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有哪些 > 导航 >

明代永宣瓷器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明代永宣瓷器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瓷砖有哪些 永宣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有哪些

2020-10-27

瓷砖有哪些。

永宣烧造的瓷器主要是永乐瓷器以及宣德瓷器,这两个时期所烧造的瓷器有着非常大的相似之处,但是也存在着不同的地方。首先永乐时期的瓷器,从胎质上看,非常的细腻且瓷器的厚薄程度适中,从其制瓷的原料上看,永乐时期的原料经过了层层的筛选,使其瓷器的光滑程度犹如婴儿的皮肤一般。

宣德时期的瓷器烧造在整体的风格以及韵味上堪称一绝,凭借着古朴、典雅的造型、亮丽的釉色、多样化的纹饰获得赞誉,特别是青花这一品种的烧造,更有着“诸料悉精,青花最贵”的说法。

永宣瓷器最为出名的就是它的青花,在这两朝、短短的三十年中,由这两朝烧造的青花瓷器,其收藏价值可以说是价值连城。特别是在其整体的风格造型、色泽的呈现乃至花纹样式上都堪称一绝,被后人誉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是在青花瓷烧制的历史上都堪称为稀世的珍品,足以可见它的收藏价值。

明朝的永乐时期是整个明朝国力强盛的时期,从其烧造的种类来看,以小件的瓷器为数较多,大件的瓷器较少。以其烧造的大盘胎釉结合处火石红为例,这种细沙底的火红石是非常少见的,釉面的光泽度非常高,细腻度也非常高,由于加入了火红石和青花纹饰的结合,使其价格以及升值空间都是非常高的。

因为其烧制过程较为复杂,对于材料以及纹饰的要求都非常的高,所以在存世量上也是非常少的,更加的提升了它的收藏价值。还有就是由上海博物馆所收藏的永乐甜白釉碗,这个瓷器的釉质非常的白润,透润度较高,釉层的透亮度也是非常高的,做工的工艺完整度以及保存的完整度都是非常之高的。

现在我国的市场中,这类的瓷器是非常少见的,其价格都在万元到几十万不等。在2013年的一场拍卖会中,永乐时期的青花瓷小碗拍卖价格就高达十五万元。

在宣德时期的瓷器发展可谓是如火如荼,将青花这一花纹样式特色投入了更大的生产规模,在其花纹样式以及瓷器的类型以造型、色彩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以明朝宣德年间青花缠枝花纹梅瓶为例,现有故宫博物院所收藏,这件瓷器在釉色呈现为纯正的青色,通过青花的花纹样式使其整体的庄重、大气之感更加浓烈,有着较高的收藏价值。这类的瓷器在2015年3月的一场拍卖会中,成家价格为58万元,现在的收藏价值有着更高的空间,价格也翻了几番。

明代永宣瓷器精品欣赏及价格参考:

1:明永乐青花轮花纹绶带耳葫芦扁瓶,尺寸:高21.5厘米,估价:HKD 4,500,000 ~ 5,000,000,成交价: HKD 16,360,000 ,成交时间:2006.11.28,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2:明永乐慈禧御赐青花葡萄纹折沿大盘,尺寸:直径38厘米,估价:RMB 4,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RMB 13,225,000 ,成交时间:2018.12.05,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秋季拍卖会。

盘撇口,折沿,弧腹,圈足,砂底。器身以青花绘制纹饰,胎质细腻洁白,釉汁莹润亮青,口沿绘一周海水浪涛纹,内外壁均饰十二朵缠枝花卉,勾画婉转流畅,盘心主题纹饰为折枝葡萄图,所绘葡萄,藤蔓绵绵,硕果累累,布局疏朗而饱满。永乐时期青花纹饰既保留传统图案又有受外来文化影响。传统纹饰最常见到的是缠枝、折枝形态的花卉、瑞果,有莲花、牡丹、茶花、石榴、荔枝、枇杷等。这些纹饰经常出现在大盘、碗、梅瓶、执壶上。花果纹饰写实传神,充分借鉴国画的笔墨意韵,得其法度,勾、勒、点、染诸法,运用皆宜。线条粗细并用,青料浓淡兼施,从而令画面富具苍翠欲滴的意趣,透出凝重雄浑之美,一如朱明盛世,威加四海之气势。

此盘折沿,浅弧腹,圈足,底部细沙底,露胎,微泛火石红色。通体以进口苏麻泥青料绘制纹饰,纹饰层次丰富,繁而不乱,尽显明代初期青花瓷的粗旷气质。本品即为此中之佳例,主体宏硕端庄,胎质细腻洁白,釉汁莹润亮青,口沿绘一周海水浪涛纹,内外壁绘饰十二朵缠枝花卉,勾画婉转流畅,盘心主题纹饰为折枝葡萄图,所绘葡萄,藤蔓绵绵,硕果累累,布局疏朗而饱满,花果纹饰写实传神,充分借鉴国画的笔墨意韵,得其法度,勾、勒、点、染诸法,运用皆宜。线条粗细并用,青料浓淡兼施,从而令画面富具苍翠欲滴的意趣,透出凝重雄浑之美,一如朱明盛世,威加四海之气势。

