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北宋官窑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正德官窑瓷器的回回文装饰

正德官窑瓷器的回回文装饰

北宋官窑瓷器的鉴别 古代官窑瓷器 官窑瓷器鉴别

2020-03-06

北宋官窑瓷器的鉴别。

正德官窑瓷器大量使用回回文装饰,意在满足明武宗对异族文化的好奇与赏玩,而非出自信仰需求。回回文的书写者应是吏部招考而来,或由皇帝直接任命。因社会文化氛围和嘉靖帝个人的影响,正德朝以后回回文瓷器少见于官窑,却在民窑中持续发展,成为重要的外销瓷品种。

在正德朝(1506-1521年)的工艺美术里,宦窑回回文瓷器给人印象最深。回回文,指当年中国穆斯林使用的波斯文、阿拉伯文和小经文字。

在明代的官窑瓷器里,永乐、宣德时,一些器物造型和装饰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但用回回文装饰者绝少。到正德,突然出现了大量回回文装饰,主要是用青花料将回回文写在各式开光内,并配以缠枝花草或卷云纹,少数不作开光而书写在花纹间隙处。还有一批矾红回回文盘,盘心画两道同心圆线圈,圈内外书回回文,别无装饰。

矾红回回文盘

正德官窑瓷器上的回回文往往整段抄写伊斯兰经文、圣训、颂词、格言和诗歌。例如大英博物馆的“大明正德年制”款青花砚屏,开光内用阿拉伯文抄录了《古兰经》七十二章《精灵》的三个小节。台北故宫的一件矾红回回文盘则以波斯文书写了颂词“一开始很光辉,结束也很祝福(带来好运)”,和波斯诗人萨迪《蔷薇园》的部分前言,年款则用小经文字书写。另外,明代南阳府衙旧址附近曾出土“正德年制”款的回回文文铜炉和铜瓶,传世品中也屡见正德款回回文铜器。

正德官窑为何大量制作回回文瓷器?学者或认为它们是为贡赐贸易烧造的,或认为与明代穆斯林太监有关。虽然回回文装饰在伊斯兰世界很受欢迎,但根据波普对伊朗阿德比尔神庙收藏的研究,在总计600多件的中国青花瓷中,只有极少数使用回回文装饰。土耳其托普卡普宫的情况也相似。不过,两岸故宫却藏有大量的正德款回回文瓷器,而其造型不再像永乐、宣德时期那样着意模仿伊斯兰器物,基本都是典型的中国式样,如烛台、瓶、盘、碗等,笔山、砚盒更是典型的中国文具,可知它们并非为贡赐贸易而造。明代虽有派遣太监督窑的惯例,但御窑厂须严格依照官方预先指定的样式、数量烧造,并非由太监全盘掌控。正德官窑大量制作回回文瓷器,当出自明武宗本人的意志。

正德朝回回文装饰的流行应与武宗对异族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字的喜好有关。武宗幼受宠溺,冲龄践祚,行为放纵,宠信回回人于永、纳善舞回女入宫。还常在会同馆与蒙古、回回人嬉戏,“使回回具馔物,帝自尝之,或着夷服,以习其俗”。甚至废弃斋宫,使用“花毡帐房”。正德十五年还一度不许民间养猪,买卖宰杀也遭禁止。值得注意的是,明武宗特别喜好学习异族语言,“学鞑靼言,则白名曰忽必列;习回回食(时),则自名曰沙吉敖烂;学西番刺麻僧教,则自名为太宝法王领占班丹。”还常令使臣伴驾以习其语言,哈密使臣写亦虎仙、葡萄牙使团通事火者亚三、大通事王永都受到武宗优待。宣府总兵马昂之妹虽已出嫁有孕,也因“善骑射、解胡乐达语”而受宠。正德末年还诏令太监“购通汉语、能书回回、达子、西番,年十五以下者各二十人。”

