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 导航 >

瓷器上的“香山九老”

瓷器上的“香山九老”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瓷砖上的胶 老瓷器刻字的鉴别

2020-09-29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隐山遁水一直是中国历史上文人居士晚年向往的一种具有恒久魅力的文化行为,香山九老的形成记录了这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方式,也给自然山水风光打上了浓厚的人文印记。相传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白居易邀胡杲、吉玫、刘贞、郑据、卢贞、张浑、李元爽、禅僧如满八位七十岁以上友人于洛阳龙门香山寺相会结成“九老会”,饮酒赋诗,歌舞弹唱,并为每人写真画像。此举彰显诗人尊老敬老之情,对后世影响极大,被称为“香山九老”,亦称“洛中九老”“会昌九老”。在九老中,白居易最小,在香山立会那年74岁,而最长者李元爽136岁。有关香山九老的题材,从唐开始就非常兴盛,在瓷器、画卷、雕件上都多有体现,使得这种具有历史典故的题材能够较好地继承下来。

广西博物馆藏清乾隆粉彩山水人物图螭耳大瓶(图1),就是其中一件代表器物。此器体型硕大,高71.8、口径20.5、底径23.3厘米。画面中的九位老者面容慈祥,均为文人墨客姿态。有的在苍松翠柏下下棋,有的在吟诗作画,有的站在松柏下畅谈,有的抱琴弹奏,有的对天仰望。每位老人身旁都伴有童仆,或端茶侍奉,或煮茶温酒、备办佳肴,或侍候笔墨,或聆听长者论道。图绘以石径和松柏为主线,整体上看,瑞松摇曳,梅花绽放加以点缀,远处瀑布飞流,仙雾缭绕,环境清幽淡远,实为人间的“桃源仙境”。

拍卖市场上,香山九老题材的作品也不在少数。如这件中国嘉德2012年3月份拍卖的明崇祯青花香山九老图笔筒(图2)。笔筒高23.7厘米,直壁深腹,口径宽广,近底处削胎一周,形成双层台阶状底足,此为转变期瓷器典型修足方法。胎体坚实,釉色柔和,底部无釉处可见白皙胎体,宛若婴儿肌肤,通体纹饰以青花绘就,发色淡雅清新,画面以松柏、翠竹、祥云、奇石为背景,描绘九位高士于林中文会雅集,其中四人围坐于案前对弈观棋,其余五人闲坐于草地之上,或吹箫、或击板,或抚琴、或弹唱,一派悠然自在之情,尽现于其中。林间桌前还有四童子弯眉笑目,斟酒持巾,从旁伴侍。从画中人物数量及情景分析,本品所绘故事正是“香山九老图”。该器当时的成交价格89.7万元,价值斐然。在2017年北京翰海四季拍卖会上,一件清光绪浅绛彩香山九老瓷板(图3),也曾留下43.7万元的成交数据。该瓷板画面上,只见绿阴笼罩的崖壁一隅,九老面容和蔼地聚在一起观赏一幅八卦图,言谈交流间,尽显畅快舒宜。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怎么鉴定老瓷器


古陶瓷鉴定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辨别真伪,判断时代、产地和质量优劣,揭示历代陶瓷的内涵及价值,从一个侧面研究人类的物质文化史和社会发展史。同时还起到保护祖国文物,提高人们艺术修养等作用,从而使其在现代人类社会中发挥积极功效。

工具/原料

鉴定的内容鉴定一件古陶瓷要做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辨伪:即鉴定这件陶瓷确是真品,还是后代的仿品或伪作。这是鉴定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例如,一件带有“大清康熙年制”年款的瓷器,应鉴别出它确是康熙时期制作的瓷器,还是后代仿造的伪品,要仔细识别。

2.断代:即鉴定陶瓷制作的时代。例如,龙泉窑瓷器,宋、元、明均有生产,要鉴别出它是宋代、还是元代事明代的产品。

3.断窑口:即鉴定陶瓷的产地,属于某一窑口的产品。例如,一件印花青釉瓷器,要鉴别它窨是耀州窑制作还是临汝窑制作、或是其它窑口制作的。

4.评价:即评定这件陶瓷质量的优劣,以及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例如,器物是否完整,是否有裂痕、变形等,然后评定其艺术水平如何?经济上值多少钱?对此种种应作出正确的评价。

方法/步骤

鉴别古瓷和仿古新瓷的一般规律

仿古瓷如果制作手法高超,几可乱真,那么怎样区别它们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鉴别:

1.古瓷纹饰,运或刀法自然流利;仿造者生硬,做作,呆板,绝无真品纹饰那种挥洒自如的流畅感,而处处留下临摹痕迹。

2.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仿古瓷往往做假去掉浮光。去掉浮光的方法主要有:

(1)用酸浸涂去光,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苍白,与古瓷不同。

(2)用兽皮打磨,用这种方法处理的,在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可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纹。

(3)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不正,仔细比较,即可识其破绽。

3.出土的古瓷土锈进入釉里,一般土锈都在釉薄之处;仿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洗之即去。

4.釉上彩瓷一般达一百年之久者,迎光斜视可见彩的周围有一层淡淡的红色光泽,俗称“蛤蜊光”。

5.有的膺品采用在旧器上后加彩的方法,使其改头换面,冒充名贵品种。鉴别的方法是仔细观察釉彩,一般来讲旧器用过都会留有伤痕,如伤痕在彩面下面,必然是伪作。此外,后加彩一般较鲜艳,且光泽度强,犹如旧衣服上打的新补丁,格外醒目,显得很别扭。

6.金水(即将黄金溶解于王水)最初为德国人居恩在1830年所创制。我国瓷器上的金色, 一般来讲1840年鸦片战争前,用金粉描画,金色深沉。1840年以后,用金水描画,光泽度好。因此鉴别古瓷的金色,可以说1840年是一条分界线。此外,古瓷的金色历久磨损变色,或仅留下痕迹。仿古瓷金色艳丽耀眼。

九谷烧:中国瓷器的东瀛变身


梁二平 文/图

“这是日本的名牌产九谷烧”,在京都鸭川边一个中国游客常去的商店里,一个店员用汉语向我推荐一套茶具,约人民帀1500元。这价格将日本瓷器卖给来自瓷国的中国游客,有没有搞错?没有搞错!既然能在这里设专柜,且用通汉语的店员,显然,是有市场的。据说,日本最大连锁百货公司高岛屋“日本馆”十大畅销商品,就有“九谷烧”。其实,现代九谷烧已融入很多时尚元素,并和多个国际品牌展合作,比如爱马仕的时尚手表,就用九谷烧制表盘。风水轮流转,当年从中国学来的造瓷艺术,如今竟会销回瓷器的故乡,这真是瓷器的奇妙旅程,也是我这次随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考察海上瓷器之路的重要内容。

加贺藩的九谷村

日本古代名瓷,南有有田烧,北有九谷烧。有田烧靠着伊万里海港,贺藩国江沼郡的九谷村(今属石川县加贺市),西边也有海港。我们从北海道飞石川县小松机场,这个1943年建在海边的小机场出来,直奔名叫“山中”的那座山。

九谷烧没出名前,江沼郡的山中温泉先出了名。据说,奈良时代的高僧行基最早发现这里有温泉。公元668年出生在和泉国大鸟郡(今大阪)的行基,15岁出家于奈良京薬师寺。传说,他绘制了最早的日本地图(“行基图”存世最早版本为1305年纸本图,现收藏在京都仁和寺),依照地图所示,他在各地创建寺庙道场达700多处。行基在加贺山中町云游时,发现山林间有紫云飘飘,依此找到了温泉。行基之后,这里还来过几位历史名人:《平家物语》中的镰仓武士长谷部信莲,15世纪高僧莲如上人,17世纪的日本俳句大师松尾八蕉,他们与行基被称为“温泉四圣”,现在山中小镇的温泉广场,还挂着“温泉四圣”的画像。

山中温泉旁边还有个山代温泉,这里发现了九谷烧窑迹,据说是吉田屋的传右卫门的窑址,其登窑仍保持被发现时的状态,现辟为九谷本窑博物馆。不过,综合性好一点的九谷烧文化考察点,还是能美市九谷陶艺村。这个村是九谷文化的综合展示地,有一座古窑形的超级纪念碑及两个展览馆:九谷烧资料馆与浅藏五十吉(陶瓷)美术馆,还有九谷烧工房和一个九谷烧专门店。

