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郎窑红瓷器特征和鉴别 > 导航 >

严和店汝窑窑址

严和店汝窑窑址

郎窑红瓷器特征和鉴别 古代瓷器窑址承德有吗 汝窑瓷器鉴别

2020-09-15

郎窑红瓷器特征和鉴别。

位于汝州市城南蟒川乡严和店村北。北距城区7.5公里。自然地势北高南低,北部、西部依山坡岭;南部临蟒川河。窑址面积为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5米。198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在此进行发掘,揭露面积50平方米。198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又在窑址中部进行发掘,揭露面积为400平方米。共发现宋代窑炉4座,澄泥池作坊一座,元代窑炉2座。窑址的制瓷区域,北部产印花、刻花青瓷,器形为折沿碗、斗笠碗等。花纹图案有海水游鱼、波纹海螺、团菊、六分式折枝花、缠枝花、牡丹等,少部分碗的内底花纹中间有章、吴、童等方形章块。器物胎质薄,质地紧密,施釉均匀,器形灵巧。遗址西部产兰釉色瓷器,器形笨,作工粗糙,有敛口碗、炉等。南部是生产黑瓷、白瓷的产地,产品有萝卜樽、缸、侈口碗,作工粗糙为粗瓷产地。此外,地表还散存大量的窑具、匣钵垫饼、支钉、垫圈等。宋代的窑炉,由吸风孔炉膛、烟囱、望火孔等组成,炉的材料均采用高岭土制作的砖坏砌成。元代窑炉多呈马蹄形,结构同宋代窑,窑壁则用废弃的匣体摆筑形成。1963年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范围:以小北沟与蟒川河汇流处为起点,向西1750米,向北1750米。一般保护范围: 自重点保护区边线外扩100米。

编辑推荐

铜官古窑址


在铜官镇至书堂、湘江港湾和石渚湖的两岸,长沙县书堂乡古城村石渚湖瓦渣坪一带,为唐至五代时期的有名古窑之一。为中国陶瓷釉下彩的发源地。

长沙窑的时代大致可上溯到初唐,中后渐盛行,晚唐鼎盛,衰落于五代末年。窑址包括铜官镇和石渚湖两个赛区,北端依山临江,南端沿江面湖,相距5公里。铜官镇窑区沿江千米,有残存窑场多处,出土以碗最多。石渚湖窑区面积 100多万平方米,现存20多万平方米。窑址区有采掘陶土的洞坑,其中最大一处长85米,宽35米,深6.5米。有废弃窑包,现存13处。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取得唐元和三年(808)纪年铭文和不少釉下彩绘画、题字诗文的瓷器.1978 年50多天的调查发掘中。获得遗物 2223件,按器形分44类,款式规格在百种以上。釉下彩绘和釉下彩饰占很大比例,有413件。实用器物、窑具、工具以轮制为主。瓷器胎多灰白,胎表大多涂有白色衬釉,瓷化程度高.纹饰有人物、山水、云气、花草、鸟兽等,美观大方。唐代长沙铜官窑的产品,在唐代商业都会扬州和对外贸易港口明州(今浙江宁波),以及江淮流域的唐代遗址和墓葬中,已有不少出土,在朝鲜、日本、印尼、伊朗、埃及也都有发现。

