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什么是瓷砖 > 导航 >

中国瓷器技术是如何被“偷”走的

中国瓷器技术是如何被“偷”走的

什么是瓷砖 如何鉴别好的瓷器 如何鉴别瓷器的好坏

2020-09-17

什么是瓷砖。

中国陶瓷技术是如何传播的?

明清两朝,中国出口西方的瓷器,至少有1.5亿件以上。然而,几百年间,外国人一直不清楚中国制作瓷器的材料和生产工艺。于是,一批批传教士、旅行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打探中国瓷器制作的秘密。

当时,瓷器在欧洲极受欢迎。比如,西班牙人坚信瓷器能唤醒亡灵,因此,在国王和王后去世时,产自中国景德镇的瓷器是必不可少的进口陪葬品。

为了得到瓷器,许多国王和贵族开始兴办实验室,摸索瓷器的配方。就连马可·波罗也试图利用一切机会,窥探中国瓷器生产的秘密,但他的了解很浅薄。

真正系统而全面地将中国制瓷技术传入欧洲的,是法国传教士昂科雷克莱,中文名“殷弘绪”。他出生在法国里昂的贵族家庭,应康熙皇帝的邀请,作为第一批法国耶稣会赴华传教士之一,被路易十四派到中国,殷弘绪得到了去江西传教的机会。

为行事方便,殷弘绪极力结交中国官员。当时,外国人是不允许在景德镇过夜的。而殷弘绪是康熙皇帝请来的,又与官员关系不错,所以能够长期住在景德镇。殷弘绪在传教的同时,还利用西医为当地百姓治病,这使他有机会进出各个窑厂,慢慢地,他探听出了一些关于景德镇陶瓷制作的秘诀。

1712年9月1日,殷弘绪给中国和印度传教会会计奥日神父写了一封信,生动、具体地谈到了瓷器生产过程中胎土、釉料、烧成等一系列流程的细节。时值中国瓷器在欧洲风靡之际,该信一经发表,立刻震动了整个欧洲。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我是如何收藏瓷器的


清乾隆 青花龙纹盘

明永乐 青花一束莲盘

俗话说“乱世饥民,盛世文物”。改革开放,旧艺术品市场的恢复 ,古玩拍卖会的频频举槌,使民间文物收藏活动蓬勃发展。然而,随之芸生的仿古瓷、假文物也铺天 盖地。如何认明真品、剔除赝品, 以提高藏品质量已成为大大小小收藏家的热门话题。

我偏爱瓷器,嗜好的时间虽不长,上手的数百件瓷器却很少有假,简言之,得益于读懂书、看透物、理清线。

读懂书,首先要有高水准的书。我以为,冯先铭《中国陶瓷》、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徐邦达等著《珍宝鉴别指南》为必读,加上《简明陶瓷词典》、《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两册在手,这样,概论、鉴别、释疑都有了。尔后,每每收进一件瓷器就反复对照、研究,使感性认识变成理性知识,当然,以后能再读些其他专论专著更好。书中集聚着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前辈的经验之谈,用脑细读,参照实物并虚心请教,是读懂书的关键。最忌不懂装懂或似懂非懂。有问题要记下,去博物馆、文物商店、旧工艺品市场看看,甚至动手摸摸,比较比较,那是最好的第二课堂。

看透物,要备点实物,要真的。东台路、福佑路、华宝楼明清瓷器为数还不少,可找些“开门”的作为断代标准器,残缺的也没关系!带有本朝款字则更好。找出各时期规律性的特征,以此为依据并熟记。存真才能博深,否则,让“漂亮的外表坏肚肠”蒙住眼,掏了钱还受窝囊气。

我的收藏从破残品开始,因为喜欢,反觉可爱。精诚所至,古瓷开口,它从造型、纹饰、胎釉、工艺、款字五特征告诉我出生地、年代及经历。鉴定是基础,赏析是鉴定的升华,看透物才使鉴赏和收藏变得有意思。笔者认识一位老师十几年的收藏颇具规模,他的成功在于5年前少有赝品,即使有,也属清末民国仿制,现也已成古董。但近几年的高仿品令他莫辨真假,为换取这些精美的“珍品”,他的藏品丧失殆尽,还搭上了平时的积蓄。可叹之余,唯怪眼力和功底浅了一些。

