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欣赏 > 导航 >

康熙青花山水人物铃铛杯欣赏

康熙青花山水人物铃铛杯欣赏

古代瓷器欣赏 古代青瓷器 古代虎纹瓷器耳杯

2020-10-15

古代瓷器欣赏。

鉴赏人:梁晓新

鉴赏人:梁晓新苏富比艺术学院中国前首席代表、资深中国古代艺术品鉴赏与投资顾问

《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楷书

款口径:8cm

这件造型优美典雅的铃铛杯,是康熙官窑的杰作,它最早出自1999年的香港苏富比(微博)拍卖会。由于胎体雪白轻盈,整个杯子薄可透光,造型为撇口深弧,显得分外玲珑秀巧,釉水晶莹剔透,青花发色具有康熙青花的特点,鲜明轻快,明媚如洗,画面展开宛如一幅名师大家的山水手卷,采用了传统水墨画的笔法,皴染细致入微,构图疏朗有致,远山、澄湖、渔舟、民舍、草亭、柳树均层次分明,细致入微。从窑烧的品质和底款笔法来看,这件精美异常的杯子应该是来自康熙官窑第一次烧造臧窑,与著名的康熙豇豆红八大码同属于康熙早期官窑精品之作。

古书上评论康熙青花独步天下,画笔称绝,这是因为康熙瓷器上的绘画风格多运用了写意、写实等纯绘画笔法,富有浓郁的绢画、水墨画的意趣,与后来逐渐格式化的官窑瓷器相比,自然是充满了蓬勃的艺术创意,故一直受到后世的推崇。

在这件轻巧别致的铃铛杯上,一幅典型的江南山水图卷徐徐展开,景色人物层次分明,真是咫尺江山,耐人寻味,堪称是陶瓷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再从它的精湛入微的绘画技艺来看,这种青花铃铛杯的收藏与艺术价值,应比同期著名的康熙十二花神杯更胜一筹,而铃铛杯的传世数量则更为稀少,故收藏价值更高。

这种造型的酒杯在明嘉靖时期就开始流行,因倒置形如铃铛,故得名。至康熙,仍然受到朝廷的格外青睐,而且烧造的品质大为提高,传世发现有青花、五彩、单色釉等不同版本。查阅传世资料,多见是不同画篇的青花山水作品,均被全球重要博物馆珍藏,如上海博物馆、伦敦维多利亚博物馆及著名的瑞士玫茵堂均藏有形制相同的作品,同样绘功精湛,品质卓越。说明这些铃铛杯同属当时一批统一烧制的作品,故器型、风格、品质均高度一致,是康熙青花瓷器中的艺术珍品。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43.7cm,口径22.8cm,足径15cm

生产时代: 康熙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青花瓷

陶瓷造型: 尊

说 明: 清康熙

尊撇口,长颈,溜肩,腹以下渐敛,近足处外撇,圈足。通体青花装饰。器身采用通景式构图绘山水人物纹,画面中高山耸立,流水潺潺,几位高士坐于石板之上或谈笑风生,或举杆垂钓,悠然自得,表现出士大夫避世隐逸的生活情趣。肩部一侧以青花料楷书“信士生员和德威喜助清溪古洞神前花瓶一枝祈保合家清泰 康熙乙未仲夏吉立”四行供养铭文。

此器青花色泽青翠艳丽,工艺上采用“分水皴(cūn音村)”技法,以浓淡不同之青料描绘远山近水,恰似中国传统水墨画般效果。“康熙乙未”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为寺庙定烧供奉器物的习俗自明晚期开始流行后,至清代大为盛行。此类器物一般多为民窑制品,器物上留有定烧者及其家属姓名、定烧日期、所居地点以及祈福内容。这种带有定烧日期的器物是民窑瓷器断代的标准器。

陶瓷鉴赏: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方瓶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方瓶

【名称】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方瓶

【类别】瓷器、青花瓷、清康熙青花瓷

【年代】清康熙年间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52.7cm,口径14.6cm,底径12.1cm。

