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龙泉窑瓷器 > 导航 >

元代龙泉窑青釉“仁山”款印花碗

元代龙泉窑青釉“仁山”款印花碗

古代龙泉窑瓷器 古代龙泉窑瓷器鉴定 古代龙泉窑观音瓷器

2020-09-19

古代龙泉窑瓷器。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最晚形成的、文化内涵庞杂、生产规模宏大的青瓷窑系,其生产中心主要集中分布在浙江省南部的龙泉县(今龙泉市),故名“龙泉窑”。龙泉窑装饰技法丰富多样,既有刻划花装饰,亦有印花装饰,且模印纹饰清晰,具有较高的艺术效果,本文来介绍一件元代龙泉窑烧造的青釉“仁山”款印花碗(图1)。

这件龙泉窑青釉印花碗,高7.4、口径18.9、底径7厘米,敞口,弧腹,圈足,高度较矮,这种造型的碗俗称“墩子碗”。碗内外通体施青釉,外壁施釉至圈足,圈足内不施釉露灰红色胎体(图2),胎体较厚重,釉面较匀净。碗内心(图3)戳印一枝折枝花卉纹装饰,花朵呈盛开状,花瓣、花蕊、花丝皆清晰可辨,既十分写实,又体现清新的美感。图案的右侧印一“仁”字,左侧印一“山”字,款识清晰,此“仁山”印款较为少见。

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时期,南宋是龙泉窑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以石灰碱釉取代传统青瓷的石灰釉,釉层变得肥厚,釉面更加滋润,达到青玉般的效果。“釉肥胎厚”成为南宋以后龙泉窑瓷器的一大特点,南宋人叶寘《坦斋笔衡》中记载:“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元代龙泉窑在南宋的基础上传承发展,装饰风格更为丰富,特别是印花装饰极具特色,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产品运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

印花装饰早在三国两晋时期的早期青瓷中就已流行,到北宋时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将模印技术进一步发展。元代龙泉窑广泛采用印花装饰,其制作工艺是用带有纹饰的印戳或印模在成型的瓷胎上印出花纹,再施釉入窑烧造。而元代龙泉窑印花产品又分为阴纹细线条印花、阳纹凸印花和露胎阳纹凸印花等,本文介绍的这件印花碗属于阴纹细线条印花,其采用的印花工具为印戳。这类印戳使用时像图章一样戳印于瓷胎上,印戳不会太大,一般用于局部纹样的装饰,多运用于碗、盘、高足杯的内底心,装饰面须平整。

元代龙泉窑印花装饰的瓷器中,部分见有文字题记。这类文字题记有的是吉祥语,如“福”“寿”“大吉”“天下太平”“金玉满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有的刻上窑主的名字,也有的印上广告语,亦有印蒙元统治者推行的八思巴文字。那么,这件印花碗内的“仁山”二字印款是何含意呢?笔者认为还是可以归属于吉祥语类,《论语》中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句,“仁山”应是出自此句,意为:仁者的快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仁山”应表示一种对高尚德行的向往。

虽是一件较为普通的龙泉窑青釉碗,但不仅采用了印花装饰,而且有文字题记,反映出元代龙泉窑注重产品文化内涵,既有实用性功能,又蕴含了审美和道德教化的功用。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元代龙泉窑青釉暗花菱花形盘


龙泉窑是继越窑之后兴起的又一个重要青釉瓷窑场。形成于北宋早期,衰落于清中期。北宋时期龙泉窑青釉瓷尚保留着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遗风,釉呈浅青或青黄色,釉层薄而透明。南宋为龙泉窑发展时期,产品形成独特的风格。元初龙泉窑无论制作工艺还是釉色、造型和装饰都是南宋的继续,没有多大的变化,随着内外销的发展,产量的增加,窑场数量和生产规模空前绝后,窑址群超过宋代几倍,从大窑、金村、溪口等地,扩展到邻近地区,形成了一个以龙泉窑为中心的龙泉窑系,呈现出“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来往如织”的繁荣景象。元代中期龙泉窑器物造型多样,而且还出现了不少新的品种,如菱形盘、高足杯、蔗段洗、环耳瓶、凤耳尊、荷叶盖罐、动物形砚滴等。

元代龙泉窑在装饰风格上继承了南宋龙泉窑的装饰方法,同时又有自身的特色。在胎釉工艺上,胎料中掺入了更多的紫金土,提高了胎料中铁的含量,在二次氧化的作用后,器物的露胎部分,呈现铁锈红色。釉层从薄胎厚釉的多层施釉改变为一次施釉, 釉色呈豆青、青黄色,豆青滋润如玉。装饰主要有划、印、贴、堆等,题材内容较为广泛,有各种花果、花卉、鱼纹、人物和吉祥图案等。

