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瓷砖知识 > 导航 >

鉴藏知识:赏如意纹饰

鉴藏知识:赏如意纹饰

瓷砖知识 陶瓷知识 瓷器鉴别知识

2020-09-24

瓷砖知识。

如意——在古代是官宦的一种执持物,古代的绘书资料上,不论是人间的朝官或仙界的仙官,常常可以见到手里捧着一个如意,倚靠在手臂的衣袖之上。

紫檀三镶汉玉嵌金银御题诗如意

寓意多福的蝙蝠图案

寓意爱情婚姻美满的蝴蝶图案

据《事物纪原 什物器用部》记载,战国时就有如意,但有关如意的确切记载最早当推《晋书 石崇传》。宋元以后,特别是在明清两朝,社会流行说吉利话的礼俗,在此社会背景之影响下,吉祥式的艺术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如意的制作也是这种习俗的具体表现。清代满族统治阶层十分崇尚如意的吉祥寓意,因此在清宫中制作并收藏有大量不同质地的如意,如意成了社会的高级馈赠物,不但制作力求精美,材料力求贵重,其纹饰内容更是突出吉祥的寓意所在。纵观各朝代、各样式的如意,其上的吉祥图案纷繁斑斓,足以让人领略到博大的中华文化以及艺术品中所蕴含的人生哲学。 提及中国的吉祥图案,最少也可溯源至秦汉,汉代的铜镜、砖瓦等都有吉祥图案的存在。砖和铜镜经常以龙、凤、羊来表示吉祥,也有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或是卷草型植物、山形、禽兽等图案来配合吉祥铭文的,如“吉祥”、“长乐未央”、“大乐富贵”、“千秋万岁”、“太上富贵”、“延年益寿”等。不过,借物作谐音的图案虽然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其蓬勃发展却是宋元以后的事,到了明清二代达到最高峰。不单单在器物中,绘画中借物寓意吉祥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比如喜鹊意为“喜从天降”,松柏为“松柏常青”,莲花与鹭鸶则是“一路连科”,牡丹为“富贵满堂”等,形成了中华民族一项独特的艺术。 如意的纹饰,更是这一独特艺术的亮眼之作。中国的人生哲学崇尚天人合一,所以中国人也习惯借具体物象来表达心中愿景。如意的纹饰中,也有众多用自然物做象征的,比如松柏象征长寿,石榴暗示多子,又如结婚用双喜或蝴蝶图案来祝福等等;许多同音字也和自然物结合,生发为艺术品特有的“语言艺术”,比如“连(莲)生贵(桂花)子”以及“寿山福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图案等等。具体来说,常见的如蝙蝠的图案表示多福,以蝙蝠为主体的吉祥图案则有一系列,如“万福(蝠)庆(罄)寿”、“福(蝠)庆(罄)寿(灵芝)仙(水仙)”、“福(蝠)仙(水仙)”、“福(蝠)寿(桃)”等。 祝寿系列的图案则有“寿山福海”、“万寿无疆”、“松鹤长春”、“寿比南山(仙人采药)”、“鹿鹤长春”等。“松鹤长春”图案以松树寓意长青不老,鹤也为禽类中的长寿动物。这类图案中一般还有寿石、灵芝、菊花等,都与长寿有关,因此,“松鹤长春”常作为夫妇二人不老的祝辞。“寿比南山(仙人采药)”图案则为仙人采长生之药,图中含有松树、灵芝等,为祝寿的意思。“鹿鹤长春”图案指夫妇双寿、长春不老之意。“八仙祝寿”则以八仙的手持物象征八仙,张果老所持宝物鱼鼓能占卜人生;吕洞宾的宝剑可镇邪驱魔;韩湘子的笛子使万物滋生;何仙姑的荷花能修身养性;铁拐李的葫芦可救济众生;汉钟离的扇子能起死回生;曹国舅的玉板可静化环境;蓝采和的花篮能广通神明。此外,寿字图案也非常丰富,有寿字中嵌进“吉”字的,有嵌进“万”字的,增加了“寿”字的变化。 龙作为帝王的代表,以它为符号的图案也有不少,如“夔龙”(又称拐子)图案,由殷周青铜器装饰花纹中的长条形动物纹演变而来,有的是一首二身、互相勾连,并以小圆圈调和长条图案,因为是龙的一种,也寓意吉祥;再如“双龙戏珠”等。 除此之外,还有诸如“狮子戏球”:狮子可以辟邪,又含有节庆的意思,这一图案表示欢庆,是最受欢迎的图案之一。“太平有象”则是大象驮一花瓶, “瓶”谐音“平”,“象”谐音“祥”,寓意安宁和平、民康物阜的好景象。美丽的“蝴蝶”图案则多用在皇帝大婚中,寓意爱情长久,婚姻美满。

