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永宣瓷器鉴别 > 导航 >

明代永宣时期瓷器吸收西域文化

明代永宣时期瓷器吸收西域文化

永宣瓷器鉴别 陶瓷文化 明代官窑瓷器鉴别

2020-10-27

永宣瓷器鉴别。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是我国陶瓷史上的珍品,历来受到世人好评。其异域风格的造型、浓重明艳的呈色、超凡脱俗的纹饰,被后人赞誉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这些带有异域风格的作品体现明代时期对西域文化的包容吸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我国与西域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情况。

中国是一个开放的文明古国,在悠久的历史中,历朝历代都保持着与外界的经济、文化往来。尤其与西域很早就建立了联系,在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以后,中原文化广泛传播到了西域各国,甚至远播欧洲。同时中原地区也接纳包容了西域文化,西域的服饰、饮食、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的东传,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中原文化。

在与西域长期的交流中,中国的文化艺术逐渐吸收了西域的风格特点,瓷器是各类艺术样式中较突出的代表。汉代的西域胡人陶俑、唐代的三彩骆驼以及各式各样的胡人俑、宋代的瓷制皮囊壶等等,都是典型的带有西域风格的陶瓷实物。

明代时期,政权稳固,国内社会、政治、经济一片繁荣,明朝政府进一步加大了与西域波斯及阿拉伯国家的往来。特别是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到达红海海岸,开辟了新的通往西域的海上通道,使中国与西域的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昌盛时期。到了明代永乐、宣德两朝,经济发展较快,国力强盛,开展了大量的对外贸易。频繁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大大推动了制瓷业的进步。制瓷工艺对西域文化的吸收、运用又翻开了新的一页。较前期无论在工艺原料还是纹饰造型上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出现了一批艺术风格独特、对后世陶瓷艺术发展影响很大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永宣时期制瓷业飞速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盛况。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永宣时期的青花瓷器。TAOcI52.COm

青花是我国传统的颜色釉,它是用氧化钴作着色剂,在坯体上描绘各种花纹,然后施透明釉经高温(1300℃左右)在还原气焰中一次烧成的。清代龚轼在他的《陶歌》中这样称赞青花瓷器:“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从扬州出土的唐青花瓷片和收藏在香港冯平山博物馆的一件唐白釉蓝彩三足缶可以看出,我国早在唐代已经开始了青花瓷器的制作,但还属于原始阶段。到了元代青花瓷器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造型、画面装饰以及工艺制作方面都日渐成熟,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器的制作奠定了基础。青花瓷器发展到明代永宣时期可谓进入了黄金时代。这时期的青花瓷器以其胎质细腻洁白,釉层晶莹肥润,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图案优美而享有盛名,其制作达到了最高水平。

永宣青花瓷器以浓艳幽深的青花色泽最为著称,这得益于来自西域的苏麻离青。苏麻离青是一种用于青花瓷器的着色原料,是郑和七次出使西洋期间,从西亚向我国输入的一种制瓷原料。这种色料的特点是凝重幽艳,其晕散现象更是独树一帜。由于料中含有较高的铁质,而且含锰较低,所以常出现深浅不同的色泽,浅处为天蓝色,浓重处则呈现出靛色,并带有类似铁锈的结晶斑点,且微凹不平。清《南窑笔记》中提到:“宣窑一种,极其精雅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青花有渗青、铁皮锈者。”用这种青料绘制的纹饰具有中国画的水墨韵味,形成了不可模仿的特征。同时制瓷工匠们熟练地运用不同含量的青料,烧制出不同的青花,如淡描青花、蓝地青花等,青花瓷器的制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伊斯兰教文化的输入,也使这一时期青花瓷器的造型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独特的西域韵味巧妙融为一体,便形成了永宣青花瓷器在造型方面开创性的特色。除继承前期传统造型之外,基本改变了元代青花瓷器的面貌,许多瓷器与西亚地区器物的风格相似,其中有些器物本身就是为适应西亚诸国需要而制作的。如:无挡尊、八角烛台、花浇、水注、军持、执壶、藏草壶、僧帽壶、卧壶、扁腹绶带葫芦瓶、天球瓶、折沿洗、大盘、鸡心碗等。

这些器物都具有浓烈的异国风情,与当地民族举行的礼拜活动和风俗民情有关。特别是永宣青花大盘,是我国当时出口的主要品种之一,据韩槐准《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称“当时马来人习惯,凡遇宴会,例用可供四人至八人共食之大盘”。《灜涯胜览》中提到爪哇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国人用盘盛其饭,浇酥油汤汁,以手撮入口中而食”。直到现在印度、巴基斯坦等西亚国家仍流行抓饭的习俗。我国古代有句谚语,叫做“美食不如美器”,它说明一种美丽的用具可以给人美的享受,青花瓷器则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品。

永宣青花瓷器的纹饰图案,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并多带有西亚色彩,改变了元代青花层次繁密的布局风格及粗放的画法。装饰上渐趋明朗,规律中富于变化。这一时期瓷器画工艺术修养较高,绘画技艺高超,有的巧妙地利用了此时青花原料的晕散,做末骨花卉的笔法,产生水墨趣味,有的利用线条上不同浓淡,产生活泼的变化,显得更为生动有力。西域文化的输入也给此时的陶瓷绘画带来了丰富多变的图案,加上中国绘画技法的运用,使得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画面布局内容清晰明快,同时又雄浑古朴。

明代永宣时期瓷器纹饰图案丰富多样,常见的植物纹有牡丹、荔枝、枇杷、海棠、石榴、缠枝莲、团花、三果、葡萄纹等。动物纹有龙、凤、瑞兽、狮子、海兽、鸳鸯、喜鹊等。人物纹由于受苏麻离青原料易晕散特点的限制,烧造的不是很多,主要有西王母骑鹤、吹箫引凤、赏月、拜月、婴戏、仙人骑凤等。

