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蓝釉瓷器 > 导航 >

明代蓝釉瓷器有哪些种类

明代蓝釉瓷器有哪些种类

古代蓝釉瓷器 瓷砖有哪些 清蓝釉瓷器鉴别

2020-10-27

古代蓝釉瓷器。

在我国的陶瓷历史上,蓝釉瓷器可以说是具有极高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瓷器类型。蓝釉起源与元代,但在明代盛行。到了明朝以后,官窑开始了蓝釉瓷器的烧制,尤其是宣德年间,蓝釉瓷器更是凭借着物多质美和当时的青花被当做御用上品。在现代的收藏界以及拍卖行里,随意的一件明代时期的蓝釉瓷器拍卖与出世都能引起轩然大波。那么,明代蓝釉瓷器它分为多少种?对此,我们还要看看业内专家们给出分析和讲解。

一、高温钴蓝釉品种

这种蓝釉瓷器它诞生于元代的景德镇,在明代依然盛行,同时还对其进行了必要的改良。这种蓝釉瓷器一般包括了梅瓶,爵,小杯,盘等瓷器用品。为了能够增加瓷器的美观度,一般会有白龙纹,飞凤纹,海马纹等装饰纹理。

二、孔雀蓝蓝釉瓷器

孔雀蓝与一般的蓝釉瓷器烧制程序有所差异,它并不是直接高温烧制而成,它是在制好的素坯上直接挂釉而成,或者在白釉瓷器上挂釉后烧制而成,它属于低温釉的品种。由于它的这种特性,瓷器的釉层很容易开片剥落,故此它并不被用户小件器的烧制,反而在大盘类瓷器中应用较多,例如嘉靖官窑出图的弘治牺尊双耳罐瓷器。由于是低温釉瓷器,色彩虽然艳丽,但瓷器器身颜色并不太过匀净。

三、霁蓝瓷器

霁蓝瓷器可以说是明朝宣德瓷器中与霁红,甜白占有同等地位的上品瓷器。它因为色泽深沉,釉面浓淡相宜切不流不裂,色泽稳定盛行与整个明代。在这一时期的霁蓝瓷器不单单采用是单色蓝釉瓷器,同时还会进行金彩装饰,刻印暗花等。

四、回青釉瓷器

这种蓝釉瓷器属于是嘉靖时期烧制的瓷器,它的原料为进口“回青”,高温烧制而成,此类瓷器的釉色与霁蓝相似,但颜色深度不如霁蓝。

据业内专家表示,整个明代流行的蓝釉瓷器的釉色,器形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的变化,例如早起釉色的浓艳到中期的淡雅,再到后期的浓艳,而器形也是从大到小再到大等等。值得收藏爱好者注意的是晚明时期的器形变化大,品种多,现存量还比较多,幸运的话在拍卖会上还能见到,永乐宣德以及成化弘治时期的蓝釉瓷器想要见到是比较困难的了。

明代蓝釉瓷器欣赏及价格参考:

1:明宣德孔雀蓝釉盘,尺寸:15.1厘米,估价:HKD 6,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HKD 12,382,400 ,成交时间:2004.04.2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4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2:明成化孔雀蓝釉海兽纹盖罐(一对),尺寸:高17厘米,估价:RMB 380,000 ,成交价: RMB 5,800,000 ,成交时间:2013.12.01,拍卖公司: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嗣臻艺术品拍卖会第三期。

罐通体施孔雀蓝釉,罐身绘天马飞奔,四周绘云纹,底部饰海水纹,马的形态各异,惟妙惟肖,釉色纯正,造型规整,为成化时期的精品。底落“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圈款。

3:明嘉靖孔雀蓝釉暗刻莲托八吉祥纹葫芦瓶,尺寸:高21.9厘米,估价:HKD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HKD 3,870,000 ,成交时间:2013.05.29,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春季拍卖会(二)。

钤印款识:双圈六字楷书款。

器作葫芦形,束腰,圈足。外壁通体施孔雀蓝釉,下腹刻缠枝莲托八吉祥,腰刻杂宝纹间以朵云,上腹饰缠枝莲纹,颈饰折枝花卉一周。

4:明宣德孔雀蓝釉弦纹三足炉,尺寸:直径14.7厘米;高14厘米,估价:RMB 1,000,000 ~ 1,200,000,成交价: RMB 1,495,000 ,成交时间:2018.06.15,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春季拍卖会。

孔雀蓝釉又称“法蓝”,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的低温彩釉。由于部分器物发色偏绿,因此也有人为其命名“孔雀绿”或“法翠”。景德镇窑从元代开始烧造孔雀绿釉瓷器,这一色釉的出现是对我国传统的低温铅绿釉的继承与发展。但是由于初期采用坯上直接挂釉,入窑低温一次烧成,因此制品较粗,釉面也易开片剥落。直至明初建立官窑制度,孔雀蓝釉烧制进入崭新阶段,于成形素胎之上先施白釉,入窑高温烧制,再在白釉上罩孔雀蓝釉,经二次低温烧就,釉面呈色亮丽,剥釉者少见,对于工匠技艺要求颇高。清人佚名著《南窑笔记》曰:“法蓝、法翠二色,旧惟成窑有,翡翠最佳。”认为孔雀绿釉在明代始烧于成化年间,但从传世品和出土物看,宣德时已有烧造,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各朝均延续烧造。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宣德时期孔雀蓝釉的稀少,清朝时就已经十分罕见。可能是明初御厂瓷业制作分工尚不细密,至今,景德镇珠山遗址出土情况显示洪武、永乐两朝没有制作孔雀蓝釉器。宣德时期瓷业技术发展迅速,终于烧造出合格的孔雀蓝釉器物。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宣德地层曾出土孔雀蓝釉残片,有三足炉、高足碗、盘、碗等造型,但属宣德年款者只见盘子,且盘形及年款各异,可见其从未批量制作,而只是作为个例烧制。从传世属款孔雀蓝釉器看,也仅有盘形,存世共七件,其中三例藏台北故宫,两例藏伦敦大英博物馆,另仅两例见诸拍卖,可见宣德时期孔雀蓝釉器物之稀少。本品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宣德孔雀蓝釉三足炉相近,宽口直壁,三足下蹲,端厚稳重。器身仅以七道弦纹为饰,不见诸繁琐弄巧之装饰,而自有其古风。炉通体施孔雀蓝釉,足心和外底中间留白。釉色深浅有致,法翠莹灿,光彩焕然。釉层明澈,釉面开细碎片纹。胎骨入手厚重,胎质紧实,为典型明初特征。此种三足炉又称三足樽式炉、弦纹三足奁,为宋至明代流行的一种炉式,宋代汝窑和定窑也有类似器型传世。宣德时期烧造极少,目前的公开资料仅可见台北故宫收藏孔雀蓝、茄皮紫、青花三例弦纹炉,对照存世可知烧成者极少,罕如晨星。

5:明万历霁蓝釉暗刻大供碗,尺寸:直径30厘米;高13厘米,估价:RMB 500,000 ~ 600,000,成交价: RMB 918,400 ,成交时间:2010.07.25,拍卖公司: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第68期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明万历年制”。

这只以宣德霁蓝官样为范本烧制的万历官窑霁蓝大贡碗口径达一尺有余,胎体厚重,器形规整,腹部曲线自然、秀美,施釉肥厚,色泽深沉、稳定,色蓝如海,莹润、均匀,静穆雅致。是明代皇室典型的祭祀用瓷。中国古代皇帝历来十分讲究各种祭祀活动,如祭天、地、日、月;祭山河、祖先、神灵、亡灵,等等。各种祭祀活动有严格的规制,使用什么器物,采用什么颜色,都有明确的规定,比如明代皇室祭祀月神,就规定皇帝着蓝色祭袍,使用蓝釉瓷器。蓝釉瓷器习称“霁蓝”,使用的是一种富含石灰碱的宝石质釉料,故而,明代有“宝石蓝”之称,又因为蓝色是皇室规定的祭祀用色,所以,从宣德起,“霁蓝”又有“祭蓝”一说。

6:清乾隆蓝釉菊瓣式茶壶,尺寸:20.8厘米,估价:HKD 120,000 ~ 180,000,成交价: HKD 525,000 ,成交时间:2018.05.31,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5月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款。

此类茶壶乃雍正朝首创,乾隆年间仍有烧制,然产量不及前朝。

7:明成化宝石蓝釉螭龙双耳炉,尺寸:高9.7厘米;口径12.3厘米,估价:RMB 380,000 ~ 500,000,成交价: RMB 437,000 ,成交时间:2016.12.17,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秋季拍卖会。

