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瓷砖制作 > 导航 >

紫砂壶制作常用工具

紫砂壶制作常用工具

瓷砖制作 瓷砖工具 贴瓷砖工具

2020-09-10

瓷砖制作。

宜兴紫砂壶以其独特的打泥片成型方法闻名于世。紫砂壶坯体成型是紫砂壶制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壶艺质量的优劣虽与原料加工及烧成工艺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却取决于成型的方法。紫砂壶的成型又离不开各样的制壶工具。紫砂壶成型工具不仅讲究实用,而且还讲究工具的质地及美观。制作紫砂壶的工具,经历代制壶艺人的不断摸索,已形成体系。数量上,种类有几百种之多,质地有金属、木、竹、牛角、皮革、塑料、石膏、树脂等多种材料。

制作紫砂壶的工具

尖刀

种类较多,有铁尖刀、竹尖刀、通嘴尖刀、湾尖刀等,是主要用于琢嘴把、琢纽、转足、革小平面的一种普通而常用的工具。

鳑鲏刀

成型中使用最广的工具,在制作过程中,用鳑鲏刀进行切、削、钎、挑、挟、挖、刮、压等,从开始到结束都要多次使用。质地为金属。

拍子

主要用于打身筒,拍片子、拍口、整体身筒。材料以红木最佳,枣木、柏木、榉木亦可。拍子形要求两边对称,拍面平整,拍面略薄、拍柄略厚,由薄到厚自然变化,拍子边缘呈半圆形。拍子大小有多种,拍形基本上按打拍子形缩小,拍柄一般长度不变。

规车

专门用于划片子,开壶口用。型号有多种,质地一般多为竹、木。规车钉是金属的,销钉为竹质或木质。

线梗

用于勒光各种装饰线条的工具。质地有牛角、金属、竹、木、塑料等。种类繁多,因线形不同,部位不同,故每种线形都需一线梗。

明针

用于紫砂成型后表面的精加工,种类繁多,宽窄不一。有身筒明针、弯明针、筋瓤明针等,质地为牛角。wWW.tAOCI52.COm

泥扦尺

是用来起泥条和起大片子用的,它用节距较长的竹片做成,从柄到头要逐渐薄下去,而且要慢慢狭窄,背面要平正,有一面呈口状。

勒只

用来勒光口颈、底足与身筒交接处的工具,材质有牛角、竹、木、金属等。它可根据不同的角度、弧度来加工形状。

篦子

用于整形。质地为竹筒片或木板,它要根据不同形态壶艺的外轮廓(抛物面)来加工不同弧度的篦子,使其基本形与壶外形相和。篦子种类较多,不同的外轮廓需要不同的篦子。

复只

用来复脂泥的。一般用2厘米~3厘米厚的竹片或明针做成,复只的角度要比实际造型的角度大一点,留有加工的余地。

竹拍子

有大、中、小之分,平头及尖头拍子等几种。大、中型拍子用来拍身筒、做方壶用;小拍子用于推身筒接头,推墙刮底,做嘴、把灯。

挖嘴刀

用来挖嘴孔的,用0.25厘米粗的钢丝加工,打扁后,加柄即可,有大有小,要加工成有一定的弯度,头尖,一面又刀口。

筒管

用来钻各种大小洞眼的,大小不一。

独个

用做圆眼、圆嘴的工具。质地有竹、牛角、象牙、硬质木料等。独个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一头尖一头平,另一种是两头尖,一头粗一头细。

水笔帚

用布扎成的用于带水的传统小工具,现在多用毛笔代替。

除上述工具外,尚有泥橙(工作台)、顶柱(打印章用)、木榔头、盖座(加工盖子用、一套盖座有大小不同多种,有方圆之分)、辘轳(还有打母摸用的电动辘轳)、木转盘、喷水壶、车刀、完底石、圆口陀、距底、水磨布、纯棉布等等。

精选阅读

紫砂壶成型十三工具概述之一


一件紫砂工艺品的成功,要经过十到几十道复杂的成型工序。要完成这些工序,一是要靠艺人们的制作技艺,二是要靠繁多的制作工具,两者缺一不可。古人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的“器”,就是指制作工具。紫砂壶成型的工具,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探索,政革,创新,现已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经济的,自成体系的工具,数量大小有几百种,质地有铜,铁,木,竹,牛角,皮革,塑料等各种材料。紫砂壶成型工具种类繁多,也很讲究造型的美观,前提是以实用为主。这些工具大部分靠自己制作,即使一些买来的工具,也分经过加工,修整以后方可使用。这就要求制作者对整个成型工艺有系统的,全面的了解,要弄懂各种工具的不同用途和规格,要考虑在使用上方便,触觉上舒服。因此,紫砂壶成型工具的制作也很有学问,既要考虑外观的造型,又要符合实际使用功能。

