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瓷器青花碗 > 导航 >

明宣德青花高足碗

明宣德青花高足碗

古代瓷器青花碗 明宣永乐青花瓷器鉴别 大明宣德瓷器开片鉴别

2020-10-14

古代瓷器青花碗。

顾建中先生喜欢收藏瓷器,对碗特别有兴趣,且愿意与大家分享。从本期开始,我们的专栏又多一个“建中聊家藏”。

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宣德青花瓷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青花瓷名品之一。《景德镇陶录》讲到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宣德青花瓷到底贵在哪儿呢?比较而言,从胎体上讲达到精密细腻;从胎质上看达到洁白坚硬;从釉面上摸达到肥厚滋润。施釉的地方,光泽柔和、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釉中如用高倍放大镜仔细观看,气泡密集,大小不一。宣德官窑青花瓷绘制纹色所用的颜料以进口料为主,来自波斯,也称苏麻离青。用进口料绘制的纹饰,呈色像宝石蓝,有铁锈斑,并有晕散现象。

多年的青花瓷收藏经历, 家中也有几件青花瓷精品,这里与藏友聊的是一件明代宣德青花高足碗。如图所示,其藏品的特点:高17.7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7.5厘米。碗壁外围模印有两条腾飞的行龙,高足碗的碗足至碗身的下半部,绘有寿山福海纹饰,碗口一周写有46个梵文,碗心中间有一大字梵文。在碗口外壁最突出的部位书写“大明宣德年制”青花官窑款。款字笔法模仿晋唐小楷,笔法遒劲有力。从此件藏品的整体来看,采用模印龙纹,配上青花云彩,龙首威武昂扬,须发向上直立,龙身舒展修长,精进勇猛,很能体现出宫廷的威严。辅助的纹饰采用写实手法,海水起伏翻腾,汹涌澎湃,海水之中,山纹凸显。主体纹饰与辅助纹饰的相互呼应,更显宣德青花瓷的气势非凡。

宣德青花瓷作为古代艺术精品,名声显赫,散发出光彩夺人的艺术魅力,是瓷器藏友梦寐以求的收藏对象。我作为青花瓷收藏爱好者,能得到此件藏品,实属三生有幸。

精选阅读

雍正青花碗


清代的青花瓷,当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负盛名。特别是雍正一朝,虽然只有短短13年时间,但在瓷器制作上的造诣却是很高的,其中青花瓷的秀雅妩媚、文静柔美更是一绝。深受人们的青睐。

这件雍正时期的青花瓷碗,就具有上述特点,该碗通高5厘米,径9厘米,底径3.5厘米,口沿尖唇微撇,腹的弧度较小,腹部一面饰有缠枝花纹,浅圈足,足底署有青花“内府”二字款,整个造型朴质淳厚,制作精细,胎质细腻,釉色清新,蓝白两色,对比鲜明,每当夜幕降临时,放置在灯光下观看,一种玲珑剔透感油然而生,真可谓蓝如云、薄如纸、轻如絮,令人爱不释手。

碗底款“内府”二字,据考证,“内府”在我国唐代折冲府即有内府、外府之分,相沿称之为内军、外军,内府卫士规定应由五品以上官吏的子孙充当。《周礼天官内府》云:“内府掌管九贡、九赋、九功之货贿、良兵、良器,以待邦之用。”故后称皇室里的物品同为内府之物,如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云:“内府殷红玛瑙盘,婕妤传诏才人索。”足见内府之器物的珍稀程度。故这件雍正时期“内府”款的青花瓷碗的收藏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清雍正时期的青花瓷器究竟具有哪些特点?据笔者多年来的实践体会,可从以下几方面看:1.胎质较细、较薄、较白,一般为器底无胎痕的泥鳅背;2.釉色比康熙时较松、较嫩,往往白中泛青,一反康熙时浓菁,仿宣德而无晕染,花卉线条较细,色略淡雅;3.造型丰富多样,多为碗、碟、瓶、壶等生活用品,圈足多矮而平直,特别是碗的壁弧度较小,比较方正,富有淳厚的风格;4.纹饰,总的是由华丽趋向纤柔、淡雅、清新的韵味,多动物、花卉等。

