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乾隆民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清乾隆民窑青花“暗八仙”折腰盘赏

清乾隆民窑青花“暗八仙”折腰盘赏

乾隆民窑瓷器鉴别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古代民窑瓷器

2020-09-16

乾隆民窑瓷器鉴别。

古代陶瓷的纹饰,反映出中国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瓷器上的纹饰图案是丰富多彩的,释其文化寓言,既有趋吉避凶的吉祥,也有对生活美好的憧憬。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不同的纹饰都有其独有的韵味。本文介绍的这件清代乾隆民窑青花“暗八仙”折腰盘,器身饰满了多种吉祥图案,洋溢着浓郁的福寿吉祥文化色彩。

此盘高3.5、直径16厘米,底足直径9厘米。瓷盘内装饰布局采用四层满绘,其主题纹饰是“暗八仙”(图1)。盘外壁绘缠枝飘叶花卉纹三组,似随风舞动,轻盈潇洒,显得意趣横生。盘底为“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书六字方章款(图2)。盘口外侈,束腰向下渐收,形成较高圈足。整体造型规整,大方洗练,形制极具代表性,给人一种轻巧俊俏的感觉。胎质洁白细密,釉色透明,光洁莹润,白中泛青,釉水清亮肥润。釉下青花勾勒线条流畅,青花发色纯正舒雅,画工细腻,釉面柔和。足刮去釉露白胎,内底挂釉。

此类装饰称作暗八仙,意为不直接刻画出道教中八位惩恶扬善、扶危济贫的神仙人物,而是刻画其手持的宝物,是乾隆时期盛行的一种表现手法。此盘上的“暗八仙”分别如下:宝剑——为吕洞宾所持纯阳法剑;鱼鼓——张果老所持宝物;芭蕉扇——钟离权的宝物;笟篱——何仙姑所持法宝;横笛——代表韩湘子;花篮——蓝采和的贴身法宝;阴阳玉板——曹国舅所持宝物;葫芦——李铁拐所持宝物。耳熟能详的器物背后是耳熟能详的故事。八仙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久远,影响甚广。其中《八仙祝寿》《八仙过海》等情景妇孺皆知。因八仙均来自人间,形象很接地气,所以长期以来深受群众喜爱。家喻户晓的八仙,加上一个“暗”字,便如同施展了法术一般隐去了身形,只剩下随身的法宝,出现在瓷盘上,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此盘在暗八仙纹饰的内侧,装饰有一圈六组相互并联的如意纹。如意纹是中国传统寓意吉祥图案的一种。所谓如意,即现在所用之搔痒工具,叫“痒痒挠”(又称“不求人”),即中国古时搔仗、如意遗制。按如意形作成的如意纹样,借喻“称心”“如意”,被人们所喜爱,同时也成为了中国避灾祈福的一种流行图案。

在暗八仙主纹饰外侧,也就是盘内壁口沿下装饰连续回纹一周。寓意即所谓“富贵不到头”和“福无尽头”。

在盘正中心则装饰一满叶老桃枝,上面结有两个寿桃。在中国古代民间传统观念中,桃是寓意长寿的。《神异经》:“东方树名曰桃,令人益寿。”《神农本草》:“玉桃服之,长生不死。”人类乃万物之灵,伴随着与生俱来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死亡的趋避,长寿成了人们永恒的追求。

此盘工艺干净利落,不涩不滞。盘内四层纹饰安排疏密有序,布局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充满浓郁的福寿吉祥色彩。体现出了民窑陶瓷工匠高超的工艺技巧与文化水准,属民窑精品。

时下各路古瓷玩家,有人执著地搜求高、精、尖的官窑制品,有人倾心于多姿多彩的民窑瓷器,于是便有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两种不同的追求。

作为鉴藏者,笔者更喜欢收藏民窑器,因为民窑瓷上承载的信息含量要远远高于官窑器,其艺术风格也远比官窑丰富多彩。

玩古瓷,玩的就是古瓷中纯朴自然、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品位。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清嘉庆民窑粉彩“婴戏图”折腰盘


这件清嘉庆民窑粉彩“婴戏图”折腰瓷盘(图1),高2.5、口径16.6、足径9.8厘米;折沿,弧腹,下承圈足,制作规整,器形端庄稳重,瓷胎体坚硬细密。通体施豆青釉,胎、釉结合缜密,釉面细润。但所用豆青釉不是纯净釉,内有分布均匀的散状黑色星点,似为传说中的“铁沙釉”。釉表闪现着一种深沉、含蓄的自然老旧光泽。布满全身的“铁沙”,更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效果。外底中心书有嘉庆朝民间常用的方框青花草书款,青花发色青翠偏暗,款字书写笔画不齐,潦草难识(图2)。

