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剔花瓷器鉴别 > 导航 >

古朴奔放的剔花瓷器

古朴奔放的剔花瓷器

剔花瓷器鉴别 剔刻花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上常用的花

2020-09-24

剔花瓷器鉴别。

金 黑釉剔花罐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藏

剔花是我国古陶瓷装饰中最常用的技法之一。剔花瓷器,图案气象浑穆,线条遒劲有力,给人以古朴奔放之美感。 剔花,即在半干的坯体上,使用竹木或骨石等制成的刀具,按事先设计的图案,以一定的深度剔去纹饰以外的坯层的一种装饰拉法。用这种方法作出的图案,具有很强的浮雕感。有时花叶上再用划花的方法划出花蕊叶筋,纹饰更显形象逼真,由于剔去的地子通常呈黄褐色,与黑色的釉子或白色的化妆土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这就使主题纹饰被更强烈地烘托出来。

剔花瓷器最早见于宋代,当源于漆器生产中的雕漆。雕漆又称剔红,漆器的各种装饰技法,直接影响着陶瓷的装饰艺术。汉代以来,陶瓷仿漆之风盛行。如汉彩绘陶和釉陶,从画法到釉色,均借鉴于同时代的漆器。在河南南部战国墓中出土的陶器,器表面往往裸有黑漆,使表面有一层黑亮的光泽,显然是摹拟漆器而随葬于内的。唐代及北宋前期,雕漆广泛流行,瓷器生产也空前繁荣,雕漆的艺术风格对瓷器难免产生某些影响。 唐代雕漆风格古朴,宋代则刀法娴熟,色彩多变。陶瓷剔花与雕漆是异质同工。 北宋以前,漆器生产集中在北方,故陶瓷剔花工艺是由北方诸窑受雕漆剔红、剔彩工艺的影响而发明的,品种有白釉剔花、黑釉剔花、酱釉剔花等。北宋的河南修武当阳峪窑,鹤壁集窑、登峰曲河窑、河北的磁州窑、山西的介休窑等均生产剔花瓷。不过,由于各地原料有差异,所以风格不尽相同。 例如磁州窑以生产白釉剔花最盛,即在施白色化妆土的半干坯上剔刻花纹,再罩以透明釉,白色的化妆土与黄褐色的地子相得益彰,图案被巧妙地衬托出来。磁州窑的剔花图案多为山水花鸟等,民间风味较浓。当阳峪窑也生产白釉剔花,但风格与磁州窑不同,它有一种特殊装饰,即在瓶罐一类器物上除主题纹饰外,剔刻几何图案作辅助纹饰。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宋当阳峪窑剔花罐,罐身以剔缠枝牡丹为主要纹饰,花蕊与叶筋以划花技法作出,茎蔓缠绕,花叶连绵,线条流畅优雅。怒放的牡丹花朵,姿容娇烧,婀娜俊俏,在剔出的黑褐色地子映衬下,显得十分雅洁优美。瓶身下部剔出一周缠枝花叶纹,以一道回纹将其与主题纹饰隔开。整个纹饰布局主次分明。这种白釉剔花的技法,也受到少数民族的喜爱,辽金陶瓷不乏精美之作。

黑釉剔花小口瓶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历代艺术馆里就陈列着辽代白釉剔花罐。山西诸窑以生产黑釉剔花取胜,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山西天镇金墓出土的黑釉剔花小口瓶,瓶身在黑色釉地上剔刻两层纹饰,肩部剔菊瓣纹一周,腹上用剔、刻两种技法作出花草坟、卷叶纹四组。该瓶造型浑厚,釉黑如漆,光亮如新,线条圆滑,转折自然,充分显示出陶匠娴熟的剔刻技法,具有浓厚的山西地方风味。

从雕漆移到陶瓷上的剔花工艺,经过工匠们的改进,成为很有特色的装饰技法。至今,我国许多地方瓷窑仍在生产剔花产品。剔花瓷器以其纯朴的艺术风格,浓厚的乡土气息,受到了国内外人民的喜爱,成为我国陶瓷文化中一支奇葩。

精选阅读

古代瓷器:灵武窑黑釉剔刻牡丹纹瓶


灵武窑黑釉剔刻牡丹纹瓶宋西夏。

灵武窑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该窑始于西夏,经金代而终于元代。其制瓷工艺受磁州窑系影响而发展起来,所烧瓷器品种十分丰富,有白瓷、青瓷、褐釉瓷、茶叶末釉瓷、黑瓷和少量紫色釉器物。器物胎体沉重,造型浑厚,很多器型都在北方窑产品中常见,但从整体上看,还是体现了西夏游牧民族瓷器的特点。装饰上有划花、剔花和褐色点彩等,纹饰上以折枝、缠枝、牡丹纹最为多见。

