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宣德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寄托宣德款的时代特征

寄托宣德款的时代特征

宣德瓷器的鉴别 宣德瓷器鉴别 捷克瓷器的底款鉴别

2020-09-24

宣德瓷器的鉴别。

研究宣德款识的字体和书法也是对其他朝代所具有的时代书写款识个性和风格特征的研究。

仿宣德款自明代正德开始,字体不如宣德款遒劲,显得方正宽博。具有正德款写款特征。明正德仿宣德官窑制器,因为“年”字的书体是正德的特色(虽然不是绝对),但“年”字的真款第四笔一小平右点,在正德瓷器上常书写成一小横。万历民窑青花仿款,笔画豪放跌宕,青花双圈紧靠圈足,线条无力松棉。“宣德年造”、“大明宣德年造”青花楷书款多为明正德、天启、崇祯等朝寄托款及后代仿制。“德”字“心”部加一横的,基本可以断定为后代仿制。至于部分仿宣德款较为成功,是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处理,字体的特征、书法,都极忠于原器,所以鉴定时如不注意其制作、造型、纹饰及釉色等项,即易鱼目混珠,被蒙骗过去。而正德以后,至民国大肆仿造。其款识带康熙楷书款风格为最多见。从写法看,字大而工整,字间布白舒展。不象真器款识,字有大小的不同,倚斜之势的六字双行,常显高低错位之分。康熙楷书仿款,双圈青花粗细浓淡一致,首尾无明显的接笔痕迹。“大”字的撇画横笔以上出头过于长;“明”字月部第二笔横、竖、勾转折处,具有宋体的外拓性;“制”字下“衣”竖提后直接写捺,或者“衣”字提笔和撇笔书写连接一线;万历或者康熙有的仿款,楷书笔画不同真款横竖粗细大致相同,而显示出横细竖粗特征。在仿宣德青花款的发色上,康熙青花瓷器因施釉方法采用了吹釉工艺,釉面薄,青花发色浓艳明丽,不见了铁锈结晶斑。至于后贴款的鉴别方法就不在这里讨论了。

研究宣德款识的字体和书法,不仅仅是对一个朝代的写款特征作研究。而是因为历代对宣德瓷器的追捧,使的我们对它进行研究的同时,可以兼顾了解其他朝代所具有的时代书写款识个性和风格的特征。仿品的款识往往带着时代书写风格,不是显得字间结构软弱无力,就是体现不出宣德本朝的那种书法韵味。如果我们牢牢记住各个朝代款识最典型的书写青料(或彩料)的深浅、浮沉的呈色变化,和其习惯性写法以及款识的内容、排列格式、字体结构的演变规律,便可以结合器物本身的年代特征,来考虑是否后朝仿前朝,或正处于朝代交接之际,存在着专人延续写款的情况了。虽然说眼下仿制的风气非常猖獗,制作一件宣德瓷器似乎也并不那么难。但是假的总归是假的,它们总免不了有“过”或“不及”的毛病。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深入研究,年款的书写真伪仍不难发现其间的差距,瓷器的“真”、“伪”鉴别也不出例外了。

扩展阅读

陶瓷纹饰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辉煌灿烂,陶瓷纹饰作为陶瓷艺术价值的显现也是历史悠久,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特征与魅力。

新石器时代的各种彩陶,属彩装饰。这种低温彩的装饰功用,类似于后来的釉。各种灰陶、黑陶、红陶、褐陶等上的刻、划、堆贴、锥刺的云雷纹、绳纹、平等线纹等等,属胎装饰。可以认为新石器时代陶器以胎装饰为主。

殷商奴隶制时期:出现了以印花、堆贴为主要装饰手法的原始青瓷。

至东汉到三国,是我国陶瓷完成从无釉到有釉,釉层由薄增厚,实行通体施釉。釉层光润似玉的重要阶段。装饰特色质朴、有厚重的装饰味,简淡空疏。釉装饰已经萌芽,三国至西晋晚期出现的褐色点彩,到东晋已经成熟并流行起来;这个时期的釉装饰,无论点彩、釉下彩绘,均为高温釉料作成,与胎体一次烧成, 即为高温彩釉。