理清线,要分门别类选定自己的收藏范围。收藏忌眼高手低,也忌散沙一盘。求稳,不妨从微观着手,以普通的常规品起家,融会贯通再扩大战果。我的收藏就从明青花罐开始。我以为,明代的瓷器较清代容易看懂,时代特征明显,而胎、釉、工艺又较近代瓷差别大,易于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眼下明清的青花盘、碗、罐、炉、壶时有出现,可纳入收藏范围。系统的收藏,风雅独特自成一格不说,就年代久远图案各异揣摩观赏也妙趣横生。一件洪武朝的瓶子在香港拍卖价高达数万元,同时期的碗、盘在上海市场上只有数百元,运气好的话还会得到精品。又如,明清的单色釉在当时有许多属高档品种,现在价格较低,也可作为收藏的重点。

关于鉴定古瓷的决窍,专家耿宝昌先生的说法是“要多看、多记、多动手、多比较”。搞收藏时必须时时牢记。

篦纹瓷器是如何发展的


篦纹,听起来是很陌生的一种纹饰,实际就是瓷器装饰手法中常用的点戳法留下的痕迹,在经过一系列精心布局、排列而形成的一种纹饰。在中国瓷器乃至世界瓷器上,都是常见的纹饰。那篦纹瓷器是如何发展的呢?

首先应当明确篦纹瓷器的成型方法,那就是使用篦状工具,提前刻划出纹饰,因为运用了工具,所以篦纹呈现出来的效果是比较稳定的。早在商周时期,已经可以看到篦纹的运用。但是篦纹瓷器的出现,却是在宋朝,因为宋朝窑口众多,有民窑、有官窑,但是都不约而同把篦纹广泛地运用于了瓷器装饰上,尤其是有名的青瓷上,为了追求典雅、简洁的效果,往往采用篦纹作为装饰,“青如天、白如镜”的青白瓷更不必说,是经常使用篦纹的。

篦纹本身也是非常富于变化的,虽然都是使用工具,但刺是一种效果、划刻又是另一种效果。戳瓷器坯体会留下细密的小孔,点缀起来非常秀逸;而如果采用划刻的方法,则可以形成精致的长条纹,或细或粗,平行规整,在瓷器表面形成微微凹下去的花纹,具有极强的立体感,两种手法结合起来,使篦纹瓷器画面丰富而端丽,历朝都有关于篦纹变化的独特规律。

同时,篦纹瓷器并不是单以篦纹作为主题的,因为篦纹往往是作为辅助纹饰出现在瓷器上的。一般来说,篦纹是与其他纹饰结合的,比如莲花瓣纹、蕉叶纹、卷草纹、牡丹纹等等,并且一般分布在瓷器颈部和底部,为整个画面增色。但无论哪种篦纹瓷器,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釉上得比较厚,肥厚的釉面晶莹剔透,使篦纹这样凹凸的花纹显得不突兀,整体瓷器呈现出柔润、细致、端丽的效果。这一点在宋末、明清时期的篦纹瓷器上体现得较为明显。

总之,篦纹自商周时期诞生以来,一直是常见的瓷器纹饰,并常常作为辅助装饰来使用。虽然只是使用篦状工具进行按压、划刻、戳刺等等,却可以表现多种多样的花纹,秀逸生动,宋代的官窑与民窑常常采用这样的装饰手法,至于明清,篦纹更是常常出现在瓷器上,但往往是与其他纹饰配合起来使用的,并且重釉,以厚釉者为上,所以鉴赏篦纹瓷器,就应该从以上几点着手。

中国瓷器及制瓷技术在欧洲的流传


古代陆、海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辗转销往欧洲,欧洲制作的玻璃器、葡萄酒、钟表等商品不断输入中国。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更使得东西方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有了进一步发展。不同物品的相互传播,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且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的印迹。本期文章分别从中国瓷器外传以及西洋钟表传入中国的角度展开写作,以期从“小”的物品中折射出“大”的人类交流图景。

由唐至清,在长达10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瓷器大量通过中外船舶被运往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水下考古打捞上来的9世纪“黑石号”海船、12世纪“南海一号”海船以及明万历年间的“南澳一号”海船,均装有数以万计的各类瓷器,这是中国瓷器出口千年绵延不断的历史物证。15世纪以前,虽然日本、朝鲜乃至波斯、阿拉伯等地区也都出现了中国瓷器的仿制品,但其质量和规模远无法与中国瓷器相抗衡。当瓷器的传播网络已经覆盖了大部分亚洲地区和部分东非区域之时,中国瓷器在欧洲还极为罕见。从16世纪起,这一切开始发生变化。

