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清代道光青花瓷器鉴别要点 > 导航 >

张浦生谈青花瓷器鉴别要点

张浦生谈青花瓷器鉴别要点

清代道光青花瓷器鉴别要点 青花瓷器的鉴别 青花瓷器鉴别

2020-02-25

清代道光青花瓷器鉴别要点。

采访手记:此次采访张浦生先生源于瓷缘。笔者利用2003年11月份参加中国古陶瓷年会的间隙采访了张先生,当时张老因为腿伤,还半躺在床上,但是访谈中他灼灼有神的目光、蓬勃生机的状态又会让身旁的人忘却他还处在疗养的阶段。其实,每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面对渴求知识的人,那种毫无保留传达自己多年研究心得的治学态度都让人肃然起敬,(如同笔者曾采访过的李辉柄、周南泉、叶佩兰、周晓陆、冯小琦、陈润民、贾麦明、周世荣……都是如此。)笔者衷心地希望这种交流方式能够持续下去,从而将更多有用的知识传递给广大读者。

采访时间:2003年11月17日晚

采访地点:长沙湖南宾馆

马继东:张老师,感谢您在身体尚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接受我刊的专访。可以说您是一个爱瓷如命的人,能谈谈您跟瓷器是如何结下不解之缘的吗?

张浦生:1957年我从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以后进入南京博物馆工作,当时“目不识瓷”的我被安排做瓷器保管员,南京故宫曾经作为明初洪武时期的故宫,有其厚重的历史根基,藏有20多万件瓷器,我幸运地跟数量众多的瓷器标本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当然,每个人的研究学习方向都有一个重点方向,我主要是研究青花。我的恩师王志敏是西南联大数学系毕业的,受其岳父(古玩鉴赏家)影响,他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陶瓷,也就是把文科当作理科来学,注重实践,利用空余时间到野外去采集标本。恩师的研究方法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想,任何有关瓷器的鉴定,都应该是理论联系实际的。

马继东:您能用几句话总结一下整个青花瓷器的历史发展脉络吗?

张浦生:大致可以这么说,青花开始于唐代,成熟于元代,繁荣于明代,盛衰于清代。

马继东:很精辟的总结。只是不知道为何单单缺了宋代的青花,难道青花瓷的发展历史中曾经存在过真正的空白期?

张浦生:其实唐青花和元代青花之间严格的说并不存在一个延续的关系,元青花受磁州窑和吉州窑的影响要更大一些。

马继东:在您的眼中,鉴别青花瓷器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

张浦生:我总结了六字口诀,“一看青,二看画”,对于官窑器来说青料是最重要的判断依据,而对于民窑青花来说,则是侧重于“画”,因为绘画具有很强的时代精神。至于造型、工艺等特征的判断在我看来则要放到其次的地位

马继东:如果仿制品在绘画上下苦功夫,岂不是令鉴别增加难度?

张浦生:一般来说,仿的画用笔拘谨,不够自然,形似神不似,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档次,档次最低的是形神均不似绘画;第二个档次是有形无神;最高一个档次则是神形兼备。

马继东:对于最高档次的仿制品,我们如何从绘画上去鉴别真假?

张浦生:我们需要结合比较学和排列法去分析辨别真伪。先从主体纹饰去排除,再排边饰,最后从纹饰的来源去判断。关于纹饰来源的追溯,比如最早的彩绘瓷诞生于公元4世纪的六朝初期(孙吴时期),但其纹饰却源于汉代的漆器、丝绸、铜器等器物。

马继东:从青料上来讲,历史上一共有几朝的官窑器采用了进口钴料?

张浦生:一共有四个朝代采用了进口料。分别是唐青花、元青花、明永乐青花和宣德青花。

马继东:关于唐青花也是采用进口钴料的问题,您能具体说说吗?唐、元与明、永宣青花的进口钴料的产地又分别是哪儿?另外,明代嘉靖万历时期采用的回青料能不能算作进口钴料?

张浦生:唐代的进口钴料仍然具备高铁低锰的特征,但是由于其中含有复合的铜元素,因而有蓝中带绿的特征。唐青花的进口料产于中东叙利亚埃及一带,蓝中泛绿;元青花的进口料产于西亚伊朗一带,蓝中闪褐;永宣青花则是选用西亚一带(另一说是东南亚印尼一带)的苏尼勃青(苏麻离青)。你提到的回青料不能算作进口料,据我的一个学生研究结果,明史料上记载回青的具体产地是在新疆吐鲁番,到万历三十五年用完。

马继东:那么有关国产青花料的使用又经历过那几个阶段呢?

张浦生:国产料的产地一般在江浙闽一带以及云南等地区。从明初的石子青(产地浙江、江西)开始,到后来成化的平等青(产地江西)、嘉靖万历的回青(产地新疆)、天启崇祯的珠明料(产地云南)等等,一直到清中晚期借鉴日本的“洋蓝”等等,有一定的阶段性和代表性。

马继东:您个人最推崇的是哪几朝的青花瓷器,或者说您最喜爱的是哪几朝的青花?

张浦生:我个人喜欢的有元青花、明永宣青花、成化青花和清康熙青花。其中永宣青花是青花发展的高潮期;而成化青花的贡献最大,秀美淡雅,完全采用国产料进行绘画,可以说是真正中国青花瓷器的开始,;而康熙青花则因为有大量山水画技法的加入,并且开创了浓淡相宜的青花五彩的风格,也极具收藏价值。

马继东:请谈谈您特别推崇成化青花的原因。

张浦生:成化青花的四个特点决定了其特有的收藏价值,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青色淡雅、绘画秀丽、布局疏朗、釉面滋润。尤其需要强调是布局疏朗这一点,青花的纹饰不一定要繁密才是好的。

马继东:刚才您谈到绘画对于鉴定时代的重要性,我刊也曾经做了几期明代青花的专题调查,想借这次采访的机会请您谈谈整个明代青花瓷器绘画的特点。

张浦生:首先明代青花瓷器是以写意画为主,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明代青花绘画更注重体现一种意境,追求“高洁”,除了典型的高士图,还有婴戏图也能反映出来这一特点。比如明代的婴儿图案往往都是在桂花树下(寓意折桂),或放风筝或下棋,往往都是好学文雅的场景;到了清代,由于追求的是强身健体的社会风气,因而青花上绘制的婴戏图案就多见习武挥拳的场景。

马继东:元明清三朝的民窑青花中都能见到高士图,您能简单说说其中主题的区别吗?

张浦生:元代高士图的主题是周敦颐爱莲、陶渊明爱竹、林和靖爱梅、王羲之爱兰等等,显得很高雅。到了明清,尤其是清代,就逐渐演变为很生活化的苏东坡爱面、郑板桥爱酒等等了。

马继东:瓷器上面绘画题材的变化反映出来的更多的是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因此要理解绘画和依据其内容去断代,也必须要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是这样吗?

张浦生:的确是这样,历史知识的掌握与否在瓷器鉴别中显得至关重要,了解了相关的历史背景,也就会清楚这一时期的瓷器纹饰特征形成的原因。比如明代宣德、嘉靖、万历时期的青花瓷器上经常见到寿山福海的题材,其中嘉靖青花甚至小孩子都穿长袍大褂,就跟这几个时期道教盛行有关。而且,具备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对青花绘画的命名也就不会显得空洞了,瓷画命名中要尽量避免用“人物故事图”、“植物图”等简单贫乏的词汇。

马继东:您多年以来诲人不倦,将如何通过收集标本去认识和学习瓷器传授给了身边很多渴求知识的人。

张浦生:(苦笑)在我的鼓励下,现在瓷片的价格都上去了,而我自己却买不起了。

马继东:谢谢您。

张浦生:谢谢。

尾记:张浦生先生依据多年以来的经验总结了很多鉴别上的小窍门和绝招,笔者这里也略摘一二给喜欢青花瓷器的朋友们。

元代青花:龙不见五爪,均为三爪四爪;边饰莲瓣相隔;凤纹有三尾……

明代青花:凤纹有五尾;明代小孩子的特点是矮胖、大头、一撮毛(指头发);永乐和成化真正做到白釉,其他朝都是青白釉;宣德朝开始出现孔雀绿地青花;隆庆朝开始出现猴的题材(雀鹿捧猴);崇祯开始出现大肚弥勒佛的形象;“寿”字为楷书;“喜”字为单喜……

清代青花:“寿”字为篆书;“喜”字为双喜;康熙朝开始出现麒麟送子图案;雍正朝开始有蝙蝠寿桃题材图案;福禄寿三星的图案在雍正朝后期常见……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张浦生谈古陶瓷鉴定与收藏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浦生先生应邀来西安讲授古代陶瓷器鉴定,这已经是他第5次来西安传经送宝。借此机会,本刊对张先生进行了采访。

学习陶瓷鉴定应文理相结合

问:您自己是怎样走上古陶瓷鉴定的?

