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 导航 >

瓷器上的佛教人物图案

瓷器上的佛教人物图案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瓷砖上的胶 古代瓷器上的字体

2020-09-19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三国东吴末期青釉褐彩盘口壶,1983年南京市雨花台长岗村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瓷器上的佛教人物图案生动的反映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思想意识与生活观念,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本文就简要介绍一下其中的典型代表:佛祖、禅僧与罗汉。

佛祖

佛祖包括释迦牟尼佛像、无量寿佛像等,一般被刻画得非常亲切、庄严,尽显其慈祥、宁静之美。

就瓷器而言,佛祖形象最早见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越窑青瓷,主要采用模印贴塑技法制作而成,即先用模具翻制出佛像形象,再依据主题需要贴饰于瓷器上。佛像常常被施于谷仓罐、盘口壶、三足洗等类器物上。谷仓罐一般贴饰于罐体上腹部及肩部;盘口壶一般被贴饰在肩部,佛像端坐在双兽驮起的莲花座上,背有轮光,充满神秘色彩;三足洗一般被贴饰在器物外腹部,佛像结跏趺坐,神态庄重。

西晋时期,由于佛教的传播,瓷器上的佛像纹装饰更加普及流行。以浙江早期越窑青瓷为代表,佛像纹被广泛运用于壶、罐、洗、钵、谷仓罐等类器物上。佛像一般有背光,身着肩衣,衣纹可辨,作跏趺坐,下有莲花台。以谷仓罐为典型器物,器身上贴塑佛像人物。这一时期的制作,也是先模制而后再贴塑。此外,佛像纹还多被施于唾壶的肩部、酒樽的腹部及香薰中香笼的足部。

随着佛教本土化,这一时期的佛像纹还与道教题材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人骑兽等同施一器,时代特征鲜明,文化内涵丰富。湖南湘阴窑青瓷上也有佛像纹装饰,见有青釉酱彩贴塑佛像盆,腹部印带状小方格纹,其上施以酱色点彩并贴塑佛像。

北宋时期,佛像纹再度兴起,以定窑白瓷为代表,见有在炉口外贴塑佛像的装饰。以双耳炉为典型器物,口沿外堆塑十六尊佛像,惟妙惟肖。从圈足内外的墨书题记可知,这是由善心寺比丘尼等专门定制的,后施入塔基地宫。具有深刻的宗教文化内涵。

北宋定窑白釉贴像双耳炉,1969年7月26日河北省定州市贡院内静志寺塔基出土,现藏于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

禅僧

瓷器上禅僧形象源于佛教绘画与文献,具有鲜明的宗教背景。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长方形枕上有的绘制禅僧人物纹,以现藏于磁州窑博物馆的这件“僧稠降二虎”人物枕为代表——北齐高僧僧稠持杖分开两只斗虎的画面,惊魂动魄,生动传神,展现了高僧的功力,也体现出磁州窑高超的绘画水平。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僧稠降二虎故事纹长方形枕,磁县制锨厂出土,现藏于磁州窑博物馆

明代万历五彩及天启青花瓷器上均见有达摩的形象。以达摩人物纹盘为典型代表,画面表现达摩“一苇渡江”的故事。盘沿绘双龙纹与双凤纹,盘内底以釉下青花及釉上红、绿、黄等色绘达摩像。达摩立于一支芦苇之上漂行在水面上,周围衬托着群山与彩云,气氛祥和,画工精湛,人物形象生动逼真。

明万历景德镇窑青花五彩达摩人物纹盘,现藏于土耳其托普卡比宫

明末崇祯时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见有布袋和尚的形象,以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青花布袋和尚尊为典型代表,尊外壁绘一乐呵呵的布袋和尚,周围环绕着一群淘气的小顽童,他们有的拉布袋和尚的念珠,有的爬趴在布袋和尚的肩上挠耳朵,有的将布袋和尚的衣服打成结试图拉动他,十分生动有趣。

清代瓷器上的佛教人物纹也是以禅僧形象较为多见,除了表现佛教内涵外,也融入了民间世俗成分的色彩,充满了吉祥寓意。乾隆时期景德镇窑青花瓷上见有和尚念经的形象,以经文盖钵为典型器物。盖面绘一身披袈裟的老和尚,只见他双手捧书,正在聚精会神地诵读佛经,形象生动,面容慈祥,给人以亲切之感。

清乾隆景德镇窑青花经文盖钵,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罗汉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是释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地位仅次于菩萨。唐代玄奘法师译《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中记载:佛陀涅槃时,曾令16个大阿罗汉,自延寿量,常住世间,游化说法,作众生福田,故佛寺丛林里常雕塑罗汉像,供养者众。宋代时,又增加了两位至尊罗汉,堪称十八罗汉,一直流传至今。