北朝窑址考察与初步研究——以白河窑和曹村窑为中心


北朝陶瓷近年来备受关注。巩义白河窑的考古新发现将白釉瓷器的创烧年代提前到了北魏时期,曹村窑的发现否定了范粹墓“早期白瓷”。这些新资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各有著述。现在已经发现的北朝窑址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与山东等地,主要有白河窑、相州窑、灵芝窑、贾壁窑、临水窑、曹村窑、西坚固窑、内丘西关窑和寨里窑、中陈郝窑等。为了进一步探讨北朝陶瓷的发展脉络,笔者在2009——2011年间,步前贤后尘,深入部分北朝窑址考察,以期获得新的认知。现将笔者考察过程中所获资料及初步研究的结果报告如下: 一.河南地区发现的北朝窑址 (一)巩义白河窑遗址,位于巩义市北山口镇白河村,西距巩义市约7千米。遗址主要分布在水地河村和白河村一带沿西泗河两岸的台地上,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这里为丘陵浅山地带,地势高低起伏,沟壑纵横,西泗河自南而北贯穿遗址中部。深厚的黄土层下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高岭土和煤层。适宜的自然环境,为古代陶瓷生产提供了一个非常理想的场所。2005年4月至2008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巩义市文物局协助,对巩义白河窑进行了考古发掘。通过发掘,在该窑址首次发现了烧制白釉瓷器和青釉瓷器的北魏窑炉及其产品。白河窑的北魏瓷器以青釉瓷器为主,白釉瓷器次之,少见黑釉瓷器。青釉瓷器以碗为主,皆为深腹,底部附圆饼状实足,口沿外饰弦纹一道。胎壁较厚,器内满釉,器心积釉现象较为明显,器外壁半釉,垂釉现象较普遍。白釉瓷器主要有杯、碗等器物,深附,底部附圆饼状实足,胎体细白,器壁厚薄均匀。器内满釉,器外施釉过腹,没有垂釉现象,釉色一般都是白中泛青。不论是青釉瓷器,还是白釉瓷器,饼型足的足缘都斜削一周,并且均未发现有施化妆土的现象。还有大量的三足支烧和柱形支烧等窑具,三足支烧俱为捏制而成。特别是首次发现白釉瓷器和青釉瓷器叠烧,说明当时有同窑烧制白釉瓷器和青釉瓷器的现象。 (二)相州窑又称安阳窑,位于安阳市北郊洹河安阳桥的南岸附近。窑址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60米,面积达9万平方米。相州窑烧制的器物有碗、高足盘、四系罐、钵、杯、瓶以及瓷塑和各种明器装饰品等明器等。碗的外壁和碗心积聚有较厚的深褐色釉,大部分碗心留有三个支钉痕。 二.河北地区发现的北朝窑址 (一)贾壁窑遗址,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西郊山区的贾壁村,地距彭城镇约11公里。贾壁村分南、北、中三部分,北贾壁和中贾壁之间,槽状盆地西侧有个寺沟,窑址就在寺沟口西约70米的沟北山坡上。贾壁窑主要烧制碗、高足盘和钵类青釉瓷器,按瓷质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胎质细腻、瓷化良好、颜色灰白,胎面施一层透明青绿色釉,流油现象不甚显著;另一类胎色青灰,颗粒较粗,多有黑色斑点,瓷化程度较差,胎面施一层透明青灰色釉,并常有流油现象出现。 (二)临水窑,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镇,已经发现临水火车站南青瓷窑址、临水三工区窑址、汽车一队和峰峰饭店窑址及峰峰电厂窑址,窑址范围约2平方公里。临水窑始烧于北朝,经隋唐、宋金,持续到元明。在北朝时期,主要烧造碗、盘、钵等器物,以青绿釉、青黄釉为主。多数器物厚薄均匀,胎质细腻。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临水窑有一种近似白胎白釉的瓷器,胎质细密坚致,瓷化程度高,釉色细白略泛青。 (三)曹村窑址,位于邺北城东城墙外约500米的漳河“护堤”内侧,距范粹墓所在的河南省安阳县洪河屯约15公里,距东魏、北齐讲武城皇陵区约9.3公里。以窑址为中心左、前、右三个方向约300米的半径范围内,发现北朝时期的器物残片、窑具、红烧土、与器物残件粘连的窑渣等。陶瓷器物标本主要有酱釉陶器、青黄釉陶器、青釉瓷器以及介于青黄釉陶器和青釉瓷器两者之间的青釉器物,白釉瓷器标本等等。 (四)西坚固窑址,位于邢台市西坚固村西约1.5公里的沙河北岸台地上,东北距邢台县治约30公里。这里属太行山东麓的低山丘陵区,山多石灰岩石,常见大小溶洞,地表多沟壑,河岸附近有较多的开阔地带,土质多沙,不甚肥沃。窑址所在台地北高南低呈阶梯状,范围约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50米。因其上大部分被金元时期的冶铁废渣所覆盖和扰乱,故未发现原始堆积,地表散见遗物亦不丰富。采集标本有青瓷碗、罐、盆以及窑具三角支钉、齿形垫具等。年代约当北朝时期。 (五)内丘西关北窑址,位于李阳河东南岸台地上,台地东西长200米,南北150米,高约1.5米。在东断崖上还能看到一座窑炉的残体和0.6~0.8米厚的堆积层。地表散布有较多的瓷片和窑具。器类有青釉、白釉瓷器碗、钵、盘、盆、罐、瓶等,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采集到一些具有北朝特征的标本,其中青黄釉陶器的标本属于首次发现。窑具有三角支钉、齿形垫具等。依采集标本,内丘城关窑址的烧造时代似可提前至北朝。 三.山东地区发现的北朝窑址 (一)寨里窑,位于淄博市淄川区城东10公里左右。窑址范围较大,主要集中在寨里、顺道地、大张等地点。顺道地在寨里四队场院东北角50米,地表暴露有青瓷片和窑具等。大张位于寨里煤矿南约250米,系台地,地表暴露有青瓷片和窑具等。北朝时期主要烧造青釉瓷器,主要有碗、盆、罐等器物。釉呈青褐色和黄褐色,少数为黑褐色。釉面厚薄不均、有铁锈斑点。器内满釉,内底积釉。器表半釉,垂釉。 (二)中陈郝窑址,位于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中陈郝村,北区窑址始烧于北朝,主要烧制青釉瓷器,特点是胎体厚实坚硬,胎质颗粒较粗,胎色灰白而夹杂黑点。釉以青褐、青黄色居多,器型有罐、瓶、碗、盘、壶等等。造型浑厚凝重,颇具北方粗放风格。 四.关于北方青釉瓷器发源的探讨 北方青釉瓷器发源之前,就有大量的南方青瓷涌入北方地区,所以北方青釉瓷器毋庸置疑的受到南方青瓷烧造技术的影响,在曹村窑址发现的具有越窑风格、早于北朝时期的盘口瓶残片便证明这一点。 邺城早在汉魏时期即成为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南方的各阶层往来应该是比较密切的。南方来人可能将其日常生活用器带到邺城,这也可能促使北方的贵族阶层对陶瓷器物产生新的认知,进而吸纳南方的陶瓷烧制技艺,发展当地的陶瓷生产。另外,大量的南方青瓷在北方地区墓葬出土,也证明了南方青瓷在北方的市场存在。但是北方青瓷除了受到南方的影响之外,是否还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不可排除南方工匠到北方来,直接参与了北方青瓷的生产,但北方地区如此广阔地域的瓷业生产,岂能都由南方工匠前来?这就不能排除个别乃至部分窑口的生产是在受到南方青瓷的影响下,在北方陶业尤其是釉陶的工艺基础上逐渐摸索发展起来的。在已知的北朝窑址中,发现烧制青黄釉陶器与青釉瓷器并存的有内丘西关北窑址和曹村窑址,其中曹村窑的资料链条比较完整。

在曹村窑,青黄釉陶器——介于青黄釉陶器与青釉瓷器之间的青釉器物。青黄釉陶器与青釉瓷器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首先,三类器物标本的胎体原料配方接近。其次,三类器物的形制基本相同,可印证它们之间的工艺联系。第三,介于青黄釉陶器和青釉瓷器之间的青釉器物,其胎质接近青釉瓷器,釉与青黄釉陶器接近,都是低温铅釉。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在青黄釉陶器与青釉瓷器的发展嬗变过程中,是否存在着这样一个过渡阶段?是否存在着一种“陶——瓷”的过渡形态?如果认同这样一个过渡阶段和过渡形态,根据以上资料,是否可以认为在“陶——瓷”的过渡过程中,首先是胎质的高温瓷化,而后才是釉质的高温钙化?如果不认同这种过渡形态,那么介于青黄釉陶器和青釉瓷器二者之间的这种现象该如何解释?这种“瓷胎陶釉”器物的陶瓷属性是什么?

