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是什么 > 导航 >

元代钧瓷的特征是什么

元代钧瓷的特征是什么

瓷砖是什么 什么是瓷砖 什么是好瓷砖

2020-10-27

瓷砖是什么。

作为钧瓷收藏爱好者,不了解钧瓷的特点怎么行,只有将钧瓷的特征把握清楚,才能避免收藏过程中打眼。那么,元代钧瓷的特征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下整理的资料,供大家参考一下。

元代钧瓷的出现和发展其实和当时的统治者有很大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元朝是蒙古人在统治中国,他们信奉道教,敬道教为国教,并认为钧瓷是祥瑞法器。据悉当时还有一个传说,道教首领邱处机为了答谢元朝统治者的厚爱,遍寻全国各地寻找代表心境的礼物,而当时钧瓷是道教祭天的至上法器,邱处机认为这是送给元统治者的最好礼物,于是就找工匠精心烧制了六套法器进贡给统治者。

就这样钧瓷成为元朝人十分喜爱的一种瓷器,其地位甚至超过很多瓷器,位居榜首。在当时,元统治者为了加强对汉族的统治,将国民进行了划分,采取极端控制的方式,这一措施引起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强烈不满,并通过瓷器将其排挤在外,而正是因为这种社会背景的出现,导致元代钧瓷出现了一批特定风格的艺术品,成为现代人追捧的焦点。

元代钧瓷打破了以往皇家御规,是一个真正创新的瓷器品种。它的装饰以贴花、刻花、透雕、浮雕等为主,改变了以往以纯为美的审美风格,同时还发明了泼斑施釉的技法,形成新的窑变方式,给瓷器发展带来新的影响。

元代钧瓷在器型上与金代钧瓷差不多,都是以豪放粗暴为主,很少有喜欢秀巧规整风格的,这也与蒙古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除了器型大小有所不同之外,在制造方法上,也比前朝技术成熟很多。再加上民间对钧瓷的吉祥寓意也十分信奉,因而元代钧瓷的发展极为迅速。

1、技术方面看,元代钧瓷与金代钧瓷的技术差不多,都是施釉厚薄不一,甚至出现釉不足的情况,导致不少工匠将其直接当成剥釉、无釉处理。

2、从釉色上看,元代钧瓷多以天蓝、月白、天青以及紫斑、红斑为主,装饰性很差,颜色也比较暗淡,给人一种朴素童真之感。

3、从钧瓷用途来看,元代钧瓷多以生活用瓷为主,钧窑烧制的作品多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极少有精美绝伦的陈设瓷,所以,元代钧瓷让钧瓷审美又重新落回了原始状态。

虽然元代钧瓷的精美度不如宋朝,但是它也是时代发展的一种表现。再加上在位统治者的喜好影响,才导致其制作粗放,不如宋朝精美细腻。即使如此,元代钧瓷的市场价格依然不低,收藏人数也是不断增加。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元代哥窑的特点是什么


哥窑出现于宋朝,为宋朝五大名窑之一,其出品的瓷器更是在中国瓷器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哥窑瓷器一直备受藏家的喜爱和追捧。宋代哥窑是哥窑的开始,而元代哥窑则是其辉煌的延续,因而,在现代收藏中,元代哥窑的价值极高。

哥窑最早的记录文字来源于元朝,即元至正二十三年,孔齐《至正直记》中提到“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现代学术认为,这里提到的哥哥洞窑和哥哥窑就是我们所说的哥窑。元代哥窑的主要特征有四点,分别如下:

一、无光釉

属于无光釉,但看起来却像酥油一样,有光泽。其色调非常丰富,而且多样,像米黄、粉青、奶白等都是元代哥窑中的经典。

二、特殊纹线

在元代哥窑中有一种特殊的纹线叫做:金丝铁线。这种纹线看起来就像是网状开片,又像冰裂纹一样,在明代《格古要论》曾提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关于金丝铁线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在宋朝龙泉县,有两个兄弟,自小随父亲学习手艺。老大吃苦耐劳,深的父亲真传,老二则比较活跃,但也学的一身本领。等父亲过世之后,兄弟两个分了家,各自经营一个窑洞。

因为是兄弟,所以当地人为了区分两人制作的瓷器,就将老大称为哥窑,老二成为弟窑。兄弟两个同时烧制青瓷,各有名气,但是老大因为吃苦耐劳,兢兢业业,所以,在烧制青瓷方面的名气反而比弟弟高一些,甚至传到皇帝的耳边,让皇帝龙颜大悦,并钦定哥哥为皇家烧制青瓷。

老二心眼小,羡慕嫉妒,于是趁哥哥不注意,将粘土扔到哥哥的釉缸中。哥哥用了这样的粘土釉,结果烧完之后发现,瓷器表面都裂开了,裂纹也是有大有小,看起来毫无规律。老大很难过,但痛定思痛之后,他决定重新烧制。他泡了一杯茶准备休息一下,没想到不小心撒到瓷器上,让裂纹变成了茶色,后来老大又试着将墨汁涂上去,又变成了黑色,这样就不经意间形成了闻名后世的金丝铁线。

三、釉中有气泡

元代哥窑的釉层通常都比较厚,而且含有气泡,就像是珠子一样。

四、紫口铁足

即胚体大多是紫黑色或者是棕黄色,足底却是黑色的。

以上四点就是元代哥窑的四大特征,也是其独特、珍贵的表现。在现代文物收藏中,元代哥窑是非常稀有的存在,无论是收藏价值、市场价值都极高,收藏者众多。

宋代的钧瓷有什么明显特征


作为传世至今已经有了几百上千年历史的宋代钧瓷,它在陶瓷史上的地位是极高的。在当前的陶瓷市场上,如果哪位收藏家手里有一件宋代钧瓷,那他肯定要遭到朋友们的“羡慕嫉妒恨”了。因为宋代钧瓷极高的历史地位以及超高的价格,这也导致了在陶瓷界一度出现众多假冒钧瓷制品。那么,真正的宋代钧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又该如何判定一件钧瓷作品是否属于宋代钧瓷呢?

