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青白釉瓷器鉴别 > 导航 >

北宋繁昌窑青白釉莲瓣纹香炉

北宋繁昌窑青白釉莲瓣纹香炉

青白釉瓷器鉴别 古代青白釉瓷器特征 古代莲瓣花纹瓷器

2020-10-15

青白釉瓷器鉴别。

宋代文人注重生活品位,“煮茶、焚香、插花、挂画”是宋人追求雅致生活的“四般闲事”。作为宋代文人焚香用具的香炉,大多制作精致,品质优良。本文来介绍一件北宋时期繁昌窑生产的青白釉莲瓣纹香炉。

这件青白釉莲瓣纹香炉(图1),高13、口径6、底径4.5厘米,1972年安徽省铜陵市出土,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炉形为敞口,束颈,深腹微鼓,腹部饰有刻花纹饰,下承高足,高足制成二层台造型,足内中空,高足上部与炉腹连接处塑一周覆莲瓣纹装饰。瓷炉器型小巧,胎体轻薄,器身通体施青白釉。TAoci52.COM

安徽铜陵市与繁昌县紧邻,距繁昌窑窑址不过数十公里,所以根据这件瓷炉的出土地点,结合胎釉特征判断,其应为繁昌窑产品。安徽沿江、江南地区多见有这类高足豆形(或称杯形)的青白釉香炉出土,基本多为北宋时期繁昌窑产品。宋代北方地区多见有一种高足折沿的香炉造型,一般称之为“行炉”,意为行香用具。北宋繁昌窑高足豆形炉与北方常见的“行炉”造型略有不同,最显著的不同是没有明显的折沿,体现了南、北方风格的差异。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相当悠久,至少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香的出现与远古崇拜有关,先民们认为烟气上升氤氲之态可以达上苍、通神灵。香的使用伴随着香具的出现,早在商周时期,陶质的熏炉即已普遍流行,汉代的博山炉更是典型的精致香具。两宋时期,是香文化的鼎盛时代,香和香具已遍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宫廷宴饮、婚礼庆典、礼佛祈福、茶馆酒肆、书房闺阁等各类场所都会用香。著名的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就绘有“刘家上色沉檀拣香”招牌的店铺,反映了当时香料商品化程度也相当高。

繁昌窑位于安徽省长江南岸的繁昌县,由骆冲、柯家冲等窑址组成,窑址在1954年最早被发现,随后几十年间,文物工作者对繁昌窑进行了多次的考古调查与试掘,近十多年来,又进行了数次正式发掘,共清理了龙窑窑炉三座,出土了大量窑具与瓷器标本,对繁昌窑有了较全面的认识。繁昌窑是一处专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产品种类有碗、碟、钵、罐、执壶、炉、粉盒等,因为已普遍采用了匣钵装烧工艺,所以产品釉面较匀净,质量较高。研究者们认为繁昌窑创烧于五代时期,其烧造青白瓷的时代比著名的景德镇窑青白瓷更早,并已达到较高的工艺水平;北宋早、中期,繁昌窑产量达到最高峰;北宋中晚期逐渐衰落,全面停烧可能在北宋晚期或末期。

在繁昌窑窑址上也发现过较多的青白釉瓷炉标本,其中较精致的瓷炉标本多见装饰有莲瓣纹,莲瓣多与佛教信仰有关,此类莲瓣纹瓷炉很可能是佛教信众们礼佛时的焚香用具。繁昌县博物馆汪发志等撰写的《繁昌窑青白瓷的造型与装饰》(《东方博物》2018年第3期)一文中,介绍了一件2016年他们在繁昌窑窑址上采集到的瓷炉座盘部位的标本(图2),标本可见覆莲瓣装饰,并刻划有“天香吉所”几字铭文,明确表明其为焚香用具的用途,是一件十分难得而珍贵的标本。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安徽繁昌窑青白瓷赏析