明武宗既好胡语,又亲近回人,对回回文也应具备相当的解读能力。正德青花笔架多用波斯文自书其名,这在异族语言的学习者看来,自然是饶富意趣的。

另外,虽然正德官窑瓷器上的回回文装饰往往带有强烈的宗教意味,但明武宗本人并非虔诚的穆斯林。明中期来华的中亚学者阿克巴尔称,武宗在梦中得到先知启示,成为穆斯林。有学者据此认为他皈依了伊斯兰教。但中国回教文献中不见同类记录,仅提及武宗对清真教义推崇。阿卡巴尔身为穆斯林,对教门相关之事难免有所夸饰,而且他的很多记录都是出自传闻,与当时中国的实情不符。根据明代官方史籍,回回人于永“以夷教挟左道方有宠”、“善阴道秘戏,得幸于豹房”,武宗更感兴趣的是房中术,而非于永掌握的伊斯兰教义。伊斯兰教是严格的一神教,主张安拉之外别无神灵。同时,武宗对藏传佛教和道教也有浓厚兴趣,他屡次加封番僧和道士,甚至自封“大庆法王西天觉道圆明自在大定慧佛”。清宫还曾藏有明武宗御笔绘制的纯阳真人画像。而且武宗对僧道的态度也并不严肃,常与番僧杂处狎昵,道士蒙宠也多因斋醮方术。明武宗对回、佛、道都抱着纵乐好奇的态度,在瓷器上装饰伊斯兰经文、颂词,与其说是出于宗教信仰,不如说是对异域文化的赏玩。

回回文青花陶瓷笔架

关于正德官窑瓷器回回文的书写者,此前学界未作深入讨论。正德元年的“书篆传奉之争”为我们提供了相关信息。当时御用监太监因“成造上用生活并龙床旗纛等项无人书篆,乞敕吏部查照先年事例考取精通楷书、篆书、西番(西藏)、西天(天竺)等字人员量送六七人赴监办事。”吏部为此考选了吴一中等八人送用。宫中又传旨令李鼎等六人作为传奉官一并送监备用,遭到吏部和内阁的强烈反对。可知当时官府造作中文字装饰的书写者来自吏部招考,或由皇帝直接任命。回回文同“西番、西天”字一样,都是汉地工匠不熟悉的异族文字,而且正德以前没有大规模制作回回文瓷器的基础,所以当时制作回回文瓷器时,相关部门也应当会向吏部申请招考书写者,武宗也可能直接任命他所信任的通晓回文者以传奉官的身份参与御瓷造作。正德官窑瓷器上的回回文装饰往往板滞稚拙,并有错讹,只有几件矾红盘上的文字较为工整流利。这或许因为绘瓷工匠不谙回回文,临摹易生舛误,还有可能文稿本身就不正确。刘迎胜曾指出,明代回回人因入华日久,波斯语水平逐渐下降。政府为了培养译员,永乐五年起在翰林院内设四夷馆,其中有回回馆,并编纂《回回馆译语》作为教材,但书中“来文”部分所用波斯文错误百出。官方翻译教学机构尚且如此,造作机构的书写人员恐怕也不尽高明。

回回文装饰在正德官窑瓷器中盛极一时,但以后迅速衰落,少数几件嘉靖回回文瓷器,很可能是正德朝造作未完之物。这是由当时排斥异族的文化氛围和嘉靖帝的个人好恶共同造成的。有明一代,“华夷之别”逐渐加强。朱元璋早在起兵伐元时就标榜“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国后又要求全国禁用胡服、胡语、胡姓、胡名、胡俗,力图“悉复中国之旧”,永乐以后,王朝武力渐衰,“景泰、天顺而后,云中、应、朔之区时时备虏,嘉靖则无岁不踩践为战场矣。”边患屡发和百年的教化,使得华夷之防成为明中期朝野共识。武宗以帝王之尊,亲近回人、番僧,甚至效法异族风俗语言,自然会引起臣工的不安。内阁大学士杨廷和等人就进谏称:“回夷近在肘腋,番僧召入随行。凡若此者,皆自来所无之事,岂不大为圣明之累哉”。

明世宗以藩王承大统,锐意革新,对武宗的亲近异族大力“返正”,武宗宠信的回人写亦虎仙、于永皆治罪,甘州回女你儿干等人遣归原籍。当时君臣对回回人深怀戒心,嘉靖十六年,礼部尚书严嵩奏称,需对汉回翻译官加以防备,得到嘉许。世宗还裁革了正德年间的各类传奉官,督理“取佛、买办、织造、烧造等项”的内臣也尽数撤回,这势必会影响正德工艺美术风貌的延续。嘉靖皇帝又崇仙道、求长生,道教吉祥图案遂取代伊斯兰纹样成为新的流行题材。

