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陶瓷文化 > 导航 >

大国工匠陶瓷文化系列之——看历史

大国工匠陶瓷文化系列之——看历史

陶瓷文化 瓷砖系列 瓷砖的系列

2020-03-06

陶瓷文化。

一个荷兰的古董家族和中国瓷器

荷兰的港口城市阿姆斯特丹是17世纪欧洲各国宫廷瞩目的焦点,大量来自中国和日本的瓷器、家具和其他艺术品在这里卸货、拍卖,最终流向各宫廷与贵族府邸。荷兰人会收藏本地画家的油画、古董家具等,也必须摆上几件中国瓷器,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传统和习惯。

景德镇瓷器皇室玫瑰英式描金骨瓷咖啡具

"你希望用中国方式还是荷兰方式来还价呢?"佛洛里斯·范德·维恩(Floris J.Van DerVen)微扬着下巴,表情略显夸张地问一位中国客人。"既然在荷兰,不妨试试你们的方式吧!"客人入乡随俗。"荷兰方式就是我说一个价格,你告诉我Yes或No,只有一次的机会。"佛洛里斯解释规则的时候,有小小的得意。20多年前,佛洛里斯便常常往返于香港地区与荷兰两地,经营古董生意。对中国人能耗上大半天时间没完没了地讨价还价过程,他难以理解。

这会儿工夫,佛洛里斯的"一口价"没能成交,"买卖不成情意在",他用了中国人最常用的一句话缓解气氛。其实在中国人看来,买卖之间是有人情世故的,是智力、心力的博弈,乐趣自在其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于细节之中尽现。

一个荷兰家族

佛洛里斯和叔叔克莱门斯(Clemens VanDer Ven)的手上都戴有一枚刻有家族徽章的戒指。这是一个来自荷兰南部的大家族,世代居住于此。几代人都以贸易为生,到佛洛里斯这一代也不例外。这与荷兰的地理环境以及几个世纪以来的重商政策不无关系。

荷兰濒临三大水系,瓦登海、须得海和北海,又是莱茵河、马斯河与斯凯尔特河汇聚成的三角洲,而荷兰的内河航道则是完备的循环网络。在天然水道和运河上,靠无数互连的支流可以在东西南北纵横的国土上扬帆航行。这种水文地理结构让荷兰成为水手、渔夫和贸易商的国土。

而另一例或许更加具象。165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派出的一个外交使团到达北京。入主中原刚刚8年的清廷,以一种兴奋的态度接待了他们。但荷兰人遇到了与所有到中国的外交使团相同的一个麻烦,就是在觐见皇帝时必须行三拜九叩的大礼。事实上,一直到18世纪末,几乎没有一位欧洲国家的外交官愿意接受这种苛刻的天朝规矩。但是,荷兰人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顺治皇帝接见了荷兰使团,并高兴地赏赐给这个使团大量礼物。回到住处,一个叫约翰·尼·霍夫的成员写下了他们答应跪拜条件的原因:"我们只是不想为了所谓的尊严,而丧失重大的利益。"荷兰人的重大利益就是商业和赚钱。

佛洛里斯和叔叔克莱门斯算是家族中的例外,他们经营着一家中国艺术品画廊有44年了。80年代,佛洛里斯服完兵役之后,在叔叔的古董店里兼职工作。叔叔告诉他,如果喜欢这份工作,想继续做下去,必须先出去闯荡一番。"我个人的兴趣是历史,当然也和其他荷兰人一样喜好经商,与人打交道,所以叔叔那儿的工作对我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佛洛里斯决定先去英国看看。父母对他的决意不以为然,只是象征性地给了一些钱,作为精神上的支持,便任他去打拼。佛洛里斯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当时全球最大的艺术品拍卖公司斯宾克(Spink)的东方艺术部做临时杂役工,端茶送水、开门扫地、搬运包装,凡是同事们不愿做的事情都由他来干。只要你是有心人,机会永远都在你的身边。佛洛里斯称自己的身份是最好的掩护,没人会防备他,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已然清楚什么样的古董是可以短期赚钱的,什么样的是可以赚取高额利润的。

一年后,当斯宾克准备将佛洛里斯转为正式职员时,他提出离开公司。"毕竟最后我是要回到荷兰的。我希望能多去几个国家看看,这样能为以后的生意建立起联系。"在之后的三年半时间里,佛洛里斯去了西班牙、德国、法国,在不同的古董店里打工,直到1992年回到荷兰帮助叔叔克莱门斯打理画廊。

克莱门斯先生是位优雅的绅士。1968年他成立了以家族名字命名的画廊——VanDer Ven东方艺术。那时在荷兰几乎没有完全经营中国艺术品的画廊,必须兼顾着卖一些欧洲银器、家具等。而纯粹的中国艺术品更是无人问津,所以只能做一些欧洲人能看明白的中国古董,外销瓷是最好的选择。"

外销瓷是荷兰人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种东西。"克莱门斯说,"荷兰人会收藏本地画家的油画、古董家具等,也必须摆上几件中国瓷器,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传统和习惯。

黄金时代

西方人对中国瓷器的认知一般是从外销瓷开始的。明清之际,中国外销到欧洲市场的瓷器有两类,第一类虽然是为欧洲市场制作,但基本上采用中国传统样式,虽然器物造型有欧洲特点,但装饰题材仍然为中国的花卉、风景与人物风俗等,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情调。第二类是欧洲客户在中国订制的个性化产品,如以家族的纹章作为装饰,或以欧洲的宗教人物、花卉纹样为主题,一般称为订制产品。