盘内用粉彩绘画仕女(母亲)五子“婴戏图”。画面正中是一位衣着时尚华丽的仕女少妇,应当是一位慈眉善目的母亲,满脸的快乐幸福,正目视着膝前偎依着的最小的孩子。一个孩子则躲到了母亲的身后,似正想与母亲前面的弟弟玩“捉迷藏”的游戏,而弟弟则一腿翘起,毫不在意,正聚精会神地在玩弄枝花。右边的孩子手举花枝,正在扑蜂捉蝶;左边的孩子,手拿粘杆,正在专心地粘蝉。另一个孩子早已静悄悄地爬到了树上,正跪坐在弯脖子的树杈上,双手扶撑两边树枝,没有登高看远,却在俏皮地注视着母亲和兄弟们,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

同时画面也展现了优美的庭院环境:青草遍布,蝶飞蜂舞;老树高耸,绿叶满枝;屏风花几,错落有序。整体布局视野开阔,色彩清新,展现出了封建上层社会家庭所独有的幽雅的园林庭院场景。这虽然是件民窑产品,但画面艺术并不逊色,展现了民窑画师不凡的绘画功力和艺术水平。

昆明祖传八仙瓶验明正身


咸丰粉彩八仙方瓶。

本报讯 首席记者肖宇辉报道 市民包先生将祖传八仙瓶送云南科技检测中心,经科学鉴定验明其正身为清咸丰粉彩瓷器,具有较高收藏价值。

近日,市民包先生到中华疑似文物甄别保护委员会云南科技检测中心,他携带一对“粉彩八仙人物纹双耳方瓶”,据其介绍为祖屋翻新时所获祖传物。由于底部款识为罕见花样款,给鉴别增加了难度,故包先生希望求助科学手段。

这对方瓶经测量高42.3厘米,口径13.3厘米,底径9.5厘米;总重9480克。釉质洁白温润。粉彩色调秀丽柔和、鲜艳润泽。瓶附双耳,为兽首衔环辅首。瓶身绘画分为两层,瓶颈、瓶身各有洞天;瓶颈处四面绘开光山水、花鸟纹;瓶身主要部位绘开光八仙人物,每面画两个人物,表情生动而构图简洁,与间隙处的繁花相映成趣。瓶底瓷胎细密坚实,底款为粉彩八宝如意图案款。

中心吕志坚主任目鉴后,认为系清代咸丰时期民窑烧造。随后检测人员在EDX3600L仪器上对釉、胎分别作无损取样检测,最后得出结果:“送检样品胎、釉元素成分含量与19世纪中、晚期(包含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粉彩瓷器数据符合较好,属景德镇窑产品”。

吕志坚介绍,花样款又称花押款、画押款、记号款、图案款等。其本意是指在文书契约上的签字或代替签字的符号。元代陶宗仪在《辍耕录》卷二“刻名印”中记载当时画押情况:“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在蒙古、色目人通用押印的风气下,许多汉人也纷纷仿效,致使押印流行。花样款明代已出现,至清代康熙、雍正时广为流行,常见有博古图案、佛教符号、道家符号,以及一些几何图案和花朵图案等。

作价值评估时,吕认为清咸丰一朝历时较短且处战乱,制瓷数量有限,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与前几代相比传世品最少。咸丰瓷中小件多见,大型器较少。像包先生家传的这对方瓶,胎骨白净,釉面光洁,彩料鲜艳,用色丰富,绘工细致。加之方瓶成型工艺较圆瓶复杂,又带有罕见花样款,实为珍贵。

据包先生介绍,这对瓷瓶是他老家多年祖传之物,因为款识特殊,所以一直作为装饰性的古物保留。通过这次在云南科技检测中心进行科学鉴定,才知其真正价值。

五彩八仙庆寿盅(明)


明 五彩八仙庆寿盅

规格:高4.4cm、口径8.7cm

质地类型:瓷器

明代釉上彩瓷器主要有三彩、五彩、红绿彩、斗彩等。其中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是五彩瓷器的制作高峰期,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彩瓷品种。

五彩瓷器是在已烧成的原器物上,再用多种彩料描绘各类图案、花纹,最后入炉以低温作二次焙烧而制成的釉上彩瓷器。它是明代早期由景德镇陶工改进而成的新品种。北宋、辽、金时期,一些北方窑场发明了以红、绿彩为主的早期釉上彩制作技术,并用于瓷器釉面描绘图案。景德镇的做法,是在低温釉配方上稍作更改,并加入牙硝,又降低焙烧温度,使图案轮廓线条不走样。所用彩料有红、绿、黄色,并增加蓝、紫、黑等色彩。经焙烧后的器物绚丽多彩,故称作五彩。但当时尚未发明釉上蓝彩,一般使用釉下青花蓝彩。

