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 导航 >

现代核分析技术在古陶瓷鉴定中的应用

现代核分析技术在古陶瓷鉴定中的应用

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现代汝窑瓷器的鉴别 现代瓷砖

2020-02-25

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古陶瓷的制作原料和烧制工艺决定了古陶瓷胎、釉和花料中的主量、次量和微量元素种类和含量,它们不仅反映了器物的年代特征而且传达出产地等信息,某些元素已作为古陶瓷的指纹元素而被人们接受,从而使元素分析在研究和鉴别文物年代、产地、真伪和制造工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古陶瓷中的元素种类和含量几乎不随年代变迁而变化,微量元素的相对含量从千分之几到百万分之几不等,赝品难以在所有元素种类和含量以及釉色等方面与真品一致,这是分析古陶瓷中的元素组成和含量,用于分辨古陶瓷的年代和产地的科学,是开展古陶瓷科学分析的依据。古代普遍采用手工操作,受生产水平的限制,一件瓷器的不同位置的元素含量是不均匀的,一个窑口相同时期烧制的瓷器中元素含量也存在个体差异;同时,不同个体之间的釉层厚度不一致,多色釉在不同厚度釉层中的化学组成是变化的,这些特点构成了古陶瓷中元素组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用任何单一方法分析几件样品都不能准确阐明某一窑口和某一时期古瓷元素组成的产地和年代特征。只有用多种方法,系统地分析一个窑址出土的和各个历史时期的、并且产地和年代明确的古陶瓷样品,才能准确、完整地总结出某个窑古陶瓷元素组成的产地和年代特征。

适合古陶瓷有损分析的主要方法有仪器中子活化分析(INAA)、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和质谱(ICP-AES/MS)和波长色散x荧光(WDXRF)分析。适合无损分析的方法有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SRXRF)、能量色散X荧光(EDXRF)和质子激发X荧光(PIXE)分析技术,这些多数属于核分析技术。有些方法可用于在大气中分析完整器物,测量位置可任意选择,器物大小不受限制,在确保实验参数和方法相同的条件下,能够得到重复的分析结果。核分析技术的研究结果不因仪器设备、分析地点、分析测试人员的改变而变化,在严格地分析质量控制条件下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因而在古文物研究和鉴定中已日益显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用于古陶瓷化学组成分析的现代核分析技术

古陶瓷胎釉元素测量方法很多,可分为有损和无损分析两种方式,为了获得参考数据和数据积累,对于古陶瓷残片一般采用取样或有损分析方法,这样获得的数据更准确,更能反应内部的本质;对稀少而珍贵的古陶瓷完整器物是不允许取样的,只能进行无损分析,现代核分析技术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无损分析功能。

1.仪器中子活化分析(INAA)

INAA适合取样分析或有损分析。古陶瓷残片经过取样和去污处理后,磨成粒径小于74微米的粉末样品,经热中子辐照后,样品中元素变成对应的同位素并放射T射线,用探测器测量表征各元素的T射线强度,通过解谱、标定和数据处理便得到古瓷粉末样品中元素种类和含量分析结果。INAA的优点是可用以进行多元素分析(可测元素多达数十种),以及灵敏度和准确度高、精密度好、无试剂空白,基体效应小等。INAA用于古陶瓷中次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其分析灵敏度可达10-8~10-10g/g,所需样品仅为0.1g左右,在国内外被广泛用于古陶瓷产地研究和断源研究。

2.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SRXRF)

SRXRF是一种重要的元素分析方法。高能电子对撞机产生的同步辐射x射线光源具有高辐射强度、高准直度、光源斑点小等优点,使得元素分析灵敏度和适用范围大大提高。SRXRF既适合有损分析又能进行完器分析,具有可同时进行多元素测量,以及分析的元素浓度范围宽等特点,在科技考古中适合进行古陶瓷、铜镜和玉石等的分析研究,尤其是针对稀少和珍贵的古文物完器,更能发挥其优越性。中科院高能所1989年建成了同步辐射装置并开展了SRXRF的多学科应用研究,但是受机时限制,不宜进行大批量的古瓷样品研究。

3.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PIXE)和外束PIXE

将样品置入真空的PIXE分析所需样品量少,约几毫克量级,主要适合于取样分析;将质子束引到大气中进行分析的外束PIXE技术易定位,可进行完器分析,这是分析研究古陶瓷完器的理想方法之一。其原理是:经加速器加速到一定能量的质子轰击样品时,将产生反应样品中各种原子特征的X射线,用探测器和多道分析器记录特征x射线的强度,通过解谱和数据处理便可得知样品中的元素种类和含量。PIXE是一种高灵敏度的多元素同时分析的方法,可对原子序数z12~40的元素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灵敏度约在0.1~1μg/g,因此是测量古陶瓷、铜器和玉器等文物中元素含量的理想方法之一。我国的PIXE技术已应用于生命、环境和材料等科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x射线荧光分析(XRF)

进行XRF分析时,须将样品放在x射线荧光谱仪上测量和记录X射线在样品上产生的荧光能谱,通过计算机处理和基本参数法进行计算后可得出样品中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分析结果。XRF分析方法不破坏样品,对所分析样品的形状、大小和材料没有特殊要求,整个过程可在大气中进行,是一种便捷、灵敏和可靠的分析古陶瓷中元素种类和含量的方法,相对分析极限为μg/g,绝对探测极限达1~0.1ng,分析误差为1%~10%。

实现科学鉴定古陶瓷必须进行的应用基础研究

仅具备这些核分析设备和条件也是不能立即进行古陶瓷完整器物的断源断代和真伪分析和鉴定的。须先期进行古瓷碎片的系统研究,建立产地和年代的标准参考数据库,待完成这些工作后才能逐步过渡到完整器物的无损分析和鉴定。

1.收集和建立古瓷碎片标本库按照科学分析要求系统收集古瓷窑址发掘出土的产地和年代明确的古瓷碎片样品,以此为基础建立古陶瓷标本库,并作为研究古陶瓷元素组成的产地属性和年代特征的标准样品。具体操作上,对每个窑址各个文化分期选择2~3种典型器型或釉色,各收集15~18件不同个体的样品,以提高分析数据的代表性。

2.建立古陶瓷研究的专用分析质量控制体系这是检验和保证不同人员在不同时间、用不同方法得到的分析数据准确性的标准。根据古陶瓷分析研究的特点,分析质量保证体系由粉末标准物质、微分析标准物质和烧结的无损分析标准物质组成。粉末标准物质用于古陶瓷的有损分析质量控制,微分析标准物质用于瓷釉研究,烧结的无损分析标准物质用 于古陶瓷完整器物的定量分析和质量控制。目前还缺乏经过国家认证的专用标准物质。

3.古陶瓷胎和釉中元素组成产地属性和年代特征研究在对分析质量的严格控制下,用有损和无损两种分析方法系统测量古陶瓷胎、釉中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种类和含量。必须通过实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研究各个窑口古陶瓷元素组成的产地和年代特征,经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寻找反映各个窑口不同年代古陶瓷特征的指纹元素,为古陶瓷完整器物的分析鉴定提供标准参考数据。

4.无损分析方法学研究基于古陶瓷中元素组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通过实验确定不同产地古瓷无损分析的最佳参数。由于胎和釉中的元素分布是不均匀的,如何获得重复的分析数据,同时又要提高工作效率,这是无损分析方法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适合无损测量的核分析技术能够给出约20个元素的数据,可通过大量数据分析进行有损和无损分析数据间的可比性研究,建立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有损分析数据补充无损分析元素偏少的不足,使无损分析结果更准确,这是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通过不同无损分析方法间的实验数据可比性研究,建立通用的无损分析标准程序和评估不同无损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是又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5.建立古陶瓷数据库和资源社会化共享的网络服务平台

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建立古陶瓷标本和分析数据库,并与数据处理和多元统计分析的软件包链接,从而使其具有数据动态录入、修改、数据和图形输出等功能,实现分析数据的动态统计处理并给出分析和判断结果,最终逐步实现古瓷标本信息和分析数据通过网络服务平台达到数据资源的社会化共享。

通过陶瓷田野考古和科技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实验分析数据必将为古陶瓷的无损分析和鉴定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陶瓷、考古、文博、收藏界与自然科学界等领域的结合也将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推动古陶瓷完整器物无损分析和鉴定技术的普及和进一步发展。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古瓷鉴定中的工艺痕迹


在景德镇第三期古瓷鉴定研修班结业典礼上,面对电视台记者的采访,一位来自上海的学员说:"参加这期研修班的最大收获就是深入了解了古瓷制作的工艺过程。熟悉不同时期的不同制瓷工艺及其留下的工艺痕迹,就像医生熟悉人体解剖一样重要,否则,就无法准确判断古瓷的生产年代及其真伪。"

这话是十分中肯的。因为陶瓷是通过工艺过程制作出来的。而不同时期的胎釉原料性能、炼制方法、成型工艺、施釉手法、装烧窑具、烧成窑炉结构、烧成气氛、装饰材料性能及炼制方法、装饰技法等等,并不完全相同。这就必然会留下不同时期的不同工艺痕迹。认识这些工艺痕迹,对于古瓷鉴定与辨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景德镇古代陶瓷制作为例:宋代以单一瓷石成型,烧成温度和烧结程度不如明清;早期碗类仅拉坯、过范、剐足三道工序,有手拉痕迹,不及中后期增加镟坯工序,坯体表面留有刀痕;壶类多拉坯成型,未干时用竹刀压出瓜棱,不很规则;装烧工艺碗盘类早中期多以耐火土(含铁量较高)做成圆饼或圆圈,顶在无釉的圈足内底,吊脚而烧,实物内底留有不规则的"米糊"粘渣;后期采用支圈组合式窑具的覆烧工艺,口沿成为无釉的"芒口瓷".

元代以瓷石加高岭土二元配方制胎,可烧大件器物而不易变形,但由于早期高岭土水洗选矿不精,大件元青花胎体不如明清瓷器细腻。元青花一改宋代以拉坯为主的成型方法。采用过范分段印坯然后泥浆粘接的工艺。瓶罐内壁可见手捺痕迹和分段接坯泥浆挤压痕迹;圈足内底除小件如玉壶春瓶等外,多数为涩底,且由于施釉采用泼釉工艺,釉层有时会出现厚薄不匀现象,釉汁流到底部也需要刮除以防粘连。由于胎体厚重,左手卧撑,右手刮釉不能持久而刮得草率,往往留有未刮净的釉痕。元瓷装烧采用垫饼铺沙工艺,圈足处往往出现粘沙的黑点。元青花以及洪武,永乐、宣德青花的绘制,采用勾线并浓淡拓科技法,两笔之间的重合处料色特深,由于采用西亚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内含一定量的氧化铁,凝聚在料深处往往形成铁锈斑,而且深入胎骨,这与成化以后采用多锰少铁的国产料,并逐步运用勾线分水技法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料色匀净,几乎不存在铁锈斑。当然明清各期由于青花料来源的不同以及绘制技法的差异,其发色效果并不相同。发色效果其实还与釉料成分、施釉方法、釉层厚薄以及窑炉结构。窑位烧成曲线和烧成气氛甚至气温、气压。湿度有关,特别是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和铜红釉的发色,后者更起主导作用。

洪武青花或釉里红,原材料来源及技术都继承了元代,但釉面泛白黄,釉质普遍欠莹润,发色效果多数欠佳,可能与窑炉结构由龙窑向葫芦窑或马蹄窑转型有关,对于窑温和烧窑气氛的掌握还处在摸索阶段。其露胎的涩底大量出现"火石红",则与湿泥垫饼装烧有关,升温时垫饼中的水分渗入器底,导致器底始终处于氧化状态,坯体中的氧化铁在这种状态下便形成红色。现代试验证明,湿泥垫饼粘老糠灰装烧坯体,烧成后底部露胎处都会出现"火石红".