此时无论大小器物几乎都有花纹装饰。印花是元代龙泉窑运用最广泛的装饰手法,印花可分阳纹和阴纹两类,大多印饰于盘碗内底。如盘是龙泉窑产量较多的品种之一,器型普遍较大,30多厘米到40多厘米的盘常见,盘内壁和内底一般均有纹饰,如印牡丹、荷花、鱼等。金坛城基下出土9件青釉暗花菱花形盘,有的釉色为豆青色,釉层薄,乳浊滋润,圈足底心无釉,呈铁锈红色。内底印牡丹、折枝花卉,纹饰清晰,釉色翠绿润泽。

龙泉窑青釉刻花石榴式尊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36.4cm,口径18.4cm,足径15.5cm

生产时代: 明代陶瓷

生产窑口或产地: 龙泉窑青瓷

品种: 青瓷

陶瓷造型: 尊

说 明: 明

尊口沿刻菱形纹,沿面刻卷枝纹,外环凸起乳钉纹。颈中部凸起,上半部刻缠枝花卉纹,下半部刻缠枝如意云头纹。肩上刻钱纹。腹部刻缠枝菊纹,辅以叶纹,空间饰篦划纹。近足处刻菊瓣纹。里外及圈足内均施青釉。圈足宽厚。

此器纹饰精细生动,釉色莹澈明洁,清新雅致,是传世明代龙泉窑瓷器的珍品。其造型摹仿石榴的形状,但不拘泥,而是结合瓷尊造型的特点,力求使造型附合瓷器的特有本色。

明代龙泉窑的生产仍很兴旺,成为景德镇以外较大的窑场。明初的龙泉窑瓷器在制作工艺上与元代基本一致,装饰技法以刻、划花为主。明代龙泉窑瓷器一般胎体厚重,造型雄浑粗犷,在明代瓷器中别具风格。其釉层肥厚,色调虽不如宋代粉青和梅子青那样青翠,却也保持了龙泉窑釉色淡青泛灰、明艳沉着的特色。

元代龙泉窑青瓷瓷器特征


龙泉窑是起源于宋代的最大民间窑口,南宋至元为其鼎盛时期,瓷窑数量成倍增长,其产品质量提高。在元朝烧制大件龙泉窑瓷器上成就突出,近三尺的大盘、大瓶,烧成后不变形。明中期后龙泉窑开始逐渐衰落。

元代龙泉窑青瓷特点

元代龙泉窑青瓷瓷器胎体厚重,釉呈青黄色,但已无法烧出南宋时期的梅子青色;

元代龙泉窑青瓷常采用模印、贴塑、镂雕等工艺手段作装饰,以追求图案美和造型美元代龙泉窑釉色灰青,釉质厚润,瓷器有开片纹;

元代龙泉窑青瓷瓷器口沿及足根沿无釉,呈“烧窑红”色。

元龙泉窑莲瓣双鱼纹碟

元龙泉窑莲瓣双鱼纹碟胎体厚重,造型端庄。口沿平折,浅弧腹,圈足。碟内心模印两条背向游鱼。

元龙泉窑缠枝牡丹纹鼓花罐

元龙泉窑缠枝牡丹纹鼓花罐高21.3、口径24.4、底径18.2厘米唇口直沿,短颈,圆腹下敛,圈足外撇,拍底。罐腹饰缠枝牡丹纹,下腹至底饰仰莲瓣纹,纹饰均外凸,呈鼓花。釉色豆青,釉质厚润。胎体厚重,造型端庄。

龙泉窑青釉划花执壶

龙泉窑青釉划花执壶,元,口径8.7cm,足径11.5cm,高32.7cm。壶盘口,细颈,圆腹下垂,细长流,流与壶颈之间连一曲形扳,曲柄,圈足。通体施青釉,釉下刻划庭院蕉石等花纹,若隐若现。壶体高大厚重,造型端庄沉稳。

龙泉窑青釉划花执壶为龙泉窑瓷器,釉色莹润,青翠欲滴,造型为玉壶春瓶形,具有元代瓷器的典型特征。

名瓷欣赏—宋龙泉窑青釉弦纹瓶


【名称】:宋龙泉窑青釉弦纹瓶

【类别】:瓷器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宋代龙泉窑烧制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高31cm,口径10cm,足径11.3cm。