五.关于白釉瓷器的发源与界定标准的探讨 白釉瓷器与青釉瓷器的制作工序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将胎、釉原料中铁的含量控制在1%以下,便可以烧出白釉瓷器。据此可知,胎、釉铁含量的1%以下是一个关键的标准。在北朝时期,白瓷烧造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稍加注意便可发现白釉瓷器是沿着两条轨迹发展的。一是粗胎施化妆土、施透明釉的白瓷,俗称“化妆白瓷”,邢窑的高足盘和碗便是典型代表;二是白胎白釉没有化妆土的白瓷,以白河窑为代表。 如果按照上述标准,白釉瓷器的标准应是胎、釉的Fe2O3含量在1%以下,那么,“化妆白瓷”就很难达到这一标准。如果达到这一标准了,也就无须“化妆”了。而白胎白釉的白瓷是旦夕之间生成的吗?答案可能不尽人意。按照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应该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白河窑首次发现白釉瓷器和青釉瓷器叠烧的实物资料,就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点。 证明在青釉瓷器和白釉瓷器之间存在一个过渡阶段和过渡形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界定哪些是“过渡产品”?哪些是“成熟产品”呢?界定的标准是什么? 六.关于陶瓷属性界定标准的探讨 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1982年版《中国陶瓷史》这样界定瓷器:“瓷器应该具备的几个条件是:第一是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主要表现在Al2O3的提高和Fe2O3的降低,使胎质呈白色;第二是经过1200ºC的以上的高温烧成,使胎质烧结致密、不吸水分、击之发出清脆的金石声;第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胎釉结合牢固,厚薄均匀。三者之中,原料是瓷器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是瓷器形成的内因,烧成温度和施釉是属于瓷器形成的外因,但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因而确定为瓷器的三个条件必须紧密结合起来。”研读这段文字,会产生一系列的疑惑:首先,白色或接近白色胎质的古代瓷器究竟有多少?至少常见的的建窑器物就不是白色的胎质,难道建窑器物不是瓷器吗?其次,我国古代瓷器的烧成温度低于1200ºC的有多少?以邢窑为例,“带有化妆土的粗白釉瓷和青釉瓷的烧成温度都较低,甚至低达1150ºC(NTB-1),而精细白釉瓷的烧成温度都比较高,一般都在1350ºC上下,最高者可达1370ºC(HN1)······由于邢窑瓷胎中含有很高的Al2O3,即使在这样的高温下,也未能使瓷器烧结,因而多数处于微生烧状态。”笔者在考察过程中,发现邢窑的粗白釉器物和其它釉色器物占95%以上,照此标准,烧成温度低于1200ºC达不到瓷器标准;烧成温度达到1200ºC了,但没有烧结也达不到瓷器标准,那邢窑还有瓷器吗?此类例子,不胜枚举。那么,我们的疑惑有解么?其实这是与“标准” 相关的问题。我们以“炻器”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汪庆正先生主编的《简明陶瓷词典》这样解释:炻器(Stone ware)——欧洲及日本部分陶瓷界人把我国的原始瓷器称为炻器。也有人将宋代钧窑瓷器也归属于炻器。我国陶瓷界不同意这一观点。而中国国家标准局1985-03-11发布、1985-12-01实施的《日用陶瓷名词术语》这样解释:炻瓷(Stone ware)——一种胎体部分玻化、质地较致密、透光性差、断面呈石状、带任意颜色、吸水率不大于3%的一类瓷器。上述两种解释,“炻器”、“炻瓷”字面不同,但“Stone ware”相同。由此得知,炻器Stone ware)一词源于欧洲,经日本传入中国,也就是欧洲和日本的一些学者以欧洲“标准”来定义中国古代陶瓷! “我国陶瓷界不同意这一观点”,理由是什么?以笔者愚见,这是一个标准“适用”的问题。诚如中国国家标准局制定的《日用陶瓷名词术语》在“1985-12-01实施”一样,该标准在实施之前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该标准也不言而喻的只能“适用”于中国,而不可能“适用”于欧洲或者日本。那么,欧洲何时制定的炻器(Stone ware)标准呢?众所周知“德国的伯特格尔利用优质高岭土于公元1709年烧制出欧洲第一件白釉瓷器,公元1710年建立新的迈森瓷厂,烧制白瓷和彩绘瓷器,轰动了欧洲。”依照常理,在欧洲没有生产瓷器之前,是不可能制定瓷器的相关标准的。换言之,欧洲关于炻器(Stone ware)的标准制订时间不会早于1709年,也就是18世纪初期。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欧洲18世纪的炻器(Stone ware)标准没理由约束此前的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瓷器产品。至于18世纪之前的中国陶瓷产品,无论品质要求还是命名权,都在中国!我们仅需要根据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标准,“适用”我们自己即可。 七.结语 通过对部分北朝窑址考察和初步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一) 北朝青釉瓷器,在不排除南方青瓷的直接影响的前提下,有着地域性独特的“陶——瓷”发展轨迹,即北朝青釉瓷器在青黄釉陶器的工艺基础上,改进原料、借鉴南方青釉瓷器的烧造工艺,最终实现了北方青釉瓷器的发展。 (二) 白釉瓷器沿着“化妆白瓷”和白胎白釉瓷器两个轨迹 发展起来,直接冲击传统的白釉瓷器的界定标准,当引起深思。 (三) 北朝陶瓷的新现象,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古代陶瓷的界定标准。 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加之笔者才疏学浅,结论不免谬误,恭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无所不烧”的鲁山段店窑