1499年9月,首航印度的达伽马返回里斯本,将一打从印度带回的中国瓷器进献给了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1517年葡萄牙船队抵达中国,便开始为其国王定制专属的瓷器。保存至今的一把1520年生产的青花宽口执壶,绘有古式地球仪图案,既是葡萄牙国王的私人纹章,也是大航海的象征。从此,瓷器成为中欧贸易中最大宗的商品之一,欧洲也成为中国制瓷业的重要市场之一。

中国瓷器以如丝般的光滑润泽、美观的器形以及丰富多彩的纹饰,迅速成为欧洲市场上的抢手货。一些王公贵族对瓷器如痴如醉,不惜重金竞相购买。有“瓷王”之称的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拥有35000多件瓷器,他曾用600名萨克森士兵与腓特烈·威廉一世交换151件康熙时期的青花瓷。有学者估计,17—18世纪英国、荷兰、瑞典、法国等国的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运回的瓷器总量高达三亿件以上。中国瓷器改变了欧洲人的餐桌礼仪、室内装饰、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也对欧洲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于欧洲人而言,购买一件来自中国的精美瓷器,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中国的瓷器生产历经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三千座瓷窑的景德镇,被视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复合生产区,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分工的细密程度,都堪比亚当·斯密所描绘的生产分工协作,但比其所描绘的生产情形更早出现。

由于从中国进口的瓷器价格高昂,从16世纪下半叶起,欧洲便开始出现仿制瓷器的工厂,例如建于1575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陶瓷厂,建于1673年的法国诺曼底鲁昂陶瓷厂等。从器形和纹饰上看,这些陶瓷厂的产品可称得上是中国瓷器的“高仿”品,但在质地方面始终无法与中国瓷器相比,只能停留在“软质瓷”的阶段。因此,18世纪以前从中国进口瓷器,仍然是欧洲瓷器市场的主流。

欧洲从中国大量进口瓷器,导致对华贸易严重入超,大量重金属货币外流。这在当时一些重商主义人士看来,是对国家经济的一种损害。一位17世纪晚期的英国人抱怨道,从亚洲进口货物“有碍我们本国制造品的消费,而且以我国国库购入时,这个现象更为严重”。因此,从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不断有人提出限制进口数量,不准贵金属过度外流,并呼吁立法禁止中国瓷器、印度棉布等商品的进口,以及实行提高关税、特许专卖和政府对本土制造业加以补贴等措施。

与此同时,欧洲研究瓷器生产技术的脚步并没有停止,并在1710年取得重大突破。自17世纪90年代起,因使用大型聚焦镜加热陶土而名声大噪的日耳曼科学家契恩豪斯开始为奥古斯都二世服务,他在实验室中已经可以通过光学镜片获得烧制瓷器的高温,此后又研究戴夫特陶艺和奥古斯都二世收藏的中国瓷器样本,并在炼金师博特格的协助下,终于成功烧制出硬质瓷。奥古斯都二世喜出望外,立即着手创建迈森瓷厂。该厂成为欧洲第一家能够生产硬质瓷的陶瓷厂,但是其在上釉、瓷绘等工艺方面,仍无法与中国瓷器相媲美。奥古斯都二世对迈森瓷器生产工艺严格管控,以防技术外泄。迈森瓷器刺激了法国人的神经,寻找制瓷秘方已成为燃眉之急,“制出和中国一样的瓷器”成为捍卫法兰西王国经济的口号。

1664年,法国在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科尔贝的主导下建立东印度公司,与英国、荷兰等国的东印度公司相抗衡。与此同时,为了对抗葡萄牙和西班牙等老牌殖民强国,法国也开始向海外派遣自己的传教士。1688年,由路易十四派遣的五位“国王的数学家”以宁波作为起点,进入中国。与以往的来华耶稣会士不同,法国耶稣会士更重视在中国从事科学考察,向法国传递科技信息。来华的法国耶稣会士,有多位都是法兰西科学院的通讯院士。这一时期欧洲已经有人对派遣具有高级科学素养的传教士前往中国传播天文学、数学等欧洲科学知识表示不满,认为这些传教士更应该为本国效力。

1693年,“国王的数学家”之一的白晋返回欧洲。1698年,白晋携新招募的十名耶稣会士搭乘法国东印度公司“海后号”商船在广州登岸,其中之一便是殷弘绪。在谒见完康熙皇帝后,白晋将殷弘绪派到景德镇传教。这是一个有意的安排,目的就是让殷弘绪打探景德镇制瓷的秘方,以便向本国汇报。