001青白瓷钵

002青白瓷四系罐

003青白瓷盏托

004青白瓷如意纽盖盒

005青白瓷镂空香薰

006青白瓷豆形炉

007青白瓷斜纹高足杯

008青白瓷花口杯

009青白瓷执壶

010繁昌文管所藏品

邢舒良

青白瓷是对天然瓷土材料人为控制含铁量后生产出的一个新品种。正是由于有了它,明清两代才会演绎出斑斓绚丽的彩绘瓷,所以青白瓷在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繁昌青白瓷就是这样一朵奇葩。1995年,全国古陶瓷学术年会在繁昌召开。一百多位知名学者云集繁昌,实地考察,给予当地出土青白瓷以极高的评价,并将其命名为“繁昌窑”。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曾组织会员两次到繁昌窑考察,丰富的窑址青白瓷残片和文物管理所精美的完整器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繁昌窑遗址分布在安徽省繁昌县城南郊和西郊的丘陵地带,现已发现窑址多处,主要有柯家冲窑、洛冲窑、姚冲窑、半边街窑等,面积约1平方公里,遗留有龙窑30余座。其中,以位于繁昌县南郊的柯家冲窑址面积最大。虽然烧造的是民间日常生活用器,但器物造型工整,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青,釉面光洁莹润,达到了较高水平。经专家初步认定,繁昌窑始烧于五代,兴盛于宋代早、中期,衰退于宋末元初,是长江下游专烧青白瓷的重要窑址,对研究我国青白瓷的早期发展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0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和繁昌县文物管理所组成的联合考古发掘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历时两个多月的科学发掘。在五百多平方米的面积中,就清理出北宋龙窑窑址一座,作坊遗址一处,还出土大批瓷器标本及窑具,其中较完整或可复原的器物数百件。从发掘出的器物看,繁昌窑的性质是民窑,以烧造民间生活实用瓷与冥器为主,品种有碗、盏、杯、碟、盆、盘、盂、瓶、罐、盒、炉、壶、奁、俑、玩具、谷仓等。造型工整,制作精细,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繁昌窑产品的工艺特点是:胎质相对来说普遍较厚,大都为矮圈足,足圈外直内撇,稳实而厚重,以素瓷为主,少量的瓷器有简单的刻花、印花,朴素无华。

通过实物可以确证,这些窑址遗物既有青白瓷窑系的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

繁昌窑的碗、碟或宽厚唇,或外卷唇,或斜浅腹,或弧形腹,或大平底,或矮圈足,极具地方风格。

从五代到北宋,繁昌窑还注重托盏的烧造。托盏的托柱是由矮向高逐渐演变的,形制很多,造型各异,有荷花形、莲蓬形,还有高托柱素面托盏和连托盏。

窑址发现的盒分镜盒和粉盒两种。镜盒有扁圆形和筒形,均子母口,弧形盖,盖顶蒂形钮青白泛翠。粉盒腹径约6厘米左右,形制多样。

执壶有多种。双系盘口壶是繁昌窑的典型器,盘口束颈,系置于肩二侧,多见于五代至北宋初。另有长颈喇叭口壶、折肩壶、瓜棱壶等,是繁昌窑的一般产品。

繁昌窑的杯也种类繁多,有高足、圈足、卧足、饼足等。

有学者将繁昌窑青白瓷与宋代以前的瓷器进行器形比对,认为它具有五代的特征,这说明繁昌窑也是中国青白瓷的发源地之一。

由于繁昌窑的研究还在深入进行中,所以对窑的性质专家看法也各有不同。安徽省文物鉴定站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李广宁指出:“当时的南唐国就在繁昌这片区域,繁昌窑每年烧出的青白瓷中的精品都要进贡给皇上,所以具有官窑性质,其他差一点的流入市场销售。”南京南唐二陵曾出土大量白瓷,一直未确定窑址,如果能确定南唐白瓷出自繁昌窑,将对五代白瓷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北宋邓窑鱼水菊瓣纹青瓷釉碗


据南宋叶寘《坦斋笔衡》、南宋顾文荐《负暄杂录》载:“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意思是说:北宋朝皇家曾选用过定州白瓷器因器口有针芒状,不好用,遂命汝州烧造青窑器。黄河北的卫州、唐州、邓州、耀州已经烧造有青瓷器,以汝窑青瓷最好。长江以南的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年间,京城自置窑烧造,命曰官窑。”笔记表明,北宋政和、宣和(1111—1125)以前,定州、汝州、卫州、唐州、邓州、耀州、处州、汴京受朝廷指令烧造青(白)瓷。

这件邓窑鱼水菊瓣纹划花青瓷残碗(图1):口径15、高7.1、足径5.3、外足高0.9、内足高0.5、胎釉厚0.3厘米。敞口,腹圆上收,口外撇,底足规整,饰满釉。色葱青,釉微黄,铁灰薄胎,质细密坚,竖斜纹开片,在40倍放大镜下见分散透明玻璃状。碗内刻划七道水波纹,间饰两条鲤鱼头向相对,卧游波纹之中,鱼眼青晰可见。碗底一周饰齿纹,齿纹内饰两鲤鱼背向相游刃于波纹。从残面看,碗腹应为4条鲤鱼纹,碗外饰菊瓣纹,立体感极强。2019年6月27日,经河南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郭木森鉴定:此碗为北宋晚期(政宣年间)邓州民窑为地方州府官窑烧造青瓷的标本器。