下面,本文结合专家总结艺人们几十年的实际制作经验,对不同工具的规格,要求作一概述:

一。搭子:搭子是成型中的主要工具之一,主要用于打泥条,片子和捶嘴,把泥片等。搭子的主要用材是榉树,檀树,枣树等,取材要干。搭子平时使用后用湿布擦净放在干燥处,不能在太阳下晒,不能用来打铁器等硬物。

二。拍子:拍子主要用于打身筒,拍片子,拍口。材料以红木为最佳,拍子的总长28CM,拍身宽10cm。厚度是根据材质而定,枣木前厚3mm,中厚4mm,后厚4mm,柏木厚些,红木可更薄一些,拍子用过后也不能浸在水里,应放干燥处,要避免单面受潮,并要防止拍子开裂。

三。尖刀:尖刀的种较多,分铁尖刀,竹尖刀,通嘴尖刀,弯尖刀等。尖刀是用于琢嘴把,琢钮,转足,革小平面的一种普通而常用的主要工具,实际也是简单的雕塑工具。材料用普钢,铜,不锈钢,老竹子等。其形中间宽,一头尖,一头稍狭圆,两面线条要对称,中间厚,边上薄,成弧形。尖刀要根据不同的用途选用,厚薄,宽窄要求不一。

紫砂壶成型十三工具概述之二


本文结合专家总结紫砂壶艺人们几十年的实际制作经验,对不同工具的规格、要求作一概述:

四。刀刀:刀刀是成型中使用最广的工具,在制作过程中,用刀进行切,削,钎,挑,挟,挖,刮等,从开始到结束都要使用。做刀的材料一般最常用的是普通钢,刀锋要经常磨快。刀柄与刀身的比例大约是6:1。

五。矩车:矩车的正名应为规车,它是专门用于划圆片子,开口用的。矩车分车柄,车钉,站人(音读该银),销钉四部分,矩车柄是用不易变形的竹子,站人要用厚1。5cm以上的竹老头做,矩车钉是铁的,销钉是竹子做的。一般矩车的规格是:(1崐)柄长201。50。5cm;(2)站人总高8。5cm,宽1。3cm,眼长2。42。20。55cm。矩车的不同用途是根据站人与矩车钉的高度来调节的,一般矩车站人比钉高2mm。另外还有几种特殊的矩车,弯泥条矩车,是在车柄上装两个站人;还有复线车和打线车,复线车不装车钉,打线车则是装竹钉。

六。线梗:线梗是用于勒光各种装饰线条的工具,线梗有牛角的,铁的,塑料的崐还有竹子的。线梗是根据不同的装饰线条来磨制的并要根据各人使用的手势,习惯来确定线梗的不同角度。是制作成型工具中最难掌握的一种。

七。明针:明针就是牛角片,用于作品表面精加工的工具。制作明针时头子要刮平,要从上到下慢慢地薄下去,明使用时浸在清水里,不用时要捞起揩干。

八。矩底,泥扦尺这两种工具都是用竹子做的,矩底又叫底据,垫底,是垫在矩车的站人下面划片子用的,中间开一个圆眼。泥扦尺是用来起泥条和大片子用的崐它用节距较长的竹片做成,从柄到头要逐渐薄下去,并且慢慢狭窄,背面要平正,口要齐,一面成刀口状,握柄处一般正好有一个竹节。

九。勒只,篦只,勒只是用来光口颈,底,足与身筒交接处的工具,材料有牛角,竹子,黄杨木等。它根据不同的角度,弧底磨成所要求的形状。篦只用作于整形,可篦去身筒上的小疙瘩的小隙丝,主要用简片,木板制成。篦只要肩,肚,底分开做,不能一个茶壶造型只用一只篦只。复只是用来复子泥的,一般用2-3mm的竹片或明针做成。

十。竹拍子:竹拍子有大,中,小及尖头拍子等几种。大,中拍了是抽身筒,做方货用的,小拍子是用于推身筒接头,掠子泥,推墙刮底,做嘴把等;尖头竹拍子崐可挟大面,做嘴等。

