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 导航 >

探寻两块“元青花”瓷券的真伪

探寻两块“元青花”瓷券的真伪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元青花瓷器高仿鉴别

2020-02-25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瓷质买地券十分少见,而带元代年款的青花书文字买地券,真品更未得见。

有明初和明末两块青花墓志铭见诸于世,确为真品,而其他诸窑烧制的瓷质墓志也零星有见于资料记载中。

从这些瓷质地券和墓志的情况来看,均出自窑场附近地区,也就是只有窑场周边的地区,才有条件,有能力来使用它们,但使用者身份均不高。这也决定了这些瓷券和墓志所追求的是方便和实用。

通过对比这两块元代至正六年款的瓷券,我们发现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券中“……东止青龙,存青花白釉磁,九十九付,西止白虎,存刻花白釉磁,九十九付,南止朱雀,存红花白釉磁,九十九付,北止玄武,存白花红釉磁,九十九付……”这似乎说明了这份通神的地券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各色瓷器,而不是阻碍打扰逝者的诸鬼怪,更像是给今天收藏元青花大军的一张指引探寻方向的指路图。

单人墓中有一合地券即可,为何要二份内容相同的呢,若墓室四方各置一合,又为何只有两份呢,若认为还有两份已失,但为什么现存的每份都写明四方诸神呢,有违葬制。

若四方诸神须从不同颜色敬请,北止玄武应为黑色,何以白花红釉磁代替呢。

元代瓷器在当时如何准确称谓,尚不得知,但元人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中谓之“青白花瓷器”,无论其是指钴青料的青花瓷器,还是青白釉刻花纹的影青瓷器都与“青花白釉磁”有明显区别。

以上杂论只是就券说瓷,浅议它们的存在理由,而从地券本身瓷材特征上看,釉层及青花呈色无法细窥,难言确凿之据,但若为元代瓷板,应从背后无釉处垫烧,瓷胎白质地、呈色及垫烧物遗存的特征十分明显,而此两券背后则过于干净,虽然没有了第一代仿烧元青花瓷器时涂抹的浓重“火石红”痕,但现在景德镇的煤气窑烧制特征十分明显。

另瓷质地券烧出后,必会入土深埋,不会放入恒温恒湿的库房中秘藏,正如文中所说,此若真品,已有660年的历史,又埋于江西的高酸碱土壤中,无论是釉表和胎质表面均会留下明显的沁痕,即便是被出土后经过洗漂,均会留下痕迹,但此两块瓷券无论是入土后又出土传世,还是烧成后未曾入土(假设会出现这种情况)一直在世间流传,都会出现不同的痕迹,而此两块地券上毫无这种痕迹,所以,可以判定这两块瓷券均为现代景德镇新仿的“元青花”。

至于原文作者关于元青花奇迹般蒸发之认识,实则为大多数“假元青花”瓷器收藏者的误区。我们不能以个人主观意识为标准,当收藏无着时,认为其已神秘消失。当收藏到或真或假的元青花时,以为遍地是宝。我们借此可以想一想,官、哥、钧、妆、定等宋金时期名窑瓷器,又比元青花多了多少呢。有的连窑址尚未找到,但从来不见有人发此感叹。

国内的元青花精美之器不仅有,而且不在少数,近期英国拍卖的元青花“鬼谷子出山大罐”不就是百年前从大陆流走的吗?

近二十年来,经常有大陆某处出元青花之类的传闻,只不过它们出土后就杳无音讯,但绝不会被它的持有者拿出展示一番,因为他们知道它的来历及为此付出的代价,而拿出来炫耀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并导致许多麻烦。只有那些收藏了一屋子几百元或几千元一件的“元青花”收藏者才会振臂高呼。

在商品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收藏元青花已经是普通收藏者的梦想,西安著名的古陶瓷收藏家马广彦先生费数年之功,倾万元之巨,才把一块元代青花人物纹花盆残片等到手里。而那些收藏元青花瓶罐满屋的大户,既无资金支持,又无法律保障,怎么能收藏到如此之多的元青花的呢。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元青花真伪识别的要点


元青花传世品很少,私人能收藏到它也很难得,大多数玩瓷人能亲手把玩一下的机会且不多。因此如何鉴别元青花却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尤其在高仿技术很成熟的今天,市场上以假乱真的假货混杂极乱的条件下,无论是专家、行家都会容易“走眼”。过去许多专家们曾作过不少贡献,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这些方法去面对出土文物, 仅仅是为了断代,都是可行的。如果对市场来说,在鱼龙混杂、以假乱真的条件下来判别真假则显得无能为力了。

