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 导航 >

瓷器的款识与鉴别

瓷器的款识与鉴别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明清瓷器款识鉴别诀 瓷器浆胎与泥胎的鉴别

2020-10-22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陶瓷器具上的款识,早在新石器时代,无论陕西出土的仰韶文化类型的陶器还是浙江良渚文化类型的陶器,以及青海、甘肃出土的陶器上,都有发现。当时尚无文字,但多数都刻有符号,是为我国陶瓷款识的滥觞。

商周以后,逐渐出现了几种类型的款识,一是编号或记号;二是“左司空”、“大水”、“北司”等官署名;三是“安陆市亭”、“栎市”等作坊名;四是陶工名,“伙”、“成”、“苍”等:五是地名,如“蓝田”、“宜阳”等;六是器物所有主的名字,如“北园吕氏缶”等;七是器物放置地名,如“宫厩”、“大厩”等;八是吉祥语,如“千秋万岁”、“万岁不败”、“金玉满堂”等;九是“大明成化年造”等国号;十是广告(招子)类,上面甚至有如“元和十四年(819)四月一日造此罂价值壹千文”17字。唐代瓷上还有阿拉伯文“真主最伟大”和一批梵文瓷器。至于印有“福”、“寿”的民间窑产品,和“内府”、“官”、“御”的御窑标记,作坊名、姓氏,订制者的堂、斋名等,距今年代越近款识也越多样化。宋代以后,紫砂陶茶具兴直,像供(龚)春,一开始就署了名款,用纪年和国号款的极为少见,吉祥用语只作为壶饰铭刻,这和瓷器具有明显的不同。但作为鉴别,瓷器和陶器虽都有相同的地方,在用釉书写以后,瓷器的款识又远比陶器要复杂。

一般来说,可从书法字体、字数、位置、款式、结构、内容以及款的外线框(又分双圈、单圈、无圈、双边正方框等)加以辨识。字的排列方式有六字两行、三行款,四字两行及四字环形款等。民窑一般是无年款的,康熙朝字体楷、行、篆并用,釉色也多。乾隆时多数不加圈框,特点是堂名特多。嘉庆时出现图章式篆书款;咸丰时篆书减少,民窑篆书章盛行;同治时以青花、红彩或金彩楷书为多,民窑大多用印章式红彩篆书款;光绪以后多不加圈框了。

例如,《世界陶瓷全集·宋代》一书中收有一兔毫盏之照片,外壁下有“大宋显德年制”六字。显德为五代时后周最后一个年号。赵匡胤在显德七年正月禅周建立宋王朝,当年改年号为建隆,当然不会再用前朝年号,更不会“大宋”与“显德”并用。古人对此国号丝毫不马虎。再对比书写部位、字体、风格,证明这是一件拙劣的赝品。再如明代永乐款字浑厚圆润,结构严谨,纪年款均为“永乐年制”四字篆书。凡四字楷书或六字篆书款识者多是仿制。仿永乐的瓷具自明代嘉靖、万历就有了,一直仿至现在,但那书体再无真永乐时的圆润柔和。又如,宣德年的“德”字,心上无一横,有者皆伪。正德年即仿宣德瓷款,但只要对比器型、胎釉等,便易区分。再如“大明正德年制”的明字其“日”与“月”上面是平行的,在德字的“心”上也无一横,“年”字上面一横最短,可以比较。康熙时的茶具的仿制品也很多,珐琅器上凡书六个字的均系赝品。

对仿古做假的瓷器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鉴别:(一)看造型,看器物的口、腹、底足、流、柄、系,是否符合其时代特征,看整体造型风格,是粗矮、高瘦、饱满、修长等等,各朝各代也都有特征,可据其特征加以辨识。(二)看胎釉:从底足上的或口边露胎的缩釉处,可看出胎质特色。福建胎呈黑紫,吉州的就呈米黄或黑中泛青。同是明代,早期的釉色白腻,釉面肥润,隐现桔皮凹凸和大小不等的釉泡,明末的就薄而亮。(三)看工艺:从成型、装烧、烧成气氛和燃料的不同,都会在器物表面上留下不同特征。同是宋代,定窑烧成器物口沿无釉,而汝窑采用支钉烧成,通体满釉,只在底部留下芝麻状支钉痕。(四)看纹饰:元代青花布局繁密多达七八层:到明初,则趋于疏朗。同样是最普遍的龙形,不但有三爪、四爪、五爪之分,龙的神气也各不一样。(五)看彩料:同是青花,明初用的是“苏泥麻”青料,有黑疵斑点,是宣德青花的主要特征,明中期以后改江西产的“陂塘青”,以淡雅为特征。表现的内容也从豪放变为恬静。