永乐、宣德时的瓷器上出现的所谓"桔皮棕眼",则是由于烧成后期降温加速所致。我们知道,釉在高温下形成液态覆盖在胎表面,而胎内的空气必须冲破釉层泄出,形成一个个气泡。如果降温阶段减缓,气泡周围的釉液会将气泡收缩后所形成的棕眼填满,使釉面光洁,如果快速熄火,因釉液来不及填平而形成所谓的"桔皮纹",这种情况柴窑中烧成更为明显。

成化釉中所使用的二灰(石灰加草木灰配制而成)最少,所用风化程度最适中的瓷石制釉果,加上烧成温度和气氛最佳,所以釉面肥润莹丽,白里微泛青,质如美玉。

清三代瓷胎中高岭土含量为历史上最高,烧成温度可达1300摄氏度以上,故瓷胎坚实,胎体薄腻、瓷质精美。

限于篇幅,仅举数例以窥全豹。不同时期由于原材料性能和制作工艺不同,瓷器上所留下的工艺痕迹也不同。历史上或近现代的仿古瓷,无论其如何刻意追求仿制品的"乱真",总是会留下仿制时期的工艺痕迹,准确辨识不同时代的工艺制作所留下的痕迹,有利于解决传统鉴定方法中目测,手触等无法解决的难题,对于断代和辨伪,减少了许多人为的主观因素。从某种意义来说,可以成为鉴定学的一个分支。

古陶瓷款识的鉴定


款识,指刻、划、印、写在器物身上,能表明器物制作的年代、产地、用途、工匠,或收藏者姓名的文字或符号,亦叫铭文。 我们这里讲的陶瓷器的款识,主要讲能表明器物时代及产地的文字符号,以文字为主,这也是陶瓷器款识自身最多、最重要的方面。有表明制作者姓名,收藏或使用者姓名、作用等的铭文的陶瓷器,当然有更大的历史的、科学的价值,但这种器物相当少,也就不是研究款识的人的研究重点。器物上那些或长或短的诗词文赋,大多作为陶瓷的装饰的内容来加以研究,这前面已讲过,所以也不在款识研究的重点之列。 款识作为鉴定陶瓷器重要的一环,历来深受古陶瓷研究学者,鉴定家们的重视,许多代学者都作过深入研究。每本讲鉴定的书都必须花一章的篇幅加以介绍。前几年,还有人专门写了一本书讲款识,名叫《中国古瓷铭文》,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该书内容比较丰富,但很不深入,尤其不能原谅的是该书虽是专讲瓷器铭文的书,可全书竟没有一幅款识铭文的附图,各时代各种款识的特征均是凭空描述,人们读完,仍将是一个款识也不认得,更不会记住、鉴别,犯了研究古陶瓷铭文的大忌--空谈。 近一百多年来,研究古陶瓷的学者一代又一代,大家有一个共同的体会是,必须大量接触实物,观察、研究、比较,方能有所成就,学习、研究古陶瓷款识的鉴别更是如此,必须尽可能多的观察研究各个时代陶瓷器的款识的书体、位置、内容、色泽、排列方式等等特征,以及伤品的破绽,方能有所收益。

一、款识的种类

1.年号款 如"永乐年制"、"大清光绪年制"等。我国陶瓷器使用帝王年号款相当早,三国时即有"赤乌十四年"款青瓷器,另外还有西晋的"永安三年",北宋的"熙宁四年"等。元代有一件至正十一年款的青花瓶,更是非常有名的器物。但是,元代及元代以前陶瓷器上署帝王年号款是偶然的,极其少见,一千来年间仅见几例(当然还可能有新出土、新发现),更未形成定制。我国陶瓷器上正式署帝王年号款从明代永乐朝开始,并从此形成定制,每朝每代相继署用,从未间断,直到清末最后一代皇帝宣统。

2.干支纪年款 如"丙午年造"、"庚午科置"、"皇明天启丙寅吉旦"等等。此种年款,一经鉴定考证无误,其干支纪年为绝对年代,故有此类年款的古陶瓷器具有特别重大的历史和科学价值,在中国陶瓷史研究的诸多方面,在陶瓷鉴定上,均可作为标型器,鉴定的"标本"、"蓝本"。

3.斋堂款 如"敦仁堂"、"白玉斋"等。署有斋堂款的瓷器,均为士大夫定烧之家族专用瓷器,亦有作为馈赠,赏赐之用的,多为景德镇所烧,不少即官古器、假官古器,质量大多比较高。斋堂款在明代天启时兴盛起来,清代尤其流行,斋堂名称亦丰富多彩。

4.赞颂款 这里讲的赞颂款,专指赞颂陶瓷器自身质量精美、工艺高超的款识,如"玉出昆山"、"长春佳器"、"天禄佳器"、"玉石珍宝"等等,多少带有广告意味。此种款识唐代长沙窑、越窑就有,宋代磁州窑等亦有,明代中晚期大大盛行起来,清代亦盛。

5.吉祥款 陶瓷器上的吉祥语,如福、寿、永保长春、万福攸同,等等。前面一章我们讲纹饰时已经讲到,陶瓷器的吉祥语,秦汉瓦当上已大量出现,如"千秋万岁"、"大吉祥"等。明代从洪武朝起就非常兴盛,明代后期、清代后期更是吉祥款使用的两个顶峰期。

6.人名数 陶瓷器上之人名款,指制造工匠姓名,或原物主(订烧者)姓名等,如唐代的"丁大刚作瓶大好",宋代的"张家造",元代的"林吉龙制",清代的"陈守贵造"、"若深珍藏"、"九思堂"("九思堂"为第一代醇亲王爱新觉罗·弈环字朴庵的住处,有"九思堂"铭款的瓷器为醇王府订制)。

7.供养款 宗教徒订烧的专用于供奉神灵的瓷器及供奉祖先的瓷器、其他专用于祭祀活动的瓷器上随款识,内容大多为供养(供奉)人姓名、祭献之神、佛名、器物名、地名、时间、祷词,等等。这类器物不太多,所以供养款也不很多,而且一般供养款都有绝对纪年,有供养款的器自身年代明确。经考证无误的有供养款的瓷器,由于有绝对纪年,所以其科学价值特别高,可作研究、断代的标型器。

8.花押款 在陶瓷器上刻划描绘的十分特殊的符号(一般在器底),形同古人之"划押"。这些符号的意义谁也说不准,也许就是原绘制者心中也无数,仅是作个有特别标志的记号而已。花押款兴起于明代天启年间,清代康熙、乾隆时发展迅速,以后少些。全为民窑器上用。

9.图记款 在器物上(多在器底)描画一些动物、吉祥物,或图案化的事物,也是一种标记,称为图记款。此种款元代即有出现,盛行于晚明天启到清初康熙时期,以后少见。内容有方胜、兔、银锭、笔、海螺等等。

10.其他 除前述九种外,陶瓷款识还有一些所见数量少,又不构成一个系列的款识,比如唐家的"官"、"新官"款,明代的"天"字款,及雅、茶、片玉、玩王、偶,等等,这些都将其归入"其他"一类。

二、历代款识述略

先秦陶瓷器上已有款识类东西存在,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秦代的一些建筑用陶上(如城砖),或刻、或印有作坊名、产地名、工匠姓名,这是正式可叫作款识的东西了,或可称之为成熟的陶瓷器款识之始。 汉代陶瓷器的款识更较前增多,典型的是汉瓦当上大量的吉祥款如"汉并天下"之类。瓷器上的款识,见有一东汉青瓷罐底刻有"王尊"款,此为我国已知最早的瓷器文字款识。 六朝时期,陶瓷款识多起来,款的书写形式以刻写为主,有极少数用谒彩毛笔书写。款识内容有纪年、产地、人名等,如江苏南京出土的一件青瓷虎子上,腹部刻写有"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另见有西晋的青瓷土"元康元年四月十九日作"。 隋代陶瓷款至今所见极少。 唐代的许多大窑,如越窑、长沙窑的产品上,都发现有款识,形式上以谒彩书写为多,内容有纪年、人名、地名,还有带产品广告宣传性质的,如"卞家小口,天下第一"("小口"是一种瓶的名称)。此时还在越窑青瓷粉盒上,发现有刻写的吉祥款"福寿延长"。 宋代瓷业兴旺,在陶瓷器上留下款识之风也极为盛行,数量较前大增,形式也丰富多样,有刻划、书写,还有模印。内容上有较大发展,品种齐全,有产地作访名,如"张家造"、"李家造";有纪年,如"明道元年巧月造"、"大观政和二年造";有标明器物用途的,如"醉乡酒海"、"清沽美酒"(这二者均写于所谓"梅瓶"腹部,梅瓶为酒具,应叫经瓶为好);有吉祥语,如"金玉满堂"、"河滨遗范"。这"河滨遗范"的意思是说,我国远古先王舜"陶于河滨",而我这器物就是用几千前舜在河滨作陶时遗留下来的"范"(泛指工艺技术,花色品种)作成的,在于夸耀产品历史悠久,技术可靠。。多妙的广告宣传!另还有诗文,等等。 元代的款识数量也较多,形式上刻、写、印均有,如印款"枢府"、"大禧"(表明所有者),写诗文、供养款等。为使读者明了供养款的格式内容,现将著名元至正十一年青花瓶上的供养款全文抄录于下,供欣赏:"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圹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拾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 明、清时期是我国陶瓷器各种款识发展成熟完备的时期。这时期的款识才真正能为研究、鉴定提供比较重要的作用,所以历来为学者们所重视。由于内容太丰富,本书不可能讲得太详尽,只按王朝年代分别择要介绍。

