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 导航 >

元青花的收藏及鉴定问题

元青花的收藏及鉴定问题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元青花瓷器高仿鉴别

2020-09-25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收藏及鉴定问题三要点

一、诸君不识元青花

元青花的收藏,在世人看来高深莫测,因为秀美大气的元代青花器,用苏青专供出口的,实属青花器中的极品,收藏到一件优美的元青花器,已属收藏家一生的骄傲。

笔者不满足于常见的明代民窑和清代瓷器,数年前决心向元青花收藏进军,利用公出的机会,到过英国、土耳其、东京等地的博物馆,观赏到元青花器数十件。在国内,上海博物馆陈列了数件元青花器,其他的都秘藏于库房,一般藏家无缘相识,所以,什么是真正的元青花,对许多人来讲是神秘的。

笔者有幸依海内外朋友的帮助,收藏到几件元青花器。以本人的见识和经验,这几件元青花器是确定无疑的。但拿出去交流,突然处处碰壁,除了一位元青花藏家全部认可外,连拍卖行的鉴定师,开了二十几年古董店的老板,号称是专家的不少“名流”,都不识其货,着实令人吃惊。这些旧器特征十分明显,无可怀疑的元代瓷器,竟然不为“行家里手”所识,中国的收藏界的文化底蕴是不是有点欠缺?

我不能不提醒:一些专家权威被景德镇的仿假吓破了胆,处处怀疑,以真当假。如此这般,中国的文物市场和文博事业,是会遭受新的劫难的。

元青花的特征十分鲜明,它自然地呈现一种整体上的人气,自如、随意、成熟、美丽……总之,这种感觉是整体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元青花的鉴定,首先是整体感觉,而不是零零星星的特征对比。例如,在鉴定实践中,有的行家首先不看整体,而是拿了高倍放大镜去找气泡,找笔触的某些疑点。鉴赏中,竟然说出了这样的话:“这一笔不行,这片叶子画得不到位”等等。我所见到的元青花的画意,无论是花纹和人物,整体上都纯熟老到。这可能与元代瓷器不是一般工匠所为有关。

元瓷上的“周亚夫”等人物故事画,都是元曲中的内容,它无疑与元代文化生活的整个生态有关。这是因为,元代汉族士大夫中的画匠,甚至是画家,在外族统治下,属下九等之流。他们中的一些优秀人物流落到景德镇去画瓷瓶,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要了解元代大型青花器上的画意,不是一般工匠所为。这也是元青花能成为瓷器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的原因所在。

现在的仿品、高仿品,并没有能力在整体上达到元青花的艺术层次。这是作假者的艺术素养决定的,这也是作假者的死穴。

另外,元青花器早晚都入过土,土沁无法仿真,真假的土沁是能辨别的。以上种种,不识元青花到底是谁的责任?

二、关于元青花的几点纠误

《艺术市场》2003年第9期刊登了一组元青花的文章,对读者了解元青花的市场行情是很有教益的。但细读之后,深感有的作者对元青花理解不够准确,随意评说,使充满神秘和模糊性的元青花,更如雾里看花,乱上加乱。现将文章的错误一一摘出,加以评点。

错误一,认为元青花没有人物图?见“专家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晓陆2003年8月17日下午答记者问时说:“现在所谓的‘元青花’上面的人物图案主要是开国题材、征服匈奴的主题,这些应该是明朝建立之初的宣传主题,不能归为元青花的范畴,比如著名的萧何月夜追韩信‘梯形口’青花梅瓶就是典型”。周教授还认为“伊斯兰文化中有尚兰的传统,且喜欢富丽的花卉图案,不搞偶像崇拜——也就是不在任何器物上绘人物形象。”以上推断若要准确,就要有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掌握第一手材料,否则就是妄断,就是以偏概全。现在先看周先生的第一个理由:元青花上的人物图问题。要了解元青花,至少要了解元代文化,了解元曲。元代是蒙古族入主,但世俗社会仍以汉族为主。汉文化并没有熄灭,相反,由于蒙古族统治者的对汉文化的隔膜,使它在民间却大大繁荣起来。元代统治者的主体是游牧民族,他们在思想意识、思维礼法方面与汉民族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在元代,传统儒家的独尊地位和它的思想统治力量受到严重削弱,造成元代意识形态的宽松和礼法秩序的松驰懈怠,出现了所谓“思想解放”的局面。王利品先生辑录的《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中,元代有关禁令仅是明清两朝的几十分之一。元代的思想相对宽容也是元曲得以发展的文化背景。在这个背景下,元曲及元中后期在南方发展的汉族审美文化,相融并成为民间文化生活中的主流。元曲《西厢记》大家熟知,《萧何月下追韩信》、《昭君出塞》也都是元曲的主要曲目。

元代景德镇瓷器生产,并无所谓的“官窑”,而只有浮梁瓷局对民间瓷窑的“征烧”,更谈不上按元朝皇帝的趣味烧造瓷器。所有的资料都告诉我们元代宫廷主要用金属器,而不是瓷器。所以,元代景德镇工匠的瓷文化创造也是相对自由的。这与明清官窑烧造的格局不同。所以,周教授的理由是不成立的。元青花的人物图出现,既跟朱元璋无关,也与元朝皇帝无关。而目前所见,也没有出现过“征服匈奴的图案”。“昭君出塞”倒是胡汉合和的经典。

再看周教授的第二个理由:波斯文化中没有人物。一部分,或者说绝大部分精美的元青花大器?用进口料,类似后人评说的官窑器?,都用于出口中亚和西亚。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实。但另外一个事实人们不太知道:这些精美的元青花瓷器也留存在国内,国内也有。笔者发表于《收藏》杂志的一组图片,就是国内民间收藏的元青花精品大器。供国内贵族和汉族上层士人使用的元青花大器,画面有戏曲故事和人物,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波斯文化中不画人物不见得元青花不画人物,这两者不能画等号。

其三,关于上述两问题生发出的第三个问题:如何鉴定元青花。据上面引文所知,周教授只根据自己对文化史的片面理解就对器物作出判断。而元青花器,众所周知,它的胎釉、发色、画风、做工都有相同的时代风格,当其它风格特征都指向元青花时,你就凭着“伊斯兰不画人物”作出结论吗?国内藏家收藏的大型元青花器,既有花卉画,也有人物画。这是对鉴定中的“一点否定论”作出的否定。所谓的一点否定论是地地道道的形而上学。

错误二,关于元青花的高仿问题。

几位受访者都谈到了元青花的仿品,说到了高仿品,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仿品。有人还说什么“到位的高仿瓷”?在认识元青花的人眼中一点都不到位?。没吓得了别人,先吓了自己。

一直听传言景德镇的高仿品如何厉害,小窑如何高明,仿品如何出神入化。我带着好奇,两下景德镇探密。当我观摩了景德镇顶尖高手做的高仿品后,我敢说:绝无可能仿出与真品一样的东西来。

举例来说:元青花周亚夫罐,已公布的材料只有一件存世,而且在国外。现在,我提供了一件民间藏品的照片?见《收藏》2004年第一期?。假设是仿品,请问:仿假者依据什么仿﹖照片只发表了一面,另一面真实状况无人知晓,无蓝本可依么?造假也有个规则,造假者不是神仙。那些大喊“狼来了”的人士,大可不必给收藏市场添乱了。

在收藏界,一些人已到了新旧不分的地步,有一点不像,就全盘否定。这种枉杀无辜的做法,迫使一些真品、珍品流失到海外。很明显,在国内收藏品市场,港台及海外高手比比皆是。笔者在北京古玩城看到一家台湾商铺的古玉,皆是近十年从大陆流失出去的。当然,中国古董流失到中国人手中,这也是件不坏的事。但国内的鉴定水平如此无序,不能说是件幸事。

在收藏实践中,我几次碰到开门的元青花器不被承认的情况,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有些鉴定家,在古玩界、文物界工作了几十年,按理说对陶瓷器的方方面面是比较熟悉的。但见到元青花器,就是不认帐。剔除了非正常因素,我分析认识的几位朋友和收藏家大致有以下几点误区:第一,没有心理准备承认中国也有出口型的大型元青花器。英国大维特基金会的象耳瓶这样的重器和伊斯坦布尔皇室里的元青花精品,对我们这些看惯了明清民窑的收藏家、鉴定家来讲,无疑是个陌生的存在。第二,没有机会接触真正的元青花精品,这是一个鉴赏空白区。没有经验是一个致命的缺陷。第三,鉴定方式有问题。一个人即使没见过元青花,但只要对古陶瓷器的特征规律熟悉,就不难区分某一件藏品是新是旧。大凡旧器,一是传世品,百年或百年以上的传世品,老气横秋,一见就明。二是出土器,如果旧出土器?百年前的出土器?可以视作传世品,那么,近年来大量充斥市场的出土的古陶瓷器,倒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在国家允许的古玩市场中购买出土器,这似乎是个悖论和怪圈,但现实情况如此,这里不作多论。古玉尚可以讨论土沁,古陶瓷为什么不可以讨论土沁?