罗汉能断除一切烦恼,达到涅槃境界而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修行圆满而又引导众生修行,是接受天地间人天供养的圣者。至于五百罗汉的说法,通常是指跟随佛祖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或指佛陀涅槃后编辑、整理佛教经典的五百弟子。罗汉的形象,通常是剃发出家的比丘形象,身着僧衣,生活简朴,内心清净,神态安详。

明代晚期瓷器上开始出现罗汉纹,以嘉靖时期景德镇窑青花十八罗汉图为代表。万历时期景德镇窑青花罗汉人物纹较为多见。天启时期青花瓷器上除了十八罗汉人物纹,还见有托塔罗汉人物纹等。明代末期,尤以崇祯时期青花瓷器上十八罗汉人物纹绘制精美,以三足炉为典型器物。

清代,瓷器上的罗汉形象更为常见,且融入了民间信仰和世俗化的成分,吉祥意味渐浓。

乾隆时期景德镇窑青花瓷上的盖钵上见有罗汉的形象,盖面画僧人读经图。钵外壁绘一持扇罗汉,两侧满饰楷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文,经尾处落“乾隆丁巳年冬月敬献”款。乾隆丁巳年乃乾隆二年即公元1737年,堪称为乾隆初年青花瓷器的代表作品。

清乾隆景德镇窑青花经文盖钵,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嘉庆以后至清末民国时期,景德镇窑粉彩瓷器上更是十分流行十八罗汉纹,以十八尊者盘、碗为典型代表,通体内外以粉彩绘山石松柏、楼阁祥云,十八罗汉云游其间。十八罗汉姿态各异,人物刻画细腻,生动传神。色彩丰富,构图错落有致。底书帝王年号款,表明为官窑制品,折射出了宫廷生活背景。

清嘉庆景德镇窑粉彩十八尊者盘,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古代陶瓷枕上的爱情图案


陶瓷枕作为一种硬质枕头,在古代曾经颇受欢迎,因为在夏天的时候,能为人带来冰凉之感,祛除夏天之炎热,在才女李清照的笔下,便被描绘成了“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由此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了。随着陶瓷枕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人们开始将一些喜闻乐见的事物描绘在上面,而寓意着爱情的花卉、禽鸟和走兽,便成双成对的出现在了枕面上,一时之间成为风尚,成为闺中少女和新婚少妇们所喜欢的枕面图案。

三彩刻莲凫纹腰形枕河南修武当阳峪窑北宋瓷枕

瓷枕上有两对晒恩爱的家伙:一对莲花水中开,两只野鸭水上漂。所谓“凫”,水鸟,俗称“野鸭”,似鸭,雄的头部绿色,背部黑褐色,雌的全身黑褐色,常群游湖泊中,能飞。

珍珠地划凫纹腰形枕 河南鲁山段店窑北宋瓷枕

白地划莲池鸳鸯纹腰形枕 北宋 山西晋南

鸳鸯,鸳为雄、鸯为雌,崔豹的《古今注》中说:“鸳鸯、水鸟、凫类,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者相思死,故谓之匹鸟。”所谓生死不分离者,鸳鸯也,因此世人皆以之为爱情的的象征,所以有句话叫做“只羡鸳鸯不羡仙”。这件枕头采用了划花的技巧,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两只鸳鸯在水里惬意游玩的场景,两两相对,羡煞旁人。

珍珠地划双凤纹元宝形枕 北宋 河南新安城关窑

凤凰,大家都知道是百鸟之王,实际上凤凰包括了“凤”和“凰”这两种存在于幻想中的神兽,由于龙被视为天子的象征后,凤常被认为是皇后的代表,故世人多以为”凤”是雌的。然而事实的真相是:凤为雄,凰为雌。所谓的“凤求凰”的典故是指司马相如在卓王宴会上当众弹奏琴曲《凤求凰》,以此挑动卓文君,所以并非女生倒追男生之意。

白地印划花鹿纹腰形枕 北宋瓷枕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枕面上两只梅花鹿一前一后、百无聊赖地趴在草地上吃草,有一句话说得好: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看到这相依相偎的梅花鹿,周围还撒着浪漫的花瓣或叶子,是否还会联想到下一句是:“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能有一人与自己琴瑟和鸣、相敬如宾,人生最开心莫过于此。

褐地牡丹蔓草纹腰形枕 河北定窑金代瓷枕

瓷枕上描绘的这两大碗花团锦簇的牡丹花,枝蔓牵连、缠缠绵绵,就知这花之富贵者也同时寓意着美好甜蜜的爱情,而用这个牡丹枕的,想必不是对爱情抱有美好憧憬的少女,便是一位步入甜蜜婚姻中的妇人吧!