有些文章中指出:“元青花地釉总的观感为青白色,但青白的程度不一,有的白中泛点青,有的较白,有的偏青……,新品以青白釉为主,但呈色上有的偏白,有的青灰,有的青绿如同淡淡的湖水一般,或在釉面上做水碱痕迹及打磨作旧。

这样一段话很难给人们一个明确的答复,真品与仿品除了作旧打磨之外,其釉色如何区别?都是含糊不清的。

介绍鉴别的文章还说:“大型漂亮的青花瓷器,多为进口原料,色调鲜艳,有宝石兰的感觉,带有黑褐色斑点,有的微微带点锡光,手感微微下凹,这种斑点是自然形成的……。有的通体花纹色调不一致,有深有浅”。还说:“另一种为国产料,色调灰兰,这类仿品少见。新仿品的元青化是现代配制的青花料,呈现密集的黑褐色斑点,其色较浓重,侧视斑点处釉上浮有一层银灰色金属片(好象似的)。同时也强调仿品的通体青花深浅也不一致,但有兰黑的也有兰灰的,也有接近真品色调的。”

按上面这段叙述,真不知道其区别点是什么?让读者如何体会其中奥秘?

文章中介绍的第三方面是说明纹饰层次多,画的如何仔细,如何潇洒自如,如何流畅等等。从绘画的水平来说真品一般都画得好,但也有画得不好的,可是在当今社会,人们要仿古、要高仿,找个大师级画师来画又有何难?况且说画得好不好?流畅不流畅?都是软指标,不好评定,各人有各人的标准,无法统一,也难从中裁定真假了。这样的经验个人保留有用,传授他人太难。

鉴定师们往往要看器底,因此大多数人传授要领是看看砂底、火石红、挑刀、釉疤、斜削一刀等,这些记印对出土物有用,可对仿品就失去了作用。因为这些特征完全不费功夫都能仿得更像,因此死记这些特点不但鉴别不了仿品,反而让自己进入陷井。

综合以上诸多人们介绍的这些经验对付目前的高仿市场是没有任何价值,也许专家们各有一招,保密不外传了吧。

笔者认为要学会识假就要掌握那些想仿也仿不成的特点,从特定的条件下去发现这些特点是目前还来不及仿的东西,至于今后造假者跟上形势又出新招那我们也只好甘败下风了。

笔者对元青花真仿识别的要点提出初步的建议,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或补充。

1、在按照元青花基本特征(胎釉、造型、纹饰)进行观察后,并不存在疑问的前提下再进一步观察其老化程度,如果是“生坑”出土物应该有牢固的土斑和土腥味,如果是“熟坑”的传世物则风化、氧化、磨痕、染旧等自然老化明显,而不是碱咬或人工打磨。几百年前的东西和现代新品之间的比较应该好判断。

2、真元青花的胎质有两类,一种为白灰色,一种为黄白色。这是由于几百年前的瓷土矿所决定的。那个时候的工艺设备和生产水平所限,其烧制出的胎质比较疏松,其中含有粗大颗粒,显得不那么细腻、不密实、不光滑,而今天的瓷土是洁白、细润、密实的且很光滑,这特点想仿也仿不了。

3、元青花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始期,为唐、宋青花萌芽期的继续。成熟期,也就是元朝至大代到至元代,这个时期生产青花已经过渡到正常水平,最后发展到顶盛期,也正是国外大批贸易要求出口元青花的时候,由当时中东地区伊朗国人带来的钴矿石,要求按外国人生活习惯烧制大型青花器的至正时代,故又有叫“至正型”青花。这种青花色泽极好的原因是用了国产矿石和进口矿石二元配方的结果。(含钴量超过0.5%)。这三个不同时期所用的青花料中由于含钴量的不同则釉色也不相同,早期的浅灰色青釉已不复存在,故早期元青花很好鉴别。中期的元青花色泽明亮,但青花以兰为主,泛点点灰色,很幽青柔和,与近代青花都不同,唯独这几年来高仿至正型青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仿品的兰艳浓重的程度实不易区分。因此凡遇到至正青花时应多从其它方面进行比较,不应被色调所迷惑,但一般高仿品虽色泽相近,其老化程度远远赶不上自然老化或刚出土的真品。

4、据笔者研究和江西周方清先生认同,对早期、中期和至正型青花的区别可以借助镜下观测汽泡的形成,我们发现早期和中期的元青花的釉下极少气泡或不存在气泡,只有至正型元青花才有气泡,且小气泡多,大气泡少。这一点也是仿制者难仿成功的。更是鉴定的一个主要指标。