元青花大多是历代出土器,特征是明显的,也是可以认识的。看不好元青花的一些专家,无视元青花的出土器特征,而只看画工等。有的人走到了讨论“这一笔对不对”的迂腐程度。这种鉴定方式,不是明摆着把中国的优秀文化消灭掉吗?

我的许多收藏家朋友,对目前的鉴定状况意见非常大。一些人不学无术,指鹿为马。没有人鉴定他的资质,没有人考试他的水平,上岗不需要证明,也不要群众监督。缺乏诚信不说,还流连于古玩生意场上,所作所为,比足球界的黑哨还黑。

目前法律无法干涉这些不正当现象的时候,我建议各级电视台开辟公开鉴定渠道。大凡在市场上公开购得的古陶瓷器都可以拿出来鉴定,特别是高难度的东西,而且事先不要“打招呼”,真刀真枪,象足球赛一样。这样,鉴定专家的水平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就大白于天下了。几次下来,南郭先生自然淘汰出局。

目前,中国的收藏市场正在复苏。这是伟大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承的一部分。中国的收藏家,节衣缩食,以收藏为乐,以了解文化,传承文化为乐,这是中国文化的大幸。我见到的收藏家没有一位愿意出售他们顶级的藏品的,这种收藏心理,收藏文化,不值得我们肃然起敬吗?

三、造假给收藏提供了机会

目前市场上一些人被“造假”吓破了胆,吓蒙了头脑。笔者偶尔打过交道的上海某著名拍卖行瓷器部的主管,他看别人的东西,到了无货不假的地步,声称天南海北,飞来飞去,找不到一件真品。假东西有没有﹖有。上当受骗的人有没有﹖有。笔者亲历了两件事。其一,东北某外资公司经理,几年中投资150万元,收藏历代官窑瓷器。他购买的六十余件所谓的明清官窑器,确实件件是景德镇仿品。西北某实业家,斥资几千万元购买历代瓷器,笔者所见只有一、二件旧器?一件为民国,一件从国外购回?,其余的皆为景德镇仿品。这两位爷受骗上当有共性:一是财大气粗,不怕失财。二是由于财大,自恃“才高”,视专家行家为“下人”,不听忠言一意孤行。三是商务繁忙,无暇学习、钻研。所以,景德镇的仿品就是专为他们造的。

但仿效者也是人,收藏者也是人。在实力的较量中,我认为,收藏者取胜的机率高。谁是市场较量的得胜者﹖是“平民收藏家”。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由衷热爱,笔者结交了不少这样的平民收藏家朋友。这些人收入不多,但百折不挠,在市场上沙里淘金,业余时间,刻苦钻研。有一位宋元瓷器业余收藏家,光进入博物馆就有百次之多。他们钱少,所以,处处百般小心,买一样东西,多花十元钱也是心疼。因为他们输不起,所以他们会赢,那些宝物都是在仿制品中和低劣民间物品充斥的市场中拣获的。人人都以为市场上不可能有这些东西,那些大专家更是不屑一顾了,偏偏这些平民收藏家用自己的知识和慧眼,合法地在市场收藏到了宝物,使几被埋没的中国的文化珍品重见天日。

所以,笔者以为,造假造成了收藏家的机会。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岂可混淆﹖仿得再好,也无法再现数百年、上千年历史的底蕴。

有些藏友会知道上海有一位收藏了六十余件官汝窑瓷器的业余收藏家,他几乎没有收入,用全部精力投入古陶瓷研究,眼光精到,已在大杂志上发表论文,笔者了解到:以退为进,乘虚而入,这正是他的策略。他的成功,是给眼睛中处处是假货的人的一个敬告。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元青花拍卖成交价格及鉴定


白地青花瓷(简称青花)发展到元朝,工艺已经相对成熟,发展非常兴盛,尤以景德镇成品为佳,称元青花。在元以前的宋朝,青花几乎完全以婉转清丽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和宋词一样,如同一位隽秀涵雅的女子。而在元朝,满族人民的粗放、豪气,为青花器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注入了别样的如草原般的辽阔风情。

1.元代青花狮纹双耳瓶,成交价格RMB9,568,000。高42.5cm。

元青花用釉、用料并非从始至终未改,而是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在元朝早中期,青花制造用影青釉与相对呈色浅淡的国产青料,所以这个阶段的元青花釉面光泽莹润,但是表面不够平滑。器身胎釉往往因空气湿度、温度而显出不同的浅淡杂色,如青蓝、淡牙黄等色,器足圈一般显水绿色。到了十四世纪中,元青花多改用白釉,用料也变成进口青料苏麻离青。这种料呈现出的靛青色比较艳丽,其中略显紫色;色阶浓淡明显,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见于青料积聚处,该处釉面因此呈哑光状并有下凹。此阶段的元青花,整体釉色莹润光洁,釉面青伏白露而时有闪动感;不论是色泽、透明度还是光亮度都恰到好处,青花表现力更胜一筹。及至元末,青花用釉变成卵白釉,用料又变回国产料。此时段的小型器物出产较为普遍,多见碗、钵、罐、高足杯等物件。器物大多釉面手感温润,光泽柔和,其底部或者内足常见釉斑,釉斑周围或足边透出浅火石红边线。

2.元代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成交价格RMB11,500,000。21×20×30cm。

不同于用釉的多变,元青花的纹饰风格整体上是始终向着一个趋势发展的,这个趋势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广泛辉映文学主题、视觉效果明快,纹饰构图疏朗与饱满并重,整体气韵壮丽豪迈,走向大气而又不失精美的境地。纹饰技法也非常丰富,印花、刻花、浅浮雕等往往一器多法相施,绘制纹饰除以平涂法为主之外,通常还结合勾、皴、点、染之技。元青花纹饰分为主、辅两部分,主体花纹一般是花卉纹、戏剧人物像纹、龙凤孔雀纹等,其中龙纹是最具元代特色的;辅体花纹样式非常之多,总体不出像波浪纹、云纹、钱纹等写实图案和几何线条这两类。主体纹饰与辅体纹饰层次明晰,互相配合却又相得益彰。综上,元青花纹饰的整体视觉呈现效果是比较多样和明丽的。

3.元代青花牡丹花卉纹梅瓶,成交价格RMB9,890,000。高37.8cm;口径6cm。

至于款识,元青花带款者极少。除某些极特殊的纪年意义或者民窑出产的部分带有“福”等吉语款的日用小瓷,元青花基本均无款识。

历史上,元青花的仿制开始得非常晚,相对来说有比较充足的判别鉴定的对比基础。以这件元青花小香炉为例。这件香炉造型小巧古拙,釉面呈卵白稍有泛黄氧化,相对莹润但是平滑欠佳,器身多处有火石红,炉口边沿及底部大片蓝黑色小斑点。纹饰图案比较随性洒脱,色阶没有明确的层次起伏,色彩偏重偏深,精美度相对较小。

4.元代青花凤穿牡丹纹盘,成交价格RMB7,912,000。高5.1cm;口径29.2cm。

首先我们要明确,元青花虽然大器胎体会普遍偏于厚重,但是小器的胎体是都很薄的。这件香炉属于小器物,但胎体也显得比较厚实,可以猜测它的胎骨极大可能用的是含杂质较多的高岭土,所以胎体有笨重之感。第二个问题在于真正的元青花仅极少量底部浅清的火石红或是无火石红,浇泥色包浆的砂底虽然有砂眼,但是触感会比较滑润。反观这件青花,火石红分布过多,并且包浆干而不均,也没有自然深浅的过渡。同样的,第三点,真品釉面青料积聚处常见蓝褐或蓝黑色斑点,但是只有仿品才华大面积密集出现,并且斑点颜色浓重而不自然,即所谓的“仿过头”,这件香炉就是典型代表。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它的纹饰,整体的色彩浓淡没有明晰的分层,颜色也偏深,绘制的技法也不够精巧,并不符合元青花纹饰明丽精美的一个特点。根据这几点,我们大致可以断定,这件香炉确实非元青花真品。

5.元代青花赶珠云龙纹罐,成交价格RMB9,624,800。高27cm;34.6cm。

6.元代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成交价格RMB7,079,400。宽35.5cm,此罐纹饰从上往下分五层,颈上绘海水波涛纹,肩部绘缠枝莲纹,腹部饰六朵缠枝牡丹,或仰或侧,叶片丰腴,花边衬白色联珠,更添立体感,下腹饰卷草纹,胫部为仰莲瓣纹,每层纹饰皆以两道弦纹作间隔。器底无釉。此罐器型浑圆饱满,为元青花大罐的典型风格。

7.元代青花云龙纹大缸,成交价格RMB6,900,000。高40cm;直径27cm;B26cm,此缸直口,鼓腹,至底渐收,平底。通体施青花纹饰:颈部饰有海水纹,肩部绘有缠枝花卉纹,腹部主题纹饰绘有一只矫健、张牙舞爪在云中穿行的矫龙,近底处绘有深莲瓣纹。釉面白中泛青,釉色莹润透亮,光洁滋润,时常会有闪动感。

8.元代青花人物大罐,成交价格RMB45,601,920。口径29.5cm;高20cm。

9.元代青花鱼藻纹梅瓶,成交价格RMB5,115,000。高44cm。

10.元代青花莲塘菱口折沿大盘,成交价格RMB3,980,280。39.8cm,元瓷鼎新,尤青花盘轶群而出,别具一格。青花盘皆匠心独运,举世无双,全然相同二例未有所见。因工序繁复,且所耗钴料有赖进口,造价不菲,青花盘产量大为受限,陶匠故而逐渐从简,盘改作圆形,白地绘青花为饰,省时减料,以求增产。

11.元代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成交价格RMB4,153,800。高31.7cm;口径8.6cm。

元青花如何鉴定?


