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器火石红的鉴别方法 > 导航 >

如何鉴别真假“火石红”

如何鉴别真假“火石红”

瓷器火石红的鉴别方法 如何鉴别瓷器鎏金真假 如何鉴别瓷器的真假

2020-03-02

瓷器火石红的鉴别方法。

收藏古陶瓷的朋友,都会对“火石红”在鉴别元、明、清瓷器真赝中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但近年来随着人工仿制的火石红越来越逼真,如何区别真假火石红也就日益为收藏古陶瓷的朋友所重视。

(1)真火石红的特征

火石红俗称“窑红”或“枇杷红”,都是指古代瓷器特别是元、明、清景德镇瓷器和龙泉瓷器露胎处所出现的橘红色或橙黄色的现象,它实际是由于胎土中存在的铁分子在高温中流动聚集,烧窑结束时在冷却过程又被二次氧化而呈现出来的色调,一般都附着于瓷器的胎釉结合处。其分布的特点是与胎釉结合处成平行的、宽窄不一的火石红圈,越靠近瓷器表面的 胎釉结合线,火石红晶体密度就越大,颜色就越浓重,随着远离釉面,露胎部位的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和颜色也就越浅淡直至消失。

(2)假火石红的特征

假火石红既不是瓷器胎内铁质经高温析出二次氧化而成,也不是窑壁窑床及匣钵垫片等所含铁质经二次氧化而附着于瓷器露胎处的,它是现代仿烧者在瓷器烧制前用富铁浆涂抹或者用含铁质较多的细沙、谷壳垫在器底烧成后而产生的。色彩浅淡,分布散乱。

(3)真假火石红的不同点

一般来讲真火石红多由胎釉结合处析出,色泽柔和鲜艳,和谐自然,越远离胎釉处火石红色泽就越浅淡;而假火石红在器物胎底随处可见,色泽深浅不一,或过浓或过淡,很不自然。放大镜下观察,真火石红晶莹闪亮,深入胎内,与胎土融为一体;而假火石红则缺乏生气,浮在胎体表面。

应该强调的是,火石红不是鉴别古陶瓷真赝的唯一标准,一定要整体观察、综合分析器物的全部信息资料之后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古瓷“火石红”辨


《收藏》杂志2001年第9期以显著位置刊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许明研究员撰写的长篇文章《通往托普卡比的梦幻之路》,文中说:“托普卡比宫里的元青花还有一个让教科书哑口无言的证据:不少青花瓷器的底部竟然没有火石红,这也是大跌不少中国瓷器专家的眼镜的”①。

的确,诸多中国古瓷专家所写的教科书、专著或论文,把“火石红”的存在不但当作元代青花瓷的一种普遍特征,用作鉴定标准之一,甚至也当成明代青花瓷器特别是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普遍特征和鉴定标准。人们不禁会问:“火石红”是怎样产生的?它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成因的“火石红”怎样区别?对瓷器上的“火石红”怎样辨别真伪?“火石红”能否成为鉴定古瓷器的标准?

笔者不揣浅陋,愿将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摆出来同古瓷专家和收藏爱好者共同研讨,权为引玉之砖。

“火石红”分类及其不同成因

研究问题,应当从现象到本质,再从本质到现象。即从观察、研究和分析事物大量的外部表象出发,通过思维的加工整理,提炼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然后再拿这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去观察去理解更多的现象。这样我们就能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新的感性认识的两次认识上的飞跃。对古瓷器上“火石红”的研究,也应当遵循这种科学的认识方法和道路,才能达到正确的彼岸。

“火石红”,有人把它称作“窑红”、“黄溢子”、“黄衣子”或“火石釉”,都是指古代瓷器特别是元明以来景德镇瓷器和龙泉窑瓷器露胎处所显现的桔红色或橙黄色的现象(其他古瓷窑产品中也有,不赘述)。

通过对大量有“火石红”的古瓷标本和有假“火石红”的现代仿古瓷器的观察对比,笔者发现真假“火石红”在瓷器上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我们现在对“火石红”的称呼过于笼统。如果不加区别地把瓷器露胎处或者薄釉处显现出来的桔红、橙黄色现象都称作“火石红”,不但在内外因关系上无法区别“火石红”的成因,也无法有效地揭示真伪“火石红”的本质区别,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古瓷器中“火石红”出现的自然条件和工艺原因以及通过“火石红”来辨别古瓷器的真伪,都会产生认识上的局限性,甚至出现判断上的错误。

