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陶瓷知识 > 导航 >

陶瓷器、景泰蓝鉴赏基本知识

陶瓷器、景泰蓝鉴赏基本知识

陶瓷知识 古代陶瓷器 古代陶瓷器具

2020-09-11

陶瓷知识。

一、陶瓷器鉴赏

陶瓷器是除书画以外,最受人关注、最热门的收藏品之一。历来,陶瓷鉴赏大师们都各有一套独门绝活,能慧眼识精品;但万变不离其宗,相信掌握了以下几点,你也能跻身于鉴赏家之列。

看造型:不同时代的器物有着不同的特色与风格。

看胎釉:由于就地取材的关系,即使是同一时代的器物,胎釉也因窑而异。

看工艺:器物成型的工艺和装烧方法上的细微差别,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明显的痕迹。

看纹饰:陶瓷上纹饰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都强烈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

看釉色:各时期瓷器的釉彩所含的成分各不相同,呈色也会大相径庭。

看款识:款识是时代的烙印,也是鉴别的关键。值也就越低。

二、 景泰蓝鉴赏

景泰蓝作为一种美术工艺品,其制法即于铜器表面上以各色珐琅质涂成花纹,花纹的四周嵌以铜丝或金银丝,再用高火度烧即成。据说景泰为宣德之子,宣德重视铜器以及铸冶铜质,景泰在幼年期间耳濡目染,认识极详,且嗜之极深,只是对于铸炼方面,宣德已到达绝顶,没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在颜色方面另别辟蹊径,以图出奇制胜。终于有景泰蓝的创制。

大体上说,明代的景泰蓝胎的铜质较好,多为紫铜胎,体略显厚重,故造型仿古的多,主要仿青铜所用的彩釉均为天然矿物质料,色彩深沉而逼真,红像宝石红,绿像松石绿。此时的丝掐得较粗,镀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大多有砂眼。款有“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底款,边款均有。

清代的景泰蓝工艺比明代有提高,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并且无砂眼,花纹图案一、陶瓷器鉴赏

陶瓷器是除书画以外,最受人关注、最热门的收藏品之一。历来,陶瓷鉴赏大师们都各有一套独门绝活,能慧眼识精品;但万变不离其宗,相信掌握了以下几点,你也能跻身于鉴赏家之列。

看造型:不同时代的器物有着不同的特色与风格。

看胎釉:由于就地取材的关系,即使是同一时代的器物,胎釉也因窑而异。

看工艺:器物成型的工艺和装烧方法上的细微差别,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明显的痕迹。

看纹饰:陶瓷上纹饰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都强烈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

看釉色:各时期瓷器的釉彩所含的成分各不相同,呈色也会大相径庭。

看款识:款识是时代的烙印,也是鉴别的关键。值也就越低。

二、景泰蓝鉴赏

景泰蓝作为一种美术工艺品,其制法即于铜器表面上以各色珐琅质涂成花纹,花纹的四周嵌以铜丝或金银丝,再用高火度烧即成。据说景泰为宣德之子,宣德重视铜器以及铸冶铜质,景泰在幼年期间耳濡目染,认识极详,且嗜之极深,只是对于铸炼方面,宣德已到达绝顶,没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在颜色方面另别辟蹊径,以图出奇制胜。终于有景泰蓝的创制。

大体上说,明代的景泰蓝胎的铜质较好,多为紫铜胎,体略显厚重,故造型仿古的多,主要仿青铜所用的彩釉均为天然矿物质料,色彩深沉而逼真,红像宝石红,绿像松石绿。此时的丝掐得较粗,镀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大多有砂眼。款有“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底款,边款均有。

清代的景泰蓝工艺比明代有提高,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并且无砂眼,花纹图案繁复多样,但不及明代的文饰生动,镀金部分金水较薄,但金色很漂亮。

民国时期景泰蓝总体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这时只有“老天利”,“德兴成”,制作的景泰蓝工细,质量好。造型多仿古铜器,或仿乾隆时的精品,款,已都是刻款了。现在景泰蓝的陈设品多,不做实用品。

