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青瓷器 > 导航 >

明崇祯浙青瓷画“状元归去马如飞”

明崇祯浙青瓷画“状元归去马如飞”

古代青瓷器 古代青瓷器制作 古代青瓷器教案

2020-09-19

古代青瓷器。

这是一块明末崇祯浙青瓷片(见图),从构型上看应当是一只瓷碗残片。画面描画出:“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马如飞”的诗意画面。欣赏画面可以想见:在绵延数十里漫天怒放的杏花林里,新科状元郎春风得意,骑着高头大马疾驰而过,卷起的落英和尘土,在半空中飞舞;且是千里无畏,星月兼程……

这块瓷画,不由得让我想起一段文史佳话。在北宋元丰二年,那时文豪苏东坡在徐州任知州。他的同乡张师厚赴京城开封殿试途中,特来徐州拜谒苏东坡,二人相谈甚欢。时值新春,杏花虽尚未开放,但是张师厚辞别时,苏东坡特意在放鹤亭为他饯行,并赋诗两首。其中一首就是为预祝张师厚此行必定金榜题名,赢得状元归。《题云龙山放鹤亭》:“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

宋代时,云龙山西坡的杏花,从北到南地开着,一直延伸到云龙九尾,绵延不断的杏花在苍松翠柏间映着春天落日,和着春鸟归林的啾啾鸟语,幽静而深远,成为一景。苏东坡在这里结识了看破红尘,无意仕途,隐居山上的徐州隐士张山人,山人养了两只仙鹤,朝放夕收。苏、张结为志趣朋友,常在一起饮酒作诗。并留下传颂千载的名篇《放鹤亭记》。

杏花开于农历二月,正值“应试之期”,故有“及第花”之称。苏东坡诗中的“新郎君”,是从唐代开始对新科进士的称呼,有点风情之雅意。五代时,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记载:“薛监晚年厄于宦途,尝策羸赴朝,值新进士榜下,缀行而出。时进士团所由辈数十人,见逢行李萧条,前导曰:‘回避新郎君!’”所以,到了明清之际,此诗文在广为流传中又被改为:“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马如飞。”虽然,已不如原诗那样富有想象力,但是更贴近普通人的审美情趣。

“收藏品”中,有着“状元归去马如飞”佳句的瓷画作品很多,如各式木雕、绢本绘画、铜质花钱、银质项坠、铜镜,帐钩,等等。我们从这些艺术的或民俗物件之上的诗意,可以想见旧时“科举文化”是多么的兴盛。而这些物件则是见证,它们忠实寄托了古人们对功名仕途的祈求,对文化传承不竭的努力。

这块明末崇祯的浙青瓷片之“浙青”,是个专业的说法。浙料也称浙青,它出产于浙江金华绍兴一带。据《瓷史小考》记述:明代万历中期后,由于进口回青料已经使用完毕,景德镇窑厂开始选用国产青花料。《明实录》中,明万历三十四年三月乙亥记载,江西矿使太监潘相上书:“描画瓷器,须用土青,惟浙青为上,其余庐陵、永丰、玉山县所出土青,颜色浅淡,请交价以进,帝从之。”浙料是国产青花料中的上品,呈色蓝中泛灰,清丽幽雅,能烧出青翠鲜艳的青花。万历中期到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用此料。

潘相,从万历二十七年到四十八年,执掌景德镇御器厂达22年,堪称“太监乱陶”之最。然而,潘相罪多,却屡参不倒,直至万历帝驾崩后才被召回。潘相,生年、籍贯均不详。史书上说,“潘相乃一愚鲁之人”,文化不高,品性很差,很会忽悠皇帝。他攫取御器厂管理大权,其根源在于万历皇帝太贪钱。从万历二十年起,朝廷连续用兵宁夏、朝鲜、播州,史称“三大征”,花费太大,“国用大匮”;万历帝盯上了矿业。他派太监四处开矿收税,人称“税监”。万历二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万历帝“遣御马监奉御潘相,督理江西瓷厂”。御马监太监潘相既为江西税监,又为景德镇瓷监。一府设两监,其实是“一羊供二虎”。