3:明永乐青花宝相花纹绶带葫芦扁壶,尺寸:31.5厘米,估价:HKD 7,000,000 ~ 9,000,000,成交价: HKD 12,720,000 ,成交时间:2018.10.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秋季拍卖会。

此青花葫芦扁壶,造型及纹饰之创造灵感源自中东地区,开中国瓷器新风尚。所绘宝相轮花,或与中东颇有渊源,唯口沿下一圈缠枝花卉与双耳下方之折枝花卉为中国纹样。几何纹饰规整严谨,搭配花卉温婉流丽,更添气韵与美感。

4:明永乐青花折枝瑞果双莲纹折沿大盘,尺寸:直径37.5厘米,估价:RMB 11,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RMB 12,650,000 ,成交时间:2016.11.15,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秋季拍卖会。

永乐朝瓷器集古今之菁华,融中外之风格,隽品迭出,尤为精绝,为有明一代官窑瓷器艺术之典范。其中青花一项,基本摆脱了早期洪武青花由元向明过渡时期的特点,形成了自身清新隽秀的风格,其色泽深翠,式样精妙,备受后世推崇,谓之“发古未有之名品”、“其价几与宋器埒矣”。本品存世珍罕,品质非凡,盘心绘一枝同生的俯仰相对的两朵莲花,风姿绰约,莲蓬初成,花香正浓,另有含苞待放者,伴以茨菰。此式“一枝二花”双莲纹的主题纹饰在永乐御瓷盘碗中较为珍稀,为永乐花果纹饰之隽品。

5: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葵口碗,尺寸:直径22.5厘米,估价:RMB 7,000,000 ~ 9,000,000,成交价: RMB 11,500,000 ,成交时间:2017.12.04,拍卖公司:北京大羿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此碗花口,斜腹,呈斗笠状,圈足。外壁装饰两重纹样,上为六组折枝瑞果纹,下为六组折枝花卉纹,交错布置,内壁口沿缀饰十二式花果纹,下承六组折枝花卉纹与外壁纹饰相对应,碗心则绘以折枝寿桃纹。永宣青花集古今之菁华,融中外之风格,素来为青花瓷中的典范,其色泽浓艳,式样精妙,珍品迭出,为青花瓷发展史的顶峰,后世倍加推崇,有“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之美誉,对后世影响深远。祥花瑞果是永宣青花最为经典的纹饰,本品几乎涵括所有,祥花如菊花、牡丹、莲花、茶花,瑞果如蟠桃、枇杷、荔枝、石榴、葡萄、樱桃,其绘画写实逼真,诸花妍放生姿,众果饱满诱人。此拍品器型沿袭宋瓷定窑、官窑之式;造型别致,自见赵宋洗练简约之美,尽显曲线变化之佳妙,所绘花纹匀称分布,疏朗而饱满,纹饰写实传神,青花色泽艳丽浓重,充分借鉴国画的笔墨意韵,得其法度,勾、勒、点、染诸法,运用皆宜,线条粗细并用,青料浓淡兼施,呈色极富层次,铁锈斑深入胎骨,精细隽秀,从而令画面富具苍翠欲滴的意趣,是为宣德窑业兴盛之佳例。

6: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葵口盌,尺寸:22.5厘米,估价:HKD 4,800,000 ~ 5,800,000,成交价: HKD 11,480,000 ,成交时间:2016.04.06,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宣德年制》款。

此笠式盌,所绘花果纹精美雅致,诚明初青花纹饰之杰作,宣德官窑之经典。可证青花瓷器渐为中国宫廷所喜。较之永乐青花器形偏大且多作出口外销,宣德制瓷,无论器形大小亦或图案风格,皆依宫廷之好,写宣德年款,技艺精湛。

7: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盌,尺寸:19.5厘米,估价:HKD 4,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HKD 10,975,000 ,成交时间:2019.04.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明宣德年制 款。

浓淡青花点染娇蕊,笔道劲捷有力,写意捕捉枝叶芳华之姿,亭亭玉立,跃然眼前,纹饰布局舒朗大方,细节精妙巧致,釉色洁白莹亮,与青花相互辉映,尽显宣德官瓷之美。如此精湛之画工属宣窑之最,常得后代仿效,但无有相类者,宣德之后,此式缠枝花卉纹,往往囿于形式,失之笔意。花卉纹描绘四季花卉盛放争艳,象征通年富饶多产。宋代以降,以缠枝花卉纹装饰瓷器,甚为风行,然而此式缀以莲花、牡丹、石榴花、茶花、菊花之纹饰,应源自元朝,或取材中亚织品与金属器。本品之花卉纹,自然生趣,他例亦有较为制式样板者。

8: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碗,尺寸:29.5厘米,估价:HKD 9,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HKD 10,740,000 ,成交时间:2011.10.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宣德年制》款。

瓷碗如斯,壁厚近1厘米,胎体虽重,器形工整,足见其时拉胚烧制技术之卓越。此器形只于永乐宣德年间短暂烧制,如许多其它明初器形一样,并未有于明清复烧,更显其珍。学届至今仍为就其确切用途下定论。