以上仅仅是鉴别的一种最普通的常识。当然不能仅仅凭款来断真伪,一定要结合实物从多方面加以辨别,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在纹饰上,做假仿制者最缺乏用笔的自然流畅、挥洒自如的美感。古瓷釉色是静穆的,仿制品则有浮光(又称燥光、贼光)。仿制者虽想方设法要去掉浮光,他们采用酸浸、皮革打磨、茶水和碱同煮等方法,但总不能达到古瓷釉色那样的自然。我们还可以把彩瓷迎光斜视,彩的周围有一层淡淡的红色光泽(俗称“蛤蜊光”)者是百年以上器物。再就是掂在手上感觉,其重量是沉厚还是轻浮(俗称“手头”)等等,作为鉴别条件。

鉴别瓷器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不过凡事在普遍性中还有特殊性,前人也没有想到后人要如此来对待他们眼中的一件普通器物。例如,用进口釉色时,谁能保证不同时用国产的呢?因此下定论之前,还是应该很谨慎的。

当手持一把紫砂壶时,我们首先的概念认为它是茶具;然而我们手持一件瓷茶壶、茶碗、茶杯、托盘、茶叶罐的时候,我们头脑里总会先考虑它是哪个时期的哪类瓷。所以,紫砂壶的专用特征远比瓷壶、瓷碗来得强,历史上对瓷茶具也没有什么专门的要求。就像唐代法门寺出土的瓷注,可以盛酒,也可以盛水冲淡茶汤。又像今天的饭店里,装醋和酱油的小壶,也可以用来沏茶一样。再说,瓷器的生产过程可以采用灌浆法成型,远比紫砂陶器的拍片法省时,加之釉色的多样、书写绘画也比紫砂的刻制省时,所以很少有资料说明古代瓷工有什么代表人物。

从晋窑青瓷水注,越窑茶碗,唐代长沙铜山窑水注,到宋代青、白瓷水注和碗,建窑的天目茶碗、兔毫盏,吉州窑的玳瑁斑、油滴……曾经令古人爱茶者如痴如迷。同一的茶泡于不同的杯中会产生出不同茶味的意境,这也是古今的共识。现在,有不少茶人也自己捏壶、制碗、削竹做成各种茶具,乃至专门做一只茶桌,茶具的世界是很广阔的,“吃茶去”和“吃茶趣”永远没有句号。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大明宣德年制款识瓷器鉴别


大明宣德年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色泽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著称,被认为是明代的素花瓷器之冠。所以很收藏界的人以拥有一大明宣德年制款识青花瓷器而骄傲。宣德青花瓷器所用青料为“苏泥勃青”,烧成后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与浓艳的青色相映成趣。那么大明宣德年制款识瓷器怎么鉴别呢?

大明宣德年制款识瓷器鉴别首先我们要认识大明宣德年制款识瓷器的真品,然后我们才能谈起大明宣德年制款识的鉴别,那么大明宣德年制款识瓷器真品从哪里找呢?我们从故宫里的青花瓷大明宣德年制款识瓷器认识和学习大明宣德年制款识瓷器的鉴别

大明宣德年制青花瓷器的青花用进口青料,发色浓艳有黑点,明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生产的黄金时期,而宣德朝则是明代青花瓷制作的顶峰阶段。宣德年间使用的青料大部分是“苏泥勃青”料,青花上有金属光泽的黑斑,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重要特征;明宣德瓷器的青花使用进口青料,此种高铁低锰料在烧成过程中青料易晕散,故所绘纹饰不够清晰。但是宣德时期使用进口的“苏泥勃青”料,烧成后的青花色泽浓重艳丽,深入胎骨。

大明宣德年制款识瓷器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使用国产青料,其特点是青花发色淡雅,少有晕散和结晶斑。宣德青花天球瓶上的青花色泽淡雅,当为使用国产青料描绘而成。

祭蓝釉白花鱼莲纹盘底款

足内施青白色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青花海水蕉叶纹尊款识

足底青花双圈内有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青花缠枝花卉纹梅瓶

青花缠枝花卉纹梅瓶,高53.1cm,口径8cm,足径16.5cm。

梅瓶小口,圆唇外卷,短颈,丰肩,肩下渐收,圈足。肩及足部饰上覆下仰的莲瓣纹各一周,莲瓣纹为青花地上绘饰白色轮廓线及圈点纹。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菊花、茶花等花卉图案。肩部自右向左横书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明宣德时期50cm以上的琢器传世较少,此件梅瓶形体高大,端庄规整,纹饰精美,堪称明宣德时期大件器物中之精品,体现了宣德时期高度的制瓷技艺。

青花阿拉伯花卧足碗-底款

青花阿拉伯花卧足碗-底款卧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青花釉里红凤穿花纹壮罐盖纽绘釉里红团花以及青花如意云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 双行六字仿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清仿大明宣德年制青花釉里红凤穿花纹壮罐底部

此罐造型源自明代宣德时期,端庄大方,胎体坚硬,釉色莹润,釉里红发色纯正,青花颜色翠蓝,纹饰布局严谨,是清代雍正官窑仿大明宣德年制款识瓷器中的一件上乘之作。

我本想全部介绍一下故宫里收藏的大明宣德年制本年款瓷器,但是突然想到有比较才能真正学会鉴定大明宣德年瓷器,所以找了一件清代雍正时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进行比较。

