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古代瓷器杯和壶一起 > 导航 >

花间一壶酒 让古代诗人欲罢不能的建盏

花间一壶酒 让古代诗人欲罢不能的建盏

古代瓷器杯和壶一起 古代瓷器壶 古代盛酒的瓷器

2020-09-23

古代瓷器杯和壶一起。

建盏精品

建盏是汉族传统名瓷。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

建盏斑纹主要有曜变、鹧鸪斑、油滴,兔毫等,其中以金兔毫、银兔毫为主,这些建盏的名称也是根据纹饰命名的。建盏斑纹是在还原气氛中通过窑内1300度以上的高温焙烧而自然形成的,是建窑的杰出成就。由于这类结晶釉在窑炉高温中易于出现变化,难以控制,加上氧化铁含量高的坯体难以承受高温变化,窑烧制一件外观没有缺陷又具有兔毫或油滴等斑纹的建盏是很困难的,即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其成品几率也非常低。

建盏纹饰

推杯换盏有两种意义:古人不仅指喝酒的意义更深的含义是达官贵人一般都不用杯子用盏,指升官了把杯子换掉可以用盏了;二者是送盏和受盏之人都把对方视为好友知己之人可以交心推心置腹之意义。

建盏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

精选阅读

清代紫砂:一壶之上集工艺之大成


清代宜兴陶业进入全盛时期,是紫砂壶艺术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特别是装饰艺术发展到了又一艺术巅峰。手工工场的出现令分工日趋细密,技艺逐渐完善,至清末鼎蜀一带出现“家家做坯,户户务陶”的繁荣景象。清代的紫砂在选料、配色、造型、烧制、题材、纹饰、工具各方面均优于明代。

清朝初期,几何形器非常流行,筋纹形器和自然器已发展成熟。技巧精湛、善于创新的陈鸣远是其中佼佼者,与时大彬并称,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争鸣远碟”之誉。以陈鸣远为代表,其制作的茶具和杂件雅玩,线条清晰,轮廊明显,特别是他塑造的自然形态作品,是无人可以比拟的,其独到之处在于雕塑装饰、款识书法雅健,作品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深受时人喜爱。至今被视为珍藏。其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其艺术超尘脱俗,其作品表现淋漓尽致,精妙绝伦。陈鸣远开创发扬把中国传统文化诗词书画,山水梅竹的装饰艺术方式引入了紫砂陶壶的制作工艺,助饮茶兴,益人兴致,把壶艺、茶趣融为一体,极大的提高了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在紫砂陶艺发展史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清中叶以后,文化参与紫砂壶的制作,一壶之上集工艺技法之大成,可交替运用书法、诗画、篆刻、雕塑、镂空、镶嵌、泥绘、彩釉、绞泥、掺砂、磨光等技法,因器而异,变化丰富。文人参与制壶,是清代紫砂壶艺突出的时代特征,且成为清代壶艺的主流,给壶艺发展以极大的推进。嘉庆年间知县陈曼生爱好紫砂壶,精于书法、绘画、篆刻,亦属名家。为振兴陶业,手绘十八种壶式,即曼生十八式,并邀制壶艺人杨彭年、吴月亭等为他制壶,又邀文人好友为之绘画、刻文,世称“曼生壶”款“阿曼陀室”。使得紫砂壶成为高雅的陶艺作品。这个时期在壶身题款成为风尚。由艺人杨彭年制作、名家书刻铭文,风格古雅简洁,这类壶的壶底、壶盖、壶身常留下定制者、制作者、刻书画铭文者的名款。宜兴紫砂壶“字依壶传,壶随字贵”由此而盛。

清道光、咸丰年间至清末紫砂壶的壶形和装饰,在该阶段愈加变化多端,千姿百态。工艺追求简洁,壶式结果取材于自然的瓜类并配以简单线条,极为精巧。邵大亨创作的鱼化龙壶灵巧可爱,盖上龙头可活动,龙舌能伸出;百果壶匠心独具,壶身圆形,上贴白果、瓜子、栗子、红枣等各式瓜果,以莲藕为壶嘴,菱角为壶把;还有竹节提梁壶。太湖石提梁壶等。黄玉麟将古代青铜器和陶器艺术特色融化到紫砂壶的制作中,技艺精湛。至清朝晚期,题款、以壶赠友成为时尚,壶价日高,贵于金玉,《桃溪客语》说“阳羡(即宜兴)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可见其名贵。