答:我祖籍是安徽歙县,195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苏省文管会,在南京博物院工作,主要从事考古和征集。1962年,院领导安排我跟博物院的陶瓷专家王志敏先生学习古陶瓷鉴定,具体工作是南京博物院陶瓷库的保管员。我们做博物馆工作的有个有利条件,看的好东西多。南京博物院收藏有20多万件瓷器,光我保管的这个库房里就有近6000件。我在库房里整天接触实物做卡片,这是学习鉴定得天独厚的条件。

王志敏先生是西南联大数学系毕业的,原来是数学老师。他的岳父是搞古玩的,所以王先生爱钻研古玩,后来主要从事陶瓷鉴定。他特别强调学习陶瓷鉴定应该采取文理相结合的办法。他说,你们大学生书读了不少,学习鉴定不光要看书,关键要大量接触实物。鉴定不完全是理性的,感性也是重要的。理性是前提,你对中国陶瓷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应该有全面的了解,这些是理性的。但是既要读书,更要读物。读物要像读书一样,要做笔记,把观察到的每件陶瓷的特点一条条写出来。王先生传授给我的另一个重要学习方法就是多利用空余时间到野外去捡瓷片。陶瓷器因为是生活用品,打碎了人们就把它扔掉了,像南京、西安都是历史文化古城,往往一动土底下就有瓷片。应该像搞地质、生物的人常到野外采集标本一样,学习研究陶瓷的人也就应该注重采集标本。王先生是扬州人,他从20世纪40年代起,一直注意把扬州城里出土的瓷片收集起来。受王先生的影响,我也外出捡瓷片。现在我把这个经验介绍给大家。这就是把文科当理科学的涵义之一。 

问:为什么瓷片对陶瓷器的学习、研究和鉴定如此重要?

答:学习陶瓷鉴定最好的方法是多看实物,要看博物馆陈列的精品珍品。但是博物馆的藏品隔着玻璃看,就有局限性。即使在博物馆工作的人也不能随意拿馆藏陶瓷器去观察触摸。但有瓷片就方便多了,你可以拿在手里反复研究。对民间收藏家而言,收藏整件名贵古陶瓷器物的能力有限,机会也少,而收藏各种瓷片的机会就很多,代价相对低得多,携带、交流也方便。比如我来西安讲课,不可能带一批完整器物来,但用收集到的这些瓷片给学生上课,大家连看带摸很直观,印象也深刻。现在古玩市场发展很快,收集古陶瓷片比过去方便多了,品种和数量很多,连官窑瓷片都出来了。当然有的瓷片价格不菲,数百元甚至近千元一片,但这总比见不到买不到强。

古陶瓷鉴定的基本要点

问:鉴定古陶瓷具体该怎样入手,有哪些基本要点呢?

答:我认为要借助考古学的排比法。一是从时代上排,二是从品种上排,三是从器形上排,四是从纹饰上排,五是从总体风格上排。排列以后进行比较,宋代陶瓷与之前的唐代、之后的元代有什么区别,要搞清楚相互之间的特点与差异。例如,把两件瓷枕摆在一起,就会发现唐代的枕头小,宋代的枕头大,“唐枕小宋枕大”就是从器形上比较得出的一个结论。再如,注壶从总体风格看,唐代的器形比较丰满,宋代的器形比较瘦长,这是总体风格的差异。进一步对比它们的局部变化,就会发现唐代的壶嘴比较短,宋代的壶嘴比较长。特别像青花瓷器,它是把中国传统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结合起来,鉴定时排列其纹饰尤为重要,其中包括它的主体纹饰和边线纹饰。中国陶瓷器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器形的变化,一是装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分析研究其胎、釉、制作工艺、款式等。

你来看(张先生拿出一些瓷片边看边讲),明代的五彩,与清代的五彩一比,明代的红发黑,清代的发黄,明代的绿发翠,清代的发黄,不同时代的釉彩特征是不同的。再如,明代中期的,颜色是枣皮红,明代早期的,颜色闷一些,像猪血红。成化斗彩是中国古陶瓷器中最名贵的品种,一般人难得见到。从这个雍正仿成化瓷片上可以看出,明代是淡红淡绿,清代则是深红深绿。

还应注意的是,社会上捡来的瓷片多,没有来龙去脉,科学性差一些。学习鉴定一定要到窑址去考察,采集标本,以解决“窑口”问题。例如,唐代有6大名窑,怎样去区分呢?你就要到实地去考察。

问:请您谈一谈该如何辨别伪仿瓷器。

答:鉴定陶瓷不光要研究古陶瓷,还要研究仿古瓷,进行对比,这对学习鉴定大有好处。例如,拿上一件瓷器是真是假可以从重量上进行判断。我的经验是,新瓷器不是重就是轻,真的瓷器分量适中。清代瓷器不同时代重量不同,康熙年代的瓷器重,雍正年代的瓷器轻,乾隆年代的瓷器又重。因为康熙瓷器胎厚,雍正瓷器胎薄,胎质最好。到了乾隆年代瓷器又重起来,但是乾隆瓷器的重重不过康熙瓷器,因为瓷胎不同。好的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它的重量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仿品不可能做得重量与真品一致。仿制者只能参照图片或隔着博物馆玻璃测绘名贵瓷器,他不可能去秤真品的重量。像今天西安有人拿来一件瓷器请我鉴定,我一掂分量就说太轻,不用看了。所以重量也能帮助鉴定。当然其他方面还要运用我们前面谈到的排比法。

现在古陶瓷仿品赝品充斥市场,真东西却太少,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不光一般收藏者难以鉴别,就是鉴定专家有时也会出现失误。1996年我去香港,遇到一位在苏富比拍卖行担任瓷器鉴定的日本专家,他曾在北京中央美院读研究生。他对我说准备不干了,想来中国再好好学习。他这个话讲得很婉转,后来从侧面了解到,因为他连续收进了几件假货,对他的信誉影响很大。现在国外有些拍卖行的老专家也感到对国内采用高技术手段制作的仿品辨别起来很困难,说每年不到景德镇去一次就要上当。现在有些所谓的收藏家老是买假货,原因是只看书,接触真品实物太少。书又不是正规专门的书,现在讲古陶瓷的书有点泛滥,大都是抄来抄去,东拼西凑搞出来的,结果误导、坑害了读者。我认为,初学古陶瓷收藏的人一定要看名家的书,因为名家书中的知识和经验都是他自己从长期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是靠得住信得过的。

现在制作仿品往往是三个人联合操作。一个是搞科技的,采用电脑研究配方;一个是搞艺术的,做出逼真的瓷胎;一个是搞烧制技术的,他们互相补充,而且不批量生产,只做几件,这是最高档的仿品。对鉴定而言,一般大路货容易看出来,最怕的就是少量的高仿品。这些东西我们这一代人如果看不出来,下一代人更看不出来。常此下去,会自己毁灭自己。

问:您是著名的元青花瓷器鉴定专家,请您介绍一下元青花瓷的鉴定。

答:截至目前,全世界能够确认的至正型元青花瓷器总数只有300多件,其中200多件在土耳其、伊朗、日本、英国和太平洋沿岸国家。国内发现的元青花瓷器数量有限,而且精品不多。像南京博物院藏有20多万件瓷器,竟没有一件典型的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陈列中也没有,可见其珍稀程度。

海外元青花瓷器多是有历史原因的。13世纪初,蒙古汗国西征,许多元青花瓷器做为赏赐品流传到了地中海地区。现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萨兰博物馆的元青花瓷器收藏品最多,伊朗德黑兰博物馆也收藏很多。另一方面,应该说对元青花瓷器最喜爱的民族是伊斯兰民族,他们特别崇尚蓝色和白色,元青花图案又类似波斯地毯图案,所以这些国家对来自中国的元青花瓷器十分珍惜。由此,还引出一个重要问题,研究中国古陶瓷的几个领域。

中国古陶瓷研究有五个重要领域,或者说五个研究层次。第一是研究有关古陶瓷的文献;第二是进行陶瓷考古,其中包括考察、调查发掘古窑址;第三是研究陶瓷艺术,因为陶瓷是艺术品;第四是研究陶瓷经济,因为陶瓷也是商品。中国从唐代开始外销瓷器,对国外收藏的中国瓷器的研究非常重要。例如,唐青花瓷器我们国内都是破的,而在伊拉克和阿曼的博物馆亦没有完整的。但是最近,印度尼西亚发现一艘海底古沉船,从中打捞出三件完整的唐青花瓷碗、瓷盘,这都说明唐代青花瓷器是外销瓷;第五是当前正在发展的陶瓷科技。运用科技手段测试成分、测试年代。就以元青花瓷来说鉴定的主要困难是国内绝大多数人没有见过、上手过真正的元青花,所有的知识都是从书本上图录上看来的。而我有机会不仅看过国内现有的馆藏元青花,还实地考察了许多国家收藏的元青花,从中总结出它的特点和鉴定方法。元青花实际并不难鉴别,因为你没见过真品,自然不容易识别真假。

眼学本身就是科学

问:您介绍了许多排比分析的古陶瓷鉴定方法,但这些仿佛都偏重于人的主观经验,是否还应该有其他的鉴定方法,比如科学仪器?

