的一个小玩笑——在罐身上画了一个小罐子。而在《女人脸》和《大胡子之妻》中,毕加索利用罐子原来的形状,把罐子的前面画成女人的脸,罐把则是女人高高梳起的辫子。陶瓷上的女人和毕加索画中的女人一样,都不是写实风格的,而是以立体派的技法,将女人的五官重新安排,同时呈现一张脸的正面、侧面和背面。

多洛莉丝说,从美学角度看,《女人脸》是她最喜欢的一件作品,而从技术层面看,《猫头鹰》是她最喜欢的一件作品。《猫头鹰》是毕加索陶瓷创作第三阶段的代表作。在这个阶段,毕加索开始自己烧制陶瓷,进行真正的陶瓷创作。《猫头鹰》被摆在展厅门口最显眼处,凸起的肚子、尖锐的嘴巴、后摆的翅膀,整个器皿都被烧成猫头鹰的形状,看起来就像是一尊猫头鹰的雕塑。“它把毕加索一直以来从事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等,与陶瓷融为一体,是全新的作品”。

多洛莉丝介绍说,猫头鹰是毕加索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一天晚上,弗朗索娃和毕加索在回家路上,发现一只受伤的猫头鹰,就把它带回家。伤好后,这只猫头鹰一直留在毕加索的家里。”

创作风格多变 晚年毕加索最爱陶瓷


毕加索在将近67岁时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陶瓷作品。他的美名和权威使其陶瓷作品取得了美学成就和名声,并被摆在他创作的所有艺术品之列。8月29日至10月31日,毕加索的28件陶瓷作品、10幅蚀刻画和6本插画书,在北京塞万提斯学院展出,其中的陶瓷作品均是首次来华。

毕加索一生创作风格多变,创作时期可以划分为7个之多。有个简单的划分方法,就是用他令人眼花缭乱的私生活来分。毕加索本人也认可这种分法,他说过:“你猜我为什么把我做的一切都标明日期?因为光认识艺术家的作品还不够,人们必须知道他何时、为什么、在何种条件下创作。”很多传记作家都愿意根据毕加索的情人更替,来梳理他的作品。

毕加索和初恋情人在一起时,他的画风明快,阴郁冷酷的蓝色调让位给了温柔的粉红色,这就是持续了一年的“粉红色时期”。在多拉的陪伴下,他完成了自己的名作《格尔尼卡》。在弗朗索娃的相伴下,他对风景画、静物画产生兴趣。1947年,他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创作领域—陶瓷,并创作了3000多件陶瓷作品,直接影响了现代陶艺的发展。

毕加索的陶瓷作品大部分都得以传世,不过很少来中国展出,中国观众熟知其绘画,却不了解他的陶瓷。近年,毕加索的儿子Claude先后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行了父亲的大型陶瓷展。8月29日至10月31日,毕加索的28件陶瓷作品、10幅蚀刻画和6本插画书,在北京塞万提斯学院展出。这些陶瓷作品均是首次来华,创作年代从1947年延续至1969年,展现了毕加索从不精陶艺、在平面上作画,到略通技术、在立体的罐子瓶子上作画,直至精通技术、自己烧陶的整个发展过程。

策展人多洛莉丝·杜兰·乌卡尔是毕加索专家,大学专业就是西班牙20世纪艺术。“大学期间,我实地去了法国南部的瓦洛里斯,参观了毕加索的陶器作坊。还去了毕加索的故乡马拉加,去了马略卡岛,拜访欧洲最重要的毕加索陶瓷收藏者佩德罗·A·塞拉先生。”

当毕加索博物馆基金会、马德里艺术圈、维也纳塞万提斯学院和罗马维南佐·罗切蒂博物馆基金会等权威艺术机构要举办毕加索展览时,多洛莉丝是不二的策展人选,可见其在欧洲毕加索研究领域的地位。她撰写的毕加索论文,被帕尔玛现当代美术馆收为永久藏品。

多洛莉丝将此次展览命名为“材质的诗歌”。她说:“毕加索的选材非常贴近大自然。泥土、水、火,到了他的手里都是艺术的表达方式。他对材料的选择是开放的。我希望观众能用诗化的方式理解毕加索”。展览开幕前夕,多洛莉丝在布展现场接受了本报专访。

毕加索的“弗朗索娃时期”

1946年7月26日,毕加索和情人弗朗索娃来到法国南部的小镇瓦洛里斯。瓦洛里斯是个海边小镇,坐落在连绵起伏的山丘上。

那年毕加索65岁,弗朗索娃25岁。3年前,毕加索和前女友多拉吃饭时,赫然发现餐厅里有个美得惊心动魄的女人。就像当年在咖啡馆认识多拉一样,毕加索抛下身边的多拉,端了一盘樱桃到弗朗索娃面前,邀请她来自己的画室看看。

