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 导航 >

宋瓷的收藏与鉴赏价值何在

宋瓷的收藏与鉴赏价值何在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古代的瓷器价值

2020-09-29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北宋 定窑刻莲纹盘 直径16.5cm

回望两宋,我们忍不住会发出“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的感叹。说起宋瓷,不少人一定会轻轻念出:汝、哥、定、钧、官……其实,宋瓷何止五大名窑。在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宋瓷以一个规整的方阵向我们走来。在北方窑口中,除了汝窑、定窑、钧窑之外,还有庞大的磁州窑系、同样窑场很大而影响至远的耀州窑系,还有登封窑、介休窑、扒村窑、浑源窑、大同窑、长治窑、鹤壁窑、淄博窑、霍县窑等。北宋的官窑应该特指汴京的官窑,“雨过天青”的汝窑因为特别珍稀而受到最高礼遇。而南方,则有景德镇窑、龙泉窑、吉州窑、越窑、建窑、繁昌窑、同安窑、泉窑、西村窑、潮州窑、永福窑、衡山窑等。南宋哥窑的窑址迄今也未发现,成了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南宋官窑是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的新窑,是汴京官窑的延续,今有郊下坛和修内司两处遗址供我们怀想。

南宋 龙泉窑凤耳盘口瓶 高20cm

南宋 吉州窑玳瑁釉剪纸贴双凤纹长颈瓶 高21cm

宋瓷收藏之热

两宋时期,中国陶瓷的覆盖面积不仅广大,而且在工艺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铜红釉发现并应用,釉上红绿彩也出现了,覆烧工艺得到推广,刻花与印花以及白地黑花等富有民间美术趣味的装饰技术被大面积采用。尤其到了南宋,高岭土的使用使青瓷的烧造成为美丽的现实,从此中国瓷器有了可与宝石比美的细腻质地与华美光泽。另外,从文化意义上说,民间趣味与文人审美在陶瓷上的体现,两宋作出了极大贡献与高品位的示范。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上的高峰,必定有着坚实而广泛的民众基础,宋瓷的繁荣及深远影响,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既然宋瓷优雅,为何在今天的拍卖会上,频频刷新纪录的偏偏是那路花里胡哨的粉彩或珐琅彩?这是时代风气的折射,或者说少数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出了问题。不少人受到清宫剧或电视里鉴宝类节目的误导,以为唯有清代官窑才代表了中国烧瓷业的最高水平。其实在过去,收藏家们高度一致地认为,玩宋瓷才是最高境界,一件宋汝窑或哥窑的东西直抵十件清代官窑。

现在拍卖会上元青花拍得很高,那是因为存世量极少,而且多半在国外。而明代永乐、宣德两朝的青花瓷成交价格高,除了存世量较少之外,还因为当时用波斯、印尼等地进口的苏麻里青为呈色剂,后来这种原料没有了,改为国产的珠明料和浙料,永宣两朝青花那种恰如水墨画的晕散效果就差多了。物以稀为贵,永宣青花卖得贵是有道理的。

20多年前,当民间收藏热刚刚升温时,在古玩市场甚至地摊上经常看到宋瓷一闪而过的身影,价格也不贵。一件景德镇窑的影青斗笠碗(俗称娃娃碗),品相完整的,也不过3000元至6000元。建窑茶盏更便宜,1000元以内完全可以拿到手。上品一点的,比如磁州窑白底划花梅瓶或耀州窑刻划斗笠碗,三五万元也可以买下来。但当时人们并不把它当一回事,现在它越来越少了,价格也一路攀升。

宋瓷的独有韵味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内涵,它紧跟着绚烂辉煌的唐代之后粉墨登场,打造了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文化类型,那是一种相对内省、色调淡雅但又不乏炫目亮点的文化类型。中国瓷器披一肩岁月风尘走来,略经整饬与梳理后,就很自觉地与宋代成熟的哲学思想与飘逸的道教文化以及市民社会高度认可的趣味相适应,并达到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高峰。

宋朝时期,随着烧制工艺和新材料的发现,瓷器有了新的发展,比如此时的定窑,已经可以烧制出颜色很白的瓷器,而之前唐朝时期的邢窑,所烧白瓷均有淡淡的青色,而且由于瓷土的品质控制不够严格,因此很少能够烧制出壶嘴壶柄纤长优美的瓷器,到了宋朝,这些都不再是难题。

传统的中国读书人,是崇尚朴素雅致的,因此宋瓷官窑器型常见素器,并且大量仿烧古代的青铜器、陶器形制,颜色也仅以青、灰、白、玫瑰紫、铁褐色几种为主。五大名窑中汝窑、官窑、钧窑均为青瓷,钧窑由于窑变色难以控制,因此会出现玫瑰色、铁褐色等颜色,定窑、哥窑为白瓷,哥窑由于工艺特殊,呈现仅此一家的“金丝铁线”。大量的盘、炉、瓶也就是摹古仿旧,没有任何装饰,全靠线条流畅,颜色微妙取胜,留下来大量的传世作品。“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一件;钧窑十件,不如汝窑一片”等等顺口溜,极言传世宋瓷之珍贵,例如仅北宋早期存在了20年的汝窑,至今倾全世界之力,仅发现67件半,从南宋时期,就是皇族都难得一见的珍品,那传说中的雨过天青色、蟹爪冰裂纹,是无数收藏家的美梦。

中国的陶瓷艺术发展到宋代,已经达到了举世公认的历史巅峰。宋瓷不仅继承了过去的优良传统,而且在陶艺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无论是青瓷、白瓷、黑瓷以及釉上彩、釉下彩的制作均有很大的提高,其中驰名中外的五大名窑,在造型、胎釉、纹饰等技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在艺术审美等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此外,宋代的南北各大窑口也同时呈现一派百花齐放的繁荣。

宋代的瓷器不仅品类繁多、卓越,而且影响深远,成了后代各类陶瓷的典范。宋瓷之美,首先美在气质,是一种典雅的文化气质,这种气质内敛、沉静、自信,宛如大家闺秀。

宋人的原则是“天工与清新,疏淡含精匀”,并形成了“顺应自然、平淡天真、中厚质朴”的审美观点,同时以此为标准,追求返璞归真的自然主义。因此,宋瓷就极大地倾注了这种浓厚的人文色彩,来体现自然中的物性、趣味性和思想性,而且上升到一种透彻了悟的哲学高度。即便是一般的日用品,也因为宋代整体文化风气的使然,有着不俗的气韵和风姿,艺术品位历经千年而不衰。