现在的景泰蓝工艺大有提高,造型多样,纹饰品种繁多,已成为我们与国际友人和亲朋好友互相往来的最佳礼品了。

景泰蓝以明代的制品为佳,凡是明代的制品,它的质料都是透亮而不发磁,而大绿一色,其透亮则更比他色更为厉害。它的性能与玻璃略同,它的颜色象油绿的翠玉,红色像昌化的鸡血,紫色犹深色的旧紫晶,蓝色类似于蓝腚,白色类似凝脂,浅绿色发蓝,黄色与姜中拧出的浆汁略掺黄米相同,其丝胎皆是黄铜,镀金为大镀,它的器物上均有沙眼。到乾隆时期,无论何种颜色,它的料都是不透亮而发磁,因为明代透亮的料子,到此时已经不再见到了。所以它的丝胎多是红铜,它的镀金亦是火镀,乾隆所制的,以黄白两色为最佳,其黄色黄而发干,与煮熟的鸡蛋黄相同,后来仿制的,多是黄中发绿或发红,与乾隆时的干黄色不相似。乾隆的白色也最难仿制,其中原故有二点:一因其白色与东渠石色没有差异,仿者须用六品顶珠制成,然而顶珠不易得到,一因其白色白而且干,后之作料家虽亦发明一种干料,但烧时不易熔化,相比其他材料,吃火特别厉害,如果不是精良的工匠制作,器物极易受伤。繁复多样,但不及明代的文饰生动,镀金部分金水较薄,但金色很漂亮。

民国时期景泰蓝总体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这时只有“老天利”,“德兴成”,制作的景泰蓝工细,质量好。造型多仿古铜器,或仿乾隆时的精品,款,已都是刻款了。现在景泰蓝的陈设品多,不做实用品。

现在的景泰蓝工艺大有提高,造型多样,纹饰品种繁多,已成为我们与国际友人和亲朋好友互相往来的最佳礼品了。

景泰蓝以明代的制品为佳,凡是明代的制品,它的质料都是透亮而不发磁,而大绿一色,其透亮则更比他色更为厉害。它的性能与玻璃略同,它的颜色象油绿的翠玉,红色像昌化的鸡血,紫色犹深色的旧紫晶,蓝色类似于蓝腚,白色类似凝脂,浅绿色发蓝,黄色与姜中拧出的浆汁略掺黄米相同,其丝胎皆是黄铜,镀金为大镀,它的器物上均有沙眼。到乾隆时期,无论何种颜色,它的料都是不透亮而发磁,因为明代透亮的料子,到此时已经不再见到了。所以它的丝胎多是红铜,它的镀金亦是火镀,乾隆所制的,以黄白两色为最佳,其黄色黄而发干,与煮熟的鸡蛋黄相同,后来仿制的,多是黄中发绿或发红,与乾隆时的干黄色不相似。乾隆的白色也最难仿制,其中原故有二点:一因其白色与东渠石色没有差异,仿者须用六品顶珠制成,然而顶珠不易得到,一因其白色白而且干,后之作料家虽亦发明一种干料,但烧时不易熔化,相比其他材料,吃火特别厉害,如果不是精良的工匠制作,器物极易受伤。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景泰蓝陶瓷极具收藏价值


在古代陶瓷生产中,在选料、配釉、烧窑等方面全凭窑工们的经验去把握,同时由于釉对窑温和窑内气氛较敏感,因而烧成的产品,在釉色、釉质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胎釉成份完全相同的器物,因在窑内的位置不同,烧成后有时也会呈现不同的釉色,即所谓“同窑不同器”现象。以陕西黄堡耀州窑为例,其青釉的色调就有几十种之多,如蟹壳青、葡萄青、蛋青、虾青、豆青等。此外,古代瓷窑通常同时生产多种釉色的产品,如宋代耀州窑除生产青瓷外,还生产白瓷、黑瓷、酱色釉瓷等;宋代定窑除生产白瓷外,还生产黑瓷(黑定)、酱色釉瓷(紫定)和绿釉瓷(绿定)等。

虽然器物釉的特征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器物窑口、时代和真伪等信息,在古陶瓷鉴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不是唯一的鉴定依据,同时还需要结合器物的胎、造型、纹饰、款式等其它方面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能保证鉴定结论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收藏景泰蓝知识

景泰蓝在历史上是国宝级的重器,曾经比玉石珠宝都贵重。长期以来,由于品种单调,批量生产,在市场上一度冷寂。近年来,景泰蓝在创新中重放异彩,作品精湛,极具收藏价值。

在北京的旅游纪念品商店中,景泰蓝经常摆在显眼的地方。也难怪,景泰蓝是京城工艺美术的奇葩,也是与玉雕、牙雕、花丝镶嵌、金漆镶嵌、雕漆、内画、漆画齐名的工艺美术“燕京八绝”之一。