明清时代,亦多用龙窑烧造紫砂陶器。清代前期宜兴龙窑约有四、五十处,除分布在鼎蜀镇周围外,青龙山南麓和北麓、任墅石灰山、川埠宝山寺及上袁、潜洛、汤渡等地均有。清末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在南京举办了我国“南洋第一劝业会”,其宗旨是为奖励农业,振兴实业。宜兴阳羡陶业公司的紫砂陶器获奖。

建盏的釉色品类


中国的黑釉瓷产生于东汉时期,经过近千年的发展,至宋代到鼎盛,建窑更把黑釉瓷推向了厉史的高峰。

建窑黑釉属于古代结晶釉的范畴,含铁量较高。在高温熔烧过程中,由于窑内火候的高低和氛的变化,使釉面产生奇特的花纹。这些釉面花纹与华丽的彩绘或繁缛的雕饰不同,它们是釉料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中产生变化的结果,似为“窑神”之作,产生了特殊的艺术魅力,陶瓷工艺界称之为“窑变”。由于非人力所为,因而更显名贵。

建窑首创的兔毫等结晶釉变化莫测,博得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喜爱和赞颂。建窑黑釉普遍采用蘸浸法一次性施釉,且釉层普遍较厚,釉汁肥润。由于建盏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其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有余釉在高温易于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建窑黑瓷玻化程度较高,釉面光亮但不刺眼,给人以宁静庄重之感。由于釉料配方的不同,窑内温度及气氛的变化等因素影响,建窑黑瓷釉面又呈现多种纹理。对于这些釉面纹理的命名,陶瓷界尚有不少争议,本书在尊重厉史文献记载的同时,也采用部分约定俗成的称呼,大致将它们分为乌金(绀黑)、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及杂色等六大类。

1、乌金(绀黑)釉:“绀黑”一词在宋代蔡襄的《茶录》中已有记载;“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这是建窑黑瓷较典型的釉色。乌金釉有的表面乌黑如漆;有的则黑中泛青;此外,也有的呈黑褐色或酱黑色。一般来说,酱黑釉釉层普遍较薄,光素无纹,早期建盏的釉色多属此类,釉面略显呆板,黑而不润,极少挂釉。建窑乌金釉釉层普遍较厚,“色黑而滋润”,上乘者亮可照人,表现出庄重素雅之美。

2、兔毫釉:“兔毫”一词在宋代文献中也已平凡出现,如《茶录》中“纹如兔毫”、祝穆《方点胜览》中“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以及苏东坡、黄庭竖、杨万里等诗文中都频频出现这个词。兔毫是建窑最典型的且产量最大的产品,以致人们常常习惯以“兔毫盏”作为建盏的代名词。所谓“兔毫”,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中透析出均匀细密的丝状条文,形如兔子身上的毫毛。由于“窑变”等因素影响,兔毫形状既有长、短之分,粗、细之别,颜色还有金黄色、银白色等变化,俗称“金兔毫”、“银兔毫”等。宋微宗在《大观茶论》中写道:“盏色贵有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黄庭竖《信中远来相访且至今岁新茗》诗云:“松风转蟹眼,乳花明兔毛”蔡襄在《试茶》中也赞道:“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雪冻作成花,云闲末垂缕。愿而池中波,去作人间雨。”

3、油滴釉:“油滴”一词至迟在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就已出现在日本的文献中。成书于日本应永年间(1394-1472年)的《禅林小歌》中载:“胡兹盘以建盏居多,有油滴、曜变、......天目。”“油滴”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尚未发现。此种称呼目前陶瓷界尚有较大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油滴”是宋代文献中所指的“鹧鸪斑”。所谓“油滴”,是指在乌黑的底釉上散布着无数具有金黄色或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斑点,故又有“金油滴”、“银油滴”之分。这种斑点多为圆形,大小不一,大者直径一般为三、四毫米,最大者达一厘米;小者仅一毫米,甚至细如针尖,形如沸腾的油滴散落而成,使人眼花缭乱。油滴也是一种结晶釉,烧成难度较大,成品率低,传世或出土很少。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收藏的一件南宋油滴天目碗被视为国宝级文物。90号窑址堆积层中也出土一件油滴碗,该碗口径12厘米,底径3.6厘米,高4.6厘米。在日本文献记载中,“油滴”是仅限于“曜变”的名贵瓷品。在现代收藏界,“油滴”也是建盏中可遇不可求的珍品。