事实上,宋代以前的瓷器,绝大部分是以青色为美的。魏晋时期的青瓷风行,除了技术上的原因外,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这种崇尚青瓷的审美,到了宋代,得到广泛的推崇和发展。特别是瓷工们在原有玻璃青釉的基础上,开创出了失透的、乳浊状的瓷釉。一改以往南青北白时期,那种一览无余、可透彻见底的青釉传统,从而创造了可以展现独特美感的乳浊釉、结晶釉、石灰碱釉和多层釉。

像汝窑、官窑、哥窑、钧窑、龙泉窑等都是如此,它们具有玉一般的质感,有着“汁水莹润如堆脂”的色泽之美。这种美釉浑然天成,间或点缀着自然的开片和窑变,典雅、纯洁而令人回味,如幻如穹,不仅迎合了当时社会所热衷的审美心理,也开创了一个瓷器美学的新时代。

宋人在推崇釉面色调单纯、趣味高雅的同时,绝大部分瓷器的胎骨造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始讲究如何能更好地创造出顺应瓷土物性的制作方法。因此,宋瓷不再过度模仿金银器皿薄华的造型装饰,转而追求胎骨端庄、淳厚、中正的典雅风格。

宋瓷造型在突破模仿金银器皿的局限后,也不再简单地依赖于实用性,而具有了个性独特、造型优雅的作品。诸如出现在宋代的梅瓶、玉壶春、斗笠盏等器物,它们的胎骨造型都强烈地体现“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思想和意韵。这种仪表和风范成了宋瓷造型的主流,也成为后世长期追仿的榜样,至今仍为我们留恋和倾倒。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毛瓷的收藏与鉴赏


讯 瓷库专家偶然在网上看到景德镇宫廷陶瓷有限公司在展厅中展出的一套毛瓷茶具的照片,被称7501毛瓷,查看了所有毛瓷的资料似乎只有75年文化大革命时景德镇才为毛泽东制作过专用瓷。其实不然,难道75年以前毛泽东一直用搪瓷碗、搪瓷杯吃饭、喝茶不成。这让瓷库专家有点想不通。

解放以后到文化大革命这段时间毛泽东用的瓷器大量的是有景德镇提供,而大力宣传7501毛瓷仅是因为当时特定时代的需要。展厅中那套茶具的照片小了点,但看得出那套茶具仍是十几年前即六十年代初提供给毛泽东用瓷的翻版。茶具的式样、大小、看上去和过去制作的一样(照片太小无法完全肯定),花还是桃花,只是桃花的布局变动了一下。

我有一套六十年代初毛瓷的茶具,我原打算提供一些照片给大家,后来发现网上公布的毛泽东用瓷的照片都无法看清,有的干脆把主要的图案遮盖掉,我想大概是怕有人仿制吧,因此我也提供侧面图案的照片为好。

目前只讲7501毛瓷似乎太片面,景德镇的有关单位应该对景德镇制作毛泽东用瓷的历史有个比较全面的讲法,为景德镇的瓷器制作历史和景德镇为历代宫廷制作宫廷瓷器的历史加上光辉的一页。

小编建议大家不妨收藏一款毛瓷来投资增值。

瓷器鉴赏与收藏


叶佩兰,1937年生于北京,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1956年供职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近半个世纪以来主要从事中国古陶瓷的整理保管和鉴定工作,对北京故宫博物院庋藏的古陶瓷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参与了庋藏文物的整理、定级、存档工作,还考察过中国南北方的古瓷窑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次赴各省市参加文物局特许出口文物鉴定工作,在多所大专院校和社会团体举办的陶瓷鉴定学习班授课。曾赴英国、美国、日本、泰国、菲律宾以及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进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研讨。曾编著《斗彩名瓷》《五彩名瓷》《元代瓷器》《中国彩瓷》《汝窑聚珍》等书籍,其中《元代瓷器》荣获第二届全国对台宣传画册二等奖。

现任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收藏家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数字化博物馆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国宝评审委员会委员。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是享誉世界的中国文化名片。瓷器收藏的门坎儿较多,不是指价格,而是指鉴别。瓷器不像书画,瓷器不知道作者,于是给造假者打开了方便之门。《瓷器鉴赏与收藏》一书以鉴赏与收藏为着眼点,由业内权威专家李知宴先生主编,系统地讲述了各个时代的瓷器发展的历史和各个时期的鉴定特点,文字翔实,体例严谨,既有专业的艺术品鉴赏鉴定知识与技巧,又有指点迷津的鉴赏指南,同时收录了大量近年来拍卖市场的艺术品图片,图文并茂,赏心悦目,博采众长,在第一时间,从各个角度方位,提供第一手的艺术品收藏鉴赏知识与资讯。

明宣德时期瓷器有哪些种类

宣德窑生产的品种之多是空前的,釉下彩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及青花釉里红。单纯的釉上彩有釉上红彩和五彩,釉下和釉上彩相结合的品种有青花红彩、青花黄彩和斗彩。单色釉方面有甜白、红釉、蓝釉、洒釉、仿龙泉釉、酱色釉、低温绿釉、孔雀绿釉、仿哥釉和仿汝釉,杂釉彩方面有刻酱彩和各种金彩器等。

青花瓷器

宣德时官窑青花瓷绝大多数使用苏麻离青料,同样具有永乐时期青花纹饰色泽浓艳、晕散、大小不等、凹陷胎骨、具闪银白色“锡光”的黑色斑点等特点。同时宣德官窑还有一小部分使用国产钴料绘纹饰,颜色艳丽稳定,没有黑斑。宣德时期的青花瓷的胎体,比永乐时的同类器物要厚重,釉面肥厚闪青,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

宣德青花纹饰比永乐的稍显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常见纹饰有枇杷绶带鸟、石榴、葡萄、四季花卉、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缠枝菊花、缠枝灵芝、缠枝牵牛花、松竹梅岁寒三友、宝相花、束莲、海水龙纹、云龙、云凤、海兽波涛、狮球、山石栏杆、仕女婴戏、八宝(明代的八宝顺序为:轮、螺、伞、盖、花、鱼、瓶、肠)、阿拉伯文字等,边饰有缠枝花卉、仰莲、蕉叶、忍冬、龟背锦、垂云、锦纹、回纹、弦纹等。另外,宣德时期还有在青花地上留白纹饰的品种,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花地留白龙纹渣斗,这类品种流传下来的极少。