宣德青花的历史与审美


 越南巧遇宣德青花砚滴

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现担任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山东地区分会会长的陈玉泉,常去国外淘古玩。2007年1月,他在越南胡志明市一家古玩店发现了一件青花鸳鸯砚滴,陈先生拿起砚滴在手中把玩了许久,发现无论从胎质、造型工艺还是青花发色上看,均符合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器特点,且应是官窑之作,但他心里也犯嘀咕,“怎么没有款呢?”。

陈玉泉认为,从专业角度看,凡是明朝宣德年间官窑出产的瓷器,都应写有款识,所谓“款识”就是瓷器上应该写有当朝皇帝的年号的标记,鉴定经验又告诉他,宣德年间的瓷器通常落款较为随意,有“宣德器款遍全身”之说。于是他看了好多遍,仍未发现有款识。

通过咨询得知,这件器物为当地一收藏家旧藏,藏家去世后,店主从其家人处购得,也没发现此器上的款识,现开价800美金,陈玉泉觉得要真是宣德的东西不该这么便宜,因为在几年前的苏富比(微博)拍卖会上,宣德官窑的砚滴曾拍出百万身价,他将信将疑地跟老板砍价,但这老板倔得很,硬是分文不降,陈玉泉赌气之下就走了。之后陈玉泉又多次去往胡志明市,每次都去看那个物件,但老板依旧不还价。

就这样僵持到当年年底,陈玉泉又再次前往此间古玩店。他刚推门进店,就瞧见两个欧洲人正拿着那个砚滴观看,说来也巧,由于光线和角度的问题,他猛地看出“鸳鸯”翅膀底隐约有类似款识的文字。于是趁着欧洲人放下砚滴的空档,他一把拿过砚滴,借着阳光仔细一瞧,“大明宣德年制”的官窑款隐约可见。

陈玉泉先生这次没再还价,立即付款把宝贝纳入自己囊中。

珍贵的宣德官窑青花瓷

陈玉泉近日在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山东分会接受记者采访时,把这件鸳鸯砚滴拿给记者看。

“这个一看就是明早期典型进口钴料。”陈玉泉所指的进口钴料便是烧制青花瓷的矿料——苏麻离青,这种矿料非常稀少,由于其发色浓艳、沉稳,曾在阿富汗、印度地区曾经用来做佛头发髻的染色之用,“明朝早期烧制官窑青花瓷用的进口钴料多为郑和下西洋时从国外买来,这种颜料的使用大多用于明成化之前,到正德朝也偶有出现,之后便绝迹了。”

这只青花鸳鸯砚滴体积很小,长度仅九厘米,在翅膀处隐约有类似字迹的线条,陈玉泉介绍说,这是青花瓷的晕散效果所致,在明朝洪武皇帝之前中国是没有真生意义专为皇家烧制瓷器的官窑贡瓷,大都是“有命则烧,无命则止”,所以落官窑款识极少,大部分都是“金玉满堂”之类的吉语款。目前学术界公认官窑款识真正出现是明朝永乐时期,但极不成熟,此种写年代款识的制度确立并大量出现是在宣德年间,但是这个时期官窑瓷器有“器款遍全身”的特点,无论底部、腹部、颈部,哪都能写,直到明朝成化年间款识习惯才形成,虽器身还有继续写款的现象出现,但绝大多数都固定写在器物底部,逐后便形成定式。

陈玉泉说,全世界当时出产青花瓷的地方只有江西景德镇,以及云南的玉溪窑及建水窑。元末明初时,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用兵三年,把景德镇的窑全部毁坏了,部分窑厂和工匠迁移到了越南,在明景泰年间渐渐形成了另一窑场安南窑。

另一方面,由于越南曾经是中国的附属国,中国当时一直派遣官员驻扎当地,所以在越南能买到许多当时官员私藏的瓷器,品相非常好,基本上都是仿中国的龙泉窑,仿青花五彩。所以行家们经常会去越南淘宝。

陈玉泉介绍说,这个青花鸳鸯砚滴之所以稀有,还在于它是宣德年间的官窑之作。“鸳鸯图案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的一些瓷器上,到了元代人们特别喜欢鸳鸯,但立体造型的鸳鸯从明朝宣德年间才出现。另外,明代官窑和清代不同,明代官窑生产的瓷器残品是不许出厂的,要就地砸掉掩埋,而清代官窑出产的瓷器在皇室挑选之后,剩下的都可以做为商品在市场上交易。所以宣德年间的官窑瓷器尤其罕见。”