古代瓷器上吉祥画片图案寄托了美好寓意


古代瓷器上的图案各种各样,但是无非都是跟生活、官运和长寿有关的图案和画片,反应了古人对自己生活时代的美好祈福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二甲传胪进士及第

双鳌各夹持芦花、芦穗一枝。背甲玉色略青。

二夹传芦谐音“二甲传胪”,意寓科举及第。据《史记》索引,上传语告下为胪。科举时,殿试后宣读皇帝诏命唱名叫传胪。传胪之制始于宋代,进士在集英殿宣唱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唱,由閤门承接,转传于阶下,卫士六七人皆齐声传名而高呼,称为传胪。至明代,称会试第一名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至清则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

【粉彩“二甲传胪”图鼻烟壶】

粉彩“二甲传胪”图鼻烟壶,清道光,高5.8cm,口径1.8cm,足横2.8cm,足纵1.7cm。

鼻烟壶小口,椭圆形扁圆腹,椭圆形圈足。腹部两面均以粉彩描绘两只螃蟹和芦苇、水藻。外底自右向左署矾红彩篆体“道光年制”四字横排款。

乍看这件鼻烟壶上的图案,似为常见的池塘小景,其实它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二甲传胪”,亦称“黄甲传胪”。我国古代科举甲科及第者,其名附卷末,用黄纸书写,故曰黄甲。清代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殿试亦称廷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名次分为三甲,一甲共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明代科举称第二、三甲中的第一名为“传胪”,清代则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 另外,“胪”的本意为陈述、陈列,我国古代以上传语告下为胪,故“传胪”亦指科举时代殿试揭晓唱名的一种仪式。殿试公布名次之日,皇帝亲御太和殿,传胪官宣布第一、二、三甲名次,由阁门承接,传于阶下,卫士齐声传名高呼,谓之传胪。若再加以引申,“传胪”泛指科举及第。

由于螃蟹有坚硬之甲壳,而且《事物异名录•水族蟹》:曰:“蟹之大者曰蝤蛑,名黄甲”。芦苇之“芦”谐“胪”音,因此,古人常画两只螃蟹配以芦苇,寓意“二甲传胪”或“黄甲传胪”,藉此祝人官运亨通、前程似锦。

狮子纹也是我国瓷器装饰的常见纹样。古人认为狮子不仅可以驱邪纳吉、镇守陵墓,还能预卜洪灾,彰显权贵。

我国古代官制中有太师、少师、太傅、少保,官至极品。故常以一只大狮与一只小狮组成“太师少师”或“太师太保”,寓意为望子成龙、官运亨通。

同时,“狮”与“事”谐音,双狮寓意事事如意。

此外,狮子与莲花灯组合而成的“连登太师”;狮子配以绶带,表示喜事连连、吉庆绵绵;太狮踩绣球,则表示“统一环宇”。

象,瑞兽,厚重稳行,能驮宝瓶,故有“太平有象”、“喜象升平”之说,寓意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瓶上插有三戟,也叫“平升三级”,寓意官运亨通

鸳鸯卧莲象征美好爱情

鸳鸯卧莲又称“莲池鸳鸯”,此装饰题材象征美好的爱情。早在宋代定窑、景德镇窑、磁州窑器物上即普遍装饰鸳鸯纹。明、清两代的青花、五彩、斗彩瓷器上更是常见鸳鸯纹装饰。

【斗彩鸳鸯卧莲碗】

斗彩鸳鸯卧莲碗,清乾隆,高6.3cm,口径18.3cm,足径10.5cm。

碗敞口,深腹,直壁,腹下微内敛,卧足。内口沿书青花梵文一周,外口沿青花绘赶珠龙一周。碗内底青花双圈内与外壁均以斗彩绘莲池鸳鸯纹:池塘中涟漪微泛,荷花盛开,水草茂盛,鸳鸯或游弋其间,或于低空翱翔,彼此呼应,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色。足内施白釉,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白鹭,谐音“路”。莲花,谐音“连”。旧时科举考试,连续考中谓之“连科”。“一路连科”,寓意应试求连、捷,仕途顺遂。

此外,也有“芦苇”与“莲”图样的搭配。除因谐音外,还因芦苇生长,常为棵棵连成一片,取“连科”之意。

喜鹊、芦苇、莲花搭配,寓意“喜得连科”。

一品清廉 为官清廉的寓意

故民间多用一茎莲花象征“一品清廉”,希望从政者廉洁清正。

粉彩描金云蝠纹赏瓶,清宣统,高40cm,口径10.2cm,足径12.7cm。清宫旧藏。

瓶撇口,长颈,圆腹,圈足。瓶外壁通体以粉彩描金装饰。腹部主题纹饰云蝠纹,肩部两道金彩弦纹之间以粉彩描绘宝相花间以金彩篆体团“寿”字。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宣统年制”六字双行款。