潘相插手原料采买,盯上了造青花瓷所需的青料,从中牟利。当时,回青数量不足,当地土青上乘,储量丰富,足以充御窑之需。潘相却不知足。他听说庐陵、永丰、玉山等地也出产青料,虽然质量不好,制不得御器,但是可以变卖赚钱,收取矿税。潘相于是下令开采,强征老百姓服役,引得民怨沸腾,导致后来的“陶工民变”……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明崇祯青花人物笔筒欣赏


明崇祯青花人物笔筒。

在翰墨飘香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外,还包括了很多的辅助文具,笔筒就是其中的一种。从明代起,制作精致的笔筒就成为文人雅士和收藏家的宠物,至今不衰。昨日,记者在我市收藏爱好者张先生家中,见到了他收藏的不少雅致精美的笔筒。

笔筒收藏源于学习书法

走进张先生的书房,仿佛走进了笔筒的世界,书桌上、博古柜里,都摆着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笔筒,有圆形的、扁形的、方形的、棱形的,也有梅花、葵花等造型和云头、卷书等式样的;材质大多为瓷、竹、木、漆,也有玉石、象牙、水晶、翡翠、端石等质料。仅是木质的,就有黄花梨、紫檀、鸡翅木、金丝楠木、红木、乌木、榉木等。

“我与笔筒结缘是很偶然的。”张先生说。出身书香门第的张先生,读小学起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一天,住在隔壁的一位老伯看到张先生在练书法,就对他说,我有一个青花瓷笔筒,放毛笔最好,我也没什么用,你要就五毛钱卖给你吧。张先生一看到这个绘画着花鸟的青花瓷笔筒,便十分喜欢,于是这个笔筒便成了他收藏的第一个宝贝。“但真正说收藏,还是我高中毕业进入工厂工作以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张先生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几十元,但只要发现有精美的笔筒,便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1989年,他到广西梧州旅游。吃早餐时,一名游客说晚上诳街时在一间小店里见到一个很漂亮的瓷笔筒。听了游客的描述,张先生立即放下碗筷前往寻觅,花了2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那个明崇祯青花人物笔筒。2001年,他听朋友说广西桂平一藏家有一个造型颇为奇特的清代黄花梨笔筒想出手,于是马上开车前往广西,花几万元把笔筒买了回来。“那时对笔筒的痴迷,真有点像疯了一样。”张先生笑说。

犀皮漆笔筒偶然得到

在张先生收藏的笔筒中,记者见到有一个棱形的漆笔筒,高约18厘米,表面光滑,图案花纹由不同颜色的漆层构成,像行云流水,又像松树干上的皱纹,色泽灿烂,十分美观。张先生介绍说,这叫犀皮漆,根据明代漆工名匠黄成的《髹饰录》记载,犀皮漆又称“菠萝漆”、虎皮漆。制作时,是用不同颜色的稠漆堆涂在高低不平的器胎上,等漆料干燥后再打磨,从而产生出色泽亮丽、光滑异常、自然生动的艺术效果。由于这种工艺技术的要求很高,历来制作较少,而且所见也都是扇骨、捧盒等小件的器物,如此形制巨大的犀皮漆笔筒,十分罕见。“这是我收藏的笔筒中唯一的一个犀皮漆笔筒。”

提起这个犀皮漆笔筒的来历,张先生脸上露出了笑容,说是在北京无意中得到的。2002年,张先生和几个朋友到北京游玩。那天早上,他们几个人一大早就来到潘家园淘宝。但走了几个小时也一无所获,正当他们准备回去的时候,张先生发现不远处一位老人的摊档里有一个红色的东西,好像是笔筒,张先生心中一动,马上走过去一看,竟然是一个平时难得一见的犀皮漆笔筒,而且价格也相对便宜,于是马上收入囊中。

了解我国的翰墨文化

“有时候要藏到一件好东西也是不容易,这个笔筒就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才获得。” 张先生拿出一个明万历时的青花瓷笔筒对记者说。1995年,张先生到广西梧州出差,听当地的一位朋友说,他的一位亲戚藏有一个明万历时的青花瓷笔筒,张先生一听,马上来了兴趣。根据资料,瓷笔筒始于明嘉靖、万历年间,分青花、五彩和粉彩等,传世品极少。张先生当即央求朋友带他去见识一下这个青花瓷笔筒。