此时由于受西域文化的影响,外来风格的纹饰图案较多,如几何纹、藏文、阿拉伯文字、梵文、藏人歌舞、胡人舞乐、洋莲、佛花等。特别是最广泛使用的西番莲纹样(一种团形的多叶莲花)就是从痕都斯坦(今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东部一带)的玉质盘子上的蕃莲图案移植过来的。明代文献中多次提到的“回回花”就是这种纹样。永宣青花瓷器上的“回回花”装饰无所不在,即使是传统的龙凤纹样,也常常是以西番莲为底衬。有的则干脆书写《古兰经》中的语录,直接歌颂真主。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就藏有一件具有浓郁西亚风格的瓷器——永乐青花无挡尊,此器高17厘米、直径17厘米、内径10厘米,尊无底,呈筒状柱形体,上下板沿对称,腰部有一道凸棱。胎体较轻,釉质莹润,外壁釉色白中闪青,内壁为浅鹅卵青色,底部口缘处无釉。青花色泽浓艳深沉,有晕散及靛色斑点。纹饰共分六层,上下板沿绘变体锯齿纹,器身绘两组缠枝勾莲纹,中间凸棱处绘缠枝纹,器身书有两组阿拉伯文字,因青花晕散较严重部分文字模糊不清,其中有两句大意为:“赞颂归于真主”、“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此件器物是明代工匠将我国传统工艺与西域风格的造型纹饰巧妙融为一体的典型范例。

此类装饰纹样反映在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上还有很多,诸如石榴、葡萄等纹饰,中国工匠均将其融入我国传统主流文化意寓多子多福,这些图案自传入中原以来直至当代仍运用于各类瓷器之上,深深地与中国文化相交融。

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在我国陶瓷史上名著一时,它不仅为明代宫廷所喜爱,更是受到了外国王室的推崇和西方上层社会的追捧。它独特的造型和新颖纹饰超凡脱俗,不同凡响,大有将相之风,为一代青花之冠。永宣青花瓷器之所以能够如此地灿烂,不仅是由于中华民族积淀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也得助于西域各国多彩的艺术文化,是中国瓷器融汇外来文化的光辉典范,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吸收互融的成功范例,为研究这一时期我国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实物资料。

精选阅读

明代时期的陶瓷文化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

永乐宣德时期为青花瓷器的早期,虽然比不上甜白、脱胎的精致,但由于苏泥渤青钴料的输入使用,使这时期的青花大放异彩;画工的艺术修养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晕,作末骨花卉的笔法,产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线条上不同浓淡,产生活泼的变化,显得更为生动有力。

元代以来回教的输入也给此时带来丰富的图案,加上中国绘画的运用,布局内容清晰明朗,感觉出他的雄浑古朴。

成化、正德为青花瓷的中期,此时苏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苏青的浓郁,更无散晕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细致的表现方面发展,绘画手法力求精练,细描匀染,加上白瓷薄胎,达到精致的目标。

嘉靖、万历年间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给嘉靖诸窑带来盛况,色彩浓艳而强烈。此时产量较大,并由荷兰船运往欧洲。

万历年间有名的、斗彩、成为后世彩瓷发展的基础,甚至日本伊万里古瓷也是根据这时期的斗彩发展出来,“万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同时又有红地黄彩、蓝地黄花、红地青花、黄地青花五彩、描红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窑之大成,图案更是千变万化、增加许多。

明代开始,窑址都趋于集中在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于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後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需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成化瓷采用斗彩,先用青花料描出轮廓,釉烧之后,再加上釉上彩,填入五色,增加艳丽,极为有名,成为后世争相仿制的对象。正德年间采用回青,淡而暗,胎质也欠洁白较不如成化碗盘之类较多,渣斗是其独特的地方。 

新闻来源:

永宣青花瓷龙纹异同有助断代


关于永宣青花瓷龙纹,人们多认为其表现为龙体壮硕,趾爪有力,头大,威猛;认为永乐龙纹有直披发和竖披发两种,象鼻,猪嘴;多认为宣德龙纹向上飘起,下颚突出,猪嘴。其实永宣青花瓷龙纹不仅多(宣德八年朝廷一次就下令烧造四十余万件龙凤纹青花瓷),而且多姿多彩,远不是上面说的那么简单。

为了弄清永宣青花瓷龙纹的具体形貌,笔者从耿宝昌主编的《故宫(微博)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紫禁城出版社)、梁穗主编的《景德镇出土元明官窑瓷器》(文物出版社)、《明代陶瓷大全》(台湾艺术家出版社)、《明代宣德官窑菁华特展图录》(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出版)等七八种图书中,收集到永乐龙纹青花瓷图录19个,宣德龙纹青花瓷图录65个。经过反复研究比对,形成了笔者对永宣青花瓷龙纹的如下认识。

永乐青花瓷龙纹张嘴吐舌

永乐青花瓷龙纹是有由元青花龙纹发展来的,两者有着鲜明的渊源关系,有同有异。元青花瓷龙纹的龙体,趾爪瘦细,头小,有的无顶毛,有的虽有,但在顶颈间,分束或成丛向后飘伸。最有特点的是,元龙纹多张口吐舌,上颌长长地向斜上方翘起,前尖如鸟嘴中宽后窄似葫芦的尖舌状。据笔者统计,在19个永乐青花瓷龙纹中,除龙体、龙腿、龙趾爪外,其头,特别是嘴,有四个永乐龙纹与元青花瓷龙纹相差无几,只是永乐龙纹在顶后头部的毛发较多。由此可以看作是元到永乐时期的过渡型青花龙纹饰。