到达景德镇后,殷弘绪积极发展教徒,尤其是从事瓷器生产的陶工,向他们打探制瓷原料和工艺;同时也积极结交当地官员,比如督陶官郎廷极和唐英,以获得出入窑坊之间打探制瓷秘密的便利。此外,殷弘绪还查阅包括《浮梁县志》在内的相关书籍,以获得中国瓷业知识。通过亲身观察、向教友询问以及查阅中国文字资料,殷弘绪于1712年9月完成了一份长篇书信,并寄给了时任中印传道事务部司库的欧里,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制瓷所需的各类原料和整个工艺流程。殷弘绪还把瓷土样本寄给欧里,欧里将该样本转交给对热力学和岩石很有研究的列奥米尔。列奥米尔通过分析瓷土样本成功辨认出其主要成分,并于1715年协助指挥在法国各地搜寻合适的黏土材料。或许由于资料不充分,法国仍无法造出硬质瓷,因此要求殷弘绪进一步打探。1722年,殷弘绪给欧里写了第二封书信,补充了大量的颜色和釉料信息。

殷弘绪有关瓷器的两封书信寄回欧洲后,很快被收入《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1735年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以及后来狄德罗的《百科全书》也都收录了殷弘绪的中国瓷器书简,从而使其广为流传,并对整个欧洲陶瓷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此以后至18世纪末,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俄国、奥地利、瑞典、丹麦等欧洲各地陆续建立了数十家陶瓷厂。1768年,化学家比拉里及其朋友达尔内首次在法国利摩日南部发现高岭土,不久法国便造出了硬质瓷,在技术和影响力方面终于赶上甚至超越了迈森瓷。1738年,《中华帝国全志》被翻译成英文,五年后英国一位一心想改造陶瓷世界的年轻人韦奇伍德,便把其中殷弘绪陶瓷书简部分内容抄入了自己的笔记本中。韦奇伍德尤其对景德镇复杂的生产工序着迷,并仿照景德镇的分工形式来组织他的伊特鲁里亚陶瓷厂,该厂为现代工厂制度树立了典型,因此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胜利显然有一部分必须归功于景德镇。殷弘绪的瓷器书简可谓18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工业文献之一。

18世纪欧洲瓷器的发展,导致中国瓷器长达1000多年的一枝独秀地位被打破了。欧洲瓷器很快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中国瓷器的出口则出现滑坡,走向衰落。

什么是陶瓷喷墨技术?


导读:喷墨技术是一种新的无接触、无压力、无印版的印刷技术,将电子计算机中存储的信息输入喷墨印刷机即可印刷。

关键词:行业动态卫浴陶瓷瓷砖数码喷墨技术CERSAIE展喷墨技术是一种新的无接触、无压力、无印版的印刷技术,将电子计算机中存储的信息输入喷墨印刷机即可印刷。

在2009年10月的意大利博洛尼亚陶瓷展上,约有60%的展品都是采用喷墨印刷的,可见喷墨印刷就是当今世界陶瓷发展的大趋势和风向标。

专家认为中国陶瓷业与意大利相比大约有3年的差距,但是近年来这个差距正逐渐缩小,由此可推断3年之内喷墨印花技术将会在中国建陶业大面积推广,中国将进入一个新的喷墨印花时代。

为迅速与世界陶瓷高档技术接轨,早在2009年6月,金牌陶瓷就开始了对陶瓷喷墨印花的探索,并立项“陶瓷数码彩喷印刷技术制备釉面砖”,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开发,2010年2月成功推出首款产品,命名为“数码映像”。

陶瓷喷墨印花技术来源于纸张的数码喷墨打印原理,于1997年率先由美国福禄公司发明。但纸张喷墨印刷用的是有机墨水,而陶瓷喷墨印刷用的却是无机材料合成的陶瓷釉料,还要经受高温的煅烧。从有机到无机的转换并非易事,不解决诸如分层、沉淀、发色、细度、分散性、流速稳定性等技术难题,就无法运用到批量生产中去。目前,这些技术难点均已获得有效解决。

陶瓷喷墨印花较之以往的丝网印花和辊筒印花,具有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和经济效益。他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个性化的要求,更加适合当今瓷砖时装化、个性化、艺术化、小批量、多花色、低碳环保的发展趋向。

在意大利、西班牙等国,陶瓷喷印这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陶瓷装饰。而在国内,还没有设备企业掌握陶瓷喷墨印花技术,2009年之前也没有陶瓷企业引进该项技术。2008年的里米尼展上,意大利陶瓷机械制造企业曾有人说过,近年都不会把喷墨技术输入中国,而在2009年6月的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陶瓷工业展览会上,陶瓷的喷墨印刷技术成为展览的一大热点项目,这预示着中国陶瓷行业的喷墨印花时代将要来临。

