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白碗瓷器 > 导航 >

清嘉庆珊瑚红地白竹纹碗

清嘉庆珊瑚红地白竹纹碗

古代白碗瓷器 珊瑚红瓷器新老鉴别 清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2020-09-29

古代白碗瓷器。

清代官窑瓷器烧造自乾隆朝之后,由于国力下降逐渐呈现出衰微气象,嘉庆时期“御窑厂虽未减裁,亦不过照例为之,虚应故事,故佳器不多”(赵汝珍《古董指南》)。后世评价嘉庆朝的瓷器“深厚固不如康熙,美丽也不及雍正。惟以不惜工本之故,犹足以容与中流”(陈浏《陶雅》)。嘉庆官窑瓷器虽总体不及清三代时期,但亦有胎釉莹润、色彩光艳的制作精美瓷器可追随前朝,让人感受清中期“乾隆盛世”所剩下的最后一缕余光。

溧阳市博物馆收藏有一只清嘉庆官窑珊瑚红地白竹纹碗(图1)。碗高5、口径11.8厘米,口部略有残损,底部有“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图2)。碗型规矩饱满为清官窑典型制式。此类瓷碗系当时每年景德镇御窑厂根据内务府旨意烧造的大运瓷器。瓷碗内壁施白釉,外壁为珊瑚红地留白竹纹图案,所绘竹纹竹叶疏密有致,错落分布,颇显清新文雅。珊瑚红地呈色匀净,与底色白釉相映,对比鲜明,具有类似于剪影般的强烈艺术感染力。

红地留白技法是清早期所创烧出的瓷艺品种,其技法是先在白釉上以红彩线勾勒出纹饰轮廓,隙地填充珊瑚红釉,形成红白对比构图,继而低温焙烧,属于矾红彩的一个发展分支。清末陈浏在《陶雅》中云:“涂以抹红之釉而需其中若为空白者,又似乎阴文之花纹,谓之盖雪。”故这种瓷艺又被称作为“盖雪红”。清宫活计档中称这类碗为“红地白竹碗”。也正是因为这种留白技法给人以独特的视觉享受,故而这一款式的瓷器在清代官窑彩瓷中盛行不衰。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7.2cm,口径15.2cm,足径5.7cm

生产时代: 康熙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珐琅彩

陶瓷造型: 碗

说 明: 清康熙

碗敞口,口沿下轮廓线缓收,腹部微丰,圈足。碗内光素无纹饰。碗外以黄彩为地,其上以粉、蓝、绿、紫、藕荷等色彩绘8朵盛开的牡丹花。碗底蓝料彩方框内楷书 “康熙御制” 双行四字印章款。

康熙珐琅彩瓷和铜胎珐琅器一样多作色地装饰,少见白地画珐琅者。常见色地有红、黄、蓝、紫、绿、胭脂等色。纹饰以缠枝牡丹、菊花、虞美人、折枝大朵花卉及团花中心加寿和开光花卉等为主,画工严谨细腻,具有图案化的效果。此碗的绘画技法已经改变了铜胎珐琅器规矩、呆板的风格而趋于生动写实。其洁白细腻的胎质,莹润如玉的釉面,明快艳丽的色调以及精湛绝伦的绘画技巧充分体现出皇家宫廷御用器之精美。由于珐琅新瓷是在康熙晚期才创烧成功的,数量极少,传世品十分罕见,尤显其珍贵。

黄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7.8cm,口径15cm,足径6cm

生产时代: 康熙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珐琅彩

陶瓷造型: 碗

说 明: 清康熙

碗广口撇沿,口沿至腹部轮廓线缓收,腹部微丰,圈足。碗内光素无纹饰。碗外以黄彩为地,以红、蓝、绿、粉、藕荷等色绘盛开的缠枝牡丹花纹。碗底蓝料方框内楷书“康熙御制” 双行四字印章款。

珐琅彩瓷是清代唯一在皇帝直接授意下创烧的,其艺术风格适应皇室富贵华丽的装饰需求,较之于当时流行的斗彩、五彩瓷更具魅力。它一经问世就秘藏于皇宫内苑,专供皇室赏用。珐琅彩瓷器全部采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精选细胎白瓷,运京后再由造办处珐琅作画师遵照御旨画彩,经炉火低温烘烤而成。由于康熙时期珐琅料依赖于进口,故造价较昂贵,珐琅器的生产数量十分有限。此碗属康熙珐琅彩瓷中的精品,造型端庄,画工严谨,色彩艳丽,制作技艺已十分成熟。