编辑推荐

巩县窑唐白瓷茶碾鉴藏


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宫廷鎏金茶碾

巩县窑唐白瓷茶碾

在唐代,人们饮用茶类主要以饼茶为主,饮茶前需要先将饼茶碾成细末,方可煎茶,否则很难将茶汁煎出来。茶碾的作用,就是将饼茶碾成细末,是煎茶用的一种器具。

这件巩县窑唐白瓷茶碾,由碾槽,碾轴两部分组合而成。此器长24.2厘米,宽4.1厘米,深2.8厘米。碾槽整体呈长方形,中部有一窄长弧形的沟槽,碾茶时能使碾轴在沟槽内来回转动。关于碾轮,陆羽在《茶经》中称其为“堕”,呈车轮形,中间厚,边缘薄。碾轮中部有一圆孔,可穿木。可惜轴木已无存。

唐代诗人元稹《茶》诗曰:“茶。香味,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诗中在谈到煎茶时,用白玉雕琢的碾把饼茶碾成末,用红纱茶罗过筛,再入茶铫煎茶,注入茶碗,茶汤泛起黄花“饽沫”,终成清香美茶。

碾是唐、宋及其以前煎饼茶不可或缺的重要器具。

这件瓷茶碾,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用的鎏金壶门茶碾相比,无论是做工和造型,还是原料和饰纹,都要略逊一筹;但与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提及的民间茶碾——“用橘木制成,其次为梨、桑、柘木制成”相比,又略胜一筹,是一件颇有代表性的碾茶用具。

汝瓷鉴藏:青如天面如玉


珍 赏

北宋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汝窑排在首位。

汝窑创烧于北宋晚期,为宫廷贡品,产品胎质细密、坚薄。因胎土中含有微量的铜,使胎色呈现“赤色”,又叫“铜骨”。其釉色有天青、天蓝、粉青几种。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

汝窑作为御用之物,由于工匠们不惜成本以玛瑙入釉,使其釉色显现独特的天青色,釉面莹润似珍珠、如美玉,纯净高雅,内敛含蓄,体现出高雅的皇家之气,尤其珍贵,在北宋时已达巅峰。清雍正前后有仿汝器出现,然而仿造者只重釉色,胎骨呈白色,造型也不及宋时古雅大方。汝窑瓷器一般都较小,盘、洗、碗等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超过20厘米的极其个别,超过30厘米的几乎没有,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

汝窑烧制时间只有20多年,传世真品不足百件,可以确知的在台北故宫(微博)博物院有21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德基金会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全世界收藏有汝窑瓷器的博物馆不到十家。

今年3月在香港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吸引了全世界藏家的目光。这件汝窑洗,直径13.5厘米,小巧朴雅,色质绝佳,较为罕见的六瓣葵花造型,最终以1.85亿港元的价格落槌,创出了汝窑拍卖的新纪录。