为考证邓州古城建筑工地新出北宋晚期邓窑青瓷与其他窑口青瓷不同特征,笔者购阅清代蓝浦撰《景德镇陶录》(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5月版)发现,蓝浦对叶寘《坦斋笔衡》、顾文荐《负暄杂录》记载的定窑、卫州、唐州、邓州、耀州、汝窑、龙泉州府官窑、汴京官窑,烧造青瓷的年代、地域、特征、色质等差别,著述十分明白。如“定窑,宋时所烧,出直隶定州,有南定器、北定器。土脉细润、体薄,有光素、凸花、划花、印花、绣花诸种,多牡丹、萱草、飞凤花式。以白色而滋润为正,白骨而加以釉水有如泪痕者佳,俗呼粉定,又称白定。其质粗而微黄者低,俗呼土定。定器又有红者,间造紫定、黑定,然唯红白二种当时尚之。”再如“邓州窑,亦宋所烧,即南阳府之邓州,皆青瓷,未若汝器滋润。”(图2-1、图2-2图)“耀州窑,耀州今属西安府,亦宋烧青器。色质俱不逮汝窑,后烧白器颇胜,然陶成皆不坚易茅损,所谓黄浦镇窑也。”

悉数蓝浦载述:北宋大观、政宣年间,有7个州府为宫廷烧造青瓷器。邓州古城建筑工地新出土有碗(图3)、盘、盆、缸、盏、碟、枕、器盖、器座及窑具、匣钵、胎釉料,其中“姚家鱼水院”“李子才造”“姚”“李”“马”“杨”“司”“郭”“王”“焦”“维”“朱”、大小“田”字民窑私家款达14家;另有试釉工匠“辛老大”款识,可佐证邓州民窑青瓷为地方州府官窑烧造贡瓷,但没有汝器滋润;而卫州烧造的青瓷,虽同汝制,色质不及汝,只可与唐、邓、耀等窑为伍;唐州烧造的青瓷,质黝也不及汝窑青瓷;耀州窑的青瓷,色质俱比不上汝窑;处州府龙泉县琉田市烧造的青瓷,质颇粗厚,制法不甚古雅。这是古瓷爱好者研究北宋大观、政宣年间,五个窑口烧造青瓷的差别,今以此文介绍出来,供同好参考。

北宋湖田窑青白釉刻花碗鉴藏


敞口、浅腹、圈足;通体施青白釉,足心内无釉,留有深色垫饼垫烧痕;碗心刻花,外腹刻重叠之莲瓣纹。

青白釉瓷是目前最被低估的古瓷之一,它的被认可程度远远及不上它实际应该具有的历史地位。究其原因有三:首先是赝品冲击。其次是当代人对青白釉器的 认识还不够深入,至少对青白釉器在历史中的地位的把握不够准确。更重要的原因是第三,也就是中国传统审美概念在当下出现了认同上的断裂。

第一个原因很好理解,因为当代仿青白釉器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主要基地包括江西的景德镇和南丰,以及福建北部等地。这些仿品几乎可以完全混淆了真和赝,即使是专家,如果不是花大量的精力去研究青白釉器,也难免“打眼”,这样一来,“假作真时真亦假”,让人望而生畏。

