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杯和壶一起 > 导航 >

从天启压手杯说舞狮源起

从天启压手杯说舞狮源起

古代瓷器杯和壶一起 古代虎纹瓷器耳杯 明代天启瓷器鉴别特征

2020-10-15

古代瓷器杯和壶一起。

关于“舞狮”之说,相传,在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使者扬言朝野:“若有人能驯服此狮,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断绝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汉章帝先后选了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金毛雄狮狂性发作,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逃避章帝降罪,于是将狮皮剥下,由宫人兄弟俩装扮成金毛狮子,一人逗引起舞,此举不但骗过了大月氏使臣,连章帝也信以为真,此事后来传出汉宫,老百姓认为“舞狮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舞狮”从此流行开来。

舞狮作为表演艺术,据说成形于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时代,当时北部匈奴侵扰作乱。他们特制木雕石头多具,用金丝麻缝成狮身,派善舞者到魏进贡,意图舞狮时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识破,使他们知难而退。后因魏帝喜爱舞狮,命令仿制,得以流传后世。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述,当时洛阳长秋寺佛像出行时,有“辟邪狮子,引导其前”。

也有记载认为,舞狮起源于唐代。这故事是,唐明皇游月殿时睡了一觉,梦中,门前出现一只五彩缤纷、阔口大鼻的独角兽,对着唐明皇看却没有恶意,且在滚绣球,姿态威武(图8,这是明代万历年的器物,万历多单圈,所绘图案正是唐明皇梦见的“滚绣球”)。

唐明皇醒后要重睹这一现象,他要近臣按照他梦境中的瑞兽模仿出来,同时,由乐部配以雄壮的锣鼓编舞娱宾。自此之后,舞狮便流入民间。唐《立部伎》中的《太平乐》也称《五方狮子舞》。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有诗云:“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唐朝,舞狮子是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还作为燕乐舞蹈在宫廷表演,称为“太平乐”,又叫“五方舞狮子”。当时的舞狮子,还流传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乐图”中,就画有古代的日本奏乐舞的场面,与唐代的极为相似,只是规模小得多。

到了宋代,有《东京梦华录》记载说,有的佛寺在节日开狮子会,僧人坐在狮子上做法事、讲经以招徕游人。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介绍了浙江灯节时,大街小巷,锣鼓声声,处处有人围簇观看舞狮子的盛况。传说,后来在广东南海郡佛山镇忠义乡出现了奇兽,身长八尺,头大身小,眼若铜铃,青面獠牙,头生一独角。于除夕晚出现,来去如风,专门破坏民间农作物包括稻米、蔬菜等。村民乡众不胜其烦,因它每逢过年时就出现,于是人们称之为“年兽”,乡民们就商议消灭它,人们用竹篾及纸,扎成奇兽的形状并彩上颜色。以各种形状的布如方形、三角形织成兽身,再集勇士十数人,持锅等打得响的器具,并由一人手持双菜刀,立于一圆砧旁准备敲打。他们埋伏于一桥下,该处为年兽必经之地。当“年兽”出现时,众勇士一涌而出,击打乐器发出声响,如雷贯耳。年兽惊骇而逃。这样的鸣锣擂鼓舞狮子,后来不断承传、完善其美好的意趣精神,终于成了华夏儿女年节前后祈福的象征。

这只明代天启的压手杯玉璧底是精良的。研究者叶伯瑜谈了相关知识点,他说,明代的玉璧底足较窄,清代的较宽;明的玉璧足较低,清的较高;明的玉璧足过肩较深,清的较浅;明的玉璧足的釉的密度较大,清的略薄;明的玉璧足的器物胎壁较薄,清的较厚。万历除外,天启、崇祯的胎质,基本为黄胎和土色胎,分量轻,圈足内带跳刀纹和收心镙纹(有部分器物二者同具),并且带有玉璧很宽、足不高的特征。

康熙玉璧足前期与明万历时期的玉璧足很相似,可分为内足垂直和内足内斜两类。内斜的较早,垂直的较晚。几乎没有出现削足过肩的情况。胎质尤为沉重。而这只是天启的器物,也是“上品”,其工艺较好,手抚釉面平爽,分量较重。可见,这也是一个断代的标准玉璧足,它给了我们一个鉴定的要点。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青花压手杯(明)


明永乐,青花压手杯,高4.9cm,口径9.2cm,足径3.9cm

压手杯是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制的新型瓷杯。杯体如小碗状,口微撇,直壁,丰底,圈足。此杯制作精细,形体古朴敦厚。内外均绘青花纹饰,青花色调深翠。杯心有葵花一朵,花中心青花篆书“永乐年制”四字款。外壁口沿下绘朵梅一周,腹部饰缠枝莲纹。压手杯的特点为胎厚体重,重心在杯的底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给人以稳重贴合之感,故有“压手杯”之称。