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前所未有的商业繁荣,也为荷兰提供了成就商业帝国的历史性机遇。1602年,在共和国大议长奥登巴恩维尔特的主导下,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这是历史上第一间跨国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亚洲贸易长达200年,成为17世纪最大的商业企业。荷兰虽然是欧洲小国,却是各国中最早发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国家。17世纪初,荷兰就开始介入东方贸易,继西班牙之后成为海上霸主。荷兰的港口城市阿姆斯特丹是17世纪欧洲各国宫廷瞩目的焦点,大量来自中国和日本的瓷器、家具和其他艺术品在这里卸货、拍卖,最终流向各宫廷与贵族府邸。

17世纪中期以前,输入欧洲的中国瓷器大多为青花瓷器,荷兰人尤其喜爱这种蓝白两色的瓷器,称之为"克拉克瓷"(Kraak Ware),这个词可能来自西班牙语"Carrack",指从事东方贸易的货船。荷兰的代尔夫特釉陶最早采用蓝白两色的青花纹样,在造型上大多模仿中国的青花瓷,主要是明万历时期的外销青花样式,以至于有些产品分不出产地。在佛洛里斯和叔叔克莱门斯的画廊里,可以看到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器占了绝大部分,其中有纹样罕见的外销瓷,也有民窑精品。

克莱门斯告诉我,在70至90年代末期,外销瓷在荷兰非常容易找,它们数量庞大,但是收藏家们却分得很细。瓷器产地虽然都是中国,瓷器的主体设计制作也基本一样,比如形状、用料、画法,区别就在瓷器上的图案和文字,荷兰人不会去收英国风格的,法国人不会买葡萄牙风格的。毕竟文字上的东西一旦看不懂时,就没了兴趣,而民窑类的瓷器,大家会偏爱带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画片的,这能勾起欧洲人对东方文化的想象。

到17世纪中叶,荷兰联省共和国的全球商业霸权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此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拥有1.5万个分支机构,贸易额占到全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悬挂着荷兰三色旗的商船游弋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当时,全世界共有2万艘船,荷兰占有1.5万艘,比英、法、德诸国船只的总数还多。17世纪成为荷兰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17至18世纪中国外销瓷器的主要生产地在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广东石湾。明清之际,每年运到巴达维亚的中国瓷器就达15万件,仅在1753年,英国、法国、荷兰、丹麦的商船运回欧洲的中国瓷器大约有100万件。

17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海尔德马尔森号"(Geldermalsen)在驶离中国返回欧洲途中沉没,船上有价值80万荷兰盾的货物,包括203箱共23.9万件瓷器,68.7万磅茶叶,147件金条及一些纺织品、漆器、苏木、沉香木,全部沉入海底。1984年,英国潜水员哈彻尔(M.Hatcher)从沉船中捞起15万件青花瓷器和125块金锭,并在阿姆斯特丹拍卖,3000件瓷器以3700万荷兰盾成交。www.taOcI52.COM

当然,18世纪中叶亦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博览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人、英国人跑到荷兰买外销瓷,特别是美国人买得很多,到90年代的时候,几乎是给掏空了。"佛洛里斯说,"喜欢外销瓷的收藏家多分布在南美、北美地区,从地图上看从东欧开始向西都有这种客人。"1992年佛洛里斯回到荷兰没多久,先去了香港地区。"当时我向叔叔提议做高古陶器,80年代末欧洲收藏高古陶器成为一个潮流。当时的香港是一个集散地,我在这里主要买陶俑、天王俑一类的。"佛洛里斯回忆,当时香港古董行里大约有50多人做这个,现在不到10个人在做了。香港的采购结束后,佛洛里斯拉着另外一位叔叔跑去西安。"就是想去看看兵马俑,可能跟我买的东西有关系,当时很单纯。"

其实,佛洛里斯有其他的想法。25年前外销瓷及民窑瓷器数量虽然很大,但精品毕竟是少数,而且价格已经很高。如果希望画廊能长久经营下去,就必须做一些新的尝试。而克莱门斯叔叔则和朋友在这时一起开创了马斯特里赫特古董展,其目的和佛洛里斯是一致的。"当时欧洲有一个问题就是自我保护,排外意识很强。虽然30年前,已经有一些博览会了,但都是小型地区性的,法国的瞧不起荷兰的,也不让荷兰的进来,荷兰的也看不上法国的。而佳士得和苏富比两大拍卖行又公开说,以后只有拍卖跟举牌人的关系,行家没有生存的空间。因为他们很优雅,有酒会、派对与晚宴。"

早在70年代时是买家和行家的模式,很多顾客受良好的教育,自己也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他们敢去买东西。但是,随着世界经济模式的改变,新一代成长起来,他们获得财富的方式已不再是传统的制造业,而是金融、IT,依靠的是信息。他们没有时间去了解艺术品,去学习。拍卖行的壮大,符合了这一群人的需求,提供的不单是买卖,是一定的保证。佛洛里斯说,如果行家之间再不凝聚起来,可能最后真的会被拍卖行吞噬。于是互不来往的两家博览会提出强强联合,品质被放在了首位。

博览会在成立几年后,其效果开始凸显。荷兰的古董市场本身在萎缩,本土的古董店不愿向外闯,原来的客人越来越少,导致的后果便是拍卖萎缩,古董店里没有货。恶性循环,到最后没办法做下去。博览会则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带来一些机会。佛洛里斯说:"在博览会上,别人可能听到了关于我们的一些评论,可能会特意带着照片资料来找我们,有时真能碰到非常好的东西。当然,这种概率不是太大。更多的是,让一些对我们不太了解的收藏家,可以通过我们的展位、我们带来的艺术品,了解我们的品位,建立起沟通的机会。"

