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瓷砖制作 > 导航 >

花寿山福海纹炉 官窑大制作

花寿山福海纹炉 官窑大制作

瓷砖制作 瓷砖的制作 古代瓷器制作

2020-09-14

瓷砖制作。

现陈列在南京博物院《明清瓷器陈列》展厅中的青花寿山福海纹炉,胎体厚重,器型高大,外壁绘寿山福海纹,集人文意蕴与高超的制瓷技术于一体,表现出撼人心魄的艺术张力。陈列于展厅的独立柜中,非常引人注目。这是明宣德官窑器中的黄钟大吕之作。

青花瓷一般都是白底蓝花,而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作为官窑大器,不吝材料,以费料费时的十分少见的蓝底白花来表现,器物外壁,满绘汹涌波涛,并在下腹部加绘山峦叠嶂,寓寿山福海之意。青花寿山福海纹炉的外壁用苏泥勃青料绘画,这是一种名贵的进口青料,其中含有一些铁质,由于用料比较浓厚,瓷胎比较软,所以绘画时会将胎粉带起,而青料浸到胎中,烧成之后的青花,手摸有凹凸感,显得深沉典雅,入瓷三分。站在展厅的独立柜前,转换不同的角度欣赏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会发现它在灯光下,满身的青花,闪着金属的光泽;满炉的波涛气势磅礴,似乎将要涌出。海水中的山峰,渲染出寿山福海的气势,美好的祝福在观者心中激荡。

这件青花寿山福海纹炉堪称命运多舛。1949年,民国国立中央南京博物院的库房中,工作人员们在紧张地忙碌着挑选藏品,准备运往台湾。这些国宝几年前刚刚躲过八年抗战的炮火,辗转千里,由四川归来,有的还没有来得及开箱,其中有一件体态硕大的青花炉,被单独装在一只大箱子内。但是,淮海战役的捷报使它们中的一部分没有来得及起运赴台湾,这只单独装箱的青花寿山福海纹炉就是其中之一。

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的明代永乐宣德官窑地层中,出土了青花寿山福海纹瓷炉残片,可以复原出三四件同样的瓷炉,它们都是作为废品打碎的,成品仅存两件,而完整器仅此一件,另一件耳部已残,经修复完整。它们都是流传有序的官窑器,收藏于国家博物馆中。

相关阅读

北宋官窑大的谜团


中国瓷器发展到宋代达到顶峰,出现“汝、定、钧、官、哥”五大名瓷,但最珍贵的,恐怕还是官窑。笔者近日采访了文物鉴定专家孙大为先生,他不在意故宫受损瓷器的经济价值,而对宋代官窑的几大谜团兴趣颇浓。

窑址之谜是北宋官窑的最大谜团。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下,至今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的官窑遗址。关于北宋官窑窑址在何处,一般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官窑即为汝窑。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由于从釉色、器型和胎质上看,汝窑和官窑极为相似,因此他们认为“汝官不分家”。第二种说法,由于窑址不明,存世量少,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第三种说法,北宋官窑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虽然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比较多,但是至今仍然没有让人信服的证据。

官窑的存世数量同样是一大谜团。提到宋代官窑,孙大为先生感叹道:“一个成熟的艺术种类,世界各地的收藏悉数在内,成品量还不足三位数。”宋代官窑数量的稀少已经成为事实,但并没有准确的数字。孙先生认为,相对于龙泉窑和耀州窑的千年窑火不断,北宋官窑从兴建到消亡,只有短短一二十年,南宋官窑的烧制也只有130多年。另外,北方的窑口多为馒头窑,空间上比南方的龙窑和棱窑小得多,这也决定了北宋官窑不可能有很大的产量。

孙先生说,宋徽宗在被俘虏前,或许下了最后一道圣旨:弃窑,彻底毁掉,不留痕迹。像这样一位颇具艺术修养的君王,亲手毁掉自己钟爱的艺术品,是完全有可能的。元兵不但烧毁了南宋的绝大部分宫廷建筑和皇家设施,而且还挖掘了南宋历代帝王的陵墓,并全部破坏、捣毁。再加上元、宋之间的文化差异,元朝统治者在推翻南宋王朝时连同南宋官窑一起摧毁。传说,元朝时曾发生过元人武士用官窑瓷器换牛肉吃。孙先生为官窑遭遇的浩劫扼腕叹息。

