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底印 > 导航 >

“大轮明王契印”纹试析

“大轮明王契印”纹试析

古代瓷器底印 古代瓷器字印 古代瓷器边纹

2020-09-19

古代瓷器底印。

明前期的瓷器上,常见一种带火焰的轮状纹样(图1-图5)。从纹样的造型来看,中间主体应该是一只佛教崇拜的法轮。与一般法轮不同的是,此法轮外带一圈火焰。在火焰法轮的周围,还有一些杂宝和云气作为陪衬。杂宝表示此火焰法轮具有神奇的性质;云气则是在暗示火焰法轮与云为伍,纵横天下。这种纹样为什么会在明代前期广为流行?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佛教崇拜“法轮”,是因为佛教徒将教主释迦牟尼演说佛法比喻作“转法轮”。而带火焰的“法轮”,则是藏传佛教所看重的一种法器。这件法器的主人,笔者以为是“大轮明王”。“大轮明王”在某些场合又称“大轮金刚”。

要理解“大轮明王”是何方神圣,需要对藏传佛教崇拜的神有一定的了解。汉传佛教崇拜的偶像,一般是佛、菩萨、罗汉、诸天等,藏传佛教崇拜的偶像则要更多、更复杂。比如佛、菩萨除了庄严、慈祥的形象,还有凶猛、忿怒相的一面。这种忿怒形象的神通常称作“金刚”或者“明王”。“金刚”“明王”原本就是佛、菩萨,只是为降伏内外魔障而变身现世,所以形象凶猛。

“明王”主要有“五大明王”和“八大明王”之分,前者是指五位佛变身而来的“明王”,后者则是指八位菩萨变身而来的“明王”。“大轮明王”是“八大明王”之一,按藏传佛教的说法,他的原形是弥勒菩萨。

“大轮明王”的形象是怎样的呢?据《大妙金刚经》描述:(大轮明王)“遍身黄色,放大火,右手持八辐金刚轮,左手持一独股之金刚杵……三昧耶形为轮,坐莲花座。”所谓“三昧耶形”,指藏传佛教尊神手持的器物,专业术语也称“契印”,在许多场合可以用来代表尊神本身。所以,“大轮明王”以“轮”为其三昧耶形,就是说“法轮”可以象征“大轮明王”本尊。由于“大轮明王”的形象是遍身“放大火”,所以象征他的“法轮”也带着大火。据此我们可以明白,明代瓷器上带火焰的法轮纹其实是“大轮明王”的象征。我们不妨将这种纹样称之为“大轮明王契印”纹,简称“大轮”纹。

“大轮”纹为什么在明代前期会受到民众特别的看重,以至于在瓷器上大量出现?因为这个法器具有很重要,也很强大的功能。按藏传佛教的说法,它外可以降伏各种恶魔,内可以消除一切业障,最终使人达到清净圆满的境界。明代社会受佛教影响,民众在精神上需要用某种简明高效的佛法来降魔伏妖、消除业障,但汉传佛教中缺乏相应的工具,故藏传佛教神通广大的“大轮”担起了重任,并确立了受尊崇的地位。

“大轮”纹在民间受到追捧,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重视。明代前期诸帝大都信奉藏传佛教,其中与“大轮明王”关系最密切的皇帝是明宣宗。明宣宗崇信“大轮明王”,与一位叫“班丹札失”(《明实录》也译作“班丹札释”)的藏僧有关。班丹札失(1376—)出生于甘肃岷州,15岁时出家为僧,学习萨迦派道果密法等。28岁时随叔叔到南京觐见明成祖,从而常住内地。洪熙元年(1425)敕封为“净觉慈济大国师”。班丹札失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深得皇帝们的信任,封号的级别也不断提升,由大国师最后晋升为大智法王。

班丹札失与明宣宗的关系,在《安多政教史》中有两条重要的史料可供考察。我们先来看第一条:“宣德元年,火马年(1426)……(班丹札失)奉皇上的圣旨著《喜金刚修法·甘露海》,及大轮、大威德十三尊、普明、无量寿佛九尊等的曼荼罗仪轨,《多闻子修法》《中有介绍》等,并将这些著作、仪轨等,连同藏文《喜金刚续二品释》都译成了汉文。”

文中“喜金刚修法”属密宗无上瑜伽部母续的修法,深得萨迦派的重视;“大轮”即指密宗本尊“大轮金刚”,其修法划归在无上瑜伽部父续法类。“无上瑜伽”追求的是心的安详,属密宗最高深的修法。明宣宗要求班丹札失制作“大轮”等尊神的“曼荼罗仪轨”,并翻译成汉文,表明他对藏传佛教密法有相当的了解。“曼荼罗仪轨”是指筑坛城修法时用的一套规程,可见明宣宗的目的是要修习无上瑜伽部“大轮金刚”的密法。