粉彩描金云蝠纹赏瓶瓶式一般用于皇帝赏赐,故曰“赏瓶”,系清雍正时期的创新器型,一直延续烧造至清末宣统朝。雍正至咸丰朝多以青花缠枝莲纹作主题纹饰,因“青莲”与“清廉” 谐音,一品,为古代朝廷之大官。青莲,谐音“清廉”,又有“出淤泥而不染”之意象。故皇帝赐给臣下,是希望其能“为政清廉”。体现了古代封建最高统治者对臣下的要求。

五蝠捧寿寓意长寿康宁

一种装饰图案。在圆形的寿字周围环绕5只蝙蝠,利用蝠与福的谐音,寓吉祥福寿之意。

黄地粉彩五蝠捧寿团纹盅】

黄地粉彩五蝠捧寿团纹盅,清同治,高3.4cm,口径6.5cm,足径2.6cm。

盅敞口,弧腹,圈足,足内红彩楷书“同治年制”4字款。外壁为黄地金彩篆书团“寿”字,间折枝桃、“卍”字符纹,团“寿”及“卍”字符纹以红彩勾边,内填金彩,5只蝙蝠环绕其周,以蓝彩描金绘制,口沿饰金彩。

鹤鹿同春

“鹿”取“陆”之音;“鹤”取“合”之音;六合,指天地四方(天地和东南西北),亦泛指天下。

花卉、松树、椿树等图样,寓意“春”。

鹤鹿同春,即是“六合同春”,寓意天下皆春,万物欣欣向荣。

松鹤延年 寓意老人长寿

松,百木之长,长青不朽,是长寿和有志有节的象征。

鹤,为长寿之鸟,传说晋时,辽东的丁令威,学道后化成鹤仙。

故有“松龄鹤寿”“松鹤长春”“松鹤延年”的吉祥寓意。

【青花云鹤九桃纹盘】

青花云鹤九桃纹盘,清雍正,高5.1cm,口径21.5cm,足径13.5cm。

盘口微撇,弧腹,圈足。盘内外青花装饰。盘内饰桃树一棵,结9枚硕桃。外壁绘8只飞鹤,间以带状云纹,近底处为海水江涯纹。外底双圈内署“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

此器青花浓艳,线条流畅,纹饰寓意吉祥,是为皇帝祝寿之器。

从这些瓷器上的图案,可见古人一生的缩影,从出生,到考取功名,到位极人臣,都反应在这一件件瓷器图案上,可见古人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瓷器的纹饰图案有什么内涵?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体现在中国历代瓷器上的纹饰图案的文化内涵是丰富多样的。归纳起来大致有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宗教文化、飞禽走兽、花卉翎毛,以及风俗习惯等。释其文化寓言,既有趋吉避凶的吉祥,又有美好的憧憬。中国历代对吉祥图的向往都有典籍可鉴。表现在中国历代瓷器的吉祥纹饰,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向往,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植物为纹饰

大多以松、竹、梅、兰、牡丹、莲花、桂花、桃、柿、石榴等植物为纹饰图案。

岁寒三友:图案为松、竹、梅或松、竹、梅、兰。松,经冬不凋;竹,清高有节,宁折不屈,虚怀大度;梅,不惧风雪严寒,故称“岁寒三友”、“岁寒四友”。寓意人的高尚品德和气节。

四君子:图案为梅、竹、菊、兰草四种花卉,俗称为“四君子”。

五世同堂:图案为五个柿子和海棠花。这种图案以谐音寓意,表示长命百岁,五世同堂,幸福美满的家庭。

玉堂富贵:图案为玉兰花,海棠花和牡丹花。以玉兰花(玉)、海棠花(堂)、牡丹花(富贵)寓意“玉堂富贵”。

榴开百子:图案为笑开嘴的石榴和葡萄。古代人希望子孙满堂,多子多福,人丁兴旺。故以石榴、葡萄象征着子女众多,香火兴旺。也有“莲生贵子”等。

为官清廉:图案为鸡冠花、莲花纹。鸡冠花(为官),莲花(清廉)。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寓意为官清廉。

