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 导航 >

缸瓦换黄金

缸瓦换黄金

大理石瓷砖 新中源瓷砖

2020-09-18

几年前,正当全国隆重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的时候,省市各大传媒纷纷报道了刘泽棉大师重塑毛泽东陶像的新闻。三款陶像中以《毛泽东挥手》这一精品最为畅销,100个作品除01号留厂外,其余以每个2800元的较低价格热销一空。70%为国内人士认购。

这是石湾缸瓦(当地人对陶器的俗称)换黄金的一个例子,也是陶艺的收藏品市场从海外转移到国内的一个趋势。

石湾陶塑是保值的,特别是高档品。是继金器、房地产、股票、书画之后又一投资取向。

佛陶集团石湾美术陶瓷厂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瘳洪标的原作《释迦牟尼》,1992年以20万元的出厂价被台湾商人罗先生购买。创下当代石湾陶塑单件作品的最高价。1994年,有人出价30万欲再订购一件,只因谬师傅精力不济等原因而未能如愿。

这里再举一例:某高级工艺美术师的小号精品《小禅》,85年卖8000元,90年卖1.5万,95年标价4万多元,十年间涨价5倍。

或者有人说,十年来通货膨胀,物价不断上涨,就是柴米油盐也涨价了,你举的例不足为证。但笔者也想到一些事实:十年来自行车、收录机、彩电、手表、空调、冰箱涨价不足5倍吧?总之,十年来物价涨幅总指数远远不及石湾陶塑的升值。而一般生活必需品难于长久放置、家电用品需耐用,也有报废期。但陶塑能长久放置,收藏,越放越值钱。既能欣赏,又能保值。何乐而不为呢?

当今石湾陶塑的行情怎样呢?拿生产正宗石湾陶瓷,当代石湾陶艺重要发源地的石湾美术陶瓷厂为例:刘泽棉大师的原作《石上罗汉》20万元、《济公》、《孔子》各15万元。上面提过的小号《小禅师》原作卖6万元。中年艺人简贤的原作一般只需几千元便可买到。动物类同人物类不相上下。微塑类如瘳娟的《千手蝶》和《壮志长青》同为13500元、《一帆风顺》8000元。最小的单件作品(3mm高)10元,大一点的要30~50元。视创作者的名气、职称、作品的大小、造型、釉色、烧成效果而定价。

从上面列举的行情,可以看到:石湾陶塑的高档作品--原作、精品,由于价格昂贵,国内像笔者一样的工薪阶层,即使有收藏意识,也无力购买。所以。一贯以来高档品以港澳台、东南亚等海外市场为主。

改革开放廿年以来,造就了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人士。虽然,现在城市中有下岗失业的贫困阶层、山区有不少贫困户。但笔者在此举一个例:近日的证券市场上,在一个周期内,一级市场冻结资金6千亿元。这有力说明中国大陆人是有钱的,关键在于对工艺品收藏意识上。

《毛泽东挥手》陶塑为大多数国内人士购买,自费为主,购买者有个体户、企业家、企业中层干部等人物。个体户劳先生,从收藏《毛泽东挥手》陶塑起,又买了《原壁归赵》、《苏东坡》等高档陶塑。成了国内投资石湾陶塑的典型人物。这标志着高档石湾陶塑市场有可能从海外转入国内。虽然要真正转移还有相当长的时间,但这是一个先兆和趋势。

扩展阅读

景德镇瓷器古代出口贸易黄金时代


景德镇瓷器外销始于宋代,至元、明、清延续,但各朝外销的品种和地点却不尽相同。宋代主要是青白瓷,多销往东南亚地区。随着南宋王朝海外贸易的发展,福建、广东、广西沿海地区逐渐开始设窑仿烧青白瓷,直接销往国外,使景德镇青白瓷外销受到一定的冲击。但这种竞争的局面使宋代青白瓷颇为发展,以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青白瓷窑系。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个省43个县发现有南宋时烧造青白瓷的窑址,有些精品甚至与景德镇窑的出品难分仲伯。

元代外销瓷主要是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在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地均出土有这两类瓷器,但品质却无法与伊朗和土耳其收藏的元青花瓷相比。伊朗和土耳其收藏的青花瓷器不是外销瓷,而是为元朝皇帝特制的赏赐瓷,故其做工精致,画工精细。

明清两朝景德镇瓷器外销量很大,并出现两个高潮:一是明嘉靖、万历时期,二是清康、雍、乾阶段。

字串4

明初郑和下西洋,曾带去了不少景德镇瓷器,分赠沿途各地,它们至今仍藏于许多国家的博物馆中。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黄信、巩珍3人归国后,各著《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蕃国志》,记述沿途所见所闻,以及中国瓷器外销的状况。如《瀛涯胜览》提到爪哇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星槎胜览》中则提到瓷器贸易的地方有20几个国家和地区;《西洋蕃国志》也提到占城、爪哇、锡兰等地人们对中国青花瓷的喜爱。而当时中国只有景德镇生产青花瓷器。故文献中记载的在海外颇受欢迎的瓷器,理当是景德镇民窑产品。字串5

