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 > 导航 >

古代瓷器辩伪准则

古代瓷器辩伪准则

古代瓷器 古代瓷器鉴赏 古代瓷器制作

2020-02-25

古代瓷器。

中国陶瓷文物被视作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一些完整器物,甚至某些时代一些著名窑口的零星残片亦被世人奉若拱璧。至迟自宋以降,瓷器的仿制做伪,代不乏人,因此这类文物的辩伪工作就极为繁重。在分析仿制做伪时,首先应掌握它与其他门类文物做伪的共同规律。这种共性体现在:它们防伪的对象,绝大部分为各时代的精品、美品,一般品、大量存世者即较少去防伪,例如,对明清瓷器,防伪对象基本是官窑器或民窑精品,这样可使鉴定工作有大致的范围。防伪的水平是随着人们研究收藏活动深入而提高的。时代越晚,越可能出现足以乱真的货色。应对近年出现的貌似真精的“文物”更为深入地推敲。

鉴定时除了考虑以上“共性”外,更要考虑瓷器文物的特殊规律及表现,即在鉴定具体文物时,往往对“个性”的掌握更为重要。

瓷器文物防伪手法代不相同,有发展益精的过程,且手段繁多,层出不穷。粗略介绍,有杜撰(凭空捏造),模仿、复窑、提彩、脱釉、补釉、补缺、拼接,旧坏新彩,旧胎加刻,新物旧款,套口,撞底,磨口磨底,去耳补彩,去流除柄补画,等等。但归纳起来,不外加周晓陆先生指出的由“质、形、文”三项来考察其仿制与做伪(这符合绝大多数文物防伪的一般规律)。下面,就瓷器文物具体地作些分析:

从“质”入手。主要针对瓷器的胎质胎色,釉色釉质来看其年代的窑口。如胎质细腻或粗糙,含沙量多少,胎烧结程度,胎敲击发声是否清越,胎色区别及深浅程度。化妆土施用情况,厚薄,色泽。釉的性质,透明与否。釉的厚薄均匀否,釉开片及缩、流情况如何,釉施的方法(蘸、刷、浸、荡等等),釉的色别及深浅程度,釉胎结合状况,等等。

从“型”入手。造型是瓷器文物鉴定的一个重要依据,造型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反映出不同时代人们的实用选择与审美意识。一般地说,有型似与不似,大至有无此品类的出现,小到口唇,腹壁,底足,流口,金板耳,系耳等等诸方面的形象,也包括内部,如内壁、管孔的形象等方面。有型变与未变,如套口换底,如磨口去耳等等。有型的尺寸如何,如大小、厚薄、长短、口径或其他部分直径,等等。

从“文”入手。对于瓷器文物而言,包括它们身上除釉色本身而外的所有装饰,如刻、划、印、贴、塑、绘、釉上彩、釉下彩、写等等手法,如纹样、文字、款识(款识当然主要也是文字,主要指纪年款、堂号款等,而文字主要指诗文词赋,吉祥词句等)的内容与风格。这一方面面广量大,牵涉到许多实用的、装饰的、审美的、时代的乃至社会阶层的与民族的、民俗的问题。

