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珐琅彩瓷器鉴别 > 导航 >

珐琅彩瓷历史

珐琅彩瓷历史

珐琅彩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历史价值 古代彩瓷器

2020-03-05

珐琅彩瓷器鉴别。

到故宫瓷器馆参观过的人,无不叹服珐琅彩瓷器的精美,人们不能不想起那个关于珐琅彩瓷器的传说。相传历史上在我国江西瓷都附近,曾有一产胡姓人家,世代烧瓷为生。他家的瓷制品因 为精美得到了百姓的欢迎,也就惊动了官府。乾隆南巡肘他的臣子将胡姓制瓷献给皇上,得 到皇上大大赞美。•大臣想让胡姓人进宫专为皇上和皇宫制瓷。 因为种种原因姓胡的不愿意进宫,于是大臣们在宫里特设一个窑,按照胡姓人的烧制方法烧制出了精美的珐琅彩瓷器。为了表宫里与民间的不同,也为了显示这种瓷器的出处,有人就将甲胡”字拆开,将专为宫中烧的这种珐琅彩瓷器叫做 “古月轩”。

传说很有味道,但珐琅彩瓷器的出现是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产物珐琅彩瓷器的 前身是景泰蓝,也就是所谓的“画珐琅”。它兴起于明代,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掐以 铜丝,再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烧制而成的工艺晶。后来这种“画珐琅”的方法被 用在瓷胎上,珐琅彩瓷器烧制成功于康熙年间。

珐琅彩的彩料还有“洋为中用”的成分。五彩和粉彩中都不含的化学成份“硼”珐琅彩 中有:珐琅彩中含“砷”;康熙前的瓷器中黄色为氧化铁,而珐琅彩中黄色的成分是氧化锑; 珐琅彩还有用康熙前没见过的胶体金着色的金红。上述化学成分分析说明了珐琅彩是国外引 入的,文字上也有记载,宫中原名《瓷胎画珐琅》的档案于乾隆八年改名《瓷胎洋彩L由 此可见珐琅彩确是欧洲进口,由此更可见康熙帝国时中外文化与贸易交往的盛况。

珐琅彩瓷器从创烧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供皇室使用,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

珐琅彩瓷器没有大的器物造型,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其中碗、盘最多, 只是每一品种都有不同的变化i另外还有一个品种是宜兴紫砂陶胎外绘珐琅料彩,这也是难 得一见的。珐琅彩瓷器在胎质的制作方面是非常讲究的。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 在如此的胎质上又施釉极细,釉色极白,釉表光泽没有桔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的现象, 确可用’“白璧无瑕”来赞誉。 

taoci52.com延伸阅读

什么是珐琅彩瓷?珐琅彩瓷有什么特征?


什么是珐琅彩瓷?珐琅彩瓷有什么特征?

珐琅彩瓷器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琅彩。

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这是过渡时期的珐琅彩器,你说它是珐琅彩吗,它有粉彩,你说它是粉彩吗,它又有珐琅釉,但瓷艺水平都很高。

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特高,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数量特少。收藏者很少人可见到此类珍稀品,故一般很难鉴别珐琅的与粉彩的区别。

现介绍珐琅彩的主要特征以供鉴别参考:

一、先看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二、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三、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四、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五、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六、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在色地上画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团花中心书寿,“万寿无”,九秋菊花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

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创,特别靓丽。

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枝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由于乾隆帝对粉彩情有独钟,很关心和发展粉彩的枝艺。于是乎珐琅彩有些退后,而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这些过渡时期的产品也有其较高的艺术水平。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配御题诗句。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随之而来就有了非常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这一新的工艺实质上也不是珐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绿里粉彩”。

七、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

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不过必将原用“熙”字改写成“熙”字,这个“熙”仅出现在康熙的瓷器上。

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兰、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匡。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

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

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匡形一种,其特点见图七,乾隆有兰料也有赫色料款。

鉴识珐琅彩瓷


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年间,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清代后期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场所已不在清宫中而移至景德镇。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

下面说一下辨识珐琅彩瓷的有关知识和要领。

在康熙朝,珐琅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胎并非本朝所制,实际年代要早于康熙朝。胎质略显粗糙,没有本朝的细腻。其时,多在器物的外壁未上釉处,施以黄、 蓝、红、豆绿、绛紫等彩料作地。上用珐琅彩彩绘。题材以缠枝花卉为主,但绝没有鸟,有花无鸟,更不见山水人物。在花朵中有时会填写一些文字,如“万寿”、 “长春”之类的吉祥语。文字以篆书为主。由于彩料较厚,有堆料凸起之感,放大镜下可看到彩面上有细小的冰裂纹。康熙朝也有在宜兴紫砂胎上绘珐琅彩的制品。 康熙40年后才有款,款识多用蓝彩料,或是用胭脂红彩料来书写楷书“康熙御制”四字堆料款,加双方框。也有少数例外,用刻字阴文款。

雍正早期有少数仍延用康熙的在色地上绘彩,但绝大多数已改用在白釉上绘彩。因此白釉画珐琅自雍正起才有。彩料也自雍正起采用国产料,改变了康熙只用进口 料、色彩单调的局面。在绘画上雍正朝也有很大突破。改变了康熙时只画花卉、有花无鸟的单调图式。在题材上花鸟、竹石、山水等各种图式都有,并配以诗文,将 诗书画融为一体。雍正朝珐琅瓷的款识有如下几种:用蓝料堆凸图章款的有两种,书写“雍正年制”的使用仿宋体;书写“雍正御制”的使用楷书体。此外,有“大 清雍正年制”6字款,也有两种:一种用蓝料;一种用青花。

乾隆朝珐琅彩则融会了前两朝的特点,并形成了所谓“五彩珐琅”。绘画题材进一步扩大,除前两朝的题材外,并多见人物和仙山楼阁的题材,而且绘画、装饰多 出现西洋韵味。与雍正的松散画法不同,乾隆时文饰堆砌,画面繁复而满。还开发出一种锦地花卉(即用细针在瓷胎上画出暗纹花卉,形成锦地),让画面出现双层 效果。款识主要是在白地上书“乾隆年制”的4字蓝料图章款,也有少数赭色料款。但在一些小器上则无边框,有蓝料,也有少数用红彩。也有在松石绿地上书“大 清乾隆年制”6字款或“乾隆年制”4字款。

