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陶器与瓷器 > 导航 >

富有地域特色的精美陶器赏

富有地域特色的精美陶器赏

古代陶器与瓷器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厨房的瓷砖

2020-09-16

古代陶器与瓷器。

我国使用陶器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一万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制作陶器的技术,而陶器的出现,也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陶器的出现,不仅大大改善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并促进了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也推动着原始社会组织形式与结构的变革。可以说,陶器的发明与使用,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对世界物质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贡献。下面就让我们领略几件不同文化时期,富有地域特色陶器的绝世风采。

北辛文化指甲印纹钵(图1),盛食器,泥质红陶,高7.1、口径20.1、底径7.5厘米。器内外施红陶衣,打磨光滑,口微敛,腹微鼓,下部内收成小平底,通体饰指甲印纹,排列有序,制作精巧,纹饰新颖。北辛文化的陶器均为手制,泥质陶火候较高,质地细腻工艺相对还较为原始。

大汶口文化彩陶钵(图2),盛食器,泥质红陶,高12、口径17.8厘米。此器圆唇,鼓腹,腹向下斜收,小平底,腹部有同体彩绘,浅褐色线条,白色绘叶片的草叶纹,整体和谐统一。

大汶口文化的彩陶色彩富丽,纹样繁缛。彩陶以自然界中植物的花叶纹样和几何图案为主,生动地体现了古代先民崇尚自然、追求审美的生活情趣,线条如行云流水,极为生动活泼,表达了先民质朴而热烈的情感。

马家窑文化彩陶钵(图3),盛食器,橙黄色泥质陶。高9.6、口径21.3厘米,敛口,折沿,鼓腹,腹以下渐敛,小平底。钵内、外及口沿均以黑彩描绘纹饰,钵内饰以底为中心的漩涡纹,外壁为波浪纹,口沿为三组菱形网格纹,造型饱满,图案线条流畅,是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典型器。

马家窑类型彩陶多为细泥橙黄色陶,器表打磨光滑,多以黑彩描绘条带纹、圆点纹、波纹、漩涡纹、方格纹、人面纹、蛙纹、舞蹈纹等,构图严谨,笔法娴熟。图案设计采用以点定位的方法,使画面充分展开,尽情变化,具有强烈的韵律感。

青莲岗文化彩陶钵(图4),盛食器,泥质红陶。高11.2、口径14.5、底径7厘米。圆唇,宽肩,肩以下陡收,平底。器物表面施白色陶衣。肩部以褐彩留白二方连续叶纹装饰,每五片叶子组成一椭圆形图案,共五组,叶纹下饰褐彩圆点纹一周。

青莲岗文化类型彩陶其彩多用红、褐、紫彩描绘纹饰。纹饰有双弧线纹、水波纹、八卦纹、十字纹及圆点纹等。时至今日,青莲岗文化彩陶上古老的纹饰仍不失其迷人的魅力,那流畅的线条所产生的韵律感仍带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彩陶,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一种珍贵的原始艺术品,这些精美的彩陶,汇成了我国古代璀灿瑰丽的彩陶艺术,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饮食习俗,文化内涵极其丰富,为研究不同时期的社会面貌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折射出丧葬文化特征和时代的美学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扁壶——西夏特色的瓷器


西夏瓷器的生产是在中原北方诸窑系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所生产的瓷器与中原瓷器有所不同。与宋、辽相比,无论在釉色、胎质,还是在烧制水平、技法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距。制瓷业是中原地区传统的行业,西夏制瓷业则是在西夏王朝建立后才发展起来的新行业。其主要生产地在宁夏灵武磁窑堡附近,另在贺兰山东麓、甘肃武威和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也有生产。西夏瓷器的种类较多,每一类型器物又形式多样,既有日常生活用具,如碗、盘、壶、钵和罐等器皿,又有一些娱乐用品和宗教用品等。

扁壶是西夏瓷器中比较常见的器物,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器物,产量较大,制作精美。扁壶的两侧有双耳或四耳,以便穿绳提拿或携带,其造型可能从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有的壶腹部正反两面各有一圈足,背面圈足起放置平稳的作用,正面圈足有对称和加固胎体的作用;有的只有一侧有圈足;也有小型扁壶没有圈足。扁壶一般外表为褐釉剔花装饰,也有黑褐釉素面无纹的。