鉴别青花瓷要三看

陈玉泉介绍说,分辨青花瓷的真伪,首先要看瓷胎。“一般底部都不上釉,最多刷一层浆,是护胎用的。宣德年间景德镇的瓷器底一般是细沙底,如果底部落款就可能有釉,因为瓷胎用的是官土——麻仓土,所以应该非常洁白细腻,具有油脂性,胎质极其细腻。”

第二点是看釉面,他说:“宣德年间生产的青花瓷釉面,从侧面看是有橘皮纹的,脂分很肥厚,表面有少许晕散,而且青花一定要高洼不平,个别有锡光现象,外面要有一层亮光,而且应该泛蓝较多,泛绿色和铁斑较少。”

陈玉泉表示,使用进口料和国产料的青花瓷发色有很大区别,“进口料青花高钴、高铁、低锰,所以发色泛蓝,而国产料高锰、高铁、低钴,所以泛铁斑多、泛绿多,泛蓝少”。虽然现代化学配方也可以将色料的化学成分配比得与进口料非常接近,但陈玉泉认为,由于仿制品没有脂分,缺少蜡质光泽,外表会有一层玻璃亮光,橘皮纹也比较生硬,而且青花高洼不平,发色显得很死,没有像水墨画中的色彩渲染过渡。

为何仿制品会出现这些缺陷?陈玉泉介绍说,古代窑厂烧瓷器都是用木柴,把要烧制的瓷器用匣钵罩住,然后放进窑里烧。这样烧的话要花费3到5天,时间很长,而且古代烧制瓷器是用减火发,就是往窑内续柴量越来越少,以此来降温,通过逐渐的降温来使青花颜料中锰、铁、钴、铅等微量元素发生化学反应,这是个还原过程,只有这样青花的颜色才能出来。而且这样烧出的瓷器具有很强的油脂性,不像新烧的瓷器出现“贼光”,现代瓷器烧得都比较急,用电烧,温度一下子就烧得很高,这样烧把瓷器里面的气泡都烧没了,没有气泡就没有折射了,油脂似的光泽就出不来了。

另外,要看造型是否准确,陈玉泉认为老的东西近看不是很细腻,但从远处看感觉特别好,“线条流畅自然,很舒展。而假的是越看越不美,远看不传神,因为在制作的过程中掺杂了太多模仿的痕迹,所谓“相由心生”,一件艺术品与它的作者的心是相通的。而且真的东西上往往有传世痕,就是玻璃质老化的痕迹。”

明早期青花之宣德蟋蟀罐


明初青花一说就是永宣,按照一般人的思路,都会认为永宣是父子关系—永乐宣德。实际上,永宣是祖孙关系,中间还有一个洪熙。宣德的父亲仁宗在位只有一年,年号洪熙,因为时间短暂,所以一般不学历史的人很容易忽略这段。

一般的说法是“永宣不分”,永乐瓷器和宣德瓷器非常接近,尤其不带年款的,不是专家分不清楚,看着都差不多。专业人员很容易把永宣瓷器分清楚,但非专业的人没有必要分清它,知道是明代早期的青花足够了。

宣德在位10年,38岁的时候去世。他在位时是明朝的盛世。宣德皇帝雅好艺术,喜欢绘画,大名鼎鼎的宣德炉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因为有雅好艺术的宣德皇帝,才有了宣德瓷器的辉煌成就。乾隆皇帝就非常欣赏宣德瓷器。比如有一件极为特殊的青花瓷器,是御用的礼器,佛教做道场的时候使用,瓷器上面写着古印度的梵文,还有“大德吉祥场”五个汉字,意思是消灾去难,吉祥如意。乾隆皇帝非常喜欢这件宣德青花,他让宫廷画师丁观鹏画了一幅《鉴古图》,把这件宣德青花画在图上,搁在自己身旁,表明他对这件东西的酷爱。

宣德皇帝有点儿小毛病,喜欢玩。宣德的政权来得比较容易,到了他这儿,不需要再创业,守着就可以了,所以他非常喜欢玩。史书记载他“雅好词翰”,“精于绘事”,“酷好促织之戏”。前两条大家都不怀疑,因为宣德有很多画作存世,今天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有,画得虽然幼稚,但看着很有意思。那么最后一条呢,很多人不信。“促织”就是蟋蟀。宣德皇帝酷爱斗蟋蟀,出于晚明笔记,所以便出现了蟋蟀罐。