永乐青花瓷既然有过渡型龙纹饰,当然也就会有它自己的龙纹饰。永乐青花瓷的龙纹饰,除了龙体、龙爪与元龙纹饰不同外,最主要的就是头部有很大的不同。在上述19个永乐青花瓷龙纹中,其中梁穗主编的《景德镇出土元明官窑瓷器》有5个青花瓷龙纹饰。据该书的考古发掘报告称,这五件“与公认的洪武瓷堆积在一起,可以认为是明御窑厂在永乐三年(1405年)以前为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而准备的外销瓷”。由此可见,这五件永乐青花龙纹瓷是永乐早期的制品。那么,这五件永乐青花瓷龙纹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这五件中,除两件为永乐时期的过渡型龙纹外,其余三件,龙纹表现为除龙体壮硕,趾爪有力外,其顶发均成五束或多束或成丛向上或向斜上方竖起,张嘴吐舌(多见于龙纹较大者),上颌较长向上翘起,如牛舌状,闭嘴(多见于龙纹较小者),上唇圆如猪嘴。可见龙纹嘴的半舌状,猪嘴状以及龙顶毛发向上或向斜上方竖起,就是永乐青花瓷龙纹的早期特点。

在上述19个永乐青花龙纹中,还有9个龙纹的龙顶毛发或成五束或成丛向后飘伸,其张嘴吐舌者(多为天球瓶、扁瓶等大器型者),上颌长而上翘,如卷牛舌状,闭嘴者(多为中小器型者)多上唇圆如猪嘴。这应当是永乐中晚期的产品。值得注意的是,永乐中晚期制烧的青花龙纹天球瓶,其龙纹后顶毛发皆成五束向后飘伸,皆张嘴吐舌,上颌较长向上翘卷如牛舌,三爪,形貌极为威猛。更为特别的是,头部两颊布满多而清晰的鳞片。《明代陶瓷大全》(台湾艺术家出版社)一书中有三个永乐青花瓷龙纹天球瓶(皆外国博物馆收藏),有两个如此,另外一个因是青花地白龙,看不到头部两颊的鳞外,其他也都完全一样。李正中、朱裕平的《中国青花瓷》(艺术图书公司出版)也有一个“青花蟠龙天球瓶”(作者标明是土耳其托卡匹美术馆藏,第106页),与《明代陶瓷大全》中的永乐“青花蟠龙天球瓶”(第88页)几乎完全一样,作者标明是宣德产品,其实是永乐产品,下文将述及。

早期宣德龙纹青花瓷多无款

宣德青花瓷龙纹是由永乐青花瓷龙纹发展来的,两者有同有异。两者的龙体都为侧身,其龙趾、龙爪并没有显著不同。即使龙头,两者也有同有异。两者的渊源关系很明显。所以宣德虽仅存十年,但其青花瓷也有过渡型龙纹。在上述65个宣德青花瓷龙纹中,有8个龙纹的后顶毛发成束或成丛向后或向后然后向上飘伸。其张嘴吐舌者(多为天球瓶、扁壶等大器型者)的口型和闭嘴者(多为中小器型者)的口型,与永乐中晚期的青花瓷龙纹相差无几,而且多无宣德年款,这显然就是永乐到宣德的过渡型青花瓷龙纹(见图9)。值得注意的是这8个龙纹里面有两个天球瓶青花龙纹,与永乐中晚期天球瓶青花龙纹相比,形貌极为相似。嘴型、趾爪完全相同,只是后顶毛发成六束先向后伸再向上翘,两颊虽有鳞片,但并不多,不十分清晰。宣德时期的这两个青花龙纹天球瓶,显然是过渡型产品。《明代宣德官窑菁华特展图录》(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馆出版)在对上述其中一个宣德青花龙纹天球瓶所作的说明“宣德此类大器,极少款识,故与永乐不易分辨。此器云龙画工精细,应为永乐、宣德过渡时期所烧造之器。”宣德早期和中晚期的青花龙纹没有什么变化,也许是时间太短暂的缘故。无论是张嘴吐舌者或闭嘴者,上颌皆为圆形猪嘴状,其后顶毛发皆成束或成丛向上或想斜上方飘伸(见图十一)。古陶瓷界多认为无宣德年款者多为早期作品,有宣德年款者多为中晚期作品。

永宣青花龙纹同异帮助断代

第一,永乐时期过渡型龙纹,宣德青花瓷中是没有的。所以,遇到永乐过渡型的青花龙纹瓷,就可以排除它是宣德时期的产品;只要龙体壮硕,趾爪有力,就可以断定它不是元青花瓷,而是永乐青花瓷。第二,永乐青花瓷龙纹,除了天球瓶,扁壶大器型有牛舌形的上颌外,中小器型的龙纹也有,而宣德则没有。所以,遇到中小器型青花瓷上的龙纹,如果上颌为牛舌形,就可以断定不是宣德时期而是永乐时期的。第三,永乐和宣德的青花天球瓶的龙纹不同。永乐时的青花天球瓶龙纹,其后顶毛发成五束向后有力地飘伸,两颊有清晰的鳞片(见图七),而宣德时的青花天球瓶龙纹,其后顶毛发成六束先向后再向上翘起,两颊虽有鳞片,但较少,不十分清晰。有的就因对此观察不细而出现了误判。前面提到的李正中、朱裕平的《中国青花瓷》将永乐时的“青花蟠龙天球瓶”误作宣德时的产品是一例。