第二条史料:“土猴年(1428,明宣宗三年),(班丹札失)于绛芬(音译)殿给皇上授大轮灌顶,于便殿授无量寿佛九尊灌顶,对真实的或梦境中出现的许多障碍都以大轮瑜伽一一荡涤无遗。”

这一条更加明确地表明,明宣宗接受“大轮灌顶”,将“大轮明王”视为自己信奉的本尊,修“大轮”密法的目的是“对真实的或梦境中出现的许多障碍都以大轮瑜伽一一荡涤无遗”。修无量寿佛密法,则可保护生命不受侵害,能够延年益寿。对帝王来说,这两者都是最看重的切身利益所在。

通过上述史料记载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很可能明宣宗曾经有一些精神恍惚方面的病症,经藏传佛教“大国师”班丹札失的劝说,采取信奉“大轮明王”,修习“大轮明王”的密法来进行对治。这种榜样一旦树立,天下焉有不跟风仿效之理?

“大轮明王”的修法,因其具有“对真实的或梦境中出现的许多障碍……一一荡涤无遗”的神奇功能,故而得到社会各阶层的仰慕。受这种社会风尚的影响,瓷画中出现了大量的“大轮”纹样。从本文所附5幅“大轮”纹图片看,“大轮”的周围除了杂宝和云气,总是干干净净的。这表明,在当时人们的想象中,“大轮”在浩翰的宇宙中滚动到哪里,哪里的污秽就将被“荡涤无遗”。如此宝物,正是“大轮”纹能够流行于世的奥秘所在。

taoci52.com精选阅读

乾隆粉彩瓷,下轮市场表现会如何?


在粉彩瓷器板块,雍正和乾隆两朝的粉彩精品一直以来都是市场炙手可热的珍品,创出数千万天价的也往往集中在这两朝的粉彩珍品上。雍正粉彩因传世数量稀少,一直以来其价格就占据清瓷中的金字塔尖,只要那些系出名门、流传有序或被藏家多年秘藏、鲜有露面的旷世稀珍现身市场,一定会掀起一波竞购狂澜。

是谁让粉彩成为拍卖会上的焦点?

回顾30多年来国内外瓷器拍卖,许多著名藏家私人收藏的专场,比如从1965年5月和1971年伦敦佳士得两次举办AlfredMorissonFonthillHeirlooms专拍开始,在之后数年时间里,诸如1984年秋叶义私人珍藏拍卖、1986年赵从衍私人珍藏拍卖会、1988年Paul&HelenBernat珍藏、1989年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专拍、1995年秋苏林庵瓷玉珍藏、1996年香港佳士得秋季“静观堂”专拍、2000年张宗宪“绝妙色彩”私人收藏专拍、2004年伦敦佳士得AlfredMorissonFonthillHeirlooms专拍、2007年香港苏富比春拍“花赏瑶华”巴黎名藏专拍,等等,清代瓷器尤其是粉彩瓷器从廉价一路走到天价,这些收藏家们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收藏经历在其中无不发挥着重要作用。2002年5月,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张永珍女士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春季拍卖会上以4150万港元拍下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创下清代瓷器世界第一高价。2007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一对清雍正粉彩过枝福寿双全碗经过15次加价的激烈竞投,以5072万港元的高价由伦敦知名古董商Eskenazi投得,而此对拍品之前曾出现于1997年的拍卖会,当时仅以900万港元成交。

粉彩瓷,还能成为今年秋拍的主角吗?

展望这次2008年全球各主要艺术品交易中心的秋季拍卖,在11月初伦敦佳士得中国艺术品拍卖中,一件源自英国私人收藏的清雍正粉彩福寿延年团花碗相信会吸引全球买家的注意,这件精美的瓷器源自曾司职清朝海关的AlfredHippisley(1848-1939)的旧藏,在他之后又转入另一世界级收藏家R.H.R.Palmer夫妇手中,并在其夫妇二人的私人收藏中属于上佳精品。此件精品早在1902年就已出版在AlfredHippisley撰写的书籍中,后又在1951年在伦敦公开展览,其间经手此件瓷碗的还有20世纪著名中国古董交易商卢芹斋(C.T.Loo&Cie,Paris)和英国伦敦JohnSparks等名家,可谓是一件近年难得一见的系出名门、流传有序的重要瓷器。

AlfredHippisley曾驻华多年而后其建立起来的私人收藏精品迭出,由其旧藏的清乾隆青花釉里红龙穿花梅瓶早在1925年从安德森美术馆以430美元买入,其间先后经过Guymayer和H.M.Knight等名家递藏,后在1988年11月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396万港元成交,并荣登《香港苏富比二十周年》收录,其收藏眼光和藏品档次由此可窥一斑。相信目前在市场热烈渴望雍正彩瓷精品的状态下,这件直径仅仅9公分的孤品若论珍贵程度几乎不输于Endo.T、Paul&HelenBernat、陈仁涛递藏那对5072万港元清雍正粉彩过枝福寿双全碗。在雍正粉彩瓷器中除却那些顶级的珍品,雍正粉彩瓷器小趴件中的盘、盒、杯等常规品种,只要品相完好,随着雍正瓷器价格历年稳步抬升也随之水涨船高,目前即使百万元也是精品难求了。

清三代粉彩,谁更受到市场关注?

