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 导航 >

中秋节纹饰瓷器礼品,蕴涵深意的祝福

中秋节纹饰瓷器礼品,蕴涵深意的祝福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清代雍正瓷器纹饰的鉴别 古代瓷器几何纹饰

2020-03-09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自古以来,人们不管是过节、取名、升迁、婚嫁还是其他方面,都喜欢讲一个好彩头,以求吉祥。于是许多美好的寓意、谐音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这些祝福在陶瓷制作上最直接就体现在各色各样的纹饰中。中秋节将近,很多人会选择瓷器作为中秋节礼品,如果能将其中的美好的寓意知晓,就更能帮您挑到最合适、最贴心的礼品了。为了方便大家了解专家介绍了一些列的纹饰瓷器礼品,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专家纹饰瓷器中秋节礼品推荐一:上图这套景德镇骨瓷餐具,在边缘与中心都饰以缠枝纹,寓意吉庆。缠枝纹,又名“万寿藤”,因其结构连绵不断,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缠枝纹委婉多姿,富有动感,优美生动,是瓷器上最常见的纹样。

专家纹饰瓷器中秋节礼品推荐二:上图这款花瓶,瓶身饰以大朵的各色牡丹,象征着花开富贵,吉祥平(瓶)安。牡丹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卉,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素有“国色天香”之美称,被誉为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象征。牡丹与其他花卉的组合也包含着很多寓意,如牡丹与海棠代表着富贵满堂,牡丹与月季代表富贵长春,牡丹与玉兰意味着玉堂富贵等。

专家纹饰瓷器中秋节礼品推荐三:上图这款釉下五彩花瓶上绘有桃花、荷花、菊花、梅花等四中花卉,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意味着四季祥和。上下部以大红色与金色配合,不仅喜庆,也象征着吉祥平安。在古时,古人会在瓷器上绘春、夏、秋、冬四季风景,每季风景画上分别题写“春到人间饶富丽,柳烟花雨总宜人”、“梅帐春融雪,松窗月舞龙”等诗句,书体依次为隶、揩、行、篆四种,这也是对四季的一种赞咏。此外,在瓷器上绘荷花(和)、盒子(合)、灵芝(如意),则象征着“和合如意”。

在我国,含有寓意的纹饰还有很多,如猴代表着“封侯”,蝙蝠代表着“福”,多是取其谐音而赋其寓意。在现代的很多瓷器作品中,很多纹饰并不常见,其中寓意也不为大众所熟悉,现代瓷器也常常只取其观感,未取其深层的寓意。因此,在节日选购瓷器作为中秋节礼品时,如果能够根据瓷器纹饰的寓意进行选购,在赠送时与亲友、领导、客户道明纹饰的种种吉祥寓意,也能更显出中秋节礼品的用心与不俗。

编辑推荐

中秋节礼品瓷器盛行,市场渐热


又逢中秋节,花好月圆、家人团聚之时,很多人都面临着选择礼品的难题。礼品选择似乎很难去挑选,其原因就在于礼品要不仅体其价值和作用,还要能体现其内涵。但随着近年来传统古典文化的回归,市场上的“复古”风潮也越来越盛行,中秋节礼品瓷器的盛行,送礼难的问题慢慢就被解决了。

中国瓷器不仅承载厚重的历史文明,而且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它功能上的实用美与造型、色泽上的形式美是统一的。因此,近年来,瓷器也成为了收藏品家投资的首选,在礼品市场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绿色健康的骨瓷、象征喜庆的中国红瓷、素净清雅的青花瓷、温润如玉的青瓷、绚丽而永不褪色的釉下五彩瓷等多类瓷器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在此,小编也为大家节日送礼出谋划策,精选了一系列瓷器产品,以供礼品之选择。

中秋节礼品骨瓷:骨瓷的瓷质细腻、白度柔和、透光性强,呈现出与普通瓷器不一样的质感和亮度,浑身散发着纯净光洁的气质。此外,骨瓷多是低铅或无铅产品,可保障人体不通过食用器皿涉及到铅元素,是瓷器中的“绿色”产品。以娇艳欲滴的牡丹花配以清新的绿叶,与洁净温润的瓷质完美结合,既有着“花开富贵”的美好寓意,更有着对家庭幸福美满的祝福。

