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南宋龙泉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南宋龙泉窑:中国传统的工艺珍品

南宋龙泉窑:中国传统的工艺珍品

南宋龙泉窑瓷器鉴别 古代龙泉窑瓷器 古代龙泉窑瓷器鉴定

2020-10-27

南宋龙泉窑瓷器鉴别。

龙泉窑是我国历史中第一个发展的名窑,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其烧造的历史,发展至南宋时期迎来了属于它的兴盛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制瓷历史中时间最长的一个磁窑系。

谈起南宋的龙泉窑,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温润如玉的粉青和梅子青釉以及古朴端庄的器物造型,因为这类的瓷器集中展现了龙泉窑在长达一千多年的烧造历史中最高的工艺成就,足以可见其收藏价值。以青瓷而闻名,其瓷器具有着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呈现为淡青色、釉层较薄的特点,虽然在制瓷中有着不可弥补的缺憾,但是其瓷器有着非常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以及收藏价值,其价格是无法估量的。

南宋时期的龙泉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龙泉青瓷也进入了其鼎盛的时期,享誉中外的粉青和梅子青釉瓷色就是在南宋时期烧制出来的,将其青瓷的釉色之美发展到了其鼎峰时期。从其烧造的器型上看,主要是以碗、盘、盆、盏等生活用具为主,而青瓷的烧造占少部分,其烧造时间长、工艺难度较大,在进行雕刻工艺之时会出现许多无法预估的情况,如同“物以稀为贵”的特点,在收藏价值上是非常之高的。

从其烧制的胎体以及色泽上看,以黑胎青瓷的质量尤为上乘,但是数量较少,胎釉较薄釉色较厚,有着紫口铁足的特征,而白胎青瓷的烧制也是非常稀有的,具有着较高的收藏价值。

纵观整个南宋龙泉窑的发展,可分为前期和中晚期两个时期,前期的发展是动乱的时期,对于瓷器的烧造也没有注重,这一时期的瓷器胎质较粗、瓷器的精美程度较低、绘制的图案对于细节的展现较差,所以流传至今的瓷器也较少,收藏价值不高。而中后期的发展,则是对于瓷器品种的类型以及图案、意象的描绘更加的注重,这一时期的收藏价值以及艺术欣赏价值都是非常高的。现今的收藏市场中,南宋龙泉窑瓷器以青瓷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但是真正的龙泉窑瓷器却是非常少的,只有在博物馆以及一些高端的拍卖会上才可能见到,其价值是非常高昂的。

南宋龙泉窑莲瓣碗呈现为敞口状、小圈足,外壁刻画上莲瓣纹,中脊部分呈现为挺拔状态,瓣面呈现为中间部分向坡的两侧下垂,瓷器的里外都施满了梅子青的厚釉,莹润光泽度是非常高的。诸如此类的瓷器有很多,但是像这样胎质以及色泽是非常少的,收藏价值较高。

南宋龙泉窑瓷器精品赏析及拍卖成交价格:

1: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双魔羯耳瓶,尺寸:高19.3厘米,估价:HKD 500,000 ~ 800,000,成交价: HKD 3,304,000 ,成交时间:2019.10.07,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9秋季拍卖会。

此瓶盘口、长颈、折肩、筒形腹、底浅挖为圈足。颈两侧各贴饰半环耳,形象为龙首鱼身,亦称鱼龙或摩羯,模印而成,再与器颈相接;鱼首朝外,冠羽贴器飘动,长颈外伸,前后两片短翅略平举,鱼身柔卷,鱼尾与器颈相接,使鱼耳形成优雅的S形曲度。全器施粉青釉,釉色莹亮无瑕,敦厚凝练,将每一折曲修饰圆润。胎质细腻,盘口棱处釉流缩而呈浅青色,足缘无釉,为黄褐色,露灰色胎。此器形端正大方,简约端庄,釉色匀凈,是南宋时期龙泉窑的代表作品之一。长颈盘口瓶由北宋汝窑首度烧造,南宋官窑的作品中也多所继承,为官方所垂青。龙泉窑位于浙江南部,瓷场分布广泛,产品种类多样,南宋之后,成为供应海内外器用的重要窑场。龙泉窑多在长颈两侧加鱼形耳或凤形耳,此造型不仅在宋、元时期的许多墓葬及窖藏中频繁出现,在海外贸易瓷遗址也经常见及。这件鱼耳青瓷瓶的双鱼耳表面饰有印纹,纹路细致,釉色粉青,莹润光亮,匀净无瑕。

2:宋龙泉青釉笔洗,尺寸:11厘米,估价:HKD 400,000 ~ 600,000,成交价: HKD 3,250,000 ,成交时间:2019.04.02,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3:南宋龙泉窑琮式瓶,尺寸:高26.3厘米,估价:RMB 2,500,000 ~ 3,000,000,成交价: RMB 2,750,000 ,成交时间:2006.06.26,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春季拍卖会。

4: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瓶,尺寸:24厘米,估价:HKD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HKD 2,437,500 ,成交时间:2019.04.02,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5:南宋龙泉青釉盌,尺寸:11.3厘米,估价:HKD 1,800,000 ~ 2,200,000,成交价: HKD 2,375,000 ,成交时间:2018.10.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秋季拍卖会。

此盌器形雅致,釉色润若凝脂,为南宋盛时文人所追求素雅不艳,含蓄实华之典范。自十二世纪末,龙泉釉色由粉青渐趋碧绿,更见其醇厚莹润。本盌施釉,循南宋官窑之迭层罩釉,故釉质温润如玉。此盌釉色青绿丰厚,日人尤其钟爱,曰之为「占青」,此类器物获奉为龙泉瓷匠之杰作。

6:南宋龙泉窑长颈瓶,尺寸:高25.6厘米,估价:HKD 1,500,000 ~ 2,500,000,成交价: HKD 2,320,000 ,成交时间:2015.12.02,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年秋季拍卖会。

此器造型简洁,线条秀丽,充分体现了宋代极简主义的审美情趣。在将线条和装饰精简后,南宋龙泉青瓷充分诠释了青釉在色彩和质感上的表现力。凭借多次施釉的特殊工艺和先进的龙窑所营造的还原烧造气氛,南宋龙泉青釉得以创造出层次丰富,厚如堆脂的粉青釉。这种理想的龙泉青釉在日本被称为「砧青瓷」。「砧青瓷」的名称据信来自于龙泉青瓷纸槌瓶的器形,盖因是种器形形似造纸打浆用的砧杵。另一种说法将「砧青瓷」的命名与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1522-1591﹞关联,指出千利休曾将一件铭为「千声」的业已开裂的龙泉青瓷花瓶嵌以铜钉修补,由于砧杵的捣练声与陶瓷器开裂声相通,因此将同类的青瓷命名为「砧青瓷」。