隋、唐是我国陶瓷各种纹饰、装饰手法大发展的时期,以唐三彩、长沙窑彩绘、巩县青花为代表的釉装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我国陶瓷装饰呈现出崭新的气象。有胎装饰:在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及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的各大名窑,“重釉不重纹饰”,故纹饰很少。这不多的纹饰几乎全是刻、划的莲瓣纹之类的胎装饰。釉装饰:点彩、条彩、斑彩,这是高温彩釉。彩绘:这是该时期大量兴起的陶瓷装饰工艺,继承六朝传统,以长沙窑最为丰富,越窑巩县窑有少许。常见有褐、绿、兰、红等色。彩绘无论釉上釉下,均是高温彩绘,一次烧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二次烧成的釉彩。这是我国陶瓷釉装饰最为引人注目的成就,有承前启后的巨大贡献。

宋代,是中国瓷业蓬勃发展的时代。纹片釉与雕花影青与釉上加彩等技法的运用,大大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胎装饰,以印花、划花、刻花为主,雕、塑、堆、贴、镂等技法用的较少。以定窑系白瓷印花,耀州窑系青瓷刻花划花,青白瓷系列划花最有代表性。釉装饰,有进一步发展。宋代出现了磁州窑系的釉上彩或釉下彩装饰工艺与釉结合的新型装饰工艺,白釉釉下黑花,釉上红绿彩就是典型。主要形式是绘画、诗文。青花瓷这种釉下装饰工艺,继承唐代传统,有少量生产。宋代青花数量虽少,意义却比较重要,它使唐代开创的这种釉下装饰工艺没有中断,得以延续,就为宋以后青花的大发展提供了工艺技艺传统。

元代,德镇就已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釉里红和卵白釉的烧成,使景德镇的陶瓷装饰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元代陶瓷以其“丰满华丽,层次分明”。元代以青花、釉里红成就最大。元青花上承唐以来釉装饰工艺技术而大加发展,下启明清青花的黄金时代。

明代釉装饰进入绘画时代,以青花为主流,发明,发展了五彩、斗彩、素三彩等。

清代的釉装饰更发展到极致,以各种彩瓷为主,青花次之,大量使用色釉。彩瓷中以粉彩为代表,到中晚期占主导地位。

宣德款的青花呈色特征


笔划粗细适中,颜色多不均,笔法遒劲有力。

青花呈色的主要着色剂是氧化钴。我国古代青花都是用含钴的天然矿石钴土矿作着色剂。钴土矿是一种含钴、锰、铁等较复杂的矿物。明代早期,采取水沉法获取青料的技术,在河中冲去浮土,再反复加以淘洗,用水磨沉淀、磁石去杂的方法获得青料。明代晚期开始向煅烧法选炼获取青料的技术发展改造。将选好的青料放在水中不断淘洗,装钵煅烧,逐粒精选出色泽润、比重大、拨动有金属声响的料,把它研得极细,作为用在瓷坯上画的青花色料,加水调和即可使用。色料的磨细程度不仅影响画工,特别是对青花的显色来说也很重要。色料愈细愈能使颜色均匀调和,且容易绘画。如果色料中有过粗的颗粒,在烧成时有被还原成金属而使瓷器表面形成黑点的可能。因此明清时期的敲青和淘青工艺方法,与现代取青工艺的球磨青料技术,以及化学合成氧化钴青料,是有着时代的明显区别。故在细目筛取青料的颗粒大小均匀度上,必然的留有时代的痕迹。

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制作青花瓷器所用的青料,许多文献记载都说是由南洋进口一种“苏泥勃青”。经过科学分析从成分上来看,其中氧化钴的含量与氧化锰的含量差不多,而氧化铁的含量特别高。由于这一时期所用的青花料成分中氧化铁的含量较高,所以在烧制过程中氧化铁被还原成铁锈斑式的黑色斑点。这些斑点实际上是色料中含有过粗的氧化铁颗粒被还原的缘故。说明了这时期青花料的炼制还不够精细,在工艺上是有很大缺点的。因此,宣德官窑楷书年款的主体特征总的说来,尽管笔划粗细适中,笔法遒劲有力,然青花款的笔划颜色却多不均。有的还泛出铁锈结晶斑。在落笔重的地方,或者积青料多的地方,会有黑色斑点出现。笔划周围在白釉的衬托下,像蒙上一层薄雾,仿品无此效果。这种与清代青花呈色过于淡雅均匀有着明显的区别。

宣德款的常见笔迹特征


字体写法不一,风格多变

宣德官窑楷书年款中,有一种风格尤其突出,其笔法工整、清秀、刚劲,自然大方,以前人们多认为这是仿晋唐小楷的笔法,近年有人提出宣德官窑年款的蓝本,出自当时功力深厚的大书法家沈度之手。沈度以长于“台阁体”书法而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名重一时。“台阁体”结构以方正为主,笔道粗细一致,各部停匀,属于楷体,适合皇家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标准。书写一笔不苟,法度谨严,点画巧妙,转折分明,提按清楚,运笔便捷利落而沉实;线条轻重,粗细有变化,其收笔、落笔、撇捺、转折勾挑处,既有法度,又不刻意做作,字中牵丝搭笔,显得十分自然。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景德镇御窑厂临摹当时官方常用“台阁体”书写宣德款绝非一人。因此造成宣德官窑瓷器上年款字体的写法不一。