定窑的款识鉴别介绍


定窑瓷器是北宋五大名瓷之首,也是官窑瓷器之一,一般官窑瓷器都是有底部都有款识的,定窑瓷器也不例外。

定瓷瓷器的的“官”、“新官”款出现在晚唐,流行于五代,至宋早期消失;

自晚唐出现至宋早期消失的“官”、“新官”款铭文定瓷,属于来样加工,也可以作为商品流通,大量平民墓葬和国外出土也说明了这一点。此类铭文均刻划于盘碗罐壶底足内,书写比较规范,尤其“新官”更能体现这一点。既有唐代尚法的“双口官”,也有宋代尚意的“草书官”,字体彰显唐代遗韵,五代文风。在100多年的时间里,由此明显看出文化的演变。

“尚食局”、”“尙药局”等铭文瓷器出现在宋晚期。从瓷质及风格上看,“官”、“新官”款白瓷大多白净坚致、无泪痕、器型稳重大方,以仿金银器为主,充显唐代风韵,是典型晚唐五代文化风格;而“尚食局”等铭文瓷器颜色偏黄、泪痕明显、图案繁缛富丽,具宋代纤丽婉约含蓄风格,明显宋晚期人文特征。崇宁三年后出现的“尚食局”、“尙药局”官窑,由于存在书写位置的差异,因而字体差异较大。“尙药局”日常使用可见,因而规范端庄;“尚食局”铭文刻划于盘碗类外底足内,平常使用时不可见,以狂草为主,潇洒飘逸,彰显北宋晚期浪漫纵横的书法神韵。

定窑“官”、“新官”瓷器与“尚食局”、“尙药局”铭文瓷器款识无承启关系。

官窑是由皇室主持烧造瓷器的窑场,其产品专供宫廷使用,不像“官”自款瓷器御捡后还可作为商品流通的性质。“尚食局”、“尙药局”定窑白瓷是宫室相关部门专用瓷器,可理解成正式官窑。宋室宫廷下设六局,负责膳食之事为“尚食局”,负责诊病之事为“尙药局”。

现今所见到出土“尚食局”款白瓷都为覆烧法烧制有芒口的盘碗类饮食器,内印精美龙纹、凤纹及少量牡丹纹等,在圈足内行草“尚食局”三字,书法功力较高。出土的“尙药局”款器物均为尺寸大小不等,用于盛放药品带子母口的盖罐,盒盖与盒身比例适当,盖面刻划极其生动的龙纹,盒盖与盒身靠近口沿处,分刻上下相对的楷书“尙药局”,其艺术效果极佳,让人不能割舍。可知这是宫中相关部门的专用瓷,其用途与款识相符。至于表明各宫室建筑名称、皇宫内职务、地位等相关铭文的瓷器及大量宫廷陈设用瓷,也应在此之列。

定瓷铭文自晚唐至金末,在精粗产品上均少量存在,大体可分为定制者押记和信手刻划两种。铭文的刻划位置与字体、功力、定制者身份、时代文化背景、瓷器精细程度存在着关系。至于当朝不良窑主为迎合市场,生产出瓷质较差的铭文伪器,不在本文叙述之列。

从定窑铭文的刻划位置,可分为:日常使用时可见铭文和日常使用时不可见铭文两种。

日常使用时可见铭文,如:“尙药局”、“至道元年”盖罐、满字残盘、印花盘碗口沿处“李小翁”等等。至于“长寿酒”等书写铭文和金代深受磁州窑影响的墨书铭文,本章也不加以阐述。

“尙药局”铭文与“尚食局”等铭文均出现在崇宁三年后的同一时期,此时定窑方为传统意义的“官窑”。日常摆放可见铭文的“尙药局”器物,目前所知均是大小不一带子母扣的药罐,铭文刻于侧面,上下相对。这类文字,虽然字体功力略有出入,但不是信手刻划的,虽说并没有严格的规范迹象,但均是严谨认真的楷书刻划,且字体大小与器物和谐,加上良好的胎釉,精细的旋切工艺,更加体现出了器物端庄的韵致,充分彰显皇家用瓷的高贵。

“至道元年”白釉盖罐,为定州净众院塔基窖藏,罐体共刻行楷58字,字字含义,字字见情!是目前已知铭文字数最多的定窑器物。当年这件器物虽为普通居士定制,但专为佛教法事所用的器物,器型端庄秀丽,胎釉良好,与刻划极佳的铭文,结合成礼佛之器,无不显示着信徒的虔诚,佛祖的浓浓爱意。

满字铭文残盘标本,现残存十余字,为笔者收藏。其洋洋洒洒笔划流畅的草书,并不是匠人所为,与其他定窑铭文均不同,从字体功力来看,深具宋代文人的飘逸,刻划内容为诗词、文章类。应为文人即兴之作,观赏之用。