党项民族长期生活于马背,能耐寒暑饥渴,长于骑射,而扁壶体态轻盈,形状非常适合在马背或驼背上吊挂携带,是西夏人所喜爱的用于装水、盛奶、灌酒的生活器皿。

不同地域的青瓷孕育不同的青瓷陶瓷文化


中国很多地方都烧造青瓷,不同地域的青瓷孕育不同的青瓷陶瓷文化,我们可以领悟到地域文化的差异。朝代不同,青瓷工艺也不同,青瓷的特点也不同。以耀州窑青瓷和龙泉窑青瓷介绍地域差异化造就了不同青瓷文化。

在中国数千年的陶瓷发展史中,有一种釉色开始使用的时间非常早,分布范围又最为广泛,而且完全符合中国人最传统的审美情趣,它就是青釉。在3 000年前就有青瓷了,只不过那时候叫原始青瓷,它是后来青瓷的鼻祖。

所谓青瓷,就是青颜色的瓷器。中国人发明最早的瓷器就是呈现青色,只不过没有后来的青色那么悦目、那么好看而已。那时候的青色比较青涩,只是淡淡地呈现一种有点儿灰暗的、带点儿土黄色的青色。

耀州窑青瓷

唐代的时候,人们已经能烧造非常完备的青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以长江为界,南方烧青瓷,北方烧白瓷。宋代的五大名窑是“汝、官、哥、钧、定”,除定窑以外,其余的都是青瓷系。著名的汝窑也是青瓷的一种,只不过它当时烧造的数量比较少。除了汝窑的社会地位以外,它对社会的影响力是比较小的,并不像耀州窑和龙泉窑。大多数中国人不仅看见了耀州窑和龙泉窑,而且使用了它们。但汝窑除了供宫廷使用外,没有人能使用。耀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的青瓷,在晚唐五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但它还不能烧造得纯熟。

龙泉窑青瓷

北宋也能烧造龙泉瓷,但没有南宋时期烧得漂亮。南宋的龙泉窑也没有北宋的那种玻璃感,它是一种浑浊的釉色。从颜色上看,这两种瓷器同属青瓷,但颜色差异非常大。耀州窑体现了北方的人文特征,颜色表现深沉。龙泉窑尤其是南宋龙泉则体现了南方人的生存哲学,它的颜色柔美清淡。人文地域文化对当时的所有文化物品都有影响。

那些天价成交的精美瓷器


就清代而言,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景德镇制瓷业,官窑、民窑俱盛,彩绘和色釉并茂,可以说是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然而乾隆之后,由于国势渐弱,瓷器生产开始由高峰走下坡。嘉庆朝的前阶段,基本上仍保留着乾隆遗风,但从整体来说,已不如乾隆时期的盛世了。当时的粉彩和青花器还有一些精品,特别是珊瑚红地粉彩,描金器较突出,其时士大夫阶层风行鼻烟壶,瓷胎制鼻烟壶除粉彩外,青花和白釉镂雕数量也不少,在图案上更盛行风景山水及人物等图案。及至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官窑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已趋向没落。粉彩瓷器的数量虽不少,但品种造型,亦已大为减少,产品以莲花形的盘、碗较为突出,有少量“慎德堂制”款,此外尚有著名的陈国治的黄釉仿象牙雕刻瓷器是这一时期的突出作品。

就市场上康熙的五彩、珐琅彩、粉彩及雍正的粉彩、珐琅彩,乾隆的珐琅彩、粉彩、单色釉等官窑瓷器在国际市场上其身价都在港币百万元左右。康熙、雍正、乾隆之朝的官窑名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一直扶摇直上,特别是2000年以来,在中国瓷器拍卖价格排名中,前20名中大部分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在历年官窑瓷器价格排行(截止2004年4月)中高居榜首的就是苏富比2002年5月拍卖的清雍正“粉彩蝠桃《福寿》纹橄榄瓶”,成交价为4l,500,000港币;在前十名排行榜中除了第三和第六名以外,其余器物都是这一时期的粉彩、珐琅彩官窑作品。成交价格均在一千五百万元以上。