5、根据这些特定条件比较之外,进行密度测定、元素测试分析都会有助于鉴别的方法充实和完整。

从瓷器釉面显色鉴别元青花真伪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已经走向成熟,制瓷原料已由传统的瓷土“一元配方”改为采用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并在青花器烧制上有了新的突破,在胎体上用钴料描绘纹饰,然后施影青釉、白釉、卵白釉等釉料,在高温1200℃左右一次烧成。元青花瓷以它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纹饰风格,为收藏界所珍重。

景德镇窑青花牡丹纹罐

近年来,笔者已鉴定过不少仿制的景德镇元青花瓷器。据初步统计,仿制元青花的中、低档水平瓷器占有97%左右,高仿、精仿的青花瓷占3%左右。我认为这类瓷器有一个共性特点,那就是器身的釉面显色无法达到景德镇元代真品的程度。现就元青花釉面的显色的鉴定谈一点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元朝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元代至正期烧制了各类精美的瓷器,大体上早期釉面莹润透亮,微带淡青色。瓶、罐类釉面亚光居多。至正中期釉色白中泛青,光洁滋润。晚期则较白,称卵白釉。这是含铁比例不同所致。元代早期因铁含量较高,故釉色微闪青蓝。中、晚期随着陶瓷釉药技术的进步,釉中铁含量渐渐减少,器物釉面白度也相对提高。元代青花瓷早期釉料的结构也由宋代的石灰釉变为长石釉,这种改变使胎和釉之间的成分差距缩小了,在同一高温还原气氛下,胎与釉能够相互构成良好的整体。同时由于窑火温度的提高与还原气氛的稳定,釉层中的气泡也增加了。

元青花瓷的釉色以白中闪青者居多,莹润透亮,有的釉层会出现厚薄不均的现象,厚的地方呈鸭蛋青色,有的釉色含青显淡牙黄色。元代青白瓷的釉色温润中略带淡淡的蓝色,好像鸭卵一样,故又称卵白釉。

青花凤穿花执壶

对景德镇宋元湖田窑标本测试发现,元代釉中氧化钙的含量从宋代的15%左右减少到8%~9%,而钾、钠等含量从宋代的3%左右增至6%左右。成分的变化使釉的烧成温度提高,也使釉的浓度增高。因烧制的温度不同,釉面的显色也相应地改变了。

景德镇瓷釉料宋代以前采用釉果掺入釉灰配制。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釉灰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石。元代时增加了釉果,减少了釉灰的用量,这样,釉层的三氧化二铝增加而氧化钙减少,改变了釉面状态,釉表光泽柔和。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部分标本的釉层,在密布的雾状大小气泡中无中等气泡过渡,同期的早期青白釉也称透明釉。元代枢府釉无这种情况,也可以说,早期元期青花瓷和枢府釉是没有气泡的。

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

元青花瓷的三种釉面

①青白釉,又称影青釉。元末青花瓷的青白釉是影青釉的衍生物,同元代早中期青花的影青釉或青白釉有所区别,釉面泛灰或泛黄,釉层光泽较强,或为亚光。元期青花瓷施青白釉,莹润透明,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细密的皮壳层,釉面不光滑,用手握摸有凹凸不平感。器身胎釉微闪青蓝,温润中略显淡蓝,除足圈显水绿色外,器身胎釉往往显出淡牙黄色,有时显出乳浊白色,它的显色会随空气中的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微显不同。元期青花瓶、罐类,斜光透过胎釉会略显出无规则的米白色丝线条纹,也称釉纹饰。元期釉下青花上无气泡,温度偏高时胎釉显干,但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元期釉面的显色似有活性之感。

②白釉。从至正年间开始使用,釉面白中含青,釉色莹润透亮,光洁滋润,积釉厚处显鸭蛋青色,釉色亮度时常会有闪动感。足圈釉面显出淡淡的水绿色。

③卵白釉。元末青花上开始使用,釉层乳浊,多用于小型器,以高足杯、碗、钵、小罐类居多,这些器物的外圈往往留下浸釉时手抓留下的指痕。高足杯的高足内侧近底处有一圈宽窄不等的釉痕,器盖内侧素胎,呈浅土黄色,见细微釉斑。