4、“鹧鸪斑”:“鹧鸪斑”一词在宋代文献中常有出现,如陶谷《清异录》中载:“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方舆胜朗》载:“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黄鲁直诗曰:‘建安瓷碗鹧鸪斑。’”僧惠洪诗中也写道:“点茶三味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陈蹇叔也在诗文中赞道:“鹧鸪王冕运输宇,兔毫瓯心雪作泓。”可见,宋代建窑不仅生产鹧鸪斑,而且也充分得到了文亚士们的首肯。但怎样的建窑黑釉问你才能称得上“鹧鸪斑”呢?目前陶瓷界争议很大。有的学者认为,“油滴”就是“鹧鸪斑”;也有的学者认为,1992年5月至6月间,在水吉池中村原瓷厂内掘出土的,以往研究者称为“珍珠斑”的釉面品类就是“鹧鸪斑”;还有的学者将“珍珠斑”列入“正点鹧鸪斑”,而将油滴列入“类鹧鸪斑油滴”,曜变则命名为“类鹧鸪斑曜变”。也有的学者认为,“鹧鸪斑”是江西吉州和窑的风格,《清异录》记载的“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应为永和之误。”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有关专家研究,鹧鸪斑的羽毛通体有二大主要纹理,其背部为紫赤相间的条纹,而胸部则为“白点正圆如珠”,因此,建窑出土的“珍珠斑”应是宋代文献中的“鹧鸪斑”。此类斑纹比“油滴釉”更富有立体感。笔者赞同这种观点。目前,尚未发现有完整器传世或出土。鹧鸪鸟为闽北山区常见的鸟类,其胸部“白点正圆如珠”则因为雄性鹧鸪鸟,而雌性鹧鸪鸟的羽纹则是黑白(灰或浅黄)相间的条纹。目前,日本尚未发现有此类传世品,故其文献中末见此类名称也就不足为怪了。

5、曜变:“曜变”一词至迟在《禅林小歌》中就有记载。成书于十六世纪前期的《君台观左右帐记》中,把建盏珍品划分为若干等级,其中将“曜变”列为“建盏之至高无上的神品,为世界所无之物。”所谓“曜变”,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着许多不规则的圆点,圆点呈黄色,其周围焕发出以蓝色为主的耀眼的彩虹般的光芒,故而得名。曜斑广布于建盏的内壁,并随所视的方向移动而变化,垂直观察时呈蓝色,斜看时闪金光。由于“曜变”烧成难度极大,故传世甚少,仅日本收藏四件,其中三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一件被定为重要文物。

6、杂色釉:由于建窑黑釉器系“窑变”所致,故釉面纹理变化多端,除上述五大类釉面纹理之外,还有一些杂色釉,如柿红色、赤红色、酱釉(酱绿釉、酱黑釉、酱黄釉)等。而有的文章中提到的“灰白釉”、“芝麻花”、“结晶冰花纹”、“龟裂纹”等杂色釉,笔者认为都是火候不够高的次品(生烧或半生烧品)。如果放置窑炉重新烧至,灰白的颜色也可以转变为黑色。建窑黑釉器必须在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中方能烧成正品。此外,“铁锈斑”纹的定名问题还有待陶瓷界进一步研究、确定。

影响仿制油滴建盏质量的因素


—、概述

宋代建窑大量生产的黑釉茶盏,是因应当时福建建安地区特殊的“斗茶”风俗而流传开来的。这种风俗经由宋徽宗和文人墨客们的大力提倡而成为那个时代的一项全民文化娱乐运动。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建窑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宋代的著名窑口之一。建窑的杰出产品一一建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著称于世,其代表作主要有兔毫盏、油滴盏(也称鹧鸪斑盏)和异毫盏。这其中又以油滴盏的美妙与稀罕而令世人惊叹不己,堪称天下名盏中的奇珍神器。然而,建窑于元末断烧之后,有关建盖的烧制技艺亦完全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陶艺家开始了宋代建盏的仿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我们研究所作为位于建窑建盏故乡的陶瓷研究机构,也一直致力于宋代建盏的仿制工作,尤其对珍稀之油滴建盏的仿制情有独钟,感触也颇多。现就我们的实际仿制经验,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的阐述,谈谈影响仿制油滴建盖质量的几点因素,当作与陶艺界朋友们互相切磋技艺,也以此讨教于方家。

