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汝窑瓷器的鉴别方法 > 导航 >

汝窑瓷器工艺特点与辨伪方法

汝窑瓷器工艺特点与辨伪方法

汝窑瓷器的鉴别方法 瓷砖工艺 汝窑瓷器鉴别

2020-10-22

汝窑瓷器的鉴别方法。

汝瓷是古瓷中的一个重要派系,具有极其丰厚的文化艺术内蕴。她既有造型讲究、工艺精湛、技术卓绝之特点;又有釉层匀净、蕴润如玉、青色淡雅、宝光内润之秀丽。特别是她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造型高雅之艺术风格。对汝瓷瓷器佳品的收藏与鉴赏,不仅可以了解汝瓷、认识汝瓷,而更重要的是欣赏汝瓷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从中领略汝瓷文化的内涵,享受汝瓷文化之精髓。

现将汝窑瓷器辨伪存真的方法提供出来,供识别参考。

制作:真品为手拉坯捏制,并经慢轮修整,工艺精细,线条流畅,棱角自如,形体得当。而仿品多为注浆模制,做工粗放,工艺欠佳,棱角突出,修痕显著。

造型:真品庄重大方,古朴典雅,胎壁较薄,秀丽潇洒。而仿品注浆成型,胎壁较厚,外型秀丽,比例失调。

装饰:真品刻、划、印花,技术娴熟,构图严谨,疏密有致。刀法流畅,形象逼真,风格随意不拘谨,线条自如有神韵。而仿品为刻意效仿,以临摹为主,刀法生硬,画意呆板,花卉图案,缺乏神韵,画风粗糙,比例失调。

釉色:真品汁水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柔和蕴润。而仿品则清澈透明,光亮如镜,刺目耀眼,釉色单纯。尤其重要的是,真品以玛瑙作釉料,形成特殊色泽,由于玛瑙结晶体的分离,器表出现鱼鳞状的细小开片。若用40倍放大显微镜观察,釉内玛瑙结晶体则呈现珍珠状,布在气泡的周边,寥若晨星,十分奇特。而仿品的表面则利用胎、釉的收缩比的差异,出现一些开片,但大多为直道道,呈网状布满器表,缺乏真品的自然韵致。仿品的胎、釉配方,与宋代失传的配方不一致,所以釉色单调,不够蕴润,更缺乏玉润之感。

从1987年宝丰清凉寺汝官窑址发现之后,不少厂家也根据发掘简报、报导文章提供的资料,到现场采集玛瑙矿石作釉料掺入釉内,但由于在釉内掺和玛瑙的比例不对,其结果与宋代真品仍存在很大差异:器表开片不对号,釉内气泡特多,玛瑙的结晶体,呈繁星密布状,气泡犹如肥皂泡沫,拥挤排列,釉内的红斑不见。这是目前仿古作旧的厂家刻意寻求解决最关键的难点之一。据最新了解,有的厂家可通过多次反复在冰箱冷却,然后再高温处理,可将釉内气泡处理掉,但又失去了宋代汝瓷稀疏的气泡周边布有玛瑙结晶体的光点,即寥若晨星之美景,反而弄巧成拙。

至于在表面作旧,或经过吃土处理,或用药水腐蚀,使釉层剥落,这些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辨认其破绽。

当然判断一件收藏品的真伪,还应从综合方面加以细心观察,第一靠感觉,要观其形体美,工艺细、制作精、色玉润、有神韵;第二靠手感,光润有度,轻重合体,棱角圆滑,手感适中,给人以舒心、美的享受;第三靠观察,看其工艺流程,釉色底蕴,装饰艺术及艺术风格等。这种仿品在有些方面虽已乱真,但仍留下破绽,只要细心观察,仍可辨伪存真。

taoci52.com小编推荐

万历年间瓷器特点及辨伪方法


万历朝是明代瓷器快速发展的一个阶段,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中是承上启下的年代。万历五彩久负盛名,万历青花纹饰繁复,都是广大藏友喜爱的品种。目前市场上假万历瓷器泛滥,造假手段之高,令人防不胜防,如何鉴定,是个难题。笔者在数十年瓷器鉴定中,积累了一些万历瓷器的鉴定心得,借本文与大家分享。

生活腐化的万历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第11任皇帝,在位48年,年号万历,是明朝统治时间最长的帝王,也是典型的荒淫怠惰的君主。由于平定北方虏患的侵扰,东南倭寇的入侵,西南部播州的叛乱,加上自正德朝开始,宫廷大肆挥霍,皇帝昏庸无能,到万历朝情况也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至此明朝开始出现了颓败之势。万历皇帝有一个不择手段亲自敛聚钱财的恶习,提倡官吏向他进奉,把进奉财物的多少作为衡量官吏是否效忠皇上的标准,这使得贪官污吏对老百姓的压榨愈甚。加之连年的天灾,地震、干旱、水涝,民生困苦。此时景德镇瓷器生产低落,日渐衰败。万历朝瓷器风格与嘉靖、隆庆朝瓷器大致相同,给人感觉古朴凝重。瓷器上多见道教色彩的纹饰,如八卦、云鹤、鹿鹤、三星等;该朝的五彩瓷器色调以红绿取胜,风格古朴艳丽,为我国五彩瓷发展的最高峰。

