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 导航 >

陶瓷论的造假与鉴赏

陶瓷论的造假与鉴赏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古代瓷器鉴赏 造假瓷器鉴别知识

2020-02-25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历史文物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见证物,被人们视为珍宝,受到重视,成为国家和个人的收藏对象。文物被视为珍宝,代表着财富,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商品社会里它会不断的增值,成为价值连城的商品,甚至是无价之宝。以牟利为目的及满足收藏家的要求,古今中外都存在着伪造、仿制古物珍宝的现象。何谓伪造仿制?就是把前代的器物,按其形状、纹饰、底款、记号制造出来的器物就叫伪造。仿制品统称“赝品”。

在商品社会里,赝品制造者总是依靠收藏家及经营者的贪心、贪婪心态而得逞。据史书记载:我国最早的赝品出现在西汉年代所伪造的“玉杯和周鼎”,以后的各朝各代都出现仿造前朝各式各样的器物。陶瓷器的仿造赝品就更为复杂,不仅有私家仿造,还有官家仿造。特别是官家的作伪,明、清二代的官窑,朝庭在不计钱财、人力、物力的情况下,不惜资本倾全力模仿各类器型的瓷器,制作精美,水平高。这一类仿造的瓷器应视为精品,千万不可轻易视为赝品,毕竟它们还有其真实年代而且出自官窑仿制。即使是当时的民窑仿官器,也有着一百至五百年的历史,也有一定程度的收藏价值。民国瓷和刘少奇瓷(五十年代仿造的瓷器,非常精细)如能藏入,也有较高的价值。

解放后,国内的厂家只有仿制少量的官窑、名窑器,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少量的宋五大名窑器、元青花、釉里红器、唐三彩、龙泉窑器、明、清官窑器等都是由国营企业的厂家仿造。八、九十年代开始,由于市场的需求和迎合当时海内外收藏家们的口味,出现了更大规模的国营企业、私家企业、个体企业的伪造仿制高潮,其规模是空前绝后的。克隆仿制的品种是包括了历代的陶瓷器,不论名窑、官窑、民窑凡有记载着窑口器物都出现在古玩市场上。甚至连解放后的“中南海瓷”(毛瓷)、“文革瓷”也大量仿制。而在古玩市场上出现得最多的就是“宋五大名窑、元青花、釉里红、明、清各朝的官窑器”,应有尽有。更有甚者,连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器物也在古玩市场上出现,而且大受“收藏家”的欢迎。例如:现时古玩市场上有一种“古铜釉雕瓷,凡开光的地方都绘有各种纹饰(以花卉、西洋人物为主)的粉彩,珐琅彩器,底有乾隆款的各种器型瓷(这种瓷器全部是机制注浆,用贴花工艺),这种瓷器历史资料未见报道,国家、各省博物馆也未见有,但就偏偏有很多收藏家爱好这些稀奇古怪而又漂亮的器物(这种器物是2002年底才在古玩市场上出现的)。

什么会出现这场空前绝后的伪造、仿制、克隆高潮呢?1、最主要的原因是海内外收藏家们的收藏需求,如无收藏者们的胃口大,克隆仿制生产出来的赝品就无法消化,制造者就必须积压,无销路的商品还有谁或哪个厂家敢去生产?2、科技的进步;用电脑分析胎釉,纹饰等工序,用电力、煤气按升温的比例烧制,投入资金少,产品出窑快,无损耗,回报率也就大了。因此,导致私家作坊在全国遍地开花(据说江西景德镇是一户一窑的家庭作坊)。3、由于用上电气化烧窑(一天可浇几窑产品),销路广,大一些的厂家(例如:景德镇、潮安市枫溪镇的部份厂家)可以批量生产,其产品大部份是机制注浆、倒模(这类产品现时在古玩市场上占60%以上的比例),纹饰用电脑绘饰、贴花、上釉后烧制而成,这类产品在古玩市场上比比皆是。

这些文物赝品在技术上存在翻版,再版的性质,因此只能称它为工艺品。它们是批量生产的,通过批发渠道,部份出口海外,部份就进入了国内各地的古玩市场,由专营瓷器的经销商再零批给各商铺或摆地摊的小贩,每件的价格从几元至千元左右(收藏者应明白真货真价,假货假价的道理,不可心存贪念,否则会上当)。而商铺、地摊的经营者,为了牟利,根据各自掌握的收藏者心态,把瓷器再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造假,直至收藏者认为“这一件才是真东西”,掏钱买入该器为止。而真正的文物真品,却具有“不可再生”的价值,绝对不是这些克隆仿制赝品所能比较得上的。

直接销售者的造假手法:

一、用砂轮、油石、砂纸打磨器物的胎脚及釉面,使其现出曾使用过的痕迹。

二、用、“氢氟酸”、“高猛酸钾”把器物内外涂匀(釉上彩器不适用,因酸会把釉上彩去掉),约10—60分钟(视瓷器的釉而定)擦干后用火烤干器物的内外,洗净后在釉面上涂上动物油(这样做旧后的痕迹连草酸水都很难洗掉)。经上述做旧后的瓷器,釉面有脂光,有旧感,但只要有经验的收藏者,就会发现其旧感是人为的,脂光不自然的,如果经验不足者,就肯定会上当。

三、用很尖的钢锥,在釉面上拷打,使釉面留下密密麻麻、大小不一、深浅不一的小坑,再把胶水涂在小坑里(用502胶或农具胶),然后洒上红黄土的泥粉,待胶水干后,用细砂纸磨平,形成出土器的迹象。

四、把器物打破重补,冒充旧器,把赝品的名窑器打碎,把碎片用“氢氟酸”、“高猛酸钾”浸泡几天,再用火烤干或涂上泥浆冒充高档出土瓷片进行销售。

五、还有两种真假各半的赝品,它们从出窑时就已形成了。其中一种是用旧器(晚清、民国釉上彩器),去掉彩后,重新绘饰、加款、上釉后重烧,冒充官窑器。一种是把从旧窑址中出土的器底、口部重新接坯绘画、上釉烧成。这样就形成了半真半假器,现时古玩市场上最多的这种器物是底款,正德、嘉靖、万历、康熙的青花、五彩器。

六、销售者对付收藏者最高明的一招就是讲故事给收藏者听,而故事的主要目的是诱使收藏者上当:一说其祖上是哪个朝代的大官,才会有这样的名贵器物;二说这些器物是从哪个大墓中偷挖出来的;三说这件器物如果在拍卖会上可值几百万元,因你是识货的人,又有鉴定水平,我们才会来给你看货,现因什么原故,钱紧才会几十万元卖给你,大有利可图。你如果不买,明天香港或台湾的某先生就要来买走了,你可别后悔;四说这件货物已经某某大专家鉴定了,货包真品,如假我把货吃下去等等。总之卖者奉承恭维的话会使买者听之舒服,故事的情节会使收藏家头脑发热、上当、中招。

由于有利可图,造假者为了牟利会不择手段的造假去迎合收藏者的心态。这种状况也就应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成语。凡踏入收藏这一行列的人,不论出于何种目的,只要踏入都会上隐(如同赌赂、吸毒一样),见到自认为好的器物,都会“夜难入眠”,非买上手不可。但如果没有一定的鉴定水准,往往只会买到赝品,特别是追求“名窑、官窑器”的同行们,因为这些高档瓷器存世毕竟稀少。何谓“官窑”?就是由皇宫直接设置控制经营,专门为皇宫生产的机构,它是非商品的窑口,宫里要时就烧制,不要时就停烧,而且烧制的产品必须进行严格挑选方能进官,凡不合格的产品必须打碎埋掉,绝不允许流入民间。由于这些高档瓷的数量少,其价值才会在海内外的拍卖会上出现“天价”。如市面上随便“捡漏”就能捡到官窑器、名窑器,那么海内外的拍卖会就不可能出现“天价”了。