9:明宣德青花穿花龙纹盘,尺寸:19.5厘米,估价:HKD 3,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HKD 9,535,000 ,成交时间:2019.04.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明宣德年制 款。

此盘绘饰五龙,卓然腾跃花间,尽展龙权天威,骤眼误以为明代御窑瓷器大宗,然类例极罕,所选花卉更是与别不同,诚宣窑稀珍。五爪龙纹,多采水生之貌,穿梭莲花间,正于此盘心所绘,彷佛龙游莲池,飘浮涟漪中。然而,此盘最令人错愕之处,却是盘壁内外四龙,虽无翼,却能飞,化身空中御兽,傲翔牡丹花丛。牡丹密瓣丰姿,明人甚喜之,宫廷或如是,遂当时瓷器、雕漆、织物等常有牡丹饰纹,然而与御龙之搭配却甚罕见。龙,云行雨施,佑护苍生泉源,虽是庄严之饰,伴缀芳菲,犹如龙游花园自逍遥,返朴归真,顿添赏心雅趣。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陶瓷文化:元青花的主要特点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明代永宣青花八方烛台的收藏


作为一种罕见的明代官窑器型,青花八方烛台历来是收藏市场追逐的对象。在去年匡时秋拍上,一件明宣德青花花卉纹八方烛台作为本次拍卖的重点拍品,拍出了726万元的高价。

始见于明永乐时期的青花八方烛台虽然在市场上十分稀见,但为数不多的几次亮相都完美收场。2005年在北京翰海春拍上,一件明永乐年间的青花折枝花卉纹八方烛台从1000万元起拍,经过买家14轮竞价,最终以2035万元成交,一举成为当时内地成交价最高的瓷器拍品,备受注目。实际上,这件八方烛台早在2001年春上海敬华首拍上就引起了一片惊叹,当年这件珍瓷以968万元的成交价一时间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时隔4年,价格竟飙升了2.3倍,使得这件八方烛台在收藏界声名显赫。那么,青花八方烛台何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

永宣青花素来为藏家所重,而八方烛台就是始创于明永乐时期的青花瓷器中的一类重器。传世的永乐青花八方烛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所知不逾10件,存世稀少。这是八方烛台能屡创高价的重要原因之一。

八方烛台的设计原型来自伊斯兰的金属器皿,2001年和2005年两度登上拍台且两度创造高价的明永乐青花折枝花卉纹八方烛台就具有中外文化交流史证的价值。这件八方烛台高29.8厘米,呈八方式,分烛插、连柱、台座3层。通体青花装饰,烛座八面开光,内绘缠枝四季花卉纹。其造型模仿在古代埃及和叙利亚十分流行的铜制烛台,绰约姿态中有一种金属的刚性,是永乐时期瓷器的经典之作,能两度拍出高价也属情理之中。

八方烛台发展到宣德时期有了一些变化,在画法上表现出诸多的不同。最明显的变化表现在柄口处的芭蕉叶纹代之以如意头纹,颈部的方格纹和缠枝菊纹代之以缠枝莲纹。此外,在永乐烛台未装饰纹样的肩部外侧及近底部的斜直壁上,宣德时期均饰以锯齿形几何纹。

正由于其器型的独特性和存世量稀少,八方烛台总是能在拍场上创造佳绩,也因此出现了不少赝品。但是由于对于烛台的构造不熟悉,这些赝品往往漏洞百出。例如,真品底部往往向上凹,但一些仿品由于造假者对于烛台构造不清楚,一些赝品的底部竟然是平的。因此,收藏八方烛台要慎之又慎。

永宣青花瓷器的伊斯兰风格


伊斯兰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流传广泛,经久不衰,迄今仍影响着数以亿计的世界广大人口。千姿百态的伊斯兰文化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伊斯兰教自七世纪在阿拉伯半岛诞生后到八世纪中期,中东人民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建立了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伊斯兰教也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信仰的人数仅次于基督教成为世界第二大宗教。伊斯兰教步入华夏大地已有千余年之久,九世纪到十三世纪是伊斯兰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伊斯兰文化的空前繁荣和广泛传播对中世纪的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对元末以来中国的手工制造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丝织品的花纹、印染品的图案、陶瓷器的造型与装饰、金银器的镶嵌、建筑的式样等各方面,都留下了明显的痕迹,伊斯兰艺术已经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开花,在我国的回族、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塔尔……等十个民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文化已不再是异质的外域文化,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明代初期的永乐、宣德青花瓷正是吸收了世界上先进和强大的伊斯兰文化的营养。使它们在雄浑壮美之中散发着均衡和谐的异国风情。