元青花如何鉴定?宋代以前景德镇制瓷,胎土只使用瓷石一种原料,烧成温度较低,制大器易於变型。早期景德镇瓷多中小件这是主要原因之一。南宋后期至元初,在麻村发现了烧瓷的黏土(即麻仓土,现在通称高岭土),经研究在瓷石中掺入20%左右的高岭土,耐温高,走型少,提高了硬度,增强了瓷胎的白度和透明度,为烧制优质大型青花器提供了条件。这就是二元配方制胎。具体配料一般掌握高岭土在五分之一,瓷石占五分之四上下。二元配方的使用是景德德制瓷工艺的一大创新:

① 用麻仓土成胎,可以提高炉温,瓷胎不易变形

② 胎色较白,微显青灰色阶

③ 胎骨里面含有气孔较多,鉴于手工制胎的原因,胎骨中孔隙多数是偏狭形④ 胎底颗料状明显,不如明清瓷胎细腻。

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因为含有麻仓土,胎色是以白为基色,微显青灰,显青灰的程度有深浅不同的色阶。大概是窑温的不同而造成。这种白中微显青灰色阶细分可能有多种,一般粗略分成较深较浅两类即可。元青花的胎色没有纯白的,但有深灰和土黄的两种。按程度也可细分多类。但基本上都是不含麻仓土的其他窑口的产品。有因烧窑失败烧结不透而胎色发黄的,不在此例。有的元青花露胎处显土黄色,并不是其胎质本色,有的是因胎土里含有铁质,入窑前晾胎不够干燥而形成的微显淡淡的窑红,有的是长期接触黄土等物形成的包浆。并非瓷胎本色。不应该误解里面也是土黄色的。

元青花在露胎处经常显出或淡或浓的红黄色。这种现象,是在入窑后火烧形成的。平常称做窑红或火烧红、火石红。元青花的窑红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胎土中含有铁元素而形成的。元青花的胎中含有多种元素,还会有一定量的水分。在入窑烧制的过程中,水分会从胎里向外蒸发。而胎土中含有的游离铁元素随着水分的蒸发会浮现到胎皮表面,显出深浅不等的红黄色。这就是窑红。也就是说形成窑红的成因一是胎中含有铁元素,二是胎含水分,胎晾晒干燥不透而形成。

有人说元青花都有火石红,没有火石红不是元青花,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不少元青花露胎处没有火石红。只要胎骨、釉面、青料、工艺、绘画等都对的,不管有没有火石红都是元青花。

元青花瓷器的火石红多种特征:

(1) 大面积火石红,和火石红浓重的。

(2) 火石红较浅淡的。

(3) 露胎和釉交接处有一线火石红的。

(4) 没有火石红的。

元青花的露胎处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以有没有火石红判断真假元青花。

火石红表现多样,是与胎土所含铁元素及水分的情况决定的。

(1)当素胎施釉后晾晒比较彻底,胎釉均已干透的情况下,入窑烧成后,露胎处往往没有火石红,只有一些铁元素积聚的芝麻黑点。

(2)当胎凉晒不够彻底时,胎土中所含的铁元素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而浮现。在露胎表面显出火石红。

(3)表胎已晒透,但施釉后未干透而入炉烧制的,因为釉中含水分缘故,会在釉水周边形成一圈轻重不等的火石红。

(4)个别元青花在底部露胎处显出较浓厚的红黄色类的护胎釉面的东西,似乎是涂了一层东西,经烧制后而凝聚,尚需进一步研究。

因为真元青花既有有火石红的,也有没有火石红的。而现代制品,也有仿制火石红的。因此以有没有火石红判断是不是真元青花就会进入误区,引起失误。

看火石红应该重点看是真正的古窑火石红,还是现代仿制的假火石红,而不是以它论真假。

一般来说,多数假窑红是从外部涂抹上的。真窑红是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很容易区分。但是,几年前在窑中烧制高仿窑红已试验成功。这种仿古窑红如果没有作旧,一般比较鲜艳,出不来几百年的沉旧痕迹,比较好认。如果作旧作的好的,就难认了。因为它也是烧制出来自然形成。特别是新仿一线窑红,围绕釉边露出一线红,很能迷惑人。怎样区分呢?真正的元青花一线窑红不仅有经历数百年的陈迹,周围露胎的地方,还往往伴随产生一些由于胎土中含铁元素聚集成斑而形成的黑芝麻(000716,股吧)点。新仿窑红的胎土与古胎土不相同。因此虽然新仿出了一线窑红,但周围露胎处一般没有黑芝麻点,比较干净。这就区别开了新老窑红。当然这种现象的区别只是对今天的仿古窑红来说的。仿古与鉴别总是相斗争而存在的。我们点出如何区分,仿古者就会研究对策,他们今后也会研究出比较像的窑红和黑芝麻点来。我们的鉴别也要不断提高才行。

元青花的釉料配制呈现出多样化,比较复杂,有影青釉、青花白釉、卵白釉、兰釉、红釉等多种颜色釉。在一些地方窑口烧制的元青花中还有灰青釉。

元代景德镇使用的较多的是青花白釉。这种釉是在原影青釉的基础上改善而来。其中减少了釉灰的比例(约占10%左右),增加了釉果的比例,因此釉层中A2O3的成分增加,CaO成份降低。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元青花如何鉴定?”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元青花瓷器收藏应了解和注意哪些问题


元青花瓷器收藏应了解和注意哪些问题?瓷器收藏的历史可谓是非常悠久了,资料考证,自从瓷器诞生以后,瓷器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元青花瓷也是其中之一种。那么,元青花瓷器收藏应了解和注意哪些问题呢?

1、元青花瓷的由来

百度百科上如此介绍,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元代瓷器制造业较宋代的又有十足的发展,景德镇窑口成功烧制出了精美的青花瓷器。元代青花瓷器,不仅量多,而且烧制技术趋于成熟。当时有文字资料记载: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

上海东延艺术品销售中心收藏专家介绍,其实在元代书籍中,并未直接提出青花一词,直到上世纪中期,来自美国的瓷器研究者对他一位英国的瓷器收藏爱好者所收藏的青花瓷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判断之后,提出了元代青花瓷器的概念,由此,元代青花瓷器的概念一经提出,引发全球关注,元代青花瓷器收藏的热潮,逐渐开始显现。

2、元青花瓷的影响

上海东延艺术品销售中心鉴定专家介绍,对元青花瓷的内涵进行定义之后,对我们认识、研究元青花瓷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元青花瓷器的诞生,是瓷器历史上的一个创新,从此以后,瓷器的主流品种,就由白瓷、青瓷逐渐往青花瓷器发展了。

从美学上来讲,以素雅为美变成了以彩为美。元青花瓷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也引发了艺术品收藏界的关注,市场价格飙升,过亿的元青花瓷器,也常在拍卖会上见到。

3、元青花瓷的特点

了解了元青花瓷的由来和影响,就应该关注下元青花瓷的特点。纵观目前已经发现的元青花瓷,整体呈现“浑厚凝重、气魄雄伟”。上海东延艺术品销售中心收藏专家介绍,之所以会呈现如此特点,或与元代的建国者豪爽的性格有关系。

同时,作为元代的外销瓷来讲,青花瓷器,保持如此态势,也与宣传国威也有一定的关联。至今,伊朗、土耳其等一些国家的博物馆,保存了很完好的元青花瓷器。

4、元青花瓷的装饰

自从青花瓷器诞生以来,瓷器的釉彩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在那些极具美感的装饰特征上,有的外销瓷带有西亚美术的色彩,有的内销瓷带着国内传统图案的面貌,用“布局严密、风格华丽”八字来概括,极为贴切。

元代青花瓷的纹饰上,青花青翠浓艳、笔画晕散,浓淡相宜,变化自然。纹饰一般分为多层,有动物、植物。主辅纹相得益彰,如果是瓷盘,则是在瓷器中间刻以纹饰,如果是瓷瓶、瓷罐,则大部分是在瓷身中间刻以纹饰,均极为漂亮。

[收藏]探寻元青花


导视

它们被称为世上最珍贵的青花瓷。500年间,它们却被藏匿于异国的深宫。在它们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一段怎样的历史?一位中国女性历时8年,终于解开了中国陶瓷史上一段难解的青花之谜。

开场

主持人: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今天的历程节目。瓷器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那是太熟知不过的一种器物了,但是世界上一种最平常的瓷器它的价格确是世界上目前为止最高昂的。比如前不久在进行一次拍卖活动的时候,一件我国元代的瓷器就拍出了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但是据说在这种瓷器当中,最美最漂亮的其实不是在我们中国,而是在其它的地方。那么到底什么地方收藏着这批瓷器呢?我们一位中国的女性用了八年的时间去苦苦追寻也一批瓷器,这种瓷器的魅力究竟在哪儿呢?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来到我们现场的嘉宾。

【短片1】

蒋奇栖,英国牛津大学考古系博士。90年代初,她开始寻求契机,希望促成中国陶瓷专家对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所藏元青花的考察。是怎样的一种青花瓷,让一位女士锲而不舍?