严格说来珐琅彩瓷的烧造,终止于乾隆朝后期。但在民国时期出现了一批仿烧的珐琅彩瓷。这批仿烧瓷,最流行的是模仿曾任康雍乾三朝宫廷画师的郎士宁的画 风。模仿他的以西洋写实风格和透视之法所画出的人物和鸟兽画。这些瓷品一般工艺水平较高。多为薄胎瓷器,彩绘工细,色泽艳丽,艺术格调较高(当然,这里也 不光是仿珐琅彩瓷,也包括其他的五彩和粉彩瓷)。辨识民国仿品,可从其胎釉和彩料入手去辨别。这个时期的仿品,大部分瓷器的胎釉都具有晚清民国时期的明显 特征。即胎面不够光滑均匀,胎质较疏松。釉薄色白。民国与清代珐琅彩瓷,所用的彩料也不同。除少数外,大部分都是使用粉彩料。既有类似康雍乾粉彩的彩料, 也有色浓厚的“重工粉彩”料,或浅绛粉彩料。根据这些差异,仔细辨别,还是可分出是非来的。

现代仿品较之民国又要差一个档次。做工粗糙,绘画死板,缺少灵气。不少仿器用灌浆模制,分量较轻;而民国时期是用拉坯制作,分量较重。

要辨识珐琅彩瓷,总结了以下7个方面的考察方法。

一、观其瓷胎。珐琅彩瓷胎质细腻薄透,用料、修胎规则考究,完整无缺。

二、观其造型。珐琅彩瓷多为碗、瓶、鼻烟壸之类的日用小瓷件,和一些动物的小摆件。大多为小件瓷品,过一尺者少见。

三、观其底釉。康熙朝是满地铺彩,色彩浓烈。雍乾后白地渐多,珐琅彩瓷的底釉为纯白釉,不偏青也不偏黄。釉面洁净,毫无瑕疵。

四、观其色彩。珐琅彩瓷的色彩均鲜艳而柔和,绝少用纯色调,多为粉彩型的藕荷色,多达十数种。釉面绝无蛤蜊光出现。

五、观其色料特点。其每一图案均系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表面光滑,有玻璃质感和光亮感。彩料凸出底釉约1mm左右,放大镜下可见有极细小的开片纹。

六、观其绘画与纹饰。珐琅彩瓷多采用工笔绘画方式。几乎没有用写意画的。纹饰在康熙时是多色地,有花无鸟。色彩调配较雍乾时要差。雍正朝的珐琅彩瓷最为成熟。乾隆朝没有雍正时严谨,并出现珐琅彩与粉彩兼容的作品。

七、观款识。珐琅彩瓷的款识有严格的制式,具体上文已述。凡发现有不同于上述制式的,均非真品。

下面说一下五彩、粉彩和珐琅彩的区别:

一、五彩:除绿彩有玻璃彩外,其余各色都是一抹平涂,表面显得粗糙。

二、粉彩:有粉质感,也用渲染,立体感强。但粉彩渲染不能做到全粉彩化,其中的矾红彩必定是五彩。如果发现矾红彩粉化或玻化,此物必定是用现代工艺烧 造。因为要达到玻化或粉化,烧造温度高,但达到800-900℃后,矾红彩就会出现流动,会破坏画面的色彩。因此,民国以前的粉彩器中,矾红彩都是使用五 彩的。与珐琅彩比,粉彩有粉质感,有立体感,表面平滑,但无玻璃质感。特别是在绿彩、黄彩上易见蛤蜊光出现。

三、珐琅彩:釉面有油质感和玻璃质感,与进口不透明的红绿玻璃相类似。立体感强,但没有粉质感。画工用渲染法。因为不用氧化铅工艺,因此,绝无蛤蜊光。

最后,说一下鉴赏珐琅彩瓷时应注意的问题:珐琅彩所使用釉彩料与中国传统的釉彩料不同,其中含砷(即砒霜)。曾有报道说,在复制时,砷的毒烟会挥发,在 场人员即使戴着口罩,也会导致因受毒而出现流鼻血的现象。因此,建议:一、在玩赏时,最好要戴手套;二、近距离观赏时,要避免深呼吸;三、不要将珐琅彩瓷 置于私密空间、卧室和餐厅等处。

珐琅彩瓷鉴定方法


在康熙珐琅彩瓷器上出现胭脂红,是我国早使用的黄金红,也是最早的进口红色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珐琅彩料全部都是依靠进口的。由于珐琅彩器 烧造过程复杂,用料考究,制作精良,成本巨大。所以,一般无大器。而且,基本上都留存于宫廷之内。因此,社会上流通的珐琅彩瓷器,应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的。收藏者对其千万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尤其不能有捡漏心理。

雍正花鸟纹珐琅彩瓶

下面说一下辨识珐琅彩瓷的有关知识和要领。

在康熙朝,珐琅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胎并非本朝所制,实际年代要早于康熙朝。胎质略显粗糙,没有本朝的细腻。其时,多在器物的外壁未上釉处,施以黄、蓝、红、豆绿、绛紫等彩料作地。上用珐琅彩彩绘。题材以缠枝花卉为主,但绝没有鸟,有花无鸟,更不见山水人物。在花朵中有时会填写一些文字,如“万寿”、 “长春”之类的吉祥语。文字以篆书为主。由于彩料较厚,有堆料凸起之感,放大镜下可看到彩面上有细小的冰裂纹。康熙朝也有在宜兴紫砂胎上绘珐琅彩的制品。康熙40年后才有款,款识多用蓝彩料,或是用胭脂红彩料来书写楷书“康熙御制”四字堆料款,加双方框。也有少数例外,用刻字阴文款。

雍正早期有少数仍延用康熙的在色地上绘彩,但绝大多数已改用在白釉上绘彩。因此白釉画珐琅自雍正起才有。彩料也自雍正起采用国产料,改变了康熙只用进口料、色彩单调的局面。在绘画上雍正朝也有很大突破。改变了康熙时只画花卉、有花无鸟的单调图式。在题材上花鸟、竹石、山水等各种图式都有,并配以诗文,将 诗书画融为一体。雍正朝珐琅瓷的款识有如下几种:用蓝料堆凸图章款的有两种,书写“雍正年制”的使用仿宋体;书写“雍正御制”的使用楷书体。此外,有“大清雍正年制”6字款,也有两种:一种用蓝料;一种用青花。

雍正花鸟纹珐琅彩碗

乾隆朝珐琅彩则融会了前两朝的特点,并形成了所谓“五彩珐琅”。绘画题材进一步扩大,除前两朝的题材外,并多见人物和仙山楼阁的题材,而且绘画、装饰多出现西洋韵味。与雍正的松散画法不同,乾隆时文饰堆砌,画面繁复而满。还开发出一种锦地花卉(即用细针在瓷胎上画出暗纹花卉,形成锦地),让画面出现双层 效果。款识主要是在白地上书“乾隆年制”的4字蓝料图章款,也有少数赭色料款。但在一些小器上则无边框,有蓝料,也有少数用红彩。也有在松石绿地上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款或“乾隆年制”4字款。