文物遭遇厄运是历朝历代的战争对其造成的破坏。但解放后的六、七十年代却是文物的悲哀期。文革期间的“破四旧、立四新运动”,对古文物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在当时“四旧”二字造成了人人自危的压力,只有“破”之方能入眠。七、八十年代因广东毗邻香港、澳门,当时的“广东省文物总站”在省内(特别是潮汕地区)设点收购古旧文物出口(在国家政策的许可下),导致全国各地的文物贩子都涌到了广东省这个大市场(全国最早形成的文物交易市场是广州市清平路的“天光圩”)。广东在古代是一边远的地区,没有太多的文物,但自明清二代开始由于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及香港、澳门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的新兴地区。由于旧时代的种种原因,使广东沿海各地拥有了大量的侨胞及海外关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潮汕地区、兴梅地区,由于人多地少,生活贫困,人们为了生存,只有漂洋过海外出谋生。因而形成了世界各地都有潮汕人,客家人(广东有句俗语“无潮不成市、无客不成圩”之说)。六、七十年代,潮、梅地区的群众手头上有钱(华侨汇款),特别是潮汕地区的群众有钱可买入卖出(国内的走私活动也由此而生)的贩卖、收藏古旧物品,这在当时也是名闻全国的。而广州历来又是全国最早最大的文物集散地(历来的文物走私,大部份都从广东出境),吸引了海内外的文物贩子前来交易。在这十几年的过程中,除被文化革命的“破四旧运动”中所破坏的 、再经广东省文物总站合法出境、走私份子的非法出境,存余下来的一部份文物就在省文物总站各市级文物店及广东一些收藏家的手中了。再加上八、九十年代这十几年的时间的合法出境和非法出境,再被国内各地的收藏家收藏入手。现在的古旧文物已是所剩无几,连国内很多省、市级文物商店都是空空如也,就是有也只有民窑器了。事实上,现在古玩市场上的“真品”即使是民窑器所占的比例也只有千分之一(在此是按整个古玩市场的数量而言,有的古玩店上千件货连一件真的民窑器都没有),如果说官窑器的“真品”在十万件中也难找到一件。这一点绝不是危言耸听,从中央电视二台创办“投资艺术品栏目”二年多来,公开向社会征集藏品展出,至今还未见报导一件“官窑器”的真品(中央二台每周征集5000件相片,每月2万件,2年多来征集了近50万件,却无一件是官窑器或宋代五大名窑器),由此证明这些珍贵品种并非是易得的。

由于以上的历史原因,造成了现时的全国性古陶瓷资源的枯渴(毕竟出土的陶瓷器是有限的)现今已形成了古瓷北归的局面(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收藏家都到广东各地购旧货返北方),因北方(实际上应该说除广东之外的各省)在六、七、八十年代近30年里的古旧文物90%以上都流入了广东或是直接由海内走私份子走私出境了。

其实,作为一名真正的收藏者,其收藏目的应“求真、求精、求不可再生品”,如果是赝品(七十年代后的仿品),在当今的社会中只能作为工艺品(大师级的作品除外),因其存在着翻版、再版的性质,而且可以批量生产,因而不存在收藏的价值。民间收藏是一项群众性活动,收藏者应在这项活动中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同时必须记住“学无止境”,这样方能学有所成。哪一个有名望的专家、收藏家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而成“家”的?在收藏的过程中多加研究、求证,逐步巩固自身的鉴赏能力,不要“人云亦云”,如果急功近利,自以为是时,必须将“折戈沉沙”误入岐途而不能自拔,届时将追悔莫及。研究应站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缺一不可),争取做到能举一反三,《古物都有年限(如同树有年轮),年限长短所留下的“老化”状况,在任何古文物上都会反映出来的》。

由于造假已用上高科技术,使得传统鉴定已变得不大可靠了,收藏者必须以自身的鉴赏水平,综合请教有经验的老前辈和专家的看法,再求证于科学鉴定,这样才能知晓自己的水平在什么程度上!在此本人谈一谈对陶瓷器鉴赏的一点心得。

一、先辈、专家们出版的文章,发表的无私经验、心得、理论,在当今的文物古玩市场上,已有一部分不太适应了,但还是可以作为参考的依据。因现在的仿制已用上了高科技,电脑分析配胎釉绘纹饰,各种各样的造形、纹饰、尺寸、底款等都可仿制达到“惟妙惟肖”的境界,作为收藏者,就必须多加研究、求证、否则就不会进步。

二、确定器物是否旧器?首先应从陶瓷器的胎釉入手:①旧器:釉比较厚,分布不匀,有包浆状,釉面呈脂光(如玉的光泽内含),器的胎釉整体自然,并伴有长年累月涤洗、磨擦,使用过的痕迹,胎坏都是手拉坯制作,胎土中有含砂粒的“硬”感觉,手拉坯形成大小、深浅不一的旋纹会留在器物的内壁,竹刀修胎的痕迹会留在器物的外壁及底部,竹刀修边胎的地方会留下“竹刀纹”。②新器(赝品):釉薄光滑,呈贼光,无包浆状,即使用“氢氟酸”处理过的器物,其光泽不是太亮就是太暗,呈不自然状,赝品的胎有人工和机制二种:人工拉坯的胎没有竹刀修胎的痕迹(因是用铁刀修胎),机制胎的连手拉坯旋纹都看不见,而且胎土紧密,含粉状,无含砂粒的感觉,呈“软、湿”的状况。③旧器无釉露胎的地方,呈干燥状胎釉形成一体的感觉。新器无釉露胎的地方呈“湿”状,胎釉形成二部份的视觉,即使经特别做旧处理过的器物,也无法呈现胎釉连成一体的视觉。④同样大小、厚薄相同的品物,旧器因经几百千年的时间风化,比较干燥变轻,而且拷打时器物声音发哑。新器因无年限的风化较重,拷打时声音较响。⑤旧器的胎脚因年代的风化,不同程度上会形成高低不平的凹凸小坑,整体呈现出一片自然、干燥、统一的色泽。新器的胎湿现刚出炉状,或因化学物的造假,变得太黑,太旧的状况,整体无法统一,呈现胎釉分开的“湿”感觉。

三、大多数的旧器由于釉厚(釉下彩器),绘在瓷器上的纹饰,看上去有沉在釉下面的感觉,绘画手法随意自然,有动感,在纹饰的笔划中能看到有深有浅的颜色。新器釉薄(个别除外),釉面光滑,呈贼光,纹饰看上去都浮在釉面上(高仿器除外),绘画手法呆板,不自然,无动感,纹饰的笔划平流死水,颜色无深浅之分。

四、旧器是用木柴、煤炭烧造,由于窑内升温不均匀,会造成大多数器物釉层的流动,形成釉面会出现厚薄凹凸不平的地方,釉面的汽泡比较少,而且分布不匀,但汽泡却有层次(即二层、三层),凡垫烧的器物,胎脚处或多或少沾有窑砂。新器是用电气烧造,升温快,而且釉薄,形成釉内的汽泡大中小密密麻麻,分布极匀,无层次(呈一层状),釉表光滑平整,因是机械窑烧制,胎脚无沾窑砂的迹象。

五、①出土器有明显特征:大多数的器物在地下受到几百一千年的各种化学物质的侵袭,轻的会在釉下形成一层很自然的泥浆状(用20倍以上的放大镜可看见泥浆状分布在釉内气泡的上面),重的会把釉面局部或全部腐食掉,在器物的釉面形成自然的条状,块状的附着物(大多呈褐黄色,黄白色),这些附着物用钢刀都无法割掉。有一种假出土器是用泥浆或泥粉加胶水沾上去的,一割即掉。还有一种假出土器是用泥浆涂在已烧好的器物釉表上,待其干后再上釉第二次入窑烧成(行里话叫“复烧器”),这种器物如用肉眼看100%是出土器,但如果用20倍以上的放大镜看,那些泥浆状都在气泡的下面,只能见到气泡,而无法看到泥浆状。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第二次上釉,釉在高温中又形成滚沸产生气泡,而涂上的泥浆又变成沉在气泡下面了。旧出土器经水打温后,用鼻嗅之,有泥土香味。②出水器的特征:从海中打涝的器物(从唐代到清代,我国的外贸瓷器大都由海路向世界各国出口,而当时的船只设备差,很多无法经受海中风浪的冲击,因此沉入海底的船只多不胜数),呈现二种状况:好的釉面光洁如新,有脂光;差的光泽全无,如同脱去了一层皮。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釉好的器物,一沉下去时即被海底沙泥所覆盖,从未被移动过,釉差的器物,一沉下去即被海流在海底的沙泥上长年类月的淘来淘去,把釉的表层全部或局部磨掉。在海中出水的器物都会不同程度的沾上贝壳(俗话叫“寄生”),贝壳的附着自然而又牢固,假的出水器,贝壳是用胶水沾上去的,呈不自然状,并在贝壳的边沿可见到胶水的痕迹。真器在海水中浸泡了几百一千年时间,由于年限及海水的风化,形成了干燥状,胎釉连成一体的状况,用放大镜可看到器的釉、胎表面形成均匀自然的下凹黑点状。新仿假器绝对无此特征。

