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吉州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吉州窑纹饰与民俗文化

吉州窑纹饰与民俗文化

吉州窑瓷器鉴别 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如何鉴别耀州窑瓷器

2020-09-24

吉州窑瓷器鉴别。

吉州窑以具有禅意的桑叶盏、别具一格的漏花工艺、夺造化之工的玳瑁釉及质朴秀雅的釉下彩绘等最负盛名。其装饰题材包罗万象,涉及宗教、士人与世俗文化等宋元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堪称一部宋元时期形象而生动的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对于了解当时社会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宋代城市商业经济的高度发展,催生了丰富多元的市井文化。虽说宋代是以士人精英文化为代表并引领社会风尚的时代,但在丰富多元的市井文化熏染之下,宋代工艺美术不免同时兼具市井文化世俗和功利的特质。吉州窑瓷器装饰当然也不例外,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吉祥寓意的纹饰普遍流行。 吉语与杂宝 吉州窑茶盏中的流行漏花吉语盏,其大致可分三类:

吉州窑漏花吉语盏 日本大阪鸿池家族传世

第一类,于盏内壁一周等距分布3组柿蒂形(宋《营造法式》中的称谓)漏花。3组柿蒂形内各有4字,通常由“金玉满堂”“福寿康宁”“长命富贵”3组吉语组成。如观叶楼藏及日本大阪鸿池家族传世漏花吉语盏。另有“金玉满堂”与“龟鹤齐寿”,“食禄封侯”与“长命富贵”等组合的吉语盏残片。此外,观叶楼藏“福禄永昌”吉语盏亦属此类。

吉州窑漏花折枝瑞果吉语盏 广东省博物馆藏

第二类,于盏内壁一周等距分布3组漏花折枝花果纹。每组折枝花挂四果,3组折枝果内分别由“金玉满堂”“福如东海”“福禄长寿”吉语组成。

吉州窑漏花菱形开光花卉纹盏残片 吉州窑址采集

吉州窑漏花菱形开光花卉纹盏 日本《中国名陶展》收录

第三类,由动物、植物与文字组成的图案。如永和窑址采集的漏花“福”字和鹿纹组成的六边形开光盏的残片。又如日本藏漏花盏,其内壁等距分布3组漏花六边形开光。其中一开光内装饰鹿纹,鹿纹上部为“福”字,因“鹿”“禄”谐音,故此组合意喻福禄。另一开光内饰竹纹,竹子上方为“寿”字,因“竹”“祝”谐音,故此组合意喻祝寿。第三个开光内似为仙鹤图案,但其上方是否有字,无法辨识。

吉州窑黑釉漏花杂宝纹梅瓶 瑞士玫茵堂藏

吉州窑黑釉梅瓶,其腹部以漏花装饰犀角、象牙、方胜、银铤、金砖、玛瑙等杂宝纹。以往人们多认为陶瓷等工艺品上的杂宝装饰入元后才流行,事实上南宋时杂宝已广泛见于各类工艺品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宋名画《秋庭戏婴图》中,孩童玩耍的尺子上(有学者认为是纸牌)就绘有一组杂宝;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的尺子上也以杂宝为饰;福州茶园山南宋墓还出土了杂宝纹裤;日本鹤冈八幡宫藏南宋堆黑雕漆方盒上有杂宝纹。宋大观通宝、崇宁通宝背后也有装饰杂宝纹的。 坤牛望月纹