经过3年的追逐,1946年弗朗索娃接受了毕加索的追求。在很多国外出版的毕加索大事记中,这一段都被记录在案:3月4日至4月12日,与弗朗索娃在Pour Toi别墅的印刷商保罗·福尔家中小聚。拜访亨利·马蒂斯。回巴黎的路上,弗朗索娃成了毕加索的情人。7月14日至7月26日,毕加索与弗朗索娃在给多拉买的房子里共度时光。

瓦洛里斯就是毕加索和弗朗索娃的度假地,这是个拥有制陶业传统的小镇。弗朗索娃在日后出版的回忆录《我和毕加索的生活》中写道,当时他们在海边晒太阳,有朋友邀请他们去逛附近小村里正在举行的手工艺集市。毕加索在集市上随手用陶瓷捏了几个小玩意。当天,他们认识了乔治和苏珊·哈米耶夫妇,他们在当地主持着一间著名的玛都拉陶瓷工作坊。哈米耶夫妇慷慨地让毕加索使用他们的作坊,还把粘土和搪瓷制作的知识教给毕加索。

次年,毕加索就和哈米耶夫妇一起工作。在将近67岁时,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陶瓷作品。

“毕加索是个充满好奇心的人。对他来说,生活就是一段探索、冒险的经历。”多洛莉丝说,“当时,他不仅局限在陶瓷上绘画,而且更多地研究陶瓷工艺,为了突破,他开始全方位学习陶艺。”1949年,毕加索在当地一家香水工厂里成立了自己的陶瓷作坊,一直到1954年,那是他在瓦洛里斯创作瓷器最紧凑的阶段,创作了2000多件作品。多洛莉丝和哈米耶夫妇的儿子有过接触,还拜访过毕加索生前好友耶鲁萨加德。“耶鲁萨加德是一个著名的塑陶工匠,当时,他在玛都拉陶瓷工作坊里干活。毕加索经常在凌晨两三点敲门把他喊起来,兴奋地告诉他,他刚想到一种塑陶的形状,请他帮忙,赶紧做出来。”

“毕加索不断试验,试验钴蓝色、铜绿色、紫罗兰色和品种繁多的珐琅。还创造了新的雕刻、绘画方式。除了用车床加工罐子,他对切割以及在坯泥上直接塑形产生了兴趣,因为坯泥的自由形状会决定作品的效果。毕加索把在《亚威农少女》的绘画技法用到陶艺上,用新鲜的坯泥进行创作。”依着自己一贯的自由风格,毕加索把一系列细颈酒罐变成迷人的女性形象,在陶盘上绘制各种脸谱,还制作了一系列动物形象的陶模。

由于毕加索的到来,寂静的小镇顿时沸腾起来。“无论是否希望如此,毕加索身处的市场游戏规则,阻碍了让不常接触艺术或不太富裕的公众接触艺术这一设想的实现。”多洛莉丝说,“19世纪后期的‘工艺美术运动’最终使生产价格上涨,由此,使公众接触艺术的这个设想未能在实践中得到巩固。而毕加索,虽然他一开始去拜访哈米耶夫妇时避开了公众的关注,但他的盛名和权威使作品取得了美学成就和名声,他的陶瓷作品被追捧,并且与他创作的其他艺术品同列。此外,众多年轻或成名的艺术家开始效仿他的陶瓷创作。可以说,从40年代中期起,毕加索的陶瓷创作开启了他艺术生涯的一个复兴时期。”1953年,弗朗索娃离开毕加索,毕加索又爱上陶瓷作坊主的侄女。直到他去世,都没有停止过陶瓷创作。

如今,毕加索的陶瓷作品被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其中,欧洲最大的收藏者是西班牙的塞拉先生。他在写给展览的致辞中说起一段旧事:20多年前,加利福尼亚商人劳伊斯·施托姆(Lois Strom)要回洛杉矶,临行前,向塞拉展示了一件毕加索的陶瓷作品。“我得承认自己之前从来没有为毕加索的陶瓷艺术所折服。”施托姆请塞拉买下它,因为他要回洛杉矶,带着陶瓷很麻烦。看在友情的份上,塞拉买下了陶瓷,并从此开始收藏毕加索陶瓷。此次展览的一部分展品,就来自塞拉的150多件私人收藏。

