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陶瓷知识 > 导航 >

陶瓷器收藏应注意的一些保养知识

陶瓷器收藏应注意的一些保养知识

陶瓷知识 古代陶瓷器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

2020-10-22

陶瓷知识。

陶器篇

陶器是用河谷沉积土、普通泥土等无机物做原料,经过800摄氏度至900摄氏度焙烧,使之硬化而成的物品。由于原料等基础因素决定了其不透明性、有小孔、吸水性等特点。陶瓷的种类很多,有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绘陶和釉陶等品种。

由于陶的抗压强度不高,和瓷器相比烧制温度偏低,脆而易碎是它的典型特征,所以在收藏时要防止硬物对它的碰撞,同时还要防止器物之间的碰撞。小件器物可放在锦盒之中保存,大件器物切忌堆放,应以柜架存放为妥。

陶器由于质地较为疏松,具有很强的吸水性,陶器在大量吸收水分的同时,一些可溶性盐类和其他杂质也会侵入陶器内部,当温度发生变化时,盐类的结晶和溶解现象反复交替变更,会使器物变得更加脆弱。对于那些无釉的陶器,不要用湿手或脏手去触摸,陶器粘上污渍之后是极难去掉的。对于彩陶要时刻注意颜料中的胶结材料是否老化,发现脱落时应用10%的聚醋酸乙烯脂丙酮溶液粘贴。釉陶由于烧成温度较高,其强度和耐火性优于一般陶器,但要注意其釉层是否完整,盐类会在无釉处进入胎体。可以说可溶性盐类是陶器收藏中最主要的危害,短时间内根本看不出变化,但时间一长(2年至3年),器表就会泛白,其结晶物会造成釉层剥落。如果釉和胎的结合程度好,可以用清水洗涤洗去盐;如果釉和胎的结合程度不好,应以高分子材料固定,再施以洗涤法。对于那些年代久远,非常脆弱的器物,无法采用水洗时,可以采用纸浆包裹置换法,将吸水性能良好的纸张(如过滤纸等)搅碎成纸浆,然后敷在器物上,这样器物中的盐类物质会转移到器表,并在纸上结晶。反复敷涂若干次即可去掉盐分。

瓷器篇

瓷器的质地较陶器致密坚硬,且光滑不易吸水,气孔壁较小,在纤维结构上含有较多的玻璃态和一定量的莫来石晶体,这些瓷器的特征,使光线、有害气体、虫害等都不会对它产生作用。但在制造过程中,受本身材质所限,瓷器脆而易碎,所以,瓷器保护的重中之重是防震、防挤压、防碰撞。小件瓷器必须入锦盒收藏,而且要一器一盒,以防相互之间的摩擦碰撞。裸放的大件器物要放稳,周围环境中不能有易倒的硬物。虽然瓷器不怕有害气体,但某些物质的溶液对瓷器是有害的,如碱对釉有腐蚀作用,强酸可以改变瓷器表面光泽,使彩绘变色。所以,瓷器的收藏必须远离污染源。一旦瓷器染上污垢,可以用清水洗涤,但不要用较强的化学试剂,以防伤及釉面。

瓷器如果在收藏时不慎损坏,切勿自己动手修复。但对那些小毛病可以进行尝试,如炸底、窑裂、冲口。炸底是在瓷器收藏时因外力的打击使器底产生裂纹,通常在3条以上,呈放射线状,多透过胎体。虽在正常保护下裂纹不会加重,但稍有外力便会加重,直至器物完全损坏。对于这种现象,可先行清洗,用棉花条蘸水固定两端,覆在炸底上,然后用浓硫酸滴到棉条上,饱浸度为80%至90%,再用塑料封底。隔日开封,反复几次之后,用无色透明、固化速度快的环氧树脂粘合剂进行封闭。

窑裂是器物在烧造过程中出现的缝隙,或在器物腹部,或在底部,由于是器物本身所致,比人为的损伤程度要轻。但也要进行处理,否则在潮湿的保存条件下,会造成胎体的膨胀和收缩不匀,影响其寿命。冲口是器物因外力撞击出现的长短不等的穿透器壁的细纹,此现象多发生在盘、碗类器物上。这种损伤往往是逐渐发展的,即裂纹会自然延长,在外力的震动或冷热骤变的情况下也会继续开裂。由于这种开裂多在器表,在清洗时可用“84消毒液”浸泡,把冲口内的黄渍浸出,然后加以固定,方法同于炸底。为了保证美观,器表不要涂太多的胶。除上述损伤之外,余者皆不可自己动手。