2005年7月,英国伦敦佳士德拍卖行以2.3亿人民币的价格拍出一件元代青花人物罐,创世界古瓷拍卖史之最。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它价值连城。

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青花瓷却是生活中极为普通的东西,它几乎随处可见。然而它又是那么神奇,居然在几百年间征服了整个世界。直到今天它的历史起源与变迁仍然有着许多未解之谜。

青花瓷的统领地位

主持人:有人说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代表,可是好像在我们普通中国人眼里,好像汝窑,哥窑传世哥窑这些东西才是代表,为什么说青花是中国的瓷器代表?

蒋奇栖:因为中国的青花瓷它是对整个世界的陶瓷业重要的贡献,就是它从陶瓷转为瓷器是因为青花瓷的出现。青花瓷它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我们才能够区分青花瓷与其它瓷器的不同,有几点,第一点它的烧制温度要达到1300度,而且它是二元配方,因为是在白色的胎子上面,用钴料绘画出来的青花,这几点是青花确切的定义。它与其它的瓷器不同,它标志着由陶瓷过渡到瓷器。

【短片2】

青花,一种在白色瓷胎上用钴料釉下绘花,经过高温烧制呈现白蓝两色装饰的陶瓷品种。它的起源一直是陶瓷史上的一段公案,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青花瓷在元代中后期的景德镇开始大量出现,从而取代了青瓷的统领地位。进入明代后,元青花独特的型制和纹饰便神秘地消失了,500年间,人们几乎对它一无所知。

1956年美国学者波谱发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皇宫,秘藏着大量的元代青花瓷,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世界第一。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现存于世的最精美的元青花不见于它的烧造国中国,而是出现在遥远的伊斯兰国家的皇宫中?

元青花之谜

蒋奇栖:如果说是一个悬念的话,实际上这个悬念它是中国陶瓷史研究里面一个很大的悬念,如果单讲,元代青花瓷这个题目。是因为中国的元代的青花瓷就是现在所知的存世只有300件,而且这些好的、重要的瓷器都没有在中国,而是在国外。

主持人:也就是说相对于中国其它的瓷器,甚至说是现在存在于其它国家的博物馆或者私人收藏者手中的瓷器而言,元青花给我们的疑问太多了。

蒋奇栖:的确是这样。为什么我们到土耳其考察,考察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皇宫收藏,证明青花瓷突然地出现,而且出现以后,烧制这么完美是什么原因,当时带着这个疑点,决定一定要到土耳其去。

主持人:那既然您把这个悬念给设置下来了,也是为什么要到土耳其去进行考察,那我就按照听的这个路线去问一下,您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您本身对瓷器也并不是特别在行,第一次听说青花大概是什么时候?

蒋奇栖:也是因为原来我从事文化交流工作,在从事这种文化交流工作的时候,我们就在1992年一起主持拍摄了一部叫《瓷国游历》的陶瓷片,在拍摄的时候我们就采访了中国著名的陶瓷学家,冯先铭先生。因为我们当时设定在我们片子最后再加一集,留存在国外博物馆重要的中国陶瓷,所以当时冯先生一听很兴奋,如果要是这样的话,藏在土耳其的元青花瓷器你们一定要安排去到那边做一个考察,它可以说明很多问题,我们现在中国的陶瓷专家对研究青花的研究不是很深刻,资料缺乏,没有人去看过真收藏在土耳其的这一批东西,它为什么这么重要,当时冯先生就讲说,为什么土耳其的东西对我们的研究会有很深的意义,因为在青花瓷的研究当中,一个是它的青料是一个悬念,元青花很多早期的器形,看宋代,甚至元代,宫廷用的器物的造型,为什么烧制那些,当时专家只是猜测为了出口而烧制,很多早期青花瓷上面所选用的纹饰,花饰,也不是中国常用的传统花饰,当时有很多的解不开的问题。

【短片3】

因为拍摄《瓷国游历》,蒋奇栖与青花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她与国内数位古瓷专家者建立联系,希望组成一个中国陶瓷专家考察团,远赴土耳其寻找那批精美的青花瓷器。当时的她没有想到寻找的路程如此曲折。

独闯托普卡比宫

主持人:我知道您整个考察过程实际上呢,曲曲折折一共有八年的时间,最后才真正成形,我觉得咱们先上来讲一讲第一次吧。

蒋奇栖:我在92年的时候,拍完陶瓷片的时候开始准备要考察土耳其的这一批藏瓷,那个时候在拍摄的同时,已经去搜集一些资料,那个时候没有人在做文化交流工作,所以那个时候只是作为一个民间活动去来联系,来联系的方式也只是说,只是通过土耳其驻中国的大使馆,我直接约见了土耳其驻华大使,然后那个时候就约见了,我直接约见了土耳其驻华大使,这个事情如果是说,通过他们负责的相关的随员办不到,那个时候跟他讲的时候,他也没有意识到就是说,当然他知道土耳其在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宫藏有中国的瓷器,他也没有想到这些瓷器有什么重要,这批瓷器我知道的,是在我们皇宫的厨房那一部分。

主持人:在厨房里。

蒋奇栖:它在厨房是因为中国的瓷器到了那边以后也是在他的皇宫,作为他的厨房不是用来,是用了一次。

主持人:不像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他就是专门给人看的。

蒋奇栖:更证明了元代的瓷器烧制以后用做贸易。

【短片4】

伊斯坦布尔,一个位于欧亚非三方交界点上的城市。昔日这里曾是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大约在公元十五世纪,奥斯曼苏丹在这里建造了托普卡比王宫,二十世纪初期,土耳其将这座充满奥斯曼帝国历代苏丹辉煌业绩的王宫辟为永久性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里保存着上万件13世纪到19世纪的中国瓷器,其中最著名就是存世不多的元代青花瓷。

90年代初,中国与土耳其之间文化交流程序极为繁琐,民间申请需要6个多月的批复时间。漫长的等待让当时年轻的蒋奇栖失去了耐力,她决定独闯土耳其。

蒋奇栖:我住的饭店,离托普卡比宫很近,三分钟可以走到,我当时到的头一天在想,就是说我明天到了托普卡比宫会是什么样子,他们可不可以会很顺利地接待我,而且就是说能够答应我这一次考察,所以就是想的是很兴奋。

主持人:抱着非常好的愿望是吧。应该是有朋自远方来,人家是热情招待你,对你提出的问题一一满足。

蒋奇栖:的的确确抱着这种希望热情就去了。结果第二天早晨,我很早到了托普卡比宫,到了以后我告诉他们我要见馆长,当时他们的语言,讲英文很少,没有听清我要见谁,叫了好几个人,才知道我要见馆长。当时没有跟他们馆长约,就是说说那好,那你请进,后来馆长等他出来以后,他觉得挺惊讶的。

主持人:有点发愣。

蒋奇栖:很尴尬,我跟他介绍,我说我是谁,是来自中国,当时把土耳其大使,他们报给外交部、文化部的东西拿出来,他看到以后他才明白我为什么来,我是什么身份。当时他说我知道这个事儿,他就说你想做什么呢?我听了以后,他既然是知道这个事儿,我很高兴,我马上提出我的要求,告诉他说,托普卡比宫藏有非常重要的中国的瓷器,我们希望能够组织中国的这些陶器专家对这些瓷器进行考察,我希望能够把这些库房里的东西都能够拿出来,中国陶瓷专家亲自上手来进行考察。

蒋奇栖:当时一听我这么多要求都愣了,他首先给我的回复,我们的瓷器不需要exam,用的英文词不需要exam,我当时一听他没有理解我,我并没有exam这些瓷器,这些瓷器对中国陶瓷研究有什么重要性,我又重新跟他解释,他当时听明白了,但是他对我的要求非常的惊讶,他说你要想能够把这个库房的东西拿出来,而且能够亲自上手看这些东西,他就说如果你要想这个要求的话,说我没有办法答应你,你要跟我们的文化部要请示。

主持人:您当时有没有考虑到,为什么馆长不愿意把这个东西按您所说的要求,去让您去进行观察呢?

蒋奇栖:我想是我要求太高了,希望他把库房里藏的重要的东西,都能够拿出来,让我们的专家进行考察,所以因为如果要是从库房里调出这么重要的东西,我想工作量也是很大的。

蒋奇栖:当时也是有一些扫兴,像您刚才讲的,我是抱着这种希望,我第二天见到馆长,把这个事情敲定下来,可以让我们考察。第二天他比较礼貌地给我一个拒绝,所以拒绝以后,我就想怎么办?下一步应该怎么去做?