以“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为例,常见“大”字的撇画,下分割第一笔横划,有右边长的,也有左边长的,也有左、右相等的,且这一横还有长短之分的。但,由横划左侧三分之一处分割为常见,并且上方出头适中,过长者为清代仿笔特征。

“明”字的日部常低与月部,日与月的最下一横笔,其左右高低、倚斜之势基本保持一致,在一个基准线,而月部却绝无长勾现象。

“宣”字第一笔向右点,往往与第三笔横勾连接。第三笔横勾左高右低,带动整体横划有倚斜之势。

篆书“德”字心上有一横,而楷书“德”字心上无一横。“德”字双人旁与左边有支离不合之貌,“德”字“心”中三点在一个基本平直面上,最后一点无拖拉。

“年”字虽然有五种不同的写法,但第四笔用向右平斜点代替短竖,少有右短竖为常见特征。本朝款不见第四笔左斜是宣德款的重要特征。第五笔左高右低,倚斜之势能收得住,笔不下塌。最后一笔直画下端常见顿笔收尾色浓,极少见尖锐之锋。

“制”字下“衣”一点或有或无,有“衣”款将点和第三笔的撇一笔连成。“衣”字提笔和撇笔书写无连接,“衣”字提笔与捺笔分笔书写常不在一个对应线上。

寄托世人内心祥和的纹饰——莲瓣纹


莲瓣纹,起源于春秋时期,出现在各种青铜器上,多采用立体莲瓣作壶盖上装饰,盛行于南北朝至宋代,流行于中国整个封建时代。而大量运用到陶瓷装饰上面,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佛教当时正盛行于世,上至皇室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沉浸在崇佛的狂热风气中,一直到隋唐都流行莲瓣纹饰的陶瓷器物,足见人们礼佛、敬佛和渴望国泰民安的心灵寄托。

北朝铅黄釉绿彩莲瓣纹罐

佛教自东汉初年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莲瓣纹是佛教推崇的纹饰,莲花代表普度众生。到了唐代,这个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顶峰时期,万国来朝的盛世之风,使得唐人追求一种奢华、丰腴的生活享受,尤以“胖”为美,用现代人话就是“白富美”,无论是绘画还是陶瓷纹饰上都有表现,使得莲瓣纹饰变得肥腴、硕大。

唐代 越窑蕉叶纹水盂

越窑豆青釉莲瓣弦纹双系盘口瓶(晚唐至五代)

到了宋代,人们从早期的莲瓣纹形状肥硕圆胖,而随着宋人审美情趣从唐代的肥硕转为清瘦俊秀。两宋时期,五大名窑的崛起,南北方各大窑口星罗棋布,各怀绝技。浙江龙泉青瓷的各种器物外壁绘有的莲纹瓣纹饰逐渐从圆胖形转变为尖瘦形,环绕壁外的莲瓣也由最初的八瓣、十瓣、十二瓣发展到越来越多瓣。宋代沿用了自唐代以来刻划和模印的主要瓣纹装饰手法。尤其是定窑、耀州窑的佛教用品净瓶,器身刻有多层莲瓣纹,刀法犀利,匀净利落。

北宋 汝窑莲瓣碗

北宋 建宁窑莲瓣执壶

北宋 汝窑四足莲瓣洗

北宋 越窑莲瓣水盂

南宋 龙泉窑莲瓣碗

元代以来,莲瓣纹开始不再作为陶瓷器物的主题纹饰,多用作为口沿、肩、胫部和底足的辅助花纹出现,装饰技法改为绘画。这种莲瓣纹以变形的仰莲或者覆莲连续排列重复出现,作为青花主题纹饰的衬托纹饰。

元青花 缠枝牡丹纹双耳大罐

元青花 荷塘莲池鸳鸯纹玉壶春瓶

明清时期,装饰在陶瓷上的莲瓣纹有所变化,有繁琐复杂和简化抽象两种表现方式,作为辅助纹样烘托主题纹饰,此时的莲瓣纹最终脱离了佛教的影响,完全变成了一种纯粹的世俗化审美的装饰纹饰。