一、看钧瓷制品的釉色

相比较起宋代以前的钧瓷制品,宋代钧瓷在瓷器的釉色上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后人的相关记载中,宋钧“进窑一色,出窑万彩”,一件瓷器上就可以出现神秘莫测的茄皮紫,玫瑰紫,海棠红,桂花黄,葱绿,雪花鹅毛绒,蚯蚓走泥纹,天青和月白等色彩和纹理,这对于当时用惯了青瓷,白瓷的人来说,其诱惑力是相当大的。即便是后来的金,元时代的炉钧,宜钧等钧瓷制品也有所不及。故此,判断一件钧瓷是否属于宋代,看其外观是否有多彩的釉色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注意一点的是,随时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使用,其表面的天青葱绿以及其他彩色低档都会出现明显的哈利光,而且时代越是久远,哈利光的现象也就越明显。

二、看钧瓷制品的釉质如何

在宋代钧瓷的烧制过程中,它要求钧窑里的温度非常高,这样才形成了合成铜釉出现茄皮紫,玫瑰紫以及海棠红等多变颜色,同时也让钧瓷制瓷的釉质显得特别的坚致,仅仅用肉眼欣赏便可以看出其釉质似玉非玉胜似玉的莹润感,外加上釉色上的窑变效果,给人一种无以言表的惊叹感。

三、造型和手法的自然流露

在宋代,钧瓷属于官窑,故此它们出土的大多数的钧瓷制品都是满足上层社会所需要的,在造型上多为花盆,花瓶,洗,尊,盆托等制品,很少有大众普通人家所使用的瓶瓶罐罐。同时,由于当时的钧瓷都是人工制作,即便是精致的上层人物所用的瓷器也是存在明显的手捏痕,施釉痕,接逗痕,修削痕以及烧制痕等痕迹。

此外,宋代钧瓷的底足处理也有特色,它除了使用圈足之外,支足部分还多使用瑞兽造型,同时还会在底足施护胎釉,增加其美感的同时令瓷器更坚实。

宋代的钧瓷拍卖成交价格:

1:北宋晚期/金早期钧窑天青釉红斑玉壶春瓶,尺寸:高29.2厘米,估价:HKD 1,500,000 ~ 2,500,000,成交价: HKD 4,900,000 ,成交时间:2017.11.29,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秋季拍卖会。

此瓶小侈口,长细颈稍敞,水滴形或曰胆形垂腹,直圈足稍高。胎呈褐色,细而坚致。通体施淡雅的略泛灰色的天青色釉,施釉至足底,足最底部刮釉,足心亦施釉,称为「裹足刮釉」装烧方法,露胎部施有一层较薄的棕褐色护胎釉。器物表面有多片大块的、边界不规则,宛如流霞一般的红彩。

钧窑,作为宋元时期的名瓷,花器是钧窑最富特色的产品。自宋讫明,相沿不断;花器的流行可追溯到宋代士大夫阶层所追求的娴雅生活和清雅艺术风尚,北宋时文人中盛行的「四般闲事」:茗茶、品香、挂画,插花,正是这种风尚的体现。而玉壶春瓶,正是宋代钧窑的典型花器。玉壶春瓶在宋代主要称为「胆瓶」。胆瓶插梅,在诗词文学中被反复吟咏。小瓶、檀梅、暗香、月影共同构筑的风雅意境,自宋元文人笔端流泻而出。《梅花三首》颂:「胆瓶谁汲寒溪水,带月和烟篸一枝。」又黄庚之诗言:「一枝寒玉倚横塘,和雪攀来袖亦香。插向胆瓶笼纸帐,长教梦绕月昏黄。」品读这些清隽的文句,不觉浮现小瓶贮芳姿、花落砚池香之景。样制小巧的胆样花瓶插放梅枝,与书卷、文房、茶具相映成趣,为士人书斋又添一缕清香。玉壶春瓶恰是宋人倍加喜爱的胆瓶之一种,其造型始见于南北朝,唐代多为寺院中净水瓶,定型于北宋,基本形制为直口或侈口,细颈,垂腹,圈足。玉壶春瓶在宋元时期主要有两种功用,北宋时期主要用作花瓶,为宋人诗词中反复吟咏出现的胆瓶中的一种。冯子振《梅花百咏•浸梅》一首云:「旋汲澄泉满胆瓶,一枝斜插置幽亭。」明本同题和诗云:「插花贮水养天真,潇洒风标席上珍。清晓呼童换新汲,只愁冻合玉壶春。」冯诗唱云「胆瓶」,和诗唤作「玉壶春」,可见二者意指呼应一致,应为同一瓶类。北宋曹组《临江仙》中有「数枝梅浸玉壶春」,直指玉壶春瓶用于插梅。用作花瓶的玉壶春瓶在当时备受文人的珍重和赞赏。