宝石蓝釉,元时首创,至宣德已是一时大名。其中好者,色鲜而不失稳重,釉质更是润泽明亮,如宝石一般,极尽蓝釉之能事,一代风气,遂此而开。成化蓝釉,则承袭宣德血统,较之往日,更显纯熟稳重。本炉为成化早期产品,即是上述此类。此炉卷口,收颈,鼓腹,胫部内敛,直高圈足,为十五世纪的典型明炉样式,南京博物院有铜胎掐丝珐琅双耳炉一只,可资参阅。器身两侧对称各置镂雕螭龙耳,造型活泼天真。螭龙蜿蜒而卧,头颈上伸,安于炉身。身姿有力,后腿健硕,长尾飘扬上卷,颇具动势。而此双耳制作之精良,亦可见于诸多细节,如龙身之毛发丝丝毕现,龙肘之鳞片层层相迭。且面目雕琢,亦是功夫深厚,栩栩如生,非御器厂之精工而不能为。参考大维德基金会旧藏宣德青花荷叶盖罐罐钮,可知其血缘关系之亲近。炉身通体施宝石蓝釉,内壁挂白釉,器底亦施白釉,色彩蓝白辉映,相得益彰,胜在纯穆。其虽为人造,但窑火成器,若非天时佳美,则无此颜色相见时人。加之彼时宝石蓝釉多见于杯碗盘碟之属,立件甚为难遇,故此器实可谓三才共通,方得如此。置与案头,乃可知文思心秀,人力难尽。

8:明弘治宝石蓝釉双系花囊,尺寸:高30.5厘米,估价:RMB 150,000 ~ 200,000,成交价: RMB 517,500 ,成交时间:2016.11.15,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秋季拍卖会。

9:明代蓝釉留白花叶纹抱月瓶,尺寸:高31厘米;口3.7厘米;底6.5厘米,估价:RMB 380,000 ,成交价: RMB 425,600 ,成交时间:2010.05.09,拍卖公司: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0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整器施蓝釉,留白处为花卉纹,蓝釉深沉,呈宝石蓝色。胎体坚实,釉色明亮,底足外无釉,有火石红痕迹。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明代霁蓝釉瓷器怎么鉴定?


明代霁蓝釉瓷器怎么鉴定?现在认为回青料与元青花、永宣青花用的苏麻离青均来自于西域。元青花蓝中带黑点,偶有微紫现象,永宣青花蓝中常带微紫,嘉万青花瓷器几乎个个蓝中带紫色。这个现象十分有趣(当时道教盛行,道教讲究阴阳调和。红为阳,青为阴,红与青调和在一起即紫,回青带紫色,正合了道教),这也给了现代鉴定一个很好的依据。

嘉靖皇帝对道教十分痴迷,不是求仙就是炼丹。在皇帝的影响下,这时期的瓷器,不论官窑民窑都带有浓重的道教色彩。除了颜色外,八仙、八卦、云鹤、麒麟、灵芝、万年松、仙桃等纹饰多了,胡茹、香炉、仙槎等器形多了,四方、六方、八方的瓶子也多了,这一切皆与道教有关。器形变大与道教也有联系,那时实际使用的法器都较大,有些瓷器本身就是法器。

拍品名称估价(万)成交价(万)拍卖日期

明代蓝釉留白花叶纹抱月38-38万万2010-05-09

明代蓝釉兽耳瓶8-8万万2012-01-08

明代蓝釉刻花鱼藻纹双连6-6万万2012-01-08

明代蓝釉法华方炉0.1-0.3万万2010-04-10

明代蓝釉留白暗刻云龙火18-22万万2011-11-20

明代蓝釉束莲纹大盘990-1100万万2012-06-24

明代蓝釉三2-2万万2012-01-08

明代蓝釉葫芦瓶20-20万万2012-01-08

明代蓝釉花觚8-8万万2012-01-08

明代蓝釉矾红鲤鱼描金水1.5-1.5万万2013-10-12

明代蓝釉堆塑夔龙葡萄水10-10万万2009-05-24

明代蓝釉刻龙凤穿花卷缸7800-7800万万2011-10-29

明代蓝釉碗0.08-0.08万万2008-12-14

明代蓝釉凸雕缠枝花纹葫380-380万万2010-07-18

明代蓝釉磨盘55-65万万2011-11-20

这时期的蓝釉瓷器比青花瓷器少得多,也珍贵得多。青花的发色剂为钴料,钴料不可多得,优质钴料更是十分稀少。一个蓝釉瓷上使用的钴料比一个青花瓷上消耗的钴料多得多,这就是蓝釉瓷比青花瓷少得多也珍贵得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蓝釉瓷也比青花瓷难烧。众所周知,钴料在自然界中是以氧化钴的形式存在,原本是黑色,还原后才是亮丽的蓝色。钴料在釉下比较容易还原,混合在釉中要还原,窑炉工作时的气氛要求很严。那时虽然炼丹术盛行,化学方面的知识还没上升到理论高度。当然不知道什么叫还原,什么叫氧化,凭的全是经验和运气,这也是蓝釉瓷比青花瓷珍贵得多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明晚期的青花瓷虽然不可多得,但一些大的拍卖公司,在春秋两季的大型拍卖中还时有所见,但这个时期的蓝釉瓷则可遇而不可求。嘉靖万历时期的蓝釉瓷也确实亮丽可爱,它往往不是简单的蓝釉而已,蓝釉中常带纹饰,这个纹饰基本是白色的。它是在上完蓝釉后,在半干不干之时,以小刀刮出纹饰,露出白色的胎,再在白色的胎上填上白釉。也有刮完不填白釉的,这种工艺在蓝釉壶上多见,纹饰有仙桃、麒麟望月等。

嘉靖万历时期的瓷器生产,选料严格、淘练精细、胎体厚实、胎质较白。纹饰写意的多,人物挺拔;如画小孩头部较大,不合比例;龙纹较瘦、龙咀较长,称猪咀龙。晚期画龙略显草率,但龙爪有力,八宝图案较多,顺序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还有以文字作为装饰的瓷器,如百寿、万福等,纹饰多为云龙、云凤、麒麟,八仙、人物故事等。官窑瓷器工整细致,民窑则粗放、生动。这时期还有个较为奇特的现象,器物的底釉为亮青色,其清亮程度往往超过器物主体的釉色。

明代蓝釉瓷器价格怎么样?


明代蓝釉瓷器价格怎么样?明代嘉靖万历的青花和蓝釉瓷器,十分珍贵。事实上,整个明代青花和蓝釉瓷随着历史的进程有着奇妙的变化。早期颜色浓艳,中期淡雅,晚期又回到浓艳;器形早期硕大,中期小巧,晚期回到了硕大;嘉靖万历瓷器的器形繁多,风格在硕大的基础上前后也有变化。晚明瓷器不仅品种多,产量也较高,现在的存世量相对明早期的永乐宣德、明中期的成化弘治要多一些,在拍卖会上较容易见到,收藏的机会也多一些。

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明、清蓝釉习称“霁蓝”,一种高温石灰碱釉。霁蓝又叫积蓝、祭蓝,其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亦比较稳定。霁蓝釉盛于清光绪祭蓝釉赏瓶明代宣德朝,《南窑笔记》中把它和霁红、甜白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霁蓝器物除了单色釉外,往往用金彩来装饰,还有刻、印暗花的。宣德时的产品以暗花为多。清康熙时的霁蓝亦颇有成就,其薄釉者无开片,釉色较昏暗。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明代霁蓝最为后人称道的首推宣德一朝。宣德霁蓝釉瓷器多为单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画暗花的,另有蓝釉白花的,多为折枝花及鱼藻纹。官窑款有青花和暗款两种。均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凡四字款者,均为后仿。

嘉靖开始进入明代的晚期,青花和蓝釉瓷这时一改明中期成化、弘治的淡雅,而变得浓艳。官窑如此,民窑亦如此。明中期青花瓷用的那种发色淡雅的平等青不知是开采不到了,还是用完了,回青料开始登上了舞台,扮演了青花和蓝釉瓷的重要角色。有了回青也就有了浓艳,回青料中提炼出最好的(一般称作佛头青,蓝中有些发紫)自然被官窑垄断,差一些的则广泛用于民窑。

现在认为回青料与元青花、永宣青花用的苏麻离青均来自于西域。元青花蓝中带黑点,偶有微紫现象,永宣青花蓝中常带微紫,嘉万青花瓷器几乎个个蓝中带紫色。这个现象十分有趣(当时道教盛行,道教讲究阴阳调和。红为阳,青为阴,红与青调和在一起即紫,回青带紫色,正合了道教),这也给了现代鉴定一个很好的依据。

