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明代瓷器修胎鉴别 > 导航 >

修复明代犀牛角雕爵杯

修复明代犀牛角雕爵杯

明代瓷器修胎鉴别 修复瓷砖 瓷砖修复

2020-10-26

明代瓷器修胎鉴别。

随着古玩收藏的升温及收藏品的丰富多彩,有些冷僻艺术品的修复,值得有关修复人员的重视与研究。

近几年笔者除了古陶瓷的修复业务外多次触及其他艺术品的修复,如外国玻璃器、漆器、珐琅器、象牙器及犀牛角等艺术品的修复。

日前一位境外的朋友以2000美元在欧美古玩市场觅得一件明代略有破损的犀牛角爵杯带回国内,几经周折请笔者主刀进行修复。

犀牛角雕竹叶灵芝杯高8.5厘米,口径15厘米×10.5厘米,底座4厘米×6厘米,器身碎成3块,口沿部位残缺两块,每块2厘米左右见方,如大拇指指甲般大小。器物的纹饰中残缺绿豆般大小多处,裂痕虫蛀多处。

为了尽量尊重原器的自然效果,首先将碎片用可逆性较强的天然骨胶进行原位粘接复原,而后残缺处补缺修复。

补缺的方法有几种:A.犀牛角补犀牛角,B.犀牛角粉加合成材料补缺,C.水牛角加工成粉兑合成材料补缺。

犀牛属世界保护珍稀动物,其经济价值与药用价值极高,就目前状况想用犀牛角来补缺可行性极小。若用现成的药用犀牛角粉加合成材料补缺也存有一定的难度。用水牛角加工成粉兑合成材料来进行补缺比较经济实惠确实可行,预计修复效果比较理想。

从犀牛角爵杯整体来看,其口沿部位,器壁较薄呈半透明状,因此在补缺时水牛角粉加半透明的合成材料和适量的矿物质颜色,经技术处理犀牛角杯口沿补缺处亦呈半透明状,跟原器整体效果非常接近,然后用什锦小锉刀、刻刀、金相砂皮打磨、刻花做色。做色时机械喷绘与手工描绘相结合,用喷绘技术补缺接口处过渡自然,用肉眼很难辨认修复痕迹。经过两天的精雕细琢,一件犀牛角爵杯修复完工,效果特别理想,修复处几可乱真,藏家乐不可支。

为了保持其原汁原味,微小残缺及裂痕虫蛀仅作清洁保护,不作任何修复加工,尽量维护旧状。

一件略带小残稍有裂痕经修复完整的犀牛角爵杯,比支离破粹残缺不全的爵杯在观赏上要完美得多,在经济上要翻上几番。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宣德青花海水海兽纹爵杯


爵也称爵杯,古代饮酒器也是我国青铜器中的一大类。史载,地位尊贵的人用爵,在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赐给受封者的一种赏赐物。再后来“爵”就成了“爵位”的简称,“加官进爵”也就由此而来。

爵流行于夏、商,铜爵流行于商和西周,西周以后便罕见爵杯的踪迹了,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几乎不知爵为何物了。宋代以来,以古物为研究对象的金石学兴盛起来,人们才重新开始认识商周爵杯的原始面貌,随之而来的仿古之风大作,目前所见的仿古爵杯,有银爵、铜爵、玉爵和瓷爵等。

此杯仿造商代青铜器造型,爵身呈漏斗状,上宽下窄,有流有引,爵顶两侧立两只立杆,更显得地位尊贵,高人一等。三只脚高高耸立,支撑着爵身。自古就有三足鼎立之说,而古人很早就已懂得了三点定平面的几何原理。三点定面,才可以安稳如初,不致倾倒。

爵杯在手,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寓意“战胜困难,无往而不胜,欢庆胜利”。爵是爵位、爵禄的意思,爵杯倒入美酒佳酿,皇家借良辰美景,盛宴豪饮,爵内陈酿一饮而尽,“加官进爵”之意便呼之欲出了。此对爵杯,工艺原料登峰造极,制作得精美绝伦,无以复加。故宫也藏有此类器物。