工艺之谜是宋代官窑的第三个谜团。据孙先生介绍,由于宋代统治者对官窑的偏爱,其制作工艺达到登峰造极,失传之后至今难以复制。宋代官窑的制作技艺起源于唐代秘色瓷与五代柴窑。孙先生对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产生疑问,为什么要等到农历九月才开窑?是制作时对温度和湿度有什么独特的要求?抑或是诗人只是为了诗的意境随性而发?孙先生认为随性而发的可能性极小,宋代官窑工艺最难掌握的地方就是其独特的原料配方。传说有人试验了1000多种配方也未能达到宋代官窑的水平,这其中有什么奥秘,不得而知。

宋代官窑神秘的面纱和多舛的命运并不能抹灭其独特的艺术光芒。宋代官窑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只是以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给人一种静谧和含蓄内敛的美感。紫口铁足,更增加了其古朴典雅之美。器型除常见的盘、碟、洗之外,还有瓶、炉等礼器,反映出宋代文人高雅的艺术品位。

/*分页*/.turnPage{text-align:center;margin:0auto;padding:20px016px0;clear:both;color:#aaa;}.turnPagespan,.turnPagea{border-right:1pxsolid#686866;border-bottom:1pxsolid#686866;padding:2px;background:#fff;color:#bc2931;clear:both;font-weight:bold;text-align:center;word-wrap:break-word;margin:2px;}.turnPagea,.turnPagea:visited{color:#000;}.turnPagea:hover{padding:5px;color:#bc2931;}

白釉黑花猴鹿纹瓶(西夏)


西夏是另一个少数民族——党项族建立,他们生活在草原与大漠之间,汲取着中原文化的营养,又不肯完全被汉化,仍执着地保持自己的风情。但是,西北的山水毕竟与中土相连,我们仍能从它的器物中看到血脉相融的迹象。

顽猴戏鹿

此瓶是一件民间生活用瓷,瓶口外撇,短颈,丰肩,长腹,宽圈足,砂底无釉,造型挺拔秀丽。通体施白釉,釉下以黑彩勾勒纹饰,肩部绘一周变形莲瓣纹,两侧绘两组下垂的卷叶纹,腹部一面绘两只展翅飞翔的大雁盘旋于芦草上空,另一面绘一只猴与一只梅花鹿在芦草丛中跃动嬉戏,猴以一手持苇草逗鹿玩耍,鹿单腿抬起,低首抿唇,若有所动,看得出猴的顽皮与矫健,还有鹿的机灵与乘巧,整幅画面充满着运动感和节奏感,生机勃勃,活灵活现,以酣练的笔调,描绘出无尽的画意,让人说不出来,又爱不释手。

美好向往

画的主题选用猴、鹿纹,取材于中国民间的风俗,隐喻“侯(爵)”与“(俸)禄”,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官禄和长寿富贵生活的向往。非常沉重、看似模糊的理想追求以如此轻松活泼的画面表现出来,我们不知作器者何人,但愿将此瓶连同那份美好向往保存长久。

河南三大名窑之官窑历史


河南地处我国的中部地区,作为一个诞生了六朝五都的城市,自古便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资源。而北宋作为我国瓷器业繁荣的鼎盛时期,恰巧又定都在开封。当时河南各地瓷艺荟萃,官窑林立,民窑四起。占据了天时地利,使得河南开封的北宋官窑瓷、汝州的汝瓷、禹州的钧瓷攀上“官家”,成为宋徽宗的“御瓷”,因而得以名垂千古、受人追捧。也就在这个时期,河南的陶瓷产业和技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了闻名中外的“官、汝、钧”三大名窑系,河南三大名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北宋官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乃宋徽宗因不满于当时现有贡御瓷器的瑕疵和缺陷,引入汝瓷及开封东窑等窑口窑系的制作精华,在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按照自己的设计,亲自指挥烧制和创制的巅峰之瓷,其不仅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独资投建的“国有”窑口,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