从这三方面入手的方法归结于一句话,就是认准它们的“时代风格”。从正面分析,要看所仿所伪的货色与真品时代风格相去多远;从反面再分析,则要看这些防伪货色本身的时代风格。因为,防伪文物是人们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出现“赝鼎”的历史直溯于春秋之前,所以广义的文物概念,应包括这些防伪品。可是,针对某一时代、某一类或某一件文物而言,却有真品原件与赝品伪件的区别。如清雍正朝仿北宋官窑瓷瓶,无疑它属清代文物,但相对北宋官窑瓶而言自然又是一件伪品。这即是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应获的结论。再例如,仿一件宋汝瓷,有南宋仿、明仿、清前三朝仿,清末民初仿,现代仿,自有不同的时代风格,它们的价值是不一样的。鉴定瓷器,除了“时代真”范畴之外,还有“窑口真”的问题,如同是一件钧瓷,有八卦洞窑烧制的御用品,也有其他窑烧的一般钧瓷,两者价值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作瓷器文物的鉴定辩伪,除了多读文献书本,更重要的是多接触实物。真品、伪品都要多看,胸中烂熟百千件,才具备了尝试鉴定的本钱。完整器要看,残破瓷片更要看,这样由表及里,胎质、釉厚等要点才能从本质上得到把握。完整器上往往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而残片上往往可取得完整的信息。此外,要培养“灵气”,具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本领。同一时代文物不论质地差异,总有一定相关性,如一件所谓明代青花瓷器,图案用清代绘画中常见题材,那么基本可依据书画文物标准来否定这件瓷器的时代真实性。这方面牵涉的知识面非常宽泛,所以有成就的古瓷鉴定家必然是饱学之士。

文物鉴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干这行的几乎人人都有看错、看走眼的辛酸甚至苦痛经历,这是很正常的事。瓷器文物鉴定和其他文物鉴定一样,“辩伪易,认真难”,即有明显破绽的防伪品,一望可知。对一些“真、精”品,则要揣摩再三,慎之又慎。当人们看到一些鉴定专家不愿把话说满。常留很大余地,总感到一种玄机妙术。其实,这是科学态度,因为个人的认识总有局限。文物鉴定是人人可学,但并人人可干的,人们在这方面的成功与否,将与其勤奋(眼、手、脑)成正比。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瓷器作伪与辩伪间的基本常识


瓷器作伪在古时是不被人重视的,而且仿制的品种和数量很大,特别是自明、清两朝以来,仿制技术逐渐成熟、提高。出现了后朝仿前朝影响较大的官窑瓷器,有民窑仿官窑的,有现代仿各朝民窑和 官窑的瓷器,尤其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至今,由于市场的开放,受利益驱动,瓷器的仿指水平达到了及至。

鉴于防品瓷器十分逼真,并成为古瓷受藏者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近期考察了一些地下制赝小厂和作坊。一件仿品瓷器在入窑前胎坯就基本具备了古瓷器形,出窑后进行作旧,退除贼光,大多用现代化学材料 “氢氟酸”按比例兑水稀释,用油漆排笔刷于瓷器表面,贼光在一个小时左右就退掉,还有用传统的兽皮手工打磨退光,这样器表的自然效果要比化学材料好,但耗时费力。仿制上挡次的瓷器胎釉都采用了小窑特烧,经过表面作旧,一般较难辩伪。瓷器的胎足也是作伪者苦心的重要部位,如用较浓的茶叶水及烟叶水反复涂于瓷器底足露胎处,效果不错。同时也使用化学材料。这些作伪手段是作伪者为了使新瓷器转眼间变成有岁月苍桑痕迹的古瓷器,达到有销路的目的,使收藏者愿意购买,同时又使制赝者、售赝者共同获利。

作为瓷器收藏者特别是刚如道的瓷器收藏着者,在古玩市场上面对那些大大小小五光十色的瓷器,如何寻找真品的瓷器,首先要解决 辩伪的问题,辩伪能力的提高先要从有代表的残瓷入手,反复观察局部特征并熟记在心中。辩伪要从器形、釉料、制作技术及纹饰和堂款等方面加以综合分析,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胎体结构 。作伪者在仿烧真品瓷器的釉料、底款都接近真品瓷器,但这样的瓷品一般胎质不好,釉料及釉上质感不如真品瓷器,结合理论学习,把握住瓷器的造型、纹饰、款式、胎质 、釉质及釉色就能确定其真伪,一件瓷器无论怎样作伪,它的某些特征总会有不符合时代的演变规律。