但中国与异域的经济文化联系并未就此中断。明代中晚期,一批民间窑场为适应伊斯兰市场,在瓷器上大量绘饰《古兰经》文句,除了景德镇窑,东南沿海也生产了大批带回回文装饰的“汕头器”(Swatow Ware),一直流行到19世纪初。回回文装饰在明代官窑中昙花一现,却在民间获得了更长久的生命力,与克拉克瓷、纹章瓷共同构成了明代外销瓷的重要品种。

扩展阅读

唐代瓷器装饰工艺


唐代的瓷器装饰以长沙窑和鲁山花瓷最具代表性。长沙窑开创中国瓷器釉下五彩装饰、文字装饰之先河。长沙窑有很多文字装饰,在瓷器上写了很多世俗俚语,比如“仁义礼智信”。还有我们在《全唐诗》上都查不到的唐诗,因为长沙窑是唐代的窑口,所以它上面写的诗都可以称之为唐诗。比如“上有千年鸟,下有百岁人。丈夫具纸笔,一世不求人。”等,这听着像诗,也像顺口溜,很通俗,表明了当时人生活的状态。

唐代的另一种装饰非常强烈的瓷器,叫鲁山花瓷。鲁山花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的意义也非常重大,窑口在河南。上面装饰很多大色块,明显是有意识地涂上去的,有点儿像我们今天的现代抽象画,不具象。长沙窑往往会画只鸟,画朵花,很具象。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很特殊的一个朝代,唐代瓷器开放的程度是今天不能够想象的,当时有大量的文化交流。中外交流非常多,在长安城里到处都是外国人,有点儿像今天。当时外国人带来了很多外国物品,跟中国人交流,从而影响了中国的瓷器。比如唐代的龙柄凤首壶,除了龙柄和凤首是中国人的概念外,壶的造型以及壶身凸起的人物装饰,都是受西域影响的。这件东西现在故宫,定为国宝。它在解放前就出土了,在一个大古董商的手里。解放后,政府跟这个古董商商量,最终把这个壶献给国家,现在故宫博物院里常年展出。这种龙柄凤首壶,如此精美的可能就故宫这一件,后来陆陆续续又出土过一些,但都没这件精美。

古代陶瓷的装饰工艺之装饰技法


陶瓷装饰与器物的用途、造型和社会审美取向,有着密切而又不可分割的联系。装饰是对陶瓷器进行艺术加工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器物的外观质量、丰富文化生活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陶瓷装饰方法很多,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釉下装饰,另一类是釉上装饰。这里有传统工艺,也有近现代工艺。学习鉴定就要了解其发展和演变历史及其艺术特点与风格。

釉下彩是以各种高温颜料,在泥坯或素烧坯上绘画纹样,再施以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其特点是彩绘的纹样与坯釉在高温中同时烧成。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瓷面光洁滋润,色泽透明雅丽,有饱满的水分感。经久不变。

刻划花是我国陶瓷传统装饰方法之一。它是在坯体上用铁,竹制的刀、扦等工具刻划出装饰花纹,施透明釉烧成。这种装饰方法在原始青瓷上就普遍使用了,只是不同时期的陶瓷纹饰风格各异。

刻填花又称镶嵌花,是在坯体上先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出花纹,然后在刻出的凹槽内填以色料的装饰方法,在古代多填白色料和黑色料,又称“刻花填白”和“刻花填黑”。

模印花技术是在刻划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古陶瓷最常用的工艺。一件模具可以多次使用,避免了像刻划花工艺的重复繁杂的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青花玲珑是一种釉下青花加玲珑雕镂相结合的装饰。它是在瓷器坯体上,先制作玲珑透剔的玲珑眼,一般常用的是米粒状通洞,称为“米通”。再以“玲珑釉”充满玲珑眼,结合呈色青翠的青花纹饰,施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

“五彩”又称“硬彩”,是使用古彩颜料在釉上的绘画装饰,也是景德镇传统彩绘艺术之一。最早的五彩出现于我国宋、金时期的北方地区,其前身即磁州窑的“红绿彩”。

斗彩是明代永宣官窑创烧的新品种,成化斗彩在历史上最负盛名。它是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方法,先在坯体上用青花色料画出纹样的一部分或勾出纹样的轮廓线,施釉入窑烧成后,再施以古彩完成釉上彩绘,故又名“豆彩”,有的也称为“填彩”或“加彩”。