2:宋或金钧窑天青釉莲子式深腹大碗,尺寸:高14.5厘米;直径26.8厘米,估价:HKD 1,300,000 ~ 1,600,000,成交价: HKD 2,006,000 ,成交时间:2019.10.07,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9秋季拍卖会。此器形制颇大,敛圆口,深弧壁,圜底,矮圈足,足壁微外撇。通体罩施天蓝色釉,釉质匀润清澈,釉层由上往下垂流,口沿釉薄呈现一道黄褐色边。施釉至足际,圈足外壁局部沾釉,胎面坚致光亮,圈足无釉处,露土色胎。

3:北宋钧窑玫瑰紫釉三足棱口水仙盆,尺寸:19.7厘米,估价:RMB 1,200,000 ~ 1,600,000,成交价: RMB 1,780,000 ,成交时间:1996.04.30,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1996年春季拍卖会。

4:北宋/金钧窑天蓝釉葵花式盏托,尺寸:宽15.3厘米,估价:HKD 1,200,000 ~ 1,800,000,成交价: HKD 1,416,000 ,成交时间:2019.10.07,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9秋季拍卖会。

传世的钧窑盏托历来稀少,所见者多为素身圆盘托杯式,花式造形偶见几例,但也只是在口沿处竖压几个短凹棱是为花口。拍品托盘部分整体塑作六瓣葵花状,美观典雅,特别罕见,目前尚未见它例。但此式葵花造型的盏托,在同时代的汝窑、官窑产品中屡见,这从侧面证明了本品的级别之高及稀罕程度,其也必是在此流行风气之下的精湛制作,时代风貌显见。盏托由托盘、托杯、圈足三部分组成。托盘浅盘式,塑作六瓣葵花形,口沿六出,转折含蓄。随沿起伏,内壁顺势出六道曲转的筋纹,柔美绵延,是为六个花瓣,甚是美观。托盘中央起圆托杯,中空敛口,与底部圈足相通,足底涩胎。葵花式造形当源自金属器,而托盘内壁温柔曲转的筋线则与漆作关系更为密切,宋代葵花式漆盘多见瓣瓣交迭,相交处现「S」曲线。整器施天蓝色釉,色泽匀净纯厚,莹润光亮,引人入胜,釉面见片纹。钧窑瓷器以釉色鲜丽多变、质感深厚着称,其单色釉制品中,以此天蓝色系为最尊贵。本品边沿、出筋等釉薄处色显姜黄,与淡雅的天蓝釉色相衬相映,韵味清雅。整器造型精妙,秀美挺拔,简约雅绝,五瓣葵花纤柔娇媚,乃最具代表性之宋代造形,与滋润的釉色浑然一气,尽显宋式优雅。工艺精湛,品级甚高,十分稀罕。

5:北宋至金钧窑月白釉紫斑盌,尺寸:11厘米,估价:HKD 150,000 ~ 200,000,成交价: HKD 937,500 ,成交时间:2019.05.30,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5月拍卖会。

本盌外壁紫斑深邃,率性奔放,浓淡有致,动感十足,令人悦目赏心。整盌施天蓝釉,雅淡温润,然紫斑绚烂陆离,跃然其上,一静一动,对比鲜明。盌心素胎无釉,盖因当时迭烧工艺之故。

6:北宋/金钧窑天蓝釉葵口屈卮,尺寸:宽19厘米,估价:USD 12,000 ~ 18,000,成交价: USD 907,500 ,成交时间:2017.03.17,拍卖公司:佳士得纽约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3月拍卖会。

7:北宋钧窑天蓝釉折沿盘,尺寸:18厘米,估价:HKD 250,000 ~ 300,000,成交价: HKD 875,000 ,成交时间:2019.05.30,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5月拍卖会。

钧窑天蓝釉盘,浅壁宽沿,经典隽永,名列宋朝五大名窑,天蓝釉色澄澈明艳,胎骨厚实,器行简素,韵味悠长。

8:宋钧窑天蓝釉盌,尺寸:8.8厘米,估价:HKD 50,000 ~ 70,000,成交价: HKD 850,000 ,成交时间:2018.11.29,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11月拍卖会。

郎窑红的特征是什么?


郎窑是清代的官窑之一,即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监烧的御窑。郎窑红的特征是什么?

郎窑的产品除郎窑红外,还有郎窑绿,郎窑兰釉及描金、郎窑青花、五彩等。而郎窑的最大成就是恢复了明中期失传的铜红釉烧造技术,成功地烧成着名的郎窑红。

郎窑红是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色深者红艳,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光彩夺目。色浓者泛黑,色浅者粉红,色淡者暗褐。