釉里红瓷器

宣德釉里红瓷器继承了元代釉里红瓷器的烧造工艺并有所改进,呈色更加鲜艳稳定。在传世实物中,宣德釉里红瓷器都是官窑器,以三鱼高足碗及三果高足碗稍多见,但传世数量亦有限。如果仔细观察,看上去相同的三鱼或三果高足碗,其实是两个品种,除了釉里红以外,还有一种是将白釉按纹饰剔去,填上红釉,为一次高温烧成的剔填红釉品种。

白釉瓷器

宣德白釉不同于永乐,釉面呈乳白色,施釉较厚,《长物志》说“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并且器面有密集的小橘皮棕眼。釉面的这种特殊现象,在明代为宣德器所独有。器型主要有梅瓶、四方折角瓶、钵、高足碗、鸡心碗、撇口式盘、碗、抱月瓶、大盘、墩式碗、葫芦瓶等。

宣德时期白釉多见浅划暗花,薄胎器上的暗花部分和胎釉的白色相比,往往微有青色。图案花饰以缠枝花和龙凤纹为多见。凡半胎的盘、碗之类器物,器壁薄而器底稍厚且不透亮。款识有青花款及浅划暗款两种,青花款除中、小盘类书于器物外底,其他琢器往往书于器物口沿处。

红釉瓷器

宣德时期的红釉比永乐时期的鲜红釉颜色略深,并且有鲜红和豇豆红两种,鲜红因烧成气氛的不同,有深、浅不同的红色,习称宝石红、祭红等等。鲜红釉的器型以盘、碗较多见,僧帽壶、梅瓶、莲瓣纹卤壶、梨形小壶、香炉、洗等则数量较少。大多无纹饰,仅少量有刻划暗龙或莲瓣纹装饰。

宣德红釉瓷器分里外全红和里白外红两种, 口边都有一圈自然形成的很窄很齐的白边,也称“灯草边”,只是宣德红釉瓷的白边没有永乐时的白,略带青灰色,因此也有称之为“虾背青”的。在自然形成的器口、器足及凸棱处白边的映衬下,宝石红色更加光彩夺目。

宣德红釉器有的器壁上有极细的暗花。圈足内一般是白釉,有青花或暗刻楷书六字双行双圈款。

蓝釉瓷器

宣德时的蓝釉瓷器因其色呈深蓝色,像蓝宝石那么光润幽亮,因此也称之为“宝石蓝”。常见的器型有盘、碗,还有水仙盆等不常见的器型。和红釉器一样,蓝釉器口边、足边也有自然形成的窄齐白边“灯草边”,器里也是蓝或白两种颜色,部分盘壁有极浅的暗纹。圈足内白釉,有青花暗刻六字楷书双行双圈款。

洒蓝创烧于宣德时期,因其色如雪花隐于蓝釉内,所以又名“雪花蓝”或“青金蓝”,用竹管醮蓝釉往白釉上吹,入窑高温一次烧成。由于是吹釉,形成蓝白相间深浅浓淡大小不一的特殊釉面,像天空中织着的密密麻麻的雪花,又像雪地上撒落的蓝粉,这类品种常见厚胎盔子碗或钵缸。有的光素无纹,有的釉下划暗纹饰,多刻款。宣德洒蓝器传世极为稀少,一般常见者为洒蓝刻花龙纹钵。

孔雀绿釉瓷器

孔雀绿釉是两次烧成低温釉品种,即在高温烧好的白釉瓷上罩孔雀绿釉,再经低温第二次烧制。还有一种在高温烧成的涩胎上罩孔雀绿釉,再经低温第二次烧成。这类瓷器胎釉结合不紧密,釉子易脱落。釉子颜色很像孔雀羽毛的颜色,因此得名。景德镇珠山明代官窑遗址宣德层出土了孔雀绿釉大碗及高足杯,釉层很薄,透出下面的白釉,器里亦为白釉,足稍高。

明宣德•白釉暗刻龙纹罐

明宣德·白釉暗刻龙纹罐

高20.5厘米

罐直口,短颈,溜肩,腹部上丰下敛,圈足。通体施白釉,釉下暗刻云龙纹。色泽淡雅柔和,刻花刀法娴熟,纹样生动细腻。

明宣德•白釉穿花凤凰纹仰钟式碗

明宣德·白釉穿花凤凰纹仰钟式碗

高10.3厘米,口径15.2厘米

撇口,深壁,下腹微硕,圈足。此类碗形,造型如钟倒置,故通称“仰钟式碗”。碗心及碗壁均在坯土未干时先锥划凤凰一对,穿飞于转枝及缠枝莲纹中,内口沿划卷草纹一周,外底边则为双层仰莲瓣纹,纹饰锥划后再罩白色透明釉。胎骨稍厚,白釉微泛浅青,圈足露胎处呈浅橘色,并夹带铁斑,底部圈足内以青花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款,外加双圈。

明宣德•红釉暗花双龙纹盘

明宣德·红釉暗花双龙纹盘

高3.7厘米,口径18.1厘米

盘底内凹外凸。内外壁均施红釉,底施白釉。内壁印饰双龙赶珠纹,印纹稍深,凸起纹饰略见白筋,口足均露白边,釉面多橘皮纹。胎质细腻洁白,胎釉间泛浅橘色。底青花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款,外加双青圈。

明宣德•红釉碗

明宣德·红釉碗

直径10.9厘米

宣德本朝碗,内外施浓艳红釉,釉质晶莹凝厚,口沿留一线灯草口,红白分明。据文献记载,此品种釉料中加有红宝石粉末,故有特殊的红宝石般色泽,流传至今,较为难得。口沿小修。“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

明宣德•霁蓝釉盘

明宣德·霁蓝釉盘

直径18厘米

盘撇口,弧壁,圈足,足内有青花双圈“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里外满施霁蓝釉,釉层较厚,釉面泛橘皮纹,颜色深沉艳丽,非常高雅。