相比较而言,乾隆粉彩瓷器在市场上投放的数量就要多一些,但质量和档次也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如果说雍正粉彩瓷器价格比较均衡稳定,那么乾隆粉彩瓷器就基本呈现梭型分布:精品极品至少起步价格也在500万元,高者可达到数千万元,中档瓷器百万左右浮动,稍差一些的入门级的趴件或者小件也可以有十几万至三五十万元之间。

在艺术品市场里永远有一条定律,就是好的东西一定会有好的价格,买的天价卖的也天价。放眼今年下半年的秋季拍卖,香港佳士得举办的“戴萍英珍藏专拍”释出一件放山居(FonthillHeirlooms)旧藏的清乾隆御制粉红地粉彩轧道蝴蝶瓶,与之相同装饰技法和图案的瓷瓶极为罕见。法国吉美博物馆Gradidier捐赠收藏中有一件粉彩胭脂红地扎道花蝶纹兽耳衔环瓶,装饰纹样技法颇为近似。北京故宫博物院养心殿东配殿南次间南墙案几上有一件仅有其一半大小的清乾隆御制粉红地粉彩轧道蝴蝶纹双耳方瓶,属清宫旧藏,此类粉红地扎道粉彩百蝶纹纹饰细腻精致非常罕见。由这件精品我们自然会想到2004年那件同样出自放山居旧藏的清乾隆胭脂红地轧道锦纹粉彩缠枝花卉纹梅瓶,为目前仅见的流传在市场中的一件,与之配对的另一件现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由Eskenazi在香港苏富比以4150万港元标得。这件瓷器很有可能可以体现出乾隆粉彩瓷器精品应有的价值,创造乾隆粉彩应有的价格!

嘉庆朝粉彩瓷器近年跟随乾隆粉彩一路走高,精品已经几乎可与乾隆精品比肩同高,嘉庆前期乾隆皇帝退位做了太上皇,这时期粉彩瓷器无论器型、规格、样式等几乎延续了乾隆晚期的风格和特质,质量也颇为优秀,在乾隆粉彩日益高涨的今天顺势涨价也合情合理。但是嘉庆粉彩毕竟存量较多而且难以保证质量悉数精致完美,因而众多中档官窑烧制水平参差不齐,除却少数观赏用立件精品外,其他常规用瓷价格也基本未有太大涨幅,随着国内藏家收藏理念日益理性化,一些十几万至几十万元的中端瓷器的处境会有些尴尬,可能抗风险性会弱一些。而道光、咸丰之后直至光绪宣统彩瓷亦存在以上情况,个别很精彩的品种可能会高至百万甚至数百万。但是仅作为个例看待,大多数品位一般的瓷器价位都横盘在中低端,涨幅亦十分有限。

雍正乾隆粉彩瓷器和珐琅彩瓷器一样代表了清代彩瓷的最高水平,在纽约秋季拍卖略显疲态之后,继之而来的香港、伦敦、北京、巴黎的中国艺术品秋季拍卖还会有哪些稀世珍品出现?它们能否会在当前全球经济动荡萧条的大环境中继续保持稳健增长?下半年古董领域哪一板块会更加抗跌?市场表现究竟会如何?藏家和投资者又将如何应对?这些问题随着秋拍日益临近都将陆续得到解答。

印文硬陶与有关范蠡的遐想


灰陶大口几何纹尊

灰陶席纹罐

沙龙

西周、东周到汉代之间,太湖之滨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陶器,由于这种陶器的胎质和烧成温度较之前的红陶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硬度明显优良,吸水率也低,敲击器身能发清脆的响声。而且器身上饰以几何纹饰,一些胎体的表面还上一层薄薄的灰釉,由于这种硬陶器皿较以前的红陶无论洗涤或使用上既美观又结实,很快成了贵族和新兴的富裕家族所爱。

根据出土记录,这些陶器的窑址主要发现在江苏、浙江、安徽沿太湖周围的三个省份,常见的器物有尊(图一灰陶大口几何纹尊)、罐(图二灰陶席纹罐)、瓮(图三灰陶细麻布纹瓮)、釜(图四灰陶云雷纹圆底釜)等。

从图中可以看出陶器外表常拍印有各种花纹,如绳纹、席纹、人字纹、羽毛纹、方格纹、弦纹、水波纹、云雷纹等等。后来的人们把这种陶器称之为印纹硬陶,而有釉的则称之原始青瓷。

而从窑址的发掘报告看,这种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往往置于一个窑内共同烧制,器形大的储物器常常是印纹硬陶,而日常生活所用饮食器具或礼器则以原始青瓷为主。再从墓址发掘看,这阶段的墓里已经出现大量的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制品了,由此可见,这类硬陶当时确实成了时代的宠物。

每每在家与这些古物对视时,常常会想到,这些古陶与称之为“陶朱公”的范蠡有联系吗?因为当时这些硬陶蕴藏着很大的商机啊!