陶器收藏品与瓷器收藏品在保养方式上有很多不同,收藏者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材质来选择合适的保存方式。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陶瓷器收藏应注重保养


陶器篇

陶器是用河谷沉积土、普通泥土等无机物做原料,经过800摄氏度至900摄氏度焙烧,使之硬化而成的物品。由于原料等基础因素决定了其不透明性、有小孔、吸水性等特点。陶器的种类很多,有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绘陶和釉陶等品种。

由于陶的抗压强度不高,和瓷器相比烧制温度偏低,脆而易碎是它的典型特征,所以在收藏时要防止硬物对它的碰撞,同时还要防止器物之间的碰撞。小件器物可放在锦盒之中保存,大件器物切忌堆放,应以柜架存放为妥。

陶器由于质地较为疏松,具有很强的吸水性,陶器在大量吸收水分的同时,一些可溶性盐类和其他杂质也会侵入陶器内部,当温度发生变化时,盐类的结晶和溶解现象反复交替变更,会使器物变得更加脆弱。对于那些无釉的陶器,不要用湿手或脏手去触摸,陶器粘上污渍之后是极难去掉的。对于彩陶要时刻注意颜料中的胶结材料是否老化,发现脱落时应用10%的聚醋酸乙烯脂丙酮溶液粘贴。釉陶由于烧成温度较高,其强度和耐火性优于一般陶器,但要注意其釉层是否完整,盐类会在无釉处进入胎体。可以说可溶性盐类是陶器收藏中最主要的危害,短时间内根本看不出变化,但时间一长(2年至3年),器表就会泛白,其结晶物会造成釉层剥落。如果釉和胎的结合程度好,可以用清水洗涤洗去盐;如果釉和胎的结合程度不好,应以高分子材料固定,再施以洗涤法。对于那些年代久远,非常脆弱的器物,无法采用水洗时,可以采用纸浆包裹置换法,将吸水性能良好的纸张(如过滤纸等)搅碎成纸浆,然后敷在器物上,这样器物中的盐类物质会转移到器表,并在纸上结晶。反复敷涂若干次即可去掉盐分。

瓷器篇

瓷器的质地较陶器致密坚硬,且光滑不易吸水,气孔壁较小,在纤维结构上含有较多的玻璃态和一定量的莫来石晶体,这些瓷器的特征,使光线、有害气体、虫害等都不会对它产生作用。但在制造过程中,受本身材质所限,瓷器脆而易碎,所以,瓷器保护的重中之重是防震、防挤压、防碰撞。小件瓷器必须入锦盒收藏,而且要一器一盒,以防相互之间的摩擦碰撞。裸放的大件器物要放稳,周围环境中不能有易倒的硬物。虽然瓷器不怕有害气体,但某些物质的溶液对瓷器是有害的,如碱对釉有腐蚀作用,强酸可以改变瓷器表面光泽,使彩绘变色。所以,瓷器的收藏必须远离污染源。一旦瓷器染上污垢,可以用清水洗涤,但不要用较强的化学试剂,以防伤及釉面。

瓷器如果在收藏时不慎损坏,切勿自己动手修复。但对那些小毛病可以进行尝试,如炸底、窑裂、冲口。炸底是在瓷器收藏时因外力的打击使器底产生裂纹,通常在3条以上,呈放射线状,多透过胎体。虽在正常保护下裂纹不会加重,但稍有外力便会加重,直至器物完全损坏。对于这种现象,可先行清洗,用棉花条蘸水固定两端,覆在炸底上,然后用浓硫酸滴到棉条上,饱浸度为80%至90%,再用塑料封底。隔日开封,反复几次之后,用无色透明、固化速度快的环氧树脂粘合剂进行封闭。