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是明代瓷器中能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一种实物,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明人谷应泰撰写的《博物要览》一书中特别提到了这种杯:“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画有双狮滚球,球内篆书‘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细若米粒,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次之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在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有双狮绣球内书年款和花心内书年款的压手杯,另有杯心为鸳鸯卧莲图案者,系万历时期仿制。此种精致高雅且带有永乐年款的压手杯,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仅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三件。

明永乐青花压手杯(花心)


明永乐青花压手杯(花心),明永乐,高4.9cm,口径9.2cm,足径3.9cm。杯体如小碗状,口微撇,折腰,丰底,圈足。内外均绘青花纹饰。杯心有葵花一朵,花心署青花篆体 “永乐年制”四字款。外壁口沿下绘朵梅,腹部绘缠枝莲纹。

压手杯是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制的新型瓷杯。此杯制作精细,形体古朴敦厚,青花色调深翠。

压手杯的特点为胎体厚重,重心在杯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给人以沉重压手之感,故有“压手杯”之称。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是明代瓷器中能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一种实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明人谷应泰撰《博物要览》一书中特别提到了这种杯:“若我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画有双狮滚球,球内”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篆书,细若米粒,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在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有双狮绣球内书年款和花心内书年款的永乐青花压手杯。另有杯心为鸳鸯卧莲图案者,系明万历时期仿制。此种品质精良且带有永乐年款的压手杯,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看,仅故宫博物院收藏有4件。

明代永乐年青花官窑压手杯


明代谷应泰的《博物要览》中说“若我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有‘双狮滚球’,球内有‘永乐年制’,细若米粒,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次之。式样精妙,传世已久,价亦甚高。”因为珍贵,永乐后仿者不断,赝多真少。

压手杯因为正好够一只手握住,压手杯形体端庄大方,凝重中见灵巧。压手杯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有“压手杯”美称。

青花压手杯(花心),明永乐,高4.9cm,口径9.2cm,足径3.9cm。

杯体如小碗状,口微撇,折腰,丰底,圈足。内外均绘青花纹饰。杯心有葵花一朵,花心署青花篆体 “永乐年制”四字款。外壁口沿下绘朵梅,腹部绘缠枝莲纹。

压手杯是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制的新型瓷杯。此杯制作精细,形体古朴敦厚,青花色调深翠。

压手杯的特点为胎体厚重,重心在杯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给人以沉重压手之感,故有“压手杯”之称。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是明代瓷器中能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一种实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明人谷应泰撰《博物要览》一书中特别提到了这种杯:“若我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画有双狮滚球,球内”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篆书,细若米粒,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在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有双狮绣球内书年款和花心内书年款的永乐青花压手杯。另有杯心为鸳鸯卧莲图案者,系明万历时期仿制。此种品质精良且带有永乐年款的压手杯,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看,仅故宫博物院收藏有4件。

【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

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明永乐,高5.4cm,口径9.1cm,足径3.9cm。清宫旧藏。

这种撇口深腹小碗之所以被称为“压手杯”是因其大小适中,且口沿处胎体较薄,顺口沿而下胎骨渐厚,执之手中,微微外撇的口沿与舒张的虎口相吻合,且杯的重心下移,放置稳当,故名压手杯。

古今通宝 明中期永乐青花缠枝莲压手杯


古今通宝经典收藏——系列(六十六)

明中期永乐青花缠枝莲压手杯

这件压手杯无论造型、青花纹饰以及碗底双狮滚绣球纹饰,包括永乐年款均无可挑剔,是永乐青花官窑中的珍品,存世量稀少,有较高的收藏价值。(鉴定专家:谢志杰)

永乐青花

一般说来,永乐圈足矮浅,由于胎土淘炼精细,白沙底温润细密,有足墙内直外坡,有时偶见有小块铁色斑点,呈糯米粉状,摸之细腻滑润。也有施釉底,釉底白釉匀净,釉薄处泛黄色,厚处呈浆白色或闪青色,有些底釉开有细片纹。小器底足多施釉,有的底釉呈波浪纹;细瓷底足平切,足跟较窄。琢器器足大多是边棱状,即削切痕明显。圈足露胎处泛火石红,足内墙多泛黄斑。永乐的胎体比较轻薄,修胎工整,器物腹部的胎体接痕处不明显。