创造成功的是大师,而不是专业“毫无疑问,毕加索不是制陶技师,他在陶瓷制作方面并非专业。但他把精湛的艺术创作技巧运用到了对陶瓷的塑造和美化中。”多洛莉丝说,“就像在其他方面一样,毕加索的热情又一次决定了他的风格,带动了他的艺术创作,并且创作出大量成功的、有趣的作品。”

刚开始创作陶器时,毕加索不懂制陶技术,只能在现成的盘子上泼墨。这是他的“平面时期”。但他高超的绘画和雕塑功底,很快显示在他的陶瓷创作上。此次展览的展品中,有一件名为“4条彩色鱼”的盘子,上面画着4条蓝、黄、红色的鱼,这是当时的陶瓷作坊里比较常用的颜色。地中海一带常见的盘子大多是大盘子,边沿宽,盘底深,毕加索就喜欢用这种盘子进行创作。另一件名为《斗牛竞技场》的作品,毕加索把盘中央当作竞技场,盘沿画成竞技场的看台,一个个看台上的脑袋围成一圈。而在《风景》中,他又把盘沿处理成了画框。

毕加索初期的陶瓷创作,基本上停留在把盘子当画布的阶段,创作主题和他的画作的主题是相通的,比如农牧之神、女人、斗牛、鸽子等。特别是作为“和平鸽之父”,此次有两件毕加索的“鸽子”陶瓷展出。一件神态安详,另一件则是乱草堆上毛发凌乱的鸽子。

到了陶瓷创作的第二阶段,毕加索开始逐步突破平面,转向立体作品。他在传统瓷器的基础上,尝试对瓷器的瓶颈、把手等做些小小的改动,甚至对罐子本身的形状进行修改,再在上面画画。

《罐中罐》属于第二阶段的作品,它的改动很简单,只是毕加索开的一个小玩笑——在罐身上画了一个小罐子。而在《女人脸》和《大胡子之妻》中,毕加索利用罐子原来的形状,把罐子的前面画成女人的脸,罐把则是女人高高梳起的辫子。陶瓷上的女人和毕加索画中的女人一样,都不是写实风格的,而是以立体派的技法,将女人的五官重新安排,同时呈现一张脸的正面、侧面和背面。

多洛莉丝说,从美学角度看,《女人脸》是她最喜欢的一件作品,而从技术层面看,《猫头鹰》是她最喜欢的一件作品。《猫头鹰》是毕加索陶瓷创作第三阶段的代表作。在这个阶段,毕加索开始自己烧制陶瓷,进行真正的陶瓷创作。《猫头鹰》被摆在展厅门口最显眼处,凸起的肚子、尖锐的嘴巴、后摆的翅膀,整个器皿都被烧成猫头鹰的形状,看起来就像是一尊猫头鹰的雕塑。“它把毕加索一直以来从事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等,与陶瓷融为一体,是全新的作品”。

多洛莉丝介绍说,猫头鹰是毕加索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一天晚上,弗朗索娃和毕加索在回家路上,发现一只受伤的猫头鹰,就把它带回家。伤好后,这只猫头鹰一直留在毕加索的家里。”

毕加索陶瓷艺术作品亮相山东淄博


9月8日至10月30日,著名画家毕加索的陶瓷艺术作品展在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举行。展览共展出了毕加索的《斗牛士》《猫头鹰》《女人脸》等44件陶艺精品和38件版画作品。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意大利文化艺术中心主席温琴佐·桑弗表示,本次展览是毕加索陶艺作品的精品代表,全景式地再现了毕加索从不精陶艺、在平面上作画,到略通技术、在立体的罐子瓶子上作画,直至精通技术、自己烧陶的整个发展过程。这是迄今毕加索陶艺作品在中国最大的一次展览。

桑弗说,毕加索的陶瓷艺术是最近几年才获得社会认可的。67岁那年,毕加索在法国南部的小镇瓦洛里斯偶然间邂逅了陶艺,从那以后,他深陷陶瓷创作中不能自拔。到1973年辞世为止,毕加索创作了数以千计的陶瓷作品。

记者近日在淄博市博物馆看到,毕加索的陶艺作品中,有花草图案,有斗牛士画面,有老人脸和女人脸,还有的是绘有大幅的猫头鹰图案,造型各异,别致风趣,吸引了许多观众前来观赏。

淄博是中国五大瓷都之一,这里生产的琉璃品和陶瓷制品不仅享誉国内外,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毕加索陶瓷作品月底亮相艺博会


第五届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ArtChina)将于9月25日至27日在农业展览馆新馆举办。包括毕加索、夏加尔、马蒂斯、雷诺阿等多位世界级大师的原作将前来聚首,参展的毕加索两件作品中,一件竟然是陶瓷作品。