钧窑天蓝釉莲瓣洗(元-明初)

清乾隆款 莲瓣纹粉彩花口大碗

明初,瓷器的装饰风格开始由元代的繁复向疏朗、简练转变。洪武时期的莲瓣纹既有元代遗风,又不乏自己的特点。首先莲瓣纹的装饰范围开始缩小,一般用于器腹的下部。莲瓣外廓仍由外粗内细两条线构成,但肩部的画法已由勾勒生硬变为行笔圆润。瓣与瓣之间的排列也发生了变化,除极少数仍和元代一样互相留有空隙外,绝大多数已经连在一起。瓣内图案趋向简单、抽象,较常见的有如意云纹和宝相团花两种。洪武时期莲瓣内的任意云纹较大,垂弧由一组组逐渐缩小的圆涡线组成。

明洪武 釉里红玉壶春瓶

明洪武 青花瓷缠枝牡丹纹大碗

明永乐 青花莲瓣纹鸡心碗

永宣时期的莲瓣纹已经明显趋于自然写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莲瓣内的装饰简单。元代莲瓣形体较大,适合在莲瓣内加绘比较复杂的图案。永宣莲瓣明显变小,瓣内图案也随之变得简单,一般只有几条简单的弧线圆点,有的干脆用青料将瓣内涂满。但莲瓣的结构仍有明显的元代痕迹,例如加绘如意云纹的莲瓣,只是瓣内的如意云较元代变得小而圆润,垂弧也由三重减为两重而已。

2.以青托白。以青花为地留出白花的技法元代已经流行,许多元青花大盘在盘心交替使用白地青花和青花地白花,形成色调上的反差,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永宣时期青花地白花主要用于边饰,如常见的莲瓣纹、蕉叶纹、海滔纹等都大量采用这种方法。深色的带状边饰与白地青花的主题纹饰相互映衬,别有一番情趣。

3.莲瓣形状及排列结构丰富多彩。永宣莲瓣的形状多种多样,既有肩部圆润瓣尖凸起的传统莲瓣,也有瓣尖向内凹的莲瓣。还有一种瓣内涂满青料的莲瓣,瓣体狭长,顶部为圆弧形,没有凸起的瓣尖。在排列机构上,有的各自分开留有间隙,有的互借边线连在一起。此外,单层莲瓣和双层莲瓣也都兼而有之。

明永乐 青花莲瓣纹漏斗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天球瓶

明代中期,青花瓷器的装饰风格由前期的洒脱豪放转变为清秀淡雅,构图层次大大减少,边饰的使用远远不如前期。永宣青花中流行的双层莲瓣仍大量使用,但很少采用“以青托白”的手法。一种大莲瓣之间夹小莲瓣的单层莲瓣纹开始盛行。这种莲瓣的排列方式与永宣时期那种外层莲瓣之间露出里层瓣尖的双层莲瓣不同,直接在两个大莲瓣之间加画一个瘦长的小莲瓣。大莲瓣内的图案精美复杂,小莲瓣则较简单。

明中期 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

明嘉靖 五彩鱼藻纹罐

万历时期景德镇官窑烧制数量很大,青花传世品数量较多。这个时期,作为辅助纹饰的莲瓣纹常饰于器物的肩部和腹部下方,变体莲瓣纹种类繁多,风格与前期不同。主要的莲瓣纹有以下几种:第一种为呈几何形的竖线条和卷曲的圆圈式组合;第二种为外轮廓为双线勾勒,花瓣尖呈凹形,内部饰青料填满的如意云纹;第三种为变形后的一大一小的花瓣组合,以细线条勾勒,内部纹饰为缠枝卷曲花纹吊珠。此外,这个时期装饰在蒜头瓶口的莲瓣纹,尚有前期遗风(莲瓣尖凹于花瓣内),但花瓣内以青料填满,内绘蓝底白花变形如意云纹。明末的莲瓣纹除继续延用中期的式样外,总趋势是向图案化发展。有的经过变形处理后已完全失去了莲瓣的自然形态,作为边饰的辅助纹饰莲瓣纹处于纹饰的从属地位,成为一种纯几何图形的连续组合。