佛洛里斯现在每年还会参加伦敦的亚洲艺术博览会,也会去香港参加香港国际古玩及艺术品博览会。他说,我们公司经营了45年,刚好是一个周期,当年的买家现在年纪已经很大了,他开始陆续出售早年的收藏。中国瓷器带给他一生的乐趣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下一个周期又将开始。

方福太 景德镇人,被中国书画艺术教育研究院评为“江西省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从事陶瓷工作二十余年,毕业于江西省工艺美术技术学院,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擅于釉下青花釉里红、釉上粉彩。青花釉里红以雅俗共赏为标,所作物象既注重内在结构的合理性,又有适度的夸张变形; 既重视写形, 又突出神似。用精细入微的绘画功底将粉彩颜料和陶瓷的天然变幻巧妙地结合起来,使画面有一种天然自成的情趣同时又非常注意通过色调使整个画面有机地统一起来,具有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内蕴,同时又大大地丰富画面的内容,作品富有浓郁的东方古典艺术的和谐美。其作品被收入江西省陶瓷研究所《瓷韵艺苑》《陶瓷研究》等杂志,曾多次参加省、市展览并获得奖项和被博物馆收藏。

我创作时追求的是婴儿出生时本真的自由世界。想以此折射出万物生长的本象,展开与时空宇宙的对话,给观者带来自由快乐的感受。我的画就像一面镜子、每位观赏者会通过它看到不同的图景,都可以把过往的经历和愿景投射到这面镜子上。所以我总是弱化作品中具体事物,就象人们用面具来隐匿自己姓名和身份一样、而以抽象是唯一表达的媒介、因为抽象是通用的象征符号,是每个人具有的元素、让人感觉如此熟悉。面对作品时,观者同自身的交流以及从中得到的个人体验,比起我的意图更为重要!

在朱振洪的眼里,万物自然生化的过程是最根源的美。诱然系列与其之前的作品相比,淡化了作者本人的意图,突出体现了釉料天然的变化。作者以三原色作为基础,展现了混沌初开的原始状态,色彩激烈的碰撞与交融给人予特殊的视觉冲击。

扩展阅读

陶瓷之美


陶瓷造型优雅,釉色莹润,彩色好,绘得精,所以就美,这些说法都对,但还不够全面。我们所说的“美”,不单是要悦目还要赏心,就是说,一件美的陶瓷,看着它,我们不单感到愉悦,而且会因之而感动。

陶瓷是属于工艺美术范畴的东西,有古老的遗留,也有新时代的制品,姑勿论新旧,只要能乐人动人,就美。并非是所有的陶瓷器具都能乐人动人,陶瓷不像被称为“纯艺术”的音乐、绘画那样,作者的主观愿望与情绪较容易融入作品中去,因此能相对容易把握创作成果。陶瓷就不同,往往是陶艺家充满创作激情,把作品原稿完成了,进窑烧制时心情是忐忑不安。开窑时,也许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或发现烧成品与自己的愿望相距太远,更有甚者,所有的心血都化为乌有,这种沮丧是可想而知的。

陶瓷的美从陶瓷制作最先的构思开始,到绘制,再到烧制,最后成品,这一连串的环节都必须灌输进作者满腔的创作激情。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哪怕是稍许的懈怠,都会影响到陶瓷的品质,使其最终的美大打折扣。一件好作品出来了,再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鉴藏、摩挲而能完好无损,这又添进了无数人的情志,作品社会美的价值因此得到提升。至于那些制作工艺复杂、成型和装饰难度大的制品所体现的材质美和艺术美的水平就更高。

陶瓷之美,美在陶瓷制作者的辛勤构思和耐心经营上,美在劳动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完美的崇高精神上。任何一件陶瓷艺术品都是劳动者智慧和汗水的结晶,都透露着美。

盘踞在瓷器上的龙文化 古代陶瓷艺术之元代龙纹瓷器


·元代龙纹瓷器

之元代龙纹瓷器很有特色,与先前龙纹变化不大,以站龙和游龙为多,因龙体型有细长头小的纹饰出现,整个龙纹给人以幼稚萌萌哒感觉,但是又不失矫健。元代瓷器龙纹的周围,往往衬以灵芝状的朵云,同时还衬以长长的火焰纹等。

梅瓶瓶身修长,肩饰斜格锦纹,锦纹下一周大如意云头纹,内绘凤或麒麟穿牡丹图样,瓶身中部一周绘4条白龙,衬以青花海水和火焰纹,近足处饰一周如意云头纹,内绘牡丹花叶。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其龙纹的出现显著增多是这一时期瓷器装饰艺术的特点。

·元代龙纹瓷器

此盘折沿,浅壁,平底。通体内外施蓝釉,蓝釉地上以白色泥料塑贴一条矫健的白龙。龙细颈,三爪,作昂首翻腾状。此盘属于高温钴蓝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窑的新品种之一,装饰方法有描金和用白泥堆贴龙、飞凤、海马纹等。饰有白龙纹的蓝釉器仅见于梅瓶和盘。

·元代龙纹瓷器

罐内外施青白色釉。外壁饰青花纹样颈部绘缠枝栀子花纹,肩部绘卷草纹,上腹部绘双云龙纹,下腹部绘缠枝牡丹纹,近足处绘仰莲瓣纹。此器纹饰繁密而有气势,所绘龙纹头小,颈细,身体细长,三爪动感较强,形象凶猛,是典型的元代龙纹式样。