六、旧器抚摸时手感舒服,釉聚处有明显凹凸感,并有一种继续开片纹的状况(这是因岁月的老化所形成的),这种开片是在釉层由里往外开的“冰片纹”。新的假器都有化学品造假处理的,凡用化学物质处理过的器物用鼻嗅其内部,都会有一种“异味刺鼻”的感觉。瓷器入藏时,可用0.5%比例的“草酸水”浸泡24小时,旧器的年代风化绝对不会洗去,但假器物伪造上去的状况却被“草酸水”在浸泡中洗掉,浸泡过的器物再用1%的洗衣粉水浸泡24小时,洗干净后的器物可回归其旧貌。

七、必须多方面综合、调查、研究方能确定器物的真假及自身的鉴赏水平,绝不能凭“有脂光、手感舒服、紫口铁脚、有火石红、铁锈斑、开片纹等的一、二点感觉,就武断下结论。因古陶瓷是人工制作的坯件及刻制绘画纹饰的,不可能每器都一模一样(毕竟不是机制可以印出来的),而且在几十米长的窑内烧制,用木柴煤炭作燃料,要加温到1200度以上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由于升温慢,在窑中无法保持均匀的火力,因此,会造成器物的生烧、变形、胎釉变样、纹饰发色差异不同的状况。绝对不是现代克隆赝品瓷,用高科技烧制那么简单,全部的产品都能烧出一模一样的水平。

在此,再带上一句话,奉劝收藏者们千万别带“版图,放大镜”去买“古董”,因“按图索骥”只会买到假货,绝对买不到真货,而放大镜不是一放到器物上就能分出真假的设备,反而收藏者一到行家或经营者处,只要你一伸手,人家就知你的水平了。如果你用“版图、放大镜”对赝品进行对照,观察时,只要你问价,卖家就会把你引上成功交易的道上,事后损失的只是你自己。实际上版图的器物只是供我们参考其造型、神态、纹饰等,绝不是“按图索骥”对上号就是“真品”,因古代的瓷器生产制坯胎一人,修胎一人,画、刻纹饰一人,上釉一人、写款一人、各司其职。因此世上不可能有一模一样的器物,除非是伪造品或现代的“克隆赝品”,放大镜是在研究时才能用的,其作用只是看气泡的状况,纹片及出土的迹象,不是一放到器物上就能分辩真假,就能成为专家。

真正要求证藏品的真实性,本人认为最后还必须去做科学鉴定,因科学鉴定分析出来的数据是无可争议的(传统鉴定如由三名专家鉴定会得到三种结论)。在此,向广大收藏者推荐“北京华厦物证古陶瓷鉴定技术研究所”,该所是国内最具权威的鉴定机构,收费标准:①专家传统鉴定300元/件;②釉质老化鉴定(科学鉴定)500元/件;③物质元素测定(科学鉴定)800元/件,该所并出具鉴定报告证书。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陶瓷的鉴定与鉴赏


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陶瓷仿制与创新的历史。通过欣赏陶瓷,我们可以了解各时期的人们生产生活状况,还原历史与文化、淘汰虚假传说与猜想!同时,我们也可以用确定无疑的历史,定位陶瓷器皿的真实年代,为陶瓷鉴定提供一套有效的方法。

漫长的史前文化给我们留下的东西不多,我们想了解史前文化,只有能过石器、陶器、甲骨文、历史遗址等有限文物来研究,其中,彩陶是重要的文物证据。彩陶纹饰以仿生画为主,主要有云雷纹、涡纹、谷纹、动物纹等,这些都是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动物、植物在文化期就有,也可以进一步推知当时的人们生产生活状况以及当时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信仰;这些纹饰大多是自然界真实存在的,也有因敬畏而想象出来的东西,表现手法上是写实与抽象相结合,类似现代的小写意,这与当时绘画水平不高有关;彩料主要是植物性彩料,这种彩料色泽鲜艳,怕氧化,这就是为什么彩陶上的彩刚出土时鲜亮,出土后很快就变暗变淡或消失的原因!如果你买到一个色彩清晰、不褪色的彩陶,就要考虑这是否合理!

秦汉时期,厚葬文化盛行,人们相信轮回转世,希望死后依然能享受荣华富贵,所以,这时期经常用陶器仿制生产生活中的用品陪葬。最有名的是秦始皇兵马甬,这时期出土较多的是陶罐、陶灶、陶院、陶仓、陶人、陶动物等,这些东西都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果一件陶瓷器皿,是当时不存在的东西,不符合当时风俗习惯,就不能认定为那个时期的物品,这种方法,可以将大量臆造品排除在到代真品之外。

汉代出现了釉陶,釉色有绿釉、黄釉、褐釉等,釉层薄、无气泡。釉陶是汉代陶工将陶器在泥浆中刷洗后,再烧,偶然出现的一个品种,属于创新品种,胎釉同源,是鉴定釉陶的根本方法。即胎土与釉是同一种物质,不会有太大的反差!釉水在烧造过程中,因窑中气氛不同,常常会出现杂色,汉陶真品釉面或多或少都有色差。

釉陶属于天然矿物质釉,色彩清新、稳定。坑口好的釉陶没有反铅现象,甚至连开片也没有!黄河流域出土的釉陶品相好,釉陶被泥沙包裹了千年,与外界完全隔离,出土时都光鲜亮丽,用水清洗后,一尘不染,比新的还新!坑口不好的釉陶,有失光、返铅现象。其实釉陶的釉色是以铁为着色剂,呈绿、黄、褐等色,所谓返铅,就是釉中的铁被重新析出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后代陶瓷中也经常出现!返铅、返锡,其实都是返铁现象!

唐三彩在继承汉代釉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创了彩色陶瓷新时代!唐三彩的出现,说明在唐代,人民就掌握了研制彩色釉的技术,可以自由灵活的将这种技术运用到陶器之上,烧出了色彩斑斓的三彩陶器。这种技术延续到宋辽,出现了辽三彩、宋三彩,只是宋辽三彩陶器远不及唐三彩好!元代三彩技术就没落了,只有孔雀蓝、孔雀绿釉等单色釉、双色釉等品种!此后,低温釉陶一蹶不振,完全被高温瓷器取代!

东汉时期,在汉绿釉基础上,提高了烧造温度,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青瓷。青瓷是以铁为着色剂的瓷器、以单色釉为主。在烧造过程中,出现了瑕疵“褐色铁斑”,这种铁斑,改变了青瓷颜色的单调,有着独特的美。晋代工匠就掌握了这种铁斑形成原理,将铁斑巧妙运用,装饰瓷器,创造出褐斑点彩瓷器。这可以说是最早的彩色瓷器!

到唐代,受唐三彩影响,人们调整釉料中铁元素含量,烧出了黑釉瓷器、蓝釉瓷器等。唐人将以钴为着色剂的彩点在瓷器上,出现了唐青花;将白色釉彩涂在瓷器上,出现了花釉瓷器;唐代开创了彩瓷的新时代。这反映了唐代是一个开放时代的事实,在这个时代,人们能够广泛包容,接受新事物、新思想。

宋代继承了唐代开放思想,人们可以相互学习,自由创烧瓷器。宋人思想虽然开放,但饱受战乱之苦,唐代许多先进技术,来不及传承,就失传了!宋人无法复原唐三彩技术,又想仿制彩色瓷器,就用墨彩代替釉彩,出现了彩绘瓷器!受唐三彩的影响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创烧了许多带有斑、点、纹瓷器,比如说:油滴斑、鹧鸪斑、木叶纹等瓷器。

在烧造过去中,但偶然发现以铜为着色剂,烧出的彩斑更清新艳丽、色调丰富多彩。以铜入釉,本来是淘洗不纯所至,却造就了以钧瓷为代表的铜红釉瓷器!