嘉靖皇帝对道教十分痴迷,不是求仙就是炼丹。在皇帝的影响下,这时期的瓷器,不论官窑民窑都带有浓重的道教色彩。除了颜色外,八仙、八卦、云鹤、麒麟、灵芝、万年松、仙桃等纹饰多了,胡茹、香炉、仙槎等器形多了,四方、六方、八方的瓶子也多了,这一切皆与道教有关。器形变大与道教也有联系,那时实际使用的法器都较大,有些瓷器本身就是法器。

拍品名称估价(万)成交价(万)拍卖日期

明代蓝釉留白花叶纹抱月38-38万万2010-05-09

明代蓝釉兽耳瓶8-8万万2012-01-08

明代蓝釉刻花鱼藻纹双连6-6万万2012-01-08

明代蓝釉法华方炉0.1-0.3万万2010-04-10

明代蓝釉留白暗刻云龙火18-22万万2011-11-20

明代蓝釉束莲纹大盘990-1100万万2012-06-24

明代蓝釉三2-2万万2012-01-08

明代蓝釉葫芦瓶20-20万万2012-01-08

明代蓝釉花觚8-8万万2012-01-08

明代蓝釉矾红鲤鱼描金水1.5-1.5万万2013-10-12

明代蓝釉堆塑夔龙葡萄水10-10万万2009-05-24

明代蓝釉刻龙凤穿花卷缸7800-7800万万2011-10-29

明代蓝釉碗0.08-0.08万万2008-12-14

明代蓝釉凸雕缠枝花纹葫380-380万万2010-07-18

明代蓝釉磨盘55-65万万2011-11-20

明代霁蓝釉瓷器价值怎么样?


明代霁蓝釉瓷器价值怎么样?蓝釉又称“祭蓝”、“霁蓝”、“积蓝”、“霁青”、“宝石蓝”等。霁蓝釉是一种高温釉,即在石灰碱釉中掺入适量的天然钴料做着色剂,在窑内1280--1300摄氏度左右与坯胎一起一次性烧制成功的瓷釉。霁蓝釉始创于元代,一直延烧到现代。明代早中期霁蓝釉主要用于官家祭祀器和陈设器,属于数量少于其它釉种的高档釉种。优质霁蓝釉,是回青料中提炼出最好的(一般称作佛头青,蓝中泛紫),自然被官窑垄断。明代中晚期出现了民窑烧造一些质量差的国产钴料霁蓝釉瓷。万历中期以后至崇祯明末,尚未发现有官窑烧造的霁蓝釉瓷器。清代官窑和民窑继续烧造霁蓝釉瓷器,可是由于钴料不同蓝釉发色已非明代早中期苏料和回青料那种靓丽呈色。

历朝历代烧制霁蓝釉用料工艺呈色皆不尽相同。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年号),是明朝第十一任皇帝,在位48年,年号万历,是明朝统治时间最长的帝王。明代万历朝已近明代后期,社会动荡资源短缺,《明神宗实录》记载,“江西连年多事,百姓困瘁,烧造磁器,如碟、瓶、罐等项,不可缺少,量减分散……而御用回青系西域回夷大小进贡,买之甚难……”。万历二十四年,回青料已用竭,宫中曾命甘肃巡抚设法进贡,以应烧造瓷器的急用。《明神宗实录》还记载了神宗三十四年三月乙亥太监潘相到景德镇督察窑务后给朝廷的上书:“描画瓷器,需用土青,唯浙青为上,其余庐陵、永丰、玉山县所出土青,颜色浅淡,请变价以进。帝从之。”以上史料说明至迟在万历三十四年官窑已用浙江青料。成书于崇祯年间的宋应星《天工开物》说:“凡饶镇所用,以衢、信两郡山中者为上料,名曰浙料。上高诸邑者为中,丰城诸处为下也。”由此可以知道,景德镇官窑从万历二十四年至三十四年间开始,一直到崇祯,都使用浙料。故万历朝使用回青料烧制的霁蓝釉瓷器的下限年代可推论至神宗二十四年,皆御用官窑瓷器,民窑烧造的霁蓝釉为发色差的浙青料或石子青等国产钴料。

明代中早期的蓝釉瓷器比青花瓷器和彩瓷少得多,原因是:1、进口优质钴料回青十分珍贵,一个蓝釉瓷上使用的钴料要比一个青花瓷上消耗的钴料多得多,这就是蓝釉瓷比青花瓷少也珍贵得多的重要原因之一;2、蓝釉瓷比青花瓷难烧,成品率极低。众所周知,钴料在自然界中是以矿物钴的形式存在,原本是黑色,在窑炉中氧化还原后才能呈现亮丽的蓝色。钴料在釉下比较容易还原(如釉下青花),如果混合在石灰碱釉中还原(如霁蓝釉),则对窑炉工作时的气氛和窑工技术要求很严!然那时窑工化学方面的知识和窑炉生产技术还没上升到理论和实践高度,当然不知道什么叫还原,什么叫氧化,凭的全是经验和运气,光靠经验和运气烧造成功霁蓝釉谈何容易!大多数不合格品都在出窑后就被窑工按照朝廷指令打碎掩埋掉了。因此,这两方面原因是蓝釉瓷比青花瓷少而珍贵的重要原因。原本当时官窑烧造成功的蓝釉瓷器就很少,传世至今能看到的仅有为数不多的台北和北京博物院清宫旧藏以及其他博物馆馆藏,民间藏之可谓凤毛麟角。

自嘉靖到万历时期的官窑瓷器有个较为奇特的现象,既器物的底款釉皆为亮青釉(白釉微微泛青),其清亮程度往往超过器物主体的釉色。嘉靖到万历中期,年号款用平等青与回青料书写。万历中期以后,由于官窑库存回青料几乎枯竭,所以青花瓷和蓝釉瓷款识就用浙料和石子青等国产钴料书写。很多霁蓝釉瓷器施釉肥厚,所用钴料甚多,且是明显的回青料发色和质感,而青花款识却是浙料,尽管当时官窑也是不惜成本要烧造精美霁蓝釉瓷器的,但在不醒目的底足部位书写款识还是使用了原料充足、价格便宜的国产钴料,足见当时回青料之稀缺金贵。

有不少学者研究认为:元青花和明早期永宣青花及蓝釉瓷用的主要钴料是进口苏麻离青,明中期嘉万用的进口回青,均来自于西域。元青花蓝中带锡光铁斑微泛紫,永宣青花亦同;嘉万官窑青花瓷和霁蓝釉瓷器几乎个个蓝中泛紫色。这个现象十分有趣(明嘉万道教盛行,道教讲究阴阳调和,红为阳,青为阴,红与青调和在一起即紫,回青带紫色,正合了道教),这也给了现代鉴定明嘉万时期青花瓷和霁蓝釉一个相关史料依据。

明万历官窑年款多为六字楷书,四字楷书较少见。款识字体颇近颜体,端庄工整,敦厚刚劲,转折处多顿挫,撇捺多偏长。早期字型较瘦,晚期趋肥。“大”字之捺顿挫有力。“製”字中“衣”的钩、撇有时连为一笔。“萬”字有“草字头”(艹)与“羊字头”(丷)两种写法,体现了早中晚时期的风格。真款行笔流畅、笔触自然,仿款临摹,难免笔意游移不定,笔触露出破绽。

明代霁蓝最为后人称道的首推宣德一朝,宣德霁蓝釉瓷器多为单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画暗花的,另有蓝釉白花的,多为折枝花及鱼藻纹。官窑款有青花和暗款两种。均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凡四字款者,均为后仿。因为真品稀缺,明代霁蓝釉由此也成为各大收藏家追捧,青睐对对象。明代霁蓝釉不仅是令人神往的一个瓷器品种,更是在藏市高度受到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明代民窑颜色釉瓷——蓝釉


蓝釉又称:霁青、霁蓝、积蓝、祭蓝、宝石蓝等。我国传统的蓝釉,都是钴土矿除含氧化钴外,还含有氧化铁和氧化锰。《景德镇陶录》中:霁青釉系“用青料配釉而成”。采用这种青料配成的高温石灰碱釉,生坯施釉,在1280℃~1300℃的高温下一次烧成。其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比较稳定。

最初,蓝釉是以一种低温铅釉出现在唐代的三彩器上。而南宋龙泉窑石灰碱釉的研制成功,在技术上为元代蓝釉的孕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出土的三件蓝釉金彩器、安徽省歙县窖藏出土的蓝釉爵杯、江阴市博物收藏的长泾夏观墓出土的蓝釉淋洗壶、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蓝釉白龙纹盘、扬州文物商店征集扬州博物馆收藏的蓝釉白龙纹梅瓶,以及景德镇珠山出土的元代蓝釉品种,都足以说明,在元代,蓝釉已烧制的相当成熟。