7:南宋龙泉窑双鱼纹折沿盘,尺寸:直径21.3厘米,估价:HKD 900,000 ~ 1,200,000,成交价: HKD 2,260,000 ,成交时间:2015.12.02,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年秋季拍卖会。TAoCi52.Com

本盘釉质润泽,发色青翠,温润如玉,是龙泉青瓷中难得的佳品。盘底的模印双鱼在青釉的映衬下宛如两条游鱼追逐于碧波之间,栩栩如生。双鱼纹饰亦有「年年有余」及「鱼水和谐」等诸多吉祥寓意,象征家庭富足、夫妻和美。双鱼纹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在一些东汉的青铜洗中即可见到双鱼纹的例子。这一装饰主题最早被越窑引入瓷器当中,相关例子可见大维德爵士旧藏的一件西晋越窑青釉双鱼洗,著录于1998年大阪出版《Masterpieces of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Percival David Collection》,30页,图录编号1。在这些早期的例子中,双鱼往往呈左右对称排布,缺乏生气。至南宋龙泉窑,双鱼的排布被改成首尾相接,凭添了不少动感。

8:南宋龙泉窑粉青釉琮式瓶,尺寸:高26.8厘米;长10.3厘米,估价:RMB 1,500,000 ~ 1,800,000,成交价: RMB 2,185,000 ,成交时间:2019.12.15,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秋季十五周年拍卖会。

瓶圆唇,斜直口,短颈。瓶体为长方形,四壁模印四组相同的凸条纹,每组均由八节长短线条相间的条纹组成。圈足规整。白胎,除圈足底部以外通体内外施粉青釉,釉面均匀,釉色粉嫩。条纹凸起处釉色稍淡,足部积釉最厚,釉色莹润。整体造型、工艺、釉色与日本山口立萩美术馆展出的一件龙泉琮式瓶如出一辙。这件龙泉窑琮式瓶把玉琮的端庄古朴的造型与龙泉瓷温润含蓄的釉色完美结合,表现出冰清玉洁、典雅高贵的气质,浓淡相宜,古韵迭起。琮瓶被称为瓶中之王。自良渚文化以玉琮为代表开创玉器文明,经宋代官窑的礼器琮瓶,到雍正、乾隆清朝历代皇帝都以琮瓶作礼器。从玉琮到瓷器的琮式瓶的使用者都为帝王尊者,平素百姓少用,现其规格之高,真正代表着帝王思想的延续。

9:南宋龙泉窑三足小琴炉,尺寸:高4.6厘米;直径9厘米,估价:RMB 1,000,000 ~ 1,500,000,成交价: RMB 1,322,500 ,成交时间:2019.07.06,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琴炉是专门为抚琴弹筝用的小型香炉,文房用具中不能缺少的重要对象。中国社会自古重视音乐,孔夫子制六艺其中就有“乐”。古代宴乐场上、文人学士的书斋中,都离不开琴、瑟、筝、箫。为了营造高雅清香的环境,同时也为了便于计时,在弹、吹乐器时都要燃香助兴,于是专门为抚琴弹筝用的小型香炉也就应运而生,并且起了一个极雅的名字“琴炉”。琴炉燃香一次一支,故炉体要小巧玲珑,置于琴桌前更显雅致。此炉,焚香用具,也可作陈设之用,器形小巧,亦可掌中把玩。敛口,扁圆形筒腹,三柱足,胎质细白缜密,炉器通体施粉青釉,釉水均匀亮丽,釉色粉嫩。炉造型饱满端正,釉色莹润光鲜。三足设计精心巧妙,为炉中佳品。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珍稀的南宋龙泉窑瓷塑


说起南宋龙泉窑的产品,首先使人想到的是湿润如玉的粉青和梅子青釉,以及古雅端庄的器物造型。因为它们集中体现了龙泉窑烧造历史上制瓷工艺的最高成就。1960年出土于龙泉大窑窑址南宋堆积层的一组人物塑像,却从另一侧面反映南宋时期龙泉窑精湛的瓷塑技艺。

这组人物塑像,是家喻户晓的八仙故事中何仙姑、韩湘子和钟离权像。

何仙姑像通高17.5厘米,端坐于山石之上,发梳两垂髻,右衽长袍,斜襟、衣领腰际结有飘带,右手托膝,左手执荷枝放至右肩,服饰、荷枝施青釉,开片,余皆露胎。

韩湘子像通高18.4厘米,端坐于山石之上,头戴方巾,身着博袖宽袍,腰际系有束带。头饰、服饰施青釉,其余露胎。

钟离权像通高18.8厘米,端坐于山石之上,头顶两侧各扎一髻,肩披蓑衣,袒胸露腹,裹腿,脚踏草履。服饰施青釉,其余露胎。

八仙的传说,最早起于晚唐,多见于唐宋以降文人的记载,直至明代吴元泰小说《东游记》的集成之作,流传久远,众说纷纭,有一个逐渐演绎的过程。这三尊八仙人物塑像,应该是取材于当时社会流行的形象。在人物塑造上,注重内在气质的刻划。仪态端秀的何仙姑像,神情安祥娴雅;相传韩湘子由白鹤修炼成人,故其像面容俊朗,神态飘逸犹如野鹤闲云;钟离权,又名汉钟离,相传系上仙守牛童子转世,他的塑像最为奇特,留有络腮胡须的面容,却梳有“鹁角儿”的发式,这是我国古代最常见的一种儿童发型,式样活泼,活脱脱一个老顽童的扮相。汉钟离的表情,既含有天真,又透露出狡黠的微笑,十分传神。三位仙人的着装,线条简洁,褶纹圆转流畅,系结在服饰上的飘带,更显现出动感。人物塑像以山石为基座,在整个造型中起到了均衡和稳定的作用。作者刻意雕塑出山石那玲珑剔透的质感,瘦骨嶙峋、云气萦绕的山石,使得端踞其上的人物更显得仙风道骨、超凡脱俗,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效果。

这些形神兼备的人物塑像,代表了当时制瓷工艺技术的高超水平。作者使用了露胎装饰技法,即在人物的脸、手和山石等部位,采用不施釉的方法。由于南宋龙泉窑特有的胎釉成分,不施釉的部分在烧成后期受到二次氧化,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火石红色;施釉部分的青釉,则色泽淡雅柔和,两者对比鲜明,相映成趣。人物塑像露胎的部分更接近自然色,达到了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南宋龙泉窑瓷器怎么鉴定?