明宣德•孔雀绿釉白里暗花双龙纹盘

明宣德·孔雀绿釉白里暗花双龙纹盘

高3.9厘米,口径17.9厘米

撇口,弧壁,圈足。外壁施低温孔雀绿釉,器内壁锥印双龙纹,盘心浅划三朵排列成品字形的云纹。内壁及底施白釉泛青,釉色莹亮蓝绿,口白底深,底边积釉一道,边线不匀,釉面满布细小开片纹。圈足露胎,胎质洁白。器底青花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款,外加双圈。

明宣德•孔雀绿釉弦纹三足鼎

明宣德·孔雀绿釉弦纹三足鼎

高12.2厘米,口径15.1厘米

全器以七道双凸弦纹为饰,外罩孔雀绿釉,内白釉微泛青,有黑疵斑点,足部积釉处呈色深蓝,足底无釉,孔雀

明宣德•青花庭院人物高足杯

明宣德·青花庭院人物高足杯

高7.5厘米

高足外撇,杯底与高足接合。因凸节把便于在马上执饮,故又称为竹节把杯或马上杯。杯上绘庭园、湖石、蕉柳,一仕女执扇坐于庭内,注视两童嬉戏草地花间。图案皆以小笔蘸画,笔触圆润流畅,花色浓艳,釉面橘皮纹明显,为宣德官窑的典型器。

明宣德•青花一把莲纹大盘

明宣德·青花一把莲纹大盘

直径40.5厘米

敛口圆腹,圈足,细砂底,器型规整大方。胎质坚硬洁白,白釉肥润。盘外壁绘卷草、缠枝莲与回纹,盘心绘一把莲纹,内壁绘缠枝花卉,口沿饰海水纹。笔法流畅有力,青花发色典雅,为明宣德时期同类器中规格较大的品种,较为少见。

明宣德•洒蓝刻花莲塘鱼藻纹碗

明宣德·洒蓝刻花莲塘鱼藻纹碗

高8.9厘米,口径20.6厘米

外壁施蓝釉,釉下刻饰莲塘鱼藻纹,碗内及底部均施白釉,白釉尤泛青。蓝釉深浅不匀,浅处透白,釉面满布细碎开片纹,凹凸不平。在放大镜下,刻纹沟线内,蓝釉如孔雀绿色,呈色鲜丽。足圈平削露胎,质坚细腻。器虽无款,然形制、胎釉、纹饰应属典型宣德制品。

明宣德•釉里红刻花鱼藻纹荷叶盖罐

明宣德·釉里红刻花鱼藻纹荷叶盖罐

高25厘米,口径13.8厘米

大明宣德年制。 圆唇,短颈,荷叶形盖,宝珠形纽,丰肩,圆腹,腹下渐收,圈足。通体红釉,肩部留白绘缠枝莲纹一周,胫下绘仰莲纹一周,腹部主体留白描绘荷花、水藻和游鱼等图案,鱼戏水草之中、怡然自得。肩部书“大明宣德年制”款。

明宣德•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

明宣德·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

高10.4厘米

通体施白釉,碗外壁饰釉里红三鱼,鱼头椭圆上扬,肚硕微垂,尾部肥大呈长圆翘起,内壁浅印双龙纹。胎质略厚,白釉莹洁,红釉色泽鲜丽。碗心青花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外加双圈。

《彩陶鉴赏与收藏》


内容简介:

《彩陶鉴赏与收藏》

自从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发现以后,中国彩陶以其特有的魅力征服了世界。由于彩陶的造假比较多,其总量已经大于真品,如无本而仿、有本而仿、真器伪纹、拼接作伪等作伪手段都有见,鉴定时我们应注意分辨。《彩陶鉴赏与收藏》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彩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各时期彩陶特点、彩陶的收藏与养护,以及鉴定的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文字翔实,图文并茂,让读者领略彩陶的无穷魅力。

姚江波

姚江波,199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文博系,同年开始在河南三门峡博物馆、虢国墓地等从事文物研究工作。主要从事西周晚期玉器、青铜器及古瓷器的研究,先后在浙江大学、湖南美术出版社等出版专著30余部,其中两部分别获得河南省三门峡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发表论文20余篇,同时在各级报刊如《人民日报》、《中国文物报》、香港《大公报》等发表专业类文章50余篇。接受河南电视台《中华古代瓷器鉴赏系列》栏目100多期的专访,受到各界好评。

精选文章:

彩陶的收藏价值点及收藏渠道

彩陶自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后即成为收藏市场上的宠儿,中国彩陶的魅力征服了世界,但中国彩陶的收藏主要以国内为主,国际上虽然也有一些中国的彩陶,但数量和种类都不是很多,在世界各地的古玩市场上基本上也很难觅到踪影。

新石器时代彩陶在市场上表现活跃,有一些显著特征。从大型古玩市场来看,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主要存量于大型古玩市场,如北京的潘家园、北京古玩城、琉璃厂等大型的古玩市场上就常见到彩陶的身影,而且从数量上看不在少数,但集中于专卖店倒是很少,只有几家,主要是零散地夹杂在一些小摊位之中,这些摊位之上有时摆放着几件彩陶,多则十几件, 但总量规模比较庞大。

从文化类型上看,在大型古玩市场上基本上新石器时代各个时期不同类型的彩陶都能见到,如大地湾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后岗类型、姜寨类型、大河村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沙井文化类型等都有见,但由于种种原因,从数量上看新石器时代各个文化类型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早期大地湾文化类型彩陶很少见,但半坡和庙底沟类型彩陶则经常可以看到,而且数量比较多;后岗类型、姜寨类型、大河村等类型彩陶在数量上不是很常见,多数只是偶见;马家窑文化中的马家窑、半山和马厂类型彩陶则最为常见;而在马家窑之后的齐家文化彩陶在数量上则是急剧减少;再后期的四坝、沙井等文化类型彩陶出现的概率也比较小。由上可见,从大型古玩市场上的文化类型特征来看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就是与新石器时代彩陶的鼎盛和衰落有关,以兴衰为序列,初始期的大地湾彩陶在数量上比较少,而鼎盛期的半坡和庙底沟类型彩陶以及马家窑鼎盛期的半山、马厂等类型彩陶较常见,而衰落期的沙井文化等类型彩陶出现的数量就更少了。