明代 青花缠枝莲纹杯


古朴的造型,秀丽的装饰

此杯为传世品,系一件明代景德镇窑烧制的著名青花酒杯,为永乐年间造。敞口,口沿外侈,深腹曲壁,下腹部微折,矮圈足。杯腹内外皆饰青花缠枝莲纹,口部饰朵梅纹,内底绘双狮戏球,球心篆书“永乐年制”题款。此杯制作精细规整,造型古朴敦厚,装饰构图匀称,画笔清秀流畅,色泽深翠凝重,是永乐年间压手杯之精品。

明代青花缠枝莲纹杯规格:高5.2厘米口径9.3厘米足径3.8厘米收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

何为“压手杯”

明谷应泰《博物要览》说:“永乐年造压手杯,……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而这件青花缠枝莲纹酒杯,胎体稍显厚重,器形较小,将杯覆合于手中,大小恰好合掌心,并有凝重之感,这就是所谓的“压手杯”。

难得的制瓷图

在考古调查和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不少制瓷的作坊和烧瓷的窑址,为研究古代瓷器的制作程序和烧造过程提供了重要资料。但考古发掘中发现的这些制瓷遗迹多残破不堪,很难从中看出当时制瓷作坊的全貌,虽有些晚期文献中轻描淡写地提到这方面的资料,但对于专门的陶瓷研究者来说,也是详备不足。幸运的是,在山西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嘉庆年间粉彩瓷瓶上,发现了详细的《制瓷图》,画面包括:采石,油泥,镟坯,吹釉,入窑,烧窑,彩器,烧炉等制瓷的几个重要步骤。图中人物众多,绘图施釉的画师们均着长袍大褂,有的头戴瓜皮礼帽,有的还戴着眼镜,地位明显高于短衣打扮、头挽发髻或戴幞头的杂工。画师们手拿之器,形体较小,如碗形,敞口,斜壁内收,矮圈足,当为盏。这个窑场可能是以烧制杯盏为主的专门窑场。

明代 青花缠枝莲纹杯_陶瓷知识


古朴的造型,秀丽的装饰

此杯为传世品,系一件明代景德镇窑烧制的著名青花酒杯,为永乐年间造。敞口,口沿外侈,深腹曲壁,下腹部微折,矮圈足。杯腹内外皆饰青花缠枝莲纹,口部饰朵梅纹,内底绘双狮戏球,球心篆书“永乐年制”题款。此杯制作精细规整,造型古朴敦厚,装饰构图匀称,画笔清秀流畅,色泽深翠凝重,是永乐年间压手杯之精品。

明代 青花缠枝莲纹杯规格:高5.2厘米 口径9.3厘米 足径3.8厘米收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

何为“压手杯”

明谷应泰《博物要览》说:“永乐年造压手杯,……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而这件青花缠枝莲纹酒杯,胎体稍显厚重,器形较小,将杯覆合于手中,大小恰好合掌心,并有凝重之感,这就是所谓的“压手杯”。

难得的制瓷图

在考古调查和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不少制瓷的作坊和烧瓷的窑址,为研究古代瓷器的制作程序和烧造过程提供了重要资料。但考古发掘中发现的这些制瓷遗迹多残破不堪,很难从中看出当时制瓷作坊的全貌,虽有些晚期文献中轻描淡写地提到这方面的资料,但对于专门的陶瓷研究者来说,也是详备不足。幸运的是,在山西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嘉庆年间粉彩瓷瓶上,发现了详细的《制瓷图》,画面包括:采石,油泥,镟坯,吹釉,入窑,烧窑,彩器,烧炉等制瓷的几个重要步骤。图中人物众多,绘图施釉的画师们均着长袍大褂,有的头戴瓜皮礼帽,有的还戴着眼镜,地位明显高于短衣打扮、头挽发髻或戴幞头的杂工。画师们手拿之器,形体较小,如碗形,敞口,斜壁内收,矮圈足,当为盏。这个窑场可能是以烧制杯盏为主的专门窑场。