瓶撇口,短颈,折肩,长方形直腹,方底内凹。通体青花装饰。颈部绘对称的竹枝纹。器腹四面分别绘“渔家乐”、“高士”、“江中饮酒”、“携琴访友”等纹样。渔家乐图案上方书有“得鱼换酒江边饮,醉卧芦花雪枕头”诗句,末尾有一方形篆书“木石居”闲章。高士图案上方书“庚午秋月写于青云居玩”纪年款,末尾钤“二詹”圆形篆体闲章。器底方脐内施白釉,署青花伪托楷体“大明嘉靖年制” 三行六字款。

据瓶身的纪年款可知,此瓶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制品。胎体洁白坚硬,画面构图舒朗,青花色泽明净艳丽,浓淡有致,层次分明,笔法纤细有力,人物姿态各异,形象生动,将高士的闲情逸致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器又称“方棒槌瓶”,是康熙朝新创器形之一,并为此朝所独有。

清乾隆青花山水人物纹镂空盘


瓷器是中国的国粹,自东汉时期出现以来,历朝历代皆大量烧造,延续两千多年而方兴未艾。瓷器也从最初的实用器具,渐渐地附加了更多的观赏性,艺术瓷、陈设瓷越来越多,瓷苑大家庭更加丰富多彩。清代乾隆朝的瓷器,多有新颖别致的品种出现,制作精工,让人爱不释手。本文介绍一件清乾隆青花山水人物纹镂空盘。

此盘(图1)高6、口径26.7、底径15.7厘米。敞口,弧腹,圈足,腹壁中段镂孔一周。盘内心主纹饰绘山水人物纹图案(图2):远山如黛,以青花深着色,表现出青黑色的远山;近处山体奇峰如削、怪石嶙峋,山石的缝隙间生长着苍劲的松柏,山崖下有一小块平地,建造了一间小屋,在树木的掩映中,显得格外幽静;屋前即是一片碧水,水面宽广,与远山相接;画面的最近处是一处庄园,房屋三两间,门窗敞亮,绿树环绕,水岸边围一圈石栏杆,一位老者携一小童驻立水边,遥望着对岸。仔细看会发现小童手中抱着木琴,这样的题材在明清绘画和瓷器中都有比较多的出现,一般称之为“携琴访友图”。盘腹外壁(图3)下部青花绘四组变形夔龙纹,内壁口沿饰一周青花菱形网格纹装饰。

携琴访友图是国画中常见的题材之一,如北宋范宽、明代文征明、清人陈卓、王翚等名家皆有《携琴访友图》传世。这些画作的共同特点都是绘峻峭的山峰、潺潺的溪流、隐秘的茅屋以及行走于山间的访友者,访友者的形象也惊人的相似:一位有学识的长者,后面跟随着一位书童,书童手里携着一把琴。这样的题材被明清彩瓷以及漆器等工艺品图案所效仿。关于携琴访友的题材,有人认为原形是先秦时期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据《列子·汤问》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吕氏春秋》又记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也因为这个典故,而产生了著名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后世《携琴访友图》多绘高山与流水,与此典故应有一定关系。

镂空瓷是乾隆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瓷器装饰技法,是用刀具在已成型的坯体上镂刻出孔洞,再入窑烧成。在乾隆官窑瓷器中就有颇多镂雕瓷精品,如著名的镂空转心套瓶、镂空交泰瓶等,另外还有通体镂空的瓷灯罩、瓷花蓝、瓷香熏等。镂空瓷继续发展便是“玲珑瓷”,即在镂刻孔洞的基础上,再用透明度强的淡青色釉多次敷施填平孔洞,后入窑焙烧。烧成后施釉的孔洞明彻透亮,给人以玲珑剔透之感,故名“玲珑瓷”。

这件青花山水人物纹镂空盘,虽不及官窑镂雕瓷和后期玲珑瓷那般惊艳,但其制作工整,青花发色明亮,绘画精细,特别是腹壁一周镂空装饰将整件器物点缀得优雅而别致,是乾隆时期民窑瓷器中的佳作。

雍正青花山水诗文凤尾尊


凤尾尊其器型仿取商周之青铜觚,古雅庄重。尊身青花绘画,皴擦点染,一应俱全。绘画效仿中国传统水墨画,青花浓淡变化明显。构图疏密有致,青花发色蓝艳,层次感强。

雍正青花山水诗文凤尾尊器型简单明快,秀美大方。青花发色清新明快,正合当时选用浙料之特征。釉质温润,胎体则精纯凝润,足见雍正时期陶土淘炼之精。其画工雅逸幽渺,伴饰寓意深长,超尘之中又不脱传统。