笔者认为应当从形成“火石红“的内外因关系上和自然产生与人工制作的区别上,把“火石红”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胎红、窑红、刷红、假红。

一、胎红

顾名思义,这种火石红的成因是与瓷器的胎土直接有关的,是瓷胎内因作用造成的。“火石红是由于胎中的铁质和可溶性盐类在干燥过程中在露胎的器底处富集,在烧窑结束后的冷却过程中由于二次氧化便出现这种色调”②。这种解释是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的科学结论,应当是有权威性的。人们无法在瓷器烧制过程中直接观察到这种变化情况,但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原理分析认识到:当瓷器胎土中含有较多的铁的氧化物(如氧化铁Fe2O3)和铁的非金属化合物(如青矾Feso4·7H2O)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发生分解,铁原素脱离其化合物中的其他元素,以离子状态游离于熔融的胎中,并向瓷器的露胎处富集和向外逸出;或者氧化铁被高温分解出极不稳定氧化亚铁(FeO),通过窑温冷却过程中的析晶变化而富集于无釉的胎面。它们被二次氧化并附着于瓷器的胎釉接合处,就形成了薄薄的桔红或橙黄色火石红结晶层。这种关于胎红现象产生原理的解释,从两个方面得到实物标本的确证:一是笔者发现这种类型的火石红结晶都有一个共同的分布特点,甚至是一种规律性,即同胎面釉面结合圈成平行的、宽窄不同的火石红圈,在火石红晶体密度分布上是浓淡不一的。越靠近瓷器表面的胎釉结合线,火石红晶体密度越大,颜色就越浓重,然后随着向釉面的远离,在露胎部位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和颜色逐渐稀浅以至消失。它就象电影刚散场时人群走出影院时的密度分布一样,影院出口处观众的密度最大,随着同影院距离的增大,观众的密度越来越小。笔者把这种现象称作“散场效应”。表现在瓷器上的火石红的“散场效应”,正是瓷胎中铁的化合物在高温分解后铁离子向胎釉结合处富集并逸去,或者高温分解出的氧化亚铁从釉下胎体中向露胎处析晶过程中,它们被二次氧化的真实反映。这种呈“散场效应”式的胎红不但广泛存在于有火石红的民窑瓷器中(图1),甚至也存在于一些官窑瓷器中。尽管在官窑瓷器中这种胎红现象仅一线之宽,但它的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图2)。二是在明清民窑瓷器甚至官窑瓷器施白釉的圈足内,往往出现一种胎红的特殊表现形式,就是在瓷器露胎部位没有明显的胎红痕迹,但在接近胎釉结合线的釉面下却呈现出胎红的浅淡桔红颜色(图3)。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圈足内施白釉的器物中,有的不仅仅在临近胎釉结合线的釉下出现浅淡的胎红色,甚至在离胎釉结合线较远但釉层十分稀薄的釉面下,也出现浅淡的火石红色,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釉下胎红”(图4)。“釉下胎红”不但存在于元明清景德镇瓷器中,也十分普遍地存在于宋元耀州窑瓷和宋元明龙泉窑及其他一些瓷窑的产品中。虽然笔者在陶瓷化学方面的知识十分浅薄,但从直观的观察分析,这种薄釉下的“釉下胎红”除非是铁的氧化物所呈现出的色泽外,是无法别作解释的。至于为什么在较厚的釉层下不会出现“釉下胎红”,而在稀薄的釉下铁离子或氧化亚铁会二次氧化而出现“釉下胎红”,这是需要请陶瓷化学专家来为我们启迪愚钝的。

真假“毛瓷”的鉴别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毛瓷”绝大部分是赝品,而且一些赝品在销售时还出示了制作者个人签发的鉴定证书,因此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市场上的假“毛瓷”主要有三大类。

第一,用“7801”冒充“7501”。所谓“7801”是1978年华国锋主持中央工作期间,陶研所为中南海烧制的一批瓷器。区分“7501”和“7801”可从下述两方面进行。1、从品种着手。比如人们在拍卖会上见到的痰盂、大号茶杯圆形烟灰缸、酒具等都是“7801”产品,“毛瓷”中没有这些产品。2、比较它们的彩绘图案。首先“7501”画工严谨、细腻,“7801”画工粗糙。其次两者画法也不有所不同,仅以釉下彩茶杯为例,观其梅花图案中向左伸展的梅枝,“7501”向上收笔,“78012”向下收笔,区别较为明显。又如“毛瓷”中的釉下彩双面绘芙蓉花碗和用白线勾出花头的技法在“7801”中绝对没有的。再有“7501”的彩绘用料也比“7801”考究,无论是细度还是艳度前者都比后者好。