进入明洪武时期,珠山御窑厂根据皇宫的需要,大量烧造釉里红、青花,以及类似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的外酱釉里蓝釉;海外博物馆收藏的外蓝釉里红釉、外红釉里蓝釉、外褐釉里蓝釉等,所谓“二色釉”的器物,却始终未见到通体里外施纯一蓝釉的实物资料面世。民窑方面,就目前所见的器物而言,无论从材料的运用,到制作工艺,都足以证明,饱经战争创伤的制瓷业,尚处在恢复阶段,无能力生产出包括中上层地主、官僚、富贾等需要的产品。因此,洪武时期民窑的生产,仅能满足下层百姓的一般需求。简言之,像蓝釉器这种上档次的产品,在民窑中很难见到。

永乐时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御窑厂的制作工艺日臻娴熟,花式品种不断翻新,瓷器质量精益求精,使明早期瓷器生产向着新的高峰迈进。而民窑在社会稳定、经济复苏的条件下,紧随其后,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然而,在如此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优越的创造气氛围中,至今尚未见到能被确定的永乐蓝釉完整器的倩影。是永乐帝本人“尚白”而避讳蓝色?还是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发掘尚未发现?抑或人们对永乐蓝釉器的认识仍处在模糊阶段?扬州市缺口工地上,曾出土过一批明早期民窑蓝釉器,由于未经过科学的发掘,错失了一次良好的机遇,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

宣德时期蓝釉器的烧造在继元代以后,发展到了顶峰。《南窑笔记》有:“宣窑……又有霁红、霁青、甜白三种,尤为上品。”把它和白釉、红釉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加之,其色深者多泛黑,浅者多泛白,均明亮如蓝宝石,又有“宝石蓝”之称。

从器型上看,官窑器有:盘、碗、卤壶、高足碗、僧帽壶、罐等。民窑中则以盘、碗等生活器皿为主,罐类等立体琢器次之。在施釉方法上,官窑盘、碗圆器类有内外施蓝釉,也有外蓝釉内白釉者;民窑器亦然。官窑器里白者,器壁上常印行龙纹;内外蓝釉者,器内壁常刻暗行龙纹。而龙纹在森严的戒律中,只代表皇权,民窑器上是绝对禁止的,因此,民窑器均光素无纹。扬州市缺口工地宣德地层中出土的民窑内外施蓝釉小碗残件,撇口,腹部丰满,器面光素无纹;壁内自上而下渐厚,圈足为外敛内收式,足内施以青白釉,釉面平切,外侧斜刮削,露胎与釉结合边缘留有火石红痕。所施釉质肥腴,有橘皮纹;釉色与官窑器相比,蓝中略偏灰暗,但也有颜色较浓艳者,口沿处同样有一道所谓“灯草口”白边,不若官窑器醒目。再者,外蓝釉内白釉小罐残件,在民窑中见之甚少。此器颈短,几乎成直口,丰肩,小圆唇,腹下敛。浅圈足砂底,留有火石红痕和黑褐色斑点。口沿采用蘸釉、器身浸釉的施釉方法;在高温中口沿色釉垂流,呈淡蓝偏灰,而颈部折角处与器身颜色浓艳,近足部聚釉蓝中偏黑,釉质肥厚,滋润亮洁,显橘皮纹。器内所施白釉,稀薄清澈,将胎上旋痕、缩釉点和杂质表现的一览无余。

此外,宣德蓝釉器在元代蓝地白花品种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风格特色的作品,其纹饰所反映的内容,较元代更贴近生活,更丰富多采。而民窑制作则根据自身的特点,采用简便而又行之有效的装饰手段,既省略了工艺上的繁琐,节省了成本,又达到了美化瓷器的作用,创作出外蓝釉内青花器。在扬州市缺口基建工地,宣德地层中出土了外蓝釉内青花盘残片,此盘为收口式,浅弧形壁,矮圈足。外施蓝釉与浓郁的官窑釉色相比,略显幽淡。其釉质莹润,口沿刷浅褐色酱釉。盘内釉白中偏青,近口沿处用两道青花弦纹为饰,盘心绘青花花卉纹,用笔厚重粗犷,外加两道弦纹。底足为外敛内直壁式,足端平切,外侧斜刮削,底足内施白中显青釉,釉与足端露胎结合处,有一道火石红痕。

由于有丰富的官、民窑残件进行认真细致的对照、比较,因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明初官窑使用的“官土”麻仓土,土质细腻,淘炼纯净,所见窑器断面,胎土缜密洁白,无杂质,无空隙。民窑则土质粗劣,淘炼不精,胎土虽紧密,但白中略偏灰,有明显的杂质、空隙和二次氧化产生的火石红痕。2、官窑釉料煅炼较纯,因此,附着在器物上呈现均匀,肥腴润泽。民窑虽欲以追求宝石蓝之效果,但究其工艺尚不能和官窑等同,故釉色不如官窑浓郁深沉。3、官窑器型规整,尤其在每个细部的处理上,细致入微。如:足端处理较为圆润;圈足施釉到底,有的器物甚至置于桌上看不见圈足的露胎处。而民窑则在施釉后的足端外侧斜刮削,以防釉垂流黏砂或粘接窑具;足端平切或修削后仍见棱角。4、官窑盘、碗类圆器,烧成后口沿留有一线醒目的“灯草口”白边。而民窑有的留有不甚明显的白边,有的则与青花、白釉等品种一样,喜用浅酱釉装饰口沿。5、官窑器多署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双线圈,也有同式的锥刻款,而民窑器则不署款。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蓝釉器,按古文献记载应有烧造。但苦于目前考古发掘和墓葬出土资料甚少,因而,即便是传世中的三朝器,在没有确切标准器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排比加以甄别。

成化时期仍烧造蓝釉器,从传世品中,官窑外蓝釉内白釉,内外蓝釉和蓝釉白花器均有。而民窑器则在扬州市缺口工地,成化地层出土的诸品种中,仅见外蓝釉内白釉碗。此碗与扬州博物馆所藏的1978年扬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出土的青花缠枝莲纹碗形相同。造型精巧俊秀,碗口沿外撇,壁微弧,圈足小而呈外敛内收式,足修削较圆浑,外施蓝釉至圈足端,其处理方法与宣德官窑器相类,釉色蓝中偏黑,釉质滋润光亮。碗内白釉偏青,有缩釉点,碗心略下塌,致使底部微凸出。底面施白釉与碗内釉色同。此碗是目前出土地层较为明确的成化民窑器,作为单色釉瓷的实物资料,应得到足够重视,并加以研究。

弘治、正德时期的蓝釉器,官窑中较多的造型为盘、碗、壶、罐、炉、梅瓶等祭器,釉面光洁,釉面蓝中泛黑,显得较凝重。而民窑器中,外蓝釉里白釉小罐较常见。大多数为颈丰口敛,圆肩,腹下收,挖足砂底,外撇足,胎体渐厚,制作不够规整。釉质肥润,釉面亮泽,无橘皮纹。釉色蓝中闪灰,也有颜色深沉浓郁者。内施白釉不匀,足部露胎处及砂底有火石红痕。此外,还有蓝釉露胎品种,如:蓝釉露胎鱼藻纹罐等。其装饰工艺是:先在胎上刻出图案,施釉时将其留出。烧制后,经过二次氧化,胎中氧化铁呈现在露表面,变成火石红色。使美丽的图案在深蓝色背景衬托下,越发耀眼夺目。而从北京首都博物馆收藏的白地刻花填绿彩龙纹碗来看,至迟在明代成化年间,这种表现手法已运用到官窑瓷器上,所不同的是,烧制后的露胎部分,被填上低温绿彩,再经过炉中烘拷而成。同样,在承前启后的基础上,弘治、正德时期,此技法在官窑、民窑器中被广泛使用。笔者在景德镇古窑址考察时,目睹弘治时期民窑采用同式工艺的青花绘水藻、露胎为鱼纹的卧足碗。此式碗在南京、扬州、泰州等古城遗址中均有残件出土,且数量较大。与同期白地刻花露胎不加彩官窑盘、碗同理;其纹饰红白相间,相得益彰。因此,难以想象在表现手法如此普及的情况下,将蓝釉露胎器确定年代为嘉靖,似乎不太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笔者认为,就此应该加以认真研究探讨蓝釉露胎器的界定问题。

正德时期的民窑蓝釉器,较多见的是一种撇口,小折腰碗、酒杯。此器外施蓝釉,呈色青中泛黑,不纯净,有混浊感,釉质肥厚;器内白釉泛青,釉表光亮莹澈;器口沿釉淡泛白。碗足露胎处修削平齐,底面施酱白釉;酒杯为浅圈足并向里收敛,底面釉用笔随意点涂。上述二器都有跳刀痕和塌底现象;有的足心似乳状突起,圈足端留有切削的棱角或刮削痕,并伴有黏砂。除蓝釉外,青花中也有同式造型。