在此,笔者提醒初涉古瓷收藏的朋友们,在没有多高鉴定水平的前提下,要先学习后入市,以免卖到赝品,弃之可惜、观之无味。

鉴别古瓷器作伪与辩伪间的基本常识


瓷器作伪在古时是不被人重视的,而且仿制的品种和数量很大,特别是自明、清两朝以来,仿制技术逐渐成熟、提高。出现了后朝仿前朝影响较大的官窑瓷器,有民窑仿官窑的,有现代仿各朝民窑和官窑的瓷器,尤其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至今,由于市场的开放,受利益驱动,瓷器的仿指水平达到了及至。

鉴于防品瓷器十分逼真,并成为古瓷受藏者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近期考察了一些地下制赝小厂和作坊。一件仿品瓷器在入窑前胎坯就基本具备了古瓷器形,出窑后进行作旧,退除贼光,大多用现代化学材料 “氢氟酸”按比例兑水稀释,用油漆排笔刷于瓷器表面,贼光在一个小时左右就退掉,还有用传统的兽皮手工打磨退光,这样器表的自然效果要比化学材料好,但耗时费力。仿制上挡次的瓷器胎釉都采用了小窑特烧,经过表面作旧,一般较难辩伪。瓷器的胎足也是作伪者苦心的重要部位,如用较浓的茶叶水及烟叶水反复涂于瓷器底足露胎处,效果不错。同时也使用化学材料。这些作伪手段是作伪者为了使新瓷器转眼间变成有岁月苍桑痕迹的古瓷器,达到有销路的目的,使收藏者愿意购买,同时又使制赝者、售赝者共同获利。

作为瓷器收藏者特别是刚如道的瓷器收藏着者,在古玩市场上面对那些大大小小五光十色的瓷器,如何寻找真品的瓷器,首先要解决辩伪的问题,辩伪能力的提高先要从有代表的残瓷入手,反复观察局部特征并熟记在心中。辩伪要从器形、釉料、制作技术及纹饰和堂款等方面加以综合分析,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胎体结构。作伪者在仿烧真品瓷器的釉料、底款都接近真品瓷器,但这样的瓷品一般胎质不好,釉料及釉上质感不如真品瓷器,结合理论学习,把握住瓷器的造型、纹饰、款式、胎质、釉质及釉色就能确定其真伪,一件瓷器无论怎样作伪,它的某些特征总会有不符合时代的演变规律。

在此,笔者提醒初涉古瓷收藏的朋友们,在没有多高鉴定水平的前提下,要先学习后入市,以免卖到赝品,弃之可惜、观之无味。

浅析瓷器中的伪款与伪器


十几年来,在同我交流古瓷鉴藏知识的朋友中,不少藏友特别重视看器物有没有纪年款。他们以为写有纪年款的就是真器,或者写什么朝代纪年款的就是什么朝代的瓷器。当代古瓷制假行当中,就有人利用古瓷收藏初学者这种经验不足的鉴藏心理,在伪造的“古瓷”上写上伪造的纪年款,用以蒙人骗钱。奇怪的是,某些编着古瓷图书的人,竟然也把此类伪款伪器的东西堂而皇之地收录到自己的着作中,印出来向社会宣传,自己失误了还要误导读者,实在有点为虎作伥的味道了,试举一例:

2004年国内出版的一本关于青花瓷图鉴的书中,作者向读者们介绍了一只“宋代磁州窑系英宗年制款青花花卉加紫梅瓶”照片,并另附底部“英宗年制”青花四字楷书款特写照片。从鉴定角度来说,别的什么特点、特征都可以不论,单从这只梅瓶的青花四字款,就能断定它是一个极其缺乏历史知识的制赝者所做的蹩脚货。