第二,利用制作“7501”时剩余的白瓷胎进行“后加彩”。此种赝品均为釉上彩产品。由于釉上彩产品要经“高温釉烧”和“低温彩烧”两步完成,因此在完成第一步“高温釉烧”后,必然要将其中有质量问题的白瓷淘汰后再进行彩绘。“毛瓷”的质量要求极其严格,只有按照国家质量标准达到特级和一级的白瓷胎才可进入后道彩绘工序,其余全部淘汰。被淘汰下来的白瓷胎最初是入库封存,以后就陆续处理给内部职工。得到者又请人依葫芦画瓢仿造了一批,进而又仿造成“7501”。鉴定这类瓷器有一个最基本的要点,就是凡白瓷胎上有质量缺陷者,如黑点(铁点)、针孔、缩釉、吃烟、变形、橘釉等均为赝品。有的赝品为掩盖瓷胎上的质量缺陷,在彩绘过程中有意用桃花枝干等图案进行遮盖,须细观察才能看出。

第三,私窑新仿品。近两年,景德镇一些私营陶瓷厂看中“毛瓷”带来的丰厚利润,网罗人才研制仿品。这些新仿“毛瓷”无论是胎质、造型、色彩以及画工都不及“7501”。以“水点梅花”茶杯为例,图案中梅花的色彩真品鲜艳,仿品暗淡。这主要是由于彩绘用料的不同,真品是使用德国进口的金红料为主料,仿品使用的是国产料。杯盖造型也不同,真品造型挺拔端庄,做工考究,仿品造型显得绵软无力,做工粗糙。如果观其实物恐怕破绽就更多了。真品足圈四周胎壁较厚处略呈翠绿色,仿品则呈暗红色。这一方面说明仿品的烧成湿度和瓷化程度不及真品,另一方面也说明仿品所用陶瓷配料与真品存在差异。

由此可见,“毛瓷”这个特定时期的产物,自出世至今虽然只有20多年的历史,要想仿造绝非易事。

真假宋官窑瓷器的鉴别


官窑是我国古代的五大名瓷之一。从古至今官窑瓷的仿制品也很多,今天,小编就为您介绍一下真假宋官窑瓷器的鉴别。

官窑瓷器的釉质、纹片、胎色等都极富有特色,以官窑的特色为依据可以辨别真假官窑瓷器

一是釉质的差异。宋代官窑器釉质肥厚,酥光宝晕,有玉质感。釉下气泡颗粒大而明亮,并累叠密集,如史料“聚沫攒珠”之述。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黄等色为多。雍正仿宋官窑器釉层较薄,釉下气泡小而疏,釉表多数均透明光亮而欠润泽。釉色以豆青、灰蓝、月白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二是纹片的差异。宋代官窑器的纹片有大小开片两种,大开片纹痕长而粗壮,有的纹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经线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样垂披于臀,因此有“牛毛纹”之称。即使是小开片的瓷器,也不乏有几条较长较粗的纹痕。纹痕的颜色以鳝血、鱼籽黄、墨色、油灰居多,鳝血者为上品。雍正仿宋官窑器以小开片居多,纹痕粗细大体相差不大,迄今未见有牛毛纹者。纹痕颜色比较单调,基本为黑色或浅黑色。

三是胎色的差异。宋代官窑器的胎色呈灰黑色或深灰色(紫灰),均色深,故称“黑胎”,其著名的“紫口铁足”特征的形成,完全是由于胎色所致。而雍正的仿宋官窑器,胎色为白色、灰白色和浅灰色,这样的胎色在器口釉薄处和足根露胎处不可能形成紫口铁足。

四是底足的差异。宋代官窑器有满釉裹足支烧和足根露胎垫烧两种,前者器底有支钉痕,后者足根露胎为铁足,足部修胎比较粗糙,底部无款识。雍正仿宋官窑器除了足根施以酱釉以外,其足部修胎十分精细规整。

