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修复瓷砖 > 导航 >

彩绘陶俑如何修复

彩绘陶俑如何修复

修复瓷砖 瓷砖修复 瓷砖修复剂

2020-09-14

修复瓷砖。

中国唐三彩是中国陶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而中国古代彩陶陶俑真实承载了古代社会的各种信息,对研究古代的舆服制度、军阵排布、生活方式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皆有重要的意义。1973年3月,考古发掘的秦始皇唐三彩兵马俑陪葬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令世人惊叹不已。为研究秦代军事、文化和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它的发掘被誉为“二十世纪考古史上伟大的发现之一”。

兵马俑坑全景

一、病害及其分析

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内约有真人真马般大小的陶质兵马俑近八千件。考古资料表明,坑内所有的兵马俑原来都是通体彩绘的。但由于彩绘是以大漆为底,其颜料调和剂及大漆底层均已老化,对失水非常敏感。出土后,环境变化使得漆层失水,引起漆层剧烈收缩、锡裂、起翘、卷曲,造成彩绘脱离陶瓷外体。

颜料层的开裂

土层盐析现象

颜料层霉斑

颜料层的起鼓开裂

颜料层剥落

二、研究与保护

通过细致观察,运用激光全息摄像仪器测试,彩绘材料分析等项研究,揭示了彩绘损坏机理。研究表明稳定生漆层是秦俑彩绘保护的关键。

三、保护实例

保护方法包含加固和防止皱缩两个方面,采用具有抗皱缩作用的材料置换生漆层中的水分,目前是防止生漆层皱缩的最科学和安全的方法。

现场保护加固tAOcI52.COM

保护后的彩绘绿面俑

延伸阅读

隋代陶俑


隋代陶俑与前代相比,又出现许多新的造型。如侏儒俑、僧俑、十二生肖俑等。其中生肖俑形式多样,在墓中置生肖俑,有祈祷亡灵顺生之意。

隋代女俑有两种形象,一种身材修长,秀眉凤目,发髻平阔、高耸如冠,身着窄袖长裙,裙腰高齐胸口,手持乐器或翩翩起舞;另一种身材丰满,头顶双髻,内着圆领短衣,外套大袖衫,下着垂足长褶裙,裙带束于胸间或腹前,几乎垂至地面,姿容娴静端庄。一些侍女俑头梳双髻,身着窄袖衫,下束长裙,作捧物、奏乐、推磨、烧火等姿态。隋代文吏俑与南朝末年俑较相似,头顶高冠,宽衣博带,拱手而立,面部较南朝俑更丰满。男仆俑大都长衣束腰或短衣短裤,还有的上身赤裸,呈各种劳动的姿态。武士俑身着甲胄,有的下着长裙,张口怒目,手持盾牌或兵器,姿态表情与北朝武士俑相似。还有一些甲马武士俑,与北朝基本相同。胡俑较多,深目高鼻,有的袒胸束腰,有的着胡服,作牵马、牵骆驼状。

除人物俑外,隋代的动物俑也很出色,马的造型初步具备了唐代的形态。鬃长体壮,辔饰俱全,有的后背佩对称式梅花或寄生(即战马所披铠甲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马的后鞍桥,竖于马的尾部)。骆驼俑大都塑造于座板上,四肢强劲,双峰间驮有货物。

在隋俑中,牛拉车的造型很多,与前代相比,牛的身躯浑厚肥壮,四肢短粗,有的笼辔俱全。其他动物俑的塑造多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活动情景,如母子羊、母猪哺崽、双鸭相戏等,都有着一定的情节性,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总之,隋代陶俑艺术继承了传统的艺术风格,作风简朴,造型规整,人物面部丰满,比例匀称,仪态端庄,特别注重于对人物面部表情及服饰衣纹的刻画,为唐代塑造工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代陶俑


明代的明器中以彩釉陶俑为主,其内容多表现死者生前显赫的地位,这是明代陶俑的一个显著特点。如河北阜城廖纪墓出土的陶俑,表现的是墓主人生前出行的壮观场面,人俑达百余件,有仪仗俑、侍从俑、牵马俑、扶轿俑等。仪仗俑的背后分别带有“吏部"或“兵部"的长牌,肩扛锡槊、藤棍,侍俑手捧瓶、盒、盘等。仪仗中的马鞍辔俱全,鼻上饰红球,股后革带交结处饰一桃形红缨,体型较小。成都凤凰山明墓出土的仪仗俑达3OO余件,手持戈氅、卧瓜等仪仗及笛、鼓、箫、笙等乐器。除仪仗俑外,还有武士俑、文官俑、侍俑等共计5OO余件。除人俑外,还有大量的生活用具模型、家具模型及房屋模型。生活用具模型有提梁壶、环耳瓶、灯盏、高足杯、供器及供品等。器物造型与同时期瓷器相同。家具模型有桌及各式圈椅、交椅、衣架、盆架、屏风、木箱、罗汉床、坐榻等,床上放置有枕、被等。房屋模型有厅堂、厨房、舞台、炉灶、卧室等。此外还有少量的动物俑。

