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乾隆青花釉里瓷器鉴别 > 导航 >

乾隆《桃花源记》青花方尊欣赏

乾隆《桃花源记》青花方尊欣赏

乾隆青花釉里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尊 古代瓷器欣赏

2020-03-09

乾隆青花釉里瓷器鉴别。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故事是东晋太元间,武陵郡一个渔民,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坠落的花瓣繁乱交杂,他对此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渔人便下了他的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都神情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他们问现在是第几世皇帝,竟然不知道汉朝,至于魏国、晋朝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纷纷拿出酒饭来款待渔民......渔民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就是这么一个不便对外人说的故事,让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追寻着这种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的世外桃园。

乾隆《桃花源记》青花方尊正是体现了对这种意境的追求。此方尊采用平口、曲颈、端肩、修腹、端足、狮首衔环的优美造型,营造了可供艺术创作的八个层面。当我们随着渔夫的小船经过小溪,穿过洞石,豁然开朗地显现出一群人在桑树竹林间,远离深山外的战火略杀正在神情愉快地拿出自家的酒菜招待远到而来的客人。在瓶颈部的博古书卷八宝纹饰的配合下,让人不知不觉地走进了令人神往的世外桃园的意境中......

从方尊的艺术创作我们不难理解了古代很多陶瓷艺人其实就是依托陶瓷为载体而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而他们所创作的陶瓷作品就如同古代书画作品一样成为了永远不能再现的历史艺术珍品!

扩展阅读

汉方壶记


2006年5月,我出差苏北,回来经过某市时,闲逛古玩城。这是个地级市,紧邻洪泽湖和京杭大运河,历史上商贾云集,有很深的文化积淀。古玩城颇具规模,有古玩店,也有地摊。在这种地方闲逛,原也不指望能买到什么东西,只是看看玩玩。同行的还有南京藏友张成先生。

那天,我们闲聊着转了一圈,走进又一家古玩店。店在一个偏僻角落,没什么客人。货架上照例摆满了各类物件,照例是假货居多。有些东西虽老,却没有什么意义。我和张成各看各的,希望能发现点有价值的东西。其实,我只是对店面扫视一遍,便被一把紫砂壶吸引住了。这是一把汉方壶,通体光素,非常惹眼,器型硕大饱满,线条流畅丰美,气势非凡,看上去赏心悦目。我让店主拿下来,仔细观看,发现包浆润泽自然,梨皮样的紫砂面里,有点点金沙闪烁。拿开壶盖,壶内有不规则的茶垢沉积,却很干净,不像造假者故意涂抹得脏兮兮的。壶口内沿,有半个瓜子大的破损,不注意几乎看不出,盖上壶盖就更看不到。翻看壶底,有六个字的篆体款:“荆溪徐飞龙制。”这六字阳文款,像是用竹刀刻制而成,古雅而清秀,十分灵动。我那时对紫砂并无专门知识,只是凭感觉,认为这是个老东西,内心便有些激动。于是不动声色喊过张成,请他看看。张成多年来收藏研究瓷片,对瓷器有相当造诣,可是对紫砂缺少研究,但他凭收藏瓷器的经验,也感觉是个老东西。我决定和店主谈谈了。我装作漫不经心,把壶放下,问店主这把壶的来历。店主是个中年男子,一脸质朴,说是半个月前刚从乡下收来的。我没再仔细问。古玩市场编故事是常事,多问无用,关键还是看东西。我问他开价,店主犹豫一下,说2700块。我一听不算离谱,这么大一把壶,高21公分,壶把到壶流18.5公分,即便是新壶,买回家泡一壶茶也够喝半天的。我决定买下,几经讨价还价,最终以2200元成交。这真是个意外的收获!