严格说来珐琅彩瓷的烧造,终止于乾隆朝后期。但在民国时期出现了一批仿烧的珐琅彩瓷。这批仿烧瓷,最流行的是模仿曾任康雍乾三朝宫廷画师的郎士宁的画风。模仿他的以西洋写实风格和透视之法所画出的人物和鸟兽画。这些瓷品一般工艺水平较高。多为薄胎瓷器,彩绘工细,色泽艳丽,艺术格调较高(当然,这里也 不光是仿珐琅彩瓷,也包括其他的五彩和粉彩瓷)。辨识民国仿品,可从其胎釉和彩料入手去辨别。这个时期的仿品,大部分瓷器的胎釉都具有晚清民国时期的明显特征。即胎面不够光滑均匀,胎质较疏松。釉薄色白。民国与清代珐琅彩瓷,所用的彩料也不同。除少数外,大部分都是使用粉彩料。既有类似康雍乾粉彩的彩料, 也有色浓厚的“重工粉彩”料,或浅绛粉彩料。根据这些差异,仔细辨别,还是可分出是非来的。

康熙珐琅彩碗

现代仿品较之民国又要差一个档次。做工粗糙,绘画死板,缺少灵气。不少仿器用灌浆模制,分量较轻;而民国时期是用拉坯制作,分量较重。

归结起来,要辨识珐琅彩瓷,有人总结了以下7个方面的考察方法。我以为,此法可以参照:

一、观其瓷胎。珐琅彩瓷胎质细腻薄透,用料、修胎规则考究,完整无缺。

二、观其造型。珐琅彩瓷多为碗、瓶、鼻烟壸之类的日用小瓷件,和一些动物的小摆件。大多为小件瓷品,过一尺者少见。

三、观其底釉。康熙朝是满地铺彩,色彩浓烈。雍乾后白地渐多,珐琅彩瓷的底釉为纯白釉,不偏青也不偏黄。釉面洁净,毫无瑕疵。

四、观其色彩。珐琅彩瓷的色彩均鲜艳而柔和,绝少用纯色调,多为粉彩型的藕荷色,多达十数种。釉面绝无蛤蜊光出现。

五、观其色料特点。其每一图案均系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表面光滑,有玻璃质感和光亮感。彩料凸出底釉约1mm左右,放大镜下可见有极细小的开片纹。

六、观其绘画与纹饰。珐琅彩瓷多采用工笔绘画方式。几乎没有用写意画的。纹饰在康熙时是多色地,有花无鸟。色彩调配较雍乾时要差。雍正朝的珐琅彩瓷最为成熟。乾隆朝没有雍正时严谨,并出现珐琅彩与粉彩兼容的作品。

七、观款识。珐琅彩瓷的款识有严格的制式,具体上文已述。凡发现有不同于上述制式的,均非真品。

下面说一下五彩、粉彩和珐琅彩的区别:

一、五彩:除绿彩有玻璃彩外,其余各色都是一抹平涂,表面显得粗糙。

二、粉彩:有粉质感,也用渲染,立体感强。但粉彩渲染不能做到全粉彩化,其中的矾红彩必定是五彩。如果发现矾红彩粉化或玻化,此物必定是用现代工艺烧造。因为要达到玻化或粉化,烧造温度高,但达到800-900℃后,矾红彩就会出现流动,会破坏画面的色彩。因此,民国以前的粉彩器中,矾红彩都是使用五彩的。与珐琅彩比,粉彩有粉质感,有立体感,表面平滑,但无玻璃质感。特别是在绿彩、黄彩上易见蛤蜊光出现。

三、珐琅彩:釉面有油质感和玻璃质感,与进口不透明的红绿玻璃相类似。立体感强,但没有粉质感。画工用渲染法。因为不用氧化铅工艺,因此,绝无蛤蜊光。

最后,说一下鉴赏珐琅彩瓷时应注意的问题:珐琅彩所使用釉彩料与中国传统的釉彩料不同,其中含砷(即砒霜)。曾有报道说,在复制时,砷的毒烟会挥发,在 场人员即使戴着口罩,也会导致因受毒而出现流鼻血的现象。因此,建议:一、在玩赏时,最好要戴手套;二、近距离观赏时,要避免深呼吸;三、不要将珐琅彩瓷置于私密空间、卧室和餐厅等处。

如何辨识珐琅彩瓷?


如何辨识珐琅彩瓷?珐琅彩瓷亦被称为瓷胎画珐琅,是由铜胎画珐琅即掐丝珐琅演变而来。清康熙34年,宫廷工匠开始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移植到瓷胎之上,并成功创烧出瓷胎画珐琅这一新的瓷品种。珐琅彩瓷的鼎盛期是雍正到乾隆时期,其中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水平最高,且工艺最美,至乾隆时期之后便慢慢转向粉彩,出现珐琅彩和粉彩共存的瓷器。因而也可以认为,珐琅彩瓷终止于乾隆后期。珐琅彩瓷的一般制作流程为,先由景德镇烧出瓷胎或精细白瓷,然后送到北京宫廷造办处,用珐琅彩绘制烧成。因而,从严格意义上讲,民国之前的珐琅彩瓷器均是为清宫皇室烧造的御用器。民国以后,开始出现仿烧品,并流入社会。

如何辨识珐琅彩瓷呢?可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瓷胎。珐琅彩瓷的胎质应细腻薄透,用料及修胎规则及其考究,讲究完整无缺。

二、造型。珐琅彩瓷的造型多为碗、瓶、鼻烟壸等日用的小瓷件,或是一些动物摆件。因而多为小件瓷品,过一尺的则十分少见。

三、底釉。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为满地铺彩,色彩浓烈。雍乾之后,则白地渐多,底釉为纯白釉,不青不黄。釉面洁净,毫无瑕疵。

四、色彩。珐琅彩瓷的色彩鲜艳且柔和,一般不会使用纯色调,因而多为粉彩型的藕荷色,且达数种,其釉面不会出现蛤蜊光。

五、色料。珐琅彩瓷的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因而表面光滑,有玻璃质感和光亮感。一般彩料凸出底釉1mm左右,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够看到细小的开片纹。

六、绘画与纹饰。珐琅彩瓷的绘画方式多用工笔的画法,很少用到写意的画法。康熙时期的纹饰为多色地,有花无鸟,色彩调配稍差于雍乾时期。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发展最为成熟。乾隆时期则没有雍正时期时严谨,出现了珐琅彩与粉彩兼容的瓷器。

七、款识。珐琅彩瓷的款识有严格的制式,主要为白地书“乾隆年制”的4字蓝料图章款及少数赭色料款。一些小器由于无边框,也有蓝料,少数用红彩。其次,还有在松石绿地上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款或“乾隆年制”4字款的款识。