窑裂是器物在烧造过程中出现的缝隙,或在器物腹部,或在底部,由于是器物本身所致,比人为的损伤程度要轻。但也要进行处理,否则在潮湿的保存条件下,会造成胎体的膨胀和收缩不匀,影响其寿命。冲口是器物因外力撞击出现的长短不等的穿透器壁的细纹,此现象多发生在盘、碗类器物上。这种损伤往往是逐渐发展的,即裂纹会自然延长,在外力的震动或冷热骤变的情况下也会继续开裂。由于这种开裂多在器表,在清洗时可用“84消毒液”浸泡,把冲口内的黄渍浸出,然后加以固定,方法同于炸底。为了保证美观,器表不要涂太多的胶。除上述损伤之外,余者皆不可自己动手。

陶器收藏品与瓷器收藏品在保养方式上有很多不同,收藏者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材质来选择合适的保存方式。

收藏早期陶瓷器的困境


这里所说的中国早期陶瓷是指自新石器时代陶器至南北朝及隋代的陶瓷艺术品。它主要包括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等为代表的彩陶器,夏商周陶器,战国、秦汉陶瓷器,南北朝及隋朝时期的青瓷器等等。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陶瓷器不断地演变发展,承载了丰富的华夏文明信息。无论从造型纹饰还是制作烧造工艺都为后来的中国瓷器工艺的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中国早期陶瓷器的收藏,虽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因为关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等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已经有人特别是西方学者开始研究收集这类陶瓷器,但真正大规模的收藏应该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大量的关于早期文化考古发掘活动和同时泛起的盗掘古遗址、古墓的非法活动,引发了海内外对中国早期陶瓷器的收藏研究热潮。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境外的文物贩子根据考古发掘报告向收藏家推荐中国早期陶瓷器,特别是新石器时期的彩陶、汉陶俑及南北朝时期的青瓷器等,然后利用初开的国门,到内地按图索骥,盗运出境。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许多人仍然将盗墓作为致富的手段。而香港、澳门则成为这种生意的中转站和集散地。台湾、香港、欧美各地的古董商和收藏家趋之若鹜,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这类生意的古董商。上世纪80—90年代,香港荷李活道的一些古董商主要从事的就是所谓早期中国陶瓷器的店面生意,即向外来游客兜售中国出土陶瓷器。至今还有香港的古董商感叹那时候的陶器生意真好做!

其实,对中国早期陶瓷器的欣赏和收藏,部分原因是源于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流行。许多西方现代艺术家的创作都汲取了东方原始和早期艺术的营养。古陶器上的抽象纹饰和线条,古陶瓷的质朴造型,无不激发现代艺术创作的灵感,当然也引起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关注。直到2000年左右,一件陶罐可以卖到几万至几十万不等。带精美彩绘的陶罐价钱最好。装饰精美的汉瓷罐、谷仓,南北青瓷都是商家和藏者追逐的对象。纽约、伦敦的拍卖场上也不乏这类文物的精品。可以说,那时的国际收藏市场对中国早期陶瓷器的需求,诱发中国境内的大肆盗掘,给中国古文化遗存造成的破坏令人痛心疾首,也无法挽回。

然而,盛行一时的早期陶瓷器的收藏,进入本世纪以后却迅速冷却下来。荷李活道的门市生意清淡了。市场的需求似乎一夜之间饱和起来。价位一落千丈!个中原因至今仍然令很多人不解。其实,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太多了,二是太紧了。

所谓太多了,就是大量的盗掘出土的早期陶瓷器涌入国际市场,冲击了物以稀为贵的定律,势必影响其价位。早期陶器的制作使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文化时期,其数量庞大,工艺质朴简洁。但制式大同小异,出现多了就有雷同之感,其价格自然就会走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大量的假货赝品的充斥,也加快断送了这类市场的“繁荣”。由于这类器物制式简约,纹饰质朴,对于制假者来说技术障碍较小。以致在大量的走私货柜内也夹杂着越来越多的赝品。河南、山东、甘肃都出现了许多古陶器的制假高手。90年代初期,一个河南的制假高手将自己生产的汉代陶俑大量投放北京潘家园市场,居然蒙骗了专家。大量重复雷同的器物器形的涌入,使这个市场迅速饱和;大量真伪难辨的赝品充斥,使收藏者信心受到打击。