中国瓷 你要往哪走?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2016年3月7日下午,江西广播电视台陶瓷频道开播仪式暨china陶瓷频道美术馆开馆仪式在北京举行,这标志着全球首个以推广陶瓷文化为定位的专业化电视频道——江西广播电视台陶瓷频道,正式上线。

江西广播电视台陶瓷频道于2015年9月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批复成立,立足全国,面向世界,以报道陶瓷资讯,传播陶瓷文化,宣传陶瓷人文,服务陶瓷产业,全景展现中国陶瓷悠久灿烂的历史以及新时期陶瓷文化的发展,全方位动态展示陶瓷的形、声、色、触、态。

陶瓷频道开设《中国陶瓷报道》、《china陶瓷频道美术馆》、《陶瓷大观园》、《瓷珍中国》、《陶瓷世界》、《藏天下》、《瓷珍学院》、《大国之艺》等栏目,全天二十四小时滚动播出,因此,陶瓷频道的开播,也标志着专注中国陶瓷文化的电视传媒从此诞生!

与此同时,china陶瓷频道美术馆也于当天隆重开馆。通过展览、拍卖等形式,为陶瓷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提供高品质的文化生活和艺术体验。目前,china陶瓷频道美术馆现收藏了当今著名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周国桢、朱乐耕、张景辉、程晓红、张万莲、张闻冰、冯绍华、夏春秋等当代著名陶瓷艺术家百余位的陶瓷艺术作品千余件。

陶瓷英文名叫做:China,而这也是中国的英文翻译。

陶瓷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陶土烧制称为陶,瓷土烧制则为瓷,所以,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在我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比欧洲掌握制瓷技术早了一千多年。此外,我国陶瓷主要产区包括:彭城镇、景德镇、醴陵、高安、丰城、萍乡、黎川、佛山、潮州、德化、淄博、唐山、北流等地。

其中,江西景德镇有着“瓷都”的美称。始于汉,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景德镇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干多种品名。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

中国瓷你要往哪走?

两会进行中,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也在关注我国陶瓷的未来发展。

比如,人大代表陈爱莲在两会上对我国物联网建设建言献策,再度引发对物联网和传感器行业的关注。数据显示,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在2025年有望达到11万亿美元,相应的传感器市场也将达到数千亿美元规模。虽然我国半导体产业起步较晚,但物联网的快速发展,让中国半导体产业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获得了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机会,未来行业转型升级值得期待。

早在2014年,苹果就宣布在AppleWatch上采用陶瓷后盖,随后小米5,华为和金立等品牌,也推出了陶瓷后盖手机。与其他竞争材料相比,陶瓷具有信号采集能力强,抗刮花、抗弯折能力强,生物相容性好和成本低的优势,加上苹果、小米这样的大厂商的示范作用,其后期的发展实力值得期待。

行业发展市场打头炮政策稳定是中军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黄小玲就日用陶瓷出口退税率问题建言,以为陶瓷产业发展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黄小玲介绍,陶瓷产业是湖南省标志性传统产业,产品出口欧美、日韩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受经济大环境影响及产业发展本身诸多因素制约,迫切需要国家政策扶植。

目前,我国日用陶瓷产量约占全世界70%,初步形成了湖南醴陵、江西景德镇、河北唐山和福建德化等多个日用陶瓷产业集群。2015年醴陵日用陶瓷产业总产值263.3亿元,直接从业人员20万人,陶瓷出口企业174家,陶瓷出口近11亿美元,同时,陶瓷产业还带动了采掘、物流、交通运输等多个行业发展。

然而,当前我国日用陶瓷产业经营成本增加,出口竞争力持续弱化。黄小玲说,现阶段国内对日用陶瓷出口产品征收17%的增值税,出口退税率为13%。但调查发现,陶瓷产品还会额外征收10%的城建税和教育附加税,加上近年来原料成本、员工待遇等不断提高,企业经营负担越来越重。

因此,黄小玲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转型发展,重建竞争优势。继续提升陶、瓷餐具的出口退税率至17%,对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工资成本制定专项政策,不计征增值税或享受国家的相关政策待遇做进项扣税,而这将有利于企业大幅降低税负,提高行业利润水平,同时可引导行业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加快转型升级,构建新的竞争优势,推动民族品牌更好地走出去。