答:我先讲一个例子。中国古代的彩绘瓷器,过去都认 为从唐代开始有,20世纪80年代南京出土了一件六朝初孙吴时期的彩绘瓷器,目前全世界只有这一件,是国宝。但这是孤证。2000年我在南京古玩市场上买到了一块瓷片,是西晋时期的,上面绘有一条龙。这条龙与汉代石刻、漆器、六朝砖刻上的龙在风格上是一样的。我目测认为是对的,但为了保证结论的科学性,拿去切片、钻孔取样,进行原料光谱化验,测下来的结论距今1700年左右,证明我判定的年代没错。化验还表明,上釉下彩的颜色是用氧化铁料画的,烧制温度将近1100℃,所含各种元素成分表也详细列出来了。可见运用科技方法可以把中国陶瓷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现在国际上有一个新的问题提出来了:是眼学重要还是科学重要?眼学就是目测,目前国内鉴定主要的方法是目测。有人说目测不科学,所谓科学的方法就是用胎釉取样测试年代。但是陶瓷器是高级艺术品,是无法进行测量的。另外,有的人用旧的陶土做赝品,你用测量的方法就难以发现破绽。我认为,中国的陶瓷鉴定既不能偏重于传统的眼学,也不能像海外那样偏重于科学仪器。

我到英国牛津大学的教学博物馆考察过,这个博物馆的藏品大都是捐献来的,几乎每一件都进行过有损测试。这在中国博物馆绝对做不到,私人收藏家也做不到。因为这些仪器设备非常昂贵,测试费用很高。再说某人买了一件好瓷器,他能舍得让你钻个洞取样吗?现在还有用X荧光测试、CT扫描,属于无损检验,同样存在费用昂贵的问题。关键还在于科学仪器测试只能测出新与旧,要想进行各种对比,还得整理建立各类古陶瓷检测的数据库。我主张21世纪的古陶瓷鉴定应该走眼学与科学两者结合的道路。

问:您如何看待传统的目测鉴定方法?

答:最近我与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先生谈起过这个问题。该校设有科技考古系,其中有陶瓷科技考古。他对我说,你们眼学本身就是科学,看器物的造型、纹饰、胎、釉、工艺、款式,这些经验不是凭主观臆断的,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因为你们头脑里有数据库。我很赞成他的这个观点,现在我们应该以眼学为基础,科技为手段,解决古陶瓷鉴定中的各种难题。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一件古陶瓷藏品都进行仪器测试,一般都采取 三个以上的专家一起看,几个人都认为对的或不对的,就不要做测试了,几个人认识不一致时,才需要做测试。

要重视培养古陶瓷鉴定人才

问:您这次来西安是为文物鉴定与修复保护培训班讲课,您认为这种方式培养鉴定人才效果如何?

答:过去一个老师带一个徒弟的培养方式现在看行不通了,那才能培养几个人?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1980年起在南京、杭州、保定、扬州举办过无数次文物鉴定培训班。1983 年国家文物局专门在扬州建立了培训中心,开设的陶瓷鉴定班每期3个月时间,最后有半个月出去实习。日本人称扬州培训中心是中国培养古陶瓷鉴定人才的“圣地”。许多国外及香港、台湾陶瓷专家都来参观过,认为这种模式很好。实践证明,办班的方式效果好,因为把全国的专家都请来了,每个老师一个专业,讲得比较深透。当然这是只招收文物部工作人员参加的培训班。如今我们要面向社会办培训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培育收藏品市场健康发展,主要靠传播知识,提高古陶瓷收藏者的鉴赏水平。辨别能力提高了,赝品自然就没有销路了。

问:您曾到台湾、香港等地去讲课和考察,您认为这些地区在古陶瓷鉴定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

答:去冬今春我到台南、台北两个地方上课,各半个月,他们都是利用晚上上课。我们也可以考虑办业余班、利用节假日上课。另外培训班不一定办综合性的,也可以办单项的,例如这一期是古陶瓷班,下一期是钱币班,而且陶瓷班还可分为普及班和研究班。海外有一种文物鉴赏沙龙也很好,一个月聚会一次,把各人买到的新东西交给沙龙主席,大家进行赏评,不讲东西是谁的,以利大家客观地鉴定。这样自己教育自己,相互学习,得到提高,也可以请专家来沙龙讲座。问:您下一步还有什么计划?

答:我还要培养几个研究生。另外国家文物局同意,正在筹建中国扬州古陶瓷标本博物馆。因为扬州培训中心有大量的陶瓷标本,再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办学,建一个古陶瓷数据库。我设想,不光要收藏真品,还要收藏一部分仿古瓷,供做比较。建成这样一个集陈列、教学、科研功能于一身的博物馆是我晚年的一大心愿。

张浦生先生谈古陶瓷鉴定与收藏


二○○二年五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浦生先生应邀来西安讲授古代陶瓷器鉴定,这已经是他第5次来西安传经送宝。借此机会,本刊对张先生进行了采访。

学习陶瓷鉴定应文理相结合 问:您自己是怎样走上古陶瓷鉴定的?

答:我祖籍是安徽歙县,195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苏省文管会,在南京博物院工作,主要从事考古和征集。1962年,院领导安排我跟博物院的陶瓷专家王志敏先生学习古陶瓷鉴定,具体工作是南京博物院陶瓷库的保管员。我们做博物馆工作的有个有利条件,看的好东西多。南京博物院收藏有20多万件瓷器,光我保管的这个库房里就有近6000件。我在库房里整天接触实物做卡片,这是学习鉴定得天独厚的条件。 王志敏先生是西南联大数学系毕业的,原来是数学老师。他的岳父是搞古玩的,所以王先生爱钻研古玩,后来主要从事陶瓷鉴定。他特别强调学习陶瓷鉴定应该采取文理相结合的办法。他说,你们大学生书读了不少,学习鉴定不光要看书,关键要大量接触实物。鉴定不完全是理性的,感性也是重要的。理性是前提,你对中国陶瓷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应该有全面的了解,这些是理性的。但是既要读书,更要读物。读物要像读书一样,要做笔记,把观察到的每件陶瓷的特点一条条写出来。王先生传授给我的另一个重要学习方法就是多利用空余时间到野外去捡瓷片。陶瓷器因为是生活用品,打碎了人们就把它扔掉了,像南京、西安都是历史文化古城,往往一动土底下就有瓷片。应该像搞地质、生物的人常到野外采集标本一样,学习研究陶瓷的人也就应该注重采集标本。王先生是扬州人,他从20世纪40年代起,一直注意把扬州城里出土的瓷片收集起来。受王先生的影响,我也外出捡瓷片。现在我把这个经验介绍给大家。这就是把文科当理科学的涵义之一。 问:为什么瓷片对陶瓷器的学习、研究和鉴定如此重要?

答:学习陶瓷鉴定最好的方法是多看实物,要看博物馆陈列的精品珍品。但是博物馆的藏品隔着玻璃看,就有局限性。即使在博物馆工作的人也不能随意拿馆藏陶瓷器去观察触摸。但有瓷片就方便多了,你可以拿在手里反复研究。对民间收藏家而言,收藏整件名贵古陶瓷器物的能力有限,机会也少,而收藏各种瓷片的机会就很多,代价相对低得多,携带、交流也方便。比如我来西安讲课,不可能带一批完整器物来,但用收集到的这些瓷片给学生上课,大家连看带摸很直观,印象也深刻。现在古玩市场发展很快,收集古陶瓷片比过去方便多了,品种和数量很多,连官窑瓷片都出来了。当然有的瓷片价格不菲,数百元甚至近千元一片,但这总比见不到买不到强。 古陶瓷鉴定的基本要点

问:鉴定古陶瓷具体该怎样入手,有哪些基本要点呢?

答:我认为要借助考古学的排比法。一是从时代上排,二是从品种上排,三是从器形上排,四是从纹饰上排,五是从总体风格上排。排列以后进行比较,宋代陶瓷与之前的唐代、之后的元代有什么区别,要搞清楚相互之间的特点与差异。例如,把两件瓷枕摆在一起,就会发现唐代的枕头小,宋代的枕头大,“唐枕小宋枕大”就是从器形上比较得出的一个结论。再如,注壶从总体风格看,唐代的器形比较丰满,宋代的器形比较瘦长,这是总体风格的差异。进一步对比它们的局部变化,就会发现唐代的壶嘴比较短,宋代的壶嘴比较长。特别像青花瓷器,它是把中国传统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结合起来,鉴定时排列其纹饰尤为重要,其中包括它的主体纹饰和边线纹饰。中国陶瓷器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器形的变化,一是装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分析研究其胎、釉、制作工艺、款式等。 你来看(张先生拿出一些瓷片边看边讲),明代的五彩,与清代的五彩一比,明代的红发黑,清代的发黄,明代的绿发翠,清代的发黄,不同时代的釉彩特征是不同的。再如,明代中期的,颜色是枣皮红,明代早期的,颜色闷一些,像猪 血红。成化斗彩是中国古陶瓷器中最名贵的品种,一般人难得见到。从这个雍正仿成化瓷片上可以看出,明代是淡红淡绿,清代则是深红深绿。 还应注意的是,社会上捡来的瓷片多,没有来龙去脉,科学性差一些。学习鉴定一定要到窑址去考察,采集标本,以解决“窑口”问题。例如,唐代有6大名窑,怎样去区分呢?你就要到实地去考察。 问:请您谈一谈该如何辨别伪仿瓷器。