发扬光大阿拉伯人的发明

景泰蓝,也叫珐琅。古代生产景泰蓝的工厂就叫珐琅厂。珐琅是译音,珐琅的工艺最早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珐琅自元代传入中国,先进入广州,广州人当时把珐琅也称为“佛郎”、“佛林”,后来逐渐地称为“珐琅”,珐琅也传到了日本,日本叫“七宝烧”。到了明代,中国在珐琅制作上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在景德年间,由于皇帝酷爱珐琅,其制造工艺日趋成熟,形成了具有中国工艺特色的珐琅艺术。珐琅的品种也日渐丰富,除了盒、盆、碗、烛台等日用品以外,还有花觚、鼎、尊等大的摆件;装饰图案更是多姿多彩的人物、花鸟、动物、果实、风景等;最为重要的是创造了许多新的釉色,仅蓝色就有钴蓝、天蓝、宝蓝、普蓝、粉青等。釉质优美沉稳、坚实浓郁、润泽光亮。由于许多器物多以蓝釉打底,创造了以蓝为主色调的风格,所以被称为“景泰蓝”,景泰蓝随后逐渐取代了珐琅的叫法。

景泰蓝曾是明、清两代宫廷名贵重器,当年宫里专设生产景泰蓝的机构,明代由内务府监造局掌管,清代由宫廷造办处内专门设有的“珐琅作”,专司景泰蓝制作。景泰蓝名贵一时,是皇家和王府的专用品,寻常百姓家里是见不着的。皇帝偶尔把它作为赠品赏给大臣,王公大臣以家里能摆件景泰蓝而炫耀恩宠和尊贵。因此,景泰蓝“比珠宝玉石更珍贵”。

据史料记载,景泰蓝到清中后期才传入民间。北京的景泰蓝民间作坊最早是清咸丰、光绪年间才有的,当时有名的字号有老天利、杨天利、德兴成等,他们制作的景泰蓝不逊于宫内的“珐琅作”。北京的景泰蓝在1904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和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两次获奖。

新中国成立后,景泰蓝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在掐制和纹饰上不仅增添了上百余种工艺,而且在造型和题材上又创新了200多个品种。景泰蓝已成为北京工艺美术的重要代表,也是国家领导人赠送外国国家元首的国礼之一。

制作工序有108道

出北京天坛南门,过景泰桥,穿景泰街,便是中国生产制作景泰蓝最具权威的企业——北京市珐琅厂,现在许多游客都来这里观看景泰蓝制作的神秘过程。

景泰蓝制作工艺繁复,有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十余道主要工序,如果连小的工序也算上,一件制品要经过108道工序,且全部用手工精制而成。最让人叫绝的是掐丝与点蓝。掐丝的师傅仅凭手中的一把小镊子,就能把柔软而有韧性的扁丝七折八拧,弯来弯去变成了一条龙身、一只凤头、一朵牡丹、一株兰花。然后将一根根扁丝粘在铜胎上,就像绘画中的白描,它不是用笔勾线,而是用丝来表现。一个光秃秃的铜胎经过掐丝艺人“心运其灵,手熟其巧”的装扮,山水人物、四季花开、龙飞凤舞等千姿百态的图案便跃然胎上,俨然一幅没有上色的立体画卷。

陶瓷鉴定的基本知识


陶瓷鉴定是文物鉴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任务不单纯是鉴定其真伪,还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四项任务:一是断时代,二是识窑口,三是辨真伪,四是评价值。前三项有些内容相互交叉,性质近似。第四项则主要是评价陶瓷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方面的价值,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鉴定陶瓷有两种方法:一是使用科学手段确定古陶瓷的时代、窑口、真伪和价值;二是凭借考古和实践经验,用目测、手摸等方法断定其时代、窑口、真伪和价值。科学手段需要借助于科学仪器和精通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方能进行。用目测、手摸等方法鉴定古陶瓷的科学依据有三条:一是纪年墓出土的文物,二是考古发掘的文化层,三是陶瓷本身的确切年款。依据上述三方面提供的陶瓷文物资料,对其造型、纹饰、胎釉及工艺诸方面进行综合排比分类,便可摸索出规律。

现简单叙述如下:

断时代

断时代的要领是把握陶瓷的造型、纹饰及釉色特征,根据造型、纹饰及釉色特征可断定陶瓷的大概时代,如龙纹,隋唐时期多以雕塑的形式出现,用来装饰壶柄,宋代的龙纹则多以刻花和印花出现,其形象十分规整,与同期的绘画和织锈等工艺品的龙纹如出一辙,元代的龙纹矫健,明请的龙纹富于变化。再如郎窑红釉,一望釉色便可断定其上限为康熙时期产品,而钴蓝釉瓷器,其上限肯定不会早于元代早期。造型也是如此,如凤尾尊,其上限不会早于清初。再如棒槌瓶,其上限也不会早于清初。还有梅瓶,宋代开始流行,宋、元、明、清历代都生产,但每个时期的造型曲线变化都不一样,把握住每个时代标准器物造型的曲线变化,自能断定其时代。