主持人:两眼一抹黑,再加上本身那个地方不是英语国家,语言上可能还更麻烦一些。因为毕竟是一个伊斯兰的国家,作为一个女性到处闯,有很多的禁忌。

蒋奇栖:的确是,我去之前就很多朋友给我忠告,他说你一个人就敢去土耳其,说你有没有想好,而且在去之前一再叮嘱我要有很多注意的地方,可是就是没有想那么多,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到了土耳其以后也没有看其它的地方,就是托普卡比宫。

主持人:索非亚大教堂也没有去。

蒋奇栖:没有,所以想了两天以后,既然已经到了土耳其,一定要把这个事儿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有一个结果我才回去。所以就是决定直飞安卡拉。

第一次失败

【短片5】

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蒋奇栖得到文化部的答复是,等待他们通过驻中国使馆转交的批复,某种意义上再次无期等待已经代表了委婉的拒绝。蒋奇栖这才意识到,文化的差异和外交手续的繁琐使想象简单的交流活动变得异常难以实行。是放弃?还是继续?

蒋奇栖: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不能够放弃。中国的元青花谜团太多,而且真正是需要进行深刻研究的,它的研究,要想解开这个谜,要到国外去考察,藏在国外重要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当时就是让我有想要,如果要是可以联系成这次考察,对中国陶瓷史的研究一定是一个很重要的贡献。

主持人:有没有觉得压根儿不可行,干脆放弃?

蒋奇栖:不光是我对它失去信心,或者有很大打击,中国的这些专家也都在跟着整个联系的过程在起伏。

屡败屡战

【短片6】

但是冥冥中那些秘藏在土耳其深宫的元青花似乎在召唤蒋奇栖,她逐渐忘记失败一次又一次向土耳其驻中国使馆递交申请,一次又一次奔赴土耳其。

时间从1993年跳到了1996年,就在这一年,恐怖分子在进入托普卡比宫第二道门后的内花园里引爆炸弹,令蒋奇栖的考察活动陷入僵局。

蒋奇栖:实际上在这次恐怖分子爆炸活动以后,我又被遭到一次拒绝,这个批复现在文化部批不了,已经转到他的总理府,如果你们要想对这一批东西进行考察,拿出来,我们总理府要批,所以这又是一个新的高度。怎么能够让总理府,怎么去联系他的总理府,谁来批,那个时候土耳其使馆告诉我们说,这不可能,我们东西已经收起来了。所以那个时候我就想,什么时候这阴影可以过去,他花多少时间,让他们重新感觉东西,把东西拿出来。每一次遇到这种天灾人祸的时候,都会停下来。在这八年当中,希望有的时候,让你觉得这个世界非常有希望,而且已经快成功了,成功的时候突然就有事情出现。

主持人:不可抗拒的力量,让您觉得见到瓷器是越来越飘渺,他们对瓷器的看管越来越严。

蒋奇栖:但是最终没有放弃,仍然积极跟他们努力地再进行沟通,而且又是通过,这时候土耳其大使馆,驻华大使换了第三任。

主持人:在等待过程当中,您已经相继认识三位驻华大使。

蒋奇栖:是的。所以第三任大使他们正好是土耳其总理的亚洲顾问。

主持人:机缘巧合。

蒋奇栖:那个时候刚刚上任,我跟他讲,我跟他讲,做这次,要做这个考察,他对这个也很了解,他说好。大使到任的晚宴上面我跟他提出来,他说你来给我约定一个时间,我们详细谈一下这个事情。所以在跟他见面的时候,他已经安排了文化官员把我们所有的案宗都拿出来,想这么多年,不光是我们积极地努力,土耳其使馆也做了很大的努力,很厚的案宗拿出来告诉他,我说这个事情已经又移交到总理府要批,是不是还有希望,他说我会来给你安排,但是这个安排就觉得有一点渺茫了。

主持人:又是礼貌性地拒绝没准。

蒋奇栖:但是我再去土耳其的时候,他们的馆长已经换了,我当第一次看见这个馆长的时候,没有人给我介绍,我意识到她一定是一个学者,从她的气质感触到了,她非常热情接待我。而且当时也把她们很重要的编录,托普卡比宫藏中国版本放在桌上,就这件事情探讨。我看到整个景象的时候,觉得这个事情一定可以成,一定有转机。

最后的转机

【短片7】

土耳其新任驻华大使和儒雅的托普卡比博物馆馆长,给渺茫中等待的蒋奇栖一个惊喜,土耳其政府终于批准了中国专家团的考察,此时,时间已经滑到了1999年岁末。就在紧要关头,伊斯坦布尔发生7.5级大地震,考察团的前途又变得渺茫起来。

蒋奇栖:所以这一地震,大使馆马上告诉我,说你们得推迟,由于托普卡比宫闭馆,瓷器收起来,那个打击很大。

主持人:那么到最后就是真正成形,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蒋奇栖:2000年6月江主席访问土耳其,这个对整个事情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江主席访问回来以后,我马上跟驻土耳其使馆的人提出来,我说这个馆已经开了经过地震,我们可不可以现在去考察,所以很快就有了回复。原来每一次跟他们联系至少、至少要三个月的时间才有一个回复,这一次一个月的时间就给我们答复,说可以了,说你们来组团,你们来安排时间,听到这个消息很兴奋。

主持人:幸福来得太突然的,有点不相信这是真的。

【短片8】

这是一支特殊的团队,它的队员都已白发苍苍,如今有的人甚至已经离开尘世。然而为了能弥补中国青花瓷研究的缺憾,他们都将危险抛之脑后,一如既往地踏上西去的旅程。

来之不易的成功

主持人:进去带着这些专家看着瓷器的时候,您当时的心情如何?

蒋奇栖:那个时候的心情反而倒很平静。

主持人:很平静。

蒋奇栖:就觉得这个事情,也没有觉得成功,就觉得这个事情已经能够按照我们的要求做到了。有激动的时候,激动的时候是我们所有这些人都很激动,我们是在进入当时的厨房,现在是作为中国陶瓷部展厅的时候,那个时候馆长对我们专家一行很重视的,她一下令,她要把馆关闭,专为我们专家来开放,那时候是很激动很兴奋。

主持人:说明人家很隆重地在接待。

蒋奇栖:在迎接我们,是迎接的级别。因为在我们馆的外面都是持枪荷弹的,是它的保安,感觉到保护我们这个活动了,不是中国专家陶瓷,是保护着中国的陶瓷,那个时候很兴奋。

蒋奇栖:所有的人当时都很激动的,尤其是当时的那个气氛啊,好像空气都被凝固了,因为你感觉到,外面就是持枪荷弹,他们守护你,当时你感觉是守护的中国的青花瓷。

蒋奇栖:当时那些老先生眼里面都是热泪盈眶的。

主持人:您也是,这时候为什么会热泪盈眶?

蒋奇栖:因为是,中国不是一代两代,是好几代陶瓷专家的心愿。

【短片9】

这是一段当年中国陶瓷专家考察的影像记录。刚刚还是游人如织的陶瓷馆,立刻因为中国专家的到来而关闭了。在幽静的馆内,专家们不时发出惊呼和议论。中国的古瓷研究终于补上了土耳其托布卡比宫这一课。

与元青花重逢

主持人:在你打开柜门捧出这些瓷器得一刻,带给所有人的不能说是喜悦,也不能说是惊喜,这个时候,这个时候真的有一种跟自己祖先重新见面的感觉,是不是?

蒋奇栖:的确是,实际我们这次考察回来以后,费伯良先生写了一首诗,非常能代表所有人的心情,他在诗中就提到的,他说“嫁出去的女儿已经五百年没有见面了”真的是这种心情。

【短片10】

这是一段当年中国陶瓷专家考察的影像记录。平日人来人往的陶瓷馆,因为中国专家的到来而关闭了。在幽静的馆内,专家们不时发出惊呼和议论。中国的古瓷研究终于补上了土耳其托布卡比宫这一课。

为什么元青花如此奇异?

蒋奇栖:有一个很著名的英国的学者,对这些瓷器进行编录,编录统计以后中国元青花40件,有一个盖罐也算为单独的一件,如果把这个盖盖在瓶子上,应该是39件比较确切地讲。元青花里面很多都是世界上惟一的孤品,这是我们这次考察的重要意义,你可以看到这么重要的东西,很高质量的东西,都是在土耳其的皇宫里面在收藏。

主持人:30多件元青花里面,我听说还有一个比较让专家震惊的是,器形都很大。

蒋奇栖:的确器形很硕大,元青花里面是早期青花盘器形很大,50多公分那么大的盘子。

主持人:这么大。

蒋奇栖:比这个还要大。

主持人:那么也就是说,这些瓷器都是非常精美的,而且从我们刚才看这些镜头当中我也能感觉得到,好像跟我们中国的瓷器有很大不同。

蒋奇栖:实际上我们看青花瓷,它的一特点就是说,整个的青花瓷它的装饰很满,在器物上装饰很满,这个很满符合了当时伊斯兰教文化,他们对青蓝的喜好。这件东西,在他拿出来以后,所有的这些专家很惊叹地说,这是典型的伊斯兰所做的,因为伊斯兰那种文化特点在这件器物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它这一件,它所有的笔触,像刚才讲的,它画得很细致,而且青花用的技术很成熟,在它画的这些绘画,花卉还有这些图案当中没有韵散,但是为什么我们感觉到这件器物这个蓝色的色调这么强烈,是它用了特别的技法,在画完了纹饰以后,又把蓝喷洒在上面,所以你感觉到这个器物,上面朦朦胧胧有一层蓝色,就是为了伊斯兰教文化,它对蓝的崇尚,所以特别来设计,这件东西很说明问题。

【短片11】

托普卡比宫所收藏的元青花瓷器具有非常鲜明的伊斯兰文化痕迹,这让专家们产生了一个疑问,中国人为什么要烧造这些异域风格的青花瓷器,他又怎样来到了遥远的奥斯曼帝国?