嘉靖、万历时期,官窑烧造的蓝釉器型品种繁多,有:盘、碗、执壶、瓶、罐、洗、炉等。由于使用“回青”料作为色釉,故釉色浓处泛黑,稍浅处泛灰,但也有颜色较浓艳者。扬州文物商店提供给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民窑通体蓝釉大碗,即是一例。其碗撇口,壁微弧,腹下敛。圈足高呈外敛内直壁式,足内施白釉。口沿刷一圈深褐色酱釉,釉面光亮匀洁,釉色纯正浓郁。器型规整,胎体坚致细密。足端处理圆润,无火石红痕。除圆器外,民窑中尚生产琢器,如:苏州博物馆收藏的蓝釉露胎麒麟纹执壶,高22.4cm,口径4.9 cm,器物胎体厚重,通体施蓝釉,釉面厚薄不匀,釉面晦暗。壶内及底部施青白釉。颈部细长,溜肩,腹侧扁,两侧面凸如鸡心。露胎桃形开光中,一麒麟顾首蹲伏,肩部饰有火焰纹。圈足露胎处,修胎不规整,有明显的黏砂现象。再则,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蓝釉露胎梵文板耳三足鼎式炉,造型仿商周青铜器,直口,圆腹,口沿两侧饰竖耳,炉底承三柱形足。外壁及耳、足施蓝釉,炉内施白釉。炉腹部饰露胎灵芝纹、珊瑚纹、梵纹。由于采用覆烧方法,将口沿倒置于窑具之上,故口沿露胎处为一圈火石红色,其色与口沿刷酱釉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苏州博物馆也收藏有与之同造型、同釉色,纹饰为麒麟纹的鼎式炉。那么,除蓝釉露胎梵文、麒麟纹三足板耳鼎式炉外,陪葬器皿中常见有:蓝釉筒式三足炉、蓝釉带盖小罐,蓝釉蒜头瓶和蓝釉堆塑露胎蟠螭纹蒜头瓶等出土。这类陪葬品一般尺寸较小,在10cm左右,但偶有稍大尺寸者。值得一提的是:蒜头瓶在本朝窑器中,除蓝釉外,还有青花、五彩,釉里红等品种,而它的形制,却是源自陕西省咸阳战国秦墓中出土的青铜蒜头壶。采用堆塑艺术,在瓶肩、颈部装饰蟠螭纹,明代最早见诸于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大村俊先生提供给耿宝昌先生的落有“天顺五年秋九月吉日题”纪事款的青花缠枝牡丹堆塑蟠螭纹直口荸荠式瓶。这两款型制对嘉靖朝的官窑、民窑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代表作:官窑是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釉里红堆塑蟠螭纹蒜头瓶最具有特色;民窑中则采用同期最常用最具特色的露胎装饰工艺。

万历时期,民窑除流行上述酱釉白花器外,蓝釉白花器也同为时尚,如:蓝釉地白龙纹钵式三足炉,其造型、纹饰、制作工艺均与酱釉白花器同式,所不同的仅是釉色而已。此外,还有一种外蓝釉内白釉碗,其釉色与同期蓝釉相类,而碗的底部处理上出现了“返祖现象”,器底为无釉砂底,胎质细腻缜密,有明显旋坯痕和跳刀痕,足墙宽厚,足端外侧刮削留有棱角,足端斜削,“出现了通常认为是清代康熙时才有的那种斜削式细砂拱壁底”。此类碗在传世和出土中,尚为多见;而且诸同仁普遍将之确定为明代天启物。著名古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中,记述了1982年河北省文物展览会上,有一件明万历四十五年墓葬出土的青花白菜小碗,其工艺与之同式,为我们断代提供了准确依据。借此,可以将这种类型的器物年代,确定为万历晚期至天启。

唐代瓷器有哪些种类


唐代被公认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定都长安,陪都洛阳。唐代瓷器的发展有三个社会因素:一是由于唐代对外贸易发达,货币流通量大增,造成铜料不足,使政府禁止百姓用铜铸造生活用品,铜器也被禁用,因此陶瓷逐渐代替了铜器;;二是唐代中叶以后,饮茶之风盛行,促进了瓷器生产的发展;三是由于官方对手工业发展的重视,官府专门设置了“将作监”、“少府监”等机构,加强对陶瓷、金工、漆器、染织等手工业的发展,以便更好地为当朝官府服务。

由于瓷器的发展,产区日广,唐代各地出现了不同风格的瓷窑体系,逐步形成了青瓷与白瓷并驾齐驱的局面。

陆上与海上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唐代瓷器的发展,当时出口商品中除著名的丝绸外,瓷器也随之销往国外。为适应外销的需要,以及受西亚文化的影响,瓷器的造型、纹饰也吸取了一些外来的因素。

第一节 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

当时,北方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成为白瓷与青瓷的具有代表性的窑口,一白一青、遥相呼应,出现了陶瓷史上所称“南青北白”的局面。据考古发掘显示:在江南地区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绝大多数是青瓷窑,而北方的唐代白瓷窑已发现10多处,仅在陕西铜川窑发现少量青瓷,基本上符合唐瓷器“南青北白”的发展特点。然而,尽管唐代瓷器制造业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但青瓷在整个瓷业中仍然占主要地位。

一、越窑青瓷

唐越窑青釉八棱瓶

唐代饮茶之风的兴盛。以及朝廷对青瓷需求量的增大,都促使越窑青瓷质量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晚唐时期,南方地区形成了以浙江余姚为中心的瓷区。越窑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釉色葱翠、釉层均匀、浑厚滋润、如冰似玉、造型典雅、式样优美,在装饰处理上也是以素面为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刻划花装饰线条简洁流畅,廖廖数笔就描绘出当时人们喜爱的荷花、荷叶、牡丹花等花卉,绝无繁琐之笔。

唐越窑青釉壶

越窑青瓷业在唐代大体可分两个发展阶段:一为初唐,二为中晚唐。初唐时期的瓷器基本上保持着南朝和隋代的风格,胎质灰白而疏松、釉色青黄、容易剥落,产品种类和造型的变化不大。中晚唐时期的越窑生产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不仅烧瓷的窑场大量增加,而且器物的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其在影响其他窑口的同时,广泛吸取了它们的长处,以及玉、石、陶艺的风格和金银器制作的工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唐越窑青釉直颈瓶

晚唐时越窑瓷器质量越来越精,对坯料的粉碎、淘洗、揉炼工艺和釉料都处理得十分精细,并改进了施釉技术、采用了匣钵装烧方法,使得青瓷胎质细腻致密、胎面光滑、胎色呈灰或淡灰。成型操作严格、器型规整、口沿细薄、转折处分界显明,给人以轻之感。胎体通体施釉、薄而均匀。

二、邢窑白瓷

唐邢窑白釉瓶

唐代内丘邢窑的规模很大,南北约30公里。生产数量也巨大,器物粗精皆有。瓷器胎质洁白细腻、胎体坚实、釉色类银似雪,工艺水平相当成熟。所出产的精器一般供上层皇室官吏使用。如陕西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的洁白光润的邢窑器就刻有“盈”字,属官窑性质。

唐邢窑白釉皮囊式壶

在中国陶瓷历史上,唐代邢窑白瓷的历史意义非常重大,其洁白如雪的胎质为后期瓷器的美化和各种彩绘装饰打下了良好条件,把瓷器工艺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第二节 其他釉色瓷的发展

一、寿州黄瓷

唐寿州窑黄釉注子

1960年,人们在安徽淮南市发现窑址,那足一处长达两公里长的大窑场,瓷器的基本特征是:胎体厚重、坚硬粗糙,胎色为白中泛黄或黄红色;为了掩饰胎质粗劣,往往在胎上施白色化妆土;器物底足多做成平足,或底心微凹形状;釉的玻璃质感较强、流动性大;为防止流釉粘连,多是器内施满釉,器外施半釉;釉色以黄为主,有蜡黄、鳝黄、黄绿等色,釉色浓淡不一、釉面细润并开有细小纹片;釉与化妆土结合不好,有时有剥落现象;常见的器型有碗、盏、杯、钵、瓶、盘、罐以及玩具等,造型特点与唐代其他窑相似。