十一。挖嘴刀,铜管挖嘴刀是用来挖嘴洞的,用2-3mm粗的钢丝烧红后加柄制成的。铜管是钻各种大小洞眼的,用铅皮或铜皮卷成直径一半的圆筒,长度10崐12cm,在两头加上成刃口。

十二。圆眼,圆嘴的工具,同时在做花货,树桩时也可作雕塑工具用。竹子做的独个具有爽泥,耐磨等优点,且取材容易,削制方便。独个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平头的用作独盖眼的,另一种是两头尖的(一头粗,一头细)。用作独嘴洞及其它洞眼。

十三。水笔帚这是用布扎成的用于带水的传统小工具。打身筒,琢嘴,把,琢钮等,都是离不开它的。它的优点是存水多,带水方便。特别是做粗货,坯体太燥时,可直接沾水带在坯体上。紫砂成型工具除了上面介绍的以外,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介绍了。紫砂成型工具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且不断完善的,这是千百年来无数紫砂艺人智慧的结晶,它与传统的紫砂工艺是相辅相成须臾不可分离的,它不仅并系到艺人操作的方便,还与作品的质量直接相并。因此,精湛的制作技艺必然有完美的制作工具来辅助,这恐怕也是紫砂工艺的又一独特之处吧!

紫砂壶禅语


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和尚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令我满意的老师。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有的画技还不如我。”

释圆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

年轻人问:“画什么呢?”释圆说:“老僧最大的嗜好,就是爱品茗饮茶,尤其喜欢那些造型流畅古朴的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茶壶?”年轻人听了,说:“这还不容易。”于是铺开宣纸,寥寥数笔,就画成了一把倾斜的紫砂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来,注入到那茶杯中去。年轻人问:“这幅画您满意吗?”

释圆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说:“你画得是不错,只是将茶壶与茶杯的位置放错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啊。”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杯往茶壶里注水的?”

释圆听了,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是将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呢?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脉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年轻人思忖良久,终于恍然大悟。

龙鼎紫砂壶

紫砂壶的款识


宜兴紫砂壶的款识千差万别,研究起来亦有相当的难度。早期的紫砂壶多无款,明晚期才出现了款识。

紫砂壶由于文人雅士的参与,落款随意性极大,具体到了每个人早年与晚年的款之变化都非常答,极少有陶工一生只用一二枚印章。如果是刻款,那变化就更大了,请张三刻、也请李四刻,习惯了自己也刻。如果款识是印章,因敲打力度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紫砂壶中的印章款多为阴刻,敲打在壶上,变成了阳文,阴刻的图章,敲打在半干的泥坯上,如用力过小,字的顶端刀痕往往难以出现,只有用力较大,才可能将印章的全部刀痕打印出来。所以,即使是同一印章,敲打力度不同,印痕字根部相同,字尖往往会不尽相同。

款识种类

紫砂壶的款识,早期多刻制作者的名字,如近几年考古所发现的几件时大彬款的紫砂壶,款为“大彬”、“时大彬制”等。

随着制壶的发展,文人雅士的参与,紫砂壶的落款也随之变化。康熙朝因宫廷的需求,制做出一批紫砂壶,壶体装饰珐琅彩的紫砂壶,底款为“康熙御制”。

清晚及20世纪初,国内的一些经营紫砂陶器的专业公司、商店等,纷纷注册商标,如“金鼎商标”等。在生产的产品上,有“注册商标”,有制作者的名字。

紫砂壶经过五百年的发展,壶上的款识,概括起来有:人名款、纪年款、堂号款、纪年款、图案款、商标款、地名款、吉语款、诗词款、外销款等。有的作品上多种款并用。

落款的位置

紫砂壶落款,随意性较大,并没有统一的部位。现能见到的,早期的时大彬壶,落款有在把根与足钉之间横刻“大彬”二字的,也有在壶底刻“大彬”或“时大彬制”的。清初的陈明远“南瓜壶”(现藏南京博物院)即在壶身筒上刻上“鸣远”并与打印章并用,也有在壶盖子口上刻款及打印章的。

今天制壶名家在作品上的落款大都出现在三个部位,壶盖里面:名章,把梢:姓章,壶底:姓名章。也有盖内二方印,把梢二方印,姓和名并用,也有印或刻并用。也有在壶体上结合壶的形态、装饰等落上自己的款。