中秋节礼品红瓷:在众多色彩斑斓的瓷器中,最为中国人喜爱的要数象征吉祥、喜庆大红色瓷。红瓷色彩绚烂、光亮莹润、造型秀丽、雍容典雅、富于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喜庆色彩。红瓷不仅有着红瓷本身的亮丽喜庆,更结合独特的技术优势,例如在表面配以梅花图案,使梅花的清雅与红瓷的艳丽相得益彰,传达着浓厚的喜庆气息。

中秋节礼品青花瓷:青花瓷器因它独特的素雅风格为众人所追捧,更是有诗曰“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有来太极生。”通体以青花为饰,纹饰饱满繁密。花瓶腹部绘缠枝牡丹纹,寓意吉庆。因其结构连绵不断,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纹饰委婉多姿,富有动感,优美生动,上下更是衬以变形莲瓣纹,加上布局严谨,绘工精细,线条生动流畅,极具美感,既具有观赏性,更具有收藏价值,显示出青花瓷是精美的工艺品。

送礼送文化,如果实用与文化能够完美结合,岂不更妙?中秋节礼品陶瓷灯饰,将传统陶瓷文化与现代工艺完美结合,既涵括了大气高雅的古典文化,又有着明丽的色彩,艳而不俗,集装饰感和高品位于一身,给人清朗明快、耳目一新之感,是送工艺品礼品的佳作。

中秋节礼品青瓷:青瓷以瓷质细腻,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是“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唐代诗人曾用“九秋玉露越窑开,博得千峰翠色来”来赞美青瓷。青瓷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秀丽,雅致而大方,装饰性强,素为文人雅士所珍爱。

中秋节礼品釉下五彩瓷:釉下五彩瓷以其五彩缤纷的色调,精致巧妙的工艺技法,丰富多样的花色品种,驰名中外,享誉世界。同时,因为釉下五彩瓷表面覆盖的釉层能抵抗自然酸碱的侵蚀,耐磨损,所以可以永保花色清晰、鲜艳、明亮。五彩瓷表面加以佛点金装饰,以各色玫瑰,色彩缤纷、浓而不俗,给人静中有动的感觉,美中藏秀,光影闪动,令人惊艳。

同时,专家也提醒消费者,市场上的瓷器品类繁多,鱼目混珠,艺术价值、工艺水准参差不齐,在购买时需要谨慎选择。

高档中秋商务礼品推荐


还有两个多月就要到中秋节了。大家都知道送礼是个头疼的问题,有送月饼的、送保健品的、送电子产品的……各种各样的中秋礼品多如牛毛。今天小编就向大家推荐几款高档中秋商务礼品。

高档中秋商务礼品推荐一:

首先小编为大家介绍的高档中秋商务礼品是56头金龙凤骨瓷餐具套装,56头配置:10寸大平盘1个、鱼盘1个、带盖大汤碗1个、大汤勺1个、烟灰缸1个、牙签筒1个、8寸菜盘10个、4.25寸饭碗10个、味碟10个、调羹10个、筷子架10个。28头配置:9寸汤碗1个、大汤勺1个、烟灰缸1个、牙签筒1个、8寸菜盘6个。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登录主页购买。

高档中秋商务礼品推荐二:

接下来小编要为大家介绍另一款高档中秋商务礼品。10头台湾皇殿瓷高档龙凤呈祥碗餐具套装,龙凤呈祥纹,是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饰,描绘龙与凤相对飞舞的画面,故名。龙为鳞虫之长,凤为百鸟之王,都是祥瑞之物。龙凤相配便呈吉祥,习称“龙凤呈祥纹”。这组龙凤呈祥纹餐具共有10头:2饭碗、2碟、2汤碗、2汤勺、2汤勺碟。这套餐具工艺精美,取材精致、高贵典雅。适宜喜庆之用,更是送礼首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登录主页购买。

高档中秋商务礼品推荐三:

最后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高档中秋商务礼品是景德镇釉中彩青花山水系列56头骨瓷餐具,青花瓷是运用天然钴料在白泥上进行绘画装饰,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温1300摄氏度上下一次烧成,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显得幽倩美观,明净素雅。配置:56头餐具含:10个4.5寸碗,10个8寸盘,10筷架,10个小针匙,10个小碟,1个10寸平盘,1个鱼盘,1个品锅,1个牙签筒,1个烟缸,1个大饭匙。(沈俊)

瓷器纹饰——婴戏纹饰


婴戏纹饰指描写儿童嬉戏、玩耍的画面,又称婴戏图或耍娃娃,是瓷器装饰中人物类的传统题材。始见于晚唐长沙窑所绘“青釉褐彩婴戏纹执壶”,经宋元时期磁州窑、耀州窑、定窑、介休窑、景德镇窑等窑口的发展。明清两代婴戏纹饰在瓷器纹饰中达到顶峰,不仅数量多,题材上也层出不穷,形成以画为主的装饰方法。儿童生动活泼,稚趣可爱,画法上或率意潇洒或精工细描,可谓我国古代儿童画的杰作。这些表现在陶瓷上的婴戏图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儿童生活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迄今面世的最早的陶瓷婴戏纹饰是唐代湖南长沙窑出土的童子持莲纹执壶,又名“青釉褐彩孩儿采莲图壶”。壶体上绘孩童手持莲子荷花、腰围肚兜、彩带在臂间飘举的虎步生风的姿态。画法表现较单纯,以圆健有力的工笔线条进行勾勒,头、手的线条,肚兜、腰际彩带的处理,颇具唐代宫廷工笔人物画的画法,由此可见婴戏绘画在唐代就颇为盛行。此婴戏图既是对当时孩童的真实反映,又是长沙窑画工抒发生活感受的个性化艺术的真实表现,对后代的婴戏图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宋代以苏汉臣、李嵩为代表的民俗画家对宋代瓷器婴戏图的繁荣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宋代的瓷器装饰中婴戏题材更加广泛,手法或刻,或划,或印,构图上或疏或密,题材上或婴戏莲,或婴戏梅竹,或婴戏鸟,或婴荡秋千,或婴骑竹马……人物形象自然活泼,丰富生动,极富生活气息。如宋代磁州窑的白地黑花“童子垂钓枕”,童子额前一缕刘海,身着紧身长衣,手持钓竿立于岸边垂钓,其身子前倾、屏气静息的神情惟肖惟妙。周围景色也清旷宜人,简单的两三根线条将岸坡与水面等环境关系交代得一清二楚。金代婴戏受宋代影响,虽然婴戏纹饰日趋简单,但形象之生动,仍代表了当时瓷器人物纹饰的时代水平。这些婴戏图观察细致、深入写实,从而“趣”从中生。画面内容的世俗性、通俗性、民俗性是对当时社会风俗情景的反映。

元代瓷器最大成就是青花和釉里红的问世。青花瓷中婴戏纹饰也较多。吉林扶余元墓出土的青花瓷中就有“庭院蝴蝶”“双童蹴鞠”等图案。元代婴戏图的时代特征明显,重在表现世俗生活的多姿多彩,为明清婴戏人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代婴戏纹饰根据其特征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洪武—天顺时期。这一时期婴戏纹特点主要有:(1)婴戏纹饰风格从元青花的粗犷风格转向温和,装饰手法较为写实、工整,以一笔点画和勾勒塌染为主,五官较清楚。儿童形象矮胖、圆脸、头大,额上有几根刘海,衣着描绘清晰;(2)多表现为庭院婴戏,婴孩数量最多到十六子,十六子婴戏图是永乐朝之首创。

中期:成化—万历时期。这两百多年间是明代婴戏图的流行期。(1)这一时期婴戏纹饰风格从豪放粗犷走向了恬静、细腻和柔美,造型轻巧俊秀,绘画手法出现从写实到写意的转变。成化至正德时绘画技法既有写实,也有写意,实笔点画与勾勒平涂并举,成化时婴孩头型基本为正圆形,正德始后脑略大,开始呈现夸张写意的趋势。成化时婴孩衣服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衬底,故有“成化一件衣”之说。嘉、隆、万时期以写意为主,多采用勾勒平涂技法。婴孩头型自嘉靖开始向后凸出,并且时间越后凸出的程度越大,甚至成平卧冬瓜状,显得头重脚轻。(2)这一时期婴戏纹饰相对而言比较具象,线条的勾勒还较为工整,童子的五官趋简,衣饰清楚,身体结构基本符合比例关系,嬉戏的对象和场景也交代得比较具体,画面形象而生动。