万历皇帝即位时年仅10岁,由文渊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辅政。张居正接任首辅后,在李太后的支持下,于万历元年(1573年)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国势渐见中兴,处于统治危机之中的朱明王朝出现了短暂的复苏和繁荣。可惜好景不长,由于大臣们死抱着“立长不立幼”的古训和皇帝力争立储之事,万历皇帝产生十分抵触的情绪,消极怠工隐居深宫数十年,不见朝臣,不理朝政,使明朝走向衰败。曾子《大学》云:“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论的正是帝王之道。家不能齐,必然祸起萧墙,不过用老夫子们的话说,那也是气数使然了。《明史》神宗本纪结尾言:“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万历瓷器造型浑厚敦实

万历时期景德镇瓷器与嘉靖时期景德镇瓷器风格大致相同,唯重大器,瓷器造型繁杂而拙笨,风格浑厚敦实;大型器物有大罐、葫芦瓶、花觚、大盘等,一般都较粗糙,不注重修胎,琢器腹部的胎体接胎痕比明初的还要明显,但官窑小件器物仍较精细。由于万历皇帝爱好书法,本朝瓷器中出现大量文具,如五龙笔山、笔船、笔洗、笔管、笔插、砚、水盛、颜色碟、小印盒等,做工精细;除各式盘、碗、杯、碟外,本朝器型还有壁瓶、筒瓶、攒盘、蛐蛐罐、塑像、执壶、香炉等。

万历瓷器纹饰布局繁密

万历时期瓷器纹饰绘画风格,表现为布局繁密,主题不明,并常使用开光手法。纹饰以龙、凤及缠枝莲、婴戏图、鱼藻纹等传统图案为主;嘉靖时期流行的道教题材纹饰如:云鹤、八卦、八仙、莲托八宝等纹饰也很流行;人物纹饰多见八仙祝寿、老子出关、四妃十六子及山水人物等;婴戏图中,小孩多数短躯头大,而且头后脑勺画得特别大,显得天真可爱,画匠似将全部爱心绘在瓷器上;此时的龙纹还是猪嘴龙,有的张着大嘴,眼睛圆睁,一副憨态可掬的感觉;万历晚期还开创了青花铁线描,纹饰只勾线不填色。

万历青花后期使用浙料

万历官窑青花瓷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继承嘉靖的制作,青料采用西域的回青料,青花色泽浓翠艳丽,发色蓝中泛紫。万历24年,回青料已用竭,宫中曾命甘肃巡抚设法进贡,以应烧造瓷器的急用。《明实录》神宗34年

3月乙亥条则记载了太监潘相到景德镇后的上书:“描画瓷器,需用土青,唯浙青为上,其余庐陵、永丰、玉山县所出土青,颜色浅淡,请变价以进,帝从之。”说明至迟在万历34年官窑已用浙江青料。成书于崇祯年间的宋应星《天工开物》说:“凡饶镇所用,以衢、信两郡山中者为上料,名曰浙料。上高诸邑者为中,丰城诸处为下也。”由此可以知道,景德镇官窑从万历24年至34年间开始,一直到崇祯,都使用浙料。

万历瓷器品种繁多

万历五彩素负盛名,色调以红绿取胜,整体给人感觉古朴艳丽,它为我国彩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白釉地上直接绘以五彩,其中红彩艳丽如枣皮红色,有时以黄彩衬托,使红黄色重叠,呈现凝厚的橙红色调;黄彩似同蜜蜡;绿彩为大绿;蓝色则以青花代替,色调蓝中泛紫;由于当时烧造红釉器原料缺少和技术退步等原因,多用矾红彩的特点是多数颜色较深而亮,颜色似枣皮的红色,可见用笔涂抹的痕迹;除青花、五彩、矾红彩外,嘉靖时期烧造的品种还有,白釉、黄釉、蓝釉、斗彩、三彩、金彩、孔雀蓝釉、白釉绿彩、白釉黄彩、黄釉绿彩、黄釉红彩、红釉绿彩、黄釉青花、青花红彩、蓝釉白花等,品种十分丰富。

方法一:辨胎釉

胎色白中闪灰,胎质干涩、空隙较多从明嘉靖起瓷器胎质已远不如明代早、中期淘炼精细、致密洁白。万历官窑小件仍胎质较细密,但是,大件之物胎质已明显见差,胎质较细、空隙较多,并常见黑色杂质。瓷釉方面,万历

时期瓷器釉子光润肥厚,釉色泛青。

方法二:辨纹饰

纹饰线条如硬笔所绘万历时期瓷器纹饰采用双线勾勒填色法,轮廓线条较硬,如用硬笔所绘,由于回青料晕散现象严重,青花填色往往溢出线外;这一时期器物纹饰画风稚拙,如孩童所绘一般;纹饰已趋繁缛,画面缺乏层次;人物、动物、植物常常比例失调,婴戏纹中的孩童头大如斗;麒麟瑞兽老态龙钟。