明万历 青花梵文福字莲瓣盘

明万历 五彩开光花卉纹玉棱瓶

明万历 青花高士图盖罐

清代的莲瓣纹处辅助纹饰处于从属地位,康雍乾三朝是制瓷工艺的极盛时期,代表着清代制瓷业的最高艺术成就。期间,青花瓷不再作为主要的烧造品类,五彩、粉彩、斗彩、珐琅器等瓷器品类增多。清代康熙年间,青花瓷纹饰多为仿清初“四王吴恽”的绘画风格,画面清晰干净、层次清楚、题材广泛、画面宏大。因其构图形式改变,器物边饰不再表现出程式化的特点,因此莲瓣纹运用更为减少。在清代仿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等朝的青花瓷器物上,可以粗略看到莲瓣纹的运用。清代乾隆的莲瓣纹器物,器身绘制变形莲瓣纹覆莲,花瓣画法仿明代中期风格,花瓣间不留空白,内饰清代风格的特有纹饰。乾隆后期,瓷器生产开始走向于器物腹部博形莲瓣纹衰退,远不如前期精美,其莲瓣尖呈凹形,内物博的影响,也可纹风格相对于、绘画风格博物格,莲瓣尖呈前朝有所变化。

清康熙 青花莲瓣梵文盘

清乾隆 胭脂红地粉彩缠枝莲纹绶带如意耳葫芦瓶

清道光 粉彩莲瓣盖碗

莲瓣纹,曾经作为佛教吉祥纹饰在中国流行了一千多年时间,逐渐世俗化,脱离了宗教的藩篱,由划刻花纹演变为绘画纹样。背后的文化含义是支撑这一纹饰发展的主要动力,常寓意为文人士大夫的人格写照。社会风气中将莲花作人格化的比拟,使莲纹具有人格化的特征,这有利于佛教莲纹向世俗化转变,在民间以更切合民俗生活的新形式广泛流传。直到现在,我们时常仍然能在陶瓷上见到她的身影,或是以主题纹饰出现,或是以辅助纹饰出现在人们面前,带给大家妙曼的形韵美感。

秦汉时代的陶瓷


秦赢政13岁继王位,后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始称皇帝。将以往各藩王制度废弃,分天下为郡县,但至二世胡亥,各处大乱,刘邦起事,破秦灭楚,立国为汉。

秦始皇于即位之初便倾天下之力大兴土木,建造大规模的阿旁宫和陵园。所以,砖、瓦等建材和宫殿内所需陶瓷器皿大量烧造。1974年在秦始皇陵东侧出土的大量与真人等大的陶制兵马俑,就是秦始皇陵墓陪葬品的一部分。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的烧陶水平,数量巨大,仅仅挖出一个角落,就有千万之巨;制作精湛,神态各异,造型生动;工艺成熟,如此巨大的作品,几乎没有变形、开裂的问题,原材料使用当地泥土,凝结性、可塑性强。这一时期的窑炉建设,为适应大量烧制建筑用陶和象兵马俑那样的大型物件,使窑室规模增大,普遍增加了一至三倍。窑炉所设烟囱多已移到后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窑床前高后底(约为70坡度)的特殊设计,是一项创造性改革,使窑室内温度不均的问题得以改善。

秦汉陶瓷

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有学者认为是受罗马及欧洲人制造琉璃技术的影响,国为当时的人们与上述地区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汉代人重视墓葬,成为习俗,殉葬品力求丰富而精细,被称为“明器”,它与祭器之别在于它是专门供死者在阴间所用而非为生者用具。陪葬品中除少量石质品、金属制品、木质漆器以外,被大量使用的为陶制品,因为这种材质可历千年而不腐败。除饮食所用的器皿外,大量摹拟生活场景,加以缩微,如陶制的楼阁、仓房、灶台、兽圈、车马、井台、奴仆等等,营造虚幻环境供死者享用。明器当中的壶、尊、盆、罐之类器皿,一般都在素坯之外敷设一层粉彩,并不与胎体相融,稍摩擦便脱落;小型生活场景模型,外表都施加绿色低温铅釉,这种铅釉有毒性已被当时人们所知晓,所以在日常生活用品中并不使用。对陵墓的重视,使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特殊建材“圹砖”。“圹”就是指墓穴,圹砖体积较大,内部为空心,外表饰有图案,可连续排列,也可独立成为画面。砖面图案是模具拓印而成的,这是后世陶瓷器表面印花工艺的雏形。此外,在汉代陶器当中,瓦当的艺术成就也非常突出。

汉代的陶瓷器,造型浑厚而饱满,许多器形模仿铜器造型。器物表面施釉烧成温度约在50℃—1000℃之间,为低温釉,所以今天所见到的汉器表面出现有细微碎纹。到汉代为止,我国北方使用的馒头窑已基本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在南方,此时已出现比较成熟的龙窑,增大窑室的同时也缩短了烧成时间。