第二个原因也很清楚:青白釉是白釉的变异,唐代出现后逐渐为人所爱,五代到北宋这个历史阶段,青白釉器实际上是风头最盛的陶瓷品种。首先是生产的范围宽,影 响面大。从现在的考古资料看,北到河南的钧台窑、宝丰窑,中有江西的景德镇、南丰窑,东南有福建的建窑、漳平窑、德化窑,南到广东的汕头笔架山窑,几乎所 有重要的窑场都在生产青白釉器,这么广阔的地域,这么大的生产量,正好说明青白釉器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其次是产品本身的精致和重要。乾隆四十八年《浮梁 县志》记载:“(唐)武德四年,有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献于朝廷,于是诏仲初等暨玉制器进御”。这里面说的“瓷”,就是青白釉器,能与玉器 相提并论,可见其精致。同书又记:“新平霍仲初,制瓷日就精巧,唐兴素瓷在天下,仲初有名。”这里说的新平为新平县:“唐置,故城在今江西浮梁县东北,开 元间复徙置新昌县,后改名浮梁”(据王云五 《中国古代地名》三联书局 1938年),也就是景德镇的前身,而“素瓷”就是景德镇产青白釉器。如果这条记载属实,那么景德镇产的青白釉器就是中国最早的贡瓷,比之则天朝的越窑秘 色器贡瓷还要早。此外,《宋会要辑稿》有载:“瓷器库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饶州、定州、青州白瓷器及漆器以给用。”同书又记:“宋太宗淳化元年七月诏 ‘瓷器库纳诸州瓷器……”说明在北宋早期,饶州瓷器已经进入大内,供给宫廷使用。如果这条也属实,那么景德镇(饶州)所产的青白釉器就是最早的“御用瓷” 之一,比之徽宗时期的汝窑和北宋官窑都要早得多。这些记载证实“饶玉”完全可以媲美甚至超越“五大名窑”,无怪乎现代有研究学者认为五代和北宋早期的湖田 窑瓷器就是位列传说中五大名窑之首的“柴窑”。

第三个原因留待下篇再论。

名瓷欣赏—北宋 龙泉窑淡青釉刻覆仰莲瓣纹五管瓶


北宋 龙泉窑淡青釉刻覆仰莲瓣纹五管瓶

尺 寸:高28.3cm;底径9.7cm

简 介:五管瓶,又称多管瓶,是流行于宋的一种瓶式,因瓶肩部各面分布着直立的多棱形或圆形管而得名。有五管,六管,十管,十五管等多种制式。

这件五管瓶,较之全国各大博物馆所藏的各式五管瓶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兼具了器形更为规整,工艺更为精美,施釉更为厚润淡雅,品相更为完好四大优势。

瓷器盖刻菊瓣纹,以一结子石榴为钮,盖为菊花形,位口。器身直口,圆形折肩,肩腹共围以十道弦纹,肩部刻有菊瓣纹,肩上周缘均匀地立有五管,管径作五棱,管口呈五齿,上腹用单线刻划仰覆莲瓣纹一组,下腹为三层覆莲瓣,瓣上均填以篦纹。

胎色灰白,施纯正淡雅的淡青釉,开细冰裂纹开片,浑身除盖内,口沿,外底外均施釉,釉面包裹圈足。

此瓶器形十分周整,制作精巧,生气洋溢,反映了北宋早期制瓷工匠高超的艺术成就。经我国著名青瓷鉴定专家朱伯谦先生鉴定应为龙泉三名窑(大窑,金村,溪口)之一的金村窑于北宋前期生产的精品,是件不可多得的国宝文物收藏品,按国家文物定级标准,可定为一级文物。

瓷器鉴赏:安徽繁昌窑青白瓷


安徽繁昌窑青白瓷

安徽繁昌窑青白瓷

青白瓷是对天然瓷土材料人为控制含铁量后生产出的一个新品种。正是由于有了它,明清两代才会演绎出斑斓绚丽的彩绘瓷,所以青白瓷在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繁昌青白瓷就是这样一朵奇葩。1995年,全国古陶瓷学术年会在繁昌召开。一百多位知名学者云集繁昌,实地考察,给予当地出土青白瓷以极高的评价,并将其命名为“繁昌窑”。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曾组织会员两次到繁昌窑考察,丰富的窑址青白瓷残片和文物管理所精美的完整器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繁昌窑遗址分布在安徽省繁昌县城南郊和西郊的丘陵地带,现已发现窑址多处,主要有柯家冲窑、洛冲窑、姚冲窑、半边街窑等,面积约1平方公里,遗留有龙窑30余座。其中,以位于繁昌县南郊的柯家冲窑址面积最大。虽然烧造的是民间日常生活用器,但器物造型工整,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青,釉面光洁莹润,达到了较高水平。经专家初步认定,繁昌窑始烧于五代,兴盛于宋代早、中期,衰退于宋末元初,是长江下游专烧青白瓷的重要窑址,对研究我国青白瓷的早期发展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0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和繁昌县文物管理所组成的联合考古发掘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历时两个多月的科学发掘。在五百多平方米的面积中,就清理出北宋龙窑窑址一座,作坊遗址一处,还出土大批瓷器标本及窑具,其中较完整或可复原的器物数百件。从发掘出的器物看,繁昌窑的性质是民窑,以烧造民间生活实用瓷与冥器为主,品种有碗、盏、杯、碟、盆、盘、盂、瓶、罐、盒、炉、壶、奁、俑、玩具、谷仓等。造型工整,制作精细,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繁昌窑产品的工艺特点是:胎质相对来说普遍较厚,大都为矮圈足,足圈外直内撇,稳实而厚重,以素瓷为主,少量的瓷器有简单的刻花、印花,朴素无华。