鲁山窑是河南中西部地区一处重要的综合性窑场,因其丰富的烧造品种和精湛的烧造工艺而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随着近些年的考古发现,可以说鲁山段店窑的整体生产面貌是基本清晰的,但因为缺乏科学正式的考古发掘工作,在年代分期、生产情况、技术工艺、窑址兴衰等问题上仍然具有可深入探讨的可能性。重新审视了鲁山窑存在仿烧汝窑的可能性问题,以及在青釉、钧釉瓷器烧制方面技术成就。

1300年前的盛唐时期,有一天唐玄宗与宰相宋璟谈论音乐时说“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唐玄宗擅音律、嗜击鼓,尤爱鲁山花瓷羯鼓。这则唐代南卓的《羯鼓录》文献记载,是这位唐代传奇皇帝和同样精通音乐的宰相提到的唯一一次关于瓷器的记录,其意是称扬青州石末(澄泥陶器)和鲁山花瓷制作的腰鼓为上乘之品。表明鲁山花瓷是唐代深受宫廷喜爱的陶瓷品种之一。

唐玄宗时期,鲁山花鼓曾为宫廷御用瓷,代表着中国北方当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

鲁山窑花瓷腰鼓 故宫博物院藏

羯鼓,是盛唐时由西域羯族小月氏人传入中原的打击乐器,之后创出陶瓷制品,圆柱细腰,两端蒙革,以杖击之,在唐代音乐中位居“八音之领袖”而独享至尊。

唐 鲁山段店窑花瓷黑釉拍鼓 平顶山博物馆藏

唐 鲁山段店窑花瓷黑釉拍鼓

《太平广记》记载着一个击鼓催花的故事:明皇(唐玄宗谥号)好羯鼓,尝遇二月初,诘旦,宿雨始晴,景物明媚,殿亭花柳将吐,睹而叹曰:“此景物岂得不与他判断之?”即命取羯鼓,临轩击一曲,名曰《春光好》。及回顾,花柳杏桃皆已拆矣。上笑曰:“不呼我作天公可乎?”

唐 鲁山段店窑拍鼓标本 平顶山博物馆藏

敲击羯鼓,使杏花早开。唐玄宗比起违背时令命牡丹“花须连夜放,莫待晓风吹”的祖母武则天,少了几分骄矜,多了几许风雅。花柳杏桃在羯鼓声中,从嫣然绽放到落红成阵至美的行为艺术景象,你是不是也想来一次时空穿越,击一击那唐朝的鼓,催一催那宫廷的花呢?

朝廷宠眷、皇帝钦点,加上唐玄宗的羯鼓催花,花瓷羯鼓由此声名鹊起,誉满天下!但这种瓷器是什么?在以前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不得其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这件黑地、乳白蓝斑的花釉羯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标为郏县黄道窑。

上世纪50年代陈万里、冯先铭造访鲁山窑,但并未发现花瓷标本;20年后,冯先铭先生等再次造访鲁山窑,终于在鲁山段店村的田野里发现花瓷,并且正是花瓷腰鼓标本。这与文献、实物、时间地点得以吻合,鲁山花瓷的面貌中逐渐清晰。

段店村自古毗邻宛洛古道,栖踞大浪河畔,地下有煤田,地表多矾土,制胎的原料、用水,烧瓷的燃料都能就地取材,在此设窑烧造瓷器,一应物料天成地就。

古书记载, 鲁山花瓷诞生于盛唐,首次在釉面上创造性地采用彩斑装饰, 打破了唐代瓷器“南青北白”的单调格局,终结了中国瓷器单色釉的历史,其他地方的瓷窑也都仿效段店花瓷的装饰手法,中国陶瓷窑变艺术从此破茧成蝶,晕开了她那千年惊世的美丽……

段店窑瓷窑遗址

鲁山段店窑始烧于唐代,历经宋金,延续至元代,烧制时间长,制瓷水平高,遗物丰富,品种齐全,其产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等均有收藏,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鲁山段店是中国最早的乳浊釉陶瓷器的诞生地,一百多年后遍布中国的钧瓷产品,正是其遗传基因。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鲁山花瓷器物主要出土于洛阳及其周围的遗址、墓葬,尤其重要的是近年鲁山花鼓、盘、碗等在西安大明宫遗址的发现,证明鲁山花瓷很可能是“宫里”使用的器物品种,是仅限于洛阳、西安,即唐两京一带使用的陶瓷品种,具有唐代贡瓷属性。

唐 鲁山段店窑花瓷黑釉大罐 平顶山博物馆藏

唐 鲁山段店窑花釉瓷三足花口香炉 平顶山博物馆藏

段店窑瓷器品种齐全,花色多样,其中有唐钧、宋钧、元钧、唐三彩、鲁山花瓷、宋汝官瓷、三彩珍珠等。其花色有唐代黑瓷、白瓷、黑彩花斑瓷,宋、金、元时期的白瓷、黑瓷、三彩珍珠地、芝麻酱釉等。器形有瓶、盆、碗、盘、壶、碟、棋子、注子、枕、盂等数十种。该瓷窑址烧制时间长、遗物丰富、品种齐全、花色多样、造型优美,在中国瓷器制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 鲁山段店窑花釉四系罐 平顶山博物馆藏