但景德镇瓷器大量外销应该在明晚期。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海峡后,随即开拓东南亚市场及与中国的贸易,加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海上走私贸易的频繁,刺激了景德镇瓷器的大量外销。中国瓷器最早进入欧洲是于16世纪率先到达葡萄牙,而第一艘葡萄牙的商船经好望角到达中国的广州是在1513年。字串8

之后,英国、荷兰、法国、西班牙、葡萄牙为争夺海上霸权,肆意抢掠贸易商船,其中有不少即是开往欧洲的装满中国瓷器的商船。1623-1636年,荷兰海盗抢掠西班牙、葡萄牙商船达55艘之多。字串9

1625年,荷兰占领台湾,取代葡萄牙人在西太平洋的霸主地位。海上贸易战争对景德镇瓷器的外销应该有一定影响,但荷兰人随即成为景德镇瓷器的最大买主。在明崇祯九年、十年、十二年(1636、1637、1639年),曾分别购买景德镇优质外销瓷数十万件之多。欧洲现今传世的部分有纪年的1650-1660年景德镇外销瓷,即是荷兰人以台湾为基地,通过走私集团向景德镇定制的。据粗略统计,仅17世纪上半叶,就大约有300万件中国瓷器到达欧洲。

法国瓷都的私密奢侈:抹布里熔出百公斤黄金


利摩日陶瓷

利摩日陶瓷

来到冬日的法国瓷都利摩日,有种晒干的百里香和泥土的芬芳。利摩日的秘密都躲藏在每条小巷的转弯处,因为在这里瓷器随处可见。

总督下令在此建瓷器厂

透过行道树,国立陶瓷博物馆像一个遥远的传说,熠熠发光。一幢展品万余件的博物馆,比小镇能让人更加完整地回到这里的过去。1845年,法国瓷器商阿德里安·迪布谢,捐出毕生收藏的各国瓷器成立了这座博物馆。

进入馆内,就像进入了藏匿着无数逸闻的密室。从希腊罗马时期的古陶器,到当代设计师的名瓷,让人眼花缭乱的陈列品,不仅再现了陶瓷和玻璃制品的发展进程,而且还藏着许多故事。比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时的皇家瓷盘、美国前总统海斯和林肯的瓷盘、法航头等舱的迷你尺寸餐瓷等等。

众多的藏品中,当地的瓷器占据了首要位置。利摩日最著名的特产“白瓷烛杯”,当仁不让地成为主角。当烛光透过白皙的瓷杯杯面,美丽图案让人迷恋不已。

据说,18世纪的欧洲人对中国瓷器非常好奇。1768年,一个外科医生发现了利摩日的高岭土。这种纯白的土,被皇家瓷器厂证实是难求的烧瓷原料。利摩日总督惊喜万分,他下令在当地建起瓷器厂房。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利摩日瓷器渐渐拥有了艺术瓷器的美称。世界各地的贵族特使都曾前来订货,利摩日瓷器成为名副其实的软黄金。

金瓷厂回收工人抹布

利摩日不仅有瓷器编年史般的博物馆,还有一条著名的路易·勃朗瓷器街。皇家利摩日、哈维兰、贝纳尔多,三大当地名厂的产品云集在各家的橱窗里。皇家利摩日瓷器厂主要生产餐具,哈维兰瓷器厂擅长制作瓷器动物,贝纳尔多厂是个家族企业,以金漆绘瓷著名。

贝纳尔多的前身是路易十六皇室经营的皇家瓷器厂,后来由贝纳尔多家族巨资买下,现在这家声名远扬的瓷器厂,还在制造一些皇室御用瓷器。只要花4.5欧元购买门票,游客就能参观贝纳尔多瓷器厂车间,从远处偷窥工作人员工作的情形。但是,整个制瓷的过程却是保密的。有趣的是,这家瓷器厂每年年底时,都会大规模地回收工人们擦拭金漆的抹布,据说从这些抹布里可以熔出百多公斤的金子。

来到利摩日,当然不能空手而归。参观完车间的游客可以在车间出口逛一逛,排队购买3折起的贝纳尔多名瓷。

古朴小街曾经卖肉

利摩日不但出瓷器,还出产一种精美的珐琅工艺品。工匠们在铜胎上涂以不透明的珐琅图画,然后烧制成各种圣物匣、器皿和肖像画。这种工艺的历史比当地的制瓷史更早,据说,16世纪就已经达到鼎盛期。当时,著名的珐琅艺术家利莫赞成,是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和亨利二世的宫廷侍从,他创作了2000幅珐琅作品。

此外,利摩日还是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的出生地。1841年,他出生在坎培特大道71号。传说,雷诺阿在少年时代也曾在一个专门画瓷器画的作坊里当学徒。