粉彩又称软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的一种装饰技法。粉彩色彩丰富,粉润柔和,秀丽雅致,形象刻划细腻生动,它更多地吸收了国画工笔重彩的绘画技法,越来越倾向于绘画性,使用玻璃白打底,增加了画面色彩的层次感。

珐琅彩原名画珐琅,亦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装饰技法之一,与粉彩装饰十分相似,有时甚至难分彼此,早期由宫廷造办处烧制,乾隆三年以后逐渐移至景德镇御窑场制造。珐琅彩的绘画技法,早期多仿铜胎掐丝珐琅。

素三彩是由琉璃釉发展而来,名为彩,实为釉,以釉代彩。它舍弃矾红以紫色代之,画面典雅素净,故以“素”相称。

矾红彩又称铁红彩,是以矾红颜料作主要色料勾线,染色描绘画面的一种装饰方法。

墨彩是以黑色(艳黑)作主要色料勾线,染色描绘画面的一种装饰方法。

同治彩即粉彩彩绘技法之一。它摒弃了康、雍、乾三朝繁杂的粉彩工艺,并融合了五彩设色简练的绘画风格,易于上手。

浅绛彩一词来源于浅绛画派,原指元代文人黄公望创造的一种以水墨勾画,以淡赭石渲染而成的山水画。陶瓷界所说的“浅绛”借用国画术语,是指晚清流行的一种浓淡相间的绘画技法。

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始创于清代康熙年间,流行于晚清民国时期,早期以古彩做装饰,晚期以粉彩做装饰,也是我国优秀传统彩瓷之一。

新彩又称新粉彩,是20世纪以来文人瓷绘艺术的一种。

电光彩就是光泽彩。它是用电光水作彩料进行装饰,属现代工艺,具有彩虹般的光亮色泽。

装饰图案在陶瓷装饰艺术中的运用


装饰图案在陶瓷装饰中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我国陶瓷装饰艺术有着千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众多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是我国非常珍贵的财富。本文就是对装饰图案在陶瓷装饰艺术中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够对陶瓷生产创作人员有所帮助。

陶瓷文化有着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装饰图案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装饰图案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花纸,第二种是手绘。手绘表现形式装饰图案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可以追寻到石器时期。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材料和新型技术的不断诞生,花纸形式也逐渐发展出来。在新时期的高科技时代,高新技术不断地发展,装饰图案在陶瓷装饰艺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为广泛,将其具有的优点和作用也全面的发挥出来。

一、装饰图案具有的性质

装饰图案首先就是需要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实用性,而且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多。从取材的角度上对装饰图案进行分析,它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各类植物的图案,各种动物的图案,还有一些山水景观图案和一些简单的几何图案。站在组织形式的角度上可以将其分为单重纹样、适合纹样等。装饰图案是艺术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教学课程,与绘画课程还有设计门类的课程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一直处于基础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装饰图案课程也是陶瓷设计人员必须要学习的基础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陶瓷设计人员还需要了解装饰图案的来源。所以,对于相关课程的安排需要考虑如何将装饰图案对于陶瓷装饰的重要性显现出来,使得陶瓷设计人员能够将装饰图案在自己的陶瓷作品装饰中运用。

德镇陶瓷餐具套装开光山水56头餐具

装饰图案不仅仅是点面的结合,或者是图形与色彩的结合,相关的主题和内容的确定也表明了装饰图案需要具备的文化内涵。装饰图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造形式,同时也是一种中国文化,中华精神的展现。传统的装饰图案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也随之发生改变,在历史长河中的每一阶段都有着属于哪个阶段的纹样表现形式,以及装饰图案展现的风格。