主编微信ID/电话:13512153405

元青花瓷有价无市


古代金银器上的花纹装饰

位于格哈默沙村的古代“苏麻泥青”料矿洞

古代“苏麻泥青”料矿洞口

伊朗博物馆藏元青花大盘上的釉里红方章款

国内藏家所藏青花瓷器上的釉里红款识波斯文写法有误,疑为中国人所写

【导读】:乱世黄金,盛世收藏,如今千千万万的人已经投入到收藏古董这类大军当中,而瓷器尤其被人所青睐,一件精美的瓷器不仅传递着历史文化的走向,又象征着高贵与品位,所以每个追求瓷器收藏的人都是追求品质生活的人,但市面上越来越多的奸商看到瓷器的有利可图,仿制了太多的赝品,让收藏爱好者难分真假,甚至上当受骗,所以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解读一下元青花瓷的历史由来以及它的鉴赏知识,希望大家能在这篇文章中了解元青花瓷的历史,更懂得如何鉴赏元青花,让自己的双眼不再受任何蒙骗。

公元13世纪,蒙古族崛起,建立了元帝国,揭开了中西交通史的重要一页。元帝国征服了欧亚许多民族,使其统治范围横跨欧亚两洲,中西交通往来十分频繁,海外贸易发达。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器不但在国内有广阔的市场,而且大量销往海外。

到14世纪以后,中国的青花瓷器就通过贸易的渠道输往西亚、东南亚、南非、欧洲等地。这些青花瓷今天能看到的不外乎当时出口而保存至今的传世品,以及古代遗址和墓葬发掘出土的发掘品两类,其中传世品主要集中于伊朗德黑兰与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此次能有机会来到伊朗德黑兰国家博物馆(微博)亲眼见到这些传世至今的精美元代青花瓷,实现了笔者50多年的夙愿。该馆的收藏不仅数量大,质量精,而且来源可靠,科学价值极高。这是中伊两国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我国青花瓷器的珍贵实物资料。这些青花瓷器是在元代江西景德镇烧制出口到波斯地区的,所以在国内十分少见。现在由于国内元青花瓷器出土多了,可资研究的资料得到了丰富,它们在造型与花纹装饰上与伊朗德黑兰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点,与之进行比较研究,是我们此次来考察的一个重要任务。

青花原料为氧化钴,是一种着色力极强、稳定性好的彩绘原料,它不仅烧成面较宽,而且容易烧成,这是它的主要性能。氧化钴一般含有氧化铁与氧化锰等多种元素,其他元素含量的多少,决定了氧化钴的性质。经科学研究,我国古代青花瓷器使用的青料分进口与国产青料两种。进口青料称“苏麻离青”,又叫“苏尼勃青”。这种青料含氧化铁成分高,含氧化锰成分低,并含有砷,是一种高铁低锰料。国产青料含氧化铁低,含氧化锰高,是一种高锰低铁料。这种进口青料的最大特点是高铁,在还原焰中烧成,呈黑色结晶斑块,绘制纹饰线条具有晕散、流淌的特征。因此,这种青料的性能会直接影响纹饰密集、多层次的装饰效果,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这种多层次、密集型、不留地的装饰风格,正是来自波斯,古代清真寺的装饰花纹与金银器的装饰风格,以及地毯上的各种缠枝莲纹、莲花瓣纹、卷草纹、s形纹和回纹等,都与元代青花瓷上的装饰不仅在题材与结构上相同,而且在艺术风格上也如出一辙(图1、2),难怪有的学者称它为“波斯风格”。满足青花纹饰的密集型以及多层次不留地装饰的要求,首先必须对进口青料进行改造与提炼,才能使用。氧化钴是一种着色力极强的彩绘原料,用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青花的呈色效果。绘瓷时要浓淡适度,厚薄均匀,还要求画工掌握好一定的速度,用笔不能停顿。烧窑技术尤为重要,窑温的高低,窑炉的气氛等,都会影响到青花的呈色。窑温过高青料流淌,过低时又会影响到青花的呈色。

以上对青料性能的改变,青料的科学使用与绘制,以及青花瓷器的烧成这一系列的创造,才解决了元青花艺术风格(波斯风格)与青料性能之间的矛盾。这就是元青花瓷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原因与其特征的由来。可以看出,这种元青花瓷器是用最好的原料制作,筛选最精的青料绘制,由最好的窑工烧制出来的,代表了中国青花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

元代青花瓷得以创新与发展,除了国内外需求这一主要原因以外,元朝各种艺术形式与多样性文化来源,也影响与造就了青花瓷器以新异的面貌独树一帜。

我们站在了格哈默沙村,据说矿在60年前已经封了,矿也塌了。但两个洞口还可看见(图3、4)。我们在周边找到了闪着银色光芒的石头一一“苏麻泥青”。同时,也印证了13世纪波斯语复印本记载的真实性。