宣德青花瓷釉面有橘皮纹

此外,永宣青花瓷龙纹也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例如永宣时都有一种扁壶,其龙纹都是张嘴吐舌,上颌都为牛舌形,后顶毛发都向上竖。又如,永宣时都有上颌为猪嘴状,后顶毛发都向后飘伸的龙纹。再如,永宣时都有猪嘴状,后顶毛发向上或向斜上方飘伸的龙纹。对永宣龙纹相同的青花瓷,如果有年款,那当然好办,如果没有年款,那就要用以下几种办法区分了。一是永乐时期的青花瓷胎体较轻薄,宣德时期的青花瓷较厚重。同样器型的瓷品,永乐与宣德的区别就更加明显了。二是宣德时的白釉较永乐厚,气泡较多,使得宣德青花瓷的部分纹饰模糊不清晰。宣德青花瓷窑温较高,釉中有的气泡破裂,在釉面形成橘皮纹。永乐则较少这两种现象。三是永乐与宣德青花瓷的足底,虽都平削,但永乐时的多略圆,宣德时的多平整。四是据有人测量,永宣时青花瓷釉中含氧化钾都较高,而永乐时期的更高,所以永宣青花瓷釉面都很莹润,而更为莹润的当是永乐青花瓷。此外,还可以从辅助纹饰等其他方面去区分。实在区分不开的,笼统视之为永宣产品暂且存疑也无不可。

永宣青花:笔锋晕染出文人情怀


永宣青花:笔锋晕染出文人情怀

与元青花的“坎坷命运”不同,自明末起永宣青花就开始走红,一直被仿制却始终未被超越。这种青蓝色瓷纹饰,以其素雅丽质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象征文人墨客清风傲骨的一种情感寄托。

在刚刚结束的香港苏富比秋拍“玫茵堂珍藏”专场拍卖中,一件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以1.6866亿港元成交,这个数字创造了明代瓷器世界拍卖史的一个新价码。

元青花开创首个高峰

从周杰伦口中的这首温婉曲调《青花瓷》开始,青花瓷被越来越多的百姓所熟知。关于歌词的准确性,业内专家还与词作者有过一番隔空探讨,一度成为娱乐八卦杂志的头条。但是行内人最先注意到的却是那件著名的“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

2005年7月12日,英国伦敦拍卖了一件“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这个罐子高27.5公分,腹径为33公分,有20来斤重,当时的成交价折合人民币是2.3亿,以当天的国际牌价,这个数字可以买两吨黄金。鬼谷下山,一鸣惊人。

元青花是中国青花瓷器的第一个高峰,最著名的出处是1964年的河北保定窖藏和1983年的江西高安窖藏。元朝时,西亚人带来了比国产钴土杂质更少的钴料,景德镇的工匠们就使用这种进口青料做呈色剂,加上本地的优质瓷土,烧造出的元青花既具有晶莹透亮的瓷胎釉面,又呈现出精美瑰丽的蓝色花纹,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元代的优质瓷器主要用于经济贸易,供应阿拉伯世界国家,很多元青花的图案、画法都是根据对方的需求而定向生产。此后各朝,青花瓷都是主要瓷器,产量极高,从而成为国瓷。但我国专家对元青花价值的发现和研究只能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

民国初年,一个英国退役军官将他在北京琉璃厂低价收到的一对青花瓷瓶,当作一般中国古董捐赠给英国戴维德基金会东方艺术博物馆。1929年,这对标有“至正十一年”款识的瓷瓶,被通晓中国陶瓷史的大英博物馆学者霍布逊发现,他当时激动地对助手说:“这是两件伟大的作品,由于它的出现,中国的古陶瓷史将由外国人改写。”霍布逊教授发表了《明以前的青花》,揭开了元代青花瓷研究的序幕。遗憾的是,这篇标新立异的文章没有引起中国国内收藏者的认同,人们依旧认为马上起家的元代不会有精品瓷器。直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波普才最早认定了元青花的存在,国内研究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

元青花存世的相关文献资料极少,迄今为止,全世界范围内尚未有一件元青花传承有绪,全世界的真品仅有400件左右。伊朗、土耳其、英国等国的博物馆大约收藏了200余件,国内现藏于各级博物馆的元青花只有100余件。民间藏家手里的“元青花”不断遭到来自官方专家的集体质疑,一种普遍的判断是:民间的元青花藏品基本可以认为是假的。

永乐青花刮起“波斯风”

永乐、宣德青花瓷器是继元青花之后,中国青花瓷器的第二个高峰,在明朝末期便已十分著名。成书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以前的《窥天外乘》中,有对永宣青花的最早记载。在此后的各种文人著述都认为:“宣庙窑器几与官、汝敌。”永宣青花之所以能达到媲美宋代官窑瓷器的水平,与一个太监有很大关系。

众所周知,永乐皇帝朱棣原本并不是皇位继承者,这位尚武的皇叔发动“靖难之变”夺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改国号为“永乐”,迁都北京。

朱棣攻入南京城时,建文帝在一场大火中神秘失踪,生死不明。他按天子礼仪,给这位侄儿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但后世历史学家认为,当时被下葬的并不是皇帝本人,真正的建文帝,很可能已经逃亡海外,所以永乐时期朱棣的心腹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据信与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有很大关系。

郑和带回了遥远国度的山呼万岁之声,也带回了无数奇珍异宝,同时也把异国文化引进大明王朝。永乐时期,明朝与中东波斯的贸易频繁,很多永乐瓷器呈现不同于以往的器型和纹饰。

永乐青花瓷器纹饰布局大多比较疏朗,有少量纹饰布局较为繁密,花纹的绘制一般比较纤细。摹仿西亚地区的风格比较明显,如锦纹、卷枝纹、阿拉伯文字。造型上除了明以前的一些传统器形,还有许多新颖奇特的造型,如抱月瓶、长流壶、天球瓶等。这些器型具有浓厚的伊斯兰艺术风格,许多都是依照西域进贡来的金银器、玻璃器甚至陶器为样本。

除了对艺术的审美情趣,郑和还带回了一样东西,为此时的青花瓷烧制达到顶峰提供了客观可能,这就是特产于西亚的青料“苏麻离青”。

苏麻离青原本是天然的矿石,在元明时代比黄金还贵。因为是矿石研磨而成,苏麻离青难免存在小颗粒,颗粒融化之后就形成自然的晕散,像墨晕开在宣纸上一样。苏青料发色浓烈,晕散不匀,蓝中泛有黑斑,结晶处深入胎骨,用手抚之有凹感。过去鉴定永宣青花以此为要点,但近些年,高额利润的驱使,加上景德镇高手的不懈努力,使得仿永宣青花瓷器已有肉眼观之与真品无二者。