二、黑瓷

唐代黑釉凤首壶

唐代黑瓷的一般特点是:胎体厚重,器物多为平底,制作较青瓷、白瓷略为粗糙;釉色有的色黑如漆,也有些因火候把握不好而烧成褐色或茶叶末色。

三、唐花釉瓷

唐鲁山窑花瓷腰鼓

在唐代,花釉瓷获得了一定发展。寿州窑黄釉壶瓷是指用含两种不同金属氧化物呈色剂的釉料,在坯体上两次施釉,高温烧成后呈现,以浑然一色的底釉衬托不规则的斑条状面釉作装饰的瓷器。那些色泽对比强烈的花斑,仿若白云朵朵,又似落叶片片,充溢着诗情画意。此时,花釉瓷的色釉组合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以黑或褐黑、茶叶末釉为底色,其上饰以月白或灰白色釉斑;另一类是以黑、月白或钧蓝色釉为底釉,衬托天蓝色的不规则条块状釉斑。一般是:深色釉饰以浅色斑点,浅色釉则饰以深色斑点,深浅相间、对比强烈,且釉斑排列无论足有序还是任意,都很工整。这种花斑釉器物在唐代文献中被称为“花瓷”,其器型主要有罐、瓶、碗、壶、腰鼓等。其中彩斑腰鼓是乐器,釉色绚丽美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唐花瓷罐

关于花瓷的产地,被认同的是河南省境内的郏县窑、鲁山窑、内乡窑和禹县窑。20世纪60年代人们住郏县窑最先发现花釉瓷残器,70年代在鲁山窑发现了花釉腰鼓碎器,从而证实了鲁山窑是唐代花釉腰鼓的窑场。

四、彩绘瓷

唐长沙窑白釉绿彩枕

唐代中期以后,长沙窑兴起了彩绘装饰。过去有人认为长沙窑属于釉下彩绘,而现在经化验表明:长沙窑的彩绘装饰技术多种多样,有釉上彩或釉中彩,人物、花鸟一类精细作品则类似釉下彩的工艺。主要是以褐色、绿色和蓝色进行彩绘,色彩以褐、绿为主。装饰图案丰富,有用联珠纹组成的图案,还有人物、动物、花鸟、山水等,构思简洁、意境协调,表现出明丽浑朴的装饰格调。

五、绞胎瓷

唐巩义窑绞胎枕

唐代的绞胎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整器绞胎,把制好的花色泥料折片、粘合、修坯成型,施釉烧成后通体呈现出灰色与白色或赭色与白色线条交织组成的如羽毛似木纹般美丽而有规律的花纹;一种是器表的绞胎装饰,俗称绞胎贴花,即把花泥揉成条状,切薄片,断面拍平,镶贴于器表的装饰部位,施釉烧成后可呈现花朵绽开的画面。

唐巩义窑绞胎三足炉

唐代绞胎瓷器外壁有的施白釉、有的施青釉、有的施绿釉,还有一种极为新颖、别致的绞胎瓷器用两种不同颜色的泥料做坯,造成如羽毛或木纹纹理的效果。其工艺技法是:把两种不同颜色的瓷土(白与灰或白与赭)分别制成泥料,揉作长片交叉叠放,拧绞一起制成花色泥料,用来制坯。

绞胎瓷的器型有绞胎杯、碗、三足小盘、长方形小枕等。而且,唐代已出现专门烧制绞胎贴花枕的作坊。

第三节 制瓷工艺的发展

一、窑炉的改进

馒头窑

这一时期,制瓷业在窑炉上普遍有所改善。北方均为馒头窑型,一般为直焰馒头窑或者是在窑底上设置台柱,还出现了原始倒焰窑。这几种窑型都由火膛、窑室、排烟孔、烟囱四部分组成,火焰流向呈现半倒焰式,依靠排烟孔调节燃气的流量。而最大的改进是由原来的冷底窑改为热底窑,使窑内温差大大减小、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龙窑

南方则以龙窑为主,为节省燃料、增加产量,充分利用空气预热,采取了加长窑身和减小窑床倾斜度的办法,如在浙江发现的唐初龙窑就残长40米、宽1.7米、倾斜度10—12度。从烧造工艺上看,唐代很多窑普遍使用了匣钵,避免窑火直接接触坯体。

二、器型的演变

此时的器型有了较大发展,包括碗、盘、洗、碟、盒、杯、钵、釜、灯、罐、罂、缸、执壶和唾壶等。胎体的厚度和重量有所减轻,器型更加轻薄秀美。釉面更加光洁。

瓷砚。砚足明显增多,四足、五足以至多到排列成密集的一圈。有的砚,砚面圆形凸起,四周围有深凹的水槽,造型更趋于实用。

中唐时期,碗口腹向外斜出、璧形底、制作工整,与敞口斜壁形底盘和撇口平底碟器型风格相同。同时还有翻口碗,口沿外翻,碗壁近于斜直矮圈足和敛口浅腹平底碗等。到了晚唐,碗的形式越来越多,有荷叶形碗、海棠式碗和葵瓣口碗等。

盘。常见的有翻口斜壁平底盘、撇口璧形底盘、直口弧腹短圈足盘、委角方盘和葵瓣口盘等。前几种出现的时间较早,后两种是晚期的产品。其中委角方盘呈方形,四角弧线折进。葵瓣口盘,有的口沿有四五处凹进、腹壁配以内凹的直线,有的口沿作波浪式起伏、花瓣丰满,给人以轻巧活泼之感,配以滋润的青釉,引人喜爱。

执壶。它是中唐时出现的一种酒器,可能由鸡壶演变而来。到了会昌、大中年间,壶的形状有了显著改变,颈部加高,腹部作椭圆形,有四条内凹的直线,腹作瓜形,流延长,把孔加大,式样优美,装酒、注酒更加方便。

唐晚期还生产各种小壶,有的形似盘口壶;有的又像球形小罐,但肩部装一个外壁削成多角形的短流;还有一种为喇叭口短颈,球腹平底,肩腹之间装短流和柄各一,流在前,柄在右,成90角。这类小壶高仅6-9厘米,容量很小,多数有流,应该是盛放饮食调味的器具。

瓷罂。它是这个时期常见的一种产品,其形状与六朝、初唐时的盘口壶或瓶相似。余姚县上林湖东岙南山脚就发掘出一件刻有“维唐故大中四年……,入记此罂”的器物,可知这类盘口壶本名为罂。罂字下部,有从“瓦”、从“缶”和从“女”的,互相通用。而且,根据南京市南京化纤厂东晋墓出土的青瓷鸡壶的底部刻“罂主姓黄名齐之”七字推测:在六朝时期,这种盘口壶也称为“罂”。

三、装饰特征

此时,瓷器的装饰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表现为:壶多是短短的小嘴,与壶嘴相对称的地方多是弯弯的曲柄。碗的口多作四瓣或五瓣花瓣形,外部多刻直线。这几乎成为唐代瓷器的共同装饰方法,但也或多或少地有其地方特色。此时,长沙窑制瓷工匠已开始把绘画题材反映到瓷器上,并开始使用三彩和多彩的装饰方法,如在瓷器上用几种不同的矿物质画圆斑点或花鸟纹饰,使瓷器上呈现出青、褐、绿三种色调。在三彩和多彩的基础上,印贴花的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其中以宝相花及独立的花朵为多。陕西及长沙窑出土的青釉瓷器就印贴有打马球、人物、龙、狮子及葡萄等纹饰。在造型方面,则带有外来作风,如凤头壶、四花瓣形口的椭圆杯等,都是受中亚的影响。

第四节 唐代青花瓷

关于青花瓷的起源,国内外陶瓷学界一直都有争议:一种认为青花瓷器产生于元代景德镇;另一种认为产生于宋代;第三种认为产生于唐代。但1957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江苏扬州遗址发现的一片唐代瓷枕残片和1983年扬州出土的许多件青花瓷残片证明,这些青花瓷均属于唐代。而且,南京雨花台出土的吴末、晋初青瓷釉下彩带盖盘口壶证明,早在三国时我国的瓷匠就已经掌握了青花瓷的生产有两个必备条件:釉下彩工艺和钴料的应用。春秋、战国时代的琉璃珠就已有用钴蓝作为着色剂的了,而钴蓝在唐三彩和唐蓝釉陶中的使用则更为普遍,这些都说明唐青花瓷出现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在当时都已具备。经过测定证明:上述出土的瓷片,其烧造温度在1200℃——1300℃之间;胎、釉化学成分与唐代河南巩县窑白瓷产品相似;青花色料为低锰钴矿,与巩县唐三彩器中的钴蓝料雷同。而且,经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子探针测试,表明这些青花瓷为釉下彩。

1998年印尼爪哇海峡勿里洞水域唐代沉船“黑石号”出水的青花瓷器

经专家考证:青花瓷的发明是唐代景德镇陶瓷前辈们智慧的结晶,是由唐代褐彩演变发展而来的,是先民们在唐代褐彩和唐三彩的基础上运用氧化钴作为呈色剂在坯体上进行描绘并施以透明釉入窑一次烧成的。其特点是:钴料的着色力强,呈色明快、鲜亮;成品白底蓝花,显得庄重、典雅和具有强烈的东方文化艺术风格;釉下彩,发色剂得到釉的保护,永不褪色。

2006年10月,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以西4公里的7号墓出土的两件唐青花瓷罐

元代瓷器有哪些种类?