以上文中有关地名、矿山名、钴料名等有混淆处,应正名为:拉杰瓦德为矿山地名,格哈默沙与夸姆萨为村名,苏来麻尼与苏来曼尼为“苏麻泥青”。

我们这次调查的目的地是到达了,但调查的目的还没有达到。这是因为按照伊朗方面的规定,矿石不能随身带出,一定要等有关部门的批准后寄到上海,经过科学测试后才能证实。

元青花所用的“苏麻泥青”属进口青料,过去弄不清楚具体产地,学术界的说法也不一样。这次赴伊朗实地考察,可以说是较深层次研究的一种空前举措,其意义十分重大。它不仅弥补了元青花瓷器研究上的空白,而且为科学测试对比元青花的真伪提供了新的可靠的鉴证资料。如果我们用新发现的“苏麻泥青”即古代用于元青花的着色钴料来制作青花瓷,并与新仿品进行对比的话,就会一目了然了。

元王朝为了发展对外贸易,适应销往国家和地区的需要,鼓励来料加工,使用进口青料,采用与借鉴异国的造型、装饰进行生产。因此,作为特殊外销商品的青花瓷器,就更多地吸收了伊斯兰文化因素,呈现出其风格的多样性。因此,元青花瓷器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又是中西亚文化直接交流融合的结晶。

【小结】:通过小编的介绍,我相信大家一定对元青花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基本学会了该如何鉴赏元青花,希望大家能把看到的知识都能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在青花瓷给我们带来多姿多彩的生活的同时,更能让青花瓷文化源远流长!

高安博物馆藏元青花瓷与元青花瓷鉴定


元代青花瓷器中以高足杯、盖罐、梅瓶、玉壶春瓶、大盘5种造型的器物为多,此外还有觚、葫芦瓶、执壶、扁瓶、水注、小罐、小碗等。其成型、烧造工艺有如下特点:

1.器型多数不是非常对称,大器用手抚之表面凹凸不平,这是由当时生产水平和生产工艺决定的。

2.大罐、琢器由两节或多节分段成型后粘接,底部另接,腹部和底的接胎痕明显。高安博物馆藏云龙纹荷叶盖罐上充分体现出这种成型工艺。“数”字款梅瓶出土时脱底,能见内壁,为直观地了解梅瓶成型工艺提供了条件,其在成型上采用五段四接成型工艺,梅瓶的颈、肩、腹、胫、底分段制作后,再用胎泥粘接成型。

3.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处常见一内凹的圆点,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圆点就是由此形成的。兽耳盖罐、梅瓶、釉里红开光花鸟罐底部均有此特征。

4.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齐,呈弯曲状。大罐、梅瓶突出,底部多有旋痕。

5.大器底无釉,多数带有粘砂痕,底部常见大小不一的釉斑,釉厚处呈鸭蛋青色。

6.大件器物内壁粘接处常不修胎,但也有修胎的。

7.碗类底足中心往往有乳钉状突起。

8.高足杯的杯身与杯把为泥接,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

9.子扣套合结构的盖,采用子扣与器盖先成型后粘接工艺。“射”字款梅瓶的盖、云龙纹兽耳盖罐的盖上能清晰地看见接痕。

10.器物的底部有带火石红的,也有不带火石红的。

造型、工艺上的随意性体现在:

1.高安博物馆藏6件梅瓶的盖,除“书”字款梅瓶的不带管柱形子扣,“数”字款梅瓶借展上海博物馆待考外,余者都为管柱形子扣套合结构。

2.“礼”“乐”字款梅瓶的口沿转折处呈弧线弯曲,而典型元代梅瓶口沿转折处呈直角。

3.9件高足杯的造型上或多或少都有变形,且高度不一。

4.2件荷叶盖罐的高度、腹径和盖的大小、子扣的高度、盖钮的造型也不一致。

仿品的特征:

1.受蓝本的制约,仿品轮廓线显得生硬呆板,不及真品流畅。

2.仿品的口沿和圈足过于规整生硬,如:高足杯仿品圈足足端厚薄一致,过于规整。

3.仿品多数采用液化气窑烧造,有的为了在器底出现火石红的效果,在器底撒上一层谷壳灰烧制,但与真品上的火石红还是有差别的;而且仿品的粘砂集合板结,分布不自然。

4.仿品有意突出某些特征,但是太强烈,看上去不自然。如有的大器为强调分段成型工艺,器物的接缝太突出,过于生硬;碗类底部的乳突过分强烈。

官方VS民间命运两重天 元青花的两个“江湖”