吉州窑漏花犀牛望月纹盏 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藏

吉州窑漏花开光犀牛望月纹盏 台湾鸿禧美术馆藏

吉州窑漏花开光犀牛望月纹盏 私人藏品

犀牛望月的完整经典构图为:犀牛上部是星月祥云,下方为浩大水势,犀牛或涉水中或卧于大水之中的陆地。除吉州窑外,宋金铜镜、厌胜钱、玉器及耀州窑、定窑、景德镇窑瓷器等各类器物上均有犀牛望月纹,这是宋金文物中颇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 如何解读此现象,犀牛望月的真实寓意如何?对此人们似乎并不清楚,甚至有严重误读。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将犀牛望月附会为“吴牛喘月”,典出南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这个典故是说满奋因怕风而被晋武帝取笑,自嘲是吴地惧晒怕热的水牛,误认月亮为太阳而喘。或根据宋陈显微《关尹子文始真经注》五鉴篇“譬如犀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识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的记述,将犀牛望月引申出“形容长久盼望”和“比喻见到的不全面”之意(见《成语词典》)。事实并非如此。细加研读有关资料则不难发现,犀牛望月应与人们祈求长寿、福禄、财富等吉祥寓意有关。 首先,犀牛望月多与鹿纹组合使用。如鸿禧美术馆藏漏花纹盏及私人藏鹿纹、犀牛望月双联砚均是如此。其次,犀牛望月纹厌胜钱背面文字也多为“长命富贵”“加官进禄”“金玉满堂”等吉祥语。第三,犀牛望月多与杂宝纹组合,如私人所藏一件南宋犀牛望月杂宝纹炉。 此外,宋金文献的有关记述也可证实犀牛望月确与吉祥寓意有关。如犀牛望月在宋代又称之为“坤牛望月”,宋赖文俊《催官篇》卷二之《评砂篇》:“经曰干马亘天,坤牛望月,艮狗依市,巽鸡鸣阙,天柱发四维之气,而功名唾手,此之谓矣。”从金元好问诗“虢驿传家信,坤牛玩吉占”可知,坤牛乃吉兆之相。占曰:犀之为物,上能通天下能分水,科举梦此子丑联捷;征伐梦此水战大胜;出行梦此遇险得济;疾病梦此服药必痊;商贾梦此涉江泛海必获珍宝之奇货。 “犀牛涉大水”不仅象征着生活中的种种吉兆,而且为我们解开了犀牛与浩大水势经典构图之谜。至于犀牛“上能通天”之神力,则为星月纹的设计找到了答案。总之,“坤牛望月”这一图像几乎包揽了宋金时期人们对科举、征战、出行、健康、经商等所有方面的美好期许,这就是宋金时期犀牛望月题材流行的原因。 狮戏纹

吉州窑釉下黑花双狮戏球纹长颈瓶残器 在川草堂藏

南宋吉州窑狮球纹诗文枕

狮戏球还是宋金时期其他窑口和各类工艺品的流行题材。其或以狮形塑为瓷枕,或于瓷器上绘狮戏球图案。狮戏球纹饰和造型在金银器、丝绸、建筑等方面也有应用,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编辑推荐

吉州窑古陶瓷鉴别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吉州窑,坐落在江西省吉安市,宋时与定、磁、钧、耀、建等窑齐名。吉安古称庐陵、吉州,因吉州而冠窑名。吉州窑是一个窑场系列,窑址分布在赣江两岸数十公里范围内,主窑场有彭家窑、永和窑、临江窑、吴家窑等。其中,永和窑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24座窑岭如山似岗,密布在永和镇西侧。考古情况表明:彭家窑和塔下窑创烧于唐代中晚期,五代终烧;永和窑五代创烧,元末终烧;吴家窑北宋创烧,元代终烧;临江窑五代创烧,明代末年终烧。整个窑系有一千二百余年的烧造历史。

吉州窑民窑特色鲜明,它博采众长,集南北各窑制瓷艺术之大成,先后成功地仿烧了定瓷、龙泉瓷、青花瓷,又将民间剪纸工艺成功运用于制瓷装饰,形成了质朴、明快、生活气息浓郁的装饰风格。并且充分利用窑变技术,研制创烧了色彩缤纷、璀璨夺目的黑釉地木叶纹、虎斑纹、玳瑁斑、鹧鸪斑、鳝皮黄、油滴等黑釉窑变瓷和个性独特的釉下白地彩绘,给人以自然、清新、亮丽的美感。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不少国家均有收藏,甚至奉为国宝。釉下白地彩绘技术更是直接促进了青花瓷的成熟,开辟了制瓷装饰工艺的新天地,对我国陶瓷生产影响深远。

吉州窑是一座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的民窑,产量大,成本低。它适用当地的材质,很快形成了自己的制瓷工艺,铸就了吉州窑古陶瓷“胎质粗松,含砂量高”、“似陶非陶”、“重釉不重胎”、吸水率高、施釉薄、见水亮等个性特征。烧造的主要器物有盏、碗、罐、杯、碟、盘、钵、盆、瓶、壶、玩具等;釉色有青釉、青白釉、乳白釉、褐釉、黑釉、绿釉、仿龙泉釉、彩绘及青花等;装饰工艺有印花、剔花、刻花、剪纸贴花、点彩、洒釉、捏塑等;胎质有素白、粉白、黄白、豇红、青灰炻质等色。

一,吉州窑古陶瓷的胎质特征

吉州窑古陶瓷存世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是永和窑的米黄色含砂胎。古陶瓷研究者谓其“粗松,似陶”,更有学者认为其未达到高温瓷化效果,这些观点虽然偏颇,却正好指出了吉州窑胎质的本质特征。