南宋龙泉窑瓷器怎么鉴定?南宋龙泉青瓷,其造型淳朴、器底厚重,圈足宽而矮,纹饰以刻划花为主,印花、贴花少见。纹饰多见云纹、水波纹、游鱼,还印有"金玉满堂"、"河滨遗范"等铭文。印花游鱼有单鱼和双鱼,单鱼时代稍早,双鱼为中期,两鱼同一方向者,一般要早于相向者。南宋晚期的莲瓣纹较前期肥硕,瓣脊明显清晰。

鉴定早期龙泉瓷,必须注意:

1.坯料仍用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壁普遍比北宋中晚期厚重,加上坯料淘洗后没有认真捣练,胎质不够致密,有较多的气孔。胎色呈灰或浅灰色。

2.釉仍为石灰釉,薄而透明,有玻璃质感。

3.纹饰与北宋明显不同,以刻花为主,划花、蓖花少见。碗类出现葵口,有图章式的文字,如"河滨遗范"、"金玉满堂"等。

鉴定中期龙泉瓷,必须注意:

1.改进了胎土配方,在瓷石中掺入适量紫金土,使氧化铝和氧化铁的含量增加,提高了抗弯度,高温下不易变形,使胎坯变薄,克服了"笨重粗厚"的缺点,使器物造型轻盈秀美。

2.改进了釉料的配方,由原来的石灰釉变成石灰碱釉,使釉色出现粉青、梅子青、豆青、米黄、蜜蜡、鹅皮黄、乌金等色,其中黑胎青瓷呈色较深,墨绿色是黑胎青瓷特有的颜色。

3.器型丰富多彩,除日用器皿外,有罐、盒、灯盏、渣斗、熏炉等。文具有笔筒、笔洗、水盂、笔架等,及多种仿古铜器、古玉器的瓶。这时期的新产品有堆塑龙瓶、虎瓶、琮式瓶、荷叶盖罐、葫芦瓶、五管瓶等。

4.由于改进了胎、釉的配方及烧造技术的提高,烧造出与南宋官窑相类似的黑胎厚釉瓷器及白胎厚釉瓷器。黑胎厚釉瓷器釉色深沉,开片,釉色透明,表面有浮光。白胎厚釉瓷器釉色淡雅,呈粉青、梅子青、豆青等色。

5.此时的瓷器通体施釉,光色无纹,以釉色与造型取胜。

6.器物修胎讲究,圈足修得很薄,在底足刮去细细一线的釉,烧成后出现朱红色一圈细线,俗称"朱砂底",使青瓷显得特有韵味。

7.龙虎瓶代替北宋的多管瓶和盘口壶。

8.梅瓶(宋代称作"径瓶",是一种贮酒器),北宋时期肩腹比较丰满,器型较大,外壁刻缠枝花、莲瓣。到南宋,梅瓶高度减低,下腹瘦削,有的梅瓶有盅型盖倒扣瓶上(可作酒杯用)。

9.鬲式炉系仿商周铜鬲式样,其肩与腹部的凸楞称"出筋",是美化瓷器的一种装饰。

10.一种用模子成形的水注、小罐、瓜型壶,腹部有模印的菊瓣、莲瓣、云纹、龙纹等纹饰的,多数为龙泉溪口窑所生产。

南宋龙泉窑有哪些特点?


南宋龙泉窑有哪些特点?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瓷窑之一。从出土的标本来看,它创始于五代,继承越窑传统,烧造青瓷,至南宋而鼎盛,于明代开始走下坡,最终结束于清代康熙年间,有700多年的烧瓷史。它的产品自元代开始,除供应全国各地外,还大量行销海外,在今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国的古港口及遗址都有龙泉窑瓷器出土,影响十分深远。

南宋龙泉窑特点

龙泉窑以烧造青瓷闻名于世,器物除烧造盆、碟、盘、碗、壶、渣、斗等日用器外,还烧制各种文具及仿古的瓶、鬲、觚、鼎、炉等,还有仿玉器的琮。器物造型至南宋时形成自己的风格:淳朴,器底厚重,圈足宽阔而矮,具有稳重感。南宋中晚期,成功创烧出粉青和梅子青两种纯净的青釉,代表了中国青瓷工艺的最高成就,并被誉为“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顶峰”。其中,粉青釉釉层厚而透明,釉面光泽,外观柔和淡雅,有如青玉;梅子青的釉层比粉青釉更厚,略带透明,釉面光泽,色调可与翡翠媲美。特别是梅子青品种,仅在南宋一朝烧造,存世极少,又多为仿古铜器和玉器造型的古雅之品,弥足珍贵。

鉴定技巧

龙泉窑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但有的釉层厚者,往往不再加装饰。元代,装饰彩用划、刻、印、贴、镂、堆等多种方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纹粗略,线条奔放,并出现了褐色点彩、露胎装饰。纹饰以云龙、飞凤、双鱼、八仙、八卦、梅菊、马上封侯等多见。

在国内,景德镇仿烧龙泉窑产品延续的时间最长,从元代开始到清代,凭借着雄厚的烧瓷技艺,仿烧器物品种丰富。其最大的特点不是对龙泉窑产品机械地模仿,而是在注重釉色的基础上,对器物的品种和造型加以创新。清光绪、宣统年间,孙坑范祖绐、祖裘兄弟制仿古青瓷名噪一时,至民国初期,县城廖献忠(清秀才)仿古制品几可乱真。

市场分析

其实,优质的龙泉窑青瓷精品存世量并不很大,从古至今,历来受到收藏家的青睐。从整体来看,龙泉窑青瓷在国内市场基本上还比较冷清。2009年12月,中国嘉德(微博)拍卖会上,一件元代龙泉窑模印龙纹盘拍出24.64万元;2010年4月,在香港苏富比(微博)拍场,一件明永乐宣德龙泉窑青瓷缠枝花卉纹碗以43.18万港元成交;2011年6月,在香港佳士得拍场,一件元末明初龙泉窑青釉盖罐成交价37.5万港元。近些年的拍卖情况一直如此,拍品的成交价都不高,超过百万的寥寥无几,成交不是十分活跃。但可以肯定的是,龙泉窑青瓷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升值空间,其价值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

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中,初步认定龙泉窑确实存在明初官窑遗址,从而颠覆了“龙泉无官窑”之说,龙泉青瓷历史被全新改写。作为投资者来说,应该注重处于价值洼地的龙泉窑,其官窑身份的确定,将会使明龙泉窑官窑器价格飞速上涨,由官窑器推动对整个龙泉窑青瓷的认识,会带动整个价位的提升。

怎么鉴定南宋龙泉窑瓷?