宋人不仅思想开放、而且善于学习与创新。宋人好古,以古代器具为模本,创烧了许多仿古瓷器,比如:鬲式炉、琮式瓶等;以自然花卉为模本,创烧了花口瓶、花口盘、莲蓬碗等;以生活器具为模本,创烧了斗笠碗、渣斗、洗、花盆、人物、动物等。宋人善于相互学习,不同窑系、不同窑口,都互相借鉴。

宋人这种善于仿制与创新的做法,为我们了解宋瓷、研究宋代文化提供了依据!从器型上看,主要有仿古器、仿生器、仿景器和生活器皿;从釉色来看,主要仿玉和仿自然之色。因思想开放,宋瓷窑口众多,因相互学习,各窑口有许多共同点,又因当时仍是自然经济,各窑工艺与釉水配方不同,器物千差万别,各窑存在时间长短也不同,这为鉴定宋瓷带来难度。总体上说,宋瓷器型优美、釉色清新,质量不一,品种繁多,是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造成宋瓷艺术成就高、创新品种多的原因是宋人开放和包容的生活态度,与皇帝没什么关系,唯一关系是皇帝无暇顾及民生,使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唐宋时期,人们思想开放、包容,善于创新、乐于接受新事物,人们相互学习、不断总结,将传统美与自然美有机结合,不断将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到生产生活中,人们也乐于接受这些产品,择优而取之,真正做到优胜劣汰,从而推动陶瓷业的大发展,这才是唐宋陶瓷百花齐放、精品倍出的根据原因。

元代因战乱不断,政府无暇顾及陶瓷业,一方面,陶瓷业沿袭唐宋时期的传统继续发展,继承与创新仍是陶瓷业的生命力,景德镇窑在仿制磁州窑的基础上,成功创烧了元青花;各地窑厂学习与仿烧钧窑,形成了钧窑系;铜作为着色剂,应该到瓷器,创烧了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等诸多名贵瓷器品种。另一方面,由于战乱,许多窑口消失、许多技术也随着消失。国力下降,制瓷业受到打击,产品质量普遍下降,元瓷粗,是人民的共识!除少量官府订制的瓷器外,元瓷质量普遍不高。

明清两朝,政权相对稳定,官府介入制瓷业,创办了御窑厂,制定了严格的制瓷制度。一方面,官府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不惜工本、研制瓷器,烧出了许多精品瓷器。即有仿古瓷器,也有创新品种。明代出现了宝石红釉瓷器、洒蓝釉瓷器、斗彩瓷器等名品;清代出现了更多的仿生瓷、仿古瓷品种,在仿制过程中,创烧了郎窑红、窑变釉、珐琅彩等名品。另一方面,民窑受到打压,质量下降、创新不足,形成一景德镇窑一枝独秀的局面。

明清两朝瓷器以景德镇窑为主,官窑瓷器胎质细腻洁白、制作规整,相对好认。只是规整中缺乏情趣。总体感觉也不错。可见,高投入、严管理,也能出精品。

晚清至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国力衰微,以仿古为主,也有少量创新,浅绛彩、醴陵釉下彩、毛瓷都是不错的创新品种。这段时期,人们思想活跃、做事认真,无论是仿古,还是创新,都做的不错,精品很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瓷器生产很多,精品微乎其微。能写入陶瓷史上的品种,几乎没有。按说现代科技进步了,应该是精品倍出的时代,为什么难出精品呢?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政府角度上看,角色定位有问题,即没象唐宋时期一样,完全放开,任其自由发展,也没象明清时期那样,在陶瓷行业进行高投入,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攻关,而是有限度地放开制瓷业,由私人自主经营。这就造成制瓷业发展不平衡,各窑厂为了生存,纷纷制造仿古瓷,由于投入不足、技术落后,对古代陶瓷缺乏研究,仿古瓷多数不伦不类,缺乏古瓷器的神韵。另一方面,民间对商家用仿古瓷冒充文物骗钱感到厌烦,斥之为假货,不认可,政府对仿古瓷态度模糊,舆论导向以打击为主,以至陶瓷厂生存都是问题,生产精品只是梦想!从生产厂家来看,经营思想不对,营利目的太强,甚至不惜假冒文物牟利,没有从审美与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没有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产品,不可能做大做强!从生产工艺上看,现代感太强,完全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适合批量生产的工艺,缺乏应有的美感!从用户角度上看,多数是以投资为目的,用耳朵买物品的多,用眼睛看、用心去想的少,买东西不是捡好的买,而是选贵的买,土豪心理严重、缺乏审美能力,这也是伪劣产品泛滥原因之一。总之,现代陶瓷的悲剧,是现代人的悲剧!鉴赏现代仿古工艺品,从审美、工艺、材料等方面,不难鉴别!

任星航三论钧瓷鉴赏


钧瓷艺术品鉴赏长期以来,没有、也难有一个规范的尺度标准。理论工作者和钧瓷鉴赏家们大多从作品外部品相和自然窑变现象来研究、挖掘钧瓷艺术的文化美学价值,这是最直观也是最便捷的欣赏方法。笔者任星航从事钧瓷烧制近40年,研究认为,钧瓷艺术的鉴赏,还是应该从造型艺术、装饰艺术、窑变艺术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诠释。

钧瓷鉴赏之窑变:鬼斧神工的烧制之路

钧瓷窑变艺术在于铜红釉的创烧成功,得以把釉层在高温下流动痕迹惟妙惟肖地显示出来,出现具有特殊美感和艺术情趣的瑰丽色彩。青者若蓝天,月白胜美玉;紫者或像熟透的葡萄,或似怒放的玫瑰;红者或如盛开的牡丹,或肖深色的海棠;蓝紫相间,如蔚蓝水光中泛起的片片紫浪,绚丽多姿;紫红相映,似莹润的玛瑙,凝重深沉。钧瓷这种窑变现象改变了历代青瓷那种一览无余的玻璃质感,而把瓷器特有的自然美、艺术美和崇高的理想美融为一体,创造出五彩斑斓且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珍品。

钧瓷釉料中含有磷、钛、铜、锡等多种微量元素,为窑变现象的发生提供了内在条件。作者根据含有不同金属氧化物釉料的特性,采取多次分层施釉的工艺方法,也增强了釉色的浑浊感和丰富程度。窑变钧瓷釉层结构非常复杂,大体可分为四层:靠近胎体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与青瓷釉结构相近,蓝色层的上界呈变化幅度很大的波浪状,釉面下有许多气泡;第三层是紫红二色相互交错的不连续层;第四层即表面层,是整齐均匀淡蓝色的铜氧化层。这种釉层结构,对各种光波具有选择性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从而使釉层晶莹含蓄、美丽动人。再加上釉层中的气泡对光线的搅动作用,就形成了特殊的断面结构和绚丽多彩的外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钧瓷窑变意境。这些窑变景观,飘逸虚幻,令人遐想无穷。真是景致飘渺、景随人意、入目消魂,极尽绚丽多彩之至,有鬼斧神工之妙。

在钧瓷界,作品分柴烧、煤烧、炭烧、气烧几大种类。由于燃料不同、烧成工艺不同,所形成的窑变艺术风格也迥然有别。概括来讲,柴烧作品清丽雅致,煤烧作品热烈奔放,炭烧作品质朴自然,气烧作品明丽浅艳。

钧瓷鉴赏之装饰:人巧与天成缺一不可

传统钧瓷形制追求简约自然的风格特点,少用装饰手法,但并不排斥装饰。在必要的时候,为了突出主题,渲染艺术效果,也会使用各种装饰手法。如传世宋钧出戟尊,在器身上用戟枝做装饰;鼓钉洗的口沿部,用乳钉作装饰;在众多的传统造型中,利用祥云、水草、连环等纹样进行装饰也很常见。这些装饰技巧的运用,在钧瓷造型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钧瓷装饰艺术分人巧和天成两个方面,也就是与人工刻意创作和烧制过程中自然呈现两个层面。