从小古玩市场上看,盛世收藏。今日中国恰逢盛世,中国民间收藏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古玩市场星罗棋布,主要以城市为中心,如省会城市、地区级城市和县级市里都有一到两家古玩市场,甚至更多,不过并不是每一个古玩市场都有很多彩陶,而是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特征,如甘肃多数以马家窑彩陶为主,再如西安就是以半坡彩陶为多,再如河南的一些城市多是以庙底沟类型彩陶为多,等等,而在南方的一些小的县级市古玩市场找不到彩陶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然古玩市场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不仅仅是只限于街市的形式。在中国,民间交易也是一种普遍方式,就是在藏友和熟人之间私下的交易,这种交易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另外在农村可能会碰到很多上门收购的贩子,这应该说也是一种交易;文物部门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艺术品的需求,近年来也增加了文物商店文物的数量;还有就是拍卖行里也有很多彩陶供交易,总之中国彩陶收藏古玩市场多而复杂。从真伪情况看,无论是大型古玩市场还是小型古玩市场或是拍卖行等都有许多彩陶珍品,不少人都如愿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珍贵艺术品,但不可否认也有一些伪器在里面。真伪鉴别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伪器充斥着市场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在收藏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先辨明真伪,另外还要调整好心态:是作为艺术品欣赏而购买,还是作为文物真品来购买。从收藏人群来看,彩陶的收藏人群很庞大,这源于彩陶自身的价值所在。彩陶开中国绘画之先河,在造型艺术、审美艺术、绘画艺术以及色彩艺术上都有着极高的价值,对现代艺术更是有着借鉴的作用,是每一个画家和艺术工作者所追求的。

彩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研究新石器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特别是在文字没有产生的原始社会,彩陶就相当于一部浩瀚的史书,忠实地记录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所发生的一切。新石器时代彩陶在考古、人类学、博物馆学、民族学等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于是博物馆、大学以及全球的众多研究机构便成为重要的收藏群体。正是因为彩陶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彩陶才具有了相当意义上的经济价值,产生了价格。不过近些年来,彩陶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百姓家中,虽然他们也很欣赏彩陶的艺术价值,但主要还是作为一种投资,作为一种具有升值潜力和保值价值的艺术品在收藏。

以上简单介绍了中国彩陶收藏市场的一些情况,虽然彩陶产生的历史很长,但彩陶在收藏市场上的历史却不是很长,应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每一件彩陶能够保存到今天都是历经了岁月长河的考验,是相当珍贵的艺术品, 鼎盛期彩陶的数量更是稀少,那么根据“物以稀为贵”的价格原则,彩陶一旦在收藏市场上以价格的形式出现,那么必然会是一浪高过一浪,具有相当高的收藏价值。

彩陶的收藏渠道有很多,如拍卖行、文物商店、群众自发艺术品市场等都有见,都是有效的收藏渠道。而在这些渠道当中最可靠的无疑应属文物局系统中的文物商店,一是开店时间比较长,有一些老底子;二是货物真品比较多;三是自发性的艺术品市场,三五户成群,出售的彩陶真伪参半,难以辨认,全凭自己的眼力,难免有失。

八角星纹彩陶豆

齐家文化·兽形灰陶盉

辛店文化·双钩纹单耳鬲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三角纹圜底钵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人头器口瓶

宋瓷的盛况与反思


纽约苏富比2013年春拍中的宋代瓷器

在3月中旬举办的纽约亚洲艺术周中,来自中国宋元时期的瓷器成为最大亮点,在本次艺术周出现的作品均以高价成交,除了几家拍卖行征集所得外,展销交易商甚多。这种情况引起一些人的误解,宋元瓷器的异常火爆是西方交易商布局,但事实并非如此。众多欧美学者、鉴藏家以及一些中国学者、鉴藏家等人均有共识:这种现象是尊崇宋元器物,其代表了亚洲乃至世界文化艺术的高点,这种认识在西方是长期形成的,既有美学原因,又源于历史成因。

宋元瓷器引爆收藏市场

宋代艺术之美直入人心,其典雅高逸的品位影响深远。如宋代中国禅文化流入日本得以演变,进而影响后世现代美术设计学的“诧寂”美学思想。法国学者埃狄纳亦称宋朝为“现代的拂晓时辰”,又以美国学者BonnieSmith的总结较具代表性:“由于宋朝艺术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现代品位,宋代瓷器、绘画、书法和丝织品无一不传递出有节制而不失驾驭能力,微妙而不失洗练的韵味。”

此次亚洲艺术周的宋瓷交易,表面上看似人为布局,引发成交火爆,其实是一种理性回归。事实上,优秀宋瓷作品的行情从未下跌,如2008年的纽约春拍中,一件南宋龙泉窑青瓷双鱼耳瓶斩获228.1万美元;而在2007年纽约春拍中,一件同样是龙泉窑的明代青瓷刻牡丹纹葫芦瓶,高达56.5厘米,但成交价仅为42万美元,足见宋元瓷器与明清瓷器的区别。在2012年的伦敦春拍中,一件南宋仿哥釉海棠式小碗(应为南宋龙泉窑作品),形制规整拙朴,釉色与开片宋韵十足,拍卖公司相关负责人标注此作品仅为宋代作品,但不保证为哥窑瓷器,故估价仅为20万英镑至30万英镑,但成交价却高达80万英镑。宋瓷市场受到追捧都缘于其强大的感召力,早在乾隆时代,宋瓷就受到自上及下的无比尊崇,更不要说当代。

最近几年市场上出现的宋瓷,一部分经由百年以来较著名的收藏家递藏,成为行业内所谓的传承有序,另一部分虽然未必有名声显赫的收藏家递藏,但只要是精品,无论名家递藏与否,都成为深受市场追捧的“生货”。只是若由专业经营者与收藏者经手把关,其品质或许会较为可靠。由于宋瓷年代久远,故于清代至后世所出现者,其面世之初多非流传有序。以清宫旧藏宋瓷为例,乾隆所藏的宋瓷,无论是真品抑或后仿,其大多由各地偶然出现或出土后再经督抚将军、大员进贡所得。此外,自宋以降流落到海外的宋元瓷器却不在此例,由于宋朝的商业活动、商业氛围远高于唐朝,流落在外的瓷器数量自然也较大。

本次艺术周的清代官窑艺术品价格大幅归位。但无论宋元明清,优质真品、精品货源日渐稀缺,市场唯有愈加珍视真品,或退而追求次一类乃至二、三类作品,如一件中国北宋定窑白瓷碗,原为2007年纽约一居民在某家车库甩卖活动中以3美元购入,但竟然被伦敦交易商艾斯肯纳兹以220万美元的高价竞得;I.M.Chait画廊一件不十分典型或不“开门”的中国元代民窑景德镇北岸窑青花人物罐拍出134万美元高价。