珐琅彩瓷如何辨识


珐琅彩瓷如何辨识。

珐琅彩,创烧于康熙时期,在雍正、乾隆时,达到顶峰。单从名字上看,就不像青花、斗彩、影青或者是五彩那样本土化。其实,最早珐琅彩的原料是舶来品,从欧洲进口的。但是珐琅彩瓷器的出现,却是清朝康熙皇帝下令宫廷匠师把铜胎画珐琅的技术移植到瓷胎上的。此种技法的成功运用使得瓷器大家族又增加了一个新成员。

珐琅彩瓷为清朝宫廷御用瓷器,有时也赏赐给一些有功的大臣,而普通百姓连见到都是很困难的。在烧制过程中,要求十分严谨,只要稍有一点瑕疵,就会被打碎。尽管珐琅彩瓷出现的年代不是很久远,但是数量极其稀少,因此,市场上一经出现,便立刻受到藏友们的追捧。然而,要辨识珐琅彩还要下一些功夫。

第一、要看珐琅彩的图案。初期的康熙珐琅彩“有花无鸟”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色底多用黄、绿、红、兰、紫和胭脂。常见图案大都比较规矩,有九秋菊花、折枝大朵花卉、缠枝牡丹等;到了雍正时期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纹饰则多是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配以诗词,凸显雅致。至乾隆时期,技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但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珐琅彩瓷出现了西洋女人,由于乾隆对粉彩十分喜爱,于是,便有了珐琅和粉彩的结合的艺术品。

第二、看瓷胎和造型,珐琅彩用的瓷胎都是由景德镇烧制的素胎,瓷质细润,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所烧器型多为碗、盘、杯、瓶、鼻烟壶之类的小件器物。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

第三、看款识。康熙瓷器款识:单圈、双圈。元圈栏、双边正方形、双边长方形。凹雕、凸雕。地挂白釉宇挂黑釉。地与字均挂一色釉,白地写兰字,白地写红字,绿地写红字。楷书、篆书,半行书、宋堑体、欧玉体。六字分两行每行三字六字、分三行每行二字、四字分两行省去“大清”二字。方栏内不可辩认的字满清文、回回文、喇嘛文(以上为有字者)秋叶、梅花、团花,园鹤,团蜗,花形物形完全无字(以上为无字者)。

雍正朝瓷器款识: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形式较之康熙为少,但较之康熙也有些变化,有:六字双圈、四字无边栏、四字方边六字、凹雕四字、凹雕六字、单圈双边正方形、双边长方形、地挂白釉字挂黑釉地与字均挂一色釉,白地写红字、白地写兰字。楷书、篆书、宋集体、图书款、方栏内不可识的字,满清文、回回文、喇嘛文(以上为有字者)雍正时之无字者除双圈、秋叶、团龙、团鹤、团蜻外。

乾隆时瓷器之款识:六字双圈、六字单圈、六字无边栏、四字无边栏、四字方边、双线正方形。凹雕地与字统挂一色釉。白地兰宇、白地红字、绿地红字、绿地黑字。楷书、篆书、欧王款宋案体、宋体书、图书款、砂底不挂釉凹雕,满清文、回回文、喇嘛文、西洋文(以上有字者)印花、团花、完全无字(以上为无字者)凡六字分三行每行二字或六字分两行,每行三字。四字分两行,省去“大清”二字。这三种款识,历朝皆有。六字分两行者,大都是官窑。字以端楷庄整重者为贵。

珐琅彩瓷 豪华富丽


我国彩瓷发展到清代,可谓登峰造极,品种繁多,异彩纷呈,珐琅彩瓷便是其中之佼佼者。

珐琅瓷的发展历史,虽说不是很悠久,但发展较快,且很辉煌。据考证,珐琅瓷是公元12世纪即元代末期从阿拉伯国家直接或间接传入我国的,但真正烧造珐琅彩瓷还是从清康熙年间(1662年至1720年)景德镇窑开始的,成为当时一大创造。

那时珐琅彩瓷的胎质具备薄、轻、坚、细、洁等五大鲜明特点。到雍正时期,珐琅彩瓷则多在白地上彩绘,但在纹饰上却保留了传统画技法。发展到乾隆时期(1736年至1795年)又创珐琅彩和粉彩并用在一件器物上的新技法,设色以浓艳取胜,更是锦上添花。由于这时珐琅彩瓷色彩鲜艳,而且富丽豪华,深得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赏识。

如果今天能收藏到一件真正带有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年款的珐琅彩瓷器,无不视为至宝。当然,在当今一些古玩市场中鱼目混珠、真假难辨的情况下,这就要求我们应多在实践中对比分析,避免上当受骗。

这件清乾隆年制的珐琅彩瓷仕女图案花瓶,通高24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7.4厘米,腹径11厘米,金丝口沿,通体为花卉纹饰,腹部前后为开光,内饰有仕女图案,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底款为“大清乾隆年制”篆书六字款,笔划自然洒脱,而且具有青花沉入釉下之韵味。整件器物是由珐琅彩和粉彩两种彩料绘画而成,其色彩和谐、鲜艳明快,层次清新,釉面匀净,立体感强,彩料晶莹锃亮,具有玻璃质感,尤其是人物的面部点染,具有西方油画“线法画”的立体效果,富有中西合璧的特色。

在造型和设计上,该花瓶既保留有传统的民族风格,又是吸收和仿效漆瓷韵味的新品种,可称得上是我国清乾隆时期景德镇窑制瓷工匠独具匠心的新创造,不失为珐琅彩瓷器中的珍品。

清代珐琅彩瓷器型多为生活用具,如盘、壶、碗、瓶、杯、盏等,有时也会作为摆设陈列、玩赏之用;釉色上,真品多为蓝色鲜艳、色彩渲染浓而不厚,仿品则色彩缺少层次感,极少施蓝色;胎质上,真品胎质细腻,而且具有薄、轻、坚、细、洁等特点,仿品则胎厚,且质地疏松;纹饰上,真品笔法工细、自然清新,仿品则笔法潦草,粗糙呆滞,缺乏生气。

