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刻牡丹纹 > 导航 >

宋代繁昌窑藏品牡丹刻花青花执壶赏析

宋代繁昌窑藏品牡丹刻花青花执壶赏析

古代瓷器刻牡丹纹 剔刻花瓷器鉴别 怎么鉴别黑淘刻花瓷器

2020-09-29

古代瓷器刻牡丹纹。

藏品“牡丹刻花执壶”

繁昌窑坐落在皖南繁昌县城南一个名叫柯家村的山冲之间。相传五代时由柯氏两兄弟创建,故此这个窑烧制的产品中也有“柯大、柯二”之说,因宋时繁昌曾隶属宣 州,而史料中又有“宣州窑”的记载,所以学术界将其列为“古宣州窑址”。近年来随着芜湖、宣州、泾县、绩溪等古宣州辖区内大批古窑址被发现和考证,可能是 怕因窑名而混淆产品,人们不得不又以地名来冠以“繁昌窑”之名,而当地的老百姓却仍习惯称之为“柯家冲窑”。

繁昌窑是一个以烧制碗、盏、 壶、注、杯、钵、盒等青白瓷生活用品为主的民窑,所烧器物素雅青白、古朴大方,有较浓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繁昌窑早期产品多泛豆黄色,呈鱼籽开片,晚期 釉色泛翠,呈冰纹开片。藏品“牡丹刻花执壶”,壶高22厘米,口径5.5厘米,腹径14厘米,喇叭型小盘口,长流直升微弯,酷似天鹅之颈项,壶肩捏有两 系,釉水丰润肥厚,白中泛翠,开片呈冰纹,壶腹用双线一分为四,并刻划有四朵仰俯有致、花叶对生的牡丹,壶足与底露胎,足圈积浓釉处开片,在光照下闪烁出 淡绿光彩,曲柄宽扁并刻划四线装饰,手感如执玉带。宋白瓷素有“涕泪者佳,牡丹划花者最佳”之说,此壶线条流畅、古气盎然、特征俱符,是繁昌窑宋中后期烧 制的上品。

繁昌窑约起烧于五代,兴盛于宋早、中期,衰退于宋末元初,虽然此后再无烟火,但它在我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却留下了自己的一页。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安徽繁昌窑青白瓷赏析


001青白瓷钵

002青白瓷四系罐

003青白瓷盏托

004青白瓷如意纽盖盒

005青白瓷镂空香薰

006青白瓷豆形炉

007青白瓷斜纹高足杯

008青白瓷花口杯

009青白瓷执壶

010繁昌文管所藏品

邢舒良

青白瓷是对天然瓷土材料人为控制含铁量后生产出的一个新品种。正是由于有了它,明清两代才会演绎出斑斓绚丽的彩绘瓷,所以青白瓷在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繁昌青白瓷就是这样一朵奇葩。1995年,全国古陶瓷学术年会在繁昌召开。一百多位知名学者云集繁昌,实地考察,给予当地出土青白瓷以极高的评价,并将其命名为“繁昌窑”。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曾组织会员两次到繁昌窑考察,丰富的窑址青白瓷残片和文物管理所精美的完整器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繁昌窑遗址分布在安徽省繁昌县城南郊和西郊的丘陵地带,现已发现窑址多处,主要有柯家冲窑、洛冲窑、姚冲窑、半边街窑等,面积约1平方公里,遗留有龙窑30余座。其中,以位于繁昌县南郊的柯家冲窑址面积最大。虽然烧造的是民间日常生活用器,但器物造型工整,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青,釉面光洁莹润,达到了较高水平。经专家初步认定,繁昌窑始烧于五代,兴盛于宋代早、中期,衰退于宋末元初,是长江下游专烧青白瓷的重要窑址,对研究我国青白瓷的早期发展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0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和繁昌县文物管理所组成的联合考古发掘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历时两个多月的科学发掘。在五百多平方米的面积中,就清理出北宋龙窑窑址一座,作坊遗址一处,还出土大批瓷器标本及窑具,其中较完整或可复原的器物数百件。从发掘出的器物看,繁昌窑的性质是民窑,以烧造民间生活实用瓷与冥器为主,品种有碗、盏、杯、碟、盆、盘、盂、瓶、罐、盒、炉、壶、奁、俑、玩具、谷仓等。造型工整,制作精细,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繁昌窑产品的工艺特点是:胎质相对来说普遍较厚,大都为矮圈足,足圈外直内撇,稳实而厚重,以素瓷为主,少量的瓷器有简单的刻花、印花,朴素无华。