英国学者威尔斯在《世界简史论》中说:“正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的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自从汉代的丝绸之路和中国海到波斯湾的海上航线开辟以后,中国与中东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愈加频繁,中国商品大量出口到中东地区换来大量的当地商品,扬州唐城遗址中发现了波斯陶片。进入了十四世纪,景德镇的青花瓷几乎销往所有远东、中东和南亚国家。在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把进口的中国陶瓷作为模型,来仿制近似的陶器。反过来,穆斯林器物对中国的制瓷业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历史上所有的灿烂文化的产生,都毫无例外地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营养。永宣青花之所以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也恰恰证明了它吸收和融汇外来先进文化的能力。十四世纪时,中国的周边国家的文化较为落后,拿不出什么象样的东西供中国知识界惊羡和学习,只有近东和西亚国家的伊斯兰艺术蓬勃发展,给予中国青花瓷器的制作以极大的启迪。在大量的青花瓷器远播西亚诸国的同时,它们的王朝也携带方物特产频繁地来中国朝贡,将宝物奉献宫廷。皇帝对于这些宝物的装饰十分有兴趣,命画家将这些装饰画样提供给景德镇的制瓷艺人,于是便生产出成批的具有伊斯兰风格的青花瓷器。

明代初期,政府出于长治久安的对外政策的需要,对周边西域国家进行安抚,以使西域强大的部族帖木耳对明朝称臣,必需按照伊斯兰的模式来烧制瓷器,完全迎合穆斯林的审美情趣,在赏赐给他们的国王时能得到国王的喜爱。事实证明,明政府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这些带有明显的伊斯兰风格的瓷器,深受国王的宝爱,被当做最珍贵的礼品镶嵌在神庙的墙壁上,供真主和神灵来使用。由于世世代代的精心保管,我们现在在西亚和近东所见到的永乐、宣德朝官窑青花瓷器,绝大多数完美无缺,形如“库出”(指烧成之后不曾使用即入库收藏的官窑瓷器)。而且小批量的赐赠,也无法满足需要,中东、西亚、南亚的王朝大量地定购中国瓷器,其中帖木耳王朝、蒙兀儿王朝、萨法维王朝最为突出。

目前在伊朗、伊拉克、印度、土耳等国家收藏的永宣青花瓷器数量很多,总数数倍于我国的本土收藏,全球范围内最集中最重要的境外明初青花器的收藏要数伊朗的阿德比尔宫博物馆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堡博物馆。这两所博物馆的前身,都是伊斯兰的宗教神庙,所收藏的明初青花瓷大多是最高档次的精美官窑。有些器物在国内已遗存不多了。也有许多器物出口之后在当地由金匠们增添了附加装饰,如壶的金流和金柄,瓶的金盖,碗的金边等,金饰精工细刻,十分讲究,更烘托出皇家的气质。

青花瓷烧造史上有许多新颖奇特的造型,都是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在永宣之际创制的,如大背壶、天球瓶、僧帽壶、双耳葫芦扁瓶、双耳扁瓶、多角烛台、花浇、无裆尊、卧足碗、深腹折沿洗等……,特别流行口径在60公分左右的大盘,这些形制都特别适合穆斯林的生活起居习惯,许多造型都是依照西域进贡来的金银器、玻璃器甚至陶器为样本的。具体到各种纹饰,几何原理的应用,环带、开光、分段切割、多角对称的处理手法,加之普遍密集的花纹布局都使人耳目一新。特别是最广泛使用的西蕃莲纹样(一种团形的多叶莲花)就是从痕都斯坦,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东部一带的玉质盘子上的蕃莲图案移植过来的。明代文献中多次提到的"回回花"就是这种纹样,永宣青花瓷器上的回回花装饰无所不在,即使是传统的龙凤纹样,也总是以西蕃莲为底衬的。有的则干脆书写可兰经的语录,直接歌颂真主。

应当说永宣青花瓷器由于用途十分特殊,绝大多数用于政府的对外赐赠,所以造型、纹饰也很特殊,几乎所有新创的品种都能在伊斯兰文物中找到范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永乐青花花卉大背壶,小口、圆唇、短颈,颈上有凸起的弦纹一道,肩两侧安小环耳。腹部呈馒头状向上微鼓,中部凸出小圆圈。壶背部平坦无釉,露细沙胎,中部与面相应处有小圆圈凹进,圈内施白釉。由于无底,无圈足,此壶只可贴背平放,根本无法站立,而平放之后由于侧面有孔,盛水后即会流出,所以还不知道它的实际用途。与此相同的大背壶台湾故宫博物院也有收藏。美国华盛顿的佛瑞尔美术馆(Gallery of Art )收藏有稍晚的宣德朝青花大背壶。背壶的原型是伊斯兰的镶银铜扁壶,从铜壶肩铸的双耳来看,无底平背的扁壶是作为壁壶贴挂在墙上使用的,照搬到瓷器上由于胎厚体重,肩部的小环耳无法承受壶身的巨大重量,双耳已成为纯粹的装饰,没有实用功能了。其他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永乐青花龙纹天球瓶,小口,直径,腹部硕大如球,仿叙利亚的铜瓶的造型。永乐青花双耳扁瓶,仿伊斯兰玻璃双耳扁瓶。永乐青花双耳蒜头瓶,仿伊斯兰蒜头口双耳铜扁瓶,永乐青花龙柄花浇,仿伊斯兰玉龙花浇。永乐青花卧足碗,仿伊斯兰镶金银碗。宣德青花执壶,仿伊斯兰铜执壶。宣德青花僧帽壶,仿伊斯兰铜僧帽壶。宣德青花深腹沿盆,仿伊斯兰镶银铜深腹折沿盆。宣德青花罐,仿伊斯兰陶罐。宣德青花无裆尊,仿伊斯兰黄铜器座。宣德青花八角烛台,仿伊斯兰九角铜烛台。宣德青花敛口钵,仿伊斯兰铜钵。宣德青花笔盒,仿伊斯兰镶银铜笔盒。宣德青花葫芦扁瓶仿伊斯兰银双耳葫芦扁瓶。