瓶洗口内敛,细长颈,斜肩,扁圆垂腹,圈足外撇,颈上凸起弦纹3道,腹中部凸起弦纹4道。里外满釉,胎体洁白,圈足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通体所施的粉青釉,青翠碧绿,汁水莹彻,温润如玉,特别是器身凸起的7道弦纹,凸出的部分釉薄处显现洁白的胎骨,形成一条白线,俗称“出筋”,是有意识地突出坯土的白度,衬托出青釉之美。

此青釉弦纹瓶代表了南宋龙泉窑在其鼎盛时期极高的烧制水平。

龙泉窑在南宋的发展是跟大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方的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火所破坏,其制造陶瓷的技术传入到南方。这时的龙泉窑结合南技北艺,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进而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不仅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及装窑烧成等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形种类更是大大丰富。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釉层加厚,在南宋晚期烧制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在我国瓷器史上谱写下光辉的篇章。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鬲式炉


在古代青瓷乃至整个中国陶瓷历史中,有一种青瓷不以华丽繁复的纹饰为炫耀,而以施釉肥厚、釉色苍翠、淡雅温润而见长,追求一种含蓄内敛、大器天成的自然之美。其窑火延续千年,一直为世人,尤其是文人雅士所追逐赏识,这就是位于浙江龙泉瓯江之畔的龙泉青瓷。

龙泉窑始烧于三国两晋时期,结束于清代,延续时间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

浙江龙泉地区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土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瓯江水穿流而过,使其不仅有充足的原料、燃料,还有便利的水路运输,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取瓯窑、婺州窑之制瓷经验,开始烧制青瓷。

到了五代和北宋早期,龙泉窑青瓷迅速发展起来。这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曾经为宫廷烧制贡品的浙江上林湖越窑由于原料、燃料耗尽等原因逐渐走向衰败,大批越窑窑工转向龙泉地区寻求发展,带来了先进的制瓷工艺,这为正处于上升阶段的龙泉青瓷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龙泉青瓷的质量迅速提高,从北宋开始逐渐取代越窑成为南方青瓷中的翘楚。

早期的龙泉青瓷不论从器型以及刻划花装饰手法,都明显烙有北宋时期其他优秀窑口如越窑、耀州窑以及湖田窑的印记,如早期的针刻划牡丹花纹瓶与剔划牡丹花纹瓶等。到南宋时期,龙泉窑在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及装窑烧成上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型种类更是大大丰富。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方法,南宋龙泉釉色纯正,釉层加厚。

到南宋晚期烧制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粉青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施釉较厚,入窑后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色青绿之中显粉白,有如青玉;梅子青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采用多次施釉法,釉层比粉青更厚,入窑后经高温强还原焰烧成,釉色莹润青翠,犹如青梅。梅子青是南宋龙泉窑创制的杰出青釉品种,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在我国瓷器史上谱写下光辉的篇章。

南宋龙泉梅子青代表作包括琮式瓶、鬲式炉、渣斗、水洗等。龙泉窑青瓷的琮式瓶、鬲式炉等器型是古代封建王朝青铜礼器的器型,这类器型以及制作工艺在龙泉窑自身发展脉络中是找不到相应轨迹的。而粉青、梅子青釉等清淡恬静的审美倾向也与南宋当时整个王朝的审美情趣相吻合。在等级森严的古代封建社会,很难想象民间瓷窑敢于私自仿制与当时南宋官窑型制的、釉色相同的产品,最大的可能性是南宋龙泉窑与宫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南宋王朝的灭亡,龙泉青瓷经历元、明、清几朝发展,终究由巅峰走向衰败。

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曾大量仿制龙泉产品,但无论是工艺水平,抑或器型与釉色把握终究无法超越南宋龙泉青瓷。南宋龙泉窑的粉青、梅子青釉也成为中国青瓷史上一段空前绝后的回响。

这件龙泉窑梅子青鬲式炉,出自南宋龙泉(大窑),高11.5厘米,口径13厘米。胎体灰白,坚硬。施梅子青釉,釉面光滑肥厚,色泽清淳滋润,有玉质感。平口,短颈,扁腹。腹底有等距离三足,呈三足鼎立。肩部有一道出筋,三足外侧有突棱。鬲炉造型端庄古朴,色泽典雅,纹饰简洁,给人一种坚实有力之感,充分表现了南宋龙泉窑高超的制瓷技艺。李家明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瓷油灯赏析