郎窑红器里釉有米黄色、微青色、白色三种,均开有纹片。郎窑红器足底釉有米汤色,苹果青色,均显露红色的斑晕,偶然也有红釉底和白釉底。

郎窑红器有单层釉和双层釉两种。双层釉是没有“脱口”现象的,单层釉者其口沿釉在高温中往往下垂流,使口沿显露胎骨之色,一般呈白色、米黄色、浅红色或淡青色,形成了“脱口”。由于釉逐渐垂流,使器物上半部釉色浅淡,下半部釉色深艳,形成了“垂釉”。但因为制作工艺精湛和掌握好火候,使郎窑红器垂釉一般均不过足,称之“郎不流”。统称“脱口、垂釉、郎不流”,这是郎窑红器的鉴定要点。但是“郎不流”也不尽然,根据耿宝昌先生的调查统计,约有15%是流釉过足而稍加修整的,但与后世窑变釉的斩足现象又有程度不同的区别。郎窑红釉器,在其他方面也都具有康熙朝的时代特征。一是胎骨洁白细密而坚硬,足底露胎处有火石红;二是口沿涂有粉质的粉白釉或浆白釉,且多有破泡;三是修足有平切式、平切棱角略圆式、x圆式或为里收外斜削的二层台式;四是器身红釉与足除露胎处有一条白色线;五是器型独特如观音樽、油鎚瓶,笠式碗等都是康熙时极为流行的造型;六是大多数无款,偶有青花“福”、“寿”、“大清年制”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铜是一种很活跃的元素,在不同的烧制气氛下,铜的呈色是不一样的。正常的铜红是在还原气氛下的呈色,但由于古代窑火、窑温中等控制并不是很精密,常常会出现烧制失败。如果气氛控制失误,使窑中内呈氧化气氛,则铜则会呈层次不同的青绿色,郎窑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传世的郎窑器有所谓的“郎窑绿”或称“绿郎窑”,又有一种器里釉为红色器外呈浅绿色的称为“反郎窑”,这些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郎窑红器物的变异类。“郎窑绿”器的特点与郎窑红器物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用相同的原则加以鉴定,而“反郎窑”器则多为水盂等小型器,数量极其稀少。由于康熙郎窑红釉瓷器的珍贵,物罕而价昂,因此后世仿造者比较多,有些仿得很高超,几乎可以乱真。但仿品是无法摆脱它的时代特征的,与真品是不同的。通常“郎窑红”仿品多为民国时仿制,也有采用雍正时的仿哥釉器再加绿釉或干脆加彩来仿康熙各色郎窑器物的。仿品一是釉面多出现白色星点;二是上半部釉色与下半部釉色反差较大,不协调物;三是胎质较松不甚密;四是分量过轻或过重;五是器型没有康熙时的典雅端庄;六是口沿和圈足的工艺不一样。只要细心观察对照,仿品和真品还是可以区分的。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郎窑红的特征是什么?”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吉州窑的特征是什么?


吉州窑的特征是什么?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吉州窑,坐落在江西省吉安市,宋时与定、磁、钧、耀、建等窑齐名。吉安古称庐陵、吉州,因吉州而冠窑名。吉州窑是一个窑场系列,窑址分布在赣江两岸数十公里范围内,主窑场有彭家窑、永和窑、临江窑、吴家窑等。其中,永和窑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24座窑岭山似岗,密布在永和镇西侧。考古情况表明:彭家窑和塔下窑创烧于唐代中晚期,五代终烧;永和窑五代创烧,元末终烧;吴家窑北宋创烧,元代终烧;临江窑五代创烧,明代末年终烧。整个窑系有一千二百余年的烧造历中史。

吉州窑民窑特色鲜明,它博采众长,集南北各窑物制瓷艺术之大成,先后成功地仿烧了定瓷、龙泉瓷、青花瓷华中,又将民间剪纸工艺成功运用于制瓷物华装饰,形成了质朴、明快、生活气息浓郁的装饰风格。并且充分利用窑变技术,研制创烧了色彩缤纷、璀璨夺华目的黑釉地木叶纹、虎斑纹、玳瑁斑、鹧中物鸪斑、鳝皮黄、油滴等黑釉窑变瓷和个性独特的釉下白地彩绘,给人以自然、清新、亮丽的美感。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不少国家均有收藏,甚至奉为国宝。釉下白地彩绘技术更是直接促进了青花瓷的成熟,开辟了制瓷装饰工艺的新天地,对我国陶瓷生产影响深远。

吉州窑是一座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的民窑,产量大,成本低。它适用当地的材质,很快形成了自己的制瓷工艺,铸就了吉州窑古陶瓷“胎质粗松,含砂量高”、“似陶非陶”、“重釉不重胎”、吸水率高、施釉薄、见水亮等个性特征。烧造的主要器物有盏、碗、罐、杯、碟、盘、钵、盆、瓶、壶、玩具等;釉色有青釉、青白釉、乳白釉、褐釉、黑釉、绿釉、仿龙泉釉、彩绘及青花等;装饰工艺有印花、剔花、刻花、剪纸贴花、点彩、洒釉、捏塑等;胎质有素白、粉白、黄白、豇红、青灰炻质等色。

一,吉州窑古陶瓷的胎质特征

吉州窑古陶瓷存世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是永和窑的米黄色含砂胎。古物陶瓷研究者谓其“粗松,似陶”,更有学者认为其未达到高温瓷化效果,这些观点虽然偏颇,却正好指出了吉州窑胎质的本质特征。

吉州窑物的瓷土来源于赣江对岸的鸡岗岭和窑场周围,或二者兼而用之。生产场地就在赣江边的沙丘地上,无法避免砂粒进入瓷土,因而胎质中含砂量大,使胎质粗松吸水力强,粗看似陶,但敲之具金属声。这是由吉州窑的生产环境所形成的个性特征,因而成为了区别其他窑口的显著特征。由于胎中泥含砂量高,修胎时往往发生阻刀、跳刀现象,在器底及圈足内物中能清楚地看见跳刀痕。而胎体表面留下波浪痕经施釉后,其痕迹虽有所减弱,直面观测不易发现,但用手触摸胎表仍可以感受到呈竖条形的起伏,在适当的角度侧视,肉眼可见呈竖条状的釉层挂附不匀等肌理现象。