真假宋官窑鉴别办法


一是釉质的差异。宋代官窑器釉质肥厚,酥光宝晕,有玉质感。釉下气泡颗粒大而明亮,并累叠密集,如史料“聚沫攒珠”之述。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黄等色为多。雍正仿宋官窑器釉层较薄,釉下气泡小而疏,釉表多数均透明光亮而欠润泽。釉色以豆青、灰蓝、月白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二是纹片的差异。宋代官窑器的纹片有大小开片两种,大开片纹痕长而粗壮,有的纹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经线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样垂披于臀,因此有“牛毛纹”之称。即使是小开片的瓷器,也不乏有几条较长较粗的纹痕。纹痕的颜色以鳝血、鱼籽黄、墨色、油灰居多,鳝血者为上品。雍正仿宋官窑器以小开片居多,纹痕粗细大体相差不大,迄今未见有牛毛纹者。纹痕颜色比较单调,基本为黑色或浅黑色。

三是胎色的差异。宋代官窑器的胎色呈灰黑色或深灰色(紫灰),均色深,故称“黑胎”,其著名的“紫口铁足”特征的形成,完全是由于胎色所致。而雍正的仿宋官窑器,胎色为白色、灰白色和浅灰色,这样的胎色在器口釉薄处和足根露胎处不可能形成紫口铁足。

四是底足的差异。宋代官窑器有满釉裹足支烧和足根露胎垫烧两种,前者器底有支钉痕,后者足根露胎为铁足,足部修胎比较粗糙,底部无款识。雍正仿宋官窑器除了足根施以酱釉以外,其足部修胎十分精细规整。

元青花火石红足莲池鱼藻纹盘


莲池鱼藻纹盘是元青花典型器物,青花浓厚处的黑色铁锈斑沉入胎骨,用手指触摸,铁斑处内凹,迎光斜视泛“锡光”。瓷器盘底足砂底无釉,足边微泛火石红。

莲池鱼藻纹盘高8厘米 口径45.3厘米,折沿,弧腹,矮圈足。器形硕大,胎体厚重,胎质致密。盘内外施白釉,釉质光亮莹润,釉下青花发色纯正,幽菁明丽,为典型的高铁低锰类进口青料——苏麻离青。

莲池鱼藻纹盘纹饰繁复,层次分明,盘内以同心弦纹隔开绘三层,外壁一层。外壁画缠枝莲纹。内口沿饰十字锦纹;内壁画缠枝牡丹纹;内底心是主纹双鱼水藻纹。盘心两条鲤鱼,一上一下,游戏于水藻睡莲之中,一条悠闲平缓前游,一条扭体摆尾向上跳跃,自然生动,情趣盎然。

不难发现,此盘的主要纹饰莲池鱼藻纹和辅助纹饰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主纹绘画技法高超,远在辅纹之上。鱼画得极为生动细致,嘴角微张上翘,鱼尾轻微摆动,鱼鳍悠闲划水;细密的斜线方格纹用来表现鲢鱼身上的细小鳞片,恰到好处;鳜鱼,鱼中霸王的气势展现无遗,嘴里的牙齿颗颗分明,眼神凶悍,背鳍带刺,锐气外露。画师完全掌握并充分发挥苏麻离青的特点——浓稠处铁锈黑斑愈深。一条颜色极深的粗线完美地表现出鲢鱼的脊背,鳜鱼身上的花斑由一块块自然生动、形状不一的深沉色块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都是对苏麻离青出神入化的运用。笔触的轻重,青料的把握,鱼身上的青花有深浅浓淡之分,从背脊到腹部由浓到淡渐次留白,荷叶的浓淡展现叶子的阴阳相背,这些技法在辅纹中基本难得一见。辅纹与主纹在绘画技艺上的悬殊在不少精致元青花上都有清晰体现。

此盘为典型的景德镇窑产品。元代,景德镇窑,集众窑之长,俗语云:“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窑积累各窑先进制瓷工艺,不断推陈出新,提高工艺,尤其是在瓷土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高岭土,称为“二元配方”,提高坯体的烧成温度,不易烧塌变形,始可烧造器形大且高的高质量瓷器。

以鱼纹装饰陶瓷器,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史前,越画越精彩。鱼多子多产,象征子孙绵长,多子多孙多福。