青花款识:记录时代的印记


青花阿拉伯文烛台·明正德

青花龙纹瓶·清康熙

收藏学堂

“一般喜欢瓷器的人,首先都要看瓷器的款识(zhì) ,就是把瓷器翻过来看看底下写的是什么。电视剧里演的买假瓷器,一翻底,下面写着俩字:西汉。都成笑话了!没东汉时,西汉人怎么知道自己是西汉。”这是《马未都说收藏》里面的段子。

青花瓷是中国瓷器里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品种。青花瓷的款识,也有其独特的讲究内涵。中国古代青花瓷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瓷器的烧造分官窑与民窑,款识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官窑青花,通常会用纪年款来标注,民窑青花的款识样式相对要丰富得多了。

从“永宣不分”到官民同享

纪年款,顾名思义是在青花瓷上,标注瓷器烧造的年代。因为中国古代的年代记录方法有两种,即帝王年号和以天干地支表明的年号,所以,青花瓷上的纪年款也分此两种。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虽是极少数,但也开启了明清两代官窑器物书写朝代年款的先河。最负盛名的是官窑的压手杯,杯里面写着“永乐年制”四字篆字款。带有确切“永乐年制”款的永乐青花压手杯,全世界只有3件,均被故宫(微博)博物院收藏。

一般说“永宣不分”,也就是,永乐瓷器和宣德瓷器非常接近,尤其是不带年款的,不是专家分不清楚。由此可见,年款在这段时期的重要性。而通过款识,又如何区分两个时期的青花瓷呢?首先,宣德青花瓷器款识多,有“宣德青花款识满器身”的说法。瓷盘无一例外全部有款,其他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书写。其次,以六字“大明宣德年制”的双行楷书居多,“宣德年制”四字款较少。

到了明代中期,又出现“成弘不分”的特点。即成化、弘治的瓷器极为相似。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先生曾将成化六字款概括成六句歌诀:“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倒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日窄平年应悟,“成”字三点头肩腰。也有人曾经归纳明代纪年款特征为“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或许,仔细揣摩,可以发现其中的奥妙。

正德青花的款识特点,没有那么突出。反而是青花瓷本身独具特色。正德皇帝迷恋伊斯兰教,因此,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上会出现史无前例的阿拉伯文字。2005年纽约佳士得(微博)拍卖会上,有个正德青花阿拉伯文方瓶,被拍出169.6万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是1374万元。这类方形造型,也是正德皇帝的偏爱。

明晚期的青花瓷,是官民同享。一时间,瓷器成为全民的一个释放。这或许是瓷器发展的一个开放阶段,又或者是因为嘉靖皇帝崇尚“无为而治”,因此,嘉靖时期的青花瓷款识风格庞杂,就连青花瓷的造型也不那么庄重了,葫芦形道教题材的青花瓷比比皆是。与嘉靖不同,其子隆庆并不崇尚道教。而此时期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款识被改为了“大明隆庆年造”,这是独一无二的。万历时期兴起了中国的收藏热,导致当时的瓷器后世多有模仿。

清中期,明清官窑最规范的时代

因为明代末期的最后两个皇帝,天启、崇祯在位时间非常短暂,所以在中国陶瓷史上,把天启朝、崇祯朝到清代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朝,统称为“过渡期”。虽然天启、崇祯两朝的时间转瞬即逝,却仍出现了许多高质量的青花瓷,且多为民窑出土。这多多少少与政治经济有关。马未都说:“当政治上完全处于放任的时候,经济也会自发地产生新的门类。”天启、崇祯统治时期,对瓷器生产采取完全放任的态度,致使民窑的青花瓷蓬勃发展。

顺治年间,因汉族人对明朝的恋恋不舍,使得这时的瓷器大都保留了明代的特征。康熙早期的青花是官民不分的,主要原因是很少写款。因为康熙帝认为瓷器上不能写款,写了款,如果打碎了会不吉利,所以不让写。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会在瓷器上写大量的寄托款。比如写“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这三个朝代写的最多。有人说,这是当时政府对汉人知识分子的“网开一面”。后期的官窑形式开始受到限制,康熙中期的青花开始大量书写帝王年号款,均为楷书,主要是6字款“大清康熙年制”。

清中期的官窑,是明清官窑中最规范的时代,所有式样、品种都由宫廷直接把握,直接出样,由督陶官亲自管理。因而质量非常高。今天拍卖场上很多高价位的瓷器,都是这个时期创造的。