先说人工设计创作。在钧瓷造型中,作者为了增加器型的动感,往往在口沿部用龙、凤、鱼、虫等物品进行装饰,这些称为首辅装饰。有鱼尊、天道钵、螭龙画缸、双鹤瓶等都属于这一类型;其次常见的有旋纹装饰。作者在器物上雕刻不同的旋纹,一方面能缓解烧制高温下釉料融化后快速流动,一方面增加了形制的韵致和动感;如鼓钉洗、旋纹瓶、竹节笔筒等,都是旋纹装饰的成功范例;雕刻装饰是当代新兴起的装饰手段。作者在器物上留下环条状或其他形状的空间不施釉,采用浅浮雕或其他雕刻方法进行雕刻,来实现阐述诠释自己人文观点的目的。夏风尊、友谊钵、花城、荷风清韵等,都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作品;钧瓷作者在创作中还会用一些其他装饰手法,如凤凰笔挂,用的是泥塑工艺;在滴水观音的创作中,作者采用的是雕、塑、线综合的装饰手段。

自然窑变形成的装饰效果以纹样为主,自然、奇妙,令人叫绝。钧瓷在烧制过程中,因釉层厚重和烧成温度等原因,出现多种窑变流纹,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装饰效果。比较常见的有冰裂纹、百级碎、蚯蚓走泥纹、兔丝缕、孔雀羽、袈裟衣、珍珠纹等等,回环百结、错落有致、韵味天成,饶有情趣。

双龙尊-钧瓷

钧瓷鉴赏之造型:传统与当代结合

钧瓷始创于唐代,昌盛于宋朝,至今已传承千载。在发展历程中,钧瓷形制由日用器逐渐演变上升为观赏艺术品,特别是北宋徽宗时期钧台官窑的设立,皇家风范就成了传统钧瓷的主要风格特征。如传世宋钧造型出戟尊、鼓钉洗、仰钟花盆等等,都突出了庄重、沉稳、雄伟、磅礴大气的特征神韵,承袭了日用瓷器皿造型线条简洁、比例适度、起伏合矩、形态优美的造型精髓,这一方面是视觉审美的需要,一方面也是实用的需要。其实更重要的是,钧瓷造型是实现窑变的载体,是窑变艺术的基础。而窑变现象的产生,则是釉层在烧制高温下熔化流动呈色而形成的。所以,传统钧瓷造型简洁、自然、质朴、流畅的风格都是在为窑变效果的呈现提供广阔的展示空间。

钧瓷造型从唐代到新中国建立之间千余年的进程中几乎没有很大变化,一直以瓶、炉、尊、洗、盆、钵、壶等传统器型为主。20世纪末期改革开放以后,钧瓷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钧瓷造型艺术才突破了品种单一、遵循守旧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当代钧瓷造型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引进其他瓷种的表现方法,甚至大胆采用西方世界的美学理念,创作了大批主题深刻、构思新颖的钧瓷造型,大致可分为人物、动物、创新造型、改良类造型等。在钧瓷人物造型中,古今中外人物应有尽有,可谓洋洋大观。其目的都是在体现创作主体的外表或内在的美感。创新造型类钧瓷主要是新生代钧瓷造型工作者的作品。他们思想超前,作品以摆件、壁挂类为主,鲜活、灵动、新奇是这类作品的主要特点;改良类造型,大多在传统造型上增加饰物或加以改良,植入特定的历史文化符号或美术元素,从而赋予作品新的命题和含义,使主题得以升华。

结束语:

要欣赏钧瓷,就要走近它、了解它、热爱它。深入其中,你就会发现:钧瓷窑变艺术就是一首首无字的隽永含蓄的诗篇、一幅幅立体的浑然天成的画卷、一曲曲无声的天籁妙韵的乐章。

长沙窑陶瓷的鉴赏与鉴定


湖南长沙窑又名铜官窑,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终于五代,时间延续300多年。其烧制出来的瓷器品种丰富,美观精致,实用性强。这些瓷器在青釉下加绘彩色花纹,冲破唐以前单色青釉一统天下的局面,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长沙窑是我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为唐以后的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我国彩瓷工艺的骄傲。

现在古玩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仿制的长沙窑瓷器,不经意间藏家就会“走眼”,如何才能在购买之前做出准确的判断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根据长沙窑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鉴定

长沙窑釉下彩绘有两种。一是用彩色直接在坯胎上作画,然后加盖一层青釉在上,入窑高温煅烧而成。二是先在坯胎上刻划出花纹,在其上施彩色,然后罩上青釉,最后入窑烧成。彩绘的色彩,常见有褐色、绿色、粉蓝色、褐绿色或白色等。长沙窑胎釉特征明显体现在初唐时产品胎质较粗糙,欠坚硬,呈暗红色,有微微灰黄灰青色,釉层显薄,釉色青中发黄,有姜黄色倾向。唐中后期,胎色基本为深灰色或浅灰色,胎质较前坚硬精细,胎和釉粘结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瓷化程度已相当高。长沙窑的胎体,一般是粗厚的,和同时代的邢窑胎骨相比,相差很明显。釉色主要是青色釉,除此还有白釉和褐色釉等。青色釉中又分为青黄色和青绿色两种。釉质精细莹润,观察釉面可见表面布满无色细碎片,它细密、均匀、柔和分布,这也是真品的特征。釉的表面往往是不均匀的,一个器物中可见釉层厚薄不匀现象。

长沙窑釉下彩绘以氧化铜、氧化铁做呈色剂,绿色是氧化铜,红色、褐色是氧化铁。氧化铁在釉下呈褐色,在釉上呈红色。呈红色的器物长沙窑出土有十几件,纹饰有花奔、禽鸟、动物、龙纹。长沙窑以诗词作装饰的也很多。

长沙窑瓷器在质地的致密和成型的精巧程度都逊于越窑青瓷和邢窑、定窑白瓷,因而价格就便宜许多。比如同时代的一件长沙窑壶只标价“五文”钱(高19厘米),浙江出土的一件越窑盘口壶上刻“价直一千文”(高47.9厘米),两件瓷壶大小相差不到3倍,价格相差却达200倍,因而在当时,物美价廉的长沙窑成为畅销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从长沙窑陶瓷的纹饰来鉴定

长沙窑属于青瓷体系,其装饰手法多样,有刻花、划花、镂刻、堆塑、印花、贴花、绘花等。绘花最富创造性,在釉上和釉下绘出各种花纹。这种釉上彩绘不是在烧好的有白釉的瓷胎上绘彩,而是将釉施在坯胎上,待釉阴干之后,直接在上面作彩画,入窑煅烧,一次性完成。这种釉上彩绘一般是绘彩云、彩山、彩带、彩斑、彩树叶等纹饰,这种彩绘,由于彩、釉交融在一起,所以显得自然、生动、流畅,有水墨画淋漓尽致的生气。

彩绘的纹饰常见有几何纹,如四方形、六方形、菱形、圆形等。还有云带纹、山峰纹之类,这种纹饰多用点彩而成,有的还绘成各种飞鸟、游龙、走兽、鱼纹、花卉、人物等。这些绘画,用笔简练,自然洒脱,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开创了瓷器装饰艺术的新天地。长沙窑把绘画、剪纸,雕塑等工艺都运用于陶瓷的装饰中。其次,有些产品反映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内涵,由于出口到西亚等地,因而就有一些椰枣等异国风格的装饰。还有一些产品中甚至出现了金色卷发女郎、异国情侣等西方人物形象。此外,还有反映马球等运动场景的纹饰。另外,一些哲学格言、民间谚语也在长沙窑产品中有出现。

长沙窑花鸟画造型雅拙生动,逼真夸张。其造型来源现实生活,取于自然,对客观形象有细致的观察与深刻体会,画出来的物体不是简单地描摹,而是在描摹的基础上大胆取舍、提炼、夸张、变形。卓尔不凡的釉下彩绘艺术完全是写意的、游戏的笔墨,这种简约粗犷的形象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长沙窑釉下彩绘装饰纹样的运用具有独创性,山水、人物、花鸟大都是湘江两岸极平常的景物,窑工随手拈来,画上器具立即变得生动而有趣,既是湘江两岸自然风情的写照,也是窑工那种生存智能与意趣的遗存,表现了一种率真、质朴的美感。

模印、帖花也是长沙窑特有的风格。模印是往往先刻划需要的花纹,制成模子,有的是用刻有花纹的模子直接拍打在器物的坯胎上面,现出图案;有的是在薄泥片上压印出花纹,然后再施青釉,图案常有飞凤、飞鸟、飞雁、花蝶、狮子、走鹿、双鱼、武士等等。这些图案构图简洁,线条粗细得体,均匀有力,没有繁杂多余,呆板堆砌之感。