回到南京家中,我查了一下资料,知道徐飞龙是生活在康熙、雍正至乾隆时的一位制壶名家,以汉方壶最有名,作品存世极少。之后,这把壶一直摆放在书房,我并没有真把它当成古董,但我从内心喜欢它。这把壶十分耐看养眼,大气挺拔,又静穆内敛。南京收藏界几位朋友来家中看过,都赞叹是把好壶,建议我请沙志明老先生看看。沙志明老先生是全国著名的紫砂收藏鉴赏大家,已经八十多岁。他一生收藏,独爱紫砂,几乎倾尽家产,天南海北寻觅紫砂踪迹,先后收藏紫砂壶器数千件,历代紫砂名家作品几乎都有,曾出版过几部紫砂图录专著。在南京著名的九十九间半“甘熙故居”,有一个专门的博物馆,长年展出他的藏品。我本也认识沙先生的,只是不熟。藏友们的肯定和鼓励,让我多了一份期待和忐忑,万一被沙先生否定了,岂不失望?因此,壶在家摆放了一年多,我也没敢去请教沙先生。还是后来一次藏友聚会,沙先生听说了,主动问起,我才如实相告。沙先生说你拿我家来吧,我给你看看。2007年7月的一天,我终于携壶登门,心里已然平静:不论这把壶真假新旧,能当面请教,肯定会长些知识。沙老先生为我泡一杯绿茶,开始看壶。他看壶,我看他。沙老先生仔细把玩,内外上下看了个遍,脸色由平静渐渐变得赤红,显见是激动了。果然,老人家放下壶,用手指敲敲桌子,说:“恭喜了!赵先生。你收了把稀世珍宝!”我还不敢相信,老先生一一道来,从砂质、做工、型制、印款、品相、神韵、包浆等多方面,证明这把壶确是徐飞龙的作品。据沙老讲,徐飞龙以汉方壶闻名,已知存世仅有三把,故宫一把,南博一把,台湾私人藏家有一把,他都见过,这是他见到的第四把。沙老很激动,说我这么多年给人看壶无数,从不写鉴赏书,这次我要给你写一幅。果然,二十多天后,沙老用苍劲古朴的行书,在宣纸上写了一幅鉴赏书,亲自送来我家,并且一再嘱咐,要小心保藏好这把壶,千万不要损坏了,口气几近严厉,仿佛这把壶是他自己的藏品。那一刻,我真的感动极了。之后,沙老一番话,更让人感动。他说,紫砂器十分娇嫩脆弱,几百年保存下来,都是精灵,都是国宝,从我们手里经过,如果稍有损毁,就是罪孽。我终于理解,沙志明老先生一生倾尽家财,收藏那么多珍贵紫砂壶器,为什么即便在穷困时,也不肯卖出一件了。

瓷器与《西厢记》


——从雍正粉彩《西厢记》人物故事套杯说起

走进嘉兴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大厅,可见到一字排开,从小到大渐次陈列着的10件马蹄形瓷杯,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著名的雍正粉彩西厢记人物故事套杯。

所谓套杯,即成套之杯,是套具的一种,有各种质地制成的,或铜锡,或髹漆,或木竹,或瓷器,尤其以彩绘瓷器套杯受到世人的青睐。《清朝野史大观·大内异物》载:“其一酒杯,二十有四,由大及小,如堵波。高二寸许,旋木为之,质黄色有木理。薄如纸,嘘气辄可飞动,然能注酒。”清代景德镇窑烧制的瓷器套杯,以彩绘的居多,且多为十个一套,大小渐次可叠放成一个整体,散开来又形成依次递减的单体;既可作饮具,亦为一种精巧的工艺鉴赏品。

这种瓷器套杯,一套少则3至5件,多则20多件,因为是由多个大小不同的杯子依次套叠而成的,所以成型时必须严格把握每件单体杯子的尺寸大小,造型轮廓,胎体厚薄。只要制作过程中稍不留神,某处略有走样,就无法平稳地套叠,即前功尽弃,更谈不上渐次套装和分散自如了。要烧制好规整而又美观的套杯,首先要解决薄胎瓷的工艺技术问题。景德镇薄胎瓷的烧制始于明永乐年间。有道永乐薄胎瓷,细薄如纸,有的几乎以釉汁制成,故称为脱胎瓷。稍厚的又称之为半脱胎。明成化、隆庆与万历时的民窑,就有达到胎薄如纸的,时人称为真脱胎。到清康熙、雍正仿制品也达到了同样的程度。脱胎瓷的制作,从配方、拉坯、修坯、上釉到装窑烧成都有一整套严格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领。修坯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来不得半点差错和疏忽。一般要经过粗修、细修定型、粘接、修去接头余泥,并修整外形、荡内釉,然后精修成坯和施外釉。在修坯过程中,坯体在利篓(景德镇方言也称利斗,指利坯时在辘轳上盛放坯件的托盘架)上取下装上,反复近百次之多,才能将2至3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蛋壳样薄。