晚期:万历后期—崇祯时期。万历后期至泰昌、天启、崇祯三朝处于明代末期,时间不长,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国力衰竭,景德镇御窑近于停产。此期的青花瓷特别是民窑青花婴戏纹饰,在沿袭万历时期风格的基础之上,处于不断简化、抽象过程中。衬景树石花草等逐渐变得稀少,甚至只绘婴孩不画景物。绘画风格更为写意,草草几笔,不见眼鼻,只求神似。到了天启年间,婴戏图像已经由简化向抽象化发展。

清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人物图案的大发展时期,而婴戏图在整个人物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尤其乾隆之后,婴戏图不仅人数众多,场面开阔,而且所表现的婴戏内容也超过前朝。显示着清代婴戏人物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表现手法有青花、五彩、珐琅彩、粉彩等。此时明代那种民间色彩已经淡出,代之而起的是贵族子弟的游戏场面,如点彩灯、骑马、舞龙等。即使是民窑器物上的纹饰也多寓意着升官发财等内容,生动活泼不足,刻板呆滞有余。特别是清三代婴戏图最具代表性。康熙官窑婴戏纹饰绘工精湛,童子多为头顶束发,眉目清晰,层次分明。民窑婴戏纹饰单线平涂,布局较满,童子头较长,后脑凸起。雍正官窑婴戏纹饰有工笔画风格,面目清秀,头部浑圆。民窑婴戏纹饰偏重于图案化,头部较长,后脑突起不明显。乾隆官窑婴戏纹饰绘工精湛,姿态多端,肌肉丰满,虽然头部略大,但比例基本合理。民窑婴戏纹饰造型生硬,绘工粗糙。

同治时期将官窑纹饰带到了民间,婴戏图出现了官民不分的现象。其民窑婴戏纹饰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人物众多,或十六子,或二十子,场面热闹红火。但与明清早中期的婴戏相比较,虽然场面大而热闹,但画面过于满乱繁多,缺少婴戏应有的清新活泼。

民国期的瓷器,从内容到题材多半是沿袭清代,要不就是仿制雍正、乾隆时期作品的瓷器收藏品。总的来说,民国的瓷器造型因循守旧,工艺制作粗率简陋。但这一时期有一现象值得一提,就是民国早期景德镇出产了一批时装人物画瓷器。其中的儿童戴着一种圆形帽子叫贝雷帽,又称法国帽(这种帽子原是法国和西班牙农民常戴的一种帽子,民国时风行于中国),显得俊俏可爱,洋味十足。

现代的陶艺家们在继承传统的技艺精华中大胆创新,注入新的理念和新的表现技法,赋予婴戏图新的含义,使得古老的婴戏纹样显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现代陶瓷婴戏图更加注重对童子本身的刻画,或稚趣可爱,或拙态可掬,或超然脱俗,或追求中西艺术的结合,或是对色釉表现的拓展。如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陆军教授的婴戏题材陶瓷艺术作品就体现出了传统线描的深厚功力和东方艺术的审美情趣,风格古朴典雅,清新含蓄。由于其个性化、风格化的典型特征被社会称誉为“陆氏童”。从他的作品中,真实地反映出当今时代的精神风貌。

当代陶瓷绘画不再仅仅是陶瓷的一种装饰,而逐渐成为绘画的一个分支。与此同时,时代也必然赋予婴戏图更宽更广的艺术空间。

瓷器纹饰中的抽象艺术


陶瓷纹饰即是陶瓷的装饰图文。主要是装饰陶瓷之用,但同时也是我们判断陶瓷年代的重要依据。提到有关瓷器的艺术,一般人总是认为官窑瓷器艺术品位高。原因是在制瓷方面,御用瓷的制作选料非常讲究,工具和技术等方面都非常精湛,画工又非常严谨,加上有御派的督造大臣监制,更力求尽善尽美。也正因此,反过来画工则显得拘谨了。