此尊撇口盘唇,呈喇叭状,口沿及颈末各饰一圈锦纹。颈部绘山水,山石嶙峋,杂树秀草,弧舟归雁,恬静自然,意境隐逸。肩掮染龟甲纹,中嵌“寿”字。腹鼓平坦,前后垂直龟甲宽带,中嵌寿字纹及如意纹,含“吉祥锦綉,龟寿永康”之意。

腹部左、右留白,以腹为纸,以青料作墨,一面绘渔翁于篷舟支頣酣睡,悠游舒坦。左侧题诗曰:“钓罢归来不系船,江城日落正堪眠”。原诗为唐代司空曙《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另一面则绘湖石修竹,流水小桥,舟子野渡,一人踯独独行。诗曰:“曾约湖边买酒筹,夜深同驾月明舟”。画意诗情,清幽雅静。底座山水,画意与颈部相配,上、下一体,善颂善祝。

此器青花选用浙料,釉质温润莹腴,胎体精纯凝润,足见雍正时期瓷土淘炼之精。其画工极其精细,雅逸幽渺。伴饰寓意深长,超尘不失传承,为不可多得之佳品。

明崇祯青花人物笔筒欣赏


明崇祯青花人物笔筒。

在翰墨飘香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外,还包括了很多的辅助文具,笔筒就是其中的一种。从明代起,制作精致的笔筒就成为文人雅士和收藏家的宠物,至今不衰。昨日,记者在我市收藏爱好者张先生家中,见到了他收藏的不少雅致精美的笔筒。

笔筒收藏源于学习书法

走进张先生的书房,仿佛走进了笔筒的世界,书桌上、博古柜里,都摆着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笔筒,有圆形的、扁形的、方形的、棱形的,也有梅花、葵花等造型和云头、卷书等式样的;材质大多为瓷、竹、木、漆,也有玉石、象牙、水晶、翡翠、端石等质料。仅是木质的,就有黄花梨、紫檀、鸡翅木、金丝楠木、红木、乌木、榉木等。

“我与笔筒结缘是很偶然的。”张先生说。出身书香门第的张先生,读小学起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一天,住在隔壁的一位老伯看到张先生在练书法,就对他说,我有一个青花瓷笔筒,放毛笔最好,我也没什么用,你要就五毛钱卖给你吧。张先生一看到这个绘画着花鸟的青花瓷笔筒,便十分喜欢,于是这个笔筒便成了他收藏的第一个宝贝。“但真正说收藏,还是我高中毕业进入工厂工作以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张先生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几十元,但只要发现有精美的笔筒,便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1989年,他到广西梧州旅游。吃早餐时,一名游客说晚上诳街时在一间小店里见到一个很漂亮的瓷笔筒。听了游客的描述,张先生立即放下碗筷前往寻觅,花了2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那个明崇祯青花人物笔筒。2001年,他听朋友说广西桂平一藏家有一个造型颇为奇特的清代黄花梨笔筒想出手,于是马上开车前往广西,花几万元把笔筒买了回来。“那时对笔筒的痴迷,真有点像疯了一样。”张先生笑说。

犀皮漆笔筒偶然得到

在张先生收藏的笔筒中,记者见到有一个棱形的漆笔筒,高约18厘米,表面光滑,图案花纹由不同颜色的漆层构成,像行云流水,又像松树干上的皱纹,色泽灿烂,十分美观。张先生介绍说,这叫犀皮漆,根据明代漆工名匠黄成的《髹饰录》记载,犀皮漆又称“菠萝漆”、虎皮漆。制作时,是用不同颜色的稠漆堆涂在高低不平的器胎上,等漆料干燥后再打磨,从而产生出色泽亮丽、光滑异常、自然生动的艺术效果。由于这种工艺技术的要求很高,历来制作较少,而且所见也都是扇骨、捧盒等小件的器物,如此形制巨大的犀皮漆笔筒,十分罕见。“这是我收藏的笔筒中唯一的一个犀皮漆笔筒。”