吉州窑的瓷土来源于赣江对岸的鸡岗岭和窑场周围,或二者兼而用之。生产场地就在赣江边的沙丘地上,无法避免砂粒进入瓷土,因而胎质中含砂量大,使胎质粗松吸水力强,粗看似陶,但敲之具金属声。这是由吉州窑的生产环境所形成的个性特征,因而成为了区别其他窑口的显著特征。

由于胎泥含砂量高,修胎时往往发生阻刀、跳刀现象,在器底及圈足内能清楚地看见跳刀痕。而胎体表面留下波浪痕经施釉后,其痕迹虽有所减弱,直面观测不易发现,但用手触摸胎表仍可以感受到呈竖条形的起伏,在适当的角度侧视,肉眼可见呈竖条状的釉层挂附不匀等肌理现象。

现代吉州窑仿制品,多采用淘洗好了的现成高岭土,且在封闭的室内制作,砂粒无从混入,人为掺和又极难把握比率,难使匀和。因而胎质坚密,不含砂,色泽偏白,不存在胎表因砂粒引起的阻刀、跳刀现象,更不存在因此而留下的竖条形的起伏触感和竖条状的釉面挂附不匀等釉层肌理现象。

早期仿品多系电炉烧制,坯胎易在电炉骤然高温下爆裂,因而有在瓷土中掺入稍许水泥浆的做法,烧成后胎质呈深灰色,类似砾质胎,但绝无砾质坚硬,磨胎落粉,敲之无金属声。此类仿品多为大件,如瓶、罐、炉一类,且多见于黑釉瓷,尤以剔花最多。因其胎质不适应生产彩绘瓷,因而在彩绘瓷中未见仿者。

中期仿者改用在瓷土中掺石膏粉或立德粉,因其材料在高温中易爆裂,多用低温烧成,因而敲之声闷,磨胎落粉,胎质虽略泛黄色,但绝无米黄色,且半年后泛黄消失,呈白中泛灰状。此类仿品多见于彩绘瓷或半截釉黑釉窑变瓷,尤以玩具陈设件居多。

晚期仿品吸取以往经验,有埋入土中“过蚀”、在成品上涂胶过火仿土锈制造假象者。土锈靠胶粘附,干燥时无异样反应,但见水易化,甚至脱落,用手指沾水,哪怕沾点唾沫涂于锈面,手指沾有土色者为人为土锈。

现今的高仿品则有用老器底敷新胎和利用粗糙老坯重新上釉窑变两种,这类仿品凡露胎处均为老品,更具欺骗性。其识别方法,前者可用指弹法或物敲法,从上下声音辨别,上下声音异样者为赝品。后者则可观测釉与胎结合部,老品胎釉合一,挂附自然,无掉釉或起皮现象,反之则为仿品。因难找到完整老胎,故多做成木叶纹、兔毫、玳瑁、虎斑等物稀价高的碗、盏,以求暴利。

二,吉州窑古陶瓷的釉色特征

除胎质不同外,新老瓷器的釉色区别,第一眼的直观感觉十分重要。老器釉料是使用天然材料,釉色自然古朴,加上年岁久远,多有使用磨损痕,即使釉色极好的出土老器,其泛光亦显柔和。仿品的釉料多为化学成分勾兑,烧成后釉面光亮匀称,尽管采用酸碱除光亮法或埋入土中锈蚀法,但缺乏岁月侵蚀和使用磨损,其光亮度当然突兀、扎眼。

吉州窑属民间窑场,产量大,生产也就较为随意,加上坯胎含砂量高,釉料稠了更难挂附,因而形成了釉料稀、上釉薄的生产特点。

吉州窑戏剧俑鉴赏


这套问世于南宋的吉州窑戏剧俑,全套由12个人物组成,人物姿态各异,神情不一,有的戴着怪异的头饰,双手高举;有的双腿下跪呈作揖状,有的一腿下跪,一腿弯曲,右手支着头,很似罗丹雕塑的思想者;有的左手贴腰,右手行军礼……这些神态各异的人物,个个张着口,似乎在合唱着,他们具体在演什么曲目,此曲目是否在周密的《武林旧事》一书中能找到,有待考证。

12个戏剧人物俑,组合在一起很有趣,他们每个高10多厘米,全由当年制瓷艺人手工捏制而成,其瓷釉黑中带褐,底露灰白胎,瓷质坚硬。

这套戏剧俑出自福建泉州,它可能是当年一个戏剧爱好者、也可能是一位戏剧班主的陪葬物。南宋迁都杭州,社会逸乐与奢靡之风南下。南宋诗人刘克庄在《闻祥应庙优戏甚盛》一书中有这样的描写:“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山中一老眠初觉,棚上诸君帘未知”。从此中可见当年浙闽地区市镇瓦肆的热闹。