明代陶俑都以模制,许多人俑首、身分制,再插合成型,人俑及器物以彩绘或彩釉装饰,色彩鲜艳夺目。在造型上,人俑体型较大,且大多数有底座;家具、房屋及各种模型体型较小,但形象逼真,反映出明代高超的雕塑水平和制陶技艺。

汉陶俑


汉初的陶俑,在题材上仍多为兵马俑,探究其原因,与当时对匈奴连番作战、开通西域的历史背景有关。

汉初的兵马俑以咸阳杨家湾汉墓陪葬坑出土的彩绘陶俑最为精彩,分骑兵俑和步马俑。俑身彩画红、白、绿、黄、紫等各色服饰,有些人俑着黑色铠甲。除武士俑外,还有些人俑

做出跳舞、奏乐、指挥等各种姿态。在个别俑的腿前或背后刻有符号。马俑彩画鞯子和辔头,毛色有黑、红、紫、白等,有的站立,有的昂头似在嘶鸣,骑俑呈握缰绳和举器械的姿态,大部分马的臀部、尾部和骑俑背上刻画有不同的数字记号。在制作方法上,陶俑以模具制作,烧制后用白彩打底色,然后加施彩画。

除兵马俑外,人物俑以西安任家坡汉墓出土的侍女俑尤为珍贵。陶俑以模制成,足底有一孔,胎质坚硬,颜色发绿,陶胎表面敷白色胎衣,再以褐、土黄、红等色彩绘。女俑身着右衽长服,有的双手半握,拳眼上下相对置于胸前,有的抱手胸际或袖手膝上,跪坐于地。

此外在西汉一些帝王陵墓,如茂陵、阳陵、杜陵等,出有大量的裸体陶俑,男女老少皆有,其陶质坚硬细腻,身体分段制作,各有模范,粘接成型,在身体内壁留有工匠压印的指纹,人物形体适中,各器官齐全,面目表情生动活泼,彩绘橙红、朱红、赭、黑等色,个别俑身残留有麻织物的痕迹。

东汉时期,陶俑在表现题材上有了重大变化,描写贵族生活的陶俑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描写劳动人民生活的题材。

俑的形象出现了男女仆俑、庖厨俑、执镰刀俑、执箕铲俑、双手持瓶女俑;男女歌舞俑、演奏各种乐器俑、百戏俑、杂技俑等。这些俑体型较大(一般在40厘米左右),姿态优美生动。在制作技法上,运用模制与捏塑相结合,并在人物的神韵上加以刻画,运用“以神写形"或“以神写神"的高度概括手法,选择人物在运动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刹那,描绘出人物的精神、气质及个性,从而给人以完整、鲜明、强烈之感,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

伴随人物俑出土的还有陶制动物俑,有鸡、鸭、羊、狗、飞鸟等,其形象准确、生动、活泼,各种神情刻画得细腻感人,惟妙惟肖。特别是陶马,东汉的马俑,其前蹄抬起或四肢张开,骨骼矫健,有奔腾欲飞之势,表现出的意境与秦马俑的严肃庄重有很大不同。

除人俑、动物俑外,汉墓中大量出土陶质水塘、楼阁、炊具、摇钱树、灯等一些建筑及器具模型。

秦代陶俑艺术


秦代(公元前221~前207年)制作的陶俑。秦是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陶俑艺术得到巨大的发展、秦始皇陵3个陪葬坑多达几千件的陶俑艺术成就尤其显赫。这些军阵模型及其埋藏服从陵园总体设计的需要,是护卫秦始皇的禁卫车性质的部队。一号坑俑的数量大、最为威严,是由步兵和战车组成的主力部队;二号坑由步兵、骑兵和车兵组成,机动性强,战斗力也最高;三号坑是将帅的指挥所,体现了秦军强大无比的军陈场面。这些陶塑,人物形象一般高度为175~196厘料,陶马高150~172、长200~203厘米,与真人真马相仿。工匠们对秦朝军队的观察细致入微,雕塑一丝不苟,技巧娴熟,手法严谨,崇尚写实。塑造的将军、官吏、着甲步兵、轻骑马兵、便装武士、弩弓手、着甲骑兵、驭手等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由于年龄、官阶、身世的不同,人物表情各不相同。除秦始皇陵兵马俑,其他遗址和墓葬出土的陶俑也表明,秦代陶俑都是模拟真实形象以写实风格塑造的。特别在衣甲服饰、发髻冠巾的刻划上,真实地表面了秦代各类人物的面貌。