至于晚清官窑成就基本上无法与清初及清中期相提并论,没有重要的名品出现。

官窑最新拍卖成交价格

宋北宋官窑深腹碗6000-6000万20700万2012/12/28

南宋官窑琮式瓶1800-2500万2016万2008/4/27

明成化仿官窑琮式瓶1500-1800万1960万2008/6/7

清雍正仿官窑穿带瓶800-1200万1960万2008/6/7

南宋官窑青釉龙耳瓶1500-1800万1800万2010/12/25

官窑双龙耳扁瓶1600-3200万1800万2014/7/26

南宋官窑琮式瓶800-1000万1650万2006/6/26

北宋官窑粉青釉长颈瓶1200-1500万1600万2011/5/28

与8月中拍协发布的《2014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下称《年报》)相比,artnet与中拍协合作的这份报告数据来源非常广泛,囊括了海外市场以及一级市场情况,在藏家习惯于全球探宝的今天更具参考价值。但同时,“仅仅在排列拍卖企业名单时,数据并没有将结算问题考虑进去,而是根据企业填报给中拍协的数据来做统计。因为海外拍卖行在结算上遇到问题的只是少数。”吕宁告诉第一财经。由于结算兑付是拍卖行业尤其是中国拍卖业的顽疾,这些数据的运用或会导致一定的统计误差,关于兑付的信息可以参考8月份中拍协所公布的报告。

artnet发布的报告称,2014年,全球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整体下行,全球成交额同比上年下降了79.0亿美元(505.7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的市场繁荣期下跌了31.3%。

在解读中国市场的下挫时,为《年报》执笔的艺术经济学家安德鲁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并没有影响高净值人群的产生,所以,宏观经济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极有可能被夸大。“中国高端富裕阶层的增长带来了更加严重的贫富差距:处于财富金字塔前十分之一的人口持有的财富由2000年的49%上升到2014年的64%。”在报告中,她写道。同时,她也指出,尽管如此,中国“百万富翁”的比率依旧不高,能够恒久参与艺术品市场的人只是极小的一部分。

古陶器作伪的方法


鉴定古陶器,对古陶器的伪作,也要略知一二,不知假,也难以知真。古陶器一般人也叫瓦器,过去的古董商和掘墓者都视为下等之器,不是被打破就是弃废。有识之士,也仅仅选择一些完整之器或奇异之器来保存。由于无利可图,故在1840年以前几乎无人伪制。鸦片战争后,来中国的洋人日益增多,出于艺术上欣赏的需要,于是古陶器的价值日渐增高,贩卖陶器的古董商就逐渐多起来。当时的考古事业不甚发展,出土物极少,供小于求,古陶器的货源显得有些紧张,于是伪造古陶的匠人也就应运而生。其作伪的手法有如下几种:

1.以真品作范模再做土锈

作伪者首先选择新出土的"生坑"中的稀见品或珍贵品,或"熟坑"中的稀见品,用与原器同胎的泥土作成范模,晒干后入窑焙烧。烧成之后以竹签略作修正埋入土中,使其生锈。

2.把残器修补后再作旧处理

将一件支离破碎的陶器,修补成一件完整的器物后再入窑作旧处理。

3.依样仿制

按照史书记载的尺寸,或依图片进行仿制。

以上三种作伪方法都需要生成土锈,如果把伪造好的东西直接埋入土中,让它自然生锈当然好,但熊掌难熟,没有耐性的人等不及,于是又想出两种加速土锈生长的办法:一是把硫酸钾与泥土合成后涂在陶器的表面上再埋入土中,则生锈的速度快。此种伪作,一旦用开水冲之,腥臊臭气马上扑鼻而来。二是把伪作的陶器刷一层极稀的龙须菜煮成的汁,把古墓中挖出来的土撒在上面,往返循环几次,即与墓中挖出来的陶器基本相似,即使是行家里手,也不易辨认。

总的说来,陶器制作的历史长,但方法简单,价值高的陶器少,伪作的东西也不多。

陶器的保护措施


出土陶器,表面沾附的污垢可用蒸馏水冲洗。覆盖在陶器表面的不溶性硬结物主要是碳酸盐、硫酸盐或硅酸盐。碳酸盐可用10%盐酸或硝酸溶除;硫酸盐需用浓硝酸滴在硬结物上待硬结物软化后用机械法剔除;硅酸盐用1%氢氟酸施在硬结物上除去,然后将残余酸液洗净。陶器中吸附的可溶性盐类,可用蒸馏水浸泡的方法除去。对带釉的陶器,用盐酸清除,但不可用硝酸或醋酸,以免腐蚀釉料。黑色污垢可试用3%的氧化氢溶液去除。

脆弱陶器用减压渗透加固法,渗透剂可用聚醋酸乙烯酯酒精溶液、聚醋酸乙烯酯乳液、丙烯酸酯乳液;陶制品表面颜色或釉酥粉剥落,可用5%可溶性尼龙酒精溶液加固,如剥落的釉较厚,可用10%聚醋酸乙烯酯丙酮溶液粘合。