关于范蠡,公元前473年他助越灭吴后的去向,史籍和民间有两个不同的版本。据《史记》记载,说范蠡改名鸱夷子皮到了齐国的陶居,即现在的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这地方原是尧、舜时期古陶国所在地,由于它“地扼菏(泽)、济(宁)之要,据淮、徐、宁、卫、燕、赵之脊”,被称为“天下之中”,一直是中原地区著名的水陆交通中心、经济都会和军事战略要地。《史记》称范蠡“辗转至陶,以陶为天下之中”,遂在此定居经商,经商成功的范蠡被尊称为“陶朱公”,但细想越国的大官住到山东齐国地界去这种可能虽有但不大的,因为既然“隐姓埋名”,何必跑到“天下之中”的繁华之地去呢?不嫌烦吗?

而另一种说法是“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绝越书》)。说他“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要知道古时称之为五湖的,其实是现在的太湖,太湖在《禹贡》

称之“震泽”,《周礼》称之“别区”,《左传》称之“笠泽”,《国语》称之“五湖”,《吴地书》指出“皆云五湖者,菱湖、莫湖、胥湖、游湖、贡湖”,而七十二峰也是指太湖中的诸峰,包括苏州境内的莫厘、缥缈、金庭,无锡境内的马迹、津里,宜兴的大竹、小竹,浙江的小雷峰等,这些在《苏州府志》中早有明确记录。笔者数十年前曾听闻绍兴有一老叟一下拿出多把顾景舟所制的精品壶,要知当时顾景舟的紫砂壶拍卖价格已是天文数目了,此事引起江浙收藏界不小的轰动,究其来历才知“文革”后期此翁是贩卖绍兴土特产如黄酒、乳腐、霉干菜的,常驾船穿梭于浙江和江苏太湖边诸地经商。在宜兴与顾老由沽酒成了酒友,结果得到了多把顾景舟先生的精品赠壶,由此可见从浙江到江苏宜兴一带走水路是很方便的。

越国灭吴后,范蠡泛舟而去,去哪里呢?这太湖一圈,浙江是不能居了,因为认识的人太多,苏州更不能居了,因为是吴国旧都,想杀他的人大有所在。所以向宜兴去的可能为大,这是一;其二当时的“名优产品”——印纹硬陶的原产地除了他不便居住的浙江德清一带之外便属宜兴和溧阳了。作为后人奉尊为商人祖师爷的范蠡,定居宜兴将印纹硬陶贩运“天下之中”的定陶而大获其利的可能你说小吗?

所以笔者想,尤其相信《史记》所述范蠡带领全家到齐地“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还不如相信民间所传“同泛舟五湖,游于七十二峰之间”的范蠡来得真实呢!

试析两方署黄士陵款印章之伪


西泠印社2006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之“犀象印萃”近现代名家家刻专场中,精品纷呈,尤以诸多牙印为特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清代名家印相对较少,晚清四大家之一黄士陵仅有两方印参拍,分别为“武陵隐者”“文伯所藏”(图一、图二)。从尺寸及石料看,两印属于对章。然而笔者研究认为,此二印并非黄士陵真品,而是现代人的仿作。

先说印文。黄士陵曾在“武陵龙氏”(图三)边跋中说:“曲阜桂氏《缪篆分韵》有‘奋武将军’‘武安长’二印,‘武’篆从之”。“武陵隐者”一印之“武”即如此写法。此“武”在黄士陵印中出现多次,可以看成黄士陵用篆一个特征,仿者选此,可见其对黄士陵印章有一定的研究,有“先声夺人”之臆想,颇用一番心机。黄士陵印谱中又有“金门隐者”(图四),其边款云:“隐篆省文,见《缪篆分韵》,庚寅四月款甫”。“武陵隐者”之隐、者二字篆法均出自“金门隐者”,不过仿者将“者”之“日”字中间一横故意不刻通,以示变化,其实这正暴露了作伪的痕迹。我们说此印的仿刻者有一定的水平,对黄士陵篆刻亦有一定的了解,表现在于刻者在笔划间故意留有冲出线外的刀痕,也是模仿黄士陵的特征,如“者”字,但是黄士陵真刻的这一特征表现在横线上,如是在横划下端,由左边冲入。而表现在横画的上端,则是由右边冲入,这是由黄士陵的用刀习惯所决定的,呈现规律性。仿者不谙此理,只知机械模仿,反而露出了破绽。以上所说其实还只是皮毛之象,黄士陵艺术真正内含和修养并不是能轻易掌握的。我们再从时代气息看,“武陵隐者”之“隐”字“爪”部的刻法,一望而知是当代人的伎俩,其他如一些笔划收笔处的锐刀角,皆是如此,此两个虽时露锋芒刀痕,但在整体上仍掩盖不了用刀功力的先天不足,这便是机关算尽仍露出了马脚的关键所在。至于“文伯所藏”朱文印,线条更弱,结字更散,“所”字之“尸”死板,“斤”失调;“藏”字各包围松散,“臣”拘束小气,边框线条尤其软弱,均为败笔。