方法三:辨工艺

器物底足处理不十分规整万历时期瓷器上最为突出的的装饰是镂孔手法,这是以前不常用的工艺手法。镂雕器中常见瓶、盒之类,镂雕手法较率意,无精细之感。万历时期瓷器大器很多,多制作粗糙,时有夹扁现象;瓷器修胎不十分规整,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加上此时工艺较粗糙,腹部可见明显接胎痕;器物里釉可见白色绞丝纹;小件瓷器常见有各式盒子、笔杆、笔山、盘、碗、香薰、炉、莲瓣形洗、烛台、各式托座、执壶、盆、壁瓶等,有的修胎较精细,有的则稍粗。盒类瓷器多变形,不平整;盘有塌底现象,底足处理不规整,器物底足可见粘砂现象;盘碗类器物底足足墙较窄,圈足较浅,微向内收拢;底足的胎釉交接处多有一线橙黄之色,也称火石红,这是鉴定的一个依据。

方法四:辨款识

“万”字体现了早晚两期的风格明万历官窑年款多为六字楷书,四字楷书较少见。有青花和紫彩书写款,也有刻划款或在刻划款的笔画上填绿彩的。落款位置较复杂,常见于外底,另有内底、外口沿、肩部等。青花烛台则书于盛盘下。六字款的排列方式有六字双行、三行、单排横书、单行直书及旋环形等。款外有围以双圆圈或双方框的,也有无边栏的。有一种青花番莲八吉祥纹高足碗,内底心直书六字单行款,款外加双方框,框外复加双圆圈,此种款式较罕见,明代除万历朝外,唯宣德朝还有此款式。有些尊、洗的外底不施满釉,而是仅在中心有一圆饼形釉罩住六字双行青花款。万历官窑瓷器年款中的绝大多数为青花款,且早晚期特征鲜明,早期的青料与隆庆时相似,呈色浓艳,字体挺拔有力,中晚期则浓艳者少。万历款识字体颇近颜体,端庄工整,敦厚刚劲,笔力较硬,转折处多顿挫,捺多偏长。早期字型较瘦,晚期趋肥。“大”字之撇、捺顿挫有力,“万”字有“草头”(艹)与“羊字头”两种写法,体现了早晚两期的风格。

辨伪瓷器常用的基本方法


历代瓷器仿制、作伪之风盛行,其仿制水平很高,几可乱真。因此要想鉴定其好坏、辨别其真假,必须掌握一些辨伪瓷器常用的基本方法。首先是掌握各时代各类器物的基本特征,将所需鉴别的器物与标准器物对照、比较。其次,瓷器辨伪最根本的是从瓷器本身着手。因为瓷器本身是由胎釉、造型、纹饰及款识和烧制工艺所组成,各时代有各自的特点。另外还可以从瓷器所反映的外部特点入手,如瓷器所反映的各时代的文化特征(可以从器型、纹饰上体现出来)、瓷器的用途(用做日常生活用器,各地域的不同使用情况)等来辨伪。辨伪瓷器一般采用的方法有:第一,分类法,即将各时代的同类器(包括相同器型、相同纹饰题材)理出发展序列,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找出其不同点,来摸索它们的发展规律和各时期的特征。第二,比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发掘出来的、有地层年代的器物作为标准器物,将所需鉴定、辨伪的器物与之比较,从而得出鉴别的结论。第三,鉴别法,即利用同时代的同类器或不同类器上的时代特征来对照、比较所需鉴别的器物,从而得出综合鉴别的比较合理的结论。

瓷器的作伪与辨伪


瓷器的器型、烧制工艺、纹饰等是历代文化艺术的结晶。历代仿制、作伪之风之所以盛行,究其原因,一为赏古悦旧,一为利之所趋。瓷器作伪的手法很多.,而其仿制水平也很精湛,几可乱真。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作伪的手法,更要掌握历代瓷器制品的基本特征,以此为标准来进行鉴别、辨伪工作。

1.作伪常用的几种方法

(1)整器作伪

整器作伪即后人根据前代的某一器物,照样或照文献的记型并无定规,有的甚至是自己创造。

为使所仿之器更酷肖真品,往往来用烟嚣(用香火烟薰做旧,但嗅之有味);茶水煮(以土茶水煮器,使器面上有红褐的茶锈痕);假出土(将所做之伪器故意长期埋入地下,以期整新如旧。尤其是低温铅釉的五彩、粉彩、三彩等器,更易于氧化或腐蚀而显旧气)等等。然后再入窑复烧,即复窑。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部分的伪器或仿制品特别多。

(2)部分作伪

部分作伪是指器物的部分(如足、流、手、底、口等)是后补或后配的。后补的有补缺(即在器物破碎后缺少的部分,用石膏、铜、锡、铁、木、金漆、水泥、油漆等补上);补釉(即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敷以釉汁,再入火烧之,但往往可看出后施釉面衔接边际的接痕)。后配的有配腿(因香炉、雕塑、兽类等的腿或足伤残不全而补配或改变足形);配手、插头(指佛像等人物体、手、头缺损而后配,但接口明显);按把、镶流嘴(即在缺损把、流嘴的器物上用其他的相类似的器物镶配上去而成整器)。这一部分的器物在鉴定、辨伪时,只要仔细观察基本是能找出其破绽的。因为,原来的器形或釉色与修补后的多少是有差别的,几乎没有不留下痕迹的。即使是再好的高手,补的颜色一开始与原器一样,一段时间以后仍会显出原形的。