盘踞在瓷器上的龙文化 古代陶瓷艺术之清代龙纹瓷器


·清代龙纹瓷器

清初,龙纹形象略有明末的遗风。康熙、雍正、乾隆时,龙纹发生较大变化,龙首较之前明显缩小,胡须变化,龙眼,康熙时略长形,雍乾后则显圆。龙爪趾间距变大,被人们称为鸡爪渐失锋利感,给人以有形无力之意。朵云的尾云不大清,呈长块状或成灵芝状。艺术造型比前朝差矣。随时间推移,其龙纹瓷器也带有了封建社会后期的没落感。

·清代龙纹瓷器

盘面部绘六周龟背锦纹和一周蕉叶纹。主题图案为云龙赶珠纹。近足处绘莲瓣纹,与口沿的边饰上下呼应,烘托出龙纹的矫健凶猛,龙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龙口形略带圆,猪咀缩短,上下颚的须,呈锯齿状,上颚鼻翼的两侧,长出特别长而卷曲的须。头部的角,长而显直且分叉,眼睛略长。

盖面微现弧度,面饰青花飞龙一条,壁绘斗彩朵云纹。器腹部饰青花三爪飞龙两条,间以绿彩朵云,肩、胫处以黄、红、绿彩分别绘覆仰莲瓣纹。飞龙形象生动,动感强烈,清逸秀雅。此时朵云的形象较之前略显粗糙,造型审美艺术感不足,呈长长的块状,二头一尾、三头一层。

·清代龙纹瓷器

盘身壁以青花、釉里红绘云龙出海,造型稳重端庄。图案画法使用龙身在云中三现的表现形式,其它部分被浮云遮掩,故称一身三现,确有云从龙之感。此种斑片云纹,顺治时最为流行。康熙时亦常用,到乾隆时期画面更加写实。此时的龙纹较最初已有较大的改变,龙首,上下颚胡须,头颈上的疏毛,以及龙爪龙身,均已形成清代龙纹的特色。

·清代龙纹瓷器

各时期的陶瓷器作为当时时代的产物,承载着不同时期的技艺和文化,其纹饰也是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反映,盘踞在陶瓷上的龙纹文化,也值得我们去细细思量和品位。

盘踞在瓷器上的龙文化 古代陶瓷艺术之明代龙纹瓷器


·明代龙纹瓷器

之明代龙纹瓷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洪武年间龙纹瓷器虽与元代类似,但却又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头肘疏毛变少,龙成五爪,永乐年间龙纹变得形粗体壮,凶猛威武,又重分三爪四爪五爪,龙爪被称为是鹰爪,并朵云出现一头多尾的现象但是尾部变短,周围衬托也多以海涛、缠枝花、火焰、朵云等等。此外,明代龙纹瓷器的龙纹种类形态变多,出现了螭龙、闭咀龙、张口龙、猪咀龙。明代龙纹的变化,形象的表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

·明代龙纹瓷器

盘内壁与内底交接处暗划弦纹一周,有云纹三朵,呈品字形排列。内壁模印云龙纹。外壁以青花绘二云龙赶珠纹。龙纹笔触细腻,生动传神,承袭了元代及明洪武瓷器的作法。

瓶通体青花纹饰,外口饰忍冬纹,颈饰6云朵纹。整个腹部绘云龙纹,龙体较大,张口怒目,鬃发上冲,作回首状,四肢前伸,三爪矫健有力。龙身间隙处饰各种形状的云纹,衬托出巨龙行空之势。青花龙为三爪,怒目回首,鬃鬣飞扬,刻画细腻,颇有气势。使用进口青料描绘花纹,烧制过程中有自然形成的铁结晶斑,更显出龙的凶猛有力,栩栩如生。此器是永乐时期龙纹青花瓷器中的典型之作。

·明代龙纹瓷器

瓶口部刻细线蒜瓣纹,腹部有粘接痕一周。瓶颈至肩部塑贴一条红色螭龙,曲体上仰,口衔仙草,由肩部向颈部盘绕,卷尾与首相接,四肢平伏于瓶肩部。白釉上红螭凸起,效果神奇,颇富艺术感染力。

·明代龙纹瓷器

晚明的龙纹,恰如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衰退一样,显得苍老、无力。崇祯五彩龙纹盘的龙纹脸瘦尖,长胡须,蓬头散发,爪似蟹爪,显肚凹腰,恰似一条垂死的老龙。

历史长河中依然惊艳众人 古代陶器智慧之红陶


·红陶

红陶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一种器表呈红色的陶器。人类发明陶器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红陶分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两种,主要原料是粘土。

·红陶

红陶是中国最早的陶器品种之一,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各个文化中最为普遍。10000多年前的的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江苏溧水神仙洞遗址出土的中国最早的陶器遗物主要是红陶。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等等,人们生活中使用的陶器,红陶占很大比例。精美的彩陶、彩绘陶,陶胎本色均是红色。

·红陶

在陶器烧制到一定程度将窑内火焰的性质控制为氧化焰,在氧化气氛焙烧下,陶土中的金属铁大部分转化为三价铁,还原比值低,烧成的陶器即呈现红色。陶土比较纯净细腻、含细砂极少者,称为泥质红陶,主要作饮食器具和盛储用具。

造型最美的炊具鬶虽与鬲同为煮食的炊具,但它的造型之美远在陶鬲之上,至今仍被艺术史家视为远古造型艺术中设计最为成功的作品。

·红陶

从遗址上发现的陶器,以红陶为最多,其次是黑陶。碎彩陶片尤多。陶质以夹砂为主,纹饰有划纹、指甲纹、绳纹、锯齿纹、网格纹、涡纹、弧线纹等。绝大多数为手制,个别器物也有轮制。主要是一些鼎、罐、杯、碗、瓶等,黑陶仅发现三足。彩陶片多以黑色条纹见长,多碎片,完整实物较少,可见当时彩陶鼎盛时间已过。