油滴建盏

二、评价仿制油滴建盏质量的指标

要想描述影响仿制油滴建盏质量的因素,首先必须对评价仿制油滴质量的指标有所了解。苦于目前尚未有严格的建盏行业产品质量评价标准,也由于相关科技手段不够普及的原因,有些指标可作定量考量,而有些指标则只能作定性考察。基于这些考虑,我们对油滴建盏质量的评判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大多数是粗放型的描述性评价,具体如下:1.整体外观:以手工拉坯、古拙圆润、器型完整、适度流釉挂釉露胎、铁胎成色等具备宋代建窑产品基本特征者为好。2.油滴数量:以偏多者为好。3.油滴大小:以大小适中、均匀一致者为好。4.油滴形貌:以圆形、滴形或椭圆形者为好。5.油滴分布:以均匀散布者为好。6.油滴颜色:银白、红褐、金黄等色,以成色清晰者为好。7.油滴毗纹:以有毗纹者为好。8.油滴反光:以能泛出七彩光者为好。9.釉面光泽:以反光强者为好。10.有否凹坑:以釉面愈合平整无明显凹坑者为好。11.无油滴区呈色:以黑色者为好。12.有害物质测定:以无毒无害者为好。

三、影响仿制油滴建盏质量的几点因素

考察一件陶瓷作品,往往要从坯泥釉料、成型工艺、烧制窑炉、烧成温度、烧成气氛、烧成曲线等方面入手。我们谈论影响仿制油滴注入茶水后建盏内部建盏质量的因素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坯泥选择:选取宋代建窑窑址附近的原矿土作为坯泥,因为含铁量高,烧成后呈现“铁胎”特质。虽然坯泥的选择可能对仿制油滴建盏的油滴形成与质量影响不大,但能选用原矿土作坯料,以便最大限度地表达宋代建盏的整体外观形象与窑口特征,是一件“不亦悦乎”的事。但必须强调的是,洗泥过筛不可过细,以免影响仿制油滴建盏露胎部位的古朴粗犷之美。

注入茶水后建盏内部

2、釉料配制:选择宋代建窑所用的原矿釉石作为基本原料,再辅以当地的红土和草木灰等,球磨成浆,过滤备用。必须强调的是,即使选用原矿釉石(红土)作为基本釉料,也要考虑不同矿点、取料深浅其石(土)质化学成分可能有较大差别等因素的影响。

3、拉坯上釉:仿照宋代建盏器型,手工拉坯修坯,凉干素烧,手持盏底浸釉,盏内上全釉,盏外上半釉,釉水浓度和上釉厚度保持均匀适中状态。曾有人提出两次上釉利于油滴的形成,在我们的实践中观察到,这或许不是影响油滴形成与油滴质量的关键所在。

4、电窑烧制:宋代建盏为龙窑柴烧,火候与时间都异常难于把握,现代加上环保与成本等原因,再采用传统烧制方法是有难度的。于是,我们选择了电烧,硅炭棒加热,热电偶控温,极大地提高了烧制的成功率和产品质量,使得宋代建窑中非常稀罕的油滴盏在当代成为大众的陶瓷工艺品甚至作为日用瓷器皆有可能。

5、烧成温度:根据前人研究的成果和自己摸索的经验,我们把最高烧成温度控制在1320°C,实践证明这是可行的。温度过低出不了油滴或油滴偏小;温度过高出现油滴融合成片,流釉粘底,盏坯变形,或者烧成兔毫状条形斑纹。

6、烧成曲线:因为使用了电烧、热电偶测控温度,才使得利用烧成曲线指导烧成过程成为可能。一般地说,烧制前期升温较快,烧制后期升温较慢,达到最高烧成温度时有一段保持高温的平台期,随后才步入降温期。高温平台期在烧成过程中显得颇为重要,因为油滴的形成、聚集变大、漂移分布等都与这一阶段密切相关。