一直以来,元青花瓷器因其稀有和工艺精美,在瓷器中身价贵为翘楚。而另有大量来自民间的“元青花”却始终不被认同。

来自官方和民间的截然相异的态度,使得这个身份尊贵的文物,长时间以来面临着尴尬的冰火两重境地。

不少前往首都博物馆参观正展出的“元代青花瓷文化展”的参观者如同“朝圣”。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元青花收藏爱好者,手持手电筒,或俯身、或探头,对展品的釉色、胎质、器型等一一进行细致观摩。

如果上前跟他们聊,他们或者会对展品侃侃而谈、啧啧称奇,时而却又讳莫如深,摆手不言。

这都缘于展览的主角是——元青花。

对于众多收藏者而言,元代青花是一个传奇。700多年前,这些产自元代、如水墨画般明净素雅的青花瓷奇迹般地骤然出现,拉开了此后青花瓷成为“国瓷”的序幕,也留给后人一个个待解的背影。

关于元青花,“说不清”的事情太多。近年来,民间大批“元青花”的出土和交易,使这一“至尊级”文物又起争执,关于来自官方的“正牌元青花”和民间“黑户元青花”的名分之争,成为收藏界一直以来的敏感话题。在展厅内人头攒动、参观者闪烁其辞的背后,也隐隐地透出展厅外众人对元青花的种种分歧。

扑朔迷离的元青花

从今年3月到6月,首都博物馆举行为期三个月的元青花展览。这一展览早在10年前就开始策划,却历经波折。虽然据中国古陶瓷鉴定专家、首都博物馆副研究员王春城表示,参展的元青花远未达到他所期望的数量,但国内24家博物馆的67件镇馆之宝,加上从伊朗国家博物馆远道而来的6件元青花,其规模在北京乃至全国已为罕有。

目前,大部分体制内的专家都认为流传下来的元青花非常稀少,全世界的真品仅有400件左右。伊朗、土耳其、英国等国的博物馆大约收藏了200余件,国内现藏于各级博物馆的元青花只有100余件。

这意味着,在获官方承认的国内真品中,厅里展出的这批73件元朝青花瓷,几乎占了元青花总量的四分之一强,无怪乎媒体将这个展览冠以“元青花狂欢”的字样。

稀有之下,一件元青花的市场价值究竟多少?举个例子来说:2005年,“元青花鬼谷下山纹故事罐”在伦敦拍出了2.3亿元惊人天价,让元青花从此一器难求。而此次首都博物馆展出的元青花中,包括云龙纹梅瓶、蒙恬将军玉壶春瓶在内的很多件展品,艺术价值都不比“鬼谷下山”逊色。

青花瓷的魅力,“元青花”后续“元贞青花”受追捧


近些年,在国内外的一些大型拍卖会上,经常看到“元青花”的价格之高令人咂舌。由于“元青花”存世稀少,价格之高,更增添了它的神秘性,引发了大家对于青花瓷的热爱和追捧。

仿元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青花瓷以“元青花”最为知名,价值也最高,可是因为瓷器本身难以保存,再加上从古代到现在,中国几经风霜的历史动乱,元代青花存世已经可以说是稀有,这更加吸引了人们对“元青花”的追捧。由于“元青花”的稀缺,人们只能另辟蹊径,如今一种“元贞青花”广受追捧,重现了青花瓷的魅力,吸引了大批前来选购的人们趋之若鹜。

“元贞青花”是北京元贞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旗下的产品,北京元贞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继承、传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主旨的专业文化公司。同时集展示、收藏、交流、鉴赏、修复于一身,兼及影视、设计、文化产品的制作及销售。多元化的经营,旗下唯一的产品就是“元贞青花”,打造出了一张与众不同的名片。

北京元贞文化展厅

中国青花瓷的发展从唐代至两宋是萌芽阶段,元代后期青花瓷成熟一步到位。从明代永乐、宣德朝是青花瓷黄金时代,被誉为明清以来最好的青花。清康熙朝民间青花瓷进一步发展,是中国青花瓷的鼎盛期。由于“元青花”存世极少,此经典的美丽之物被遗忘被忽略的太久。

如今的“元贞青花”以成熟期的青花瓷代表阶段元、明清时期的经典之作为制作参考,在制作工艺上更胜一筹。种类更多、图案更加丰富,还可以接受私人定制的“元贞青花”走进我们的生活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品味和情趣。正值“元贞青花”三周年到来之际,在天猫元贞青花旗舰店和京东元贞青花官方旗舰店中,更多的价格促销活动,得以让更多人得以把青花瓷请回家,享受青花瓷带来的高雅生活品味。