绝世瑰宝珐琅彩瓷


(乾隆款珐琅彩锦地花卉纹双耳瓶 北京故宫藏)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彩绘瓷器中最著名的品种,是中国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顶峰时期的产物。由于其烧造数量少而且当时仅供皇帝秘玩,故显得异常珍贵。近几年拍卖会上出现的几件康、雍、乾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均以上千万港元成交,如香港佳士得拍卖行1999年11月2日拍卖一件康熙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纹碗以1212万港元成交,1999年4月26日一件雍正胭脂红地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以1784万港元成交,2002年一件雍正珐琅彩题诗过枝梅竹纹盘以3252.41万港元成交。香港苏富比拍卖行1997年拍卖一件乾隆黄地开光珐琅彩山水纹碗,以2100万港元成交。足见珐琅彩瓷器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但就笔者所知,目前有相当数量的收藏爱好者对珐琅彩瓷器的概念存在误区,对珐琅彩瓷器的历史情况不甚了解。为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20多年来的研究心得撰成此文,希望能有益于专业人员和广大收藏爱好者。不妥之处尚望各位方家赐正。

珐琅及珐琅彩瓷器的创烧

珐琅又称“拂郎”、“佛郎”、“发蓝”,是一种玻化物质。它以长石、石英为主要原料,加入纯碱、硼砂为助熔剂,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作乳浊剂,加入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锑等作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煅烧、熔融后,倾入水中急冷得到珐琅熔块,再经细磨而得到珐琅粉。将珐琅粉调和后,涂施在金、银、铜等金属器上,经焙烧,便成为金属胎珐琅。若以玻璃为胎,则称为玻璃胎珐琅;以瓷器为胎者,则称为瓷胎珐琅。

按装饰工艺不同,金属胎珐琅器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等,也有将上述二种或二种以上工艺结合起来共同装饰一件器物的,称之为复合珐琅。其中与瓷器有关的珐琅工艺只有一种,即画珐琅,一般称之为“珐琅彩”,其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至于其俗称“古月轩”,由于目前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上从未发现有署此款者,而在晚清玻璃胎画珐琅上见有个别属此款者,所以推测很可能是晚清时期宫中所藏署“古月轩”款的玻璃胎画珐琅流散出宫后,被古董商看到,遂误认为瓷胎画珐琅上亦署“古月轩”款,进而将瓷胎画珐琅称作“古月轩”。

瓷胎画珐琅的创烧,与康熙皇帝对画珐琅的喜爱有密切关系。康熙十九年(1680年),朝廷在紫禁城内武英殿附近设置珐琅作,主要生产铜胎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收复台湾,废除海禁,欧洲的金属胎画珐琅器作为贵重工艺品,由来华的传教士带入广州,并进贡内廷。这些舶来的画珐琅器以它精细的彩绘技法和华丽的装饰风格,而深受皇宫贵族和广州地方官员和土庶的喜爱。由当时欧洲传教士的私人信件得知,康熙皇帝对这种洋玩意儿也很感兴趣,并力图使中国的珐琅工匠掌握这门技术,于是广州和北京内廷珐琅作的工匠分别在两地试烧画珐琅,经过大约10年的时间,成功地烧制出了我国的金属胎画珐琅器。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以后,随着广州和欧洲的画珐琅器制作匠师进入内廷,参与指导造办处珐琅器的生产,甚至亲自操作,画珐琅器的生产遂呈现繁荣景象。康熙五十五年,经广州巡抚杨琳推荐,广东画珐琅匠师潘淳、杨士章,并有西洋人三名,法蓝(珐琅)匠二名,徒弟二名,进入内廷。康熙五十七年,奏准武英殿珐琅作改归养心殿,增设监造一人,显示出康熙皇帝对珐琅器生产的重视。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法国画珐琅艺术家陈忠信被召至内廷指导画珐琅器的生产。在中外匠师的共同努力下,宫廷造办处珐琅作很快熟练掌握了金属胎画珐琅烧制技术,并烧造出一大批具有浓郁宫廷韵味的金属胎画珐琅器。同时,造办处珐琅作还尝试着将这种技法移植到瓷胎上,于是便产生了瓷胎画珐琅,即今人所称的“珐琅彩”。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因处于初创阶段,从色彩搭配、纹饰布局到款识内容和样式,均摹仿当时铜胎画珐琅的效果。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的白瓷仅在器物的里面和底足内部施釉,器物的外壁则涩胎无釉,这就是人们所俗称的“反瓷”。外壁画面大多以黄、蓝、红、豆绿、绛紫等色彩作地,再利用各种颜色的彩料以双勾技法描绘缠枝牡丹、月季、莲花等花卉图案,且有花无鸟。也有在四个花朵中分别填写“万”、“寿”、“长”、“春”等祝寿语的,风格严谨华丽。所用彩料系从西洋进口,所用画稿由宫中造办处下属的如意馆提供。由于施彩较厚,致使纹样有堆凸之感,且出现细小裂纹。康熙时的珐琅彩瓷器也有个别直接在宫中旧藏明代永乐白瓷盘上施彩的。

康熙时还有一种宜兴紫砂胎画珐琅器,现多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当时称为“宜兴胎画珐琅”,造型有执壶、提梁壶、盖碗、盖盅等。装饰题材多为花卉。有直接在紫砂胎上彩绘的,也有的可能是考虑到紫砂胎不象白瓷那样细腻光滑,就先在胎上涂抹褐色彩作地,然后再进行彩绘,褐色彩的颜色不仅酷似于紫砂的颜色,而且使器物表面的光泽增强。这种褐色彩仅施于器物外壁,器内则无。

康熙时瓷胎画珐琅的款识均署在器物外底,大多为“康熙御制”四字双行红色或蓝色图章式堆料款,围以双方框,框线外粗内细。个别的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紫地珐琅彩缠枝莲纹瓶,外底阴刻“康熙御制”四字双行款,外围阴刻单线方框。也有个别器物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画珐琅莲花纹菱花式盘(永乐白瓷胎),外底虽也署“康熙御制”四字双行红色堆料款,但外围的不是双方框,而且双线圆圈,圈线外粗内细。至于康熙朝宜兴胎画珐琅器外底所署款识,一般为“康熙御制”四字双行黄色堆料款,外围双线方框,个别的如台北故宫博物馆收藏的宜兴胎画珐琅四季花纹茶壶,外底所署黄色堆料款“康熙御制”四字作“上下左右”排列,外围海棠花式双线框。宜兴胎画珐琅用黄色珐琅料写款,可能是因为黄色能与褐色地形成鲜明对比的缘故,而若以褐色地衬托红或蓝色料款则不够鲜明醒目。

上面已经谈到,康熙晚期创烧的珐琅彩瓷器,主要是追求铜胎画珐琅的效果,大多是在“反瓷”上涂成色地来衬托图案花纹。但此时也出现个别直接在白瓷上彩绘的画珐琅瓷器,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中即有康熙时在永乐白釉暗花菱花式盘上直接施彩的画珐琅瓷器。这种画珐琅瓷器虽失去色地画珐琅的华丽感,但却呈现出清新典雅的艺术效果。这为雍正、乾隆时期大量生产这种在白釉上直接施彩的珐琅彩瓷器奠定了基础。