唐 鲁山段店窑花瓷黑釉大盘 平顶山博物馆藏

唐 鲁山段店窑花瓷黑釉碗 平顶山博物馆藏

瓷之成器,半假人工,半赖天成。鲁山花瓷为黑釉瓷系的美化装饰开辟了新境界,使黑釉系瓷器幻化出了瑰丽斑斓的窑变效果,开创了驰名中外的钧瓷窑变的先河。

唐 鲁山段店窑花釉瓷三足花口香炉 国家一级文物 现收藏于平顶山博物馆

在段店村,相传着女皇武则天下旨迁窑的故事。

相传武则天当政时曾慕名幸临段店察看窑业盛况,亲眼目睹“窑炉林立、红焰映天、日进万贯”的盛景后,武皇大为赞叹。但她当看到窑炉的滚滚浓烟被风吹向北面高岗上的寺庙的时候,虔信佛法的武则天怕亵渎神明,遂降下口谕:将窑炉挪至“神后”。圣命难违,人们依口谕的字音把花瓷官窑移到了禹州神垕。从此,神垕窑业风生水起,到了宋代,在花瓷工艺的基础上,人巧天成地烧出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

金 鲁山段店窑钧瓷天青釉红斑碗 平顶山博物馆藏

传说的真伪无从考辩,但它至少道出了鲁山花瓷与禹州钧瓷的渊源:窑变艺术上的亲缘衍生关系。民间至今还口口相传着“先有段店,后有神垕”的说法。

宋代是鲁山段店窑发展的鼎盛时期,虽然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时局的动荡,特别是武则天之后,大唐国都迁回长安,使鲁山临近都城洛阳的区位优势不复存在。

但应该说,宋代鲁山段店窑无论是在原料的选取、烧纸的工艺以及产品的质量上,都较前代有了很大提高,生产的瓷器在胎体上摆脱了唐代的厚重,造型上更精巧,烧制的品种也日渐丰富。

北宋 鲁山段店窑低温三彩五足炉 平顶山博物馆藏

北宋 鲁山段店窑低温三彩划花梅瓶 平顶山博物馆藏

北宋 鲁山段店窑天青釉圈足洗 平顶山博物馆藏

宋代鲁山段店窑主要烧制青釉瓷、白釉瓷、黑釉瓷和三彩器等;尤其是青瓷产品,工艺精良,质地细腻,多具玻璃质感,与同时期汝窑产品难分伯仲。

可以说鲁山段店窑所烧制品,对我国北方瓷业特别是宋代钧窑、汝窑影响很大,其釉色开钧瓷、汝瓷之先河,为钧瓷、汝瓷之鼻祖。

金 鲁山段店窑钧瓷天青釉玉壶春瓶 平顶山博物馆藏

金 鲁山段店窑青瓷玉壶春瓶平顶山博物馆藏

鲁山窑白釉瓷的装饰方法丰富,有白釉绿彩、白釉点彩、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等。宋代商品经济发达,这些白底刻花产品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商品性。

北宋 白釉柳条纹钵

北宋 鲁山段店窑珍珠地划花“福禄”纹枕面标本 平顶山博物馆藏

北宋 鲁山段店窑珍珠地划花“福寿”铭梅瓶 平顶山博物馆藏

北宋 鲁山段店窑黑釉白口边钵 平顶山博物馆藏

金 鲁山段店窑褐釉跳刀纹碗 平顶山博物馆藏

金 鲁山段店窑黑釉酱斑盒 平顶山博物馆藏

金 鲁山段店窑黑釉铁锈花口沿饰白釉行炉 平顶山博物馆藏

金 鲁山段店窑黑釉铁锈口碗 平顶山博物馆藏

金 鲁山段店窑黑釉线条花瓶 平顶山博物馆藏

金 鲁山段店窑黑釉线条执壶 平顶山博物馆藏

鲁山窑为一处综合性窑场,产品主要分为花釉器、白釉器、黑釉器、青釉器、钧釉器和低温釉器六类。

花釉器

唐代鲁山窑生产一类以黑釉、黄釉为基础的花釉瓷器非常独特,又称为鲁山花瓷。造型也非常丰富,如花釉罐、花釉盘、花釉鼓、花釉炉、花釉盘花釉碗、花釉动物玩具等。

宋 鲁山窑黑釉酱彩罐

唐 鲁山窑花瓷黑釉大罐

白釉器

北宋以来,白釉器是鲁山窑的最主要品类。

除了生产大量的素面化妆白瓷日用器皿(以碗类居多)和部分白瓷精品以外,带有不同装饰技法的白瓷产品更是鲁山窑非常值得关注的一类产品。这其中包括主要流行于北宋的白釉珍珠地划花、白釉刻划花、白釉剔花、白釉绿彩、白釉酱彩等,和主要流行于金元的白地黑花、白釉红绿彩等。虽然这些品种在河南中西部的诸多窑场以及山西、河北等地窑场多有常见,但鲁山窑的这些白瓷装饰品种,不仅出现时间较早,而且工艺手法上以优良见多,十分具有代表性。

宋 鲁山窑白釉花口钵

白釉珍珠地划花以管状物戳印出圆圈纹的珍珠地效果,配合刻划花所形成的主题纹样,发展初期不着色处理,成熟后于刻划沟槽内填彩(赭红、黑彩),制作费时费工,属于窑场产品中较为高档的一类产品。河南中西部地区生产此品种的窑址有鲁山段店窑、密县西关窑、登封曲河窑、登封白沙窑、新安窑等。而密县西关窑、鲁山段店窑、登封曲河窑、登封白沙窑和观台磁州窑被认为可能是最早采用珍珠地划花的窑场。