印花盘碗口沿回纹处,“李翁”、“李小翁”等铭文,规整纤细,与印花回纹结合巧妙,应为刻模工匠之押记,虽日常可见,但不明显,同时也体现一种人文之趣。

“龙”字款铭文,从宋中期至金代一直少量存在,时间跨越较大,因而书写差异也很大,瓷质多为普通,并不十分精细。内部纹饰及器型变化也大,从各方面都无规范的迹象。有学者说是宫中之器,可能性不大。从此类铭文器物漫长的存在时间看,有少量是宫中之器,多为民间迎合市场之伪器。

从定窑瓷器定制者的身份来看,更能体现出定窑“官民并举”的现象,如:“会稽”、“乔位”等款识,位于器物底足正中间,书写遒劲端庄,结合精致的旋切工艺,优良的瓷质,为同时期龙凤纹饰器物及所谓的“官窑”远远所不及。定窑的精品往往出在有铭文的达官贵人定制的器物,而并非人们认为的宫中之器。此外,粗瓷也有表明定制者的押记,以姓氏居多,刻划乏力粗糙,为普通百姓所定制。

日常使用时可见的铭文,在精细器物上信手涂之的未见过,这缘于定瓷的成本很高,人们珍惜之故。偶尔在盘碗内可见刻划“曹”“刘”等等姓氏,皆为民用粗瓷。

专家教您鉴别明清瓷器上的另类款识


(编辑白頔)中国文物网、中国科学院文物鉴定中心、美术馆协办的“2015收藏讲座鉴宝活动”第七期。本次活动邀请到了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文博副研究员李宗扬亲临现场为藏友免费授课。在将近两个多小时的课程里,李宗扬通过影像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为到场藏友系统讲解了明清瓷器的款识特征及鉴别要点。

讲座现场李宗扬结合实物为藏友讲解明清瓷器的款识特征

在讲到中国瓷器款识的发展脉络时,李宗扬表示,我国瓷器自出现以来,历代器物上出现带款识的情况并不多,即使有也是属于个别情况,偶尔出现一些刻划或书写得很潦草的款识,多属于记年、记事款。而自从明代开始,瓷器的款识装饰之风逐渐盛行起来,并不断地丰富与完善,成为制瓷工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瓷器的其他各个方面一样,成为鉴定瓷器年代及真伪的重要依据。

在讲到明清瓷器的款识特征时,李宗扬指出,明清时期瓷器款识以年款为主,包括楷书体款和篆书体款。写款的方式既有横款也有竖款。官窑器物大多都有年款,少数民窑器物也有年款,可谓品种繁多,形式多样。

宣德瓷器的年款除了写在瓷器的底部以外,有些瓷器会写在其他的地方

在讲座中,李宗扬也对明清各代瓷器的年款特征作了详细的说明。比如,永乐一朝不管是官窑还是民窑,写有年款的瓷器都非常少;宣德瓷器的年款除了写在瓷器的底部以外,有些瓷器会写在其他的地方;成化瓷器虽然制作精美,但是年款写的却不是很工整,字体往往略显肥笨;弘治瓷器的年款写得工整秀丽且字体偏瘦小;正德瓷器的年款写得横平竖直且字体偏大;隆庆时的年款和以往所不同的就是所有年款的最后一个字都是“造”字,而不是“制”字等等。

 

除了“常规”的年款以外,李宗扬在讲座中提到,明清瓷器上其实还存在一些“另类”的款识,这些款识一般被称作“花押款”,也称花样款、记号款、图案款等,是指落于瓷器底部的非文字的图案标记,较多见于景德镇出产的民窑瓷器上。“花押”的本意原是指在文书契约上的签字或代替签字的符号,被用作取信于人的凭记。花押的使用在唐代已经出现,在元代达到兴盛。由于花押广为流传,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瓷器生产上。花押款瓷器在明代就已经出现,而到了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则开始广为流行。

据李宗扬介绍,明清时期的花押款常见有以下这些图案:第一类是佛教图案,如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等;第二类是道教图案,如还魂扇、宝剑、葫芦、花篮、渔鼓、笛子、荷花等;第三类是动植物图案,如龙、凤、鹿、龟、鹤、松、竹、梅、灵芝、瑞草、艾叶等;第四类是博古图案,如八卦、太极、八宝、八音、琴棋书画等;第五类是“豆腐干”图案,即在双重方框内绘横竖相间的线条;第六类是“四朵花”图案,即在双重圆圈内绘四个似字非字的图案或四个花朵等等。

经李宗扬鉴定为落有“豆腐干”款识的清康熙五彩鱼化龙纹盘

在当天下午的鉴宝活动中,一些藏友也带来了自己的瓷器藏品,并请李宗扬为其一辩真伪。其中,一位多次赴海外淘宝的藏家带来了一件瓷盘,其底部恰好就落有之前讲座中所提到的“豆腐干”款识。最后,这件瓷器被李宗扬鉴定为清康熙五彩鱼化龙纹盘,也令到场藏友大饱眼福。