仿元青花缠枝花卉纹盖碗

著名瓷器鉴赏专家王先生说:“女孩子要富养并不是要在她身上花多少钱,而是从小培养孩子接触好的东西,增加孩子气质和品味。我们家吃饭用的就是最好的瓷器,这样孩子长大后不会看走眼。”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的“元贞青花”倍受追捧的背后,说明了任何时候美都不过时,青花瓷的美丽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追捧者。

元青花和元青花瓷器鉴别


元青花无疑是中国瓷器的发展史巅峰艺术品瓷器之一,元青花的出现成为我国制瓷工艺划时代的事件,不仅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青花是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青花瓷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元青花是元朝政治思想、宗教信仰、治国方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在元代以前,中国瓷器还没有形成书写纪年款识的惯例,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的正定青花瓷第一次向世人宣称,中国元代景德镇烧造过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装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青花料直接在白色胎体上描绘纹饰。另一种是以青花为地,衬托白色花纹。这种装饰形式始于元代。留白纹饰都有凸起。

元青花瓷器注重绘画笔法,绘画技术高,挥洒自如,有时锋芒太露、不究细节,一笔点化往往越出边线。尤其是人物,运笔急速,但求神似。但其沉着痛快、爽利劲健却为后世青花远远不及。元青花瓷器“纹饰繁密”,却繁而有序、层次清晰。

元青花发展的三个时期

元代青花瓷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期。

1,元青花初创期(1278年---1347年至正七年):元代1271年---1368年,1278年忽必烈就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烧造枢府瓷器。有朋友提到,在设立浮梁瓷局之前元军已经占领中亚(伊利汗国1258年灭阿拉伯帝国阿拔斯朝),中亚一直烧制釉下蓝彩陶器(冯先铭《中国陶瓷》有详述),用的青料就是苏青,元青花就是把蓝彩陶换成蓝彩瓷,质量远优于陶器。伊利汗国的传统需求导致了元青花的诞生,因此元代早期的枢府釉印花和青花结合的资料就是元青花初创期的实物。

初创期的断代标准器有杭州纪年墓出土的青花塑像(1336年),景德镇出土的带年款青花釉里红器两件(1338年),在三件器物上我们可以发现,青花都不是主题装饰,而且发色不佳,说明此时的青花还未成熟。

2,元青花成熟期(1347至正七年---至正20年1360年):四川雅安至正七年的罐是质量非常高的青白釉,写款青料是上等进口料,说明到这时元青花已经非常成熟,这段时间还有至正11年款的大瓶存世。朱元璋占领景德镇的时间应该是至正20年,那么这13年的优质元青花作品主要用于对外贸易和进贡蒙元贵族使用。包括高安窖藏和土耳其托布卡比宫的多数元青花都应该是这段时间制作的。

3,元青花元明过渡期,即朱元璋控制时期(1360至正20年---1369洪武2年):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质量与明初官窑接近,并且出现大量汉文化及和亲故事题材,主要用途是御用、赏赐宠臣、作为国礼笼络中东汗国,一些大件的人物画元青花在国内基本上都出于明初的王侯大墓。洪武2年御窑厂建立,开始烧造洪武官窑,这9年可称为元明过渡时期,一些器物很明显具有明初官窑的特征。反映了景德镇窑瓷器从元至明永乐朝一脉相承之关系。

元代青花瓷器的鉴别

1.元代青花瓷存世量非常少,元青花鉴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数量,元代青花遗址只有两处,北京元大都后英房遗址和江苏扬州宋大城遗址,出土4件元青花瓷器,传世的元青花主要收藏的在国外,一共存世的就15件,所以收藏元青花要知道目前世界上和中国元青花存世量就不会盲目收藏,不要被古玩市场上的价格所迷惑,这是收藏大忌。

2.从元青花瓷器烧造工艺档次鉴别

元青花瓷器跟明清元青花官窑瓷器不一样,在景德镇御窑没形成之前,元青花烧造活动是根据精美多少烧制的,所以形成了不同档次的瓷器,分为三个档次:

第一类:至正型青花是元青花的标准器(最高档次,相当于明清官窑瓷器),以外销为主的大型青花瓷器,采用进口的波斯钴料。

第二类:元青花是中档青花瓷器,主要是国内窖藏以及墓葬出土的元青花文物,这些青花瓷一般青花颜料是国产的,造型中等,泛灰的居多。也有深黑的颜色,显得不干净。50年代以来,国内陆续发现元青花一百多件,器形有玉壶春、花觚、梅瓶、纹盘等。