两印为昌化鸡血石,昌化石性涩、黏、不受刀,但此两印表现出来的弱点不是石质所造成的原因,而是刻者真实水平的表现,这点是要提出说明的。

相对印文而言,边款之伪更加明显。我们知道黄士陵早年曾用双刀刻款,时间不长,即改用单刀刻款,基本走的是何震开创的单刀法路子,特点是重入轻出,以横划来说,字形多呈左低右高状。约在己丑(1889年)年前后,黄士陵40余岁,他的边款开始有了变化,刻法改用推刀,一些长横划表现地尤为突出,字体则有明显碑意,字形平正,一如他这一阶段书法中落款的碑意行书。庚寅(1890年)以后,无论是黄士陵的书法、篆刻,均已十分成熟了。

分析“武陵隐者”“文伯所藏”两印边款之伪,最好的方法无疑是将已确认属于黄士陵作品而又属同一年所刻的边款来加以比较。上述两印边款纪年为癸巳,即1893年,黄士陵45岁,在黄氏印谱中,署癸巳年款者并不少见,这就让比较工作变得容易多了。真品印章边款字形的左低右高倾向基本消失殆尽,代之以横平竖直,一行字乃至几行字大小错落而又紧凑、自然、生动,书法笔意十分突出,如“梁麟章印”(图五)边款字如用毛笔写出,伪品则线条单薄、呆板,更无笔意。用刀方法也与黄氏不类,典型者如“广”“雅”等字是。其中“陵”字左耳的写法,在癸巳年中黄士陵尚未如此刻过。至于“文伯所藏”款中“史”字乱无章法,“篆”字“竹”头散漫不聚,下部弧弯刻法全然与黄士陵刻法相左……

最后说点题后的话。拍卖图录上介绍黄士陵生卒年时写作1849~1908年,其实黄士陵卒于1909年这个问题,韩天衡先生在十几年前就已提出并解决了,得到印学界的共识,作为一般泛泛介绍文字不知也就罢了,但作为西泠印社拍卖会,尤其是印章专场拍卖,仅从过去出版的工具书摘录几段文字,仅此一点就显得太不“专业”了。

天价拍品引新一轮收藏热 艺术品收藏谨防虚火


一个瓷瓶能拍出5.5亿元!随着艺术品天价纪录又一次被刷新,艺术品的投资价值再次引发投资领域的强烈关注。那么,艺术品的投资价值究竟如何?陶瓷收藏家李家明告诉记者,目前的艺术品收藏市场有点“虚热”。他认为,真正好的艺术品升值空间无限,但大多数质量不高的“普品”前途不大。

谈市场 艺术品近两年升值迅猛

11月11日,在英国伦敦一家拍卖行,一个估价并不高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的天价成交,一举刷新5个月前黄庭坚书法《砥柱铭》以4.3亿元人民币创下的中国艺术品拍卖纪录。而眼下,国内艺术品秋拍即将井喷式爆发。有业内人士认为,5.5亿天价拍卖将成为重要前兆,可能引发秋拍中产生更多天价艺术品。

沪上功力深厚的陶瓷收藏家李家明介绍说,在过去几年中,艺术品升值的速度正在加快。“特别是最近这一两年,升值非常迅速。”他去年花30万元买来的一件竹刻摆件“刘海戏金蟾”,如今身价“翻个跟头肯定没问题”。另外一件宋瓷,两年前价值68万,今年已经有人出价200万,李家明都没有卖。

据李家明判断,按照最保守的估计,无论是明清瓷器还是元代以前的“老窑”瓷器,最近两年都翻了两到三倍。此外,字画、铜镜等各收藏品种都有迅速升值。

但不同的艺术品升值空间差别很大。李家明介绍说,以瓷器为例,元代以前老窑瓷器因为时间跨度特别长,但其中的普通瓷器大多升值较慢,每年的升值空间乐观估计大约在5%-10%左右,有些可能还不到,而真正的精品,因为极为稀缺,所以升值迅猛,一年间价值动辄翻番,而且前途无量。

谈藏家 收藏者不能跟着别人“举牌”