经李宗扬鉴定为落有“豆腐干”款识的清康熙五彩鱼化龙纹盘

汝窑的特征与款识


汝窑有什么特征呢?古书上记载得比较含糊,说有"蟹爪纹".蟹爪纹说得非常抽象,书上的记载也不是很清楚,大致就是说那釉面开片的纹理毛毛扎扎的,我们看大闸蟹的蟹爪尖上都是小毛刺,就是那个感觉。

第二点是"鱼鳞状开片".你注意看,汝窑釉面的开片跟所有瓷器的开片都不一样,裂纹的角度是斜着的,不是直着的。斜着就会有折光率,看着很漂亮。

第三点就是香灰胎。我们能看见的汝窑,胎是浅浅的灰色,像烧了香以后落下来的香灰。胎非常薄,一般情况下,胎和底同厚。一般的瓷器,都是底厚,壁薄。

汝窑是裹足烧、芝麻钉。所谓"裹足烧",非常专业,是指瓷器的足部有釉,釉要裹过来。"芝麻钉",是指足部用很小的支钉支起来,把瓷器支在空中烧,烧好后,底部釉面会有几个点,是非常讲究的工艺。其实,从科学的角度上讲,汝窑是个夹生胎,没烧熟,有点儿像夹生馒头。为什么要夹生呢?就是汝窑不能烧熟,如果烧熟了,它的釉色就达不到那么漂亮了。烧汝窑的温度不能达到1300度,到1200多度就行了。有时在艺术的追求上,就不能严格遵循科学的规律了。

第四点就是汝窑的釉色呈天青色。与当时其他窑口相比,它的颜色是天青色,我们可以看到标准的颜色。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这样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这是曹昭对汝窑精确的描写,说它的颜色是淡青色,釉色很滋润,如果薄就更难得。明代人讲得非常有道理,但我们掌握起来要灵活。比如他说"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有蟹爪纹是真的,没有的更好,这话比较绕。今天说起来,有和没有都不是标准。现存的汝窑器,确实大部分都有蟹爪纹,但也有少量的不开片,就是所谓的"无纹者尤好"。

康熙瓷器与光绪瓷器鉴别


本文的目的在于说明康熙瓷器与光绪瓷器的几点不同。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康熙瓷器被公认为清代瓷器之首,康熙一朝历经61年,是清代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空前发展,就瓷器而言,无论胎质、制作工艺、画工等诸多方面都十分讲究。所以康熙瓷器历来被收藏者视为珍品。光绪在晚清时代,相对比较强盛,有光绪中兴之说,出于多种原因,光绪仿制康熙瓷器的现象多有出现,好者几可乱真。所以准确的区分康熙和光绪瓷器,有着重要的意义。

左为康熙瓷器右为光绪瓷器

首先,从制作工艺上看,有粗、细之分。这主要是指旋胎及底足的处理。康熙瓷器旋胎比较规整,器壁外处理的平整,器物的内部少有精细的处理,常见手拉胎的痕迹。器物的底足大多很规矩,底足处理圆润、光滑。而光绪的瓷器在旋胎上胎体较康瓷轻薄一些,特别是器物底足的处理,棱角不很清晰,有拖泥带水的感觉。

其次,在胎质方面。康熙瓷器的胎质可以用细密、洁白、坚实来形容。光绪瓷器的胎质比较粗松,呈灰黄色。

再有画工方面,康熙瓷器线条流畅,特别注意起笔落笔的顿挫,线条犹如钢条,直线和弯曲都刚劲有韧性。绘画造型准确,诗书画印,完美的结合。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等诗文常整文搬上画面。书法多楷书,字体秀美、工整。绘画的内容有人物、山水、花卉、龙凤等题材。以人物、山水为佳。光绪瓷器的线条柔软、较细,力度不强,虽也有起落笔的提顿,但较之康熙就显无力了。在绘画的内容上也少有创新。

另外釉质也有一定的不同。康熙瓷器多表面平整光滑,釉质较厚,半透明、呈淡青色。也有一种表面有小点,釉质较薄、呈浑浊的白色,常有爆釉现象,与光绪瓷器极为接近。光绪釉质较薄,表面不平整,常有瑕疵。