从酒令杯看明代德化窑器制作工艺


最早的酒字写作“酉”,是酒器的象形。“象尊形,中有酒也”,说明酒器与酒相伴而生。最早的饮酒器皿,就是用陶器制作的。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在今河南、山东一带,已出现了用黑陶制作的,不同用途的酒器,如樽、、杯、缶等。在出土的古代陶瓷中,酒器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陶质酒器,制作工艺十分精美,现已成为珍贵的艺术品。比如,在酒城泸州市博物馆陈列室里,有一只当地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先秦陶质饮酒角杯,它是专供饮宴宾客之用。福建省博物院收藏一件明代德化窑八棱形酒令杯(见照片),它融艺术、科技和实用为一体,造型之优美、设计之巧妙不仅是实用的酒具,也是精致的工艺品。

该杯高3.8厘米,口径7.8厘米,呈八棱形,杯内底有一直立的瓷塑老翁,双目微合,敞袍袒腹。雕塑线条简练,衣衫袍带,寥寥几笔,栩栩如生。饮酒时,倘若将酒注入杯内,至瓷塑老人胸前时,酒不再上漫,而从杯底一个小圆孔中汩汩流出,故有人称瓷塑老人为“公道老”,称此杯为“公道杯”或“平心杯”。造成该酒令杯平心现象的关键在于杯内的瓷塑。“公道杯”内中空,有一道与“公道老”胸部等高的间隔。左侧空腔在“公道老”足部有一边长为0.5厘米的方孔,与杯内相通。右侧空腔与杯底圆穿沟通。当酒漫至“公道老”胸部时,左侧压强大于右侧压强,酒便向右侧运动,经小圆孔外流,造成平心现象,也就是物理学中的虹吸现象。清代俞敦培的《酒令众钞》记载了贵族士大夫饮宴中的各种酒令,明清二代尤为盛行,输者罚饮一至数杯,为避免杯中酒多酒少之嫌,平心杯应运而生。

该八棱形酒令杯系传世品,唯一有从胎釉形制来判断年代、产地。明代德化窑的瓷土碾磨极细,漂洗甚净。瓷土含氧化硅等较高,烧成后胎体致密细腻,透光度好,质感如玉,滑而不腻,润而不淫,因而德化窑釉色与同时期其他瓷窑迥然不同,色质光润,于光线下微微泛红。这种呈色在史籍中亦有记载。如《福建通志》、《闽产录异》云:“皆白瓷器,顺治以前老窑所制佛像,尊瓶盘、皆精致古雅,其色洁白,体现出粉红,至今其价翔矣。”八棱形酒令杯的釉色、形制符合上述特征,当为明代德化窑精工之作。

从八棱形酒令杯分析,明代德化窑器物制作工艺十分考究:1、器物造型厚实丰满,装饰部分讲究民间艺术的粗犷手法,堆贴、捏塑等部位的接口处过渡流畅。胎体细腻,胎质坚硬,这是德化窑明代中低温材料配方所独有的瓷质特征。2、釉层均匀,釉面莹厚,玻璃相好,釉色洁白光亮,透光折射犹如油脂,这种滋润油脂感是釉面所独有的特征。3、采用各类匣钵烧造器物,普遍运用支烧即正烧方法,器物足底有匣钵砂的痕迹。

漆线雕


漆线雕是中国漆艺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是闽南地区的传统工艺。自唐代彩塑兴盛以来,漆线雕便被应用于佛像装饰。漆线雕做工精细雅致,形象逼真生动,风格古朴庄重,画面栩栩如生,堪称艺苑奇葩,中国一绝。漆线雕是厦门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精品,在厦门流传300多年,历经蔡氏13代传人。

早在300年前,漆线雕像就驰誉中外,远销东南亚各国。漆线雕以精细的漆线经特殊的制作方法缠绕出各种金碧辉煌的人物及动物形象,尤以民间传统题材,如龙凤、麒麟、云水、缠枝莲等为多。过去,漆线雕大都只限于木本、漆篮和戏剧道具上。近年来,已发展到装饰在盘、瓶、炉等瓷器和玻璃器皿上,琳琅满目,并且不断推陈出新,表层还安贴24K金箔。 目前,厦门工艺美术厂把漆线雕与陶瓷结合起来,创作、生产了线条陶瓷作品。如线条瓷塑《郑成功》,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并被选送到日本展出,获得好评。小件漆线雕工艺品用绫缎制成盒子包装,小巧玲珑,便于携带,是旅游纪念、馈赠亲友的佳品。