看景德镇陶瓷大学如何发展传统陶瓷艺术


2015年举办的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一支名为“指尖上的陶艺”的学生团队在全国300个决赛项目中脱颖而出,摘得金奖及最佳创意奖,成为该届赛事中最大的黑马。

这个团队来自于景德镇陶瓷大学。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指尖上的陶艺”的夺冠并不让人意外。近年来,景德镇陶瓷大学以其特色专业优势,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我国高教界引起普遍关注。

以实验实训促进创新实践

4月8日,周六下午两点,章义来教授准时走进他在学校的工作室。他的头衔之一是江西省陶瓷企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我每个周六基本上是在和学生们一起搞研发。”章义来说。在他的工作室门外墙上,悬挂着一块由江西省教育工会颁发的“章义来劳模创新工作室”铭牌,而另一侧被分割成格子间的房间里,学生们已济济一堂。

2015年,由章义来担任创业导师的“指尖上的陶艺”学生团队,在全国300个决赛项目中脱颖而出,摘得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及最佳创意奖。

“‘指尖上的陶艺’,是为解决陶瓷企业传统生产销售模式致使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而研发的国内首款集个性化定制、众创空间功能的陶瓷垂直电商APP。我们希望以用户为中心,整合行业资源,变革生产方式,重新定义渠道,打造‘互联网+陶瓷’新业态。”团队成员、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高维介绍,“项目创意获奖后,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启动了项目实践行动,向国家商标局申请了三个注册商标,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实现了移动客户端的在线交易,并和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由他们投资1000万元与我们团队合作以实现项目的产业化。目前,我们正在进行个性化定制模块APP和微站点的进一步开发,使它真正成为一个互联网+陶瓷业态平台。”

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构建创新课程体系,由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方案和开展创新实践,打造以实验实训为主线的创新实践系统,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已具规模效应。

“学校的各个教师工作室或实验室,每年都为1000多名学生免费提供创意设计、创作实践、创业实践指导。同时,学校很注重与政府和企业合作,联合共建了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和创意市集,将学生创意创新产品引入市场,并成立了大学生创业洽谈及产品展示中心,为学生免费提供洽谈、会议、接待、产品展示和项目推介服务。”景德镇陶瓷大学创业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艾军说。

全程参与“指尖上的陶艺”研发的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唐丽萍对此深有体会。她说:“在学校就进行系统性的创作实践和创业实践,最大的收获不是获奖或者收到创投,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角色转换和思维模式转换,既积累了经验,也在思想上提前进入社会。”

激发学生们的创意理念

4月9日傍晚,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大二学生邱瀚仡匆匆吃过晚饭,便赶到学校图书馆报告厅,一场《造型之路——中央美术学院与陶瓷大学名师论道》的主题论坛在这里举行。“来的全是业界‘大腕’。”中央美院造型学院院长、油画系主任马路,副院长、版画系主任王华祥,副院长、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整个晚上,这个20岁的小伙子都沉浸在一位位大师的演讲里。景德镇陶瓷大学为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学生提供了沃土。

“激发学生的创意理念,是我们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吴本荣说,“一是引入创意智库,高密度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企业家、艺术家来校,引入新思想、新理念和新设计,营造全校的创意氛围;二是营造创意生态,高频展出师生创意作品,形成浓厚的艺术创作和科技创新氛围;三是开展创意竞赛,推动学生的创意由观念形态向行为形态转变。”

正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材料学专业就读的在职博士生包镇红说,创意智库的引入、创意生态的营造、创意竞赛的开展,为学子们拓宽了通往创新创业道路的大门。“我参与研发的陶瓷透水砖项目,在技术上应该说比较成熟,但新时期在应用上该怎么与‘互联网+’相结合,这就需要更为开阔的创意思维。”她和同学们组建的“会呼吸的瓷砖”项目团队,通过从气象部门获取温度、湿度、降雨量等数据,架构大数据分析平台,建立气象数据与透水砖配方模型,以此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透水砖性能指标,实现城市化定制。2016年,这一别出心裁的项目获得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并申请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

让所学所思都与实践紧密结合

“我们的办学理念是,创意引领创新、创新推动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带动创业。”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江伟辉说。

“创意是灵魂,创新是目的,创业是实践”,创意创新创业“三创合一”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景德镇陶瓷大学培养出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三创合一’出发,我们学校为更好地对接陶瓷行业和社会发展需求,调整和改革了原有学科专业,除增加由开放性实验、第二及第三课堂组成的能力拓展课程等外,还设置了‘三创’教育‘特区’。”艾军说,“例如我们全面实施了创新创业学分累积转换、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及跨专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等制度,建立了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考核体系。”

“心想瓷成——陶瓷3D打印”项目研发团队成员、大二学生曾淑芳说:“我最深的体会就是能够学以致用,整体环境推动我们所学所思都与实践紧密结合。”

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现实中得到了检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江西高校前列,自主创业率连续六年位列江西高校第一;自2013年至今,学生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43项,其中国家级、省级共140项;在校生累计参与各类创新项目3350余人次,占在校生25%以上;大学生工作室近三年新增300余个;学生多次获得德国红点、IF国际、W3世界卫浴等重大设计奖项。

乐天陶社创意集市、陶溪川创意集市、明清园创意集市……每逢双休日,景德镇市内所有陶瓷集市里,无不活跃着景德镇陶瓷大学学生们的身影。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发展集团董事长刘子力感慨道:“景德镇的未来,就在这些年轻人身上。”