大约从周朝开始,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就特别重视“礼”的制度建设与规范作用,上自国君贵族,下及黔首百姓;大至邦交征战,小到待人接物,无不制定出一套“礼”来对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就是对死了的人,也制定出“谥法”来进行评价性的盖棺论定。“周文王”、“秦穆公”、“汉高祖”、“唐哀帝”、“宋太宗”、“元世祖”、“明孝宗”、“清圣祖”等等,都是这些国君或皇帝死后,皇位继承者、贵族和大臣们对他们议定的谥号。因此,古代的国君、皇帝们生前既不知道自己死后的谥号,更不可能用自己的谥号作为纪年工具。退一万步来说,假如某位皇帝活着的时候让臣下为自己预先拟定了一个满意的谥号,他也绝不会用这个谥号作为自己临朝称制的年号,这种荒唐的事在中国封建历史上绝没有发生过。而且老国君、老皇帝死后,他们的继承者新国君、新皇帝可以给已死的前者以辉煌的谥号,但绝对不肯、也没有人用已死者的谥号来作为自己在位纪年的。清代只有嘉庆四年以前的官窑瓷器上仍署“大清乾隆年制”的底款,这是因为乾隆活着就把皇帝位子让给儿子?琰来坐,他当了太上皇。儿子为了取悦和尊敬仍然手握实权的老子,就让官窑器上仍署“大清乾隆年制”的底款,但国家纪年已从乾隆六十一年元月改为嘉庆年号了。

在明代永乐朝以前,除了瓷器铭文(不是专门款识)中有使用皇帝年号者外,作为有意识标志该器物生产制作年代的,往往以工匠个人的表达习惯,在器物的胎体上刻上时间,或者由器物的使用者用墨书方式写上时间,笔者收藏的一只用做陪葬器的元代定窑系白釉碟残片就是物证。这只白釉碟高3.3厘米,复原口径14厘米,足径4厘米,碟心内刮有涩圈。从圈足小、足墙外撇、足内心留有乳钉可以鉴知,这只白釉碟是元代产品。在碟外圈足周围未上釉的胎面上,有墨书“大德九年十月×文”字样,圈足内亦墨书一“文”字。查“大德”年号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只有南宋高宗初期同时代的西夏王朝崇宗赵乾顺和元朝成宗铁穆耳两位国君使用过。西夏的“大德”年号仅用了5年(公元11351139年),元成宗铁穆耳使用“大德”年号共计11年(公元12971307年),所以,从墨书纪年上也证实这只白釉碟应是元代产品。

从资料可证,正式以在位皇帝年号在瓷器上署写“××年制”或“大明××年制”、“大清××年制”等款识,并成为一种官方认可的制式署款方式,中国古陶瓷界以真品实物为依据,公认是从明代永乐朝开始的,此前没有这种署款方式。但当时署款器很少,目前仅见永乐官窑青花压手杯等,这种署款方式在明宣德朝才普遍使用并传至清末。“宋代磁州窑系英宗年制款”青花花卉加紫梅瓶所写的“英宗年制”款,犯了两个低级错误:其一是不懂得“××年制”这种制式署款方式出现的时代,将明代才开始出现和使用的制式署款方式拿到宋代乱用。其二是不懂得谥号来源和用途。宋英宗名赵曙,是宋仁宗赵祯的养子,登基后改元“治平”,在位四年,死后谥号英宗。“英宗年制”款的矛盾在于,赵曙生前并不知道自己死后谥号英宗,怎能在活着时用谥号纪年?他不嫌晦气?赵曙死后其子赵顼继位,改为“熙宁”并用之纪年,并无用英宗谥号纪年之事、之理。因此,单从这件器物的底款,就可判断其为伪品。

瓷器中的“伪款”与“伪器”


十几年来,在同我交流古瓷鉴藏知识的朋友中,不少藏友特别重视看器物有没有纪年款。他们以为写有纪年款的就是真器,或者写什么朝代纪年款的就是什么朝代的瓷器。当代古瓷制假行当中,就有人利用古瓷收藏初学者这种经验不足的鉴藏心理,在伪造的“古瓷”上写上伪造的纪年款,用以蒙人骗钱。奇怪的是,某些编著古瓷图书的人,竟然也把此类伪款伪器的东西堂而皇之地收录到自己的著作中,印出来向社会宣传,自己失误了还要误导读者,实在有点为虎作伥的味道了,试举一例:

2004年国内出版的一本关于青花瓷图鉴的书中,作者向读者们介绍了一只“宋代磁州窑系英宗年制款青花花卉加紫梅瓶”照片,并另附底部“英宗年制”青花四字楷书款特写照片。从鉴定角度来说,别的什么特点、特征都可以不论,单从这只梅瓶的青花四字款,就能断定它是一个极其缺乏历史知识的制赝者所做的蹩脚货。

大约从周朝开始,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就特别重视“礼”的制度建设与规范作用,上自国君贵族,下及黔首百姓;大至邦交征战,小到待人接物,无不制定出一套“礼”来对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就是对死了的人,也制定出“谥法”来进行评价性的盖棺论定。“周文王”、“秦穆公”、“汉高祖”、“唐哀帝”、“宋太宗”、“元世祖”、“明孝宗”、“清圣祖”等等,都是这些国君或皇帝死后,皇位继承者、贵族和大臣们对他们议定的谥号。因此,古代的国君、皇帝们生前既不知道自己死后的谥号,更不可能用自己的谥号作为纪年工具。退一万步来说,假如某位皇帝活着的时候让臣下为自己预先拟定了一个满意的谥号,他也绝不会用这个谥号作为自己临朝称制的年号,这种荒唐的事在中国封建历史上绝没有发生过。而且老国君、老皇帝死后,他们的继承者新国君、新皇帝可以给已死的前者以辉煌的谥号,但绝对不肯、也没有人用已死者的谥号来作为自己在位纪年的。清代只有嘉庆四年以前的官窑瓷器上仍署“大清乾隆年制”的底款,这是因为乾隆活着就把皇帝位子让给儿子顒琰来坐,他当了太上皇。儿子为了取悦和尊敬仍然手握实权的老子,就让官窑器上仍署“大清乾隆年制”的底款,但国家纪年已从乾隆六十一年元月改为嘉庆年号了。

在明代永乐朝以前,除了瓷器铭文(不是专门款识)中有使用皇帝年号者外,作为有意识标志该器物生产制作年代的,往往以工匠个人的表达习惯,在器物的胎体上刻上时间,或者由器物的使用者用墨书方式写上时间,笔者收藏的一只用做陪葬器的元代定窑系白釉碟残片就是物证。这只白釉碟高3.3厘米,复原口径14厘米,足径4厘米,碟心内刮有涩圈。从圈足小、足墙外撇、足内心留有乳钉可以鉴知,这只白釉碟是元代产品。在碟外圈足周围未上釉的胎面上,有墨书“大德九年十月×文”字样,圈足内亦墨书一“文”字。查“大德”年号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只有南宋高宗初期同时代的西夏王朝崇宗赵乾顺和元朝成宗铁穆耳两位国君使用过。西夏的“大德”年号仅用了5年(公元1135—1139年),元成宗铁穆耳使用“大德”年号共计11年(公元1297—1307年),所以,从墨书纪年上也证实这只白釉碟应是元代产品。

从资料可证,正式以在位皇帝年号在瓷器上署写“××年制”或“大明××年制”、“大清××年制”等款识,并成为一种官方认可的制式署款方式,中国古陶瓷界以真品实物为依据,公认是从明代永乐朝开始的,此前没有这种署款方式。但当时署款器很少,目前仅见永乐官窑青花压手杯等,这种署款方式在明宣德朝才普遍使用并传至清末。“宋代磁州窑系英宗年制款”青花花卉加紫梅瓶所写的“英宗年制”款,犯了两个低级错误:其一是不懂得“××年制”这种制式署款方式出现的时代,将明代才开始出现和使用的制式署款方式拿到宋代乱用。其二是不懂得谥号来源和用途。宋英宗名赵曙,是宋仁宗赵祯的养子,登基后改元“治平”,在位四年,死后谥号英宗。“英宗年制”款的矛盾在于,赵曙生前并不知道自己死后谥号英宗,怎能在活着时用谥号纪年?他不嫌晦气?赵曙死后其子赵顼继位,改为“熙宁”并用之纪年,并无用英宗谥号纪年之事、之理。因此,单从这件器物的底款,就可判断其为伪品。