紫砂壶套装赏析


闻名中外的紫砂茶具,除具良好的材质外,特别注重外形的装饰。融书、画、诗、印诸艺为一炉,又集雕、琢、捏、塑、贴、绞、堆、绘、喷、嵌、釉、漆、镶、包等诸般制作技艺为一体。可谓出类拔萃,巧夺天工。

紫砂茶具的创制始于北宋末年,兴盛于明代正德年间,以紫砂茶壶最为著名。

宜兴紫砂壶的系别可分为: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等。始创者为宜兴"金沙寺"寺僧,专抟当地的特产--细陶土加以煅炼,手捏为坯,经几道工序烧制而成,世代相传至今。

至明代正德年间,宜兴进士吴颐山曾在金沙寺寓居攻读诗文,时书憧名"供春"者,因闲暇无事,见寺僧在从事紫砂壶生产,就在暗中淘细土制坯仿效。又经自己刻苦钻研,日积月累,制壶技艺日精,终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一代制壶高手,成为阳羡茗壶"正始"之首。据说当时供春在寺内学艺时,曾看到寺内一古银杏树上有树瘿,形状古朴,奇拙,就模仿树瘿的造型,用手指捏为形,再用茶匙挖空内壁,做成几把"树瘿壶"。这一独树一帜的紫砂壶,受到当时社会名流、雅士们的认同、欣赏和赞叹,为其起名曰:"供春壶",供春遂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有名可考的制壶名家。

名家评供春其壶曰:"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供春之壶胜于金玉"。历代以来,供春壶均为极其名贵之物,名闻遐迩,存世极少,历代藏壶名家竞相搜求而不可得。

供春以后的制壶名家当为董翰、赵梁、元畅、时朋四家。四家之后制壶技艺最高者为一代制壶名家时大彬(时朋之子),时人谓其制的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时大彬初仿供春制作大壶,后因人们品茗斗趣之需而改制小壶,并以柄上拇指为标志,流传之广,以致人人"几案一具"。清人陆绍曾见时大彬所造之壶,有名为"六合一"者,即壶身、底、盖都可分可合,"合之为一壶"、"离之乃为六",水注其中"滴屑无漏",可谓匠心独运,巧夺天工。

紫砂文化:中国最早紫砂壶


历史上,宜兴紫砂就发源于蜀山地区,当时周围窑户相对集中,紫砂艺人散布在方圆几公里范围内。在考古发掘中,各个土层中的出土器物时代特征明显,是很好的断代标准器,时间上大致可分为清代初期、清代早期、清代中期、晚清民国时期。而在出土器物中,也发现了小规模的明代崇祯时期的紫砂陶片及陶质器物形制,而明代以前的地层中,没有发现任何紫砂的痕迹。这就可以初步断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朝中晚期。

1965年,在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明代嘉靖十二年(1533年)司礼太监吴经墓中,曾经出土了一把紫砂提梁壶,根据墓志考证发现,这是目前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明嘉靖早期紫砂壶。

紫砂壶的兴起


紫砂壶样式繁多,各有特色,不仅富于民族风格,而且用开水沏茶具有冬不易冷,夏不炙手和泡不走味,贮不变色,盛夏不易发馊等特殊功能。所以博得人们“一壶在手,爱不忍释”的称颂,高士名儒更视其为“拱壁”,特别推崇,极力提倡,因而紫砂壶成了盛行的上品,数量多,流传广。