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器

雍正时期,雍正皇帝对珐琅彩瓷器的生产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并提出颇为严格的要求。雍正元年(1723年),随着宫廷造办处人员的扩充,以及在雍正帝最信赖的怡亲王(雍正帝的十三弟允祥)的主持下,珐琅彩瓷器的生产在造办处珐琅作积极展开。但从清代档案记载看,雍正六年以前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进展缓慢,雍正帝对此也不甚满意。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珐琅彩料需依赖西洋进口,数量有限,必须谨慎使用,不得有误损所致。如清雍正《广东通志》卷五十八记载:“西洋国……雍正四年五月复遣使进贡……各色珐琅彩料十四块。”又如《活计档·清档·雍正记事杂录》载:“雍正二年二月四日,怡亲王交填白脱胎酒杯五件,内二件有暗龙。奉旨:此杯烧珐琅。钦此。于二月二十三日烧破二件,总管太监启知怡亲王。奉王谕:其余三件尔等小心烧造。遵此。于五月十八日做得白瓷画珐琅酒杯三件,怡亲王呈进。”

从雍正皇帝的贵戚重臣年羹尧的奏折中,也可了解此时珐琅彩瓷器的烧造情况。如“雍正二年二月初九日,由驿斋到御赐新制珐琅管双眼翎二支,单眼翎十支……”。对这些翎管,年羹尧在二月十二日的谢折里称:“……臣伏覩珐琅翎管,制作精致,颜色娇丽,不胜爱羡,谨缮摺恭谢天恩,更恳圣慈,如有新制珐琅物件,赏赐一、二,以满臣之贪念。臣无任悚惶之至。雍正二年二月十二日具。”在年羹尧的折子上,雍正皇帝在“以满臣之贪念”这句话的“贪”字旁朱笔画圈,在折尾空白处,雍正帝的朱批曰:“珐琅之物尚无暇精致,将来必造可观。今将现有数件赐你,但你若不用此一‘贪’字,一件也不给你,得此数物,皆此一字之力也。”其中“珐琅之物尚无暇精致,将来必造可观”这句话,说明雍正帝对珐琅彩瓷器的发展充满信心。

年羹尧在得到这次赏赐之后,于这年的二月三十日、三月初三日、四月十一日、四月二十二日,又接二连三地被赏赐以珐琅彩瓷器。如雍正二年四月二十四日,年氏在上疏的奏折中说:“(雍正二年)四月二十二日由驿斋到御赐臣仿珐琅茶杯两匣,臣叩头祗领讫。伏覩此种窑器,颜色清丽,制作精雅,实不让前代之五彩佳品也!岳钟琪于四月十五日领兵进剿番贼,俟其事后回宁,臣当宣旨赏给四个另行谢恩外,所有感激微忱,谨缮摺恭谢以闻。雍正二年四月二十四日具。”虽然此时雍正皇帝频频用珐琅彩瓷器赏赐重臣,但直到雍正四年,雍正皇帝对珐琅彩瓷器的生产情况并不满意。如清代档案记载,“雍正四年八月十九日,郎中海望奉旨:此时烧的珐琅活计粗糙,花纹亦俗,嗣后尔等务必精细成造。钦此。”

雍正六年以后,在雍正皇帝的直接干预下,随着造办处自炼珐琅料的成功,和愈来愈多的宫廷书画家参与珐琅彩瓷器的绘画和写字,珐琅彩瓷器的生产遂取得较快发展。从当时造办处档案记载来看,雍正六年,造办处新炼的珐琅料有月白、白、黄、浅绿、亮青、蓝、松绿、亮绿、黑等九种颜色。新增珐琅料有软白色、香色、淡松黄色、藕荷色、浅绿色、酱色、深葡萄色、青铜色、松黄色等,共九样。造办处自炼珐琅料的成功,不仅摆脱了珐琅彩瓷器生产因依靠进口料而可能产生的捉襟见肘的窘态,而且新增加的彩色品种亦可使画珐琅人在表现物像时更加得心应手。据造办处档案记载,当时的宋七格是负责炼料全部工作的,邓八格是具体操作的,胡大友是吹釉的,吴书是技术人员。另外,怡亲王允祥、郎中海望、员外郎沈崳和唐英等主要负责管理。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英,据档案记载,雍正六年正月初九日,内务府造办处召募各作匠艺人十三名,由员外郎沈崳、唐英启怡亲王,发给每人每月二两银。接着“正六年二月二十二日,柏唐阿宋七格等奉怡亲王谕:着烧炼珐琅料。遵此。于本日员外郎沈崳、唐英说:‘此系怡亲王着试烧珐琅料所用钱粮物料,另记一档,以待试烧完时,再行启明入档。’本日送交柏唐阿宋七格。”雍正六年七月,唐英曾为画珐琅人林朝楷因病不能工作一事启奏怡亲王,即“雍正六年七月十一日,员外郎唐英启怡亲王,为郎世宁徒弟林朝楷身有痨病,已递过呈子数次,求回广东调养,俟病好时,再来京当差,今病渐至沉重,不能行走当差等语。奉王谕:着他回去罢。”到了雍正六年八月唐英便被派往景德镇御窑厂佐理陶务。由于唐英供职内务府多年,在珐琅彩瓷器的烧造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对雍正皇帝的审美趣味和宫中生产珐琅彩瓷器需要什么样的白瓷胎亦了如指掌,因此他到景德镇后,向宫廷造办处提供了大量供烧珐琅彩瓷器用的白瓷胎。

从造办处档案记载看,雍正三年至五年,画珐琅人有宋三吉,是景德镇画瓷器的工匠。还有张琦、邝丽南,是广东画铜胎珐琅器的工匠。而从雍正六年开始,即有贺金昆、戴恒、邹文玉、汤振基、谭荣等一批画院画家参与瓷胎画珐琅工作,其中画得好的曾多次得到雍正皇帝的赏赐。如“雍正十年十月二十八日,司库常保、首领李明久奉旨:珐琅画青山水甚好。钦此。于十二月二十八日,柏唐阿邓八格、宋七格来说,内大臣海望谕:邹文玉所画珐琅,数次皇上夸好,应遵旨用本造办处库银赏给十两。遵此。”从造办处档案记载看,雍正皇帝十分欣赏用单一料彩绘制的水墨及蓝色山水两个珐琅彩品种。至于为珐琅彩瓷器书写底款者,从档案记载来看,应是原武英殿修书处的写字人,后调到造办处效力的徐同正。而雍正珐琅彩瓷器上的诗句,多为戴临题写。戴临为武英殿待诏,档案记载雍正皇帝多次降旨,命戴临在珐琅彩瓷器上题写诗句。如“雍正九年四月十七日,内务府总管海望持出白磁碗一对,奉旨:着将此碗上多半面画绿竹,少半面着戴临选诗句题写,地章或本色配绿竹,或淡红色、或何色酌量配合烧珐琅。钦此。于八月十四日画得有诗句绿竹碗。”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八年唐英奉旨所编《陶冶图编次》(凡二十则)上的文字说明,也是由戴临书写的。