三、明代款识特征

我国陶瓷器款识,经过几千年发展,到明代成为一种完备的普遍现象,数量众多,官、民窑均大量使用,种类齐全,形式多样,发展变化有章可循,是研究、鉴定明代瓷器的重要内容。前人总结的明代款识的规律是: 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 明代款的形式以书写为主,极少刻、印者。 洪武款识 洪武朝瓷器处于元明过渡期,官窑建立晚,许多东西都沿袭元代遗风,如造型、纹饰风格。款识也如此。此时瓷器款识的特征是:迄今未见有正式年号款,虽然七十年代江西玉山县征集到一件青白釉小罐,腹上刻有"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款,但此为孤例,且系民窑所产,不是形成定制、定式的年号款,性质同三国、唐、宋的年号款一样。二,民窑器上有较多的吉祥款,文字简约,大多为碗、盘里心草书"福"字,少量草书"寿"字。(图十七)看得出,明初的款识还深受前代影响。三,有少量图记款,如花瓣、太极图等。 洪武到永乐门,还有一个短命王朝"建文"。建文朝历时既短,又有大规模争夺皇权的战争,陶瓷生产必然无大作为,更无官窑建成、烧造的记载。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至今未见有署建文年号的器物。但已发现有写建文年号款瓷器流布于世,乃趋利者作假器以蒙编收藏者,稍有中国历史常识和陶瓷史知识的人,皆可戳穿这一骗局。 永乐款识 永乐朝陶瓷款识的重大突破是,在我国陶瓷史上,第一次正式创烧了帝王年号款,开启后代年号款之先河,款识为"永乐年制"。永乐年号款的特点是:"永乐年制"四字为篆书,四字双坚行,印、刻写或书写于器里心。青花器为用青花书写,白釉器、青白釉器多为印款,红釉、青釉器多为刻款。永乐年号款无论刻、印、写"永乐年制"四篆体字的字体均较小,其特点为:笔道浑厚圆润,起笔落笔处呈尖状,折角处为圆角;字体结构严谨,刚劲挺拔。(图十八) 永乐年号款只有四字篆书一种形式。所以凡见楷书四字.篆书六字或楷书六字,皆为伪托款。四字篆书款永乐以后也有仿的,但仿品款识的字体笔道多为生硬折角,无柔和圆润之感。后世仿永乐者,明嘉靖、万历、清康熙、雍正、乾隆、光绪及民国皆有。 民窑器上的吉祥款仍较多,有福、禄、寿、辰等,字体由洪武时的草书为主,发展到隶、草、行三种写款皆有。 永乐也有少量图记款。 宣德款识 前文介绍了人们总结出宣德时期款识的特点是"宣德款多",这包涵有几个意思,一是宣德时官民窑器都时兴在器上留下款识,数量多,特别是官窑款,正在兴起之中,用得十分普遍,大大超过永乐。二是款识书写位置多,不似永乐只在器里心,而是"宣德年款遍身",器物的任何部位都在书写,不拘一格。三是形式多样。永乐款只有"永乐年制"篆书四字双竖行一种形式,宣德款则有楷书亦有篆书,以楷书为主占绝大部价;有六字也有四字,以六字为主占绝大部分;有六字双竖行加双圈,也有六字一行(横、竖均有),四字一行横写或双坚行;款识形式有毛笔书写(占绝大部分),也有刻写的,等等。宣德款识虽然"多",但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字体道劲有力,笔法大多工整、清秀、刚劲,自然大方,个别略显草率不拘,结构不大协调,楷体德宇心上无一横。