宋瓷收藏的思考

汉学家、国际宋史研究之开创者、法国学者埃狄纳·巴拉兹曾言:“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因此,研究宋史,将有助于解决中国近代开端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宋史研究与宋瓷收藏对中国乃至世界也变得具有非凡意义,这也是本次纽约艺术周宋瓷热门所带给人们的思索与启示。有鉴于世界经济与艺术市场格局发展的趋势,亚洲与以宋式文化为代表的中国艺术势必成为艺术市场的未来与重点。

诚然,宋代文明与宋式文化是华夏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座巅峰,但若不知珍视其如西方文艺复兴般伟大意义和善加研究参考,则文明发展和复兴便近似于空话。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似乎比西亚落后,但是后来此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跃居于世界最前列。也正是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文明始得以向前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宋代是最具魅力的时代。这个时期所占据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之于西方历史。百年以来世界艺术中心仍在欧美,艺术市场亦以欧美更为成熟,乃因其较中国自身反而更为重视之故。

因此,对于艺术创作与收藏也就更需要特立独行的前瞻意识,不盲从、不跟风方为艺术审美与收藏的正确态度,更何况中国亦绝无必要全盘接受外来文化,中国艺术市场所走的路应是独特中国化的。宋代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黄金时代,宋代艺术所追求的简单朴质和返璞归真与所表现的典雅高逸,乃为艺术审美之较正确方向。如果美丑不分,则实际上贬损了高尚典雅,或只是一味缺乏正确审美价值地追求浮华媚俗,那便是偏离了审美方向。能否坚持较正确的美学方向,是关乎中国当代及未来艺术审美观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陶瓷收藏与鉴赏:永乐时期瓷器收藏鉴赏


青花缠枝莲纹梅瓶

瓶小口,圆唇,短颈,丰肩,圆腹下收。通体青花装饰,肩部饰忍冬纹,腹部绘缠枝莲纹,胫部为析枝花卉纹。莲花在佛教艺术中被奉为"佛门圣花"。宋周敦颐"爱莲说"谓:余独爱莲之出污尼而不染,称誉莲花清高圣洁的品格。莲花是我国瓷器上典型的装饰图案,自南朝至清代一直盛行不衰。明代瓷器上莲花纹多种多样,有缠枝,折枝,串枝等形式。此器造型隽秀,胎体轻薄,胎质洁白细腻,釉面光润,青花采用"苏麻离青"料,色调清雅明朗,纹饰描绘盘曲迂回,潇洒自然,线条舒展柔美,为永乐青花瓷的代表作。

青花缠枝花卉纹折沿盆

盆敞口,折沿,深腹,平沙底。通体饰青花纹样,外口沿为折枝花卉纹,外壁绘缠枝牡丹纹,内口沿绘江牙海水纹,内壁绘缠枝花卉纹,内心绘团花纹。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是中国青花瓷生产的黄金时代,其品种多样,造型丰富。此器为永乐朝的创新式样,形制仿自伊朗黄铜折沿盆,而装饰是中国传统纹样,反映出明初中外文化交流与影响。造型简洁饱满,青花色泽浓艳,纹饰清新雅致。宣德时期有同样形制和纹饰的器物,宣德器浑厚凝重,永乐器轻盈秀美,艺术风格不同。清雍正时期有仿,但纹饰纤柔,线条不够豪放。

《明清彩瓷鉴赏与收藏》


内容简介:

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中国彩瓷发展最为迅速、成就最为突出的要数明清时期的中国彩瓷。在现在这个“盛世藏宝”的时代里,明清彩瓷作为中国陶瓷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越来越受到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青睐,并在古玩市场上大放异彩,屡创佳绩。叶佩兰主编的《明清彩瓷鉴赏与收藏》一书在吸收了中国彩瓷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考古发掘的新成就以及全国各博物馆的藏品,全面、科学、细致的对明清彩瓷进行诠释。全书通过200多张精美图片、翔实可靠的图片说明等对明清彩瓷进行全方位解读,让读者能够更为清楚全面地了解明清彩瓷,领略明清彩瓷的无穷魅力。

叶佩兰

叶佩兰,1937年生于北京,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1956年供职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近半个世纪以来主要从事中国古陶瓷的整理保管和鉴定工作,对北京故宫博物院庋藏的古陶瓷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参与了庋藏文物的整理、定级、存档工作,还考察过中国南北方的古瓷窑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次赴各省市参加文物局特许出口文物鉴定工作,在多所大专院校和社会团体举办的陶瓷鉴定学习班授课。曾赴英国、美国、日本、泰国、菲律宾以及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进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研讨。曾编著《斗彩名瓷》《五彩名瓷》《元代瓷器》《中国彩瓷》《汝窑聚珍》等书籍,其中《元代瓷器》荣获第二届全国对台宣传画册二等奖。

现任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收藏家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数字化博物馆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国宝评审委员会委员。

样文:

火眼金晴识明成化斗彩

斗彩是成化彩瓷中闻名于世的品种,由于成化瓷器的胎质细腻纯净,釉面滋润沉静,与淡雅的青花和艳丽的釉上五彩搭配,形成娇艳绚丽的艺术特点,故历朝均以成化斗彩瓷最为名贵。从现存实物看,成化斗彩的主要彩绘方法是:用青花在瓷胎上勾出纹饰的轮廓线,有的器物还使用青花渲染的局部纹饰,罩上透明釉后,烧成所谓的淡描青花器,然后再在釉面上的青花双勾线内根据纹饰设色的需要填以多种色彩,再入炉烘烧而成。成化斗彩色彩有浓艳与浅淡之分,设色很多,却无黑彩;红彩鲜艳耀目,历代后仿者均难以企及;黄彩多样,变化多端;绿色大都透亮闪黄;紫色均很醒目,只有姹紫表面无光。成化时最著名的器型有鸡缸杯、婴戏杯、葡萄杯、花鸟杯、花卉杯、团花碗等。