在那位朋友的亲戚家,主人捧出来一个用锦盒装着的青花瓷笔筒,笔筒约高16.5厘米,口径约20.5厘米,筒身绘有龙、马等图案,有着典型的明青花瓷特色。张先生一见到笔筒,就被那略带夸张,非常有动感的龙马图纹吸引住了,他试探地问那位藏家想不想出手,孰料藏家想也不想就回答:无论多少钱,他都不会出手。

回到佛山后,张先生就是忘不了这个明青花瓷笔筒,于是,每隔十天半月就打个电话找那位藏家聊聊天,有时出差途经梧州,也到他家里坐坐,请他吃顿饭,但绝不开口提起那个明万历青花瓷笔筒。经过两年多的时间,那位藏家终于被张先生的诚心所打动了,主动提出把这个青花瓷笔筒让给张先生。

经过几十年的寻觅,至今张先生收藏的各种笔筒近100个。早年花一两百元购买的笔筒,现在的价格已是数千上万元,张先生说,笔筒收藏,不仅仅是一件文房用具的器物收藏,更是一种文化的收藏,一种历史的收藏。他表示,无论价钱多高,他收藏的笔筒都不会出手。如果条件许可,他会举办一个笔筒展,让更多的人通过笔筒了解我国的古文化。

明弘治“状元迎妻”瓷画


这枚明弘治“状元迎妻”瓷画(见图),巴掌大小,却有一番趣味,对收藏爱好者来说,可谓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上品佳器”。要感谢弘治年的这位工匠,为我们留下了“状元迎妻”如此生动美好的画意!正是:“明月当头为探看,芭蕉迎亲姿容香。花园洞房结连理,深情牵手状元郎。”

瓷画如此表现,让我们想起那林林总总的古代状元,我脑海中此刻便浮现“风度翩翩的书生”形象,可是也有例外。据民国旧籍《奇故萃》记载,在清代时,有一个状元文才盖世,却奇丑无比,在他新婚之夜,新娘子因为他的长相太丑而自杀。这个人就是康熙五十七年的状元汪应铨。汪面有麻点,又高又胖,可就是因为他长得很不上相,康熙皇帝特地“钦点”他为状元,以衬托出他的才华过人。何况,汪应铨中状元时已40多岁了。

中状元后,汪应铨的大名一下子传遍京城。一位出身富户、粗通文墨的大小姐陆氏思想解放,受到话本中“才子佳人”的影响,辗转托人,表示“就算做妾也要嫁给这个状元郎”。汪听后欣然接受,于是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仪式,把陆小姐迎进了家门。客散明月时,洞房花烛夜,这时,陆小姐才真正看到状元郎的真容,她不由得大失所望……

这时陆小姐心中懊悔不已。没想到的是,汪应铨新婚之夜喝得酩酊大醉,不但在新房里呕吐,还丑态百出地光身起舞。这番态势使陆小姐深受打击,她自感无法面对这位才子丈夫,因此,在汪熟睡打呼之时,陆小姐悬梁自尽了。

真可谓喜悲交加。这件事震动了京城,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康熙对这位状元郎的赏识。康熙先是让他担任翰林院修撰,后来又让他入值南书房,汪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可惜后来汪锋芒太露,得罪了权贵而不自知,终被弹劾。之后他归隐田园,著书讲学,还算滋润。

另一种情况是,在古代大部分有资格娶公主的人,都对此事避之不及。因为一旦你娶了公主,仕途就差不多断了,不仅如此,万一娶回一个刁蛮任性的,还会闹得家宅不宁。

历史上最不喜欢娶公主的朝代是唐朝。据说,几乎每个唐朝皇帝都有一个梦魇,连李世民都不例外,那就是世家大族。很多世家都有几百年的传承,在这些人的眼中,拥有胡人血统的李唐皇室,只不过是暴发户罢了,虽然表面上恭恭敬敬,但暗地里,很瞧不起李唐皇室。唐朝强大的时候还好,这些世家大族只敢在暗地里嘀咕几句。但到了唐朝的中后期,世家大族愈发猖獗起来。

