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器火石红的鉴别方法 > 导航 >

瓷器火石红是怎样做的

瓷器火石红是怎样做的

瓷器火石红的鉴别方法 新老瓷器是怎样鉴别的 怎样鉴别豇豆红瓷器

2020-10-27

瓷器火石红的鉴别方法。

玩瓷器收藏的朋友们都知道,瓷器的底部的颜色一般会被称之为“火石红”,但是这个“火石红”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却是大部分瓷器收藏爱好者们所不知道的,今天小编就来给广大瓷器爱好收藏者们科普一下瓷器“火石红”究竟是如何做成的?

常年收藏瓷器的朋友们一定知道,我国的瓷器在烧制前所使用的原材料一般为高龄土,而这高龄土的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氧化钙、氧化锰等含铁的矿物质元素,在瓷器烧制的过程中其温度至少也要达到一千两百度以上。而在中学时期学过化学的我们就已经知道在高温的作用下,铁元素与氧气相结合会变成三价铁元素,其颜色也会因此变成红色或者是红褐色。因此从化学的角度上也是可以解释瓷器上“火石红”的来源。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仅用化学的角度来解释“火石红”的来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瓷器的胎釉之中,铁元素的含量是在是太少了,不足以支撑形成收藏者们现如今所看到的“火石红”,我们只能说铁元素是形成“火石红”的重要因素。那么除了铁元素的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导致瓷器底部形成“火石红”呢?

1、时间的积累。“火石红”的形成绝不是仅高温烧制就形成的,而是除了烧制之外,在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积累,瓷器自身经过数百年的环境因素与内部的化学元素发生一定的反应,从而使之形成了我们现如今所看到的“火石红”现象、

2、生活中的使用。瓷器作为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一种器具。古人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会将瓷器表面所生成的一些化合物在不经意之间给磨损掉,磨损之处在于空气中的氧气相结合,使之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从而形成“火石红”现象。

3、瓷器内部结构。收藏者们在观察瓷器时,一定会发现在瓷器胎釉的结合之处是存在一个小小的夹角,因此这里就会成为水分的聚集之处,更加有利于铁元素的氧化,从而形成“火石红”,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这个过程也是十分缓慢的。

说完这“火石红”的形成过程,咱们在来了解一下“火石红”的颜色。收藏者们常见的一种“火石红”的颜色为鲜艳的红色,这种红色会给人一块一块的感觉,是因为它是由许多红色的小颗粒组成的,在其胎釉的结合之处,还会给人一种类似水质感的薄膜,这是仿照瓷器所制作不出的,也是鉴别真假瓷器的主要方法之一。

这另外一种颜色虽不常见,但也是“火石红”的一种,就是收藏者们口中所所的橘黄色,其颜色给人一种柔和舒服的感觉,而且其局部的变化也是丰富多彩的,不会像仿制“火石红”瓷器那样一片一片的,没有什么变化。

高古瓷器赏析及成交价格参考:

1:元龙泉青釉贴「逐珠云龙」图双鱼龙耳瓶,尺寸:26.4厘米,估价:HKD 8,000,000 ~ 10,000,000,成交价: HKD 7,240,000 ,成交时间:2014-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秋季拍卖会。

瓶小口,宽唇平折,长颈,双鱼龙曲耳,丰肩下渐收,外撇圈足内双阶式底。器腹贴四爪云龙,细鳞披、火焰发,破浪而出、逐珠而行。肩上隐约迭划莲瓣,下有凸弦,间贴五瓣小花。颈饰花纹二层,上为火珠,下为卷草。通体罩施青釉,晶莹至极犹如翠嫩梅子之色。

此龙泉窑瓶,装饰丰美,更形别致,展现元代装饰艺术之勇于创新,独具匠心,尝与日渐盛行之青花名品相竞。大异于宋朝简素之风,元匠开创一代全新审美典范。龙泉瓶器,堆饰如此繁复,甚为珍稀,本品,达此类样式之巅,或属唯一。

2:元仿官窑杏圆贯耳小壶,尺寸:10.5厘米,估价:HKD 4,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HKD 6,640,000 ,成交时间:2013-04-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春季拍卖会。

3:金至元钧窑天蓝釉紫斑双耳连座瓶,尺寸:17.4厘米,估价:HKD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HKD 4,300,000 ,成交时间:2017-04-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此瓶连镂空底座,属钧瓷特有器形,紫斑洒彩颜色绚丽,由红入紫渐变多姿,精美绝伦。

天蓝釉紫斑钧瓷洒彩笔触具书法气韵,逸然随性,釉色华丽多变,甚为文人贵族所喜。

4:北宋/金黑釉铁锈斑盌,尺寸:直径11.8厘米,估价:HKD 1,500,000 ~ 2,600,000,成交价: HKD 4,685,000 ,成交时间:2019-11-27,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秋季拍卖会。

5:元龙泉窑青瓷褐斑点彩玉壶春瓶,尺寸:高25厘米,估价:HKD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HKD 3,940,000 ,成交时间:2018-11-28,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秋季拍卖会。

6:北宋/金钧窑天蓝釉葵花式盏托,尺寸:宽15.3厘米,估价:HKD 1,200,000 ~ 1,800,000,成交价: HKD 1,416,000 ,成交时间:2019-10-07,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9秋季拍卖会。

传世的钧窑盏托历来稀少,所见者多为素身圆盘托杯式,花式造形偶见几例,但也只是在口沿处竖压几个短凹棱是为花口。拍品托盘部分整体塑作六瓣葵花状,美观典雅,特别罕见,目前尚未见它例。但此式葵花造型的盏托,在同时代的汝窑、官窑产品中屡见,这从侧面证明了本品的级别之高及稀罕程度,其也必是在此流行风气之下的精湛制作,时代风貌显见。盏托由托盘、托杯、圈足三部分组成。托盘浅盘式,塑作六瓣葵花形,口沿六出,转折含蓄。随沿起伏,内壁顺势出六道曲转的筋纹,柔美绵延,是为六个花瓣,甚是美观。托盘中央起圆托杯,中空敛口,与底部圈足相通,足底涩胎。葵花式造形当源自金属器,而托盘内壁温柔曲转的筋线则与漆作关系更为密切,宋代葵花式漆盘多见瓣瓣交迭,相交处现「S」曲线。整器施天蓝色釉,色泽匀净纯厚,莹润光亮,引人入胜,釉面见片纹。钧窑瓷器以釉色鲜丽多变、质感深厚着称,其单色釉制品中,以此天蓝色系为最尊贵。本品边沿、出筋等釉薄处色显姜黄,与淡雅的天蓝釉色相衬相映,韵味清雅。整器造型精妙,秀美挺拔,简约雅绝,五瓣葵花纤柔娇媚,乃最具代表性之宋代造形,与滋润的釉色浑然一气,尽显宋式优雅。工艺精湛,品级甚高,十分稀罕。

7:北宋定窑白瓷刻双鱼纹碗、双鱼纹盘(两件),尺寸:碗直径21.5厘米;盘直径21.5厘米,估价:HKD 800,000 ~ 1,000,000,成交价: HKD 1,092,500 ,成交时间:2013-04-05,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3春季拍卖会。

以生产精细白瓷著称的定窑,为宋五大名窑之一,素来享誉盛名。其中,刻划花白瓷为主要产品,并以其优良质量广受后人喜爱。清宫旧藏中即有若干定窑刻划花白瓷器。此碗、盘即为定窑刻花白瓷器中的经典品类。碗、盘胎质精细,皆覆烧而成,故呈芒口。通体施白釉,圈足露胎。碗心及盘心刻双鱼纹为饰,两尾游鱼首尾相对,简洁传神。

8:元越窑青釉划花牡丹纹盖盒,尺寸:直径14.6厘米,估价:RMB 5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3,105,000 ,成交时间:2017-12-18,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卖会。

此盒造型美观,盒呈扁圆形,子母口,直沿,底部满釉,中间内挖成圈足,内有六均匀分布的长条状支烧痕,可见胎色浅灰。通体内外满施釉,釉色青绿,釉层莹润,如玉清澈,积釉处呈湖绿色。盖面微鼓,边缘形成一道弦纹,盒盖又起三道弦纹,与最边沿处弦纹之间刻划有六朵流云纹。最内侧弦纹内剔刻并蒂牡丹两朵,花朵丰满富贵,枝叶舒卷婀娜,布局有致,繁而不乱。整器造型简洁,颇为雅致。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晚唐至北宋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的时期,技艺不断精进,达到顶峰,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准。是当时的第一名窑,也称“秘色窑”。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似玉之瓯”,许浑“越瓯秋水澄”,皮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本品满釉,釉层薄而匀,明显与唐代越窑不同。本品胎体轻薄,造型秀美,釉层透明莹润,剔刻精彩,堪称越窑粉盒精品。

