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瓷器简介 > 导航 >

简介汉代釉陶

简介汉代釉陶

古代瓷器简介 汉代瓷器真假鉴别 古代无釉陶胎瓷器

2020-09-14

古代瓷器简介。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生产的表面施釉的陶器,又称铅釉陶。以普通粘土为胎,胎多呈砖红色,釉色为浓厚的棕黄色或深绿色,也有浅线、赭色、酱褐色。棕黄色釉出现较早,绿釉出现较晚。大多数施单色釉,个别施复色釉。烧成温度为800℃左右,汉代釉陶最早发现于陕西关中地区西汉墓中。东汉时釉陶流行范围扩大,西起甘肃,东至山东,北到长城地区、南达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大量考古资料证明釉陶只见于墓葬中,说明是作为冥器而随葬的。其主要器形有鼎、钟、壶、盘等仿铜器,也有人与鸡、狗等动物的形象,还有大量的仓、井、灶、水碓、磨、作坊、楼阁、池塘、碉楼等模型。其中大型楼阁有5层,高1.05米。汉代釉陶的制法有轮制、范制、手捏等。壶、钟等规整器形采用轮制成型;楼阁等结构复杂者多作范制,然后通过粘接成型,类似鸡、狗等小型塑像均用手捏成型,釉陶因为作为冥器随葬,所以制作工艺较粗糙,只求轮廓,不注重细部刻画。纹饰主要有弦纹、水波纹、植物树木纹、变形云纹及人物舞蹈和龙、虎、猴、熊、鸟等动物纹,形象活泼,线条流畅。釉陶能在低温下烧成,主要原因是釉中含有大量的铅,因铅有化合物在700℃时可以熔融。釉陶的着色剂为铜和铁,在氧化气氛中铜能使釉呈翠绿色,铁则呈现黄褐色和棕红色。又由于铅釉的折射指数比较高,高温下粘度小,流动性大,熔融性强,因此釉层中无气泡或其他残存结晶体,使釉色清澈透明,富于装饰性,釉陶是低温烧成、其胎不能烧结,故胎与釉结合不紧密,胎质疏松、釉层经摩擦或遇潮易剥落或变质。如铜绿釉在潮湿的墓中釉面受到溶蚀,溶蚀的沉积物浮于燠表,经长时间一层层积累变厚。因光线的干涉作用会产生银色光泽,被称为“银釉”,可用刀片轻轻刮掉而无损于釉质。低温釉陶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项重要成果。唐代继承并发展了釉陶工艺,在铅釉中加入适量的钴或锰,使釉色变蓝或变紫,形成三彩釉,更加丰富发陶瓷的装饰手段。

扩展阅读

中国汉代三彩釉陶与唐三彩区别


在中国“三彩”家族中,尤以“唐三彩”釉陶艺术最有代表性,它以其富丽堂皇的色彩和生动的造型艺术为世人赞叹。但中国最早的“三彩”釉陶雏形诞生于汉代,它是在制作低温铅釉陶器技术广泛运用并不断成熟基础上,从单色釉品种演化创新出来的。

在汉代,我们的祖先就已掌握了铅釉陶的烧制技术,制作这种低温釉陶,是用陶土作胎体,用含铜﹑铁等元素矿物质作釉的着色剂,经过700℃的温度烧制而成。由于釉里加入的元素不同以及炉温的变化影响,器釉色窑变呈现出翠绿色﹑酱黄色﹑橘黄色﹑深褐色﹑黑灰色等颜色。釉内掺入大量的铅做助熔剂,使釉陶表面平整光滑,釉层清澈透明,色泽悦目,富有极强的装饰效果。中国汉代时这种铅釉陶作为明器烧制十分普遍,大多陶器釉色单一,在已经发现的这种铅釉陶器中,现代人们习惯将绿色釉陶叫做“汉绿釉”,把黄色釉陶称为“汉黄釉”。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的釉陶器出现绿﹑黄两种釉色在一件器物上,经纬分明地各占一半的情况。最为罕见的是绿﹑黄﹑褐等釉色以线条或斑点的形式出现在一件陶器上,使这个器物的釉色呈现出多种色彩的装饰效果,这就是最早的“三彩”釉陶——“汉三彩”。“汉三彩”的出现,打破了原先釉陶色彩单一的局面,是汉代陶艺大师对釉色装饰艺术的大胆创新,是艺术品位和风格的升华。“汉三彩”为以后“唐三彩”的成功烧制奠定了基础。