根据造型、纹饰及釉色的基本特征,要求鉴定者熟悉陶瓷史,尤其是博物馆展出的藏品及其所出的各种图录,是学习陶瓷史的基本教材。近年兴起收藏热,各种收藏类书刊亦应运而生。但其中有不少书刊商业味过浓,又非专业工作者所编,谬误连篇,误导读者,害人非浅。故读者在选择参考书时,一定要慎重。为让初学者少走弯路,我推荐几本较好的书如下:

《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第一版。该书由全国文博考古、陶瓷科学、工艺美术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多次讨论,合作编写而成。内容充实,材料丰富。尽管该书仍有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修订,但该书确实是一部代表当代研究古代陶瓷最高学术水平的杰出之作,是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史的必备首选之书。

《中国陶瓷全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该图录共15卷,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所收藏品皆为博物馆的藏品,每卷收录陶瓷文物200余件,均有图版说明,卷前有每卷主编前言。该书是目前国内出版的最完备的一套古代陶瓷图录,与《中国陶瓷史》相佐,可对中国陶瓷史有形象的理解。

《明清瓷器鉴定》:耿宝昌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此书是耿宝昌先生1981年5月在南京陶瓷鉴定学习班上的讲稿,几经修订补充后正式出版。耿宝昌先生毕生从事古陶瓷研究工作,积累数十年经验,辨别真伪,颇有独到之处。该书对景德镇窑明清瓷器造型分析十分详尽,颇有参考价值。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该图录共16卷,收集全国出土商周至清代瓷器4000余件,每件器物均有出土情况说明,其断代在学术界有不同观点者也加以注明。该书是目前国内出版的最完备的一套全国出土古代瓷器的图录,学术性颇高,是鉴定瓷器的重要参考书目。

识窑口

识别窑口即判定陶瓷的产地,其要领是把握陶瓷的工艺特征,胎、釉及修坯和烧成等,不同的产地均有各自的特征。如耀州窑系产品,同是青釉刻、印花产品,但陕西耀州窑底足露胎处均有褐色铁斑,河南地区产品则均为灰白胎;广西容县、滕县窑产品青釉则为铜绿。再如钧窑系产品,山西浑源窑的红斑在碗内多为对称的十字形,其他窑口的红斑则不规则,而浙江铁店窑则胎薄坚硬,与其他窑口的疏松的灰白胎有明显区别。还有明、清时的宜钧和广钧十分容易混淆,釉色不好区分,但宜兴窑做工精细,胎质细腻。

总之,把握各窑口的工艺特征,是分辨窑口的关键所在。这方面的参考书目主要是各地区专业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报告,如耀州窑、磁州窑、长沙窑、漳州窑、德化窑、建窑、龙泉窑及南宋官窑,均有正式的发掘报告出版,其资料翔实,可资参考。另有两本图录介绍如下:

《中国古窑址瓷片展览》:该书是故宫博物院精选历年调查古窑址资料,包括13个省44个县(市),时代上迄东汉、下迄元代的500件展品的图录,有英文版、日文版和香港版三种,是研究、鉴定元以前瓷器窑口的重要资料。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采集到的瓷片资料,许多窑址未经正式发掘,便已荡然无存。

《故宫藏传世瓷器真赝对比历代古窑址标本图录》:该图录为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出版,书分两部分,前半部为真赝瓷器对比,后半部收录故宫藏瓷片标本48个窑口共计322件标本。前书为出国展览图录,非正式出版物,发行量不大,而该图录为正式出版物,两书有异曲同工之妙。

辨真伪

鉴定古陶瓷的真伪,还需要了解仿古陶瓷生产的历史。中国陶瓷史上仿古陶瓷生产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仿古;二是作伪。

仿古:仿古代陶瓷生产,最早出现于元代。如元代仿宋代钧窑,南北方瓷区都有生产。再如元代霍县窑仿宋代定窑,亦属仿古。但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元代的仿古也可看作是对前朝陶瓷生产的继承和发展。而明、清时期的景德镇的仿古陶瓷生产,才是真正的仿古,它主要是仿历史上的诸大名窑产品。如永乐时仿哥窑;成化时仿汝窑;清雍正、乾隆时仿官窑、钧窑产品等等。这些仿品都仿得很成功,但大多署本朝款识,也有不署款的。此外,尚有明代仿明代、清代仿明代、清代仿清代的产品。如成化有仿宣德产品的;嘉靖、万历有仿成化产品的;天启、崇祯有仿宣德、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产品的;康熙、雍正、乾隆有仿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产品的;清晚期又有仿康、雍、乾产品的等等。这些仿品大多署所仿朝代款识,也有少数署本朝款识的。