浅析瓷器中的“伪款”与“伪器”


十几年来,在同我交流古瓷鉴藏知识的朋友中,不少藏友特别重视看器物有没有纪年款。以为写有纪年款的就是真器,或者写什么朝代纪年款的就是什么朝代的瓷器。当代古瓷制假行当中,就有人利用古瓷收藏初学者这种经验不足的鉴藏心理,在伪造的“古瓷”上写上伪造的纪年款,用以蒙人骗钱。奇怪的是,某些编着古瓷图书的人,竟然也把此类伪款伪器的东西堂而皇之地收录到自己的着作中,印出来向社会宣传,自己失误了还要误导读者,实在有点为虎作伥的味道了,试举一例:

2004年国内出版的一本关于青花瓷图鉴的书中,作者向读者们介绍了一只“宋代磁州窑系英宗年制款青花花卉加紫梅瓶”照片,并另附底部“英宗年制”青花四字楷书款特写照片。从鉴定角度来说,别的什么特点、特征都可以不论,单从这只梅瓶的青花四字款,就能断定它是一个极其缺乏历史知识的制赝者所做的蹩脚货。

大约从周朝开始,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就特别重视“礼”的制度建设与规范作用,上自国君贵族,下及黔首百姓;大至邦交征战,小到待人接物,无不制定出一套“礼”来对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就是对死了的人,也制定出“谥法”来进行评价性的盖棺论定。“周文王”、“秦穆公”、“汉高祖”、“唐哀帝”、“宋太宗”、“元世祖”、“明孝宗”、“清圣祖”等等,都是这些国君或皇帝死后,皇位继承者、贵族和大臣们议定的谥号。因此,古代的国君、皇帝们生前既不知道自己死后的谥号,更不可能用自己的谥号作为纪年工具。退一万步来说,假如某位皇帝活着的时候让臣下为自己预先拟定了一个满意的谥号,他也绝不会用这个谥号作为自己临朝称制的年号,这种荒唐的事在中国封建历史上绝没有发生过。而且老国君、老皇帝死后,继承者新国君、新皇帝可以给已死的前者以辉煌的谥号,但绝对不肯、也没有人用已死者的谥号来作为自己在位纪年的。清代只有嘉庆四年以前的官窑瓷器上仍署“大清乾隆年制”的底款,这是因为乾隆活着就把皇帝位子让给儿子?琰来坐,他当了太上皇。儿子为了取悦和尊敬仍然手握实权的老子,就让官窑器上仍署“大清乾隆年制”的底款,但国家纪年已从乾隆六十一年元月改为嘉庆年号了。

在明代永乐朝以前,除了瓷器铭文(不是专门款识)中有使用皇帝年号者外,作为有意识标志该器物生产制作年代的,往往以工匠个人的表达习惯,在器物的胎体上刻上时间,或者由器物的使用者用墨书方式写上时间,笔者收藏的一只用做陪葬器的元代定窑系白釉碟残片就是物证。这只白釉碟高3.3厘米,复原口径14厘米,足径4厘米,碟心内刮有涩圈。从圈足小、足墙外撇、足内心留有乳钉可以鉴知,这只白釉碟是元代产品。在碟外圈足周围未上釉的胎面上,有墨书“大德九年十月×文”字样,圈足内亦墨书一“文”字。查“大德”年号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只有南宋高宗初期同时代的西夏王朝崇宗赵乾顺和元朝成宗铁穆耳两位国君使用过。西夏的“大德”年号仅用了5年(公元1135―1139年),元成宗铁穆耳使用“大德”年号共计11年(公元1297―1307年),所以,从墨书纪年上也证实这只白釉碟应是元代产品。