怎么鉴定南宋龙泉窑瓷?鉴定南宋早期的龙泉瓷,必须注意:

1.坯料仍用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壁普遍比北宋中晚期厚重,加上坯料淘洗后没有认真捣练,胎质不够致密,有较多的气孔。胎色呈灰或浅灰色。

2.釉仍为石灰釉,薄而透明,有玻璃质感。

3.纹饰与北宋明显不同,以刻花为主,划花、蓖花少见。碗类出现葵口,有图章式的文字,如"河滨遗范"、"金玉满堂"等。

鉴定南宋中晚期的龙泉瓷,必须注意:

1.改进了胎土配方,在瓷石中掺入适量紫金土,使氧化铝和氧化铁的含量增加,提高了抗弯度,高温下不易变形,使胎坯变薄,克服了"笨重粗厚"的缺点,使器物造型轻盈秀美。

2.改进了釉料的配方,由原来的石灰釉变成石灰碱釉,使釉色出现粉青、梅子青、豆青、米黄、蜜蜡、鹅皮黄、乌金等色,其中黑胎青瓷呈色较深,墨绿色是黑胎青瓷特有的颜色。

3.器型丰富多彩,除日用器皿外,有罐、盒、灯盏、渣斗、熏炉等。文具有笔筒、笔洗、水盂、笔架等,及多种仿古铜器、古玉器的瓶。这时期的新产品有堆塑龙瓶、虎瓶、琮式瓶、荷叶盖罐、葫芦瓶、五管瓶等。

4.由于改进了胎、釉的配方及烧造技术的提高,烧造出与南宋官窑相类似的黑胎厚釉瓷器及白胎厚釉瓷器。黑胎厚釉瓷器釉色深沉,开片,釉色透明,表面有浮光。白胎厚釉瓷器釉色淡雅,呈粉青、梅子青、豆青等色。

5.此时的瓷器通体施釉,光色无纹,以釉色与造型取胜。

6.器物修胎讲究,圈足修得很薄,在底足刮去细细一线的釉,烧成后出现朱红色一圈细线,俗称"朱砂底",使青瓷显得特有韵味。

7.龙虎瓶代替北宋的多管瓶和盘口壶。

8.梅瓶(宋代称作"径瓶",是一种贮酒器),北宋时期肩腹比较丰满,器型较大,外壁刻缠枝花、莲瓣。到南宋,梅瓶高度减低,下腹瘦削,有的梅瓶有盅型盖倒扣瓶上(可作酒杯用)。

9.鬲式炉系仿商周铜鬲式样,其肩与腹部的凸楞称"出筋",是美化瓷器的一种装饰。

10.一种用模子成形的水注、小罐、瓜型壶,腹部有模印的菊瓣、莲瓣、云纹、龙纹等纹饰的,多数为龙泉溪口窑所生产。

总之,南宋龙泉青瓷,其造型淳朴、器底厚重,圈足宽而矮,纹饰以刻划花为主,印花、贴花少见。纹饰多见云纹、水波纹、游鱼,还印有"金玉满堂"、"河滨遗范"等铭文。印花游鱼有单鱼和双鱼,单鱼时代稍早,双鱼为中期,两鱼同一方向者,一般要早于相向者。南宋晚期的莲瓣纹较前期肥硕,瓣脊明显清晰。

南宋龙泉窑黑胎青瓷及之我见


龙泉窑青瓷以其青翠如玉的釉色闻名于世,目前还未见到宋代以前记载龙泉青瓷的文献。南宋庄季裕的《鸡肋篇》记载:“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王所供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似乎告诉我们龙泉青瓷早在五代就已被宫廷所青睐。上世纪90年代杭州南宋皇宫遗址大量出土南宋龙泉窑青瓷残片无可置疑地确定了龙泉窑的地位,元大都、南京、北京等皇家遗址都大量出土宋、元、明龙泉青瓷残器,足以说明龙泉窑贡瓷从五代到明早期从未间断,以满足于当时最高统治皇朝的需求。

对于南宋时期在龙泉是否设置过官窑,在古陶瓷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曾有观点认为“南宋龙泉溪口窑黑胎青瓷与南宋杭州郊坛下官窑无论是造型和釉色难分伯仲,最大的区别是郊坛下官窑多数有支钉垫烧,而龙泉溪口窑是没有支钉烧制的”。我不知道这位学者对龙泉窑了解有多少,至少他没有见到过宋龙泉支钉烧,其实南宋龙泉溪口和大窑都曾采用支钉垫烧法,而且不但有黑胎支钉烧,也有白胎支钉垫烧。

笔者收集了一些出自于龙泉窑址和杭州工地的南宋龙泉黑胎青瓷和支钉烧标本,这类龙泉黑胎青瓷做工之精致比之郊坛下官窑毫不逊色,有的精美度比宋官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其胎釉特征为薄胎厚釉,紫口铁足,还有土黄与砖红足是窑温欠烧或过烧形成的,釉色有翠青、粉青、天青、米黄、灰青,多数开冰裂纹、鱼子纹,与文献上记载的哥窑百圾碎相似。