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5.2cm,口径11cm,足径4.4cm

生产时代: 康熙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珐琅彩

陶瓷造型: 碗

说 明: 清康熙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内施白釉,外壁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装饰。足内施白釉,有胭脂彩双方栏“康熙御制”图章式款。

珐琅彩瓷器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时,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

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器。此碗在宝石蓝地色的衬托下,以紫红、金黄、草绿色绘就的缠枝牡丹显得格外娇美,具有康熙朝珐琅彩瓷器的典型特征。

红地开光珐琅彩牡丹纹杯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4.2cm,口径6.3cm,足径2.3cm

生产时代: 康熙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珐琅彩

陶瓷造型: 杯

说 明: 清康熙

杯敞口,弧腹,圈足。器内光素无纹饰。外壁胭脂红地开光珐琅彩装饰。胭脂红色地上绘3个花瓣形开光,开光内以松石绿色作地,彩绘折枝牡丹、菊花和兰草纹。开光外绘折枝花卉纹。施彩以红、绿、蓝、紫、黄彩等为主,色彩缤纷艳丽。外底署胭脂彩楷书“康熙御制”双行四字款,外围胭脂彩双方栏。

此器造型敦厚,色彩运用丰富多彩。

珐琅彩瓷器初创于康熙晚期。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其制作程序是:先在景德镇烧造里白釉外无釉的瓷器,送进宫中(个别的使用宫中收藏的明代永乐白瓷),再由清宫造办处珐琅作画师遵照御旨,在碗的外部涩胎上用进口珐琅料描绘纹饰,然后入窑焙烧而成。雍正以后则以景德镇新创的细白瓷为胎,在白釉上施彩。康熙时期珐琅彩瓷器主要模仿铜胎画珐琅器,传世品多为色地画珐琅瓷器,均署“康熙御制”款。

清嘉庆民窑粉彩“婴戏图”折腰盘


这件清嘉庆民窑粉彩“婴戏图”折腰瓷盘(图1),高2.5、口径16.6、足径9.8厘米;折沿,弧腹,下承圈足,制作规整,器形端庄稳重,瓷胎体坚硬细密。通体施豆青釉,胎、釉结合缜密,釉面细润。但所用豆青釉不是纯净釉,内有分布均匀的散状黑色星点,似为传说中的“铁沙釉”。釉表闪现着一种深沉、含蓄的自然老旧光泽。布满全身的“铁沙”,更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效果。外底中心书有嘉庆朝民间常用的方框青花草书款,青花发色青翠偏暗,款字书写笔画不齐,潦草难识(图2)。

盘内用粉彩绘画仕女(母亲)五子“婴戏图”。画面正中是一位衣着时尚华丽的仕女少妇,应当是一位慈眉善目的母亲,满脸的快乐幸福,正目视着膝前偎依着的最小的孩子。一个孩子则躲到了母亲的身后,似正想与母亲前面的弟弟玩“捉迷藏”的游戏,而弟弟则一腿翘起,毫不在意,正聚精会神地在玩弄枝花。右边的孩子手举花枝,正在扑蜂捉蝶;左边的孩子,手拿粘杆,正在专心地粘蝉。另一个孩子早已静悄悄地爬到了树上,正跪坐在弯脖子的树杈上,双手扶撑两边树枝,没有登高看远,却在俏皮地注视着母亲和兄弟们,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

同时画面也展现了优美的庭院环境:青草遍布,蝶飞蜂舞;老树高耸,绿叶满枝;屏风花几,错落有序。整体布局视野开阔,色彩清新,展现出了封建上层社会家庭所独有的幽雅的园林庭院场景。这虽然是件民窑产品,但画面艺术并不逊色,展现了民窑画师不凡的绘画功力和艺术水平。