宣德青花蟋蟀罐的传世品非常罕见,过去见到时,还不知道是蟋蟀罐,全世界只有零星几个。据说宣德死后,他母亲张太后当场下令,把他所有玩儿的东西全砸了。明人李贤在《天顺日录》中有明确记载。台北“故宫”有1000多件宣德青花瓷器,是全世界收藏最多的地方,可一个蟋蟀罐都没有。

结果还是有人来揭开这个谜底,就是我们的考古专家。1993年,景德镇出土了一窝青花残片,把这些残片攒起来,就是宣德时期的蟋蟀罐,一共21件,一看就是故意砸的。蟋蟀罐的成堆出土,证明史书记载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宣德青花蟋蟀罐现在在收藏品市场上可谓价值连城。

珍稀的元青花动物纹碗


在我个人的瓷器藏品中,收到的各朝各代的碗有几百只。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碗比较多,唯独元青花碗要想收到一只品相完整的难度极大,很长时间,我都在努力寻找。

有一次机会来了,在本市一家古玩店,柜台里放了不少古碗,有一只青花碗引起了我的注意。碗不大,碗心绘有我从未见过的动物图案,碗外壁绘有两条龙纹,胎体厚重。凭直觉和经验,是一只我梦寐以求的元青花碗,和店主谈好价格,立马拿下。回家查找有关资料,对照手中的元青花标本,确认是一只元青花碗。当时那兴奋之情,难以言表,它终于填补了我藏品中的空白点。

这只青花碗口径14厘米,高6.5厘米,足径6厘米。通体施卵白釉,碗心绘制一幅非常有趣的图案:一只长着象头豹身的动物在山路上奔跑,头顶上飘着一朵如意祥云。(图一)碗的外壁,绘有两条挥舞着龙爪的行龙在追逐火球,气势非凡。(图二)碗口里外都绘有卷草纹,碗的底足未施釉。露胎的地方在中心位置有凸出部分,形同脐眼,这是元代瓷器典型特征之一。

碗心绘制的动物图案,从它们的寓意就可以知道古人想要表达的东西。象,是目前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它性情温和柔顺,安详庄重。象还代表太平盛世,因此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太平有象”“万象更新”,表达了人们祈望国家安定祥和,人民富裕安康的良好愿望。豹谐音“报”,与象结合起来,报平安;报吉祥,可见古人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

有关龙纹,元人绘制的多凶猛。龙细颈粗身,张口吐舌,怒发冲冠,三爪居多。古人形容绘龙者:得神气之道,神犹母也,气犹子也,以神召气,以母召子,孰敢不致。所以上飞于天,下潜于渊,人不可得而见。画者推其形貌,头似蟒,身似蛇,鳞似鲤,爪似鹰。故这时期绘出的龙有腾空、行走、翘首、回望等多种形象,大有叱咤风云、不可一世之感。

元青花的收藏热,也就是近二三十年的事,在以往的文献中提及元青花甚少。随着人们对元青花的进一步研究,特别是手中有这方面实物或残器标本的藏友,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元青花定会绽放出更加鲜艳夺目的光彩。

明代宫碗上的青花鉴赏


碗亦作“(左土右宛)”、“(左木右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饮食器。新石器时代裴李岗、磁山、河姆渡、仰韶、龙山等文化遗址,以及商周战国的遗址墓葬中均有出土;泥制陶制,器型基本上和现代的碗相似,大口深腹、平底、圈足。商至战国有原始青瓷制品,汉以后均为瓷制。有饭碗、汤碗、菜碗、茶碗、酒碗等不同用途的碗。碗的底足时代特征很强,汉至隋代以平底、假圈足为典型,唐代多平底及壁形、环条形底足,五代以后多圈足。器型有海棠式、斗笠式、墩子式、鸡心式、草帽式等。明朝宣德年间出现一种口沿外撇,腹部宽深,外观端重而又实用的碗称“宫碗”,这种优美的形制几乎贯穿整个大明朝,真是异常精美。