支钉烧法早在唐代四川邛窑就已出现,五代耀州窑也有支钉烧法,北宋汝窑更是把支钉烧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其细如芝麻,精致无比,南宋官窑继承了北宋官窑和汝窑的支钉烧法,而龙泉窑的支钉烧法显然是受宋皇室南迁的影响,在南宋前期的龙泉大窑就发现过白胎支钉烧的碗底,此碗底足外撇,六枚支钉垫烧,从削足技法看明显有北宋遗风。从制瓷技术工艺角度上看,支钉烧法是不利于成型的,应该说垫饼支烧更能提高制作成型技术。为什么当时龙泉窑工弃易用难呢?这些支钉烧制的龙泉仅仅是为了仿制官窑或汝窑吗?显然不是,况且龙泉支钉烧法不会晚于南宋官窑。我国一些著名陶瓷学者通过现代科学数据分析龙泉黑胎青瓷与传世哥窑的化学成分相差悬殊,由此推断龙泉哥弟窑之说纯属传说。龙泉这批精美绝伦的黑胎青瓷被否定哥窑后又有仿官窑新说,目前大多数古陶瓷学者都普遍认为龙泉黑胎青瓷是仿南宋郊坛下官窑。可是问题又来了,目前尚无人把龙泉黑胎青瓷和郊坛下官窑用现代科学手段分析其正确年代,如果龙泉黑胎青瓷早于郊坛下官窑,那么仿郊坛官之说的可靠性也不复存在,如果是同处一个年代你又凭什么说是龙泉窑仿烧郊坛下官窑呢?

况且龙泉窑址从五代北宋至元明的堆积层从未断过,而郊坛下官窑只不过是宋皇室南迁后才建造的,如果龙泉青瓷排除仿官可能性,那么它是哥窑吗?根据杭州老虎洞窑址考察结果和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科学测定,老虎洞窑址元代地层中出土的青瓷与传世哥窑的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相同。这结果印证了元人孔齐《静斋至正直记》载“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辩”’,恰巧说明了元代老虎洞窑是仿官之作,也可以推测文献上记载的宋哥窑就是龙泉黑胎类青瓷,而老虎洞元代仿官之作因历史上的战乱和古人的错误认识渐渐演绎成哥窑。其实李辉炳先生早年就提出,考古学者在龙泉窑址发掘的黑胎青瓷的特征与文献记载的哥窑是一致的。本来哥窑的面目已水落石出,可就是因为所谓的传世哥窑为老虎洞元代仿官的历史错误定位给哥窑蒙上一层面纱,使哥窑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反而真正历史上宋代龙泉烧造的哥窑一直被世界各地博物馆定为宋官窑,清官旧藏定为南宋官窑的至少有部分是典型的龙泉烧造,于是乎北宋官窑、郊坛下官窑、哥窑、修内司官窑、龙泉黑胎青瓷,完全混淆在一起难辨是非。

有学者提出,最早谈及哥窑的是明宣德三年的《宣德鼎彝谱》,后来嘉靖时郎瑛所著的《七修类稿续编》载:“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唯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多断文,号曰百圾碎。”清光绪《龙泉县志》及《燕闲清赏》、《博物要览》等文献都提到哥窑,但是没有发现宋元文献提及哥窑,于是便否定哥窑是宋代的,这种理由显然是不充分的。虽然到目前为止宋元文献尚未发现有关哥窑记载,但并不等于宋代没有哥窑。我想明代《龙泉县志》记载哥弟窑之说绝非是空穴来风,因古人编撰的县志往往最忠于前人之作,宋元明清相互继承,只可惜至今尚未发现宋元《龙泉县志》,也使历史上的宋哥窑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陈万里先生是我国陶瓷考古界走出书斋、走向田野、并把窑址实地考察与现代科学和书本知识相结合研究的开创者,他曾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当时交通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不远千里跋山涉水、不辞劳苦共八次去实地考察龙泉古窑址,这种对龙泉古瓷钻研精神实在令人敬佩。他在1941年9月19日的日记上这样写到“此次来龙,曾听某估(估当时是指古董商人)说龙泉古窑址出来黑胎物品,到了上海,专销几位研究古瓷的外国人,就说是杭州乌龟山出来的东西,并且说得煞有介事的,哪一处地方出土,出土的情形是怎样,当然还要编造一串假事实,于是一件龙泉黑胎物就可以冒牌出卖它一个高价。事情既然是这样,所以龙泉的黑胎,虽说是有了这样的幸运,其实可惜了龙泉的真价值,而竟戴上了毫不相干的乌龟山官窑的高帽子。”

看到这里,我深感惆怅,因为陈列各国博物馆的很多龙泉黑胎青瓷至今还戴着杭州官窑的帽子,在学术界龙泉黑胎又戴上“仿官”之名称,大窑烧造的一批精细南宋龙泉又出现“杭窑”之说,现在龙泉哥窑之说又变得虚无缥缈,究竟龙泉黑胎瓷器的真正面目和地位在哪里?相信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以及考古界的努力,历史总会澄清龙泉窑黑胎青瓷的真实面目!

龙泉窑与龙泉窑系诸窑


龙泉窑属南方青瓷系统。早在公元三、四世纪时,今浙江东部宁绍地区以绍光、上虞为中心,已经形成了一个早期越窑青瓷体系,五代、北宋初期又以余姚为中心,再度形成一个以烧制所谓秘色瓷的越窑体系。除越窑而外同时烧制青瓷的还有婺窑与瓯窑。北宽阔时节的龙泉窑受三窑的影响,烧制与三窑相似特征的瓷器。南宋以后,龙泉窑为应会南宋宫廷、官家的需索,也生产一种以施粘稠的石灰碱釉为特征的似官或仿官瓷器,在南宋中期以后终于形成了有龙泉自身特点与风格的梅子青、粉青釉龙泉青瓷。

在南宋晚期,龙泉青瓷有很大的发展,除在今龙泉月月县境内有众多的烧瓷窑场,并旁及邻境的庆元、遂昌、云和等县,终于形成一个新的青瓷窑系,江西吉安的永和窑和福建泉州碗窑乡窑也烧龙泉风格的青瓷。这种趋势入元以后持续不衰,在今浙江南部的瓯江两岸就已发现一百五十处元代窑址,烧制龙泉窑风格青瓷窑场范围更为扩大,今福建省境内各窑也盛烧龙泉青瓷。

龙泉青窑系的迅速发展,除了龙泉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还因为入金以后,北方瓷业衰落,南宋立国水乡、海隅,水上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南宋政府又以发展海外贸易为国策,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为防金银外流,“命有司止以绢布、锦绮、瓷器之属博易”(《宋史·食货志》)。更刺激了瓷器的出口,龙泉青瓷在东亚及东非、阿拉伯诸国都是受欢迎的商品,这情况到了元代仍有盛无衰。在国内,龙泉青瓷也和景德镇的青白瓷一样,它的商品市场也扩及到宋占领区的北缘。近年发现陕南与四川的青白瓷与龙泉青瓷的窖藏就是很好的证据。