怎样鉴别景德镇陶瓷真假


景德镇是中国瓷都,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陶瓷圣地。自古以来,景德镇陶瓷发展迅速,官窑、民窑应有尽有,到了宋元明清时代,陶瓷瓷器大量盛产,为中国乃至世界遗留了大量的陶瓷文化,被称为是历史文化中的瑰宝。景德镇陶瓷瓷器历史悠久,年份越长久其收藏价值也就越高,近年来随着“寻宝”节目的备受关注,形成了一股对于探寻陶瓷瓷器的全民热浪,其中怎样鉴别景德镇陶瓷真假是很多收藏者所关注的问题。

景德镇康熙款青花瓷龙纹将军罐

景德镇陶瓷文化,是构成悠久历史文明的重要组成。无论是淡雅高贵的青花,还是华丽炫目的彩釉陶瓷,无不充斥着满身艺术与尊贵的气息。学会对于真假瓷器的鉴别,也算是对于陶瓷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尊重。

第一、要了解景德镇陶瓷发展历史文化

文化是陶瓷的精髓,也是历史文明的灵魂。文化的魅力,是经久不息的强国力量,也是能够提升国人精神文明建设的灵动之气。学习如何鉴别景德镇陶瓷的真假,那么必须要先了解这里的陶瓷历史文化。

瓷都之国,是对于景德镇最好的美誉。从唐代开始,便有了景德镇陶瓷生产和使用的记载。洁白如玉的白瓷文化便是唐代的代表之作,宋代时期,景德镇陶瓷名震天下,尤其是官窑出产的陶瓷瓷器,更是作为殊荣赠予皇亲贵族,换句话说,清代景德镇官窑陶瓷瓷器,是身份的象征。后经过元、明、清的发展,让景德镇陶瓷彻底成为了天下陶瓷的圣地,清朝时期,陶瓷瓷器发展到了顶峰,为此也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陶瓷文化。

第二、了解景德镇陶瓷瓷器烧制的文化元素

在陶瓷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朝代的陶瓷构成是不一样的。比如唐朝时期,是陶瓷文化刚刚发展时期,此时期主要以白瓷为最。更是素有“假白玉”的美誉。而经历了宋代、元朝、明代、清代等历史朝代的发展,逐步的将书法、绘画、雕塑以及诗词与制瓷工艺相结合,构成了一幅富丽堂皇、绚丽多彩的多彩艺术珍品。

而景德镇最为具有代表性的元素是青花瓷,一种清新脱俗,淡雅浓郁的独特艺术魅力。鉴赏者只有了解了这些关于景德镇陶瓷瓷器烧制中的文化元素,才能够更好的去鉴别景德镇陶瓷的真假,培养独立的锐智的眼光。

第三、观其落款、年份、以及陶瓷艺术瓷器的色泽

在鉴别景德镇陶瓷真假的时候,很多朋友都会有查看其落款和年份的习惯。当然,这也是最为基本的鉴别景德镇陶瓷真假的基本要领。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如此去做出判断,其实困难度也是很大的。除此之外,还应该学会如何去观察外形。外形包括瓷器的色泽和器型。对于历史悠久的景德镇陶瓷工艺品来说,每一个朝代都有独特的陶瓷器型,这是陶瓷文化时代的象征。而且不仅如此,出了器型之外,在加入元素和色彩纹理运用方面也各不相同。

但是鉴别陶瓷时对于外形的把握和鉴赏是一件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在“寻宝”节目中,很多收藏者对于自己收藏瓷器信心满满的,却在经过专家鉴定之后,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其实收藏者这种“自以为是”的感觉,就是因为对于景德镇陶瓷艺术品的外形把控不足。

清代康熙高温铜红釉瓷器分几种?如何鉴别


红釉自古受中国人喜爱,因为中国人干什么事情都要有美好寓意,图着喜庆,尤其是红色更是中国人认为大吉大利的颜色,在中国瓷器釉色种类最多的清朝自然少不了红釉瓷器,其中康熙时期的红釉瓷器最多,有霁红釉、郎窑红和豇豆红三种。

古代红釉都是天然着色剂的,康熙时期的红釉瓷器以铜为着色剂,康熙时期的高温铜红釉瓷器主要有霁红釉、郎窑红釉、豇豆红釉,其中霁红釉和郎窑红釉是康熙仿宣德

豇豆红釉瓷器

豇豆红釉清康熙时期是创烧的高温铜红釉,豇豆红釉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其基本色调如成熟豇豆的红色,但是有时候呈深浅变化的粉红色,有时掺杂绿斑或色晕,有时候似大红袍色泽,因为不稳定所以也叫“桃花片”、“美人醉”、“娃娃脸”等美名。豇豆红烧成难度很大,只能由官窑少量生产,仅供皇室内廷使用,且无大件器物瓷器。