破碎的出土陶器,需经过碎片核拼、补配、仿色、修饰等过程,才能恢复器物的原貌。粘结材料主要有硝基纤维素、聚苯乙烯丙酮甲苯溶液、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酮溶液、聚乙烯醇缩丁醛、聚醋酸乙烯酯乳液、环氧树脂和虫胶等。

陶制品残缺部位的补配材料,多用石膏和塑性面团等。

精美的定窑瓷器


瓷器收藏鉴赏常识普及——精美的定窑瓷器。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宋代属定州。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

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酱、红、黑等其他名贵品种,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绿釉(绿定)、红釉(红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元朝刘祁的《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可见,定窑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产量较大。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定州时,曾用“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来赞美定窑瓷器的绚丽多彩。

定瓷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画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印花以花卉为主,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等,也有鸳鸯、龙凤、狮子等动物图案,画面严谨,讲究对称,工整素雅的白釉印花定器历来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简洁,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用单齿或双齿梳篦状工具,刻画出由深、浅不一的主线与辅线相衬构成的物象,生动自然,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装饰题材以花果、莲鸭、禽鸟、浮鸟、云龙等为主。

宋、金时小瓷枕广为流行,有最简单的长方形,亦有动物造型的,如虎形枕,及状似如意云状,取其吉祥意的如意枕,婴儿枕为其中造型较为繁复者。宋代婴儿纹样极为流行,定窑瓷器中有不少以婴儿或孩童嬉戏为纹样的艺术品。

陶器鉴赏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陶器究竟是怎样发明的,目前还缺乏可*的材料予以详尽地说明。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注引中指出:“古奎是九世纪最早提出陶器发明的第一个人,即人们将粘土涂于可以燃烧的容器上以防火,其后,他们发现只是粘土一种可以达到这种目的。因此,制陶术便出现于世界之上了”。思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部落古代先民的专利品,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任何一个古代农业部落和人群,都能各自独立创造出来。

陶器的产生是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是先有了农业,然后才出现了陶器。在人类进入新石时代,由于农业和牧畜业的出现,开始了定居、半定居的生活。特别是农业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比较可*而稳定的可供食用的谷物。谷物都是颗粒状的淀汾物质,不像野兽的肉体便于在火上烧烤食用。同时,剩余的食物需要储藏起来。正因为如此,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定居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于烹调、盛放和储存食物及汲水器皿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从而促使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陶器。陶器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生产斗争中辛勤劳动的结果。从民族学和考古学上都可以得到充分的物证。

陶器出现的具体年代,目前尚难确知,根据考古发掘材料估计,约在8—9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几千年来一直是人类的主要生活用具。这时的陶器由于烧造工艺的不同,还出现了红陶、灰陶和黑陶等不同品种的陶器。与此同时,人们为防止陶器经火烧或水浸泡断裂,而在泥土中羼入砂子,烧制成泥质夹砂灰陶和夹砂红陶。此类陶器多用于烹调器、汲水器和大型容器。故又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之分。

裴李岗文化,1977年在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村首先发现,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8千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此同时在河北武安县磁山也发现同时期的文化遗址,出土陶器带有一定原始性,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陶器。

仰韶文化,彩陶为其主要特征,根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约7000——5000年。陶器皿种类主要有盆、罐、钵和小口尖底瓶等,质地有泥质陶和夹砂陶。

屈家岭文化,是继仰韶文化之后分布在江汉流域的一种文化,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4000多年。

大汶口文化,是继仰韶文化后、龙山文化之前在东方的一种古代文化,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6000——4200年左右,其陶器器型和纹饰也自成特点。

龙山文化,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约4300——3800年,黑陶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尤以“蛋壳黑陶”最为精美。同时,龙山文化晚期还出现用高岭土烧制的白陶。为后来原始瓷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商代,青铜器的制作成就辉煌,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仍以陶器为主。商代陶器仍以灰陶为主,当时已有专门烧制泥质灰陶和专门烧制泥质夹砂灰陶的不同作坊。但到后期,白陶和印纹硬陶有很大发展,尤以白陶最为精美,纹饰采用青铜器的艺术特点,装饰华丽,弥足珍贵。同时,还出现了用高岭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

西周以后,陶器种类繁多,除陶生活器皿之外,还有砖瓦、陶俑和建筑明器等。到战国、秦汉时期,用陶俑、陶兽、陶明器随葬已成习俗。因此,制陶业更加繁荣。近年在西安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在陕西咸阳,江苏徐州发现的西汉时期兵马俑,其造型之精,阵容之宏伟,为世界所罕有。