当地人说,除了瓷器一条街还有一条著名的街道。在那条街道上有很多木制墙的房子,到处是13世纪的旧影。游人们一般都不会想到,这样一条古朴的小街是著名的充满乡村色彩的肉店街。

当抱着瓷器的游客穿过一条条有典故的小街,重新回到埃纳河上的圣埃蒂安桥时,利摩日像白烛光杯一样收起了美丽的图案,安静地站在阳光下。(本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刘媛)

中国陶瓷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北方地区代表性陶瓷介绍


宋、辽、西夏、金、元是中国陶瓷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频繁的战争没有阻挡住陶瓷匠师们的探索,尤其是每当战争停止、和平来临,农业不再遭受战争的破坏,当商业复苏,城市又开始喧闹起来之时,瓷器制造业就得到迅速发展。

在这400年间,南北大地窑场密布,瓷器出现了许多新的装饰和造型,形成了五大名窑六大窑系。宋时以汝窑、官窑、龙泉窑为代表的青釉瓷器如玉一般青翠滋润,色彩温和,造型优雅,达到了很高的美学境界。

但此时大多数的北方窑场烧不出完美的青绿色瓷,北方的瓷土远不如南方细腻,以磁州窑为主的白地黑花产品与南方细腻、轻薄、幽静的青瓷艺术在风格上相去甚远,然其灵动鲜活的纹饰颇受人们的喜爱。同时期北方瓷器还流行着一种剔花装饰。

剔花出现于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的磁州窑,具有相当浓厚的北方文化特色。剔花之所以在北方地区流行,是因为北方的瓷胎较厚,较之南方的薄胎瓷器更适合剔刻工艺。

剔花瓷器最初可能是仿自金银器,金银器上凹凸感极强的纹饰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了制瓷工匠。同时木刻、石刻、砖雕中的浮雕作品也给了剔花瓷器许多影响,这些浮雕在民间建筑中常可见到。

大约在西晋时人们开始用化妆土来美化瓷器,先将优质瓷土粉碎去杂质后调成泥浆,施于粗糙的瓷坯表面,用以遮盖胎面上的疵点和细小孔洞,使其变得白而光滑,然后趁化妆土还没干透时用尖头竹棍或木棍刻划出纹饰,再用平头小铲剔去花纹以外的化妆土,露出胎体,最后罩透明釉或略乳浊的白釉入窑烧制。

烧成后施化妆土的地方釉色洁白光润,而露胎的地方呈现土黄色、灰白色或褐色,形成深浅不同的色泽,纹饰十分醒目。剔化妆土又可分为白地剔花、白地黑剔花、黑地白剔花、白地褐彩剔花、白地剔划填黑、绿釉剔花、绿釉黑剔花等。瓷器上的剔花工艺无疑从中吸取了许多养分。剔花装饰可分为剔化妆土、剔胎、剔釉三种,风格有所不同。

磁州窑所用原料主要是煤系地层中的高岭石质泥岩,以大青土为主,原料的品质不高。烧出的瓷胎多是灰、灰褐或咖啡色,无法与邢窑、定窑相比,所以从一开始聪明的磁州窑工匠们就使用化妆土精心地打扮瓷坯。

金代白釉剔花筒式罐,罐身有两层纹饰,上层是连续卷草纹,下层是菱形的变形花瓣,整体纹饰既图案化又充满了律动感。该罐的口沿内有一周凸起的边棱,正好可以承托盖。直筒罐始于北宋晚期,盛行于金代,在河北的观台窑和河南的当阳峪窑都有出土。金、元两代河南、山东也生产了很多白釉剔花瓷器。

剔花工艺还经常使用在瓷枕上。制作方法是先用工具切割出一定厚度的泥板,然后将泥板合拢,泥板的结合部位用泥条蘸泥浆粘接。晾晒一定时间后,修坯施化妆土,然后剔花。在枕的后部(或前或侧)戳一个小孔,个别的戳两个孔,为的是防止在窑内烧制时枕内热空气膨胀而损坏坯体。最后施透明釉入窑烧制。

辽代白釉剔花玉壶春瓶,晋北窑场生产,撇口、细长颈、溜肩、圆腹,造型倩丽,密密的纹饰裹满全身,六组弦纹将花纹清晰地分为五层:第一层为如意云头纹;第二层是辽代瓷器上很少见的凤纹,凤作侧面飞翔状,凤头很大,大眼勾喙,五根长翎尾简洁整齐;第三层是宋元时期瓷器上最常见的卷草纹;第四层是荷花水波纹,风吹水动花摇曳,充满了情趣;第五层是莲瓣纹。此瓶是粗犷与细腻、华美与朴素的结合。瓶身有明显的裂纹,曾经补过锔子。

辽—金代黑釉剔花玉壶春瓶,瓶身三层纹饰,主题纹饰同样是凤,只是由于流釉,花纹有些模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