提起这个犀皮漆笔筒的来历,张先生脸上露出了笑容,说是在北京无意中得到的。2002年,张先生和几个朋友到北京游玩。那天早上,他们几个人一大早就来到潘家园淘宝。但走了几个小时也一无所获,正当他们准备回去的时候,张先生发现不远处一位老人的摊档里有一个红色的东西,好像是笔筒,张先生心中一动,马上走过去一看,竟然是一个平时难得一见的犀皮漆笔筒,而且价格也相对便宜,于是马上收入囊中。

了解我国的翰墨文化

“有时候要藏到一件好东西也是不容易,这个笔筒就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才获得。” 张先生拿出一个明万历时的青花瓷笔筒对记者说。1995年,张先生到广西梧州出差,听当地的一位朋友说,他的一位亲戚藏有一个明万历时的青花瓷笔筒,张先生一听,马上来了兴趣。根据资料,瓷笔筒始于明嘉靖、万历年间,分青花、五彩和粉彩等,传世品极少。张先生当即央求朋友带他去见识一下这个青花瓷笔筒。

在那位朋友的亲戚家,主人捧出来一个用锦盒装着的青花瓷笔筒,笔筒约高16.5厘米,口径约20.5厘米,筒身绘有龙、马等图案,有着典型的明青花瓷特色。张先生一见到笔筒,就被那略带夸张,非常有动感的龙马图纹吸引住了,他试探地问那位藏家想不想出手,孰料藏家想也不想就回答:无论多少钱,他都不会出手。

回到佛山后,张先生就是忘不了这个明青花瓷笔筒,于是,每隔十天半月就打个电话找那位藏家聊聊天,有时出差途经梧州,也到他家里坐坐,请他吃顿饭,但绝不开口提起那个明万历青花瓷笔筒。经过两年多的时间,那位藏家终于被张先生的诚心所打动了,主动提出把这个青花瓷笔筒让给张先生。

经过几十年的寻觅,至今张先生收藏的各种笔筒近100个。早年花一两百元购买的笔筒,现在的价格已是数千上万元,张先生说,笔筒收藏,不仅仅是一件文房用具的器物收藏,更是一种文化的收藏,一种历史的收藏。他表示,无论价钱多高,他收藏的笔筒都不会出手。如果条件许可,他会举办一个笔筒展,让更多的人通过笔筒了解我国的古文化。

民国粉彩雪景山水人物纹瓷屏


文房用具也称文房清供,一直是收藏品中的大类,除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外,古人文房中还常使用笔筒、水盂、笔洗、砚滴、镇纸、笔掭、印章、印盒、墨床、笔架、砚屏等。这里来介绍一件民国时期的文房清供——雪景山水人物纹瓷屏。

这件雪景山水人物纹瓷屏(见图),每屏高32.3、宽18、厚0.7厘米,安徽博物院藏品,早年由皖南征集,安徽文房四宝展览中多次展出。该瓷屏由四条屏组成,每块瓷屏嵌入木质背板中,四屏之间有金属铰链连接,可折叠。四条屏为民国时期流行的新粉彩瓷板画,主题皆为雪景图,绘有远山、水面,以墨彩勾勒岩石、树木,以粉彩点绘人物、房屋。其中,左一屏绘一骑驴老叟行至石板桥前,桥下溪水潺潺,桥对面的山间筑有一座茅屋,给白雪漫漫的画面带来一丝暖意;左二屏绘宽广无际的湖面上,一片片的芦苇,其间有一艘小舟,舟头一身披蓑衣、头戴斗笠者正持竿垂钓,正应了柳宗元那首《江雪》诗的名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右二屏绘一执杖老翁正行走穿过一座被白雪覆盖着的木桥;右一屏中未绘人物,近处几株落光了叶子的树木,枝条垂而不疲,仿佛正等待春天的到来。四幅瓷板画皆有大幅的留白,以粉彩点染人物、房屋等重点画面,既显出大自然的雄奇与人的渺小,却又以粉彩的人物带出了整个画面的灵动。传承了中国传统绘画风格,是一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近代瓷板画作品。