据史书记载,唐文宗时期,唐文宗要将自己的掌上明珠嫁给山东望族的崔家。但是遭到了崔家的抵制,称:绝对不会让公主进门,谁爱娶谁娶去!这个蛮横的表态气坏了唐文宗,他破口大骂:“我家两百年天子,还不及崔、卢耶!”崔、卢便是当时山东有名的望族。其实,李唐皇室根本不看重礼法,例如,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把李元吉的王妃纳入了宫中。李治在父亲李世民去世后,将小妈武则天接进宫中。李唐的那些公主也大多随性潇洒,放荡不羁。这也是很多人不敢娶公主的原因,怕成为第二个“房遗爱”。

好玩的是,唐宣宗时,宣宗帮女儿万寿公主挑选了当朝状元郑颢。此人才华出众、风度翩翩,万寿公主见也十分喜爱。宣宗找来郑颢说此事,郑颢竟当场回绝,表示自己已经有未婚妻卢氏了,不可能另娶。宣宗也无奈,只好让宰相白敏中去做说客。白敏中晚上来到郑颢家中,从怀中取出一张纸条丢给了郑颢,上面写着“君若不从,大祸将至。”郑颢怕殃及无辜,无奈之下只得娶了公主……

瓷画,到了明代弘治时期,较好地吸收了前朝的一些技法,工匠的画笔下有了许多线条韵染,他们懂得了以细与粗表示明暗和立体感;制瓷工艺也是以景德镇为生产中心,而品种逐步繁多,千姿百态,造型古拙,在瓷绘上呈现出以故事为主的趣味,风格趋向轻巧俊秀,画面留有空白,只是民窑胎质仍显得粗松一些……这是许多收藏者和研究者从瓷片中得到的感觉。而这块明弘治的瓷画“状元迎妻”,更多的是让我们今天的人们品味古人的文化性情,尤其是科举制度对历代社会人文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

明崇祯青花瓷的特点


明代青花瓷器虽不及元代青花的名气大,但是同样在中国瓷器烧造史上占据有重要地位。虽然和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烧制的青花瓷相比,明代崇祯时期烧制的青花瓷发色稍显暗淡,但是也还算青翠鲜艳。釉色均匀且富含变化,基本上都是蓝中泛灰,无论是色质还是图案都和以往大不相同。

明代崇祯时期的青花瓷独具特色,表面图案受当时绘画的影响很大,所涉及的题材范围十分广泛,主要以山水题材为主,画工们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官窑瓷器绘画的限制,运用传统的毛笔在勾勒出一幅幅精妙绝伦的画卷,于是从现存的明代崇祯青花瓷的表明,我们可以见到虎、牛、猫、虾等等动物。而部分以山水、花鸟为题材的瓷器为当时特别定制,专门销往日本等国家的。

根据史料和实证,我们可以得知明代崇祯青花瓷的器型丰富多样,基本上都是琢器。明代崇祯青花瓷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大类:陈设瓷器、佛前供器、外销瓷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英国人在南中南海打捞出了一艘沉船,经过大量考证确认这艘沉船是清代顺治年间的,考古学家们在沉船上发现了一大批明代崇祯青花瓷器。这一批瓷器别具一格,表面纹饰结合了中外特色,不仅呈现了中国明代崇祯时期传统纹饰,还呈现了一些西方国家荷兰的郁金香纹饰。当时,景德镇窑烧制了销往日本的瓷器,瓷器样本是由邻国日本自己提供,故而符合日本国人审美需求和生活需求,具有浓郁的日本特色,瓷胎硬朗,画工精湛,图案多以人物、船、鹿、鸟等等为题材。瓷器在景德镇窑烧制好了,就直接运往日本市场进行销售。由于日本的茶文化和瓷器文化紧密相连,所以大多销往日本的外销瓷造型和日本茶道息息相关。

从明代崇祯青花瓷器露胎处,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时期的瓷器已经显现出清代的一些典型特征。明代崇祯青花瓷器底足露胎较多,胎体坚硬细腻,胎壁厚釉层薄,釉面硬朗平滑,釉色大多都是白中泛青。

鲜少见到有落款的明代崇祯青花瓷底,在当时只有一些民窑瓷器才落款。比如说供奉在佛前的香炉上面就有明确的时间和产地。也有官窑瓷器有落款,但是寥寥无几,比如说崇祯罗汉纹炉。