通过实物可以确证,这些窑址遗物既有青白瓷窑系的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

繁昌窑的碗、碟或宽厚唇,或外卷唇,或斜浅腹,或弧形腹,或大平底,或矮圈足,极具地方风格。

从五代到北宋,繁昌窑还注重托盏的烧造。托盏的托柱是由矮向高逐渐演变的,形制很多,造型各异,有荷花形、莲蓬形,还有高托柱素面托盏和连托盏。

窑址发现的盒分镜盒和粉盒两种。镜盒有扁圆形和筒形,均子母口,弧形盖,盖顶蒂形钮青白泛翠。粉盒腹径约6厘米左右,形制多样。

执壶有多种。双系盘口壶是繁昌窑的典型器,盘口束颈,系置于肩二侧,多见于五代至北宋初。另有长颈喇叭口壶、折肩壶、瓜棱壶等,是繁昌窑的一般产品。

繁昌窑的杯也种类繁多,有高足、圈足、卧足、饼足等。

有学者将繁昌窑青白瓷与宋代以前的瓷器进行器形比对,认为它具有五代的特征,这说明繁昌窑也是中国青白瓷的发源地之一。

由于繁昌窑的研究还在深入进行中,所以对窑的性质专家看法也各有不同。安徽省文物鉴定站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李广宁指出:“当时的南唐国就在繁昌这片区域,繁昌窑每年烧出的青白瓷中的精品都要进贡给皇上,所以具有官窑性质,其他差一点的流入市场销售。”南京南唐二陵曾出土大量白瓷,一直未确定窑址,如果能确定南唐白瓷出自繁昌窑,将对五代白瓷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青花三果纹执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27.5cm,口径6.2cm,足径10cm

生产时代: 宣德

生产窑口或产地: 其它窑口

品种: 青花瓷

陶瓷造型: 壶

说 明: 明宣德

壶体为玉壶春瓶式,撇口,细颈,垂腹,圈足。一侧有弯形长柄,柄上有小系,另一侧附长流,流与颈间有云板相连。流、柄、口高低相若。壶盖扣合于壶口,盖面拱起,上饰宝珠钮,可与柄上的小系用绳相连以防壶盖滑落。通体青花为饰,颈部绘蕉叶纹,下饰缠枝莲花一周,腹部两面有菱形开光,一面开光内绘折枝桃,一面绘枇杷果,开光间绘缠枝花卉。盖面及近底处均绘莲瓣纹,流与足墙均饰忍冬纹,柄饰朵花纹。底白釉,无款。

此壶造型端庄古朴,釉质肥厚莹润,青花色泽深沉含蓄,色重处青花下凹,呈现出点点的黑疵斑痕,与浓艳的青色相映成趣,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宣德时期使用进口的“苏泥勃青”料,烧成后的青花色泽浓重艳丽,深入胎骨,为宣德青花的显著特征。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32cm,口径7.3cm,足径11cm

生产时代: 洪武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釉里红瓷

陶瓷造型: 壶

说 明:

壶唇口,细颈,斜肩,硕腹,圈足。壶身作玉壶春瓶式,壶体一侧置弯曲细长的壶流,并以一云板形饰件与壶身相连,另一侧置曲柄,连接于颈腹之间,柄上端置一小系。壶通体绘釉里红纹饰,唇口绘回纹一周,颈部分层绘焦叶纹、回纹、缠枝灵芝纹各一周,腹部满绘缠枝牡丹纹,壶流亦满饰缠枝花卉,壶柄绘有缠枝栀子花等纹饰,近足处为一周变形莲瓣纹,足外墙绘卷草纹。足内满施白釉,无款。

此壶造型优美,纹饰线条流畅,一气呵成。在装饰风格上一改元代纹饰繁密的特点,布局渐趋疏朗,采用分层装饰的手法,绘画粗犷而不失工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器多为大盘、大碗、大罐、玉壶春瓶、梅瓶、执壶等大件器物,纹饰以各种缠枝、折枝和串枝花卉为主,此外还有松竹梅、庭院芭蕉及龙凤等纹饰。此时期的釉里红发色不甚鲜艳,多为红中偏灰黑的色调,此壶发色较为鲜艳纯正,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仿宣德青花三果纹执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25.5cm,口径4cm,足径10.3cm

生产时代: 乾隆

生产窑口或产地: 其它窑口

品种: 青花瓷

陶瓷造型: 壶

说 明: 清乾隆

壶体呈玉壶春瓶式,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壶体两侧分置弯流、曲柄,颈、流间有云板相连。盖及柄各置一圆系,以便系绳相连。通体以青花为饰,颈部绘蕉叶纹,下饰缠枝莲花,腹部两面有菱形开光,一面开光内绘折枝桃,一面开光内绘枇杷果,开光间饰缠枝花,近足处绘莲瓣纹,流、足墙饰忍冬纹,柄绘朵花纹。底白釉微泛青色,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玉壶春式执壶在元代至明初的南方窑场较为流行,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传统的造型,明永乐、宣德时期的执壶最为优美,清代各朝均有仿制。此壶壶体及纹饰均仿明宣德青花三果执壶,较宣德执壶造型略显生硬,胎质更加细腻洁白,纹饰描绘过于精细,一丝不苟,不如宣德纹样自然生动。青花呈色艳丽,色浓处也有密集的小蓝黑点,为人工点染所致,带有鲜明的清乾隆朝青花器特征。

忠州地区的南宋青白釉瓷执壶赏析


南宋青白釉瓷执壶.