瓷屏是在中国传统屏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屏风是古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家具之一。汉唐时期,宫室高大,以屏风作为室内的隔断;宋代,屏风常摆放在厅堂的正中,屏风又起到背景的作用。同时,宋代又出现了“砚屏”,即是把厅堂内的大屏风缩小为文房案桌上的陈设,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人的文集中都留有多篇“砚屏铭”或“砚屏歌”;宋明时期的砚屏均为木嵌石材质,嵌石采用虢石、祁阳石、蜀中石等各地名品;到了清代,文房中使用的小型屏风,除了石砚屏外,还出现了金漆、百宝、瓷板、玻璃等大量新工艺品种的屏风;而多条屏、可折叠的瓷屏风所流行的时代为晚清民国时期。

瓷屏风的兴起,必然推动瓷板画艺术的发展。晚清民国时期,瓷坛涌现了诸多瓷板画名家,如著名的“珠山八友”。八友们各有所长,有的主攻人物、仕女图,有的擅长花鸟,也有的画鱼最绝妙。其中珠山八友中最擅绘雪景图的是何许人(1882—1940),安徽南陵人,原名何处,后取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语“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而更名为何许人,少时至景德镇习青花,后改学粉彩。

冯先铭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中介绍说:“何许人,先以烧制青花知名,后又开创雪景山水粉彩瓷技法,作品如‘寒江独钓’‘梁园飞雪’,均精细传神。”铁源的《民国瓷器鉴定》一书中介绍:“何氏擅雪景,布局承宋人之势,又有明代宫廷画风。笔法受清初王石谷山水影响,用笔精而严谨。色彩以墨彩勾山岭、屋宇轮廓,四周则为敷粉留白。特别是画面中的几处暖色,如窗棂、行舟等的红色……将冰雪世界注入一丝春意。”

以上对何许人雪景山水粉彩瓷的描述,与本文介绍的这件雪景山水人物纹瓷屏完全吻合。该瓷屏征集于安徽皖南地区,而何许人正是皖南的南陵县人,只可惜该瓷屏没有落款,是否为何许人的作品成了难解之谜。

青花人物纹缸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14.5cm,口径19cm,足径9.5cm

生产时代: 崇祯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青花瓷

陶瓷造型: 容器

说 明: 明崇祯

缸直口,平沿,深腹,腹下渐收敛,平底,底心略凹。内施白釉。外壁绘青花人物纹。山石掩映的军帐前旌旗招展,大将吕布头戴束发冠,身穿百花袍,身后有一侍者,周围站立几名武士,手持各式兵器。吕布对面李肃手捧珍宝,献给吕布,其身后的几名随从也各持宝物。周围绘有旗帜、军帐、城池、山水、草木等。外底素胎无釉。无款识。

此缸描绘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中的《馈宝说吕布》一节,李肃受董卓之命,带着赤兔宝马、黄金、珠宝、玉带等宝物来到洛阳城下的吕布军帐中,说服吕布投降。匠师巧妙地将此故事情节移植到器物的装饰画中,人物形象生动,青花色泽浓艳,为崇祯朝青花瓷器中的上乘之作。

明末清初时期,文学艺术繁荣,不仅为瓷器纹样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而且还深刻影响着瓷器装饰画面的艺术表现手法。民窑瓷器上的许多人物画中除了常见的婴戏图、八仙祝寿外,表现戏曲故事也特别盛行,《三国演义》、《西厢记》、《水浒传》等作品中的内容比比皆是,这与明代万历以来带有版画的戏曲剧本的大量流行有关。

青花压手杯(明)


明永乐,青花压手杯,高4.9cm,口径9.2cm,足径3.9cm

压手杯是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制的新型瓷杯。杯体如小碗状,口微撇,直壁,丰底,圈足。此杯制作精细,形体古朴敦厚。内外均绘青花纹饰,青花色调深翠。杯心有葵花一朵,花中心青花篆书“永乐年制”四字款。外壁口沿下绘朵梅一周,腹部饰缠枝莲纹。压手杯的特点为胎厚体重,重心在杯的底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给人以稳重贴合之感,故有“压手杯”之称。

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是明代瓷器中能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一种实物,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明人谷应泰撰写的《博物要览》一书中特别提到了这种杯:“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画有双狮滚球,球内篆书‘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细若米粒,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次之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在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有双狮绣球内书年款和花心内书年款的压手杯,另有杯心为鸳鸯卧莲图案者,系万历时期仿制。此种精致高雅且带有永乐年款的压手杯,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仅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三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