9:元柿釉葵囗碗,尺寸:直径17.3厘米,估价:RMB 1,200,000 ~ 1,500,000,成交价: RMB 2,185,000 ,成交时间:2019-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此件斗笠式碗,六出花式广口,圈足,斜壁微弧,线条自然而流畅。器物满釉,施酱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墙露胎,足底心有釉,釉色匀净、温和。胎质细腻、洁白。为定窑瓷匠高技艺之典范代表。定窑以白釉器居多,柿釉者较少见。紫定为定窑瓷器中较为难得的瓷种,加之定窑胎质轻薄,保存至本件品相极为难得。

taoci52.com编辑推荐

什么是瓷器火石红呢


瓷器的火石红,曾经被看作鉴定古瓷器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也以其自身特性为瓷器提供了古色古香的观赏价值。那什么是瓷器火石红呢?瓷器的火石红是单指一种色彩还是一种痕迹?它又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首先需要明白瓷器火石红的定位,在瓷器鉴赏中,往往用肉眼即可辨别何为火石红,它在瓷器上的表现多为浅淡温润的红色,尤其是在明清及更古时期的瓷器上,火石红与瓷胎本身的青白相映成趣,不同于色料所呈现出的浓烈色泽,火山红更像一层附着,宛如女子皮肤上泛起的红晕,明显而不刺眼,十分自然,有古色古香的韵味,并且火石红除了鲜红色之外,还有一部分则表现出橘黄色,分布于不同色釉的瓷器之上,重在自然天成,并且瓷器年代愈久,火石红也就愈明显,因此它也被作为鉴定瓷器年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那瓷器为何会呈现火石红这样的现象呢?这就要说到火石红的成因。它并非来自某种特别的色釉,而是由于历史变迁,自然条件下,瓷器表面的铁元素就会因接触空气而逐渐氧化,如同生铁遇水所形成的铁锈,色偏暗红,这就是火石红形成的过程。而且火石红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由于铁元素的流动,往往积于瓷器底部,所以瓷器底部可见的火石红较为清晰,与胎釉相结合。

在当代瓷器收藏中,有一部分仿造瓷器为了打古董的旗号,会对瓷器进行做旧处理,火石红的加入是步骤之一。但相比较于自然形成的火石红,作伪的火石红瓷器往往流于呆板、生硬,随意加入的红色极为突兀,而没有真古瓷丰富的变化、流动的神韵。并且作伪火石红的色彩往往聚于一片,无法达到古瓷底部的自然融合程度,观之刺目。而老的瓷器火石红,温润深刻,甚至有深入釉面之感。只要多加对比分析,就能鉴别真伪瓷器火石红了。

总之,瓷器火石红是一种随着时间流逝而形成的一种瓷器表面铁元素的自然氧化,如果使用人工方式强加于瓷器之上,反而失去了其本真的美感。真古瓷所呈现的火石红多出现于瓷器底部,有流动之态,生动祥和,而作伪瓷则并无这样的韵味。

高古瓷器欣赏及拍卖成交价格参考:

1:元青釉六出葵口盘(肯里夫官窑盘),尺寸:直径13厘米,估价:RMB 12,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RMB 32,775,000 ,成交时间:2019.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细观此盘,圈足露胎,呈褐黑色,胎质细密,口沿下及近足处有些许缩釉,亦可看到深黑色的胎骨,与老虎洞窑址出土残片特征甚为接近。器身通体内外满釉,釉色青灰,釉层凝厚温润,呈现出深浅两层开片现象,深邃幽远,浑然天成,这些无不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之南宋官窑瓷器所呈现的特征相符。南宋官窑,尚有致精之品存世,为杭州两处窑址所不见,或因时人惜其珍,虽见残疵,亦不弃之;再或因其并非二窑所出,实另有精小御窑,奉旨承造,尽寥寥数年而已,故今人尚未得其真貌。如此众说云云,究其所以,仍未尽知。

宋代官窑制瓷工匠对器物形体、制作工艺、釉质釉色之讲究颇为苛刻,可谓用尽心机,产品几乎达到让人无可挑剔的完美境界,致使宋代官窑瓷器被后世视作青瓷中的典范。鉴于其非凡的影响力,自元代以来宋代官窑瓷器即不断被仿烧,仿品或只模仿釉色,或全方位模仿,鉴定时主要还应从造型、胎釉、制作工艺等方面寻其破绽。

2:南宋青白釉观音菩萨坐像,尺寸:高29.2厘米,估价:HKD 7,000,000 ~ 9,000,000,成交价: HKD 25,300,000 ,成交时间:2011.06.0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春季拍卖会。

观音面相丰腴,宽额广颐,丹凤目,眉间饰白毫,直鼻小嘴,发髻高挽,豆戴宝珠花冠,花冠正中有一小化佛。青白釉袈裟自头顶披下,袒露出素白面部及胸前。胸前佩璎珞及丝带,塑造精细。此尊观音胎质坚致,洁白细腻,容貌圆润慈祥,秀丽柔美,为难得、珍罕的艺术精品。静观自在:——南宋青白釉观音坐像苏玫瑰——国际亚洲艺术部学术总监此尊观音雍容端凝,出自南宋景德镇窑,同类型的模制宗教塑像俱细腻传神,然而数量少如凤毛麟角。

3:南宋建窑兔毫茶盏,尺寸:12厘米,估价:HKD 400,000 ~ 600,000,成交价: HKD 5,840,000 ,成交时间:2016.04.06,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春季拍卖会。

建窑黑釉茶盌之赏鉴,与日本茶道宗师与收藏家息息相关,在日本,宋代建窑茶盏广得崇敬爱慕,其日文名称「天目」也随之流传千里,成为现今通称此类黑釉器盏之名。古时,黑釉茶盏多藏于佛寺,用之奉茶以养身心,茶盌质朴素雅,合适作为供佛仪典之器。盏沿下一圈微敛,为持用方便而设,胎厚扎实,保茶汁温热而不烫手,釉黑润亮,托衬宋时点茶击拂茶水后,所得茶面细沫,白黑相映,瞬息美哉。点茶法保存于日本茶道传统,黑釉建盏则与浙江临安天目山渊源深远,天目山以高耸日本古松闻名,乾隆帝南巡亦曾造访,天目茶现仍驰名。宋时,日本僧人或许将天目盏与福建产茶一起带回本国寺院,传承至今依旧深受敬仰,数件已定为国宝文物。

4:南宋官窑鬲式炉,尺寸:宽11.4厘米,估价:HKD 2,200,000 ~ 2,800,000,成交价: HKD 4,660,000 ,成交时间:2018.05.30,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春季拍卖会。

本炉造型少见,炉身呈瓜棱形,为仿照青铜鬲器而成。通体施厚润灰青色釉,米色大开片,底有六枚小支钉痕,排列成圆形,三足底部无釉,露出紫褐色胎土,为典型南宋官窑样式。

5:南宋龙泉窑双鱼纹折沿盘,尺寸:直径21.3厘米,估价:HKD 900,000 ~ 1,200,000,成交价: HKD 2,260,000 ,成交时间:2015.12.02,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年秋季拍卖会。

本盘釉质润泽,发色青翠,温润如玉,是龙泉青瓷中难得的佳品。盘底的模印双鱼在青釉的映衬下宛如两条游鱼追逐于碧波之间,栩栩如生。双鱼纹饰亦有「年年有余」及「鱼水和谐」等诸多吉祥寓意,象征家庭富足、夫妻和美。双鱼纹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在一些东汉的青铜洗中即可见到双鱼纹的例子。这一装饰主题最早被越窑引入瓷器当中,相关例子可见大维德爵士旧藏的一件西晋越窑青釉双鱼洗,著录于1998年大阪出版《Masterpieces of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Percival David Collection》,30页,图录编号1。在这些早期的例子中,双鱼往往呈左右对称排布,缺乏生气。至南宋龙泉窑,双鱼的排布被改成首尾相接,凭添了不少动感。

6:五代越窑皮囊壶,尺寸:高21.6厘米,估价:HKD 100,000 ~ 150,000,成交价: HKD 2,065,000 ,成交时间:2017.10.02,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7秋季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越窑青釉四系皮囊壶其造型为仿皮囊式,上扁,下略近圆形,盅形椭圆小口,壶颈短细,弧肩起凸棱,作皮囊缝合状。与皮囊式造型在功用上最为统一的设计是穿钮,左右两肩下各贴塑有两对穿钮,用以贯穿革带,携带背负。穿钮的两头与器腹粘合,恰到好处,毫无笨拙之感。器腹扁鼓,底部平,微内凹,矮圈足微微外撇。壶身刻有荷叶纹饰,刀法流畅娴熟,生动明快,实属难得。

7:北宋定窑白瓷刻双鱼纹碗、双鱼纹盘(两件),尺寸:碗直径21.5厘米;盘直径21.5厘米,估价:HKD 800,000 ~ 1,000,000,成交价: HKD 1,092,500 ,成交时间:2013.04.05,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3春季拍卖会。

以生产精细白瓷著称的定窑,为宋五大名窑之一,素来享誉盛名。其中,刻划花白瓷为主要产品,并以其优良质量广受后人喜爱。清宫旧藏中即有若干定窑刻划花白瓷器。此碗、盘即为定窑刻花白瓷器中的经典品类。碗、盘胎质精细,皆覆烧而成,故呈芒口。通体施白釉,圈足露胎。碗心及盘心刻双鱼纹为饰,两尾游鱼首尾相对,简洁传神。双鱼纹是宋定窑瓷器的经典纹饰,北京故宫清宫旧藏中有定窑大碗和小碗,其内即刻划双鱼纹,双鱼式样与本品类似,可资参考。