我国照明的历史十分悠久。《楚辞》:“室中之观多珍怪,兰膏明烛华容备。”《文子》:“鸣铎以声自毁,膏烛以明自销。”战国秦汉时已有各式精致的铜烛台。油灯的基本造型是由油盏、灯柱和承盘三部分构成,南京市青凉山三国吴墓出土的一件青釉瓷熊灯,灯柱做成熊形,蹲坐在承盘内,头顶和前肢托着油盏,承盘底部刻有“甘露元年五月造”铭文。唐代出现一种无柱盏式油灯,移动起来比较方便。此后油灯继续烧造,造型趋于简朴,灯柱细长,把放光体托高,便于照远。镇江扬中永鑫堂藏有一件南宋龙泉窑粉青釉瓷油灯(见图),高7.7厘米,口径6.6厘米,足径4.8厘米。呈盏形,圆唇,浅腹,内底为一圆管,中空,灯芯从圆管里出来,盏下承柱,柱中有一突棱,喇叭形足。碗腹刻划仰式莲瓣纹,莲瓣丰腴肥厚,立体感强。龙泉窑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继越窑之后兴起的又一个重要青釉瓷窑场。形成于北宋早期,衰落于清中期。龙泉窑分布于大溪河两岸,产品经大溪入青田溪,自温州出海,北上进长江运抵各地。北宋时期龙泉窑青釉瓷尚保留着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遗风,釉呈浅青或青黄色,釉层薄而透明。南宋为龙泉窑发展时期,产品形成独特的风格。在镇江市南宋文化地层、古井中出土的龙泉窑青釉瓷及残片较多,其次是南宋墓葬。器物品种繁多,工艺精湛,釉色晶莹润澈。器物有碗、盏、盘、洗、钵、盆、炉等。如碗,一般为敞口,深腹,圈足。有的外壁刻划仰式莲瓣纹,莲瓣丰腴肥厚,立体感强。有的碗底心印有方印,内楷书“金玉满堂”、“河滨遗范”,另还在遗址中出土有“上陈新范”戳记。南宋时期龙泉窑形成自己的特色,以粉青和梅子青釉著称于世。粉青和梅子青釉是一种“石灰碱釉”,这种釉在高温中粘度较大,流动性较小,釉层较厚,釉面呈现出一种柔和淡雅的玉石效果。装饰手法有刻花、模印、贴、堆等。北宋流行的划花、篦花少见。因为此期器物一般为薄胎厚釉,划花纹饰在厚釉下不明显,而在胎上用模印纹饰、戳记和贴、堆花纹饰,施釉后入窑烧造,釉在高温中产生流动,凸起的纹饰显得清晰。

北宋邓窑印花鱼化龙青釉盘


“鱼化龙”,古喻“金榜题名”,是属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著名民俗学家陶思炎在《中国鱼文化》书中说:“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祖先就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符号图画作为精神寄托,图腾可谓最初的特殊的吉祥物。”据考古专家考证:“鱼化龙”纹饰图案是从仰韶、半坡文化时期的鱼图腾演化而来。历代以“鱼化龙”寓意吉祥文化传承经久不衰。

本文要介绍的这件北宋邓窑印花鱼化龙青釉盘(残缺两块,由三块粘合而成,图1),撇口,浅弧腹,圈足,口径18.5、高4.5、圈足径6、足胎厚0.5厘米。盘通体施釉,布满密密匝匝冰裂纹开片,釉色绿豆青微闪黄。口沿、底足有窑粘且带黄斑;从残口见胎为灰色,薄釉上下有两条白线(显示为化妆土),在20倍的显微镜下,可见晶莹剔透的玻璃珠;盘内壁模印1条鱼身、龙头,龙鳞、鱼尾写意“鱼化龙”吉祥纹饰。龙为长隆嘴,利齿,凸睛,正在海波纹中翻腾跳跃。盘外壁(图2)为素面,刻划弧线纹3道,与盘背沿弧边、圈足相映呈立体美感。

“水有鱼,盆充钵满”。鱼除了是人们美膳之食,又因鱼谐音同“余”,故古人爱用鱼表示“年年有余,吉祥有余”的美好愿望。文化繁盛的北宋,“鱼化龙”寓意吉祥纹样、工艺技术在耀州、汝州、邓州等青瓷窑口广泛流行。如望野博物馆收藏的北宋耀州窑青瓷鱼化龙纹盏(图3),盏内画3条鱼化龙,在海波纹中翻腾,另有4条鲤鱼戏游其间;耀州博物馆收藏的北宋耀州窑青釉印花鱼化龙戏珠纹盏(图4)纹样;北宋临汝窑青瓷鱼化龙残盘(长15厘米,图5),同类纹样;北宋临汝窑青瓷鱼化龙残盘(长12厘米,图6),同类纹样,彰显出宋代工匠尚意的画风。从图示临汝窑青瓷鱼化龙残盘露胎处发现,临汝、邓州青瓷皆为灰色铁胎,同类窑口工匠均以化妆土固铁含量,致使残盘露胎釉显露两条白线化妆土。这也是鉴别耀州、汝州、邓州窑黑、灰胎青瓷与清凉寺汝官窑、张公巷窑香灰胎、白胎青瓷区别的要领。