在用料上,永乐青花主要用“苏麻离青”钴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现象。青花发色浓艳,犹如宝石蓝一般的光泽。由于采用了“苏麻离青”料这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的青花料,在适当的火候下就能烧出浓艳的青蓝色,不过由于青花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烧成部分留下黑疵斑点,一条纹理中常见的钴铁结合晶斑,浓重处凝聚为黑色锡光。也有将进口料和国产料相结合使用的,如以淡色国产料绘云水,浓色进口料绘游龙,使色泽对比鲜明,凸现主题。在传世品中,也有不带铁锈斑黑斑的,青花色泽极为幽雅美丽的瓷器,其实用的青花料还难以确定,估计是淘洗纯度较高国产钴料或进口国产混合料。

永乐时期的釉面以肥厚、细腻、光滑、莹润、平净为主要特征,绝无橘皮釉纹。就青花瓷器的釉面而论,永乐瓷器的釉面青白程度较元代有所减弱,釉面青白为整个明代传统烧造方法所致,因釉料中掺有草木灰,并用木柴烧,所以会产生这种效果。现代瓷器的釉面成分及烧造工艺都与明代不同,因此釉面无此青白色。

永乐青花瓷一般无款识,只有极少数有“永乐年制”的年款。但从明正德年开始,就出现了仿永乐窑器款。其后,嘉靖、万历,康熙、雍正,清末民初都有仿款出现。历代仿款有青花写款、阴文刻款、阳文刻款三种字体;字体和写法也不一样。款的外围常饰花瓣形图案,线条硬直欠流畅,也有的围以单圈。所以凡以四字楷书或六字款写在器里、底足或口上的多是后代仿品。

永乐的纹饰疏朗秀丽、笔意自然。图画花纹多为双钩填色,绘笔用小笔触,往往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青花纹饰的线条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这是由于钴料研磨不细所致。器物上构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其纹饰无论是粗笔写意还是细笔描摹,均给人以清秀之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时已不见洪武朝所盛行的以扁菊花为主题的纹饰图案了,这在断代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提示。

仿品瓷胎厚薄均匀,而真品较薄,迎光可看见釉面有不均匀现象;永乐青花压手杯为历代所仿,明万历时所仿的产品青花色艳而不浓艳,且器型略大于真品;清康熙、雍正时所仿的产品酷似真品,然而在胎釉上仍然带有清代的风格;清同治、光绪时所仿的产品器型就要比永乐的大得多,并且胎体厚重,纹饰也比较粗糙。近现代的仿伪品往往忽略了其器足之外的一道贴地凸线。

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所仿的器物,青料中铁锈点色泽较淡,为黄褐色,浮于釉面而不沉着入里,这点在实物鉴定中也是需要注意的。

怎么辨别天启青花


天启官窑是明代官窑的尾声,天启一朝,仅存7年,明末的农民大起义即爆发于天启末年,官窑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至崇帧时官窑停产,故天启官窑传世品极少。官窑青花传世精品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大明天启年制”款青花花鸟薄胎玲珑小杯,署“天启元年孟夏月造”款的青花花卉纹觚等。

根据传世不多的官窑青花瓷分析,其时代特点是大件产品渐少,小件产品增多大件产品规整度略差,小件产品则很精细,颇有万历遗风。共青花颜色可分4种:

一、继承万历传统,呈色稳定,为鲜艳的浅蓝色,但己有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类似清初青花颜色。如日本根津美术馆所藏天启官窑款青花花篮折沿盘,即属此类。

二、青花色泽清谈,青中泛浅灰色,呈色稳定。如十八罗汉纹龙纽钟及米石隐款的花觚等。

三、青花呈色不稳定,有晕散现象,纹饰的线条与釉面呈熔融现象,类似永宣青花,但没有永宣那种入木三分、深入胎骨的刚健之风。此类青花多为佛前供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两件署天启元年款的青花双龙耳瓶,属于此类。

四、青花色调浓重,泛蓝黑或灰黑色的,多见于胎体厚重的青花器上。以上4种呈色,前两种属标准官窑青花,后两种多见于民窑青花。

天启官窑青花画风豪放简练,简笔写意,十分清爽,一改万历时繁满的凌乱布局,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并为后代青花开启一代良风。其造型和纹饰也显露出受日本风格的影响,尤其民窑作品中更为明显,如四方、六方、八方、花口斜方、扇面形、菱花式等各种造型及扇面纹、皮球花纹等,均与外销日本相关。

明代天启青花瓷器鉴赏


天启官窑是明代官窑的尾声,天启一朝,仅存 7年,明末的农民大起义即爆发于天启末年,官窑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至崇帧时官窑停产,故天启官窑传世品极少。官窑青花传世精品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大明天启年制”款青花花鸟薄胎玲珑小杯,署“天启元年孟夏月造”款的青花花卉纹觚等。