历史发展

漆线雕工艺是古代佛像雕塑艺术的遗脉,是受宋元线雕工艺特别是沥粉和泥线雕的启发而产生的。它形成于明末清初,至晚清时逐渐成熟,在厦门地区的发展与民间宗教的兴盛及神佛雕塑行业的繁荣密不可分。

明末清初,闽南工匠们开始把漆线雕工艺用在寺庙、神佛雕像的装饰上。因技法尚不成熟,且用材粗简,以糯米粉和木胎为主,作品普遍存在保质期短、易虫蛀、易变形的缺陷。后来,工匠们发现用红砖瓦粉和漆液糅合成漆泥,再把漆泥附着在木胎上进行雕制,可使其保质几年、甚至十几年。此后,漆线雕作为独特的工艺品开始流向市场,但早期的漆线雕作品少而昂贵,清朝康熙年间只在闽南一带大寺大庙中收藏着部分精品。

目前,蔡氏家族已经到了第13代传人。300多年前,漆线雕的制作基地在同安县马巷镇。马巷蔡氏作坊原名"西竺轩",现在蔡姓艺人有姓名可考的可上溯到第8代蔡善养,年代约在清嘉庆年间。11代传人之前,漆线雕它只是神佛身上的装饰。第11代传人蔡文培将作坊迁至厦门,把漆线雕从神佛身上请下来,摆脱了冷漠的神佛的装饰,变成了现代人物身上的纹样,他首次用漆线雕来表现历史人物,且广收学生,公开家门绝技。

第12代传人蔡水况先生是工艺美术大师,把当时神佛身上装饰的纹样,特别是龙的纹样独立出来,完整起来,让它成为一个能够作为单独工艺品的表现形式。这样,厦门的漆线雕就由神佛的装饰脱颖而出变成了高档礼品。他的艺术视野更加开阔,作品《还我河山》和《波月洞悟空降妖》作为经典之作由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1972年,蔡水况将漆线雕图案做成独立的装饰艺术品,这种装饰艺术品很快便成为现代漆线雕的主流产品,获得了极大的效益。至此,漆线雕从一个小小的民间工艺品,走进了艺术的殿堂。

工艺特点

漆线雕最早被应用于佛像装饰。漆线雕为纯手工制作,相当繁复,工序上由原来简单的条、雕、刻发展到条、盘、缠、堆、雕、镂等十种纯手工工艺流程,一件产品需耗时几个月甚至数载的专业制作时间,做工精细雅致,形象逼真生动、风格古朴典雅,画面栩栩如生,且每件产品绝不雷同。

传统的漆线雕制作包括雕塑、粉底、漆线装饰、妆金填彩等4个方面。就作品的创作设计而言,雕塑是首要的;就艺术的特殊美感而言,漆线装饰的技艺才是关键。漆线雕用陈年砖粉和大漆、熟桐油等原料调和,经反复舂打成为柔软而又富于韧性的泥团,俗称"漆线土",再由手工搓成"漆线",然后在涂有底漆的坯体上用"漆线"盘、结、绕、堆,雕出各种精致而浮凸的纹样、图形,其独特的技艺为厦门独有,是厦门民间艺术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以下是制作漆线雕的几道工序:

1、备料

漆线雕的材料采用天然大漆、砖粉等多种材料混合而成。砖粉经与天然漆等材料混合后,经过几个小时的捶打,就形成像面团一样软硬适中,可搓、可塑的漆线团料。

2、搓线

为了表现各种图纹、形状,用特别的搓板,由手工搓成各种粗细不同的柔软而有弹性的漆线。

3、盘绕形体

以连绵不断的线紧密地盘绕做出层次丰富而繁复的纹样,并且重重叠叠。在光照下极为立体,以线条极尽精微地表现出卷云、柔水、繁花、缠草。

4、表层贴金

将24K金箔贴在已绕出的纹样的漆线上。

大约经过这四道程序,一件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的漆线雕作品也就差不多完成了。漆线雕工艺关注线条的审美特质,形态丰富多变,在创作中随心所欲而达到极高境界,中国工艺美术中的线条美在这里得到升华。漆线雕以线条盘结,而以浮雕形式展现,精细之处毫厘不爽,所有细节都非常严谨。可以说,手工是漆线雕的灵魂。