答:鉴定陶瓷不光要研究古陶瓷,还要研究仿古瓷,进行对比,这对学习鉴定大有好处。例如,拿上一件瓷器是真是假可以从重量上进行判断。我的经验是,新瓷器不是重就是轻,真的瓷器分量适中。清代瓷器不同时代重量不同,康熙年代的瓷器重,雍正年代的瓷器轻,乾隆年代的瓷器又重。因为康熙瓷器胎厚,雍正瓷器胎薄,胎质最好。到了乾隆年代瓷器又重起来,但是乾隆瓷器的重重不过康熙瓷器,因为瓷胎不同。好的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它的重量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仿品不可能做得重量与真品一致。仿制者只能参照图片或隔着博物馆玻璃测绘名贵瓷器,他不可能去秤真品的重量。像今天西安有人拿来一件瓷器请我鉴定,我一掂分量就说太轻,不用看了。所以重量也能帮助鉴定。当然其他方面还要运用我们前面谈到的排比法。 现在古陶瓷仿品赝品充斥市场,真东西却太少,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不光一般收藏者难以鉴别,就是鉴定专家有时也会出现失误。1996年我去香港,遇到一位在苏富比拍卖行担任瓷器鉴定的日本专家,他曾在北京中央美院读研究生。他对我说准备不干了,想来中国再好好学习。他这个话讲得很婉转,后来从侧面了解到,因为他连续收进了几件 假货,对他的信誉影响很大。现在国外有些拍卖行的老专家也感到对国内采用高技术手段制作的仿品辨别起来很困难,说每年不到景德镇去一次就要上当。现在有些所谓的收藏家老是买假货,原因是只看书,接触真品实物太少。书又不是正规专门的书,现在讲古陶瓷的书有点泛滥,大都是抄来抄去,东拼西凑搞出来的,结果误导、坑害了读者。我认为,初学古陶瓷收藏的人一定要看名家的书,因为名家书中的知识和经验都是他自己从长期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是靠得住信得过的。 现在制作仿品往往是三个人联合操作。一个是搞科技的,采用电脑研究配方;一个是搞艺术的,做出逼真的瓷胎;一个是搞烧制技术的,他们互相补充,而且不批量生产,只做几件,这是最高档的仿品。对鉴定而言,一般大路货容易看出来,最 怕的就是少量的高仿品。这些东西我们这一代人如果看不出来,下一代人更看不出来。常此下去,会自己毁灭自己。

问:您是著名的元青花瓷器鉴定专家,请您介绍一下元青花瓷的鉴定。

答:截至目前,全世界能够确认的至正型元青花瓷器总数只有300多件,其中200多件在土耳其、伊朗、日本、英国和太平洋沿岸国家。国内发现的元青花瓷器数量有限,而且精品不多。像南京博物院藏有20多万件瓷器,竟没有一件典型的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陈列中也没有,可见其珍稀程度。 海外元青花瓷器多是有历史原因的。13世纪初,蒙古汗国西征,许多元青花瓷器做为赏赐品流传到了地中海地区。现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萨兰博物馆的元青花瓷器收藏品最多,伊朗德黑兰博物馆也收藏很多。另一方面,应该说对元青花瓷器最喜爱的民族是伊斯兰民族, 他们特别崇尚蓝色和白色,元青花图案又类似波斯地毯图案,所以这些国家对来自中国的元青花瓷器十分珍惜。由此,还引出一个重要问题,研究中国古陶瓷的几个领域。 中国古陶瓷研究有五个重要领域,或者说五个研究层次。第一是研究有关古陶瓷的文献;第二是进行陶瓷考古,其中包括考察、调查发掘古窑址;第三是研究陶瓷艺术,因为陶瓷是艺术品;第四是研究陶瓷经济,因为陶瓷也是商品。中国从唐代开始外销瓷器,对国外收藏的中国瓷器的研究非常重要。例如,唐青花瓷器我们国内都是破的,而在伊拉克和阿曼的博物馆亦没有完整的。但是最近,印度尼西亚发现一艘海底古沉船,从中打捞出三件完整的唐青花瓷碗、瓷盘,这都说明唐代青花瓷器是外销瓷;第五是当前正在发展的陶瓷科技。运用科技手段测试成分、测试年代。就以元青花瓷来说鉴定的主要困难是国内绝大多数人没有见过、上手过真正的元青花,所有的知识都是从书本上图录上看来的。而我有机会不仅看过国内现有的馆藏元青花,还实地考察了许多国家收藏的元青花,从中总结出它的特点和鉴定方法。元青花实际并不难鉴别,因为你没见过真品,自然不容易识别真假。 眼学本身就是科学

问:您介绍了许多排比分析的古陶瓷鉴定方法,但这些仿佛都偏重于人的主观经验,是否还应该有其他的鉴定方法,比如科学仪器?

答:我先讲一个例子。中国古代的彩绘瓷器,过去都认 为从唐代开始有,20世纪80年代南京出土了一件六朝初孙吴时期的彩绘瓷器,目前全世界只有这一件,是国宝。但这是孤证。2000年我在南京古玩市场上买到了一块瓷片,是西晋时期的,上面绘有一条龙。这条龙与汉代石刻、漆器、六朝砖刻上的龙在风格上是一样的。我目测认为是对的,但为了保证结论的科学性,拿去切片、钻孔取样,进行原料光谱化验,测下来的结论距今1700年左右,证明我判定的年代没错。化验还表明,上釉下彩的颜色是用氧化铁料画的,烧制温度将近1100℃,所含各种元素成分表也详细列出来了。可见运用科技方法可以把中国陶瓷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现在国际上有一个新的问题提出来了:是眼学重要还是科学重要?眼学就是目测,目前国内鉴定主要的方法是目测。有人说目测不科学,所谓科学的方法就是用胎釉取样测试年代。但是陶瓷器是高级艺术品,是无法进行测量的。另外,有的人用旧的陶土做赝品,你用测量的方法就难以发现破绽。我认为,中国的陶瓷鉴定既不能偏重于传统的眼学,也不能像海外那样偏重于科学仪器。 我到英国牛津大学的教学博物馆考察过,这个博物馆的藏品大都是捐献来的,几乎每一件都进行过有损测试。这在中国博物馆绝对做不到,私人收藏家也做不到。因为这些仪器设备非常昂贵,测试费用很高。再说某人买了一件好瓷器,

他能舍得让你钻个洞取样吗?现在还有用X荧光测试、CT扫描,属于无损检验,同样存在费用昂贵的问题。关键还在于科学仪器测试只能测出新与旧,要想进行各种对比,还得整理建立各类古陶瓷检测的数据库。我主张21世纪的古陶瓷鉴定应该走眼学与科学两者结合的道路。 问:您如何看待传统的目测鉴定方法?

答:最近我与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先生谈起过这个问题。该校设有科技考古系,其中有陶瓷科技考古。他对我说,你们眼学本身就是科学,看器物的造型、纹饰、胎、釉、工艺、款式,这些经验不是凭主观臆断的,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因为你们头脑里有数据库。我很赞成他的这个观点,现在我们应该以眼学为基础,科技为 手段,解决古陶瓷鉴定中的各种难题。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一件古陶瓷藏品都进行仪器测试,一般都采取 三个以上的专家一起看,几个人都认为对的或不对的,就不要做测试了,几个人认识不一致时,才需要做测试。 要重视培养古陶瓷鉴定人才

问:您这次来西安是为文物鉴定与修复保护培训班讲课,您认为这种方式培养鉴定人才效果如何?

答:过去一个老师带一个徒弟的培养方式现在看行不通了,那才能培养几个人?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1980年起在南京、杭州、保定、扬州举办过无数次文物鉴定培训班。1983 年国家文物局专门在扬州建立了培训中心,开设的陶瓷鉴定班每期3个月时间,最后有半个月出去实习。日本人称扬州培训中心是中国培养古陶瓷鉴定人才的“圣地”。许多国外及香港、台湾陶瓷专家都来参观过,认为这种模式很好。实践证明,办班的方式效果好,因为把全国的专家都请来了,每个老师一个专业,讲得比较深透。当然这是只招收文物部工作人员参加的培训班。如今我们要面向社会办培训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培育收藏品市场健康发展,主要靠传播知识,提高古陶瓷收藏者的鉴赏水平。辨别能力提高了,赝品自然就没有销路了。 问:您曾到台湾、香港等地去讲课和考察,您认为这些地区在古陶瓷鉴定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

答:去冬今春我到台南、台北两个地方上课,各半个月,他们都是利用晚上上课。我们也可以考虑办业余班、利用节假日上课。另外培训班不一定办综合性的,也可以办单项的,例如这一期是古陶瓷班,下一期是钱币班,而且陶瓷班还可分为普及班和研究班。海外有一种文物鉴赏沙龙也很好,一个月聚会一次,把各人买到的新东西交给沙龙主席,大家进行赏评,不讲东西是谁的,以利大家客观地鉴定。这样自己教育自己,相互学习,得到提高,也可以请专家来沙龙讲座。 问:您下一步还有什么计划?