上图这件汝窑莲花式温碗为十瓣莲花造型,淡蓝的色调,端正的外形,流露出一种典雅高尚的美,是陶瓷工艺尽善尽美的代表作,呈现中国瓷业理想的典范,是一件全世界仅存的孤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赏读雍正朝橄榄瓶的型制与纹饰


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 清 雍正(公元1723-1735年) 高39.5厘米,口径10.0厘米,足径12.3厘米,腹径18.5厘米 张永珍女士捐赠

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著名器物,是清雍正粉彩官窑瓷器中烧造得十分成功的作品之一。上博网站推出“每月一珍”,使得我们有机会更细致地赏读关于此瓶的诸多细节。

此瓶撇口,细颈,长鼓腹下敛,圈足,因形似橄榄而得名。

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局部

桃枝遒劲盘亘,枝头硕桃累累,结果八枚,枝梢点缀或粉或白的桃花。树叶阴阳向背,叶片纤细柔和,多转折卷曲,枝干穿插交错,虚实得当,疏密有致。叶片、枝干和圆形桃果看似随意组合,实则匠心独具,点、线、面相互穿插交错,画面构思巧妙,耐人寻味。枝叶间饰两只瑞蝠,展翅翻飞,在绿叶的衬托下,极富生趣,一幅丰收喜庆的场景跃入眼帘。"蝠"是"福"之谐音,而桃则是象征"寿"之图案,合之寓意"福寿双全"。

雍正朝万寿节用瓷多绘有如福、葫芦、寿桃、松鹤等含祝寿寓意的题材纹饰,故有推测此瓶是为帝后祝寿之用。

橄榄瓶为清代流行器形,其造型丰满秀挺,线条流畅富有韵律感,轻巧灵动而又不失稳重,兼具梅瓶、玉壶春的特征于一身。

清雍正珐琅彩松竹梅橄榄瓶 故宫博物院藏

清雍正青花缠枝葫芦飞蝠纹橄榄瓶 首都博物馆藏

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花鸟纹瓜棱式橄榄瓶 上海博物馆藏

橄榄瓶始烧于何时尚不明确,但于雍正、乾隆时期最为常见,属陈设用瓷。

此瓶釉色纯白匀净,釉层肥腴莹润,以粉彩蝠桃纹装饰。

清雍正景德镇窑青花蝠桃纹橄榄瓶 上海博物馆藏

雍正朝(公元1723-1735年)为时虽然短暂,但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安定祥和。制瓷工艺突飞猛进,在继承康熙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创新和提高。以景德镇青花瓷为例,无论造型和装饰,都可以用一个"秀"字来概括,与康熙青花瓷挺拔、遒劲的风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

此瓶在造型上与粉彩瓶如出一辙,线条简洁流畅,比例协调,端庄秀美,具有雍容典雅的时代风貌。该瓶青花发色浓重鲜艳。瓶身绘桃树一株,树上结有九枚寿桃及桃花二十朵,空中绘有五只蝙蝠,树下有灵芝,竹子,山石。纹饰描绘精细,构图别致,画意吉祥,暗喻"五福捧寿",是雍正青花瓷器的代表作品。两者相较,青花图案含蓄隽永,柔媚俊秀,似一幅水墨淡彩;而粉彩图案则更富朝气,更具装饰性和立体感,似一幅浓墨重彩的工笔画,给人以迥然不同的视觉效果。

馆藏青瓷三尊赏 古代瓷器知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皆定都南京,史称六朝。六朝是江南历史上第二次(第一次为吴越)大开发、大发展的又一辉煌时期,当时江南社会相对稳定,战乱期间几十万北方移民大军携带而来的中原先进科学技术文化,极大地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崛起。江浙地区的会稽(绍兴)、吴郡(苏州)、京口(镇江)等城市经贸繁荣,成为长江流域的名城都会。此期间以浙江越窑为中心的各窑场,继承并发展了东汉早期青瓷的成就,烧成了我国完全成熟的青瓷器,这些青瓷被学术界习惯称之为六朝青瓷。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