元代瓷器有哪些种类?瓷器工艺在元朝有非常重要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陶瓷史发展的转折点。这个时候传统窑址的生产并没有完全停顿,但产品质量较粗犷。这时候比较重要的是景德镇的崛起。景德镇这时候烧制成功新的品种的瓷器、青花,成为后来明清的主要瓷器品种。因而完全改变了中国瓷器的生产面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个时候由于外销需求的增加,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大型器物增多,烧造技术更加成熟。首先我们来了解传统瓷窑在元代的发展、生产情况。

元代瓷器明显具有草原民族的独特风格,在瓷器器物器形上都新创烧了许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类型。创烧单色釉也比前代精美。设立枢府专门管理烧造瓷器,枢府烧出的白瓷为甜白釉色,被后世称为“枢府瓷”。并且此时对外贸易、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开始烧造大量外销瓷。元代盛行大量烧造的青花瓷大多数就是提供外销到中东众多伊斯兰国家。在创烧众多新品种时,并继承和发展了宋代的钧窑和龙泉窑,釉色肥厚圆润,器形圆壮。很多地方都有明显吸收汉文化特点。

青白瓷: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主要品种。元代继续烧造,但胎、釉、造型、装饰方法等和宋代有所不同。元代青白瓷的胎子很白,坚致,细密,胎体较厚;施釉略厚,白中透青,不透明,除了部分光素无纹的以外,也有用刻、划、印、堆塑、点彩、镂雕等方法装饰的。常见刻蚜纹饰有云龙、卷枝、卷草、牡丹、莲瓣等;或在盘和碗内心凸印朵花,堆塑常用于器盖或器身的装饰,元代青白瓷器型较多,除了日常用的盘、碗、高足杯、瓶、罐、炉以外,还有一些新器型如葫芦形的执壶、扁执壶、多穆壶、匜、砚滴、笔山等。体形通常厚重饱满,瓶、罐等器下腹和胫清瘦,盘、碗体大而圈足小,都有头重脚轻的感觉。

白釉瓷:白釉也称卵白釉。元代白釉瓷数量不多,但制作精细。这类瓷器胎子极细白,坚致,胎体较厚;施釉亦厚,白中泛青似鹅卵,润如堆脂;多印花装饰,有云龙、龙凤、花卉、缠枝莲、卷草等。

蓝釉瓷:蓝釉瓷是元代景德镇创烧的新品种。它是以钴蓝为着色剂,经高温一次烧成的。元代昨釉瓷有光素无纹,有的饰有刻白纹饰,有的加绘金彩。

红釉瓷:元代景德镇创新品种,是以铜红为着色剂、经高温在还原气氛虽烧成的。由于铜红的烧成技术比钴蓝还要难以掌握,因此成品极少。仅元大都遗址有少量出土,只有盘、碗、印盒等小件器物。

青花:青花是用钴料在白色坯胎上绘纹饰后罩透明釉,在还原气氛中经高温一次烧出的白地蓝花瓷器。不罩釉烧出来的纹饿是黑色的。元代中、晚期青花瓷器、大致可分为为两大类:一类多为小件器物,胎子轻薄,不甚精细,多为青白、乳白半透明或影青釉,青花的颜色灰暗迷蒙,纹饰稀疏但奔放洒脱,有的可以说相当潦草,所有钴料含锰量高含铁量低,和国产的钴土矿特点相同,应是国产钴料所绘,常见器物有高中产杯、碗、盘、匜、香炉、小罐、蒜头瓶、玉壶春瓶等,多为日常生活用品,这类青花瓷器当时生产数量有限,属民用瓷;还有一类青花瓷器,以大件器物为多,其共同特点是大器者胎体厚重,小件轻薄,色白致密,透明釉白中闪青,青花颜色浓艳鲜亮,色浓处有黑褐色斑点,纹饰层次多,有的甚至多达十来层,来得很满期,但繁而不乱,层与层之间留一周空白,器底端两层之间无空白,每层纹饰内容之间没什么关系,如经常是在缠枝菊、蕉叶、缠枝莲、缠枝牡丹之间夹杂云凤、云龙、杂宝、海水江牙等,将毫不相干的纹饰组合在一件器物上。

釉里红:釉里红是用氧化铜在坯胎上绘画纹饰后罩透明釉,在还原气氛中一次高温烧出的白地红花瓷器。于花和釉里红除了所有绘画原料不同、成品效果不同以外,其制做技术、绘画方法和烧制工艺基本相同。只是釉里红的烧成气氛比青花的更严格,更不好掌握,元代釉里红瓷与元青花瓷一样,具有胎子细密、坚致、洁白,釉子白中闪青,非常光润的特点。

钧窑元代河南禹县继续烧造钧瓷,和宋、金不同的是元钧瓷的胎了更厚,更粗糙、疏松。有砂粒及砂眼,胎子颜色深灰或土黄。胎釉结合不如宋钧紧密、釉子略粗,有大气泡和宗眼。颜色一般是浅淡的月白色或蓝灰色,个别器物上有紫红色彩斑,颜色一般是浅淡的月白色或蓝灰色,个别是器物上有紫红色彩班,是人工有意涂抹而不是釉中所含铜元素在高温中的自然晕散。釉厚,自然垂流不到底,底足无釉,露深黄色或浅褐色胎。元钧瓷一般光素无纹、炉、罐、瓶等立器有的模印贴花或堆塑纹饰,由于釉厚,纹饰模糊不清。元钧瓷常见有盘、碗、罐、炉、瓶、盆等。

龙泉窑元代龙泉窑的生产规模比宋代扩大了四五倍,产量很高,除了民用,主要外销。元代龙泉窑瓷器的胎质比宋代的要粗厚但仍很坚致,白中闪灰,施釉厚,釉面不如南宋时润泽,但很光亮,有很强的玻璃质感,呈黄绿色或葱绿色。主要装饰方法是划、印、贴、堆塑、镂空、点彩等。贴花分有釉、元釉两种,多在碗、盘、洗的内心贴双鱼、小兔、荔枝、飞龙等,元釉的是元代新创品种,常见纹饰有折枝花、荔枝、莲花、月影梅、秋葵、灵芝、牵牛花、松竹梅;这时期新添纹饰有四如意、八吉祥、八仙、银绽、杂宝、山水等,还大量出现文字,因釉厚,纹饿不很清晰。元龙泉器型有盘、碗、罐、炉、执壶、洗、瓶、尊、高足杯、高足碗及人物塑像等。

磁州窑元代磁州窑瓷器的胎子厚重,略显粗糙,多灰黄色,施白色化妆土、釉子白中闪灰黄,有的欠精细光润,黑彩多闪黄褐色。装饰以素白瓷、白釉黑花为主。宋代出现的在黑彩上划纹饰的装饰方法,元代也有,一般用于在鱼、龙身上划鳞片或在雁、凤身上划羽毛。也有黑釉铁锈花、白釉黑花瓷上又罩低温孔雀蓝釉的,后者由于温度较低,釉子极易肃秒。白釉绘黑花瓷器纹饰常见的有龙凤、云雁、鱼藻、卷云、花卉、婴戏、人物故事、花鸟、诗句等等。元磁州窑瓷器的器型较大,多碗、盘、罐、瓶、枕、盆、扁壶、玉壶春瓶、高足碗等。

元代官窑瓷器吸引现代收藏家和“另类投资者”,可分三大品种:一为釉里红,二为青花,三为卵白釉枢府瓷,皆为景德镇所设立的“浮梁瓷局”烧造。元代青花瓷以大型器为精,配合娴熟画法,辄予人磅礴刚健之感,甚引人入胜;但保存完整者极少,藏于中外各大博物馆的珍品不足200件;流落民间者甚稀,故身价倍增。元代釉里红乃于中期创烧,呈色不稳定,常常发黑发灰,红色不鲜纯,且见晕散,盖釉里红属釉下彩,要用铜红作着色剂,以高温烧成,初期技术难以掌握,烧至摄氏1250度以上,铜元素易游离而散失;在还原过程中压力亦不稳定,难以变成呈鲜红的氧化亚铜,故烧成品少,釉彩纯正者更如凤毛麟角;历来拍卖多数以天价成交。至于卵白瓷,精粗不一,压模印花制作水平参差;早期釉含铁多,白中泛青,后期釉层厚而失透,以致纹饰模糊,上品现已难觅。收藏家多偏重釉里红与青花。元代另有烧制一种青釉器,甚受人忽视,富时代特色,乃继承宋代青瓷制作技术,但不如宋代者洁净莹润,传世完美品极少,十分难得。

瓷器原料有哪些种类?