茶禅一味的文化统一 之西施壶


·西施壶

紫砂壶是具有收藏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岂如阳羡一丸泥”。紫砂壶是中国传统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

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又名宜兴紫砂壶。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因为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紫砂壶才这样珍贵,令人回味无穷。更加上紫砂壶泡茶的好处、和茶禅一味的文化,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贵不俗的雅韵。

·西施壶

西施壶,顾名思义:应该和西施一样美,或者说这种壶的灵感来源于西施。“西施壶”,完整的称呼应该是“西施乳壶”,简称“西施”或“西施乳”。壶嘴便是西施的口,壶的身体则刚好是壶的盛水部位,把手便是纤细的腰姿。这个壶型在紫砂壶的史料中是有明文记载的,而且,最早做这个壶型的,当属徐友泉大师。

·西施壶

首创者徐友泉,明末清初吴梅鼎给了徐友泉极高的评价,称“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吴梅鼎之所以为世人所识,实在是因为写了一篇千五百字的《阳羡茗壶赋》。吴氏曾祖是明正德进士吴颐山,正德进士何许人也,不太清楚,只是他的家童名声太盛,叫“供春”。吴颐山少时在宜兴金沙寺读书,家童供春服侍少主的同时,据说偷学了寺僧制壶,不经意间,成了紫砂壶史上的鼻祖。然后经历了赵梁、董翰、元畅、时朋“四大名家”,然后是时鹏之子时大彬一家独大,时大彬有一高足,就是徐友泉了。而吴梅鼎的父亲和徐友泉交好,并请其到家中研制紫砂壶,成就了一段佳话。吴梅鼎更是耳濡目染,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如时之粗”时,他不知道,紫砂史册上,已经有了他浓重的一笔。

百年历史的陶瓷艺术


华夏民族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创造了象徵着东方灿烂文化的中国瓷器。并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精湛绝妙的工艺、光緻茂美的质感、异彩纷呈的品类而名震寰宇,极大地丰富了民族文化和世界艺术宝库,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瓷器艺术是造型、装饰、材质、工艺等多元素构成的一个整体,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晶。通过巧夺天工的艺术创造和科学合理的精心设计,使瓷器具有物质和精神双文化特徵。

近百年来,中国瓷器艺术在其发展中虽举步维艰,历尽沧桑,但总体趋势仍隨社会的前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并以它累累硕果步入新的世纪,植根于民族传统的当代瓷器艺术,在古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意识融合交织中,逐步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徵。

介于陶与瓷之间的炻器,在适用于宾馆饭店的成套中西餐具中发挥了较大优势。炻器与厚胎瓷一样,在造型的线形、线角、细部、形体处理上,形成了有别于细瓷及陶器造型特徵的独特风格和规律,丰富了陶瓷造型的表现形式和体系。山东淄博利用本地原料新创造的“焦寶石瓷”,质地坚实,釉面呈秋黄、浅棕、灰白等色,色调娇嫩而无纤弱之感。湖南铜官,河北邯郸,河南禹县、焦作,广东佛山,广西等地均盛产炻器。

颜色釉瓷不仅具有特殊的审美特徵,而且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浓鬱的文化色彩。越窑青瓷“千峰翠色”之美、钧窑红瓷“夕阳紫翠”之美、柴窑青瓷“雨过天青”之美、景德镇影青瓷“冰肌玉骨”之美都诱发了不少诗人藉物生情,写下了诸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勿驚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儿酒”等千古佳句。

颜色釉瓷在过云却有“千窑难得一宝”、“十窑九不成”之说。50年代以来,老一辈硅酸盐专家周仁、赖其芳、李国桢等与各瓷区的科技人员一道,用现代科技理化测试分析手段,测定釉的物化状态,用配位场理论研究釉中呈色离子价态和配位体的关系,用热力学状态参数研究烧制工艺与呈色的关系,用科学理论和实验揭示了釉料发色的奥秘,将能工巧匠的实践经验升华到理性的高度,变偶然为必然、化感性为理性,使祖传秘方和传统经验更完善、更科学、更合理。如今,由于采用科学方法进行配料和窑温控制,改进了新的窑炉结构和烧成技术,发掘和运用了新的原、燃材料,不仅提高了色釉的质量,且研究出了适合柴、煤、油、气不同烧成条件的配方,使颜色釉瓷烧成范围更宽、呈色更稳。近年,在钧瓷烧制中选用还原性材料渗入釉料中,使钧釉中还原烧成新技术获得成功,是钧瓷史上的一大技术突破。70年代景德镇研制出“无铅钧红”釉,其色相、光泽度及稳定性均有大贴画度提高,且无铅毒,又是一次铜红釉烧制工艺上的革新。铜红釉的烧制从过去只能烧小件到创烧出3米多高、通体一色的红花瓶和口径1.08米的铜红釉碗,这都标志着现在色釉的配制技术和空投温的控制技术均达到了极高水平。

宋代“五大名窑”的钧、汝、官、哥、定及耀州、德化、磁州等窑的传统名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在承袭传统余绪中不断研制出各种新彩釉。如邢国正等老艺人烧制的1.5米高的钧瓷《双龙闹环瓶》,朱砂红釉色在阳光下闪现点点金光,红中有紫、紫中有蓝、蓝中有青、青中有白,正所谓“夕阳紫翠忽成岚。”