8:隋白釉深腹大杯(一对),尺寸:直径12厘米&11.6厘米,估价:HKD 1,000,000 ~ 1,500,000,成交价: HKD 1,711,000 ,成交时间:2019.03.31,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9春季拍卖会。

随着考古发掘、学术研究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发展,隋代陶瓷面貌愈加清晰,学界、市场对其的认知度大幅提升,尤其是隋代白瓷,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白瓷的开端且水平极高,「隋白」一词甚至成为收藏界的专有高级名词。隋朝存世仅三十余载,隋白瓷的烧造时间自然短暂,存世器物稀少,完整者则更为稀缺,但隋白瓷的意义却远远超出器物本身。拍品为隋白深腹大杯一对,口径达12公分,比相对常见的口径9公分左右者显得硕大而不凡,又成对传世,品相基本完整,更是罕见。直口,尖圆唇,深腹,腹壁弧度不大,饼状小足,足壁斜下,足心稍凹,足际斜削一周,修坯规矩至极。胎质洁白,具粉质感,不施化妆土,罩透明釉。釉面均匀,杯心、胫部稍积釉,色显青绿,温润如玉,釉面满布细碎片纹。此类精细的隋白杯应为酒具,使用时可能配托盘,或为三足,或为高足,皆为皇家贵胄所享用,品级特别高。它们制作精湛,简约典雅,含蓄内敛,气质超凡,代表着中国白瓷的最高水平,称为登峰造极之作亦不为过。

9:元越窑青釉划花牡丹纹盖盒,尺寸:直径14.6厘米,估价:RMB 5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3,105,000 ,成交时间:2017.12.18,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卖会。

此盒造型美观,盒呈扁圆形,子母口,直沿,底部满釉,中间内挖成圈足,内有六均匀分布的长条状支烧痕,可见胎色浅灰。通体内外满施釉,釉色青绿,釉层莹润,如玉清澈,积釉处呈湖绿色。盖面微鼓,边缘形成一道弦纹,盒盖又起三道弦纹,与最边沿处弦纹之间刻划有六朵流云纹。最内侧弦纹内剔刻并蒂牡丹两朵,花朵丰满富贵,枝叶舒卷婀娜,布局有致,繁而不乱。整器造型简洁,颇为雅致。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晚唐至北宋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的时期,技艺不断精进,达到顶峰,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准。是当时的第一名窑,也称“秘色窑”。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似玉之瓯”,许浑“越瓯秋水澄”,皮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本品满釉,釉层薄而匀,明显与唐代越窑不同。本品胎体轻薄,造型秀美,釉层透明莹润,剔刻精彩,堪称越窑粉盒精品。

古瓷器火石红的论述


“火石红”,有人把它称做“窑红”、“黄溢子”、“黄衣子”或“火石釉”,都是指古代瓷器特别是元明以来景德镇瓷器和龙泉窑瓷器露胎处所显现的橘红色或橙黄色的现象(其他古瓷窑产品中也有,恕不复述)。通过对大量有“火石红”的古瓷标本和有假“火石红”的现代仿古磁器的观察对比,笔者发现真假“火石红”在瓷器上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我们现在对“火石红”的称呼过于笼统。如果不加区别地把瓷器露胎处或者薄釉处显现出来的橘红、橙黄色现象都称做“火石红”,不但在内外因关系上无法区别“火石红”的成因,也无法有效的揭示真伪“火石红”的本质区别,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古瓷器中“火石红”出现的自然条件和工艺原因以及通过“火石红”来辨别古瓷的真伪,都会产生认识上的局限性,甚至出现判断上的错误。

笔者认为 ,应当从形成“火石红”的内外因关系上和自然产生与人工制作的区别上,把“火石红”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胎红、窑红、刷红、假红。

一、胎红

顾明思义,这种火石红的成因是与瓷器的胎土直接有关的,是瓷胎内因作用造成的。“火石红是由于胎中的铁质和可溶性盐类在干燥过程中在露胎的器底处富集,在烧窑结束后的冷却过程中由于二次氧化便出现这种色调” 。这种解释是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的科学结论,应当是有权威性的。

人们无法在瓷器烧制过程中直接观察到这种变化情况,但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原理分析认识到:当瓷器胎土中含有较多的铁的氧化物(如氧化铁Fe2O3)和铁的非金属化合物(如青矾FeSO4.7H2O)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发生分解,铁元素脱离其化合物中的其他元素,以离子状态游离于熔融的胎中,并向瓷器的露胎处富集和向外逸出;或者氧化铁被高温分解出极不稳定的氧化亚铁(FeO),通过窑温冷却过程中的析晶变化而富集于无釉的胎面。它们被二次氧化并附着于瓷器的胎釉结合处,就形成了薄薄的橘红或橙黄色火石红结晶层。

这种关于胎红现象产生原理的解释,从两个方面得到实物标本的确证:一是笔者发现这种类型的火石红结晶都有一个共同的分布特点,甚至是一种规律性,即同胎面釉面结合圈成平行的、宽窄不同的火石红圈,在火石晶体密度分布上是浓淡不一的。越*近瓷器表面的胎釉结合线,火石红晶体密度越大,颜色就越浓重,然后随着向釉面的远离,在露胎部位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和颜色逐渐稀浅以至消失。它就像电影刚散场时的密度分布一样,影院出口处观众的密度最大,随着同影院距离的增大,观众的密度越来越小。笔者把这种现象称做“散场效应”。表现在瓷器上的火石红的“散场效应”,正是瓷胎中铁的化合物在高温分解后铁离子向胎釉结合处富集并逸去,或者高温分解出的氧化亚铁从釉下胎体中向露胎处析晶过程中,它们被二次氧化的真实反映。这种呈“散场效应”式的胎红不但广泛存在于有火石红的民窑瓷器中,甚至也存在于一些官窑瓷器中。尽管在官窑瓷器中这种胎红现象仅一线之宽,但它的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

二是在明清民窑瓷器甚至官窑瓷器施白釉的圈足内,往往出现一种胎红的特殊表现形式,就是在瓷器露胎部位没有明显的胎红痕迹,但在接近胎釉结合线的釉面下却呈现出胎红的浅淡橘红颜色。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圈足内施白釉的器物中,有的不仅仅在临近胎釉结合线的釉下出现浅淡的胎红色,甚至在离胎釉结合线较远但釉层十分稀薄的釉面下,也出现浅淡的火石红色,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釉下胎红”。“釉下胎红”不但存在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中,也十分普遍的存在于宋元耀州窑瓷和宋元明龙泉窑及其他一些瓷窑的产品中。虽然笔者在陶瓷化学方面的知识十分浅薄,但从直观的观察分析,这种薄釉下的“釉下胎红”除非是铁的氧化物所呈现出的色泽外,是无法别作解释的,至于为什么在较厚的釉层下不会出现“釉下胎红”,而在稀薄的釉下铁离子或氧化亚铁会二次氧化而了出现“釉下胎红”,这是需要请陶瓷化学专家来为我们启迪愚钝的。

二、窑红

火石红现象的第二种形态就是瓷器在窑炉内烧制过程中外因作用造成的结果,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窑红。

古瓷上窑红的表现特征是:第一,窑红的色彩分布不像胎红那样围绕胎釉结合圈出现,而是在器物内外所有露胎处甚至大小缩釉处都可出现。第二,窑红的晶体不表现出“散场效应”,而是呈不规则的片状分布。第三,窑红有时在古瓷器上与胎红同时出现,有时单独出现,当然也有只出现胎红而没有窑红的。

这种火石红出现的不同时性,证明胎红和窑红在形成原因上的区别。即胎红产生于瓷胎内因,而窑红则产生于瓷器外因,二者之出现于古瓷器物上,并没有必然的关联性。作者曾见到一只清代乾隆时期民窑青花八角形山水纹暖砚。底部露胎处看不到胎红,说明胎内含铁元素稀少,但砚面因釉汗浓稠而产生的大大小小 30个缩釉露胎处均有浓重和火石红色,而且这些火石红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缩釉露胎面。这个实例说明,窑红不是来自瓷胎内部,而是产生自瓷外部的窑内氛围条件。

毫无疑问,这种附着于瓷器露胎处的窑红仍然是铁元素在窑炉中的二次氧化物。那么,在古瓷中烧制过程中是哪些因素造成瓷器露胎处出现窑红的呢?第一,是来自瓷胎内析出而散发于窑内的铁离子或氧化亚铁。第二,是来自瓷匣钵,特别是新用匣钵体经高温分解出来的铁离子或氧化亚铁。第三,是瓷窑窑壁窑床,特别是新窑的窑壁窑床中在高温下分解出来的铁离子或氧化亚铁。由于这些窑内铁离子或氧亚铁的存在,当烧窑结束,窑内温度降低并且富氧空气进入时,这些铁离子或氧化亚铁就会被二次氧化,并以结晶体的形态融附于瓷窑内各种可附着的物体上:附着于窑壁则成为“窑汗”的组成部份;附着于匣钵内外则使匡架钵表面发红乃至发黑;而附着于瓷器露胎处则成窑红。由此推测,新窑、新匣钵容易使瓷器产生窑红,老窑、老匣钵则相反。