以上所举诸例形制,时代特征十分鲜明,永宣以后则很少烧制,是景德镇御窑奉皇帝之命,专门为西域诸国定烧的,它们或者作为礼品赏赐给西域诸王;或者作为贸易瓷用于与西域国家换取良马。随着明政府对外政策的转变,宣德朝以后,这种几乎完全伊斯兰化的官窑瓷器基本停烧了。说起西域,古人与今人的解释不同,明朝所称西域是指甘肃以西,(包括新疆)阿富汗、土耳其、巴基斯坦、印度、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以及沿地中海东部的一些国家,那里的人们从古至今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为伊斯兰艺术的集聚地。

充满了西域风情的青花瓷器,不仅得到外国王室的喜爱,也同时受到明朝宫廷的认可,它们独特的造型和新颖的纹样超尘脱俗,不同凡响,大有将相之风,为一代青花瓷器之冠。它如此地灿烂,不仅得助于中华民族的深厚文明,而且得助于伟大的伊斯兰艺术,是中国瓷器装饰融汇外来文化的光辉典范。

明代永宣牡丹纹青花瓷的特征差异


明代永宣牡丹纹青花瓷的特征差异。

在购买古瓷时,不光要掌握基本的瓷器知识,更要对各个年代瓷器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把握,这样才能够少吃亏、买假货。在这里作者将介绍:青花牡丹纹,元代与明洪武的容易区分,洪武与永乐和宣德的也容易区分,而永乐与宣德的则很难区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探讨一下。

元代与明洪武时期是青花瓷发展的一个较为重要的阶段。因明洪武时期瓷器生产是在元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洪武瓷与元瓷很相似,往往被人误认为是元瓷。不过以元代及明洪武时期常见的牡丹纹青花瓷器为例,从其纹饰特征上,还是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区别的。

经过研究得出永宣青花鉴定的核心结论:

一、缠枝波形纹,所在器型为玉壶春瓶者,多为永乐的,为高足碗、罐、缸、钵者,多为宣德的。

二、缠枝条状圆形纹,多为永乐的。

三、缠枝块状圆形纹,所在器型为玉壶春瓶者,多为永乐的,为方流执壶为宣德的。

四、折枝纹,所在器型为方流执壶者,多为永乐的,为高足碗和盆者多为宣德的。

五、青花瓷盘,上有穿牡丹龙纹者多为宣德的。

六、青花12棱折沿盘和花口盘,12折枝花的折端裸露者,多为永乐的,有大叶遮盖者,多为宣德的。

七、画在盘上的牡丹花朵与别种花朵糅在一起的缠枝波形纹,7种或11种花朵者,多为永乐的。8种或12种花者,多为宣德的。

八、牡丹花叶芽,尖细如小柳叶形者,多为永乐的。

九、牡丹花瓣边缘有留白联珠式勾边者,多为永乐的。

鉴定瓷器: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 色釉主要特点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中国历代名窑精品层出不穷,且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还有很多仿制的作品。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在当时就有其它地方窑仿造,虽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风行于世。至于元、明、清,仿制古瓷之风更是有增无减。可以说千百年来所制仿古瓷器几乎是到处可见。偶不经心就易出错。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鉴定古瓷器主要从款识、造型、纹饰和胎釉特征方面下手,下面分别叙述之。

根据款识来确定瓷器的新旧和真伪,是鉴别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征。如明代款识就有所谓“永乐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因此,我们在识别真伪古瓷时,首先应注意款识,注意款识的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等的特征。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仿制者势必谨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的地方。而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不容易生动自然。这种破绽,为鉴定瓷器提供了线索。

但仅注意这一点是远不够的,元代以前的古瓷并无正式官窑年款。虽然根据文献记载,北宋曾有带“景德年款”四字的瓷器,但未见实物。明清两代虽有款识,但晚清所仿字体非常逼真,很难识别,必须详细比较其字体和位置,才不致于发生错误。如永乐年款以现有实物来说,只有四字篆款写、刻或印在园器里部的中心。而仿品却有四字或六字楷、篆书款写在器里或底足、口边的。宣德年间的款有所谓“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说法,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园器里心和口边,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带。诸如此类,还是有一定规律的。大致说来,有如下几点:

明代字体多用楷书款,但永乐、宣德、弘治年间有少数例外,清代顺治,康熙二朝亦为楷书盛行期,雍正则楷书款多于篆书款,乾隆时期篆书款渐多于楷书款,嘉庆以后篆书款遂成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复以楷书款为主的趋势。