古代瓷器:北宋定窑划花八棱大碗


另外三器尺寸相若或略小,有矮圈足,仅盌心划莲纹及内壁饰凸棱,现展于《定州花瓷:院藏定窰系白瓷特展》,台北,2014年,编号II-80、81及82。

大维德爵士旧藏也有一例,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国立故宫博物院,台北,2012年,编号5及6。

定瓷饰莲纹相对较普遍,但多甚草率,虽多配以茨菰叶,仍常与萱草溷淆。然本品莲纹灵巧写实,莲叶捲边姿态各异,气韵与别不同。如此细划莲纹之例,仅止数器,然皆为精品,如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划莲六瓣葵式盘,现正展于《定州花瓷》,前述出处,编号II-39。故宫收藏瓷片甚丰,包括有河北曲阳县涧磁村及燕川村收集所得,其中有一宋朝残盌,与此类近,可资比对,见《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窰址标本》,卷2:河北卷,北京,2006年,图版169上。

宋人叶寘《坦斋笔衡》云「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窰器」,学者时引用之,认为宫廷因定瓷涩口不施釉,是以弃定取汝。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蔡玫芬于1996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研讨会上,提出于瓷品上添加金属边稜乃当时宫廷贵冑品好,涩口正好可避免金稜滑脱之虞,因此「有芒」并非为了採用覆烧技术才衍生的瑕疵。「稜釦习尚如此风行,然定窰瓷在北宋中期之前尚未行覆烧技术;是以金稜非因掩饰芒口而产生,相反的,芒口可能因稜釦习尚而生」。负责饰品、隶属工部的「文思院」,以及承办内宫品物之「后苑造作所」,下皆设有「稜作」,专门加缀金银稜釦。蔡氏因此指「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之句,或并不反映宋廷对有芒定瓷之嫌厌,反之可能因定瓷巧饰稜釦,用于特定御典有欠妥适。此盌釉面柔润,色呈牙白悦目,聚处若泪痕而色略深,久历千年风霜,朴淳如昔。可与之媲美者寥寥可数,私人藏例更是绝无仅有。早于1949年,此盌已属着名收藏家艾弗瑞‧克拉克伉俪雅蓄,见于多个重要展览。自1971年出现于伦敦苏富比后,未曾公开展览,芳踪杳沉,如今复见尤为难得。

艾弗瑞.克拉克与夫人,二十年代始蒐集珍藏,对伦敦东方陶瓷学会贡献良多,积极助筹展览。早于1933及次年,EdgarBluett于艺术杂志《Apollo》先后为夫妇两收藏撰文二篇。夫妻二人虽惠赠少量藏品予大英博物馆,绝大部分后经苏富比分批转售。大卫德爵士夫人在1992年的一个访问中,当被问及其夫生前最仰慕的收藏时,她想应该是克拉克。克拉克伉俪品味高致,所藏宋瓷超群绝伦,1960年曾慷慨借出二十八件宋朝佳器,展于伦敦东方陶瓷学会重要展览《TheArtsoftheSungDynasty》,当中包括北宋汝窰天青釉葵花洗,该器后以高价售于香港苏富比2012年4月4日,编号101,至今仍是宋代瓷器世界拍卖纪录。

古代瓷器:定州花瓷瓯 颜色天下白


定窑的兴盛

定窑的发展

北宋中期,社会安定,产业勃兴,繁荣的城市有着优质生活的需求。就瓷器言,烧造普及,名窑迭兴。定窑领先采用支圈覆烧法增加质量,用划花、印花技法增添花纹,均使瓷器大量产烧并维持一定的质量,能供应国内外广大的市场。

覆烧定窑碗盘日用器的形制甚为规律,口缘多无釉,是所谓「芒口」,方便安装金属稜釦以增添瓷器光彩。芒口因覆烧而产生,定窑碗盘倒扣在环形支圈上,每个支圈层层相叠,则外表看似一个筒形匣钵,内层却是多个不相碰触的同形式碗盘。因此一方面节省窑内空间可大量烧造,一方面口部支撑有利于细薄广口小足器不易变形;是瓷窑装烧技法的发明,一时随从者众,远至江西、福建窑场亦皆有袭仿者。