青花瓷器经过唐、宋缓慢的发展,到元朝时蒙古军队在征服西亚各国的征战中,同时缴获了大量的当地青花陶器。这些外来统治者们被西亚陶器上的斑斓花纹所倾倒。其后,他们又在灭亡宋朝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中国瓷器,再一次被中国瓷器的坚硬质地和如玉的釉色所折服。于是,统治者们突发奇想,将西亚青花和中国瓷器结合在一起,岂不妙哉!相传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了。有史料记载,元代统治者派往景德镇监督瓷器生产的最高官员就是色目人(伊朗人)。在蒙古帝国对外扩张的初期,色目人是蒙古的敌人,遭到无情屠杀和镇压,当他们被征服后又反过来一起攻打宋朝。南宋灭亡后有大批色目人涌入内地,或当官,或经商。他们不远万里把波斯的优质青花原料苏麻离青和工匠带到景德镇,制造出了举世瞩目的元青花。

青花瓷器的烧制成功,是我国制瓷史上浓墨重彩划时代的重大成就,它结束了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局面,刻画、印模的装饰技法退居次要地位,从此瓷器生产跨入彩绘装饰为主的新时代,成为元代以后瓷器生产的主流产品,成为我国当时重要的手工业的支柱产业。

明代以后,“天下窑器所聚(《二酉委谭》),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景德镇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浮梁县境内的麻仓山以及附近星子、乐平、婺源、余江和波阳等县尽是丘陵地带,蕴藏着大量的高岭土,瓷石、釉果和耐火土一类矿物。这些制瓷原料不但杂质含量少,工艺性能好,适宜于制造高级瓷器,而且蕴藏量极为丰富。景德镇及其四乡山区,盛产松木和其他杂木。松木火焰长,烧瓷最为合适,为烧窑提供丰富的燃料。很多瓷窑设于昌江及其支流沿岸,河水可供淘洗瓷土,设置水碓,利用水力粉碎瓷土。同时昌江水运畅通,大批瓷器可顺流而下到鄱阳湖,转由当时重要的通商口岸九江、南京、扬州、泉州等地,运销国内外市场。

景德镇具有悠久的制瓷历史和传统,从五代已经开始烧制瓷器,到明代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这400多年间,中国历史上的名窑一个个地兴起,名噪一时,风行一世,但大多时间不长,又一个个地衰落、淘汰。入明以后,钧窑、龙泉窑、磁州窑等系的瓷器,已无法和景德镇的青花、彩瓷、颜色釉瓷相匹敌,它们或停止生产,或走向衰落。而景德镇的瓷工们在自己世世代代的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历代各地名窑之所长,加以发展和提高,由原来和各地名窑并驾齐驱的地位,逐渐发展到独占鳌头的局面,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这里的官窑民窑数百个烟囱昼夜红焰蔽空,烟火相望,“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寝”(《二酉委谭》),可见盛况空前。

明代青花瓷器空前绝后,不同年代不同青花钴料都能很好适应中国绘画的各种题材。青花瓷绘用传统的毛笔,以各种线条和点染渲染来完成画图。这样,线条的精细变化,运笔的疾缓交替,点染的轻重区别和渲染的浓淡有致,使单一青料构成的画面或淡雅平和或浓艳雄浑,将器型、纹饰与笔法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中国青花瓷的特有韵味,醉倒世界上无数人的目光。

这件成化缠枝菊花纹青花瓷,修胎讲究,胎体很薄,造型精巧规整。它采用国产平等青钴料,显得淡雅清丽。细看此碗胎质细腻洁白,迎光透视可见肉红色泽,目前收藏品市场这类遗存已经大海捞针,难上加难。

上海君道艺术:宣德款青花花卉象耳尊赏析


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青花瓷最早产生于唐代,元代景德镇烧制青花瓷技术日趋成熟,到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在烧造技术上达到了高峰,以至于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瓷造型秀美,器型多样,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如碗、盘、罐等,其中尊极雅致华贵。宣德官窑青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和思想观念。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与当时制度的完备与技术的成熟有很大关系,作品一直被后人推崇,为青花工艺的典范。

宣德青花象耳尊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宣德官窑青花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上海君道艺术展览有限公司藏家奉上的宣德款青花花卉象耳尊整体风格雄伟浑厚,庄重古朴;为大件器皿,相对于盘、碗、碟类器物来说制作难度要大得多;胎体厚,制作非常规整,比例协调,说明成型技术和烧成技术都十分成熟;底部书有“大明宣德年制”双圈双行楷书六字竖款,款识字体结构布局规整,字与字之间距离、笔划粗细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颇有颜体书法之韵味,笔法遒劲有力,字体清晰,浑厚而古朴。