六朝青瓷是东吴博物馆藏青瓷中的重头戏,有两大优势,无可比拟,一是数量大,二是精品多,可谓件件达到真、精、美的标准。以三尊即鹰尊、神兽尊、莲花尊为领军,各类器形丰盛的青瓷器精品群体,如六朝青瓷的典型器鸡首壶、盘口壶、各种兽首罐、各式香薰、唾壶、水注、魂瓶、虎子、卧羊烛台、辟邪插座、灯具,以及各种生活器皿和明器类应有尽有,称得上六朝青瓷之大观也!这里先介绍国之瑰宝青瓷三尊。

1.鹰尊(图1)东吴

通高26.6厘米,底径13.6厘米。器作鹰体造型,盖作鹰头形,圆目勾喙,肩部贴塑花形四系,腹两侧刻划双翼,两爪及尾三足鼎立。满釉,釉层肥厚莹润,釉色青中泛黄。整个器形显得十分庄重威严,形象生动。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群雄四起,鹰击长空,眼光敏锐,是枭雄的象征,此器非为一般人所用。鹰尊的造型早在商代就已出现,殷墟妇好墓中就曾出土过一件青铜尊,在西汉釉陶中也有此类造型,如河南省博物院收藏的釉陶壶和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黄釉陶壶。而在六朝青瓷中,此类造型的器物目前只有南京板桥石闸湖汝阴太守墓出土过一件鹰形盘口壶,东吴博物馆这件青瓷鹰尊比之更具王气,真乃六朝青瓷神品!

2.神兽尊(图2)西晋

口径12.7厘米,通高30.7厘米。盘口,器身堆塑一蹲坐状的神兽,双目圆瞪外凸,阔嘴露牙,左手捧一宝物,肩部双兽形耳。其造型奇特,兽面狰狞,神态威严。胎质灰白细腻,满施青绿色釉,润泽光洁,神韵非凡。此器由上海博物馆夏君定先生作过热释光科学测试,年代为距今1700年,时代为西晋。这类神兽尊,也有称猛兽尊、熊尊者,目前公开发表的共有三件,除东吴博物馆收藏的此件外,另一件是1976年宜兴周处家族墓出土,纪年为西晋永宁二年(公元302年),还有一件是浙江绍兴收藏家唐勤彪先生的藏品。对照这三件神兽尊的形态,基本上是大同小异,而另两件更为相似一些,如器耳都作横向半环形,神兽口含圆珠,下颌长须垂逸,前肢上举。但东吴博物馆这件所不同的是,全器堆塑、刻划兽形纹饰,更加精致,更是形象逼真,另外其两侧双耳是雕塑的鼠形兽耳,与镇江博物馆藏金坛出土的扁壶器耳是一样的,越加神灵。此种神兽尊不多见,当是高等贵族权威人物的镇墓祛邪或祭祀用器,为六朝青瓷中的极品。

3.莲花尊(图3)北朝

腹径90厘米,通高59厘米。敞口有盖,束腰长颈,椭圆腹,高圈足,肩部有六个直系。器身采用堆贴、刻花、高浮雕等手法,装饰有宝相花、飞天、神兽、蟠螭、莲瓣纹等。通体施釉,釉色清脆晶莹,积釉处翠绿。形体高大,威严端庄,纹饰华丽繁缛。学术界一般认为莲花尊是北朝青瓷的杰出代表。经研究,北方与南方青瓷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北方青瓷胎质的氧化铝含量高,往往因烧制温度不足而瓷化程度稍低,但瓷胎的颜色比南方要稍淡一些,多为灰白或白色。(2)北方青瓷釉的光泽性好,玻璃质强,流动性较大,釉面常有开片。南方青瓷较灰暗有失透感。(3)北方青瓷胎体厚重,比南方六朝青瓷相比显得形体硕大。(4)北方青瓷的装饰方法较多,有堆贴、模印、雕镂、刻划等,纹饰中受佛教影响的纹样如莲花纹、忍冬纹等较为多见。迄今发表的莲花尊共见有六件,包括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的二件。1956年湖北武昌南朝墓出土一件。1972年江苏南京南朝梁墓出土一件。1982年山东淄博北朝墓出土一件。东吴博物馆这件亦为河北石家庄地区北朝墓所出。对比此六件莲花尊的器形装饰大体一致,局部有些不同,如颈部纹饰有的无飞天,唯山东淄博一件装饰简化,器高武昌的43.7厘米,南京的最高达85厘米。青瓷莲花尊为大型高档祭器,历年来出土甚少,堪为国之瑰宝。