划花定窑十一世纪中叶前后,定窑的窑工开始以划花装饰瓷器,宽刃的雕刀作斜刀与回锋变化,快速的呈现画笔提捺勾描般的线条;又善于利用梳箆般的多岔工具,在主纹饰间划出平行流畅的复数线条,增加花叶的丰满,或水波的流动。

北宋~金划花水塘双凫碗十二~十三世纪

划花花纹,最常见的是一枝莲花或萱花,穿绕器面,花叶疏朗跌宕、优雅自生。其他如水塘鹅雁、游鱼,快速却柔和的线条,勾划对大自然的讴歌;面如小牛的螭纹和昂首跨步的行龙,都神采奕奕、活泼灵动。

定窑划花萱花笠式盏十二~十三世纪

北宋定窑莲瓣划花莲荷螭纹盘十一世纪~十二世纪初

金定窑划花龙纹大盘十二~十三世纪

印花定窑北宋晚期,定窑工匠以蘑菇样的模子同时整饬造型并笵印花纹,而多件模子具有年代刻款,显示印花技法在金代更为盛行,可大量重复制作同形同纹的作品,供应广泛的市场需求。

北宋~金定窑印花孔雀牡丹盘十二~十三世纪

金定窑印花牡丹百褶盘十三世纪

北宋~金定窑印花婴戏图折沿盘十二~十三世纪

工整的印模,与金银器型模相似,常制作规律的分格与菊瓣曲褶的壁面,布置飞鸟舞过繁花、水禽荡漾于细密水波间,而螭纹矫健、祥云密布、花叶伸展,密无缝隙,均见刻模者构图设计的独到处。

金定窑印花犀牛望月碟十二~十三世纪

定窑型瓷器与影响

北宋中期之后,北方白瓷窑场遍布,如井陉、磁州、霍州、巩县、介修以及文献所载的宿州、泗州等地,多袭仿定窑划花、印花、覆烧作品。南方地区,传载「南定」之名,如考古所见之景德镇、吉州、宣州、南丰、光泽、邵武都相当程度的刻意追仿定窑。明代文房以定窑为贵,仿定作品充斥,至如官方御窑,如永乐、乾隆时期的白瓷,也都明显呈现以定窑为典范的迹象。

南宋景德镇窑系印花石榴梅月碗十二十三世纪

十八世纪明末清初包袱式壶

元霍州窑印花旋纹花卉钵十三十四世纪

何为铁锈花?


它是以氧化铁或铁量较高的矿物——乌金土作为绘料在釉下绘成纹样经高温烧成呈现黑色或褐色,磁州窑用当地生产的‘斑化石’作绘料,因制品纹样呈现暗红色象铁锈绘成,故称铁锈花。

铁锈花在宋代已经发展成为当时民间陶瓷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它是以磁州窑产品为代表。以白地黑花为最著名。其特点是运用中国写意画的手法,装饰性的章法布置在淳朴、挺拔,气魄轩昂的造形上。构图洗练,组织严谨,形象生动,笔法潇洒,粗细疏密处理恰当,黑白对比强烈,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

铁锈花有白地黑花、黄地黑花、绿釉铁锈花、黑釉铁锈花 等。

古代瓷器:国色天香——盛开在耀州窑瓷器上的牡丹花


青釉刻花牡丹纹盖碗

青釉刻花牡丹纹盒

青釉刻花凤衔牡丹纹盒

青釉刻花折枝牡丹纹碗

牡丹花,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在唐代,牡丹被誉为国花,长安遍种牡丹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正是长安城繁花似锦的写照。每到春天,长安城到处都是盛开的牡丹,长安牡丹成为天下奇景。唐玄宗时,诗仙李白为牡丹填写新词,以牡丹之美,赞誉杨贵妃之美貌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指槛露华浓,千余年来脍炙人口。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所说: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都成为赞美牡丹之经典,千古之绝唱。

青釉刻花缠枝牡丹纹碗

青釉刻花牡丹纹盖碗

青釉刻花牡丹纹碗

青釉刻花牡丹纹执壶

青釉刻花折枝牡丹纹碗

青釉刻花牡丹纹器盖

青釉刻花折枝牡丹纹盘

青釉外刻牡丹纹碗

唐代,耀州窑地处京畿之地,其产品釉色虽承蒙越窑影响,但其纹饰图案中用的最多的,即是吉祥美丽的牡丹花,尤其到五代时期,以犀利的刀锋,减地剔刻出的高浮雕牡丹,更是空前绝后,全国一流。而在器物上饰缠枝牡丹纹,则是耀州窑北宋中期最为盛行的题材。