三、刷红

刷红是人工制造出来的火石红现象。

这种人造火石红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古代瓷器生产时的一种工艺手段,元代和明早期露胎瓷器底部常有这种工艺的使用。《中国陶瓷》一书中讲到到洪武青花瓷时说:“糙底的盘、碗之类底部有护胎釉,且多数有明显刷纹。” 景德镇仿古瓷专家杨国喜把这种刷红称做“火烧红”。他说:“火烧红是指洪武年间瓷器底部显出的红颜色。当时,大器是浇釉,浇好后,要用刷子刷去底部沾上的釉,所以器底表面留下了刷痕。元明早期,烧大件不用匣钵,烧窑时,由于胎与火直接接触,胎表面的铁质就泛出了红色。”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古瓷生产过程中不管是在器物露胎底部刷上“护胎釉”,还是刷上含铁质量较高的桨水,但都是在入窑烧制前的工艺手段,这些器物烧成后,所刷物质经过高温烧制已同器物结为一体,在高倍放大镜下也显示出结晶结构。

另一种刷红是现代仿古瓷制作假火红的一种方法。景德镇现代新仿的明清官窑瓷器中,有的为了表现胎釉结合部的一线胎红,于是在瓷器制作过程中也用含铁质较多的桨水或近似火石红色的彩料,在器物圈足胎釉结合部露胎处用笔细心涂上细细一圈,烧成后有类似淡火石红的感觉。而在仿制元及明初砂底器时,也事先刷上一层富铁桨水或类似火石红彩料,以达到仿真的目的。

四、假红

假红就是伪、仿品人为制作的假火石红。

这种假火石红既不是瓷器胎内铁质高温析出经二次氧化而成,也不是窑壁窑床及匣钵等所含铁质在高温下析出经二次氧化而附着于瓷器露胎处。因为现代瓷器生产的工艺流程中许多环节已同古代制瓷有了巨大的区别:胎土已不是人力、畜力或水力粉碎,而是球磨面粉碎;胎泥已不用人工淘制陈腐而是真空揉制、强磁除铁;绘画彩料已从天然着色剂改用化学色料;施釉方法已从蘸釉、吹釉和刷釉改为压缩气泵喷釉;窑炉已从柴窑必为液化气、煤气或天然气窑;瓷器入窑后烧制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已从几天缩短为最短四五个小时;瓷器烧制中的温度变化曲线也决然相异。

古瓷还要包括几百年世代家传的制瓷工艺上各种关键环节的绝技秘方,这一切都使古瓷要达到乱真的地步是很不容易的,其中火石红就是仿制难关之一。

景德镇仿古瓷专家杨国喜说:“(仿古瓷)火石红的效果不太好做出来,有的烧出了火石红,瓷器却烧坏了;其他因素达到要求时,火石红又烧不出来。” 笔者也曾在景德镇访问过几位烧制仿古瓷的朋友,他们都说仿古瓷中其他特征较容易接近真品,包括过去认为比重点鉴定瓷器80%多的器型(含“手头”)和纹饰,惟独古瓷器上那种胎红和窑红难以烧成。特别是明清一些官窑器上胎釉结合部的一线胎红和釉下胎红更是无法再现的难题,于是万不得已地在制作精美、几近乱真的仿古瓷上用前述刷红方法来制作假胎红和假窑红,给鉴瓷高手留下难逃慧眼的破绽。

古瓷器火石红概述


“火石红”,有人把它称做“窑红”、“黄溢子”、“黄衣子”或“火石釉”,都是指古代瓷器特别是元明以来景德镇瓷器和龙泉窑瓷器露胎处所显现的橘红色或橙黄色的现象(其他古瓷窑产品中也有,恕不复述)。通过对大量有“火石红”的古瓷标本和有假“火石红”的现代仿古磁器的观察对比,笔者发现真假“火石红”在瓷器上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我们现在对“火石红”的称呼过于笼统。如果不加区别地把瓷器露胎处或者薄釉处显现出来的橘红、橙黄色现象都称做“火石红”,不但在内外因关系上无法区别“火石红”的成因,也无法有效的揭示真伪“火石红”的本质区别,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古瓷器中“火石红”出现的自然条件和工艺原因以及通过“火石红”来辨别古瓷的真伪,都会产生认识上的局限性,甚至出现判断上的错误。

笔者认为 ,应当从形成“火石红”的内外因关系上和自然产生与人工制作的区别上,把“火石红”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胎红、窑红、刷红、假红。

一、胎红

顾明思义,这种火石红的成因是与瓷器的胎土直接有关的,是瓷胎内因作用造成的。“火石红是由于胎中的铁质和可溶性盐类在干燥过程中在露胎的器底处富集,在烧窑结束后的冷却过程中由于二次氧化便出现这种色调” 。这种解释是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的科学结论,应当是有权威性的。

人们无法在瓷器烧制过程中直接观察到这种变化情况,但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原理分析认识到:当瓷器胎土中含有较多的铁的氧化物(如氧化铁Fe2O3)和铁的非金属化合物(如青矾FeSO4.7H2O)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发生分解,铁元素脱离其化合物中的其他元素,以离子状态游离于熔融的胎中,并向瓷器的露胎处富集和向外逸出;或者氧化铁被高温分解出极不稳定的氧化亚铁(FeO),通过窑温冷却过程中的析晶变化而富集于无釉的胎面。它们被二次氧化并附着于瓷器的胎釉结合处,就形成了薄薄的橘红或橙黄色火石红结晶层。

这种关于胎红现象产生原理的解释,从两个方面得到实物标本的确证:一是笔者发现这种类型的火石红结晶都有一个共同的分布特点,甚至是一种规律性,即同胎面釉面结合圈成平行的、宽窄不同的火石红圈,在火石晶体密度分布上是浓淡不一的。越*近瓷器表面的胎釉结合线,火石红晶体密度越大,颜色就越浓重,然后随着向釉面的远离,在露胎部位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和颜色逐渐稀浅以至消失。它就像电影刚散场时的密度分布一样,影院出口处观众的密度最大,随着同影院距离的增大,观众的密度越来越小。笔者把这种现象称做“散场效应”。表现在瓷器上的火石红的“散场效应”,正是瓷胎中铁的化合物在高温分解后铁离子向胎釉结合处富集并逸去,或者高温分解出的氧化亚铁从釉下胎体中向露胎处析晶过程中,它们被二次氧化的真实反映。这种呈“散场效应”式的胎红不但广泛存在于有火石红的民窑瓷器中,甚至也存在于一些官窑瓷器中。尽管在官窑瓷器中这种胎红现象仅一线之宽,但它的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

二是在明清民窑瓷器甚至官窑瓷器施白釉的圈足内,往往出现一种胎红的特殊表现形式,就是在瓷器露胎部位没有明显的胎红痕迹,但在接近胎釉结合线的釉面下却呈现出胎红的浅淡橘红颜色。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圈足内施白釉的器物中,有的不仅仅在临近胎釉结合线的釉下出现浅淡的胎红色,甚至在离胎釉结合线较远但釉层十分稀薄的釉面下,也出现浅淡的火石红色,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釉下胎红”。“釉下胎红”不但存在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中,也十分普遍的存在于宋元耀州窑瓷和宋元明龙泉窑及其他一些瓷窑的产品中。虽然笔者在陶瓷化学方面的知识十分浅薄,但从直观的观察分析,这种薄釉下的“釉下胎红”除非是铁的氧化物所呈现出的色泽外,是无法别作解释的,至于为什么在较厚的釉层下不会出现“釉下胎红”,而在稀薄的釉下铁离子或氧化亚铁会二次氧化而了出现“釉下胎红”,这是需要请陶瓷化学专家来为我们启迪愚钝的。

二、窑红

火石红现象的第二种形态就是瓷器在窑炉内烧制过程中外因作用造成的结果,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窑红。

古瓷上窑红的表现特征是:第一,窑红的色彩分布不像胎红那样围绕胎釉结合圈出现,而是在器物内外所有露胎处甚至大小缩釉处都可出现。第二,窑红的晶体不表现出“散场效应”,而是呈不规则的片状分布。第三,窑红有时在古瓷器上与胎红同时出现,有时单独出现,当然也有只出现胎红而没有窑红的。

这种火石红出现的不同时性,证明胎红和窑红在形成原因上的区别。即胎红产生于瓷胎内因,而窑红则产生于瓷器外因,二者之出现于古瓷器物上,并没有必然的关联性。作者曾见到一只清代乾隆时期民窑青花八角形山水纹暖砚。底部露胎处看不到胎红,说明胎内含铁元素稀少,但砚面因釉汗浓稠而产生的大大小小 30个缩釉露胎处均有浓重和火石红色,而且这些火石红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缩釉露胎面。这个实例说明,窑红不是来自瓷胎内部,而是产生自瓷外部的窑内氛围条件。