传承意义

传统的漆线雕艺术在传授上是传男不传女,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漆线雕艺术已经在社会广为流传。

上个世纪80年代后,由于现代科技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工艺受到人们的普遍忽视,加上漆线雕工艺原始,流程复杂,不易掌握,历代匠师的技法皆无任何文字记载,且受民间秘传影响,蔡氏一门至今仍从事漆线雕的仅有第13代传人蔡彩羡,濒临失传之险。后经漆线雕艺人的努力,结合现代科技成果,漆线雕由纯漆线工艺变为集中国三大工艺的特色,具有景德镇陶瓷的古雅、福州脱胎漆器的神韵、北京景泰蓝的华彩。漆线雕表现的体裁更加丰富,更加时尚,更有时代的气息。

现在,漆线雕工艺品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外国元首赠送的国家级礼品,被外国元首们视为珍宝。漆线雕也成为境外许多喜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人士收藏的上等佳品。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结晶的绚丽多彩的漆线雕,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陶瓷器修复知识:釉面的修复


华夏收藏网讯 一)、仿釉工艺的基本操作方法 

陶瓷器物表面的釉层,在质地上和颜色上各有许多不同之处,如有的厚实凝重;有的稀薄光润;有的平润光滑;有的流挂不匀。有的布满不同类型的“开片”;有的呈现出“棕眼”或“桔皮”等等。在施工中,它们除了在配料和加工技法上有所不同,其仿釉基本方法和步骤大体一样,分为调制涂料和施釉。 

1、涂料调制方法:调制仿釉涂料,其中包括调色和配制基料。釉色的调制与作色工艺中的调色方法相同,只是注意在调制仿釉涂料时,要掌握好颜料与基料的比例,一般对于光泽好或玻璃质感强的釉面,在调涂料时要提高基料比例,对于光泽稍差或浮浊感强的釉面以及找底时,则要减少基料加大颜料比例。 

2、施釉:即在修复部位涂以调制好的仿釉涂料,使其能呈现出与原器釉面性同的色彩和质感。施釉的操作方法与作色工艺中的各种着色方法相似,采用哪种方法应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下面主要说说施釉的操作要求与注意事项。 

(1)、在施涂料时动作要娴熟快速,不能在一个地方反复涂抹,这样易造成“翻底”等不良反应。 

(2)、在施涂料时应注意用料要恰如其分不可过量,特别不可以用涂料将原器无需修复之处的釉面大面积覆盖,应做到覆盖面积越小越好。 

(3)、在采用热固型丙烯酸漆做仿釉涂料时,应注意严格控制烘烧温度,根据说明进行操作。采用硝基漆等非热固型涂料,注意不能进行烘烧,否则涂层会出现起泡、变色和剥落等现象。 

(二)、几种常见釉面的仿制方法 

1、单色釉 

单色釉是指色相基本一致的釉面。仿制方法是:施工时要以釉层最薄,明度最高的颜色为标准调制涂料,用毛笔蘸取少量料液,采用涂刷法或点涂法进行。在开始做涂层时颜料比例要大于基料,而后每做一道基料比例要逐渐增大,到最后颜料比例要变得很少。每做完一道涂层,待其完全固化后都要进行抛光打磨,可选用3000#—4000#金相砂纸。直到做到仿釉涂层的色彩同原釉一致为止,然后再喷涂一层清漆以提高光亮度。 

另外,有些单色釉面会散布着深色小斑点、气泡、棕眼或开片等现象,仿制这些应在做最后两道涂层之前进行。 

(1)、制作深色斑点:用掸拨法往涂层上掸拨深色涂料,注意斑点不宜过多,如觉得呆板可用毛笔蘸取少许溶剂将它们轻轻渲晕一下。 

(2)、制作气泡:可用掸拨法在制作最后几道仿釉涂层时往涂层上掸拨透明或浊色的涂料小点,做一道掸拨一点,待其固化后用金相砂纸抛光,然后再做下一道,反复做几道直到涂层内呈现出有气泡的效果。 