(3)套口、镶底、后加款

套口有几种形式。一种是器物口颈破损后,旋削切去肩部以上部分,用另件的器与之严密地进行插套镶接。以肩部的黑线弦纹遮盖接痕,或在折沿口的下边内外套,往往不易看出,若用手指伸于器口内拭摸,即有触感。另一种是旧器套旧、新口颈。即在旧的器物上套上新的或旧的相仿器物的口颈。如注意接口部分,也是能发现痕迹的。

镶底 器物底部损坏后,在器底近釉处精密游切,用同类品或其他合适的底足与之镶接,一般不易显露痕迹。如康熙器的二层台阶底处的接痕,更不易被发现。还有一种情况是将新、旧器的底取下,特意改装,换镶其他合适的且带官窑款的旧器底,以混充真品,这也是后加款中嵌底款的办法之一。但往往会将瓶底款与碗、盘底款互用,而露出马脚。一般讲,琢器(如罐、瓶、炉等)的底款书写得比较紧凑,而圆器(如盘、碗等)款则疏散,且双圆环开阔;琢器底款外围小,圆器底款外圈大。

后加款即在原无款的器物上加款,具体方法有:一种是在原无款的旧器或新仿器上加刻、加书稀有年号款,如有人在宋影青或定窑器上加刻“元祐”或加书“绍熙”、“嘉定”等年款。还有一种是将原无款或有款但损坏或普通款的器底旋切下来,换嵌上带真款的同类或别类器的款。这种方法民国时较流行,且技术也很高明。

(4)后加彩

“后加彩”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作伪手法。其表现手法:一是在旧器脱釉后加刻暗花,施釉后再上彩。如将康熙脱釉的旧器,施描成墨地三彩的品种;二是将旧器改造成新品种。一般将唐、宋、元、明、清各代的素白胎或青花器后挂各种彩色,以混充旧彩器,如将成化青花盘后挂红釉,成为红釉青花器等等;更多见的是在清代各朝的素器上后加彩,使其改头换面,成为粉彩、斗彩、珐瑯彩、三彩、墨彩、金彩等较为名贵的品种。如民国时期,在康熙旧器上后加五彩的伪作很多,绘画虽深,但神态不足,色彩也过于鲜艳,且釉面及彩上无自然形成的哈蜊光泽和彩晕;还有一种情况是原器物表面彩绘局部伤缺,按照原样填补描绘,入明窑烘烧以后挂彩,一般以挂红彩的较多。

2.辨伪常用的基本方法

首先是掌握各时代各类器物的基本特征,将所需鉴别的器物与标准器物对照、比较。

其次,瓷器辨伪最根本的是从瓷器本身着手。因为,瓷器本身是由胎釉、造型、纹饰及款识和烧制工艺所组成,各时代有各自的特点。另外可以从瓷器所反映的外部特点入手,如瓷器所反映的各时代的文化特征(可以从器形、纹饰上体现出来),瓷器的用途(用作日常生活用器,各地域的不同使用情况)等来辨伪。

我们知道,仿瓷(或曰瓷器作伪)之难,第一是胎质。因为各时代、各窑口烧制瓷器的胎土是各不相同的,且“瓷质之贵,在于瓷泥”,不仅是瓷土的成份不同,其炼泥之法也不同,因此,烧制成器所表现出来的胎骨也是各具特征的。如龙泉窑器与哥窑器均为原处州(今龙泉县境内)的窑口,使用的基本是同一地区的胎土,两窑胎质均白,微带灰色。但龙泉窑淘炼最纯,哥窑则别有紫泥、黑泥两种。由此,就可分别出龙泉窑器与哥窑器。仿制、伪作之器的胎土则区别更大,由于时过境迁,很难找到相同的瓷土,这就是辨伪需掌握的第一要点。第二是造型品名。因为历代所制之器,造型品名不尽一致,有的称盘,有的称盆,甚而有称为洗的,加之尺寸规格没有一个统一的定制。历代仿制作伪之器,一是照蓝本模仿,虽形制正了,但尽寸规格又不能完全一致,此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仿制作伪之器是根据文献或历代相传而作,故更差矣,而有些“创造性”的作伪则更无衡量的标准。第三是釉药。历代瓷制品的釉药多为凭经验所得而无文字的记录,除清唐英首先研究记录制瓷的方法和釉药的配方,在他之前几乎无人做此工作,因些仿制、作伪的器物由于釉药的配方,各种釉料的比例不同,加之烧造技术,包括窑温、气氛的掌握不一致,烧制出来的釉色很难与原器相同,另外,瓷器的纹饰(包括笔法、题材、表现手法)、款识、青花料、彩料等要仿制得如同真品一样,确实很难。

辨伪瓷器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1)分类法:即将各时代的同类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纹饰题材)理成发展序列,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找出其不同点,来摸索它们的发展规律和各时期的特征。

(2)比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发掘出来的、有地层年代的器物作为标准器物,将所需鉴定、辨伪的器物与之比较,从而得出鉴别的结论。