此外,诸如茶叶末、鳝鱼黄、蛇皮釉、黑釉等各式传统结晶釉,在广东、辽宁、景德镇、河北、四川、山东、福建等地也相继新花怒放,且花色增多,又能定形定位。尤以广东石湾的硅锌矿结晶釉为佳,花形系複瓣、色彩多样、层次丰富。景德镇目前已有“雪花”、“冰花”、“松针”、“闪星”等50余种结晶釉;河北唐山亦在传统铁结晶釉的基础上,新研制出内外两层红、黄花晕散、金圈熠熠的“铁红金圈釉”。辽宁的硅锌矿结晶釉系列不仅成本下降,稳定性好,而且已形成了工业化的生产规模。

宝光盈彩的颜色釉价值不仅在其本身,更贵在为色釉彩、综合工艺装饰等新的艺术形式和品种的开拓,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材质。诸如在刻出的葡萄上填豆青色釉,与青花叶相得益彰,格调更为高雅;在珍珠釉上以蓝、赭花釉和青花描绘山水,另有一番风趣;色釉粉彩则以色釉来衬托,拓宽了粉彩艺术的新天地。除此,尚有“色釉镶嵌”、“色釉开光”、“色釉浮雕”、“色釉加彩”、“色釉加彩”、“色釉描金”、“色釉青花”、“色釉刻瓷”等,无一不与色釉息息相关。

钴料的配制技术、高温窑烧技术和釉下彩绘技术即是构成青花瓷的三个基本工艺要素和工艺特徵。由于钴料产地、釉料选配、烧成温度、火焰气氛、操作手法、审美追求的差异致使近现代青花呈现出多种色调和效果。如本世纪初,多用金属氧化钴配料、色调浓烈蓝艳。50年代前后,青花料用于普通瓷中多为浙江、江西产的土料,青花呈色蓝中泛红。用于高级艺术瓷的多为云南珠明料,它综合了宣德、清代康熙青料之长处,呈色艳而沉、明而透、表现力丰富、发色力较强。80年代后,为适应勾线点垛写意的现代青花之所需,配制仿古“炸料”晕散淋、色泽浓重、沉而不灰、蓝而不俗。亦有用“海碧”青料绘制,色调更加鲜丽艳蓝。尽管如此,大凡青花瓷均具幽靓素雅,晶澈明亮,彩翠色润,青白相映的艺术特色和审美特徵,且经久耐磨、永不褪色、无铅毒害,故居名瓷之首。

青花瓷在全国以南方为主,主要有江西、湖南、安徽、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四川、云南以及北方的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但实力雄厚、质量上乘的青花瓷当首推江西景德镇。

历来,景德镇“匯集全国技艺之精华”,同时又将自己的精华推动全国之技艺,各地青花均可寻觅到景德镇青花之踪影。然而在不同地区又因胎质、釉色、钴料配方的差异和地方传统文化背景的区别而各具地方特色:如醴陵青花,实为“釉下蓝彩”,在高白釉下透出鲜明蓝艳的图案纹饰;福建德化青花却在纯白如脂的釉下闪现出青色的纹样。

在景德镇被誉为“青花大王”的王步,循“八大山人”等画家的殊途,以豪迈沉鬱的气格、简朴雄浑的笔墨,将中国画的水墨写意技法与青花技法相糅合,开创了青花“分水写意法”,形成了近代青花艺术新流派和新风格,与传统的“双勾分水法”齐驱并进。其代表佳作如在《春光.青花方箭筒》、《鹅.青花釉裹红天圆地方瓶》、《双鯰》等。这种泼墨写意似的青花分水画风从后辈陶艺家的作品中,可以触摸到王步流派的经络和支脉。

景德镇的陶艺家,不断学习、总结、藉鉴民间青花笔畅神触、率真简约的精髓,结合现代表现手法另癖蹊径,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的一种新型现代青花艺术。较具代表性的作品如秦锡麟教授的《秋菊、青花葡萄瓶》,装饰构图规范之中有变化,花朵枝葉信手挥就,运用舒展自如,形态质朴大方,富有浓烈的民间意韵。尚有不少年轻作者的作品或为古拙,或为抽象,在其生动活泼而又疏简雄健的笔调间,显露出气势,蕴含着灵性。

在陶艺家的匠心独运下,青花品种和表现形式纷沓而至,创造性地开拓了影青青花、珍珠釉青花、色釉青花、毛地青花等新的表现形式。其总的特色是釉色的华丽或静谧,光亮或无光的质感映照和衬托青花的纯净与青翠,形式表现或为对比、或为和谐、令人耳目一新。

“青花釉裹红”将青花与釉裹红有机结合,青红相映,冷暖相亲。釉裹红常作为点缀色夹在青色之中,仿佛在青花的五线谱中闪耀着几点红色的音符。50年代初,祝大年教授常以“鸡冠花”为题材创作了不少作品。作者汲取传统的缠枝图案构成形式,善于虚实空间处理,青红配合默契,静中寓以律动,民族气质十分强烈。步入80年代后,这种严谨的风格因装饰材料的多样而逐步活跃起来。现代釉裹红流动变幻之色彩与现代青花晕润宛丽之色韵、豪放洒脱之笔调,三者更为协调统一,使人心驰神往。

古称“青花间装五色”的“青花斗彩”,现在不仅仍具青与彩斗艳而不庸俗、华丽而不媚俗、对比而不生硬、有一种静中求动、冷中见暖的艺术魅力,在品种上还创新有斗新彩、斗炉彩、斗釉下五彩及斗色釉等,色饰亦从平塗到洗染、从单色到复色,使青花斗彩更显得楚楚动人。