段店窑出土的珍珠地往往小而密集,有相互叠压现象,多半圈情况,甚至会有大珍珠圈内填充小珍珠圈的做法,亦常常搭配较为舒展写意的刻划莲瓣纹。

北宋 鲁山窑白釉珍珠地划花残片标本

【故宫博物院:《中国古代窑址标本》(卷一·河南卷·上),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第121页】。

白釉划花是以尖状物在施了化妆土的胎体上划出纹样线条,多辅助以篦划纹,装饰风格清新淡雅。鲁山段店窑的白釉划花纹饰最典型的是以篦划而造就的波浪纹装饰,常见于枕、瓶之上,风格独特。

鲁山窑白釉划花器残片标本

金 鲁山窑白釉划花器残片标本

【故宫博物院:《中国古代窑址标本》(卷一·河南卷·上),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第118-119页】。

白釉剔花是一种典型的露胎装饰技法,以刮去纹饰主体以外的化妆土部分或更深一层的胎体部分,来达到化妆土色与胎色的对比效果。以柳条剔刻纹为主体装饰的小罐、小钵等器物,是鲁山窑、密县西关窑、登封曲河窑等河南中西部窑场的特色产品之一。

宋 鲁山窑白釉剔刻纹罐

白釉绿彩器是将含铜材料施于白釉之上、置于氧化气氛下高温一次烧成,可形成绿彩点、绿斑片及绿色大片晕散等效果。

北宋时期河南中西部地区是烧制白釉绿彩瓷的中心地区,以段店窑、登封窑生产较多,但装饰效果之间略有差异,如鲁山窑的绿彩色泽明亮,可以说是鲜亮的翠青色,而登封曲河窑的绿彩色泽浅淡,具有一定的弥漫式的晕染效果。

北宋 鲁山窑白釉绿彩碗

白釉酱彩器属于高温下的釉上彩绘技艺,主要集中出现于鲁山段店窑,多装饰于碗、盘口沿或罐的腹部,以酱点组成一定的装饰图案,如圆形梅花纹、三角点阵纹、三角叶阵纹等,流行于北宋后期(11世纪后半叶),金元时期较少看到。鲁山窑的部分圆形梅点纹和三角点阵纹排列非常规整,圆点分布均匀,具备较高的观赏性。

北宋 鲁山窑白釉点酱彩罐

宋/金 鲁山窑白釉点酱彩碗

白地黑花属于釉下彩绘装饰技法,和白釉酱彩所使用的彩料性质不同,白地黑花所使用的斑花铁料浓度较高,即施于釉下也能够呈现“黑如铁”的彩绘效果。北宋晚期至金元时期,白地黑花开始出现并流行,普及性较高,鲁山窑生产的白地黑花瓷器质量较好。

金 鲁山窑白地黑花花卉纹碗

黑釉器

除化妆白瓷之外,黑釉瓷器是段店窑又一生产量较大、时间跨度较长的日常生活用瓷。北宋中期以后,黑釉瓷器的产量有所增加,多流行素面的小型黑釉瓷器和一些简单的黑釉点彩器,主要是瓶、罐、碗、盘等。金元之后,黑釉瓷的装饰品种开始多样化,黑釉凸线纹、黑釉剔花、黑釉酱彩等装饰技法,大大丰富了黑釉瓷的装饰效果。如段店窑的黑釉凸线纹产品质量精良,器类主要是瓶、罐、壶三类。

金 鲁山窑黑釉凸线纹罐

宋 鲁山窑黑釉剔花残片标本

金 鲁山窑黑釉酱彩执壶

宋/金 鲁山段店窑白覆轮黑釉香炉

青釉器

青釉器是指河南临汝窑系的青釉素面产品,同汝窑、钧釉的分相釉特征有所不同。鲁山窑亦生产这类临汝窑系青釉产品,既有素面青釉瓷,又有青釉印花瓷器,主要器类以碗(盏)、盘为大宗。1990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在段店窑址调查中出土一件北宋天青釉汝窑洗。

宋 鲁山段店遗址出土的北宋天青汝釉洗 河南省考古研究所藏钧釉器

根据窑址调查结果,鲁山窑亦生产钧釉器,这同金元时期河南大多数窑场烧制或者兼烧钧釉瓷器的状况一致,是市场化的自然结果。鲁山段店窑由于处在钧窑技术生产的核心区域,在钧釉生产阶段的早中期,其所生产的钧釉瓷器不乏精美之器,可与大峪东沟等钧窑窑址相媲美。

金 鲁山窑钧釉水仙盆 河南禹州宣和博物馆藏

低温釉器

鲁山段店窑还烧制色泽艳丽的低温釉器,如绿釉、黄釉、素面三彩等,器类以枕类、炉类、雕塑等,流行于宋金时期。与唐三彩以釉色取胜不同,鲁山宋金三彩注重借鉴其他瓷器品种的装饰技法,在多色釉上施加刻划、贴塑、浮雕等技法。宋三彩釉色多见于黄、绿褐,釉色偏沉重,而金三彩则出现黄、绿、白,釉色偏明亮。

金 鲁山窑三彩枕残片标本

金 鲁山窑三彩孩儿枕

河北省临漳“曹村窑址”系北朝窑址


近日,位于河北省临漳县习文乡曹村附近的曹村窑址,经专家一年的研究,被确认是“北朝时期制瓷手工业的中心”。

据了解,该窑址位于邺北城东城墙外约500米的漳河河床上,靠近“护堤”,遗址中心范围约万余平方米。窑址距范粹墓所在的河南省安阳县洪河屯约15公里,距东魏、北齐讲武城皇族陵区约9.3公里。由于该窑址距曹村最近,故称之为“曹村窑址”。