毫无疑问,这种附着于瓷器露胎处的窑红仍然是铁元素在窑炉中的二次氧化物。那么,在古瓷中烧制过程中是哪些因素造成瓷器露胎处出现窑红的呢?第一,是来自瓷胎内析出而散发于窑内的铁离子或氧化亚铁。第二,是来自瓷匣钵,特别是新用匣钵体经高温分解出来的铁离子或氧化亚铁。第三,是瓷窑窑壁窑床,特别是新窑的窑壁窑床中在高温下分解出来的铁离子或氧化亚铁。由于这些窑内铁离子或氧亚铁的存在,当烧窑结束,窑内温度降低并且富氧空气进入时,这些铁离子或氧化亚铁就会被二次氧化,并以结晶体的形态融附于瓷窑内各种可附着的物体上:附着于窑壁则成为“窑汗”的组成部份;附着于匣钵内外则使匡架钵表面发红乃至发黑;而附着于瓷器露胎处则成窑红。由此推测,新窑、新匣钵容易使瓷器产生窑红,老窑、老匣钵则相反。

三、刷红

刷红是人工制造出来的火石红现象。

这种人造火石红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古代瓷器生产时的一种工艺手段,元代和明早期露胎瓷器底部常有这种工艺的使用。《中国陶瓷》一书中讲到到洪武青花瓷时说:“糙底的盘、碗之类底部有护胎釉,且多数有明显刷纹。” 景德镇仿古瓷专家杨国喜把这种刷红称做“火烧红”。他说:“火烧红是指洪武年间瓷器底部显出的红颜色。当时,大器是浇釉,浇好后,要用刷子刷去底部沾上的釉,所以器底表面留下了刷痕。元明早期,烧大件不用匣钵,烧窑时,由于胎与火直接接触,胎表面的铁质就泛出了红色。”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古瓷生产过程中不管是在器物露胎底部刷上“护胎釉”,还是刷上含铁质量较高的桨水,但都是在入窑烧制前的工艺手段,这些器物烧成后,所刷物质经过高温烧制已同器物结为一体,在高倍放大镜下也显示出结晶结构。

另一种刷红是现代仿古瓷制作假火红的一种方法。景德镇现代新仿的明清官窑瓷器中,有的为了表现胎釉结合部的一线胎红,于是在瓷器制作过程中也用含铁质较多的桨水或近似火石红色的彩料,在器物圈足胎釉结合部露胎处用笔细心涂上细细一圈,烧成后有类似淡火石红的感觉。而在仿制元及明初砂底器时,也事先刷上一层富铁桨水或类似火石红彩料,以达到仿真的目的。

四、假红

假红就是伪、仿品人为制作的假火石红。

这种假火石红既不是瓷器胎内铁质高温析出经二次氧化而成,也不是窑壁窑床及匣钵等所含铁质在高温下析出经二次氧化而附着于瓷器露胎处。因为现代瓷器生产的工艺流程中许多环节已同古代制瓷有了巨大的区别:胎土已不是人力、畜力或水力粉碎,而是球磨面粉碎;胎泥已不用人工淘制陈腐而是真空揉制、强磁除铁;绘画彩料已从天然着色剂改用化学色料;施釉方法已从蘸釉、吹釉和刷釉改为压缩气泵喷釉;窑炉已从柴窑必为液化气、煤气或天然气窑;瓷器入窑后烧制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已从几天缩短为最短四五个小时;瓷器烧制中的温度变化曲线也决然相异。

古瓷还要包括几百年世代家传的制瓷工艺上各种关键环节的绝技秘方,这一切都使古瓷要达到乱真的地步是很不容易的,其中火石红就是仿制难关之一。

景德镇仿古瓷专家杨国喜说:“(仿古瓷)火石红的效果不太好做出来,有的烧出了火石红,瓷器却烧坏了;其他因素达到要求时,火石红又烧不出来。” 笔者也曾在景德镇访问过几位烧制仿古瓷的朋友,他们都说仿古瓷中其他特征较容易接近真品,包括过去认为比重点鉴定瓷器80%多的器型(含“手头”)和纹饰,惟独古瓷器上那种胎红和窑红难以烧成。特别是明清一些官窑器上胎釉结合部的一线胎红和釉下胎红更是无法再现的难题,于是万不得已地在制作精美、几近乱真的仿古瓷上用前述刷红方法来制作假胎红和假窑红,给鉴瓷高手留下难逃慧眼的破绽。

元青花瓷器的火石红


火石红是元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不是所有的元青花底足都带火石红,火石红可充分表现出元代青花瓷器的风采,也成为元青花鉴别的重要条件之一。

麻仓土胎元青花瓷器烧制或润生出的这种火石红的颜色为桔红褐黄的融合色,表面有一种半金属光泽。在瓷器釉滴边缘或在底足胎釉结合处渗出窄窄的线状桔红褐黄色来。虽然是一种桔红褐黄色,但颜色却融为一体,并无黄色显露,即有时偏桔红,有时略有褐,绝不会偏出黄色来(人造假火石红边缘经常会偏出暗污的黄色来)。

再就是在元青花瓷器底足的表面渗出点点桔红褐黄色,往往伴着底足出现的一些黑渣点共生存在。个别器物火石红特别多的时候,其底足呈现出大面积的色素覆盖,即全被火石红遮住。

元代时,麻仓土开始用于青花瓷胎体的制作。麻仓土产于景德镇附近一座叫麻仓山的地方,属于一种含有较多铁分子结构的优质高岭土。由于含有铁成份,在和主要制胎材料瓷石配合成胎土料烧制后,会在某些地方产生火石红。比如底足表面、底足胎釉结合处、胎内浪荡釉滴的边缘处(口沿内表、胎内表均会有这种釉滴)。

除了在烧制过程中会产生火石红外,一些出土的器物在出土前也会在所埋藏土层的湿润环境中润发出火石红,或在湿润闭塞的环境中使原有火石红特征增强。

元青花真火石红和假火石红鉴别

真火石红和假火石红的本质区别用两个字概括就是符合不符合“自然”。真火石红生成的因素就相当于自然界中的“基因”,这种“基因”是深藏于麻仓土和古代瓷石中的“密码”,只有在合适的条件下,这种“基因”自然而然地使胚胎生出美丽的火石红。没有这种“基因”,就是使再大的劲儿也没用。比如景德镇造假者研究出火石红是一种含铁较多的晶体析出物,便往现代胎土里面掺些极细的铁分子之类,又在胎体中保留湿气采取垫烧留有空隙增加氧化量,或在足底事先刷一种含铁量较大的浆料,烧出前面说的如同刷出来的褐色,即薄薄贴在底足下一种四不像的发亮的附着层。其毛病之根本就是忘了“自然”,不知道铁分子不等于“基因”。不错,麻仓土中确实含铁多,但铁再多,如没有其中的结构性微因子作用,火石红也不可能生成。故现代火石红难以仿成古代火石红,其关键就在于没有结构性微因子的给力。

火石红现象的模仿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人们常说景德镇能仿出火石红,但其仿照的最高超者和真品火石红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就像刷出的一层红褐色浆状物烤在了底足上,或像薄薄一层附在胎骨上的皮层,没有渗出感、浸润感,没有半金属光泽,更像一层发亮的褐红色薄漆。因此连造假者本身也觉得很泄气,现在干脆不做火石红,直接做成无火石红器物来冒充真品。因为元青花瓷中的确有一部分无火石红。这也成了造假者冒充元青花瓷的借口。

高仿瓷器怎样做旧


瓷器做旧是指将新烧制好的瓷器或者是近代烧制的瓷器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处理,使之形成如同传世多年或者是出土陶器一样的外观的产品。

瓷器做旧一般有五种方法,今天我们来简单介绍下:

第一种方法:打磨。打磨是使用工具在陶瓷表面反复摩擦,使其失去光泽。常使用兽皮、葫芦果实外壳,摩擦之后的瓷器即使表面光滑,在胎釉上也会留下摩擦痕迹。

第二种方法:土浸。即将陶瓷在土中浸埋,使其表面上形成土锈,类似于出土文物在墓中埋藏多年所形成的效果。

第三种方法:化学品侵蚀。将需要做旧的瓷器放入酸、碱等具有腐蚀性的溶液中也可达到做旧效果。

第四种方法:烟熏。这种方法是将瓷器悬挂在厨房灶台上方,使其受烟熏火燎,一定时间后也可达到预期效果。

第五种方法:复烧。即将新仿陶瓷裹上混有结核石和微量酸的泥土,放入窑中复烧至700~800℃即可。

做旧在瓷器收藏品中经常可以看到,现代陶瓷烧制工艺越来越高超,古代瓷器珍品的高仿瓷器也屡见不鲜。做旧使高仿瓷器更趋于完美,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收藏爱好者渴望拥有“古瓷收藏品”的愿望。

古人的枕头为何是瓷器做的?