答:我还要培养几个研究生。另外国家文物局同意,正在筹建中国扬州古陶瓷标本博物馆。因为扬州培训中心有大量的陶瓷标本,再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办学,建一个古陶瓷数据库。我设想,不光要收藏真品,还要收藏一部分仿古瓷,供做比较。建成这样一个集陈列、教学、科研功能于一身的博物馆是我晚年的一大心愿。

“青花王子”张浦生揭秘古瓷器作伪手段


在“全民收藏”热中,古陶瓷作为一种较易入门的收藏类型,受到了人们的热捧。有“青花王子”之称的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著名古瓷器鉴定专家张浦生先生昨天在南京为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出入境文物鉴定培训班授课时,就如何提高古陶瓷收藏鉴定水准和防伪手段的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收藏理念:识古不穷,贪古不富

张浦生说,收藏是高雅的爱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消费一定会升温,而收藏热可以提升全社会的文化、艺术素养。

但是收藏热中也存在一些盲目和急功近利的成份,张浦生把收藏理念归纳为8个字:识古不穷,贪古不富。“收藏是知识经济而不是投机经济,收藏的不光是器物,更是文化和艺术,到了一定的时候,自然会有经济回报,但是如果你把藏品当股票,老想着捡漏、暴富,那就很容易上当。”他直言不讳地说,“现在古陶瓷收藏市场秩序混乱,不少人打着‘元青花’幌子叫卖,实际上目前全国元青花瓷完器的真品还不到300件,市面上出现的,可能绝大多数为历代甚至现代的仿制品。”

学习方法:多去捡瓷片,别迷信证书

瓷器收藏者如何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张浦生给了一个建议,去捡瓷片。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捡瓷片的重要性:“我从1962年起在南京博物院当库房保管员,曾昭燏院长说,名家都是从库房开始干起的。我跟着王志敏先生花了4年时间整理了6000件瓷器,与瓷器亲密接触的经历奠定了自己的鉴定基础。普通藏家没机会接触库房藏品,也不能花大价钱买真品鉴赏,捡瓷片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手段,价格低廉,携带、交流都方便,经常把玩肯定有收获。”张浦生捡了一辈子的瓷片,到哪里讲学上课就拿这些碎瓷片当教具,70年代下放时收录机不带就带着一箱子瓷片,他的斋号就叫“片瓷山房”。

张浦生捡瓷片还捡出了大名堂,60年代明故宫一带搞建设,地点就是明代皇宫的御厨房,他从一辆拖废物的小板车上发现了半个明洪武年间的釉上红彩龙纹盘,拉开了洪武年间瓷器研究的序幕。90年代钟山宾馆一带施工,张浦生从施工地点找到了明代开国时期的“赏赐”梅瓶,还有一枚崇祯年间的“荡寇将军印”,这几件东西分别被定为一级标本和一级文物。

对于鉴定家和鉴定证书,张浦生认为不必迷信。他不客气地说:“现在有些所谓专家和单位鉴定出证书已经变成商业行为了,指鹿为马的事并不少见,这会造成市场混乱,是不正之风。”

如何鉴伪:揭秘古瓷作伪的三种手段

古瓷作伪古已有之,但现代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甚至用上了电脑配方、写款,还有的用古代瓷土烧制高仿瓷,甚至能够骗过专家和大博物馆。

张浦生先生把作伪手段分为三类:一是臆造型,特点是无形无神。作伪者常常东拼西凑、张冠李戴,造型有唐宋特点,人物是明代形象,衣服又是清代的,款识也很罕见。这种用来骗大款,说这件东西极罕见,博物馆也没有,谅你也看不懂。

二是模拟型,特点是有形无神。这类仿品是按图录做的,形象极为逼真,尺寸大小都一致。这种用来骗老想捡漏的人,让他们觉得花小钱买了好东西。但这类仿品底足不过关(图录往往没有底足照片),而且釉的色彩和厚度也有破绽。

三是复制型,有形有神,有时专家也会看走眼。这种伪品就是按原件复制的,例如有人从拍卖会上拍到真品,再来复制赝品。做伪时利用画家、工艺美术师和研究者合作,再经过专门做旧工序,因此几乎可以乱真。它的破绽在于份量的轻重与真品不同,做旧的痕迹能被专家辨认出来。

典藏大系:霍华张浦生《青花瓷鉴赏与收藏》


霍华

张浦生

内容简介:

青花用之于皇室,收之于窖藏,传之于民间,畅销于世界,雅俗共赏,被誉为中国的“国瓷”。它以釉下彩的工艺优势和瓷画的美学艺术价值,受到世人的珍视。《青花瓷鉴赏与收藏》一书从青花瓷的生产开始,一一讲述了唐青花、元青花、明清青花,以及古代青花瓷的鉴定、青花瓷画、青花瓷的外销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本书图文并茂,印刷精美,让读者轻松获得关于青花瓷的基础知识和收藏鉴定方法、技巧。

张浦生,1934年3月生于上海,祖籍安徽省歙县。1957年9月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江苏省文史馆馆员,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陶瓷鉴定,提出了青花瓷起源于唐代,青花瓷鉴定要“一看青,二看花;官窑重青,民窑重花”的观点,并被海内外陶瓷界广泛接受。先后出版了《青花瓷画鉴定》《青花瓷器鉴定》《宜兴紫砂鉴定与欣赏》《青花瓷器鉴赏与收藏》《青花瓷鉴定》等专著。编写了《中国历代瓷器特征、鉴定与保管》《青花瓷器概说》《怎样鉴定古代瓷器》等讲义(内部发行)。曾应邀到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考察讲学。

霍华,1956年7月生人,籍贯河北平山。1977年到南京博物院工作至今,先后在考古部、技术部、保管部瓷器库房和文物征集部工作,主要研究古陶瓷。1995年整理出版张浦生先生《青花瓷器鉴定》一书,出版《陶瓷述古》(1998年)和《恰如灯下故人——谛听中国瓷器妙音》(2008年)两本专著。2008年另发表古陶瓷研究方面文字共50余万字。2011年9月被聘为南京艺术学院特邀客座教授,在南京艺术学院和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古陶瓷和博物馆方面的课程。曾在台北故宫[微博]博物院和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做古陶瓷方面的讲演。

文章:

如何用仪器鉴定青花瓷

除了传统的鉴定方法以外,现在还出现了一些高科技仪器鉴定,例如:热释光(TL)测量法、反应堆中子活化分析法、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EDXRF)法、加速器质子X荧光光谱分析(PIXE)方法等。

热释光测量法

热释光(TL)是一种发光现象,指的是某些固体在一定情况下,被加热到100~500℃而变得红热之前,所能发出的可见光,可以用高灵敏度的测光量仪器测出这种微弱的可见光。热释光一般发生在不导电的固体中,陶瓷器属于此列。陶瓷器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700℃以上的温度,其烧制前的热释光全部释放完毕,也就是说,烧成的陶瓷器,其热释光是零,但是,陶瓷器中的放射性元素是烧不掉的,它们在射线的作用下,又会重新积聚热释光,它们烧制的时代越久远,积聚的热释光就越多。根据这一科学原理,可以测定古陶瓷的年代。测试的要求是,从需要测试的器物上取一个直径约3毫米,厚0.2毫米的薄片,将它加热到100~500℃时,就可以测出它天然热释光的数值,再根据公式计算出它的烧制年代。虽然由于测量技术的复杂性,热释光测年代技术还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但是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年代比较久远的瓷器的热释光测年代真伪鉴定的结果是满意的。

反应堆中子活化分析法

活化分析又称放射性分析,它是利用原子核反应使元素的某一稳定同位素转变成放射性核素,然后通过测定生成的放射性核素的核射特征和活度,对该元素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这种方法要求将样品制备成极细的粉末。中国古代各瓷窑的瓷土资源,一般来自于当地的瓷土矿。这些瓷土矿中,含量在百万分之几(PPm)的微量元素对于瓷器的质量和价值都没有任何影响,并不引人注意,而被忽略不计。瓷胎釉中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受配料、方法、时代、工匠流动等因素的影响,或影响甚微,因此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时代属性。瓷土的产地不同,瓷土中所含的微量元素的品种、类别和数值也不同。利用灵敏度极高的核分析技术,测出古瓷中所含的微量元素,再利用计算机的类聚统计功能,制成各窑场的瓷胎特征谱,最终就能建成古瓷特征谱系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李虎侯教授早在1994年以前,就已经在中科院原子能研究院的重反应堆内做了磁州窑、耀州窑、岳州窑、吉州窑、钧窑、龙泉窑、汝窑等十多个窑址出土古瓷的微量元素活化分析。金国樵先生用计算机,将李教授做出的二百多个数据进行聚类统计,做出了它们的特征谱。高仿瓷虽然可以按照已经测试出的出土古瓷的化学成分进行配方,但是微量元素是无法配入的,所以这种测试方法在古瓷科学测试中有比较大的价值。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法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法是一种无损测试方法。这种方法对瓷器中的元素进行分析的原理是:当X管产生的X射线对置于探测室中的瓷器进行辐照时,瓷器中不同元素的原子中的电子受到X射线的激发,会产生特征X射线,又称X射线荧光,同时将光谱记录下来。根据记录下来的谱图,我们可以对瓷器胎釉中的不同元素作定性、定量分析。北京故宫博物院古陶瓷测试研究室可以做这种方法的测试。