其次是款色有别。明、清瓷器款识多以青花为主。明代款的青花颜色若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其颜色多是深厚下沉。而道光以后的仿品有色多是散涣、浅浅上浮。宣德款式色样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现黑、蓝、灰等多种颜色,这一点虽不美观,却是后世很难仿制的特征。自明代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很多,有红、绿、黑、蓝、紫、金等色,并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制品在款色和刻、雕、印方法上也随之有很多增加,只有认真加以区别,并结合用料和技术的不同,才可能大体判断其时代真伪和瓷质优劣。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写成泰水(水)。

在用字和字体结构方面也有一定规律可循。例如明代官窑有的题某某年制,有的题某某年造,而清代官窑却一概都用“制”,还未发现有用“造”字的。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写一横而成“德”字,后世仿世品往往忽视这一点。成化官窑款的“成”字最后一点,有的点在横线右上方,有的点与横线相平等,有的点在横线右下方,故有所谓“成字一点头肩腰”的说法。万历的“万”字也有羊字头与艸字头的不同。

总之,观察款识既要注意其笔法、字体,结构和款色等各方面,还应当知道同一时期的款识笔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风格及色调上不失其时代特征。因此,还必须结合共它方法来辨别真伪。

根据造型来鉴定瓷器,也是鉴定工作中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陶瓷器的形状,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有密切关系,能较好地体现各时代的特色,随同时代的演近而渐趋繁复,而古代的形状是比过简朴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当大。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的口径达42cm,青花和釉里红的口径也在45~58cm左右。由于胎体厚,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缺陷,因而很多文献都有元瓷粗率之说。

明清瓷器

明代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特别平稳。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如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明代宣德年间的瓷器造型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如最有名的五彩扁肚撇口把杯,高士杯、三秋杯等都是异常轻盈秀雅的代表作品,为仿品望尘莫及。明弘治传世作品不多,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扦屏、墩式碗等。嘉、万历之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正如《景德镇陶录》记载有“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说法。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宜、成化时期的作品来显得有些粗制滥造。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和种类方面都有显著增加,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以及明代永、宣、成窑瓷器不仅胎釉,纹饰惟妙惟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相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遂变为粗笨,失去了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却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除了了解元、明、清瓷器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外,还须了解或掌握一些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许多同类型的器皿粗看外表极为相似,而仔细观察这三大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就不明显了。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较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其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壁多向外稍撇。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的盘、碗底部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的“跳刀”,而在官窑中则极少见。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胎釉原料和纹饰书法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粗看起来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但仔细加于观察,就能发现它们之间的重要区别: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宜德碗腹微削。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之前与真器虽然相同,但经高温烧制后,其形与真器相比或多或少都有所差别。这可能是原料的来源,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所造成。

根据纹饰和色彩鉴定瓷器

从纹饰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随着绘瓷原料和技术的不断丰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时代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就成了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也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

在这方面,元代是个很明显的转折点。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创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以往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进一步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据此推断器物年代。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原料的特性,故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色的缺点。但在元代后期的大部分成熟的青花、釉里红纹饰却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谐调,而且惯用多边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另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书法上也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很不稳定,不适于画人物。因而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成化斗彩也是一样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但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陷。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穿一件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我们在鉴别真伪时如能加以注意,是很有益的。此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线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否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粉彩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追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而使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也反映出某种时代的特征。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明代瓷器多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清代瓷器则多用大篇幅诗、词、歌、赋等作装饰文字,例如“赤壁赋”、“前后出师表”、“滕王阁叙”。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了解这一点,在我们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中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在官窑和民窑瓷器之间,有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说法。一般来说,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判别真伪的线索,但不能把它看成是绝对的。民窑瓷器中也有五爪龙的纹饰,官窑瓷器同样也有三爪、四爪龙的作品。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就画的是三瓜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则是四爪龙的装饰。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皇帝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八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爱鸽、犬、草虫,故这一类画面在该对期的瓷器中也出现较多。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所赐群臣的瓷器,多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青花表示为官以清,白为重,莲是廉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三羊(阳)开泰、四妃十六子、五伦论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连登、百福、百泰、红幅(洪福)齐天等。

总之,各个时代都有一些独特的征状,如能掌握这些规律,在决疑辨伪中就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要提出的是,下列时代特征必须了如指掌:元代瓷器的变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满色的画法;永、宣瓷的牵牛花与海水江牙;正德瓷的回文和行龙穿花;嘉、万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书;康熙瓷的双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过枝花与皮球花;乾隆瓷的万花堆和锦上添花等纹饰,这些都表示了突出的时代特征。

根据胎釉鉴别

从胎釉方面看,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故在鉴别瓷器时应对此细致的观察。观察古瓷,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如旧瓷多有所谓“莹光”或“酥光”的说法。这两种与一般新瓷釉上出现的所谓“浮光”相反,而蕴含着一种如玉如脂的光泽,前者的光由内发,后者光由外铄。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则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也就是所谓的浮光。但有些仿品经过茶煮、浆沱、药浸、土埋处理后,也可以消除此种“火光”。相反,一向被妥善保藏的旧瓷,也会不失其崭新的釉光。如某些从未启封而保存至今的康、雍、乾三朝瓷器,一旦开箱其光泽依然烂灿如新。所以只凭“失亮”一点就作为历史年久的证据是不可靠的。在观察釉质时对于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窑瓷釉多有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脱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莹似玉石,这些固然都是可贵的特征。不过,后世仿品也能大体近似。所以我们还必须参照其它方面的特色,并注意器里和口边、底足等处。如康熙郎窑红釉有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的说法。这种瓷釉以深红宝石釉为主,器物口边的釉色较浅谈,故称为“脱口”,器底釉色浓艳,釉多厚聚,称为“垂足”,釉虽垂流而不漫底,称为“郎不流”。这种技术特征正是郎窑红最不易仿效之处。