“枕头”作为休息时的寝具,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据历史记载,早在我国的新时期晚期就已经出现了人类使用的石枕,而这一材料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可以就地取材稍作加工就可以进行使用,还有高级一点的枕头则是用动物的皮毛或者是动物的骸骨来进行制作的,可见当时人们的智慧。而后期枕头的发展可谓是千姿百态,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样式,从其材质上看,主要划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硬枕和软枕硬枕主要是指以石枕、瓷枕、水晶枕等为主,而软枕主要是以动物的皮毛、布等为主,在其枕头的表面会以刺绣或者彩绘来进行装饰,由此可见枕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现在我们都习惯用软枕头来睡觉,而古人之所以能有在坚硬的瓷枕上睡觉,很大的原因还是取决于古代的生存环境、睡眠习惯、社会流传与现在有着非常大的不同,瓷枕有着特殊的功效,在酷暑难耐的夏天,可以起到降低温度、消暑的效果,而在寒冷的冬天,则在温暖的卧室瓷枕可以带来一丝凉意,可谓是一年四季皆宜的寝具。

不仅仅是因为特殊的功效,还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古人提倡“高枕无忧”这一观点,甚至在一些古语书中还说道:“神仙枕三寸”等说法,因此古人的瓷枕高度都维持在三寸到四寸之间,即使是每天使用,瓷枕也不会出现变形等其他情况的出现。

而瓷枕在我国的隋朝开始发展,唐朝时期是其兴盛发展的时期,在其枕上会通过使用彩绘釉绘制成精美的图画,有些枕头还会在上面题上诗句,足以可见当时古人对于瓷枕的重视发展程度。

宋朝时期是瓷枕发展的兴盛时期,而这一时期瓷枕也走入了千家万户,特别是在对于瓷枕的装饰技法上有了较大的突破,通过刻、划、剔、堆塑等技法的加入使得瓷枕不仅仅有着较高的实用的价值,还赋予了它艺术的美感,有着较高的收藏价值。

从其瓷枕的形制上看,不仅仅是方方正正的形状,有了六角形、椭圆形、鸡心形等形状,有了适合一人使用的、夫妻共同使用的枕头,而从其纹饰上看也更加的丰富,有了动植物的纹样、山水纹、双狮花卉瓷枕、牡丹等花纹样式,有着更丰富的内涵,例如:牡丹的花纹样式有着繁荣富贵的象征,而婴孩的出现则是象征着夫妻之间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由此可见,瓷枕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的特点就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文化所决定的,不仅仅有了实用价值,通过造型、纹饰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更加丰富了瓷枕的艺术欣赏价值以及历史价值,同时也造就了时代的特殊产物。

看似不经意的瓷枕,却是人们必备的物品,有着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古代瓷枕鉴赏及价格:

1:北宋定窑白釉刻划牡丹纹透雕腰圆枕,尺寸:高12.5厘米;长27.5厘米,估价:HKD 5,000,000 ~ 7,000,000,成交价: HKD 8,732,000 ,成交时间:2019.10.07,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9秋季拍卖会。

枕为腰圆形,前低后高,枕式较高,尺寸颇大,为定窑枕的特色,也是宋金所流行的式样。其通体胎质洁白,施白色釉,洁净简洁,素底无釉,枕内施釉。其枕面以浅刻勾勒花卉卷草纹样:枕面中央为一朵盛开的牡丹,左右各两朵花胁待之,间以卷枝纹填满。枕前壁如意开光,其内勾勒卷草纹,另三面装饰极为精彩,以镂雕盛开花卉卷草纹:中央及两侧花卉一正二反,侧边两束卷草,卷草茎自花束中卷曲,再各生细枝,满饰侧边,技法娴熟,复杂精美,巧夺天工,加之釉汁肥润,保存完整,艺术价值极高。

瓷枕首现于唐代,后为宋代士人所珍,晚明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指出「有用磁石为枕……最能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又曰:「臞仙制,用纸三大卷,状如碗,品字相迭,束缚成枕,头枕上卷,每卷缀以朱签牙牌,下垂,一曰太清天箓,一曰南极寿书,一曰蓬莱仙籍。用以枕于书窗之下,便作一梦清雅」。可见,瓷枕的质地、工艺、纹饰十分讲究,不仅益于健康,更可养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北宋诗人张耒曾作《谢黄师是惠碧瓷枕》:「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即是说明瓷枕的质地,硬且如冰,可消炎暑,使人镇定清凉。以镂雕手法生产的定窑枕存世罕见,此种镂雕装饰手法多见于同时代金属器,如瓶、执壶中亦多见。自唐代起,这种繁密复杂的圆型卷草纹便多见于金银器中,至辽代墓葬亦多有出土带类似装饰的金属器。圆枕则多见刻花剔花者,镂雕者罕见。

定窑瓷枕中,最负盛名当属「孩儿枕」,而本品之镂空设计腰圆枕,存世更罕。孩儿枕自唐代始烧制,宋代广泛流行,考古多发见,均堪为国之珍宝。

此式镂空装饰技法,亦在出土的北宋汝窑、南宋官窑中出现。一例南宋官窑镂空瓶,出土于杭州,现藏于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图八),虽破损较为严重,但仍可从腹部镂空处看出此器之工艺繁复至极。南宋官窑为典型贡御之品,传世同类宋瓷中,饰有镂空装饰者亦极为罕见,欲完成其镂空,需要极为坚实的胎土,可控、可延展性强,并附以极为奢华的工艺雕刻,即应为皇室用瓷的炫技之作;侧面或代表了此类精湛镂空装饰器,应为两宋官样制瓷的技术巅峰。

2:白地(黑搔落)剔绘仙人图如意式枕,尺寸:长34.3厘米,估价:RMB 300,000 ~ 500,000,成交价: RMB 1,207,500 ,成交时间:2017.06.18,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此磁州窑白地黑花剔绘毛女树精纹如意式瓷枕,其呈如意云头造型,枕面中凹,前高后低,上尖下圆,左右飞檐,平底而后留有一气孔。枕面缁素,于绵薄均匀的白色化妆土上用黑彩刻绘纹饰,白与黑交相辉映,画面对比强烈,上绘毛女与小树精图景,毛女束发圆簪,面颊丰韵,细眼柔眉,神态自若,身披叶服,其倚松跣足,咸握羽扇,目光平视前方之小树精,身前老松虬枝盘错,长于枯石之中,而小树精玄色亲躬,头聚树梢,双手合于胸前,似在低语。毛女者,原避秦乱而居山中,因食松叶不知饥寒,长寿延年,形体长毛,身轻如飞,初见西汉刘向《列仙传》。后至唐宋,愈为神圣,宋人笔记多典其事,谓其知未来,明吉凶,于人指点迷津,遂成宋时祈福避凶之仙者。

3:宋三彩银锭枕,尺寸:长17.5厘米,估价:RMB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858,000 ,成交时间:2002.11.04,拍卖公司: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2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乾隆御题。

枕为宋金之际三彩器,作银锭式,三彩色泽斑斓,如映日之霞,变幻万千,美不胜收。枕面刻有乾隆五十三年御题诗一首,为乾隆皇帝珍藏御玩之物,名贵异常。御题诗曰:何年窑冶器,似赵却非柴。火气销全尽,宵眠静与皆。神安忘枕藉,手举称摩揩。欲笑王武子,惟知宜石佳。乾隆戊申夏御题。尾落“乾隆御赏”、“几暇怡情”朱白文印。(《清高宗御制诗五集》卷四十,页十,咏古瓷枕)。《清档》中载,清宫瓷器镶口、刻字皆由造办处玉作承办,此枕刻字技法与风格皆类玉器御题诗文,字口齐整,三彩原已开片的釉面毫无崩落现象,工艺之精难,极为少见。

4:元磁州窑白地黑绘『吕洞宾戏牡丹』纹瓷枕,尺寸:42.6×17.8×15厘米,估价:RMB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690,000 ,成交时间:2017.06.02,拍卖公司: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滏源王家造”。

滏源,即滏源里,元朝设置的行政区划单位,在今邯郸彭城镇,处滏阳河源头。“滏源王家造”是元朝时磁州窑系彭城窑最为著名首屈一指的窑厂,作品多为当时达官显贵消费使用。此方瓷枕长方造型,枕面为开光纹饰,白地黑绘“吕洞宾三戏牡丹仙子”神话故事。正面和背面绘制传统牡丹花纹,笔法精美,画面布局高雅,人物生动传神,意境悠远。该器品相颇佳,古韵十足,保存至今实属少见。铭款“滏源王家造”的元代完整瓷枕极为珍贵,已知有珍藏的海外博物馆仅有美国西雅图艺术馆,美国夏威夷火奴鲁鲁艺术馆,法国吉美博物馆等。

5:元青白釉点褐彩薝卜花纹瓷枕,尺寸:长15厘米,估价:RMB 100,000 ~ 150,000,成交价: RMB 253,000 ,成交时间:2019.12.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秋季拍卖会。

本品整体呈梯形,枕面弧形,平底,底部微窄、涩胎,胎色呈浅红褐色。通体施青白釉。整体采用褐色点彩装饰工艺,纹饰呈薝卜花纹状,中心一点为花蕊,周围六点为花瓣,色彩晕染,分布自由有序。青白釉底与褐色点彩的颜色碰撞与交融,彷佛一朵朵花,荡漾在一泓春水中,充满了诗情画意。

本品的纹饰花瓣五出为梅,六出则为薝卜花,又称栀子花,花瓣六出,与五瓣梅花有显著差异。薝卜花在禅林中的地位甚高,唐宋以来薝卜花纹的流行与禅宗的影响有关。点彩艺术在青瓷中使用已久,至少在三国时已出现,越窑应该是最早使用以铁为着色剂的点褐彩艺术的窑场,到六朝时,除越窑外,温州地区的瓯窑大盛点彩之风,而景德镇湖田青白釉使用斑彩则较为罕见。

6:元磁州窑虎戏纹瓷枕,尺寸:长36厘米;宽27厘米;高14厘米,估价:RMB 200,000 ~ 300,000,成交价: RMB 230,000 ,成交时间:2016.05.29,拍卖公司: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春季拍卖会。