苏麻离青料含铁量高,如果搅拌不均匀,就会局部出现铁锈斑。瓷器上出现铁锈斑,也是苏青料与国产青料的不同之处,这其实是一种缺陷。

苏青料的晕散、结晶等工艺缺陷,导致工匠在生产青花时扬长避短,少绘人物等细致图像,多绘海水、花卉、云龙等纹饰。用苏青料带来的晕散,追求生动的效果,利用缺陷造成高层次的审美意趣。中国人对苏麻离青如此崇拜,一则因为稀少,更重要的是黑色在青色中的晕染效果与水墨画的精神是一致的,其实它本身是一个瑕疵,一如古瓷的开片。

郑和出使西洋把中国瓷器推向国外市场,海外市场的大量需求,不仅极大地刺激了永宣青花瓷的生产能力,对提高青花瓷的品质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国外普遍喜爱青花瓷而使景德镇开始改变“宋瓷尚雅、元瓷尚白”的传统而全力地投入到青花瓷器的生产之中。

青花瓷器“永宣不分”

永乐皇帝朱棣的儿子朱高炽(洪熙皇帝)在位十个月就死了,之后长子朱瞻基继承皇位,史称宣德皇帝。永乐、宣德两朝几乎相连,宣德朝依然沿用郑和带回的特殊青料制瓷,两朝的青花瓷器有许多相似之处,曾有“永宣不分”之说。

宣德时期是明朝的盛世,皇帝雅好艺术,喜欢绘画,大名鼎鼎的宣德炉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乾隆皇帝就非常欣赏宣德瓷器。收藏家马未都曾提及一件极为特殊的宣德青花瓷器,是一件御用的礼器,佛教做道场时使用,瓷器上面写着古印度的梵文,还有五个汉字“大德吉祥场”,意味消灾去难,吉祥如意。乾隆皇帝还让宫廷画师丁观鹏画了一幅《鉴古图》,把这件宣德青花画在图上。

据今天存世情况来看,永宣青花器大部分是景德镇御窑奉皇帝之命,专门定烧而成。近年来,景德镇考古工作者在明代御窑厂遗址发现了大量永宣青花瓷器的碎片堆积层。据分析,这些应是当年御窑厂为避免不合格产品外流而打碎的填埋品。这些碎片都能拼成完整器皿,并且与传世的珍品完全一样。其不合格之处,有的是因为色彩上有不足,有的因为龙爪多画了一指。

精通中国艺术品的藏家玫茵堂

此次拍卖的永乐青花梅瓶出现在玫茵堂专场拍卖上,在西方的中国艺术品收藏界,玫茵堂藏瓷可谓私人藏家的个中翘楚。

“玫茵堂”的主人是现年93岁的瑞士商人斯蒂芬·裕利和他已过世的弟弟吉尔伯特·裕利。“玫”指玫瑰,“茵”则为铺垫,取义玫瑰如茵、花开遍地之意。“玫茵堂”坐落在瑞士苏黎世东南,这里是裕利兄弟祖父在1912年购买的房产,他们的收藏便陈列在地下室幽长的画廊中。1901年,裕利兄弟的父亲、年仅18岁的老裕利先生离开瑞士前往马尼拉的一家瑞士商行工作。1945年战争结束,马尼拉变成了一片废墟,老裕利先生所建立的一切几乎都化为乌有。年轻的裕利兄弟在马尼拉商人重建企业的时候,找到了翻身的机会。随着马尼拉从战后恢复,永裕医药公司也逐渐壮大,并发展至马来西亚(当时的马来亚)和泰国。今天的永裕医药集团是亚洲领先的医疗服务及药品提供商,年营业额达120亿美元。这个集团的大部分现在仍然为家族所有,为这对兄弟创造了可观的财富。

上世纪50年代,裕利兄弟开始对中国艺术品产生兴趣。弟弟吉尔伯特主要整理从新石器时代到宋朝的早期陶器,哥哥斯蒂芬则侧重元、明、清时期的作品。

经人介绍,裕利兄弟认识了香港收藏家兼古董商仇炎之。兄弟俩选择艺术品,有三条最基本的标准就来自仇炎之的建议:作品的珍稀程度、纹饰的品质以及作品的品相。作为基本规则,尤其清代的作品,花瓶要比实用主义的杯碗优先考虑,平盘则是最次要最不理想的物件。小件器物一定要完美无瑕,硕大器物,即使有些微损伤,如属极为罕见的器型,则照收不误。

玫茵堂一直低调收藏,直到1994年由中国瓷器专家康蕊君撰写的《玫茵堂藏中国陶瓷》第一卷出版,他们的藏品才公开示人。至2009年,《玫茵堂藏中国陶瓷》4卷6册全部出版,收录了中国各时期陶瓷2000多件,这2000多件陶瓷,足以勾勒出一部完整的中国陶瓷史,永宣青花毫无疑问为青花瓷器中的亮点。

后世仿品形似神不似

永乐、宣德两朝是明初国力比较强盛的时期。这30年间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数量相当可观。据史籍记载,宣德一朝造瓷器就达30万件。其中有相当数量是青花瓷器。

宣德之后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共28年政治混乱,基本没有官窑瓷器,包括青花瓷,所以中国陶瓷史称这段时期是“黑暗期”,也叫空白期。