青釉刻花牡丹纹荷叶口尊

青釉印花交枝牡丹纹盘

青釉印花折枝牡丹纹碗

北宋交枝牡丹纹碗内范

北宋分格牡丹纹盘内范

北宋博古插花牡丹莲纹碗内范

北宋博古插花牡丹莲纹碗母范

古代瓷器:磁州窑珍珠地刻花梅瓶赏析


磁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的观台镇与峰峰矿区的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叫磁州,故名。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磁州窑系庞大,黄河南北均有此类风格制品,清末民初,此窑大量生产青花制品,覆盖华北华南广大地区,兰花花碗、盘等用品。代表民间青花的盛世。现代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瓷区之一,其产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具有极高的欣赏、收藏、使用价值。磁州窑的釉色较为丰富,有白釉,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尤以白釉最为出名。该磁州窑珍珠地刻花梅瓶属白釉系列,底径6.7cm,口径4.3cm,高26.9cm,是宋代典型梅瓶器型。造型为蘑菇翻卷小口、短颈、丰肩、收腹、内凹足。从整个造型看,端庄挺拔,器物线条流畅,型体饱满、匀称、轻盈,充满一种亭亭玉立的美感,非常生动。珍珠地始见于唐代,这种融汇了西方外来设计因素的器皿图案,运用此技法来表现物体表面的视觉效果,在当时也属登封窑使用较高级的装饰技艺。密集的圈点纹饰,也有较大面积的花卉图案,形成视觉对比,表现了梅瓶的精细和大气。制作技艺高超,装饰法独特,纹饰生动、精美,口部、腹部、裙部及足部,分割点比例对称,艺术感极强,显示出磁州窑技术的娴熟,最能代表表现宋磁州窑典型文化和艺术精神的珍罕瓷器,极具很强的观赏价值和很高的收藏价值。现此磁州窑珍珠地刻花梅瓶珍藏于上海远大博纳拍卖有限公司,将参加上海远大博纳和香港环球国际联合举办的2014香港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

古代瓷器:明清龙泉窑吊式花囊


此件明代龙泉窑花器系日本回流藏品,尺寸不大,高仅15公分,造型十分罕见,浅盘口,束颈,圆腹,寰底,肩部等距附花片式穿孔三系,腹壁暗刻缠枝菊纹,里外满釉,芒口覆烧,釉色青翠莹润,精光内蕴。日人专为此器配制了木架座,以铜链悬挂,怡然清供妙品。

笔者十分认同日本藏家对该器的理解吊式花器,而其具体名称应该即是明人笔下的花囊。花囊最初指香囊一类,窑器花囊则是插花专用的一种器皿,但现今明确为花囊的瓷器主要是清代之物,可资参照之器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清雍正豆青三系花囊等清宫旧藏珍品。这两例花囊器式有明显的相承关系,均为侈口,束颈,扁鼓腹,前者肩部附三系,圈足,后者为双系,三乳足。从实物的对照来看,本文所述明龙泉窑吊式花器造型与这两件清宫旧藏花囊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肩部附系的设计颇显共性特质。另,这类清官器花囊造型有些地方也称为鱼篓尊。笔者认为,雍乾鱼篓尊一般尺寸较大,且器壁多刻意装饰仿竹篾编织的纹路,以惟妙惟肖摹现鱼篓之意趣,与上述鱼篓形花囊是存在根本性区别的,尤其乾隆仿汝釉花囊饰有乳丁纹,此种常见于古铜器古玉器上的纹饰若加诸乡野竹器鱼篓岂不大谬矣。

清雍正豆青三系花囊

再看文献方面的相关记述。花囊虽古已有之,但正式见诸文字的似始于明人,最为详要的一则是明高濂《遵生八笺》论定窑条的描述:更有坐墩式雅花囊,圆腹口坦如橐盤,中孔径二寸許,用插多花。明制度量单位二寸相当于今6.22厘米,这里单指孔径,二寸许无疑要比一般的瓶口大,而坐墩式当为花囊式样之一种。