上述这些仿古陶瓷多是应宫廷需要而烧制的官窑产品,工艺规整、质量精良,在仿古过程中还有不少创新。鉴定这类瓷器要把握两个标准:一是被仿时代陶瓷的特征;二是仿制时代陶瓷的特征。只要把握这两条原则,反复比较,自可识其真伪。如宫中旧藏成化盖罐,其盖多为雍正仿配的,二者外观近似,但雍正仿品釉色略偏青,成化则釉质滋润,仔细观察就会看到二者的微小差别。

作伪:陶瓷作伪不同于陶瓷仿古,二者在方法和目的上有本质的区别,虽然作伪也需要仿古,但因为作伪的目的是为了骗人、赚钱,所以,其方法亦被铜臭熏染,使艺术价值遭到可耻的践踏。

陶瓷作伪起源于清代末年,到民国时期最盛;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又掀起一股新的浪潮,大有超过民国之势。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华大地上进行疯狂的掠夺。文物珍宝当然不能逃脱此厄运。但传世品和出土文物毕竟有限,于是乎,专门制作假古董的行业便应运而生。从清末到民国期间,假古董作了多少,至今没有人能统计出详细数字。但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发明了热释光断代法,用这种科学方法测定,国外某个收藏中国唐三彩甚多的有名的大博物馆,其唐三彩几乎全是伪品。由此可窥,作伪数量之一斑。

景泰蓝瓷器,从宫廷走向民间


在2008年中贸圣佳拍卖公司春季拍卖会上,一对高28厘米的清乾隆“掐丝珐琅多穆壶”以9072万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中国珐琅器,即景泰蓝的世界最高纪录。多穆壶是藏族人民盛酥油茶的器皿,此件“掐丝珐琅多穆壶”是清乾隆年间宫廷造办处精心制作的宫廷陈设品,造型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体现了藏、蒙、满、汉各族的团结一致。铜质精纯,釉质细润,为清乾隆时期宫廷御用精品。

清乾隆“掐丝珐琅多穆壶”

铜胎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工艺品。景泰蓝创始于明代景泰年间,初创时只有蓝色,故名景泰蓝。后来有学者进行了考证,发现至少在元代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入了珐琅工艺,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景泰蓝工艺品。初期在南方流传,后传到北京,到明宣德、景泰年间达到艺术高峰。明末清初孙承泽在《天府广记》中记载:“至内造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永乐果园厂之髹器,景泰御前作坊之珐琅,精巧远迈前古,四方好事者,亦于市内重价购之。”数百年来,景泰蓝一直是海内外追逐的珍品。

景泰蓝用铜丝作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各种花纹图案,再将各色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景泰蓝的制作既运用了青铜和瓷器工艺,又融入了传统手工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

中国制造的掐丝珐琅,目前有年款可考的始于宣德年间,现在收藏于故宫的掐丝珐琅器中有不少款识为“景泰年制”和“大明景泰年制”。据专家研究,其中多数是景泰朝利用早期遗存的珐琅旧器重新改制而成,也有后世慕名仿造改款的。虽然明代中后期景泰蓝均有制作,但都没有超过宣德、景泰时期的水平。明代景泰蓝胎的铜质较好,多为紫铜胎,铜体略显厚重,故造型仿古青铜器较多,所用的彩釉均为天然矿物颜料,色彩深沉而逼真,红像宝石红,绿像松石绿。掐丝较粗,镀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多有砂眼。

张同禄《羊眉吐气》

进入清代,宫廷成立了造办处,有专门设计制作景泰蓝的作坊,其工艺水平更上一层楼。胎薄,掐丝较细,彩釉比明代鲜艳,无砂眼,花纹图案繁复多样,纹饰虽不及明代生动,但镀金部分金水较薄,金色很漂亮。特别是乾隆时期,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皆达到新的高度,景泰蓝也成为宫廷艺术品的代表性品种,与玉雕、牙雕等并称“燕京八绝”之一,为“京作”代表。

由于景泰蓝制造工艺复杂,釉料配制和烧造技术难度大,生产成本高,所以这种珍贵的珐琅制品很长时期主要在宫廷中制作,专供皇室享用。此外也有少量珐琅器作为贵重礼品由皇帝赏赐给王公大臣,民间则很少流传。