(3)、制作棕眼:取一跟稍长点的针,把针头磨扁点,用针在修复部位上适当地扎出一些大小不一的针眼,然后再往上做仿釉涂层。 

(4)、制作开片:用手术刀等利器先刻出裂纹,然后根据原器开片颜色,用颜料调色填入裂纹中,擦净多余部分,最后用喷笔喷上硝基或丙烯罩光油。也可以用描笔勾勒画线的方法制作开片。另外,做开片的颜色以黑黄两色为主,做出“金丝铁线”效果。 

2、桔皮釉 

即釉面呈现不规则形斑点隆起,如同桔皮而得名。仿制方法:先调制好仿釉涂料,选溶解力强挥发速度快的有机溶剂做稀释剂,实施时加大涂层厚度和施工粘度,减少涂层遍数,待涂层呈半干状时,用平头毛笔或其它工具,在涂层表面进行蹾拍提拉,使其涂层表面出现桔皮现象。 

3、窑变釉 

窑变釉的仿制是在掌握仿制单色釉的基础上,采用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仿釉涂料同时进行施工。值得注意的是窑变釉上的色彩一般都是推移变化的,其色彩变化中有一定的自然过度过程,掌握仿窑变釉的关键,就是要使仿制的“釉”色表现出这种自然生动的过度过程。仿制方法:在上色相完全不同的两种仿釉涂料时,上完第一种颜色的涂料即基本色后,勿等涂层干燥,紧接着上第二种颜色的涂层,并在两色交接部位用渲法将其晕散开,使之相互渗透。如果两种颜色色差效大,必要时需调制出它们之间的中间色,使用三种或更多颜色的仿釉涂料同时进行施工。 

八、作旧 

古陶瓷器物,由于年代久远,受到自然界各种物质的长期侵蚀,其表面会呈现出一些自然形成的旧貌。如明清瓷器,大部分只是由于“火气”的消减使器物表面光泽变得温润,而年代久远的陶瓷器表面往往是锈蚀斑斑,器表和胎体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风化、剥釉、破碎和酥解等现象。作旧工艺就是要使器物被修复部位呈现出与原器物整体相同的自然旧貌,使其与整个器物浑然一体。 

陶瓷器物旧貌特征和制作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瓷釉光泽处理 

陶瓷釉面光泽变化是一种自然现象,新瓷行称“火光强”,即器物表面非常光亮。古陶瓷因年深日久釉面光泽变得温润柔和,即使有的品种看上去釉面仍然十分光亮,但这种光亮与新瓷比较是决然不同的。有些瓷器表面好象罩有一层极薄的透明膜,行称“哈蜊光”,观其釉色有一种散光现象,这是在地下自然形成的。在古陶瓷修复中,不同的釉面有不同的光泽,对其处理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1、压光法:压光法多用于陶器表面的上光。方法是:先用电吹风把仿釉部位稍微加热,选用石蜡或川蜡把其涂在布上,用蜡布轻擦仿釉部位,然后用光滑稍硬的工具在其表面滚压,直到出现理想光泽再用绸布擦拭。 

2、抛光法:是使用最多的一种处理器物表面光泽的方法。在仿釉工作结束后,基本上都要采用这种方法对仿釉涂层表面进行处理。方法是:在仿釉部位直接涂擦一些蜡,先用稍粗点的麻布擦,然后再用绸子擦拭,有些需要特别亮光的可采用玛瑙或玉做的滚子滚光,直至修复后的釉面与原物基本相同为止。 

3、罩光法:是在仿釉涂层表面喷涂一层上光涂料,一般选用较好的无色透明的硝基清漆或丙烯酸清漆,待其完全固化后,最后再用绸子布进行打磨。 

(二)、釉面锈蚀制作 

古陶瓷器由于年代久远,其釉面表层大多有着各种变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土锈:是因陶瓷器长期在地下埋藏,受到地下水、酸、碱和盐的侵蚀,使器物表面附着了坚硬牢固的泥土。仿制方法一:可采用“502”强力粘合剂、漆皮汁(虫胶酒精溶液)或清漆等,喷涂在需要做土锈的部位,然后将研磨好的黄土(有些发白的土锈可在黄土中填加白粉)撒在上面,待其干后即成土锈。方法二:可以将胶与泥浆混合用牙刷弹或蹾或刷,做出点状或斑状土锈。 