明代五彩瓷以万历产品为最著名,常与成化斗彩相提并论。万历五彩是在嘉靖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嘉靖五彩的特征是孔雀绿用得尤多,另外,枣红、赭紫也很鲜艳。图案内容以八仙、八吉祥、云龙、云凤等为多,道教色彩浓厚,这与皇帝崇尚道教有关。

关于八仙的名单,常有出入。明初杂剧作家、宗室成员朱有燉(1379—1439)有杂剧《八仙庆寿》,以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铁拐李、韩湘子、徐神翁、吕洞宾为八仙,嘉靖朝(1522年—1566年)去其未远,当以此为是。

清乾隆时期青花瓷器特点


清代瓷器到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乾隆之后瓷器不再有康雍乾三朝的辉煌,可以说乾隆时期瓷器是中国瓷器发展的最高峰,也是最后的辉煌的节点,今天介绍一下清乾隆时期青花瓷器特点。

清乾隆青花瓷器青花色泽明快,青花发色沉稳,绘画流畅,纹饰精致,胎地细致洁白,胎体厚重,釉层厚薄均匀,胎体紧密坚致。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牛头尊 高44.5 口17 底25.3厘米

尊作圆唇、直口、斜肩,肩两侧有对称变形螭耳,鼓腹,矮圈足。外壁口沿饰雷纹,直口处绘锦地团寿纹,直口下绘如意纹一周,腹部通体绘缠枝勾莲纹,口下及足上饰莲瓣忍冬纹;全器造型古朴规整,重心稳定,白釉光润莹亮。底青花 “大清乾隆年制” 六字篆书官窑款。牛头尊非实用器,以形似牛头,故名,一般适合于室内条案之摆放。此对官窑牛头尊纹饰华丽,布局对比鲜明为乾隆朝之精品青花瓷器。

清乾隆青花勾莲纹双耳瓶

高67.8 口29.8 底24厘米

圆唇,盘口,长颈,颈部两侧有对称的双兽耳,筒式腹,底足外撇;外壁青花图案自上而下共分九层。盘口处绘海水波浪纹,颈部绘蕉叶纹、串珠纹、如意纹,肩、腹部主题纹饰绘缠枝莲,中间海水波浪纹相隔,胫部绘仰莲瓣纹,圈足外绘折枝和如意纹等。

清乾隆青花勾莲纹双耳瓶青花色泽艳丽,釉面莹润清亮,器型高大,造型规整。图案布局合理,画工流畅,纹饰虽饱满却不失层次分明;造型、纹饰、图案布局均是典型的乾隆青花瓷器风格。

“大明宣德年制”青花釉里红八仙大碗竟然是康熙时期瓷器


青花釉里红八仙大碗碗直口,敛腹,圈足。尺寸高8厘米、口径22厘米、足径9.5厘米。八仙瓷器碗内、外壁口沿均以青花绘弦纹二道。内壁施白釉,内底双圈内以青花釉里红绘寿星及梅花鹿,主题图案之外上部以青花卷云纹、下部以釉里红水波纹填充。碗身外壁均匀排布以青料白描的八仙形象,人物形象之间以釉里红满绘波涛翻滚、浪花飞溅的海景。“八仙渡海”是为了给西王母祝寿,此碗内底与外壁虽所绘形象不同,实际上主题是暗合的。圈足外墙亦以青料勾弦纹为界,中绘釉里红回纹装饰带。

圈足内重圈内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仿款。

此碗为清代康熙时期的瓷器。将青花与釉里红的装饰手法结合起来,始于元代,但因为二者要求的烧成气氛不一,所以在同一件器物上成功发色的难度极高。宣德时期青花釉里红工艺取得了一定进步,不过可信的传世品十分罕见。此件瓷器颜色纯正,线条清晰均匀,色彩交界处没有丝毫侵犯淆乱,青者自青,红者自红,纹饰与背景层次明确。人物绘制神态入微,衣纹处理宛转流利,绘画功力颇深,是一件难得的成功之作。

明万历民窑青花麒麟纹瓷器盘


麒麟中国传统瑞兽,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中国都喜欢有寓意的物件,所以麒麟出现在古典家具,瓷器以及玉雕纹饰上,今天分享几件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盘,上面用青花绘制的麒麟,虽然寥寥几笔也能将麒麟描绘的很传神。