从资料可证,正式以在位皇帝年号在瓷器上署写“××年制”或“大明××年制”、“大清××年制”等款识,并成为一种官方认可的制式署款方式,中国古陶瓷界以真品实物为依据,公认是从明代永乐朝开始的,此前没有这种署款方式。但当时署款器很少,目前仅见永乐官窑青花压手杯等,这种署款方式在明宣德朝才普遍使用并传至清末。“宋代磁州窑系英宗年制款”青花花卉加紫梅瓶所写的“英宗年制”款,犯了两个低级错误:其一是不懂得“××年制”这种制式署款方式出现的时代,将明代才开始出现和使用的制式署款方式拿到宋代乱用。其二是不懂得谥号来院和用途。宋英宗名赵曙,是宋仁宗赵祯的养子,登基后改元“治平”,在位四年,死后谥号英宗。“英宗年制”款的矛盾在于,赵曙生前并不知道自己死后谥号英宗,怎能在活着时用谥号纪年?他不嫌晦气?赵曙死后其子赵顼继位,改为“熙宁”并用之纪年,并无用英宗谥号纪年之事、之理。因此,单从这件器物的底款,就可判断其为伪品。

新旧汝窑辩识


汝窑传世品极少。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英国、美国、日本及中国台北工收藏的汝窑制品仅65件。 近年在河南宝丰清凉寺官汝窑遗址则出土了汝窑瓷器御用品达70件之多。这不仅仅是考古史上的丰收,而且为传世官汝窑器的辨伪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及标准器。汝瓷是在原有的青瓷基础上发展成为宫廷御用佳品的,由于汝窑名声卓著,各地瓷窑竞相仿制。据考古调查,仅河南周围地区,就发现仿汝窑遗址近百处,其仿品虽与汝窑相近,但差异仍然无法弥和。

汝窑瓷器的主要特征可谓集众家之所长,又有自己的独创,它采用了南方越窑的釉色,继承了定窑的印花技术,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独特风格。据载,汝窑瓷釉因掺入了玛瑙末原料,使其釉面莹润。汝窑釉色有卵白、天青、虫卜青等色。近些年来,仿官汝窑之势正在兴起,所仿之品,虽基本相似,但仍然有区别。真品刻、划技法娴熟,风格随意不拘谨,仿品则以临摹为主,画意呆板,真品釉色厚若堆脂,不甚透明,柔和蕴润,仿品清澈透明,光亮如镜,刺目耀眼。

另外,官汝窑以玛瑙做釉料,形成特殊的色泽,使表面呈现出鱼鳞状的细小开片,而仿品的表面虽利用胎釉收缩比的差异,出现了一些开片,但大多裂纹呈直道网状,布满表面,缺乏自然的韵味。

瓷器的释疑辨伪


由陶而瓷,由实用器皿发展成为艺术品,历时数千年,在中国历史上成就辉煌,成为艺术百花苑中一朵奇葩。

瓷器艺术有真伪之分,优劣之别,于是鉴定就成了一门学问。一个有经验的收藏家,拿到一件瓷器后,先看胎质、釉色、纹饰、款识是否符合,再掂一掂“手头”(手感和重量)是否合度,再轻轻弹敲听声音是否清脆,然后再统观整个造型是否符合时代特征。