中国戏剧,在南宋是一个转折期,王国维认为,此时戏剧“殆多以歌曲演之”,而且“优词乐语,自有其体”,角色也有规定。八百年前这套南戏人物俑,也许就是当年中国戏剧转折的一份历史物证。

吉州窑的剪纸贴花装饰


吉州窑的黑釉系列产品中,除了兔毫天目之外,以剪纸贴花、木叶纹和玳瑁斑最为著名。

剪纸贴花是把民间十分流行的剪纸艺术与陶瓷装饰结合起来,把民间剪纸搬上了瓷器表面。吉州窑独创的黑釉剪纸贴花工艺,具有强烈的民间艺术风格。其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比较简单的单色黑釉剪纸贴花,剪好的图案可以直接贴于胎体上,然后施加黑釉,揭掉剪纸后一次烧制成功;另外一种则是比较复杂的、类似窑变效果的黑釉剪纸贴花,它的制作方法是先在坯胎上施加一层黑色底釉,然后将剪纸纹样贴于底釉上,再在未被纹样遮住的部分施加一种色调较淡而粘度较低的高温面釉,去除剪纸纹样后,露出黑色底纹,烧成后便会在色调较浅的背景上显示出黑色的剪纸纹样。吉州窑的剪纸贴花盏,制作的时候结合了已经成熟的洒釉工艺,使得器物表面形成雾状斑点,衬托得贴花处更加层次丰富,格调高雅。

作为“女红”之一的剪纸艺术,被运用于其他手工艺生产之中的例子,并非仅仅局限于陶瓷艺术一种,在漆绘工艺和雕花工艺中都有所运用。唐代耀州窑器物上也有这类剪纸的装饰手法,然而把民间剪纸的实物,直接运用于陶瓷生产的过程中,取得这样独特的效果,却是吉州窑的创新。

吉州窑剪纸贴花中常见的题材有梅花、龙凤等窗花形式,另外还有鸳鸯、蝴蝶、兰花、竹子、菊花等。因为这种类型的剪纸贴花有装饰工艺直接简单的特点,所以多被运用于碗、瓶、炉和罐等器物的腹部明显位置上或者碗底,其中以梅花纹样的运用最为常见。

吉州窑的剪纸贴花装饰,在施釉方法上与木叶纹、玳瑁斑等天目类瓷器一样,大体有三种类型,即:浸釉、吹釉和洒釉。大多数的产品以浸釉制作,而且上釉面积不满,这主要是因为窑工以手持碗底,反扣下去浸釉,碗底便沾不到釉。这样做也防止烧制过程中因为流釉而产生废品。吹釉主要用于器物的内壁,可以形成小斑点效果。洒釉是吉州窑比较有特色的施釉方法,它是在浸釉的基础上再往器面上另外洒上一层釉,以求釉色有所变化,产生特殊的效果,玳瑁斑的制作过程中,便常用此法。

剪纸贴花的吉州窑鉴赏


宋吉州窑剪纸纹碗

宋吉州窑奔鹿纹盖罐  吉州窑窑址在今江西吉安市永和镇,自隋至宋,吉安称吉州,故名“吉州窑”。又因烧造地点在永和镇,又称“永和窑”。它创烧于唐代晚期,发展于五代,南宋是它的极盛期,由于其悠久的烧瓷历史,故民间俗有“先有永和,后有景德”之说。吉州窑可以说是集南北方制瓷工艺特点于一身的一处窑场,它烧造的品种很多,既烧建阳窑类型的黑釉,也烧定窑类型的白釉、磁州窑的白地黑花以及景德镇的青白瓷、龙泉窑青瓷,还有仿哥窑的开片瓷等,其中以具有独特装饰风格的黑釉瓷和仿磁州窑类型的白地黑花器等最具盛名。

吉州窑的黑瓷装饰,不仅有媲美建阳茶盏的“兔毫釉”,而且还有形似海龟身上斑驳的“玳瑁釉”,以及貌似鹧鸪鸟胸部灿烂羽毛的“鹧鸪斑釉”。特别是吉州窑窑工创造性地将剪纸、树叶纹饰装饰在黑瓷釉面上,可谓匠心独运。吉州窑的“剪纸贴花”装饰是以一种特殊的工艺手法,将民间喜闻乐见的剪纸艺术移植到黑瓷釉面上,所见有鸣鹊、飞蝶、奔鹿、鸾凤对舞,以及梅、兰、竹、菊等各种不同花卉、珍禽的剪影,堪称极具巧夺天工、生趣盎然之妙。在现代陶瓷装饰中,有不少盘、碗、杯、盒上的花纹,也是用贴花技法烧成的。有人误认为这种贴花技法是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在上世纪40年代传入我国的,其实若以我国宋代吉州窑烧制的这种“剪纸贴花”瓷器而论,贴花技术不仅是我国古代陶瓷工匠的发明,而且在我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吉州窑的白地绘黑花器物,在绘画方法上虽受磁州窑影响,但在艺术上却一反磁州窑豪放粗犷的风格,代之以一种清新秀丽的格调。特别是其纤细的线条,犹如工笔画一般细腻、严谨,充分体现出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吉州窑器物喜欢用开光形式作装饰,使主题纹饰更加突出。故宫(微博)博物院藏一件白地黑花小罐,器身腹部绘画两个菱形开光,开光内绘画一枝花草,开光外绘画海水纹饰。