主持人:这么漂亮的青花瓷居然会在土耳其,而不是在中国,而又不是像在英国是定做一批,另外有抢走的一批,那么它是怎么会流传到土耳其的皇宫当中?

蒋奇栖:这些瓷器能够在为什么只是藏在土耳其,我们也跟当地的这些专家进行了学术上的沟通。他们说这些东西也是其它的这些小的国家进贡给他们的,所以当时在元代的时候经过海上的贸易,中国的青花瓷到达了波斯湾,到达波斯湾以后,这些瓷器并不是所有的瓷器,那时候从中国贸易出口到土耳其,直接出口到土耳其,到了波斯湾以后,由其它的国家,后来进贡给当时很强大的奥斯曼帝国的国王。

主持人:就是说,当时的这些瓷器都是通过贸易的方式到达中亚地区,然后被作为小国向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进贡的一种方式到达他们那里。

蒋奇栖:是的,其中很大部分的藏品都是这样子。

主持人:我还听到一种说法,关于这种瓷器的来历,当时是由元帝国的国君,当时他下命烧造一批瓷器,并且把它作为礼品,赠送给当时伊利汗国,但是后来与土耳其发生战争的时候,这一批东西抢走,我不知道您同不同意。

蒋奇栖:我们与当地的专家进行交流,他们说也有战争的战利品,但是仍然是少部分的,更重要的是进贡的,有多少件是战利品,哪几件是战利品,有多少件是进贡品,都没有很详细的记载。

谁烧制了元青花?

【短片12】

无论是贸易流通的商品,还是帝王的赏赐,谁也没有怀疑他们都来自中国景德镇。专家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是,究竟是谁烧造了这些瓷器?这批精美绝伦的瓷器为何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

主持人:似乎是在元代的时候,突然有了这样的产品出现,不像其它的瓷器的烧制,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艺术演化过程,最后成熟的艺术手法,这是怎么回事儿?

蒋奇栖:青花瓷出现,不管是绘画技术,烧造技术那么高的的确确这个问题很专业,与前面陶瓷的发展分不开。北宋当时很多制瓷的工匠都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方就是到了景德镇,当时也有记载。从宋代,在瓷器上绘画很成熟的窑就是磁州窑,也有磁州窑的工匠到景德镇。所以当时景德镇宋代的时候,瓷器的烧造很辉煌。从器形方面,看到很多器形是典型的,一看是北方窑口烧制的,如青白瓷。

主持人:有人说是不是一些波斯的匠人来到了景德镇,从事的这种瓷器的无论是绘画,还是烧造,它的这样的一个过程。

蒋奇栖:大部分工匠还应该是我们当地的这些窑工来烧制,但是在后来考古发掘的时候,也发掘了一些,当时波斯人他在那边居住过,所生活当中所用的东西,我们从青花瓷图案上面可以看得出来,有的图案很清晰地就是完全是中亚地区的,它的图案绘在青花瓷上,在往后的发展,中国工匠的东西也在里面,是中国纹饰,中国纹样在青花瓷里面出现。伊斯兰国家当时也在烧制这些,所谓的那种釉下青花的瓷器,他们瓷器的概念跟我们不一样,胎土不一样,我刚才讲二元配方加入高岭土,本质的变化。伊斯兰国家,青花的釉下使用的钴料技术很成熟,但是它没有这种瓷器的配方,所以它烧制不出来你现在讲的青花瓷。

独特的钴料产自何处

【短片13】

尽管波斯人是否来到中国参与青花瓷的烧造,还缺乏更多的证据。但是专家们越来越认识到元青花的出现并非是中国陶瓷自我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外来贸易的需求,外来的生产工匠都有可能使青花瓷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突变的景象。还有一个更有力的证据就是,历史文献已记载,被称为苏麻沥青的元青花所用的钴料,并不是产自中国。原料的外来也促成了元青花的多元风格的发展。

经过8年不断的实地考察,蒋奇栖在点滴线索中大胆推测,苏麻沥青的实际产地正是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北面的一个叫撒马拉的地方。

主持人:我想问您一下,独特用料在哪里?

蒋奇栖:这也是中国青花瓷很重要的一个谜,有很多的专家,就是说几代专家都在探寻,钴料是从哪里来,我们所称早期的钴料,苏麻沥青,我当时的文章里也提到了,绘以青花瓷上的钴料,是产于巴格达北面125公里的一个地方,叫做撒马拉,我们中国音很相近,为什么这样去推测,因为那个地方在撒马拉这个地方有一个很大的钴矿,而且当时撒马拉作为一个瓷都,也烧造瓷器,从唐代开始,撒马拉作为阿巴西王朝的首都。所以实际上我在现在在牛津大学在做这种课题研究,就是要研究,我来推测实际上在唐代的时候,中国的那个,现在我们巩县发现的早期的青花瓷的瓷片,上面用的钴料已经是来自撒马拉这个地方。那个时候钴料已经通过这种贸易,丝绸之路已经带到了中国。

考察的收获

主持人:针对于我们去这次考察之前,对于元青花很多不解之处,我相信现在肯定也解答不少,但是否又有新的谜团出现,我希望在节目结尾的时候您再告诉我一下。

蒋奇栖:我们在到土耳其考察看完以后,看完觉得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更多地去探研,当时这种贸易出去以后肯定不只这些,它一定是一个很大量的。所以这些都是通过对土耳其的考察,带出新的研究课题,或者是说让我们新的努力的方向吧

主持人:今天还是非常感谢您能够来到演播室,那么通过您的介绍呢,我们终于了解了这八年的慢慢探索之路,整个这个过程确确实实非常曲折,不过就像您刚才所说的那样,在很多问题得到了答案之后有很多新的问题浮出了水面,比如说它的釉料是产自于中东,那么这个釉料究竟通过哪一种方式,走何种路线,最后抵达中国,并且为什么的青花瓷烧造加上这么浓墨重彩这样的一笔,我觉得您恐怕还要继续自己的研究,希望今后一旦有了成果,及时地通知我们,让我们再为您做一期节目,让所有的人也都了解一下青花瓷这神秘的用料,究竟走过了什么样的路线,好,非常感谢蒋女士来我们演播室,也感谢电视机前朋友收看今天这期历程,下期节目我们再见。

元青花常规鉴定浅说


近几年来古瓷收藏界的元青花热持续升温,国内市场上和收藏家手中的“元青花”成百上千甚至数以万计地出现,真假争论搅得许多古瓷爱好者一头雾水。随着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声槌响,价值约2.67亿人民币(按当地当日汇率牌价折算)的“鬼谷子下山”图元青花大罐被美国华尔街企业家夺得,宣告了所谓“中国民间收藏的元青花数量超过国外博物馆馆藏之和”这种臆想理论的可笑,也宣告了国内外某些拥有几十、几百件的“元青花大收藏家”金钱梦的破灭。物以稀为贵,国际行情所反映出的元青花的稀有与国内民间“惊人藏量”的巨大反差,实在发人深省。

当前,更有同广大热衷于元青花瓷收藏的朋友们讨论怎样鉴别真伪元青花的必要,以便于大家冷静下来,避免重蹈2000年明嘉靖五彩鱼藻纹大罐在香港以4400万港币拍卖后,内地大量出现其仿品并被许多人当宝贝收藏的覆辙。这样讲决不是危言耸听,因为,“鬼谷子下山”图元青花大罐的现代仿品已经在景德镇由专家制作成功,并打上仿制款识公开销售。但也一定会有人制作一些不打仿制款识的赝品蒙人。

首先说明,青花瓷在元代除景德镇烧造外,云南省玉溪等地也用当地瓷土和青料烧造。现在古瓷界讲的元青花和对元青花的鉴定,一般都专指景德镇元代青花瓷。而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又可分为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绘制纹饰的“至正型”精品瓷和用国产青料绘制纹饰的普通瓷,本文所要讨论的对象是指前者。

文物鉴定属标型学范畴,即它要借助已知的、经过科学考证是准确无误的典型标本,来对被鉴别器物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被鉴物的时代、性质与特征,瓷器鉴定也是这样。

古瓷器的传统鉴定,通常是以目测器物的造型、胎、釉、彩料、纹饰、款识以及工艺特征等为基本手段,并通过用手摸、掂分量、听声音等一些辅助方式,来辨别瓷器的真伪和烧造窑口、生产年代及艺术价值。这种鉴定方式简称“眼学”或“目鉴”。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伴随民间古瓷收藏的迅速升温,在市场效应的推动和高额利润的刺激下,仿古瓷已越做越“地道”。尤其是经过20多年制赝与辨伪的“魔道之争”,一些仿古瓷利用“现代科技+仿古工艺”的复合手段,在外观上已达到惟妙惟肖的地步,向古瓷传统鉴定理论和鉴定方法提出了严峻挑战。