胎(底足见骨未上釉的部分)是最易辨别的地方,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件历经数百年的古瓷器,胎质必然产生氧化而变得古趣盎然,这是历史的陈迹。釉是瓷器制作不可缺少的原料,不同的釉色效果反映不同的历史风貌。古代名窑瓷器一般都用纯色釉,因名窑瓷多用于宫廷或祭祀,而历代帝王都标榜自己崇俭避侈,故华丽的彩绘瓷器不合古训,因此贵重瓷器以纯色釉为最,青花次之,而瓷釉又以宝石釉为最,其贵在于亮,其明如镜,其润如玉。所以一件名贵瓷器虽历经千年,其自然光度(宝光)是不容易消退的。

纹饰中可以分辨出时代的特征。如元代瓷器上惯用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从晋瓷纹饰中演化而来的。从元代开始,青花、釉里红的出现,打破了历史上一色釉的单调局面,到明、清以后色彩更加丰富。用文字装饰的瓷器,明清二代各有不同,明代瓷器一般书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者居多,而清康熙时期则大篇幅书写诗词、歌赋、表颂等文字,如《赤壁赋》、《滕王阁序》、《前后出师表》等。

瓷器的铭款,也是辨别真伪的根据,要从笔写、印记、字体、笔迹等方面加以鉴别,都不应与文献记载上相悖。

名窑名瓷由于得之不易,价格昂贵,一直是古董商仿制、伪造的目标。作伪的手法千奇百怪,如仿制的新窑器,将其搁置在野外,任其日晒雨淋,褪去窑烟,吸入尘土,再在露胎的地方抹上一种叫罗粘香的药液,再用砒、铊之类药物在器体上磨擦,去其光泽,进行哄骗;有的将开片瓷器放在浓色液体中浸泡,使之吸入纹内,使人误以为是“老货”;有的甚至将器物倒置地上,圈足上铺以铁屑,淋上盐水,使锈水渗入圈足的胎骨内,美其名曰“吐窑璜”,叫人上当。但只要我们能博览群书精研,意领神会前人之神采风韵,就不难识破。

瓷器辨伪有窍门


瓷器是收藏“大项”。近年来,在拍卖会和古玩市场中,明清古瓷因量少物美而广受追捧,价格屡创新高,连原先不为人关注的民国瓷器价格也不断攀升。但古玩市场上所售的瓷器不少都是赝品,掌握瓷器辨伪小窍门,对你的收藏会有很大的帮助。

辨别瓷器的真伪,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这样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如在造型方面,古代瓷器外形简朴,元代厚重古拙;在釉色上,瓷器的釉色和纹饰经过了由简到繁的过程;在品种上,唐代始有青花,元代始有釉里红,明代才有斗彩,清代才有粉彩等。

在辨别瓷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提防新瓷旧做。把新瓷褪去光泽,以显出古朴的风味。一种方法是将新瓷长期埋在地底下或在泥土中掺蛋白,涂在瓷器表面,再埋入地下一段时间,以期整新如旧;另一种方法是将新瓷放入酸性或碱性的溶液中浸泡,以获得作旧的效果;还有一种是用牙膏和水砂纸对新瓷进行加工,这样新瓷变得古旧,没有亮色。

二是提防用真坯作假瓷。此作假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取破旧瓷器的底部,粘接在伪造的新瓷上。款印是真的,但是瓷体却是假的;另一种是取无花的旧瓷,彩绘后重烧。第一种方法用高倍放大镜细看就能看出端倪;第二种方法应该从画风、釉彩上予以判断。

三是提防被掩盖缺陷的瓷器。有的作假方式是将破损的素洁古瓷用胶水粘合,然后为了掩盖粘合痕迹,就在裂痕处画上图案来掩饰。你要识破这些被掩盖的痕迹,就要用高倍放大镜仔细观察,还要从画风和色料的品质上找出蛛丝马迹。还有的对缺损的古瓷进行补接,比如,补耳、补足、补口等。这都是重新捏制缺损部分,然后施釉彩重烧。虽然价值可能很高,但是风格和色泽仍会有差异。因此,当你拿到一件古瓷时,必须要对这些重点部位仔细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