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一般来说,元代瓷器底足多露胎而且胎质粗糙;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挂釉,清朝中叶以后则露胎者渐少。但无论任何时代器皿,在圈足的边缘或口边露胎之处,大都可以看出火化的特征。如元代瓷胎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器则比较洁白细腻,很少含有杂质,看不见火石红色。这主要是原料本身质量改变的结果,以及制作方法和火候的不同所造成。从而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伪之间的一条分水岭。

总之,辨别胎釉既要用眼来辨其色泽、厚薄、片纹、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指扣敲以察音响。必须耳、目,手三者并用。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真仿永宣青花瓷器的气泡


用电脑电子放大镜,看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气泡新老,很重要,掌握得好,就会少收仿品。有的专家否认气泡分析,我认为是没有下功夫去专研,看到气泡如同看到天书,云里雾里,茫茫然,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否定。但是有许多人,会孜孜不倦地去研究,会找到看破天书的方法。

明永乐 青花花卉锦纹如意耳扁壶

看气泡的新老,必须分年代比较,必须分品种比较,如元青花,要分苏料元青花气泡比较,国产料元青花气泡比较,分别比较。不能把各种类别,各个年代瓷器的气泡混在一起比较,混在一起比较就没有可比性,就会雾里看花。

下面是永乐宣德苏麻离青青花瓷器的气泡比较。

要用同一个电脑电子放大镜,每次聚焦到最好,都放大到75倍,拍摄到的真品与仿品的气泡,是有明显区别的。

真品青花气泡应该是破碎模糊,看不到清晰的小气泡。

仿品青花气泡完整清晰,特别注意到,其中小气泡很清晰。

真品永宣青花气泡

永乐款双面扁壶青花放大75倍,青花气泡有破碎模糊,看不到清晰的小气泡。

永乐款青花压手杯放大75倍,青花气泡有破碎模糊,看不到清晰的小气泡。

宣德款青花鱼箩盖罐,大75倍青花气泡有破碎模糊,看不到清晰的小气泡。

宣德款青花龙纹高脚碗放大75倍,青花气泡有破碎模糊,看不到清晰的小气泡。

宣德款青花可挂葫芦扁器放大75倍,青花气泡有破碎模糊,看不到清晰的小气泡。

仿品永宣青花气泡

放大75倍,仿品青花气泡完整清晰,特别注意到,其中小气泡很清晰。

仿宣德龙纹罐放大75倍,气泡完整清晰,特别注意到,其中小气泡清晰。

仿宣德青花高脚碗放大75倍,气泡完整清晰,特别注意到,其中小气泡清晰。

仿宣德青花盘口瓶,放大75倍,气泡完整清晰,特别注意到,其中小气泡清晰。

仿宣德天球瓶,放大75倍,气泡完整清晰,特别注意到,其中小气泡清晰。

有正确的鉴定方法,才能有好的收获。

明代瓷器纹饰一般有哪些特点


论及瓷器,明代瓷器之美名是天下闻名的,特别是在装饰手法上,明代瓷器相较于前朝,有其独到之处。特别是以明代景德镇窑口的为尊,这一时期的瓷器纹饰都有哪些特点呢?又应该如何去鉴赏呢?

首先,明代瓷器中的瓷器纹饰已不再像前朝一般重视划刻,无论是刻花、雕饰,都较为简朴素雅,往往瓷器通体以一种或几种线条、图案来进行装饰,虽不复繁复华丽,但是是明代瓷器的一个典型特点,如遇到过于华丽装饰的瓷器,便可知并非明常有之物。但这一时期极重彩绘,尤其是瓷器彩绘,重线条、重光影、重意境,有文人雅士之风范。

从明代瓷器的绘制风格上来说,明代早期瓷器彩绘风格非常生动,画笔之间有豪情流露,诗意纵横而不显得呆板,因而有人称之为“明画瓷”。而随着技艺的提升与时局风向的转变,明代后期的瓷器绘制风格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因此到了后期,明代瓷器绘制开始出现写实之风,而且重简约,甚至有稚拙的俏皮之气。从官窑到民窑,无不有此风度,后人戏称之为“漫画瓷”。

而装饰的鉴赏也难免需要区分官窑与民窑,明代官窑瓷器的绘制手法与民窑的绘制手法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最典型的就是线条的平整度与花鸟的细致程度,前者极尽钻研、细腻之能事,所出瓷器不仅画面精美,更兼线条流畅、清晰,不脱不流,工整而细致;而民窑所出瓷器在装饰上就较为自如了,线条重潇洒而非规整,色彩重鲜明而非端丽。各美其美,在鉴赏时应抓住这一点。

总而言之,明代瓷器的装饰特点是有着明显的规律可循的。从窑口上来说,各个窑口中的带头者就是景德镇窑,观其所出瓷器装饰,即可以了解明代流行的大部分瓷器纹饰是何种类。相较于前朝,虽然在刻画雕塑上略有逊色,但在瓷器的彩绘上却独树一帜,自成一派,重线条、重光影、重意境,有文人雅士之风范。在明代早期,瓷器纹饰的特点是生动豪放,后期则写实简约,特别是在官窑与民窑瓷器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官窑之细腻端庄、规整娟秀;民窑之潇洒自得,独具风骨,都是明代瓷器纹饰的重要特点。

宋代瓷器有哪些主要款识?