以动物为纹饰

如羊、马、喜鹊、孔雀、鹤、鸳鸯、麒麟、怪兽、鱼类、大象、蝙蝠、鹭、鹌鹑等。

一路平安:图案为鹭、鹌鹑。以鹭鸟寓“路”,鹌鹑寓“平安”,祝愿旅途平安之意。

年年有余:图案为两条鲢鱼。鲢与年,鱼与余同音,寓意年年有富余。还有童子持莲,怀中抱鲢的图案,寓为“连年有余”。

福在眼前:图案为蝙蝠和古钱。古钱是内方外圆,借“孔”为眼,钱与前同音,寓意“眼前是福”。

福至心灵:图案为蝙蝠、寿桃、灵芝。寿桃形状似心,借灵芝的“灵”字,寓意幸福的到来使人变得聪明伶俐。

五福捧寿:图案为五只蝙蝠一个寿字。五福: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通俗讲,就是一求长命百岁,二求富贵荣华,三求吉祥平安,四求行善积德,五求人老善终。还有五福临门图案。寓意为多福多寿,福寿无边,福寿齐眉,福寿双全,福寿三多。

古瓷器的纹饰图案简释


中国古瓷上的花纹图案样来源于中华民族的历代文化,也代表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其构成有儒家的、佛教的和道教的,以及一些世俗的东西,都融合在一起了。作为一个鉴定者对图案的一些寓意都看不明白,说不清楚,也是一大遗憾。因此对瓷器上的图案标记作一简释,对鉴定者来说,亦是有所裨益的。

1.龙凤呈样 图案为一龙一凤。

龙的传说很多,记载的文献也多,但将龙和帝王联系起来的是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说:“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蚊龙于其上,而已有身,遂产高祖。”凤凰在刘安《淮南子》一书中开始被称为祥瑞之鸟,雄曰凤,雌曰凰。龙凤都是人们心中的祥兽瑞鸟,哪里出现龙,哪里便有凤来仪,象征着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2.二龙戏珠 图为两条云龙一颗火珠。

《通雅》中有“龙珠在颌”的说法。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有二龙戏珠,也有群龙戏珠和云龙捧寿,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颂平安与长寿之意。

3.鱼龙变化 图案为天上有一云龙,水中有一鲤鱼。或一龙首鲤身;或一鲤鱼翻跃于龙门之上。

古代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凡是鲤鱼能跳过龙门的,就可变化成龙,不能跳过龙门的,点额而归,故黄河之鲤鱼多有红色在额头,都是未跳过龙门之鱼。鱼跃龙门表示青云得路,变化飞腾之意。

4.鹤寿龟龄、龟鹤同龄 图案皆为一龟一鹤。

《韵会》:“龟为甲虫之长”。龟寿万年,是长寿的象征;鹤是仙禽,《崔豹古今注》:“鹤千年则变苍,又二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龟鹤同龄,乃同享高寿之意。

5.松鹤延年 图案为鹤和松树。

《字说》:“松百木之长”;《礼·礼器》:“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松,代表长寿象征之外,还作为有志、有节的象征。故松鹤延年既有延年益寿,也有志节高尚之意。

6.鹤鹿同春 图案为鹤鹿与松树。

古人称鹿为“仙兽”。神话故事中有寿星骑梅花鹿。鹿与禄、陆同音,鹤与合谐音,故又有“六合”(指天、地、东、西、南、北)同春之意和富贵长寿之说。

7.岁寒三友 图案为松竹梅或梅竹石。

松,“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竹,清高而有节;梅,不惧风雪严寒。苏东坡爱竹成癖,他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还题写过:“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之友”。松竹梅被人们称之为岁寒三友,乃寓意做人要有品德、志节。

8.喜上眉梢 图案为梅花枝头站立两只喜鹊。

古人认为鹊灵能报喜,故称喜鹊。两只喜鹊即双喜之意。梅与眉同音,借喜鹊登在梅花枝头,寓意“喜上眉梢”、“双喜临门”、“喜报春先”。

四个童子手足相连者,叫四喜人。

9.喜报三元 图案为喜鹊三、桂元三或元宝三。

古代科举制度的乡试、会试、殿式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明代科举以廷试之前三名为“三元”,即状元、榜眼、探花。“三元”是古代文人梦寐以求,升腾仕取之阶梯,喜鹊是报喜之吉鸟,以三桂元或三元宝寓以三元,是表示一种希望和向往的图案,此外还有三元及第、状元及第、连中三元、五子登科等图案。

10.相禄寿喜 图案为蝙蝠、鹿、桃和喜字。

以前人们常以蝙蝠之蝠寓以幸福之福;借鹿禄同音;寿桃寓寿意,加之以喜字,用此表示对幸福、富有、长寿和喜庆的向往。

11.五福捧寿 图案为五只蝙蝠一寿字。

《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攸好德,谓所好者德;考终命,谓善终不横夭。还有“五福临门”的图案。