现代吉州窑仿制品,多采用淘洗好了的现成高岭土,且在封闭的室内制作,砂粒无从混入,人为掺和又极难把握比率,难使匀和。因而胎质坚密,不含砂,色泽偏白,不存在胎表因砂粒引起的阻刀、跳刀现象,更不存在因此而中留下的竖条形的起伏触感和竖条状的釉面挂附不匀等釉层肌理现象。

早期仿品多系电炉烧制,坯胎易在电炉骤然高温下爆裂,因而有在瓷土中掺入稍许水泥浆的做法,烧成后胎质呈深灰色,类似砾质胎,但绝无砾质坚硬,磨胎落粉,敲之无金属声。此类仿品多为大件,如瓶、罐、炉一类,且多见于黑釉瓷,尤以剔花最多。因中其胎质不适应生产彩绘瓷,因而在彩绘瓷未见仿者。

中期仿者改用在瓷土中掺石膏粉或立德粉,因其材料在高温中易爆裂,多用低温烧成,因而敲之声闷,磨胎落粉,胎质虽略泛黄色,但绝无米黄色,且半年后泛黄消失,呈白中泛灰状。此类仿品多见于彩绘瓷或半截釉黑釉窑变瓷,尤以玩具陈设件居多。

晚期仿品吸取以往经验,有埋入土中“过蚀”、在成品上涂胶过火仿土锈制造假象者。土物锈靠胶粘附,干燥时无异样物中反应,但见水易化,甚至脱落,用手指沾水,哪怕沾点唾沫涂于锈面,手指沾有土色者为人为土锈。现今的高仿品则有用老器底敷中新胎和利用粗糙老坯重新上釉窑变两种,这类仿品凡露胎处均为老品,更具欺骗性。其识别方法,前者可用指弹法或敲法,从上下声音辨别,上下声音异样者为赝品。后者则可观测釉与胎结合部,老品胎釉合一,挂附自然,无掉釉或起皮现象,反之则为仿品。因难找到完整老胎,故多做成木叶纹、兔毫、玳瑁、虎斑等稀价高的碗、盏,以求暴利。

二,吉州窑古陶瓷的釉色特征

除胎质不同外,新老瓷器的釉色区别,第一眼的直观感觉十分重要。老器釉料是使用天然材料,釉色物自然古朴,加上年岁久远,多有使用磨损痕,即使釉色极好的出土老器,其泛光亦显柔和。仿品的釉料多为化学成分勾兑,烧成后釉面光亮匀称,尽管采用酸碱除光亮法或埋入土中锈蚀法,但缺乏岁月侵蚀和使用磨损,其光亮度当然突兀、扎眼。

吉州窑属民间窑场,产量大,生产也就较为随意,加上坯胎含砂量高,釉料稠了更难挂附,因而形成了釉料稀、上釉薄的生产特点。

以黑釉为例,与建窑黑釉凝重的特色比,少有建窑所特有的“流泪”现象;宋元以前的黑釉瓷器,因釉料中稀,容易下流,口沿往往显现淡淡的黄线圈;因上釉稀薄,受釉冷得快、胎冷得慢的温差影响,几乎所有的黑釉窑变瓷的釉面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不规则的冰裂现象:因上釉稀薄,在阻刀、跳刀所造成的轻微起伏处,釉料难以挂附均匀,若选择适当的倾斜角度观察釉面,还可以看到波浪起伏的釉面肌理;也正因为上釉稀薄,坯胎吸附过多,釉面形成许许多多肉眼无法看见的缺釉毛孔,显得粗糙干涩,有如“雨花石”见水就亮的特质,因为水会迅速填满缺釉毛孔中,使釉面浑然一体,自然就晶莹剔透了。中上述这些吉州窑所特有的釉泽现象,是新品无法显现的。

吉州窑彩绘瓷脱胎于磁州窑,磁州窑胎质偏黑灰,不得不在坯胎上先施一层淡色化妆土,然后再绘黑彩,以求色彩和谐。永和窑胎质白中泛黄,黑色釉与胎色反差过于强烈,显得生硬,不受人物们欢迎。而直接在坯胎上着褐彩釉,自然、和谐、古朴的特征显而易见,且省工料,这就是吉州窑彩绘瓷绝大多数为褐彩的物原因。

三,吉州窑古陶瓷的工艺特色

吉州窑为综合性窑场,民窑生产随意性大,现就基本的最具本质特色的器型发展趋势、制作工艺和画风画法作简单分析比较。

1,器型发展趋势。时尚决定器型发展,器型决定制作工艺。早期的吉州窑瓷器,继承了唐代雍容、矮胖的风格,入宋以后逐步向挺拔、俊俏发展,到南宋中后期达到顶峰,元以后向肥硕、厚重发展,明代以后中则转向轻薄、规整。这与同代各窑的发展趋势基本相同。