名称: 明万历青花花卉麒麟纹盘

尺寸: 高7.8厘米,口径31.5厘米,底径14厘米

名称: 明万历青花麒麟纹折沿盘

尺寸: 高6.5厘米, 口径25.5厘米,底11.5厘米

名称: 明万历青花麒麟纹折沿盘

尺寸: 高6.5厘米, 口径25.5厘米,底径12厘米

名称: 明万历青花麒麟纹折沿盘

尺寸: 高8.5厘米,口径31厘米,底径13厘米

清乾隆胭脂红粉彩西洋人物图盘


这件清乾隆胭脂红粉彩西洋人物图盘,原为收藏界重量级人物仇焱之旧藏之物,曾在2017年佳士得春拍中,受到收藏买家一路追捧,价格一度飙升至800万港元。

该器直径19.3厘米。盘正面(图1)在洁白如玉的大背景下,人物形象生动,物件摆放有致,笔法精准到位,色泽清丽粉润,柔和雅丽。背面除圈足内之外皆胭脂红色,圈足内落款“大清乾隆御制”(图2)。

瓷器画面里有三个西洋人,两个女士和一个小男孩,而画面故事似乎是年轻的夫人在接待来客,热茶满上、忙着拿起水果……来客一老一小,小男孩的眼神里似乎透露出新奇、渴望和胆怯的复杂心理,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在我国瓷器绘画史上,将“洋人”入画入瓷也算是个奇迹,这与清代一定时期受到了西洋粉彩画的影响有关,至少有了学习、借鉴和接受的过程,西洋人能画我们,我们不妨也来画一画西洋人。况且,康雍乾三帝都在北京皇宫造办处和广东分别设立珐琅作坊,景德镇官窑烧制的胎器,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两地,经过艺人们上彩和入窑再加工,使我国瓷器从青花走向了多彩的世界。

清乾隆青花山水人物纹镂空盘


瓷器是中国的国粹,自东汉时期出现以来,历朝历代皆大量烧造,延续两千多年而方兴未艾。瓷器也从最初的实用器具,渐渐地附加了更多的观赏性,艺术瓷、陈设瓷越来越多,瓷苑大家庭更加丰富多彩。清代乾隆朝的瓷器,多有新颖别致的品种出现,制作精工,让人爱不释手。本文介绍一件清乾隆青花山水人物纹镂空盘。

此盘(图1)高6、口径26.7、底径15.7厘米。敞口,弧腹,圈足,腹壁中段镂孔一周。盘内心主纹饰绘山水人物纹图案(图2):远山如黛,以青花深着色,表现出青黑色的远山;近处山体奇峰如削、怪石嶙峋,山石的缝隙间生长着苍劲的松柏,山崖下有一小块平地,建造了一间小屋,在树木的掩映中,显得格外幽静;屋前即是一片碧水,水面宽广,与远山相接;画面的最近处是一处庄园,房屋三两间,门窗敞亮,绿树环绕,水岸边围一圈石栏杆,一位老者携一小童驻立水边,遥望着对岸。仔细看会发现小童手中抱着木琴,这样的题材在明清绘画和瓷器中都有比较多的出现,一般称之为“携琴访友图”。盘腹外壁(图3)下部青花绘四组变形夔龙纹,内壁口沿饰一周青花菱形网格纹装饰。

携琴访友图是国画中常见的题材之一,如北宋范宽、明代文征明、清人陈卓、王翚等名家皆有《携琴访友图》传世。这些画作的共同特点都是绘峻峭的山峰、潺潺的溪流、隐秘的茅屋以及行走于山间的访友者,访友者的形象也惊人的相似:一位有学识的长者,后面跟随着一位书童,书童手里携着一把琴。这样的题材被明清彩瓷以及漆器等工艺品图案所效仿。关于携琴访友的题材,有人认为原形是先秦时期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据《列子·汤问》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吕氏春秋》又记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也因为这个典故,而产生了著名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后世《携琴访友图》多绘高山与流水,与此典故应有一定关系。

镂空瓷是乾隆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瓷器装饰技法,是用刀具在已成型的坯体上镂刻出孔洞,再入窑烧成。在乾隆官窑瓷器中就有颇多镂雕瓷精品,如著名的镂空转心套瓶、镂空交泰瓶等,另外还有通体镂空的瓷灯罩、瓷花蓝、瓷香熏等。镂空瓷继续发展便是“玲珑瓷”,即在镂刻孔洞的基础上,再用透明度强的淡青色釉多次敷施填平孔洞,后入窑焙烧。烧成后施釉的孔洞明彻透亮,给人以玲珑剔透之感,故名“玲珑瓷”。

这件青花山水人物纹镂空盘,虽不及官窑镂雕瓷和后期玲珑瓷那般惊艳,但其制作工整,青花发色明亮,绘画精细,特别是腹壁一周镂空装饰将整件器物点缀得优雅而别致,是乾隆时期民窑瓷器中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