2、水锈:是因陶瓷器物在土中埋藏时,受到土中碳酸钙镁盐类及氧化铁和碳酸铜等物质的侵蚀,使器物表面附着一些灰白色沉积物,有的颜色呈铁红或铜绿色。仿制方法一:将清漆或漆皮汁,喷涂或刷涂在需要做水锈的部位,然后用滑石粉或其它颜料粉扑撒在上面。方法二:可采用“502”粘合剂喷撒在需要做水锈的部位,待其未固化前用水喷湿,“502”遇水后泛白并固化,即可形成人造水锈。另外,在制作过程中加入少量染料,可制出铁红色或铜绿色水锈。 

3、银釉:在出土的汉代绿釉陶器上,常常会发现有一层银白色金属光泽的物质,行内称“银釉”。这主要是因为釉色中的铅受地下环境影响而生成的金属氧化物。“银釉”不同于器物上其它污垢,它是年代久远的象征,一般在清洁工艺中不做处理。仿制方法一:可采用在清漆中加银粉,喷刷在需要做银釉的部位,在其未干时吹上一点研磨好的黄土即可。此方法做出的“银釉“效果非常逼真。方法二:可采用云母粉硅酸钠溶液涂刷,然后再涂稀盐酸,当硅酸钠与稀盐酸发生分解反应会产生一层带有云母光泽的盐类物质,反复做几次,使附着物逐渐加厚,即可出现“银釉“效果。

明代青花缠枝莲纹杯景德镇窑制


明代青花缠枝莲纹杯

规格:高5.2厘米口径9.3厘米足径3.8厘米

收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

古朴的造型,秀丽的装饰

此杯为传世品,系一件明代景德镇窑烧制的著名青花酒杯,为永乐年间造。敞口,口沿外侈,深腹曲壁,下腹部微折,矮圈足。杯腹内外皆饰青花缠枝莲纹,口部饰朵梅纹,内底绘双狮戏球,球心篆书“永乐年制”题款。此杯制作精细规整,造型古朴敦厚,装饰构图匀称,画笔清秀流畅,色泽深翠凝重,是永乐年间压手杯之精品。

何为“压手杯”

明谷应泰《博物要览》说:“永乐年造压手杯,……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而这件青花缠枝莲纹酒杯,胎体稍显厚重,器形较小,将杯覆合于手中,大小恰好合掌心,并有凝重之感,这就是所谓的“压手杯”。

难得的制瓷图

在考古调查和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不少制瓷的作坊和烧瓷的窑址,为研究古代瓷器的制作程序和烧造过程提供了重要资料。但考古发掘中发现的这些制瓷遗迹多残破不堪,很难从中看出当时制瓷作坊的全貌,虽有些晚期文献中轻描淡写地提到这方面的资料,但对于专门的陶瓷研究者来说,也是详备不足。幸运的是,在山西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嘉庆年间粉彩瓷瓶上,发现了详细的《制瓷图》,画面包括:采石,油泥,镟坯,吹釉,入窑,烧窑,彩器,烧炉等制瓷的几个重要步骤。图中人物众多,绘图施釉的画师们均着长袍大褂,有的头戴瓜皮礼帽,有的还戴着眼镜,地位明显高于短衣打扮、头挽发髻或戴幞头的杂工。画师们手拿之器,形体较小,如碗形,敞口,斜壁内收,矮圈足,当为盏。这个窑场可能是以烧制杯盏为主的专门窑场。

陶瓷如何修复?


古人有“如胶似漆”的成语,就是描述漆和胶一样有很强的黏合作用。传统工艺中,古琴、家具等的合缝工序都会用大漆粘接。破碎的陶瓷、断裂的木器等也可用大漆进行粘接修复。修痕可以用髹漆、上金等方式进行装饰。陶瓷器常见的破损为碎裂和缺肉,相应的两种基本的修复方法即粘接和补缺。陶瓷如何修复?