陶瓷的鉴定不可以偏代全,仅就两件瓷器加以分析,验证以上的观点。

清慈禧太后大雅斋瓷器款识鉴别


大雅斋是清代慈溪太后的斋号,慈禧太后锤炼听政在同治、光绪两朝掌握国家大权将近半个世纪。日常生活非常奢侈讲究。为她老人家专门烧造的瓷器,都要专门书写款识,不能与一般官窑一样,写个“大清光绪年制”就完了。给慈禧太后定烧的瓷器里,最代表的就是写“大雅斋”款的了。大雅斋是慈禧太后为自己的画室所起的名字。这名简单明了,也好记。这种款都是矾红楷书,自右向左一字排列。另外这个款不会独自出现,往往都会在右边再配合一个“天地一家春”五字篆书图章式款儿。“天地一家春”是圆明园一处建筑内所挂的匾名。据传说这个地方是慈禧太后当年还是兰贵人的时候,在咸丰四年春天被咸丰皇帝宠幸发迹的地方。慈禧对于这里有着特殊的情怀。但是在1860年,不幸被英法联军焚毁了。所以到了光绪朝,为了纪念这里,慈禧御用的大雅斋款瓷器,都会写有“天地一家春”这个特殊款识。这两个款都落在器物身上或是里边,不会写在底下。底部要不是空白,要不就写个“永庆长春”四字楷书矾红的吉语款儿。这是鉴别大雅斋瓷器的方式之一。官窑里为光绪皇帝大婚时烧造和为慈禧太后过生日烧造的御用瓷器里,有的款识比较特殊。比如会在标准的六字楷书款两侧再加有龙凤纹装饰。其中还有一种属有“体和殿制”四字款的,按照器物的工艺品种不同,有青花、矾红款儿两类。体和殿是北京故宫翊坤宫的后殿。清光绪十年,为庆祝慈禧太后五十大寿,对储秀宫进行大修。将储秀门和翊坤宫后殿拆除,在其旧址上建了体和殿。体和殿面阔五间,前后开门,当中一间为可以进出的过道。东二间相连,作为慈禧太后用膳、饮茶的休息室。里边的陶瓷用具都是专门定烧,纹样制式也为满足慈禧太后的审美要求而专门设计。体和殿款的瓷器是光绪官窑当中的官窑,款识选用文艺范儿十足的篆书,而不是普通直白的楷书。这种篆书深受晚清金石流行的影响。与乾隆、嘉庆的那种棱角转折清晰的篆书款不同,写的都非常缠绵妩媚。

大雅斋瓷器器型风格鉴别

慈禧太后大雅斋款的瓷器,除了款识特殊以外,风格也特别明显。看多了一眼就能够分辨,这是大雅斋的瓷器。首先是题材。这类瓷器绝大部分都是花鸟纹饰。比如牡丹、紫藤、荷花、鹭鸶、八哥、画眉鸟……最多辅助一些海水江崖啥的,其它题材几乎不见。而且画鸟,很多时候都只画一只大鸟,不画一群鸟。据说这是为了拍慈禧太后的马屁,一只大鸟就象征着慈禧太后唯我独尊,没人敢和她平起平坐。第二,就是这类瓷器几乎都是彩瓷,而且还都是色地彩瓷。比如松石绿地、藕荷地、黄地上加粉彩、墨彩。白地彩瓷也有,但不是主流。这种艳丽的瓷器风格,应该是慈禧最喜欢的路子。但是与其“大雅斋”款识所说的“大雅”却是想去甚远。第三,这类瓷器多为实用器,供盘、宫碗、大缸、花盆等等,专门陈设的器物则很罕见。

陶俑的特征与鉴别


陶俑在古代雕塑艺术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将泥捏的人体、动物等一起放入炉中与陶器一起烧制。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殉人制度的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秦始皇陵出土的七千兵马俑气势壮观,令人叹为观止。山东陶乐舞杂技俑、四川陶说唱俑、河南技乐俑等等形象真实,栩栩如生。

商周时期的陶俑给人以朴拙疏略,处于雕塑艺术的初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简洁生动,秦代已经达到了准确写实的娴熟程度。汉代陶俑的种类、数量、材质、水平等都达到了新的高度,陶俑造型优美,动作滑稽可爱。隋唐时期陶俑的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文官、武士、仕女、牵驼、牵马、戏弄、骑俑、胡俑成为这一时代的常见种类。尤以色彩斑斓、奇伟多姿的三彩俑凝堪称中国陶俑的压卷之作。及至五代,陶俑之风大变,镇墓的神怪俑受到重视。宋代以后,葬俗转易,尤其是焚烧纸在丧葬中的盛行,陶俑的使用骤减,至清初遂告绝迹。

目前,随着收藏者的增多,制假者已将目光转向陶俑,他们主要是利用真俑翻制模具,用古人曾用之原土制成陶俑,埋于地下,使其生有土锈,或用白芨(中药)熬成稀水,刷在假俑上,再撒上原土,如此数十次,与真陶俑难以分辨。鉴别真伪,主要观察土锈,古代陶俑必有土锈,且与原物凝结一体,难以刮掉。作伪陶俑则轻易可去除。

元青花的仿制与鉴别


50多年前,人们对元代青花瓷器还知之甚少。自从美国学者波普博士以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至正十一年款”青花龙纹象耳瓶(原北京智化寺旧藏)为依据,对照伊朗阿特别尔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元代青花瓷器发表了两本研究报告后,才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近30年来,随着国内外研究、收藏元代青花瓷器热潮的不断升温,其市场价位已今非昔比,动辄就要千万元之巨。而后,有国内古陶瓷界专家提出,要将青花瓷定为中国“国瓷”,以取代被世人普通接受的“青瓷”的“国瓷”地位。与此同时,当代景德镇瓷器制造业对仿制元青花的热情也与日俱增,各种元青花的仿制品不断问世,并由当初的低档产品逐步向高档仿品发展。