根据传世不多的官窑青花瓷分析,其时代特点是大件产品渐少,小件产品增多大件产品规整度略差,小件产品则很精细,颇有万历遗风。共青花颜色可分4种:一、继承万历传统,呈色稳定,为鲜艳的浅蓝色,但己有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类似清初青花颜色。如日本根津美术馆所藏天启官窑款青花花篮折沿盘,即属此类。二、青花色泽清谈,青中泛浅灰色,呈色稳定。如十八罗汉纹龙纽钟及米石隐款的花觚等。三、青花呈色不稳定,有晕散现象,纹饰的线条与釉面呈熔融现象,类似永宣青花,但没有永宣那种入木三分、深入胎骨的刚健之风。此类青花多为佛前供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两件署天启元年款的青花双龙耳瓶,属于此类。四、青花色调浓重,泛蓝黑或灰黑色的,多见于胎体厚重的青花器上。以上 4种呈色,前两种属标准官窑青花,后两种多见于民窑青花。

天启官窑青花画风豪放简练,简笔写意,十分清爽,一改万历时繁满的凌乱布局,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并为后代青花开启一代良风。其造型和纹饰也显露出受日本风格的影响,尤其民窑作品中更为明显,如四方、六方、八方、花口斜方、扇面形、菱花式等各种造型及扇面纹、皮球花纹等,均与外销日本相关。

天启、崇祯时期瓷器的鉴定


1、器型大多不规整。此时出现了日本风格的造型。崇祯时,器型不规正的现象较天启时更为突出,一般器物,胎体厚重,修胎粗糙,底足常常有旋削刀痕和重刮削痕,并且多有粘砂。

2、胎质粗糙为多,淘炼不精。但小件器物仍很精细, 并有万历遗风。

3、釉面亮青程度明显减弱,施釉稀薄。崇祯时,器口普遍施加黄色酱釉。

4、青花有四种不同色调,其中晕散和黑灰的与那种纤细轻淡的色调相差悬殊。崇祯时,青花色调的晕散和走釉现象比天启时更甚。常使纹饰模糊不清,也有较鲜亮明快或类似天启时谈描色泽。

5、纹饰中多反映出日本风格,如扇面纹、皮球花纹等。另外,明末清初时盛行的题诗联句风气,在此时亦有表现。此时流行的豪放夸张的减笔写意画,与万历那种密麻零乱的纹饰构图,形成鲜明对比。

6、器足可见里收向心式的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也有的器足留有类似明初器底的小乳头,此时底足不施釉的较多,但沾有砂粒。多为细润白砂底足,足边修切圆滑齐整,胎体裸露部分较多。形成了明末清初独特的器足特征,并为断代提供了依据。

7、天启器物款识少。一般写于器底。格式为“大明天启年制”。崇祯时,从款识上看,有书官窑款识的,也有以隶书写干支纪年款的,此外,还多见随意乱写的“宣德”、 “成化”、“嘉靖”等伪托前朝的年款。

天启、崇祯时期瓷器鉴定要领


1、器型大多不规整。此时出现了日本风格的造型。崇祯时,器型不规正的现象较天启时更为突出,一般器物,胎体厚重,修胎粗糙,底足常常有旋削刀痕和重刮削痕,并且多有粘砂。

2、胎质粗糙为多,淘炼不精。但小件器物仍很精细, 并有万历遗风。

3、釉面亮青程度明显减弱,施釉稀薄。崇祯时,器口普遍施加黄色酱釉。

4、青花有四种不同色调,其中晕散和黑灰的与那种纤细轻淡的色调相差悬殊。崇祯时,青花色调的晕散和走釉现象比天启时更甚。常使纹饰模糊不清,也有较鲜亮明快或类似天启时谈描色泽。

5、纹饰中多反映出日本风格,如扇面纹、皮球花纹等。另外,明末清初时盛行的题诗联句风气,在此时亦有表现。此时流行的豪放夸张的减笔写意画,与万历那种密麻零乱的纹饰构图,形成鲜明对比。

6、器足可见里收向心式的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也有的器足留有类似明初器底的小乳头,此时底足不施釉的较多,但沾有砂粒。多为细润白砂底足,足边修切圆滑齐整,胎体裸露部分较多。形成了明末清初独特的器足特征,并为断代提供了依据。

7、天启器物款识少。一般写于器底。格式为“大明天启年制”。崇祯时,从款识上看,有书官窑款识的,也有以隶书写干支纪年款的,此外,还多见随意乱写的“宣德”、 “成化”、“嘉靖”等伪托前朝的年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