12.多福多寿 图案为一枝寿桃数只蝙蝠。

13.福寿无边 图案为蝙蝠、寿桃和盘长。

14.神速齐眉 图案为蝙蝠、寿桃、荸莽和梅花。

15.福寿双全 图案为蝙蝠一、寿桃一、古钱二。

这些图案都表示古代人心底希望幸福、富有和长寿。

16.福寿三多 图案为一蝙蝠、一寿桃、一石榴或莲子。

《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古人因以“三多”(多福多寿多男子)为祝颂之辞。石榴取其子多之意,“莲子”乃连子之意。

17.三多九如 图案为蝙蝠、寿桃、石榴、如意。

《诗·小雅·天保》:“哪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天保》篇中连用九个如字,寓为祝贺福寿延绵不绝之意。图案中以如意表示九如。

18.福在眼前 图案为蝙蝠与一枚古钱。

古钱是孔方外圆,借孔为眼,钱与前同音,亦称“眼前是福”。

19.福至心灵 图案为蝙蝠、寿桃、灵芝。

桃为寿而其形似心,借灵芝之灵字,表示幸福到来会使人变得长寿。

清晚期粉彩无双谱人物纹盖杯上的名士


无双谱人物纹图案,是清代中晚期至民国时期粉彩瓷器中较为常见的装饰纹样。此题材源自清代康熙年间浙江绍兴画家金古良的著作《无双谱》,其最大特点是将绘画、诗文与书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深得文人士绅们的欢迎。清代中晚期以后,瓷器上也广泛出现无双谱题材图案,延续至民国时期仍很流行。本篇来介绍一件清代晚期的粉彩无双谱人物纹盖杯。

这件粉彩无双谱人物纹盖杯,高14.2、口径6.8、足径5.5厘米。整个盖杯由杯身、外盖和内盖三部分组成(图1),杯与盖呈子母口扣合,杯身上部塑一对兽耳,杯身下承三足。杯身及外盖以粉彩绘有4组无双谱人物肖像,并附有4组对应的诗文。人物绘图细腻,诗文书写工整,整体布局疏密有致,令人赏心悦目。

杯身一面绘“江东孙郎”,即三国时期的人物——孙策,孙郎身着铠甲,手持战斧。左边书诗文曰:“破横江,拔当利,失魂魄,孙郎至。少年如策从来无,白龙泥服困泥塗。乃弟犹能惊汉贼,可惜夭亡孙伯(符)。”(图2)

杯身另一面绘“李邺侯”,即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李泌,李邺侯身着粉红色朝服,左侧书诗文曰:“九仙枕,一品衣,珊然骨节人间稀。空中香,火中芋,领取十年宰相去。宰相神仙不异人,善处骨肉全天。”(图3)

杯的外盖一面绘“李青莲”,即唐代大诗人——李白,李白着浅蓝色朝服,坐卧状,身后摆着瓷瓶、砂壶等,左侧书文曰:“高力士,内给事,衣绯走深宫。王公贵戚呼为翁,宇文融,杨国(忠)。”

杯外盖另一面绘“司马子长”,即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着红色长裳,左侧有诗曰:“龙门史,陶唐以来至麟止,文章千古人宗师,比之春秋则谬(矣)。”

《无双谱》又名《南陵无双谱》,是清代康熙年间浙江绍兴画家金古良(号南陵)的绘画著作,其题材取自汉代至宋代40位名人肖像,如:张良、项羽、司马迁、孙策、诸葛亮、陶渊明、花木兰、武则天、李白、岳飞、文天祥等,因他们的事迹举世无双,故名“无双谱”。《无双谱》最初刊刻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由吴郡著名刻工朱圭镌刻,后来乾隆、光绪年间亦有多种刻本。《无双谱》很好地将诗歌、书法、绘画融合为一体,每帧名人肖像旁题乐府诗一首。清初学者毛奇龄为此谱作序,赞曰:“南陵(金古良的号)与余同学诗,与徐仲山同学书,末为画,而画精。是谱名‘无双’,而实具三绝,有画,有书,又有诗也!”这种“诗、书、画”三位一体的形式,为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新思路和新题材。

清代道光朝以后,瓷器装饰图案开始出现了“无双谱”,民国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中说:“以视道光之画‘无双谱’,必书人名、小传者,殆有仙凡之别。”又说:“道光画‘无双谱’,题识最夥。如画数人物,则每人系以一小传,分占其器之半。”由这件粉彩无双谱人物纹盖杯也可窥晚清无双谱瓷之斑。