首先是遴选毛坯,稍有缺点即抛弃,一百件毛坯中只有少数几件被选中上釉,显得非常珍贵。绘瓷师绘画战战兢兢,往往过于拘谨。瓷器上所绘的人物、动物、植物、山水等纹饰基本都直接或间接与皇宫活动有关,甚至是某种东西的重复,与真正的艺术定义相差甚远。而民用瓷器,由于制造量大,在选料、制作工具等方面相对不可能像官窑那么严谨和讲究。然而,画工则显得自然豁达,绘瓷师的技法反而显得老练和洒脱。他们自由地在瓷器上表现自己心灵的感受,用不着受皇家旨意、干预的影响,创作出完全不同于官窑的产品,并使之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传统的形象艺术,到印象派和抽象派艺术,丰富多彩。因此,真正的艺术,则多见于民窑瓷器。例如:不少民窑瓷器中的风景画布局比较模糊,笔触只画出景色的大致轮廓。因而,我们看到了印象派的手法,即只用一些简练准确的线条就描绘出一幅风景画,并且通过它来展现一种精神境界。之所以谈到精神这一中国文化的典型特点,是因为艺术只有升华到精神,才具有灵魂。

在印象派表现手法出现后,同时也由于民用瓷器需求量的增加,艺人们在绘画中,更大胆地将所表现的对象以高度的概括形式来表现,然而,产生了抽象派的画法。

抽象派使我们登上了中国画艺术的一个新的高峰。通过难以辨认的勾画和造型,制造出令人不可思议的神秘感,使人不由自主地怀着极高的崇敬走近它们。我们在民窑瓷器的一些画图中所看到的,已经不是印象派画了,因为我们无法确切说出它画的究竟是什么东西,甚至搞不清应该从哪个角度来观赏。因此,我们从印象派过渡到抽象派,在想象力方面有了自由发挥的天地,并使注视它的人产生快感。这些除了向我们展示抽象派画法发展到至极的境界外,还使我们看到抽象派本身简明和线条性的特点。这种手法与人们印象中的中国人传统的“千篇一律”的形象相距甚远。

尽管这些瓷器上所画的东西令人费解,但其造型本身已经充满美学感染力,给人直观上的艺术享受,而色彩的运用也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应当承认这些艺术品之所以能与形象化艺术并驾齐驱,说明在当时不仅有能够在创作中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画家,而且有能够理解欣赏这类艺术表现手法的人们。

瓷器纹饰:陶瓷上的鱼文化


鱼纹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上,有刻划的鱼藻纹,十分拙朴。在此后的仰邵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上,鱼纹最为普遍。经过千年的洗练,至宋以后,鱼纹题材广泛地运用到瓷器装饰上。

瓷器纹饰:陶瓷上的鱼文化

鱼水组合的画面称为海水鱼纹或水波游鱼纹,如磁州窑白釉刻划花水波游鱼枕、耀州窑青釉花口碗内壁上的海水鱼纹,以篦状工具左旋右转划出细密的水波纹,以粗健的线条勾勒出游鱼,动态真切自然。鱼与莲组成的画面,称为鱼莲纹或莲池游鱼纹;鱼与水草相配,则称鱼藻纹。磁州窑的鱼藻纹最为生动,水藻飘动,鱼儿浮游。元、明、清瓷器中鱼藻纹饰更为普遍,多用青花、釉里红、五彩表现单尾或双尾鱼纹,鲭、鲢、鲤、鳜或鲭、鳇、鲤、鲫四鱼与水草组成的寓意纹饰。明宣德蓝釉鱼藻纹盘,以晶莹艳丽的宝石蓝色彩釉托起洁白如玉的鱼藻,清丽动人。明成化孔雀蓝釉鱼藻纹盘,以翠色釉衬托黑色藻,则显得含蓄深沉。清代写意青花釉里红鱼纹盘,简笔挥就、姿态优美、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由于鱼与余谐音,鱼也就成为民间象征富足、富余的吉祥物,因此鱼纹与蝙蝠纹、戟纹、磬纹、万字纹、盘长纹、钱纹等纹样组成“连年有余”、“吉庆有余”、“富贵有余”等吉祥纹饰。鱼纹是常用陶瓷装饰纹样,多在盘、瓶、缸等造型中运用。定窑、磁州窑、耀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容县窑的制品中,都有风格各异的鱼纹。鱼或单或双、或三、四、五尾戏水追逐。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瓷上,就有拙朴的鱼纹图案;六七千年前半坡氏族公社时期的仰韶文化彩陶上,鱼纹更为普遍。这说明自古以来,人类与鱼有着密切的关系,鱼纹出现在陶瓷上,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提炼,反映出人类的渔猎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需求的心境。