二、陶瓷装饰的种类

陶瓷装饰的种类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彩和其它装饰。装饰图案在陶瓷装饰艺术中的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在陶瓷花纸设计中的应用,可以说是以贴花的形式在陶瓷装饰艺术中展现出来的,当然装饰图案并不是不能应用手绘的形式在陶瓷装饰艺术中应用。陶瓷装饰设计与其它设计创作有着很大的差异,陶瓷装饰设计是在陶瓷物品的立体形式上,所以,陶瓷装饰设计必须要与陶瓷物品的形状和具体的装饰部位相切合,使得无论在任何角度对陶瓷物品进行观赏,都能使得人们拥有良好的感受,不会感觉到任何的不适,使得装饰与陶瓷完美的融合,这样才能够创作出被称为艺术的陶瓷作品。陶瓷装饰艺术有精致美丽的图像,有丰富多样的色彩,有着十分独特的生产工艺,有着令人折服的制作技术,还有其蕴含的思想理念,最终产生了非常独特的工艺装饰形式,诞生了我国独有的陶瓷文化。无论是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是我国的艺术发展,陶瓷装饰艺术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陶瓷艺术发展历史很长,可以说每一件优秀的陶瓷艺术品都是陶瓷文化的代表。陶瓷装饰文化在不断的发展,和长期的实践中,也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陶瓷文化。

三、装饰图案在陶瓷装饰艺术中的运用

对于我国的陶瓷艺术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装饰图案在陶瓷艺术中的应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所体现。石器时代的人们感受到、观察到生活环境中存在的波纹、编织纹等图案,并且利用二方连续的装饰形式将图案在陶瓷物品上展现。例如,在我国西安地区半波遗址上发现的,带有美丽的人面和精致鱼纹的陶瓷艺术品,就是新石器时代非常出色的陶瓷艺术品。在这一历史阶段,装饰图案非常的间接,但是却充满活力,表现的内容也非常的广泛,主要有:动物、植物、人、还有简单的几何图形,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简单几何图形的应用。

在我国古代的商周时期,无论是陶瓷物品还是那一历史阶段的青铜器物品,都是以动物形象的装饰图案为主。历史发展到宋代,宋代陶瓷工艺也可以说是发展到了一个十分辉煌的时期,很多名窑都是那个时期诞生的,无论是汝窑还是其它名窑,都有着属于自身的独特风格,也有着数以自己的独特个性。宋代陶瓷装饰图案非常的讲究,以清新典雅为主,虽然没有应用太多的色彩,色调太过于单一,但是其制作时非常精细的,宋代陶瓷制作中会采用剔刻或者是单颜色绘制的方法。装饰图案无论是造型还是整体的构图,都堪称完美,装饰图案内容多是以花为主,最为常见的就是莲花和牡丹花。

历史的长河继续流动,陶瓷装饰艺术在明清历史阶段可以说是发展到了一个巅峰,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景德镇的青花瓷。青花瓷的装饰图案也是以花为主,但是其中有着龙凤的形象,也有着其它动物、人、山水风景等图像内容,可以说内容非常的丰富。装饰图案整体的造型非常合理,虽然图案分布的密集紧凑,但是没有任何杂乱的感觉。青花的颜色非常的朴素,给人一种典雅高贵的感觉。虽然历史不断的发展,但是装饰图案对于陶瓷装饰艺术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新型的陶瓷生产材料和陶瓷制作工艺,在科技不断发展过程中诞生出来,陶瓷花纸技术的诞生,使得装饰图案在陶瓷装饰艺术中的应用越来越为广泛。印刷技术是陶瓷花纸技术诞生的基础,可以直接说是印刷技术在陶瓷物品生产创作中的应用,花纸技术使得装饰图案更加的精炼,而且能够使得装饰图案更加精致的在陶瓷物品上展现出来。陶瓷花纸技术与手绘装饰技术相比较,陶瓷花纸技术的装饰效果更为良好,装饰图案更加的精细,色彩布置的更加均匀,而且装饰图案更加的多元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会推动者,我国陶瓷艺装饰艺术的不断发展。装饰图案在陶瓷装饰艺术中的应用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来说陶瓷物品创作形状的选择可以定为圆形、椭圆形等,并且确定的形状以扁形为主,因为这样陶瓷装饰的构图和彩绘,以及陶瓷贴花不会存在太多的障碍,而且装饰图案与陶瓷物品的切合度也会有所提升。

结语:装饰图案在陶瓷装饰艺术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装饰图案是工艺美术的重要基础,装饰图案的主要来源就是人们的实际生活。只有不断的增加对于装饰图案的研究力度,才能够保证装饰图案合理的、科学的、适应的在陶瓷装饰艺术中应用,才能够为陶瓷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才能使得陶瓷装饰艺术不断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