古朴典雅的清康熙青花釉里红梅竹纹碗


青花釉里红梅竹纹碗尺寸:高7.9厘米,口径22.4厘米,底径7.5厘米。敞口,斜壁,圈足。胎细白质坚,施青白釉。青花釉里红装饰。碗内口绘青花釉呈红折枝梅枝纹,底心为适合图,青花地釉里红白梅纹,外壁青花釉里红梅竹图。底落青花双圈“大明宣德年制”双竖行楷书仿款。

青花釉里红创烧于元代,是以铜红料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画,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而铜只有在还原气氛中才呈红色,因此在釉里红瓷器的烧制中对窑室气氛要求十分严格,烧成难度大,成品率低,又由于青花着色剂是钴,釉里红着色剂是铜,二者性质不同,烧成温度以及对窑室气氛的要求也有差异,因此两者同施于一器,并且红蓝呈色均恰到好处并非易事。

康熙时期青花釉里红工艺有了很大提高,由于对铜元素成色机理比较了解,运用在瓷器的制作上把握比较准确,绘画线条灵活,烧成后在釉下显色清楚,釉里红作为点缀色夹在青色之中,青红配合默契,静中寓着律动,形成了青红相间、冷暖相衬、动静相映的的艺术特色和审美特征。

五彩竹纹笔筒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高14.2cm,口径18.4cm,底径18cm。清宫旧藏

生产时代:康熙

生产窑口或产地:景德镇窑

品种:五彩

陶瓷造型:笔筒

说明:清康熙

笔筒直口,筒形身,璧形底。器外壁一面绘墨竹两枝,透过茂盛的竹叶隐约可见嫩枝新发,生机勃勃。竹枝于黑彩外又润以绿彩和赭石色少许,风格苍劲潇洒。另一面题行书诗句:“终获万龙化,曾留彩凤吟”,末有红彩阳文篆书“西”“园”联珠方印。底施釉,无款。

清康熙朝官窑瓷器的装饰画面有许多出自当时名画师的手笔。此笔筒所绘的簇簇墨竹清秀挺拔,瘦劲有力,深浅相宜,富于层次感,有如画在白纸上的国画一般生动细腻,绝非一般工匠所能为。加之墨彩黑亮如漆,光滑浓艳,与纯白的底釉构成强烈的色彩对比,赋予此笔筒不同凡俗的审美意趣。此墨彩笔筒将诗、书、画、印结合于一体,为康熙朝五彩瓷文具中的精品。

雍正珐琅彩竹石杏林春燕碗


史料记载“雍正令郎中保德拿两只温润超玉的白胎碗,让画院的画家在碗上作画,酌画师提前画稿,交由朕审定。必要时要以蜡样做模型以观成效。最终雍正亲自阅稿,亲批碗中燕子造型不够秀美,枯树欠缺灵气,春景欠缺诗意等很多细微的点评。”最终在雍正帝的审定后定稿。

杏迎春碗的构图在表达着春天的景色、色彩,线条,意境无一不体现宫廷画家才有的功底。杏花争相斗艳,柳树在迎着春风摆动,诉说着春天的来临。树上一对春燕在倾述各自的心事,一只正轻快的飞翔,寻找另一半的幸福;另一只正在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春燕与杏花相辅相成,动静之间结合,好一派春意盎然,跃然碗上。碗底下角奇石边的几支竹子有画龙点睛之意,寓意“竹报平安”。颜色与线条运用娴熟,笔法老道,树花在画家笔下活灵活现的呈现在眼前。

碗另一侧有诗云:“微风舒露脸,小雨湿烟须”。而“金成”,“旭映”的落款是雍正时期在珐琅彩中常用的印章款,诗旁见印。可谓诗书画印皆备。文雅之气油然而生。

经查,此诗为明嘉靖四十一年殿试状元申时行所作。全文为:“坊开裴墅锦,花发董林株,望欲迷琼苑,栽疑近白榆。微风舒露脸,小雨湿烟须,春意枝头闹,从教醉玉壶。”作者历任翰林院修撰、礼部右侍郎,最高官职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此碗与台北故宫出版的《金成旭映》第185页中所示底款,及修胎相吻合,底款为双圈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青花款,此款为专任写款的翰林院待诏戴临书写。

雍正 珐琅彩竹石杏林春燕碗 尺寸:

口径:13.7cm

高:7cm

足径:5c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