九谷烧资料馆是我们重点考察地点,上午10时该馆行政馆长久佐间忍先生如约在大门口迎候我们,大家一边聊一边参观,之前刚刚研究了伊万里,我特意问久佐间忍先生,九谷烧是从“伊万里”学来的吗?他没正面回答,只是说九谷烧诞生于1655年。我当然知道,这个时间距离1616年朝鲜陶瓷工匠李参平在佐贺的有田成功烧制出日本历史上的第一件白瓷器,落后了半个世纪。想来,他是不想将这两个日本古代瓷器的大品牌扯在一起,更不想把九谷烧列在有田烧的之后。

不过,据《前田利治书简》等史料显示,1644年加贺藩九谷村发现瓷土矿(谁发现的已不可考),加贺藩大圣寺的初代藩主前田利治派遣工匠到九州的肥前藩(佐贺)学习“有田烧”技术。加贺是产金之地,当地没有陶瓷工匠,只好派遣在炼金的后藤才次郎前往。这个炼金匠人“学成归来”在江沼郡九谷村正式建窑烧瓷。后来,人们在九谷窑址发现染付花瓶残片,底款上有“明历元年六月二十六日田村权左卫门”字样,于是1655年就成了“九谷烧元年”,田村权左卫门就成了九谷第一代大工匠,“九谷烧”就这样诞生了。

“古九谷”与“再兴九谷”

加贺藩第二代大名前田利长统治时期,九谷烧进入了产业化阶段,设立了技工所,将画师、金工师、漆画师以及彩绘师都集中在一起,还设置了“技工奉行”的官职。九谷出品的高档工艺品,作为藩厅向京都御所、幕府、亲藩大名、邻近领主赠送礼品之用。

1730年左右,估计是大圣寺藩财政困难,九谷窑火熄灭了八十多年,直到1810年代才复兴,后世以此为界将九谷烧分为“古九谷”和“再兴九古”。九谷烧资料馆也是依此时间线布展。久佐间忍先生耐心地依次介绍。

第一展厅里多是“古九谷”,其最有代表性的技法是将素瓷上涂满青、绿、紫、黄等色釉的技法,因为没有红色而俗称为“青手”。后来,发展出用绿、黄、红、紫、深蓝这五色釉的技法,称为“五彩手”。“古九谷”彩瓷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多以松、竹、梅、菊、鸟、鱼、鹤等寓意吉祥的图样作为基本主题,作品釉药涂得很厚,瓷质温润,有种拙朴且豪放的美。

接下来看到的是“再兴九谷”作品,这是九谷烧资料馆的主要展品。1810年,大圣寺城下町吉田屋商户传右卫门,燃起复兴九谷烧“青手”的兴趣,投入了大笔资金,在古九谷窑旁边修建新窑,并以自己商号命名“吉田屋窑”。不久,为了产品销售方便把窑转移到交通便利的山代地区。

“再兴九谷”的另一位大工匠九谷庄三,和传右卫门倾心于“青手”不同,他对“五彩手”情有独钟。他综合了前人的技法创立了豪华绚丽的“金襕手”。九谷“金襕手”,与中国瓷器用金不同,中国多以点睛手法,用少量金,装饰于杯口、壶钮等位置;九谷烧则不同,大面积采用金、银进行装饰或绘画。这种产品当时特别对欧洲贵族的胃口,明治政府抓住欧洲的市场需求,把九谷烧作为第一陶瓷出口宣传品,多次参加国际博览会上,在海外屡显风采。

刚巧,这个馆在常设展之外,正进行“九谷烧资料馆成立三十五周年纪念——让世界着迷的九谷花鸟瓷器”特展。其展品不仅有从欧洲收藏家手里回购的九谷烧精品,还有多家博物馆调来的精品,如19世纪中叶的春名繁春的“金襕手”凤凰花鸟图香炉等,可谓“金襕手”大全。

展品中,我注意到有绵野吉二的“金襕手”大瓶和花鸟图香壶等作品。这个绵野吉二很有商业头脑,最初,他在石川县能美郡寺井町制瓷,明治初期看准商机,跑到横滨开了家九谷瓷器专门店,就叫“绵野吉二商店”。他是当年将日本九谷烧推向海外市场和海外博览会的重要推手,而今有故事的“绵野吉二商店”瓷器,已成为收藏界的重要藏品了。

二战后,日本在西方支持下,经济很快发展起来。在较强经济实力的支持下,复兴本国文化成为一股潮流。一方面是有田烧、九谷烧重燃窑火,另一方面是日本瓷器收藏界开始在海外回购明治时期出口的日本名瓷。一批当年销到欧洲的“金襕手”,这才回国在各种收藏展上“露了一手”。