修复的前提:

用大漆修复前,器皿不能用胶水等化学材料进行过修复。如有,必须清除干净,否则大漆会对其“腐蚀”,使两者的接触面变软、开裂。有时这个过程相当缓慢,时间久了问题就会显现,使修复工作前功尽弃。

粘接:

所需材料:生漆、面粉、水

所需工具:刮锹、瓷碟、滴管、玻璃板、胶带、小刀、温湿度计、荫房(荫干箱)

1.调漆糊

和一个软硬适中的小面团。

参考1:1的比例调入生漆,用刮锹反复捻揉。

使面团和漆充分调匀。

至提起“拉丝”的程度。

2.粘接

用刮锹(或者任何趁手的东西)蘸取适量漆糊,均匀涂抹在断面。

涂抹量以对接后有少量漆糊被挤出为佳。

3.固定

必要时可以用胶带、绳子等进行固定,以免干燥过程中断面错位。

4.干燥

固定好后放入荫房干燥。

大漆的干燥方式是“荫干”。干燥环境的湿度为60%-80%、温度为15℃以上。所需工具有荫房、温湿度计。如果没有专业的荫房进行干燥,可以用塑料箱代替。荫房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目的是保持温度和湿度,同时起到防尘的作用。如果湿度过低大漆不会干燥,或干燥缓慢,这时需要采取适当方法加湿。如在荫房内放入水盘或湿布等,用温湿度计持续监测。干燥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根据断面厚度、温湿度、材料特性等不同情况,干燥时间需数周甚至数月不等,没有固定期限。荫房内还需调节空气,保持足够的氧气。

干燥是漆艺中非常基础又非常关键的步骤,几乎每上一遍漆都需要进行干燥。

5.清理

完全干透粘接牢固后,用小刀剔除表面溢出的漆糊。

粘接完成,下一步是补缺。

补缺:

材料:生漆、瓦灰

工具:描线笔、小平笔、羊毛刷、水砂纸(600目、1000目、2000目)、瓷碟、纸巾1.补漆灰

选择适当型号的笔在缺肉的地方描上生漆。

然后用羊毛刷蘸取瓦灰,均匀的撒在漆面上(瓦灰的粗细可根据缺肉部分的大小和深度来选择)。

放入荫房干燥。

2.重复

重复描漆、撒灰、干燥,直到补齐缺肉的部分。

3.磨灰

用600目的水砂纸蘸水打磨修整(注意要严格控制打磨范围,以免划伤釉面)。

4.描漆

缺口补齐后在补灰处描生漆。

描漆干燥后用1000目水砂纸蘸水打磨。

描漆、修磨可重复几次,直至平顺。

修补完成,接下来进行上金装饰。

上金:

所需材料:红漆、上揩生漆、金粉(金箔)

所需工具:描线笔、小平笔、丝绵(贴箔用羊毛刷)、纸巾、白纸、粉镇1.描漆

用适当型号的笔在修补处描红漆,要求薄厚均匀。

2.火候

描红漆后,放入湿度为60%左右的荫房中,观察漆面结膜的情况。在“将干未干”之时,即可上金。判断方法为,用手指背面触碰漆面,既有粘度又沾不到手上。

3.上金

“火候”恰当时,可以选择用金粉或金箔上金。

以金粉为例:用丝绵蘸取适量金粉,在漆面上轻轻地反复拂压(贴金箔火候的掌握与扫金粉相同)。

打开金粉包装前,需采取关闭门窗等避风措施

包裹金粉的纸张,需用粉镇压住两边

扫金时,下铺一张白纸,回收散落的金粉

4.干燥

上金后放入荫房干燥,至少3天以上(金粉覆盖漆面,使干燥时间延长,具体以实际情况为准)。

5.清理

完全干燥后,用丝绵清理回收多余的金粉。

6.擦漆

在金上擦漆,起加固和保护作用。方法是,用细腻柔软的纸巾或布蘸取少量生漆(上揩生漆)轻擦到金面上,用描线笔勾描金线处。

稍待片刻,用干净的纸巾或布,把漆擦下。

以纸巾上不再有漆的痕迹为准。

干燥后,可再重复擦漆一到两次。

至此修复完成。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修复明代犀牛角雕爵杯》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修复明代犀牛角雕爵杯》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明代瓷器修胎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