此枕呈上宽下窄的桃形,胎呈米黄色。枕面开光部绘一猛虎,俯卧于地,双目凝视前方,构图简练,重点突出,是一件宋代民窑佳作。古代,动物形枕或绘有动物图案的枕具有消灾镇邪的作用。《新唐书》记载:“韦后姊七姨嫁将军冯太和,为豹头枕以辟邪,白泽忱以辟魅,伏熊枕以宜男,亦服妖也”。即是说,唐代韦后的姐姐出嫁后便用豹、熊形枕,以辟魅求子。此虎纹瓷枕也有此意。

7:明或以前定窑刻画花瓷枕,尺寸:高15厘米;长28厘米,估价:RMB 180,000 ~ 300,000,成交价: RMB 207,000 ,成交时间:2018.12.13,拍卖公司:广东崇正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秋季拍卖会。

此定窑系划花莲纹枕,难得一见,所刻转枝莲叶线条流畅,引人注目。其烧制工艺巧妙,首先于白色胎体上施褐色化妆土,再于化妆土上勾勒花纹轮廓,后将花纹以外之化妆土剔除,利用深色化妆土与白色胎体之反差,以突显纹饰。

瓷枕始烧于隋代,从唐至清各代均有烧造。最初以脉枕的形式出现,以后逐渐演变成寝具,有清凉沁肤、爽身怡神、「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所以富贵贫贱无不喜好,连皇宫中也多用之。南宋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之句。宋代瓷枕盛行,南北方瓷窑普遍烧造,种类繁多,造型丰富。 拍品呈腰圆形,微出沿,枕面前低后高,白釉,平底素胎。枕面以褐彩描绘牡丹纹,疏朗大方,枕侧四面绘大叶卷草纹,刻画流畅,素雅端庄。定窑瓷枕,纹饰多几何纹或简略刻画花卉,如本品丰饱满刻画精致牡丹者甚是罕见,需宝之。

8:元磁州窑如意形鱼藻纹瓷枕,尺寸:29.4×22×11.5厘米,估价:RMB 150,000 ~ 250,000,成交价: RMB 172,500 ,成交时间:2017.04.02,拍卖公司: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第81期艺术品拍卖会。

元代典型造型,白地黑绘,因外观形似如意故名。该磁枕釉色肥润,胎质灰白坚硬,施化妆土,透明釉,胎釉结合十分紧密,完整无缺。扣之磬磬有声,枕面黑彩绘制一条肥大的鲤鱼游弋在水藻里,形象生动活泼,水藻婀娜多姿,画面动感十足,四周饰以卷草纹饰,为同类磁枕中的上等藏品。

9:明以前登封窑瓷枕,尺寸:长29厘米;宽18.5厘米;高8.5厘米,估价:RMB 120,000 ~ 160,000,成交价: RMB 161,000 ,成交时间:2015.07.05,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春季拍卖会。

瓷枕是一种生活日用品,它是中国古代瓷器中较为流行的一种造型。瓷枕最早创烧于隋代,唐代以后开始大量生产,并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床上枕具。到了两宋及金、元时期,瓷枕的发展进入了繁荣期,产地遍及南北,造型非常丰富。当时较为流行的有几何形枕、兽形枕、建筑形枕、人物形枕等等,造型精巧,制作细腻。同时在装饰技法上也有很大的发展,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被纷纷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对此,《清高宗御制咏瓷诗》咏宋代瓷枕曰:“修内当时秘,千年制朴淳。通身辞火气,彻体蕴精神。木以阳城重,玉非荆国珍。不须更鼓响,防值碎椎人。”

此件瓷枕为登封窑系,胎质比较坚硬,精细,枕面刻有仙鹿回首口衔灵芝,以珍珠地为底纹。仙鹿造型饱满,充满动感。全器布满不规则开片,有年代感,艺术价值及收藏价值较高。瓷枕整体呈椭圆形,纹饰线条流畅,刀法娴熟,釉色白中泛黄,刻花纹饰,立体感强。品相完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珍品。

古人的枕头为何是瓷器做的


现代人的枕头,种类大概有棉花枕头、荞麦枕、茶枕、乳胶枕等,这些枕头的特点就是软、舒服,然在古代,常用的枕头并不是这样软和的,而是非常坚硬的瓷枕。那么,古人的枕头为何是瓷器做的?他们枕着不难受吗?不会落枕吗?

古人的枕头是什么样子的

事实上,在古代有两种类型的枕头,一种是软枕,一种是硬枕。软枕就是用丝绸、布之类做成的,跟现代差不多。不过,这样的枕头普通老百姓是用不上的,因为丝绸、细布在过去非常贵,普通百姓哪能买得起。而棉花虽然是南北朝时就已经传入中国,但大范围使用,还是在明朝时期,通过朱元璋的强力推广之后,棉花才大面积种植,为百姓所用。

硬枕的普及很广,因为硬枕就是从木头演变而来的,先是过度到玉枕,后来过度到瓷枕,最终形成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一些瓷枕样式。

古人用瓷器做枕头有什么好处?

1、对治疗颈椎有好处

在古代没有空调,夏季炎热时,瓷枕能给他们带来片刻的凉爽。而且瓷枕的两头都有小孔,能保持通气,造型也是两边高,中间低,符合人体力学原理,这样一晚上枕着,也不会热,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枕着瓷枕的原因之一。

2、读书人喜欢用

古代读书人比较喜欢瓷枕,因为瓷枕能让他们清醒。这并不是开玩笑,我们都知道古代科考,非常严格,比现代高考还要难。而且过去读书考试不像现在这样,还有各种试题、历年参考题可供参考,都是自己去学习,然后自己去猜题,亦或者是老师帮着猜题等,猜中了就提高上榜的几率,猜不中,就能下次再来。为了让自己刻苦学习,学子们会选择这种硬枕,虽然睡时间长了不舒服,但是小憩还是可以的,这样一来,就能让自己拥有清醒的大脑去学习。

3、适合古人发型

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除了在特定时期会剪发之外,其他时候都不剪发。时间长了,头发就会特别长,不好打理。而有些人为了保持自己的美丽,维持头发形象,就会做一些非常复杂的发髻,为了避免睡觉的时候弄乱,弄坏,自然就要使用这种硬枕头,高,且不容易弄乱发型。这也算是古人的智慧之一吧。

综上所述,古人使用瓷枕都是有原因的,而瓷枕对人体也是有好处的,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冰凉凉、硬邦邦不舒服。否则,古人早就不用了,要知道,古人比现代人还要聪明,他们不可能使用坑自己的枕头。

青花釉里红怎样分析是元代还是清代的


青花釉里红,创烧于元代,在清代大放异彩,因而这两个朝代的青花釉里红都是极具收藏价值的。不过,元代与清代的釉里红,市场价格是不同的,因此在收藏的时候,首先要鉴定到底是元代的青花釉里红还是清代的。那么,青花釉里红怎样分析是元代还是清代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青花釉里红怎样分析是元代还是清代的

青花釉里红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在元朝出现,明朝成熟,到了清朝达到了顶峰不说,还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创新发展,因而,元代与清代的青花釉里红市场价格极高,收藏人数也非常多。

元代的青花釉里红颜色大多是灰白色,器物形状也多以碗、罐为主,装饰比较简单,纹饰有草叶纹、缠枝牡丹以及缠枝莲花等。

清朝时期,以雍正在位时的青花釉里红最为出名。此时的青花釉里红颜色鲜艳,而且富有层次感,烧制的非常成功,也深受世人的喜爱,可以说是青花釉里红的烧制高峰期。当时的器型有很多,像盘子、碗、瓶等,都是非常常见的,纹饰方面也以三鱼、五蝠为多,取其美好寓意。

如何鉴定青花釉里红呢?

1、看窑口,是官窑、民窑还是名窑,这些都是不同的,这一点可以通过青花釉里红的特点展现出来。

2、看年代,根据瓷器的烧制特点可以判断出是元代还是明朝亦或者是清代的青花釉里红。

3、看工艺,元代是青花釉里红的创烧时代,虽然是一大创新,但因为刚发展出来,很多方面都不成熟,因而烧制的青花釉里红并不像后来那么美观。到了清代之后,不仅烧制工艺成熟,很多方面也有了新的发展,因此清代的青花釉里红要比其他朝代更美一些。

4、看底款,一半瓷器的制作都有底款标识,通过这些标识能鉴定出到底是元代的还是清代的。

以上就是青花釉里红的鉴定技巧,无论是元代的还是清代的,只要按照特点去判断,基本就能鉴定出朝代。不过,也有一点要注意的是,除了朝代鉴定有难度,真假鉴定也有一定的难度。现在市场中元青花的价格非常高,甚至有的能卖到上亿元,这让不少贪心人起了私心,不仅仿烧且还添加难度,让藏家在收藏之时,稍不注意就可能打眼。

对此,提醒广大藏友,对于青花釉里红的鉴定一定要认真掌握要领,即使想要在市场中收藏,也要找靠谱的渠道,比如拍卖会、诚信古董店或者是古玩交易平台等,这些都是有诚信度的,口碑不错,一般不会有假。如果随便找一些小摊小贩或者是三无古玩交易平台,出现问题也难以维权。