清宫所用珐琅器分为陈设和日用两大类。在乾清宫正大光明殿上,到处陈列着珐琅器皿,例如成对的鼎式大炉、太平有象、双鹤等。偏殿案头摆饰的文具、钟表、炉瓶盒、花瓶、帽架,佛堂陈设的七珍八宝等。日用器主要是餐具。从皇帝家宴饮食用器的材质,可以看出珐琅器属于皇帝专用。以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除夕清宫家宴为例,皇帝御宴桌上二三路的冷荤食品均用掐丝珐琅碗盛装,四路用珐琅盅盛干果及蜜饯果品,五六路冷膳和七八路的热菜,俱用掐丝珐琅碗;另外放在皇帝面前的小菜点心,也用掐丝珐琅碟盛装。然而陪宴桌上所用的餐具,则只能采用各色瓷器及银具了。又如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月十五《膳底档》记载当天的早膳和午宴中用器的规定,早膳中采用五福珐琅碗、五谷丰登珐琅碗、珐琅葵花盒及金碗金盘等,而午宴皇帝御桌上的膳具是用掐丝珐琅碗、盘、碟,陪宴则是用各种瓷器。由此显见珐琅器皿在正式宴桌上,其象征性的地位远比瓷器及金银器尊贵。

近代以来,由于国门大开,景泰蓝开始大量出口。除官营作坊外,民间也出现了一些有名的字号,如老天利、宝华生、静远堂等。1904年老天利生产的“宝鼎炉”获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一等奖,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再获一等奖,从此景泰蓝在国际上声名大振。

民国时期景泰蓝彻底从宫廷走向民间,但一直处于徘徊发展阶段,总体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这时只有老天利、德兴成等数家老字号制作的景泰蓝工细,质量好。造型多仿古铜器,或仿乾隆时的精品。

张同禄《万代吉祥葫芦》

20世纪30年代景泰蓝一度发展较为繁荣,北平的专业作坊就达100余家,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但伴随着近代商业的兴衰,民间景泰蓝的制作开始粗糙化。到1949年解放前夕,铜价上涨使得景泰蓝制作成本不断提高,出口的海运费用昂贵,依赖出口的景泰蓝行业奄奄一息,步入低迷,从业人员只剩下60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主导下逐渐恢复景泰蓝技艺,工艺大有提高,造型多样,纹饰品种繁多。数十年间,景泰蓝成为我国对外交往中的重要北京礼品之一。2006年5月,景泰蓝制作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与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收藏瓷器必备的基本知识


随着2010年的现代工艺陶瓷艺术品拍卖行情的看好,很多陶瓷收藏家更多热衷收藏现代工艺陶瓷,对于陶瓷收藏爱好者来说,收藏一件尊贵的陶瓷工艺品除了要有独到的眼光外,还需要必备基本的瓷器鉴定的基本知识,皇家精典陶瓷工艺礼品专家给大家讲解:瓷器鉴定的基本知识。

瓷器鉴定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

1.分类法即将个时代的同类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纹饰题材)理成发展序列,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找出其不同点。

2.比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发掘出来的、有地层年代的器物作为标准器物,将所需鉴定、辨伪的器物与之比较,从而得出鉴别的结论。

3.鉴别法即利用同时代的同类器或不同类器上的时代特征来对照、比较所需鉴别的器物,从而得出综合鉴别的比较合理的结论。

当一件需要鉴定的产品摆在我们的面前时,我们怎样来分析它的烧造年代和窑口呢?也就是说器物本身哪些方面能够反映出它真实的烧造年代和窑口?我们把能够反映器物烧造年代和窑口的因素,统称为断代因素。它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器形主要看器物口、颈、肩、腹、壁、底足、流、执、系等的形体特征和胎体的厚薄、轻重。另外,各时代的一些独特的而又称著的器形,应一一牢记其特征,因为它往往是后人仿制的对象。

2.装饰包括装饰方法(彩绘、颜色釉、刻、划、雕、镂、队、捏、印、帖等),题材、构图、纹样形象、画等。由于装饰是随着造型、工艺、材料、人们的审美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装饰的更新换代和所产生的种种变化要比其他鉴定因素的变化显得频繁、活跃,鉴定时分析这一因素就更重要。

3.胎釉鉴别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入手,注意胎土陶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因时代陶炼方法有别,明代以前较之清代、民国,胎土中含金属杂质相对较多。

皇家精典陶瓷工艺礼品专家提醒:对于目前的古董瓷器的鉴定没有统一的标准,更多专业的鉴定都是通过高科技的检测才能检测更加精细的结果,很多高仿的瓷器肉眼是无法辨别其真伪,只有通过专业的知识结合历史背景才能更好的做出判决。对于瓷器收藏新手来说收藏一件现代艺术瓷器工艺品才是上上之选。

景泰蓝的作伪和鉴别


(一)景泰蓝的概述

景泰蓝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品种。其制法是在先铸好的铜器表面上,涂上各种颜色的珐琅质彩料,涂彩的程序就是涂成各种花纹,在花纹的四周嵌上铜丝或金银丝,然后入窑烧铜而成,这种铜的珐琅器创始于明代景泰年间,因初创时只有蓝色,故名景泰蓝。现代景泰蓝已变成了一种工艺品名称,而不是颜色.