南宋叶寘《垣斋笔衡》:“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细鉴甑别图5、图6这两件临汝窑青瓷鱼化龙残盘,与邓州明代土城内江家坑遗址出土的邓窑鱼化龙残盘比对,邓州窑残盘盘外壁刻划有3道弧线,划画工艺区别显见。从同类纹样、同类胎釉、同样工艺、同类技术分析,北宋耀州窑青瓷系工艺技术在临汝窑与邓州窑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引进融合。以《北宋邓窑青瓷残盘咏赞》:“鱼化龙盘写意真,工匠技艺幻化神。汝邓青瓷耀州系,釉色玉润绝比伦。”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鬲式炉


在古代青瓷乃至整个中国陶瓷历史中,有一种青瓷不以华丽繁复的纹饰为炫耀,而以施釉肥厚、釉色苍翠、淡雅温润而见长,追求一种含蓄内敛、大器天成的自然之美。其窑火延续千年,一直为世人,尤其是文人雅士所追逐赏识,这就是位于浙江龙泉瓯江之畔的龙泉青瓷。

龙泉窑始烧于三国两晋时期,结束于清代,延续时间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

浙江龙泉地区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土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瓯江水穿流而过,使其不仅有充足的原料、燃料,还有便利的水路运输,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取瓯窑、婺州窑之制瓷经验,开始烧制青瓷。

到了五代和北宋早期,龙泉窑青瓷迅速发展起来。这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曾经为宫廷烧制贡品的浙江上林湖越窑由于原料、燃料耗尽等原因逐渐走向衰败,大批越窑窑工转向龙泉地区寻求发展,带来了先进的制瓷工艺,这为正处于上升阶段的龙泉青瓷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龙泉青瓷的质量迅速提高,从北宋开始逐渐取代越窑成为南方青瓷中的翘楚。

早期的龙泉青瓷不论从器型以及刻划花装饰手法,都明显烙有北宋时期其他优秀窑口如越窑、耀州窑以及湖田窑的印记,如早期的针刻划牡丹花纹瓶与剔划牡丹花纹瓶等。到南宋时期,龙泉窑在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及装窑烧成上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型种类更是大大丰富。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方法,南宋龙泉釉色纯正,釉层加厚。

到南宋晚期烧制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粉青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施釉较厚,入窑后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色青绿之中显粉白,有如青玉;梅子青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采用多次施釉法,釉层比粉青更厚,入窑后经高温强还原焰烧成,釉色莹润青翠,犹如青梅。梅子青是南宋龙泉窑创制的杰出青釉品种,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在我国瓷器史上谱写下光辉的篇章。

南宋龙泉梅子青代表作包括琮式瓶、鬲式炉、渣斗、水洗等。龙泉窑青瓷的琮式瓶、鬲式炉等器型是古代封建王朝青铜礼器的器型,这类器型以及制作工艺在龙泉窑自身发展脉络中是找不到相应轨迹的。而粉青、梅子青釉等清淡恬静的审美倾向也与南宋当时整个王朝的审美情趣相吻合。在等级森严的古代封建社会,很难想象民间瓷窑敢于私自仿制与当时南宋官窑型制的、釉色相同的产品,最大的可能性是南宋龙泉窑与宫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南宋王朝的灭亡,龙泉青瓷经历元、明、清几朝发展,终究由巅峰走向衰败。

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曾大量仿制龙泉产品,但无论是工艺水平,抑或器型与釉色把握终究无法超越南宋龙泉青瓷。南宋龙泉窑的粉青、梅子青釉也成为中国青瓷史上一段空前绝后的回响。

这件龙泉窑梅子青鬲式炉,出自南宋龙泉(大窑),高11.5厘米,口径13厘米。胎体灰白,坚硬。施梅子青釉,釉面光滑肥厚,色泽清淳滋润,有玉质感。平口,短颈,扁腹。腹底有等距离三足,呈三足鼎立。肩部有一道出筋,三足外侧有突棱。鬲炉造型端庄古朴,色泽典雅,纹饰简洁,给人一种坚实有力之感,充分表现了南宋龙泉窑高超的制瓷技艺。 李家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