虽然艺术品升值空间巨大,但李家明认为目前的收藏市场中已经出现了“虚热”现象。

李家明介绍说,目前国内约有7000万的收藏大军,实际数字可能还不止,但其中只有10%左右是真正的行家高手在收藏精品。大多数藏家收藏的只是质量不高的地摊货和普品,还有小部分藏家处于盲目状态,收的甚至是仿品。

说到“虚热”的原因,李家明表示,一方面是舆论导向问题,有部分收藏类的电视节目对观众有些误导,有的节目中所谓的“专家”其实并不太懂行,估价也缺乏依据,水分较大。另一方面,少数拍卖行在拍卖艺术品方面也会有意制造火热的假象,雇些托儿参与竞拍,抬高价格等。这对真正懂得鉴赏艺术品的收藏者倒是影响不大,但对很多不懂收藏、仅把艺术品作为投资工具的投资客会造成一定误导,甚至会扰乱收藏市场。

李家明告诉记者,他也经常参加艺术品拍卖会,近年来他每次在拍卖会上都会看到有些有钱人,不懂鉴别艺术品,只是看到很多人竞拍某一件拍品就跟着举牌,往往花了大价钱却物非所值,甚至买到假货,不但失去了投资意义,甚至可能造成经济损失。

谈鉴别 高仿技术使鉴定难度加大

事实上,鉴别艺术品不仅对外行来说非常困难,即使对内行来说,难度也在日益加大。

一方面,真的艺术品看上去越来越像“假”的。李家明告诉记者,随着近年来国外先进的清洗、修复瓷器的技术传入国内,很多传统的鉴定方法正在失效。例如,一个很传统的鉴定古代瓷器的方法是通过观察瓷器的老气、釉相以及气泡吃土痕迹等特征来判断年代,但如今,随着瓷器“美容”技术的提高,经过清洗、修复、打腊、抛光等处理的艺术品已经修旧如新,老的痕迹很难找到,传统方法就很难鉴别了。

另一方面,假的艺术品倒越做越“真”。现在的高仿技术已经发展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高仿品已经越做越好,越做越真,即使是高手,也难免有时候会“打眼”上当,何况初入门的新手?

在李家明看来,收藏艺术品并不适合所有人。有的人懂得欣赏,但没有那么多的资金;还有的人虽然实力雄厚,但是不懂得鉴别。“如果真的要投资艺术品,要么自己多学习鉴别知识,深入研究中国的文化历史,要么请一位懂行的或者信誉好的经纪人。”

至于这件拍到5.5亿的清代瓷瓶,李家明认为价格虚高了。他认为这个瓶算不上古代艺术品里的精品,只是皇家匠人做出来的工艺品,不过工艺繁杂,而且存世量很小,但其艺术价值没有如此之高。(吴华)

青花人物纹缸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14.5cm,口径19cm,足径9.5cm

生产时代: 崇祯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青花瓷

陶瓷造型: 容器

说 明: 明崇祯

缸直口,平沿,深腹,腹下渐收敛,平底,底心略凹。内施白釉。外壁绘青花人物纹。山石掩映的军帐前旌旗招展,大将吕布头戴束发冠,身穿百花袍,身后有一侍者,周围站立几名武士,手持各式兵器。吕布对面李肃手捧珍宝,献给吕布,其身后的几名随从也各持宝物。周围绘有旗帜、军帐、城池、山水、草木等。外底素胎无釉。无款识。

此缸描绘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中的《馈宝说吕布》一节,李肃受董卓之命,带着赤兔宝马、黄金、珠宝、玉带等宝物来到洛阳城下的吕布军帐中,说服吕布投降。匠师巧妙地将此故事情节移植到器物的装饰画中,人物形象生动,青花色泽浓艳,为崇祯朝青花瓷器中的上乘之作。

明末清初时期,文学艺术繁荣,不仅为瓷器纹样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而且还深刻影响着瓷器装饰画面的艺术表现手法。民窑瓷器上的许多人物画中除了常见的婴戏图、八仙祝寿外,表现戏曲故事也特别盛行,《三国演义》、《西厢记》、《水浒传》等作品中的内容比比皆是,这与明代万历以来带有版画的戏曲剧本的大量流行有关。

广州宣亦:“大清康熙年制”款五彩莲塘鱼藻纹玉壶春瓶


五彩瓷瓷器釉上彩的一种。所谓釉上彩瓷,就是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600-900°C温度烘烤而成的一种瓷器。五彩所指是分布在瓷器釉面上多种颜色的彩——而五彩瓷并不一定指瓷器釉面上只有五种颜色,多于或少于五种彩的陶瓷,在习惯上也同样称之为五彩瓷。