在泥坯上作画,如同在生宣上行笔,有渗透渗开的效果。陶泥、釉彩在烧制过程中所产生的特殊效果,往往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惊喜。长沙窑釉下彩绘艺术大都先用铜红铁线勾勒,再用大笔蘸铜绿等色渲染完成,强调笔情墨趣。

长沙窑作品用笔潇洒豪迈,完全是书法技巧的运笔,力透窑坯,遒劲奔放,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窑工对深一层生命形象的构想。

三、从长沙窑陶瓷的造型来鉴定

长沙窑造型品种丰富,有盘、碟、碗、杯、洗、盆、瓶、罐、壶、枕、盒、文房用具、人物、动物、玩具等等,类别很多,式样繁杂。长沙窑产品中常见一种壶,口宽、短直颈、溜肩、长腹,腹至脚底渐收,身有瓜棱形和长圆形,底足有一圈外撇,底可分平底、璧底、圈足。平底的是早期产品,璧底的略后,圈足最后。肩部设流,流分长曲流和短流两种,短流刀削六面或八面,显得古拙富有民间气息,很有时代特征。这种形式的短流,在同时代的越窑壶中也常有出现,流下的腹部往往绘有各种花纹,流的对称位置在颈的上端和肩之间设一扁形把。整个壶的造型给人以古拙大方,实用美观的感觉。

长沙窑的雕塑艺术非常成功,有人物和动物。人物有贵妇人、胖小孩、弹琴仕女、吹箫少女、持物的男女老少、骑狮、骑马人等等。各种动物也很多,有威武的狮子,笨拙的大象,善走的奔马,勇猛的小狗,机敏的小兔,肥笨的小猪,温顺的绵羊,欢跃的小鸟等等,还有鸡、鹅、鸭等。这些雕塑都以简练手法塑造,虽然精细不足,但不失准确传神的形态,真是神态活现,令人喜爱。

四、从长沙窑陶瓷的款识来鉴定

长沙窑陶瓷的款识是鉴定和研究古陶瓷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反映古陶瓷的年代、窑口、档次、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古陶瓷自身的范围。例如,唐长沙窑器物中出现的“卞家小口天下第一”和“郑家小口天下有名”的款识,能使我们知道“卞家”和“郑家”是唐代长沙窑中两个产品质量好、经济实力强的窑户,从中也能领会到那时陶瓷业的商品竞争已客观存在。

长沙窑作品的光辉灿烂,不仅是因为首创釉下多彩,还因为它诗情画意的文化品位。其发掘的作品中,有诗歌、警句,有反映商贾经营活动的,反映歌楼妓馆生活的,反映游子、旅人的、反映离别相思的,反映边塞征战和宗教活动的,通俗易懂,情满字里行间。书法也极具功力。有图画,人物画,动物画,花草,山水画 ,盂罐的腹部,碗盘的内视中心,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突破了以往民间宗教题材的束缚,奠定了山水、人物、花鸟画在唐代兴起并成为独立画种的基础。

在传统经验方法的基础上,从社会大文化的视野,利用诸多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如物理学、化学、文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文字学、天文历法、陶瓷史、美术史、书法史以及商品价值学等,形成一个围绕古瓷器的相关知识群,用这种知识群来过滤检验被鉴定的古瓷器的所有表象和信息、剔出赝品破绽之处予以揭示否定。

知识群方法之所以有用,一是因为任何古瓷器物都是一定社会大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而且这种烙印是在当时无意制假的状态下自然打上的。二是现代制假者要从制造瓷器的生产条件、技术手段甚至文化意识上完全回到古代水平上去是不可能的,而从社会大文化的层面上完全掌握和通晓知识群方法所涉及的各种学问,并在这个基础上来制假,更是不可能的。当然,搞古瓷鉴定的人也不可能对知识群方法所涉及的各种学问无所不知。但知识群方法作为在古瓷器鉴定上传统经验方法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一种新的方法,它的鉴定思路和方式,可以开阔鉴定视野,另辟鉴定蹊径。

鉴瓷者通过这种方法的引导,查阅有关资料,就能对被鉴定对象有关方面的真伪情况作出科学、正确的辨别和判断。另外现代科技方法如:热释光测年法,元素鉴定法、碳14断代技术、陶瓷釉质老化系数鉴定也逐渐应用于鉴定中。

从总的历史与科学发展大趋势看,现代科技方法必定会在瓷器鉴定上唱主角,而且是权威性主角,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专家揭秘古陶瓷造假


杨静荣教授告诉记者,目前,仿造最为密集的三个地区为:景德镇、禹县神镇和福建龙泉地区。据了解,目前仅景德镇一地,个体窑厂已近万家。

高档仿造古陶瓷,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城市和国外。

香港和台湾地区,往往作为仿造古陶瓷销往国外的中转站。

调查背景

杨静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文物市场95%为赝品。”此语一出,四座皆惊。这对于时下红火的文物收藏界,无异于晴天霹雳。

杨静荣教授现为故宫博物院陶瓷组研究员,从事古代陶瓷研究三十余年,遍访各地古陶瓷仿制企业。长时间与仿造者直接接触,使他了解到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记者近日走访了这位国内以敢说实话著称的古陶瓷专家,为读者揭开古陶瓷造假的内幕。

[古陶瓷造假·利润]

一件高仿瓷至少赚20万

仿造分工逐渐细化,各环节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要价越抬越高

提及古陶瓷造假,杨静荣教授更愿意用“仿造”一词。“基本上,每个高水平的仿造组织者都会供养两个制瓷环节的技术高手。”杨教授举例说,在景德镇,一位仿造高手以每月每人万元的薪酬,分别供养一个专门研究用料配方和一个进行拉坯的技术人员。

“这样下来,成本也随之增高。”杨教授说,由于高仿瓷对技术要求非常高,基本上每年两名技术工人合作只能完成一件作品,仅他们每年的工资总额就达20余万元。

同时,仿造过程的分工逐渐细化,各环节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其要价也越抬越高。例如,将新瓶作旧这道工序,在各地已经成为一个谋生的专业,在仿制企业密集的村镇,可以见到满街涂写的“专业作旧”广告,就像大城市中“刻章办证”的小广告。

杨教授说:“一件高仿瓷,市场行价约为五六十万元。”除去工人工资、材料费用、租用窑厂等费用,每件高仿瓷的利润至少为20万元。据说,上世纪90年代,第一件高仿元青花的瓷瓶,在国外就拍出了300余万元的高价,其利润率之高可见一斑。

[古陶瓷造假·手段]

新瓷配旧器真价难辨识

用老锔子、旧底儿蒙人,将高仿瓷打碎当“残片”卖,或老胎新画、废瓷复烧

手段1:新瓷老锔

文物收藏界第一次发现这种手法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件青花瓷瓶被认定为元代器具,在国外拍出300万元人民币。“当时专家看到锔子(用来连接器物的金属两脚钉)是元代的,便认为这个瓶子的朝代没有问题,后来,经过仔细探访,我们才发现仿制者的这种手法。明代的锔子现在市场上能卖到几百元一个,比几年前的价格翻了好几倍。”杨教授说,仿制者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锔子将碎片连接在一起。一般收藏者看到锔子是明代的,就推断陶瓷的年代也为明代,便上了当。

手段2:新瓷老底

杨教授自己就曾上过这样一次当。十年前,他在福建农村考察时,当地人出示了一件底儿上有贡御落款的瓷碗。“我看落款和宋代建州窑的非常相似,同样的器物,当时故宫还没有藏品,就买了下来。”回到宾馆后,杨教授仔细观察才发现,碗底儿处有一圈胶,说明是重新粘在一起的。

因瓷器底儿上的印记落款很难仿制,故一些仿制者从破损或者不具备很高经济价值的瓷器上将旧底儿切割下来,与仿制的瓷身接在一起,烧成新瓷器。

手段3:老胎新画

一些古瓷器表面釉层脱落,将它表层釉刮去后,在老胎上重新上釉,很多经验老到的收藏家都会被蒙住。“比如,清代的人物图案瓷器传世量少,如果在旧胎上绘出这样的图案,一个旧瓶子身价立即翻了成百上千倍。”