传承与发扬

紧邻九谷烧资料馆的是浅藏五十吉美术馆。浅藏五十吉是当代九谷烧唯一获得过日本文化勋章的大师。他师从九谷烧“人间国宝”(1950年日本开始评选,至2017年,有114位文化艺术传承人获此称号)徳田八十吉。浅藏五十吉的作品看似传统,其实也有一定的现代性,明快色调和中国韵味,实为日本当代瓷器中优雅大气的一脉。

顺便说一下,这个馆的设计,十分特别,大门极为低调,一面长长的围墙上,推开一个旧铁皮门,就见到别有洞天的馆舍。问一个馆员,才知道这是早稻田大学建筑系池原义郎教授的作品,这个建筑当年还得了日本建筑业协会奖、中部建筑奖等奖项。

走出静态的展馆,转过一条街就是九谷烧文创街。这里不仅有九谷烧专门店,销售当代九谷烧产品,旁边还有可以体验的九谷窑与染绘工房。迎接我们的是一位不知是什么职务,负责带小朋友做体验活动的小田均先生,权且称他为“窑长”吧。在连房式登窑前,“窑长”对我们说,古代的九谷烧要经过素烧800℃、本烧1300℃、上绘烧900℃,三次烧制。新一代九谷人,仍然保持对传统的痴迷,所以,这里仍是柴窑。

离开九谷陶艺村,我们一路讨论中日瓷器的差异。有人说,九谷烧的东西太好看了。其实,可能是我们看多了景德镇的东西,审美疲劳了。突然看到日本瓷器的这个“变种”,觉得新奇,误判高下。我在中国和日本,接触过少量的当代陶瓷人,曾和一位景德镇的艺术家吃过几次饭,每次都觉得他忙三忙四的,好像天天谈项目,日日搞创新,让我觉得当代中国陶瓷业,急火火的。日本就怪了,那些工匠慢条斯理,温和地守着传统,不为生计累。似乎这更像两国瓷人瓷业的差别。

老窑瓷:元代瓷器真伪辨识的方法


一、 辨态质

首先要看底足无釉的露胎处及器身的缩釉的部分。象元代的青花和釉里红与前代器物相比胎骨洁白。而近现代仿品与元代相比,胎质较为坚密,胎骨颜色更加精纯如玉。

二、 辨纹饰

元青花器物文饰层次多,画面满,但清楚、严谨,大多数繁而不乱。一个器物上所画图案多达七八层,主次分明,釉边角纹饰、主题纹饰和次要纹饰之 分;构图丰满,空间狭窄,显得十分热闹。这个器物上所绘图案最显著的特点是,不管是花瓣、花芯、花叶、枝杆,填色的地方,留白处较多。绘画风格不论是花草、山水、人物等,皆受当时人画写意手法的影响,生动活泼,笔法自如挥洒,不但流畅,而且多样化。近现代的仿品,其外型与纹饰几可乱真,但绘画的笔法却生硬滞涩,毫不流畅洒脱。

三、 辨釉色

元代官窑烧制的青花瓷所用的青花料是含铁量较高的进口钴矿料。因而经过高温烧制后,颜色鲜艳,色散晕。但现代仿品所用的青花料大多数为国产料,含钴、锰量高,含铁量低,经过烧制后所呈现出的颜色为暗蓝,没有元代官窑青花瓷那种鲜艳深沉的感觉,釉光也有不同,元代瓷器的釉面在器物表面必然闪现一种深沉的旧光泽,这种旧光泽天然浑成,并无刻意造就痕迹。现代仿品用的是新釉料,因而器物上釉面所呈现出的只是浮光造就,绝不可能有年代遥远的天然旧光泽。

瓷器上的古代才女


这些出类拔萃的古代女子敢于挑战世俗的偏见

“三八”国际妇女节是全世界妇女的节日。100多年以来,经过无数女权主义者的争取,妇女的地位和权力逐渐与男子同等,无论在商界还是政坛,都出现了许多呼风唤雨的女强人。在古代的一些瓷器上,也曾留下一些旷世才女的倩影。

清代无双谱人物罐班昭,瓷色洁白,光亮细腻。班昭一身素净的衣裳,西瓜红长裙,坐在一张印花的靠椅上,手里捧着一本书,表情宁静平和。图案的左边写着“班惠班”,右边写着“曹大家”。汉朝的班昭,字惠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文学家,在其兄班固死后,奉旨入宫续写《汉书》并得到汉和帝的赏识,成为皇后和贵人们的老师,号称“大家”,因其丈夫姓曹,故后世亦称“曹大家”。