第三类:这类青花瓷是抵挡青花瓷器,这类元青花主要是出口菲律宾、印尼等东南海国家。元青花用灰黑色土青料,过火发黑、欠火发灰。

从元青花瓷器烧造工艺档次鉴别元青花的发色以及散晕和工艺,虽然元青花没有款识,但是这些工艺是鉴别元青花的依据之一。

3.从元青花造型上鉴别

鉴别和辨别元青花年代,跟其它种类的瓷器鉴别方法一样,从器形上鉴别,器形有大中小,胎体厚重的大件瓷器有梅瓶、葫芦瓶、兽耳瓶、大盘、大碗等,还有中小瓷器玉壶春瓶、蒜头瓶、花觚、戟耳瓶、执壶、凤流壶等,这些造型也就20多种,完全可以记住的,对后仿造的需要仔细鉴别细微变化,有无手工力坯或拉坯的痕迹。

4.从元青花胎质瓷器圈足鉴别

瓷器胎质粗细要与元代同时期的其它品种瓷器相同,不能太细。太细腻多是经过现在机械球磨所致。自然粗胎和加工的粗胎还是有区别的,真品元青花胎色灰白,颗粒较粗,器物底部不施釉涩圈沙底,圈足内常有沾沙现象,火石红的胎偶有发生,但是已经不能作为主要鉴别依据了,以为你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可以做得很像的火红石了。

大罐底部的涩胎上沾有滴状釉泪,也是元青花较为普遍的现象。玉壶春瓶圈足的圆圈多位不规则,留有手工制坯的痕迹。瓶罐内分烧接坯痕明显。

5.从青料上鉴别元青花

元青花的用料比较负责,既有进口的波斯青料,也有国产的青料,用料不同直接导致烧出的花纹色泽的千差万别。

6.从元青花瓷器纹饰鉴别

元青花受到蒙古族和西亚的影响,多是西方元素图案,所以中原地区的人物故事纹饰图案不多,所以收藏元青花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

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梅瓶

青花云龙纹梅瓶,元,高41.6cm,口径6cm,足径14cm。

梅瓶折沿,细颈,丰肩,肩以下渐敛,圈足。足底无釉,泛火石红色。外壁自上而下以青花双弦线把纹样分成5层。肩部绘卷草纹和下垂云肩纹,云肩内绘缠枝菊纹,云肩纹间饰卷草纹。腹部绘云龙纹。胫(jìng音径)部绘卷草纹和仰莲瓣纹。

此器造型秀美,做工细腻,云龙纹描绘得形象鲜明,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的典型器物。

元代青花的装饰借鉴了一些元代丝织品图案,大量使用的垂云纹和如意云头纹便是由披肩演变而成。

元青花凤首扁壶:“变废为宝”元青花


10年前,我曾在河北保定的一个县城工作,闲暇时喜欢逛古玩市场。有一次,当我临走之际,当地一位好友赠与我一堆瓷器碎片,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他的父亲不小心摔碎了,他留着也没多大用处,既然我喜欢收藏,就送给我作个纪念。

回城之后,我随手把碎片放到箱子里,渐渐淡忘了此事。去年初,我去北京游玩,慕名去了首都博物馆参观。在陶瓷馆里,我突然发现一件青花瓷器与朋友送我的瓷器碎片上的花纹很像,旁边注明“元青花凤首扁壶”。于是,我顾不得游览,马上去火车站买了当晚的车票。第二天早上回到家里,拎上箱子找到一位古陶瓷修复专家帮我修复。

3个月后,专家告诉我,根据该瓷器的胎质、釉质、青花纹饰及成型工艺等综合判断,应属元代青花珍品———青花凤首扁壶,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而且这件青花扁壶与首都博物馆所收藏的元代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非常相似。

细细端详,该器是元代特色器型,高17.2厘米,底座长8厘米,宽4厘米,壶身为扁圆形。此物为盛水器具,直口圆唇,短颈,扁圆腹,浅圈足,壶左以昂起的凤首作流,分两侧出水,经过一段距离后归为一股水流,凤鼻前顶着一颗宝珠,壶右有卷起的凤尾作曲柄,壶身上部两侧绘有凤翅,下部绘有一丛茂盛的缠枝牡丹。青花图案粗中有细,笔意恣肆汪洋,给人一种雄浑大气的美感,这也是元青花的时代特征。它的制作过程采用了多种工艺,壶流为模制成型,壶柄为捏塑成型,装饰和造型融为一体,其构思可谓独具匠心。

虽然修复后仍有多处破损之处,但它在我的心里却是完美的。夜阑灯下,爱抚、把玩着一件精美的元青花,用心去实践它的工艺,用爱去复原它的完整,你就一定会豁然开朗,原来是“风流不用千金买,月移花影玉人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