杨教授告诉记者,这样的瓷器在北京的古玩市场“摆着不少”。

手段4:冒充残片

几年前,某古玩城的一家商户称自己在古代窑址里发现了一批被打碎瓷器的“残片”。其他商户一听便纷纷前来购买。

“没过多久这家商户就关了店离开,我后来经过多方打听才得知,这些残片是高仿瓷的碎片。”杨教授说,打碎了的瓷片难以辨别其真伪,很容易骗人。

手段5:废瓷复烧

“在发掘整理古代窑址时,经常会见到一些因为炉温没有达到一定温度而烧生了的废弃瓷瓶。”杨教授告诉记者,这些瓶子都是老器物,只要重新烧制一次,能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而且现在的检测手段不易辨别出来。

[古陶瓷造假·出手]

伪造出土地就蒙捡漏者

销售者将仿制品放入农民家、墓地,或者运到国外,冒充古董

骗术1:农家“埋雷”

“‘埋雷’就是销售者把仿造的陶瓷品放在农民家里,当收藏者到农村收集东西时,由农户卖给他们。这迎合了很多收藏者认为农民手里的东西都是从地里挖出来的真品,在农村能够捡漏的心理。”杨教授告诉记者,销售者现在“埋雷”的地点已经走出了国门,“伊朗乃至欧美的许多国家都能见到这样的‘雷’,对待海外回流文物需要小心鉴别。”

骗术2:虚假出土

杨教授曾经遇到自称藏有大运河挖出来瓷器的收藏者:“他告诉我,亲眼看见这些东西从河底挖出来,肯定不会有假。”但当杨教授看到这些瓷器时,发现了仿制的痕迹。

杨教授说,许多销售者会把仿制品放入墓地里,再当着买家的面把东西挖出来。“都相信眼见为实,可眼睛毕竟有看不见的地方。在文物界有这样一种说法——你看见挖出来,你看见埋进去了吗?以此来讽刺销售者的这种行为。”

[造假打假·博弈]

造假者执著

破解检测仪

●X光废了热释光鉴定法

杨教授曾遇到一些陶瓷仿造者向他咨询购买最新的测定年代的仪器。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研究破解的方法。“每次科技鉴定推出新的技术,仿造者就会想尽办法找到应付的方案。”

上世纪70年代,英国人发明了热释光法测定瓷器年代。当时被证明测定结果的误差不会超过50年,成为测定文物年代的主要科技手段。上世纪80年代,一位日本收藏家在洛阳买下一件陶俑,回国后经过热释光测定为1000年前的器物。当这个日本人回到洛阳告诉卖者这个消息时,卖者感到十分疑惑,因为那件陶俑是新仿制的。仿制者请了各方面专家研究,最终了解到,每次经过海关的X光照射后,陶瓷在热释法下测定的年代会增加500年。有了这一秘诀,很多仿制者纷纷效仿。热释光鉴定法被突破,使得研究者手中这些价值百万的精密仪器如同废铁。

近几年,国家博物馆推出了原料无损测定的新方法,通过这一方法可以测定制作原料的成分中是否含有现代化工原料。不久后,仿制者也立即拿出了解决方案:用旧料。

●仿制者瞄上最新鉴定技术

日前,中陶鉴定中心推出了一项新的鉴定方法。这种针对陶瓷釉彩进行检测其脱玻化系数的方法已经引起了仿制者的重视。“就我所知,他们正在寻找这个方法的结果计算公式,希望能够突破。”

●链接·专家档案

杨静荣

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1979年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从事文物鉴定工作36年。中央电视台《鉴宝》专家组组长、北京逸仙专修学院教授、中陶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技术总监、国土资源部主办《宝藏》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2002年入选《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博界百位“学术成就显著,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家学者。个人独立专著已出版的有《颜色釉》、《古陶瓷鉴识》、《颜色釉陶瓷的鉴赏和鉴定》等多部著作。

●链接·专家支招

学会看鉴定报告

杨教授告诉记者,目前有两种鉴定报告,一种是科技方法,一种是鉴定专家。科技方法以国家博物馆的无损鉴定为主,这种方法出具的鉴定报告,只能标示出陶瓷的原料成分是否具有现代化工原料,但并不能就此推定没有现代原料成分就为古陶瓷。另一种方法主要依靠专家的“眼学”。所以,专家在业内的口碑很重要。“开具鉴定的专家是否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鉴定能力是收藏者需要考虑的主要方面。”

不要迷信高科技

正如杨教授在前面提到的,由于现代古陶瓷仿制的日益高科技化,现代鉴定技术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杨教授认为,不应该一味依靠高科技手段,我国传统的鉴定手法其实也很有用处。例如,一件出土文物,如果想鉴定,最简单的方法是在上面泼凉水,然后闻是否有墓地的味道,埋的时间越久,土味越浓。

拍卖会上擦亮眼

拍卖会是很多收藏爱好者搜集真品的地方。目前北京每年有拍卖会多次,但是杨教授指出,拍卖会上的拍品并不一定是真品,买家需要擦亮眼。

陶瓷收藏与鉴赏:永乐时期瓷器收藏鉴赏


青花缠枝莲纹梅瓶

瓶小口,圆唇,短颈,丰肩,圆腹下收。通体青花装饰,肩部饰忍冬纹,腹部绘缠枝莲纹,胫部为析枝花卉纹。莲花在佛教艺术中被奉为"佛门圣花"。宋周敦颐"爱莲说"谓:余独爱莲之出污尼而不染,称誉莲花清高圣洁的品格。莲花是我国瓷器上典型的装饰图案,自南朝至清代一直盛行不衰。明代瓷器上莲花纹多种多样,有缠枝,折枝,串枝等形式。此器造型隽秀,胎体轻薄,胎质洁白细腻,釉面光润,青花采用"苏麻离青"料,色调清雅明朗,纹饰描绘盘曲迂回,潇洒自然,线条舒展柔美,为永乐青花瓷的代表作。

青花缠枝花卉纹折沿盆

盆敞口,折沿,深腹,平沙底。通体饰青花纹样,外口沿为折枝花卉纹,外壁绘缠枝牡丹纹,内口沿绘江牙海水纹,内壁绘缠枝花卉纹,内心绘团花纹。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是中国青花瓷生产的黄金时代,其品种多样,造型丰富。此器为永乐朝的创新式样,形制仿自伊朗黄铜折沿盆,而装饰是中国传统纹样,反映出明初中外文化交流与影响。造型简洁饱满,青花色泽浓艳,纹饰清新雅致。宣德时期有同样形制和纹饰的器物,宣德器浑厚凝重,永乐器轻盈秀美,艺术风格不同。清雍正时期有仿,但纹饰纤柔,线条不够豪放。

钧瓷的鉴赏与甄别


关于钧瓷的鉴赏与甄别,这里结合先辈的研究,以及我(田培杰)多年收藏之经验,我认为钧瓷鉴赏可概括为两种:

一种是专家、学者、大收藏家所说的真伪鉴别,是指宋、元之钧瓷与近代、现代钧瓷的对比,严格说来,是指宋钧。真正的宋代官钧,民间流传甚少,能识真宋钧之专家也甚少,我去北京琉璃厂各家店铺,知钧者少,懂钧者少,能鉴定宋钧者更少。这是专家的事,是大亨的事,寻常百姓没有财力,也舍不得去买一件几十万、上百万、上千万的宋钧瓷,况且十有余八九上当受骗。

另一种是一般百姓所说的钧瓷鉴别,那是指广钧与神垕钧瓷的区别,或是其他瓷类与神垕钧瓷的区别,这是对现代人所说的。我所要说的就是如何鉴别现代钧瓷珍品。

(1)现代石湾仿钧与神垕钧瓷

石湾仿钧多以人物造型取胜,釉色暗红遍布全身,釉色匀而不厚,比较死板,阳光下不能出五彩七色。

神垕钧瓷则与之相反。

(2)景德镇瓷器与神垕钧瓷

景德镇仿钧瓷多为低温烧制,胎骨为白色,釉汁薄而匀,以绿色、天青、天蓝为主色调,现代作品甚少,有者必珍贵。

(3)其他瓷类与神垕钧瓷

其它窑系出产的彩瓷,是用化工原料有意着色的,红、绿、蓝都非常鲜亮,并会出现深浅变化,但不窑变,多为低温烧制,没有钧瓷鉴赏知识的人会误认为是钧瓷。

(4)新工艺钧瓷和传统工艺钧瓷

新工艺是80年代匠师们研制的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出成品率高,烧制过程短,施釉非常薄,成品器物釉色鲜亮,给人以轻飘感,多成批生产。现在小窑户基本不用此法,因为一般收藏家是不予问津的。