解决了薄胎工艺之后,就是选择适宜套杯的釉彩装饰工艺。雍正年间盛行的粉彩,就是当时彩绘工艺的新品种,受到广泛的赞誉,直到今天。

康熙晚期已出现花朵用胭脂红色的洋细料施彩,至雍正朝,粉彩瓷器盛行,尤其是唐英(1682——1756年)从雍正六年(1728年)起奉命驻景德镇御厂任协理官。乾隆元年(1736年)起先后管理淮安及九江关并兼理窑务。直至二十一年(其中十五、十六两年一度中止),前后二十余年管理景德镇御厂,致力于制瓷工艺的研究,致使仿古、创新获得巨大成就。使景德镇制瓷业(包括民窑制作)达到了瓷器生产的新盛时代。其时粉彩特征是彩绘人物衣服或花朵时,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彩色中有的用芸香油调合施彩;所用彩料很多是进口料,如红彩多以黄金为呈色剂的洋红,又称胭脂红;又有洋黄、洋绿、洋白等色。焙烧温度比五彩略低,色彩比五彩更为丰富,以其淡雅柔丽的特色,感觉比五彩柔软,因此又有软彩之称。雍正粉彩的盛行,很快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粉彩不仅白地彩绘,也有各种色地绘彩,如珊瑚红地,淡绿地、酱地、墨地等。精巧的器型,配上典雅的粉彩,使之相映成趣,实是给可分可合的套杯锦上添花。

嘉兴博物馆收藏的这件西厢记人物故事套杯,称得上是这个时期粉彩的代表作。属半脱胎瓷,胎骨细腻。制作精致,造型规整,釉面纯净,装饰柔丽。共10件一套。器物逐件由小渐次增大,其口径5至10厘米、高1.5至5.9厘米、底径3.1至6.2厘米。每件造型一致,形似倒置的马蹄,故有马蹄杯之称。为敞口、削腹、平底内凹,白釉地粉彩。十杯相叠,口平如一,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十只口沿紧密无隙,天衣无缝,且分散时灵活自如,不得不钦佩其工艺的精湛。最为精彩的是每件杯身外壁分别彩绘以西厢记人物故事图案,笔触流畅,技法娴熟,构图生动,柔丽典雅,赏心悦目。

《西厢记》为中国四大古典戏剧名著之一,是一部风靡了七百多年的文学杰作,可谓家喻户晓,传播广泛,影响深远。嘉兴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粉彩西厢记人物故事套杯,从小到大的十只杯身外壁分别绘以《佛殿奇逢》(奇逢)《妆台窥简》(窥简)、《僧房假寓》(假寓)、《斋坛闹会》(闹会)、《长亭送别》(送别)、《锦字传情》(传情)、《夫人停婚》(停婚)、《衣锦还乡》(还乡)、《乘夜逾墙》(逾墙)、《白马解围》(解围)等典型场景。色彩柔丽典雅,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情节丰富,生活气息浓厚,构图精美,别具匠心。比如《夫人停婚》那幅,写琴童搀扶心灰意冷的张生离去之状尤为入神(有的选本是画红娘搀扶张生),立着的老夫人冷酷无情,躲在一旁的莺莺却伤感失望的情形在这小小的杯身上有所反映。为满足套杯相叠时的整体视角效果,特将叠在最上面的那件,也就是最小的一件的画面分由内底心和外壁两部分构成。这幅《妆台窥简》的主题图案绘在内底心:身着红衣绿裙裤的红娘斜身倚立在梳妆台旁,举镜窥简;外壁则是烘托主题的西厢场景。其余9件瓷杯的内底心均白釉无图。为此,叠在上面那件杯子的内底心的仕女红娘装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用《西厢记》人物故事装饰瓷器的形式颇多,除了餐具、酒器等之外,还有瓷板、赏瓶、屏风、彩瓶嵌饰等等。