清代青花釉里红拍卖成交价格:

1:清雍正贡御青花釉里红加胭脂紫彩灵芝西番莲纹大抱月瓶,尺寸:高48.1厘米,估价:RMB 13,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RMB 14,950,000 ,成交时间:2018.11.24,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本品造型来源于西亚的陶制马挂瓶,是乾隆官窑代表器物之一。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江西烧造磁器处》所记:“(乾隆七年)四月初八日,内大臣海望奉旨:着照此青云白地釉里红马挂瓶画样,交江西唐英造几件送来。”可见此类“青云白地釉里红马挂瓶”是督窑官唐英奉旨精心烧造的贡御之作,至为珍贵。本品造型典雅敦庄,直口两侧附双螭龙耳。通体以青花釉里红为饰。口沿回纹之下饰折枝灵芝。器腹中心凸起,内绘朵花一枝,其外满绘缠枝莲纹,整体构图疏放有致。釉里红上配以胭脂紫料(复烧),妍丽醒目,与青花苍靛深沉之色,相互辉映。此器烧造工艺繁复,呈色俱佳,殊为不易。在清宫日常生活中,此瓶可作为上品花器,一如清宫旧藏《嘉庆行乐图》所绘釉里红扁壶,置于庭院案桌之上,插以春花二枝,逸致毕现。

2:清雍正青花釉裹红海水赶珠云龙纹天球瓶,尺寸:51厘米,估价:HKD 6,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HKD 8,796,000 ,成交时间:2002.05.07,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2春季拍卖会。

《大清雍正年制》款。

3:清乾隆青花釉里红串花双凤纹象耳方壶,尺寸:高15.5厘米,估价:RMB 1,500,000 ~ 2,500,000,成交价: RMB 5,750,000 ,成交时间:2011.05.22,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1年春季拍卖会。

本品敦实古雅,造型摹自青铜方壶,以象首衔环为耳,精巧别致,为雍乾之世御瓷独有之装饰。口沿饰以青花云头纹一周,腹部下方和圈足装饰变形莲瓣及蕉叶纹,两面主题纹饰为青花釉里红双凤穿牡丹图,画中对称绘画双凤俯首穿飞于牡丹花丛中,振翅舒尾,口衔花枝。设计者充分借助青红二色之对比,以青花勾绘缠枝牡丹之枝叶,釉里红则填绘妍放大小的花卉,与双凤设色相呼应,其运笔生动流畅,饶有风姿,布局虚实相宜,益生清新之气。釉里红一色妍丽而不炫,恰如其分,含蓄之美宛如美人初醉,与青花苍妍深沉之色,相互辉映。此烧造工艺繁复,讲究物理变化之妙,本品二色俱佳,殊为不易。其釉里红纹饰采用线描法绘就,不加点染,纯以繁密、清晰的线条取胜,更见画笔之清丽。

本品最具特色之处正是对凤纹饰的出现,检视有清一代,唯见乾隆朝御瓷有之,属于乾隆朝创新之品。乾隆御瓷当中,此类对凤纹设计的器皿目前所知还有两类,第一类与本品造型、纹饰一致的釉里红者,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乾隆 釉里红串花双凤纹象耳方壶”。第二类为青花胭脂红者,如日本松冈美术馆典藏“清乾隆 青花胭脂红双凤纹扁壶”。在独特的帝皇文化之中,龙凤相配,龙是皇帝的象征,凤代表着皇后。纵观清宫历代皇后朝服画像,每位皇后的宝座上扶手、靠背均雕琢装饰着对凤纹,地上的锦毯亦然,以昭示身份之尊贵。由此可知,对凤纹为皇后所专用,但是有清一代的御瓷当中却只有乾隆朝生产过对凤纹器皿,往后的嘉道二朝也没有沿袭,可见乾隆朝对凤纹御瓷的出现是一则特例,而且昭示其使用对象必然尊贵无比,应为乾隆朝清宫女性之中身份最高者。那么在乾隆皇帝的心目当中谁能够享有此番尊荣呢?环顾清宫之中,只能是其生母崇庆皇太后。乾隆皇帝对崇庆皇太后非常敬重,清宫旧藏《慈宁燕喜图》所绘慈宁宫筵宴上乾隆皇帝亲自为崇庆皇太后捧觞上寿的一幕,正是母子情深之反映。

4:清雍正·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荸荠瓶,尺寸:高22厘米,估价:RMB 200,000 ~ 300,000,成交价: RMB 4,427,500 ,成交时间:2017.12.23,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荸荠瓶造型创始于康熙朝,但当时均为民窑所作,罕有佳作传世,自雍正时,荸荠扁瓶作为官窑器形始见于雍正,并一直流行至清末,雍正一朝荸荠瓶与乾隆及以后作品相比,其颈部修长,腹部扁平,整体造型更为纤细匀称,且其尺寸更为小巧,宛若亭亭玉立之少女,与乾隆以后寻常作品相比,其韵味可谓远胜。此瓶直口,长颈,溜肩,扁圆腹,圈足。口沿为一圈青花海水纹,腹部绘缠枝番莲,以青花勾勒枝叶,釉里红绘制花朵,花与枝叶均为青花和釉里红二色并用。圈足上用青花绘仰莲瓣;底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整器青花湛蓝,釉里红鲜艳如火,两种颜色的发色和谐完美,很好的表现了花叶间互相衬托对比效果。历来青花釉里红因烧造难度高而异常珍贵。釉里红发色时温度稍有偏差即亦发黑或太淡,青花的发色也对温度的掌握有很高的要求,在一件器物上要表现出两种色料的完美发色,在当时无器械辅助纯靠经验的年代此件的烧造者对窑温的控制可为达至如火纯青。二色温和柔美,釉面饱满滋润,胎质洁白细腻。此瓶形制优美,线条流畅,丝毫无变形,亦颇为难得。本品在青花画法、釉里红运用和主题纹饰的选择等方面均体现出浓厚的宣窑遗风,搭配有清一代新创的小荸荠瓶之造型,可谓一件雍正御窑法古却不泥古之佳作。整器韵味与宣窑之作相比少一份清冽豪迈,多一份清秀文雅,直接体现了雍正皇帝本人细腻的内心世界。

5:清乾隆青花釉里红海水祥云纹九龙梅瓶,尺寸:34.4厘米,估价:HKD 5,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HKD 4,444,750 ,成交时间:2001.05.01,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1春季拍卖会。《大清乾隆年制》款。

6:清雍正/乾隆青花釉里红“水波九龙”,尺寸:34.2厘米,估价:HKD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HKD 4,207,500 ,成交时间:2008.04.11,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8年春季拍卖会。

7:清乾隆青花釉里红狮子戏球蒜口瓶,尺寸:高33.3厘米,估价:RMB 2,600,000 ~ 3,200,000,成交价: RMB 3,220,000 ,成交时间:2011.11.19,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8:清雍正青花釉里红三多果纹胆瓶,尺寸:高20厘米,估价:RMB 2,200,000 ~ 3,000,000,成交价: RMB 3,080,000 ,成交时间:2006.04.22,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该瓶为雍正朝典型风格的器物。其直口,长颈,鼓腹,圈足,口沿用青花描绘一道连环回纹,下面吊饰三组青花尖叶纹并间绘上三个釉里红变形石榴,颈腹部描绘“三多果纹”,分别是折枝蟠桃、折枝石榴、折枝荔枝,它们都由一朵灵芝承托,使整个构图增添祥瑞之气。画中硕果细叶,疏密有致。红艳夺目的三多果强烈突显其寓意的主题。传统常见三多是以佛手、桃、石榴组合纹饰,其中佛手寓意福气,桃寓意多寿,石榴寓意多子。三者结合,寓意多福、多寿、多子。而雍正一朝的瓷器上许多三多纹饰均以荔枝取代佛手,究其原因很可能与雍正帝个人喜好有关。“荔枝”与“立子”谐音,有祝人早生贵子之意,同时荔枝亦可取其谐音“利”,寓意着“一本万利”。故此处“三多”其实寓意为“多寿多子多利”,表现出清代官窑瓷器上画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特点。近圈足处以青花勾勒十一个仰莲瓣纹,内饰釉里红变形石榴,圈足卷草纹一周。底款青花双圈楷书“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发色纯正深沉,釉里红则浓艳妍丽,乃是该胆瓶最大之艺术成就,反映雍正时期御窑厂烧制技术之高超。由于青花和釉里红各自所需要的烧成条件并不完全相同,尤其是铜元素对窑炉的温度和气氛要求严格,所以烧出色调凝重华丽、纯正鲜艳的釉里红瓷器非常不易。雍正釉里红的呈色技术较前代进一步提高烧得十分成功,比康熙时更鲜艳,和青花搭配时可做到运用自如。该瓶图案工整,折枝花果描绘生动,青花与釉里红相得益彰,胎釉洁白,品相完整,尺寸大小合宜,是一件典雅精致的宫廷陈设用瓷,若置于案头,供插四时花卉,一定赏心悦目,深得雍正帝欢颜。相同器型及纹饰者见香港佳士得曾拍卖过,品种为釉里红。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瓷器火石红是怎样做的》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瓷器火石红是怎样做的》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器火石红的鉴别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