其二,清代官器花囊始烧于雍正朝,有按古样而制,《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有多处记载,如雍正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太监刘希文、王太平、王长贵交来的数十件仿古釉器物中就有一件仿冬青窑花囊;雍正七年四月十四日,郎中海望持出古铜花囊一件。奉旨:著照样镟木样,将天盘口硬楞做软楞,此面上开三孔,做样呈览后再做。钦此。于四月二十日,做得木样一件呈览。奉旨:此边口再放圆些,胆开大些,交年希尭各样釉水烧造几件,比此样大些的亦烧造几件。此条记录被多篇文章援引作清宫旧藏三孔花插器的文献依据,以至于三孔花插造型被视为花囊之一种,且将花囊等同于花插。对于这类观点,笔者亦不敢苟同,据《活计档》可知,花囊口部为有楞的盘口,这与高濂所述的口坦如橐盤是一致的,而三孔花插口部封顶呈平面,明显是有区别的。另外,雍正帝眼里的花囊,边口要圆,胆要开大些才好,也透露出花囊造型风格上的一些特点。

清乾隆仿汝釉花囊

其三,《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在大观园宴请刘姥姥,带着薛姨妈、刘姥姥等人在大观园中闲逛,走到探春住的秋爽斋,其房里各种摆设中就有花囊: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探春素喜阔朗,房里尽是大案、大幅、大鼎、大盘、大佛手,汝窑花囊也是斗大的规格,设花囊而非花瓶即因花囊大气,用插多花。从此处的文字描述来推断,探春房里的花囊也不可能是囊口封闭,上开多个圆孔的花插,否则,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无法想象插在一个个孔里。

对照这三则有关花囊的描述,此件龙泉花囊,正是圆腹口坦如橐盤,且盘口起楞,以之插满满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笃定相宜。口大,腹大,适用于插多花,这是花囊的特征,比之花瓶的高挑,花囊相对低矮,这是花囊的风格。无论实物、文献,此件龙泉窑花器均吻合花囊特征风格,唯一的特殊处是其寰底吊式设计。悬挂式花器五代时即有,结合一些竹篮、柳篮、吊舟、壶、瓶等各种类,明清时尤其流行,如今日故宫内养心殿东暖阁慈禧太后宝座前所设的一对挑杆花篮即颇能说明一时之风气。有些吊式器更为专门的赏玩件,如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水晶带链花篮、象牙雕镂花篮等,都是材质高级,制作精细的珍玩。相比于普通立式花器,吊式花器往往更为别致讲究,传世数量稀少,若此件龙泉窑花囊更是笔者收藏龙泉窑青瓷三十多年来,首次见到之器,当时或为名流雅士定制之作亦未可知。

此外,前文说到花囊最初指香囊香袋一类,明清时的花囊还镂空用来盛鲜花盛香袋,这与插花的花囊明显是两类不同的器物。但笔者认为,这两者间或存在关联,插花器花囊的造型渊源很可能即是历史更为悠久的盛香草香药的香囊。如本文明龙泉窑吊式花囊,其造型样式跟民间传统的荷包香囊颇为神似,而肩设穿孔的三系耳,或为香囊系绳的一种蜕变衍生。

古代瓷器:元青花梅瓶借花赞高士


2009年3月,首都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青花的记忆”的元代青花瓷展览,共展出来自国内外25家博物馆的73件顶级珍品。在这次被誉为“元青花盛宴”的展览中,第一件展品就是武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四爱”之名有讲究

武汉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器型豪放,胎体厚重,青料浓郁,所绘图案构图严谨,题材独特,笔法工整,是元青花艺术中的集大成者,在我国青花瓷系列中显得弥足珍贵。

这件“四爱图”梅瓶为元末时期景德镇窑烧造,高37.6厘米,口径6.2厘米,底径13厘米。小口外侈,短颈,丰肩,平足。通体绘青花纹饰,分三组,肩部饰凤穿牡丹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四个菱形开光,故事取材高雅,分别绘有中国古代四位高士闲情逸致、恬静自然的场景。

“四爱”之名颇有讲究,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喜爱兰花,兰花为传统寓言纹饰,古人以幽谷兰花喻隐逸之君子;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酷爱莲花,莲花纹饰象征身居高位,廉洁奉公,而且莲与廉同音,意蕴“一品清廉”之意;人称“梅妻鹤子”的北宋著名诗人林和靖一生未婚,痴爱梅花的高雅和白鹤的飘逸;东晋诗人陶渊明深爱菊花的傲霜品性,淡泊名利,向往美好的田园生活。

该青花瓷纹饰中陪衬的景物结合主题,四组画面情景交融,造型秀美,线条流畅,色泽浓艳,为了解元代青花瓷制造工艺及人物图案纹饰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这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传世珍品,上世纪八十年代购自民间,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为国宝级文物,代表了我国青花工艺在元代已达到相当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