随着北宋的灭亡,北宋官窑毁于金兵之乱,仅存世19年,失传已有近千年。几经水难,当年的汴京早已被黄河的泥沙深埋在几米厚的黄土之下,官窑旧址难寻,加之官窑传世品极少,复制特别困难。直到1980年为止,宋代“官、汝、哥、定、钧”五大名窑,有四窑已相继恢复,唯有官窑一直无法取得成功。

宋官窑官瓷烧造技术失传,要想恢复官瓷,第一步就是寻找官窑的历史资料,给仿制找到依据。经过长时间的搜集北宋官窑相关资料和证据,在长达四年的不断摸索下,仿制瓷器终于取得成功。1984年6月,北宋官瓷鉴定会如期在开封举行,当专家步入展厅,看到一件件如脂似玉、精美绝伦的官瓷仿制品时,惊叹开封人创造了一个奇迹。如今的官窑在后人的不断探寻下,得以发扬光大,继续谱写着它光辉的岁月!

陶瓷制作发展


“倾缥瓷以酌酃。”——《笙赋》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陶器的烧制是人类继掌握了用火之后的又一项伟大成就。陶土可以塑造出各种形状,焙烧后就定型为一种坚固的器具,这就是陶瓷的起源,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几乎都是独立掌握了制陶技术。当人类开始了相对稳定的农牧业定居生活时,陶制的烹饪器、饮食器、储存器就成为了生活的必需。中国陶瓷有8000年的历史,几乎在每个时期,中国陶瓷都在不断改进,不断创造,攀登一个又一个陶瓷技术的高峰,创造出精妙绝伦的陶瓷产品。中国陶瓷是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是一种物化的文化。中国陶瓷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制造、探索和欣赏陶瓷艺术所形成的精神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马家窑文化彩陶瓮,约前3000—前2000年。

陶经过了从灰陶、黑陶、白陶到印纹硬陶、彩陶的发展变化之路,在陶器的造型上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放到精细、由平淡到生动的渐进过程。早期陶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是出土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陪葬坑的兵马俑,也叫秦俑。秦俑位于陕西临潼附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自1974年开始,迄今已发掘了呈品字排列的三个俑坑,出土了真人大小的兵马俑6000余个,其中有活马大小的陶马30余匹,战车100余乘,组成了规模宏大的秦俑博物馆。一号坑规模最大,长230米,宽62米,深5米,面积达14260平方米,是主力步兵战阵,排列着一个一个整齐威武的军队方阵,间有雄健高大的战马。陶俑有士兵、驭手、铠甲军士、军官、将军,姿势有立姿、跪射姿。二号坑略小,是骑兵战阵,有战车上千辆。三号坑最小,仅有六七十个军官和将军俑,似为指挥部。这些兵马俑做工极其精良,须发毕现,面部表情生动,姿态自然,衣纹流畅,显示出严肃刚强、器宇轩昂的神态,战马也敦实有力、蓄势待发。这形象地证明了当时中国陶瓷技术达到了何等卓越的水平!这是一支为秦始皇死后护卫的冥军,为了建造它,老百姓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是也为我们留下了这举世瞩目的珍宝,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现任法国总统、当时的总理希拉克说:“不见金字塔,就不算到过埃及;不见兵马俑,就不算到过中国!”

秦俑博物馆内1号坑,这是一个以步兵为主的长方形军阵。

陶的第二个辉煌时期是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彩陶工艺品,主要由黄、绿、白釉彩涂胎,故称唐三彩。它是在继承汉代绿、褐釉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制陶技术的高峰,当时就闻名中外。常见的唐三彩有三彩马、骆驼、仕女、龙头杯、乐伎俑、枕头等。三彩马威风凛凛、健壮雄武,是最常见的品种。最出色的作品是三彩骆驼,背上载着丝绸或驮着乐队,仰首嘶鸣。那赤髯碧眼的牵驼俑,身穿窄袖衫,头戴翻檐帽,生动再现了中亚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回忆起当年骆驼跋涉在丝绸之路上的情景。唐三彩的生产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的特点,采用堆贴、刻划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涂在陶胚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自然垂流,相互渗化,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唐三彩是中国制陶工业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陕西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