(3)鉴别法:即利用同时代的同类器或不同类器上的时代特征来对照、比较所需鉴别的器物,从而得出综合鉴别的比较合理的结论。

总之,鉴定、辨伪中国古代瓷器,用以上三种方法,再从胎质、造型、釉料、纹饰、烧制工艺、款识、青花料等几个方面着眼,在掌握了出土的或传世的标准器物的前提下是一定能鉴定出好坏,辨别出真伪的。

古玩市场淘瓷器辨伪方法


福州古玩瓷器市场随着中央电视台“走进福建”德化——石狮,以及国家博物馆高仿瓷器在福州博物院展和福建长乐沉船瓷器展。各个媒体先后报道了瓷器收藏的信息,使福州的市民升起玩瓷器热,由于现代瓷器市场早期瓷器较为稀少,大部分现代仿品,新的瓷器工艺品比较多,但市场上高仿的瓷器在福州还是比较畅销,尤其福州星期天古玩早市,一天都能卖出300——400件瓷器,由于福州人崇尚佛教文化,有渊源的历史,因此,佛教瓷器在福州最好卖,市场需求量特别多,货源有限,这些瓷器深受福州人的欢迎。

我收藏瓷器已有20多年的历史,我对德化瓷器独有情钟,共收集了德化观音瓷器,例外,我对熊猫类藏品深感兴趣,共收集到500多件,周末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德化70年代生产的有熊猫图案的瓷器,这种瓷器是八陵形瓷盘,周长7cm,在内盘上方,印有“福建留念”字样,可谓是一件精品,我花了100块买了三件,算是捡漏,福州瓷器市场升温,有河南、江西、莆田、德化古玩商到福州摆摊、开店。尤其是江西景德镇瓷器和福建德化瓷器在福州最受欢迎。

我的收藏经验是:

1、坚持长年累月逛地摊

2、请教老行家,虚心学习

3、多买些残器研究

4、多看有关瓷器鉴定方面的书

5、藏友之间要多交流。

此外辨别古代瓷器,主要是指辨别古代瓷器的窑口,时代真伪和优劣等。中国古瓷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造型各异,流传在世的即有当时大量烧造的常见品和历代收藏的稀世品,也有一部分后代仿制品。因此,辨别一件器物的年代、窑口,复仿制情况,因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了解古代瓷器的起源,发展,演变和消失的规律。熟记每个时代器物主要类型,掌握每一时代古瓷的时代特征和个别特征,这是古瓷辨伪所必须具备的。

二、掌握各种瓷器特征演变规律,是正确判断古瓷真伪的重要尺度。特别是对一些特征不明显的瓷器辨别,先断出一个大概年代。

三、要多观察、多看实物,既看注意稀有的珍贵器物,也要仔细观察大量普通器物,可多看些仿品器物,用真品和伪品对照方法,从中发现伪品的不同之处。

古瓷辨伪,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胎釉:每一件器物,从其胎质和釉色中可以初步看出其生产年代及窑口。因不同窑口瓷器所用胎釉含的成分不同,故质地颜色有所不一。宣德时期瓷器,大件器物底部均无釉,露胎处常有“火石红斑”,胎色白中微带灰青,釉泡大而层次多,并有桔皮凹凸纹,清康熙、雍正时所仿的器物则无此特征。

2、纹饰:把握不同时代瓷器的装饰纹样和艺术风格,也是瓷器鉴别的一个重要方法。瓷器上的花纹装饰是随着人们的审美观的不断提高而改变,特别是瓷器作为人民生活中的必须品,纹饰题材来自于人们生活内容,所以时代特点很强。每一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例如:龙是中国瓷器上常用的纹饰之一。各时期龙纹造型都有所不同。元代的龙细颈、鼓腹、瘦尾、三爪;时代的龙则长嘴、眼睛在头部同侧等。元代青花瓷器纹饰层次多,图案复杂,而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图案疏朗,这些都为辨别时提供依据。

3、彩料:瓷器的彩料也因时代而异,不同时期瓷器所采用的颜料质地不一,制法也不同,因而呈色也有明显区别。如元代和明初青花瓷的钴是进口的青花料,颜色深重并有结晶斑点,而明肛中期的青花料是国产青料。

4、工艺:器物烧造方法及成型工艺,烧成温度及使用燃料的不同,在器物上都会有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也是辨伪的一个重要依据。

5、造形:掌握历代瓷器的造型特点及发展演变规律,是辨别瓷器真伪的关健。原始青瓷造型多同青铜器、三国两晋时期瓷器造型由粗矮向瘦长发展,唐代瓷器造型浑厚饱满,宋代造型修长轻盈,元代瓷器造型厚重粗犷,明代造型秀丽古朴,清代瓷器造形制作精美。即使是同一品种,由于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变化,反应在器物造型处理上也有所不同。例如明代中期的瓶、罐、壶等器物,在腹部都有接胎痕迹,用手抚摸器物腹部感觉非常清楚,而清代以后的同类器物这种特征就很少。后代伪作品因制作过于精细,而忽视这一点,所以这一特点也可作为辨别真伪的一个依据。

6、款识:瓷器款识是用来表明本身的制造年代,但后代多有仿造。不同时期的款识,有不同的书体笔法结构和书写位置及字数等。只要认真体会和对比款识笔法的每一细微之处,就不难辨出真伪。