上海君道艺术:宣德款青花花卉象耳尊赏析

此象耳尊口径7cm,高18.2cm;盘口,长颈,瘦腹,圈足,颈部两侧各附一象首环耳。形制高大魁伟。器身青花花卉纹饰层次清晰,繁而不乱。此瓶共有一对,为现存重要的、有确切纪年的典型宣德青花瓷器。此尊象首上两扇张开的大耳朵是分别捏塑成形的,面首、眼睛形象逼真,肩腹部呈棱形,底为深圈足,内底无釉。其胎质细密,釉色温润,器身青花靓丽、鲜而不浮,在观赏中更能感受到古老质朴的意境,呈现华贵美感。该对象耳尊是胎质成型、捏塑、绘画三种工艺较高审美趣味的结合,弥足珍贵,是国内难得一见的珍品。

鉴别宣德瓷器的真伪


宣德朝制瓷业发展迅速,生产出了闻名于世的宣德青花以及冠绝一代的宣德红釉和五彩,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备受国内外人士的欣赏和重视,充分体现了中国陶瓷高超的技术造诣。

宣德青花鱼藻纹盘(盘底)

方法一:辨胎釉

瓷器胎质较细,釉面有橘皮纹现象

宣德时期瓷器的胎,由于瓷土的选择讲究,加上对窑温及室内气氛的控制较好,所以胎质细腻、洁白、坚硬。细砂底器物,手感极其细腻滑润,有时可见杂质,呈褐色斑点。宣德瓷釉最突出的特点是有橘皮纹,不十分平整。釉色以白中泛青为主,俗称“亮青釉”,少数莹白。宣德晚期釉面透明度较差,感觉较为浑浊,是由于釉中气泡所致,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群与群之间的间距较疏朗。青花瓷釉面较厚,个别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白釉器釉质肥润细腻,但莹润度不及永乐时期;红釉器釉面均匀,口沿一圈白釉,俗称“灯草口”,微泛青,器物底边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齐,并泛虾青色。

方法二:辨纹饰

纹饰风格题材大致与永乐时期相同,稍显粗犷

宣德时期纹饰风格题材大致与永乐时期相同。纹饰画法一改永乐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纹饰的安排、布局、留白都非常注意,使画面更加疏朗清新、端庄稳重。宣德龙纹描绘在整个明代最富有生气,龙首威武昂扬,头发长而向上飘起,有双角,龙身舒展修长,矫健勇猛,给人一种威慑感;青花器纹饰用软笔勾勒,线条流畅,多用没骨画法,即不用勾线填色,一笔点画而成。有些纹饰填色使用小笔填绘(不用大笔渲染),形成深淡的笔触,不见整片一笔涂抹的画法,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

方法三:辨工艺

砂底细白,抚摸如糯米粉的感觉

宣德时期器物底足有釉底和砂底两种,釉底釉质细腻、光滑,积釉处泛青,呈湖水绿色;砂底细白,抚摸极为细腻,如糯米粉的感觉(也像饺子皮的感觉);由于胎土中含微量杂质,偶见褐色星点;器物底足采用两面斜削的手法,足墙较窄;圈足露胎处泛橙色火石红,足迹露胎处可见护胎釉;由于当时工具所限,除盘碗类小件器物,大件器物底足修足并不十分规整;盘碗类内底面器壁与器底相接处有一周下凹,俗称“月亮底”;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见接胎痕,宣德时期工艺较好,接胎痕不十分明显;器物里釉依然平滑细腻,并可见白色绞丝纹。

宣德瓷器真伪鉴定方法


宣德朝制瓷业发展迅速,生产出了闻名于世的宣德青花以及冠绝一代的宣德红釉和五彩,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备受国内外人士的欣赏和重视,充分体现了中国陶瓷高超的技术造诣。