(图十九) 宣德款识的上述种种特征,前辈学者孙瀛洲先生有四句歌诀加以总结: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印篆刻暗阳阴,横竖花单双圈无,晋唐小楷最合群。这四句必须分开用,分开理解,因为它们各自说的是一回事。 为了识别宣德款识的真伪,学者们详细分析了"大明宣德年制"六个字各自的起笔、运笔、落笔特点,字体结构等。最关键的还是孙流洲先生介绍的识别真伪款识的方法:"用八倍以上放大镜在强光下照视,凡款色多暗雾而下沉,器身和口里、足内釉薄处闪有明显的牙黄色,浓釉处微闪谈青色者,具备这三种特征,(釉面)虽无桔皮纹棕眼,也无疑的是精品。"(孙流洲《试谈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官窑瓷年款》) 读者们已经了解,宣德瓷器历来评价甚高,所以后仿者累代不绝。仿宣德必然要仿宣德官窑款。仿宣德款,无论是明代、清代康、雍时所仿,还是民国所仿,款色皆涣散浅谈又浮于釉上,字体笔法软硬不均匀,不是过软就是过硬,结体或过于工整或过于草率,更有疏忽者楷体德字心上有一横。近来国内外有经专家充分研究分析真品后仿制宣德瓷器,初看几可乱真,细看仍露一切仿品难以克服的几处仿品特征。 宣德民窑器仍有一些草书或隶书的福、寿字,也是多写于器心。民窑器还有写"大明宣德年造"的,十分特别。 成化款识 成化时期的款识,较永乐、宣德时又有所发展,就年号款而言,更渐成熟。官窑器年号款以青花楷体六字双竖行"大明成化年制"为主,体式比较统一。款的位置也大多数在器物底部,位置比较固定,从宣德时遍身写款的初级形态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除六字楷书双行款外,还有少量"大明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但请注意,无论官民窑产品,成化真品均无"成化年造"、"成化年制"四字款的,有这种款的必是后仿品。 成化官窑"大明成化年制"款,色泽浓重深沉,透入胎骨,绝无飘浮感。款外围的圈线或框线都紧束款字(或换个说法,称款字紧靠圈框),但圈框线条不很整齐均匀。款的字体极有特点,孙瀛洲先生概括成歌诀云: 大字尖圆头非高 成字撇硬直倒腰 化字人匕平微头 制字衣横不过刀 明日窄平年应悟 成字三点头肩腰 第一句是指款识上的大字的第二笔上端有尖有圆,出头并不过高。第二句是指成字的第五笔"撇"直而生硬,第三笔直立向下和有向右方弯倒的。第三句是指化字的人及匕字上端相平或有高低,但差别不大。第四句是指制字(繁体字作"製")上的衣字第二笔一横,不能越过右方的立刀以外,制字多半是上丰而下敛。第五句是指明字左边的日字多是上窄下宽或上下相同,与一般习惯写法不同。第六句是指成字末笔的点,有点与头平的,有点与腰平的,有点在腰间的。(图二十)。笔划字体确显"肥"的特点。 以上这些款字书法上、色泽上、图框上的种种特征,是鉴定成化真品款识的要点。同样,孙瀛洲先生告诉我们如何仔细观察成化真品:用放大镜在强光下照视,款率上都显一层云朦,有气泡如珠,字的青色晦,胎色透微黄或杏黄。而仿品的款字上云膝淡、气泡不匀,字的青色涣散,脸色透微黄或白色闪青。(见孙瀛洲《成化官窑瓷器的鉴别》) 明代官窑瓷器历代所仿甚多,明嘉靖、隆庆、万历,清康熙、雍正、乾隆都仿得不错,仿品款识也颇为精到形似,但笔划粗重,排列稀疏圈框过大,圈线有的过于工整均匀。再加上述放大镜下仔细观察到的一些特征,仿品是可以被识破的。另外,清嘉庆豆青釉青花器底有写"成化年制"四字双行楷体款,字体草率,歪歪斜斜,咸丰黑釉地上刻"成化年制`赠书双行款,字体亦草率,不可同成化款相提并论,连仿都说不上,却有人信以为真,应纠正。 成化民窑款甚少,有民窑器署年号款"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成化年造"的。 成化官窑器还有一种罐,款率只有一个"天"字,人称天字款罐,这种一个字的官窑器为成化独有,天字也极其有特色,亦有歌诀云: 天字无拦确为官 字沉云膝浅揭边 康雍仿造虽技巧 一长二短里俱干 (见图二十一)。 笔划字体更是"肥"胖典型。 弘治款识 明代官窑瓷器的年号款,成化时已形成定制,字体、书写位置、排列等,都为后代楷模。紧接成化的弘治朝,官窑瓷器款识大体同于成化,仍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弘治年制"为主,写于器底。有少量篆书四字双行写款"弘治年制",多位于器里心。还有少量红彩楷书双行"弘治年制"款,及刻款。 弘治款的特点是:字体清秀,笔道纤细柔和均匀,色泽淡雅稳定,飘逸秀美(图二十二)。 民窑器的款也较多,但较简单,有"福"、"正"、"壬子年造"等楷款。 后见有一种青花楷书"弘治年制"款器,为康熙仿弘治器。 正德款识 正德官窑款识与前代成化、弘治稍有不同,年号款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正德年制"和四字双行"正德年制"为主,两者比较,又以四字双行占多,这是本朝款识特点之一。款率的青花色泽有浓有淡,色淡者显得灰暗。款识的字体显得略大,结体较为松散,笔道刚劲好似用竹刀书写而成。孙瀛洲先生亦有一首歌诀形象生动地总结出正德款字的特点: 大字横短头非高 明字日月平微腰 正字底丰三横平 德字心宽十字小 年字横划上最短 制字衣横少越刀 参照前文对成化款特征的歌诀,再对比图二十三正德款实物,这首歌诀就容易体会,熟记于胸,有助于我们认识、鉴定正德瓷器。 正德年号款还有红彩书写的楷书双行"正德年制"款,色泽深者黑红,浅者十分艳丽。此时的花盆、炉、洗等彩瓷,多为楷书四字一行刻款,位于器口沿下,很特别。其他也有刻于器底者。民窑器上年号款为"正德年造"、"大明年造"。 民窑器上较为多的出现"天下太平"、"长命富贵"等吉祥款,"富贵佳器"等赞颂款。 官窑开始仿前代官窑器,并写前代年号款,开后代仿前代官窑。瓷之先例。此风一开,便不可收拾,愈演愈烈,为今人鉴定添不少麻烦。 嘉靖款识 嘉靖官窑年号款全为楷体,有四字双行和六字双行,以六字双行"大明嘉靖年制"为主,在书写位置、排列形式上,又多样化起来,有些近似宣德。排列形式上,除作六字双行、四字双行外,还有六字一横行、六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识位置,主要位于器底,也有写于器口沿下边的,还有写在器物肩部的。最主要为写款,也有少量刻款。 嘉靖青花年号款字的特征是,字体瘦长,笔划较粗,刚劲中藏秀逸,有刚柔相济之功力。字的结构特点是有大字撇捺平开"大",靖宇立平月上"靖",年字有的为四横年等(二十四)。青色花泽不甚统一,有浓艳者,有浅谈者,亦有灰暗者。 民窑器上赞颂款、吉祥款较前朝兴盛,内容更多。开始出现堂名教,如"滋树堂"、"松柏草堂"、"郭仁堂"等等。 嘉靖款虽然形式等较前为多,有一点必须注意;无论官、民窑器均写"年制"而不写"年造",凡见"大明嘉靖年造"款器,绝可能为后仿品。 隆庆款识 隆庆朝历时仅六年,官、民窑都不可能生产很多有本朝特色的瓷器,所见隆庆年款的器也少。已见官窑器大多为楷书六字双行"大明隆庆年造"款,也有少量"隆庆年制"四字双行款,"隆庆年造"款。这也构成隆庆年号款的一个特色:多为"年造",少为"年制"。绝大多数位于器底。 隆庆款字的特征是:字体结构庄重严谨,笔划粗重挺拔,顿挫有力。青花色泽浓重鲜艳。(图二十五) 万历款识 万历朝长达近半个世纪,款识的体式多样,以书写六字双行"大明万历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行或三行的,还有四字双行、四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同样,款的书写位置也很不固定,多数在器底,也有在器里心凹处的,肩部的、口边的,等等,大有"万历年款满器身"之势。 万历款识字体的特征是:字体端庄工整,敦厚刚劲。大字撇短捺长,顿挫有力。万(繁体字)字有草头万,也有羊头万,前者时间较早,后者较晚。禺字的厶自上而下一笔贯通。制字(指 繁体)的衣的四、五两笔相连等(图二十六)。一般说来,青花色泽前期较浓艳,与隆庆相似,后期较为灰暗,近晚明特点。 万历的各类民窑款大为增多,斋堂款如"玄阴堂"、"芝兰斋"等,吉祥款如"万福攸同"、"德化长春"、"福寿康宁"等,赞颂款如"玉堂佳器"、"天禄佳器"、"上品佳器"等。 天启、崇祯款识 此两朝为明代末期,社会动荡,朝庭无力用心经营官窑,所以两朝留传至今的官窑很少,官窑款体式也少,一般为楷书六字双行或楷书四字双行,绝大多数写于器底。款识无特别强烈的特征。特别是崇祯时瓷器,已表现出由明向清过渡的性质,兼有两朝特征,款识亦如此,如字体比较工整,笔划较柔弱等。(图二十七) 天启、崇恢两朝,天启只六年,两朝瓷器及其款识诸多一致,二者很难明确分开,除有年款者外,遇这时期而难以区分者,统称为"明末"或"晚明"器,或定为"天启到崇祯"。 天启、崇祯时期官窑器所见不多,民窑器却不少。民窑器的款识以赞颂款如"天福佳器",吉祥款如"天下太平"、"金榜题名",斋堂款如"博古斋"、"白玉斋"、"聚贤堂",人名款如"王远选造",图记款如免、盘肠(结)、方胜、银锭、窗棂,等等为主。 署本朝年号款的官窑器少,但署前朝年号款即很多,最多者为宣德、成化,次为弘治、正德、隆庆。这时因整个瓷业不景气,这些署前朝年号款的瓷器多为民窑粗制滥造,款识字体十分草率,排列杂乱,书写位置随意,如有将"大明成化年制"款书于碗里心者。这种假款易于识别。 四、清代款识特征 清代瓷器款识既多又普遍,无论它、民窑器除康熙初期一个短时间外,大多有各式款识。帝王年号款每朝都有,宣统历时仅三年,也有帝王年号款器问世。清代款识书体总的情况是由楷到篆再到楷: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楷篆并用,楷多于篆。乾隆朝篆楷并用,篆多于港。嘉庆至光绪初,以篆为主,少见楷书。光绪中至宣统.以楷为主,少量篆书。各朝款识特征,分述如下。 顺治款识 顺治朝乃清代开国之初,官窑尚未兴盛,器物造型、纹饰等尚受明末遗风影响,处于明末到清盛期的过渡阶段。所见不多的顺治年号款有楷书六字双行"大清顺治年制"。楷书四字双行"顺治年制",均为青花书写。字体刚中有柔,略欠工整,有明末风范.又似明弘治款识字体之较为纤细。青花色泽比较深浓沉稳。(图二十八),还有少量"大清年造"、"大清年制"的,均是明末遗风。 民窑款情况较为复杂,以各种吉祥款、斋堂款、人名款为多。吉祥款如"雅"等,斋堂款如"望仙楼"、"百花斋"等,人名款如"许世文元公制"等。前文讲过,目前对明末清初瓷器尚难准确划分,这阶段瓷器,除墓葬出土有明确纪年者外,一般以"明末清初"定论,所以款识也是明末清初统畴看待,所举者,仅为已确定时代的少数。 康熙款识 康熙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康熙朝的官、民窑瓷器数量很大而且其特征有早、中、晚三阶段之别。与瓷器生产的情况相应,康熙瓷款识的情况也很复杂,细讲起来,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字体以楷书占绝大部分。帝王年号款少见,多为干支纪年款、斋堂款、图记款、花押款,后二者尤有特色。早期款识的字体宽大,笔划粗重挺拔,青花色泽浓重。款识排列也多种多样,有六字三行、六字双行、四字双行、四字十字形钱文排列等等。 中期:仍以楷体字为主,大量出现帝王年号款。这时期款识的字体变得较为秀丽,但笔道有力,青花的色泽比前期纯净,深沉鲜艳。排列形式趋向统一,以六字双行为主。 晚期;以楷书为主,出现少量篆书。款识字体变得更加秀丽,为一种瘦长、清秀的书体,独具魁力。大多数为六字双行排列。(图二十九) 康熙民窑器极少写年号款、纪年款的,大多数为赞颂款、吉祥款,尤其多斋堂款、图记款。每种款识内容都很丰富,不胜枚举,我们将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中的斋堂款、人名款、吉祥款、干支纪年款作为本书附录,供读者查考。 康熙朝瓷业的一个特别成就是仿古瓷烧得很成功,尤以仿明代成化、嘉靖、万历彩瓷,几可乱真,所署明代官窑款,也十分逼真。鉴别时,可用前述孙瀛洲先生介绍之方法,去伪存真。 雍正款识 雍正款识同康熙一样,以楷书六字两行和四字两行为主,有少量六字三行和六字一行的。款识字体承康熙晚期风格,清秀工整,笔道有力,写得一丝不苟,许多学者认为乃有清一代瓷器款识楷书字体最秀美者。书写之款识,有青花和蓝料二种,青花为大多数。青花色调纯正,一般较为淡雅。 (图三十) 康熙后期时兴之篆书款,雍正时较为多起来,向乾隆篆多于楷过渡。篆书款有四字双行、六字双行、六字三行多种形式。 由于雍正瓷胎、釉、彩、纹饰、造型都极为精美,后来各时期的身价都很高,不断有仿造品现市,以清代道光、咸丰,及民国年间为多、为好。仿品的仿款,字体过大,笔道细弱无力,青花色泽不是过浓就是过谈,难以达到真品款字之秀美、淡雅之特殊韵味。 雍正朝仿古很成功,前文已讲过其仿宋代官、汝窑、均窑。龙泉窑均不遗余力。雍正仿明代官窑也很成功,仿宣德青花,仿宣德桔皮纹釉都极象,仿明代各朝瓷器都有一定功力。仿品款识一般也很象,如仿成化斗彩的款就逼真,可用孙瀛洲先生之法鉴别。 此时民窑器的斋堂款等同样十分丰富。 乾隆款识 清代官窑年号款识到乾隆时为之一变,面貌焕然一新:书体由康、雍时楷书为主,变为以篆书为主,排列由六字二行为主,变为以六字三行为主,书写材料以青花为主,变成多种材料并用。 乾隆篆书款识,大多书写规整,笔道严谨,根平竖直,书法生动。大部分书于器底。有少数款字比较草率。青花书写者,青花色泽一般较为深沉。还有金彩、蓝彩、红彩写款,亦有少量刻款。(图三十一) 乾隆民窑器除大量吉祥款、赞颂款等外,也有不少写年号款的,但一般字体草率,有的甚至只是半边字,不可辨认,形同儿戏。此风流毒深远,清后期历朝不断。 后来仿乾隆瓷器不少,至今不断。仿品款识大多不如真品款识工整生动。光绪仿款字体租大,线条僵硬。民国仿品运笔柔弱无力,笔划一笔连贯而下,不予断开,青花色泽飘浮。 乾隆仿前朝瓷器也很成功,仿款皆有本朝特征,与被仿者形似而质异。 嘉庆款识 嘉庆瓷器款识基本承袭乾隆款识特点:以篆书六字三行为主。官窑款字体工整,结构严谨。多用青花书写,也有红彩、金彩及刻款。还有少量楷书款。(图三十二) 民窑款识多为吉祥款、赞颂款、斋堂款之类,这些书写工整。有写年号款的,字体草率,任意描画,亦有难以辨认的半边字。 民国时有仿嘉庆瓷器的,仿品款多为篆书,写得笔划纤细,笔道多有间断。用红彩所写仿款,彩色明亮如漆。 嘉庆时兴起一种篆书带方框的款式,篆书比较工整,框线整齐,似图章印鉴,故俗名印章款,或图章教。此时兴起,但为数不多,为清末此式款识之发展开了先声。 道光款识 道光款的字体以篆为主,大多为六字三行式排列,也有极少一字横列的。道光篆书款的字体为铁线篆,行笔圆润流畅。也有少量楷书款,字体工整。(图三十三) 道光民窑器中,部分王公大臣烧制的斋堂款器,如"定府行有恒堂"器,质量颇高,款字书写也见功力。其他如吉祥款等,为数不少。王公大臣、富商大贾到景德镇定烧私家用瓷更多。 清末民国年间,多有仿道光器物面市。仿品的款识大多运笔无力。光绪所仿道光款红彩款色泽凝重,红中泛黑。民国时仿品,款识字体更加纤细柔弱,红彩款红色鲜艳。青花款色泽飘浮晕散,笔路断断续续,字的结构松散,字左右两部分向两边分离,形成字体中空。 咸丰款识 咸丰款识的书体,处于由清代中期以篆书为主,楷篆皆有,向清晚期以楷为主,篆楷皆有的过渡阶段,大体上是楷篆并用,楷书略多。款式也有所变迁,有六字三行、六字双行,以六字双行为主。嘉庆朝始兴的篆书图章式款,此时大为盛行。(图三十四) 咸丰官窑楷书款,字体工整秀丽,但显板滞,不及康熙、雍正款字秀丽中藏刚劲。 清末民国时有仿咸丰器。仿品款识字体租拙,无真款清秀味。仿品的红彩款,红彩红中泛黑,真品的红彩浅谈,显得鲜艳。 咸丰朝仿前代瓷器不少,以仿成化、雍正为多。仿品多写"成化年制"、"雍正年制",也有刻款。仿款无论刻、写,均字迹马虎,排列无章,一望便知其为伪。比如,最多见的是一种底部为铁釉地的黑色刻款,即是典型。 同治款识 同治官教以楷书六字两行为主。楷书字体工整,布局严谨,但运笔拘束,缺少生气。青花书写者色调浓艳,略有晕散。(图三十五)民窑器除大量吉祥款等,也大量年号款,民窑年号款多为六字二行,也有四字双行者,均为红彩印章式篆书款,大多字迹草率,极欠工整,又色泽暗涩,字的笔划也断续不全。 光绪、民国均有仿同治款,仿款字体更为拘谨。光绪仿红彩款红中泛黑,民国仿红彩款色泽鲜红,太显光亮。 光绪款识 光绪时的款识,官窑款楷篆并用,以楷为主。楷书字体修长,工整中略显清秀。款式多为六字二行。青花写款的色泽有深有浅,深者略多。(图三十六) 民窑器多为篆书图章式款,篆书十分草率。而民窑器中的斋堂款器,制作可属上乘,款识也较精工。 光绪本朝瓷业无大创新,但仿前朝,特别是仿康熙瓷器却多有较为成功的器物,如仿康熙青花、五彩、素三彩。仿品的款识也较为逼真。 民国时有仿光绪器物,仿品的款识字体柔弱,过于纤细,书写也不甚规整。 宣统款识 宣统是清代,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最末一个皇帝,虽然历时仅三年,又值清王朝行将就木之际,但官窑之制仍在,官窑仍在烧造。宣统官窑款仅见楷书,六字双行,以青花书写,字体工整秀丽,青花色泽明快,无圈栏。宣统官窑毕竟时间短,生产器物少,官窑款器也很少(图三十七),所以十分珍贵,并不多见。 民窑同光绪风格相同,极不易区别。 所谓洪宪瓷 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称帝。袁在阴谋称帝时,亦仿效清朝制度,设御窑,曾派古玩商人郭世五字葆昌的到景德镇,监制"洪宪瓷"。郭世五到景德镇后,曾邀集逊清官窑各方面高手,烧制了一批高级瓷器,胎体精致细腻,图案绘画精工,彩色娇艳。为袁世凯所烧者署"居仁堂制"款,为他自己烧者,署"解斋"款。袁世凯逆历史潮流而动,只当了八十三天皇帝就一命呜呼,"洪宪官窑"尚未见眉目就完全停烧。所以,若说有"洪宪瓷",那就是指"居仁堂制"款瓷(这其中自然有后人为投一些猎奇者所好而作伪者)。(图三十八)市场上出现的有"洪宪年制"款的瓷器,乃1916年到1940年间的作伪品,与洪宪皇帝毫不相干。 几千年中国古陶瓷史,以是似而非的洪宪瓷闹剧而结束。中国古陶瓷鉴定,最后结束在洪宪款瓷的真伪区别上,可叹又可悲。