本届博览会在展区主题划分上将打破以往格局,设立十大艺术展区。除常设的国际艺术展区、当代艺术展区、传统艺术展区、非遗展区外,还将特别呈现组委会与多家战略合作机构共同打造的特色展区,包括“艺术南京精品”展区、“学院之星”展区、亚洲青年艺术家提名展的“新生代艺术”展区、多家艺术品电商机构组成的艺术互联网展区,以及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院等著名艺术院校的“师生联展”展区等。

“艺术南京精品”展区将展出毕加索、夏加尔、马蒂斯、雷诺阿、德兰等五位世界级大师的6件原作。独占两席的毕加索作品之一《吉他和他的半身像》是一幅创作于1925年的铅笔与钢笔画,正值毕加索经过立体主义的创作后向“超现实主义”阶段的过渡。另一件是毕加索绘于一个碗碟之上的陶瓷作品《苹果篮》,这件作品集中体现了毕加索略带戏剧性的色彩运用技巧,调出的青绿色和黄色纹理效果在其作品里极为罕见。

毕加索陶艺作品首次进京


世界艺术大师毕加索的陶艺作品在奥运开幕之际首次来到北京,昨天起在北京塞万提斯学院展出。记者在开幕式现场看到,28件大大小小的陶罐、瓮罐和瓷砖上,毕加索亲笔绘制的图画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和浪漫的想象,而西班牙大使亲笔为展览宣传册写下赠言,称其为“材质的诗歌”。

与毕加索为人们熟悉的绘画创作不同,他直到66岁高龄时才开始了对陶艺的尝试。策展人多洛莉丝·杜兰告诉记者,1946年的夏天,毕加索与恋人来到法国海岸边的小镇瓦洛里斯(Vallauris)度假,在参观陶艺工厂的时候,他发现了“暗藏在土壤、水、火中早在几千年前就被中国古代人认识到的魅力和力量”,并开始了陶艺创作。直到1973年去世,毕加索共有2000多件陶艺作品被留在人间。“这些作品可以看作是毕加索在艺术成熟时期的新冒险,对艺术家来说是面对不同于他熟悉的绘画创作形式的一次探索。各种西班牙人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器皿,比如大盘子、水罐等恰恰为毕加索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火一般的激情提供了完美的表达空间。”

毕加索不是制陶技师,但是泥土作为毕加索找到的新的创作材料,他把自己绘画中精湛的技巧巧妙地运用到了对陶瓷的塑造和美化中,陶瓷变成了他把在画布上创作的人物和形态世界表现出来的另一种方式。从毕加索绘制的盘盘罐罐中可以看到,这些作品主题与其他的绘画作品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出现了农牧之神居住的场所、女性的面孔、斗牛和有趣的动物等等,而策展人杜兰女士认为,毕加索这种用艺术手段诠释日常生活点滴的创作切换方式,对各国的当代艺术家们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有趣的是,在毕加索后期陶瓷作品的绘制中,人们发现了不少类似中国水墨画的线条和笔触。“是的,毕加索生前对中国文化非常崇拜。”杜兰女士引用毕加索1954年曾经发表过的言论告诉记者:“我如果生为中国人,我可能不是画家,而会成为书法家。”因此,欣赏毕加索绘制的陶艺作品,其中透露出像中国书法的生动、一挥而就的痕迹,自然令中国观众感到非常亲切。昨天到场的西班牙大使先生还用优美的语言形容毕加索为“运用材料和形式的大师”。他知道如何把他对土、水和火神奇的热情转化成丰富的信息来召唤我们作为人类最本质最全神贯注的视线。作为一个年长的炼金术士,他把抽象的复杂性和象征的简单性、粗暴与天真、明显的和隐藏的混合起来,搅动着我们对于现代性的深层矛盾的理解。而在奥运之际带给中国观众毕加索的陶艺,在他看来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北京奥运会口号有某种契合。他说:“地球之源是谦逊而又骄傲的土壤,毕加索将它在材料的诗句中体现了出来,希望地球可以成为我们所有人共同分享生命的最美好的天地。”展品中还包括一系列为卡门这本书插图的雕刻版画,将持续到10月31日,每天对公众免费开放。

陶瓷高科技应用新领域 陶瓷笔珠即将上市


冒油、不出油、掉珠,在使用圆珠笔时,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这与笔珠质量有关系。陶瓷笔珠的出现,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圆珠笔发展的瓶颈问题。