瓷器原料有哪些种类?

1、青料类

平等青—又称“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镇青花瓷使用的主要色料。产于今江西乐平,呈色淡雅。

回青—是一种进口的青花色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蓝中泛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

石子青—又称“石青”,明代中期晾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使用的一种色料。产于今江西上高,发色浓中带灰。

珠明料—产于云南,由钴土矿煅烧而成的青花色料。清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用的主要青料,发色鲜明青翠。

苏泥麻青—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有黑色似铁锈斑点,经化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

2、胎料类

釉浆—即釉料,施于瓷坯的表面。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用的釉浆由釉果和釉灰配制而成,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组成。釉灰是用石灰石、凤尾草烧炼而成。

钴土矿—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种类颇多,古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含锰量高含铁量低,为国产钴土矿;一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为西亚地区产钴土矿。

高岭土—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颜色白中微带灰色或黄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东乡高岭村发现,故名。“高岭”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记载,国标上音译Gaolin,成为国际性专用名词。

麻仓土—元、明景德镇制瓷原料,是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的一种高岭土,故名。

瓷石—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含石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物。颜色白中微带黄色、绿色、灰色或浅红色,我国很早就用来制造瓷器。

不(音敦)子—制瓷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砖状泥块,称为“不子”或“白不”,中外陶瓷文献上普遍采用这个名词。

明代霁蓝釉瓷器的收藏价值大吗?


明代霁蓝釉瓷器的收藏价值大吗?传统蓝釉,以天然钴土矿为着色剂,除含氧化钴外,还含有氧化铁和氧化锰。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这时还是低温蓝釉,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被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至清康熙时,更出现洒蓝釉、天蓝等多种新品种。

明代嘉靖万历的青花和蓝釉瓷器,十分珍贵。事实上,整个明代青花和蓝釉瓷随着历史的进程有着奇妙的变化。早期颜色浓艳,中期淡雅,晚期又回到浓艳;器形早期硕大,中期小巧,晚期回到了硕大;嘉靖万历瓷器的器形繁多,风格在硕大的基础上前后也有变化。晚明瓷器不仅品种多,产量也较高,现在的存世量相对明早期的永乐宣德、明中期的成化弘治要多一些,在拍卖会上较容易见到,收藏的机会也多一些。

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明、清蓝釉**称“霁蓝”,一种高温石灰碱釉。霁蓝又叫积蓝、祭蓝,其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亦比较稳定。霁蓝釉盛于清光绪祭蓝釉赏瓶明代宣德朝,《南窑笔记》中把它和霁红、甜白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霁蓝器物除了单色釉外,往往用金彩来装饰,还有刻、印暗花的。宣德时的产品以暗花为多。清康熙时的霁蓝亦颇有成就,其薄釉者无开片,釉色较昏暗。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明代霁蓝最为后人称道的首推宣德一朝。宣德霁蓝釉瓷器多为单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画暗花的,另有蓝釉白花的,多为折枝花及鱼藻纹。官窑款有青花和暗款两种。均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凡四字款者,均为后仿。

明代蓝釉瓷器拍卖多少钱嘉靖开始进入明代的晚期,青花和蓝釉瓷这时一改明中期成化、弘治的淡雅,而变得浓艳。官窑如此,民窑亦如此。明中期青花瓷用的那种发色淡雅的平等青不知是开采不到了,还是用完了,回青料开始登上了舞台,扮演了青花和蓝釉瓷的重要角色。有了回青也就有了浓艳,回青料中提炼出最好的(一般称作佛头青,蓝中有些发紫)自然被官窑垄断,差一些的则广泛用于民窑。

现在认为回青料与元青花、永宣青花用的苏麻离青均来自于西域。元青花蓝中带黑点,偶有微紫现象,永宣青花蓝中常带微紫,嘉万青花瓷器几乎个个蓝中带紫色。这个现象十分有趣(当时道教盛行,道教讲究阴阳调和。红为阳,青为阴,红与青调和在一起即紫,回青带紫色,正合了道教),这也给了现代鉴定一个很好的依据。

明代蓝釉瓷器怎么鉴定真假?现在认为回青料与元青花、永宣青花用的苏麻离青均来自于西域。元青花蓝中带黑点,偶有微紫现象,永宣青花蓝中常带微紫,嘉万青花瓷器几乎个个蓝中带紫色。这个现象十分有趣(当时道教盛行,道教讲究阴阳调和。红为阳,青为阴,红与青调和在一起即紫,回青带紫色,正合了道教),这也给了现代鉴定一个很好的依据。

嘉靖皇帝对道教十分痴迷,不是求仙就是炼丹。在皇帝的影响下,这时期的瓷器,不论官窑民窑都带有浓重的道教色彩。除了颜色外,八仙、八卦、云鹤、麒麟、灵芝、万年松、仙桃等纹饰多了,胡茹、香炉、仙槎等器形多了,四方、六方、八方的瓶子也多了,这一切皆与道教有关。器形变大与道教也有联系,那时实际使用的法器都较大,有些瓷器本身就是法器。

拍品名称估价(万)成交价(万)拍卖日期

明代蓝釉留白花叶纹抱月38-38万万2010-05-09

明代蓝釉兽耳瓶8-8万万2012-01-08

明代蓝釉刻花鱼藻纹双连6-6万万2012-01-08

明代蓝釉法华方炉0.1-0.3万万2010-04-10

明代蓝釉留白暗刻云龙火18-22万万2011-11-20

明代蓝釉束莲纹大盘990-1100万万2012-06-24

明代蓝釉三2-2万万2012-01-08

明代蓝釉葫芦瓶20-20万万2012-01-08

明代蓝釉花觚8-8万万2012-01-08

明代蓝釉矾红鲤鱼描金水1.5-1.5万万2013-10-12

明代蓝釉堆塑夔龙葡萄水10-10万万2009-05-24

明代蓝釉刻龙凤穿花卷缸7800-7800万万2011-10-29

明代蓝釉碗0.08-0.08万万2008-12-14

明代蓝釉凸雕缠枝花纹葫380-380万万2010-07-18

明代蓝釉磨盘55-65万万2011-11-20

明代蓝釉瓷器真伪这时期的蓝釉瓷器比青花瓷器少得多,也珍贵得多。青花的发色剂为钴料,钴料不可多得,优质钴料更是十分稀少。一个蓝釉瓷上使用的钴料比一个青花瓷上消耗的钴料多得多,这就是蓝釉瓷比青花瓷少得多也珍贵得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蓝釉瓷也比青花瓷难烧。众所周知,钴料在自然界中是以氧化钴的形式存在,原本是黑色,还原后才是亮丽的蓝色。钴料在釉下比较容易还原,混合在釉中要还原,窑炉工作时的气氛要求很严。那时虽然炼丹术盛行,化学方面的知识还没上升到理论高度。当然不知道什么叫还原,什么叫氧化,凭的全是经验和运气,这也是蓝釉瓷比青花瓷珍贵得多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明代蓝釉瓷器怎么鉴定明晚期的青花瓷虽然不可多得,但一些大的拍卖公司,在春秋两季的大型拍卖中还时有所见,但这个时期的蓝釉瓷则可遇而不可求。嘉靖万历时期的蓝釉瓷也确实亮丽可爱,它往往不是简单的蓝釉而已,蓝釉中常带纹饰,这个纹饰基本是白色的。它是在上完蓝釉后,在半干不干之时,以小刀刮出纹饰,露出白色的胎,再在白色的胎上填上白釉。也有刮完不填白釉的,这种工艺在蓝釉壶上多见,纹饰有仙桃、麒麟望月等。

明代蓝釉瓷器市场行情如何嘉靖万历时期的瓷器生产,选料严格、淘练精细、胎体厚实、胎质较白。纹饰写意的多,人物挺拔;如画小孩头部较大,不合比例;龙纹较瘦、龙咀较长,称猪咀龙。晚期画龙略显草率,但龙爪有力,八宝图案较多,顺序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还有以文字作为装饰的瓷器,如百寿、万福等,纹饰多为云龙、云凤、麒麟,八仙、人物故事等。官窑瓷器工整细致,民窑则粗放、生动。这时期还有个较为奇特的现象,器物的底釉为亮青色,其清亮程度往往超过器物主体的釉色。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明代蓝釉瓷器有哪些种类》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明代蓝釉瓷器有哪些种类》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蓝釉瓷器

相关推荐