如何鉴别瓷器是否是赝品


网采编汝窑瓷器系列专题——揭秘汝瓷的生产工艺。汝窑瓷器是我国陶瓷历史上最灿烂的明珠之一,汝瓷收藏品一直是被全球各地的藏家争相收藏。那么汝瓷的生产工艺是怎么样的?本站小编搜集了各种资料,关于汝窑瓷器的生产工艺整理如下:

第一部分:汝瓷的传统工艺流程:

1、泥料加工:进料——选料——碾碎——耙泥——沉淀——过滤——沉淀——凉泥——杀泥——困泥(陈腐)——

2、釉料配制:进料——破碎——石碾(捣碎)碾碎——配料、加水——搅拌——撇料——再搅拌——撇料——三次搅拌——撇水——量细度(手工测试食指与姆指沾釉相搓无粗糙感者)——浓度(撇水搅拌后用手臂搅动以顶手感觉为宜)

3、模具制作:内花碗模具图案依设计造型斗笠碗或罗汉碗——制母模——刻花。

4、成型工艺:杀泥——揉泥——手工拉坯——拍图案——旋足——修坯定形——凉干

5、施釉:坯品烘干——入窑素烧(760℃——800℃)——出窑甩坯——浸釉(抺釉)——[二次素烧—施釉]——烧成(1280℃)——分级——包装

第二部分:汝瓷瓷器的现代原料加工工艺流程:

1、釉用原料:选矿——化验——试验——确定配方——原料冲洗——精选——破碎——石碾粉碎——配料——加水——球磨加工——除铁——细度浓度测定

2、坯用原料:可塑性泥料——配料加水——球磨加工——除铁——抽真空——滤泥——练泥——陈腐

3、模具制作:石膏模具制作:旋母仔——制母模——翻母子——修整——晾干

4、注浆成型:固定母子——注浆(按坯品要求确定厚度)——放浆——凉坯——下母——修坯、旋口、旋底——擦坯 ——凉干

5、手拉坯成型:杀泥——揉泥——拉坯——凉坯、拍花——旋坯——旋底修整

6、机压成型:适用大批量生产碗、盘类产品。

第三部份:汝瓷窑炉的演变

一、严和店汝窑遗址:位于严和店蟒川河北坡半腰处,火膛为半月形或马蹄形窑炉,由燃烧室、渣坑、挡火墙窑室、窑底支烟道,窑后烟道,沿坡而上约10米处竖烟囱等。烟囱高度不详。

二、直烟窑,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临汝县汝瓷厂院内。圆锥形,直径约2米,燃烧室在窑前方,烟囱位于正上方高度五米(约)。

三、倒烟窑

六二年以来引进倒烟窑技术,可以烧还原火,有距形和圆形两种,有燃烧室、挡火墙,观察孔,窑顶有排湿气孔,窑台有吸火孔。窑台下有支烟道,从支烟道通向总烟道,总烟道设有闸板,可调节气氛和温度。

原建距形窑因窑炉有四边死角不好控制后改为圆形,有四个或六个燃烧室,烟道约30米长,烟囱高约30米。

四、隧道窑:一九七九年工艺美术汝瓷厂建,窑炉全长六十五米。分予热带、烧成带、冷却带。烧成带下部有两道支烟道通向总烟道和烟道,上设有二道闸门闸板,,用以控制窑炉气氛。配有四十五米高烟囱和三条道轨,一条为窑内烧成道轨,二为装车道轨,三是备用检修道轨,并有先进的顶车机,鼓风机,和自动记录温度仪表,是汝瓷建厂以来投资最高,也是当时最先进的窑炉。

五、推板窑:八十年代以来,为提高汝瓷成品率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引进了隔烟推板窑,用氧化火烧成汝瓷,加入还原剂促使釉料在一千度左右自身还原,这样不但减掉了匣钵,降低了成本而且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成品率,大大提高了汝瓷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该窑效率高,寿命长,直到现在仍然是批量生产汝瓷产品的理想窑炉,在我市各瓷厂不完全统计有十条之多。

六、液化气窑:九十年代,随着企业改制,汝瓷生产由国家经营转入个体经营大型连续生产窑炉无法启动,代之而来的是用液化气为燃料的灵活的液化气窑。它不用匣钵,最大可十几个立方,小则零点二五立方,是小批量生产和科研用的理想窑炉,可烧氧化火,也可烧还原火。截至现在汝州已有液化气窑近百座,对促进汝瓷发展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第四部分:烧制工艺的探索