说到这里,一个涉及中国陶瓷史与文献学的问题有必要在此一提。《西厢记》在中国文学史上作为文化现象,实际上具有个性解放的思想内涵,晚明《西厢记》的评注、改编、校刻蔚成风气。而在英国,正是人文主义高扬的时期。十分有趣的是,有人已发现了当时英国向中国定购青花瓷器的函件、订单的底稿。(转见于将星煜《西厢记的文献学研究》5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英国对瓷器上的绘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希望以人物仕女为主,有故事情节尤佳。根据这一要求,景德镇特地烧制了一批以《西厢记》的张君瑞、崔莺莺爱情故事为题材的青花瓷碟、瓷瓶等。可能晚明时《西厢记》故事基本上趋于定型,很可能景德镇的工艺美术家以当时各种《西厢记》刊本上的插图为蓝本,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考证。但是,现在已经发现了许多目前珍藏在欧美的青花瓷器上的《西厢记》绘画与某些明刊本《西厢记》插图有惊人的相似。伦敦大学博士徐文琴女士在美国加州大学从事艺术考古时指出,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艺术博物馆所藏的高42.2厘米的青花瓷瓶上的图案《佛殿奇逢》和西德科隆亚洲艺术博物馆所藏的直径16厘米的青花碟子上的图案《佛殿奇逢》,都是以日本内阁文库所藏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金陵继志斋陈邦泰刊《重校北西厢记》之插图为蓝本。又如艾西莫林博物馆所藏青花碟子上的图案《堂前巧辩》,徐文琴认为以清初顺治十六年(1659年)刻本《哥林拾翠》之插图为蓝本。另外,徐文琴女士发表在瑞典《东方古代文物》(THEMUSEUMOFFAR-EASTERNAANTIQUITIES)的一篇博士论文提纲,图文并茂,基本上谈的都是《西厢记》,其中就收录有关《西厢记》的青花瓷器照片,均为欧美博物馆的藏品。根据绘图人物场景的分析,丝毫没受南曲《西厢记》的影响。这些瓷瓶、瓷碟照片计有:《佛殿奇逢》3件、《僧房假寓》1件、《斋坛闹会》2件、《白马解围》4件、《夫人停婚》1件、《琴心写怀》1件、《妆台窥简》1件、《乘夜逾墙》3件、《堂前巧辩》1件、《草桥惊梦》2件、《衣锦还乡》1件、《西厢全景》1件。尽管徐文琴的艺术考古工作还只进行了一个不太长久的时期,却使我们知道早在明刊本《西厢记》还未流传到欧洲之前,早在《会真记》、《董西厢》、元杂剧《西厢记》诸书被英译、德译、法译之前,欧洲人早已从青花瓷器的图案上接受并欣赏《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了。不言而喻,这一大批景德镇青花瓷器为《西厢记》的刊本传入欧洲以及英译、德译、法译起了媒介和诱导作用。而这一点,过去无论是中国戏曲史或中外文化交流史,当然也包括中国陶瓷史的专家所完全忽略掉的。也就是说《西厢记》最早是由瓷器传到欧洲的。

紫砂壶: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方与圆在紫砂壶体上的运用比例直接影响着紫砂壶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

纯粹使用方形来造型的紫砂壶不多,但这样说并不是指方形本身在审美上有什么缺陷,而是在成型工艺上较难把握罢了。但好的方壶总给人一种或挺括周正、端庄大气或刚正不阿、一丝不苟或挺拔清奇、坚硬利索的感觉。较为大家喜爱茶壶壶形有六方提梁、八方提梁、合斗壶、方斗壶、砖方壶、亚明方壶等。当代名家潘持平则是个中高手。

圆与方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无方就显不出圆。《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这是说最初的圆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所以在紫砂壶造型中通常是方与圆相交融的。正由于方圆在美感上迥然不同的特征,所以这类紫砂壶制作起来是最困难的,过圆则失之柔弱无力,或者臃肿含糊;过方则又僵硬生涩。这方面的代表壶型专家认为是觚棱壶。此壶形俯视呈四方形,侧面看又有覆斗状,但又不是直棱角的覆斗,像两条斜边向外弯曲的梯形。盖、颈是小四方而底部相比上部又大出很多。这样的上下变化全依靠自壶盖延伸下来的四条弧线的连贯与过渡。因此对这四条弧线的处理就成为此壶造型的关键,因为它影响整个壶身的方圆形状。再加上身筒基本上呈方形,而把又呈圆环状,所以如果把和身筒的方圆搭配不协调的话,也会使整个壶形显得极为别扭。我们在资料上能看到明朝的李仲芳很完美地把握了此种壶形的平衡,创造出“方中寓圆,圆中见方”的奇妙境界。欣赏把玩此种壶型,我们可以边饮茶边静下心来做做方与圆的辨证思考了。近代黄玉麟也制有觚棱壶(吴昌硕铭),很明显,在李仲芳的基础上显示出了自己的特色。他把身筒上的四条弧形棱角线变得更加柔和,原来的近乎直线的流也改为三弯,把圈则更圆。总之,黄玉麟的设计增加了“圆”的分量,所以整体上给我们一种既端庄典雅又柔和圆润的美感。这种方圆融合的壶形还有清朝陈秉文款上方下圆的束腰方壶,现代则有高海庚设计的前方后圆的伏虎壶。