所谓太紧了,就是中国政府不断加大了对这类盗掘走私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并加强了和国际反文物走私组织的合作。通过修订刑法,增列了盗掘国家珍贵文物罪并加大了量刑幅度;法律明确禁止出土文物的买卖。通过和国际组织及相关国家、地区的合作,大大压窄了国际文物走私活动的空间。这使得很多过去从事中国早期陶瓷器经营的古董商货压仓底,无法出手。舆论也让国内外盗掘走私者不敢嚣张;也让藏家不好追捧。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收藏热的兴起,国内藏家对明清瓷器的喜好也转移了人们对早期陶瓷器的热情。

现在,香港荷李活道的古董商铺里的陶器等出土文物几乎成为无人问津的摆设。一位老收藏家20年前通过一位古董商花40多万港币收藏的彩陶器,去年找同一位古董商帮他出让,几经努力,终以18万沽出。这还是因为这件东西实在特别,而且这位老藏家声誉极好,才会有人愿意接手。

现在,非常令人尴尬的是,由于初期对盗掘走私的打击不够,已经有大量的珍贵的早期陶瓷器流失海外。如何使这些由非法变为合法的国际收藏回流,应该引起重视和研究;国内也有很多人通过各种途径收藏这类文物。公开的流通是不合法的,而作为物权的拥有又似乎是合法的,这种不明不白的状况势必影响收藏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对古陶瓷的保护管理和学术研究,应该引起重视。

早期陶瓷器收藏的尴尬


早期陶瓷器收藏的尴尬

这里所说的中国早期陶瓷是指自新石器时代陶器至南北朝及隋代的陶瓷艺术品。它主要包括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等为代表的彩陶器,夏商周陶器,战国、秦汉陶瓷器,南北朝及隋朝时期的青瓷器等等。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陶瓷器不断地演变发展,承载了丰富的华夏文明信息。无论从造型纹饰还是制作烧造工艺都为后来的中国瓷器工艺的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中国早期陶瓷器的收藏,虽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因为关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等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已经有人特别是西方学者开始研究收集这类陶瓷器,但真正大规模的收藏应该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大量的关于早期文化考古发掘活动和同时泛起的盗掘古遗址、古墓的非法活动,引发了海内外对中国早期陶瓷器的收藏研究热潮。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境外的文物贩子根据考古发掘报告向收藏家推荐中国早期陶瓷器,特别是新石器时期的彩陶、汉陶俑及南北朝时期的青瓷器等,然后利用初开的国门,到内地按图索骥,盗运出境。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许多人仍然将盗墓作为致富的手段。而香港、澳门则成为这种生意的中转站和集散地。台湾、香港、欧美各地的古董商和收藏家趋之若鹜,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这类生意的古董商。上世纪80—90年代,香港荷李活道的一些古董商主要从事的就是所谓早期中国陶瓷器的店面生意,即向外来游客兜售中国出土陶瓷器。至今还有香港的古董商感叹那时候的陶器生意真好做!

早期陶瓷器收藏的尴尬

其实,对中国早期陶瓷器的欣赏和收藏,部分原因是源于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流行。许多西方现代艺术家的创作都汲取了东方原始和早期艺术的营养。古陶器上的抽象纹饰和线条,古陶瓷的质朴造型,无不激发现代艺术创作的灵感,当然也引起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关注。直到2000年左右,一件陶罐可以卖到几万至几十万不等。带精美彩绘的陶罐价钱最好。装饰精美的汉瓷罐、谷仓,南北青瓷都是商家和藏者追逐的对象。纽约、伦敦的拍卖场上也不乏这类文物的精品。可以说,那时的国际收藏市场对中国早期陶瓷器的需求,诱发中国境内的大肆盗掘,给中国古文化遗存造成的破坏令人痛心疾首,也无法挽回。

然而,盛行一时的早期陶瓷器的收藏,进入本世纪以后却迅速冷却下来。荷李活道的门市生意清淡了。市场的需求似乎一夜之间饱和起来。价位一落千丈!个中原因至今仍然令很多人不解。其实,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太多了,二是太紧了。