(二)景泰蓝的作伪

景泰蓝的主要材料是珐琅。而伪制者多数不用昂贵的珐琅,而用另外的彩料代替。其伪制的方法是:先制好铜器,再用铜丝作花纹,填入颜色后用火烧。最后用作旧方法做成出土旧物的样子。颜色的配料一般是多种颜色混在一起。如蓝色,即用银蓝、硬蓝、硬绿、银蓝与黑色泡制;浅绿,则用银蓝、银绿、蛋清黄研成面粉,再将硬黄碎成黄米一样和于其中便可以了。烧成后,再镀金,或用电镀再用火镀的办法,也可镀完后再作打磨,看上去就像划伤了表面的金质一样,或不镀金也可以。至于磨光,用细石不用炭。这些过程做完后,抹上层杏干粥,使其生锈。经过几十天后,将浮锈抹去,再用油脂擦拭表面,其颜色光润便与旧者没有差别了。

(三)景泰蓝的鉴别

也以明代的制作为最。凡是明代制作的制品,其料都透亮而不发磁,大绿色的景泰蓝,其料都油绿之翠玉,比其他颜色更胜一筹。红色如昌化的鸡血石;紫色犹如深色的旧紫晶;蓝色类似蓝靛;白色类似凝脂;其浅绿色发蓝;黄色与生姜中挤出的浆汁相似。其丝胎皆为黄铜,镀金为火镀,其器上均有沙眼,到了清代乾隆时期,所制的景泰蓝,无论何种颜色均不透亮而发磁。其丝胎多为红铜,其镀金亦为火镀。这个时期的制品,以黄、白二色为佳。其黄色,黄而发干,不润泽,与煮熟的鸡蛋黄相似,后来的仿造者,其黄色多为黄中发绿、或发红,与乾隆之黄始终不相似。乾隆之白也很难仿造。一是因为烧白色的原料难求,二是工艺要求高。

鉴别景泰蓝的真伪好坏


景泰蓝是在铜器的表面,施以各色珐琅质,徐成花纹。花纹的四周,嵌以钢丝或金银丝,最后经高温烧制而成。 景泰蓝起自明代景泰年间。以景泰、成化两朝烧制最多,且质量也属上乘。明亡,景泰蓝工艺几乎失传。到乾隆年间,烧制景泰蓝的作坊又渐增多。同治以后,洋人来华,不少人不惜重金收买景泰蓝,国内一些商人便专门设厂烧制,有的甚至假冒景泰、成化年间产品。

景泰蓝中比较重要的材料是珐琅。假的景泰蓝,一般不用珐琅,而用其他颜料代替。伪造景泰蓝的方法主要有:将铜器铸好,用钢丝圈作花纹,加上颜料即可烧制。如果是蓝色,便须用银蓝、硬蓝和黑色三种颜料搅混而成;紫色则用银紫、银蓝、黑色三种颜料搅混;白色用硬白、银白与粉红颜料;深绿用银绿、硬绿、银蓝和黑色颜料;浅绿用银蓝、银绿、蛋青和地子绿四种颜料;黄色则用银黄研面,掺和黄米而成。无论烧制什么颜色的景泰蓝,其中都必须加油烟土,烧成之后,才能有砂眼。烧好后,还得以火镀金,细石磨光。然后抹上杏干粥,使其生锈。数旬后将浮锈洗去,再用油脂擦揩。假景泰蓝的颜色、光泽就与上了珐琅质的景泰蓝几乎一样了。

传世的景泰蓝中,以明代的产品为最上乘。凡明代烧制的产品,其表面大多光洁透亮。绿色如翠玉一般,红色如鸡血,紫色象旧紫晶,蓝色近似蓝锭,白色仿佛凝脂,黄色如嫩姜。这个时期的景泰蓝,丝胎都是黄铜镀金,因为是用火镀上去的,所以都有沙眼。

清代所产景泰蓝,色彩大都有些发糍。其丝胎主要是红铜,镀金也为火镀。乾隆时期所烧制的景泰蓝,以黄白二色为最佳。其黄色黄而发干,与煮熟的鸡蛋黄相同。后来的仿制品则多黄中发绿或发红。乾隆朝的白色景泰蓝也很难仿造。一是因为其白色与车渠石的颜色相差无几,仿者须用很难得到的六品顶珠仿制。

另外,其白色白而且干,后来虽然也有人发明了一种白色的干料,但烧时又不容易熔化。比起其他颜料,火候很难掌握,如果不是手艺高超的工匠,很容易使器物受到损伤。

景泰蓝式的艺术灯饰


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此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代称。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它在清康熙年间始传人中国。