刻瓷才女上官婉儿,磁盘上的她身材修长,衣裙淡雅,略施粉黛,面容秀丽,发型高耸,乌黑如云。细长的手指一手执一把圆扇,一手握一卷书,目光低垂,仿佛在思考一个重大问题。在她身后的假山上,是一丛盛开的牡丹,大气而富贵。唐代的上官婉儿,是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饱读诗书,才思敏捷,13岁即为才人,14岁被武则天召见并重用,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有“巾帼宰相”之称。

虽然在古代,女子的地位十分卑微,但是总有一些出类拔萃的女子,敢于挑战世俗的偏见,执着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在中国女权史册上,书写了自己的励志人生。

瓷器上的花押款


以青花绘出云纹和海水纹,以釉里红绘出龙纹和火珠纹,画面中的红蓝两色交相辉映,显得格外艳丽。在足底用青花绘出一支和一块银锭,并围以双圈,此种款识为清代瓷器上常见的“必(笔)定(锭)意”花押款。

瓷器上的花押款,又称花样款、记号图片款、图案款等,是指落于瓷器底部的非文字的图案标记,常见于景德镇的民窑瓷器上。“花押”的本意是指在文书契约上的签字或代替签字的符号,被用作取信于人的凭记。花押的使用在唐代已经出现,在元代达到兴盛。由于花押广为流传,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瓷器生产上。花押款瓷器在明代就已经出现,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广为流行。清初民窑瓷器上很少书写年号款,却流行花押款,这应该与当时官方的规定有关,如《浮梁县志·陶政》中就有“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残破”的记载。明清时期的花押款常见有以下这些图案:

第一类是佛教图案,如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等;

第二类是道教图案,如还魂扇、宝剑、葫芦、花篮、渔鼓、笛子、荷花等;

第三类是动植物图案,如龙、凤、鹿、龟、鹤、松、竹、梅、灵芝、瑞草、艾叶等;

第四类是博古图案,如八卦、太极、八宝、八音、琴棋书画等;

第五类是“豆腐干”图案,即在双重方框内绘横竖相间的线条;

第六类是“四朵花”图案,即在双重圆圈内绘四个似字非字的图案或四个花朵。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方法一:请点击右上角或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方法二:如果您想每天接收我们的资讯,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并关注我们---------古董文物鉴定、拍卖、交易、征集(香港、大陆欧美等全球拍卖)金牌艺术品经纪人马经理:159-6266-9577送拍邮箱:[email protected]本站微信公众平台欢迎您的关注

传承中华文化,开发历史价值微信订阅号:mjj199312名称:时间里有价值

老瓷片的“华丽变身”


美化建筑、装点家居、制成精美饰品……

老瓷片的“华丽变身”

人们收藏瓷器,大多追求完整器,老瓷片一般作为标本来学习和研究。不过,记者走访发现,近些年来老瓷片也不甘寂寞,化身为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品,让我们的生活更具艺术气息。

当老瓷片遇上建筑

当人们走进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的大门,首先便会被整整一面墙的老瓷片所吸引。据馆长何飞介绍,这些都是唐代鲁山段店窑的瓷片,“镶嵌在墙上,既有装饰作用,打造博物馆的独特风格,又能体现河南的陶瓷文化,是一种文化推广和展示。”

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会会员敬勤俭先生的“商都魂古陶瓷标本收藏馆”,也把老瓷片的装饰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小院的墙壁上,镶着各个年代、不同窑口的瓷片,让这个坐落在老胡同里的收藏馆更添一丝古朴的韵味。

敬勤俭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博物馆、会所等,都喜欢把老瓷片融入建筑设计中。普通的老瓷片价格不高,却比很多昂贵的现代材料更有装饰性,也更具文化底蕴。”

红木嵌钧瓷屏风

残缺美,也入画

在大象陶瓷博物馆,记者还注意到茶室里两幅古色古香的“画”。凑近一看,精美的实木画框里,原来是两个大瓷盘的盘底,上面绘有人物故事,画工精细,颇具美感。何飞介绍道:“这两个磁州窑系人物盘,一个元代,一个明初,是我多年前收来的,因为残缺,价格较低。后来我看盘底的图案很不错,就给它们加了框,挂在墙上就像挂了老画似的,效果挺好。”