宋代瓷器有哪些主要款识?越窑,所见的纪年款基本上都是北宋的,年号有“太平戊寅”(978年)、“淳化二年”(991年)、“熙宁四年”(1071年)等,这种四字纪年款与后代的同类款只已无多大差别。也有款识文字较长的,如绍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收集的一件北宋越窑粮罂瓶,腹壁划有“上虞窑匠人项霸造粮罂瓶一个献上新化亡灵王七郎咸平元年七月廿日记”31字,说明它是北宋初(998年)上虞匠人项霸造的一个“粮罂瓶”,内装粮食给王七郎的随葬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定窑:定窑瓷器款识多达十数种。有刻“官”、“新官”字款,大多数是碗、盘,也有少量的瓶、壶和罐。出土及传世品的定瓷中,有刻“尚食局”、“尚药局”款的,以“尚食局”为多。字铭均刻于盘底,但早年流散国外的一件平底碗,碗外壁由右向左横刻“尚药局”三字。宋代殿中省下设6个局,尚食局是管宫廷伙食的机构,沿药局是宫廷的医疗机构。带有“尚食局”款的器物当是放食品的,带有“尚药局”款的当为放置药物所用。定窑瓷器中还有刻“五王府”“〓定”以及与宫殿建筑有关的“奉华”、“德寿”、“慈福”等款铭的。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件定窑小杯,内用红彩书写“长寿酒”三字,十分少见。

钧窑:宋代钧窑器带款铭的很少,主要是刻一至十的数目字。从对钧窑窑址的发掘和研究中,找到了数目字的确切用意,即数目字越小,器物越大。“一”是同类器物中最高或口径最大的,“十”是最低或口径最小的。钧窑器中还有刻“奉华”,“省符”字款的。

汝窑:汝窑瓷器仅见两种款识。一为“奉华”,奉华堂是南宋高宗时德寿宫的配殿。另一种款识刻一“蔡”字,刻“蔡”字款的无疑是物主的姓氏。

磁州窑:磁州窑瓷枕带作坊款最为流行,如“张家造”、“张家枕”、“张大家枕”、“张家记”、“古相张家造”、“李家造”、“赵家造”、“王家枕”等等,以“张家造”字款为多。此外,磁州窑系瓷器中,还见有“家国永安,赵家枕永记,熙宁四年”(1071)年字款瓷枕以及用黑彩书写“醉乡酒海”、“清沽美酒”等字句的。

景德镇窑:宋代的景德镇,以生产青白瓷闻名,已有制作盒子的专门作坊,大都在底部印有作坊主的姓氏。已发现的有十几种,如“蔡家合子记”、“许家合子记”、“张家合子记”、“吴家合子记”、“段家合子记”、“段家子大”以及“程”、“徐”、“汪”、“朱”、“蓝”诸姓。

龙泉窑:以碗心印阴文“河滨遗范或“金玉满堂”多见。德化窑:德化窑青白瓷盒子上有刻“颐草堂先生雕造功夫”9字款的,“功夫”又作“工夫”,是宋代手工业中的习惯用语。

建窑:宋代盛行斗茶,建窑烧制的黑釉茶盏适于斗茶,因此一度为宫廷烧制供斗茶用的黑盏,底足刻“供御”和“进〓”字款。此外,还见有临汝窑瓷器内印阳文“童”或阴文“吴”字,吉州窑瓷器印有“吉”、“记”、“山”等字样的,表明作坊主或工匠的标记。宋代黑釉加金彩瓷器上,还有书写“寿山福海”吉祥语的。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辽瓷的款识,纪年款有“轧二年田”、“轧三艾廿一”等。“轧”和“艾”都是契丹文,分别为汉文的“乾统”和“月”。乾统为辽帝耶律延禧的第一个年号,乾统二年即公元1102年。款识中还见有“孙”、“徐”等汉人姓氏以及“官”字款。文字都是刻划在器物上的。

金代瓷器款识以墨书为多,也有刻划的,款位置大多在器物的底足部。如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年白瓷瓶,底足上刻“时皇统元年(1141年)三月二日造”;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白釉黑花鸟纹虎形瓷枕,枕底墨书“大定二年(1162年)六月六日□家造”;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白釉黑花罐的罐腹墨书“佛光普渡大安二年(1210年)张泰造”。另外,还发现书有“泰和”、“正大”等年款的金加彩器物。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明代永宣瓷器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明代永宣瓷器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有哪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