瓷器在康雍乾三朝分得很清楚,一到嘉庆、道光,习惯上就不分了。不过,在嘉庆时期有一个特点,即同一时间里,一模一样的瓷器,会出现“大清嘉庆年制”和“大清乾隆年制”两种款识,因为嘉庆刚即位时,乾隆爷还活着。所以,乾隆去世以前,清朝有两个年号。景德镇两边都得讨好,所以两个款都有。

道光之后的中国进入战乱年代,政府对瓷器的技术与艺术要求都很低,只要仿照前人即可。同时,督陶官也变为了地方政府代管,可见中央政府的不重视。此时期的艺术瓷与日用瓷,都已混淆不分。反而是到了近代,瓷器重新被重视,款识也因此发生变化。但已几乎没有纪年款,直接以“江西瓷业公司”或“CHINA”为款识出现。

民窑款识,寄托百姓民生

民间青花瓷上,常出现“福寿康宁”、“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等语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款识,被民间大众赋予了祈福的功能。中国人经常将精神需求,寄托在实物上,仿佛这物是可以向上天传达期望的一个载体。

堂名款,更像是被盖在青花瓷上的印章,象征中国古人的“版权意识”。这类代表某个人或某座堂屋的款识,往往具有较高的艺术、收藏价值。因为要树立品牌形象,而精工细作。堂名款,在官窑里很少见到。直到慈禧年间,慈禧太后要求自己的瓷器,都要署上自己曾经住过的殿堂名,比如“储秀宫制”“长春宫款”等。

除了文字内容上的多样化,以简练的图案装饰器底,也是民间青花瓷的特色款识。篆刻中的“肖形印”与纹饰款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图画的方式做标记,好比现在的“LOGO”。纹饰款中的“豆干款”为菱形框架结构,犹如现代建筑中的高楼大厦,是民间作坊的记号,又叫“花押”。

公司款


民国时期,全国各地新办瓷业公司(工场)达三十多个。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两个,即醴陵“湖南瓷业公司”和景德镇“江西瓷业公司”

(一)湖南瓷业公司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熊希龄在湖南醴陵姜湾,创办“湖南瓷业学校”。在此基础上,又筹股5万银元组建“湖南瓷业公司”,由熊希龄充任经理,下设圆器厂、琢器厂、机械室、电灯室、化学室,规模较大。创釉下五彩,并于1907—1912年间'先后在南洋劝业会、巴拿马博览会和意大利世界博览会,获得奖章。l918年(民国七年),遭战火重刨,后经艰苦重建,可惜无法恢复元气。

(二)江西瓷业公司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江西巡抚逢时向清廷上疏开办景德镇瓷业公司,建议“官方筹银10万两,余由该道自行集股”。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奏改商办:。江西景德镇瓷器公司,原拟官商合办,至今未有切实办法。去年’李嘉上海道会商,该公司不如改归商办较有把握”。

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农工商部对江西景德镇瓷业公司核准立案。

宣统二年(1910年)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正式成立,性质依然为官商合办。由张季直、袁秋舫和瑞君华认私股。官方由冀、鄂、皖、苏、赣五省协款。原拟集资40万银元,实 际只筹集到20余万。主持公司业务的是祁门贡生康特璋。公司设本厂和分厂两处。本厂设于景德镇,沿用传统制瓷工艺。分厂设于鄱阳,进行实验改良。聘请从日本窑业学校毕业归国的张浩采用机械制瓷,试验煤窑烧炼。并在九江、上海、汉口等处设立发行所。初创阶段,窑业一度繁荣。不久,辛亥革命爆发,五省协款中断,元气大伤,鄱阳分厂中缀。残余资本集注于景德镇本厂而为局部经营。

宣德皇帝与蟋蟀罐


在中国历史上养蟋蟀和斗蟋蟀是皇宫贵族文人雅士的一大喜好。到明代早中期,养虫、斗虫之风非常盛行。宣德皇帝就对养虫和斗虫就十分喜好。 从文献记载看,宣德皇帝在位九年零七个月,却是明代最为辉煌的一页,宣德帝不仅在军政方面有卓越才干,而且还有许多雅好,比如留神词翰、精于绘事好促织之戏等等,特别是对养蟋蟀和斗蟋蟀更是着迷,当时为了养蟋蟀和斗蟋蟀的需要,他下令烧造了很多瓷器蟋蟀罐。 但在清宫旧藏宣德官窑瓷器1174件中,大多数是从宣德朝传存下来的,却罕见蟋蟀罐。台北故宫博物院,是现今最有权威的收藏,竟然没有一件蟋蟀罐,而北京故宫也仅有一件“大明宣德年制”款仿汝釉蟋蟀罐,这是何故? 宣德帝少年得志军政之余爱虫怜花,指使太监到全国各地甚至远至朝鲜搜罗鸟兽花木与诸珍异之好密令苏州知府况钟进贡蟋蟀千只用世袭的官职赏赐蟋蟀进贡者1455年元月,宣德帝病死,其皇位由他年仅8岁的儿子—正统帝朱祁镇继承。为防止朱祁镇玩物丧志,荒废学业,太皇太后张氏发布了命令:将宫中一切玩好之物不急之务悉皆罢去,革中官不差”。据有关文献记载,宣德帝死的当年,按照太皇太后的这道命令不仅砸掉了宫中所有的蟋蟀罐,而且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好尚未进贡的蟋蟀罐全部打碎深埋地下,一直到正统、正德时期仍停止烧造。