2,工艺特征:吉州窑因地制宜,制作工艺受胎土物、施釉方式以及生产习惯影响。以基本器型碗、盘、壶的底足为例,唐末五代的底足以玉中璧足饼底、矮圈足为主;到了北宋前期则发展为高圈足、大中物圈足,中后期又为矮圈足:至南宋早期演变为假圈足,中期中华圈足直径逐渐缩小,并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再在近足处横旋一刀,形成外观似圈足的形状;元中期以后,除黑釉盏继续保持上述形状物外,其余底足又向厚壁、大圈足发展;至明代再向薄壁圈足发展。这个发展趋势,经过了一个循环往复、沿袭改革的变异发展过程。这个规律为吉州窑瓷品的断代依据之一。以黑釉瓷施釉为例,受烧造技术的影响,北宋以前的黑釉瓷为防止釉粘连,保证成品率,均施半截釉;南宋前期,由中于窑钱(垫圈)的出现,固定了叠烧器物之间的间隙,能较好地防止釉粘连,形成了除圈足外略显稍许胎,即釉不及底的形态:南宋中期以后,由于较准确地掌握了垫圈厚薄规律,形成了除圈中足内无釉,器内外施满釉的形态。

这些都是吉州窑产品“多露胎骨”的原因,也是其断代特征之一。以时尚习惯为例,吉州窑受地理环境影响,在瓷土无法改变含砂量高的事实面前,窑匠们扬长避短,形成了“重釉不重胎”的时尚,即在坯胎制作方面较为草率,而刻意追求釉色变化以弥补坯胎不足。其结果形成了釉色百花纷呈、千姿百态,坯胎粗中糙随意的显著特征。虽然随着烧造技术的进步,施釉方法从半截釉,发展到釉不及底,再到施满釉,表现了窑匠力求完美的愿望,但其重釉不重胎的观念始终占了上风,并且形成了生产习惯。因此,除少数极品外,绝大多数黑釉博瓷的圈足内外的刮刀痕或跳刀痕均较明显,成为其鉴别窑口的显著特征。

3,画风画法。吉州窑古陶瓷装饰,无论是剪纸还是彩绘,讲究简练的画风画法和疏朗有致的图案布局物中,往往寥寥数笔勾勒成形,或点缀几笔以打破平面,极其写意又十分传神,绝无文人骚客笔下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即使同画梅花也别具一格。其图案均源于自然,取自民俗生活,多以自然物为对象,如菱花物、团花、梅花、梅枝、蕉叶、奔鹿、彩蝶、波涛、猫、狗、虎、马、虫、鱼,常见“金玉满堂”、“长命富贵”、“龟鹤齐寿”、“儿孙满堂”、“多子多福”、“金桂玉兰”等吉祥语剪纸,还有马上猴(寓立刻封侯意)、凳上猴等彩绘物泥塑瓷。这些装饰图案质朴明快、童趣盎然,民俗俚语特点鲜明,浓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古玩鉴别无捷径可走,掌握特色是瓷品鉴别的根本要求,仅凭某一特征就下结论,又必失偏颇。因此,应通过多看、多摸、多比较,综合考虑。吉州窑是一个综合性民窑系列,沿烧了1200余年,民俗性、创造性、简陋性、随意性等是其特点,掌握其胎质、釉色、施釉方法、画风画法、烧造工艺等特征,在品玩过程中找到规律,再将规律性的感性认识归纳成理性认识,其奥秘也就熟谙于胸了。

元代龙泉青瓷有什么特征?


元代龙泉青瓷有什么特征?龙泉窑因主产地在浙江龙泉市而得名。始烧于北宋之前,烧造历史较长,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烧造年代最长的窑口之一,占有重要的地位。龙泉器物胎质坚硬灰白,釉层薄而透明,以“青翠欲滴,温润如玉”而著称。石灰碱釉的运用和多次上釉技术的掌握,烧制出亮青、粉青釉等佳器,尤其是梅子青器享誉海内外。进入到元朝,龙泉青瓷精湛的烧造技术不仅经久不衰,而且产量巨大,窑址遍布浙江省瓯江两岸,如大窑、溪口、大白岸、小白岸、梧桐口、笔架山等。以其精湛技艺和精美的釉色为基础,龙泉窑产量比宋代扩大了好几倍。1975年,在韩国西南部的新安海底发现一艘元代沉船,打捞出l万多件瓷器,其中龙泉青瓷占了9000多件。1980年10月29日,高安元代窖藏出土239件瓷器,其中龙泉青瓷168件。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元代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龙泉窑系。

下面结合高安窖藏出土的部分龙泉窑器物,就元代龙泉瓷的烧制、类别、纹饰等的主要特征进行浅析。

窖藏龙泉青瓷的主要特征

元代龙泉窑的窑址已发现数百处之多,种类丰富,影响面大。南宋时期,有些窑口生产的精品佳作曾作为宫廷贡品。元代龙泉窑产品除部分继承宋代传统以外,在器型和装饰上又有创新,突出了时代特征。创新品种有高足杯、菱口盘、荷叶盖罐等。

在传统观念中,元代龙泉窑瓷器大多笨重粗劣,胎体不修边幅,装饰效果简单平俗,胎质也显粗糙,难觅温润如玉者,质量上与宋代相比差距甚远。但从高安元代窖藏出土的168件龙泉窑瓷器看,不乏精品力作。

在器物类型上,较之南宋之前器物更是略胜一筹。如洗类有双鱼洗、蔗段洗、宝杵洗、印花洗等,都属元代龙泉青瓷中佳器。布局合理匀称,装饰纹样线条优雅,其精湛的工艺与超凡的艺术效果密切结合,相得益彰,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境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有的属国内难得一见的珍品。