在以窑址为中心左、前、右3个方向约300米的半径范围内,干涸的河床上可见较早的灰陶、建筑构件以及唐、宋、金、元等历史时期的白釉、黑釉、白釉黑彩等陶瓷碎片,还有与范粹墓出土陶瓷器物相类似的器物残片、窑具、红烧土等。

记者了解到,窑址遗物主要有泥质灰陶、釉陶、瓷器以及窑渣、窑具等。泥质灰陶有青砖、瓦、瓦当和佛像底座;釉陶和瓷器标本有酱釉、青釉、青黄釉等;窑具有支钉、支柱等。圆形瓦当,模印莲纹清晰规整。佛像底均为典型的北朝时期风格,胎质较细腻。

据介绍,通过将曹村窑址标本与范粹墓出土的“白瓷”、“白釉绿彩”及讲武城墓葬出土的同类器物进行对比,二者之间的共性大于差异,存在内在联系,应属于同一类器物。鉴于范粹墓、讲武城墓葬的皇陵和贵族地位,证明曹村窑址是专门为宫廷及贵族阶层烧造高档陶瓷制品的官营窑场。

据称,曹村窑址的发现,再次印证邺城作为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手工业的兴盛与发达,并将中国北方陶瓷生产的时间由隋朝上推至北朝,是已知漳河流域(河北段)最早窑址,它的发现填补了空白;同时丰富了邺城历史文化研究史料。

汝窑瓷器的鉴定和鉴赏


北宋汝窑刻“丙、蔡”款碟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天青釉荷花式温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作为一代名窑,高丽曾对其进行过仿制。自明代以来,汝窑瓷器一直受到人们的热捧。

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已开始仿烧汝釉瓷器。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朝也都有仿烧。但明清景德镇御窑厂所仿汝釉瓷器只是模仿汝窑瓷器的釉色,基本不模仿其造型。

真正对汝窑瓷器进行全方位仿制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河南汝州、宝丰都在仿制。但迄今为止,据笔者观察,仿品很难乱真,在造型、釉质、制作工艺方面仍存在一些缺憾。

造型方面。仿品显得呆滞,缺乏神韵。尤其是采用注浆成型者,更缺乏神韵。所仿汝窑三足弦纹樽往往胎体过厚。笔者曾问仿制者为什么不将胎体做薄些,回答说是胎体做薄了极易变形。看来还是胎体配方存在问题。另外,臆造的器型也很多,尤应引起注意。

釉质方面。仿品的釉质很难达到与真品完全一致,往往带有乳浊感,普遍偏向“钧釉”,釉色也多偏蓝。釉面不是无开片就是开片无不及而过之。

制作工艺方面。支钉痕不是过大就是过小,钉痕的颜色往往过白。

还见有在仿品上錾刻乾隆御题诗者,只要看看真正的汝窑瓷器上所錾刻的乾隆御题诗就会发现,仿品上所錾刻御题诗的字体根本达不到乾隆时的刻诗水平。至于在仿品上包金镶银者,更是别出心裁之作。

中国各地古窑址


江西湖田窑 七里镇窑 永和窑 洪州窑 枢府窑 吉州窑 景德镇窑 杨梅亭窑 郎窑 白舍窑 石虎湾窑 乐平窑 柳家湾窑 湘湖窑 白浒窑 周公窑 小南窑 丰城窑 周窑 临川窑 崔公窑 盏窑 横峰窑 弋阳窑 南丰窑 赣州窑 御土窑 壶公窑 新干窑 陶窑 浙江 余姚窑 龙泉窑系 哥窑 婺州窑 弟窑 兰溪窑 越窑 德清窑 龙泉窑 云和窑 永康窑 江山窑 衢州窑 浦江窑 上虞小仙 瓯窑 上虞窑 萧山窑 绍兴窑 西山窑 永嘉窑 黄岩窑 临海窑 吴兴窑 慈溪窑 泰顺窑 金华窑 余杭窑 温州窑 丽水窑 奉化窑 宁波窑 武义窑 龙游窑 乐清窑 东阳窑 鄞县窑 象山窑 福建 德化窑 漳州窑 安溪窑 建阳窑 同安窑 浦城窑 永春窑 磁灶窑 泉州窑 邵武窑 莆田窑 南安窑 光泽窑 宁德窑 宁化窑 泰宁窑 厦门窑 罗源窑 南平窑 建瓯窑 漳浦窑 碗窑乡窑 闽侯窑 建宁窑 仙游窑 闽清窑 福清窑 崇安窑 将口窑 连江窑