明崇祯仿哥窑青花炉


明代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伊始,大力清除阉党,整治朝纲,他的勤政,在明朝永乐以后的历代皇帝中所少见。遗憾的是时局动荡,内忧外患,积重难返。闯王李自成进京,清兵入关,明王朝回天无力,最终覆灭。瓷器烧造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大幅度下降,景德镇御窑厂基本上处于半停产歇业状态,所烧制器物下降至明代最低水平,传世官窑器物十分少见,但出现了一批优质民窑瓷器。

这尊崇祯仿哥窑青花竹节炉,是一件传世品,留有明显的长期使用的痕迹。造型古朴端庄,文雅大方。炉身高12.8厘米,直径15厘米,炉内深11厘米,炉里外满釉,三足高不到1厘米,炉底刻意留出1.5厘米宽的露胎圆圈,这样的分隔,使炉底变成了三个圆,两个空心圆中突出一个实心圆,象征着圆圆满满。炉身为直筒形,四层竹节突出,节节向上,香炉心空,正是竹精神的内涵所在,心虚而有节。竹具有君子的特征,竹本身已是一种吉祥物,在纸和绢还未被发明前,人们把信息写在竹简上,古人在远行时多用竹简传平安消息给家人,故有“竹报平安”之说。炉身布满精美的仿哥窑小开片,上面绘有缠枝花、蝴蝶花、彩蝶等青花图案,犹如沙石堆里冒出的生命,自然、清新、协调。上下两层,花和蝴蝶被大小交叉地排列成环状,互不干扰,它们文静地相处着。

崇祯朝处在明、清过渡交替之际,崇祯仿哥窑青花瓷器既保持了明瓷的特征,也蕴含着清初瓷器的韵味,开启了明末清初瓷业新貌。因为战乱等原因,官窑被迫停止烧制,原先在官窑的工匠,迫于生计,投奔民窑,还有一批艺术家、画师也加入这支队伍,他们摆脱了刻板与匠气,从根本上突破官窑器由宫廷定样制作的束缚,聪明才情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他们画人物,写山水,绘花鸟,把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企盼和平宁静生活的真情实感,充分倾注到瓷器创作上,创作出一批精美的民窑器。这一时期是中国民窑瓷器制作的高峰,对后世影响颇大。

明崇祯青花粥罐 上演绎“苦肉计”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章回小说中的名作,个中情节,经常被其他艺术类别沿用,尤其是明末清初时期,庶民品位引导工艺潮流,当时流行的木刻版画和青花瓷画互为影响。如图所示这件明崇祯青花“周瑜打黄盖图”粥罐,就是一个例证。

话说诸葛亮与周瑜定下火攻曹操水军大营的作战方案后,恰在此时,已投降曹操的荆州将领蔡和、蔡中兄弟,受曹操的派遣,来到周瑜大营诈降。心如明镜的周瑜将计就计,为了利用二蔡给曹操通报消息的机会,对曹操实行诈降计,周瑜与黄盖密谋了一出传唱千年的“苦肉计”。

周瑜召集诸将于大帐之中,黄盖当众“故意”打断将令。被“激怒”的周瑜随即喝令左右,将黄盖推出帐外斩首示众。在一众不明情况的文武大臣求情之下,周瑜这才松了口,将立即斩决改为重打100脊杖。黄盖被打了50脊杖已皮开肉绽,众官员见状再次苦苦求免,周瑜这才恨声不绝地退入帐中。

这只明崇祯青花粥罐,就生动地演绎了这个场景。只见黄盖上半身盔甲撩起,执杖兵士正欲挥杖抽打。只不过,周瑜和黄盖导演的双簧苦肉计,几乎瞒过了所有的文武官员。唯独一人心里清楚,他就是诸葛亮。

明崇祯仿哥窑青花炉赏析


仿哥窑青花炉(明崇祯)

明代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伊始,大力整治朝纲,清除阉党,他的勤政在明朝永乐以后的历代皇帝中是很少见的。遗憾的是时局动荡,内忧外患,积重难返。闯王李自成进京,清兵入关,导致明王朝回天无力,最终覆灭。瓷器烧造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大幅度下降,景德镇御窑厂基本上处于半停产歇业状态,所烧制器物下降至明代最低水平,传世官窑器物十分少见,但出现了一批优质民窑瓷器。