佛教圣地“鹿野苑”的故事


“鹿野苑”是佛教历史上著名的圣地。当年释迦牟尼悟道后,第一次向世人宣讲佛教教义,就是在“鹿野苑”进行的。虽然“鹿野苑”是一处印度的圣地,明代瓷器纹饰上却也有表现。本文介绍的两幅瓷画,画意都与“鹿野苑”有关。

第一块瓷片(图1)上画着两只鹿。右面一只鹿站在平坦的岸边,微昂着头,似在思考什么;左面一只鹿站在河流的浅水中,低着脑袋望向岸上那鹿,似在等待什么。两鹿周围的环境:岸上有一棵粗壮的松树,河水的对面是一处陡峭的崖壁。从鹿的画法看,岸上的鹿身材匀称,动作矫健;水中的鹿体态臃肿,步履艰难。这样一幅瓷画,表现的应是“鹿王代死”的故事。

“鹿王代死”故事出自佛教《出曜经》。据此书卷十四记载:古代印度婆罗奈国有一条“婆犁”河,婆罗奈国因此河得名。河边旷野,常有鹿群出没。

有一天,“国王出野游猎。值群鹿千头,悉入网里。王布步兵围绕一匝。群鹿惊惧,有失声唐突于弶,或有伏地自隐形者。”释迦牟尼佛的前身,正是这群鹿当时的鹿王,他“告诸群鹿:汝等安意,勿怀恐惧。吾设方便,向王求哀,必得济命,各令无他。时鹿王即向人王下膝求哀。王遥见之,敕诸左右,各勿举手伤害此鹿。鹿复举声跪向王曰:今观王意,欲杀千鹿,一日供厨。今且盛热,肉叵久停。愿王哀愍,日杀一鹿,以供厨宰。不烦王使,鹿自当往,诣厨受死。肉供不断,鹿得增多。王问鹿曰:汝在群鹿中最为长大耶?答曰:如是,最为长大。王复问鹿:汝审实不?答曰:审实。王即舍鹿,摄阵入城。时菩萨将鹿五百,调达亦将鹿五百。日差一鹿,诣王供厨。”

鹿王与国王达成协议后,按约定,每日献一鹿给国王。有一次,轮到“调达遣鹿诣王。值一鹿母,怀妊数月,次应供厨。鹿母向王自陈哀苦:次应供厨,诚不敢辞。今垂欲产,与子分身。我次应至,子次未至。愿见差次,小听在後。调达恚曰:何不速往。谁能代汝先死?鹿母哀泣,悲鸣唤呼。辄就菩萨,自陈启曰:怀妊日满,产日垂至。愿王开恕,听在後次。分身適讫,自当诣厨。菩萨问鹿:汝主听汝自陈不?答曰:主不见听。菩萨闻已,八九叹息。慰劳彼鹿:汝且自安,勿怀恐惧。吾今代汝,以供厨宰。菩萨鹿王即召千鹿,恳切诫敕:汝等各各,勿怀懈慢。亦莫侵王秋苗穀食。调达闻已,瞋彼鹿母:汝死应至,何为辞不时就死?时菩萨寻语调达:止,止,勿陈此言。鹿母诚应次死,但为愍彼胎子未应死耳。吾今当代,济彼胎命。”

鹿王菩萨要代母鹿去死。“群鹿跪向菩萨,各各自陈,吾等愿欲代王受死。王在我存,得食水草,随意自游,无所畏忌。王遂意盛,舍而诣厨。群鹿追逐,随到王宫。鹿王就厨,自求供宰。厨士见鹿王,分明识知,即往白王:鹿王入厨,次应供宰,不审大王,为可杀不?王闻斯语,自投床下。诸臣水洒,扶令还坐。王敕诸臣,速将鹿王来,吾欲见之。寻将至王所。王问鹿曰:千鹿尽耶?汝何为来?鹿白王言:千鹿孚乳,遂成大群。日有增多,无有减少。复向人王,说鹿根原。王自恳责,自怨不及:吾为人王,不别真伪,枉杀生类,乃至于斯。王告大臣:普令国界,其有游猎杀害鹿者,当取诛戮。即遣鹿王,将诸群鹿,还山自安。复令国内,不得食鹿肉。其有食鹿肉者,当枭其首。因是立名鹿野苑也。”

读完上述佛经故事,我们再回过头来品味图1,对画中细节可以有更深的理解。岸上那只鹿显然就是鹿王,水中那只鹿则是怀孕的母鹿。两鹿的姿态显示,它们正在对话。而且是怀孕母鹿讲完自己的请求,鹿王正沉思对策的那一瞬间!环境的画法也很有深意:母鹿站立的河流,应即是“鹿野苑”中的“婆犁”河;母鹿身侧的峭壁,象征着母鹿身处险境;而鹿王身后的松树,则象征着鹿王的高风亮节。所以,整幅画面表现的是鹿野苑“鹿王代死”典故无疑。