总之,要掌握这些特征决非一时所能做到的,必须日积月累,长期接触实物,多看、多问、多比,才能找出辨别古瓷的依据。同时,这些特征也并不是绝对和不变的,也必须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在辨别古瓷真伪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因其中有几处类似特征就轻意断真伪,要反复推敲,慎重考虑,才不致真伪混淆,断代模糊。

民国瓷器的分类及辨伪方法


民国瓷器总的来说技艺并不高超,但是“居仁堂”、“解斋”款识的名瓷堪称千古绝响,被学者称为“中国瓷业史上一朵复兴之花”。民国瓷器存世量较大,常见瓷器有以下几类:

1、仿古瓷。民国仿古瓷是中国历史上高峰期之一,常见的有仿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青瓷,仿隋唐、五代的白瓷,仿宋代汝、官、哥、定、钧窑,以及元代的瓷器和明清的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及单色釉器居多,而最流行的是仿雍正、干隆的瓷器。

2、日用瓷。民国日用瓷以青供给、粉彩为主,这类瓷器虽然继承了晚清瓷器的风格,但其造型较晚清瓷器纯朴自然,以简单和平直的造型为多见。

3、洪宪瓷。民国时期随着封建帝制的灭亡,“官窑”已成为历史名词。袁世凯称帝后,1916年以后景德镇瓷器以水彩和粉彩为主,郭世五在当时督烧的御用瓷器,便成为近代藏家追逐的稀世珍品,世称“洪宪瓷器”。

4、新粉彩瓷器。民国粉彩瓷画与传统粉彩相比,在造型、线条、色彩、光线等方面,吸收了近代画的营养,实现“瓷”与“画”的完美结合。新粉彩瓷画的先行者是潘宇和汪晓棠,上世纪20年代后期以王琦为首的“珠山八友”成为新粉彩瓷画的代表人物。这时的作品在今天来看是值得一藏的,现在市场上也比较少见,价位年年上扬,追族者越来越多。

如何确定是否民国瓷呢?这要从它的款识说起。

民国瓷器款识丰富,堂名款、铺名款、人名款、吉语款、纪年款和仿写款各具特色。堂名款有徐世昌用的“静过堂制”四字青花篆书款,郭世五用的“解斋”红彩篆书或楷书款及“颐寿堂”都是著称一时的堂名款。铺名款有“江西瓷业公司”、“竹里瓷社”、“刘荣盛号”等,大多在器物底部。纪年款有“洪宪年制”、“康德四年”等。因当时盛行仿干隆时期的作品,故以“干隆年制”最为多见。吉语款有仿康熙的“洪福齐天”,仿雍正的“千秋如意”等。人名款较为著名的郭世五的“陶务监督郭葆昌制”及“汪平野亭”、“许人出品”等。

民国瓷器真伪取决于以下几点:

1、胎质。早期的民国瓷器有精粗之分,粗者胎釉结合部多泛黄,晚清瓷器大多没有这种特征,也比清瓷要显得紧密一些。仿品胎质不仅坚密,而且生硬,分量或轻或重。对经常接触民国瓷的人来说,上手一掂,真伪分晓。

2、釉面。民国粉彩瓷画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特征,一种略微泛黄,表面光泽柔和,给人以松软的感觉,缩釉、串烟,但透过紧绷的表面,仍能看见柔软的釉质。仿品光很强,即使经过高锰酸钾处理,其光泽也不会太柔和,一般都有生涩僵硬的感觉,所仿缩釉、串烟也不自然。

3、饰瓷用料。民国青花大致上分两类,一类完全沿用清代用料,杂质多而色泛灰,精神涣散。一类青料发色纯正艳丽,只是入骨不够,稍欠沉着。仿前一类民国青花不多,仿后一类色彩死板,毫无鲜活之气。

4、画工与题铭。民国瓷器上的题铭、书法千姿百态,但大多功底扎实,铭文有来历。仿民国绘画难,仿民国书法更难,仿题铭难上加难。因此要鉴藏民国瓷画的真伪,当然离不开你的书画功底,以及独到的眼力和鉴别手段。

越窑瓷器的仿古与辨伪


越窑青瓷自北宋断烧以后,不知何故后人从未仿制。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古董收藏热的兴起,各地古瓷窑厂纷纷恢复烧造。这些仿古瓷厂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国营瓷厂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满足人们审美需要,一般均在仿品上打上印记,表示为工艺品。而以牟取高利为目的的私营作坊却使也浑身解数,刻意模仿古代产品。这类仿品流入市场,让收藏者蒙受巨大损失,所以鉴别真伪对收藏爱好者显得尤其重要。

越窑仿古首先出自浙江上虞。上虞瓷厂经过短期验,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成功烧制一批仿六朝青瓷器。由于采用了现代高科技手段,将古代越窑青瓷的胎、釉组成、窑炉结构、烧成温度等都进行了精确的测试,加之以古代实物为蓝本,所以仿制品的胎釉、造型、纹饰都非常逼真,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如上虞新仿的西晋青瓷羊形水注,粗看与真品似乎一致,仔细辨别才能发现一些微小的差别。