这个妙招并不算何飞的“独创”,记者在国香茶城的“鲲鹏茶器”,也看到了几幅加了画框的盘底、罐盖等。店主李鲲鹏告诉记者:“我们在景德镇收老瓷片,有时候会发现一些面积较大、图案较好的盘底,它们不像完整器那样可以配个架子摆在桌上欣赏和收藏,有人就想到这个办法,把它们放入画框做成‘瓷画’,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除了这些“瓷画”,记者还曾在中州古玩城见过一件嵌着数十片宋代钧瓷片的红木屏风,十分独特。据了解,2005年北京华辰拍卖会上,也出现过一套嵌有宋代钧瓷碎片的楠木四条屏,估价为12万至22万元。

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张保庆介绍,“把钧瓷老瓷片镶嵌在木质屏风上收藏,从明清时期就有,现在也有人做,这是钧瓷的一个特色。主要是因为宋代钧瓷完整器鲜有,连瓷片都不多,素有‘钧瓷一片值千金’的说法,人们十分珍视,便有了把钧瓷片做成屏风的传统。其他种类的瓷片,倒是很少做成屏风。”

瓷片饰品的人文之美

除了装饰家居环境,老瓷片也能做成项链、胸针、戒指、耳坠等饰品,给佩戴者增添一份古典美。记者曾在北京南锣鼓巷的多家银器店见过包银的瓷片吊坠、戒面,前几日,记者走访郑州市场时,也发现了这样的饰品。

这些老瓷片饰品价位从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店家介绍,“价位主要是根据年代、画工、完整度、内容题材、官窑或民窑等来决定。瓷片饰品以景德镇的为主,因为画工、题材比较好;也有河南的钧瓷、汝瓷、绞胎瓷等,钧瓷变幻莫测的釉色很漂亮,汝瓷则清雅如玉,很受人们欢迎。”

店内顾客李小姐告诉记者:“我一直很喜欢老瓷片饰品,感觉它比黄金、珠宝饰品更有内涵。5年前,我就在外地买过一个青花瓷片项链坠,当时郑州还没几家卖老瓷片饰品,现在已经越来越多了。”

宝石蕴含的是天地精华,瓷片体现的是人文之美。每件瓷片都是凝聚了古人智慧、独一无二的手工作品,它们带给人的,不只是装饰和点缀,更是修养和灵气。

清朝瓷器上的龙纹变化


清朝,由于皇帝的偏好,瓷器工艺发展迅速,各种彩绘瓷器应运而生,龙纹装饰也成为陶瓷的流行元素,然而随着环境的变迁以及帝王的喜好,陶瓷上的龙纹装饰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清初,龙纹形象还离不开明末的遗风。例如,顺治时期,龙为张牙舞爪,头细圆,上下颚长,上颚突起,如意状鼻,鼻翼两侧对称的长须向前起舞,头毛成蓬上向竖。但龙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龙爪紧紧相靠,而是距离较大,向鸡爪形状发展。故人们称清代的龙爪为“鸡爪”。

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是封建社会“回光返照”的时期,龙纹以新的形象出现。这时的龙首变化很大,过去长长的“猪咀”缩了,显得下颚比上颚长。康熙时龙口形略带圆,雍正时则显方形,张口的龙,舌随下颚伸出,舌尖上卷,不像明初的戟状,也不像明后期的匕首状。上下颚的须,康熙时呈锯齿状,以后则分两边,或分成两束长密的羊须状。上颚鼻翼的两侧,长出特别长而卷曲的须。头部的角,长而显直且分叉,比过去显大,雍乾后期角的分叉则成山字形。明代龙头毛是成束的疏毛,呈向上或向后斜上冲势;这时的头毛细密成蓬(康熙时还有向后斜冲,后期则向后垂或向两侧分向),为了绘成老龙形,下颚都有细密鬃须。龙的眼睛,康熙时略长形,雍乾后则显圆。龙的爪,已不似明代鹰爪,五趾相靠成“风车”状。其时的龙爪,拇趾与食趾相距较大,趾甲显得细小,没有元、明时的三角形那种锋利感。所以,清代龙爪给人以有形无力之感。

这时所绘的衬托云纹,其朵云的尾云不大清楚,呈长长的块状,或在尾中长出几大块,一头三尾的,给人印象是两条尾成了两翼。或把几个朵云画在一起,成一枝灵芝状。艺术造型比前朝差矣。