宋人世窑诸窑系中,龙泉青瓷的兴起是最晚的,但由于有海外市场的支持,终于迅速发展成一个窑场众多的庞大瓷窑系。

1·龙泉窑

龙泉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龙泉县境不仅有蕴藏丰富的制瓷原料,而且山区丘陵都盛产松柴可作烧瓷的燃料。窑址炉多溪流山坡建筑,制瓷原料的加工依赖水碓利用。成品输出也便于利用水运。据浙江省文管会的调查,在龙泉境内发现的青瓷窑址有大窑、金村、溪口、梧桐口、小白岸、道泰、山头窑、松溪、安福口、安仁口、笔架山、项户、安福、碗圈山、马坳、大方、岑脚、周墙、大棋、下村、黄金坑、武溪等二十三处,其中以大窑和金村两地窑址最多,质量也最精,南宋时期大窑附近的窑址由北宋时期二十三处发展到四十八处,窑场数量成倍的增长。

从窑址遗存的早期标本可以看出,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是龙泉窑的极盛期,元代在烧大件器物的技术上有突破,明中期以后逐渐走向衰落。工匠有的迁往江西等地,另行建窑,仍烧龙泉釉瓷器。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带康熙五十一年铭文的龙泉窑标本,这可以做为龙泉窑的下限资料,此后看不到清代龙泉窑的产品,传世器所见,都是景德镇的仿烧品,文献里也有景德镇仿烧龙泉釉釉为配方的记录。

龙泉窑烧瓷有七、八百年的悠久历史。早期产品以习见的日用品如盘、碗、壶等为主,盆、钵、罐也少量烧制,造型制做工整,底部修理平滑,器物比较普遍地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波浪、云纹、蕉叶、团花和婴戏等纹饰;在大窑、金村、王湖、安福等窑址中这类标本都很丰富。早期产品在器形、装饰与釉色各方面与越窑、温州窑、婺窑有相似的特征。龙泉窑在南宋中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器物造型淳朴,器底厚重,圈足宽阔而矮。具有稳重感。早期的器物仍继续生产,并出现了炉、瓶、盆、渣斗、塑像等器物,器皿造型很多,每种器物有多种式样,炉有鼎炉、葱管足炉、八卦炉、四足炉、奁式炉等等,瓶有胆式瓶、鹅颈瓶、龙纹瓶、虎纹瓶、带盖瓶等等;釉晶透明如镜,装饰以刻花为主,篦纹逐渐减少,碗口多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多凸起五条直线,碗内刻云纹的较多,有的碗分为五等分划线,内划“S”形纹饰,划饰简练快速;碗心印阴文“河滨遗范”或“金玉满堂”,四字也比较多。一种浅式平底小碟,碟时心刻一条鱼尾变卷的游鱼。这类浅碟里心还有刻荷花纹的,无论造型与纹饰均与陕西耀州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耀州窑这类刻花碟出于北宋中期层,北宋未期浮雕莲瓣纹开始流行,在盘、碗的外部以及瓶上饰以浮雕莲瓣纹的较多,龙泉窑不少窑址里也遗留有大量的标本。

龙泉窑瓷器,其造型、花纹虽可与其他瓷窑标本比较,参考断代,但若考虑到龙泉窑兴起较晚,在其未能进入远地广大市场与其他先进瓷窑争胜之前,同样的造型、花纹其实际生产时间可能要比其他瓷窑为晚,至于宫廷、官府烧造成的“官样”瓷器,流行于民间与民窑大量烧造的时间,可能还要更晚一些。

龙泉窑的兴盛期可能开始于南宋中期,至于通常作为龙泉青瓷的代表作品,成为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的粉青釉、梅子青釉器和烧制成功,则可能始于南宋晚期。窑址遗存的大量瓷片,接其胎色可分为自胎和黑胎两类,而以自胎为主,约占总数十分之九以上。黑胎青瓷可能即是仿南宋官窑的产品,息胎青瓷则是代表龙泉窑系特点的龙泉青瓷。这一时期器物造型更加多种多样,有各类盆、碟、盘、碗、盏、壶、渣斗等到日用品,也有文房用文具水盂、水注、笔筒、笔架、棋子、还有鸟盏与佛前供器的各式香炉以及八仙塑像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出现了不少模仿古代铜器和玉器造型的器物,仿铜器的有鬲、觚、觶、投壶等器,仿玉器的有踪。表明龙泉青瓷工艺上的成就已受到社会各阶层的爱重。

龙泉青瓷是青瓷工艺的历史高峰。我国烧造青瓷的历史十分久远,浙江地区烧造青瓷的历史遗迹可以追溯到战国、春秋,从原始青瓷到龙泉青瓷经历了将近两千年的岁月,传统之悠久罕有伦比,历代烧制青瓷的匠师也都十分重视发挥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晋人形容瓯窑青瓷为“缥瓷”,唐人称越窑釉质“如玉似冰”,釉色为“千峰翠色”、“秘色”。但是成为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楠峰的则宋代窑工创造的龙泉青瓷,它是巧的人工制造的青玉,宋代龙泉青瓷每一个碎片,至今仍令我们为它的美感所倾倒。

龙泉青瓷的烧造工艺

为了对龙泉青瓷的烧造工艺进行科学的总结,1959年,中央轻工业部和浙江省轻工业厅邀请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央轻工业部硅酸盐研究所、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美术学院以及龙泉瓷厂等单位对历代龙泉青瓷的原料、烧制工艺、呈色机理、造型装饰作了专题研究,他们收集了五代至明各历史时期中较有代表性的青瓷标本,作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研究。他们研究了龙泉地区的原料,胎釉的化学组成,釉层厚度,烧成温度,气氛性质以及显微结构等等因素对釉色的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可大致归纳如下:

1.龙泉地区瓷土原料,有一部公属于瓷石类,它们含有大量石英和一定理的高岭石,绢云母等矿物,另有一部分则属于原生硬质粘土类,其中亦含有大量石英。而高岭石的含量则较前一类为多。用这些瓷土烧制成的瓷胎,其主要矿物组成是石英、绢云母和高岭石等等。因此,龙泉青瓷属于石英—高岭—云母质瓷器,与江西景德镇瓷器是同一种类型的。该地区的紫金土系由石英、长石、含铁云母以及其他含铁矿物所组成。紫金土的含量一般为3—5%,高者可达成15%左右。主要用于配制釉色或胎色较深的制品,如梅子青釉、豆青釉以及黑胎青瓷等。石灰(石灰石)是釉的主要助熔剂,根据文献记载以及向老工人调查得来的传统工艺材料、传统釉料是以石灰与砻糖制甩“乌釉”掺入釉内,制成的石灰碱釉。