这尊崇祯仿哥窑青花竹节炉,是一件传世品,留有明显的长期使用的痕迹。造型古朴端庄,文雅大方。炉直径15厘米,身高12.8厘米,炉内深11厘米,炉里外满釉,三足高不到1厘米,炉底刻意留出1.5厘米宽的露胎圆圈,这样的分隔,使炉底变成了三个圆,两个空心圆中突出一个实心圆,象征着圆圆满满。炉身为直筒形,四层竹节突出,节节向上,香炉心空,正是竹精神的内涵所在,心虚而有节。竹具有君子的特征,竹本身已是一种吉祥物,在纸和绢还未被发明前,人们把信息写在竹简上,古人在远行时多用竹简传平安消息给家人,故有“竹报平安”之说。炉身布满精美的仿哥窑小开片,上面绘有蝴蝶花、缠枝花、彩蝶等青花图案,犹如沙石堆里冒出的生命,自然、清新、协调。上下两层,花和蝴蝶被大小交叉地排列成环状,互不干扰,它们文静地相处着。

崇祯朝处在明、清交替过渡之际,崇祯仿哥窑青花瓷器既保持了明瓷的特征,也蕴含着清初瓷器的韵味,开启了明末清初瓷业新貌。因为战乱等原因,官窑被迫停止烧制,原先在官窑的工匠,迫于生计,投奔民窑,还有一批画师、艺术家也加入这支队伍,他们摆脱了刻板与匠气,从根本上突破官窑器由宫廷定样制作的束缚,聪明才情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他们绘花鸟,写山水,画人物,把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企盼和平宁静生活的真情实感,充分倾注到瓷器创作上,创作出一批精美的民窑器。这一时期是中国民窑瓷器制作的高峰,对后世影响颇大。

鉴赏参考:青花缠枝花卉纹执壶(明)

崇祯瓷器写孝行


王萍/图

九九重阳,事亲敬老。一切有关孝的故事如同秋水之澈渐次清晰。

正好客厅阳台上挂着一帧早已过季的二十四孝图挂历,图文并茂。原本想以此故事说与后辈,益其孝心。却不料儿子出语惊人:“大冬天王祥裸身卧在河上融冰求鲤,冻不死才怪了,这样有违自然的事,你信吗?郭巨为赡养父母,竟要埋掉亲生儿子,真是有悖人伦,如此犯法之举,你学吗……”儿子的诘问让我一时语塞,可细细想想,话虽偏颇却有几分道理。

的确,二十四孝故事中真有一些极端之述,有的违反自然,有的有悖人伦,还有的不合科学。用上千年的如此故事去教育儿子,他不说古人胡编也许算是文雅了。“传说归传说,道理归道理”,我欲以此言说服儿子,话刚到嘴边便自知理由苍白。踌躇间我悻悻然把挂历收起,目光却又落在写字台上的一个青花笔筒上,画片与挂历同一题材,我的心境却少了几许纠结。何也?

5年前的一个暮春,在全国文物古玩交流会的展台前,我遇上了这个笔筒。时有几人上手观看,在讨价还价不成之后又不舍地放回。旋即我拿起仔细端详。这笔筒高19厘米,径12厘米,釉面白洁光润,清亮纯净,上下分饰两道暗刻图案边饰。主题纹样为人物故事青花通景画片:倚墙芭蕉、洞石梅花的庭院中,一位官人模样的男子双膝跪地,二目送出虔诚,双手持拐杖做上举状。而开轩阔屋,锦屏玉柱的高堂上,有一老妇端坐桌前,脸上含满慈情,伸出右手欲接男子递上的拐杖。二人身着锦衣,凝目相对。细腻的笔触,传神的画意,传递出一幅柔情迢递、人瑞祥和之象。此图描绘的是《二十四孝》中弃官拜母之事。

《二十四孝》讲述的是感天动地、人惊神泣的24则孝行故事,传为元代人郭居敬编录。中有帝王如舜、文人如黄庭坚、官吏如包拯、百姓如董永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