(5)液化气烧制的钧瓷

1995年以后,中国钧瓷研究所经过专家和匠师们的反复试验,研究出一种方法,不用传统的煤炭和木柴,而是用现代的液化气进行烧制。这种器物成品率高,烧制时间短,色彩比较鲜美活脱 。但看起来比较浮夸、土俗、虚假,纯正血红、月白色甚少,远不及五六十年代国营禹县钧瓷一厂、二厂的作品,无甚收藏价值,但从部分窑厂的工艺釉色及器型看,却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不失为高端工艺品的异类。

买钧瓷五看(教您如何购买钧瓷):

一看釉色纯正无杂,柔润如脂,庄重稳托,红如血,蓝似天。

二看斑块柔活洒脱,图案形神皆似,自然天成。

三看窑变色彩丰富,山、水、云、霞雄浑朦胧,虚实动静相兼。

四看露筋线条清晰,粗细匀称,不漫不溢。

五看整体无裂无疵,不歪不斜,完美和谐。

毛瓷的收藏与鉴赏


讯 瓷库专家偶然在网上看到景德镇宫廷陶瓷有限公司在展厅中展出的一套毛瓷茶具的照片,被称7501毛瓷,查看了所有毛瓷的资料似乎只有75年文化大革命时景德镇才为毛泽东制作过专用瓷。其实不然,难道75年以前毛泽东一直用搪瓷碗、搪瓷杯吃饭、喝茶不成。这让瓷库专家有点想不通。

解放以后到文化大革命这段时间毛泽东用的瓷器大量的是有景德镇提供,而大力宣传7501毛瓷仅是因为当时特定时代的需要。展厅中那套茶具的照片小了点,但看得出那套茶具仍是十几年前即六十年代初提供给毛泽东用瓷的翻版。茶具的式样、大小、看上去和过去制作的一样(照片太小无法完全肯定),花还是桃花,只是桃花的布局变动了一下。

我有一套六十年代初毛瓷的茶具,我原打算提供一些照片给大家,后来发现网上公布的毛泽东用瓷的照片都无法看清,有的干脆把主要的图案遮盖掉,我想大概是怕有人仿制吧,因此我也提供侧面图案的照片为好。

目前只讲7501毛瓷似乎太片面,景德镇的有关单位应该对景德镇制作毛泽东用瓷的历史有个比较全面的讲法,为景德镇的瓷器制作历史和景德镇为历代宫廷制作宫廷瓷器的历史加上光辉的一页。

小编建议大家不妨收藏一款毛瓷来投资增值。

老窑瓷:长沙窑陶瓷的鉴赏与鉴定


湖南长沙窑又名铜官窑,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终于五代,时间延续300多年。其烧制出来的瓷器品种丰富,美观精致,实用性强。这些瓷器在青釉下加绘彩色花纹,冲破唐以前单色青釉一统天下的局面,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长沙窑是我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为唐以后的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我国彩瓷工艺的骄傲。

现在古玩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仿制的长沙窑瓷器,不经意间藏家就会"走眼",如何才能在购买之前做出准确的判断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根据长沙窑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鉴定

长沙窑釉下彩绘有两种。一是用彩色直接在坯胎上作画,然后加盖一层青釉在上,入窑高温煅烧而成。二是先在坯胎上刻划出花纹,在其上施彩色,然后罩上青釉,最后入窑烧成。彩绘的色彩,常见有褐色、绿色、粉蓝色、褐绿色或白色等。长沙窑胎釉特征明显体现在初唐时产品胎质较粗糙,欠坚硬,呈暗红色,有微微灰黄灰青色,釉层显薄,釉色青中发黄,有姜黄色倾向。唐中后期,胎色基本为深灰色或浅灰色,胎质较前坚硬精细,胎和釉粘结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瓷化程度已相当高。长沙窑的胎体,一般是粗厚的,和同时代的邢窑胎骨相比,相差很明显。釉色主要是青色釉,除此还有白釉和褐色釉等。青色釉中又分为青黄色和青绿色两种。釉质精细莹润,观察釉面可见表面布满无色细碎片,它细密、均匀、柔和分布,这也是真品的特征。釉的表面往往是不均匀的,一个器物中可见釉层厚薄不匀现象。

长沙窑釉下彩绘以氧化铜、氧化铁做呈色剂,绿色是氧化铜,红色、褐色是氧化铁。氧化铁在釉下呈褐色,在釉上呈红色。呈红色的器物长沙窑出土有十几件,纹饰有花奔、禽鸟、动物、龙纹。长沙窑以诗词作装饰的也很多。

长沙窑瓷器在质地的致密和成型的精巧程度都逊于越窑青瓷和邢窑、定窑白瓷,因而价格就便宜许多。比如同时代的一件长沙窑壶只标价"五文"钱(高19厘米),浙江出土的一件越窑盘口壶上刻"价直一千文"(高47.9厘米),两件瓷壶大小相差不到3倍,价格相差却达200倍,因而在当时,物美价廉的长沙窑成为畅销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从长沙窑陶瓷的纹饰来鉴定

长沙窑属于青瓷体系,其装饰手法多样,有刻花、划花、镂刻、堆塑、印花、贴花、绘花等。绘花最富创造性,在釉上和釉下绘出各种花纹。这种釉上彩绘不是在烧好的有白釉的瓷胎上绘彩,而是将釉施在坯胎上,待釉阴干之后,直接在上面作彩画,入窑煅烧,一次性完成。这种釉上彩绘一般是绘彩云、彩山、彩带、彩斑、彩树叶等纹饰,这种彩绘,由于彩、釉交融在一起,所以显得自然、生动、流畅,有水墨画淋漓尽致的生气。

彩绘的纹饰常见有几何纹,如四方形、六方形、菱形、圆形等。还有云带纹、山峰纹之类,这种纹饰多用点彩而成,有的还绘成各种飞鸟、游龙、走兽、鱼纹、花卉、人物等。这些绘画,用笔简练,自然洒脱,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开创了瓷器装饰艺术的新天地。长沙窑把绘画、剪纸,雕塑等工艺都运用于陶瓷的装饰中。其次,有些产品反映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内涵,由于出口到西亚等地,因而就有一些椰枣等异国风格的装饰。还有一些产品中甚至出现了金色卷发女郎、异国情侣等西方人物形象。此外,还有反映马球等运动场景的纹饰。另外,一些哲学格言、民间谚语也在长沙窑产品中有出现。

长沙窑花鸟画造型雅拙生动,逼真夸张。其造型来源现实生活,取于自然,对客观形象有细致的观察与深刻体会,画出来的物体不是简单地描摹,而是在描摹的基础上大胆取舍、提炼、夸张、变形。卓尔不凡的釉下彩绘艺术完全是写意的、游戏的笔墨,这种简约粗犷的形象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长沙窑釉下彩绘装饰纹样的运用具有独创性,山水、人物、花鸟大都是湘江两岸极平常的景物,窑工随手拈来,画上器具立即变得生动而有趣,既是湘江两岸自然风情的写照,也是窑工那种生存智能与意趣的遗存,表现了一种率真、质朴的美感。

模印、帖花也是长沙窑特有的风格。模印是往往先刻划需要的花纹,制成模子,有的是用刻有花纹的模子直接拍打在器物的坯胎上面,现出图案;有的是在薄泥片上压印出花纹,然后再施青釉,图案常有飞凤、飞鸟、飞雁、花蝶、狮子、走鹿、双鱼、武士等等。这些图案构图简洁,线条粗细得体,均匀有力,没有繁杂多余,呆板堆砌之感。

在泥坯上作画,如同在生宣上行笔,有渗透渗开的效果。陶泥、釉彩在烧制过程中所产生的特殊效果,往往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惊喜。长沙窑釉下彩绘艺术大都先用铜红铁线勾勒,再用大笔蘸铜绿等色渲染完成,强调笔情墨趣。

长沙窑作品用笔潇洒豪迈,完全是书法技巧的运笔,力透窑坯,遒劲奔放,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窑工对深一层生命形象的构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