陶的第三个高峰是紫砂陶器。紫砂陶器是一种紫色泥料制成的无釉陶器,由含铁量高的紫泥以1200度的高温烧成,外观精致细腻,亮泽柔和。紫泥因含铁量不同而呈现猪肝、冻梨、淡赭、铁色等色调。紫砂陶器成型多以打片拼贴或揿模手法,高品质制品多以手工成型,注浆成型用于大批量生产的大路货。宋代文献中已提及紫砂器,到了明清两代,紫砂陶器进入鼎盛期,以江苏宜兴紫砂最为著名,极品往往价值连城。紫砂壶泡茶有保持茶香、不失原味、耐热性好、隔宿不变等优点。

紫砂壶中的名品常以“素面朝天”为贵。图为明朝紫砂提梁壶。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瓷的故乡,瓷甚至是中国的同义语。陶瓷是陶和瓷的总称,其主要区别是,陶由陶土烧制,瓷由瓷土烧制,瓷是陶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产物。烧制瓷的瓷土中含有高岭土、石英石、长石和莫来石,含铁量低,烧制温度为1200—1300度,涂在表面的釉必须和瓷一起经过高温烧制,烧制成的瓷色白,坚硬度提高,不吸水或吸水率在1%以下,扣之有金属声。

在经历了铅釉的出现和青瓷、白瓷技术的竞相发展之后,成熟的青瓷成为瓷器的主要代表,中国瓷器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在宋代达到第一个高峰。那时有六大窑系: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龙泉青瓷窑系和景德镇青白瓷窑系,这些都是民窑,产品供整个社会需求。官窑专门为皇宫王室生产用瓷,最著名的是五大名窑:汝窑、哥窑、定窑、钧窑、官窑。元代青花瓷器特点是形态较大、胎体较厚、分量较重。装饰花纹所使用的青花料,颜色鲜蓝、艳丽,采用影青作面釉,所绘图案构图严谨、笔法工整、描绘细致。这类产品体积都比较大,系当时浮梁瓷局的高档产品,其器型豪放、青料浓重,总体风格气势磅礴而不拘谨,大气天成。还有一些器型较小的元青花瓷器,施以乳浊的卵白釉,所绘图案构图疏朗,笔法淳朴,风格粗犷。这类产品大部分为小件产品,多为普通民窑所生产,目的也多为日用器皿。装饰纹样主要有松梅竹莲、龙凤鹤鹿、人物花鸟、卷草锦地等,此外,历史故事也风行一时。大型、高档元青花瓷器存世极少,总计不过几百件,因为当时就是用于商品交易,大部分已经流失在国外,因而弥足珍贵。20世纪50年代,得知了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卡普陀比宫珍藏有元青花瓷器上百件,中国陶瓷专家思得一见,但是土耳其方面极其审慎,此事迁延再三,直至21世纪之初,经过多次磋商甚至外交周旋,土耳其总理特批,此盛事方得实现。一连三天,中国的七名陶瓷专家在土耳其方面荷枪实弹的军警严密监督下,见到了、鉴赏了这批稀世珍宝。这批元青花瓷器共40件,器型硕大,通体满绘,色彩浓艳,青翠亮泽。中国专家激动不已,一位老先生说:“初看咽声细,一抚再抚赞不停。”还有一位老先生说:“有生之年得睹此珍宝,了却平生心愿,死当瞑目矣!”可见青花瓷器在专家心目中的位置之崇高了。

宋代酒具,景德镇青白瓷注子注碗。

青花梅瓶

明清两代的瓷器生产继承了历代之长,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器生产又不断攀登新高峰。有人以这样的话称赞瓷器的品质:“薄如纸,明如镜,色如雪,声如磬。”可见明清瓷器已经进入了尽善尽美的境界。

文房琴炉闻幽香


在文房用具中,琴炉是个不能缺少的重要物件。中国社会自古重视音乐,孔夫子制六艺其中就有“乐”。古代宴乐场上、文人学士的书斋中,都离不开琴、瑟、筝、箫。为了营造高雅清香的环境,同时也为了便于计时,在弹、吹乐器时都要燃香助兴,于是专门为抚琴弹筝用的小型香炉也就应运而生,并且起了一个极雅的名字——琴炉。