从直观上判断“汉三彩”,其主要特征为:在同一件釉陶上,出现绿﹑黄以及两种以上釉色交融、混合过渡、互浸浊色,这些色彩的分布给人以“三彩”或“多彩”的感觉。字串8

另外,“汉三彩”、“唐三彩”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其主要表现在:

一﹑同为陶釉,胎质属性相同,都为陶土制作。字串4

二﹑釉质基本属性相同,同为含铅低温釉。字串7

三﹑烧制工艺大体一致,无重大差异。字串9

四﹑使用目的一致,主要为随葬明器。

五﹑装饰目的相同,即通过匠人有意识施釉,使其窑变出多种色彩于一体,以达到美化装饰器物的直观效果。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汉三彩”还带着初始时期的风味,釉色的品种变化还无法与釉色斑斓﹑色彩丰富的“唐三彩”相比。

在民间收藏日趋蓬勃发展的今天,汉代先人给我们留下的“汉三彩”实物越来越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本着尊重历史的态度,我们无理由漠视“汉三彩”的存在,而应该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客观﹑公正的研讨氛围,来发掘和光大“汉三彩”这个祖国古陶瓷文化中的瑰宝。

汉代彩绘陶


汉代陶器,在继承前代制陶工艺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无论从生产规模、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超过前代。在诸多的陶器品种中,彩绘陶最为著名。

汉代的彩绘陶器,是在战国彩绘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陕西关中等地汉墓中均有大量的彩绘陶出土。在咸阳杨家湾汉墓中,与彩绘兵马俑同时出土的100余件陶器,绝大多数为彩绘陶。器物内涂朱红,外施彩纹,彩纹以天蓝、白、豆绿、葡萄紫、土黄、石青等色描绘在深赭色陶衣上,其纹饰主要有简化的蟠螭纹、变形回纹、三角纹和涡纹,纹饰的构图依据器物的形状而变化。如茧形壶,是依据壶呈茧形的特点,围绕两个球面,以螭纹组成两组相对应的纹饰相互缠绕弯曲,显得非常古朴雅致。它是汉代典型的器物之一。

除茧形壶外,彩绘陶的器型还有鼎、盘、盒等,其中以壶类数量最多,纹饰亦最精美。壶的造型是汉代典型的高颈、鼓腹、高圈足,胎体烧成后,先在器表涂抹白色或黄色陶衣,再以红、黑、紫、黄等色绘制花纹图案。如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的彩绘壶,彩绘从壶颈直至中腹,以宽黑色弦纹分隔成若干区间,主题纹饰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流云等,并以三角、锯齿、菱纹、云气、斜方格、漩涡等几何纹上下衬托,整个纹饰达九组之多,画面形象生动,色彩艳丽,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汉代彩绘陶,从器型到纹饰,无不凝重精雅,规整豪放,纹饰构图严谨,线条刚劲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瓷器的源头——硬质釉陶


瓷器的起源,从广义上讲是由陶器进化而来的。陶器在我国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比较著名的有距今约五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它主要分布在黄河上、中游地区,几乎同时在南方的长江下游地区,如浙江的余姚、绍兴一带也出现了良渚文化的“灰陶”。嗣后,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人们制造了黑色的陶器,它胎薄如蛋壳,修饰光洁,称之谓“黑陶”,以山东济南龙山镇城子崖地区的制作精良,最早发现,因而又名“龙山文化”。

殷商时期(公元前1766 至公元前1121年)陶器的烧造技艺有了显著的进步,人们选用含有微量铁元素,近似于高岭土的陶土制成白色的陶器,质地坚密,胎色清白,烧制时的温度也升高了很多。比较显著的特征是该类白陶的器型与纹饰和同时代(早期)的青铜器几乎完全一致,不过白陶至今出土完整的很少。同时殷商时期还发明了釉陶,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施釉的方法,在陶器的外侧表面施涂一层浅绿色和姜黄色的釉,因此大大地降低了陶胎的吸水率。