豇豆红釉瓷器等级

豇豆红釉瓷器分为三个等级,一等豇豆红釉为“大红袍”;

略次者,豇豆红釉色中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及绿苔,又称“美人醉”或“美人霁”

第三等级的豇豆红釉呈色暗褐,称“驴肝”、“马肺”。为下品瓷器。

霁红釉瓷器

霁红釉是康熙仿明代宣德红釉的瓷器品种,霁红釉以铜、紫英石合成,兼配碎器、宝石、玛瑙等珍贵材料,以铜为着色剂,高温烧成康熙时期霁红釉瓷器胎体坚硬细密,有的釉面有细小橘皮皱纹,有的因釉层较厚而呈垂流状,但红釉色泽多泛黑红,足边往往因垂流积釉而呈黑褐色。但个别的霁红釉瓷器较为浅淡鲜亮,色调都很均匀。

康熙郎窑红釉瓷器

郎窑红也是仿前朝红釉瓷器,但是也有创新,是清代康熙时期名贵的铜红釉中呈色最鲜艳的一种。郎窑红以铜为着色剂,在1300℃以上的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清代的郎窑红对烧成气氛和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郎窑红釉瓷器十分困难,所以又有“若要穷,烧郎红”。

康熙郎窑红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1.康熙郎窑红具有玻璃质光泽,所以虽然仿造的是宣德红釉瓷器,但是但比宣红釉更鲜亮,釉色鲜红浓艳宛若初凝牛血;

2.郎窑红因为施釉汁厚,所以在釉面除大片纹外还有不规则的牛毛纹,器物胫下部至底边由于釉汁的流垂凝聚而近于黑红,器物口部釉薄露骨,多呈粉白、淡青或浅红色,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脱口垂足郎不流”也成为鉴定康熙郎窑红的一种常见方法;

3.郎窑红釉在高温下流动性大,器物口沿处因釉薄而呈现自然白色,底部釉厚色浓甚至釉凝成堆。

4.郎窑红釉的器物在底足处理上都有刀削外足跟。

怎么鉴别真假唐三彩陶瓷马


怎么鉴别真假唐三彩陶瓷马,唐三彩以黄、绿、褐彩为典型色彩,始烧于唐朝,故称为唐三彩。以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用氧化铜烧成红色;氧化铁烧成黄褐色;氧化钴烧成蓝色。唐三彩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被称为唐朝文化象征。那么怎么鉴别真假唐三彩陶瓷马呢?

一、制作工艺上,唐代工匠制作唐三彩陶瓷马需要很多步骤,先陶泥做成一完整器形,然后做陶花,然后陶花成型,一匹陶马被分成头颈、躯干、腿和尾巴等 部分,分开制成陶花,然后陶泥填入陶花,挤压结实后取出粘结塑形。从陶马的腹腔孔向里面看,能看到清晰的粘连痕迹,胎体也非常结实。而如今的 赝品胎体都比较轻薄,内壁也没有粘连痕迹,比较平滑。

二、唐三彩陶瓷马真品使用的原材是北方次生高岭土,经过多道严格的筛选制成陶泥,此外唐三彩器在地下埋藏一千多年,胎体表面会出现粉化剥蚀现象,胎 体为白色且白度不高,白色中还微微泛着红色。而是用现代瓷土制成的唐三彩仿品,使用机器加工的胎体洁白,棱角分明,最终的是其没有时间堆积形 成的粉化剥蚀现象。

三、唐三彩陶瓷马马真品头部比较小,两眼上的眉骨粗大而隆起,颈部上细下粗,其背部、肚子、臀部圆润肥硕,且收得很紧,腿部上端粗短,下部细长,看 上去矫健有神。现代仿制品看上去非常逼真,但是其头部较大,身体骨骼线条不够清晰,肚子肥硕松弛,看上去没有矫健之感。

四、唐三彩陶瓷马真品釉色沉稳厚润,在地下埋藏了一千多年后,其表面多有开片,开片纹理细,像是形成在釉下。仿制品釉层稀薄,有名啊颜色光亮刺眼, 偶有开片者,开片纹理也是又深又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