古陶瓷上的鱼纹装饰,全国窑场的产品中普遍存在。景德镇自宋代以来就是制瓷业的重镇,影青、青花、五彩、粉彩等瓷器,采用刻、划、贴、印和绘画等技法,鱼纹饰更是喜闻乐见的题材。宋元时期影青瓷的碗、盘等器物,有许多在里心刻划鱼纹;元代的青花瓷多见鱼藻纹,鱼多为鳜鱼,其中也有在碗、盘里心贴塑鱼纹的,别具特色;明代之后则多为鲤鱼,表达的是人们企盼“鲤鱼跳龙门”的吉祥心理。

瓷器上的纹饰是如何弄上去的?


纹饰是指陶瓷表面的纹样,它可以是用划、刻、贴、印、绘画等方法来完成。纹饰有简有繁,随陶瓷工艺进步以及人们的信仰、喜好、时尚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而变迁。纹饰的原始功能是美化陶瓷器和表达人们的信仰及情趣。但从鉴定的角度看,它们往往起着协助断代的参考作用。因此熟识某个朝代陶瓷纹饰的特微, 或者某种纹饰的起源、发展及消失的年代是古陶瓷爱好者应具备的知识。它们与对陶瓷胎、釉、器形等的认知一起成为古陶瓷断代的重要依据。

划、刻、贴、印纹样均是陶瓷工艺技术。它们的出现在历史上有迟有早,但往往不能作为断代的绝对依据,必须对具体的瓷器进行具体的分析。有时一件器物会同时出现划、刻、贴、印两种以上的装饰技法。

划花是操用尖硬的竹、木、铁杆等工具在半干的器坯上划出所需的花纹,然后上釉入窑焙烧。划花线条纤细流畅,在釉面下有一种飘逸的美。北宋定窑白釉瓷和景德镇窑影青瓷的划花装饰是这方面的代表。

刻花与划花不同,它是工匠们操用铁刀等工具在半干坯体上刻出较深的花纹。相比于划花,它的线条有宽、窄、深、浅的不同。配合深浅不同釉色的变化,纹样在釉下颜色变幻有很强的立体感,北宋耀州窑陶瓷的刻花器是最典型的器物。

印花是使用已刻好花纹的陶模,在未干的坯件上印出花纹。另一种印花方法是直接在模具上模制出有花纹的坯件,然后上釉入窑焙烧。显然,印花比起划花及刻花工艺生产效率要远远高得多。印花工艺出现较晚,约在北宋中、后期才成熟并广泛应用。宋定窑印花器及南宋景德镇印花器均是典型的精美器件。我们注意到一些器件上同时使用了印、刻两种工艺,通常是在印花坯件上进一步修饰、加刻,使之美化。耀州瓷常见这一类器物。印花刻花常混淆,鉴别方法是刻花通常较深、线条变化幅度大,特别是刻花纹样可以刻出垂直器面九十度的深刻面。而印花是不能做到这一点的。因为印花是模印,要有"拔模斜度"。不然在脱模的时候,坯件上该处花纹被模具拖出。破坏了纹样的完整性。

贴花是向素坯体上贴加装饰小坯件。通常是将模印或者捏塑出的花件、人物、动物、铺首等用泥桨粘贴在原坯件上,然后上釉入窑焙烧。因此它们是堆砌成的具有立体纹饰的器件。贴花工艺从汉代开始流行,一直延续到现代。在古陶瓷器物中,当以六朝及隋唐的贴花器件最为典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