对于鉴别高仿品确有一定难度,必要时,还要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鉴定,但就一般仿品而言,只要熟练掌握古陶瓷工艺知识,就能作出明确判断。凡具有下述特征之一者,就必定是现代仿品。

1、瓷胎过白,过细或过密者。

景德镇产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质与宋代青白瓷的胎质相似,只是氧化铝含量比后者高出约1.5%,其中含有微量铁元素,看上去白中泛灰。元代青花瓷器原料加工过程中,除去在粗加工时使用水碓粉碎外,其余均是手工操作。它与使用球磨机和真空练沿线机加工出来的现代材料相比较,无论是细度和密度都有明显差异。一般中低档仿品为降低成本,都使用机械加工原料生产,其胎质不是过白,过细就是过密。

2、底足露胎部位有人工涂抹或喷洒的氧化铁锈色者。

社会上曾普遍认为元代青花瓷器的露胎部位均有“火石红”现象,并将此作为鉴定标准。其实不然,“火石红”现象仅存在于部分元代青花瓷器上,有相当数量古代真品上没有“火石红”现象。大量实验证明,“火石红”现象的出现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坯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游离铁,二是坯体在入窑时含有足够数量的水份。只有这样,在窑炉起火升温的初始阶段,随着坯体之中的水分迅速蒸发,将游离铁带到坯体表面形成“火石红”。一般来讲,第一个条件属于内因,是元代青花瓷器普遍具备的,而第二个条件是外因,不是元代青花瓷在烧制前的必备条件。有的器物在烧制前已经“干透”,甚至装窑时使用的“垫饼”也已不含水分。尚若如此,所烧器物的表面就很少出现“火石红”现象。由于低档仿品的坯体内不含游离铁,仿制者就用涂抹或喷洒氧化铁锈的方法来造假,实际上是欲盖弥彰,它与真正的“火石红”和“糊米底”存在明显差异,懂行者一看便知。

3、内壁光滑无纹者。

元代器物多采用手工拉坯或脱坯成型工艺,在瓶、罐等器物内壁往往会流下明显的指纹和旋纹。如果在器物的内壁没有发现指纹和旋纹就是采用现代注浆成型工艺生产的低档仿品。我们仔细观察这类器物内底靠圈足部位还会发现一圈凹下去的“注浆印”。如果是带双耳的器物,其双耳也往往是空心注浆而成,在其下方隐蔽处存在有排气孔。注浆成型工艺是在民国中期以后由欧洲传入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普遍用于工艺瓷器的生产。曾有读者误将《中国陶瓷史》中提到的唐代以后出现的“浆胎”器当作“注浆”器,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4、内壁有修坯刀痕者。

凡是了解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的人都知道,修坯用的刀具有两类,一类叫“条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内壁的;一类叫“板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外壁和足圈的。“板刀”的出现至少已有二千多年以上的历史了,而“条刀”仅仅是在清代康熙年间才有的。换句话说,就是康熙之前的瓷器只修外壁,不修内壁,康熙中期以后的瓷器才开始修整内壁。有些仿制者不了解这点,只是根据图录进行制作,经常画蛇添足修整内壁。

5、具有均匀细密线状刀痕者。

明代以前的修坯刀是在铁匠煅打成型的基础上,再用磨刀石磨制而成。欧洲工业革命以后,钢锉传入我国。景德镇的陶瓷工匠很快发现用钢锉加工出来的刀具要优于磨制刀具。钢锉加工刀具的刀口呈锯齿状。使用它修坯省工、省力又耐用。于是,这种加工刀具的方法在清代康熙年间迅速普及,并流传至今。与此同时,景德镇的陶瓷工匠还发明了各种形状的条刀。使用这种刀具修整的瓷坯,留有均匀细密的线状刀痕。

6、釉色过白者。

俗话说:“衣对骨必对”。这里的“衣”是指瓷器的釉,“骨”是指瓷器的胎。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质都白中泛青,特别是早期产品与宋代青白瓷的釉色基本一样。这种透明釉的颜色往往与胎质有关,在烧制过程中,胎中的铁元素会在高温的作用下向釉内扩散,加之窑炉内的还原气氛,致使成品的釉面呈现出亮丽地青白色。大部分仿品的胎都含铁量不足,其釉面看上去都青色不足。

7、釉面光滑平整或釉质稀薄者。

瓷器釉面的平整度与施釉方法有直接关系。由于元代青花瓷器是采用蘸釉、浇釉和刷釉工艺,所以看上去釉质丰满肥厚,但平整度欠缺。特别是采用浇釉和刷釉工艺的大件器物,釉面往往留有“泪痕”和“刷痕”现象。清代以后景德镇普遍采用吹釉法施釉,釉面的平整度较前朝大有提高,现代又采用电动空气压缩机代替人工吹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釉面过于光滑平整稀薄者,均是现代吹釉产品。