中国古代瓷器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从原始瓷器到成熟的青瓷,又由青瓷发展到北朝白瓷,而后再由白瓷发展到彩瓷将近二千年的历程。其中,从青瓷到白瓷的转变,是在唐宋时期完成的;而由白瓷到彩瓷的转变,则是明清时期实现的。明清时期彩瓷的发展和盛行,使中国古代陶瓷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何谓五彩瓷,据《陶雅》上说:“康熙硬彩,雍正软彩。”又据《饮流斋说瓷》中解释:“硬彩者彩色甚浓,釉付其上,微微凸起。软彩者又名粉彩,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真正康熙时期的五彩瓷是相当珍贵的,瑰丽多彩,品种繁多。

近年来国内艺术品市场迅猛发展,藏家对古代瓷器艺术品的认识不断深入,经济实力雄厚的藏家开始关注官窑五彩瓷器的收藏。2000年香港拍卖会上,一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颇为引人注目。此器引得世界各地藏家竞相争夺,最终以高达4404.475万港元成交。由此开始内地藏家开始逐渐关注明代官窑五彩瓷器,此后屡创佳绩。

最近有幸征集到一只“大清康熙年制”款五彩莲塘鱼藻纹玉壶春瓶,藏品口径:12cm,底径:12cm,高:38cm。瓶口外撇,束颈,溜肩,鼓腹下收,圈足。瓶胎质细洁坚致,釉色晶莹温润。造型既敦厚又柔丽,主体纹样以五彩绘制荷池、鱼、水草、花卉、祥云等图案。莲花香艳娇媚,缀以深浅有致的绿叶与鱼,及瓶颈的花卉,画面透出浓浓的春意,充满着勃勃的生机。

五彩玉壶春瓶以红、绿、蓝等彩穿插映衬,色釉浓艳,效果华丽。器底部书“大清康熙年製”楷书款,为官窑。所绘枝叶风格满密,求其形似,颇具意蕴。鱼儿在花丛枝叶间嬉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此藏品不失为康熙时期五彩瓷器的上乘之作,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五彩装饰,颜色娇嫩,花香景象怡人;鱼儿绘画精细,造型生动,呼之欲出,周围花朵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线条勾勒细致,分染技法娴熟。细腻的绘画技术使得图清晰明艳,色彩艳丽,富有浓郁的中国画之韵味,充分给人们以美的艺术享受。此品种非常罕见,在未来有极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五彩瓷器色彩鲜艳,造型多变,一直深受国外古董商青睐,不惜重金求购。专家认为,釉下五彩瓷因其工艺难度大,生产历史短,技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曾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现存世量稀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升值空间也很大。

康熙60大寿臣子送青花万寿纹尊 每个寿字都不同


康熙的青花万寿纹尊,上面有约一万个寿字

60大寿特设“千叟宴”

礼物:百寿纹瓶、万寿纹尊

沿街30里铺满细软的黄沙,一路张灯结彩。每一处街铺,每一座城门,都用朱漆彩绘,写满“寿”“福”字。彩幡飘扬,旌旗猎猎。路边的戏台上,精彩的剧目不断上演。百姓早早停下手中的活计,载歌载舞,参与到盛大的欢庆活动中来……这是康熙60大寿时的真实记载。

在这场历时数十天的庆典中,康熙认为像自己一样活到这个岁数的君王再无他人,因此决定与天下老者同庆,凡是65岁以上的,无论官民,都可以到京城参加畅春园的聚宴,也就是至今流传的“千叟宴”。各位皇子、皇孙、宗室子孙年纪在10岁以上、20岁以下的,都出来为老人们执爵敬酒分发食品,扶80岁以上老人到康熙帝面前亲视饮酒,以示恩宠,并赏给外省老人银两不等。一时间,从全国各地来京为皇帝祝寿的65岁以上的寿星们,齐集京师,多达数千人,仅浙江省的耆老就有300余人。

南京博物院的王成介绍,古代皇族的生日成为普天下的节日,叫做“万寿节”,而瓷器因为历朝历代都喜欢,所以常被大臣们用来作为给皇帝祝寿的贺礼。

在南京博物院的瓷器馆内,就有曾经是皇帝生日礼物的宝贝。一件是青花百寿纹瓶,这件瓶子看上去并不耀眼,白底青色的字。但仔细看,上面写了一百个“寿”字,每一个“寿”字都不一样,有圆形、三角形,还有的绘制成了蟠桃的形状,有的“寿”字上半部分是小山的形状,寓意寿比南山,也有的“寿”字线条蜿蜒复杂,寓意生命连绵不断。

另外一件青花万寿纹尊更是让人惊叹。一米多高的青花瓷瓶,瓶口和瓶底的一圈都各写着48个寿字,瓶身共70行,130排寿字,总共约一万个“寿”字,因此称为万寿瓶。与百寿纹瓶一样,每个寿字都不相同,分别有着独特的含义,十分精巧。这么多的寿字,寓意“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祝福。