制笔技术主要体现在笔珠、笔尖、墨水等方面,目前,笔尖和墨水通过进口设备和技术已经有很大幅度的提高,但笔珠材料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目前笔珠大部分使用的是不锈钢和碳化钨材料,书写量小、耐磨性差、书写手感不好等,陶瓷笔珠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记者从厦门智中精密研磨科技有限公司了解到,公司正在加大陶瓷笔珠的开发力度,很快便能投放市场。陶瓷笔珠不但使圆珠笔的使用寿命大幅度提高,而且书写流畅、手感柔韧。据了解,用陶瓷笔珠制成的圆珠笔在国外一度被称作“玉珠笔”,无论是档次还是身价均比较高。

陶瓷笔珠之所以有这些优良特性,主要是因为这种特种陶瓷材料具有很好的耐磨性、耐腐蚀性、耐吸水性。

用特种陶瓷研发的陶瓷水阀、球阀,市场前景也十分巨大。目前人们普遍使用的是金属球阀、水阀,金属球阀不能适应高磨损、不易受强腐蚀,而如果普通陶瓷代替则制作不够精密,没办法达到密封性的要求,采用高技术新型陶瓷结构材料,便可以提高球阀及陶瓷水阀的耐磨性、防腐性及密封性,大大延长了使用寿命。陶瓷水阀开关50万次无泄漏,如平均每天开关60次,可使用22年,因此陶瓷水阀被人称为“节水阀”、“节水王”。

为扩大生产,智中科技在同安工业集中区湖里园新建厂房10000平方米、三条新的生产线。

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特种陶瓷的生产过程无污染,产生的所有废品均可回收利用,其主要原材料氧化铝,是地壳中最丰富的,“随手抓一把泥土,里面就有25%的氧化铝,”这正是厦门所要发展的高科技、环保型产品。

智中科技连续五年都参加了“6·18”交易会,去年“6·18”交易会上,智中精密凭借一把陶瓷钻刀成为备受关注的明星企业,公司副总郑斌力荐“6·18”,他说:“‘6·18’把哈佛、微软这种国际一流大学和公司请来,对我们企业来说,是走向世界的难得机会。参与‘6·18’,我们有机会了解国内外同行的最新发展和大学、科研机构的项目成果”。

“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的简称,集聚各方优势资源有效平台,海西自主创新平台品牌,三天盛会,常年对接,中小企业借势登高不可或缺的载体。

景德镇文艺家义捐义画作品义拍即将预展


9月14日起,2012景德镇文艺家抵御“海葵”义捐义画作品义拍将在紫晶宾馆进行3天预展,17日将正式开槌,整体起拍价为100万元。昨天,记者就此次拍卖活动的意义、目的和进展情况专访了承拍的华艺拍卖公司总经理蒋卫民。

谈及此次拍卖活动的意义,蒋卫民表示,2012景德镇文艺家抵御“海葵”义捐义画作品,是市文联组织艺术家针对8月10日“海葵”为景德镇带来的灾难专门创作的,具有赈灾的慈善意义,作为一家拍卖公司,有义务多组织这样的慈善拍卖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来传播真善美,同时体现组织者的责任,而华艺作为专业的陶瓷拍卖机构,面对这样一次拍卖更是义不容辞。

蒋卫民认为,现在很多赈灾义捐活动中,尽管组织者确实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得一丝不苟、非常完美,但总存在着无法给捐赠者以清晰去向的缺憾。这次市文联组织义捐义画后,采取这种拍卖的形式将作品进行货币转换,然后交给慈善总会,通过拍卖这种公开透明的方式,让谁都可以参与其中,包括艺术家本人,这样可以给艺术家以明白,给组织者以清白。

蒋卫民介绍,本次拍卖根据活动的特殊性,采取了先整体拍卖,若不成功则单个拍卖的结合方式进行,以确保拍卖能够成功。蒋卫民认为,这次义捐义画中,艺术家都精心投入,创作非常认真,拿出的都是自己的长项,如王锡良老师创作了人物,王隆夫老师创作了八哥等,近三分之一的老师是从家中送来作品,所以这次的作品是历次赈灾活动中水平最高的,定位100万元起拍是合理的,空间很大,整体拍出与单件拍出,都能让竞拍者受益。目前,通过报纸刊发通告、短信告知及定向通知等多种渠道招商后,已有多家收藏机构和一些实力企业开始关注并联系竞拍事宜。

对于这次拍卖,蒋卫民充满了信心,他希望,有关部门能更多地组织艺术家开展类似的义捐义画活动,而且这种活动不一定要在灾难来临时,可以常态化,在慈善机构设立固定的基金,华艺拍卖愿继续为这种慈善义举作奉献。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巴勃罗·毕加索创作的100多件陶瓷作品即将上拍》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巴勃罗·毕加索创作的100多件陶瓷作品即将上拍》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多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