2.古代龙泉青釉大体上可分成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面三刀大类。前者见于五代和北宋,后者内陆于南宋和元、明。

3.石灰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比较小,即在高温下易于流釉,因此这类釉一般都显得比较薄。就显微结构而言,这类釉主要由玻璃相所组成,而气泡和未熔石英颗粒则很少。因此釉层显得相当透明,釉面光泽亦比较强,石灰碱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比较大,即在高温下不元气流釉。这样,釉层就可以施得厚一些,使器物的外观显得比较饱满。南宋的陶瓷工匠们还通过控制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氛,使这类釉的外观获得一种柔和淡雅,有如青玉一样的艺术效果,这就是著名的龙泉窑粉青釉。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粉青釉的釉层中还含有大量小气泡和未熔石英颗粒,它们使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强烈散射,从而使其在外观上获得一种和普通玻璃釉完全不一样的别有风格的艺术效果。南宋时期发明的石灰碱釉对青瓷说来是一个很有创造性的巨大进步。

4.南宋时期,龙泉窑还生产一种其色调可以与翡翠篦美的梅子青釉。通过试验得知,梅子青釉的烧成温度比粉青釉要高,故釉的玻化程度也比粉青釉高。梅子青釉的釉层略带透明,釉面光泽亦较强。从工艺观点而言,梅子青釉的形成原因除了烧成温度较高以外,还需较强的还原气氛和比粉青釉更厚的釉层。

5.上述粉青和梅子青釉,其所配的胎基本上都是白胎。从近年来大量发掘出来的实物资料看来,龙泉窑除了生产这种白胎青瓷外,还生产一种黑胎青瓷。从出土器物的数量看来,白胎青瓷的产量占主要地位。在发掘时还发现,黑胎青瓷和白胎青瓷混杂地堆积在一个层次里,没有单独的层位,这表达式明这二种类型的瓷器是在同一窑中兼烧的。黑胎青瓷的胎色跟烧成温度有关。烧成温度较高,胎呈深灰,烧成温度较底,胎的颜色也相应变淡。釉的色调和光泽也和烧成温度与气氛密切有关。温度较高的釉呈棕黑色玻璃状,温度较低,釉色也变浅,光泽亦减弱,呈半木光或木光。这种黑胎青瓷,无论在造型、釉色、纹片以及底足的切削形式等方面都和南宋官窑相似,从外观上看,这二类瓷很难分辨。

6.胎的色讯对釉色有一定的衬托作用。古代龙泉青瓷一般都要在胎的配方中掺加一定量的紫金土,其目的就在于降低胎的白度,使胎色在白中略带些灰的成分,甚至成为灰黑色,这样便可使釉色深沉,而不致过于显露。不同类型的釉色所要求匹配的胎色也不一样。如粉青釉要求胎白中带灰,梅子青釉要求胎的白度高一些,或白中略带灰,而黑胎青瓷则要示灰到灰黑色胎。

7.南宋和元、明时代胎釉配方中钾、钠含量很高,无法用现在见到的当地原料配成,这个问题可能由于古代所用瓷石的风化程度较浅,因而含钾较高之故,古代采用“木叶”来烧炼釉灰,也会在釉中引入一部分钾。所谓“木叶”,可能是一种钾含量较高的植物枝叶。

8.古代龙泉青瓷的烧成温度大约在1180—1230℃之间,梅子青则在1250—1280℃之间。胎质都不太致密,介于生烧与微生烧之间。利用还原比值这个概念可以看出古代青瓷在烧成时气氛的平均性质。上品的粉青釉的还原比值约为2——3,即要求强弱适中的还原焰,梅子青釉的还原比值约在10以上,即要求强还原焰,黑胎青瓷的还原比值约0.4左右,即要求弱还原焰。

南宋龙泉窑青釉菊瓣纹碗


专家点评:南宋龙泉窑瓷器具有代表性的梅子青与粉青釉是在石灰釉内掺入“乌釉”制成的石灰碱釉。这种粉青釉的釉层内含有大量小气泡与未熔石英颗粒,能对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强烈散射,使釉的外观产生晶莹温润的视觉效果。莲瓣纹碗是南宋时期龙泉窑最为常见的产品。此碗通高7.5厘米,口径15.6厘米,底径4.8厘米,为瓷质,敞口、弧腹、小圈足,足根露胎,修削规整,呈淡土黄色。外壁刻画莲瓣纹,瓣中起脊。通体施梅子青釉,釉质肥厚莹润,内外满布“官式”开片,纵横交错,颇有“金丝铁线”的艺术效果。为石灰碱釉,釉光清澈明亮,内外口沿下有积釉,釉面温润柔滑,似婴儿肌肤,碗内为青釉素面,碗外壁为阴阳刻菊瓣纹,圈足旋削整齐细致,露胎为乳白色,是典型的南宋龙泉窑石灰碱青釉碗。此碗整体造型端庄、规整,开片自然,由于此器物烧成后就入土,故土浸较重,然不失“庐山真面目”之华美,虽南宋龙泉窑青釉器物存世较多,但此类釉色均匀,品相完整,似青玉一样的器皿也不多见,其光洁程度可以与四川遂宁上世纪90年代初期出土龙泉窑青釉荷叶纹盖罐相媲美,极具观赏收藏价值。

藏品来历:藏家王睿是陕西阎良人,早年大学毕业后在一家金融机构工作。后南下创业,在此期间他深深爱上了收藏,把自己大部分闲暇时间、精力、资金都用在他喜欢的收藏上。谈起这件南宋龙泉窑青釉菊瓣纹碗的收藏来历,王睿笑着说,这只是他众多宝贝中较为喜欢的一个,那还得从10年前在浙江温州一位朋友那里订货时说起。