汝瓷烧成随着时代发展,窑炉的不断更新,在烧制中特殊窑变工艺的需要,使她的烧成升温曲线有别其他瓷种,根据五十年代到现在的工作经验和科学总结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汝瓷主要品种有仿古产品、工艺美术品、酒类包装瓷、其他生活日用品。尤其天兰、天青、豆绿釉,釉层较厚,因此在施釉前要素烧(760℃—860℃)。而酒类包装瓷和生活日用品则一次烧成。

一、氧化蒸发期:

施釉后的坯品入窑后首先经过蒸发期因为汝瓷釉层较厚,其坯品含水一般都在5%左右,随着温度的提高,窑内水蒸气要逐步排出以免出现浆泡,或釉内沉炭。窑门半开。闸板拉开作到上下空气对流,充分排出湿气,以防水分滞留,碳素沉积。

二、氧化阶段:

(575℃—950℃)窑门关闭、窑内温度逐步升高,坯内结晶水、碳素有机氧化物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分解成气体排出,此时釉面开始熔融,在排除坯内气体后进入平烧和中火保温。窑内实际已是弱还原气氛,有利于缩小上下温差。有利于结晶水和有机物的分解排出。

强还原期:温度升到1000℃以上时合闸还原,微调闸板,一氧化碳气氛控制在百分之七至百分之十之间,坯釉中的硫酸盐和三氧化二铁充分还原为亚硫酸盐和氧化亚铁,随着温度升高,釉面玻化,在1000℃—1170℃时应以重还原烧成,由于Fe2O3对温度和气氛很敏感,所以在高温溶解时应保持还气氛亦称高火保温期。

冷却期:从高温热塑性状态到800℃可以快速冷却,以利釉下晶体形成。但到700℃以下要缓慢冷却。以防釉面炸裂,有利于天兰、天青釉成色。

第五部分:汝瓷窑炉结构

古汝窑窑体结构大致可分为燃烧室、渣坑、挡火垟、窑室,窑床、窑底烟道,支烟道,总烟道。窑顶排气孔,看火孔,试样孔和烟囱。沿山势而建,成马蹄形。窑前有燃烧室、通风口、渣沆。燃烧室内有挡火垟。喷火口约三十厘米,以迫使火舌上扬,在挡火墙上开有十数个5㎝×5㎝小孔,火从下、中部都可进入窑室,基本保持窑内上下温差一致,火从窑下支烟道进入总烟道,总烟边沿山势上升至10米左右,竖有烟囱约10—15米高,烟囱总高约30米,烟道上设一闸板,以利控制气氛。沿蟒川河两岸,林木茂密,以木柴作燃料,窑遗址旁没有渣堆可说明这一问题。

清凉寺窑炉与蟒川严和店窑相距甚近,这里窑炉基本以马蹄形为主,窑内结构与严和店相似,间或有矩形两窑相傍出现。虽年深久远,古窑难以复原。但有几点可以推定:窑前没有发现煤渣堆痕迹,燃料以柴为主,均用匣钵装烧,在残窑室内内窑墙上,紫红色的耐火泥说明用高温还原火烧成,大量的小窑群说明汝窑烧成之盛,更证明小窑气氛较易掌控。宋时交通不便,原料、燃料基本就地取材,因原料成份不同,所以各窑口都有自己不同风格的产品。如:蟒川严和店窑区多以豆绿釉为主,而沿蟒河而下的各窑口包括宝丰清凉寺则以天青釉为精品和大批量的刻,印花的豆绿釉产品。在汝州东南方的大峪店一带黄涧河两岸的窑区,则以葱绿、天兰,汝瓷挂彩为主。因此地与神垕毗邻,相互影响,故有钧、汝不分之说。

五十年代试验汝瓷以来,虽对古汝窑进行多次考察,研究其结构,并建窑试烧,但因对窑炉还原气氛尚没有熟练掌握,加上釉色尚在摸索之中新烧产品与古瓷大相径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从禹县神垕引进了小型倒烟窑,这种窑炉易于操作在短时间内即可以掌握操作技术。倒烟窑也由小到大,基本适应了汝瓷生产的需要。

为了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七十年代又从浙江龙泉引进较先进的隧道窑,为汝瓷的大批量生产打下了基础。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八十年代推板窑的筹建更是汝瓷的发展如虎添翼,这种窑炉烧成不用匣钵,只用几个工人一边进产品一边取产品即可,彻底解决了因匣钵装、出窑的劳累,更没有因匣钵所带来产品的落渣,火刺等缺陷,使烧成成品率由隧道窑的百分之六十提高到百分之八十五。这质量的提高使这种窑炉成为批量生产汝瓷的主要窑具。