琴炉,琴制式样,古来有之琴炉,人们都会冠以“小”字,呼之曰“小琴炉”,琴炉与香炉的区别就在这个“小”字。一般来讲,口径在10厘米左右称琴炉,以其可置于掌中把玩,口径15厘米以上叫香炉。琴炉对古代文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调琴、读书、礼佛,炉中的檀香,可辟除杂念,导人入静。琴炉燃香一次一支,故炉体要小巧玲珑,置于琴桌前更显雅致。

焚香抚琴,寄“高山流水”之寓,悠悠琴韵,袅袅幽香,此乃中国古代文人的雅趣和情怀之所在。白居易诗云“闲吟四句偈,静对一炉香”,以及谢惠连的“燎薰炉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无不表达出古代文人对于“香”以及香炉的钦慕与爱恋。

在中国文化中,“香炉”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趣。置于书桌,则思骛八极,文如泉涌;放于琴案,则胸中沟壑,地动山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缕沉香,袅袅不绝,洇染出一幅中国文化独特的剪影。

元黑陶炉失与得


此尊元代黑陶三足炉的卖主是我熟识的,他知道我在收藏和研究香炉文化,特意从北方给我捎带来。据说此物在山西长治附近出土,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对黑陶贯耳瓶等。我看这个香炉品相完美,就把它留下了,尽管对于元是否存在黑陶我心有疑虑。

圈内一位朋友看后说,元代主要生产瓷器,黑陶没有听说过。听他这么一说,我更犹豫了,遂将此黑陶香炉退还卖主。香炉退回了,但我还是心存疑问。那天我买回家后,就将黑陶香炉放在水中清洗,土气十足,手感不错。过去在清洗马家窑彩陶时,我有一种特别感受,就是洗完后有点油粘的感觉,而这尊黑陶炉,洗后也有类似的感觉,很明显,这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新仿陶器是不可能有的。后来我听说陕西洛阳博物馆曾专门展示过元代黑陶器物,于是去电询问博物馆陶瓷研究部的秦目川先生,他告诉我,元代墓葬中确实出土了一批黑陶。我再请人帮忙把这尊黑陶追回来,前后周折达半年之久。

元代黑陶三足炉,高8.3厘米,直径10厘米,炉内口径5.5厘米,炉内深5.8厘米。造型古朴,器形规整,胎体细腻。盘形口,束颈,扁鼓腹,宽平的折口沿,向外自然倾斜,下承三兽足,拉坯的弦纹能清晰地看到。此炉胎体较厚,但分量很轻,通体乌黑乌黑,黑得强劲,黑得发亮。色彩潮流年年变,唯有黑不变,永远受到人们的青睐,因为它单纯、素朴、沉稳,因为它能给人强烈的视觉刺激。

元黑陶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至今没有找到窑址。元初,蒙古人进入山西,受到晋人的抵抗,据传有支农民起义军,在晋北一带建立了根据地,采用宋代瓷器的尺寸和造型作为标准,烧制黑陶,用以进行祭祀活动或陪葬等,毕竟制陶相对制瓷要容易一些。此说无从稽考。我曾看到一份资料,资料介绍:考古人员在西安南郊朱雀路附近的两座元代墓中,发掘出土了30多件完整的黑色陶器,种类有马、狗、猪、俑、车、盘、灯等,其中人俑做工相当精致,身着元代特色的平民服装,身材高大,鼻梁高挺,耳垂硕大,嘴唇厚实,头发卷耸,头戴幞头,脚蹬靴子,个别男俑耳际还扎着辫子。人俑粗犷的形象、剽悍的气质、鲜明的民族装饰,俨然游牧民族的勇士形象,再现了当时的生活面貌。照此看来,中原地区烧制黑陶并不是个案,烧制时间也不短,只是我们南方人对此了解不多罢了。

我国烧制黑陶的历史要上溯到龙山文化。龙山文化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器物,是距今约4350~3950年前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它以黑色陶器为其特征,称之为“黑陶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故又称“龙山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陶胎较薄、胎骨紧密、漆黑光亮的黑陶被称为蛋壳陶,它是龙山文化陶器制作中最为精美的品种,不以装饰取胜,而以造型见长。长江下游有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千年左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较早的遗址之一。出土的黑陶,火候较低,胎壁较厚,全系手制,造型简单,厚度不匀,凸显当时制陶的原始性。这是由元代黑陶引出的闲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