鉴定古陶瓷的方法


一是目测。也就是用眼睛看,看古陶瓷的胎、釉、造型、纹饰、款识。比如看胎,汝窑的胎质为香灰色;看釉,明代成化瓷器迎着阳光有肉红色等;看造型,每个时期都有其不同的造型等。但如何来看,如何看出古陶上任何一个细小的差异,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鉴定?一是要靠学习;二是要靠积累,尤其要多研究真品,把各时期各类真品的基本“数据”储存在自己的脑子里;三是要靠实践,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来。

二是手感。就是手摸,通过触摸的感觉来对古瓷进行鉴定。第一、通过手摸来感觉器物表面的光润程度。新挂彩的会有刷刷的声音;如宣德盘子,都是细砂底手摸感觉柔润,如果出现刮手过于光滑,那就要注意了。第二、用手掂一掂器物的轻重,过轻过重不平衡都要打个问号。第三、手摸器物的厚薄,口边和足边。如永乐的盘边非常薄细,万历的口边出一小边,成化的足边较高,哥窑的足底提不起来,当窑的器底有裸足等。

三是借助仪器。对我们来讲主要是用放大镜。用放大镜来看彩、釉和气泡。如看后挂彩,通过仔细观察,在后挂彩的下面釉层会有划伤;如打磨做旧的釉面会有很细的经线;如气泡用放大镜看有明显不同,如汝窑的气泡比较稀疏,很光亮,哥釉的气泡有成堆的感觉;如青花新旧,其青料有上涂和下沉的区别;再如开片古陶瓷的片纹线是往下凹的,而釉面是鼓出来的,新仿的一般是在一个平面上。

古陶瓷造型的鉴定


古陶瓷鉴定中,首要的一项是造型的鉴定。孙瀛洲先生在《鉴定瓷器的要领》中说:"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一般说来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征,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所有的古陶瓷鉴定家都把造型鉴定列为鉴定的第一要素。造型鉴定,在对元代以前陶瓷器的真伪、时代鉴别中尤为重要。到明清时期,由于陶瓷器的多样化、产地化扩大等原因,造型鉴定虽然为首要因素,纹饰彩釉的重要性比较元以前重要些,在划分时代的鉴别上,有些情况下要造型、纹饰并重,尤其是在划分较细的时代,如某一朝的早、中、晚期时。这点是要注意的。

古陶瓷鉴定专家们积数十年之经验,总结出造型鉴定的要决是: 首看总体风格 详察局部变化

1.我国古陶瓷的时代总体风格 商周:幼稚粗糙--保持了陶器的特征,式样(器形)很少,不太规整。此时原始瓷多仿陶器造型。 春秋战国:刚劲古朴--多仿青铜器。 东汉:简单粗疏--青瓷刚刚成熟,品种少,质量(胎、釉等)还差。 南北朝:西晋--浑园矮胖,许多器物仿动物造型,仿其他质料的实用器物,如仿漆器、铜器等,陶瓷明器更是如此。 东晋:秀骨清象,比西晋瘦长。这个风格从南朝直至隋代。 唐:浑园饱满--显出勃勃生机 宋:修长轻盈--优美清新、秀丽典雅,有些地方显得精细入微。 元:厚重粗犷--质朴无华,有些则近乎草率了。 明:敦厚古朴--有唐宋遗风。 清:轻盈新颖--特别注重创新,因而器型秀丽多姿。 认识以上这些古陶瓷器的时代总体风格,有助于我们在鉴定时首先把握住一件器物的在造型上反映出来的时代界线,即人们常说的大致范围关闭窗口,上线下线。因为各时期总体风格的形成,是跟那时期的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的,是受那些时期经济文化,特别是文化中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美学等意识形态的制约,是时代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统治民族的意志的反映。有些时代,封建帝王个人的爱好(修养、兴趣乃至个性等)就会决定一个时代陶瓷器总体风格的形成。如北宋政和、宣和年间,宋徽宗赵洁的很高文化素养,深爱文学艺术,尤长书法绘画的气质、个性,就影响到当代瓷器总体风格的秀丽典雅。明嘉靖帝崇奉道教,此时瓷器风格多与道教相关。清雍正帝好古,时仿古瓷大为成功。乾隆好大喜功,意识比较开放,乾隆朝瓷器风格多创新、奇特、多洋味,等等。

2.具有时代特征的器物造型举例 虎子:仅见于六朝。三国时器身为较短的蚕茧形,提梁作奔虎状。西晋时器身变得较长,整个器形作卧虎形。东晋以后,器身多简化成园筒形(横筒状)。 谷仓罐:又称魂瓶,三国、西晋时矮胖粗大,上部堆塑复杂,楼阁、人物、鸟兽众多。东晋时变得较为修长。东晋后一度消失。到宋代,又大量出现形体更为修长轻盈、形式上迈宝塔的魂瓶,但上面大多堆塑十二生肖像,极少见楼阁鸟兽。品种也由南北朝时的青瓷,变成青白瓷、白瓷。明代一些地区,魂瓶更简化为形体修长的带盖罐(有些人叫做骨灰罐,并不全对,因为有些罐里就装谷物),罐身多堆塑朗龙等,多为釉陶器。 莲花尊:仅见于南北朝后期,上面堆塑、缓雕装饰繁复,工艺水平很高,青釉厚润。有人认为它可能是南北朝前期谷仓罐的发展。(图一)

高足盘:首见于隋,有人按古时称谓把它叫浅盘圈足豆。隋代高足盘里心平坦、圈足大而高。盘壁较直,较浅,里心多团形小印花(朵花纹)及阴刻圈纹。全为青瓷。清代中晚期高足盘又突然多起来,但与隋代大不相同:盘壁弧,多花口,高足成喇叭状柱足,高,足径较小。品种多为青花、粉彩等。虽同为高足盘,但二者在造型风格上迥然不同,没有渊源关系,清代高足盘由无明高足杯、碗引发而来。 凤头壶:唐代有三彩,青釉凤头壶,造型浑厚,有把有盖,盖和壶口合做成写实凤头,十分生动。后来代、辽代也有绿釉凤头壶,无把天盖,只在口、颈间谁塑一凤头作装饰,与唐代凤头壶不可同日而语。(图二)

盒子:始于隋唐。隋及唐代前期器形较小,器身较高(相对而言,即盒径与高之比值较小),呈扁圆形,多素面。中唐以后,器形变大(身加高,径也增大),出现刻花、划花盒面。这之前,盒子是作为盛化妆品用的。宋代盒子造形多样,盒径较大而身较矮(径与高之比较大),盒面装饰多而精,品种亦由单一青瓷发展到有青瓷、青白瓷,由一格盒发展到多格盒,用途也多样些,发展到除粉盒外还有镜盒、药盒。 注子注碗:这种品形仅流行于五代、北宋,之后极少见。(图三)

枕:最早见于隋,唐代才大量生产使用,唐代的瓷枕体形小而样式较少。各种形式的枕,长一般在15厘米左右。宋代瓷枕样式多,形体变得大些,一般长20-30厘米。元枕形体更大,一般长40厘米左右。明以后,日用者少,多作明器--寿枕,形体大而制作较粗糙,多作成沈面深深下弧凹进的形式。 关于我国历代陶瓷杭的有关问题,范冬青先生在《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四期(1987年)上有一篇论文《陶瓷枕略论》讨论较详,且绘有各时期各种形式枕的演变图,较有利于我们对此种器物的鉴定,特附于此供参考。图四