永宣青花由于优秀,历朝历代仿品不断,甚至当代赝品也很多。明代仿品因仰慕前朝而落前朝款,青花瓷器形、纹饰、工艺皆为当时的,款识的写法也不刻意临写永宣。

清代仿品则不一样。尤其是康雍乾三朝的官窑内,仿造的永宣青花瓷不仅款识写得像,其造型、纹饰也很像。乾隆仿的永宣青花,竟然还仿苏麻离青上的小黑点。不过,这些小黑点是用毛笔一点一点点上去的,因为那时苏麻离青料已枯竭了。

与元青花的“坎坷命运”不同,永宣青花一直被仿制却始终未被超越。那种来自西域的神秘青料成了个中关键,文人墨客对缺陷的审美有着异乎寻常的品位,即使如粉彩、斗彩的出现,始终未能撼动青花瓷的地位。有人说,那是因为青花最能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相联系,勾勒渲点,那是文人心中一抹晕染而开的情怀。

明代空白时期青花瓷器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30余年,政局动荡,使得经济生产受到很大影响。据文献记载,此三朝有官窑产品:正统三年(1438年)曾禁止民窑烧造与官窑器式样相同的青花瓷器;正统六年(1441年)命景德镇烧造金龙、金凤白瓷罐及九龙凤青花缸;正统十二年(1447年)又有不准民窑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的禁令;景泰五年(1451年)有减饶州岁造瓷器1/3的记载;天顺元年(1457年)曾派中官赴景德镇督烧瓷器;天顺三年(1459年)又有将原定烧造13.3万余件的瓷器准减8万的命令。从上述文献记载看,这段时期不论官、民窑器都曾有烧造。但传世品中至今未见一件署年款的官窑瓷器,所见瓷器均为民窑所产,故学术界有“空白期"和“黑三代”之称。学术界所称原指官窑,并非民窑。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注意到了明代纪年墓葬的瓷料,在三朝纪年墓里出土了一批民窑青花瓷器,特别是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在景德镇珠山以西明御厂西墙外东司岭一巷道中,发现的大量明代正统官窑瓷器,品种有青花和斗彩等,呈现出与宣德、成化不同的风格。随着科学研究工作的深入,特别是对景德镇明代官窑遗存的进一步科学发掘,空白期瓷器的真实面目将会愈加明朗。

正统、景泰、天顺朝青花瓷器就目前已发现的资料可以肯定,民窑生产和其他朝代一样,并未间断过,但就决定青花生产时代风貌特点的官窑来看,三朝则仍然是一个空白期。造成官窑青花瓷器生产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战乱频繁、宫廷的争权和社会经济的衰败,固然是很重要的原因,但帝王兴趣爱好的转移,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景泰年间特别风行铜胎珐琅器,所谓“景泰蓝”即是这一时期产生的瓷器的专称。

明代崇祯时期青花瓷历史文化特征


1、擅长以人物故事题材入画是崇祯青花瓷器装饰的最大特点。崇祯以前虽然也有不少青花瓷器以人物作装饰,但题材大多局限于八仙、仕女、婴戏、高士等,而崇祯青花瓷器的人物故事题材较前更为广泛,所见题材有十八罗汉、苏武牧羊、水淹七军、仙人乘槎、刘海戏金蟾、对弈图、兄弟联芳、仕女伎乐、庭院仕女婴戏、梦境图、加冠进爵图、进戟图、钟馗出猎图、东方朔偷桃、浴象图、携琴访友图、月宫图等。崇祯青花瓷所绘人物除了题材丰富以外,还有两大特点,一是此时开始大量出现带有祈求官爵升迁和吉祥平安的内容。如画面中绘一人物双手捧一放有官帽的托盘献给主人,意寓加官,有的绘两人分别捧一官帽、爵杯献与主人,意寓加冠进爵。也有的绘一人物双手捧一插有三戟的花瓶献给主人,意寓平生三级。还有的绘浴象图,绘一人物捧一花瓶(意寓平安)献给骑在象(意寓吉祥)背上的主人,意寓平安吉祥。其次,受晚明高度发达的版画业的影响,出现大量取材于版画和小说插图的有关历史、戏剧故事的题材,如故宫博物院藏崇祯十年青花山水人物笔筒即取材于战国时期须贾向张禄赠绨袍的故事。此外,扬州文物商店藏青花人物故事莲子罐则是取材于三国演义中水淹七军的故事。

2、在笔筒、莲子罐、筒瓶等琢器的近口沿或肩部一周和近足际一周装饰釉下暗刻花纹,有的仅为简单的旋纹,系崇祯青花瓷器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3、人物故事的背景都绘有太阳或月亮,画面中的主人往往手指太阳,意寓指日高升。这种画法一直影响到清代顺治、康熙,我们在康熙十年辛亥中和堂制青花釉里红盆中仍能看到这种画法。

4、筒瓶、莲子罐等器物的口沿一周多装饰倒垂的蕉叶纹或倒垂的花枝,也有的为倒垂的城垛纹。筒觚等器物则多于中腹以下绘一周倒垂的蕉叶纹。倒垂的蕉纹最早见于万历年间,万历的倒垂蕉叶纹比较写实,见于筒瓶的口部。崇祯的倒垂蕉叶比较简洁,多为大小相

间的形式,大蕉叶中间留白,为崇祯辅助纹饰中具有时代特点的装饰手法。

5、此类器物的画面中几乎无一例外地画有萱草和合欢树。为什么此时人们喜用萱草和合欢树作为装饰呢?我们从嵇康所著《养生论》一书中找到缘由。康书日:“合欢蠲(免除)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崇祯、顺治年间社会动荡,人们以合欢、萱草为饰、籍此来免除他们心中因战乱、天灾而来的烦闷和忧虑。所绘萱草为鱼鳞状,合欢树的叶很小很密,由细小的叶子左右对称组成一小枝,再由若干小枝以放射状组成圆形,颇具特色。