雍正以后各朝,仿明代龙纹也有,但仅在龙咀绘成猪咀,其它则是清代形态。清末的龙纹,其精神大不如前的威武、健壮了,显得腰硬,老态龙钟,四肢无力。以前的龙体盘曲程度大,有三波九折之美,而清末时盘曲少了,故有腰体硬直之感。体上的鳞片也不像前朝的一片一片绘上去,而是绘成网状,再在其中加上小点。有的更粗糙得只绘网纹,不加小点。龙爪也不像前朝的有骨有肉、骨节清楚,此时的龙爪仅是直直的向左右伸出,没有动的美感。

清末龙纹喜欢衬以火宝珠、火焰纹、朵云、花卉等。朵云也由过去的一头几尾变成二头一尾、三头一层;或在尾中长一头、二头。纹饰设计到描绘都显得简单粗糙,工艺大不如前。

充满智慧的古人把他们对龙的这种信仰用各种形式来体现,无论是在古建筑、玉器、青铜、陶瓷、家具还是绘画等古器物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龙的形象。了解龙纹的演变,对正确判断历代陶瓷器物年代将会有大的帮助。

清代瓷器上的阴阳之道


清代对《周易》的研究、注释是历史上三个高峰之一,另外两时期分别为汉代和宋代。由于政局相对稳定,出版业的发达,清代学者对“汉易”多有辑录,注家蜂起。由于《四书》《五经》为元明清的钦定教科书,明代又是立朱熹学说为国教的朝代,凡是朱熹评注过的《四书》《五经》都成了科举必备。对《周易》深有研究的程颐、朱熹的“程朱学派”严重影响着元明清三朝。以至清代对周易研究“呈一时之盛著作甚丰”。有人初步统计,解易之书达150余种1700多卷,但清人的成绩主要是在对“汉易”“宋易”的整理、校勘考据上。

在清代景德镇瓷器上多有《周易》内容的太极阴阳鱼图案(见图),佐证《周易》在清代已经深入民间。今人亦会说《周易》是一本占噬、算命的书。

乾隆时期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则关于算命神算的事例:清乾隆年间,在河北献县留福庄有一个木匠,由于家境欠佳,一直未能娶妻,有一次他找了一个算命先生算下几时开婚运。先生测算后对他说:你从留福庄向西南方走100多里路,有一位某甲,今天要死了,他的妻子命中注定将来要嫁给你。这木匠对先生的话将信将疑,但还是照听,上路一试。到目的地后在一旅店住下,碰到一个本地人,向他打听某甲的住处,那人问他找某甲何事,木匠便把自己的来意告诉这个人。没想到“冤家对头凑热”,此人正是某甲,听到木匠这样的胡言乱语,勃然大怒,抽出腰间的佩刀要杀木匠。“三十六计逃为上”,见势不妙的木匠急忙跑到旅店的后院,翻墙而去。

某甲追到后院,找不到木匠,以为被店主藏起来,要闯进店主内室搜查。店主当然不依,两人发生争斗,刚好在气头上的某甲一刀结果了店主的性命,自己也被官府捕而杀之。因找不到百里之外的木匠,此事就此搁下。

事过后一年,有一位老夫人和一男一女路过献县,那男的是老夫人的小儿子,那女的是男的寡嫂。那老夫人突然暴病而去,一男一女无钱埋葬,小叔子准备卖嫂葬母,那女的无奈,只能勉强从之。

当时那位木匠尚未婚配,有好事者从中撮合。娶了这位寡嫂为妻。婚后,木匠打听起妇人的前夫和家况,原来她的原夫就是算命者所说的某甲。如此妙算,如此姻缘,连纪晓岚都连连感叹。

清代阮元编辑《十三经注疏》将《周易》排在第一位,清代乾隆时期编撰的《四库全书》同样将《周易》列为第一部经书。正如《四库全书·经济·易类小序》说的,“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它是上古时代古人思想的真实反映,不仅包含古代农牧渔、手工业等方面的生活内容,而且包含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思想内容。正因如此,历代学者面对这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典籍,曾终其一生,孜孜以求,探索解疑,为后人留下不朽之著。清代著名学者皮锡瑞感慨“说《易》之书最多,可取者少。”由于《周易》内容高深、博大、宽广,可以说是“学易者如牛毛,学成者如牛角”,以致被今人以迷信玄者之学而一票否决。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它是唯一一本被儒家、道家都信奉,佛家也借助它解释自己理论的著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