古代瓷器:吉州窑精品赏析


吉州窑是江南地区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坐落在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这里曾是古东昌县的县城所在地,属吉州管辖,故称"古州窑"。吉州古窑兴于晚唐,盛于两宋,衰于元末,历史悠久,规模宏伟,产品丰富而精美,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民族艺术特色,一直为国内外人士所向往,是我国现在保存完好的古名窑遗址之一。

吉州窑黑釉花口盏

唐代晚期是吉州窑的创烧期,以烧造酱褐、乳白釉瓷器为主。从北宋开始,酱褐釉瓷停烧,乳白釉瓷继续烧造,但形制已发生变化,同时增加了新的黑釉瓷品种。这一时期的乳白釉瓷有涩圈、高圈足、瓜棱腹碗、饰褐色点彩钵、器盖、菱口碟、唇口和莲瓣纹高足杯等。莲瓣纹高足杯为北宋常见物。碗、钵、碟等施釉不及底,底式切削粗涩。乳白釉钵厚唇或卷唇,釉不及底,支钉烧,有褐色彩斑,平底或近宽圈足,似五代至北宋时烧造。南宋时期的乳白瓷有各类碗、盏、粉盒等。这些器物多满釉,碗釉色晶莹润泽,开冰裂细纹。元代乳白瓷没有各式碗、碟、高足杯和玉壶春瓶等。高足杯、芒口太平底印花碗、玉壶春瓶和芒口双鱼纹印花碟等,都是元代典型断代器。

吉州窑桑叶盏

吉州窑剪纸贴画长颈瓶

吉州窑产品精美丰富,尤以黑釉瓷产品著称,纹样装饰大体有剪纸贴花、彩绘、洒釉、剔花、刻花.划花、木叶贴花和素天目等。其木叶天目和剪纸贴花天目仅见于吉州窑,风格独具,饮誉中外。南宋时生产最为兴盛,产瓷品种很多,有白瓷、青瓷、白釉黑花瓷、花釉瓷等,其中以黑瓷最富特色。吉州窑能烧出一种黑、黄两色混合似玳瑁骨的釉色,称为玳瑁釉,这是其代表产品。在装饰方面,吉州窑别出心裁地运用贴印手法将民间剪纸花样做为纹饰,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

剪纸贴花多运用在碗盏内壁,采用同一样式的剪纸,三点或四点均齐排列,口沿衬以二方连续的带状花边,使画面整体与盏碗轮廓匀称协调。

木叶纹装饰和剪纸贴花一样是吉州窑装饰艺术中的两朵奇范。这种木叶纹多装饰在黑釉碗内,有单片的木叶,有半叶挂于盏边的,也有双叶萱落或三叶散点的。

油滴、兔毫、洒釉等窑变色斑更是黑釉瓷中的名贵品种。据史书记载,宋人斗茶品茶专尚兔毫盏。新近出土的黑釉瓷纹饰有木叶纹、鸾凤纹、鹿树兔毫纹、月梅纹、月竹纹、洒釉芦荻纹、散缀梅花、虎皮斑、剔花填釉折枝梅等。各种窑变色斑犹如云雾、细雨、芦花、玳瑁的甲壳、虎皮的纹斑或青、蓝、绿、紫的火焰,这些异彩缤纷的釉面装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美好的记忆。

吉州窑釉上彩绘如意纹

吉州窑黑釉彩绘瓷多为月光底下的梅树、竹枝、飞蝶或风雪中的芦花,绘画技法洒脱,不受约束,表现出一种文人的写意之风,有含蓄的风味和浓厚的国画意境,开创了釉上彩绘的先河。装饰艺术本源于生活,古吉州窑产品的装饰艺术是劳动人民在传统工艺基础上,通过长期的探索、借鉴、实践、总结和创新过程中,运用多种装饰艺术手法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巧妙地结合为统一体,相得益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