为了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要,单一的小规格的产品不能适应进入小康水平的城市和外销出口的要求,汝瓷窑炉的又一次革命使汝瓷产品可以生产小到几厘米。大到1公尺以上的各种规格的产品,现在发展起来的液化气窑,适应了这一需要,所以在小瓷厂的普及是必然的。这种窑炉,燃料用液化气。保温性能好,没有废渣,成品率可以达到百分之百。现在汝州有大中小厂子二十余家,大部使用液化气窑和推板窑。

走差异化道路是制胜陶瓷市场的关键


近年来,陶瓷行业发展如火如荼,引入众多资本投资其中,但陶瓷品牌众多、鱼龙混杂,行业的成熟度还不够,而中小陶瓷企业占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中小陶瓷企业要想突围,就务必抓核心概念,走差异化道路。

品质和服务是永恒的追求

陶瓷行业在我国虽然发展较晚,但发展速度迅猛。应对竞争激烈的家用陶瓷市场,当人人都在心怀忐忑之时,当大家都犹豫徘徊之际,你务必要沉下心来并且知道自我就应做些什么。为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陶瓷市场环境的读后感,除了自我对净水的信念、对自我价值的认可,还要在保障陶瓷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紧跟消费者潮流。如果说前者是关乎陶瓷立足市场的方法性的调整,那么后者就是直接把控产品质量提升品质,为目标顾客群带给定制个性化需求商品,真正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中小型陶瓷厂家向大厂家学习,并不是要一味的模仿和抄袭,而就应是善于和竞争对手的比较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发现优势,就要突出自我的优势;发现不足,就要不断完善。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常常会给小厂家带来惊喜。

反而是恶性竞争,既损害了自我又阻碍了行业的有序发展。即使自我的产品或者服务不如对手的好,也不好害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的产品或者服务不可能任何地方都没有优势。要知道,是对手让自身强大,是对手让自身不断有学习和进步的机会。向对手学习,才是陶瓷厂家的制胜之道。

市场竞争不可怕,可怕的是陶瓷厂家只知道恶意竞争,不知道学习与感恩。陶瓷厂家要明白,企业要想做大做强,抄袭、模仿难有作为。随着陶瓷行业的不断成熟,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产品创新潜质弱,产品与服务质量差,很难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与信任。因此,增加创新的投入,提升产品创新潜质及服务质量,是企业立足市场的不二选取。

中国陶瓷技术装备的发展模式


陶瓷生产工艺技术与装备(机械与装备)是一对传统合作伙伴。这是为中国传统陶瓷发展过程所证明的。二十多年前,机械与设备落后,陶瓷制品生产也上不来,即便现在装备上来了,没有陶瓷生产的拉动,装备也上不来。就算生产与装备都上来了,还是需要相互补助,工艺与装备也才算能达到完善。二十多年前,中国陶瓷装备刚起步的年代,我便提出,纵观世界陶瓷业,凡是陶瓷生产发达的国家,也是陶瓷装备发达的国家,而且又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德、意、日、英均如此。那个时候的这些企业,也已经预见到发展传统产业,要达到较高的水平,需要有经济的支持、科学技术的支持。

中国陶瓷装备起步时底子是很薄的。几乎没有一间像样的陶机厂;2.5吨的球磨机算大的了,现在普遍使用的大型原料加工装备、滚压机、等静压机、全自动压砖机、辊道窑、自动施釉线、抛光磨边机等等全部是后来开发的;机械与设备是分开的,干燥器、窑炉算设备,球磨机、成形机算机械,因为那时候没有联成生产线。

这些年的中国陶瓷装备业发展可概括为如下几个特点:①体制变了,现在的陶企全是民营的,数量由原来的十多家增至大大小小几十家、上百家;②在竞争中求生存,大浪淘沙,形成了当代的中国陶瓷装备业大、中、小并存格局,各得其所,既竞争又合作又互补;③走现代科技自主开发之路,尽可能的将现代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应用服务于传统产业;④装备业从机修到行业到产业化已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每年的办展、论坛、行业组织、进出口等都有了;⑤多元化发展,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已向能源装备、深加工业、跨行业方向发展,立足于装备制造业这个更高的层次上;⑥不涉足陶瓷制品业,几乎没有一个装备企业办陶瓷厂的。为什么?让人费思量,留待人们去评说。

装备业与陶瓷制品业的发展道路不相同,也不能相同,但装备业一举成为世界强者,是应受到尊重并从中得到启迪的。我以为,中国的陶瓷制品业应向装备业学习、借鉴。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中国瓷器技术是如何被“偷”走的》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中国瓷器技术是如何被“偷”走的》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什么是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