河南 新安窑 鹤壁窑 钧窑 鲁山窑 密县窑 巩县窑 当阳峪窑 郏县窑 登封窑 钧窑系 安阳窑 修武窑 临汝窑 扒村窑 内乡窑 宝丰窑 汴京官窑 邓窑 东窑 宜阳窑 淇县窑 汝窑 广东 石湾窑 西村窑 潮安窑 始兴窑 广窑 封开窑 饶平窑 海康窑 遂溪窑 高州窑 韶关窑 潮州窑 兴宁窑 惠阳窑 高明窑 惠州窑 揭阳窑 廉江窑 南海窑 博罗窑 梅县窑 英德窑 新会窑 湖南 湘阴窑 岳州窑 铜官窑 长沙窑 醴陵窑 瓦渣坪窑 常德窑 益阳窑 郴州窑 衡东窑 常宁窑 汝城窑 零陵窑 衡阳窑 衡山窑 汨罗窑 祁东窑 怀化窑 耒阳窑 衡南窑 邵阳窑 岳阳窑 山西 怀仁窑 介休窑 西窑 平定窑 浑源窑 阳城窑 盂县窑 长治窑 大同窑 彭窑 霍窑 愉次窑 临汾窑 交城窑 蒲州窑 安徽 寿州窑 繁昌窑 萧窑 淮南窑 休宁岩前 绩溪霞间 泾县窑 霍山窑 宿州窑 萧县窑 泗州窑 歙县竦口 芜湖东门 四川 琉璃厂窑 广元窑 邛窑 邛崃窑 青羊宫窑 成都窑 重庆窑 郫县窑 新津窑 彭县窑 华阳窑 灌县窑 广西 北流窑 柳城窑 永福窑 桂平窑 合浦窑 兴安窑 邕宁窑 全州窑 容县窑 藤县窑 钟山窑 宾阳窑 河北 磁州窑 定窑 曲阳窑 定窑系 邢窑 磁州窑系 隆化窑 贾壁村窑 山东 淄博窑 磁村窑 淄博寨里 曲阜窑 泗水窑 陕西 耀州窑系 耀州窑 白水窑 旬邑窑 内蒙 林东窑 赤峰窑 缸瓦窑 江苏 宜兴窑 无锡窑 均山窑 辽宁 江官屯窑 辽阳窑 湖北 武昌窑 鄂城窑 云南 玉溪窑 建水窑 北京 龙泉务窑 甘肃 安口窑 宁夏 灵武窑

安徽地区古代窑址概况


繁昌窑

今安徽繁昌县柯家冲。烧瓷于宋代,专烧青白瓷。

特征:

1、胎较薄,胎色白中闪青,釉面光润。

2、碗盘类器物施釉一般近底部,外壁旋削痕明显,底足可分三类: A、平底内凹。B、圈足平切。C、圈足壁斜切。

3、产品中以注子和注碗配套的温酒器最富特色。

4、器物大多无纹饰,碗内心饰团花纹较多见。

5、采用垫饼垫烧,器物足内无釉。

宣州窑(芜湖东门渡窑)

位于芜湖东门渡村小镇,西距县城湾沚镇 20公里。镇四周大都是圩田,仅西南方是属于敬亭山支脉的小丘陵,窑址就公布在这些小丘陵上,主要有小山、营盘山、康王山、蛤蟆地、窑头山和小竹园六处。烧瓷时间始于盛唐,盛于晚唐、五代,终于北宋。

特征:

1、器物有碗、钵、盏、灯、执壶、四系缸、双系小口瓶、缸、盆、各类俑、建筑饰件等。各窑所烧器物不尽相同,营盘山、康王山以烧注子、壶、罐为主;蛤蟆地则主要烧制碗、钵、碟等类器物;小竹园等专烧缸类器物。

2、因当地瓷土矿含铁量较高,同时又羼和大量赭红色粘土,所以产品胎质为灰黑、铁灰等色,露胎处呈铁红或褐色。釉色以青黄、酱黄、酱黑为基本色调,由于釉料中氧化亚铁含量不同,少数器物出现青灰、青绿、酱褐色。器物施釉前先上一层乳黄色石灰釉,似化妆土,然后施釉。

值得一提的是,在康王山发现一批印有“宣州官窑”款的宋代瓷罐残件,制作粗糙,似为酒器。古代文献有宣州窑的记载。至于东门渡窑与宣州窑的关系,目前意见不一,主要以下观点:一、从广义上讲古宣州境内有两个窑系;一是泾县窑头岭、窑峰以及繁昌柯家冲、骆冲窑的青白瓷系;二是东门渡窑与琴溪窑的青瓷系。从狭义上讲,宣州窑应是专指东门渡窑。因为宣州窑是为完成特殊任务而设立的窑场,是官办,而其他几处窑是民窑,以烧日用瓷为主。二、东门渡窑为民窑,钤“宣州官窑”款的器物为官府监烧的专用器皿。三、东门渡窑是早期宣州窑发源地之一,琴溪窑是宣州窑工艺水平突飞猛进的鼎盛期;繁昌柯家冲窑是宣州窑的晚期窑场。四、宣州官窑为地方官窑。究竟如何定论,有待于窑址的试掘及更多考古材料的发现。

歙县竦口窑

位于歙县桂林镇竦口村北100米处。皖南唐、宋民间瓷窑。烧瓷年代始于唐,盛于五代到北宋。

产品以青釉盘、碗、盏为主。少数釉色为青黄色或灰色。该窑烧制的青釉器物色调纯正,釉质细腻、滋润,光洁度较好,釉层薄厚均匀。釉面有细碎开片,胎釉烧结程度较好。器内外满釉,仅足圈无釉。五代碗多大口、大足,腹部弧度小,有瓜棱及五瓣葵口的造型,釉色与浙江越窑、江西黄泥头窑接近,烧法也与江西所烧器物相同,都采用支钉垫烧。

绩溪霞涧窑

位于绩溪县城(华阳镇)西北约2公里霞涧村(又名花根村)南面的山坡及高地上。1984年发现,烧瓷时间为五代至北宋的民间瓷窑。

主要品种有青釉、酱黑釉、酱黄釉及绿釉器。其中以青釉为主,器形有各式碗、壶、盘等,釉质细腻、滋润,釉层薄厚均匀,胎釉结合牢固,釉面光洁,有片纹。酱釉器质地粗厚,釉面光洁度较差。绿釉器有罐、盆等。在窑址上还采集到一些酱褐釉拍鼓标本,具有唐代风格。

此外,还有寿州窑(淮南窑)、界首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