执壶,是一种盛装液体的器具,器身一般采用瓶的造型,瓶的左右两侧对称方式安装柄和流,以便执拿和倾倒液体。文献记载,根据执壶盛装液体的不同,其用途也有所不同,因而也有不同的叫法:用于饮酒的被称作注子、酒注;用于点茶的器物则被称为茶瓶、茶注、汤瓶、罂。青白釉瓷是烧制时控制胎体内的铁元素含量,而形成的一种釉色介于青和白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显青的瓷器,因其精品胎薄质白,釉色青莹,光照见影,故又有影青、隐青、映青、罩青之称。《天工开物》中称它为“素肌玉骨”,其创烧于北宋时期的景德镇,并很快影响到当时的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宋蒋祁《陶记》载:“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重庆地区出土的大量青白釉瓷,证实了这一文献的记载,也可见当时长江流域的人们对青白釉瓷的喜爱。

这件于1978年4月从忠县新立某农户家中收集的青白釉瓷执壶,为标准执壶样式,壶身由六条瓜棱组成,简单大方,素面无装饰,瓶身用压刻的线条分割成上下两部分。其虽烧制于南宋时期,却有别于南宋繁缛的装饰风格,反而偏向北宋简洁风格。此件执壶在忠州地区出现,说明在南宋时期,峡江地区与江南地区商贸往来频繁,且青白釉瓷的生活用品广受欢迎。

宋代钧窑焚香手炉赏析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国家精神定下一个温情的调子,宋人的精神性格趋于内向、软化。宋代也是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朝代,上自帝王下至百姓,对神仙、巫觋、先兆无不崇信,天地山川、家家户户,无处无神。有神必有香火,香炉自是家家必备的器物。文人雅士把焚香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四艺,香炉成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物品。

“春夏秋冬逢盛世,钧汝官哥定太平”,随着宋代瓷器的发展,瓷香炉开始出现在大宋帝王的内庭。五大名窑的瓷香炉逐渐成了上层人士的把玩之物。

今年年初,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在淮安——清江浦庙会期间举办大型鉴宝活动,受到收藏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吸引了许多收藏爱好者携宝踊跃报名,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活动中,这件宋代钧窑香炉(见图)的登场,令鉴宝专家为之眼前一亮。

此炉即为焚香手炉,造型经典,工艺精湛,香灰胎骨,釉面滋润,采用二液分相制釉技术,釉面流痕生动,个别釉厚处显青色,透露出钧窑为北方青瓷系的本色;底足为手工捏制,施芝麻酱色护胎釉,积釉为淡青色,润度超过和田青白玉。这种现象为宋代后期瓷器追求玉质感提供了启示和技术基础。此香炉堪称传世名窑精品。

古人焚香,先将特制的小块木炭烧透,放入香炉中,然后用细香灰填埋。在香灰中戳些孔,再放上瓷片、银叶、金钱等制成的“隔火”盛香,香不及火。瓷片的导热性能远不及银铜,可有效减缓香丸香球的焚烧速度,让香气缓缓散发,自是香风袅袅,低回悠长。而钧窑瓷片,是香灰胎,氧化铝含量低,厚薄适中,能有效减低香的损耗,非常经济,受热后更显色彩斑斓,是焚香最佳的“隔火”。众人追捧,难怪人们常用“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来形容钧窑的珍贵。

“千古文人佳客梦,红袖添香夜读书。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时间长久,香味散尽,就需要添香了。红颜知己,以食指与拇指轻捻一粒小小香丸,点入香炉,案榻之畔,夜半焚香。真是“修蛾慢脸,不语檀心一点,小山妆。蝉鬓低含绿,罗衣淡拂黄。闷来深院里,闲步落花傍。纤手轻轻整,玉炉香”。

怎一个“妙”字了得!