南北朝陶俑


在出土遗物中,三国两晋时期陶俑较少,且制作简陋,人物形态呆滞,艺术水平不高。但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造型,如牛车、武士俑及少数民族形象的陶俑。

南北朝时期,陶俑艺术水平有所发展,特别是北朝的陶俑,在继承前代陶塑工艺精华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特点,表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尤其注重对人物表情的刻画,因而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从出土的人物俑和动物俑来看,人物俑有武士俑、文吏俑、胡俑、男女侍俑、伎乐俑、仪仗俑等,其中很多是北朝新出现的造型,形象

写实逼真,姿态各异。动物陶俑有马、牛、骆驼、驴、猪、羊、鸡等。最有代表性的是马、牛、骆驼。从北朝开始出现陶塑的镇墓兽,是人们想像中的一种动物,放置墓中,有镇恶避邪的作用。镇墓兽有人面兽身和兽面兽身两种造型,皆昂首蹲踞,背竖鬃毛,尾上卷,有的带有翅膀,有的顶竖冲天戟,巨口獠牙,相貌狰狞,加上彩绘,使其充满着神秘与恐怖,令人不寒而栗。

除北朝外,南朝的陶俑也颇具特色。如南京象山出土的陶跪俑和光头俑,制作精致,形象具有南方人的特点;广西南朝墓出土的武士俑着尖顶帽,手持兵刃,面部表情虽模糊,然造型简朴、生动。在南朝晚期墓中有一种胡人武士俑,体魄强壮,深目高鼻,满腮胡须。南朝陶俑最具特色的是服饰与女俑发髻的变化。陶俑头冠越来越高,衣襟越来越大,有的双袖几乎垂足。这不但是南朝女俑的特点,也是鉴别其时代特征的一个依据。

唐彩绘俑


除唐三彩外,唐代明器中还有大量的彩绘俑,大多以合模翻制,再经过精心修饰入窑烧造。同唐三彩一样,彩绘俑的风格样式随时间不同而略有变化。以女俑为例,初唐时期,女

俑形象与隋俑相似,面部丰满、身材适中。盛唐时期,女俑娥眉秀目、体态丰腴。到了晚唐,女俑形象又与初唐相似。此外,女扮男装,骑马着胡服,戴帷帽,遮面纱等形象的彩绘俑,在中晚唐墓中经常出现。

戏弄俑(戏剧俑)是唐俑中新出现的造型,在中原和西北边陲等地均有发现,其中官宦形象的戏俑较为罕见。

在新疆吐鲁番等干燥地区的唐墓中,出有一种陶木绢衣俑,俑头泥塑,下装木身,外披绢类衣饰,人物面部表情生动逼真。还有一种不经入窑烧造而以手工捏制的泥俑,这种俑仅见于吐鲁番等地。此外一些游戏性俑类,如二人扮演的“弄参军"、“踏谣娘"、“狮子舞"及杂耍等具有浓厚民间色彩的陶俑,也多见于新疆吐鲁番地区。

在河北、河南等地的唐墓中,出有一些题名彩绘俑,在俑的背后或其他部位书有名字,如“力士"、“执砚”、“从命"等,这些俑大都面部丰腴,身材修长,这种题名俑唐以前几乎不见。

汉代彩绘陶


汉代陶器,在继承前代制陶工艺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无论从生产规模、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超过前代。在诸多的陶器品种中,彩绘陶最为著名。

汉代的彩绘陶器,是在战国彩绘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陕西关中等地汉墓中均有大量的彩绘陶出土。在咸阳杨家湾汉墓中,与彩绘兵马俑同时出土的100余件陶器,绝大多数为彩绘陶。器物内涂朱红,外施彩纹,彩纹以天蓝、白、豆绿、葡萄紫、土黄、石青等色描绘在深赭色陶衣上,其纹饰主要有简化的蟠螭纹、变形回纹、三角纹和涡纹,纹饰的构图依据器物的形状而变化。如茧形壶,是依据壶呈茧形的特点,围绕两个球面,以螭纹组成两组相对应的纹饰相互缠绕弯曲,显得非常古朴雅致。它是汉代典型的器物之一。

除茧形壶外,彩绘陶的器型还有鼎、盘、盒等,其中以壶类数量最多,纹饰亦最精美。壶的造型是汉代典型的高颈、鼓腹、高圈足,胎体烧成后,先在器表涂抹白色或黄色陶衣,再以红、黑、紫、黄等色绘制花纹图案。如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的彩绘壶,彩绘从壶颈直至中腹,以宽黑色弦纹分隔成若干区间,主题纹饰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流云等,并以三角、锯齿、菱纹、云气、斜方格、漩涡等几何纹上下衬托,整个纹饰达九组之多,画面形象生动,色彩艳丽,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汉代彩绘陶,从器型到纹饰,无不凝重精雅,规整豪放,纹饰构图严谨,线条刚劲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