具体说来,掐丝珐琅器在明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其后工艺水平均明显下降。清代的景泰蓝工艺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花纹图案繁复多样。乾隆时期制品虽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治、正德以后的出品物也绝不逊色。20世纪初叶,景泰蓝总体制作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这时只有“老天利”、“德兴成”制作的景泰蓝做工细,质量好。

珐琅器作为艺术品收藏中的一个门类,也吸引了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收藏对象以景泰蓝居多。我们所指的景泰蓝收藏是指晚清和晚清以前用手工制作、工艺复杂的景泰蓝,当时景泰蓝工艺的每道工序都有很高的要求。此外,十年浩劫后,国内遗存民间的晚清以前的景泰蓝几乎荡然无存。稀少的存世量与广阔的市场需求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反差和增值空间。而且当今市场上景泰蓝器皿与同时代的景德镇官窑瓷器相比较,价格低得多,所以它的升值潜质相对也更大。

透过历史看收藏:明朝景泰蓝瓷器那些事


明朝“景泰”那些事儿

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7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进发。明英宗朱祁镇率领的大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皇帝本人也被俘虏。消息传来,京城大乱,大臣们立即改立英宗皇帝的弟弟朱祁钰为帝,年号为“景泰”。

与大名鼎鼎的朱元璋朱棣相比,这位朱祁钰在历史上可谓默默无闻,但他有一个牛逼的地方便是,一直倚仗年号“景泰”的优势当了中国著名特种工艺品代言人几个世纪,这种工艺品就是景泰蓝。

故宫里的景泰蓝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对“景泰年制”款珐琅器的大量研究发现,许多所谓的景泰年制珐琅器的器身几个部分的发色与工艺,根本截然不同。以“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耳炉”为例,此炉器形厚重完整,总体并无大异,仔细分析却可发现炉身与炉口、底足以及两兽耳的烧造工艺不是同一时代。炉身的釉面发色纯正莹透,砂眼较少,但炉口、耳、足的做工较粗,釉面干涩暗淡,与其身有明显区别。

景泰蓝的秘密

移花接木的景泰蓝秘密被曝光后,有人不禁发问:难道景泰年间就没有独立烧造过一件完整的珐琅器吗.当然是有,但经故宫专家介绍,能符合这种要求,且带有“景泰年制”款的珐琅整器,故宫仅存一件。

“掐丝珐琅花蝶纹香筒”即是这件幸运者。此香筒为樽式,筒上有盖,盖镂七个圆孔,中心凸饰太极图,四周阴刻云纹、蝙蝠纹。筒外壁施蔚蓝色珐琅釉为地,用红、蓝、绿、白等色绘制出各种花草、怪石,最为精致的是穿插其间的螳螂、蜜蜂、蜻蜓等昆虫。画面疏密得当,生动有趣。三只古铜色立羊承驮香筒,底亦有缠枝勾莲花六朵,并镌刻着阳文“景泰年制”四字楷书款。

此物能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同,其道理有三:一是该香筒近乎写实的纹饰风格,同早期那种大花朵图案风格迥异,且与宣德瓜蝶纹饰相似;二是蓝釉略显青灰,釉表多细小砂眼,这与诸多改制器部件吻合;三是底足三羊开泰的寓意与那胎釉一体不易改动的款识。

大量史证实物砸在面前的时候,我们首先应当承认,景泰短短七年给后世留存如此之多光辉灿烂的珍品,确有蹊跷可循;其次,“景泰蓝”的闻名于世,得益于皇帝的喜爱与景泰年间对以前人做的优质珐琅器加款改制;最后,当我们回过头来一看,这不典型的拿来主义.再去参照景泰时期的政治形势和国力条件,能做出这种举动虽然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

“景泰”皇帝的结局

回顾历史,这位皇帝不仅在工艺上不怎么靠谱,治理江山也一样随心所欲,自从收了一批“景泰蓝中的爱马仕”后,他的欲望和自私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先是软禁了被瓦剌军放回的英宗皇帝,后又废掉英宗之子,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可天意弄人,朱见济竟不久夭折,提早西去。而最富戏剧性的还是景泰帝的大结局——“夺门之变”。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腹黑的景泰帝的突然重病,立储问题又成了热点话题,被摆上朝堂。正当重臣争议不下之时,内宫忽传出景泰帝病情好转的消息,于是众大臣准备次日早朝再面请圣意。可谁知大病初愈的景泰帝在第二天早上起床后不久,又睡起了“回笼觉”,然而这一觉却睡走了自己的江山,也改变了大明江山的主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