寻宝记第三季:元瓷之珍 青花奇葩


近年来,随着瓷器收藏的升温,“元青花”这个词被很多人所熟知。您知道吗,我们安庆就曾出土过两件元代青花瓷珍品,现在正陈列于安徽博物院,下面让我们走进它们。

这一件青花菱花口盘高1.3厘米,口径16.2厘米,底径13.7厘米 菱花口,浅腹,平底、,内外施釉,外底全部露胎,胎体洁白,质薄坚细。盘内的青花图案,线条流畅,构图生动,富有生机

刘东安徽省博物院馆员:这件瓷器呢,就是莲池纹,主要它的一个纹饰呢可以看到是,一个上面下面各有一束莲花。

另一件瓷器是青花匝,匝高4.3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8厘米,流长2.8厘米 流下有一卷云形小系,胎质洁白细腻,釉下施青花。青花呈色浓艳,并有铁锈斑点。内底绘折枝花卉,腹内外壁各饰卷草纹一周j

刘东安徽省博物院馆员:这个主要器形,前面带个流,就是带个嘴,是盛水之后呢,可以在这个留口中,把水给倒出来,主要是盥洗的时候使用的一种器物。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件元青花虽然器形不大,但却因为制作精巧且存世量小,所以在1994年被国家文物专家鉴定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刘东安徽省博物院馆员:因为元青花很多是外销瓷,在国外发现很多,大件器物也有。都在国外,国内的瓷器呢,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青花瓷大概也只有100来件,所以是非常珍贵的。

两件宝物的发现,还得从1977年说起,这一年,当时安庆市的反修路89号,也就是现在的双井街中段卫山头居民在清理旧房基时,发现了一个土窖穴,穴内发现了一个大陶罐,里面盛放了8件瓷器。其中就包括现陈列于安徽博物院的这两件元代青花瓷。

据安徽省博物院馆员刘东考证,“卫山头”这一地名源于明代,是当时军事守卫机构所在地,由此推测,此地在元代时期也可能已是军事机构。这两件元瓷珍品的出土表明,安庆在元末已经初显繁荣。

刘东安徽省博物院馆员:但是至少能说明,当时这个安庆,这个地方经济很繁荣,这样比较好的瓷器,也在安庆有销售,有人家收藏。

安庆广播电视台天天直播记者陈恒、章夏乔报道。

上海君道艺术:宣德款青花花卉象耳尊赏析


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青花瓷最早产生于唐代,元代景德镇烧制青花瓷技术日趋成熟,到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在烧造技术上达到了高峰,以至于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瓷造型秀美,器型多样,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如碗、盘、罐等,其中尊极雅致华贵。宣德官窑青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和思想观念。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与当时制度的完备与技术的成熟有很大关系,作品一直被后人推崇,为青花工艺的典范。

宣德青花象耳尊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宣德官窑青花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上海君道艺术展览有限公司藏家奉上的宣德款青花花卉象耳尊整体风格雄伟浑厚,庄重古朴;为大件器皿,相对于盘、碗、碟类器物来说制作难度要大得多;胎体厚,制作非常规整,比例协调,说明成型技术和烧成技术都十分成熟;底部书有“大明宣德年制”双圈双行楷书六字竖款,款识字体结构布局规整,字与字之间距离、笔划粗细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颇有颜体书法之韵味,笔法遒劲有力,字体清晰,浑厚而古朴。

上海君道艺术:宣德款青花花卉象耳尊赏析

此象耳尊口径7cm,高18.2cm;盘口,长颈,瘦腹,圈足,颈部两侧各附一象首环耳。形制高大魁伟。器身青花花卉纹饰层次清晰,繁而不乱。此瓶共有一对,为现存重要的、有确切纪年的典型宣德青花瓷器。此尊象首上两扇张开的大耳朵是分别捏塑成形的,面首、眼睛形象逼真,肩腹部呈棱形,底为深圈足,内底无釉。其胎质细密,釉色温润,器身青花靓丽、鲜而不浮,在观赏中更能感受到古老质朴的意境,呈现华贵美感。该对象耳尊是胎质成型、捏塑、绘画三种工艺较高审美趣味的结合,弥足珍贵,是国内难得一见的珍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