8、青花中的铁元素浮于釉表者

古代使用的“苏勃尼青”是一种天然矿物材料,其主要成份是氧化钴兼有少量氧化铁。铁与钴相互融合,均匀分布。在高温的作用下“苏勃尼青”中的氧化铁会在硅酸盐液态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斑点。它们一般不会浮到釉子表面上来,形成所谓的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不规则状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现代绝大多数仿品,都只是在国产青花产中简单地加入氧化铁粉,也不作高温煅烧处理,所以氧化铁不可能均匀地融合在氧化钴中,在高温的作用下,这些氧化铁会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矿渣状斑点。

9、青花色泽过于灰暗或鲜艳者。

国产青料与“苏勃尼青”比较,除铁含量偏低外,锰含量又明显偏高,前者是后者的60——300倍。如果不能有效祛除国产青料中的锰,只是一谓加铁,青花的色泽就会显得灰暗。如果直接将化学工业中的氧化钴用作青料(俗称“洋蓝”),其色泽就会显得过于鲜艳。

10、所绘纹饰有破绽者。

观察纹饰是鉴别的基础。一般来讲,仿品的纹饰与真品都十分接近,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仿”了,往往需要仔细观察才有可能发现破绽。

11、器物造型与时代或工艺特征不符者。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造假者追求新奇,好让收藏者摸不着头脑,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万一是最近出白的“绝品”,可就捡了大“漏儿”了。另一种是仿制者的功乎不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自觉不自觉地就作走了样。

12、器物的口沿和足圈线条生硬或过于规整者。

使用现代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就陶瓷成型工艺而言,现代景德镇流行的说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这就是说,器物的形状主要是靠修工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艺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有人认为是技术问题,其实不然,主要是由于现代泥料的可塑性已大不如前。由于元代泥料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内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对下半部和圈足做简单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颈都线条流畅,外型圆润,不落刀痕。现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还要修内壁,因此,线条生硬,规整有余,刀痕累累。

13、器物的体积与重量之比明显超常者。

器物过轻或过重都说明有问题,过轻者往往是采用“注浆”成型工艺。采用手工拉坯成型工艺的器壁,是上薄下厚。而前者是上下一样厚,如果器物口沿部位厚薄合适的话,下半部就显得薄了,一般又不易察觉,只有通过重量来体会。过重者又往往是由于泥料的可塑性差所至。可塑性差的泥料会给拉坯成型带来难度,薄了,器型不准,厚了又重量超标。就是仿品的壁厚与真品类型,它也会显得比真品重,因为仿品胎质的致密度一般都高于真品。

14、成型工艺与时代特征不符者。

前面所说的“注浆”只是成型工艺中的一种。笔者曾见到一件青花条案,是用坯板拼粘而成,景德镇称作“镶活”。收藏者仅根据青花纹饰就说它是元代真品。事实果真如此,就是国宝级珍品。遗憾的是元代根本没有“镶活”这种成型工艺,只是到清代景德镇才采用“镶活”工艺。

15、垫烧工艺特征不符者。

目前景德镇普遍使用石油液化汽窑烧制瓷器。为了防止器物与碳化硅棚板粘连,要在两者之间撒上石英砂或氧化铝粉。仔细观察器物的足圈,如果上面粘有上述两种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现代仿品。不仅是元青花,明清瓷器亦如此。古代根本不用石英砂和氧化铝粉作垫料。

16、表面有明显人工作旧痕迹者。

要想使仿品招摇过市,就离不开“作旧”工艺。人工作旧痕迹与古陶瓷的自然旧貌有着本质区别。笔者对此另有撰文,不再赘述。

17、采用X荧光检测,指标元素超标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陶瓷釉面的光亮度会逐渐减弱,它是由于釉质本身“脱玻化”所至。为了降低仿品釉面光亮度,向釉内添加锌、锆、钛等氧化物作消光剂,是现代仿制者的常用手段之一。采用X荧光分析可以无损地检测出各种元素在胎和釉中的含量。如果上述某元素超标,既是现代仿品。

18、采用波谱分析,釉质老化系数在0.10以下者。

釉质本身随时间推移会产生“脱玻化”现象,又称其为老化。老化系数在0.10以下者必定是现代仿品。

以上列举的18条,仅是现代仿品中的常见问题,很可能挂一漏十,难以全面。笔者仅想借此阐明一个道理,只有那些对陶瓷工艺发展的历史了如指掌的人,才有可能在鉴定实践中敏锐地发现现代仿品中存在的细微破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实践证明,陶瓷鉴定,可意会,亦可言传。鉴别真假有时容易有时难,一般来说,看假容易看真难。看假,只要抓住一条就可以作出明确结论;看真却要谨小慎微,面面俱到,尽量抓住每一个细节,把所有可能出现疑点的地方都排除后,才能作出肯定结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