时至今日,宣德官窑蟋蟀罐已极为珍罕究其原因,即:宣德官窑生产的蟋蟀罐年款书写郑重,绘画精美,纹饰特别新颖而又丰富,是宣德官窑瓷器中质量最好的器物其珍稀亦是自然之理。

但在1993年春景德镇市政府在中华路平地盖房景德镇陶瓷考古所在明代御窑厂东门遗址附近开探沟时,发现了一窝状堆积的青花瓷片,经复原全为蟋蟀罐,其圈足与盖的内底都书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单行青花楷书款,据刘新园教授考证为明代著名书法家沈度所写或宣德帝御笔,特别是龙纹罐上绘有五爪龙,按元、明两朝的制度规定,凡饰有五爪龙的器物除帝王之外,臣庶均不得使用。故可以肯定:龙纹蟋蟀罐必为宣德帝的御用之物。其他绘有凤凰、天马、海兽、珍禽、小鸟、牡丹瓜果等纹饰的蟋蟀罐,绘画精美,工艺精良,应为皇宫专用之物。这批珍贵文物的出土为宣德帝养虫和斗虫的雅好提供了最有力的实物依据从此解开清宫藏瓷中为何不见宣德蟋蟀罐之谜。

宣德炉之款识


“玉堂清玩”相传为严嵩之子严东楼字号,“玉堂清玩”铜器是严氏之炉。民国赵汝珍言,严氏之炉皆系劫取宣炉之无款者,充为己有,非其所制。“玉堂清玩”的铜器较为珍贵,后防较多。

“石叟”款的铜炉。对这类铜器的考证专家有不同意见:英铜器专家RoseKerr在她的《中国晚期铜器》书中提出“石叟”是始于明代后期的一个江南作坊的“商标”(RoseKerr,LaterChineseBronzes[Victoria&AlbertMuseum,London,1990):另一专家PaulMoss不同意,他在《第二青铜时代》一书中认为明后期的专铸“石叟”款铜炉的作坊不存在,“石叟”是传说中擅长作银镶嵌铜器的一僧侣的别号。他认为带“石叟”款的铜器是19世纪的作品。

吴邦佐,宣德时铸铜工艺名匠。生卒不详。邦佐为高手巧匠,是冶炼、铸造宣德炉的督造官,也是炉式、款式、色种的设计者。邦佐为宫廷的宗庙社堂铸造了大批铜器,同时还“私铸”铜炉出售,皆精妙绝伦,为世人十分珍贵。但后世仿品亦多。

琴书侣,即吴邦佐,是宣德铸炉时的工部吏臣。后来自行开铸仿宣,落款有八字款、十六字款,亦有题为“琴书侣”三字款。

“宣炉”铭款的位置,大多是铸在炉底的下中央,也有在炉前的口下居中处,或在几炉的一侧,阴印阳文,有小篆铭款,有欧阳询体的楷书。字数有“宣”、“宣德”、“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等,而其中的“德”字中“心”上一横笔大都被省略,这可能是因尊宣宗之故而特予讳省的,六字楷书款的“製”字中,其下的“衣”字一点与上半部的“制”连为一体,即此字中的“衣”字都缺少上面一点。更有“大明宣德六年工部尚书臣吴邦佐监造”、“大内”、“内府”等款,字体笔划自然流畅,字迹清秀。

“琴书侣”款识

阳文楷书一字“宣”款识

四字阳文款“内坛郊社”并饰双龙

减地阳文刻“宣德年制”四字篆书款

阳文楷书款“宣德年制”

苏州博物馆收藏的这批铜香炉的底款除了“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内用”等以外,还有“吴邦佐款”“琴书侣”“玉堂清玩”“诸葛亮铸亮铸”“石叟”“允中家藏”“聚星堂主人制”等款,书体也各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