古代瓷器:汝瓷鉴藏:青如天面如玉


珍赏

北宋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汝窑排在首位。

汝窑创烧于北宋晚期,为宫廷贡品,产品胎质细密、坚薄。因胎土中含有微量的铜,使胎色呈现赤色,又叫铜骨。其釉色有天青、天蓝、粉青几种。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

汝窑作为御用之物,由于工匠们不惜成本以玛瑙入釉,使其釉色显现独特的天青色,釉面莹润似珍珠、如美玉,纯净高雅,内敛含蓄,体现出高雅的皇家之气,尤其珍贵,在北宋时已达巅峰。清雍正前后有仿汝器出现,然而仿造者只重釉色,胎骨呈白色,造型也不及宋时古雅大方。汝窑瓷器一般都较小,盘、洗、碗等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超过20厘米的极其个别,超过30厘米的几乎没有,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

汝窑烧制时间只有20多年,传世真品不足百件,可以确知的在台北故宫(微博)博物院有21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德基金会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全世界收藏有汝窑瓷器的博物馆不到十家。

今年3月在香港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吸引了全世界藏家的目光。这件汝窑洗,直径13.5厘米,小巧朴雅,色质绝佳,较为罕见的六瓣葵花造型,最终以1.85亿港元的价格落槌,创出了汝窑拍卖的新纪录。

上图这件汝窑莲花式温碗为十瓣莲花造型,淡蓝的色调,端正的外形,流露出一种典雅高尚的美,是陶瓷工艺尽善尽美的代表作,呈现中国瓷业理想的典范,是一件全世界仅存的孤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古代瓷器:巩县窑唐白瓷茶碾鉴藏


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宫廷鎏金茶碾

巩县窑唐白瓷茶碾

在唐代,人们饮用茶类主要以饼茶为主,饮茶前需要先将饼茶碾成细末,方可煎茶,否则很难将茶汁煎出来。茶碾的作用,就是将饼茶碾成细末,是煎茶用的一种器具。

这件巩县窑唐白瓷茶碾,由碾槽,碾轴两部分组合而成。此器长24.2厘米,宽4.1厘米,深2.8厘米。碾槽整体呈长方形,中部有一窄长弧形的沟槽,碾茶时能使碾轴在沟槽内来回转动。关于碾轮,陆羽在《茶经》中称其为堕,呈车轮形,中间厚,边缘薄。碾轮中部有一圆孔,可穿木。可惜轴木已无存。

唐代诗人元稹《茶》诗曰:茶。香味,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诗中在谈到煎茶时,用白玉雕琢的碾把饼茶碾成末,用红纱茶罗过筛,再入茶铫煎茶,注入茶碗,茶汤泛起黄花饽沫,终成清香美茶。

碾是唐、宋及其以前煎饼茶不可或缺的重要器具。

这件瓷茶碾,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用的鎏金壶门茶碾相比,无论是做工和造型,还是原料和饰纹,都要略逊一筹;但与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提及的民间茶碾用橘木制成,其次为梨、桑、柘木制成相比,又略胜一筹,是一件颇有代表性的碾茶用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