我们知道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在于胚胎的土质和烧结的程度不同。陶器胚胎的原料是粘土,烧造时的温度较低约500℃至800℃,胚体没有烧结;瓷器胚胎的原料是高岭土,烧造的温度较高约 1200℃至1500℃左右,胚体基本完全烧结。因此瓷器的气孔率、吸水率都比陶器小,而硬度、重量都比陶器高和重,且扣击之发出的声音也比陶器脆越清亮。

对比上述的彩陶、黑陶、白陶、硬质釉陶四种陶器,只有白陶和硬质釉陶其胚胎的质量中含有相当的高岭土的成分,尤其是硬质釉陶,因为烧制的温度较高,所以才能具有瓷器的一些特征,可以说硬质釉陶具备了发展成瓷器的基本条件。

当然,我们在理解硬质釉陶发展成青釉瓷时,要注意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间经历了数百年进化和半陶半瓷的过程,它决不是一夜一刻之间的立时蜕变。在至西周时期(公元前770至公元前221年)由于胎质釉和施釉技术的进一步提高,胎土淘锻成灰白色,所施的青釉也趋向纯净透明,至此硬质釉陶便发展进化为早期的青釉瓷。然而,我国真正的青釉瓷的成熟应该是在东周。可以说青釉瓷的产生在我国陶瓷的发展史上,开创了光辉璀璨的新纪元。

汉代砖


汉代时,砖的种类和纹饰更加丰富,其颜色有青灰、褐色等,形状有长方形、楔形,江西于都汉墓还出土有斧形砖、子母口砖等。砖的纹饰有菱纹、水波纹、叶脉纹、变形云雷纹、绚纹、回形纹、同心圆纹、钱纹等各种几何纹,还有的砖带有吉祥语,如“富"、“贵"、“宜子孙"等。山东临沂金雀山汉墓出土的砖面上有押捺的手印和刻画的屋形图案,可能是工人当时在制坯时随意刻画的。

从西汉中期开始,画像石与画像砖日益兴盛。画像砖有空心砖和实心砖,多用于墓室门的立柱、门楣、门扉及墓室墙壁上。砖面上模印各种图像,内容有双龙穿璧,及泅水捞鼎、二桃杀三士、狗咬赵盾、后羿射日、西王母、车王公等历史故事;反映现实生活的有车骑出行和舞乐百戏(包括唱歌跳舞、戏车表演等)。还有执戟盾的门吏及龙虎、马牛等各种动物。这些图案画面生动活泼,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强烈地表现出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汉代画像砖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技法上有高浮雕、浅浮雕、阳线刻及阴刻施阳线条等;在图案表现上有一砖一模或在一块砖上以小印模一模一图模印出不同的内容等。

中国古建筑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而砖瓦在建筑上的运用,对建筑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由于经过烧制的砖具有强度高、耐磨、耐水浸等特性,因此它最早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国古代建筑的防水及易于磨损的部位。到汉代,砖不但在建筑等方面被运用,还在地下墓葬广泛运用,且砖本身的装饰性和艺术性逐渐增强,汉画像砖、画像石的出现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装饰技艺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陶瓷礼品简介(一)


一、定义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作为中国文明的象征物,陶瓷与丝绸一直是国民崇尚的往来之礼。陶瓷礼品,已成为现代家庭、商务礼品的一个重要的门类,是以陶瓷作为礼品元素,承载情谊及传递文化。

二、分类

陶瓷礼品主要分为两大类:日用陶瓷及工艺陶瓷。长期以来,工艺陶瓷以其精湛的艺术,一直作为主导陶瓷礼品长盛不衰。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用陶瓷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和提高。一批高品质、健康日用陶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三、陶瓷礼品主要产地

(一)景德镇

景德镇是中国陶瓷古镇,其陶瓷礼品以工艺陶瓷为主,瓷艺高超中外闻名。

(二)淄博

淄博是中国陶瓷名城,已形成重要的陶瓷产业,近年以陶瓷新材料、新科技,研发出了一批高品质日用陶瓷,受到国家领导的重视。有华光、博纳、硅元等重要厂家。

(三)唐山

唐山市是北方陶瓷名城,以唐山骨瓷尤为著名。

(四)潮州

潮州瓷器其最大特点在于泥料洁白无瑕,器物具有简洁典雅之美,在中国瓷塑领域有重要地位;再加上工艺师们善于创新,每个阶段都能出现创新,令其作品一直能贴合时代审美趋势。主要是以出口日用、陈设瓷为主。