◇【典型器】

鸡缸杯、天字罐、葡萄纹杯、婴戏纹杯等,均是成化时期的典型器,其画面疏朗秀丽,画法精致,在万历时期已经价值连城。如万历《神宗实录》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斗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成化斗彩瓷中还有一种天字罐极负盛名。它是一种短颈、直口、丰肩、收腹、广底圈足的斗彩小罐,罐底往往书一青花“天”字楷款,故名。天字罐的造型端庄秀丽,形体虽小却有大器的风韵,其纹饰有缠枝莲、海水瑞兽、双龙戏水、海马行空等图,色彩艳丽柔和,画意飘逸洒脱。

◇【价值评估】

成化瓷因制作精美、传世数量少而在拍卖会上一直是海内外各大博物馆及收藏家竞相追逐的目标之一,无论是青花还是彩瓷均十分珍贵。一件斗彩鸡缸杯的价格通常都在数百万元人民币,近年来还有上涨趋势,如1999年香港苏富比拍出的一件成化的斗彩鸡缸杯,最后以2 917万港元成交。

◇【器型】

成化时期斗彩主要器型有高足杯、碗、盘、罐、瓶、洗、碟等,很少见大器。瓶高不超过19厘米,碗口径不超过23厘米,盘直径不超过18厘米,高足杯高度大致在7.6厘米左右。器型具有圆润端庄、清雅隽秀的特点。

◇【胎釉】

因其胎中的铁、钙含量下降,使得成化斗彩的胎质洁白细腻,薄轻透体。釉色纯净莹亮,

◇【彩绘】

成化斗彩色彩丰富、透明而鲜亮。施彩方法以填彩为主,所用色彩有鲜红、油红、娇黄、鹅黄、杏黄、蜜蜡黄、姜黄、深绿、浅绿、松绿、浅紫、孔雀蓝、孔雀绿

等十余种。一般斗彩器物上多用三四种釉上彩,多者五六种,所施色彩的特征极为鲜明,如鲜红色艳如血,厚薄不匀;油红浓艳而有光泽;鹅黄娇嫩透明而闪微绿;杏黄色闪微红;蜜蜡黄色稍透明;姜黄色浓,光泽较弱;水绿、叶子绿、山子绿等色皆透明而闪微黄;松绿浓重而闪青;孔雀绿浅翠而透明;孔雀蓝色泽深沉;葡萄紫恰如成熟葡萄色而透明;赭紫色暗;姹紫色浓而无光。

◇【纹饰】

成化斗彩的纹样主要采用勾勒平涂的画法,常见纹饰主要有鸡、花鸟、龙、天马、海兽、团蝶、鸳鸯、瓜果、山石、团花、莲花、菊花、牡丹、宝相花、八宝、高士、灵芝、蔓草、荷莲等。花朵只绘正面,人物衣着都是有表无里的一色单衣;山石无凹凸之感,树叶只有阳面,无阴阳向背之分,画面古朴典雅,情趣盎然。其纹饰有图案化与写实两种,但无论何种构图方式均给人以舒展大方的感觉。

◇【款识】

成化斗彩款识多为双方框二行“大明成化年制”楷款和“天”字楷款。“天”字款器物仅见罐一类,俗称“天”字罐。款识书写透出稚拙之气,笔道较粗,官窑款识应以成化帝本人所书为摹本。

明成化 斗彩瓜蔓行龙纹天字罐高12厘米口径11厘米

明成化 斗彩花卉湖石罐1高9.1厘米

明成化 斗彩花卉湖石罐2高9.1厘米

明成化 斗彩花鸟纹高足杯高7.6厘米口径6.8厘米

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高3.8厘米,口径8厘米

明成化 斗彩夔龙纹杯高5厘米口径7.5厘米

陶器的收藏价值与保值增值功能


国内艺术品市场一直是瓷器、书画和玉器三分天下,在字画、瓷器、玉器被资金不断炒作的时候,陶器夹缝求生存,其价值一直未被市场认可。对此,上海国际陶瓷艺术博览会运营总监、展览总监王燕表示:“现在收藏热,藏家的收藏门类可谓五花八门,但对陶文化领域涉足者却很少。有藏家认为陶器保值增值功能差,也有藏家认为陶器品位不高、收藏价值较低。其实陶器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与人们生活关系最为密切,不是陶器没有文物价值,而是我们的藏家群体缺乏文化历史内涵。”

赝品充斥

判断一件陶器的艺术价值,需要考量很多方面。王燕说:“首先要看产地,比如几大重要窑口,此外是器型、图案花纹、釉色、胎质,以及作者是否名家,其工艺水准如何。而古陶还特别要关注文字款识、存市量多少等。古陶器历史悠久外形质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是传统的收藏门类之一,也是文物中数量最多的品种之一,比较典型的包括封泥、秦汉瓦当,北魏、汉、唐俑人及动物俑,彩陶和代表各个时期的陶器等,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对于目前国内陶器的艺术内涵低,低端陶器产品充斥市场的现象,王燕认为是由于人们对陶器的艺术价值认知程度不够。“首先,制作者为牟取暴利,经常以次充好,以今充古。其次,陶器收藏群体尚未建立,藏家对陶器缺乏专业认知,当然市场还存在低端陶器产品的消费群体。”

在赝品云集的市场收藏一件有价值的陶器并不容易。“特别是高古陶器经历了几千年岁月,能保存下来已经是奇迹了。高古陶无论是稚拙自然的素面陶还是色彩斑斓的彩绘釉陶都是古人艺术美的再现。"陶器藏高古,瓷器收老窑",古陶收藏要讲究年代,特别是能够代表某段时期、某个地域的经典陶器。古陶中的唐三彩、宋三彩、辽三彩最具收藏价值。”王燕说。

夹缝求生

国内艺术品市场一直是瓷器、书画和玉器三分天下,在字画、瓷器、玉器被资金不断炒作期间,陶器夹缝求生存,其市场价值一直稳中有升。王燕说:“在国内拍卖市场中,相比古陶,新陶更受国内买家的欢迎。因为新陶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赝品少,价格也比较适中,更适合大众的审美需要。”