汉代,由于社会稳定,农业、手工业发展较快,厚葬风气在民间普遍盛行,制陶业大量烧造陶明器用以随葬。这时,战国时期出现的彩绘陶器得到发展,釉陶也普遍应用,同时在陶明器上用白粉、墨书文字者也大量出现。到东汉晚期至三国,瓷器的烧造技术逐渐成熟,陶器才为瓷器所取代,而退居次要地位。

唐三彩属铅釉陶器,采用高岭土胎,施彩釉烧制而成。宋金仍流行。

陶器作伪


陶器是文物中数量最多的品种之一。就陶器本身而言,大多是卖不了什么价钱的大陆货,只有少数如封泥、秦汉瓦当、北魏和汉唐俑人、绘画精美的彩陶和能够代表某个时期、地点的有某种价值的陶器才能有个好价钱。

现在旧货市场上能见到的陶器多是仿制品。很多收藏爱好者想从中捡漏,但以作伪的高超水平,捡不好漏就有上当的可能,这方面的教训是很惨痛的。1993年初,北京的旧货市场涌现数量巨大的仿制陶器,器型多是仿北魏及汉唐俑人及秦汉瓦当、砖雕等,并在外表裹满胶泥以增加真实感。某晚报报道一文博单位在旧货市场抢救了大批出土陶俑等文物;不久,同一张晚报上知情者披露有些收藏界朋友和单位相继受骗。看来文化不高的做假陶器的农民竟骗了许多声名赫赫的专家和博物馆,真不可思议。这件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有心收藏陶器的朋友,一定要学些陶器的修复、复制常识,不要只从书本上学,必须自己动手做些陶艺,塑上几件陶俑,翻成模子,脱几个坯烧出来,做上旧,看看像不像,也可自己动手修复几件破残的陶器,粘接几个陶俑。在这里面学到的知识,再看实物时,被蒙骗的可能性就小多了。实践中学来的东西,书本上没有。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有文物修复与复制在鉴定中的重要性。

这里有些经验可供收藏者借鉴。凡是论堆卖的陶器大多为赝品,想想看,大量的北魏、汉、唐俑人,如果是真的,那得盗多少个墓?这种俑人每个墓中又能出土多少件?古代陶俑一模一样的少,一个模子出来的、论堆卖的,定是赝品无疑。陶俑出土时完整的少,如果是破碎经过粘接修补的有可能是真;如果是大批量完整的,且不论时代、造型外表旧色和土锈大体相同,假的可能性极大。仿造者将内外刷满泥这其中就有伪装的目的,也有些里面是坏的。这与伪造者的心理有关,因仿的不像所以才将泥刷满。如果是卖真东西,他一定会把出土时的泥刷下来,不怕你找毛病。另外,还要观察陶器的样式、年代、质地是否对,如有些唐三彩的造型做成陶器,还有不应是粉彩的上了彩绘、不应是红陶的烧成了红陶、不应是灰陶的烧成了灰陶。

据说,市场上假陶器多出自河南洛阳郊区,也有部分是陕西等其他地区。制假者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这些人过去多从事唐三彩仿制前几年唐三彩大批量生产,粗制滥造,已将市场丢掉了。于是就改烧陶器,烧陶器比烧唐三彩少烧一火,更有甚者,将过去烧坏的三彩坯子也刷上颜色、裹上泥,当真的卖。就当时那些陶俑的外形看,大部分俑是用真俑翻成模具,成批的用黄土泥制成的,经土窑烧到800-1000摄氏度,成为红陶制品。灰陶是在将烧完时烟熏或喷水使其变黑。出窑后经上粉彩,有些里外用红土子加黑烟子喷一下,上面再沾上或喷上一层有粒度的胶泥,以伪装其做旧技术的缺点。

仿制陶器作为家庭陈设还是可以的。众多的收藏者谁也不想买假的,但哪有那么多真品?我看应当提倡复仿制精品收藏,不这样引导,中国的文物再多,也不够收藏者的需要。当然复仿制器价格不能太高。

如果喜欢,购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看造型,是仿那个时期的,是原物上翻模复制的还是按照片仿制的。有些造型,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只是仿造者凭空捏造的。再看看是红陶,还是灰陶及彩绘。其次,轻轻敲敲,听听声,看看烧的火候,是否有裂缝。把泥刷下看看是否有坏的地方。重点要看俑人的脸、手、脚等处,是否做的精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