图五

图六梅瓶:其造型特点是小口,短颈,肩以下收敛,椭腹,形体修长。为什么称之为梅瓶,其说虽多,但难以令人信服,比如一种说法是其口小,仅能插一枝梅花,故名。这同古器命名规律不相符合。许多学者已经指出,这种瓶应叫"经瓶"。宋赵德鳞《侯鳍录》:"陶人之力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以瓦壶,其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以酒置,书之`酒一经`,或径至五经焉。"这才符合此器用途--酒器及命名习惯。宋代经瓶多为鸭蛋形,腹较丰,有的小口为洗口,整个形体秀长优美。金、南宋时期多为窄肩、瘦长的鸡腿式。到元代,经瓶多为丰肩,园腹,带盖,有的盖成钟形,中有管住形子口,使用时可倒过当酒杯用。明清经瓶多抬肩,最大腹径上移至肩以下,腹瘦,图七图八多有盖,形体笨拙,上大下小,远不及宋代的造型轻盈秀美。(图七) 带座瓶:南宋出现,以元代为多,造型粗犷,形制大小皆有,此为元代瓷器一个显著特点,品种大多数为青白瓷,也有枢府釉者。 炉:宋、元时多,以宋代的炉造型多样,品种丰富,我们前面介绍的宋代瓷器造型图之图30就是宋代炉类。现举二式以比较宋元炉造型上的差别。 鬲式炉:宋代炉身较高,足瘦长,鼓腹。元代炉身较矮,足粗而短,且靠近腹中部、鼓腹。 鼎式炉:宋代鼎式炉造型优美,线条圆润流畅,足多为柱足。元代鼎式炉造型生硬,线条呆板,耳僵硬如板,足多为兽足。 荷叶盖罐;南宋已有,元代最为典型,明以后渐消失,代之以将军罐之类。荷叶盖罐造形上的特点是直口,直须短,丰肩鼓腹,罐身敦厚饱满。盖似荷叶覆子盖口上,故名。盖纽多作如意形或事养形。品种有青瓷(龙泉窑最好),青花等。(图八) 高足杯:元代兴起并最常见器物。这可能是为适应蒙古族席地而坐的风俗习惯而兴起的。元代的高足杯四微撇,腹下部丰满。高足较直,足下部微撇,多有竹节纹。品种有黑釉、青釉、青花等。明代高足杯口撇,足略成长喇叭形,看起稳度比元代大。清代则多高足碗、盘,高足杯不多见。明代高足杯品种多样,清代高足碗盘以青花、粉彩器为多。 砚 六朝时,砚足较少,多为三足或五足。足多为兽形或兽蹄形(兽形较早,蹄形较晚),砚面较平。 隋唐时的砚,足明显增多,十多个为常见,也有近二十个的。砚面隆起,砚中部与砚墙间形成一圈凹槽,称为砚槽。 五代宋时的砚,足大大增多,成一圈,有的把足端用一圈连起来,形成栅栏式圈足。砚的形式也多样,不光圆形,也有箕形等。 明清时期,除石砚大为兴盛外,陶瓷砚、金银砚也不少。就陶瓷砚讲,数量比唐宋时大大减少,形式却比较丰富,有鼓形砚,箕形砚等。许多造形美观,彩釉鲜明,图案纹饰丰富的砚并不是为了适用,而是为了观赏、陈设。 军持,又名军墀,君迟、群持、捃稚迦,一种盛水器,瓶类,有些书上就称之为净瓶。是一种外来文化器物,我国唐代以后南北方窑均大量生产,也大量出口,作为云游僧人,伊斯兰教徒盛水用。这种器物在我国陶瓷业中,生产时间上千年,南北窑都产,品种丰富,时代特征鲜明,我们不妨将它作为器物造型鉴定的典型,在这里略为详细介绍。(下面的材料据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编《古陶瓷研究》第一辑所刊李知宴、黄宝玲《关于军持的几个问题》,1982年) 军持造型的基本特征是:长颈,颈上部突出一条宽棱,肩部和腹部丰满,肩、腹之间置流,无柄,平底。各时期的军持造型上有明显不同: 唐代:腹部比较饱满,流短,流与颈间夹角很小,两者基本平行。各窑的产品形体上差别很大。 北宋:腹体比较瘦长清秀。流比较短,流与颈间角仍比较小,约为20-30度,但比唐代的角度已变大。各窑产品变化多,差异大。 南宋:腹部较为鼓园,或扁园,颈变粗,流与颈间角增大到35-45度。各窑所产形体差别较小,同密所产基本一致。 元代;腹部以扁园为主,颈也粗短,流变得细长,流、颈间夹角进一步扩大,约45-60度。形体差异更小。 明清:形体大体一致,腹部鼓园,直颈较粗短,流为丰满的乳房状,流尖端园滑。图九唐宋至明清军持这种器物的显著的发展变化,最能说明古陶瓷造型随时代不同而变化的特点了。时代不同,器物造型变化如此剧烈,如不把握此种器形的基本特征,很难把宋代军持和明清军持视为同一种器物。这也正好表明掌握各时代器物造型特征在鉴定时代中的重要作用。 壁瓶:明代后期出现,清代增多。清代前期、中期多为半边瓶的形式,晚清多仿动物(如蟹、鱼等)、植物(如白菜、茄等)的造型,亦多有时代特色。 帽筒:清中叶嘉庆时出现,多为单个,圆筒形,按海棠形孔多个。清末民初多成对生产,形式上除圆筒形外,有节竹形、六方往形等,多为陈设观赏品。 套杯:大小十个、十二个成套,乾隆后出现,清末大盛,以道光窑质量较好。 全盘、金碗(攒盘、攒碗):几件造型各异的盘或碗,拼组成一套长方形或方形(为主)组合盘、碗,有的还能组合成花形。此种器形明末即已有之,康熙、乾隆时盛行。清末又大盛,但造型不规整,瓷质粗劣,绘画草率。此种碗、盘一般都有一个漆盒,或皮盒、木盒包装。 三、器物局部变化的时代特征举例 1.碗、盘的足 六朝:平底、实心饼形内凹,较大。 唐:早期承六朝特征,实心饼形,但大而平,足底有螺旋纹。中期出现壁形足,愈往后足端愈窄,向环形发展,到晚唐五代成定留足形,称为玉环足。 北宋早期:高留足,足径较小,足墙很薄。 北宋中、后期:小底浅圈足,足径与口径之比一般为1:0.26,因腹壁斜直,形似一个倒立的斗笠,所以叫"斗笠碗"。 南宋:典型的留足--足墙较矮、较厚,足径较大。 元:典型的元代留足是一种足壁厚,足径较小,足端平削,足底有鸡心点(文有人叫它乳突壮突起)圈足。在南宋末、元初又出现一种饼形足,这种足不同于唐初瓶形足,足径很小,足中心有一小圆圈,圈外有螺施纹。 有人以景德镇湖田窑碗的足部的变化列了一个图表,以此来代表五代至宋元碗的局部变化规律,很有参考作用,转录如下。图十到了明清,器物造型多样,思想开放,事情就不如我们前面讲的时代那么简单了,几乎抓不住一个比较明显的规律,有时,一个王朝的碗、盘足部变化多达十余种,非常复杂,足这部分的特征,对于器物时代鉴定的意义就比较不太重要了。 本书图39列有永乐、宣德、康熙器足示意图,可供鉴定参考。 明、清的官窑瓷器,足背皆削得滚圆,以雍正器最典型,足背圆滑光润,俗称"泥鳅背"。民窑器就不这么工细了,足背明代器较尖,清代较平。清代晚期器的足背尤平的多,削线整齐可见。 由于自我国明代中晚期起(约当日本的后柏原天皇永正年间前后),日本多有仿制中国青花、五彩等品种瓷器,除造型、釉色、纹饰等有所不同于中国瓷器的特点外,日本仿品和中国瓷在器足的处理上,工艺是不相同的:日本瓷是在器足削好后再上釉,所以足部釉线模糊不整齐,足跟较粗糙。中国瓷是在上好釉后再削足,所以足部釉线整齐明显,足跟光滑。 以上所讲历代碗、盘足部的变化,只是每个时代典型的形式。任何事物都是千变万化,有很多差异的,上面这些足部特征决不是全部中国陶瓷碗、盘足部的包罗,有很多是没有可能都讲到的,所以我们所讲的还要请读者来补充,增添新内容。下面讲的内容,情况也是如此。

2.碗、盘口部、腹部 六朝:前期为大而圆的敞口,后期圆口微敞。六朝前期、后期的碗、盘腹均为斜弧腹,较浅。 隋、初唐:圆口,深腹较直,有些碗腹近似盅形。 中唐: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圆口微撇,弧腹,一种为圆口斜直腹,斜度约为45度,称做成45度斜出。 晚唐、五代:多为花口(又有荷口、海棠口、葵口或菊瓣口等之分),瓜瓣腹(又有四出、五出、六出之分,及凸线、凹线之别)。 北宋:多花口斜直腹,这以斗笠碗为典型。 南宋:多芒口器。 江西景德镇陶瓷馆的黄云鹏先生,就景德镇窑宋代到元代碗类造型各局部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列出一个示意表。虽然如前所述这仅是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特点,但有典型性、代表性,所以抄录于下,可作鉴定宋代碗类时代鉴定参考。 变化情况 北宋初 北宋中 北宋晚 南宋初 南宋中 南宋晚 元 圈足 高低 低 高 假圈足 径 大 小 小 壁厚 厚 薄 薄 深度 深 更深 浅 浅 假圈足 壁厚度 厚 薄 薄 薄 唇口 多 少 高 矮 高 稍矮 芒口 无 无 少 多 多 装饰 印花 无 无 少 多 多 刻花 无 少 多 少 少 (注:箭头所示为变化渐进过程)表十四 景德镇窑宋代碗类造型变化表 元代以后,碗、盘口、腹部变化太复杂,太多,不可能用较为简单的文字予以归纳。 壶、瓶的腹 六朝:前期,浑圆短胖,重心偏上 后期,形体略瘦,重心偏下 隋:形体修长,重心在中、下部。 唐:浑圆饱满。 晚唐、五代:多为瓜形腹。 宋以后,壶的腹变化多样,形式增多,每个时期都有多种造型,每一种又有不同制式,不能用一两句话简明的概括。尤其是明、清时期,许多器的造型着意仿古,更是花样翻新。但我们可以从造型的其他方面来观察、鉴别。 壶流 西晋:多为较写实的鸡首或羊首,实心、只作装饰,不能实用。流的位置在肩上靠近颈部。因为较为写实,所以流也短。 东晋南朝:仍为比较写实的鸡首、羊首,但逐渐变成空心,成为真正的流,既起装饰作用,也有实用意义。流的位置渐渐向肩部外沿移动,距颈渐远。 唐;鸡首壶消失,壶流为短直流,即流口大大低于壶口。流的形状多为六方或八方形,流中空,名副其实。这时的壶的正式名称为注子(或叫执壶)。 五代、北宋:流渐长,成营状曲流或直流。 元、明:一般为长曲流,流口与壶口平齐,流的曲线十分优美,又成为既实用又有装饰性的部件。 不言而喻,同明、清壶、瓶腹部的情况一样,明、清时期的壶流也多种多样,正与壶身的多样同步,构成此时变化多端的壶的一个组成部份,亦不是三言两语所能概括了。

古陶瓷造型鉴定的要诀


我国古陶瓷鉴定专家们积数十年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造型鉴定的要诀:首看总体风格,详察局部变化。

我国古陶瓷的时代总体风格是:

商周:幼稚粗糙,保持了陶器的特征,式样很少,不太规整,而原始瓷器多仿陶器的造型。

春秋战国:刚劲古朴,多仿青铜器。

东汉:简单粗疏,青瓷刚刚成熟,品种少,质量比较差。

南北朝至西晋:浑圆矮胖,许多器物仿动物造型,仿其他质料的实用器物,如仿漆器、铜器等,陶瓷明器更是如此。

东晋:秀骨清象,比西晋瘦长。这个风格从南朝直至隋代。

唐:浑圆饱满,显出勃勃生机。

宋:修长轻盈,优美清新,秀丽典雅,有些地方显得精细人微。

元:厚重粗犷,质朴无华,有些则近乎草率。

明:敦厚古朴,有唐宋遗风。

清:轻盈新颖,特别注重创新,因而器型秀丽多姿。

还有人说:汉晋瓷器的造型古朴端庄,唐代的丰腴雍容,宋代的清丽秀雅,元代的浑厚凝重,明代永乐的古雅秀美、成化的圆润秀致,清康熙的敦厚挺劲、雍正的纤柔秀丽、乾隆的精巧繁缛等等。

除对各时代瓷器造型的总体风格要把握外,对各时代的各类器物的造型特点以及典型器物的典型特征也要有明确的概念。后世所仿制的古瓷,大多是各代的名品和典型器,如宋哥窑的鱼耳炉、胆式瓶为雍正朝仿烧,明宣德则仿烧宋汝窑盘,清康熙则仿宣德汝釉盘、成化斗彩鸡缸杯,民国仿宋龙泉鬲式炉等。如果对典型器的造形特点了然于胸,对仿器造型上的破绽是不难鉴别的。

此外,还要掌握不同时代的同一器类造型的演变规律。

瑞和文物分析如何分辨古陶瓷的年代


瑞和文物销售专家指出:在瓷器方面,目前最为藏家欢迎的是宋代五大名窑,明代成化、永乐、宣德等年代的瓷器,清代最精的则是雍正年间、然后是康熙和乾隆年间的,这些年代产的瓷器也是历代藏家所追求的。

那么古陶瓷的年代如何辨别呢?上海瑞和文物销售有限公司介绍,古陶瓷鉴定是一非常复杂而又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有能力的鉴定师都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了如指掌,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式甚至重量等方面作出准确的判断。而对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继而循序渐进地来掌握诀窍。

简单地说,就是要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上海瑞和文物销售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古玩古董鉴定交易机构!