现代元青花仿品能不能达到乱真程度?这需要作辩证的分析。古代瓷器是在当时的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多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而成的产品。现代仿古瓷没有条件从胎土原料、釉料配方、彩料加工、烧制工艺等所有方面完全再现600多年前的元代中晚期状况。特别是器形制作的美学理念和实用要求、纹饰布局和绘画风格的时代欣赏标准等受特殊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环境强烈制约因素的影响,在现代是无法重复的。所以说元青花的仿品与真品在所有特征上都毫无差别是绝对不可能的。当然,现代人通过高水平文化素养加上现代科技手段,制作出的优秀仿品在单个特征甚至相当多的特征上使“目鉴”一时难辨真假,倒是极有可能的事。不然的话,怎么能让一些有名的专家也对赝品交口称真,在鉴定证书上签上大名呢(因利益趋使而指鹿为马者除外)?所以,走眼的关键还是鉴定者的水平不到位。退一步讲,用现代仪器单单检测对比真伪两者的胎质成分,现代仿品也会原形毕露的。因为,用以制作元青花的麻仓官土(优质高岭土)早在明代中后期就已枯竭,而现代仿古瓷作坊已无可能再配制出同元代化学成分完全相同的坯料。

下面就古瓷造型、胎质胎色、釉质釉色、青料、纹饰、工艺以及铭文等方面的鉴识,谈一些个人见解∶

一、器形。过去古瓷鉴定家面对一件鉴定对象时,首先看它的造型对不对。冯先铭先生说过∶造型与纹饰“是鉴定瓷器的关键问题,抓住这两方面,鉴定的可靠系数即可达85%”。

现代仿古瓷高手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精密测试和反复试验,已能完全掌握各种配方的胎泥的烧制收缩率,从而使高仿品在造型上几乎可以达到难辨真假的程度,所以,单凭观察和对比器形已不能完全保证鉴定无误了。我们一定要记住,古瓷鉴定是一门综合性科学,要采取排除法从组成器物的所有要素上逐一鉴别。如果一件被称之为“元青花”的器物在造型上同元青花真品看不出差别,我们只能认为在造型上排除了一个疑点而已,还要再从其他方面鉴别真伪。造型上对的可能是真器,也可能是赝品,但造型不对的一定是假货!这是我们要提醒酷爱元青花的藏友们的第一个观念。

二、胎质、胎色。景德镇窑宋代和元早期皆用单一的瓷石来制坯泥,称为一元配方。这类坯泥属高硅低铝性质,烧成温度通常在1200℃以下,窑温稍高即易造成器物变形。元代中期,发展成瓷石加高铝含量高岭土的二元配方,耐火度可达1300℃以上,在保证器物不发生变形的条件下,胎质的瓷化程度和釉质的玻璃化程度都得到提高。

元青花的瓷质由于二元配方的运用虽然得到了优化,但仍受到当时原料加工水平的限制,胎质、胎色表现出以下的特征:一是白而不细,制瓷原料优良但用水椎加工,手段比较落后;二是粗而不松,胎土颗粒较粗但烧结紧密;三是腻润不干,胎泥经过陈腐工序,不但提高了可塑性,而且烧成后胎质滋润;四是胎内多有微小洞隙。

现代仿元青花器已无法获取与元代麻仓土成分相同的高岭土,多用工业化机械加工的胎泥制坯。这种胎泥由于用球磨机碎料,真空练泥,没有陈腐过程,因此烧成后的仿品胎质过于细密,胎内没有空隙,胎体比重大,手感沉重,露胎面细白无砂隙。近几年来为了在制泥工艺上仿古,景德镇周围许多瓷石、瓷土产地的江边河畔又出现了一些用水轮作动力的水椎制泥作坊,专门向仿古瓷作坊供应泥料。据一位行家里手介绍,这类泥料比机制泥料“有性,好用得多”。但无论如何,用这种缺少较长时间陈腐工序的泥料烧制出来的仿元青花瓷在露胎处仍显干涩,没有元青花真器露胎处那种粗而不干、润腻不涩的质感。当然,这种感觉不是看了文字就能立马掌握的,要多摩挲元青花标本,才能找到感觉。

仿制品在胎色的外观上或许可以接近真品,但永远不会与真品的质地一致。这是我们要提醒藏友们的第二个观念。

三、釉质、釉色。元青花所罩的透明面釉是承袭宋代景德镇影青釉而加改进的高温石灰碱釉。由于含铁量较高,釉色白中泛青,釉面不如明代永宣青花那样肥润,积釉处呈湖蓝色。

元青花瓷釉面显色的鉴定


元代瓷釉成分的变化与釉面显色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已经走向成熟,制瓷原料已由传统的瓷土“一元配方”改为采用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并在青花器烧制上有了新的突破,在胎体上用钴料描绘纹饰,然后施影青釉、白釉、卵白釉等釉料,在高温1200℃左右一次烧成。元青花瓷以它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纹饰风格,为收藏界所珍重。

近年来,笔者已鉴定过不少仿制的景德镇元青花瓷器。据初步统计,仿制元青花的中、低档水平瓷器占有97%左右,高仿、精仿的青花瓷占3%左右。我认为这类瓷器有一个共性特点,那就是器身的釉面显色无法达到景德镇元代真品的程度。现就元青花釉面的显色的鉴定谈一点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元朝是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元代至正期烧制了各类精美的瓷器,大体上早期釉面莹润透亮,微带淡青色。瓶、罐类釉面亚光居多。至正中期釉色白中泛青,光洁滋润。晚期则较白,称卵白釉。这是含铁比例不同所致。元代早期因铁含量较高,故釉色微闪青蓝。中、晚期随着陶瓷釉药技术的进步,釉中铁含量渐渐减少,器物釉面白度也相对提高。元代青花瓷早期釉料的结构也由宋代的石灰釉变为长石釉,这种改变使胎和釉之间的成分差距缩小了,在同一高温还原气氛下,胎与釉能够相互构成良好的整体。同时由于窑火温度的提高与还原气氛的稳定,釉层中的气泡也增加了。

元青花瓷的釉色以白中闪青者居多,莹润透亮,有的釉层会出现厚薄不均的现象,厚的地方呈鸭蛋青色,有的釉色含青显淡牙黄色。元代青白瓷的釉色温润中略带淡淡的蓝色,好像鸭卵一样,故又称卵白釉。

对景德镇宋元湖田窑标本测试发现,元代釉中氧化钙的含量从宋代的15%左右减少到8%~9%,而钾、钠等含量从宋代的3%左右增至6%左右。成分的变化使釉的烧成温度提高,也使釉的浓度增高。因烧制的温度不同,釉面的显色也相应地改变了。

景德镇瓷釉料宋代以前采用釉果掺入釉灰配制。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釉灰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石。元代时增加了釉果,减少了釉灰的用量,这样,釉层的三氧化二铝增加而氧化钙减少,改变了釉面状态,釉表光泽柔和。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部分标本的釉层,在密布的雾状大小气泡中无中等气泡过渡,同期的早期青白釉也称透明釉。元代枢府釉无这种情况,也可以说,早期元期青花瓷和枢府釉是没有气泡的。

元青花瓷的三种釉面

①青白釉,又称影青釉。元末青花瓷的青白釉是影青釉的衍生物,同元代早中期青花的影青釉或青白釉有所区别,釉面泛灰或泛黄,釉层光泽较强,或为亚光。元期青花瓷施青白釉,莹润透明,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细密的皮壳层,釉面不光滑,用手握摸有凹凸不平感。器身胎釉微闪青蓝,温润中略显淡蓝,除足圈显水绿色外,器身胎釉往往显出淡牙黄色,有时显出乳浊白色,它的显色会随空气中的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微显不同。元期青花瓶、罐类,斜光透过胎釉会略显出无规则的米白色丝线条纹,也称釉纹饰。元期釉下青花上无气泡,温度偏高时胎釉显干,但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元期釉面的显色似有活性之感。

②白釉。从至正年间开始使用,釉面白中含青,釉色莹润透亮,光洁滋润,积釉厚处显鸭蛋青色,釉色亮度时常会有闪动感。足圈釉面显出淡淡的水绿色。

元青花鉴定方法有哪些?


元青花鉴定方法有哪些?