所谓太多了,就是大量的盗掘出土的早期陶瓷器涌入国际市场,冲击了物以稀为贵的定律,势必影响其价位。早期陶器的制作使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文化时期,其数量庞大,工艺质朴简洁。但制式大同小异,出现多了就有雷同之感,其价格自然就会走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大量的假货赝品的充斥,也加快断送了这类市场的“繁荣”。由于这类器物制式简约,纹饰质朴,对于制假者来说技术障碍较小。以致在大量的走私货柜内也夹杂着越来越多的赝品。河南、山东、甘肃都出现了许多古陶器的制假高手。90年代初期,一个河南的制假高手将自己生产的汉代陶俑大量投放北京潘家园市场,居然蒙骗了专家。大量重复雷同的器物器形的涌入,使这个市场迅速饱和;大量真伪难辨的赝品充斥,使收藏者信心受到打击。

早期陶瓷器收藏的尴尬

所谓太紧了,就是中国政府不断加大了对这类盗掘走私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并加强了和国际反文物走私组织的合作。通过修订刑法,增列了盗掘国家珍贵文物罪并加大了量刑幅度;法律明确禁止出土文物的买卖。通过和国际组织及相关国家、地区的合作,大大压窄了国际文物走私活动的空间。这使得很多过去从事中国早期陶瓷器经营的古董商货压仓底,无法出手。舆论也让国内外盗掘走私者不敢嚣张;也让藏家不好追捧。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收藏热的兴起,国内藏家对明清瓷器的喜好也转移了人们对早期陶瓷器的热情。

现在,香港荷李活道的古董商铺里的陶器等出土文物几乎成为无人问津的摆设。一位老收藏家20年前通过一位古董商花40多万港币收藏的彩陶器,去年找同一位古董商帮他出让,几经努力,终以18万沽出。这还是因为这件东西实在特别,而且这位老藏家声誉极好,才会有人愿意接手。

现在,非常令人尴尬的是,由于初期对盗掘走私的打击不够,已经有大量的珍贵的早期陶瓷器流失海外。如何使这些由非法变为合法的国际收藏回流,应该引起重视和研究;国内也有很多人通过各种途径收藏这类文物。公开的流通是不合法的,而作为物权的拥有又似乎是合法的,这种不明不白的状况势必影响收藏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对古陶瓷的保护管理和学术研究,应该引起重视。

收藏古瓷时应注意的几点


古瓷鉴定的传统方法包括看(造型、纹样、绘画特点、青花料及胎釉的质地、显微镜观看釉中气泡)、掂(份量过轻过重均不好,过轻可能为注浆)、听(用手指轻弹,看有无伤残并判定是柴窑、煤窑还是现代燃气窑烧造)、闻(判断是否经酸洗、碱烧)数种,鉴定内容上包括胎、釉、纹饰、造型、款识、烧造工艺、成型工艺(拉坯、接胎、挖足)等多方面。由于热释光、古地磁、粘土谱系等理化测试手段尚未建立起科学完整的数据库,有些测试需取样有损测试,目前传统鉴定手法在古瓷断代中仍占有主导地位。

收藏古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提高鉴定知识,从书籍中汲取经验。目前收藏类书籍水平参差不一,有藏友用“尽信书不如无书”古语怀疑研究成果,这种提法过于偏颇了,老一辈陶瓷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冯先铭先生的《中国陶瓷史》、《中国陶瓷图典》,耿宝昌先生的《明清瓷器鉴定》堪称首选入门读物。近年来各地方窑考古新成果颇丰富,修正了不少传统观点,可参阅《观台磁州窑》、《长沙窑》、《耀州窑系列报告》等一手考古报告。

切勿重官窑轻民窑。明清官窑在拍卖会动辄数十、上百万的身价着实吸引人,但明代景德镇珠山御窑厂除选检少量精品供应宫廷,其余淘汰品均捣碎掩埋,明代官窑瓷的生产成本几乎与白银铸造器皿等价,民间收藏的机会罕有。其实,在收藏品里,普通的工薪层藏友接触最容易和最多的就是民窑瓷器,民瓷涉及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虽是民间寻常之物,却展现出极有韵味的瓷绘艺术。随着现代社会对艺术品喜爱的“返璞归真”,手绘民窑瓷收藏日渐升温,越来越受到收藏者的青睐。