加速器质子X荧光光谱分析方法

加速器质子X荧光光谱分析方法是一种无损测试方法。因为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的古瓷所采用的原料和制瓷工艺不同,所以这些古瓷的化学组成及微观结构必定保留有各自的烧造年代及地点的信息,可以用来判断年代和窑口。根据这一理论,PIXE方法采用无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PIXE)可以测定古陶瓷的主量、次量及微量元素的化学组分(包括胎釉和各种色料)。通过测试发现,仿古瓷并不难测定,因为古瓷和现代产品的化学元素含量是不同的,特别是微量元素很难掺假配方。在测试和计算中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对被测样品和数据库中的标准数据进行研究和比较,就可以鉴别出赝品。外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的测试原理是,从NEC9SDH-2串列加速器得到初始能量为3.0MeV的准直质子束,质子束穿过厚度为7.5m的Kapton隔离膜,继续穿越10mm的大气层达到样品。样品上激发的X射线用Si(Li)探测器测量,测得的X射线能谱用GUPIX96软件计算后,得到样品的化学元素成分和组成的质量百分数,将样品和数据库中的标准数据进行对比和计算,就可以得出结论。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加速器实验室采用外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对古陶瓷进行无损测试,该实验室现在对外承担无损测试业务。

张浦生:片瓷山房的文化密码


片瓷山房,珍档上万件

从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开始,中国先民就在陶器上绘画或书写抽象符号,这种标注所有权或表达感情的方式,与岩画、甲骨文、玉器、青铜器一样,作为文化密码刻录下来,经过数千年的沉默后,每一次的偶然发现,都会引起全世界范围的轰动,但许多密码至今还未能破译。中国远古文化的神秘性与丰富性,一直是民族文化基困排序工程中的难点、诱惑及推动力,也是我们今天欣慰与骄傲的理由。

到了元、明、清,由于制瓷技术的提升和装饰材料的丰富,中国人在瓷器上绘画的劲头不减反增,同时沿袭唐宋时期的习惯,在瓷器表面乐此不疲地书写文字,更加直接地标注与表达某种意愿。今天我们暂时搁置对旧文化的批判议题,单就陶瓷工艺与文化特征而言,陶瓷作为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输出性文明之一,作为日常使用最普遍最广泛的器物之一,同时也作为当代艺术创作的载体之一,仍然有太多的课题值得研究,而最直接、最可靠的研究路径,应该就是对标本的分析。

在张浦生先生的“片瓷山房”里,这位在文博界、收藏界赫赫有名的老人向记者展现他数十年来积累起来的上万块瓷片,选了一部分密密麻麻平铺在茶几上,构成了一幅奇特画面,与其说它们是中华巨龙的鳞片,不如说是中华文明的集成电路。

“这块是明代嘉靖年间的,这块是清代康熙年间的,而这块是明代黑暗期的,确切地说是景泰一朝的,景泰只有短短七年,存世瓷器极少,鉴定时要与前后各个时期结合起来考虑。”张浦生说这些话时,就像一个高超的外科医生在读片。

残瓷缤纷,片片皆辛苦

张浦生精神矍铄,语速偏快,个子也很高,在屋子里走动时,记者不免有高山仰止的感觉。“是啊,我大学毕业后是希望搞体育的。结果搞起了陶瓷研究,纯属阴差阳错,歪打正着。”张浦生哈哈大笑。

1957年9月,张浦生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当时我国的高校都没有文博专业,他最初的文博知识来自有限的选修课,比如考古学和人类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江苏省文管会,在南京博物院主要从事考古和征集。1958年参与了对徐州商代遗址的考古发掘及文物整理,田野考古使他视野开阔,收获极大,并养成“在场”的习惯。1962年,全国各省市兴建纪念馆和博物馆的工程基本完成,并按政治需要以阶级斗争为纲进行陈列布展,因此对工作人员的政治要求很严格,张浦生不是党员,于是院方就安排他在博物院瓷器库房当保管员。第二线的工作很枯燥,但是张浦生心中窃喜,他知道南京博物院收藏有20多万件瓷器,光瓷器库房里就有近6000件藏品,这些都是值得深读、而一辈子也读不完的“天书”。他整天接触实物,眼观手抚,做好卡片,乐此不疲。领导还安排张浦生与另一个从金陵大学毕业的女大学生一起跟博物院文物小组组长王志敏先生学陶瓷鉴定,后来那位女大学生没有坚持下来。

王志敏是中国文物界的老前辈,但他是西南联大数学系毕业的,当了一阵数学老师再改行搞文物鉴定。也许他的岳父是搞古玩的,所以王志敏受其影响才走上了这条道。张浦生对记者说:“王志敏先生强调学习陶瓷鉴定应该采取文理相结合的办法。他对我说,考古、鉴定是文科,但我们要把文科当理科来学。所以学习鉴定不光要看书,更要大量接触实物。但反过来说,鉴定不完全是理性的,感性也是重要的。理性是前提,你对中国陶瓷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应该有全面的了解,这些是理性的。但是既要读书,更要读物。读物要像读书一样,要做笔记,把自己观察到的每件陶瓷的特点逐条逐点写出来。”

理性,感性,然后统一,张浦生反复琢磨其中的辩证观点,受用一辈子。

王志敏传授给他另一个研究方法是:到野外去捡瓷片。

南京与西安、开封、北京一样,都是建都时间长、影响深远的文明古都,朝代更迭,历经沧桑,历史堆积层很厚,在郊外随便一挖,就有瓷片出现。王志敏是扬州人,从上世纪40年代起就一直在收集扬州城郊出土的瓷片,受此启发,张浦生就利用休息天带着干粮与水到南京城郊去捡瓷片,一捡就是一整天。

下放农村,瓷片一箱子

后来,有主管部门发现在博物馆、文物商店里挑大梁的专业人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旧时代的古董商贩,属于“没有改造好的”人,他们虽然有实践经验,但理论知识欠缺,他们带学生时要么不得要领,要么遮遮掩掩,从而导致文博界人才断层情况十分严重。1966年3月,文化部与文物总局办了建国后第一个正儿八经的古玉器与古陶瓷鉴定训练班,张浦生有幸赴北京学习,听了耿宝昌先生好几堂课,大有收获。但这样的好日子没持续几天,北京街头就乱了,张浦生外出一打听,人人都像打了鸡血针似的在传达、谈论5·16通知,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在他头上。几天后课堂里的人果然鸟兽散,只剩下张浦生独自一人在课堂里整理随身带来给其他同学当参考的瓷片。

1967年运动正如火如荼,张浦生被下放到农村。行前,他特地钉了一只大木箱,装了一箱子瓷片。到了农村,农民兄弟很热情地帮他扛箱子,一上肩,哇!这么沉,是啥好东西?再一用力,捆箱子的绳子断了,箱子里的瓷片哗地掉出来。农民兄弟纷纷涌上来围观:带这一箱子“瓦渣滓”有什么用?我们乡下多得很啊!

在农村,张浦生种菜种了七年。白天劳作,晚上洗去腿上的泥浆,打开箱子研读瓷片中隐含的种种密码,在这个文化凋敝的年月里他没有荒废专业,青灯黄卷地写了好几本研读笔记,为“文革”后出版《青花瓷画鉴赏》、《青花瓷器鉴定》、《宜兴紫砂》等专著打下了扎实基础。

八十大寿,瓷片鉴人生

上世纪80年代后,全国兴起了城区改扩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网络的基建高潮,南京及外省市几乎每天在破土动工,挖地三尺,果有宝藏,张浦生一旦获得消息,就很快出现在现场,在潮湿的泥层中打捞历史的碎片。以前在博物馆里管库房,捡拾的每一片瓷片都姓“公”,退休后,捡拾的瓷片才姓了“张”,日积月累,又建起了以瓷片为基本线索的标本体系——片瓷山房。后来逢年过节,学生拜访他时,送上的礼物不是名酒补品,而常常是捡来的或淘来的瓷片,最好是片瓷山房还没有的标本,这个最能让张浦生眉开眼笑——“笑纳”。但不管姓公姓张,都是中华文明遗落的珍宝,都被他用来破译文明的密码,向学生面授知识与经验。同时,张浦生还在1983年国家文物局扬州培训中心创办的中国古陶瓷培训班上讲课,自编讲义,带出了一大批有成就的学生。后来他一直奔波于全国各地讲学,将他的鉴定经验与“读书与读物相结合”的理念传播到四面八方。他被评为南京博物院研究员,还担任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西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兼职教授,他是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

3月30日,为了庆贺张浦生八十大寿,他的学生们聚集上海,假座上海巨鹿路681号海上艺术馆,举办《片瓷山房师生收藏陶瓷展》,展览以张浦生数十年来收藏的100块瓷片为主体,加上一批精美的明清瓷器,真实展现元代青花瓷以来中国陶瓷发展及与西方交流的历史面貌,《张浦生文集》也在同时首发。

元代青花瓷器鉴别


本文主要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主要探讨了元代青花瓷器鉴别中的几个问题。元代青花瓷器在造型、纹饰、胎釉彩、制造工艺等方面都符合当时的时代特色,因而笔者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探讨了鉴别瓷器真品的要素,最后分析了元代青花瓷器仿品的特征。