方法一:辨胎釉

瓷器胎质较细,釉面有橘皮纹现象

宣德时期瓷器的胎,由于瓷土的选择讲究,加上对窑温及室内气氛的控制较好,所以胎质细腻、洁白、坚硬。细砂底器物,手感极其细腻滑润,有时可见杂质,呈褐色斑点。宣德瓷釉最突出的特点是有橘皮纹,不十分平整。釉色以白中泛青为主,俗称“亮青釉”,少数莹白。宣德晚期釉面透明度较差,感觉较为浑浊,是由于釉中气泡所致,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群与群之间的间距较疏朗。青花器釉面较厚,个别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白釉器釉质肥润细腻,但莹润度不及永乐时期;红釉器釉面均匀,口沿一圈白釉,俗称“灯草口”,微泛青,器物底边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齐,并泛虾青色。

方法二:辨纹饰

纹饰风格题材大致与永乐时期相同,稍显粗犷

宣德时期纹饰风格题材大致与永乐时期相同。纹饰画法一改永乐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纹饰的安排、布局、留白都非常注意,使画面更加疏朗清新、端庄稳重。宣德龙纹描绘在整个明代最富有生气,龙首威武昂扬,头发长而向上飘起,有双角,龙身舒展修长,矫健勇猛,给人一种威慑感;青花器纹饰用软笔勾勒,线条流畅,多用没骨画法,即不用勾线填色,一笔点画而成。有些纹饰填色使用小笔填绘(不用大笔渲染),形成深淡的笔触,不见整片一笔涂抹的画法,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

方法三:辨工艺

砂底细白,抚摸如糯米粉的感觉

宣德时期器物底足有釉底和砂底两种,釉底釉质细腻、光滑,积釉处泛青,呈湖水绿色;砂底细白,抚摸极为细腻,如糯米粉的感觉(也像饺子皮的感觉);由于胎土中含微量杂质,偶见褐色星点;器物底足采用两面斜削的手法,足墙较窄;圈足露胎处泛橙色火石红,足迹露胎处可见护胎釉;由于当时工具所限,除盘碗类小件器物,大件器物底足修足并不十分规整;盘碗类内底面器壁与器底相接处有一周下凹,俗称“月亮底”;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见接胎痕,宣德时期工艺较好,接胎痕不十分明显;器物里釉依然平滑细腻,并可见白色绞丝纹。

“宫碗”的历史变迁


马未都先生曾说过一句话:文明一定趋同,文化必须求异。就中国历史变迁文化中,上下5000年时代更替与变迁,汇集了非常多的民族和地区文化,各有千秋。而陶瓷文化依旧不变,一件陶瓷,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的载体,更是当时历史的一个见证。

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饮食器,在历史的长河中,碗作为一种工具被广泛使用。新石器时代裴李岗、磁山、河姆渡、仰韶、龙山等文化遗址,以及商周战国的遗址墓葬中均有出土泥制和陶制器物,器型基本上和现代的碗相似,大口深腹、平底、圈足。商至战国有原始青瓷制品,汉以后均为瓷制。 碗的底足时代特征很强,汉至隋代以平底、假圈足为典型,唐代多平底及壁形、环条形底足,五代以后多圈足。器型有海棠式、斗笠式、墩子式、鸡心式、草帽式等。

宋 汝窑天青釉碗

明宣德 鲜红釉描金云龙纹碗

明宣德 鲜红釉碗

明朝宣德年间出现一种口沿外撇,腹部宽深,外观端重而又实用的碗,因多为皇宫所用,故称作“宫碗”。这种优美的形制几乎贯穿整个大明朝,真是异常精美。不过宋代汝窑也有烧过这样的碗,两者造型上比起来,几乎是一样的。当然,这不足为奇,宋代制瓷在器型上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大都是经典之作,后世仿之、衍之而来者甚多。

明正德 孔雀绿釉碗

明正德 釉里红四鱼纹碗

明正德时,“宫碗”的制作更加规范化,成为这时期瓷器中的佳品。

明成化 青花秋葵纹宫碗

明成化 青花百合纹宫碗

明万历 淡茄皮紫釉暗划云龙纹碗

清康熙 黄地红彩二龙赶珠纹碗

清雍正 蓝料彩山水图碗

清雍正 淡黄地珐琅彩兰石纹碗

清雍正 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

清雍正 胭脂紫釉碗

虽然现在没有皇宫了,但是宫碗的影响还如不灭地窑火一样延续着,即便是现在咱们用的碗,也有许多还保持着它的基本造型。可以这么说,陶瓷文化已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深深的烙印,这个独特的烙印唯国人之自豪,唯世人所称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