通过实物可以确证,这些窑址遗物既有青白瓷窑系的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

繁昌窑的碗、碟或宽厚唇,或外卷唇,或斜浅腹,或弧形腹,或大平底,或矮圈足,极具地方风格。

从五代到北宋,繁昌窑还注重托盏的烧造。托盏的托柱是由矮向高逐渐演变的,形制很多,造型各异,有荷花形、莲蓬形,还有高托柱素面托盏和连托盏。

窑址发现的盒分镜盒和粉盒两种。镜盒有扁圆形和筒形,均子母口,弧形盖,盖顶蒂形钮青白泛翠。粉盒腹径约6厘米左右,形制多样。

执壶有多种。双系盘口壶是繁昌窑的典型器,盘口束颈,系置于肩二侧,多见于五代至北宋初。另有长颈喇叭口壶、折肩壶、瓜棱壶等,是繁昌窑的一般产品。

繁昌窑的杯也种类繁多,有高足、圈足、卧足、饼足等。

有学者将繁昌窑青白瓷与宋代以前的瓷器进行器形比对,认为它具有五代的特征,这说明繁昌窑也是中国青白瓷的发源地之一。

由于繁昌窑的研究还在深入进行中,所以对窑的性质专家看法也各有不同。安徽省文物鉴定站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李广宁指出:“当时的南唐国就在繁昌这片区域,繁昌窑每年烧出的青白瓷中的精品都要进贡给皇上,所以具有官窑性质,其他差一点的流入市场销售。”南京南唐二陵曾出土大量白瓷,一直未确定窑址,如果能确定南唐白瓷出自繁昌窑,将对五代白瓷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白中泛黄的老物件宋代景德镇窑青白釉葵瓣碗


景德镇窑青白釉葵瓣碗是北宋时期烧造的,由于历史悠久所以胎体较重,釉色也已经白中泛黄了。景德镇窑青白釉葵瓣碗,高7.9、口径16、底径6.4厘米,口沿呈五瓣花状外撇,碗内壁顺花口沿有五道凸筋至底,内底与碗壁分界呈折腰状,圈足壁外高内浅。圈足内有旋胎纹一圈,内有墨书。

宋代景德镇窑青白釉葵瓣碗

景德镇窑青白釉葵瓣碗造型规整,敦厚结实,釉质晶莹丰腴,光洁平净,色泽淡雅,布局繁密、堆贴纹饰凸起,富有立体感,尤如置身于云雾缭绕的仙境之间。此种纹样在乾隆朝的瓷器上较为多见,此期的纹饰内容较为复杂,但均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纹饰必有寓意,如百福、百寿、百子、福寿、瓜蝶连绵,官爵荣升、三星八仙等,画面单调刻板,意境通俗,迷信色彩浓郁。

青白釉龙纹梅瓶


主持人:收藏无限,慧眼识真。欢迎走进我们今天的专家鉴定室,首先呢我先来介绍一下我们演播室邀请到的专家是首都博物馆的研究员瓷器鉴定专家张宁先生,张老师您好。

主持人:欢迎您来到我们演播现场,那么我们今天演播室要鉴定的这个藏品大家看个头儿不算小,它到底是什么时期的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细部特征。

主持人:演播室藏品呢我们先放一放,还是先请张老师给我们解决一下观众手中的藏品问题,您看这是吉林省珲春市的一位姓金的藏友给我们寄来的这个照片。

嘉宾:这是一种黄釉的,另外又是雕刻的镂刻的,花鸟纹的一个瓶,黄釉镂刻花鸟纹的一个瓶。这种造型怪怪的。

主持人:怪怪的?

嘉宾:我觉得这东西就是属于自己杜撰的东西,器形、纹饰都是不伦不类的东西,我觉得这东西就一两千块钱,也就是这样。

主持人:看看其他的,这是上海的一位姓黄的藏友给我们寄来的照片,这应该是叫什么?像一个杯子一样。

嘉宾:这是一个,一个八棱人物把杯,把杯。

主持人:这东西这应该什么时期的呢?

嘉宾:这东西我觉得是新的,就是新的东西。

主持人:新的东西?