青花蓝地白花双凤纹菱花口大盘

一、前言

元代青花瓷器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虽然识别起步较晚,但是因其古朴浓厚的造型、明艳的纹饰色彩以及精湛的绘画技法而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然而近些年仿制品越来越多,同时仿制品越来越逼真,导致人们对瓷器真假难辨,造成人们极大的财产损失。

二、元代青花瓷器的鉴定要领

对元代青花瓷器进行欣赏与鉴定,主要从造型、纹饰,胎釉、制作工艺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造型

元代青花瓷器具有与同时代其他瓷器造型风格相同的饱满、硕大以及浑圆的特征,因而能够给人留下朴实、雄伟、庄重的感觉。目前常见的器型主要有大碗、大盘直颈盖罐、玉壶春瓶、梅瓶、盘口瓶、盘口狮钮盖罐、葫芦瓶、四系扁壶、执壶、风流扁壶、花盆、筒炉、盘座、盏托、高足碗、高足杯、鼎,等等。而元代青花瓷器比较多见的造型是八方造型,通常有八方葫芦瓶、八方玉壶春瓶、八方梅瓶、八方执壶、八方盖罐等,体现着时代特色。元代青花瓷器除了要满足当时汉族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外,还具有以下三种特殊功用的器具:其一为满足蒙古人爱喝酒的生活习惯而生产的高足杯与高足碗;其二为了满足伊斯兰国家抓饭的生活习惯而生产的出口到伊斯兰国家的大碗、大盘;其三是出口到东南亚诸国的小件器物,主要包括葫芦瓶、鸟食罐、双系小罐、军持等。

(二)纹饰

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具有主次分明、布局繁密、构图严谨、层次丰富的特征。瓶、罐的纹饰主要呈横向带状分布,具有5-8个层次。层次之间通过钱纹、弦纹、回纹、锦纹以及卷草等辅助纹饰相隔。八方造型器具却与此不同,它主要是通过自身的边棱作纵向分区布置。此外,盘、碗等器物,通常采用同心圆分布的方式,展现出多层次放射状的外观形态,某些器具上还具有回纹、云纹、蕉页的纹理,与时代相符。

元代青花瓷器具有粗放与细腻两种绘画方式,具体表现为白地青花纹饰与青花涂地章留白纹饰,有的器具为了增强装饰效果,还在器具上绘有青料星点以及剔刻花筋叶脉。元代青花瓷器在绘画工艺上的典型特征是线条酣畅流利、笔触细腻。器具绘画上用于装饰的主要有动植物装饰、人物故事装饰、仪器几何装饰等。

此外,在元代青花瓷器上具有一些符合当时时代特色的纹饰,比如蕉叶纹、回纹、莲瓣纹、海水纹、花卉纹、云间纹、云纹、卷草纹、竹石纹、鱼藻纹、钱纹,等等。

(三)元代青花瓷器所使用的青料

元代青花瓷器上图案的典型特征是图案发光鲜艳,同时在浓重处有黑点疵点,闪烁着金属光泽,这种光泽人们常称为“锡光”。如果把瓷器对光斜视,就会发现锡光上移,与周围蓝色区域处于同一平面。这种特征不同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器上的“铁锈斑”,后者瓷器上的铁锈斑常常没入釉内,外观呈现凸凹不平的形状。元代青花瓷器的青料来源史籍并无记载,因而近些年关于青料的来源一直众说纷纭,分歧很大。综合来看,主要有下面三种观点:其一来源于波斯;其二来源于印度;其三来源于远东的蓝色料Smalt而制,而Smalt又必须与锰矿或钴土矿结合使用才能达到描绘青花瓷器的目的。但是笔者认为,当前对元代青花瓷器中青料中钴料的来源并没有深刻的认识,主要是因为对元代青花瓷器所测试的样本数量偏低,当然这也是有客观原因的,然而笔者坚信,随着无损测试技术的应用,这个问题终将被解决。

(四)元代青花瓷器的胎

总体看,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记呈现厚重的特点,通过对其断面以及器底观察分析得出其胎质与明清瓷器相比,不够细腻洁白同表面粗送同时分布着许多细小气孔。通过技术测试发现,元代青花瓷器的胎的主要成分是瓷石与高岭石合理搭配而制。而高岭石的使用加大了瓷器中三氧化二铝的含量,进而加大了烧成概率,同时瓷器整体强度提升降低了变形,这些都是烧制大器物的基础。

(五)元代青花瓷的釉

元代青花瓷的釉主要呈现白中闪青色。通过科学测试发现,它不同于以往的青白釉以及卵白釉,主要表现在化学成分方面,其釉中氧化钙含量比青白釉低而比卵白釉高,而氧化钠与氧化钾的含量却比卵白釉低而比青白釉高。

(六)元代青花瓷器的工艺特征

其一,器具的表面特征多数为砂底无釉,玉壶春瓶除外。

其二,对于瓶、罐、壶来说,都是通过先分段成型再进行粘结,从外观来看,接痕明显。

其三,圈足出现扭曲,常常有斜削修足的现象,而且底部含有鸡心状凸起。

其四,器具的外底部出现不规则的釉斑,这种釉斑是施釉过程中工匠粗心洒在上面的,因而导致每个器具的釉斑都呈现不同的形状。

其五,在器具底部露胎处常出现疵点。

其六,对于梅瓶而言,其颈部大都呈梯形。

(七)元代青花瓷器款识

多数的元代青花瓷器都不署款,除了个别瓷器如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元代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具有原创的署款外,其他瓷器的教识多是后人添加上去的。

三、常见元代青花瓷器仿品

虽然元代青花瓷器做工细腻、外形精美,但是国人对其仿制大概在30年前开始,原因有二:其一人们对元代青花瓷器认识相对晚;其二,清代皇宫藏品中并没有元代青花瓷器样品。

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由著名瓷器生产基地景德镇市东风瓷厂与陶瓷馆开始协作进行元代青花瓷器的复制,他们通过使用手工制瓷的方式,以原物为模型,在纹饰、胎釉彩、外观造型以及烧制工艺上进行模仿,经过两年的努力,仿造出多种盘、瓶、炉、罐。成品经过瓷器专家鉴定,认为这种仿制品基本保持当时的艺术形式以及反映当时的时代特色,足可乱真。但是如果以发展的观点看这些仿制品,则可发现这些瓷器精美度要高于真品,主要原因可能是人们在仿制过程中为了追求一种精美工艺品并不追求逼真导致的。此后各种仿品也层出不穷,但是仿制质量也参差不齐。

当前对元代青花瓷器的仿制主要出现三种形态:其一照葫芦画瓢;其二别出心裁;其三画蛇添足。

所谓照葫芦画瓢是依据真品,仿制出外型上基本一致的瓷器,这也的风险是古玩市场上最多见的一种仿制方式。

所谓别出心裁是依据真品,一部分仿制真品,一部分自己创造。比如在造型上进行仿制,在纹饰上别出一格,或者纹饰上相同而在造型上别出一格。

所谓画蛇添足是依据真品,依葫芦画瓢作出仿制品,然后再加上一些别的成分,比如常见的把元代其他陶瓷中的款识移植到元代青花瓷器上。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鉴别分析发现,不管是从纹样方面还是从造型方面看,元代青花瓷器都符合当时的时代特色,当前的仿品无论再怎么逼真,都无法仿制出像真品一样传神的工艺品,仅仅追求形似,是无法从内在体现当时的时代特色的。此外,在元代青花瓷器鉴别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鉴别技术获得了长足进步,因而利用现代鉴别技术去鉴别瓷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鉴别的难度,进而提高了真品收藏价值。

元青花瓷器的鉴识要点


青花瓷至元代已经发展到一个较为成熟的时期,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存世量的珍贵稀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元青花釉色莹润透亮,白中微闪青,一般为青白色,少量瓷器偏白或偏青色,其胎骨厚重,青花发色不稳定,青花深入胎骨呈晕散浑浊之色,由于有进口料与国产料两种用料的不同,有的青花浓艳,有的色泽闪灰。笔者认为鉴别一件元青花瓷要掌握好以下几点:

一、看器形。对瓶、罐之类的器形要细看它的口沿、颈、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征,同时也要鉴别器形的胎体重量,对器形全面进行分析。元代瓶、罐之类的器形一般胎体较厚重、胎质坚硬。

二、看釉色。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早期(延祐期)的瓶、罐之类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抚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时釉色显出哑光木纳色,近看含青显淡蓝灰色,远看显黄褐色,细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点,少数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细密的皮壳层,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白釉、枢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为偏白,微闪青,为含青的白釉,呈现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三、看青花。元青花瓷发色不稳定,青花色泽晕散,青花料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浓厚处有黑色锈斑,俗称“黑疵”,浓处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这就是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延祐期青花发色的牡丹纹深入胎骨呈云层块状,像潜伏在胎骨上,呈立体感似有闪动。青花上浮与釉面紧贴,晕散青花呈炸开状,上浮青花釉面显有浓黑丝及小点,青花纹饰紧贴釉面,微呈凹状,这也是鉴别景德镇元青花瓷的基本要点。