在装饰手法上,尤以刻、划、贴手法居多;装饰题材有花卉、莲花、宝杵、水波纹及堆贴龙、鱼等,技法娴熟,刻划洒脱、豪放,与器物的浑厚融为一体,给人以朴实、粗犷的美感。以大盘为例,盘沿平折,有的盘心堆贴有独龙戏珠,工艺惟妙惟肖,独具匠心,有王者风范。

在釉色上,釉面明澈温润,苍翠如玉,不仅出现了精美的粉青釉和亮青釉瓷器,还有极为罕见的梅子青釉佳器。

在造型上,出土的168件器物中,主要以盘、碗、洗、碟等为主。在器物成型修足过程中,根据不同类型分别采取了卧足、圈足、平足等工艺。足底无釉处均显现火红色护胎釉,胎体厚重,烧结坚致。这均是元代龙泉窑器物的主要特征。

高安元代窖藏龙泉器物之精美,实属罕见,为我们研究元代龙泉窑藏瓷提供了大量规范的实物依据,改变了我们对元代龙泉瓷原有的观点和看法。

清乾隆瓷器的特征是什么?


清乾隆瓷器的特征是什么?1、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硬朗挺拔,雍正时的造型秀气柔和,乾隆时则显规整,工艺复杂。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例如康熙时期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如双鹿尊等,是康熙时期独有的。总体来看,雍正、乾隆时期造型创新达几十种,乾隆之后造型就没有大的创新了,基本延续前期的造型特点和风格。

2、胎体,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胎土的淘炼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胎骨结构更紧、更细密、有重量感、可塑性好,为这一时期的瓷器品种呈现多样化提供了保证。清中晚期的胎土则又向粗糙发展,器物的胎质多有颗粒和杂质,也显得疏松,整个瓷器的质量下降明显。例如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瓷器露底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除。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底,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3、釉面,不及明代肥厚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白莹,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清代青花呈色最好的是康熙中晚期,用云南明珠料,呈色是所有青花瓷器中最好的,俗称“五彩青花”。雍正、乾隆青花有呈色浓郁深沉的特点。

4、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御用官窑瓷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缛。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皴,并加皴点,古装仕女高髻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体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清代常常以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另外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

5、款识,清官窑多署皇帝年号款,多六字、四字的,如“大清康熙年制”、“乾隆年制”等。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例如康熙楷多篆少,前期字体宽大,笔画粗重而挺拔,顿捺明显;后期字体渐趋清秀。雍正时期楷,篆并用,款识己定为专人书写,故各类瓷器上的字体基本一致。楷书六字三行横排双圆圈体式,是早期流行的款识,款的书法一般写得柔弱略草,也有少数款写得工整有力。六字两行围有双圈或方框竖写的,时间略晚,字体工整秀丽。乾隆以后篆多楷少,大多书写规整,笔道严谨,根平竖直,书法。

辽代瓷器的釉色特征是什么?


辽代瓷器的釉色特征是什么?

辽代陶瓷的釉质精良,莹润如脂,色泽鲜艳,平滑光亮,给独特多姿的造型穿上色彩斑斓的外衣,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辽代陶瓷釉色基本上是以白釉、黄釉、绿釉以及“黄白绿”综合运用的“三彩釉”为基本格调,兼有黑釉、紫釉、茶叶末色釉、蓝釉、红釉、酱釉、混釉等彩釉,也有各种描金器的存在。其中的白釉多施于地子,作为黄、绿釉的衬托;黄釉多施于各种花卉;绿釉多施于各种花叶。当然,其他的用釉方法仍有很多。辽代陶瓷器物,也有通身施黄绿两种彩釉的,这样的彩釉器称为辽二彩器物。在一器物上施一种釉色的叫辽一彩,通常也称其单色釉。

三彩釉的釉色绚丽,白黄绿釉相间,鲜艳耀眼,非常漂亮。辽三彩琢器的棱角挂釉较薄,在凹陷之处挂釉较厚,但盘碗等圆器则反之。施三彩釉的釉面基本规整,各釉色衔接清晰,无衔接痕,有明显的芝麻开片。

辽代瓷器除“白黄绿”三大釉色之外,还有其他各种釉色。黑釉,亦称乌金釉,色泽油黑明亮,釉质坚硬;棕色釉,和宋紫定釉相近,其器十分名贵;茶色釉、红色釉、蓝色釉,也各具特色;个别器物也有描金装饰的。混釉填别名搅釉,是同时把几种釉混在一起,施于器物上多种釉色的综合反映,有窑变的釉色效果。

唐宋越窑的特征是什么?