6、在笔筒、筒瓶、莲子罐、净水碗、香炉等琢器的器身所绘画面中,往往绘有左右回绕盘旋的云纹,有的在器身一周留出一段绘以左右飘荡的括号状云,极富时代特征,这种括号状云一直延续至顺治,从上海博物馆藏顺治十四年青花人物净水碗中仍能看到这一特点。

7、画面中常以洞石芭蕉、洞石花卉作衬景,也有的以麒麟芭蕉、花鸟、博石花卉作为主题图案。传说麒麟有角不用,故被人视为仁兽并以之象征祥瑞。崇祯、顺治之际,社会动荡,百姓苦于战乱天灾,故此时瓷器常以麒麟为装饰,籍此企求吉祥平安。有的则于一件器物上同时描绘麒麟和大象(大象寓意吉祥),借以表达祈求吉祥平安的愿望,如《金明集瓷选录》中的青花麒麟芭蕉笔筒和《翰海95秋季拍卖会中国古董珍玩》中的青花大象麒麟缸。

8、受绘画的影响,此类青瓷器往往于画面空白处以隶书题写干支纪年、作者字号和摹绘的印记,个别还题写诗句,开创了瓷器装饰艺术中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先河。如上海博物馆藏崇祯十六年青花罗汉图笔筒画面空白处青花隶书题写“飞鸟遗址”蝉退亡壳。垂露成帷,张宵成幄。沆瀣当餐,九阳代烛。至心能变,违士拔俗。癸未夏日述古律,书为尔济词文轻政”并于款识末端摹绘圆形“竹”字、方形“景”字图章各一方。

9、崇祯青花瓷所绘人物的衣饰上大多绘有“*”形花纹,这种“*”的衣饰,广泛见于明代绘画、版画等其他艺术领域,具鲜明的时代特征。

元朝时期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带动以後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枢府窑

元代在景德镇设计官窑,制作精美,装饰花纹中常有「枢府」二字,因而又称枢府窑,景德镇渐形成全国瓷器制造中心也是从元代开始。

青花

青花是在白瓷上用钴料画成图案烧制而成,只用一种蓝色,但颜料的浓淡、层次,都可以呈现出极其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青花简朴而又华美,既复杂又统一,如同蓝印花布一样,具有质朴、淳厚、典雅的特色,成为瓷器中的主要品种。

釉红

釉红是以氧化代替钴料,做法与青花属釉下彩绘,由於还原成雪红色,釉透红,故名釉红,元代继钧窑之後所出现的另一种红色表现方法,烧成不易,是烧制瓷器较难的一种,往往呈灰红色或暗褐色,相当不稳定,产量不多,传世更少。

清代顺治时期景德镇瓷器文化


清代顺治年间(1644~1911年)景德镇生产的瓷器。明末景德镇制瓷一度败落。清朝立国之初,朝廷无暇顾及瓷器生产,景德镇制瓷业对宫廷有命则供,无命则止。烧瓷质量也不高。顺治八年(1651年)开始为宫廷烧黄釉碗,但直到顺治十七年仍末烧出理想作品,康熙年间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窑事,情况才有变化。顺治瓷器釉色有白釉、黄釉、茄皮紫釉等,彩瓷有青花和五彩,品种和数量较多的是青花。器形有象腿瓶、蒜头瓶、橄榄瓶、觚形瓶、洗口兽耳瓶、观音尊、将军罐、香炉、碗、盘等。各类瓷器胎体比较厚重,与晚期相比更加规整细腻,明末修坯中跳刀的缺陷减少,即便有也很浅,许多器物足沿经仔细修琢,出现泥鳅背的现象。白釉白度不高,在颈、足转折处出现亮青色积釉。口沿部分多施酱汁,即晚明的酱口边。青花仍然采用浙料,提炼比晚明精细,色调也比较丰富,分水和调色技术提高、画面颜色可以分出浓厚至浅淡的许多层次。青花有的为蓝黑色,有的比较纯正,有的浅淡明亮,有的色彩青翠。五彩瓷器留存很少,多继承晚明以来色浓笔粗的风格,主要用红彩和绿彩,有的加黄彩。纹饰内容与青花—致,只是不如青花丰富。瓷器装饰中常见的动物纹有云龙、云鹤、团鹤、麒麟、狮、虎、豹,植物及杂项纹有秋叶、蕉叶、莲瓣、缠枝牡丹、缠枝莲荷、海水江牙、博古图、麒麟芭蕉、雉鸡牡丹、山石竹鹊、山石芭蕉、山石牡丹、怪石朵兰、山石秋叶、人物图有天女散花、《西厢记》故事、太白醉酒、八仙、罗汉、五老观画、进爵图、指日高升、诵书图、进戟图、顽童戏柳等。各类画画装饰上多有题画诗句,如“一叶从新生”、“天下尽皆春”、“一叶得秋意”、“梧桐一生,天下皆春”、“满街梧叶,月在其中”、“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郎”、“立武弘成振万邦”、“梅子留酸溅牙齿,芭蕉分绿上窗纱。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等等。图画与诗歌都具有典型的民间艺术风格。

清代道光时期景德镇瓷器文化


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景德镇生产的瓷器。道光时期景德镇生产瓷器品种计有白瓷、霁红釉瓷、黄釉瓷、蓝釉瓷、冬青釉瓷、豆青釉瓷、仿官窑、仿汝窑、仿哥窑、仿定窑、窑变釉、茶叶末釉等高温釉瓷,还有炉钧釉行装低温釉瓷。彩瓷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黄地粉彩、绿地粉彩、矾红彩、墨彩、绿彩、紫彩、斗彩、金彩、素三彩等。其时代特征是,很多官窑瓷器由于土质优良,胎体十分精细,成型十分工整。同时,清王朝的腐败之风波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瓷器生产也越来越粗率,许多产品加工不细,含有杂质,烧成后不致密,质地粗松。釉质有的粗松,泛有气泡,色调或泛青,或成为不悦目的死板白色。釉面不平,广泛出现波浪状起伏。无论仿古代名窑,还是仿乾隆、嘉庆时的作品都很粗笨,厚薄不得体,绘画内容繁杂,但刻板呆滞。青花瓷器少数稳定鲜亮,大多数飘浮浅淡。釉里红色彩也不匀。粉彩虽然生产很多,但色调俗艳,图案鼓出釉面,很不雅观。纹饰内容寓意更趋图解化、程式化。这种瓷器风格官窑如此,民窑更甚,历史悠久的传统制瓷工艺渐渐失去活力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龙梁瓷壶 战国时期 1955年浙江省绍兴市漓渚出土 高18厘米、口径7厘米