“这两件都是康熙60大寿时,臣子送的生日礼物。”南京博物院的王成介绍。

乾隆过寿  

京剧起源于乾隆寿庆大汇演

礼物:龙捧寿纹六棱瓶

康熙皇帝活到了69岁,而乾隆皇帝活到了89岁。

乾隆80岁生日时,为给乾隆祝寿,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后来,经过和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各剧种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

乾隆60大寿时,有个贺礼是“黄底青花龙捧寿纹六棱瓶”。

黄色的瓶底象征着皇家的高贵之气,瓶身六条棱,六个面,线条优美。每个面上都有一条五爪龙,每个面上写着一个篆体的“寿”字,寓意皇帝是“九五至尊”。瓶子的顶部和底部各有一圈回纹,接下来一圈是如意云纹。此外,还有连珠纹、香草龙纹、蕉叶纹等各种花纹,做工之细腻,令人叹为观止。

慈禧过寿

60大寿签订《马关条约》

礼物:粉彩寿桃纹天球瓶

慈禧太后的专用瓷器,上面都有“大雅斋”三字。当年,慈禧太后为了庆祝自己的60大寿,不惜花费150万两白银修建颐和园。而且,在此期间,她更说出“谁让我不开心,我就让谁不高兴”的话。

但就在她60大寿期间,兵败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王朝逐渐走向灭亡。

慈禧太后70大寿时,收到的礼物多多,其中有一个粉彩寿桃纹天球瓶,据记载也是当时的贺礼之一。

这个瓶粗直的瓶颈、滚圆的瓶身,看上去十分敦实。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瓶身上画着大片的寿桃,瓶颈上是一只红色的蝙蝠。

为什么画的是桃子而不是苹果呢?孩子们想了老半天,说“桃子吃了长生不老”。王成给孩子们讲起了孙膑的故事。他说,孙膑有好几十年没有回家,有一天他突然想起来母亲要过生日,于是回家给老母亲祝寿,当时没有其他礼物,就带了桃子。这桃子说来神奇,孙膑母亲吃了以后立刻变年轻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吃桃子可以年轻,长命百岁。所以,寿桃就成了祝寿的必备品。

那为什么要画蝙蝠呢?因为,“蝠”与“福”“富”谐音,蕴含了美好的祝愿。

据介绍,除了瓷器,古代皇族过寿,寿礼多为字画、屏风等风雅之物。

来看一眼康熙60大寿时,众皇子给他送的清单:雍亲王送的是万寿海屋添筹玻璃插屏、万寿鎏金镶嵌集锦宝鼎、万寿珐琅四方平安花尊、天然灵芝献寿仙桃盘、群仙庆寿寿山珐琅盆景、南极呈祥图(仇英画)松鹤图围屏等。而十四贝子送的是万寿围屏、观音莲花经、万寿双喜鼎、四喜汉铜炉、百子献寿玉杯、瑶草琪花瓶(成窑)、群仙拱寿图等。生日礼物多是珍贵的笔墨纸砚、瓷器、盆景、字画等。而王室的夫人们送上的都是各种各样的锦缎、衣物等等。

冰梅纹瓷器


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冰梅纹瓷,自认为阅瓷无数,太多经典画面被传颂与定格,唯有在这里,仿佛找到来处与归途。

它胎体细腻高白,釉面轻薄盈透,经过匠人们身心投入地雕琢,经过1300度窑火的煅造,把盏,如捧玉在手;品看,似天地灵秀!

冰梅纹,又称“冰裂梅花纹”,创制于清康熙朝,以青花作地,于其上用长短线条勾勒,画出朵梅或枝梅的装饰纹样。除观赏把玩外,瓷器还多赋予实用器皿功能,故而常饰于杯、碗、瓶、罐、盘等器物之上。

旧时各个朝代的完整器已然稀少,但在景德镇,埋在土里,终见天日的历朝历代瓷片倒并不罕见,每周一的古玩市场,破碎残缺的瓷片铺满地面,成为今人学习研究制作的最好标本。

康熙时期冰梅纹路写实,形态饱满,富有变化,勾画细腻,艺术表现超过往后的雍正乾隆时期。而此冰梅纹瓷集合康雍乾三代优势,既构图疏朗,又层次丰富,既线条明晰,又富于变化。加上在制作胚体时选择上好的纯泥瓷土,修坯利坯时尽可能修到极限薄度,青花分水时水分笔头流转自如,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青花料浓淡晕染,白色梅花傲然吐芳,即具当代文人风韵,又超历代官窑品相,即细节追随文人的雅气风骨,既点滴融入当代的审美情愫。

不如看看它的制作过程,你应该更加折服并惊诧于它的高冷绝美!

刚刚拉坯成型略微晾干

鸡头笔分水 笔不触坯 水自流

用刀将多余青花剔去

朵朵梅花开

写底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