唐宋越窑的特征是什么?越窑,是生发在我们浙江的一个古代名窑。从唐代到五代,是它的兴盛时期,到北宋还在继续延烧,然已开始走下坡路。北宋中期以后,其地位逐渐为龙泉窑所替代,到南宋就停烧了。越窑的窑址是以浙东慈溪的上林湖窑为中心,包括上虞窑的寺前、帐子山、凌湖和慈溪的上岙湖、白洋湖一带的产地为代表。同时,绍兴、诸暨、鄞县、奉化、临海、黄岩等也都一直在烧造着青瓷。初唐时的越窑器,仍处于中国青瓷的低潮时期,其基本风格与南朝和隋朝相类似。中唐以后质量逐渐提高。产品有“类玉”、“类冰”及“千峰翠色”之誉。尤其是当时生产的青瓷茶瓯,被当时写《茶经》的陆羽推举为越窑之首。五代时,一部分产区为钱镠的吴越国宫廷所垄断,成为我国最早的官窑。其典型的产品,就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的,从唐代中期就开始烧造的所谓“秘色瓷”。唐宋时期的越窑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远销海外。现在在印度、伊朗、埃及、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的考古发掘中,经常有唐宋时期的越窑器被发现,这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要辨识越窑青瓷,可以从胎釉的变化入手。从总体而言,越窑青瓷的胎色呈灰白色,从唐到宋,变化不大。只是唐代早期由于对胎土的粉碎、淘洗均不够精细,胎质中含有不少沙粒。从唐代中期起胎质显细腻,不再含沙粒。北宋时越窑器的胎色仍是灰白色,但已变得比较浅了。宋时的胎质比较紧密,内含杂质较少。越窑青瓷器都是拉坯成型的。在这一点上,仿制者很难做得十分到位。他们虽然也可运用拉坯方法,但重量和厚度掌握不好,往往是过重或过厚;也有用模制泥浆灌注方法来仿烧。这种器物,一是重量偏轻,二是只要看到是模制泥浆灌注,就可以排除,因为,当时还没有这种工艺。另,现代仿品在胎质上不一定能掌握得好,仿北宋的胎质过松,仿唐代的胎质过紧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不到位的地方。胎色上,过白或过灰都有,也须仔细辨别,找出其与时代的不合之处。

在施釉上,从唐到宋所施的都是石灰釉,这种釉,光泽度好,透明度高,但粘着力不强,薄而易流淌。唐代早期,釉层薄而不均,有流淌,少光泽,施釉不到底,器底和圈足常有露胎。釉色有青黄、青灰和淡青等多种;唐代中期至五代釉色以青黄多见,还有青灰、青绿等。特别是晚唐起,釉色偏于黄色,或青中闪黄,以艾色为贵。后逐渐改进到清水般的湖绿色。这段时期,釉层均匀,光泽滋润,呈半透明状,有玉质感。唐代早中期的真品,一般来说,器身均有细小的开片,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在开片中可看到土沁和一些爆裂的痕迹。北宋越窑的釉色以青灰和青黄釉为主,也有少量施青釉和青绿釉的。釉质不如五代时期精细,釉面虽也光亮,但已表现不出唐、五代时期釉面的那种滋润感。特别是晚期产品由于采用明火装烧,加上制作粗糙,在施釉上不大匀净,故釉色普遍灰暗,无光泽,质量较前要差得多了。仿品釉色虽大致相近,但一般釉层要较真品显厚,光泽强而刺眼。有的器物经过做旧,釉面不刺眼了,但也没有了滋润感,出现了无光泽、显干燥的现象。

越窑的器物形式多样,多见的有碗、盘、洗、碟、杯、盒、罐、钵、缸、釜、瓶、灯、盂和执壸等。以罂和茶瓯最为突出。器物的造型不同,可为辨识提供帮助。如,壸类器物的流上,唐代的必定短流,时间越晚,壸上的流则越见伸长;另,如越窑器的支钉撇足,应是五代到北宋早期的特征。宋代中晚期,应是立足。在装饰上,唐代以素面为主,有的器物有堆贴和少量的划花图案。五代有少数堆贴和刻划花的纹饰,并出现釉下褐彩的装饰图案。到北宋刻划花装饰较多,纹饰取材于唐代的金银器。但后来逐渐减少,器物就不太讲究用花纹装饰了。有的还保留一部分五代时的装饰花纹,有的就是光素无纹。同时,碗盘类器的口沿出现花瓣形的装饰。对此类器,可以以“唐四、五五、宋六”来区分,即在通常情况下,唐代是四瓣,五代是五瓣,宋代是六瓣。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不排除也有例外。在越窑器上,特别是在宋代越窑器上,常有文字题记出现在器身和器底之上。这些文字大致可分为姓名、数字、记事和其他文字等几类。了解这些文字,对于辨识和断代有好处。如,出现“太平兴国”或“太平戊寅”4字年款的,即可断定为宋太宗时期所烧。仿制品在装饰上常不到位。一是线条多不如真品流畅。刻划线条显得呆板,没有生气、灵气。划划的线条常比真品要粗。二是由于知识的局限,花纹的时代常常会出现早晚颠倒的现象。如盛行于北宋早中期的水波纹,常会错误地装饰到五代的器物上。

熟悉越窑烧制技术的资深人士告诉我,从装烧工艺上,也可以来辨识器物的新老。越窑瓷装烧主要是二种:明火烧或匣体装烧。不管哪种方法,为防止粘连,均要用泥点来做间隔。不同时代,用泥点的部位有变化。唐至五代,泥点的部位用在器底边缘和圈足的足端。为避免泥点被粘,在放置泥点的地方要刮釉。器底刮釉部位呈暗红色,泥点会留下痕迹。仿品较之真品颜色要深暗。五代晚期至北宋,采用垫圈间隔装烧,因此,泥点移至外底,使足端包釉完整。但泥点往往被粘连。真品泥点较疏松,用手指甲扣,即易脱落。伪品泥点坚硬,不易脱落。泥点的形状:唐代早期,呈不规则三角形;唐中期起,多呈松子状;五代起,圈足变窄,泥点也随之变小;北宋时,早期为长条形,中晚期变环形。因此,仔细观察器物上泥点的有无,其位置、形状和粘着情况,对照器物的胎釉、装饰特点,就可以为判断真伪提供更多依据。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元代钧瓷的特征是什么》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元代钧瓷的特征是什么》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是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