《弃官拜母》说的是宋代天长人朱寿昌,7岁时生母刘氏遭嫡母嫉妒,不得不远嫁他乡,50年音信渺茫。宋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每到一处都寻访生母然未能遂愿。便辞官专注寻母一事,发誓“不见母吾不还矣”。并刺血书写《金刚经》以求佛佑。后终在陕州寻得母亲和同母异父的两个弟弟,一同携母回家侍奉。此时母亲已年过七十,寿昌已五十有余。宋神宗感念其孝心之诚,命其官复原职。时有名公巨卿如苏轼、王安石等都写诗文赞美此事,后人遂将它编入《二十四孝》之中。以此之述,弃官拜母应为《二十四孝》中人物和情理都较为可信的一则。

我虽官不高、德不厚,但从小浸润母爱至深,故对这则孝母故事铭心久矣。得遇如此画片的笔筒,哪能释手?细看青花青翠嫩艳,翻转底足露胎细密。加之云如括号、草似鱼鳞的画风,过多的特质证之,此笔筒为明崇祯瓷器无疑。

崇祯就是满人入关时吊死在北京煤山树上的那个皇帝,以此插起了明代亡国的祭旗。不过这位“非亡国之君,当亡国之运”的皇帝确实比前几朝王者要贤明许多。从明熹宗手上接过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起,崇祯勤俭自律、励精图治,吸纳西方科技以实用,开放内外贸易以通商,社会一时也有中兴之象。我们引以为傲的晋商就是从此发迹的。制瓷业承前代技艺之余,更加注重技术革新。

是时官窑衰微,大量技工流入民间,从而给瓷业生产带来勃兴。首先是原料的选造更加精到,尤其青花料的提纯由过去的“水洗法”改为“火煅法”,青花色泽的清新雅丽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时的绘画技法一改嘉万之瓷繁琐钝满的装饰之风,开创了类似中国画中淡墨水彩皴点用笔之法,于素静中透着一种雅致清逸的文人之气。画面写实极富诗意,构图舒清独有韵致,笔力恣肆收放自如,题材多元广博丰富。这种清逸风格对后世之瓷的影响甚大,因之崇祯瓷器算得上大明夕阳西下时的最后一抹晚霞,在藏界享有盛誉。

此笔筒当为崇祯瓷之精品,且为文房雅具,尽管对方要价甚高,磨蹭半天仍不松口,我仍旧咬牙成交。价肯定高了,朋友讪笑,我却偷笑——毕竟可遇而不可求。虽然以此敦教儿子不成,但此笔筒放置案头绝无去其之意。因为每每看到它,我便会想到我那恩荫泽被于我,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父母。何况它还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明代崇祯青花凸显承前


明代崇祯朝战乱时期多,景德镇御窑厂基本上处于半停产歇业状态,所烧制器物下降至明代最低水平,传世官窑器物十分少见。由于这个时期为明、清过度交替之际,崇祯青花瓷器除具有明代风格外,有些还孕育着清初瓷器特征。另外,由于部分瓷器继续外销荷兰、西班牙等国,所以一些瓷器在造型和装饰上仍保持有异国风情。如何把握其鉴定要点,中国古玩收藏研究会会长卢鹤寿为读者支招。

器型:崇祯朝时局动荡,瓷器烧造业受到严重影响,生产工艺、质量大幅度下降。瓷器风格的转变开启了明末清初的制瓷新貌,既部分保持了明瓷韵味,也初创了清代器风,并且多为民窑瓷。

总体上看,崇祯青花瓷器品种明显减少,主要以花觚、香炉、烛台、净水盂等供品居多,也有葫芦瓶、莲子罐、盘、洗、碗等日常生活用器。茶具、盘类、餐具多销往日本。

胎釉:崇祯青花瓷,一般胎质淘炼不精,胎体厚重,修胎粗糙,白砂底足,常有明显的重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足修齐整圆滑,胎体裸露,多有粘砂、个别前足留有明初期器底小乳头。

就釉面而言,亮青度较前减弱,有白中闪青、白中泛灰和青白多种色调。施釉均显稀薄。青花呈色夹带黑斑,多数灰暗伴随晕散,但也有发色稳定,色泽明快艳丽的,这为明末清初的时代特征。釉底的器物粘砂,有细小缩釉点。要指出的是,器物口沿普遍增加酱黄釉是崇祯民窑青花的一个显着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