7、烧成气氛:宋代的龙窑柴烧多为还原焰气氛,尤其是以松柴为主要燃料的烧制过程更是如此。现代的电窑烧造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还原焰,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氧化焰,而是一种电辐射热的氛围。为了保证仿制油滴建盏的质量,有时需要人为地营造一些还原焰或者氧化焰的气氛。

8、降温模式:据推测,宋代龙窑烧造的降温模式多为封窑后自然冷却。这样的一种冷却方式或许对烧制兔毫盏和异毫盏是十分有利的,但对于油滴盏的烧制显然有些后保温时间过长。这或许就是宋代建窑油滴盏的产量偏少的根本原因所在。我们采用电窑闭门或间歇开门的冷却模式降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必须强调的是,降温速度不可过快,否则,对仿制油滴建盏的釉面愈合是极其不利的。

四、结语

本文就影响仿制油滴建盏质量的几点因素展开了讨论,同时就评价仿制油滴建盏质量的指标进行了探索。并推测宋代龙窑烧造的降温模式多为封窑后自然冷却,对油滴建盏的烧制显得后保温时间过长,可能是宋代建窑油滴建盏产量偏少的根本原因所在。

暗藏机关良心壶 一把壶里倒出两种酒


良心壶,壶体为神采飘逸的寿星造型,两处注口巧妙的设在拐杖下端及肩头悬挂的酒葫芦之处。老人做寿,典雅的寿星造型会平添喜庆的气氛。奇妙的结构和功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欣慰和愉快。

良心壶

良心壶相传周逾曾经使用过,壶内又两心,一心装酒一心装水,给别人倒酒时只有酒没有水,给自己到酒时却只有水没有酒。良心壶,壶内有两个心,壶上暗藏机关,可同时装两种不同的酒水,是古代王公贵族喝酒作乐的酒器。壶身纹饰华丽精美,是著名耀州瓷的代表作之一。

商务礼品·良心壶

良心壶使用时可以根据主人的需要分别倒出水和酒,常在宴饮中被用来作弊或取乐。原来,该壶内部实际上包含两个独立的小壶,其一为倒装结构,另一为正常壶式,两小壶不相通,但共用一个流口。小壶内分别灌入酒和水,按住其中一个注口,倒出的将是另外小壶中的液体。这是因为,一个注口封闭以后,由于大气压力的作用,该小壶内的液体无法流出,而另外小壶内液体的流出并不受影响,实际上,如果把两个注口都封闭,就无法从壶中倒出任何液体了。

壶身纹饰华丽精美。是著名耀州瓷的代表作之一,非常不错的商务礼品。耀州瓷素有北方青瓷之称,谓北方名瓷。耀州窑是我国古代六大名窑之一,为北方青瓷的主要产地。耀州窑瓷器多为青中泛绿,晶莹兹润,以精美质朴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素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之誉。

良心壶造型

为了使用上的方便,良心壶上下两个注口一般距壶柄较近,下部的注口甚至就安排在执柄下端,使用者可以单手操作,在旁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随意控制壶中倒出的是酒还是水。这一切全在于人手的把握,更在于人的“良心”,因而其便有了“良心壶”的雅号,又因为它有两个内胆,又叫做“两心壶”,也有人称之为“鸳鸯壶”、“阴阳壶”。

汉族传统名瓷建盏 宋朝皇室御用茶具


·建盏

建盏是汉族传统名瓷。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

·建盏

建盏斑纹主要有曜变、鹧鸪斑、油滴,兔毫等,其中以金兔毫、银兔毫为主,这些建盏的名称也是根据纹饰命名的。建盏斑纹是在还原气氛中通过窑内1300度以上的高温焙烧而自然形成的,是建窑的杰出成就。由于这类结晶釉在窑炉高温中易于出现变化,难以控制,加上氧化铁含量高的坯体难以承受高温变化,窑烧制一件外观没有缺陷又具有兔毫或油滴等斑纹的建盏是很困难的,即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其成品几率也非常低。

·建盏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有大量遗址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各地(古时隶建宁府瓯宁县),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建宁府宋时已出产许多贡茶如建瓯北苑贡茶、武夷山御茶,宋代的著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来秒颂它。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