不可否认,古陶中的唐三彩、宋三彩、辽三彩也是市场的佼佼者,特别是其在国际市场的拍卖成绩非常骄人。“早在16年前,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一件唐三彩马拍出了近400万英镑的高价;2003年,一对唐三彩马被买家以157.6万美元买走;2004年,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唐三彩文官俑以14.24万美元成交。古陶的国际拍价至少是国内市场的5至10倍。其实,时至今日想拥有一件完整的古陶非常困难,而其市场价值却没有体现出来。”王燕说。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古陶市场价值的滞后?王燕认为:“与国际市场相比,国内古陶价格存在很大落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陶器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还没有被受众所接受,也可以说,陶器不太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很多人仅仅是从"好不好看"来判断艺术品的价值。古陶的色泽比较朴素,不具有装饰美感,制作工艺也相对简单,外表多留有泥土等历史痕迹;其次,古陶是由土烧成,原材料比较廉价。另外多数国内藏家热衷收藏喜庆吉祥的物件,而古陶大多是冥器,属于陪葬品,所以有些人比较忌讳收藏古陶。总之,大家对古陶的认识不够,藏家怕买假货,而市场又缺乏专业的评估机构。因此,陶器想惊艳市场,必须要经历其质朴之美逐渐被藏家认可的过程。随着收藏队伍的壮大,古陶存世量的逐渐减少,以及市场资金对低估值品种的发掘,和国内外拍卖价差的缩小,古陶的升值空间是很大的。”

升值潜力待提高

不论与明清瓷器还是与青铜器相比,穿越了数千年历史风云的古陶器一直“黯然失色”,不被藏家所珍爱。“古陶曾经是很重要的收藏门类。比如封泥瓦就曾是当时最著名的收藏家最关心的藏品。而在我们这个时代,它的价值不被认可。与铜器相比,陶器的造型和文饰变化多,不乏经典,虽然陶器存世量相对较多,但完好性不如铜器;陶器是瓷器的鼻祖,收藏不能只言瓷而不论陶。现在的古陶收藏家更重视中国古陶及老窑瓷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不会热衷于投资回报。”王燕说。

当然,对于藏家而言,陶器收藏也有一定的风险。王燕说:“我国陶器历史悠久,产量也大,除了过去流传下来的传世品外,现如今所出土的古陶数量也相当可观。而古陶器和其他文物一样,历代都存在复制品和赝品。大量雷同的器物的出土和涌入使市场迅速饱和;而大量真伪难辨的赝品充斥,又使收藏者不敢贸然介入。对于古陶收藏而言,除了买到赝品的风险之外,还有政策限制,收藏人群少交流面窄等。而新陶收藏的风险则在于进入流通领域比较慢,升值潜力还有待提高。”

鉴别赝品

古陶作假的手段可谓五花八门,藏家识别起来也需要经验积累。王燕认为:“古陶作假包括以真品作范模再做土锈。制作者以真品为参照,然后毁掉一些价值低的、与原器属同胎的陶器,调和配比后用其泥土做成范模,晒干入窑焙烧,然后入土使其生锈。其次是将破碎的陶器修补成一件完整的器物后再入窑作旧处理。此外还有依照史书进行仿制,以迎合按图索骥的藏家。这三种作伪都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所以一种把硫酸钾与泥土合成后涂在陶器上再入土的短期做锈法应运而生,不过这种低劣作伪很容易穿帮,用开水一冲就臭气熏人。还有是把陶器刷一层龙须菜煮成的汁,再撒上古墓里挖出的土,重复几次就能以假乱真了。”王燕说,当然有一些赝品的鉴别并不难。“先看器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技术条件,制约着不同时代陶器的造型。如陶鼎和陶钟流行于战国和两汉,到魏晋以后就绝迹了。藏家要掌握各时代器型特点。留神一些新器型,一些没见过的奇特器型有时是赝品,是现代臆造的。其次是掂重量,新的重,老的轻。此外是听声音,新的清脆,老的发木。最后是观察颜色,真品彩陶绘画色彩黑中泛褐,假的多是墨汁所绘。”

唐三彩的收藏价值与鉴别


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釉陶的通称。用白色粘土作胎,以含铜、铁、钻、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作着色剂,配制低温釉,施于坯体表面,在800℃左右的低温中一次烧成。其彩色并不仅限三色,一般有绿、黄、蓝、白、紫等多种色彩,但以黄、绿、白为主。迄今已发现烧造唐三彩的窑址是河南巩县、陕西铜川、河北内邱。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和埃及等地均有唐三彩出土,说明当时已输出到各国。日本、朝鲜并由此仿烧,制成了“奈良三彩”和“新罗三彩”。

唐三彩具有很高的价值,原因有二:

(1)唐三彩釉料中含有大量的铅,铅的氧化物作为熔剂,降低了釉料的熔融温度,在窑炉里烧成时各种金属(铜、铁、钴、锰等)氯化物熔于铅釉中并向四周扩散和流动,黄、绿、褐等多种颜色互相浸润,形成的釉面异常光亮,而且斑驳灿烂,绚丽多彩,烘托出了富有浪漫色彩的盛唐气氛。这是唐代以前各种单色釉陶器所没有的艺术效果;

(2)唐三彩的陶塑以人物俑、马俑和骆驼俑的塑造最为有名。特别是三彩马,头小颈长,膘肥体壮,眼睛炯炯有神,富于艺术的概括力。其中以白色三彩和黑色三彩最为名贵。1989年12月12日,国际苏富比拍卖行拍卖的一件唐三彩黑马在英国伦敦以4955万英镑成交。以黄、绿、褐为主的马则价值略低,比如1991年6月10日,佳士得拍卖行有一件黄、褐彩为主的“三花饰马”仅拍得6.05万英镑。

古代三彩质地疏松,有腐蚀痕迹,往往还有钙一类的锈斑,而现代复制品及商品生产的则无上述特征。古代三彩釉色深沉、柔和、微暗,而新的三彩则色泽光亮、鲜艳、刺眼。古代三彩中的绿釉,色泽较深、柔和,而新作色泽较淡而浮,缺乏润泽感。古代三彩中的黄釉或红釉多出现蚕吐之细丝一样流纹,而新烧制品一般无这种现象。古代三彩釉层较厚,质感很强,而现代作为商品性生产的三彩,彩层较薄,这也是区别真伪作品的显著标志之一。古代三彩一般无冰裂纹,而新烧制品往往出现冰裂纹。

还应警惕,有些作伪者故意将新制品打破,然后粘接起来以充古代真品,这是作伪者常用的手法之一。一般人认为,古代文物多系残破,所以古董商有意将其打破后粘接,就是想钻有这种心理人的空子。原陕西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清末民初仿制唐代造型较好的粉彩马。这种打破粘接的伪品,一般有质地坚硬、色泽新鲜、断口整齐等突出特点,只要仔细察看,真伪是不难区分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