元青花鉴定方法:

1、波浪

元青花上的波浪纹应用于大盘的边沿、盘内纹饰间的隔离及花卉纹的底纹。边沿采用波浪纹的大盘一般为菱边。

波浪纹由浪纹和波纹两部分组成。元青花上的浪纹以轻重变化的粗线勾勒,形状如“佛手”,如棕榈叶又如姜芽,称姜芽海水。波纹以极细密的线条画成,放射状或旋涡状,后者如人的指纹。浪与波之间有留白以增加空间感。有些波浪纹中加绘简笔朵花。

模印的花卉纹饰带有些以波纹衬地,作为相邻的波浪纹的延伸。

明初青花波浪纹已简化,浪纹用细线双勾中空,有的加绘细小圆圈以示浪花。波纹粗而疏,层层叠叠,汹涌起伏。已不见指纹状的旋涡。

2、变体莲瓣

莲瓣分写实性质的和抽象性质的,后者为变体莲瓣,有仰覆之别,应用很广。元青花上的变体莲瓣纹饰于瓶、罐类器物的颈部和胫部。每瓣独立,由外粗内细双框组成。内框细线一笔勾成,外框双勾后填色或粗线画成。粗线画成的分两笔,均从中间起笔。莲瓣肩部方折。内框线条和莲瓣内纹饰连笔。莲瓣内填杂宝(火焰、宝珠之类)、花卉(以莲菊为主)或云头,云头下加一圆圈。

明初变体莲瓣外框互相借用,肩稍圆柔,莲瓣内图案简单,有宝相花、旋涡纹等。

3、回纹

元青花上的回纹源自青铜器的云雷纹。单体绘制,自左上方起逆时针走笔,从外到内一般为套叠两框,也见单框。有变形回纹,笔画简化而不完整。

明初青花回纹两个一组,笔画相连,借用一条边线。明初回纹的另一种画法是整个饰带一笔完成,从外向里画后再逆向画出,开始第二个单位。

4、卷草纹

元青花上的卷草纹每一单位独立绘制,一正一反相接。也有的二上一下或一下二上相接。无中心波谷曲线,明初卷草纹先画一中心波谷曲线,在上伸发卷草纹,明中期起,有不画中心波谷曲线的卷草纹。

5、钱纹

元青花上的钱纹饰于盘沿口和瓶口等处,有整钱组成的装饰带,也有半钱交叉组成的饰带。钱纹以外圆内方为基本造型,有种种变化。有些钱纹中的方穿画成菱形,菱形每边加一点,如菱形饰带画法。

6、菱形

元青花上的菱形饰带画于盘的口沿或作瓶罐纹饰的间隔。圆口大盘一段用菱形饰带装饰边沿。每一单体为两个菱形套叠,有的在其间填青。内菱形中心和四边各有一点。

元青花瓷器怎么鉴定?


元青花瓷器怎么鉴定?如今世人对元青花的钟爱,导致景德镇元青花仿品销量大升。景德镇对仿制元青花的热情也与日俱增,各种元青花的仿制品不断问世,并由当初的低档产品逐步向高档仿品发展。鉴别高仿品确有一定难度,必要时,还要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鉴定,但就一般仿品而言,只要熟练掌握古陶瓷工艺知识,就能作出明确判断。

元青花瓷器总体分两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色,较浅淡,一种是深蓝色,较艳丽。传统概念中,呈色灰蓝者为国产料,呈蓝艳者为进口料。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钴料仅用于中、小型器。

进口钴料,即苏麻离青,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锡光”是在黑褐色斑点中出现的一种自然光泽,并有凹凸感,是由于青花原料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与釉熔化时依窑内气氛而起的变化。现代仿制的元青花中也有“锡光”出现,但观察仿品的“锡光”仿佛是一块银灰色片贴敷于蓝黑色斑点之上,有的斑点较密集,给人僵硬之感。

另外,苏麻离青呈色有如下特征:

1、呈鲜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罗兰色。

2、有浓淡色阶,勾勒线条较深,填色青料较浅。青料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

3、青料都较细匀,线条边缘稍有晕化。有些呈色浓重,有放射状流散,见蓝黑色结晶或结晶线,应为青料颗粒较粗所致。明初永乐、宣德青花上也有类似现象。

国产青料

元青花所使用国产青料,其成分为高锰、高铝的,与同时的进口料差别很大,所描绘的青花纹饰呈色蓝灰或蓝黑,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黑褐色的斑点较少,如含锰过高时青花纹饰呈色为蓝中微微泛红,釉面下凹并哑光。无论是国产料或进口料,整体画面青花纹饰色调受窑温影响存在深浅不一的变化,但用放大镜观察,给人一种清澈深沉之感。细看青花呈色,它是“活”的,在浓艳之处有鲜活的“流动状”。

1.元代青花瓷的胎质重而坚,器壁较厚,大器较多。由于含杂质多,胎里大多有铁褐色小点。胎是用高岭麻苍土做的。高岭麻苍土的特点是白而不细,因为当时粉碎的条件有限,工艺有限,所以可以见到很多气孔。现在的胎是非常细的没有气孔。过去老的胎泥,是有经过陈腐的过程,有机物经过陈腐会发生变化。所以它的胎有细腻的感觉,现在做的胎没有陈腐显得很干。现代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现代景德镇流行的陶瓷成型工艺说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也就是说,器物的成形主要是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艺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主要是由于元代泥料可塑性较强,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内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对下半部和圈足做简单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颈都线条流畅,外型圆润,不落刀痕。现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还要修内壁,因此,线条生硬,规整有余,刀痕累累。

2.老的元青花,都是用柴木窑烧的,而现在大多仿品都是用气窑烧的,这两种工艺不同,釉质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也有所不同。特别是釉中气泡的形成过程上,它是不一样的,古代柴木窑烧的气泡要显得大小不一疏朗,气泡明亮。而现代气窑烧的气泡较细小大小相间,不透亮。这只是相对而言,也不能排除现代造假者用柴木窑仿造的器物,还得在器形、纹饰等各方面深入研究,以致判断。

3.青花发色有浓艳、淡雅、青灰三种。浓艳是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淡雅是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相当部分的青花烧成后有黑色斑点、且较深。至正型的元青花用的都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而苏麻离青料有一个特点,就是高铁低锰,青花深沉蓝中带点紫色,青中微微地泛绿。元代使用的“苏勃尼青”主要成份是氧化钴兼有少量氧化铁。在高温的作用下“苏勃尼青”中的氧化铁会在硅酸盐液态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结晶斑点。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不规则状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而现代绝大多数仿品,都只是在国产青花产中简单地加入氧化铁粉,在高温的作用下,这些氧化铁会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矿渣状斑点。

4.元青花大多为宽而较矮的圈足。一般器底、器内盖内不施釉,但大多数器内和器底见有釉斑。元青花的罐瓶类的胎体多数是四段三接。也有五段四接的。接口分别在底部、腹部、颈部。用泥浆粘接口,接合处有明显凸起。接处可见泥浆挤压出的痕迹。器内壁一般不施釉有的呈浅淡的火石红色。器底不施釉,称之糙底或砂底,在糙底上呈有红色斑,俗称火石红大多数赝品器底的火石红做成深橘红,釉面稀薄,有过分晕散,画意呆板等,只要多看,便能辨别。

5.元代器物多采用手工拉坯或脱坯成型工艺,在瓶、罐等器物内壁往往会流下明显的指纹和旋纹。如果在器物的内壁没有发现指纹和旋纹就是采用现代注浆成型工艺生产的低档仿品。还有凡是了解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的人都知道,修坯用的刀具有两类,一类叫“条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内壁的;一类叫“板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外壁和足圈的。“板刀”的出现至少已有二千多年以上的历史了,而“条刀”仅仅是在清代康熙年间才有的。换句话说,就是康熙之前的瓷器只修外壁,不修内壁,康熙中期以后的瓷器才开始修整内壁。有些仿制者不了解这点,只是根据图录进行制作,经常画蛇添足修整内壁。所以看到元青花出现修正内壁那就是仿品。

6.瓷器釉面的平整度与施釉方法有直接关系。由于元代青花瓷器是采用蘸釉、浇釉和刷釉工艺,所以看上去釉质丰满肥厚,但平整度欠缺。特别是采用浇釉和刷釉工艺的大件器物,釉面往往留有“泪痕”和“刷痕”现象。清代以后景德镇普遍采用吹釉法施釉,釉面的平整度较前朝大有提高,现代又采用电动空气压缩机代替人工吹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釉面过于光滑平整稀薄者,均是现代吹釉产品。

7.元青花纹饰繁密,层次较多,通常说是“满画”,七至九层纹饰为常见,有时多达十几层。绘画文饰突出佛教、道教文饰和中华民族历史故事。均是传统的中国传统纹饰。至正型元青花大器的绘画工艺和艺术风格不仅前无古人,而且后人难及其项背。大气、豪放、潇洒、飘逸,显示了画师们非凡的功力。可见元瓷画工并非一般画匠,其中不少是当时顶尖画师,流落窑头作画。留下了这种大气庞然的不朽的作品。

元代青花瓷的胎质白,重而坚,器壁较厚,大器较多。由于含杂质多,胎上大多有铁褐色小点。器底不施釉,称之糙底或砂底,在糙底上呈有红色斑,俗称火石红。大盘盘口有采用菱口的,凤形壶与八楞缸为特有造型,只有元代才有。元瓷白釉泛青色,釉质虽莹润,但常有积釉处,积釉有时如泪痕,青花常有晕散现象。元青花大多为宽而较矮的圈足,一般器底、盖内不施釉,器胎轮旋纹粗糙,接合处有明显凸起接口。青花发色有浓艳、淡雅、青灰三种。浓艳是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淡雅是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相当部分的青花烧成后有黑色斑点、且较深。元青花纹饰繁密,层次较多,通常说是“满画”,这是元至明特有的绘画技法。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元青花的收藏及鉴定问题》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元青花的收藏及鉴定问题》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