嘉宾:就是。

主持人:您看它那个釉色我觉得挺特别的,像那个孔雀绿。

嘉宾:尽管是孔雀蓝但是很不纯正,尤其是这底款,这就是做旧的痕迹,一看是做出来的这就是新的,新的东西就是最近二三十年的历史。

主持人:它有没有价值?

嘉宾:价值没有,这就几百块钱就可以了。

主持人:那再看这个。

嘉宾:这个应该是一个樊宏彩的一个。

主持人:托盘是一对,好像这是叫做高足盘吧。

嘉宾:这应该属于樊宏釉,樊宏釉下边呢又像是粉彩。这东西不可靠。

主持人:不可靠。

嘉宾:实在不可靠。

主持人:您一看不可靠。

嘉宾;就是当代制品。

主持人:您给估估价,他们很关心手中藏品价值。

嘉宾:这样一件呢我看就是八百块钱到一千块钱。

主持人:好,谢谢张老师,那么关注艺术品投资关注您手中的藏品关注您手中藏品的价格,同时呢也关注我们演播室的藏品,我们的话题还回到演播室的藏品上来,张老师]您看这个瓶子比较有特点,肚子大大的口很小而且它这个釉色呢有点发青。

嘉宾:对。

主持人:应该给我们一个名称叫什么呢?

嘉宾:这叫青白釉龙纹梅瓶。

"泥鳅背"特征的雍正黄釉莲瓣纹盘(清)


清雍正黄釉莲瓣纹盘

封建时代曾以全黄为皇家至尊之色。因此,除宫廷用器,皆不可使用全黄之色。明代黄釉瓷器产生于明代宣德年间,到明代成化、弘治时期达到了最高水平。这种黄釉以铅为溶剂,以铁为着色剂,在低温下烧成。由于黄色娇嫩欲滴,亦称“娇黄”。浙江省博物馆编《徐龙珍藏历代名瓷》收录一件“明宣德黄釉盘”,极为珍贵。

康熙时期,内务府珐琅作已使用从西洋引进的锑黄作为珐琅彩瓷器的彩料和色地。柠檬黄釉始创于清代雍正年间,由于这种黄釉的颜色比传统浇黄釉更为浅淡幽雅,故又称为“淡黄釉”。柠檬黄釉是以氧化锑为主要呈色剂的低温色釉。清代文献称之为“西洋黄”、“洋黄”。雍正十三年唐英撰《陶成纪事》记载了“岁例供御”的五十七种彩、釉,其中的“西洋黄色器皿”所指便是柠檬黄釉。

雍正黄釉器虽不像弘治时期施釉肥润,色泽明快却胜弘治一筹。此盘内外施黄釉,施釉细腻而均匀。釉色为柠檬黄色,清朗明快,是典型的“中央正色”,是传世所见雍正朝柠檬黄釉盘中质量最好的。

雍正时期的御窑瓷器达到了最精巧、最细致的境地。此盘花口,折腰,浅圈足。内外壁由口沿到足底边呈18片仰莲形,盘心亦呈18片莲瓣形,正中浅浮雕16孔莲蓬,纹饰精巧细致,别有新意。盘内外壁刻绘的线条,婉转流畅,极富动感。器型比例协调,尽显“曲线之美”。整器宛如池中盛开的一朵莲花。微风过处,仿佛送来缕缕清香。

此盘盘形规整,径29.3cm,胎质洁白、细腻,修削精细。底足处理略带圆型,具备典型的“泥鳅背”特征,同时底足的内、外墙基本处于同一平面。足内书:青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清代雍正年间,六字双行双圈款时间出现略晚。雍正官窑楷款的笔画有两种:一种横细竖粗如宋体;一种横竖粗细一致,此盘当属后一种风格。细察此款,笔画横平竖直,“清”字两右斜点后上提;“雍”字首点为短竖且向左倾斜;“衣”字略去一点;“制”字提笔和短撇相连。款识青花发色纯正,结构平稳,字体书写爽利,笔力雄健。综合分析,此盘款识当属成熟的雍正御窑款识写法。

用花形做器物造型是我国瓷器的传统装饰风格。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雍正时期佛教纹饰较为常见,这与雍正皇帝笃信佛教有关,据史料记载,雍正年轻时曾雇人替自己出家,并出资修建了西山大觉寺。即位之后雍正继续尊佛,自称破尘居士、圆明居士,公开招募了十几个门徒谈佛说经,甚至直接任命寺院主持,赐佛以封号,刊刻佛经,亲自为经卷作序等。故雍正御用瓷器上用莲花纹装饰,自有其渊源和依据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