唐英到景德镇御窑厂后,除了向造办处提供白瓷以外,还推荐画画人到造办处供职。如“雍正七年闰七月初九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怡亲王交年希尧送来画珐琅人周岳、吴士琦二名……于本月初十日将年希尧送来画珐琅人所食工银一事,郎中海望启怡亲王。奉王谕:暂且着年希尧家养着,俟试准时再定。钦此。”当时负责淮安关税务的年希尧只是遥领景德镇窑务,这些画画人名义上是年希尧送来的,实际上是由唐英挑选的。唐英本人就是画家,经他挑选的画画人,善画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具备在瓷器上绘画的丰富经验,这些人进入造办处后,经与宫廷画家切磋配合,使珐琅彩瓷器的生产日趋精进。

从传世品看,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器除了少数如康熙朝珐琅彩瓷器那样以色地装饰外,大多是在洁白如雪的釉面上直接彩绘。器物造型有瓶、碗、盘、碟、盅等,均隽秀典雅,胎体轻薄,有的达到半脱胎的程度。这些白瓷胎除了极个别为清宫收藏的明代永乐白瓷外,绝大多数是由当时景德镇御窑厂特制提供。其中雍正七年一次就提供四百六十件,是历次当中最多的一批,这就是档案记载的“雍正七年二月十九日,怡亲王交有釉水瓷器四百六十件,系年希尧烧造。郎中海望奉王谕:着收起。遵此。于本日将瓷器四百六十件交柏唐阿宋七格讫。于七年八月十四日,烧造得画珐琅瓷碗三对,画珐琅瓷碟二对,画珐琅瓷酒圆四对。九月初六日烧造得画珐琅瓷碗二对……”。

雍正珐琅彩瓷器在图案装饰方面,一改康熙珐琅彩只绘花卉,有花无鸟的单调局面,大量出现描绘院画风格的花鸟、花卉、竹石、山水等图案,画面空白处题以书法极精、内容文雅的相应诗句,而且诗文的引首都有一方朱文闲章,句末则有或两方皆朱文、或上为白文下为朱文的闲章。雍正珐琅彩瓷器真正成为制瓷工艺与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

雍正珐琅彩瓷器的外底均署年款,以蓝料彩“雍正年制”四字双行宋錾体印章式款最为多见,款外围以双方框,框线外粗内细,极其规整,很像是用刻好的图章印上去的。也有少数器物署上述同式款,但无边栏。雍正珐琅彩瓷器也有署青花款的,所见有“雍正御制”四字双行外围双方框和“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圆圈。青花款只能在施釉前书写在瓷胎上。200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一件雍正蓝地珐琅彩花卉纹“万寿长春”浅碗,四字分别题写于外壁四个花朵的中心,外底青花双方栏内署“雍正御制”四字双行款。

雍正珐琅彩瓷器上大都题写五言或七言诗句,一般为两句,也有题一句的。其内容常与所绘纹饰题材相呼应。如:

画山水题“树接南山近,烟含北渚遥”或“一江绿水浮岚影,两岸青山夹翠涛”。

画燕子题“玉剪穿花过,霓裳带月归”。

画兰花题“云深瑶岛开仙迳,春暖芝兰花自香”。

画牡丹题“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绣云”。

画莲花题“妆凝朝日丽,香逐晚风多”。

画芙蓉桂花题“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

诗句均为行草书体,笔画流畅,与器形、纹饰相配,相得益彰。

诗句的迎首和末尾均配以内容文雅的闲章,章之形状有椭圆形的、也有长方或方形的,用料有矾红和胭脂彩两种,矾红印较平滑,颜色接近橙红色,胭脂彩印则有凸起感。绝大多数器物上诗句迎首钤一印,末尾钤两印,也有少数器物上的诗句迎首无印,而只在句末钤印。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迎首“佳丽”,句末“金成”、“旭映”。图章内容与所绘图案亦有关系。清末寂园叟撰《陶雅》曰:“乾隆朝画古月轩彩之金成字彤映者,亦人名耶。有胭脂水小篆印文在。”显然,寂园叟将“金成”、“旭映”当成了人名,当属望文生义。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

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器的艺术水平总的来说要逊于雍正时期,这或许与宫廷珐琅作内人员更替和缺乏有关。据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元年三月十七日,首领吴书来说:乾清宫总管苏培盛交小太监何德禄、王成祥、杨如福、魏青奇四名。传旨:着给珐琅作学烧珐琅。钦此”。“乾隆元年四月十四日,催总默参峨为画珐琅人不足用,另欲将画珐琅人张维奇情愿进内当差,照例行取银粮,每月工食银五两,二、八月衣服银十八两,回明内大臣海望、监察御史沈嵛、员外郎三音保准行。记此”。这两则资料说明,乾隆元年造办处珐琅作即因缺人而进新人。

乾隆时珐琅彩瓷器所用白瓷胎仍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如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元年五月初二,太监毛团传旨:着海望寄信与员外郎唐英,另将烧造珐琅之白磁器烧造些来。钦此”。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器的彩绘和烘烧,大量的是在北京宫廷造办处的珐琅作内完成。但也有例外,如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太监高玉交磁器一百七十四件。传旨:交与烧造瓷器处唐英……再五彩珐琅五寸磁碟一件,五彩珐琅暗八磁碗一件,收小些,亦烧造。钦此”。很显然,上述五彩磁碟、磁碗是在景德镇御窑厂完成彩绘、烘烧这两道工序的。

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器的装饰题材较雍正时更加丰富,除山水、花卉、花鸟外,还有中国或西洋人物,以及受西方“洛可可”艺术风格影响的各种洋花图案。新增的各种色地、色地开光、色地轧道珐琅彩瓷器,图案繁复,不留空白,不题写诗句。雍正时盛行的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白地珐琅彩瓷,此时继续生产,所题诗句和所用闲章与雍正时大同小异。如:

画月季、竹石题“劲节亭亭千尺绿,芳枝长占四时春”。迎首用“翔彩”朱文闲章,句末用“彬然”白文闲章、“君子”朱文闲章。

画石榴、黄鹂常题“新枝含浅绿,晓萼散轻红”。迎首用“佳丽”朱文闲章,句末用“金成”、“旭映”皆朱文闲章。

画山水风景常题“浦净渔舟远,花飞樵路香”。迎首用“寿如”朱文闲章,句末用“山高”白文闲章、“水长”朱文闲章。

关于乾隆珐琅彩瓷器的年款,凡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珐琅彩瓷,一般为“乾隆年制”四字双行蓝料彩印章式宋椠体或楷体款,围以外粗内细的双线方框,框线也有个别内、外粗细基本一致的。器之较小者,如小瓶、小杯等,由于底部署款之空间狭小,所署蓝料彩四字双行宋椠体或楷书款则不加框栏。有一种蓝料彩四字双行篆书款,外围双线方框,框线外粗内细,多见于瓶类器上,由于这种器物所绘图案较繁密,故没有题诗和闲章,器内和足内均施松石绿釉,款署于松石绿釉地上。

原清宫收藏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最集中的地点是乾清宫东庑端凝殿左右屋内,共有400件,每一件或两三件盛一木匣,匣内糊囊,匣盖上刻填色品名,名曰“瓷胎画珐琅”。其中的300多件于1933年古物南迁后离开故宫,1949年被运往台湾,剩下的40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零散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私人手中的珐琅彩瓷器应是晚清流散出宫或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

五彩瓷·珐琅彩·粉彩瓷


五彩始自明宣德甚至更早。由于明代釉上彩中缺少蓝色,因此须同釉下青花相结合,形成青花五彩,单纯的釉上五彩很少。康熙时成功地烧出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凡是需用蓝色的地方,不再借助于釉下青花,而能以纯粹的釉上多种色彩来表达有红、绿、黄、蓝、紫、黑、金等,色彩鲜艳夺目,便捷而效果好。

康熙五彩又称"硬彩"。因其使用时代留下的旧彩料,釉彩看上去有坚硬感,釉面上有闪浆变幻的"蛤蜊光",釉彩外的白地上也有彩虹似的光晕。纹饰比较注意造型的准确和传神,采用勾勒填彩的方法,无浓淡阴阳之分。在传世的康熙五彩中,官窑出品仅有碗、碟之类的小件器物,器型丰富、题材广泛、色彩艳丽的五彩器多为民窑所制。康熙民窑五彩绘画风格多模仿各名家笔法,人物类陈老莲,山水取王山谷,花鸟似华秋岳,画面气势宏大,传世的左传故事大盘径逾三尺,人物多至二百余人。

康熙五彩仿品极多,应注意鉴别:康熙盘、碗、瓶、罐类的器底一般均能见到明显旋纹痕及黑疵;器物画面的彩料周围有一圈闪亮的"蛤蜊光",尤以蓝彩周围为甚;由于模仿明末画家陈老莲风格,人物脸部都不端正,凡十分端正的人物开相属于后仿,脸部只勾轮廓线,一般并不填色;瓶罐之类器物底足,往往有二层台硬折角。

雍正时五彩趋淡雅,绘画笔法纤细圆柔,画法上吸收粉彩多层次的方法,纹饰由繁入简。一些官窑五彩胎骨洁白坚致,修胎规整,风格似珐琅彩。雍正后期至乾隆,五彩已被粉彩代替。乾隆以后五彩偶有生产,但少见精品,唯晚清光绪仿制的康熙五彩能形神兼备。

2.珐琅彩

珐琅是一种玻璃质,加入各种金属氧化物后烧制,会呈现不同颜色。珐琅在明初永乐时传入中国,当时用于铜器,以景泰时的宝石蓝色最好,故称景泰蓝。

康熙后期吸收了西洋瓷画珐琅的做法,发展成珐琅彩瓷这一新品种,称瓷胎画珐琅或料彩,俗称"古月轩"。西方称之为"蔷薇彩瓷"。因釉彩厚而堆起,故又称"堆料"。珐琅彩除康熙有一部分用宜兴紫砂胎外,都用景德镇烧制的内壁上釉外壁露胎的细白瓷。釉色有十多种,各种釉彩都异常嫩鲜娇柔。珐琅彩烧成的器物由于彩料较厚,花纹凸起,富有立体感。装饰花纹主要是花卉,画面瑰丽,华美绝伦,为宫廷御器,皇宫独享。故产量不多,传世品更少,向被视为稀世珍宝。

雍正的珐琅已不用彩料铺地,改在白色素瓷上作画,题材增加了花鸟、山水、竹石等,在画上配相应诗句,书法精妙。雍正时的水墨和蓝彩山水珐琅彩是非常成功的杰作。

乾隆珐琅彩用清宫造办处库存的上等填白(甜白)瓷胎,有些胎上还有暗花,采用"轧道"、"锦地开光"的方法,使器物富丽华贵之极。乾隆珐琅彩除传统装饰纹样外,还大量吸收西方油画上的技法。因此,这些珐琅彩又称洋彩。在题材上,亦出现了《圣经》故事、西洋美女、天使、婴儿、风景等西洋画的内容。

珐琅彩在嘉庆初已停止生产。清末民初有仿清三代的珐琅彩,几可乱真。

3.粉彩

粉彩是在珐琅彩的基础上形成的。画纹饰时在轮廓内填上一层玻璃白和铅粉,加彩后用水或油渲染,使颜色形成深浅不同的层次。由于粉彩的釉彩中渗入了粉质,产生乳浊效果,使色彩有柔和淡雅之感。釉彩都是淡红、淡绿等清丽的色泽,与康熙五彩即硬彩完全不同,故又称软彩。这种方法创造了许多中间色调,釉彩颜色比康熙五彩更多,增强了艺术效果。

粉彩始创于康熙,极盛于雍正。康熙粉彩制作较粗,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胭脂红,其他色彩仍沿用五彩的制作,目前主要发现有两个品种: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绿、黄、紫三彩词上加有胭脂红(金红)彩。

雍正粉彩非常精美,采用了中国画中花卉的没骨画法,所绘花鸟虫草浓淡相间,栩栩如生,其精者能做到"花有露珠,蝶有茸毛"。又因雍正瓷胎质洁白坚致,釉汁匀净厚润,使雍正粉彩娇艳柔美,亭亭玉立。

乾隆粉彩运用"轧道"工艺,即在器物上先刻划花纹,再加绘图案,有"锦上添花"之称。又运用金粉勾勒绘声绘色纹或口足涂金,都使器物看上去浓艳豪华,金碧辉煌。

嘉庆、道光、咸丰的粉彩釉色不及乾隆鲜艳。制作还是相当精美。同治、光绪、宣统的粉彩器较前浓艳,其中题"体和殿制"的器物彩色尤为鲜亮,但纹饰平板呆滞的较多。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珐琅彩瓷历史》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珐琅彩瓷历史》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珐琅彩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