长沙窑青釉红绿彩执壶鉴赏


长沙窑是中国陶瓷历史上最悠久的民窑窑系之一,从初唐开始,到现在已经历经1400年的历史,以生活用瓷为主,比如酒壶和茶壶居多。

长沙窑青釉褐绿彩凤鸟纹执壶

长沙窑青釉褐绿彩凤鸟纹执壶高19.1cm;口径9.3cm;底径9.8cm,

该壶喇叭口,直颈,溜肩,弓形柄,多棱短流,瓜棱形腹,平底。施青釉不及底,流下用褐绿彩绘一站立于花草旁的凤鸟。凤鸟昂首挺胸,羽翼收敛,凤尾高立,似在驻足倾听,又似在认真觅食。长沙窑的画工画风多变,画出的凤鸟亦姿态多样,有动有静。还有在器物上画出凤鸟后,在旁标注“飞凤”。而此壶画的凤鸟较为简单。

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居百鸟之首,寓意祥瑞。雄为凤,雌为凰。《尔雅•释鸟》中写道:“凤,其雌皇。”西晋郭璞注曰:“凤,瑞应鸟,鸡头、蛇颈、燕颌、鱼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许。” “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从石器时代开始,凤凰纹饰(包含各种变体凤纹)便出现在各类器物上,彩陶、玉器、砖瓦、青铜器等,而作为绘画素材的大量应用,应始于唐代。长沙窑瓷器乃其中集大成者。

长沙窑青釉红绿彩花鸟纹执壶

长沙窑青釉红绿彩花鸟纹执壶高17.7cm,口径9.8cm,底径10.9cm,壶喇叭口,长直颈,曲柄,多棱短流,四瓣瓜棱形深腹,平底。通体施青釉不及底,留下红绿彩绘一飞鸟飞冲入花丛状。画工抓住了鸟的画师们善于抓住这些动物们瞬间的生动之姿态,寥寥数笔,刻划形体特征、动作习性,对动物们各部分的描绘都非常准确,画出了传神之态。长沙窑壶上的这些绘画作品取材于生活,集合写实性与写意性,生动而具体,反映出唐代花鸟绘画技术的成熟。

此壶画面中的鸟及花草的轮廓表现为红彩。长沙窑的铜红彩并不多见,因为铜红彩对气氛、温度、铜含量等因素极为敏感。铜的着色剂在釉料中在氧化(即含氧多的火窑)气氛中燃烧,会烧成氧化铜的绿彩;若铜在还原(即氧气供应不充分)气氛中燃烧,则会成为带红色的氧化亚铜或铜离子,呈现为红彩。长沙窑的窑工尚未完全掌握这项技术,出现红彩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长沙窑的红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瓷器上的铜红彩。

清乾隆青花花果纹带盖执壶


乾隆一朝,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官窑器在康熙、雍正瓷器的基础上,将制瓷业推向历史的高峰,除继承康熙、雍正瓷烧造技术工艺和器型之外,还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种新奇的制品。其造型的精美、图案的华丽、仿真釉色等,堪称一代之奇。青花仍是当时瓷器生产的主流,承袭康熙、雍正青花特点,并在其基础上继续发展创新、提高,体现出在制作技巧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丝不苟,精工细做,精益求精。

乾隆青花继承了雍正遗风的仿古之作,如镇江博物馆藏乾隆款青花花果纹带盖执壶(图1),通高28.9、口径6、底径10厘米。有盖,环形钮。器卷沿,细颈,溜肩,下腹垂大,圈足,壶流细长,略弯曲,流与颈之间以卷云形饰物连接,曲柄。柄部(图2)绘灵芝纹,器盖钮与柄上环形钮相对称,柄上有圆形小系,便于穿绳连接。口沿下蕉叶纹,肩部缠枝花卉纹,腹部折枝花果纹间以缠枝纹,近足处为莲瓣纹,圈足处卷云纹。圈足(图3)内有“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此器胎体洁白细腻,瓷质坚密。釉面匀净,为青白釉,光泽莹润。青花釉料稳定,色彩浓重艳丽。

执壶于隋代出现的酒器之一,又称注子、注壶。唐前期注子有盘口、短颈、鼓腹,圆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曲柄。唐晚期仅越窑烧造的注子式样就有5种之多。腹部多作瓜棱形,有短流、长流、曲柄、直柄等数种。五代至宋代,执壶器身渐高,通体多压4至6条瓜棱,流渐趋细长微曲,曲柄高于壶口,平底变为圈足。器型修长,并多有注碗相配,因注碗内盛热水用以温酒,又称“温碗”。此外尚有兽流壶、提梁壶、葫芦式壶等。元代壶身多为玉壶春瓶式,弯流与壶颈之间以S形饰件相连。明、清时期执壶造型由元代演变而来,此壶是仿明代洪武青花执壶样式烧造的。

乾隆时期各类瓷器的烧造技术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是彩瓷、色釉瓷或工艺瓷,烧造技术都掌握得恰到好处。其青花瓷器的精美代表了当时的制瓷水平,把青花瓷器装饰得富丽堂皇,华美之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