在佛经中,“鹿王”号称“鹿王菩萨”,被解释成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对它的赞美其实就是对释迦牟尼的颂扬。

“鹿王代死”故事是“鹿野苑”地名的由来,也使婆罗奈国善名远扬。《出曜经》卷十四还说到:此后,“诸有神仙得道五通学者,皆游学彼国。”尤其是“鹿野苑”,成了“纯善之人非凡夫所住”的地方。因此,“鹿野苑”又称“仙人鹿野苑”。

释迦牟尼到“鹿野苑”首次讲道,史称“初转法轮”。据佛教的传说,当时正好苑里有两只鹿也旁听了佛讲的道理,并因此得以觉悟。这个传说在藏传佛教中影响特别大,许多藏传佛教的寺院都有两只鹿一左一右卧对一只法轮的雕塑或图画,名为“二鹿听经”,来历就是这个传说。所以,图2中画两只鹿,暗示此处为佛教圣地“鹿野苑”的意图十分明显。

瓷器上的古代才女


这些出类拔萃的古代女子敢于挑战世俗的偏见

“三八”国际妇女节是全世界妇女的节日。100多年以来,经过无数女权主义者的争取,妇女的地位和权力逐渐与男子同等,无论在商界还是政坛,都出现了许多呼风唤雨的女强人。在古代的一些瓷器上,也曾留下一些旷世才女的倩影。

清代无双谱人物罐班昭,瓷色洁白,光亮细腻。班昭一身素净的衣裳,西瓜红长裙,坐在一张印花的靠椅上,手里捧着一本书,表情宁静平和。图案的左边写着“班惠班”,右边写着“曹大家”。汉朝的班昭,字惠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文学家,在其兄班固死后,奉旨入宫续写《汉书》并得到汉和帝的赏识,成为皇后和贵人们的老师,号称“大家”,因其丈夫姓曹,故后世亦称“曹大家”。

刻瓷才女上官婉儿,磁盘上的她身材修长,衣裙淡雅,略施粉黛,面容秀丽,发型高耸,乌黑如云。细长的手指一手执一把圆扇,一手握一卷书,目光低垂,仿佛在思考一个重大问题。在她身后的假山上,是一丛盛开的牡丹,大气而富贵。唐代的上官婉儿,是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饱读诗书,才思敏捷,13岁即为才人,14岁被武则天召见并重用,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有“巾帼宰相”之称。

虽然在古代,女子的地位十分卑微,但是总有一些出类拔萃的女子,敢于挑战世俗的偏见,执着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在中国女权史册上,书写了自己的励志人生。

瓷器上的花押款


以青花绘出云纹和海水纹,以釉里红绘出龙纹和火珠纹,画面中的红蓝两色交相辉映,显得格外艳丽。在足底用青花绘出一支和一块银锭,并围以双圈,此种款识为清代瓷器上常见的“必(笔)定(锭)意”花押款。

瓷器上的花押款,又称花样款、记号图片款、图案款等,是指落于瓷器底部的非文字的图案标记,常见于景德镇的民窑瓷器上。“花押”的本意是指在文书契约上的签字或代替签字的符号,被用作取信于人的凭记。花押的使用在唐代已经出现,在元代达到兴盛。由于花押广为流传,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瓷器生产上。花押款瓷器在明代就已经出现,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广为流行。清初民窑瓷器上很少书写年号款,却流行花押款,这应该与当时官方的规定有关,如《浮梁县志·陶政》中就有“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残破”的记载。明清时期的花押款常见有以下这些图案:

第一类是佛教图案,如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等;

第二类是道教图案,如还魂扇、宝剑、葫芦、花篮、渔鼓、笛子、荷花等;

第三类是动植物图案,如龙、凤、鹿、龟、鹤、松、竹、梅、灵芝、瑞草、艾叶等;

第四类是博古图案,如八卦、太极、八宝、八音、琴棋书画等;

第五类是“豆腐干”图案,即在双重方框内绘横竖相间的线条;

第六类是“四朵花”图案,即在双重圆圈内绘四个似字非字的图案或四个花朵。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方法一:请点击右上角或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方法二:如果您想每天接收我们的资讯,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并关注我们---------古董文物鉴定、拍卖、交易、征集(香港、大陆欧美等全球拍卖)金牌艺术品经纪人马经理:159-6266-9577送拍邮箱:[email protected]本站微信公众平台欢迎您的关注

传承中华文化,开发历史价值微信订阅号:mjj199312名称:时间里有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