紫砂壶的兴起与茶文化的兴盛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宋代,饮茶已极为普遍.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可谓“不可一日无茶”。当时的饮茶方式均为点茶法,这种方法是将碾成粉状的茶末与沸水混和,并用茶筅回环搅拌,调成沫饽丰富的茶汤。时人还比较茶盏内沫饽的多少和持久性,来断定个人的备茶技巧,名曰“斗茶”。斗茶所使用的茶具为建盏,宋代蔡襄《茶录》云:“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苏东坡《试院煎茶》云:“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潞公即指文彦博,煎茶学蜀人。宋代茶盏,主要以瓷器为主.其他亦有玻璃、金、银、铜等制成,在宋代绘画里如宋徽宗《文会图》或辽金墓室壁画上,时常见到宋人以建盏、青瓷、白瓷或青白瓷进茶的情景。而明代的唐寅、文徵明、王问、仇英的绘画作品中能见到明成化至明万历的紫砂壶的形态演变。有些壶从绘画中可以看出是用来煮水、煎茶的,如唐寅《事茗图》中的提梁壶,仇英《松溪论画图》中的软提梁壶,均是用来煮水、煎茶的。王问《煮茶图》中的提梁壶,文徵明《晶茶图》(作于嘉靖十三年,1543)中的紫砂壶,显然是用来泡茶的。据《明会典》,“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诏建中发贡上贡茶,罢造龙团,听茶户唯采茶芽以进,有司勿舆。天下茶额,惟建宁为上,其品有四,日:探春、先书,次舂、紫笋。”因太祖下诏,罢造大小龙团,唯采茶芽以进,饼茶日趋衰落,散茶兴起,饮茶方式由煮、煎改变为泡茶。正因为泡茶法的提倡与普及,便相应产生了以泡茶为主的茶壶,由于宜兴地区有着悠久的传统制陶制瓷技术和种茶饮茶习俗,这给以泡茶为主的紫砂茗壶的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宜兴地区的先民们,正是在明中期的这种氛围中,逐渐完成了在粗陶中提炼出可精加工的里外不施釉的紫砂壶。随着时间的推移,紫砂工艺日趋完美,因而在明末一举获得“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的赞美。

紫砂文化:人间珠玉紫砂壶


世纪名家壶壁载,尽显紫砂乃国粹。紫砂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的儒雅气质十分相似,以至文人深爱笃好、以坯当纸,托物寓意,每见巧思。紫砂壶不仅因其材质温婉称之世间茶具之首,更因其方非一式,圆无一相的特有造型,如今为收藏者追捧。

茶香氤氲紫砂壶

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自古以来,文人雅客都有收藏紫砂壶的嗜好。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通过千百年来的实践,人们发现,用紫砂壶泡茶,茶味隽永醇厚,由于紫砂壶能吸收茶叶汁,用的时间愈长,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于是,紫砂壶也就应运而生,制作紫砂壶的高手、名家、大师也就一个个走到历史的前台,他们的名字和业绩与紫砂壶的兴衰交织在一起。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不仅如此,梅尧臣、蔡襄、苏东坡这些大文豪都曾为紫砂壶留下了咏茶名篇。其中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堪称千古绝唱,讲的就是用紫砂陶壶烹茶。当然最讲究、最有创造精神的要数苏东坡了。他总结出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意指使用活水、江流深水煎茶,味道会不同凡响,使茶味更加清醇清远。

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可说是一座壶艺造型的艺术宝库。紫砂壶的造型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都非常讲究其点、线、面的美感。紫砂壶之魅力,不仅表现在平面外观上的造型之趣,更是得益于空间起伏中的思索之美。紫砂壶一旦有了神韵,也就意味着它已经具有了生命。紫砂壶的光货造型或丰满、或清秀、或粗犷、或刚毅,给人以圆、稳、匀、正的感觉,充分显示紫砂壶的灵气,具有返朴归真的意境。紫砂壶讲究气度与神韵,同一把造型外轮廓曲线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之说。嘉德拍卖紫砂壶专家陈林林告诉我们:一把好的紫砂壶,一定是表面平滑,咀把过渡自然,做工精细、干净、利落。出水流畅、干净,壶把省力,且壶盖紧密。

宜兴紫砂壶之所以受到茶人喜爱,一方面由于紫砂壶造型美观,风格多样,独树一帜,另一方面也由于它在泡茶时有许多优点。首先是材质特殊,紫砂壶由紫砂矿土制成,除紫泥外还有绿泥、红泥,这三种泥统称紫砂泥。由三种基泥单独造制外,或以不同成份配比,不同温度气氛烧成,呈现出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黑而不墨,如铁如石,胡金胡玉,备正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远而望之,黑幼若君钟鼎陈明庭,追而察之,灿若琬琰浮精英。这就是紫砂泥色淋漓尽致的体现。紫砂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不仅气孔微细而且密度高。用紫砂壶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涣散。明人周高起曾在《阳羡茗壶系》说道: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为何独钟宜兴紫砂壶?周高起又说:陶曷取诸?取诸其制,以本山上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充分说明了宜兴紫砂壶泡茶之佳,在于能尽得茶的色香味。