此壶由夹砂硬陶制作,圆口、斜肩、鼓腹,肩上有一龙形提梁。龙身有锯齿形脊背,以龙首为短流,底部有3个兽形蹄足。此壶胎质坚硬,薄釉,腹及盖顶饰指甲纹,是中国早期原始青瓷中的佳作。原始青瓷是汉代成熟的青瓷的前身,汉代青瓷的主要产地是今浙江上虞、绍兴一带。目前,在绍兴附近已发现烧制原始青瓷的战国窑址多处,说明两者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秦赢政13岁继王位,后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始称皇帝。将以往各藩王制度废弃,分天下为郡县,但至二世胡亥,各处大乱,刘邦起事,破秦灭楚,立国为汉。

秦始皇于即位之初便倾天下之力大兴土木,建造大规模的阿旁宫和陵园。所以,砖、瓦等建材和宫殿内所需陶瓷器皿大量烧造。1974年在秦始皇陵东侧出土的大量与真人等大的陶制兵马俑,就是秦始皇陵墓陪葬品的一部分。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的烧陶水平,数量巨大,仅仅挖出一个角落,就有千万之巨;制作精湛,神态各异,造型生动;工艺成熟,如此巨大的作品,几乎没有变形、开裂的问题,原材料使用当地泥土,凝结性、可塑性强。这一时期的窑炉建设,为适应大量烧制建筑用陶和象兵马俑那样的大型物件,使窑室规模增大,普遍增加了一至三倍。窑炉所设烟囱多已移到后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窑床前高后底(约为7o坡度)的特殊设计,是一项创造性改革,使窑室内温度不均的问题得以改善。

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有学者认为是受罗马及欧洲人制造琉璃技术的影响,国为当时的人们与上述地区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汉代人重视墓葬,成为习俗,殉葬品力求丰富而精细,被称为“明器”,它与祭器之别在于它是专门供死者在阴间所用而非为生者用具。陪葬品中除少量石质品、金属制品、木质漆器以外,被大量使用的为陶制品,因为这种材质可历千年而不腐败。除饮食所用的器皿外,大量摹拟生活场景,加以缩微,如陶制的楼阁、仓房、灶台、兽圈、车马、井台、奴仆等等,营造虚幻环境供死者享用。明器当中的壶、尊、盆、罐之类器皿,一般都在素坯之外敷设一层粉彩,并不与胎体相融,稍摩擦便脱落;小型生活场景模型,外表都施加绿色低温铅釉,这种铅釉有毒性已被当时人们所知晓,所以在日常生活用品中并不使用。对陵墓的重视,使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特殊建材 “圹砖”。“圹”就是指墓穴,圹砖体积较大,内部为空心,外表饰有图案,可连续排列,也可独立成为画面。砖面图案是模具拓印而成的,这是后世陶瓷器表面印花工艺的雏形。此外,在汉代陶器当中,瓦当的艺术成就也非常突出。

汉代的陶瓷器,造型浑厚而饱满,许多器形模仿铜器造型。器物表面施釉烧成温度约在950oC1000oC之间,为低温釉,所以今天所见到的汉器表面出现有细微碎纹。到汉代为止,我国北方使用的馒头窑已基本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在南方,此时已出现比较成熟的龙窑,增大窑室的同时也缩短了烧成时间。

清朝时期陶瓷文化


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

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

福建省德化白瓷,莹白而带透明感,生产佛像相当有名。清代中期,外销陶瓷发展出来的广彩,艳丽照人。

粉彩

雍正时期则以粉彩最有成就,粉彩主要特徵是用色调柔和淡雅,比例精细工整,故又称「软彩」;采用白粉扑底成立体状再加色彩,并染成浓淡明暗层次,清新透彻,温润平实,深具工笔花鸟之意味及浓厚的装饰性。

珐琅彩

乾隆时期继承前清二朝风气,产生不少秀丽精巧作品,而後则不惜资本,追求创意,综合各种工艺技法,运用在陶瓷之上,仿其他各种素材的产品也很多。在彩绘上最大的成就就是珐琅彩,最早采用进口的颜料烧制,所以也称「洋彩」。

珐琅彩所用的材料,色择晶莹,质地凝厚,用作装饰,花纹有微凸堆之感。景德镇瓷胎运到宫廷,命画院化工加以彩绘,多属「内廷秘玩,所以装饰画法极为精细,追求华美艳丽,狻具宫廷气息,加上宫中的「古月轩」作款式,全属内府,成为有名的古月轩瓷。

紫砂

宜兴紫砂到清代产量更大,名家辈出,除宜兴壶的制造外,日常各式用品如碗盘、花瓶、花盆等都有,保持胎本色、古意盎然、各种色陶也都具有创意。

织金

「织金」就是用金线沟边再填彩,相当具有特色,采用景德白胚在广州加彩出口,也一直延传到今天。

黑瓷

山东博山的黑瓷,是北方农家流行的生活用品。

石湾塑

广西石湾塑造人物近年来很受重视,釉色变化万千,栩栩如生,尤其以故事人物,表情生动有力又具趣味,为收藏家喜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