四、看纹饰。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可分两类。一类是以进口料绘画纹饰,具有构图满密、层次丰富、绘画工整的特点。如大盘纹样多由三至五层满密的图案组成,瓶、罐的纹样多由三至八层图案纹饰组成,纹样有主宾协调、繁而不乱的特点,图案题材丰富多样,以人物故事,缠枝花卉、鱼藻、莲池、双凤花卉、开光折枝、竹石花卉瓜果等纹样组成,花卉纹有大花和大叶的特点,其中缠枝莲花的叶瓣多绘成葫芦形,牡丹纹饰边缘绘成白色联珠状,辅助的变体莲瓣纹多有间距,边框内饰有青花等特征。另一类青花以国产料绘画,其纹样具有流畅奔放的特征,纹样构图较简单,绘画较粗率,以各种花卉纹饰为多见。

五、看内壁。元青花瓷瓶、罐内壁多不施釉,内壁为砂胎,器身一般采用分段制作粘接而成,故器腹与器底往往留有明显的胎接痕。梅瓶内与肩部连接处多不修胎,故有毛糙感。内壁胎接痕多为凸起约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细大小不规则,手摸有圆润细腻质感。瓶内壁砂胎略带淡黄色,胎内壁砂眼及内壁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腹上部一般无修胎处理,腹下部至底多有修胎旋痕纹,瓶内壁稀朗砂眼明显可见。强光斜看内壁稀朗砂眼内闪出星光点,发出亮光,也称阴阳光点。

六、看底足。元代青花瓷瓶、罐类器的底部多呈内凹圈足状,足底宽厚,少量足底呈外侧斜削状,挖足有浅有深,多为挖浅足。碗盘类器圈足则多呈外侧斜削状,但无论是琢器还是圆器,圈足均有较规则及不规则之感。瓶、罐之类有的足底砂胎显有扎紧感,也有的胎质略呈疏松感,细小砂眼及黑糊麻点清晰可见,有的足底微凸起呈鸡心状。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纹,呈火石红及赭红色,有的圈底及足底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粘有稀朗大小块不一的黑釉斑痕,并有自然炸开状。

七、看显色与气泡。元青花的显色也很重要,瓶、罐的外足圈一般聚釉较厚显出水绿色,也有显出鸭蛋青色,器身釉面往往会显出青白色、浅淡蓝色,或偏黄褐等色。元代中早期的青花瓷瓶、罐之类显色明显,显色是随空气中的干度、湿度、温度、季节的变化来显出釉面不同的颜色。元代中早期(延祜期)瓶、罐之类青花瓷釉面上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一般为天气炎热季节,还有元代中早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的青花上大多数是没有气泡的。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青花瓷、白釉及卵白釉的青花上会有气泡的,但是会有大小两种气泡,小气泡多,元青花瓷的釉面大多显得干透呈莹润透明状。

元青花和元青花瓷器鉴别


元青花无疑是中国瓷器的发展史巅峰艺术品瓷器之一,元青花的出现成为我国制瓷工艺划时代的事件,不仅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青花是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青花瓷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元青花是元朝政治思想、宗教信仰、治国方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在元代以前,中国瓷器还没有形成书写纪年款识的惯例,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的正定青花瓷第一次向世人宣称,中国元代景德镇烧造过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装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青花料直接在白色胎体上描绘纹饰。另一种是以青花为地,衬托白色花纹。这种装饰形式始于元代。留白纹饰都有凸起。

元青花瓷器注重绘画笔法,绘画技术高,挥洒自如,有时锋芒太露、不究细节,一笔点化往往越出边线。尤其是人物,运笔急速,但求神似。但其沉着痛快、爽利劲健却为后世青花远远不及。元青花瓷器“纹饰繁密”,却繁而有序、层次清晰。

元青花发展的三个时期

元代青花瓷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期。

1,元青花初创期(1278年---1347年至正七年):元代1271年---1368年,1278年忽必烈就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烧造枢府瓷器。有朋友提到,在设立浮梁瓷局之前元军已经占领中亚(伊利汗国1258年灭阿拉伯帝国阿拔斯朝),中亚一直烧制釉下蓝彩陶器(冯先铭《中国陶瓷》有详述),用的青料就是苏青,元青花就是把蓝彩陶换成蓝彩瓷,质量远优于陶器。伊利汗国的传统需求导致了元青花的诞生,因此元代早期的枢府釉印花和青花结合的资料就是元青花初创期的实物。

初创期的断代标准器有杭州纪年墓出土的青花塑像(1336年),景德镇出土的带年款青花釉里红器两件(1338年),在三件器物上我们可以发现,青花都不是主题装饰,而且发色不佳,说明此时的青花还未成熟。

2,元青花成熟期(1347至正七年---至正20年1360年):四川雅安至正七年的罐是质量非常高的青白釉,写款青料是上等进口料,说明到这时元青花已经非常成熟,这段时间还有至正11年款的大瓶存世。朱元璋占领景德镇的时间应该是至正20年,那么这13年的优质元青花作品主要用于对外贸易和进贡蒙元贵族使用。包括高安窖藏和土耳其托布卡比宫的多数元青花都应该是这段时间制作的。

3,元青花元明过渡期,即朱元璋控制时期(1360至正20年---1369洪武2年):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质量与明初官窑接近,并且出现大量汉文化及和亲故事题材,主要用途是御用、赏赐宠臣、作为国礼笼络中东汗国,一些大件的人物画元青花在国内基本上都出于明初的王侯大墓。洪武2年御窑厂建立,开始烧造洪武官窑,这9年可称为元明过渡时期,一些器物很明显具有明初官窑的特征。反映了景德镇窑瓷器从元至明永乐朝一脉相承之关系。

元代青花瓷器的鉴别

1.元代青花瓷存世量非常少,元青花鉴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数量,元代青花遗址只有两处,北京元大都后英房遗址和江苏扬州宋大城遗址,出土4件元青花瓷器,传世的元青花主要收藏的在国外,一共存世的就15件,所以收藏元青花要知道目前世界上和中国元青花存世量就不会盲目收藏,不要被古玩市场上的价格所迷惑,这是收藏大忌。

2.从元青花瓷器烧造工艺档次鉴别

元青花瓷器跟明清元青花官窑瓷器不一样,在景德镇御窑没形成之前,元青花烧造活动是根据精美多少烧制的,所以形成了不同档次的瓷器,分为三个档次:

第一类:至正型青花是元青花的标准器(最高档次,相当于明清官窑瓷器),以外销为主的大型青花瓷器,采用进口的波斯钴料。

第二类:元青花是中档青花瓷器,主要是国内窖藏以及墓葬出土的元青花文物,这些青花瓷一般青花颜料是国产的,造型中等,泛灰的居多。也有深黑的颜色,显得不干净。50年代以来,国内陆续发现元青花一百多件,器形有玉壶春、花觚、梅瓶、纹盘等。

第三类:这类青花瓷是抵挡青花瓷器,这类元青花主要是出口菲律宾、印尼等东南海国家。元青花用灰黑色土青料,过火发黑、欠火发灰。

从元青花瓷器烧造工艺档次鉴别元青花的发色以及散晕和工艺,虽然元青花没有款识,但是这些工艺是鉴别元青花的依据之一。

3.从元青花造型上鉴别

鉴别和辨别元青花年代,跟其它种类的瓷器鉴别方法一样,从器形上鉴别,器形有大中小,胎体厚重的大件瓷器有梅瓶、葫芦瓶、兽耳瓶、大盘、大碗等,还有中小瓷器玉壶春瓶、蒜头瓶、花觚、戟耳瓶、执壶、凤流壶等,这些造型也就20多种,完全可以记住的,对后仿造的需要仔细鉴别细微变化,有无手工力坯或拉坯的痕迹。

4.从元青花胎质瓷器圈足鉴别

瓷器胎质粗细要与元代同时期的其它品种瓷器相同,不能太细。太细腻多是经过现在机械球磨所致。自然粗胎和加工的粗胎还是有区别的,真品元青花胎色灰白,颗粒较粗,器物底部不施釉涩圈沙底,圈足内常有沾沙现象,火石红的胎偶有发生,但是已经不能作为主要鉴别依据了,以为你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可以做得很像的火红石了。

大罐底部的涩胎上沾有滴状釉泪,也是元青花较为普遍的现象。玉壶春瓶圈足的圆圈多位不规则,留有手工制坯的痕迹。瓶罐内分烧接坯痕明显。

5.从青料上鉴别元青花

元青花的用料比较负责,既有进口的波斯青料,也有国产的青料,用料不同直接导致烧出的花纹色泽的千差万别。

6.从元青花瓷器纹饰鉴别

元青花受到蒙古族和西亚的影响,多是西方元素图案,所以中原地区的人物故事纹饰图案不多,所以收藏元青花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

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梅瓶

青花云龙纹梅瓶,元,高41.6cm,口径6cm,足径14cm。

梅瓶折沿,细颈,丰肩,肩以下渐敛,圈足。足底无釉,泛火石红色。外壁自上而下以青花双弦线把纹样分成5层。肩部绘卷草纹和下垂云肩纹,云肩内绘缠枝菊纹,云肩纹间饰卷草纹。腹部绘云龙纹。胫(jìng音径)部绘卷草纹和仰莲瓣纹。

此器造型秀美,做工细腻,云龙纹描绘得形象鲜明,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的典型器物。

元代青花的装饰借鉴了一些元代丝织品图案,大量使用的垂云纹和如意云头纹便是由披肩演变而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