王睿说,他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阴雨天。订完货,搬东西时无意中发现主人家里收藏了不少盆盆罐罐,他与主人一见如故,聊起收藏。主人把他收藏的几件心爱的宝贝拿出来一一让他上手欣赏、品鉴。当主人拿出一件瓷碗时,他一眼就认出是宋代龙泉窑的老器物,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但他懂得君子不夺他人所爱的道理,但喜爱之情全写在脸上。临走时他忍不住问主人这件碗转让不?若转让,他愿意多订两倍老先生的水产生货。主人犹豫了一下还是很爽快地答应了,以当初收来的价钱转让给他。王睿说,数年后经有关专家鉴定,此为南宋龙泉窑青釉菊瓣纹碗中的精品,极为珍贵。

宋元龙泉窑与龙泉窑系瓷器


龙泉窑,是继唐,五代越窑之后发展起来的瓷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在南宋时期得到大发展,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其烧制的粉青梅子青瓷器,宛如碧玉,极为名贵。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一带,主要集中在大窑、金村,溪口周围,目前已发现数百处龙泉窑的民窑遗址。

南宋龙泉溪口官窑鱼龙耳瓶

至南宋晚期,除龙泉当地外,浙江庆元、运和等县以及江西吉安、福建泉州等地都烧造龙泉风格的青瓷,形成龙泉窑系。

南宋时期龙泉窑烧造有黑胎厚釉青瓷与白胎厚釉青瓷,往往同窑合烧。大窑金村等地窑口以白胎青瓷为主,溪口则主要烧制黑胎青瓷。南宋中期之后,受官窑影响,工艺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胎薄釉厚、釉质如玉,釉色有粉青、梅子青、豆青、黄绿色釉、灰绿釉、菜绿色釉等。

黑胎厚釉瓷器与官窑器相似,胎薄、质细、坚硬,灰黑如铁。少数胎呈黄或砖红色,胎质疏松。釉层厚、透明发亮、有开片,习称“紫口铁足”。和南宋官窑很难区别,以前都命名为龙泉仿官,近年学界有人提出龙泉官窑的说法,此说法得到不少学者的认可。

白胎厚釉青瓷也是受南宋官窑影响,胎略厚,白中带灰,圈足,底露胎处呈朱红色或浅紫色,多数青釉釉层光洁不开片,釉色有粉青、梅子青等。

南宋龙泉大窑梅子青八方贯耳尊

南宋龙泉窑创造性的发明了石灰碱釉,代替过去使用的石灰釉,从而使得用较少的施釉次数,就可以获得较厚的釉层。从而简化了南宋官窑发明的多次施釉,多次素烧的方法,不仅使青瓷呈色更加青翠,更使其“釉汁莹润如堆脂”。从而烧性的烧出了色如翡翠的梅子青釉,使龙泉青瓷工艺达到了历史高峰。龙泉窑最好的釉色一般都为粉青色,梅子青由于烧成温度接近1300度,较粉青釉的1230度左右更高,从而釉面玻化程度更高,釉色青绿,宛如青绿山水。虽然在古代粉青釉价值高于梅子青,但今天人们的审美观发生了改变,所谓前人重粉,今人重梅者,说的就是梅子青在今天极其名贵之事。目前,尚未见到馆藏品有传说中的梅子青龙泉瓷器。

北宋时期的龙泉窑青瓷,主要模仿瓯窑,基本上是采用刻划花装饰技法。器物胎骨多呈灰色,釉色多为艾叶青或略微偏黄的色彩,透明度和光亮度较差,刻划的纹饰则比较清晰。这种表现方法通过运刀的轻重缓急体现出刻花的节奏与韵律,从而赋予刻划纹舒展自如的艺术魅力。常见的纹饰有莲瓣、荷叶纹等。器型有炉、瓶、盘、渣斗及塑像等,各类造型变化有多种样式。如瓶有梅瓶、龙虎瓶、五管瓶、胆瓶、鹅胆瓶等;炉则有三足、四足及八卦炉,奁式炉等。

南宋龙泉大窑鼓钉三足炉

南宋时青瓷工艺上的主要变化是薄胎厚釉,装饰手法以印、贴、堆的方法代替刻、划方法。在胎骨上增加厚度而不损伤胚体,凸出的纹样施釉后,釉在高温烧成时产生流动,使纹样的凸起部分显得更加清楚。

最为典型的器物,为莲瓣碗,碗的外壁为仰莲瓣纹,就是采用深雕式的莲瓣纹,当时人曰“龙泉窑。。。翠浅露白痕者真”;莲瓣纹中间凸起,烧成后隐现出白线,通常称为“出筋”,既加强了器物的形体美,又使青瓷釉色出现了浓淡的变化。也成为鉴定龙泉窑的要诀。

南宋造型除各类日用器皿外,文房用具中的水盂、水注、笔筒、笔架等也很常见,象棋子、鸟食罐也很有特色。此外,仿古铜器及玉器的各式鬲、觚、斛、投壶及琮式瓶等也多有生产,这与北宋后期崇古之风相关。铭文有“金玉满堂”及“河滨遗范”两种。

元代龙泉青瓷的造型比南宋形制明显增大,胎体厚重,显现出威武雄壮的风格。除一般碗盘常用瓷以外,创新产品有高足杯、菱口盘、荷叶盖罐、环耳瓶、凤尾尊等,产品质量一般来说不如南宋,胎质粗糙、釉面光亮,但也有许多精美之作。元代龙泉的装饰艺术有划、印、贴、堆、镂刻、点彩等,题材内容较为广泛,有各种花果、花卉、鱼纹、羽毛、人物以及吉祥图案等。在制作和装饰上又有很大变化,由南宋时的重釉色、重造型转为元代的重纹饰。

元代无论大小器物几乎都有花纹装饰,这是龙泉当时美化瓷器的主要手段。精品有八方露胎贴塑人物纹梅瓶,其在工艺制作上采用露胎氧化新方法,印花开光不施釉露出氧化红色胎,使人物造型更加突出于青绿色底釉上,产生一种特殊的装饰效果。这种氧化胎纹饰也是元代创新的一种艺术风格。

南宋龙泉小梅窑蟹甲青三系瓶

元代是龙泉窑系瓷器烧造兴盛时期,因行政区划又称为“处州瓷”、“处瓷”或“青处器”。由于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生产规模比宋代扩大数倍,瓷器大量出口,深受海外各阶层人们的欢迎。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南宋龙泉窑:中国传统的工艺珍品》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南宋龙泉窑:中国传统的工艺珍品》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南宋龙泉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