辨别越窑瓷器的真伪,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鉴别:

1、胎质与胎色。真品的胎质细腻呈青灰色,仿品的胎质粗糙呈灰白色。

2、釉面与釉色。真品釉面匀净滋润,光泽柔和,仿品施釉不够均匀,常有大块缩釉,光泽较亮。釉色是鉴定越窑瓷器真伪的重要手段,不同时代越窑青瓷的釉色不尽相同。

3、支烧法。真品多用泥条形支钉支烧。因支钉含铁量较高,所以底部支烧处自然的火石红,仿品细砂垫烧,底部露处无火石红。

4、刻花工具。真品所用工具竹、木制品,刻纹落刀、起刀纤细,运刀粗重;仿品则用铁质工具,无论落刀、起刀还是运刀都深浅、精细一致,所以纹饰显得僵硬、呆板。

综上所述,越窑是青瓷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瓷器的故乡之一。越窑从东汉发明青瓷起,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到唐宋时期达到高峰,前后经历了一千余年,为中国陶瓷文化谱写下了璀璨的一页。

“毛瓷”收藏与辨伪


1996年12月14日,毛主席用瓷在北京太平洋拍卖有限公司首次亮相,68件主席用瓷瞬间拍卖一空,总成交870万元人民币,平均每件12.2万元。“毛瓷”的珍贵开始为世人所知。据说,1996年文莱王室曾欲以550万美元的价格向一位中国收藏家购买300件毛主席用瓷,平均每件15万元人民币,但最终还是遭到这位收藏家的拒绝。

中国的收藏家有个习惯,都希望自己的收藏品能成套。实际上收藏“毛瓷”是很难成套的。一套完整的“毛瓷”有多少件,所包括的那些品种数量各是多少,这些基本的数据连“毛瓷”的作者们都说不清楚,一人一种说法,也无记录可考。当年陶研所送交中央瓷器的出库单据和资料绝大部分已丢失。目前所说的“套”都是商家为了销售需要编造出的谎言。

在市场上,假“毛瓷”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第一,用轻工部陶研所历年来生产的其他陶瓷产品冒充“毛瓷”产品。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用“7801”冒充“7501”。

鉴定:“7501”画工严谨、细腻,“7801”画工粗糙,而且两者画法也有所不同,以釉下彩茶杯为例,观其梅花图案中向左伸展的梅枝叉,“7501”向上收笔,“7801”向下收笔,区别较为明显。

第二,利用制作“7501”时剩余白瓷胎进行“后加彩”。此种赝品均为釉上彩产品。

鉴定:这类瓷器有一个最基本的要点,就是凡白瓷胎上有质量缺陷者,如黑点(铁点)、针孔、缩釉等。有的赝品为掩盖瓷胎上的质量缺陷,在彩绘过程中有意用桃花枝干图案等进行遮盖,必须仔细观察方能看得出。

第三,私窑新仿品。一些私营陶瓷厂垂涎于“毛瓷”的惊人售价和由此带来的丰厚利润,积极网罗人才研制仿品。

鉴定:这些新仿毛瓷的制作水平与真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别,无论是胎质、造型、色彩以及画工还不及“7801”,明眼人一看便知。

背/景/资/料 揭开“醴瓷”的神秘面纱

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广东潮州、浙江龙泉、江苏宜兴等处是中国最负盛名的瓷器产地地。至清朝末年,全国瓷业生产兴旺发达,景德镇窑、德化窑与醴陵窑并称南方三大名窑。其中湖南醴陵的实用瓷价格十分低廉,但因产量少,长期以来只供国宾用品,未为收藏者所熟悉。

传奇身世1915年,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工程竣工,在旧金山举行了“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湖南醴陵釉下彩瓷器,因瓷质细腻、画工精美获得最高金牌奖。1905年,清政府拨库银18000两,派熊希龄等人在醴陵创办湖南瓷业学堂。匠师在传统青花装饰的基础上,创造出今天名扬于世的“釉下五彩”瓷。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文革瓷”因造型和风格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独具魅力,而“主席用瓷”无疑是这一时期最高水平的代表。1974年,醴陵为毛泽东特制了一批瓷器,然后就没有再造了,这就是后来称作“毛瓷”珍品中的一部分。经瓷器专家鉴定,该批薄胎釉下双面五彩花卉瓷器晶莹剔透,似玉泥嫩肌般温润可人,各项指标皆展示出醴陵瓷的独特神韵和成就。醴陵在民间就有“红色官窑”之称,几代国家领导人对醴陵瓷的偏爱更令它蒙上了一层神奇色彩,也大大提升了其价值。

据估计,全国醴陵“官窑瓷”收藏品不超过400件,“毛瓷”绝大部分收藏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南海丰泽园等处,流落于民间的不足200件。

走入民间1974年制作毛瓷时剩下了最后4吨未被使用的高岭土,封存了30年之久,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的“红色瓷典”中被特批使用。这批醴陵瓷器集中了多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进行创作,制成品率仅为10%(烧制了2万套才遴选出这2004套精品),极为珍贵。专家估计每套价值达到3万元以上。