精品陶瓷:历代各窑口瓷器及各代官窑器,以唐、宋、元、明、清官窑及民窑精品瓷器为佳。

高古玉器:元代以前高古玉、A级清代翡翠,要求玉质佳、雕工精、翡翠质地好。

高古钱币:明代以前珍稀版金银铜币、雕母、铜质绝版币,高古钱币模具。

金银铜器:清代以前金银器,青铜器,佛像,铜炉,香薰炉等。

杂项清玩:清代以前文房四宝,田黄,鸡血石,名家紫砂壶,天珠,夜明珠,玺,印章等。

古籍善本:清代名人书画,宫廷书画,近现代名家书画等。

减法鉴定古陶瓷


鉴定古陶瓷不是做加法,将书中符合的地方一条条罗列出来,而恰恰是在做减法,一条不对,就可以全盘否定。

画风不绝对

古陶瓷鉴定领域目前鱼龙混杂,我觉得在这当中有一个误区,就是将传承与仿制区分得过于绝对,似乎每一个朝代的瓷器都会在风格上发生突变,而没有传承衍变的过程。比如清中期的民窑青花龙纹大盘,有人写文章说可能发生于康熙晚期,然后在雍正早期、中期、晚期出现不同的变化,龙画得比较凶猛就是早期的代表,慈颜善目的就该是晚期的。但我查了多部史籍,却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我觉得画匠有自己的风格,民窑更赋予他们一个广阔的创作空间,所以龙的表情神态各异是正常的。再比如上次在电视里,一位先生讲解棒槌瓶在崇祯晚期和顺治年间的不同画法,即由圆脸变成了尖脸,我认为不管圆脸还是尖脸,都是画匠的不同审美取向,不可能明朝灭亡,景德镇的工匠们马上就改变了风格。虽然陶瓷画风的衍变在某种程度上是受时代的影响,但并没有如此明显绝对的界限划分。

鉴定靠工艺

传统的鉴定方法就是眼学,最根本就是看制作工艺。工艺鉴定包括胎质、成型、彩绘工艺、施釉工艺、支烧工艺及旧貌。这里以成型工艺鉴定为例,比如鉴定元代青花瓷,看其如何成型,就可以有个粗略的判断。元青花的成型不是我们认为的手拉坯,而是脱坯脱出来的。因为到了元代,景德镇采用了二元配方,即麻仓土加瓷石,可塑性不强,拉坯塑型比较困难,所以只能用脱坯。脱坯和拉坯的区别就在于,拉坯薄厚较均匀,脱坯摸上去则会高高低低,不很均匀。另外,拉坯的气泡是有方向性的,脱坯的气泡是不规则的。在这里,提一下注浆,注浆工艺是我们鉴定古陶瓷的最基本的一点,注浆工艺兴于解放以后,目前市面上的中低档仿古瓷,大都采用注浆工艺,所以能认定器物是注浆的,就可以断定其是现代仿品。区别注浆、拉坯和脱坯的关键就是看内壁,看里面要比看外面可靠。可以说,内壁没有旋纹、没有修刀痕、没有手指按过的痕迹,光滑且有泥浆流动痕迹的就是注浆而成的。

古陶瓷鉴定内容


鉴定古陶瓷的四个基本要求或叫基本任务:辨真伪、断时代、定窑口、评价值,这就是鉴定的内容。本章即按古陶瓷研究,鉴定界若干年中相沿成习的一些规定,较为详细地介绍一此有关事项。因已约定俗成,我们在鉴定时应循此操作,始不贻笑大方。

1.辩真伪

从内容与要求上讲,"辩真伪"一点没有什么再深的含义,更具体的要求。我们这里从真、伪品的比较,伪品作假手法等方面来提高辩别真伪的能力。 各时期、各窑口的陶瓷的特征,上编已作了介绍,那就是真品的标本、模范、辨真伪的"真"的依据,这里不再重复。要辨出真伪,只知道真的特征显然是不够的,还得知道伪品的特征、规律,才能明辨是非,正所谓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常见仿古陶瓷品种:众所周知,社会上出现仿古陶瓷(即古代某些陶器瓷的假品伪品),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对某些古陶瓷的爱慕,因真品太少或不易得到而仿造,这主要是封建帝王如此。如雍正帝酷爱宋代名窑瓷器,内府所藏尚不满足其把玩需要,便常将宫藏宋瓷真品交御窑厂仿造。这种情况历代都有,只是仿得多少不同,仿品质量优劣有差异而已。另一个原因更主要,就是为了盈利。自元明以至于近现代,许多人雅好古名窑瓷器,不惜重金刻意搜求。真品便价值日高,且供不应求。于是一些好利之徒,便集名匠高手作仿造,或名家自行仿造。仿古作伪之风最为盛行时乃清末民国年间,主要是西方列强侵略我国,多次大规模掠夺我国文物包括大批陶瓷器而去,西洋人东洋人便知我国古陶瓷精美绝伦,无限爱慕,便来中国大肆购买,或托中国人代买。这一时期古代名窑瓷器价格更是十分高昂,日本人特别偏爱之龙泉窑青瓷,英、美人喜爱之宋代均窑瓷,法国酷爱之明清官窑彩瓷,尤其价高抢手,一件往往万金难买。于是许多古玩行人,制瓷高手投其所好,大批仿制名窑官窑瓷器向洋人们销售。此时仿古瓷大为盛行的另一原因是军阀混战,政局不稳,北洋军阀政府变更频繁。当一系军阀执政,便有一批新权贵产生,他们在北京及各大都会购买府弟,布置居室厅堂,都需要购买大批古玩字画以示文雅富有。民初政权几多更迭,权贵一批又一批,造就一个久盛不衰的古玩市场,大批仿古瓷也就应运而生了。应帝王喜好和市场需要而生的仿古作伪瓷器,主要是宋元明清的各大名窑、官窑器,愈是有名的窑,仿品愈多见。愈是市场需求大的名窑瓷,如前述英、美人偏爱之均瓷,日人喜爱之龙泉窑瓷,法国人酷爱之明清官窑彩瓷,仿得愈多。常见仿古作伪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耀州窑、定窑、均窑、龙泉窑、宋元景德镇青白瓷、元、明青花、明、清官窑彩瓷(主要是斗彩、珐琅彩、粉彩)、康、雍、乾青化、吉州窑褐瓷、宋建窑黑瓷、明德化白瓷等。 仿古作伪陶瓷的一般特征:这就是鉴定工作中的"彼",因此十分重要。以下介绍的是古陶瓷鉴定家们经几代人百来年实践、研究、分析、比较才归纳出的经验,很科学,应高度重视。

①胎体不是过重就是过轻,这是因为仿制品与真品所用胎料不同,也不可能相同。现代造假古陶瓷者,用计算机等最新科技手段分析作伪对象的胎、釉成份、配方,及模拟古器的烧成窑炉气氛,乃至仿造古代窑炉等,所仿古器在胎、釉手感、外观上几可乱真,不易辨真伪,但鉴定者可从真、伪品的其他方面去突破,主要是不同时代的人的社会文化因素在器物上的反映。

②胎质、釉质一般过细。仿制古器时的社会生产力、生产手段,等等,均比被仿物生产时进步,而仿造者又惟恐做得不精不细不真,胎釉料加工时多充分利用当代之生产技术条件,故往往在精细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③造型失去古物风格。这是最要害的一点。众所周知,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的人们的哲学、美学、科技等社会文化差异是巨大的,无法重合的,即古希腊哲人所说的至理名言;人们不能进入同一条河流。因此,仿古作品无论怎样精心研究被仿对象,着意模仿古器造型特点,仍必然打上仿造者的时代烙印,给辨伪者留下蛛丝马迹。这点似乎有点玄妙,待我们后面列举几个鉴定实例就明朗了。

④轮廓线条生硬。这亦是鉴定作伪品的~个重要突破口。因为仿品是"仿",任何高手制作时均在头脑中有一个兰本,其制作受该兰本制约,不能随意,只能尽心尽意去"依葫芦画瓢。"显而易见,在仿品上的各部位的轮廓,其线条是小心翼翼做出来的,必然显得生硬呆板,远不及真品的流畅自然。这是一切仿品之共性,是仿品"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特征。

⑤无使用后的光滑感。陶瓷真品大都经历较长时间的使用把玩,器表均留有自然的、不太强也不太弱的,适度的光滑感。(只有清朝宫廷的"库货"除外:清代官窑年年烧造大批瓷器运进皇宫,保存于库房中,有部分从未动用过,这种"库货"有的虽也有近三百年历史,却无使用特征,是"老的新器"。)仿古作伪瓷器,生产出来的时间不长,经手把玩少,当然没有上述古瓷的光滑感。有的仿古作伪瓷虽经人工作旧(作旧方法我们下面要详讲),但其光滑陈旧感又不太自然,露人为痕迹。

⑥与上一点相联系的是仿品釉面光泽一般太强(有些人称此种现象叫"火刺"),不细腻,比较粗松。白釉太白,白中泛兰而不是泛青。

⑦造型方面,纹饰方面的有些特征太强烈、过份,看上去极不自然。这是因为要仿得象,仿得真,仿造作伪者大多研究掌握了被仿真品的许多特征,历代好些作伪者,均是研究、生产制作陶瓷的专家、内行。但因要想蒙骗世人,特别怕被行家识破,所以仿造时便仔细做出若干特征来,不太高明的仿造者甚至有意突出某些特征,这便形成了一般仿品的此种现象,倒为鉴定者留下鉴定依据。