切忌照图索骥,贪多求全。现在从事古玩行业的人以千万计,以景德镇为代表的各地仿古瓷厂(坊)众多,到过景德镇的人一定会对樊家井小街上鳞次栉比的瓷器店印象深刻,现代信息、出版业空前发达,仿烧者除了照图生产大路普仿品,有的还比照真品残件,反复实验烧制高仿品,可说是无所不仿,你能想到的历史名瓷,市场上都可见其“依稀身影”,古玩摊主神秘兮兮地从蛇皮袋里取出沾满泥土的元青花瓷器、釉里红、明清官窑瓷来,再加上一段引人的故事,有些入行不久的藏友就忙不迭地付钱,生怕错过了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实际现在从地摊上拾个大漏的机会已然很低了。

目前的仿烧品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为臆造型,造型、纹样自我创造;另一类为克隆型,完全仿照古瓷的图片仿烧;最迷惑人的一类当属改头换面型,即按真品的造型与纹饰稍加改造或重新组合,看上去似曾相识又有新鲜感。作旧手法则有酸蚀、蒸煮、打磨、浸泡等,对那些书写古代书款和使用款的瓷器,尤需慎重对待,可逐步积攒一些残瓷标本,结合专业研究著作细心揣摸,不断总结收藏经验,适当学习一些历史学、美学、民俗学、工艺学知识,在集藏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逐步培养眼力与经验,才能做到“去伪存真”。

收藏瓷器必须要懂得保养知识


对于瓷器的保养,如果稍微有不对的地方,瓷器会受到严重损害,不利于瓷器的长久保存,特别是传世和出土的精品,更需要精心地保养才行,首先一点,瓷器保养时要轻拿轻放,防止对瓷器造成损害。一、器体大的瓶、罐、尊移放时因形体大,一般都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且有一定的重量,所以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买大花瓶的客户要注意,像大花瓶这类器体大的瓷器、瓶尊一般都是两段拼接而成的,移动时因形体大,所以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应该一手托住底,一手拿住脖子,以免使原来拼接起来的两节分离,有的瓶、尊装饰有双耳,我们在取放时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和损坏,要抓住器物的主体,而不要抓把手或瓷器佩饰部件等,因为这些地方都很容易断裂,或者把手是粘的,你抓把手就很容易再次扒断,在拿起一件带座、带盖的瓷器时,应将座、盖和主体分别单拿单放,不能连盖带座一起端,要把能分开的部分先取下,防止移动时脱落打碎。

二、瓷器属于易碎品,在保存上首先要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时要注意戴好手套,在桌上用绒布垫好;观赏时不要互相传递,一人赏看完毕之后放回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薄胎的器皿,胎雹质轻、娇嫩,移动安放时更须小心,要双手捧,忌用单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长度高,还须防风吹倒。三、刚买回来的高温釉或者釉下彩瓷器,要先放置在清水中浸泡1小时左右,然后爱用洗洁精洗掉外面的油渍,用毛巾擦干装在盒子里,盒中要放一些泡沫进行冲垫,且泡沫的直径不能超过藏品0.5厘米,藏品在盒子中,要保持充裕的空间,切勿挤压,以免伤到藏品。

四、那么瓷器理想的保存方法是什么呢?先说在没有陈列的时候,首先、我们把瓷器放在定做的盒子里,盒子里有海绵或泡沫垫,其次,不要把两件瓷器放在一起,如果非得放在一起一定要用泡沫隔开。再说说瓷器的陈列,瓷器要陈列的话最好是放在固定的木架子上,比如实木做的博古架,架子一定要结实稳当,不会轻易摇晃。五、清洁。其实瓷器的清洁很简单,通常仅需擦拭灰尘,平时保养可以用一块湿布擦拭瓷器,用柔软的画笔清扫瓷器灰尘,用柔软的刷子刷瓷器的缝隙,不要用水直接清洗未上釉的陶器,因为陶器有吸水性,而且出土的陶器外表很松垮,有的器身的化妆土已经像粉末状不能清洗,清洁的时候,务必小心谨慎。

历代海上贸易陶瓷器鉴定(一)


一、唐代以来的陶瓷生产和外销

唐王朝及五代生产烧制陶瓷的窑场有十几个省,50多个窑场。唐代的都城长安,由于各国来往的人多,也就理所当然的形成一个国际性的陶瓷集散地。唐、五代的陶瓷出口除政府对外国的赠赐外,主要是民间贸易,部分瓷器是外国商人向我购买后运出去;部分是国内商人运往各国销售谋利的贸易活动。唐、五代的外贸运输路线是用陆路、水路进行:

(一)陆路上用人力、骆驼作运输工具出西北往西亚、西欧各国进行贸易。

(二)海路上用船作运输工具,从东南沿海出太平洋,当时到达的国家有:日本、朝鲜、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阿拉伯、伊拉克、埃及等国家。以上这些国家都出土过唐、五代烧制的青瓷、白瓷、彩陶碎片。如1974年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出海口处发现一艘沉船,出水了几百件越窑青瓷和长沙窑的青釉褐彩器、黑釉器等。同时发现一块刻有“乾宁五年”款即898年 的方砖,足以证明这是一艘唐代的船,准备在明州宁波市 转海船去日本或朝鲜时遇难沉没。

入宋以来,官方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明州宁波 、杭州、泉州设立了“市舶司”,直接与海外各国进行贸易,由于奖励外贸,宋王朝获利也随之逐年增加。

海上贸易的增长,导致宋代造船业的发展,使当时的民用船只已可载重二千斛。并且设备齐全,包括:抛锭、起锭、驾驶、转帆、测探、指南针定船向等部件,可远涉重洋进行贸易。由于宋王朝重视海外贸易,把对外贸易的税金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收入。因此,宋代制瓷工艺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先后形成了北方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龙泉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系。同时还出现了为宫廷烧制专用瓷的名窑。使当时全国各地烧制瓷器的窑场猛增至130多个。这些瓷窑系所形成的“南青北白”瓷业布局,完全是宋代瓷业市场的竞争结果。在当时,由于市场的竞争,使得一些一代名窑“越窑、邢窑”从此渐渐湮没无闻,成为历史的陈迹。

宋代与海外进行瓷器贸易的国家有:日本、朝鲜、巴基斯坦、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坦桑尼亚及东非。贸易品种有:越窑系青瓷,龙泉窑系青瓷及白瓷、青白瓷、还有黑釉、褐釉、绿釉、三彩等生活日常用品。

元代较宋时的海上贸易更是有所扩大。元朝政府特别重视对外贸易,至元廿一年,元朝政府将海上贸易变为官办,由政府出资金备船只,招人经营,所得利润七、三分成,官府得七,经营者得三。同时政府出告示“严禁民间私自贸易”,但由于瓷器贸易高额利润的吸引,根本就无法禁绝民间贸易活动。当时是形成了“官营、民营”并进的瓷器海外贸易局面。

对外贸易需求量的增加,促使元代瓷器有了更大的发展。除在前代的基础上仍生产传统的品种外,江西景德镇窑在制瓷工艺上还采用瓷石加高岭土,创出了“二元配方”法,提高烧成温度,减少瓷器变形,而烧出了颇有气势的大件瓷器。加上宋末元初的战乱,导致北方各窑的大批技术人员逃入南方,使景德镇的技术力量大大提高,创出了新的品种:釉下青花器、釉里红器,卵白釉、红釉、蓝釉的烧制成功,标志奠定了景德镇日后“瓷都”地位。

元代的海外贸易,通过广州、明州、杭州、泉州等港口,把瓷器运往世界各地。当时贸易的品种有:龙泉窑系青瓷、景德镇系的青白瓷、青花瓷等品种,还有东南沿海浙江、福建、广东 各地大批窑场所烧制的仿龙泉瓷、青白瓷、青花瓷等品种。这些仿制瓷在当时的海外贸易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元代与之贸易的国家有: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国、伊朗等国家。以上各国都出土过元代的各类瓷器碎片和拥有完整的元代瓷器。

元代的海外贸易在数量上比唐、五代、宋代时大得多,主要原因是元代的“海上贸易船”的载重量比唐、五代、宋时大几倍。例如:1976年在朝鲜新安海底打捞出水的沉船,是元代从我国驶往朝鲜的船只。当时出水了一万多件瓷器,其中有3千多件龙泉青。1997年在木浦市附近海底,又再次发现一艘我国元代的沉船,出水了一万多件瓷器,以青瓷和青白瓷为主。