(五)佛山

佛山自古被称为“南国陶都”,陶瓷工艺品生产历史悠久。随着经济的发展,陶瓷礼品在佛山日渐占据主导地位,见证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品位的提升。有鉴于此,“中华陶”等一批企业把“石湾公仔”这一佛山传统陶瓷礼品重新包装,推向市场,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

陶瓷礼品简介(四)


陶瓷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繁荣昌盛的象征。长期以来,瓷器一直是皇室主要贡品之一,并出口远洋。古代贵族以使用珍贵瓷器,彰显豪华尊贵。文人以瓷器,附庸风雅,体现品位。所以,高档瓷器艺术品是尊贵、非凡品位的象征。

陶瓷礼品有以下六大属性:

1.稀缺性。陶瓷礼品大部分是手工作品,产量低,物以稀为贵。

2.新奇性。陶瓷礼品,能及时表现新奇古怪的东西,有别于其他传统的陶艺品。

3.定制性。客户可以在烧窑前留下签章或要表现的题材,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彰显个性。

4.文化性。通过陶瓷可以展现中国的千年陶艺文化,汉代的铅釉陶,唐代的三彩等无不体现了历史的博大精深。

5.价值性。陶瓷工艺品是手工作品,塑造一个完美的陶瓷礼品,需要大量的精力,成本也较高,但体现的价值也是巨大的。

6.品牌和包装。好的包装使陶瓷作品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

陶瓷礼品简介(二)


一、陶瓷礼品的主要特点

1、健康是高品质陶瓷礼品的第一元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用陶瓷的环保性、健康性越来越重视。日用陶瓷在生产工艺上都在追求无铅铬溶出。同时,一批抗菌陶瓷、易洁陶瓷、活水陶瓷等生态健康陶瓷的产生,更赢得了市场好评。博纳研发的中华玉瓷被称为能量陶瓷的开创者。

2、骨质瓷是最高档的瓷质

骨质瓷(如:唐山骨瓷)采用的基本陶瓷原料是动物的骨炭(来自动物骨骼中的磷酸三钙)。骨质瓷长期以来是英国皇家和贵族的专用瓷,是世界上公认的高档瓷种,素有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美称。

3、工艺性与实用性结合

日用陶瓷工艺化,工艺陶瓷实用化的趋势越来越突出。人们在使用健康的陶瓷的同时,还有相应的精神需求。

二、高档陶瓷礼品象征着品位

陶瓷历史源远流长,传承着文化,是中华文明繁荣昌盛的象征。长期以来,瓷器一直是皇室主要贡品之一,并出口远洋。古代贵族以使用珍贵瓷器,来彰显豪华尊贵。文人以瓷器,附庸风雅,体现品位。所以,高档陶瓷礼品是尊贵、非凡品位的象征。

陶瓷礼品简介(三)


 一、陶瓷个性礼品定制成风尚

随着陶瓷礼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更喜爱个性化,他们有的将自己手写的名字刻在陶瓷水杯上,也有将自己的作品烤制在陶瓷上,节日里将自己的祝福写上刻在陶瓷上,更有人将自己的个人画像刻上,彰显个性与尊崇。一般情况下,这种定制因为量很小,普遍很多企业都不接受制作,主要考虑窑炉的使用成本。但在淄博有小部分企业,在悄悄孕育着市场。部分企业已经成功为个人实现了定制。可见陶瓷礼品的定制,已经初露陶瓷礼品之时尚,不远的将来将是陶瓷礼品行业的新秀。

二、陶瓷礼品与世博纪念品

醴陵瓷器作品:《吉祥海宝青花上海世博花瓶》就是这次世博特色纪念品中一个代表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的工艺礼品不断崛起。面对这种现状,醴陵瓷器意识到,要想生存发展,让历史悠久的陶瓷礼品焕发新的生机,就是必要进行改革,把现代社会的流行时尚元素融合到陶瓷礼品里,使其更符合当今社会的大众审美观和品位,更能迎合现在年轻人的口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