广州市的收藏专家指出,瓷器的价格上升不但和产地、工艺与珍稀程度息息相关,而且也和社会情趣有关。艺术珍瓷在市场上的地位在于迎合了高端人群的需求,这些人群因为其身份地位的特殊而有得到珍瓷的可能与需要,在投资、购买、收藏与拍卖的过程中,珍瓷的价格具备了很大的上升空间。

建盏鉴定与辨伪


(一)建窑系黑釉瓷器的基本特征

由于宋代“斗茶”之风的盛行,建盏类茶具深受社会各界喜爱,因此,从宋至元代,各地竞相仿制,并形成许多黑瓷窑场,其中闽北地区的建阳中布窑、白马前窑,浦城半路窑,武夷山遇林亭窑,建瓯小松窑,延平茶洋窑,顺昌冯坑窑、官山窑、河墩窑,光泽茅店窑,松溪九龙窑及闽西北的泰宁上青窑,将乐上瑶窑,三明中村窑;闽东地区的宁德飞鸾窑;福州地区的福清东张窑,闽侯南屿窑,闽清义由窑;闽中地区的德化盖德窑及闽南地区的晋江磁灶窑;闽西地区的长汀南山窑,宁化济村窑等都有一定的代表性。省外的江西、安徽、重庆、河北等省(市)也发现黑瓷窑址。建窑系仿建产品大多器形较小,以中、小型碗为主,16厘米以上的大型器较少发现。其次,釉层普遍较薄,缺乏建盏的肥厚之感,因此,少见挂釉现象。第三,釉色大多呈酱黑色或酱红色,除少数窑址(如福清东张窑等)外,鲜见兔毫纹,且纹理大多粗而短,少见长而细者;油滴等更是罕见。第四,胎骨较薄,色以灰白居多;有的胎质细密,与青瓷、青白瓷胎相近,缺乏建盏的凝重厚实之感。第五,器底足较平,足根少见倒角(修刀)现象。古玩市场上已发现将建窑系其他窑场生产的仿建产品冒充建盏以抬高价格的现象,但有的藏家误将此类器当作高仿品中的赝品。

(二)现代仿建产品的鉴定与辨伪

建窑自宋末元初,改烧青白瓷器,此后,建窑停止了黑瓷的生产,这一古老的工艺随建窑的衰落而逐渐被历史的尘土掩埋了近六百年之久。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人阿弗雷德(AIFRED)烧制出外观有斑点的黑釉碗。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日本的安藤坚先生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烧成与宋建窑曜变天目碗十分相似的产品。日本濑户市的长江秀利先生也在进行仿建产品的试验并获得成功。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建盏的仿制工作也被提到了有关单位和科研机构的议事日程。于是,自1979年9月始,由中央工艺美院、福建省科委、省轻工所和建阳瓷厂等部门和单位组成攻关小组,进行仿古建盏实验,经过近二年的反复实验,终于在1981年3月第一次向社会公布了仿宋兔毫盏的样品,并获得了有关人士的好评。1981年5月7日—10日,福建省科委邀请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轻工部陶瓷所、外交部总务司、上海博物馆、上海硅酸所等三十多个单位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对仿建产品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仿宋兔毫盏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无论是釉色、纹理,还是胎骨、造型等都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水平。此后,仿宋兔毫盏逐步走入市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仿宋油滴盏、鹧鸪斑盏等也获得成功,并批量流入市场。上世纪末,带曜斑的仿曜变天目盏也获得成功,并少量进入市场,但此类产品与日本收藏的曜变天目碗相比相去较远,容易辨认。

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仿宋兔毫盏、油滴盏不仅大量进入市场,而且作伪手段越来越复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仿建产品一般是在釉面上做简单处理,即用酸性物质去光,再用黄土涂抹。九十年代以后,在此基础上,有作伪者还在仿建产品上粘上“土锈”。此外,常用的作伪手段还有接底(即将宋代的碗底接在新坯上,上釉后再入窑烧造)、老胎新釉(即将窑址上采拣的废品重新上釉,再入窑烧造)等。仿建产品除碗(盏)这类器形之外,还有少量梅瓶、蒜头瓶、小盅及茶壶等;梅瓶、蒜头瓶比宋代的器形更大,较易辨别;而茶壶及小盅则非古代建窑制作。

现代仿建产品由于采用的瓷土、釉料及烧成温度与古代相近,故胎、釉的化学成分基本一致,纹理也几可乱真。但仔细观察,其釉面大多较浮亮且亮光扎眼,用酸性物质浸泡者则釉面呆板、晦涩,缺乏建盏的柔润深沉之感。有的粘“土锈”,但不自然。其次,仿品胎土淘洗大多较细腻,胎体表面较平整光滑且较薄,手感较轻飘。其三,仿品大多为轮制压模或注浆成型,修刀过于工整,以致显得拘谨而缺乏真品的自然、随意之感。其四,仿品大多不见冰裂纹,少数放置炉火焙烤而后置水中,利用热胀冷缩原理而产生冰裂纹,但裂纹较粗。其五,新仿品若用手指轻轻弹击,发出的声音较清脆;而宋代建盏发出的声音较深沉。其六,少数仿品刻“供御”铭,但字迹甚差,毫无真品的潇洒、飘逸之感,不可同日而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