⑧彩太鲜,比如白彩太白,红彩大红,绿彩大绿成墨绿色,等等,没有真品的时代特色,真品彩色的意蕴。

⑨仿品纹饰的绘画不自然,笔力拘谨,线条不流畅,有些拙劣的仿品纹饰粗糙。仿品因其要仿,当然对纹饰图案要刻意描摸,必然十分小心谨慎,所画的纹饰也就拘谨生硬,很不自然了。当然,历来有不少绘画高手参与仿制,由于他们水平高,对真品绘画能心领神会,得其真谛,仿的画也极为形似,但终究不能完全表达出真品艺术的韵味来,不能神似。

⑩款识书法无力,字体做作不舒展自然,有些连边圈边框都明显不规整,线条粗细不匀。因为书法同绘画一样极具个性,要仿别人书法者,难免不露仿者的艺术个性来。 以上所述这种种仿品特征,在某件具体器物上,不大可能同时都鲜明表现出来。但只要我们知道这个道理,鉴定时用心观摩,抓住了一点两点,也就有了突破口,能顺利进行了。 我们讲的假陶瓷器的特征中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仿古作伪瓷釉面、彩色等往往现新象,不旧,这较易被人识破。于是,聪明的仿造者也总结出一些作旧的方法来,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又增加了鉴定的难度。古陶瓷鉴定工作者针对仿造者的作旧方式,也总结出一些识破机关的方法来,举例如下: 青花器去光:仿造者先用氯氟酸轻擦器表,再用烟灰(最好是烤烟灰)涂擦,新瓷表面的光泽就会大大减弱,并现出久用瓷器所特有的烟黄色痕迹来。鉴定时如对此有怀疑,可用少许肥皂水或汽油轻擦,即可去掉,识破伪装。 有些新仿古瓷,为了卖个好价,还将其作得象是出土物的样子,称为作土锈,其方法是:一、在老土中掺蛋白,涂拍于新器之上,时间稍久即可在器表生成一些土锈班痕;二、用古墓中的泥土再适当参入一些铅粉,涂于器表,红700℃左右炉中烧烤,即可能现泥黄色斑点。这两种方法所作出锈均粘附牢固,不易去掉。不过这种斑痕太新、太过,形成不自然,仔细观察比较即可识破。 作金丝铁线:前面我们已经知道,釉的开片乃胎釉不能配合,烧成时冷却过程中膨胀系数不同而形成,或无开片器物经久远年代后釉面发生变化而成。一般仿制者难以掌握烧成开片釉的技术,便用假的开片手段:在仿制瓷器已经烧成,开炉时,趁器物温度还很高,用含盐的水往器身浇洒,便可生成开片釉。待器物冷却后,先用墨染粗片纹,便成铁线,再用茶水染细片,即成金丝。此种金丝铁线器,用水冲洗,便现原形。 过去仿古作伪瓷器不全是新烧,有将旧瓷加彩加款者(彩瓷比白瓷价高,有款比无款价高),此种作伪方法名!日坯新彩。除此而外,作伪方法还有种种:复窑、提彩、脱釉、补釉、补缺、旧胎到填花、新物旧款、旧物新款、套口、撞底、磨底磨口、去耳、"去流、除柄、补彩、补画等等。凡此种种,作伪虽然巧妙,终有不可掩饰的痕迹,若仔细揣摩,认真观察,不轻易下结论,终会去伪存真的。

2.断时代

这个要求似乎同辨真伪差不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这里要讲的是,在鉴定时对陶瓷器年代的断定,学术界形成了一些不成文,但成习惯的规定,明代以前的器物,能定出朝代即可。再细一点,那些历时较长的朝代如唐、宋,能分出早、中、晚更好。在鉴别时应特别注意,那些能定出绝对年代的器物,在科学上最有价值,往往作为标形器,作为研究资料,这种绝对年代,多由器物本身铭文显示。明代以后哈明代,要求能定出以帝王年号为阶段的相对年代,如明宣德、成化等等,清康熙、嘉庆等。只说是明代、清代,就不大够水平了。还有,明、清历时长的朝代,如明之嘉靖、万历,清之康熙、乾隆,能分出早、中、晚更好。 断时代与辨真伪一个不同点在于:在古陶瓷中,有一些古人仿古器物,它们既不是被仿对象那种真品,也不是今人作伪,对今天来讲,它们也是一种古代陶瓷,精者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宋元时期小窑仿名窑器,明清时期仿宋代名窑器,清代仿明代官窑器,等等。对这类器物时代的鉴定,要说出仿品的时代和被仿对象,如宣德仿哥窑,永乐仿宋龙泉,康熙仿永乐青花,雍正仿汝窑,"乾隆仿均窑,等等。对这类确属古人仿古器物,仍应充分重视,它们照样有一定的收藏、研究、陈列价值,只要我们拿准了是否为仿品,仿制时间,不致鱼龙混杂,就算很有水平了。

3.判窑口

元代以前的陶瓷的鉴定重视窑口的判别,也有较多资料,比较容易鉴别。明、清时候,景德镇为官窑所在地,全国瓷业中心,景德镇官、民窑产质量高,数量大,民窑产品"器成天下走",占领了全国市场。其他窑场相继衰落,处于次要地位,它们或生产低档大宗产品,或着意仿景德镇民窑产品,所以产品在造型、纹饰等方面少有特色,各地出土、传世较少--历来不受重视,作大墓明器档次不够,日常生活中随用随丢,无人注意保存。所以令人所见资料少,研究少,鉴别它们的窑口较困难。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今后对明、清景德镇以外窑场所产陶瓷器容口的鉴别工作会渐有成就。 应该特别注意,明、清官窑瓷器比较起来,生产数量大大少于民窑,流入民间者更少,凡署官窑款的器物,要小心谨慎。清代前期康雍乾三朝仿明代斗彩、青花等品种瓷,有署明代官款者,晚清光绪时仿康熙、乾隆器,也书康、乾款,鉴别时尤要注意。关于各朝款识特征,本编将有专章讲述。 前已说过,几名窑仿品皆多,而真品却很少。如宋汝窑烧造时间短,传世器极少。而明清两代仿得较多。成化斗彩价格特高,明代后期、清代前期均有仿者。作结论时多加小心,观察仔细,反复推敲。 判定陶瓷器的窑口,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胎:古代各窑基本上是就地取材,有什么料烧什么货,所以大体上是各窑产品各具特色。现代科学的方法是通过仪器测出各已知窑产品胎料的化学组成,特别是微量元素的成份,将要鉴定的器物测出胎的成份与之对比。但当所鉴定器物不便测试时,只能通过观察胎体的色泽、火候、胎质等来判别。有丰富经验的古陶瓷鉴定专家,用此也能鉴定得相当准确。 釉:各窑工艺技术往往形成传统风格,因而形成各自比较固有的特征,比如前编我们已经讲过的宋均窑的天青、月白色釉,耀州窑宋代的青釉育中泛微黄,宋龙泉窑的梅子青,定窑白釉泛牙黄,等等,这些显著特征是我们从釉着手判别窑口的依据。当然,不能绝对化。同一窑口器物,由于时间不同,烧成时的情况不同,同窑不同器)等,釉色也有差异,有时差别还很大,这就要综合其他因素才能作结论了。 装饰手法:各窑所处时代、地理位置、性质(官、民窑)等诸种不同,便受时代、区域文化、地方风俗等影响制约,纹饰内容和技法工艺都有各自的传统特征,如唐代越窑青瓷纹饰少,而宋代耀州窑青瓷装饰的刻花、印花就多。定窑白瓷印花内容多花卉、婴戏,四川彭县磁峰窑印花白瓷则多牡丹、凤穿花。康熙彩瓷多刀马人,乾隆多西洋妇女,等等。 工艺:各窑生产传统,历时长短不同,技术影响,来源不同,原材料不同(如宋以后北方窑多以煤为燃料,南方多烧木材等),窑场经营性质不同(如官窑不计成本,产品选料精良,装饰雕绘精细,相同品种、器形不多,次品销毁,而民窑追求利润,产品造型、装饰大多力求简洁适用美观,同类型品种多等),反映在工艺上就大不一样。 器形;各窑性质不同,社会环境、地理位置不同,产品在器形上差别很大。如宋代均容为皇家生产的产品多为仿铜礼器、陈设器,磁州窑为民窑,产品大多为生活用器。而且,一般说来,官窑产品器形单调,造型保守,少创新,而民窑产品器多样,形式活泼,创新多,变化多。从地理社会环境上看,各窑受当地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制约较大,产品器形就不很相同,如宋代北方窑多产瓷枕,南方较少。唐家至明,北方窑所产君特形体较大,南方密所产则形体较小,等等。 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要鉴别陶瓷器的窑口,必须很熟悉我国各时期,各主要窑场产品的特征,以他们为兰本,做到心中有底,有可依凭的标准,所以第一编的内容非掌握不可。

4.评价值

在古陶瓷鉴定中,唯有此点似乎比较灵活些,有时候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件古陶瓷器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收藏研究者中,是不完全一样的。比如,宋代、明代的民窑陶瓷,三、四十年前几乎不为人们所重视,近些年,人们又特别看重它们,特别是民窑器绘画的姿肆豪放,任意挥洒,精炼含蓄,拙朴茂美,为艺术家倾倒,崇拜得五体投地。又如,有些人酷爱青花,另一些人则对青瓷一往情深。国际市场上,前已介绍过,不同国家由于文化传统不同,对我国古陶瓷的喜爱各有偏好。 尽管如此,古陶瓷鉴定中评其价值,还是有一些共同的客观标准,如完整器比不完整者价值高;"物以稀为贵",历史上生产得少的,或难得一见的,或出土传世极少者,其科学价值自然高些,如汝官窑器、明代"空白朝"带款器,等;大名窑精品,如邢窑、均窑、定窑等;见于文献着录的瓷器,如水乐青花压手杯,成化斗彩鸡缸杯,等;官窑器由于胎釉细润,造型规整,绘画精妙,历来价值比较高,清末民初,甚至凡带官款的器就能卖高价,故作伪之风大兴,等等。一般说来,价值高的陶瓷器,必须胎质坚致,釉色鲜艳,釉质莹润,彩色鲜明,绘画装饰精工,造型优美等。但从经济上讲,就无一定之规了。中国陶瓷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拍卖的最高价格,据目前所知,一是一件来均窑浅兰色洗,在美国卖得280万美元。(1989年7月24日美国《新闻周刊》报等)。另一件是雍正珐琅彩芦雁图小杯(高8.l厘米),1989年11月在香港拍卖价高达1500万港元。而且,随着世界市场上中国艺术品热不断升温,中国艺术品包括瓷器的经济价格还会升高。所以评鉴一件古代陶瓷的经济价值,就绝无定论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