明、清时的瓷器贸易较之唐、五代、宋、元代更是空前活跃和扩大。在当时已发展到由外国商人出纹样,出图纸,由窑场按图纸纹样进行烧制各种各样瓷器的合同关系。

紫砂收藏-鉴别应注意的七个方面


一件完美的器物,正如一部小说,情节是必要的,但没有细节就不能传神。紫砂壶上的纹样、雕刻方法、文字内容、贴花形体位置,就象文学中的“细节”,而这种细节对紫砂壶是观赏和鉴别极为重要。名空的作品历来为好古者及壶迷们所追逐,因此,历代都有仿制的赝品,所以,要从各个方面对紫砂壶的真伪进行分析判断。

泥料胎土:色相、颗粒度及光泽肌理,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工艺牾,其胎土也采自不同的矿脉。如古代的沿线色黄,是因未掺氧化铁粉所致;清后期的“天青泥”就与历代泥料不同。

造型风格:各个时代对美的感受和形式要求都有特定的标准。造型风格,整体比例,嘴、把、钮的配制,都存在着微妙的差异。

工艺手法:正如每个人签名笔迹不会一样,紫砂陶人的工艺手法即使出于同一师门也会有不同的风格。如线条的粗细曲直、轮廓的方圆锐钝。

气质神韵:大凡名家之作,都有一股不可模仿的神韵和灵气,它是泥料胎土、造型风格及工艺手法的集中体现,也是鉴别真伪的最佳标准。

熟练程度:一般来说,名家之作的书画神韵与刀法熟练程度,是作伪者难以仿制的。

印章款识:作假者最方便的就是伪制印章或款识,所以,仅凭印章鉴伪是最容易走眼的。

时代特征:古代的壶有上特征,就是过泥粗糙、色泽多为现代特征,且在内孔、边沿、题字、技艺等方面容易露出破绽。

收藏瓷器的保养


讯瓷器的质地较陶器致密坚硬,且光滑不易吸水,气孔壁较小,在纤维结构上含有较多的玻璃态和一定量的莫来石晶体,这些瓷器的特征,使光线、有害气体、虫害等都不会对它产生作用。但在制造过程中,受本身材质所限,瓷器脆而易碎,所以,瓷器保护的重中之重是防震、防挤压、防碰撞。小件瓷器必须入锦盒收藏,而且要一器一盒,以防相互之间的摩擦碰撞。裸放的大件器物要放稳,周围环境中不能有易倒的硬物。虽然瓷器不怕有害气体,但某些物质的溶液对瓷器是有害的,如碱对釉有腐蚀作用,强酸可以改变瓷器表面光泽,使彩绘变色。所以,瓷器的收藏必须远离污染源。一旦瓷器染上污垢,可以用清水洗涤,但不要用较强的化学试剂,以防伤及釉面。

瓷器如果在收藏时不慎损坏,切勿自己动手修复。但对那些小毛病可以进行尝试,如炸底、窑裂、冲口。炸底是在瓷器收藏时因外力的打击使器底产生裂纹,通常在3条以上,呈放射线状,多透过胎体。虽在正常保护下裂纹不会加重,但稍有外力便会加重,直至器物完全损坏。对于这种现象,可先行清洗,用棉花条蘸水固定两端,覆在炸底上,然后用浓硫酸滴到棉条上,饱浸度为80%至90%,再用塑料封底。隔日开封,反复几次之后,用无色透明、固化速度快的环氧树脂粘合剂进行封闭。

窑裂是器物在烧造过程中出现的缝隙,或在器物腹部,或在底部,由于是器物本身所致,比人为的损伤程度要轻。但也要进行处理,否则在潮湿的保存条件下,会造成胎体的膨胀和收缩不匀,影响其寿命。冲口是器物因外力撞击出现的长短不等的穿透器壁的细纹,此现象多发生在盘、碗类器物上。这种损伤往往是逐渐发展的,即裂纹会自然延长,在外力的震动或冷热骤变的情况下也会继续开裂。由于这种开裂多在器表,在清洗时可用“84消毒液”浸泡,把冲口内的黄渍浸出,然后加以固定,方法同于炸底。为了保证美观,器表不要涂太多的胶。除上述损伤之外,余者皆不可自己动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