独绝于世的“青花玲珑”,翠碧相映,虚实相衬。近年来隨着玲珑的发展而有新的提高,如今已有了青花加彩玲珑、青花五彩玲珑、影青青花玲珑、青花薄胎玲珑等新的品种。

青花在艺术瓷上光彩夺目,在日用瓷中同样异彩竞放。既有以严谨图案吻合荘重造型的50年代“建国瓷”、青花茶具,又有像海棠、芙蓉、牡丹等轻松活泼、穿插自如的青花中西餐具。青花瓷明净高雅,在日用瓷中赢得盛誉。80年代以来,青花《梧桐》、青花玲珑《清香》餐具等不少产品多次荣获国际金牌和国家金奖。

在青花日用瓷烧制中,现在有的瓷区采用新的工艺,青花料熔融渗透于釉中,烧制出“釉中青花”。

唐代长沙窑率先使用铜元素为着为剂,开启了宋钧铜红釉和元代釉裹红装饰工艺的先河。由于科技和工艺水平的局限,秋裹红呈色很不稳定,佳品屈指可数,故历来视为名贵之珍。

时至今日,不仅能根据柴、煤、油、气不同烧成条件,按不同的泥料和釉料配制釉裹红色料,而且能科学地掌握烧成温度和气氛,使之还原发色相对稳定。色彩效果和风格特色随不同的配方和烧成状况而千秋各异:有的红中夹绿、黄、赭、紫色斑,变幻微妙;有的红如鷄血,艳丽晶澈、火流律动、宛若郎红;有的红中泛绿、黄中透红;有的红得深沉、闪烁紫光;有的在铜绿周边晕散着红色的边线,深红周围渗透着浅红色晕。传统的釉裹红红得鲜嫩而又沉着,纹饰线条细腻清晰,较少流动和泛绿变化。而现代釉裹红红得娇艳,且红中多变、易于流动、变化自然,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心态。

铁锈花在宋代已成为河北彭城磁州窑的代表品种。因材不同而别呈异彩:有白釉、彩釉、黄地、绿釉、黑釉铁锈花等。其特色是将图案构成的手法、潇洒遒劲的笔法、自由疏宕的章法熔为一炉,气势轩昂,意趣盎然,具有民间艺术独特的纯朴美的豪放美。

磁州窑除铁锈花外,釉下彩绘尚有白釉釉下黑彩、白地绘划黑花、白地黑花红彩、白地醤褐花等艺术表现形式。白釉釉下黑彩即在坯胎上施以一层洁白的化妆土,再用毛笔蘸细黑料绘以纹饰,然后罩一层薄而透明的釉入窑烧成。白地绘划黑花则在白釉下的黑花上用工具勾划轮廓、花蕊、葉筋,其纹样较白地黑花更为清晰、细微。它们一个显著特色是运笔粗犷豪迈、黑白对比强烈,具有民间艺术的风格气质和近似中国绘画艺术的笔情墨趣。

自古及今,泥坯工艺装饰手法不断更新和拓展:诸如泥条盘饰、拉坯手捏、乾料裂纹、旋坯抹色、弦纹旋削、模印贴花、泥浆沥线、泥浆喷洒、泥浆拓印、纱纲喷浆、色泥嵌填、色泥绞胎、镂空雕刻、堆填捏塑、玲珑镂填等等,工异技别,撮泥化神。

刻划花,景德镇俗称“半刀泥”,最早见于唐越窑而盛于宋代,是最有代表性的釉下泥坯装饰工艺。“刻划花”即用工具在坯体上刻划纹饰,最后罩釉入窑烧成。由于所刻纹饰呈一边深一边浅,釉料覆盖后,因填充厚薄不同而浓淡不一。深厚者呈浓重色,浅薄者呈浅淡色,使釉色与纹饰相映成趣。

国瓷器艺术,不仅颜色釉争奇斗艳,釉下装饰妖娆多姿,而且釉上装饰亦成就瞩目、欣欣向荣,并以其强烈的民族文化和审美特徵、丰富的艺术表现技巧和品类而屹立在世界壇艺林之中。

继续感受方卫国陶瓷之美


幽暗的背景,端庄的女子,艳丽的服装……曾经我们习惯的油画,突然之间呈现在巨型的瓷板上,让我们领略到一种全新的视觉美。方卫国陶瓷新作展自从亮相本报江南艺术馆,引来业内外高度关注,专家们纷纷评价,这种在陶瓷创作上的大胆尝试,将会让陶瓷艺术今后有更丰富精彩的画面。而为让更多艺术爱好者能够感受方卫国惊艳之作,他的陶瓷新作今日起将移师本报江南艺术馆樟树林陶瓷分馆,让更多喜爱艺术的本报读者近距离感受。

不是科班的陶瓷工艺师,没有大师的头衔,方卫国却对家乡的陶瓷艺术有着执着的喜爱。为把自己二十多年的油画艺术能够展现在陶瓷之上,方卫国潜心在景德镇学习了6年陶瓷工艺,并不断尝试创新。在他的陶瓷新作中,很多作品都是大件的瓷板,在烧制过程中成功率极低。当一件件美丽的民国女子陶瓷艺术品从景德镇运来南昌时,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瓷板上的油画绘画,看到了明暗关系制造出的幽暗背景,看到朦胧的灯光,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觉美。

有专家表示,很多外来艺术家来到景德镇,大大丰富和推动了陶瓷艺术发展。他们的陶瓷作品艺术品位比较高,在市场上的价格完全是按照作品本身来定价,不存在炒作的因素,他们的作品对艺术爱好者来说也是不错的收藏选择。你喜欢陶瓷上的油画风格吗,那就到本报江南艺术馆樟树林陶瓷分馆来亲身感受吧。此外,省高级工艺美术大师王琳的作品近日也进驻江南艺术馆陶瓷分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