另外,紫砂壶的透气性能好,用其泡茶不易变味,暑天越宿不馊。久置不用,也不会有宿杂气,只要用时先注满沸水,然后立刻倾出,再浸入冷水中冲洗,元气即可恢复,泡茶仍得原味。再次,紫砂壶能够吸收茶汁,即使不刷壶内壁,沏茶也绝无异味。经久使用,壶壁反而积聚茶锈,即使空壶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这是紫砂壶独具的品质。除此之外,紫砂壶的冷热急变性能也非常好,寒冬腊月,壶内注入沸水,绝对不会因温度突变而胀裂。同时,砂质传热缓慢,泡茶后握持不会炙手。而且还可以置于文火上烹烧加温,不会因受火而裂。紫砂使用越久,壶身色泽越发光亮照人,气韵温雅。紫砂壶长久使用,器身会因抚摸擦拭,变得越发光润可爱,所以闻龙在《茶笺》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如此看来,紫砂陶之所以成为中国的名陶,乃实至名归,受之无愧。

紫砂文化:紫砂壶趣缘


闲来无事,信手托起了家里的几把紫砂壶慢慢地观赏,看着看着却想起了儿时的憾事。我父亲喜欢饮茶,偏爱“龙井”,一年四季早晨五点半起床,雷打不动,第一件事就水泡茶,只要天不是太冷,总是围坐在门口的小方台前,慢慢地自饮,碰到起得早的邻居,偶尔寒暄两句,隔壁茶友阿叔有时也会同饮。我小时候喜欢踢足球,有次在家颠球,一不小心球碰到了台子上的紫砂壶,壶摔到了地上,跌得粉碎。听到“咣啷”一声,隔壁阿叔急忙过来,他不知我家发生了什么事,当他看到茶壶碎成一地,他都傻眼了。过了一会他对我说:小家伙你要当心了,你父亲回来有你好看的。父亲回来后,当得知我打碎了茶壶,心里当然不高兴,但也没发太大的火,就对我说:踢球不到外面踢,在家里踢什么球,紫砂壶打碎一把少一把,再也没有了,下次当心点。我无语。我听了一时也搞不清,打碎一把是少一把,怎会再也没有了呢,店里不是有得卖吗。次日,碰到隔壁的阿叔谈起了此事,我说还好没有被打,什么叫再也没有了,阿叔说对呀,再也没有了。紫砂壶不是饭碗、茶杯,打碎了到处都能买得到的,紫砂壶是一件一件做出来的,相同的很少,尤其是你打碎的一把,是名家范大生制作的,是你父亲很喜欢的一把,被你打碎了,当然是再也没有了。自那以后父亲就用这把梅花桩大生壶泡茶了,只是和以前被打碎的一把外形不同而已。此壶我父已用了近三十年,1980年我父去世后,我沿用至今,我今年已七十多岁了,这把壶大概也近七十岁了吧。我家的几把紫砂壶是我父亲分几次到上海南市老城厢买来的,有的壶上面有外文是出口到南洋的,腰鼓形的壶壶底印有“上海朱砂名壶”的方印,还有就是这把梅桩壶,可能就是范大生大师制作的“梅合壶”,这把壶制作巧妙精致,壶体以南瓜为原形,却又不全像南瓜,壶体上依附多根梅桩、梅枝,它的用量又恰到好处,有一种多二根繁琐,少二根苍白的感觉。再有此壶用深淡二色的砂泥制成,看上去沉稳而亮丽,这就是大师的高明之处。壶盖制作很别致,盖内有小的长方形印章,字虽小,但“大生”二字依然清晰可见。紫砂壶设计构想得再好,最后制作时没有大师级的扎实制壶的基本功,好壶是出不来的。1997年,单位里组织我们退休人员到外地去旅游,几天后回到家里,听我老伴讲了紫砂壶的事。上海当时走街串巷的收壶人很多,我老伴感到新奇,想问问他们,我家一把是否紫砂壶,是否值钱,收壶人仔细看了后说要收购,我老伴没有回音,第二天收壶人又带来一个同事,二人看了商量后说:我们高价收购,愿出1600元收我家的壶,我老伴听了吓一跳,不就是一把泡茶的壶吗,价格怎会这样高,都可以买台彩电了。我听了心里发紧,急着问你卖了没有,她说没卖。我想说如果你把它卖了我又能对你怎样,如果你把它卖了,我能到哪里去寻找那些满上海跑的收壶人的踪影。想想也是,我总有一种失而复得的感觉,我对老伴说这是我们与紫砂壶的缘分,我父亲传下来的不能在我们手上失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